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2011-12-13 7页 pdf 129KB 62阅读

用户头像

is_006858

暂无简介

举报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第 10 卷第 1 期 江 西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Vol. 10,No. 1 2011 年 03 月 Journal of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Mar.,2011 文章编号:1671 - 6523(2011)01 - 0006 - 07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 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陈昭玖,艾勇波,邓 莹,朱红根 (江西农业大学 经济与贸易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 )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其就业稳定性值得关注。通过...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第 10 卷第 1 期 江 西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Vol. 10,No. 1 2011 年 03 月 Journal of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Mar.,2011 文章编号:1671 - 6523(2011)01 - 0006 - 07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 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 陈昭玖,艾勇波,邓 莹,朱红根 (江西农业大学 经济与贸易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 )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其就业稳定性值得关注。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情况的调研,并 对调研数据采用 Logit模型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的 就业特征与传统农民工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普遍表现出就业稳定性差的现象;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受年 龄、择业机会识别、工资、企业用工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年龄、工资、企业用工环境与新生代农民工就 业稳定性呈正相关,择业机会识别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呈负相关。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就业特征;Logit模型 中图分类号:F323. 6 文献标志码:A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Employment Stability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CHEN Zhao-jiu,AI Yong-bo,DENG Ying,ZHU Hong-gen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Trade,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chang 330045,China) Abstract:The 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have become the main part of migrant workers in China whose employment stability deserves special attention. This paper,based on data from a survey of their em- ployment,analyzes factors influencing their employment stability by adopting the Logit model.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re exists a big difference in terms of the employment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and the traditional migrant workers. Most of the new generation suffer from poor employment stability. Their employment stability is affected by factors including age,capabilities to grasp career opportuni- ties,wages,and working environment. Among them,age,wages,working environment are positively related while career opportunities recognition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Key words: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employment stability;Logit model 新生代农民工又被称为“第二代农民工”、 “新一代农民工”、“青年农民工”、“新农民工”和 “1. 5 代农民工”等,一般指出生于 1980 年以后, 20 世纪 90 年代末开始进城务工的农民工。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 体的就业问充分暴露出来,并持续影响着整个 收稿日期:2011 - 01 - 10 修回日期:2011 - 02 - 2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BJY06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963005)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 (09YJC790128、10YJC790119) 作者简介:陈昭玖(1969—) ,男,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 第 1 期 陈昭玖等: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社会的就业稳定。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 当前的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根据《2009 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的 人数约占总外出农民工人数的 61. 6%,约为 9 000 万人。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 当前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军,这一群体的就业问题 足以影响到整个农民工就业的大局。二是新生代 农民工的就业特征及行为取向发生了较大的变 化。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文化程度较高,对农村 陌生,对农业不熟悉,已经适应了城市的生活和环 境,他们崇尚自由,追求个性,缺乏吃苦耐劳的精 神,没有较大的家庭负担,对工作性质、工作环境、 福利待遇、职业前景等方面有着较高要求。就业 过程中一旦发现当前的工作在某些方面不能满足 其要求,他们大多数会选择辞职、暂时性不就业, 或是一直处于待就业状态,就业稳定性较差。正 是由于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大、就业稳定性差这两 方面的原因,导致我国劳动力市场供给和需求出 现了新的变化,企业在招工、用工等方面也遇到了 前所未有的困难。因此,当前对新生代农民工就 业问题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王春光(2001)[1]通过实证调查研究得出,新 生代农村流动人口已经出现代际间变化,他们不 仅在流动动机上存在很大的差别,在许多社会特 征上也很不相同,应加快城乡社会结构变革,使他 们成为城镇社会新的居民;刘传江和程建林 (2007,2008)[2 - 3]的调查结果显示,第二代农民工 处于中市民化阶段,为加快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 进程,必须进行户籍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劳动力 市场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制度创新; 符平、黄莎莎(2008)[4]认为,新生代农民工试图 通过频繁的工作变动、不断地更换工作地点和职 业类型来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王兴周(2008)[5] 通过对珠三角新老两代农民工的比较研究得出, 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比老一代农民工的就 业稳定性差;韦芳芳(2010)[6]通过调查得出新生 代农民工第 1 次就业的流失率高达 40%多,第 1 次工作一般 3 个月就辞职,就业稳定性差。此外, 关于 农 村 劳 动 力 流 动 就 业 问 题,辜 胜 阻 (1994)[7]、杜 鹰 和 白 南 生 (1997)[8]、蔡 昉 (2000)[9]等从城镇化、社会学和人口学的角度进 行了研究。 综观上述研究,目前对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 研究大多是描述性分析,实证模型研究的不多。 本文在总结前人所做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实证分 析模型,模型以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为响 应变量,并假设该响应变量受新生代农民工个人 特征因素、人力资本特征因素、择业观念因素和就 业环境因素等方面的影响;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影 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因素;最后基于实 证分析的结果,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意见,着力促 进新生代农民工更好、更稳定地实现就业。 二、数据来源及描述性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的样本数据为课题组人员于 2009— 2010 年对江西、湖北、安徽、山西、深圳等省市的 新生代农民工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和访谈所得,问 卷主要调查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特征及行为取 向等。共发放问卷 600 份,收回问卷 566 份,其中 有效问卷 530 份,问卷回收率 94. 3%,问卷有效 率 93. 6%。在全部有效问卷中新生代农民工为 303 人,占总人数的 57. 2%,这个比例恰好与 《2009 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中新生代农民工 约占总外出农民工的 61. 6%接近,从而也说明了 本次调查所选取的样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文章 主要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根据问卷调查数据,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特征进行 描述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参考相关学者和前人的 研究,挖掘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影响因 素;二是构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影响因素 的二元 Logit实证分析模型,对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并对估计结果进行解释。 (二)描述性分析 1.新生代农民工个人特征 在所调查的样本 中,新生代农民工男性占 47%,女性占 53%,男女 比例基本持平,女性略高于男性。新生代农民工 平均年龄为 24. 2 岁,其中,年龄在 20 岁以下的有 42 人,占 13. 8%;年龄在 20至 23岁的有 155人,占 51. 1%;年龄在 24至 27岁的有 79人,占 26. 1%;年 龄在 28 至 31 岁的有 27 人,占 9%。新生代农民 工的风险偏好均值为 1. 93,其中保守型的有 74 人,占 24. 4%;中间型的有 173 人,占 57. 1%;冒 险型的有 55 人,占 18. 5%。通过统计分析可以 看出,随着新生代农民工年龄的增加,其选择更换 工作的次数逐渐减少,频率降低,从而就业的稳定 性也较高;随着新生代农民工风险偏好系数的增 加,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下降,说明越是冒险 ·7·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 10 卷 型的新生代农民工,其就业稳定性越差。 2.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特征 (1)文化程 度。在所调查的样本中,新生代农民工只有 文化的为 9 人,占 3%;受过初中教育的为 148 人,占 50. 5%;受过高中教育(中专 /中技)的为 141 人,占 46. 5%。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受教 育程度明显高于老一代,他们大部分接受过九年 义务教育。 (2)技能掌握情况。在所调查的样本中,新 生代农民工中有 184 人具有某种技能,占 61%; 没有掌握一技之长的为 119 人,占 39%,可以看 出很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掌有某种技能。在问及 掌有何种技能时,大部分回答的是化工、机械制造 业、服装纺织业、酒店餐饮娱乐业等方面的技能, 而掌握建筑施工业方面技能的较少。从统计分析 来看,掌握了某种技能的新生代农民工更换工作 的次数和频率要低于没有掌握技能的新生代农民 工,从而其就业稳定性也较高。 (3)工作经验。在所调查的样本中,新生代 农民工外出务工年限的均值为 3. 6,即新生代农 民工外出务工年限平均在 3 年半左右,相比老一 代农民工外出务工年限低。主要是由于新生代农 民工受教育程度较高,多为初、高中毕业,受教育 年限的延长推迟了他们外出的时间。但随着经济 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逐步提高,新生 代农民工外出的时间将会越来越长。 (4)培训经历。新生代农民工对技能培训的 愿望十分强烈,根据调查数据,有 125 人参加了技 能培训,占 41. 2%。在参加了技能培训的这部分 人中,有 69. 2%的人还想再参加技能培训,没有 参加过技能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中有 78. 6%的 人想参加技能培训。同时,在问到技能培训对就 业的重要性程度时,有 71. 6%的人认为技能培训 对就业非常重要。从统计分析来看,参加过技能 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高于没有参加过 技能培训的。 3.新生代农民工择业观念特征 (1)对目前 工作环境的态度。在所调查的所有样本中,新生 代农民工对目前工作环境很不满意的有 4 人,占 1. 3%;不满意的有 42 人,占 13. 8%;一般的有 172 人,占 56. 8%;满意的有 68 人,占 22. 4%;非 常满意的 17 人,占 5. 6%,满意度平均值为 3. 06, 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对目前的工作环境满意度不 高。从统计分析来看,对目前工作环境满意度越 高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更换工作的次数越少,频 率越低,从而其就业的稳定性相对较高。 (2)择业机会识别。根据调查数据,新生代 农民工中有 16 人认为重新找到一份工作是很容 易的,占 5. 3%;认为比较容易的有 52人,占 17. 2%; 一般的为 119 人,占 39. 3%;困难的为 84 人,占 27. 7%;非常困难的为 31 人,占 10. 5%,均值为 3. 09,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对于找工作的自信 心有所提高。同时,新生代农民工更多的是通过 自身的努力去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而不像老一 代农民工主要靠关系来寻找工作。正因为新生代 农民工认为自己在市场上可以较容易地找到工 作,所以一旦发现目前的工作不能满足要求、无法 实现预期目标时,他们敢于积极主动去寻找下一 份工作,或许换一家企业,或许换一个行业,从而 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较差。 (3)职业报酬观。根据调查数据,月收入在 600 元以下的有 12 人,占 4%;600 ~ 1 200 元的有 86 人,占 28. 4%;1 200 ~ 1 800 元的有 95 人,占 31. 4%;1 800 ~ 2 400 元的有 62 人,占 20%; 2 400 元以上的有 48 人,占 16. 2%。可以看出,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月收入普遍不高。同时,新 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报酬观与老一代农民工有着明 显的不同:老一代农民工进城打工的目的是赚钱, 生活十分节俭,且赚的钱大都会存下来留作家用, 而新生代农民工普遍把职业发展当作就业最重要 的因素,他们的消费也不再像父辈那样仅用于简 单的衣食住行,他们会把钱花在诸如手机、电脑、 网络、服饰、娱乐等很多方面。从统计分来看,随 着月收入的增加,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呈上 升的趋势。 (4)职业发展观。新生代农民工外出打工的 动机是寻求个人发展,根据调查数据,在选择影响 就业最重要的因素时,有 117 人选择了将来的发 展前途,占总人数的 38. 6%。可以看出,新生代 农民工比较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和自我发展,他 们在努力谋求工作的同时,更加重视寻求一个适 合个人发展并具有一定成长平台的职位。新生代 农民工外出打工不仅仅是为了赚取一份薪水,更 想通过工作去改变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让自己 掌握一种谋生的技能,进而去追求身份、地位和个 人素质的提升,最终实现向上流动的理想。 三、变量选择及模型构建 (一)变量的界定及选择 (1)响应变量: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Y)。 ·8· 第 1 期 陈昭玖等: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表 1 解释变量说明及统计性描述 模型变量 变量定义 最小值 最大值 均值 预期作用方向 1.个人特征因素 年龄(X1) 20 岁以下的 = 1,20 ~ 23 岁 = 2, 24 ~ 27 岁 = 3,28 ~ 31 岁 = 4 1 4 2. 3 + 性别(X2) 男性 = 0,女性 = 1 0 1 0. 53 + / - 风险偏好(X3) 保守型 = 1,中间型 = 2,冒险型 = 3 1 3 1. 93 - 2.人力资本特征因素 文化程度(X4) 小学及以下 = 1,初中 = 2,高中及以上 = 3 1 3 2. 34 + / - 职业技能掌握情况(X5) 否 = 0,是 = 1 0 1 0. 61 + 参加培训经历(X6) 否 = 0,是 = 1 0 1 0. 63 + 3.择业观念 择业机会识别态度(X7) 很容易 = 1,比较容易 = 2,一般 = 3, 比较困难 = 4,很困难 = 5 1 5 3. 09 - 目前的月收入(X8) 600 以下 = 1,600 ~ 1 200 = 2,1 200 ~ 1 800 = 3,1 800 ~ 2 400 = 4,2 400 以上 = 5 1 5 3. 12 + 职业发展观(X9) 否 = 0,是 = 1 0 1 0. 54 + 4.就业环境 是否享受相关就业政策(X10) 否 = 0,是 = 1 0 1 0. 15 + 工作环境是否满意(X11) 很不满意 = 1,不满意 = 2, 一般 = 3,比较满意 = 4,很满意 = 5 1 5 3. 06 + 根据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年限和最近 3 年工作 变动次数情况,计算出每个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 变动频率,从而得出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工作变 动频率。由于新生代农民工普遍都表现出就业的 不稳定性,大部分人都曾经更换过 1 次或多次工 作岗位,为了便于分析,找到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 定性的影响因素,设大于等于平均工作变动频率 的为就业不稳定,赋值为 1;小于平均工作变动频 率的为就业稳定,赋值为 0。 (2)解释变量:个人特征因素、人力资本特征 因素、择业观念因素和就业环境因素(Xk)。本文 将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影响因素(即解释变 量)分为四类(表 1)。①个人特征因素:年龄 (X1)、性别(X2)、风险偏好(X3) ;②人力资本特 征因素:文化程度(X4)、职业技能掌握情况(X5)、 参加培训经历(X6) ;③择业观念:择业机会识别 态度(X7)、目前的月收入(X8)、职业发展观 (X9) ;④就业环境:分为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两 个方面的因素,其中政策环境因素选取了就业政 策(X10)这一因素为代表,市场环境则选取工作环 境(X11)这一因素为代表。 (二)模型构建 为深入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影响 因素,根据已设定的变量,采用 Logit 回归模型对 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进行实证分析。Logit 回归模型是研究定性变量和他们影响因素之间关 系的有效分析工具[10 - 11]。Logit 回归分析因变量 有两种选择,根据事件的发生与否只能取 1 和 0 (虚拟因变量) ,本文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 性的影响因素,模型的应变量只有两种可能,即稳 定和不稳定。设 Pi 表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 的概率,则 1 - Pi 表示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不稳 定的概率,从而可知 Pi /(1 - Pi)为新生代农民工 就业稳定性的机会比率。Logit 回归模型的具体 形式为: ln( Pi 1 - Pi )= α +∑ n k βkXki + u (1) 其中:i 为样本编号;k 为影响因素编号;n 表 示影响因素的个数;Xki表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 定性的各种影响因素,即第个 i 个样本的第 k 种 影响因素,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法对其回归参数进 行估计。 ·9·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 10 卷 表 2 模型第 1 次筛选的回归结果 变量 回归系数(B) 标准误差(S. E.) 统计量(Wald) 自由度(df) 显著性(Sig.) 幂指[Exp(B) ] X1 0. 395 0. 221 3. 204 1 . 073 1. 485 X2 0. 242 0. 384 0. 397 1 0. 529 1. 273 X3 - 0. 211 0. 291 0. 524 1 0. 469 0. 810 X4 - 0. 175 0. 307 0. 324 1 0. 569 0. 840 X5 0. 629 0. 397 2. 514 1 0. 113 1. 877 X6 0. 272 0. 299 0. 830 1 0. 362 1. 313 X7 - 0. 369 0. 167 4. 871 1 0. 027 0. 692 X8 0. 213 0. 158 1. 809 1 0. 179 1. 237 X9 0. 283 0. 376 0. 568 1 0. 451 1. 327 X10 0. 033 0. 484 0. 005 1 0. 946 1. 033 X11 0. 637 0. 248 6. 597 1 0. 010 1. 891 Constant - 2. 030 1. 568 1. 676 1 0. 195 0. 131 Hosmer and Lemeshow Test Chi - square = 6. 523 df = 8 Sig. = 0 . 589 表 3 模型第 8 次筛选的回归结果 变量 回归系数(B) 标准误差(S. E.) 统计量(Wald) 自由度(df) 显著性(Sig.) 幂指[Exp(B) ] X1 0. 399 0. 213 3. 501 1 0. 049 1. 491 X7 - 0. 360 0. 163 4. 877 1 0. 027 . 698 X8 0. 295 0. 147 4. 011 1 0. 045 1. 344 X11 0. 544 0. 233 5. 441 1 0. 020 1. 724 Constant - 1. 935 1. 056 3. 358 1 0. 067 0. 144 Hosmer and Lemeshow Test Chi - square = 5. 058 df = 8 Sig. = 0. 653 四、实证过程与结果分析 (一)实证模型分析过程 运用 SPSS16. 0 软件对所调查的截面数据进 行 Logistic回归,首先将自变量中所有的影响因素 引入回归方程,进行回归分析(表 2)。表 2 分别 给出了各个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B)、标准误差 (S. E.)、统计量(Wald)、自由度(df)、显著度 (Sig.)以及幂指(Exp(B) )。其中,Sig.表示不同 变量沃尔德(Wald)检验的显著性水平;Exp(B) 表示解释变量对就业稳定机会比率的边际影响。 从表 2 可以看出,大多数解释变量的作用方 向与预期一致,且 HL(Hosmer and Lemeshow)Chi - square值统计不显著,说明所构建的模型很好 地拟合了数据[12]。但由于存在多重共线性的影 响,模型的预测准确度不高。为了避免多重共线 性的存在,提高预测准确度,采用向后最大似然比 逐步筛选(Backward:LR)进行回归,以显著性水 平为 0. 05、剔除水平为 0. 1、置信度为 95%,经过 8 步筛选,得到一个整体回归系数显著水平较高 的模型(表 3)。 (二)实证结果分析 1.模型总体分析与评价 从表 2 和表 3 的 HL(Hosmer and Lemeshow)Chi - square值可以看 出,所有解释变量一起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 性的机会比率是有显著影响的。二元 Logistic 回 归得到的回归系数不像普通回归中那样理解为对 因变量的边际效应,只能从符号上判断解释变量 的增减变化引起响应变量概率的增减,符号为正 表明概率随解释变量增加而增加,反之则概率下 降[13]。在所选取的变量中,年龄、择业机会识别、 月收入和工作环境 4 个变量在 1%的显著水平 下,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机会比率影响 是显著的。其他的变量在统计上虽无显著意义, 但在 Logistic回归模型中,回归系数的期望符号与 实际的对比关系才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 ·01· 第 1 期 陈昭玖等: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2.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影响因素结果分析 (1)年龄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影响。从 模型结果来看,变量系数为正,与预测方向一致, 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年龄对新生代农民工 就业稳定性的影响较大。年龄对新生代农民工就 业稳定机会比率的边际影响为 1. 49,即年龄每增 加 3 年,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的机会比率提高 1. 49 倍。这跟问卷调查数据也是相互吻合的,即 随着新生代农民工年龄的增加,其选择更换工作 的次数减少,频率降低,因而就业稳定性也越高。 (2)择业机会识别态度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 稳定性的影响。从模型结果来看,变量系数为负, 与预测方向一致,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择业 机会识别态度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影响 较大。择业机会识别态度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 定机会比率的边际影响为 0. 69,即择业机会识别 态度每变化 1 个单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的 机会比率将相应提高或降低 69%。从调查数据 可以看出,认为找一份工作比较容易的新生代农 民工就业稳定性低于认为找工作比较困难的新生 代农民工,即择业机会识别态度偏向过于自信,没 有很好地认识现实的情况以及自身的发展方向, 从而越容易更换工作,增加了就业的不稳定性。 (3)月收入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影 响。从模型结果来看,变量系数为正,与预测方向 一致,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月收入对新生代 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影响较大。月收入对新生代 农民工就业稳定机会比率的边际影响为 1. 34,即 月收入每增加 600 元,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的 机会比率提高 1. 34 倍。这从问卷调查数据也可 以看出,月收入越高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更换工 作的次数越少,频率越低,从而其就业的稳定性也 较高。 (4)工作环境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 影响。从模型结果来看,变量系数为正,与预测方 向一致,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工作环境对新 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影响较大。工作环境对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机会比率的边际影响为 1. 72,即工作环境每改善 1 个单位,新生代农民工 就业稳定的机会比率将提高 1. 72 倍。这从问卷 调查数据也可以看出,对目前工作环境满意度越 高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更换工作的次数越少,频 率越低,从而其就业的稳定性也越高。 3.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影响因素分析 从模 型结果来看,性别、风险偏好、文化程度、技能培训 经历、职业观念和就业政策因素都没有通过显著 性检验,其中性别、技能培训经历、职业观念和就 业政策 4 个变量的系数为正,说明这 4 个变量与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是成正相关的,从而可 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中男性的就业稳定性低于女 性,技能培训经历越丰富、有着良好的职业发展 观、就业政策越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也 越高。另外,风险偏好和文化程度这 2 个变量的 系数为负,说明这 2 个变量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 稳定性是成负相关的,即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新 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降低了。关于文化程度, 可能的解释是虽然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程度较 高,但他们只是接受基础性的教育水平较高而已, 由于缺乏稳定的就业技能,导致他们会通过变换 不同的就业岗位来实现掌握一门技能的梦想,从 而降低了他们的就业稳定性。同时,越是冒险型 的新生代农民工,越趋向于通过更换工作和岗位 来实现自己的追求,从而导致了就业不稳定。 五、政策建议 (一)大力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因素是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理性择业 的基础,大力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有助 于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虽然新生代 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已经明显高于老一代农民 工,但是他们大多数接受的是基础性教育,在职业 技能的培训上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因此,当前 应加大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完善 的初、中、高级和继续教育体系,拓宽新生代农民 工接受技能培训的渠道。同时,政府和企业可根 据市场的需求、农民工的就业实践和个人兴趣爱 好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农民工掌握一门适合 个人发展,又有市场需求的相关就业技能,找到自 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从而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就 业稳定性。 (二)积极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形成正确的择 业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择业观念对新生代农民 工的就业稳定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各有 关部门应努力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观念指 导,通过求职登记、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培训 等,逐步转变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观念。同时,积 极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建立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使 新生代农民工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在充分分析 个人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职业 选择。要选定适合个人发展的职业生涯路线,减 少其选择职业的盲目性和轻易放弃一份职业的随 意性,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稳定就业。 (三)创新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政策 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及时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 ·11·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 10 卷 就业动态,充分考虑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特征,协 调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 问题,建立良好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新 生代农民工就业政策。一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生 代农民工报酬、就业、培训、社会保障等机制,构建 合理的农民工工资报酬制度,建立有序的就 业制度、平等的人力资本投入制度和开放的社会 保障制度,不断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保证 和基本渠道;二是政府应加快创新新生代农民工 政策服务体系,尤其是创新和完善政府在新生代 农民工就业指导、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援助等方面 的服务体系,形成以市场为载体,以职业介绍、劳 动力培训为重点,全面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服 务水平的新局面;三是加强法制建设,保障新生代 农民工平等就业权利的实现,确保新生代农民工 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四)切实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环境 针对新生代农民工有着较高的职业发展追 求、对用工环境要求高、吃苦耐劳性较差等特点, 企业应该积极通过改善用工环境、创新用工管理、 提高工资待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拓展职业发 展空间等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好的就业环境。 一是改善用工环境。企业应着力优化生产环境, 改进企业生产流程,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生产、生 活条件;二是创新用工管理。企业应摒弃对传统 农民工机械化的管理方式,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 理念,把关怀新生代农民工、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作 为生产经营和用工管理的重要内容,提高新生代 农民工工资待遇,加快建立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和 正常增长机制;三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拓展职业 发展空间。通过营造温馨的工作氛围、增强团队 协作意识、丰富企业文化生活等措施加强企业文 化建设,增加新生代农民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 宿感。同时,积极完善新生代农民工激励机制;加 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建立多渠道的晋升机 制;拓展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空间,从多层面提 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 参考文献: [1]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J].社会学研究,2001(03) :63 - 76. [2]刘传江,程建林.我国农民工的代际差异与市民化[J].经济纵横,2007(04) :18 - 21. [3]刘传江,程建林.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分析与进程测度[J].人口研究,2008(05) :48 - 57. [4]符平,黄莎莎.在梦想与现实之间:“80后”新生代农民工与“四个世界”关系的研究[J].青年研究,2009(4):24 -33. [5]王兴周.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性探析:以珠江三角洲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4):51 -56. [6]韦芳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特征分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0,8(7) :118 - 120. [7]辜胜阻.当代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 [8]杜鹰,白南生.走出乡村: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9]蔡昉.中国流动人口问题[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10]杨锦秀,石川,吴燕丽.失业返乡农民工外出务工意愿实证分析:以四川省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0(1):49 -55. [11]冯继红.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民工就业及外出务工意愿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0(01) :35 - 40. [12]陈民恳.金融危机下农民工就业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宁波市外来人口的就业调查[J].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9,24(11) :92 - 96. [13]易丹辉,数据分析与 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14]Michael C Seeborg,Zhenhu Jin,Yiping Zhu. The new rural - urban labor mobility in China:causes and implications[J]. Journal of Socio - Economics,2000(29) :39 - 56. [15]Taylor T Edward,Scott Rozelle Alan. Migration and incomes in source communities:A new economic of migration perspec- tive from China[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2,59(2) :5 - 17. [16]Jinhua Zhao. Rural labor migration:migrant network,information and hysteresis[C]. American Agriculture Economics Asso- ciation Annual Meetings Denver,2004:1 - 19. [17]Wuensch Karl L.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with SPSS[EB /OL]. http:/ /core. ecu. edu /psyc /wuenschk /MV /Multreg /Logis- tic - SPSS. doc,2008 - 01 - 26. [18]林善浪,张丽华.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与农民工就业搜寻时间的关系:基于福建省农村地区的问卷调查[J].农村经 济,2010(06) :101 - 104. [19]邹寄燕,谢钢.由“民工荒”引发的关于农民工就业问题思考[J].特区经济,2010(4) :267 - 269. [20]张永敏.新生代农民工如何逐步融入城镇[J].经济导刊,2010(10) :30 - 31. (责任编辑:康兰媛,英摘校译:吴伟萍) ·21·
/
本文档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