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综述

2011-12-30 4页 pdf 127KB 50阅读

用户头像

is_609488

暂无简介

举报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综述 96 规 划 师 PLANNERS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城市与区 域发展的研究可划分为3个阶段。根据众多学 者对珠江三角洲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发 展与城市化、交通与土地利用、城市群研究、区 域协调发展5个方面的研究,提出珠江三角洲 城市的对外竞争主要体现在区域竞争力上,应 走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的道路,即应选择全球 城盟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城市与区域发展;城市 群 Summary on Study of 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Pearl...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综述
96 规 划 师 PLANNERS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城市与区 域发展的研究可划分为3个阶段。根据众多学 者对珠江三角洲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发 展与城市化、交通与土地利用、城市群研究、区 域协调发展5个方面的研究,提出珠江三角洲 城市的对外竞争主要体现在区域竞争力上,应 走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的道路,即应选择全球 城盟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城市与区域发展;城市 群 Summary on Study of 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Li Hongwei,Wang Jianjun,Peng Tao [Abstract] Since China started to implement the policy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the study of the 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can be divided into thee stages.Studies made by many scholars in the following five areas of 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urban development and urbanization,traffic and land use,study on city groups and regional harmonious development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have suggested that the external competitive power of the citie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lies in their regional competitive power.There- fore they should take the road of cooperation by economic integration.In other words,they should choose the way of development for global city alliance. [Key words] The Pearl River Delta,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City group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城市与 区域发展研究综述 □ 李红卫,王建军,彭 涛 [文章编号]1006-0022(2005)05-0096-04 [中图分类号]TU982.2 [文献标识码]B 引言 珠江三角洲①主要包括广州、深圳、珠 海、佛山、江门、中山、东莞、香港、澳门 全部行政范围,以及惠州市市区、惠东、博 罗,肇庆市市区、高要和四会等区域,共有 11个地级以上城市和10个县级(县)城市, 总面积约4.28万km2(图1)。珠江三角洲的 各城市之间首尾相接,连绵成片,是我国三 大都市连绵区之一。2003年,珠江三角洲的 户籍总人口超过3 000万(约有1 500万的 外来人口,现状总人口超过4 500万),约占 全国的2.3%,GDP接近3万亿元人民币,约 占全国的26%。其中,县级以上中心城市的 人口规模均超过20万,非农产值占GDP的比 重均超过75%,是全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 区之一。 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两个特别行政区, 这导致同一经济区域内出现实行不同政治、 经济的实体。但国家、地域、文化等方 面的同质性使珠江三角洲日益成为一个规模 巨大的、完整的城市经济区域,共同参与全 球社会经济分工。这一发展历程具有特殊的 时代意义和学术研究意义,引起了国内外学 者的长期关注。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众 多以珠江三角洲为研究主体的学术机构纷纷 成立,关于珠江三角洲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 的文献逐渐增多,涉及的内容也随着珠江三 角洲城市经济的发展而日益丰富。这些文献 大都反映了改革开放各个发展时期珠江三角 洲发展的特征、问题、经验和对远景的构想, 不仅丰富了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理论,而且提 出了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观点,推动了城市 与区域的发展。 根据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发展可将研 究历程划分为3个主要阶段: (1)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伊始,以 港资为主体的外资进入内地珠江三角洲,区 域经济发展开始起步。但由于没有既定的发 展模式和发展经验,区域经济只能在摸索中 前进。此时,城市与区域发展的重点是如何 在改革开放新政策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地方 优势,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这 一时期的研究重点是工业与企业经济发展模 式、特区经济、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等。 (2)20世纪90年代。这是内地珠江三角 洲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外资的规模逐 渐扩大,外资的质量显著提高,城镇化快速 发展,并成为世界发展中国家快速城市化的 成功模式。以中山大学为主体的众多国内研 究机构纷纷开展对快速城市化区域的典型代 —珠江三角洲的研究,涉及的内容包括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与城镇规划、社 会经济发展模式与战略、产业结构调整等方 面[1]。随后,过快的投资引发了“经济泡沫”, 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学术界对这一现象进行 了总结,并提出了一些今后发展的设想。 (3)21世纪初。20世纪90年代末,由 于受到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外资进入珠江 三角洲的速度减缓,对外贸易受到抑制,区 域经济进入调整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以 后,区域经济调整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质量 的提高,各城市越来越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发 展和环境保护。加之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 显,珠江三角洲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学术 研究进入了百家争鸣的阶段,研究领域得到 较大的扩展,研究方法不断创新,出现了一 个新的研究高潮。其中,房地产经济、区域 发展与政策成为研究的热点,城市发展与城 1 972005年第5期 第21卷 市化、工业与企业经济、交通与科技、环境 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大量 的成果。 研究综述 2.1关于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内地珠江三角洲第 一产业所占比重持续快速下降,第二产业所 占比重快速增长而后缓慢下降,第三产业所 占比重显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产业结构不 断优化,层次明显提高,产业发展向高级化 阶段迈进。此类研究涉及到产业和经济发展 模式的各个层面,包括三次产业及其地域经 济模式的研究。 珠江三角洲农业发展的轨迹是从桑基农 业向城郊型农业演化,学术界对此有较多的 研究。有学者提出发展高效农业,采取深加 工农业和网络开发模式;积极推进农业现代 化,以应对WTO的挑战;加快城市化进程, 依靠科技进步走发展外向型农业的路子[2]。 工业经济方面的研究重点是突出乡村工业 化,提出外资是乡村工业化的重要推动力, 应促使内地珠江三角洲走外缘型工业化的道 路,而且多采取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3]。 1978年,广州的GDP占珠江三角洲GDP总 量的一半以上,而2000年则明显呈现出以 广州和深圳为核心的“序列—规模”分布特 征。因此,乡镇企业是内地珠江三角洲城镇 发展的基本动力。古诗韵、阎小培(1999)将 珠三角乡镇企业的发展分为6个阶段:起步 阶段(1978年~1983年)、超常发展阶段 (1984年~1986年)、调整阶段(1986年~ 1987年)、下跌阶段(1989年~1990年)、 高速恢复阶段(1991年~1993年)、平稳发 展阶段(1994年~至今)[4]。另外,有学者 提出乡镇企业的发展具有地区差异性,南海 和顺德的乡镇企业效益显著,且发展稳定; 小珠三角其它地方的乡镇企业效益比较显 著,发展基本稳定;而其它地方如惠州、肇 庆、江门等地的乡镇企业则发展不稳定。 内地珠江三角洲工业发展的主要地域空 间形式是工业园。阎小培等指出,内地珠江 三角洲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促进了工业园区 的迅速发展,在吸引外资、调整和优化产业 结构、促进产业技术升级、接纳就业人口等 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工业的不 断发展,工业园区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定位 不明确、主导产业不明显等[5]。内地珠江三 角洲工业及工业园区正在寻求新的发展思 路,有人认为应发展重化工,有人认为应通 过产业升级发展高新技术,还有人认为应进 行市场创新,建立以专业镇为基础的产业集 群,或者建立总部经济等。同时,随着外向 型经济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形成了以出 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经济全球化体 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世界工厂”。 珠江三角洲的城镇发展主要表现出6个 方面的特点:城市数量增加迅速、城镇规模 普遍扩大、城镇化水平较高、具有内外三圈 层格局、形成三足鼎立的发展势态和城乡 融合发展的模式[6]。 2.2关于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的研究 珠江三角洲快速城市化的机制一直受到 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是 许学强、刘琦等编写的《珠江三角洲的发展 与城市化》。该书回顾了珠江三角洲发展历程 和城市化特点,对珠江三角洲城镇化发展进 行了系统研究,并认为珠三角城市化发展的 动力来自5个方面,即通过商品化促进地区 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通过非农化提供充足 的城市劳动力、通过工业化促进城镇规模和 劳动力需求的扩大、通过发展现代文化提升 生活质量、通过空间转移促进城乡一体化等。 珠江三角洲存在两种不同的城市化模式,即 东翼以东莞为代表的自下而上的城市化模 式,西翼以佛山为代表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 模式[7]。阎小培(1998)重点研究了东莞的自 下而上的城市化模式,总结了珠江三角洲乡 村城市化的特征,即非农化速度快,具有空 间分散性,乡村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阎小 培认为地理环境是乡村城市化发生最基本的 前提,由农业产生的推动力和由乡镇企业产 生的吸引力构成的动力结构是乡村城市化发 生的关键,而对外开放则是乡村城市化发生 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8]。薛凤旋提出外资是 内地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新动力[9]。许学强 还提出了以“两翼齐飞,双向辐射”的模式 2 98 规 划 师 PLANNERS 带动整个珠江三角洲发展的城市化思路。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发展导致珠江三角洲 城镇人口迅速增加,以及城镇建设用地急剧 增长。这些现象下面隐藏着许多尖锐并亟待 解决的问题[10],如中心城市城建用地紧张, 城市空间扩展严重受阻;制造业投资分散, 区域整体环境恶化;产业同构程度高,规划 与协调制度不完善导致竞争激烈等。许学强 对内地珠江三角洲人口年龄结构进行研究, 认为外来人口的集聚延缓了人口老龄化进 程,同时劳动适龄人口比重达到高峰期,制 造业工人的比重快速上升,人口素质有较大 幅度的提高[11]。但有些学者认为快速城市化 和工业化发展的道路吸引了大批外来劳动 力,这些劳动力绝大部分为农民工,他们素 质低下,经常以地缘关系为纽带一起出来创 业,他们的就业方式就是进厂从事技术含量 比较低的工作,因此工资和生活水平比较低, 由此给珠江三角洲地区带来了一系列的社 会问题,如管理缺位、社会犯罪等[12]。 2.3关于交通与土地利用的研究 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区 域内部运输联系越来越紧密。曹小曙、阎小 培经过研究发现,在客运量方面,“广州—东 莞”一线及“广州—佛山”一线占绝对主导地 位,且前者高于后者;在货运量方面,“广州 —佛山”线为第一位,其次是“广州—东莞” 线。从整体上说,广州至东莞、深圳、香港依 然是货运联系的主导走廊,而中山至珠海之 间的货运联系明显减弱,影响了整个珠江口 西岸的货运联系。货运联系的特征充分显示 了整个珠江三角洲经济联系的发展水平。珠 江三角洲地区的空间运输联系具有强烈的广 州指向性,但目前尚未形成网络模式[13]。 另外,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已成为 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经济超常发展, 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其重要标志之一就是 城镇建设用地的迅速增长,原有城镇用地规 模加大,新的城市、建制镇不断出现。尽管城 镇建设用地的快速增长满足了经济增长和城 市化的需要,但其在增长速度、增长结构、空 间结构、人均建设用地增长与区域社会经济 发展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却暴露出一些问题, 如城镇建设用地增长速度快,存在一些粗放 型利用的现象,因此应该健全土地供应机制, 加强大中城市和小城镇的用地衔接[14]。 2.4关于城市群的研究 目前,珠江三角洲已经形成了城市群(也 称都市带或都市连绵区),并在空间结构上 沿点轴系统发展。按照珠江三角洲的自然环 境、城镇及交通设施现状和发展态势,其经 济区的发展轴可分为主轴和次轴两级,其中 主轴线沿珠江口呈马蹄形分布。许学强 (1996)指出,珠三角城市群的形成主要有5 个原因:工业化的推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香港资金和外资的注入、大城市用地的增加 和大量小城镇建设区的扩展、城市工业企业 的外迁、城乡商品市场的贸易往来[15]。 1991年,中山大学的郑天祥将珠江三角 洲作为大都市带进行研究,并将其描述为“城 市带”。在1992年出版的《中国城市群》一 书中,姚士谋等扩展了大都市带的概念,认 为中国的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辽中南 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基本具备了大都 市带的雏形,并提出“超大城市群”(Urban Agglomeration)的概念[16]。 基于加拿大学者麦吉(J.F.MaGee)提出 的“Desakota”概念,许学强、周春山等人 认为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过程类似于 “Desakota”,并将其译成“大都会区”,从理 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探讨了珠江三角洲大都会 区形成的机制[17]。随后,许学强将这一观点 进行深化,提出了珠江三角洲“超级城市区 的概念”(Mega-urban Region)。薛风旋等 从城市化的角度,认为以往15年珠江三角洲 形成的地域空间格局不同于出现在西方发达 国家的大都市带,不是在同一体制框架下大 城市集聚的结果,而是在不同体制相互影响 下以小城镇、小城市为主导的城市化;同时 认为这种城市化有别于麦吉的“Desakota”, 不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城市化区域,而是受到 外部因素影响的“外向型城市化区域”[18]。 我国学者更多的是采用了“都市连绵 区”[19][20]、“城镇密集区”[21]和“城市群”[22]的 概念,也有学者使用“高密集连绵网络状大 都市地区”[23]的概念。 2.5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研究 近年来,由于区域交通条件的改善,珠 江三角洲地区实现了平均通勤时间为1.5小 时,内地珠江三角洲的房地产、旅游业等随 之迅速发展,吸引了众多香港市民前来购房。 这说明粤港合作主要是由于香港的开放性和 内地强大的市场需求。因此,有学者建议发 展民间往来,加强联合招商等[24]。同时,阎 小培还了澳门与珠海的历史渊源和一体 化的可行性,其研究内容包括地理、文化因 素,产业结构和经济实力,并从技术流、人 口流、资金流、信息流、物质流等方面全面 分析了两地一体化的进度[25]。 随着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政府 和学者已经认识到珠三角今后的发展必须走 经济一体化道路,各城市必须把自己纳入到 大区域的整体背景下来考虑发展,加强城市 合作和协调,减少城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增 强地区的区域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目前,珠 江三角洲城市功能结构不合理,地区差异性 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城市之间的竞争大于合 作。因此,有必要优化珠江三角洲内部城市 的空间和职能结构,明确内部分工,重视区 域性交通设施的建设,协调城市发展的矛盾, 提高区域的整体竞争力[26]。 在全球化背景下,大都市区规划的出发 点越来越高,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区域性基础 设施和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倡公众参与和社 会公平。目前,大都市区规划主要有两种模 式:一是团体和战略规划模式,强调大都市 区的竞争战略,其核心是提高区域的国际竞 争力;二是环境和社会规划模式,强调适宜 的居住性、社会凝聚力及区域差异性的保持 等。一些学者借此提出了要以全球化为背景, 以团体和战略规划模式为主,加强区域协调 和管制,并重视区域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27]。 1995年以来,广东省政府组织学者对珠 江三角洲进行了两次城市群协调规划,提出 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如区域协调和产业 协作等。尤其是2003年进行的《珠江三角洲 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规划》,不仅考虑了内地 珠江三角洲的城市之间的协调和合作,还考 虑了与港澳的协调与合作,特别是与香港的 合作。随着CEPA的签定,香港经济被纳入珠 三角经济一体化中,涉及货物贸易、服务贸 易、贸易投资便利化、人力资源的流动和学历 互认等[28]。香港在2030年的规划中也提出 了与内陆珠江三角洲进行协调与整合的设想, 这说明香港与内陆珠江三角洲的联系越来越 992005年第5期 第21卷 紧密,正在进入一个互相支持和依存的状态。 2002年,上海同济大学吴志强教授针对 广州城市的发展,认为应该以全球城盟 (Global-Region)的概念来研究和规划珠江 三角洲。他认为在全球性城市竞争中,广州的 战略选择在于区域性城市联盟,核心点在于建 立具有独立城市人格的平等的区域性联盟[29]。 结论与思考 长期以来,区域发展与政策是珠江三角 洲城市区域研究的重点。自改革开放以来,珠 江三角洲以经济特区为依托,大力发展外向 型经济,因此,工业和企业经济、特区经济等 就相应得到重视。随着国家开放力度的不断 加强,整个珠三角地区都被纳入到开放体系 中,不仅特区享有优惠政策,位于特区周边 的地区也开始受到外向型企业的青睐。整个 珠三角都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经济建设,加上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区域 合作和竞争开始受到重视。1988年以后,区 域研究的成果层出不穷。随着经济的发展,人 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第三产业日益繁荣,旅 游开始成为人们休闲的选择,也成为地区经 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因此,1995年后,以旅 游和市场研究为主的第三产业文献大量增加。 1999年,随着国家房地产制度的改革,房地 产研究开始成为热点。20世纪90年代后期, 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 加速,珠江三角洲城镇建设用地快速扩展,城 镇网络化特征明显,都市连绵区开始形成,珠 江三角洲的城市群及其协调发展得到重视。 首先,从实践看,继广东省集聚全国主 要规划力量编制《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 展规划》之后,香港和深圳都在着手编制2030 年规划,广州也在2020年总体规划的基础上 编制了《广佛都市圈协调发展研究》,并借助 亚运会的契机,整合区域资源,编制2010年 的亚运城市发展规划。 进入21世纪,广东省提出了“泛珠三角 经济区”的概念,包括珠江流域的9省和香 港、澳门(即“9+2”),提出了泛珠三角区域 合作的发展设想,涉及到基础设施、产业与 投资、商业与贸易、旅游、农业、科教、信息 和环境等多方面内容,并提出通过具体的四 项机制(即主体机制、目标机制、运行机制和 保障机制)来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30]。 其次,从远期规划发展看,长期的粗放型 经济导致了环境的恶化、土地资源的锐减[31], 经济优势正在降低[32]。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 济一体化的时代潮流已经将单元城市的竞争 与合作转化为城市经济联盟的竞争与合作。 在此形势下,广东省与香港之间建立了粤港 合作联席会议机制,“泛珠江三角洲”签订了 《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框架》。这些协 议限定了区域之间的义务和责任。城市经济 联盟的整合是否成功,关键是看有没有国际 化中心城市作为发展的龙头,同时也要看有 没有真正携手并进的区域合作伙伴。因此,珠 江三角洲城市的对外竞争主要体现在区域竞 争力上,而要想在国际市场体系中获得地位, 必须走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的道路,即选择 全球城盟的发展方向。 (特别感谢同济大学吴志强教授、中山 大学许学强教授、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 计研究院陈建华副院长、中山大学李郇副 教授等对本文给予的指导和帮助。) [注 释] ①本文所说的珠江三角洲包括1996年《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 市群规划》提出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及香港、澳门,“内地珠 江三角洲”特指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参考文献] [1]许学强,刘 琦,等.珠江三角洲的发展与城市化[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 [2]曾学龙.珠三角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 岭南学刊,2002,(2):67-70. [3]黄德鸿.二十一世纪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阶段及模式研 究[J].特区经济,1995,(4):26-30. [4]古诗韵,阎小培.珠三角乡镇企业发展的时空变化特征 [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5):92-98. [5]程玉鸿,阎小培,林 耿.珠江三角洲工业园区发展的问 题、成因与对策—基于企业集群的思考[J].城市规划 汇刊,2003,(6):37-44. [6]魏清泉.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城市发展研究[J].地域研 究与开发,1997,(6):41-46. [7]李 郇.珠江三角洲研究文献指引[M].广州:中山大学 出版社,2003. [8]阎小培,刘 筱.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的形成机制与调 控[J].热带地理,1998,(1):7-12. [9]薛凤旋,扬 春.外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新动力— 珠江三角洲个案研究[J].地理学报,1997,(3). [10]程玉鸿,许学强.珠江三角洲三次产业演变及广州区域 地位的变化[J].经济地理,2003,(5):671-677. [11]李 玲,许学强.1990年代珠江三角洲人口的结构性变 化[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106-110. [12]扬宏山.珠江三角洲地区“民工潮”调查与分析[J]. 人口研究,1994,(4):44-49. [13]曹小曙,阎小培.珠三角城际间运输联系的特征分析 [J].人文地理,2003,(1):87-90. [14]邓世文,阎小培,朱锦成.珠江三角洲城镇建设用地增 长分析[J].经济地理,1999,(4):80-84. [15]李 郇.严谨治学,不断探索—论许学强先生在人文 地理学几个方面的研究[J].人文地理,1995,(2). [16]史育龙,周一星.关于大都市带研究的论争及近今进展 述评[J].国外城市规划,1997,(2). [17]许学强,周春山.论珠江三角洲大都会区的形成[J]. 城市问题,1994,(3). [18]薛凤旋.都会经济区:香港与广东共同发展的基础[J]. 经济地理,2000,(1).   [19]阎小培,等.穗港澳都市连绵区的形成机制研究[J]. 地理研究,1997,(2). [20]徐永健,等.中国典型都市连绵区形成机制初探[J]. 人文地理,2000,(2). [21]胡序威,等.中国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 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22]欧阳南江,等.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群规划[M].广 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6. [23]周干峙.高密集连绵网络状大都市地区的新形态[J]. 城市发展研究,2003,(2). [24]易 峥,阎小培.樟木头镇模式:香港跨境人口流动与 粤港澳区域一体化[J].热带地理,2002,(4):289-293. [25]阎小培,杨 帆.珠海—澳门社会经济一体化发展初探 [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2):23-29. [26]段 杰,阎小培.粤港生产性服务业合作发展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3):26-31. [27]唐 路,薛德升,许学强.北美大都市区规划及其对珠 江三角洲的启示[J].人文地理,2004,(1):66-71. [28]钱运春.CEPA与珠江三角洲一体化[J].世界经济研究, 2003,(9). [29]吴志强.“Global Region”:广州之战略可为[A].广 州都市区国际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2. [30]张稷锋,齐 峰.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机制初探[J].南 方经济,2004,(5):11-16. [31]阎小培,刘 筱.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特征分析[J].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7,(2):29-35. [32]丁其林.忧患珠三角[J].望新闻周刊,2003,(5):12-15. [作者简介] 李红卫,博士后,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副局长。 王建军,博士,现任职于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彭 涛,博士,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所长。 [收稿日期]2005-04-20 3
/
本文档为【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综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