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自行车标准

2012-01-05 25页 pdf 861KB 308阅读

用户头像

is_109205

暂无简介

举报
自行车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3565一93 自 行 车 安 全 要 求 ISO 4210-1989 代替GB 3565-83 Safet...
自行车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 GB 3565一93 自 行 车 安 全 要 求 ISO 4210-1989 代替GB 3565-83 Safety requirements of bicycles 本标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 4210-1989《自行车 安全要求》. 制订本标准的目的在于,保证按照本标准制造的自行车,在实际使用时尽可能的安全。试验的目的 是保证每一个零部件乃至整车的强度和耐用性。要求从设计一开始就始终贯彻高质量和保证安全性. 对于湿态制动性能的测试方法(见5.5.2条),其规定的测试条件要比实际遇到的更为严格,因此得 到的制动距离超过了在实际雨天条件下可能达到的距离。 尽管在本标准中规定了各种要求,但任何新的设计、结构、材料和组装方法,即使不能按照本标准之 要求进行试验,但能等同地达到本标准规定的安全性和耐用性,则在本标准被修正或补充之前,即可以 视为符合本标准。 本标准只限于安全方面的考虑,故特别回避零部件的标准化。 第一篇 总论 , 主肠内容与适用范困 本标准规定了自行车及其部件的设计、组装和试验方面的安全与性能要求,并制定了一些自行车使 用和保养准则。 本标准只适用于在公路上骑行的自行车,其鞍座可调整到635 mm或更高一些的高度。 本标准不适用于其他特殊种类的自行车,诸如零售商用来运送货物的自行车、串列自行车、童车以 及设计和制作用来正式比赛的自行车。 2 引用标准 GB 3591 自行车 车铃 ZB Y14 001 自行车反射器 3 术语 本标准中所用之术语,定义如下: 3.1 自行车:仅借人力,主要以脚蹬驱动,至少有两个车轮的车辆。 3.2两轮车:两个车轮的自行车。 3.3 送货车:主要设计用于运送货物的自行车。 3.4 串列自行车:装有双人或多人鞍座,前后依次排列的自行车。 3.5鞍座高度:从地平面到鞍座面的高度.测量时,自行车应垂直于地面,然后从鞍座面的中心垂直测 量到地面的距离。 3.6 制动距离:从制动开始到自行车停住所行驶的距离。 3.7 停车距离:制动距离加上骑行者作出反应的一段时间所行驶的距离的总和。 3.8 行程:曲柄转动一周,自行车所行驶的距离。 国家技术监,局1993一07一21批准 1994一03一01实施 GB 3565一93 3.9 外露突出物:是指与长250 mm、直径83 mm之圆柱棒(模拟人的肢体)的中间75 mm长的那一段 圆弧面相碰的突出物体。见图1, 3.10 (脚蹬)脚踩面:位于脚下的脚蹬表面,设计时要考虑其防滑性能。 一 图1 外露突出物测试圆柱棒 第二篇 ,部件的要求 4 总则 4.1 锐边 在正常骑行、搬运和维修时,凡骑行者的手、腿等可能触及之处,均不应有外露的锐边. 4.2 突出物 组装后的任何突出物,其长度超过8 mm的,尾端倒圆不应小于6.3 mm.其大端尺寸(宽度)应大于 12. 7 mm,小端尺寸(厚度)应大于3. 2 mm, 自行车车架的上管上,在鞍座和鞍座前300 mm处之间不应有突出物,但直径不大于6.4 mm的钢 绳套管和厚度不大于4.8 mm的套管夹则允许附在上管上. 螺钉的外露突出部分,在螺母旋紧之后,应短于螺钉的大径尺寸(见3.9条)。 5 车闸 5.1 制动系统 自行车应装有制动系统,或保证符合5.5条要求的装置。只有一个制动闸时,应装在后轮上,有两个 独立的制动闸时,则一个装在前轮上,另一个装在后轮上。 5.2 手闸 5.2.1 闸把位置 前、后闸把安装在车把两侧的具体位置可根据我国的使用习惯:前闸把在右、后闸把在左. 5.2.2 握闸尺寸 从闸把外表面量到车把、或车把把套、或其他防护物外表面的最大握闸尺寸d(见图2),在A和B 二点之间不应超过90 mm,B和C二点之间不应超过100 mm. GB 3565一93 r- }P 9 roC,L} Il z0 zo c a I IIIAt lad AH }艇 AC } g r}Cd }J1 图2 握闸尺寸 5.2.3 线闸组装 自行车装有不论何种类型的线闸时,将线闸紧固在车架或前叉处的螺钉都应有合适的锁紧装置,如 锁紧垫圈、锁紧螺母或加固螺母。 制动系统应操纵灵活。 按说明书装车时,紧绳螺钉不应割坏钢绳的丝股。 钢绳尾端应有一个能承受20 N拉脱力的尾套,以资防护. 5.2.4 闸皮组装 闸皮要装紧在闸盒上,按第20章规定之方法进行试验时,闸皮组合件不应有损坏.按第20章规定 之试验完成后,制动系统的制动性能应符合5.5.1和5.5.2条的要求。 5.2.5 车闸的调整 车闸应能调整到有效的操纵部位,除非闸皮已磨损到按说明书之规定需要掉换的程度。 闸皮经正确调整后,除了受闸表面外不能与其他东西相碰. 5.3 脚闸 脚闸应在骑行者用脚对脚蹬施以与驱动方向相反的力时得以制动。制动机构应独立有效,与驱动机 构和调整无关。曲柄的驱动和制动位置之间的差异不应超过600e测量时,对曲柄每个位置施加的力矩 至少要大于14 N·m, 5.4 制动系统的强度 5.4.1 手闸 按21.1条规定之方法试验时,制动系统及其任何零部件不应断裂。 5.4.2 脚闸 按21.2条规定之方法试验时,制动系统及其任何零部件不应断裂。 5.5 制动性能 GB 3565一93 5.5., 干态制动 按第22章规定之方法试验时: 二 在最高速比时,行程为5m或5m以上的自行车,以24 km/h的速度行驶时,应在5.5 m距离 以内平稳而安全地停住。 b. 在最高速比时,行程为5m以下的自行车,以16 km/h的速度行驶时,应在5.5 m距离以内平 稳而安全地停住。 注:5.5 m的制动距离是包括目前通用的试验方法中因人和仪器误差在内的.今后可以根据在试验中取得的经验 再行修正。 5.5.2 湿态制动 按第22章规定之方法试验时,以16 km/h的速度行驶的自行车,应在15 m距离以内平稳而安全 地停住。 5.5.3 脚闸的直线性 按第23章规定之方法试验时,在脚蹬力为90^-300 N的范围内,制动力应与脚蹬力呈线性比例(误 差在20%以内)。此外,脚蹬力为300 N时,制动力应不小于150 N, 6 车把 6.1 把横管 把横管的总宽度应在350^-700 mm之间.处于最高位置时的把套上端面和处于最低位置时的鞍座 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不应超过400 mm, 把横管末端应装有把套或把盖,它们应能承受70 N的拉脱力. 6.2 把立管 把立管上应有一个永久性标记,清楚地表示把立管插入前叉立管的最少深度,或用一个可靠的永久 性装置来保证其最少擂入深度.插入标记或插入深度从把立管末端起应不小于管径的2.5倍,在标记下 面至少应有一个管径长度的管子材料没切槽,播入标记不应损伤把立管的强度。 6.3 把立管的把心丝杆 丝杆的最小断裂力矩至少应比制造厂规定的最大旋紧力矩大50000 6.4 车把稳定性 车把经正确调整后,应在正前方位置的左右两侧各不小于600的范围内转向灵活,轴承处不应出现 紧点、僵呆或松弛现象。 当骑行者坐在鞍座上,双手握住车把把套并尽量往后靠时,自行车和骑行者的总重量至少应有 25%压在前轮上。 车把的几何位置推荐于附录B(参考件)内。 6.5 车把部件的强度 把立管应经受得起24.1.1和24.1.2条规定的试验而不断裂。 按24.2条规定之方法试验时,把横管相对于把立管应无转动。 按24.3条规定之方法试验时,把立管相对于前叉立管应无转动。但在拧紧其密接面之间的间隙之 前而需要的转动除外,这种转动不得超过50, 7 车架/前叉组合件 7.1 冲击试验(重物落下) 按25.1条规定之方法试验时,组合件上不应有肉眼能见之裂纹,组合件前、后轴中心线之间的永久 变形不应超过40 mm, 7.2 冲击试验(车架/前叉组合件落下) GB 3565一93 按25.2条规定之方法试验时,不应有肉眼能见之裂纹. 8 前叉 前叉安装前轴处的槽口或其他的前轴定位装置,必须是:当前轴或轴挡紧贴在槽口的顶部时,前轮 应位于前叉的中心。 9 车轮 9.1 转动精度 这就是轴的圆跳动公差.下面列出的回跳动公差代表车轮全部组装好后,在没有轴向窜动的情况下 旋转一周,轮惘位置的最大允许变动范围(即指示器最大动程)。 9.1.1 径向圆跳动公差 装轮缘闸的自行车,对轮惘上某一点沿轮辆作径向测量时,其跳动量不得超过2 mm , 不装轮缘闸的自行车,其跳动量不得超过4 mm, 9.1.2 端面圆跳动公差 装轮缘闸的自行车,对轮辆上某一点沿轮辆作轴向测量时,其跳动量不得超过2 mm, 不装轮缘闸的自行车,其跳动量不得超过4 mm, 9.2 间隙 自行车车轮经校准后,其轮胎对于前叉或车架上之任何附件之间的间隙应不小于2 mm, 9.3 静负荷试验 组装好的车轮按第26章规定之方法试验时,其任何零部件不允许有断裂,挂重点的永久变形不得 超过1. 5 mm, 9.4 车轮夹持力 车轮应以有效的锁紧装置固紧在车架上,并应按制造厂之规定旋紧。 9.4.1 前轮夹持力 沿前轮拆卸方向,在前轴上对称地施加500 N的力,为时30。,前轴与前叉之间应无相对位移。 9.4.2 后轮夹持力 沿后轮拆卸方向,在后轴上对称地施加1 780 N的力,为时30s,后轴与车架之间应无相对位移. 10 外胎和内胎 10., 充气压力 工厂推荐的最大充气压力值应标在外胎侧面,外胎装配好后应能易于看到其标值. 非模注轮胎不作此项要求. 10.2 配合性 外胎和内胎应与轮辆相配合.将轮胎充气到推荐充气压力的110 ,经过5 min后,外胎仍应完整 地包合在轮惘上. 11 脚跳和脚吸/曲柄驱动系统 11.1 脚蹬脚踩面 11.1.1 脚蹬的脚踩面应安装可靠,相对于脚蹬部件应无松动。 11-1.2 不用足尖套或可用足尖套的脚蹬,都必须: a. 在脚蹬的上表面或下表面都有脚踩面。 b. 有一个认定的脚踩面,能自动地翻转在骑行者的脚下。 们.1.3 脚蹬设计时,只考虑用足尖套式,则必须装固定的足尖套,就不再需要符合11.1.2条a和b之 GB 3565一93 一 一 一 - 一 - 一 一 一 一 - 一 一 一 一 一 - 一 一 -- 一 一 要求。 11.2 脚蹬间隙 11.2.1 地面距离 自行车直放不骑人,一只脚蹬处于最低位置且脚踩面与地面平行,如果只有一个脚踩面的话,该脚 踩面要朝上,自行车应能向一侧倾斜250而脚蹬上的任何零部件不触及地面. 装有避震弹摘的自行车,在测量时应使避展弹黄处于压缩状态,就好象有一个体重85 kg的骑行者 坐在上面一样。 11.2.2 足趾间隙 不装足尖套的自行车,其脚蹬到前轮胎或泥板之间的间隙(在轮胎或泥板转到任意角度时)至少应 为89 mm。间隙的测量方法是从两脚蹬的中心线分别向前平行于自行车的纵轴线,量到轮胎或泥板旋 转弧线的最近距离,取其小者,见图3, 自行车的前叉设计得可装前泥板的,其足趾间隙必须以装上泥板后的情况进行测量. 焦 $eBT\- 泥板」 一 图3 足趾间隙 11.3 驱动系统静负荷试验 按27.1条规定之方法试验时,驱动系统之任何零部件不应有肉眼能见之裂纹,并应不丧失驱动能 力。 11.4 脚蹬/曲柄系统动态试验 按27.2条规定之方法试验时,脚蹬或曲柄之螺纹部分不应有肉眼能见之裂纹。 12 鞍座 12.1 限制尺寸 鞍座、鞍座架和其他鞍座附件的任何部分,从鞍座面与鞍管轴线之交点算起,都不能超过鞍座面以 上 125 mm, 12.2 鞍管 鞍管上应有一个永久性的标记,清楚地表示鞍管插入车架的最少深度.这个标记从鞍管底部量起不 应低于鞍管直径的二倍高度,标记不得损伤鞍管的强度。 12.3 鞍座调节夹紧装置 按第28章规定之方法试验时,鞍座夹紧装置对于鞍管在任何方向上都不应有转动,而鞍管对于车 GB 3565一93 架亦不应有转动。 鞍座不用夹紧装置,而用垂直于鞍管的销轴固紧的,则允许在设计规定的范围内稍有转动,并能经 得起按第28章规定之方法进行试验。 13 链亲 作动力传递用的链条,在链轮和飞轮上运转时应灵活。 链条的最低破坏拉力应为8 010 N, 14 链. 自行车上必须装有防护装置,罩住链条和链轮的上啮合部位,防止衣服或身体某一部分轧入。防护 链罩至少应从链条与链轮的起始啮合点之前25 mm处装起. 15 照明和反射器 15.1 照明 15.1.1 照明系统 本标准对装前灯、后灯或全套照明系统不作强制性规定。如果安装的话,则应符合我国公安部的有 关法规. 15-1.2 电线装置 安装电线时,应避免与运动部件或锐边相碰,以防磨破。连接在接线柱上的电线,在任意方向上,应 能承受10N的拉脱力。 15.2 反射器 15.2.1 总则 反射器的安装方式应符合下列之要求,或符合我国公安部的立法规定。 15-2.2 后反射器 按照15.1条安装后灯的自行车还应加装一只后广角反射器或一般的反射器,它们应符合 ZB Y14 001的要求。不装后灯的自行车则应装一只广角反射器。后反射器应为红色。 15-2.3 侧反射器 自行车应装有两只侧反射器,在两侧都能看到。反射器的形式可取下列之一种: 二 广角反射器装在自行车的前半部和后半部.其中至少应有一只要装在车轮辐条上.对那些后轮 上除了车架和泥板支棍外,还装有其他零件的自行车,则活动反射器应装在前轮上。 b. 在每一只车轮的两侧,离轮胎外径10 cm之内,都装有连续的环形反射材料。 15.2.3.1 广角反射器应符合ZB Y14 001的要求。反射材料应符合ZB Y14 001的光学要求. 15.2-3.2 所有的侧反射器均应同一颜色。或白色(透明),或黄色。 15-2.4 前反射器 按照15.1条安装前灯的自行车不要求装前反射器.没有这种前灯的自行车则应装一只广角反射 器,并应符合ZB Y14 001的要求.前反射器应为白色(透明)。 15-2.5 脚蹬反射器 每只脚蹬的前、后表面均应装有反射器,它们应符合ZB Y14 001的要求。反射器可以和脚蹬结构连 成一体,也可以以机械方法安装在脚蹬上,但都应充分地凹进在脚蹬边缘里面或反射器框架内,以免在 脚蹬边沿与其他平面接触时碰到反射镜面.脚蹬反射器应为黄色。 16 鸣号装2 自行车可装车铃或其他适用的鸣号装置,如果安装这些装置的话,应符合GB 3591和我国公安部 GB 3565一93 的有关法规。 17 说明书 每辆自行车必须附有说明书,并应有下列内容: a. 使用前的准备— 怎样调整鞍座及车把的高度,以适合骑行者的身材,对鞍管和把立管的警告 标记应予以说明。 b. 对把横管、把立管、鞍座、鞍管和车轮的紧固件应推荐旋紧力矩。 c. 润滑— 润滑部位、润滑周期及推荐润滑用油. d. 正确的链条张紧度和调整方法。 e. 车闸的调整和对闸皮调换的建议. f. 变速器的调整。 9.一般备用零件:如外胎、内胎、闸皮组合件等. h. 附件:如装有其他附件,应详细说明操作、维修方法(如有需要),以及有关的配件(如电珠). i. 骑行安全须知— 车闸、轮胎、车把和照明应作定期检查,雨天应注意增加制动的距离。 其他事项是否需要包括在内,由生产厂自行决定。 18 标记 凡经检验符合本标准,即可在每辆自行车上明显耐久地标上: 二 本国家标准号,即: GB 3565 ISO 4210 b. 生产厂铭牌或代号。 第三篇 整车的要求 19 道路试验 按第29章规定之方法试验时,不应有整个部件或零件的损坏,鞍座、车把、变速控制器或反射器不 应有松动或失准现象。 自行车在行驶和转弯时应平稳.骑行者应能单手脱把(如要用手来打信号)而无困难,且对骑行者无 危险. 第四篇 测试方法 20 闸皮试验 这项试验应在成车上进行,将车闸调整到正确的位置,鞍座上坐着体重为70 kg的骑行者或放置等 同的重量。对每一个闸把施加180 N的握闸力,并在试验过程中一直保持着这个力。 然后将自行车向前、向后各推动五次,每次推动距离不小于75 mm, 21 制动系统受力试验 21.1 手闸 这项试验应在成车上进行。确认制动系统调整正确以后,在闸把动作的平面内,离闸把末端25 mm 处垂直于把套加一个力,见图4。这个力应为450 N,或者小于450 N也可以,只要能做到: a. 线闸闸把碰到把套,无把套的则碰到把横管; GB 3565一93 b. 线闸副闸把与把横管的顶面相平,或碰到把横管, c. 杆式闸把与把横管的把套顶面相平。 这项试验应在每个闸把上重复10次。 21.2 脚闸 这项试验应在成车上进行,确认制动系统调整正确以后,将脚蹬曲柄放置在水平位置上,如图5所 示,在左脚蹬轴中心处加一个力。这个力应加在垂直方向上,并逐步增加到1 500 N,然后应保持满载 15s。 这项试验应重复10次。 簇 25900 介 图4 在手闸闸把上加力 Gs 3565一93 SPA7111ww ,嘴ApiaIF 77- 图5 脚闸试验 22 制动性能试验 除非另有说明,这些要求适用于干态和湿态两种试验。 22.1 受试验的自行车 这项试验应待车闸按第21章规定的受力试验后再在该成车上进行。车闸如有必要可重新调整正 确,轮胎按标出的压力值充足气。 22.2 试验跑道 22.2., 应尽可能采用室内试验跑道.若用室外试验跑道,应特别注意试验过程中的环境条件。 22.2.2 跑道之坡度不应超过0.5%. a. 坡度不到0.2%的,所有的骑行应取同一方向进行. b. 坡度在0.2%一。.5%之间的,在湿态试验时,骑行应取正、反方向交替进行. 22-2.3 路面应坚硬,铺混凝土或纯沥青,不能有松软的尘土或砾石。干燥路面与自行车轮胎之间的最 小摩擦系数应为0.5. 22-2.4 试验跑道上应装有一计时装置,以便精确地测量开始制动时的速度,计时系统的误差不得超过 20u。 22-2.5 在试验开始时,跑道应是完全干燥的。按5.5.1条的要求作试验时,跑道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应 保持干燥。 GB 3565一93 22-2.6 跑道上的风速在试验过程中不应超过3 m/s. 22.3 仪器设备 受试验的自行车应装有下列仪器设备: 22.3.1 精度校正在5%以内的速度表或转速表,用来指示试验开始时的近似速度. 22-3.2 标记系统,以便定出制动距离的起始点.每个制动系统应装有各自的标记系统,并由闸把或脚 闸曲柄启动.每个系统应在闸把或曲柄开始制动动作后0.025。内,在试验路面上作出一个标记。两个 标记系统必须在自行车上处于同一水平位置. 22-3.3 车把上装一限位器,以限定闸把上的握闸力.这一装置也适用于副闸把上。见22.5条. 22-3.4 喷水系统,由水箱、管子、前轮上一对喷嘴和后轮上一对喷嘴连接组成,用以喷湿制动表面。此 外还包括一只由骑行者控制的快速启/闭阀.每只喷嘴的水流量应不少于4 mL/s。应用常温蒸馏水. 钳形闸、涨闸、抱闸、盘闸和脚闸的喷嘴位置和方向详见图6^-11, 且 _*Tt*A_ _且 / I\ II i I i 11 r自R r 、币乙广~一~卜之\ ; }一)‘两面翩 匕习 匕一! 图6 钳形闸喷嘴(前) GB 3565一93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六JRT二 ‘、d (两MIR*) 份 L一」 。一J 图7 钳形闸喷嘴(后) 丁三 图8 涨闸喷嘴(前和后) GB 3565一93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5一一一滩 介可.’ 图9 抱闸喷嘴 GB 3565一93 -ick一后,头一配.._ / .I ,.’ I 、 、的声.卜一-., 一一--W,x W i.CAW-一二 车., / I: 、 I / 梦 \ J、_、N艺疥) 林二方向/ A向.分视. 图1。 盘闸喷嘴(后) Gs 3565一93 i口 A向视图 图11 脚闸喷嘴 注:喷嘴方向对准轴身两端之进口处. 22.4 骑行重量 骑行者和仪器在自行车上的重量总和应为70^-85 kg。若装有两个制动系统,且骑行总重量超过 70 kg者,则其制动距离允许大于规定的制动距离,即再加上超出70 kg的每千克乘以0.011的规定的 制动距离(规定的制动距离+每千克超重XO.O11X规定的制动距离)。若脚闸是唯一的制动系统,则不 允许有这种超出。 22.5 握闸力 装手闸的自行车,试验时所用的握闸力应不大于180 N。施力点应在闸把末端前25 mm处,如图4 所示。在每一系列试验骑行之前和之后都应对闸把负荷进行复核验证。 施于脚闸的脚蹬力,则不予限定。 22.6 方法 22.6.1 干态试验骑行 骑行者应达到规定的试验速度.在越过计时装置以前应立即停止蹬动,并在越过计时装置以后立即 制动.自行车应平稳、安全地停住.制动距离应从第一个标记量到自行车上标记装置之中心. 22-6.2 湿态试验骑行 其方法与22-6.1条相同,只是在制动前不少于25 m处开始喷水,制动前不到15 m处停止喷水。 22-6.3 有效试验骑行次数 跑道坡度小于0.2%的,应作下列之骑行: a. 连续5次干态有效骑行; b. 二次适应性湿态骑行(不作记录), c. 连续5次湿态有效骑行。 跑道坡度在0.20o-0.5写之间的,应作下列之骑行: d. 连续5次干态有效骑行; GB 3565一93 e. 二次适应性湿态骑行(不作记录), f. 连续10次湿态有效骑行。正反方向交替进行. 每两次连续骑行之间可作短暂休息,时间不得超过3 min, 22.7 速度/距离校正系数 如果计时装置测得的速度不是在5.5条中规定的速度,则量得的制动距离应予校正。 校正后的制动距离S。可由式(1)求得: _ I V.、z _ S.=}矛 }X S- ···”·········“······”··········“⋯(1) 一‘I Vml‘’一“ 式中:So,- 测得的制动距离; Vs— 规定的试验速度, Vm- 测得的试验速度。 22. 8 试验骑行的有效性 22.8.1 如发生下述情况,试验应视为无效: a. 发生过多的侧向滑移。 b. 发生失控现象. 注:某些类型的制动系统,在制动时不可能完全避免后轮有一些滑移,只要不是由于发生了上述的a和b的情况而 使自行车停住的,则还是可以认为有效的. 22-8.2 如果校正后的制动距离超过规定的制动距离,并出现下述情况之一者,则这项试验骑行可以认 为无效: :. 试验开始时的速度超过规定的试验速度1. 5 km/h以上, b. 根据标记的指示,后闸制动在前,前闸制动在后, c. 沿路面测得的前、后闸制动标记之间的距离超过1 m; d. 在试验骑行中,出现过大的侧向滑移或失控现象,之后又有一系列的试验,其制动距离超过规 定的限度。 注:由于前闸在该制动试验中,其减速比率相当高,因此先制动前闸是十分重要的。为了最大程度地调动自行车所 具有的全部制动力量,紧跟上制动后闸也是很重要的。 22-8.3 虽然校正后的制动距离是小于规定的制动距离,但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试验仍应认为无效: a. 试验开始时的速度低于规定的试验速度1. 5 km/h以上; b. 沿路面测得的确认速度的那一点与后闸制动标记之间的距离超过2 m, 如果校正后的制动距离超过5.5条中规定的制动距离,则这项试验骑行应认为有效。 22.9 试验结果 22.9.1 干态制动 应按22.6.3条的a和d作试验骑行之后,将制动距离经校正后取其平均值(见22.7条),这就是干 态制动试验的结果。 为符合5.5.1条的要求,上述数据不应超过5.5.1条规定的制动距离。如果超重的话,则再加上 22.4条规定的对于超重部分所允许增加的距离。 22-9.2 湿态制动 应按22.6.3条的c或f作试验骑行之后,将制动距离经校正后取其平均值(见22.7条),这就是湿 态制动试验的结果。 为符合5. 5. 2条的要求,上述数据不应超过5.5.2条规定的制动距离.如果超重的话,则再加上 22.4条规定的对于超重部分所允许增加的距离。 GB 3565一93 23 脚闸线性试验 这项试验应在成车上进行。在脚蹬的制动方向上加一个垂直于曲柄的脚蹬力,大小为90^ 300 N, 该脚蹬力所产生的制动力应沿后轮胎向前运转的切线方向来测量。 制动力的读数应在车轮被平稳地拉转一周之后再读得。至少要取5个读数,各对应于大小不同的脚 蹬力。对同样大小的脚蹬力,应该读三次数,取其平均值. 应将结果标出在坐标纸上,并用附录A(参考件)中简单介绍的“最小乘方法”来作出其“最佳直线” 和士20%的极限线. 24 车把部件试验 24.1 把立管 24.1.1 力矩试验 用一个夹具将把立管夹紧在最少插入深度处(见6.2条),将一试棒或把横管装紧在把立管中,借助 于试棒在平行于把立管的平面内,沿把立管中心线的方向上对把立管施加一个108N-m的力矩,如图 12所示. 加力 350 夹趁行- 图12 把立管的力矩试验 24.,.2 静负荷试验 用一个夹具将把立管夹紧在最少插入深度处(见6.2条),对套在把横管上的施力装置加上一个 2 000 N的力,其方向如箭头所示并与把立管体的轴线成45。角。如图13所示。 GB 3565一93 、\沪丫卜 mufait" 1 I 1I I II'IJ450"*ANN ’力 图13 把立管的静负荷试验 24.2 把横管和把立管的力矩试验 将装有把横管的把立管夹紧在最少插入深度处,在把横管两边同时加上220 N的力,其方向和力点 务使把横管和把立管的接合处受到的力矩为最大。如果该力点恰好处于把横管之末端,则应尽实际之可 能,将力尽量施加在把横管的末端处。但不管怎样,施力点不能离开末端15 mm以上.见图14, 注:因把徽管的形状各不相同,故所加之力可以取不同于图示的方向. 在把横管/把立管组合件的夹紧装置处,施于紧固件的力矩不应超过该紧固件的推荐力矩. { 图14 把横管/把立管组合件的力矩试验 24.3 把立管和前叉立管的力矩试验 将把立管正确地装配在车架和前叉立管内,按制造厂的规定,旋紧把心丝杆,对把立管/前叉的夹紧 装置施加一个25 N·m的力矩,如图15所示. GB 3565一93 把心盆杆,、、‘ 试.~J产 ‘二户子 夕 净__ ~、、、~ ”.”合’一V 图15 把立管/前叉夹紧装置的力矩试验 25 车架/前叉组合件的冲击试验 25.1 重物落下试验 这项试验应在车架/前叉组合件上进行。这种车架如果是拆下一根管子,就能由男车变为女车的话, 则应拆下这根管子来进行试验. 两轴中心线之间的距离应予测定.前叉上应装一只轻质量的滚轮。将车架/前叉组合件垂直地夹紧 在后轴刚性支承上,如图16所示。 GB 3565一93 0150 I 铭! } 、2} 2筋 ~、、礴~- 轻质谊辘 踌’大’l11kg 图16 冲击试验(重物落下) 以22.5 kg之重锤从180 mm高度上垂直落下,对准两轮心并与前叉翘度的方向相反冲击在轻质 量的滚轮上。 25.2 车架/前叉组合件落下试验 这项试验应在25.1条中所用的车架/前叉/滚轮组合件上进行. 组合件应支承在后轴处,这样可以使组合件绕后轴作垂直转动.前叉搁在一个平钢砧上,使车架处 于正常使用位置.在鞍管上应紧固一个质量为70 kg之重物,并使其重心置于离立管上端75 mm处之 立管轴线上.将组合件绕后轴转动,使70 kg重物的重心垂直置于后轴上,再自由落下冲击在钢砧上。见 图17, 这项试验应重复冲击二次. GB 3565一93 I 二垂直t于后抽上的,钧 I / r70kg重钧 斋 }}一 } }1}r5 图17 冲击试验(车架/前叉组合件落下) 26 车轮静负荷试验 如图18所示,将车轮适当装夹好,在轮辆上某一点施加178 N的力,方向与车轮平面相垂直.这个 力只要加一次,并持续1 min, 如果该车轮轴身有偏移的话,如图18所示的那样,则力应加在偏移的方向上。 马黔 图18 车轮的静负荷试验 27 脚反试验 27.1 驱动系统静负荷试验 这项试验应在车架、脚蹬、传动系统、后轮部件等的组合件上进行,如有变速装置的话,还应包括变 速装置。车架应以其中心平面垂直放正,并将后轮在轮惘上卡住,不让它转动。 GB 3565一93 27.1.1 单速系统 27.1.1.1 将左曲柄取向前水平位置,然后在左脚蹬中心垂直向下逐渐施加1 500 N的力。 该力应持续作用15 s, 假如在力的作用下,由于系统屈服或驱动链轮被张紧而使曲柄转过水平面以下300位置时,应将曲 柄重新回到水平位置,或者考虑到系统的屈服,而将曲柄置于水平面以上某个位置,再重复试验。 27.1.1.2 在做完27.1-1.1条试验之后,将右曲柄取向前水平位置,并将力施加在右脚蹬中心,重复上 述试验。 27-1.2 多速系统 27.1.2.1 将传动系统正确调整到最高档,再进行27.1.1.1条的试验. 27.1.2.2 将传动系统正确调整到最低档,再进行27.1-1.2条的试验. 27.2 脚蹬/曲柄系统动态试验 将一对曲柄各切下一段来紧固在试验轴上,然后把一对脚蹬安装到截下的曲柄上。在每个脚蹬上用 弹簧悬挂总质量为50 kg的重物以减少荷重的振动,如图19所示。试验轴应以大约100 r/min的速率旋 转1 000 00。次。如果脚蹬有两个脚踩面的话,则在旋转500 000次后,应将脚蹬翻转1800, WIT。在试。 已 ‘一‘叠 ’为一”.些间‘鲁 图19 脚蹬/曲柄组合件的动态试验 28 鞍座、鞍管的.负荷试验 将鞍座和鞍管正确地装配在车架上,鞍座夹紧螺栓应按推荐的力矩旋紧.在鞍座前端或后端25 mm 内之一点上,看哪处对鞍座夹的力矩大,则在力距大的一点垂直向下施加一个至少为“8N的力。移去 这个力之后,在鞍座前端或后端25 mm内之一点上,看哪处对鞍座夹的力矩大,则在力距大的一点再施 加一个222 N的水平力。 29 道路试验 每辆被选作道路试验的自行车,必须先检查一下,若有需要,要作出调整,以保证其车把和车轮转动 灵活但无松动,车闸应调整正确,不妨碍车轮的转动.检验前、后车轮,应正确地位于同一平面上,轮胎充 气应符合胎壁标出的压力值.传动链条需调整正确;若装有变速控制器,则应检验一下是否操纵自如. 鞍座和车把位置应仔细调整,使适合做试验的骑行者。 自行车应由身材适中的骑行者作骑行,骑行距离至少为1 km, 在试验过程中,自行车应五次越过30 m长的木条跑道,每根木条间隔2m,木条断面尺寸为宽X 高:50 mm X 25 mm,与轮胎接触之楞角处倒出宽12 mm的450角.自行车在通过该设障路面时的速度 应与5.5.1条规定的速度相同. GB 3565一93 附 录 A 脚闸线性试验中取得“.佳,线”和 士20%极限线的试验方法说明 (参考件) Al 脚闸线性试验中取得“.佳宜线”和士20%极限线的试验方法说明 可以画出一直线,使第23章规定的试验中取得的各个读数都很接近它。虽然在实用上可以用目测 法来画出一条“通过各个点的完好的直线”,但这里介绍的最小乘方法却提供了一种依据,使其误差尽可 能缩小,得到一条“最佳”直线. 所谓“最佳直线”就是:测得值和理论值之差值的平方和为最小的直线. 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式为: y=a+bx ”··”“·“·”·“一 ”·”·”一 “一 (A1) 式中:x— 自变量,是确切知道的(即加在脚蹬上的力); y— 因变量,是观察得到的,但有一定的误差(即车轮的制动力), a和b— 必须予以确定的未知常数。 对于,个读数,可用差值平方和的最小值求得其关系,即: b=n孕y二鬓EY nY.xa一 艺x艺a: 取 v二鱼.王=Ex 一 月 n 则 二_F xy一歹Bx b= 荟井嗜— 任三二 “·”·“·“·“··⋯ ”·”·“一 (A2) X xE一YIx ’一“‘ 代入后,则a可得: a“y一bY “·”·“··”“···”·⋯“·“·”一 (A3) A2 举例 下列之x和y的四个数值是在试验中记录下来的,由此可以计算出Ixy}Fxl,a和歹,列表如下: 表 A1 卞弃弃 b一茎ry一歹艺二 EXI - :F石 GB 3565一93 ~~~~...~~~~~...~ 128 900一 (147.5 X 770) =173 500 - (192.5 X 770) =0. 606 a =y一旅 =147.5一 (0.606 X 192.5) = 30.8 因此最佳直线为:y=30. 8+0. 6062 士20%的极限线为: 80,.。 。 .。 ,。,_、 Ya=1丽kau. a t v. DV021 =24. 64+ 0. 4852 120,.。。 .。 ,。,_、 y-A=1丽kau. a一v. ovo2J =36.96+ 0. 7272 其结果以图A1来表示. 250 z 只 协 展 2的 150 100 即 0 印 100 150 200 250 300 脚理力,N 图A1制动力一脚蹬力图表(表示最佳直线和士20%的极限线) GB 3565一93 附 最 B 车把几何位t (参考件) 川 车把几何位it 车把的几何位置,如图B1所示,一般说来是由自行车的设计用途来决定的,但不妨建议: 二 车把对于地平面的倾角不大于750、不小于“.。 b. 车把轴线与通过轮心的地面垂直线的交点,从地平面量起,不小于轮半径的150o、不大于轮半 径的600o. 粉行方向 ‘面‘J 77}} I / 户.一--车把抽践 %-*m / / 、 I / /、、 /、 、 2~车把倾角 一a 土 图Bl 车把几何位置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中国轻工总会提出。 本标准由自行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全国自行车标准化中心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阮志诚。
/
本文档为【自行车标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