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05_第五章_可持续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05_第五章_可持续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2011-11-21 50页 ppt 265KB 36阅读

用户头像

is_986047

暂无简介

举报
05_第五章_可持续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null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2版)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2版)刘大椿 主编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第二篇 自然观及其变革第二篇 自然观及其变革环境危机与增长的极限 从经济增长观到可持续发展观 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第五章 可持续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重点问题一、环境危机与增长的极限一、环境危机与增长的极限全球环境危机与“增长的极限”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世界人口变化真的如马尔萨斯所预言的...
05_第五章_可持续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null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2版)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2版)刘大椿 主编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第二篇 自然观及其变革第二篇 自然观及其变革环境危机与增长的极限 从经济增长观到可持续发展观 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第五章 可持续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重点问题一、环境危机与增长的极限一、环境危机与增长的极限全球环境危机与“增长的极限”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世界人口变化真的如马尔萨斯所预言的那样呈指数增长了,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农业的生产效率却提高了,人类的物质生产和资源供应并没有像他所预言的那样呈算术级数增长,而是呈指数增长的。如此的发展状况所导致的结果是:随着人口的增加,人们的生活非但没有变糟,反而越来越好了;人口过剩和资源匮乏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像马尔萨斯所预言的那样激烈。 一、环境危机与增长的极限一、环境危机与增长的极限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人类社会在使得人口和生产呈指数增长的同时,也使得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呈现剧烈的增长。巨大的消费是靠透支地球自然资源的存量取得的。这不仅减少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数量,造成了资源危机,而且破坏了生物赖以存在的生态环境基础,造成了地球所储存能量和物质的巨大消耗,引起地球生态呈现出化学失调的、简单的、不稳定的状态,引发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恶化,使得自然无情地报复了置自然地理环境保护于不顾的人类。如听任这种状况继续下去,那么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一定时间内很可能会在达到某一极限之后出现崩溃。一、环境危机与增长的极限一、环境危机与增长的极限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美国科学家米都斯在1972年出版的《增长的极限》一书中,提出了“增长的极限”的概念。在该书中他指出,地球是有限的,在地球上决定人类命运的有五个因素:人口、粮食生产、工业化、污染和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消耗,这五个因素每年都按指数在增长。当这许多不同的因素在一个系统里同时增长时,在一个较长的时期中,每一个因素的增长都将最终反馈影响到自身,形成恶性循环。这个恶性循环走向极端就是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的被耗尽,环境污染的无法消除,粮食生产增长的终止。同时,在资源耗尽之时,越来越多的资本必须被用于获得资源,只剩下极少投资被用于未来的增长,最后投资跟不上折旧,工业基础就会崩溃。一、环境危机与增长的极限一、环境危机与增长的极限增长的极限是否存在?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增长的极限”不存在吗?是否定的。 首先,《增长的极限》所使用的模型简单,但这并不必然导致结论错误。且随着研究模型的完善,所得结果会越来越准确。米都斯进行修正后得出的结论是: 1.人类对许多重要资源的使用以及许多污染物的产生都已经超过了可持续的比率。不对物质和能量使用作显著的削减,在以后几十年中人均粮食产出、能源使用和工业生产将会有不可控制的下降。 一、环境危机与增长的极限一、环境危机与增长的极限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2.上述的下降是不可避免的。要想防止这种下降,两个改变是必须的:第一便是修改使物质消费和人口持续增长的政策和惯例;第二是迅速地提高物质和能源的使用效率。 3.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在技术和经济上都是可能的。它比试图通过持续扩张来解决问题的社会更可行。向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过渡需要兼顾长期的和短期的目标,同时又要强调产出的数量。它需要的不只是生产率和技术;它还需要成熟、热情和智慧。 一、环境危机与增长的极限一、环境危机与增长的极限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其次,虽然《增长的极限》一书中的某些预测没有成为现实,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发展的未来不会出现资源短缺和环境危机。现在人类生存的整体自然环境,并没有比之前预告更好。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发的一份题为《2000年全球环境展望》的报告中提出:在体制建设、国际共识建立、有关公约实施、公众参与和私营部门的行动方面已取得一些进展,一些国家成功地抑制了污染并使资源退化的速度放慢,然而总体情况是全球环境仍然趋于恶化,重大环境问题仍然存在于所有区域和各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之中,制止全球环境恶化的时间所剩不多。尽管国际社会对改善环境采取了许多措施,但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没有得以缓解,反而加剧了。一、环境危机与增长的极限一、环境危机与增长的极限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再次,人口增长刺激技术创新这一点乍一看有道理,其实不然。人口增长所导致的自然资源短缺,确实有可能促使人们进行技术创新和市场变革,从而生产更多的资源,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对资源消耗的需要。但情况并不总是这样。人口的增加,并不必然刺激技术创新,从而超越增长的极限。相反,倒有充分的证据表明:“缓慢的人口增长对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将会有利于经济发展。科学家经研究发现,很少有证据表明人口数量的减少将减缓技术创新的速度,降低经济效率和经济规模,从而导致较低的人均收入。如此就应认真考虑新马尔萨斯理论。一、环境危机与增长的极限一、环境危机与增长的极限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总之,经济活动不可能脱离自然环境而存在。经济活动受到自然的有限性、热力学第二定律以及生态系统承载力三方面的限制,尽管技术的进步和不可再生资源的更多利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这一限制,但不可能超越这一限制。经济不可能无限地增长下去。即使不考虑所有上述方面,而默认人口的增加推动了科技进步,那么科技进步就真的能够找到人工制造的资源以替代自然资源,克服人口增长所引发的资源短缺吗?科技进步真的能够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吗?答案不是肯定的。 一、环境危机与增长的极限一、环境危机与增长的极限科技解决环境问题的限度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第一,科技进步虽然能够减少单位产品所消耗的资源,但是,未来社会的资源消耗总量并不一定会随科技的进步而减少。道理很简单:知识的进步增强了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从而也促进了人类开发利用资源的力度、广度、深度和速度,使资源消耗增加了。况且世界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社会的兴起也使人类所耗资源日趋增长。以往的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表明了这一点。一、环境危机与增长的极限一、环境危机与增长的极限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第二,由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或者信息社会过渡,需要采用尖端科学和保护能源的技术,这自然有助于节约能源,但是,科学技术的应用不会“使有限的资源无限化”。因为,目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技术主要体现于信息领域。而信息领域需要冶金、采矿、化学等传统工业部门的产品。并且,在人类所经受的一切巨大变化中,农田、森林、水和渔业资源的退化和衰竭将是未来几十年内社会动荡的最主要根源。一、环境危机与增长的极限一、环境危机与增长的极限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第三,科技进步不能满足高消费对资源的消耗。虽然知识的进步可以延缓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年限,可以帮助寻找到替代资源,可以增加可再生资源的数量,但是就是不能改变人类对资源需求量的日益增长,不能改变人类对资源的日益强烈的需求渴望。只要人类不改变这种“丰饶中的纵欲无度”,试图通过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来改变目前人类面临的资源危机就只是一句空话。一、环境危机与增长的极限一、环境危机与增长的极限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第四,从以往的历史看,科技应用产生了环境问题。从现在和未来的一段时间看,科技的应用肯定还会产生新的环境问题。科技的发展及其应用还不能做到为保护环境服务或为发展经济、保护环境服务,而主要是为所谓的经济增长服务,这肯定会产生新的问题。基因污染的产生就表明了这一点。 第五,科技应用对环境的影响通常呈现延迟效应——事物的产生与其影响显露之间总会间隔一段时间。这表明了科技产生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环境问题解决的长期性、艰巨性。一、环境危机与增长的极限一、环境危机与增长的极限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第六,环境科技应用的成本增加。科技能否解决环境问题还与科技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成本有关。当然,随着科技的进步,科技获得自然资源和生产新产品的成本在逐渐减少。但是随着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于自然中的一些资源如金属矿石的含量就要减少,从而导致开采这一矿物所需的能量和产生的废弃物急剧增加,生产同样多的产品需要更多的能源和产生更多的废弃物,将需要更多的生产成本和废弃物的处理成本。这点随着环境标准的提高而增强。一、环境危机与增长的极限一、环境危机与增长的极限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第七,科技的应用要受到其他因素的限制。科技在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仅仅是工具,它们能否被应用于环境保护,怎样应用于环境保护,则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念决定的。从这一角度看,如果人类仍然抱着征服自然的态度,在一个有限的星球上做无限的物理扩张,就必将导致生态环境危机。相反,如果人类让科技服务于可行的并且可持续的目标,则科技又可帮助人类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第八,不考虑引起环境问题的其他因素,单纯由科技来解决环境问题有时会比较艰难。一、环境危机与增长的极限一、环境危机与增长的极限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以上论述表明,科技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是有限的,科技应用于环境保护还需要有政治经济和文化价值观念的保证。1992年世界上最知名的两个科学组织,美国国家科学学院和伦敦皇家学院发表了一份史无前例的声明:科学和技术上的进展不再能使我们避免环境恶化和大多数人的持续贫困,这一结果是不可逆转的。为此,人类必须抛弃关于科技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反思人类社会发展的传统轨迹,矫正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及其方向,超越“增长的极限”,摆脱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一、环境危机与增长的极限一、环境危机与增长的极限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实际上,超越“增长的极限”并不必然要求把保护环境凌驾于人类发展之上,实行生态保护第一、发展经济和科技第二的“抑制增长”或“零增长”的生产模式。摆脱生态环境危机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不矛盾,而只是与人类社会传统的发展模式相排斥,可以这么说,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正是与人类社会以往的发展模式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欠缺相关联的。二、从经济增长观到可持续发展观二、从经济增长观到可持续发展观传统的经济增长观及其缺陷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各国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以物质财富的增长为发展目标来构建经济发展理论,促进经济的增长。当时,人们还没有把“发展”、与“增长”两个概念区别开来,认为经济增长可以解决诸如贫困、收入分配不平等以及社会安定等一系列问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领导人,普遍把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当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代名词,GNP的增长率几乎成为衡量一国经济绩效的唯一标准。 二、从经济增长观到可持续发展观二、从经济增长观到可持续发展观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发展是大多数人渴望的目标,通过经济发展获得社会发展是大多数人的希望。但是,传统的经济增长观注重近期和局部的利益,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忽视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很可能会带来人口膨胀、过度城市化、分配不公、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环境危机等问题,也就是带来“有增长无发展”、“无发展的增长”或“恶的增长”的结果。二、从经济增长观到可持续发展观二、从经济增长观到可持续发展观增长不等于发展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西方有识之士普遍主张应该由社会发展的经济增长观向综合的社会发展观转变。英国学者托达罗指出:“应该把发展看做包括整个社会体制重组在内的多维过程。除了收入和产量的提高外,发展显然还包括制度、社会和管理结构的基本变化以及人的态度,在许多情况下甚至还有人们习惯和信仰的变化。”法国学者罗兰·柯兰则把“社会进步指数”作为衡量社会、政治和文化现象的综合标准,包括技术系统、经济系统、政治系统、家庭系统、个人社会化系统、思想与哲学宗教系统六大方面。 二、从经济增长观到可持续发展观二、从经济增长观到可持续发展观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综合发展观对社会发展的理解实现了从“一维的、无人的社会发展”向“多维的、有人的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在为当代人着想的价值取向下,考察了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主要方面的整体进步,揭示了人与社会之间或人与人之间关系协调发展的必要性,摒弃了单纯以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社会发展的观念。这是其积极的一面。但是,由于受着时代的限制,它没有摒弃“人类中心主义”,没有系统考察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没有考察当代人的发展与后代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没有考察人类的持续发展问题。 二、从经济增长观到可持续发展观二、从经济增长观到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概念,1980年首次在联合国制定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被提出;作为一种理论,于1987年形成于《我们共同的未来》中;作为一种发展战略普遍被各国接受,是在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最权威的定义是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的:“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二、从经济增长观到可持续发展观二、从经济增长观到可持续发展观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维持健康的自然过程,保护自然环境的生产潜力和过程,使之能够满足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前者,后者的发展就不可能实现。但是,前者的发展不是自发的。由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的增强,人类因素已经成为自然变化的主要因素,因此,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必须由人类恰当的思想和行为来保证,由经济的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来保证。二、从经济增长观到可持续发展观二、从经济增长观到可持续发展观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前提下,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最大限度地增加经济发展的利益,提高国家的收入,使环境与资源具有明显的经济内涵。这样看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含义有二:一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持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在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上保持经济增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不是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保持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直接目的是为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从经济增长观到可持续发展观二、从经济增长观到可持续发展观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般是指满足社会的基本需要,保证同代人之间、不同代人之间在资源和收入上的公平分配。这一定义从时间的角度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特征。但是,它并没有充分阐述可持续的社会发展应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即什么样的社会才能保证其可持续发展。查尔斯·哈珀对此进行了阐述。 二、从经济增长观到可持续发展观二、从经济增长观到可持续发展观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和关键。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是在可持续经济的运行中实现的,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又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也只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保证和最终目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唯有保证了社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各要素的可持续发展。而只有各要素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社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各要素可持续发展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从经济增长观到可持续发展观二、从经济增长观到可持续发展观科学的发展观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在片面经济增长观指导下所涉及的问题不单纯是环境资源问题,而是整个的社会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观所涉及和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单单是环境资源问题,还有许多其他的社会发展问题。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其他社会问题的产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环境问题的解决也应该在解决其他社会问题的过程中进行。中国政府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同时,提出了科学的发展观。 二、从经济增长观到可持续发展观二、从经济增长观到可持续发展观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2003年10月14日,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新的科学发展观,用于指导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它的基本内涵除了包括可持续发展外,还包括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地发展。二、从经济增长观到可持续发展观二、从经济增长观到可持续发展观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率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把人的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把经济发展的目的放在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上。二、从经济增长观到可持续发展观二、从经济增长观到可持续发展观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发展,不是光考虑经济,还要考虑社会,考虑自然能不能支撑;不是光搞物质文明,还要建设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是只进行企业的结构调整,还要进行“政府、企业、公众”社会结构的调整。二、从经济增长观到可持续发展观二、从经济增长观到可持续发展观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所谓“协调发展”,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它包括五个方面:“发展动力、发展质量、发展公平”的有机协调;“发展数量、发展效益、发展速度”的有机协调;“点状发展、轴状发展、面状发展”的有机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有机协调;“个体利益、团体利益、整体利益”的有机协调。 二、从经济增长观到可持续发展观二、从经济增长观到可持续发展观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要全面理解和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就要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改变现阶段中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低、城乡差距持续扩大的状况,推进城乡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通过“三化”——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二、从经济增长观到可持续发展观二、从经济增长观到可持续发展观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统筹区域发展”的实质,就是鼓励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并继续发挥优势,支持和帮助内地发展,采取一系列措施,逐步缩小地区差别,实现地区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只有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迫切需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维护社会稳定,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既定目标。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其他必要条件。 二、从经济增长观到可持续发展观二、从经济增长观到可持续发展观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实质,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持人口的适度增长、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这就需要我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和技术政策的确定以及社会生活方式的选择,都应该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进行人与自然之间正常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二、从经济增长观到可持续发展观二、从经济增长观到可持续发展观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实质,是更好地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顺利实现中国经济的振兴。为此需要完善涉外经济体制,制定应对国际经济摩擦的战略和政策,提高出口商品的档次和质量,建立双边和区域自由贸易关系,克服加入WTO不利条款的负面影响,实施“走出去”战略和提高国际援助,改善贸易环境等。二、从经济增长观到可持续发展观二、从经济增长观到可持续发展观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科学的发展观是对“发展是硬道理”的丰富和补充,它表明“发展是硬道理”并不意味着“增长是硬道理”,也不意味着“增长率是硬道理”、“GDP增长是硬道理”,而是意味着只有社会的整体协调发展才是硬道理。应该把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从根本上改变政府官员的政绩观,推动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向低消耗、高利用、低排放的集约型模式转变,真正把科学的发展观落实到社会经济建设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三、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三、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限制人口增长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人口增长的趋势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原因在于:人口不能无限制地按指数增长。环境危机、资源危机、生存危机等也会对此加以限制。不仅如此,20世纪40年代,F.W.诺特斯坦针对发达国家人口再生产模式的变化,首次提出了人口转变的概念。1968年7月,联合国秘书处国际经济社会事务部人口司在《世纪转换之际的世界人口》的报告中,根据当今世界人口生育水平、死亡水平变动的实际情况,运用平均预期寿命和总的生育率指标,划分和测定了人口转变的四个阶段。 三、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三、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第一阶段是人口转变发生之前的阶段,即工业化以前的阶段。人口发展的模式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人口低增长。第二阶段是人口转变的起步阶段,这大致上是工业化的起步阶段。人口发展模式为人口死亡率大幅下降,而出生率却维持原状,甚至略有增长,因而使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加快。第三阶段是人口转变的关键阶段,发生在工业化的后期。人口发展模式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第四阶段是人口转变的完成阶段,此阶段是第三阶段发展的最终结局,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大致相当。 三、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三、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对于发达国家,它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口出生率不足。这对发达国家的影响是巨大的。有人认为这可能会导致人口老龄化问题,引起经济活动形式、社会结构和全球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当然,人口减少还可能带来一系列其他随之而来的后果:到处都是废弃的城市,地产价格将下降;交通堵塞和到处都是火车的情况将很有可能成为历史;由于人口减少,污染将减少,环境因此会得到改善;军队可能要提高服役的最大年龄以保证有足够的兵源;学校需要改善以成为终生学习中心,或者被拆掉等。三、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三、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对于欠发达国家,人口增长仍然是影响其社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甚至在有的时候是引起人类苦难和环境退化的第一原因。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人口增长是一切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根源,也不意味着控制人口增长就一定意味着发展,因为发展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但不控制人口增长,社会就不能发展,环境与资源问题将会变得更加严重和更加难以解决。人口规模是一个问题,但是,这一问题以及由这一问题引起的其他人类苦难和环境问题,是由社会的结构性组织引起的。因此,要解决人口问题及由此引发的其他问题,就需要改变、优化社会组织结构。 三、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三、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一是考察传统国民账户体系,建立绿色GDP。在正常情况下,GDP的增长意味着经济实力的壮大和社会财富的增加,意味着人民物质生活的改善、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增强及国际地位的提高,但如果考察GDP将会发现它存在很多欠缺。正因为如此,在从事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并将此纳入国民账户体系,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三、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三、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从社会角度看,GDP将质量好的和坏的产出一视同仁地算在国民财富之中。 从经济角度看,它只记录看得见的、可以价格化的劳务,其他对社会非常有贡献的劳务却被摒弃在外。 从环境角度看,它把自然看做是无限的,资源枯竭、人口过剩、污染加剧等问题都不存在,不去考虑资源的稀缺性和生态环境破坏所带来的损失。 如此一来,GDP就不能反映整个社会的进步状况。三、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三、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二是建立稳态经济,追求经济发展。稳态经济的最主要特点是:打破经济不断增长的迷梦,追求经济发展。稳态经济是说经济系统作为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将会停止增长,但不会停止发展。此时经济的发展应该通过人口控制,通过财富和收入的再分配,通过资源生产率的技术改进而实现。经济系统的增长不可能超越自然生态系统的限制,也不可能将之缩小到无,应该将经济系统看做生态系统的子系统,以达到它的最佳规模,使得经济的“流量”——物质从原材料输入为开端,然后转化成为商品,最后形成废物输出的流程——限于生态系统再生与可吸收的容量范围内。这样,经济就能在没有增长的状态下得以发展。三、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三、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三是从物质经济走向非物质化经济。目前,世界人口增长迅速,如想在这样的条件下享有高水准的生活,又想把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那么我们只有在同样多的甚至更少的物质基础上获得更多的服务与产品才有可能。这就是后工业社会中的非物质化思想。当然,对于非物质化要进行具体分析。它并不单纯指使用更少的原料生产产品,也非单纯指生产过程使用更少的物质,更非指消费的非物质化,而是要把非物质化放到整个生产、消费的背景中去思考,减少每单位服务的物质消耗(简称MIPS),针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计算每单位服务或功能的物质消耗。三、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三、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非物质化有多种途径:第一种途径是封闭物质循环,尽量回收利用;第二种途径是用更少、更容易获得、更坚固耐用、更环保的材料代替原来的材料;第三种途径是提高资源的生产率,使得生产单位产品的物耗和能耗降低;第四种途径是在生产过程中不产生副产品,从而也就不产生废弃物,这种与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以及绿色化学提出的生产理念相关的原子经济值得重视;第五种途径是大力发展作为文化的经济。 三、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三、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构建可持续的消费文化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为了摆脱严重的资源和环境危机,需要我们深入反思、批判消费主义文化,建立可持续的消费文化。消费主义文化的核心概念主要有三点: 一是少消费就衰退; 二是人类能够承担得起消费社会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 三是消费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给人们带来幸福,消费越多就越幸福。三、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三、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发展科技解决环境问题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科学对自然的认识是以自然观作为预设前提的。有什么样的自然观预设,就会有什么样的对自然的认识方法,也就会有什么样的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的作用方式,从而也就会获得什么样的对自然的认识,将这样的认识应用到改造自然中去,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环境保护结果。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建构科学发展的哲学基础,指明技术发展的方向,创造有利于环保科技发展的社会环境,以解决环境危机。三、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三、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本体论上,应该由自然的祛魅走向自然的返魅;认识论上,应该从天然自然走向大自然系统;方法论上,应该从简单走向复杂,扬弃传统科学所遵循的简单性原则和还原性原则,代之以复杂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科学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是紧密关联的,而且这三者与环境保护以及人类的生存又是紧密关联的。正确完成认识自然的实践——科学和改造自然的实践——环境保护,都需要一种新科学观和一种新科学——科学革命,需要进行一次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变革。三、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三、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只有革命了的科技才能比较彻底地解决环境问题。对于技术,传统的技术创新以经济增长为目的,它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有可能带来环境破坏。而环境技术创新在应用目标上,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在生产过程中,与生态整体性的原则相符合;在应用过程中,体现非线性和循环性。因此,只有实现从传统技术创新向环境技术创新的革命性转变,才能比较彻底地解决环境问题。关键术语关键术语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增长的极限 消费主义文化 科学发展观 绿色GDP 稳态经济 可持续的消费文化 可持续发展复习思考题复习思考题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1. 你是如何看待“增长的极限”和“没有极限的增长”的? 2. 科技解决环境问题有什么样的限度? 3. 经济增长观的主要内涵是什么?它可能会带来哪些问题? 4.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发展是“有增长无发展”吗? 5. 可持续发展观的主要内涵是什么?你认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应该怎样? 6. 科学的发展观的主要内涵是什么?为什么在中国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复习思考题复习思考题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7.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人口问题有什么不同? 8. 你对GDP和绿色GDP是如何理解的? 9. 稳态经济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10. 从物质经济走向非物质化经济需要我们采取哪些措施? 11. 你认为消费主义文化对于环境保护意味着什么? 12. 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的角度说明近现代科学为什么会造成环境问题?
/
本文档为【05_第五章_可持续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