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与无常共处

2011-11-03 43页 pdf 743KB 459阅读

用户头像

is_468914

暂无简介

举报
与无常共处 与无常共处„„佩玛秋卓 · 书序作者:艾密丽.希尔本.雪儿 本书结集了佩玛.丘卓数本着作中的一百零八篇教诲。它们是大乘佛法的精 髓,也是引领我们人生的智慧。“大乘”意味着更大的乘具,这条道路能引导我 们逐渐脱离自我沉迷的紧缩状态,进入一个与全人类建立深刻情谊的宏大世界。 本书拣选出来的教诲,能让我们一瞻大乘佛法的堂奥,品尝到它所提供的修行方 法,以及能够在生活里实际应用的洞识和禅修。 佩玛汲取的教诲源自于一个长远的传承和师承。她的风格相当独特,不过她 的教诲没有一则是独...
与无常共处
与无常共处„„佩玛秋卓 · 书序作者:艾密丽.希尔本.雪儿 本书结集了佩玛.丘卓数本着作中的一百零八篇教诲。它们是大乘佛法的精 髓,也是引领我们人生的智慧。“大乘”意味着更大的乘具,这条道路能引导我 们逐渐脱离自我沉迷的紧缩状态,进入一个与全人类建立深刻情谊的宏大世界。 本书拣选出来的教诲,能让我们一瞻大乘佛法的堂奥,品尝到它所提供的修行方 法,以及能够在生活里实际应用的洞识和禅修。 佩玛汲取的教诲源自于一个长远的传承和师承。她的风格相当独特,不过她 的教诲没有一则是独创的。她的教法尤其受到她根本上师创巴仁波切的影响。创 巴仁波切是第一位用英文传授佛法给西方人的西藏人,他结合了葛举与宁玛这两 个藏密传承的法教,并且引介了香巴拉王国的教诲。香巴拉是传说中的一个解脱 的社会,它的精神根植于本善、禅定、菩提心、友爱和慈悲的觉醒之心。据说香 巴拉王国的第一个国王从佛陀那儿听闻到佛法之后,便身体力行地开始修持,然 后将佛法传给了他的子民。创巴仁波切称这个适合在家众修持的传承为“勇士菩 萨的圣道”,这条道路强调的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觉醒本质(“本善”)。修行就是要 发现我们的本善,培养菩提心。如果抱持这个观点,那么修行、各种的活动、甚 至最世俗的情况,都能变成觉醒的工具。 因为这些教诲是奠基在宇宙法则及日常的实际情况之上的,所以它们能够一 直存留下来──至少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了。它们绝不是教条。老师总是鼓励学 生要亲自去实验它们,体证个中的真理。基于这个理由,这些教诲具有高度的适 应性。它们可以适用于任何一种语言和任何一种文化。佩玛?丘卓承继了创巴仁 波切的香巴拉传统,将这个古老的训练方式和香巴拉的勇士传承,融入到现代文 化和精神之中。 在本质上,这些教诲乃是要告诉我们,如果能培养正念和觉察力,我们就能 体认到自己与生俱来的资粮,而将其与人分享。这个内在的宝藏便是所谓的菩提 心。它像是深埋于我们心中的一颗珍宝──只要条件成熟,它就会显露出来。菩 提心通常有两种面向:绝对与相对这两面。绝对菩提心是我们最本然的状态,它 是令我们和地球众生产生连结的根本善性。它拥有许多称号:开放之心,终极真 理,我们的真实本性,柔软地带,温柔之心,或是“如是”。它结合了慈悲的质 量、无条件的开放性以及睿智。它是没有任何概念、意见和自他之分的解脱之心。 虽然绝对菩提心就是我们最本然的状态,我们仍然被它那无条件的开放性所 威迫。我们的本心是那么的脆弱和温柔,因此我们必须虚构出一堵墙来保护它。 即使是看到这堵墙的存在,都需要下极大的内在功夫,若想除掉它,却必须温柔 相待。诚如佩玛所言,我们不需要立刻拆解掉它,或是“拿起大铁锤来击垮它。”, 因为安住于开放的本善是终生要学习的功课。这些教诲提供了我们温柔而精确的 方法,帮助我们持续地修行下去。 相对菩提心指的是以勇气和慈悲来探索我们的仁心,尽量安住于其上,并逐 渐拓宽它。培养相对菩提心的关键,就在于继续敞开心胸面对痛苦,而不去封闭 住它。慢慢地,我们将学会揭露内在无限量的爱、慈悲、喜悦和平等心,并将其 拓展到他人身上。把我们的心拓宽到这种程度,是需要勇气和善意的。 有几种修练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敞开心胸面对自己和他人。其中最基本的 就是坐禅,它能使我们熟习自己的空性和无所依恃的本质。另一项重要的修练, 是由十一世纪佛教大师阿底峡尊者传授下来的修心七要。修心七要包括了两个部 分:一是自他交换(藏密的施受法),亦即将痛苦吸进来,将快乐呼出去,二是 熟记修心口诀,并利用这些简单的口诀来倒转自我中心的习性。这些方法教我们 把那些看似最严重的障碍──愤怒、嫌恶、恐惧、嫉妒──当成是觉醒的燃料。 在本书中佩玛教导我们坐禅的方法、施受法、修心七要、发四无量心,来觉 醒内在的菩提心。借着每日的坐禅练习,我们会越来越熟习自己的开放本质。我 们会更有定力,更能安住于其中。下座之后进入日常生活里,我们要开始进行实 验,看看自己能不能敞开心胸面对最不愉快的情境。借着施受法和修心口诀,我 们才开始品尝到令我们害怕的事是什么滋味,并且开始有能力趋向以前一直在躲 避的事物。若想进一步地突破自己的局限,敞开我们的心胸,就必须透过四无量 心──友爱心、(梵文称为慈心)悲心、欢喜心和平等心──为其它众生发愿。 此外,我们还可以勤修六度波罗蜜,来超越人类奇特的自保本能,以及逃避 觉醒之喜悦的本能。佩玛称六度行动为“六种慈悲的生活方式”:布施、持戒、 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或智慧。这些修练方法的基础,都是要培养慈心,也就 是对自己的一份无条件的友爱,我们要告诉自己,“就从目前的条件开始修起。” 在佛法中,这条道路便是菩萨道。简而言之,所谓的菩萨,指的就是发愿从 觉醒的本心采取行动的人。按照香巴拉的的教诲,此即勇士之道。为了结合这两 种观念,佩玛比较喜欢采用“勇士菩萨”这个词汇,因为它暗示着一股鲜活而勇 往直前的能量,以及甘愿为众生的利益而受苦的心量。这样的行动还涉及到克服 自欺,克服自我防卫以及试图让自己安全的所有惯性反应──由概念形成的监 狱。温柔而精确地突破自我的障碍,我们将直接体验到内在的菩提心。如果读者 已经接受过坐禅的训练,本书的教诲可以当成日常或每周、每月的修行警训。至 于那些尚未开始禅修的人,本书可以带给你一些新的讯息──但不是要取代你原 先的修行方法。书尾列举出的相关信息,可以帮助有兴趣的读者找到禅修的指导 老师。 · 001 永不消逝的爱 心灵觉醒经常被描述成一趟登山涉岭之旅。我们舍弃了对世俗的执着,缓步 迈向山顶。到达顶峰时,我们已经转化了所有的痛苦。这个比喻只有一个问题, 其他人似乎被我们置之度外了。他们的苦难还在延续着,不会因为我们的出离二 得到舒解。 勇士菩萨之道则是朝着山下行进,似乎山顶的方向是在地面而非天空。与其 超越众生的苦难,不如反过来尽量深入于内心的骚乱和困惑。我们探索痛苦和危 险的真相及其不可逆料的本质,而不企图将它们推开。就算花上一辈子的时间, 也在所不惜。我们按着自己的节奏,不疾不徐的朝着山下一步一步的行进。与我 们同行有数百万人,他们都是逐渐从恐惧中觉醒的道友。 到达山脚下时我们发现了水源——富有治愈力的菩提心泉。菩提心就是我们 那颗柔软而受创的心。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们发现永不消逝的爱。它是平和而温 暖的。它是清澈而灵敏的。它是开放而宽大的。觉醒的菩提心就是众生最根本的 善性。 · 002 普提心的治愈力 菩提心在梵文里指的是“高尚或觉醒的心”,如同奶油源自牛奶,香油取自 芝麻,“普提心”这个柔软地带,也潜藏在你我心中。有人将它与爱的能力等同 看待。不论我们有多么无情,自私或贪婪,真诚的普提心永远也不会丧失。它就 在众生的身上,从未毁损,一向完整无缺。 据说面临困境时,只有普提心能治愈伤痛。当心灵得不到任何启示时,当我 们正准备彻底放弃时,我们很可能在心中那痛苦的脆弱地带,发现这股疗愈的力 量。有人也将普提心与慈悲心——与众生同悲共苦的心——等同看待。若是不能 发现到它,我们还是会继续卫护自己,不去面对那令我们害怕的恐惧。因为生怕 自己会受伤,于是我们竖起了由偏见,对策,情绪和论断所构筑的围墙。然而就 象埋在土里上百万年的珍宝一样,这颗高尚的心是不会褪色和受损的。纵使我们 用尽各种办法不去发现它,这颗珍宝任何时刻都能重见天日,它将若无其事地绽 放出耀眼的光华。 如果我们不再企图掩盖自己的脆弱,不再遮避生存易碎的本质,这颗仁慈的 菩提心就会觉醒。 · 003 安住于无常 全力觉醒普提心的人,便是所谓的菩萨或勇士——不是打打杀杀的战士,而 是闻声救苦的和平勇士。勇士菩萨涉入困难的情境里,为的是减轻众生的苦难。 他们愿意看穿内心的反应和自欺。他们致力于揭露那根本而真实的菩提心。 勇士愿意承认,自己对未来将发生的事一无所知。我们总希望凡事都能平安, 而且在预料之中;我们总想活得舒适而安全。但人生的真相却是:我们永远无法 躲避无常变易,这份未知的感觉,本是这趟冒险之旅的一部分。这也是令我们恐 惧的原因之一。 不论我们身处何方,都可以训练自己成为一名勇士。我们的工作就是禅定, 施受法,修心七要,培养四无量心——友爱,慈悲,欢喜,和平等。有了这些修 持方法的帮助,我们将会在痛苦与感恩里,在盛怒与惊恐的战栗之中,发现那颗 柔软的菩提心。在孤寂和仁慈的感受里,我们将会揭露自己与生俱来的善性。但 菩提心的修持并不能保证快乐的结局。这个一直想得到安全感,一直想抓住什么 的“我”,最终也许会什么都没找到,却因为这场追寻而长大了。 倘若我们怀疑自己是否真能成为一名勇士,不妨深思一下这个问题:“我愿 意以成熟的态度直接面对人生,还是宁愿老死于恐惧之中?” · 004 不逃避的智慧 勇士的训练并不是要教我们如何闪躲无常及恐惧,而是要学会与不舒畅的感 觉共处。我们该如何与困境,自己的情绪和日常不可预料的遭遇共处呢?对我们 这些急于想得到解答的人来说痛苦的情绪就像高高竖立的一面旗帜,上面写着, “你又卡住了”!我们应当将失望,丢脸,焦躁,嫉妒和恐惧的时刻,当作一种 提醒,让我们看见自己正在退缩,正在以某种方式封闭住内心。这些令人不舒服 的感觉可以提醒我们:要振作精神面对眼前的情境,虽然我们宁愿屈服和退缩。 当旗帜高高竖起时,我们的机会就出现了:与其陷入妄想中,不如安住在痛 苦的情绪里。只有学会于安住痛苦,我们才能温柔的觉察,自己正企图将嫌恶之 心硬化乘归咎,自以为是,或是一种疏离的心态。我们有时也会制造出一种心灵 启示或解脱的情绪,让自己舒服一些。要能觉察到这些心态,总是说易行难的。 我们通常都会被自己的习气牵着走。我们一点也不想干预自己的惯性模式。 但精神修持可以使我们安住在破碎的心,无名的恐惧,想要报复的欲望之上。安 住于无常,可以让我们学会在混乱的情境里放松下来,在脚下无立足之地时,让 心平静下来。每天我们都可以不断的把自己领回到心灵的道路上,只要我们心甘 情愿地安住于当下的无常——一次又一次的安住。 · 005 友爱:主要的精神修持 对于一名立下菩萨宏愿的勇士而言,最主要的修持就是培养慈悲心或友爱之 心。香巴拉战士之道有句格言:“将恐惧之心置于友爱的摇篮里”另一个惯用的 慈爱意像描绘的则是母鸟护育它的幼鸟,直到它们有能力振翅高飞为止。人们有 时会问:“在这个画面里,我到底是谁——是母鸟,还是幼子?”是:我们 两者皆是,既是慈爱的母亲,也是那些丑小鸭。不过我们比较容易认同那些小宝 贝——眼睛看不见东西,稚嫩而又急需母亲的照料。我们真的是一个既不完美又 备受疼爱的组合体。不论我们是以此种态度来对待自己或对待别人,这都是学习 如何去爱关键所在。我们学习与自己以及与别人相处,即使我们还在吵着要东西 吃,身上光秃秃的连羽毛都还没长出来,或者以世俗的标准,我们已经出落的可 爱动人了。 在培养友爱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训练自己以诚心、善意和仁慈来对待自己。 与其助长自责,不如培养清明的善意。有时我们觉得自己友善而坚强,有时又觉 得不安与懦弱。但如同母爱一般,慈悲心是无条件的;不论我们的感受如何,都 要发愿活得快乐。我们要学会播下安康的种子。逐渐的,我们将越来越明白什么 “因”会带来快乐,什么“因”会造成苦恼。缺少了一份对自己的爱,我们很难 真的关爱别人。 · 006 友爱与禅修 一旦开始禅修或进行任何一种心灵上的修持,我们通常会以为自己将有所长 进了,其实这是一种微细的自我侵犯。这就像在对自己说:“如果我每天慢跑的 话,一定会变成更完美的人。”“假设我有一幢更好的房子,一定会变成更好的人。” “如果我的禅定功夫加深了,就会变成更善良的人。”或者我们的台词儿可能是 找别人的碴儿,我们可能会说:“如果当初嫁的不是我先生,我的婚姻一定非常 完美。”要不是因为我的老板无法跟我相处,我的工作还真不赖呢!或者,“要不 是因为长了这样的脑袋,否则我的禅定功夫一定会更棒!” 但是对自己友爱、慈心,并不意味着要去除什么东西。 慈心意味着我们仍然会懒散,仍然会发怒。我们仍旧会感到羞怯、嫉妒,或 充满着一份毫无价值的感伤。修持并不是要将旧有的自己抛弃,变成一个更完美 的人。它其实是要我们学会跟真实的自己做朋友。修持的基础就是要接受你或我 当下的自己,如实的接受。我们要怀着高度的好奇心和兴趣来认识自己。 好奇心涉及的是温柔、精确与开放——有能力放下和敞开胸怀。“温柔”以 善心对待自己。“精确”意味着有能力看清楚事物,不害怕看到事情的真相。“开 放”则意味着放下和敞开胸怀。我们一旦拥有了这些诚心、仁心以及善意,再加 上一些自知之明,就能畅然无阻地去爱别人了。 · 007 为何要修持禅定 身为生物的一员,我们永远不该错估自己对不舒畅感的耐受性。现在有人鼓 励我们和内心的脆弱共处,我们不妨善加利用这个新观点。坐禅可以帮助我们达 到这一点。坐禅又称作正念修持,它是菩提心法的基础,也是勇士菩萨的宝座。 坐禅让我们更接近自己的思维和情绪,让我们跟身体保持连接。这个方法能 培养出无条件爱护自己的能力,并能掀起那令我们和众生的苦难保持冷漠距离的 屏幕。它能帮助我们成为一个真正有爱心的人。 透过禅定我们会逐渐发现,内心里永远不休止的对话终于有了空隙。正值我 们和自己喈喈不休对话的时候,我们突然经验到一段空当,犹如大梦初醒一般。 我们突然发现自己有能力放松下来,安住在那清明、开阔、早就存于心中的本觉。 我们终于经验到“当下”一刻,它是那么单纯、直接而又祥和。无条件或绝对菩 提心的修炼方法,就是要回归到眼前这一刻。单纯的安住于当下,我们将越来越 深入于我们生命的空性。感觉上就是跨出了幻境,突然发现一个单纯的真相。 创巴仁波切的一段话:“玛尔巴只是个平常人,做着生活中的琐事,他从来 没有想要做不寻常的人。动怒时,他就动怒打人;他直来直往,说做就做,从不 拐弯抹角、虚伪矫饰。宗教狂就不同了;他们老是想要合乎某一理想的典范,他 们企图赢得人心,而所采取的方法是现得非常热烈和激昂,好像他们是纯净、 纯善。但我认为,企图证明自己善良,就表示内心有所恐惧。玛尔巴则无须证明 什么;他只是一个十分明智、实在的老百姓,同时也是一位大觉者。事实上,他 是整个噶举传承之父,我们目前所学、所修的法教,无不出自于他。” · 008 坐禅的六个要诀 坐禅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坐姿。觉察坐姿的六个部位,乃是放松身心的要领所 在。原则如下: 坐姿 不论是坐在蒲团上、地上或椅子上,坐位都应该是平坦的,左右前后 都不能倾斜。 腿部 双腿舒适的盘起来——如果是坐在椅子上,两脚要平放在地上,两膝 相距数寸远。 躯干 躯干从头到底座要直,背部要挺立,前胸要开展。如果是坐在椅子上, 背部最好不要靠着椅背。如果姿势松垮了,坐直就对了。 手部 手掌向下,手指松开,放在腿上。 眼部 眼睛张开,代表人是清醒的,对所发生的事都轻松以待。目光略微朝 下,把焦点放在四尺或六尺的前方地面上。 嘴部 嘴要微微张开,让颚骨放松,用鼻嘴同时轻柔的呼吸。舌尖轻抵上颚。 每次坐下都要检查这六个部位。只要一发现自己分心了,就把注意力重新收 回到身体上,再检查一下这六个部位。 009 没有所谓真实这回事 我们不断的将各种偏见、对策、论断和情绪,编制成固着的真相,借其来夸 大我们的痛苦和烦恼。然而事情并不像表面那么坚实,可测及无缝。 坐禅时我们观照从心中升起的念头,为它们加上妄念的标签,然后回到呼吸 上。如果我们寻索念头的开端、中点和结尾,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念头根本是虚 妄不实的。前念变成后念的那一刻,就像沸水变成水蒸气一般。但是我们已经习 惯将念头搅成一团故事,让我们确信自己的身份、自己的快乐、自己的痛苦以及 自己的烦恼,都是坚实不便的独立存有。事实上,如同妄念一般,这些建构出来 的东西,也是不断在改变的。每一个情境,每一个念头,每一句言语,每一份感 情,都也只是一闪而逝的回忆罢了。 智慧本是一种流畅无阻的过程,而不是可以累积和度量的固着之物。勇士菩 萨的训练,就是要将一切事物看成是梦幻泡影。人生本是一场梦,死亡也是一场 梦,醒时是梦,睡时亦是梦。这场梦就是我们当下的经验。企图把故事当真来抓 住任何一个时刻,只会阻碍我们本有的智慧。 010 坐 禅 禅定是让你放松下来的一种正式的修炼。我鼓励你按照指示确实去做,不过 内心要保持柔软。整件事都以温柔的态度来应对。吐气时,轻柔的觉知一下自己 的气息,然后感觉气息融入于大气之中,逐渐消解于无形。你不需要紧盯着呼出 的气息不放,只要放松的随息就够了。过往的老师并未明确指出在两息之间要做 些什么——通常都是以不执着的态度来面对,直到下一次吐气为止。 坐禅时为自己的念头加标签,可以提供我们强而有力的支撑,帮助我们连接 心中那新颖、开阔而又毫无偏见的次元。每当我们发现自己生起妄想时,就对自 己说,妄念。但心态要非常温柔而不带任何成见,然后我们回来专注于呼吸之上。 我们将妄念看成是肥皂泡泡,加标签的时候,就像是用羽毛对它轻触一下似的。 我们用妄念这个标签,在心里轻触一下当时生起的念头,它们很自然会消融于虚 空之中。如果念头消逝了,你还是觉得焦虑和紧张,那么就以宽容的态度,允许 那股情绪存留于心中,随它去。当念头再度生起时,如实看着它们。没什么大不 了的。这样,你就会放松下来。 为念头加上妄念的标签,是个很有趣的修行方法。我们可以透过这个方法, 发展出温柔而不批判的态度。友爱本是一种无条件的善意。因此每当你对自己说 妄念时,你都是在培养无条件的善意。来面对心中生起的反应。这种无条件的慈 悲是很难出现的,这对于觉醒慈悲心而言,可说是格外珍贵的法门之一! · 011 慈悲心的四种品质 禅定就是如实的接纳我们的真相,包括我们的困扰和清明在内。全然接纳自 己,乃是以单纯而直接的方式和自己建立关系。我们称之为慈悲心。透过禅定我 们可以培养出慈悲心的四种品质: 定力——练习坐禅时,就是在加强身心的定力。 洞察——洞察指的是我们不再那么容易自欺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练习 禅坐,我们开始诚实面对自己。 体验我们的情绪烦扰——练习放心心中自圆其说的剧情故事,开始贴近各种 情绪与恐惧。安住于那股情绪,体验它,随他去,不让他增值。如此我们就能训 练自己敞开那颗充满恐惧的心,安住在那股焦虑的能量之中。我们以这种方式学 习如何安忍在情绪的烦扰中。 全神灌注于当下——我们选择每时每刻都全神灌注于当下。觉察当下身心的 真相,是一种温柔对待自己,对待别人,对待世界的方式。这份留意的品质,本 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爱的能力。 这四种品质不只是用于坐禅,也是修持普提心和面对日常困境的要素。一旦 培养出这些品质,我们就可以接受勇士的训练了。我们终将发现自己的本性是普 提心,而不是困惑无明。 · 012 苦难的根由 趋乐避苦、追求安全而逃避无依无恃、讲求舒适而躲避不安,这些都是令我 们不快乐和心胸狭隘的原因。这些倾向将我们封闭在一个狭小的茧中。群星,银 河和浩瀚无际的天空都在茧外,我们却宁愿关在茧内度日。时间分秒不停的流逝, 我们却仍然决定留在茧内,不想破茧而出,进入浩瀚的虚空。茧内的生活是舒适 而安全的。我们把它打理的好极了。它既是安全的,可测的,方便的,又是值得 信赖的。如果感受到一点不安,我们会立刻将空隙填满。 我们的心永远在寻找安全地带。我们认为人生就是要追求安全感,让一切都 在掌握之中。死亡则意味着丧失了这一切。我们害怕失去心中的安全幻觉——这 才是我们焦虑的原因所在。我们总是想知道眼前发生了什么事。 我们的心一直在寻找安全地带,但这些安全地带不断在瓦解之中。接着我们 由匍匐前进寻找另一个安全地带。我们浪费了所有的能量,虚度了我们的人生, 就是为了重新创造出一些不断在瓦解的安全地带,这便是轮回的本质“Samsara” ——一直在错误的寻找快乐,就是一种苦的恶性循环。 · 013 四季更迭与四圣谛 佛陀初转法轮时所教导的便是四圣谛,首先他谈到了苦谛。身为人类一定有 不舒畅的感受。事物的本质不可能非此即彼。我们周遭的一切都是由地,水,火, 风,这四大元素所组成,它们如同魔法师一般。我们的心也象四季更迭一样地多 变。我们的情绪犹如潮来潮往消涨不停,我们的嗔心如同月圆月缺阴晴不定。我 们看不清自己的心就像四季更替,它并不是坚实不变的。 第二圣谛告诉我们,抗拒之心本是自我的运作机制;抗拒人生的真相正是苦 的起因。传统的说法则是,执着我或是我们的狭隘观点,便是苦的缘由。我们不 愿意承认自己的心改变的速度就像季节一般,而我们和众生的能量其实是同源 的。每当我们在抗拒时,就是在固化自我。我们会让自己变得冥顽不化。抗拒就 是我们所谓的自我。四圣谛的灭谛却指示我们,如果不再企图保有这个巨大的我, 苦就会熄灭。这正是我们在坐禅时要连习做到的事。我们一旦方下心中的妄念, 就可以和自己一直想抗拒的不适感共处了。 坐禅时,四圣谛会让我们体认到,我们和万物都源自同样的创造能量。如果 学会不动如山的安住于飓风之中,赤裸的面对当下的真相和鲜活的能量,我们就 不再恃凡事都想顺自己意的孤立生命了。如果能停止抗拒的习性,让不舒畅的感 觉轻轻掠过心头,我们就能完整的度日。一切都取决于我们自己! 天堂与地狱——禅宗版(佩玛秋卓) · 一名高大而壮硕的日本武士来到一位禅师面前,他劈头问道:“你说说看, 天堂和地狱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禅师直视他,说道:“我为什么要跟一个如此脏恶心而又可悲的无赖说话? 你凭什么认为我应该回答你的问题?” 武士在盛怒之下,立刻拔出他的利剑,准备照着禅师的脑袋砍下去。 这位禅师冷冷答道:“这就是地狱。” 武士立刻发现,他刚才已经创造出了自己的地狱——恶气冲突、怒火中烧、 自我防卫、充满着嫌恶。他发现自己正深陷地狱之中,随时准备要杀人。于是他 的眼眶里涌出了泪水,双手合十向禅师顶礼,感激禅师的洞见。 这时禅师又冷冷说道:“这就是天堂。” 勇士菩萨的观点绝不是“地狱不好,天堂才是美好的。”或是“消灭地狱, 追寻天堂。”相反的,我们应该鼓励自己发展出对天堂,地狱和一切事物的开放 之心。只有抱持这样的平等心才能体认到,不论发生什么事,我们永远都站在神 圣的中道里。只有平等心才能让我们认清生命里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是我们要学 习的功课。 空船——佩玛秋卓 · 有个禅宗小故事,讲述的是某位男子于暮色中在河中泛舟,心情十分愉 悦。他隐约看到远方有另外一艘船朝他驶来。起初他觉得,别人也能欣赏夏日里 黄昏丽景,真是很美妙的一件事情。后来他发现,那艘船向他驶来的速度越来越 快,于是他开始大叫:“嘿嘿,注意一点啊,看在老天的份上,赶快转个弯吧!” 但那条船依然快速的向他驶来。他赶紧从船上站了起来,挥着拳头大声嚷嚷,不 过那艘船还是撞上了他的船。这时他才发现,原来那艘船上根本没有人。怒火退 去,他哑然失笑了。 这个故事描述的正是我们生命的整个状况。外面充满着空无一人的船只,但 我们总是向它们挥舞着拳头大声嚷嚷,我们总认为它们是敌人,其实我们很可以 利用它们来看清隐藏在事情内部的真相,来止息我们的念头。纵使只有片刻的止 息,也能让我们安住于那个空当里,每当心中的剧情故事生起时,我们就可以用 施受法。如此一来,我们遇到的每一件事情,都能帮我们培养慈悲心,与心中的 空性以及开放性相应! 经验你的人生——佩玛秋卓 · 有个女人正在躲开老虎的攻击。她不停的跑着,老虎却越来越逼近她。 她逃到悬崖边,看到一根藤,立刻攀藤而下,紧抓着藤吊在悬崖旁。她往下一瞧, 原来地面上也有许多只老虎。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她发现有一只老鼠正在啃她手 上的藤。同时她又看见附近草丛里有一串草莓。她看看上方,看看下方,又看看 那只老鼠。突然她摘下一颗野草莓,丢到嘴里,快乐无比的嚼了起来。 上方有老虎,下方也有老虎。这正是我们一向真实的处境。我们诞生了,可 迟早是要死的。每一刻都只有眼前的那个真相罢了。嫌恶,尖酸,生闷气,这些 情绪只会阻碍我们去看,去听,去品尝,去爱,以及享受,那份幸福感~当下很 可能是我们人生唯一确定的真实的一刻,这颗野草莓也很可能是我们唯一能吃到 的草莓了。我们可以对眼前的情况感到沮丧,不过也可以学着去欣赏它。我们可 以把每个当下都视为人生最值得品尝的一刻。 纵使龙魔逐我来,张牙舞爪欲为灾。眼前苹果终须吃,大胆将它摘一枚。 六世达赖喇嘛情歌 清凉的孤独——佩玛 · 清凉的孤独令我们诚实而不带侵略性地看着自己的念头。我们会因此而 逐渐放下心中的那些理想——譬如自己该变成什么样的人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别人会觉得我们该变成什么样的人或是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放下了这种种的 理想,慈悲而幽默地直视自己的真相。这时,孤独就不再是威胁,不再是心痛, 也不再是惩罚了。 清凉的孤独不给我们解答,不提供依旁。它向我们挑战,要我们跨进没有规 则,不偏于一切,不着一边,不着于定见的世界里。这便是所谓的中道,亦是勇 士菩萨的圣道。 早上醒来,不知为何,心中就是有一股疏离而孤独的感觉。这时你能不能将 它视为一个黄金时机,与其困扰自己,或认为出了什么严重问题,不如在这个充 满哀伤与渴慕的时刻,以放松的心情和无量的空性联接。下次如果有机会,请试 试看。 日常生活中的爱——佩玛 · 佛陀说我们从未背离过解脱的状态。即使在陷落得最深的时候,我们也 未曾脱离过觉醒的状态。这是一个非常具有革命性的主张。纵使是我们这种充满 着困惑和情绪问题的凡人,也拥有这个早已解脱的菩提心。菩提心有时被比喻成 破碎之心的伤口,它使我们和所有曾经相爱过的人紧紧相连。 这份真挚的哀伤可以使我们体认到大悲之心。当我们狂妄自负时,它使我们 谦卑朴素,当我们严酷无情时,它会让我们的心变得温柔,当我们昏聩时,它能 敲醒我们,并穿透我们的漠视无情。如果我们充分接纳这连绵不断的心痛,它就 会变成使我们与众生联接的一份恩赐。 菩提心的温暖和开放性,才是我们真实的本质。即使我们的精神官能症凌驾 于我们的智慧之上,即使在最困惑最混乱无助的时刻,菩提心仍然象开阔的无云 晴空一般,存在于心底深处,并没有被暂时出现的乌云所减损。 在处理生活琐事的时候,或是在擦眼镜,梳头发的时候,都可以触及菩提心。 欣赏某个东西,注意到蔚蓝的天空,或是谛听雨声,都可以联接菩提心。心存感 激,忆起某分善意,或是觉察别人的勇气,都会跟菩提心相应。在音乐,舞蹈, 艺术和诗歌里,也有它的踪影。每当我们放下心中的执着,开始有能力欣赏周遭 的世界,每当我们肯和苦难相连,与喜悦相系,或是肯放下心中的嫌恶和抱怨, 菩提心都会出现在眼前。 当学三种难——佩玛 这三种困难分别是:“如实认清自己的精神官能症,换一种方式行事,发愿 继续依上述的方式修行。” 认清我们都是波动不安的生命,乃是最困难的一步。如果无法意识到自己卡 住了,想要解脱是不可能的。“换一种方式行事”,暗示我们有一种想逃离现实的 强烈倾向。这时不妨放下心中的剧情故事,跟底端的情绪能量联结,就地修施受 法,回忆起修心口诀,或是突然唱起歌来——任何一种可以瓦解习性的事,我们 都可以去做。第三个困难是记住上述两种修行方式必须持续下去。中断那些具有 破坏性的习惯,觉醒我们的心,乃是终身要进行的修持。 修行的本质永远是相同的:与其落回到报复或自怨自艾的连锁反应,不如逐 渐学会在当下察觉自己的情绪反映,放下心中的剧情故事,然后我们才能完全意 识到身体的觉受,而其中的一种方式就是将这股情绪吸入心中。借由对情绪的体 认,放下心中的剧情故事,感受当下所出现的情绪能量,才能培养出对自己的友 爱和慈悲。然后我们会发现,数以百万计的人都和我们有同样的感觉,于是我们 将这股情绪吸入心中,并发愿众生都能解脱无明及惯性反应。如果我们在仁慈的 心情来觉察自己的困惑,就能将这份慈心拓展到同样困惑的人身上。发菩提心的 神奇之处,就在于它能扩大慈悲心的范围! 布施——佩玛 · 布施的本质就是放下。心中若有痛苦,代表我们还在执着某样东西—— 通常都是我们自己。如果感到不快乐,感觉自己有所不妥,我们会变得吝啬,我 们会紧抓不放。布施是一种让我们放松下来的行动,只要尽力布施——一块钱, 一朵花,一句鼓励的话——都是在训练自己放下。有太多的方式可以练习布施。 重点并不在给出多数东西,而是要释放执着的习性。传统的修持要求我们把自己 最珍贵的东西送给某一个人。我认识一位女士,她决心把自己执着的每一样东西 都送出去。某位男士在父亲过世后的六个月里,每天都布施一些钱给街上的乞丐。 这便是他摆脱哀憾的办法。另一位女士则经常观想将自己最怕失去的东西送给别 人。 布施能凸显出我们的紧缩和执着。我们一开始总想规划好一切,但无常改变 永远会打碎你的计划。从布施的举动之中将演变出真正的解放。我们所抱持的守 旧观念会因此而改变。如果我们不再紧缩和执着,恐惧和攻击性的起因就会自动 消解。 布施之旅可以深刻的联结起菩提心,让我们心甘情愿地放下心中的障碍。我 们开放自己的心,让别人能碰触到它。我们将信心建立在无边的富足感之上。在 日常生活里,布施能让我们体验到温暖和韧性! 疯狂就是明智——生命爱与欢笑 · 在这个世界上人们知道有这样一些美丽而疯狂的人,事实上,在这个世 界上所有伟大的人在一般人眼里都有那么点疯狂。 他们的疯狂的表现,是因为他们不悲伤,他们不忧虑,他们不怕死,他们不 为琐事烦恼,他们每时每刻都尽致而热情地活着。正因为尽致而热情,于是他们 的生命变成一朵美丽的花--它们充满芬芳--爱、生命与欢笑。 但是,这样当然伤害了你周遭的许许多多的人,他们不能接受你所成就的恰 恰是他们队错过的那种观念、他们将试着用一切方式使你悲伤。他们的责难除了 力图使你悲伤,摧毁你的欢舞剥夺你的欢乐以外没别的--这样才能使你回到他 们中间。 人必须要鼓起勇气,假如人们说你疯狂那么赞它,告诉他们: 你是对的。在这个世界上只有疯狂的人才是幸福和快乐的,我选择了欢乐的、 幸福的和雀跃的疯狂;你选择悲伤的、痛苦的和地狱般的明智。 我们的选择不同,你可以继续作的明智,保留你的悲伤;也让我独自继续我 的疯狂,请不要干扰我, 我也不会感到被这个世界上你们所有如此明智的人所干扰,我不会感到被干 扰。这仅仅是一个很短的时间问题,不久,一旦他们接受上你的疯狂,他们将再 也不会干扰你,那么你便能完完全全地表现出你原本的存在你将抛弃你所有的虚 伪。 我们整个儿童朗的教育使我们的头脑产生了分裂:我们必须对社会、对大家 对世界是一副面孔--而这不是一副你真实的面孔。事实上,它必定不是你的真实 的面孔,你必须表现出人们喜欢的,人们赞赏的,人们能够接纳的一副面孔-- 取决于他们思想方式和他们的文化传统,而你必须将你原来的面孔藏起来。这种 分裂变得如此无法愈合,因为在部分时间你生活在人群中,和他们在一起与他们 交往,很少一个人独自,自然地,你的假面变得比你的自身本性越来越成为你的 一部分。 社会在每个人的心中制造了一种害怕心理,害怕被拒绝,害怕被人嘲笑,害 怕失去尊严,害怕人们将会怎么说,你不得不调整自己来适合所有盲目的、无意 识的人们,你不能成为你自己。 这是从古到今我们整个世界的一个基本传统,即是没有人被允许成为他自 己。当某一刻有他人在场的时候,你便很少关心你自己,却更关心地你将会有什 么样的病人。 当你一个人在浴室的时候,你几乎就像个小孩子,有时你在镜子前做个鬼脸, 但是,一旦你突然觉察即使是一个小孩从钥匙孔里在看着你时,你立即便会改变, 你双会变为平常的、陈旧的你,严肃正经,就和人们所期望的一样。最令人吃惊 的事就是你的那些人,他们也害怕你。人人都害怕别人。没人允许他去感觉,去 表现本真,去流露真情,可是,每个人都想这么做。 因为继续压抑你原来的面貌正是一种自杀的行为。你唯一的责任是对你自己 的本性负责,不要反对它,因为你反对它,等于是在自然,是在摧毁你自己。 那么,你又将会得到什么呢?即使人们尊敬你,人们认为你是一个非常正统 的,受人尊重的、高尚的人,而这些根本无法滋养你的存在,无法使你对生命及 其它非凡的美有更多的洞察。 你是独自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你独自来到这个世界,独自一个人生活在这 个世界,你也独一个人离开这个世界。别人所有意见都被留下来,只有你原本的 感觉,你真实的体验将伴随着你甚至到你死后。即使死亡也无法带走你的欢舞, 你的泪水,你自身的纯洁,你的宁静,你的安详,你的狂喜。 死亡无法从你身上带走的是你唯一的真正的宝藏,那些能够被别人带走的东 西不是珍品,而只是你受到了欺骗。 你唯一应该关心的是: 照顾和保护好当死亡摧毁你的身体,你的头脑的时候你能带走的那些质量。 因为这些质量是你唯一的伴侣,它们是唯一真正有价值的。只有那些成就它们的 人才是真正地活着, 其它的人只能是假装的活着。 在这个人间世如果要生存,要活得好,我们必须要戴着面具,也必须要装得 悲伤,这样谁也不会找你麻烦,大家都会安慰你,因为你看,他看起来比我还可 怜,我就可以放松下了。我可以把重担卸给他了。这就是群体的意识你不能触怒 它,不然你会死的很惨,可是,当面对自己或挚友时,我们大可以自由的返回本 真,寻找探索,爱,生命,欢笑。 态度 生命 · 大师的两个信徒在大师家的花园里散步,大师让他们每天早上或晚上散 步。散步是一种静心的方式,散步时的静心正如习禅的人做散步静心一样,你不 能二十四不时都坐着,双腿需要一些活动,血液需要一些循环,所以在禅和苏非 教中都是如此,你在静坐了几个小时之后,你就得开始散步静心,但静心仍然在 进行着。无论散步或静坐,内在的觉知是相同的。 他们俩都是吸烟的,他们都想请求大师允许他们吸烟,他们决定:“明天, 大师最多说不,但我们得去问一下,在花园里抽烟似乎也不是亵渎神的行为,我 们并不在他的屋子里吸烟。 第二天,他们在花园里碰面,一个人非常愤怒,因为另外一个人在抽烟,于 是他说:“怎么回事?我已经问过了,但大师很直率的拒绝了,说不。你怎么还 在抽烟呢?难道你不在遵守他的命令?" 他回答说:“但是大师对我说可以。” 这看起来很不公平,那么第一个人说了:“我要去而且马上就去问问为什么 他对我说不可以而对你却说可以。” 另外一个人说:“等一下,请告诉我你是怎样问大师的。” 他回答说:“我怎么问呢?我只是简单地问,‘当我在静心的时候能抽烟吗?’ 大师说:‘不行。’他看上去非常生气。” 另外一个开始笑起来了,他说:“现在我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我是问:“在我 抽烟的时候能不能静心?”大师说:行。” 这一切都要看情形而定,只有小小的一个差别,人生便完全因此有了很大的 不同,问:“当我在静心的时候能抽烟吗?”这话听上去很丑陋不雅;但问:“当 我抽烟的时能静心吗?”这便完全没有问题,很好!至少你将仍然在静心。 生命既不是痛苦也不是幸福,生命是空白的画布,人必须非常艺术的画它。 一个流浪汉在敲一个旅馆的门,这个旅馆的名字叫“乔冶与龙”。 他问来开门的女人:“你能不能分一口饭给我这个可怜的人吃?” “不!”女人在叫着,用力将门一关。 几秒种之后,流浪汉再次敲门。那个女人又来开门。 流浪汉说:“我能不能要一口饭吃?” 那女人大声道:“滚开,你这没用的东西!你不要再来了!” 过了几分钟后,那流浪汉再次敲门,女人来到门前。 流浪汉说:“请原谅,这次我能不能跟乔治说几句话?” 生命就是叫乔治与龙的旅馆,你也能要求与乔治说几句话。 希望与恐惧——佩玛 佛法将“希望与恐惧”的古老教诲称作“八种世间法”。此乃四组相反之物 ——四种我们喜欢并执着的东西,以及四种我们不喜欢而总想逃避的东西。其中 的基本信息是:我们一旦陷入八种世间法中,就会开始受苦。 第一种世间法指的是我们一直在追求逸乐,而且执着于它。反之,我们都不 喜欢痛苦。第二,我们喜欢并执着于别人的赞美。反之,我们总是逃避批评和责 难。第三,我们喜欢并执着于名望。反之,我们不喜欢而且总是逃避羞辱。最后 一种世间法乃是执着于获取,总想得到自己渴求的东西。我们不想丧失自己所拥 有的一切。 这则简明的教诲告诉我们,因为沉溺在苦乐,得失,宠辱,毁誉四种对立的 世间法中,我们才不断的轮回。 我们也许觉得自己该根除这些苦乐,得失,宠辱,毁誉之类的感觉。但是更 实际的办法却是去深入的理解它们,看看它们是如何让我们上钩的,看看它们如 何染着了我们对实相的觉知,让我们变得冥顽不化。如此一来,这八种世间法就 会变成慈悲心,长智慧,令我们更能知足常乐的工具。 以自己的见证为准——佩玛 · 菩提心的修持以及所有的训练,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认清,你是唯一知 道自己是敞开或封闭的人,你是唯一自知冷暖的人。每个人都想给你一些意见和 回响,虽然别人的看法有些也是真诚的,而且是值得参考的,但最主要的还是自 己的见证。只有你自己才会清楚何时心打开了,何时又封闭了。只有你才知道自 己何时在利用某些事物来保护自己,保住自我,而何时心又打开了,又能任由世 界自然生灭了——不再和世界抗争,学会了与它相处的方式。这些体悟只有你自 己心知肚明。 另一则口诀是:切莫将天神转成恶魔。这句话的意思是,纵然是一件好事— —譬如修心的方法——也可能被你转成恶魔。你可能会利用任何东西来关闭自己 的心门。你可能会利用修炼来强化自己的信心,强化那股正经八百,自以为是的 感觉,或者认为自己选对了宗教信仰,因此感觉“我是站在好人这边的,所以一 切都没问题。”这样的态度是没什么帮帮的。利用施受法或任何一种方法来加强 英雄感,都会让你自己觉得正在对抗真相,但真相永远是胜利一方,而这种感受 只有你自己知道。 三毒——佩玛 · 在佛法中,混乱的情绪通常被称为毒素。情绪毒素主要分为三种:贪 嗔 痴。我们也可以换别的方式来形容它们:渴欲,厌恶以及事不关己的态度。所有 的上瘾症都被列在“渴欲”的范畴里,也就是不断地要,要,要,——总觉得自 己必须得到某种解答。“厌恶”包含了暴力,盛怒,嗔恨以及各种负面情绪,还 有五花八门的烦躁感。至于痴呢,现代的解说可以会称之为“否认”。 此三毒永远都会以某种方式将你罩住,它们会监禁你,令你的世界变得狭小 无比。当你渴望某样东西时,纵然是坐在美丽或壮观的大峡谷旁,你所看到的景 象,也还是那块你很想吃到的巧克力糖。如果心中充满着反感,就算是坐在大峡 谷边,你所听见的,也只是十年前曾经对某人说过的气话。心中如果充满着无明, 纵使是坐在大峡谷边,头上也像罩住纸袋似的,每一种毒素都具有彻底将你罩住 的能力,使你完全看不到眼前的东西。最重要的建议就是,不论你做什么,都不 要企图赶走这些毒素。只要一想赶走它们,你就失去了观察自己的精神官能症的 资粮。很讽刺的是,我们最想躲开的事,往往是觉醒菩提心的关键所在。这些生 猛的情绪暇疵,正是勇士菩萨获得智慧和慈悲的资粮。不过,我们想摆脱这些暇 疵的欲望,一定会远远超过愿意安住在它上面。这就是为什么要对自己慈悲和怀 抱勇气的原因。缺少了友爱之心,安住于痛苦的修炼,就像是和自己打仗一样。 不要期待别人的赞赏——佩玛 · 这句口诀真实的含义是,不要期待别人会感激你。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一旦打开心门邀约所有的众生做你的贵宾——你可能连窗户都打开了,所以墙都 被挤破了——你会发现自己的世界竟然变得毫无遮拦起来。你感到有点骑虎难 下。起先你认为善门大开会让你自己感觉很舒服,而且左右都会有人对你心存感 激——那你就错了,因为事情不是这样的。与其希望别人感激你,不如期待事情 会出乎意料,如此你才会对进入屋内的东西保持好奇。如果能不期待任何回馈, 才是真的对别人敞开胸怀。只是为了开放而开放。 反之,对别人表达我们感激却是一件很美的事。对别人表达我们的感激事非 常有益的。如果我们的动机是要别人喜欢我们,不妨记住下面这个口诀:要感谢 别人,但不要期待别人会感激我们。只是单纯的打开心门,不带任何期望。 慈悲心的修炼方法——佩玛 · 我们培养慈悲心来软化内心,,让自己变得更诚实,对自己在何时以何种 方式封闭住内心,产生更大的宽容。我们既不合理化也不谴责自己,只是勇敢的 敞开心胸去感受众生的苦难。每当我们竖立起屏障或敞开心胸去感受自己的伤痛 及别人的哀伤时,这份苦难一定会从心中生起。我们从自己的成败之中都能有所 学习。我们必须在所有的经验里培养慈悲心——我们的痛苦,我们的同情心,以 及我们的残忍与恐惧。只有如此才能有所领悟。慈悲并非治疗者与受创者之间的 上下对待。那是一份平等的关系。我们必须对自己的黑暗面有所认识,才能与别 人的阴暗面相处。当我们在自己身上发现普世共同的人性时,真实不虚的慈悲心 于是便生起了。 透过四无量心的发愿练习,我们目前能感受到的慈悲心开始着手,然后再扩 大范围。首先要找到能够让自己动容的苦难。不妨例举出哪些人能令自己生起慈 悲心,譬如我们的孩子,某位惧怕死亡的朋友,或是我们的兄弟,甚至在新闻报 道里或书里看到的人物也可以。重点乃是真的要生起慈悲心,至于在何处发现它 并不重要。接着我们就依照三个步骤来发愿:“愿我能解脱痛苦及苦因。”或者按 照自己的方式发愿。如同所有的菩提心修炼一样,慈悲宏愿最好是在坐禅时进行。 无坚不摧——佩玛 · 以我们惯有的习性和对策来脱离当下的经验,只会使我们更加焦躁,不 满和不快乐,让事情变得固着所带来的慰藉,是非常短命而无常的。 贴近我们真实的经验——不论那是一种爱与慈悲的开放经验,或是充满嫌恶 和界分感的封闭经验——都会为我们带来巨大的自由:一股无坚不摧的自由感。 “无坚不摧”感觉上就等于是自由了。同时我们会发现,我们宁愿彻底安住在当 下,而不再企图透过幻想或上瘾的行为模式,来制造出坚实及安全的感觉。我们 体认到,与真实的经验紧密相连,感觉上远胜于抗拒或逃避它。安住于当下的经 验,就算是受伤,也比逃避要强的多。以此种方式练习安住于当下,我们会越来 越熟习那份无所依傍的滋味,而这种新颖的存在状态,其实是随手可得的。脱离 舒适及安全,勇于迈进未知和不确定——便是所谓的“解脱”。 生命的真相——无我 · 生命的第二印记是“无我”。这两个字很容易引起误解。它们并不意味着 我们从此就消失不见了——或是从此丧失了人格。无我指的是我们那坚实的自我 感和自他的分别心,乃是一种狭隘得令人心痛的错误概念。我们把自己看得如此 严重,在自己的心目中,我们确实是重要的有点可笑了。自我重要感犹如一座监 狱,将我们束缚在好恶的世界里。我们最后一定觉得自己和周遭的世界简直是乏 味透了。我们会感到极度不满。 这时我们有两种选择,其中之一就是把一切事物都当真,另一个则不当真。 我们要不就接受自己对现象的固着看法,要不就开始向它们挑战。根据佛陀的主 张,如果能训练自己保持开放及好奇——消融掉我们和世界之间的那堵自造的围 墙——才是最能善用人生的一种方式。 以最平常的话来说,无我是一种富有韧性的统合感。它显示了追根究底的精 神,高度的适应力,幽默感和游戏的精神。那是一份能轻松面对未知的能力,一 种不需要确知自己是谁或别人是谁的无为心境。每一刻都是独特的,未知的,全 然新颖的。对一名正在培训中的勇士来说,无我本是喜悦的源头而非恐惧的肇因。 大关卡——佩玛 · 如果我们一心想与人沟通,而且心里有股强烈的意愿想帮助别人——譬 如从事社会工作,帮助自己的家人或社区,跟需要我们的人同在——那么迟早我 们会经历到一个大关卡。我们的理想跟眼前的现实完全无法相容,感觉上就像是 被一个巨人用手指来夹住一样,我们发现自己正卡在某一块岩石与某个硬东西之 间。 我们的理想和我们真正遇见的事,经常是相互矛盾的。举个例子,譬如对养 育儿女这件事,我们都有很高的理想,但孩子们真实的情况,时常会向我们的理 想挑战,例如在早餐桌上,孩子把东西吃得满身都是的那一刻。或者在坐禅时你 发现,不被情绪冲得头昏脑涨而还能感觉到它,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就算 单纯的培养出对自己友爱的态度也十分困难,尤其是当自己感到不幸,惊慌或完 全失控时。 我们的愿望和真正示现出来的情境之间,永远存在着矛盾。不过这两者之间 的摩擦——现实与愿望之间的挤压——往往能促使我们成长,使我们变得百分之 百诚实,清醒,慈悲。这个大关卡才是道途上——尤其是觉醒之道上——最丰饶 的时刻。 从目前的状态开始——佩玛 · 从眼前开始修行,这是非常重要的。施受法以及所有的禅修并不是当你 变成自己所尊敬的完人时,才有资格修持的。你也许是世界上最残暴的人——就 从目前的状态开始修起。这是一个非常丰富的起点——辛辣刺激,滋味无穷。你 也许是世界上最忧郁的人,最严重的上瘾症患者
/
本文档为【与无常共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