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生存意识与历史记忆_从小说_生存_到电影_鬼子来了_

生存意识与历史记忆_从小说_生存_到电影_鬼子来了_

2011-11-01 6页 pdf 118KB 25阅读

用户头像

is_888751

暂无简介

举报
生存意识与历史记忆_从小说_生存_到电影_鬼子来了_ 《日本学论坛》 2008 年第 1 期 总第 187 期 生存意识与历史记忆 ———从小说《生存》到电影《鬼子来了》 李 跃 庭 (东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24)   [内容摘要 ] 中国当代文学在其发展流变中 ,为抗日战争这段历史的书写提供了另一种可 能。本文以尤凤伟的中篇小说《生存》和它的改编剧本 ,以及姜文据此再度创作和拍摄的电影 《鬼子来了》为考察对象 ,回避其从小说、剧本到电影的流变过程中在文艺样式与拍摄技巧上的 特色 ,而着重从创作主体建立在国族想象上的启蒙立场与文本中阶级意识的隐现上 ...
生存意识与历史记忆_从小说_生存_到电影_鬼子来了_
《日本学论坛》 2008 年第 1 期 总第 187 期 生存意识与历史记忆 ———从小说《生存》到电影《鬼子来了》 李 跃 庭 (东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24)   [内容摘要 ] 中国当代文学在其发展流变中 ,为抗日战争这段历史的写提供了另一种可 能。本文以尤凤伟的中篇小说《生存》和它的改编剧本 ,以及姜文据此再度创作和拍摄的电影 《鬼子来了》为考察对象 ,回避其从小说、剧本到电影的流变过程中在文艺样式与拍摄技巧上的 特色 ,而着重从创作主体建立在国族想象上的启蒙立场与文本中阶级意识的隐现上 ,探讨当前 抗战文艺中的历史记忆与现实诉求。   [关键词 ] 生存意识 ;历史记忆 ;《鬼子来了》;日本 ;启蒙   [中图分类号 ] I2061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8 - 1593 (2008) 01 - 0057 - 06   [收稿日期 ] 2007 - 04 - 22   [作者简介 ] 李跃庭 (1979 - ) ,男 ,吉林长春人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   正如东京大学教授小森阳一所说 :“围绕历史 认识而展开的斗争 ,成了 1990 年代日本最前沿的 政治课。”[1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 天 ,在日本右翼势力否定侵略历史的呼声甚嚣尘 上的当下 ,怎样更为有效地把“拒绝遗忘 ,铭记历 史”这一现实诉求建构于当代国人的主体意识中 是时下至关重要的课题。而 20 世纪中国文学作 为中华民族近百年以来的“心灵史”,也在它的发 展流变中为这段历史的书写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对这类书写的重新检视与挖掘也必将使我们在另 一重意义上触摸历史的质感 ,领略现场的氛围。 有学者指出 :“从三十年代东北作家群的‘反 日文学’,四十年代的抗战文学到五十年代以后的 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革命历史题材’文学 ,其主 导叙事与政治化的正史观基本同构 ,突出和强调 的是民族战争的党派性、国家性、集体性、善恶相 报的因果正义性和历史必然性。”[2 ]事实上 ,受本 质主义历史观影响的宏大叙事在 1990 年代以来 的当代文学中依然存在。在世纪之交中国的社会 文化语境中 ,已然催生出另一种历史记忆 ,即“一 些作品从更为个人化和民间化 ,从个人与战争的 关系和命运 ,从反英雄化的‘日常真实’的立场与 视角 ,对抗日战争作了‘另类’的叙述、‘编码’与还 原。”在这些作品中 ,笔者将以作家尤凤伟的中篇 小说《生存》及其改编剧本 ,以及姜文据此再度创 作和拍摄的电影《鬼子来了》为考察对象 ,着重从 创作主体建立在国族想象上的启蒙立场与文本中 阶级意识的隐现上 ,探讨当前抗战文艺中的历史 记忆与现实诉求。   一、生存主题与阶级意识 小说《生存》的核心情节是 :在抗战即将胜利 的 1944 年旧历腊月十三的深夜 ,胶东地区石沟村 的抗日村长赵武接受了抗日侦察队交代的看押审 讯日军俘虏和汉奸的任务 ,从此石沟村民陷入了 三重的生存困境。首先 ,他们时刻面临着断粮导 致的饥饿威胁 ;其次 ,他们在看押俘虏的同时要防 止走漏风声引致日军屠戮 ;最后 ,他们要保证俘虏 的生命安全以便及时向抗日队伍交差。可半个月 后 ,本应践约取人的抗日队伍根据形势需要又指 示村政府将人犯处死 ,这又使从未发生过杀人之 事的石沟村陷入了另一重恐惧。当村民们接受了 ·75·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日俘以命换粮的条件后 ,在奔赴日军粮站途中击 毙了借机逃窜的日俘 ,运粮队员也因饥寒交迫全 部冻死于外乡的冰天雪地之中。 尤凤伟后来又据此创作了同名的改编剧本 , 对原小说的几处重要情节作了修改。如日俘小山 万太郎并未被民兵击毙 ,而是逃回粮站。粮站站 长石田少佐以践约为名率军将粮食运抵石沟村后 屠杀了全村民众。事后侥幸逃脱的赵武作为不断 偷袭日军的“野人”被保护日本战俘的国军击毙。 多年后赵武之子赵文夫妻故地重游时只看到了作 为水下旅游景点的石沟村遗址。 而由姜文、尤凤伟、述平和史建全共同担任编 剧的电影《鬼子来了》,即使在主体情节上沿袭了 改编剧本的设计 ,却依然在角色定位、叙事要素的 重构等方面体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如故事的发 生地被姜文安排在自己的故乡河北唐山市蔚县暖 泉西古堡和迁西县潘家口水库一带 ,发生时间则 从 1944 年底延续至 1945 年抗战结束后。删除了 《生存》剧本中多年后赵文返乡一段 ,石沟村也被 改成更有历史内涵的“挂甲台”。主角马大三的身 份模糊 ,缺乏赵武那“抗日村长”的明确指涉。五 舅姥爷赵紫轩也失去了《生存》中五爷赵树勋的 “村国救会长”身份。对日俘花屋小三郎与日军小 队长酒冢猪吉的角色塑造明显复杂于原作中的小 山万太郎和石田少佐。从情节上看 ,影片将原作 中至关重要的叙事行动元之一 :饥饿及其导致的 死亡淡化 ,加入了日本陆海军与挂甲台村民大联 欢及战后的公审大会和行刑场面。 借助作家的创作谈和史载的真实景况 ,我们 可以从两个文本中的若干细节入手进一步分析其 作品主题的位移和阶级意识的消长。尤凤伟在访 日期间 ,曾对日本的民族与个人在战中与战后的 迥异面目感到困惑 ,这种困惑与美国的二战题材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共同触发了他创作抗战题材 的灵感。但尤凤伟对自己的创作理念有着明确的 体认 ,他曾感喟 :“人家关注的是战争中的人和人 的命运 ,而我们关注的是战争的功利 ,是胜还是 败。”[3 ]539“对文学而言 ,只有从一个民族所经历过 的战争中才能真正窥见到这个民族的精神脊 髓。”[3 ]521可见他的创作正是力图在民族战争的宏 阔背景上 ,通过对普通中国人生存困境的揭示 ,实 现对国民性的重新阐释与建构。尤凤伟曾指出 《生存》等抗战小说“是更多的借助虚构来进行创 作”[3 ]541 ,可当我们回顾当年的历史书写 ,却发现 了这种“虚构”的内在真实。毕竟“真正的文学所 负有的使命 ,是通过虚构来显示人类思维与现实 的悖论性质 ,它的真实性不在于它与事实是否具 有直接性关系 , 而在于它所具有的内在统一 性。”[4 ]以下的史料似乎在某种程度上证实了尤凤 伟虚构叙事的历史合理性 :抗战时期 ,“农民们被 夹在共产党人所加的规定和另一方所强加的规定 之间”[5 ]772 ,日军会“有选择地对被指控犯有抵抗 行为的个人、团体或村庄施加暴行”[5 ]770 ,“日本的 强化治安和镇压削弱了农民的支持 ,民众受到恐 吓而变得冷漠 ,勉强默认或积极与日本人合作” 等[5 ]813。可以说 ,《生存》的小说、剧本和电影《鬼 子来了》依次凸显了上述三方面的历史书写。 有学者指出 :“活下去”是中国传统农民文化 构型的核心话语[6 ] 。小说《生存》的主题正是对这 一话语的叙事拓展。故事发生之前的石沟村除了 土地贫瘠外 ,堪称战争中的桃源圣地。这里偏僻 穷困 ,生存着孤陋寡闻、不谙世事的人们。经过此 地的日、伪军从未进村。正是这两个俘虏的到来 才使原本“平庸无奇的村史绘出光辉的一笔”。但 被战争排斥在外的石沟村却始终面临着最基本的 生存困境 ———因天旱歉收导致的饥饿威胁。事实 上由饥饿所牵涉的粮食问题正是探索《生存》之叙 事结构的核心语码 ,而阶级意识的冲突也是围绕 这一语码浮现出来的。对于石沟村的抗日政权来 说 ,维持外来的俘虏生命自然会压缩村民原本稀 缺的口粮 ,而日俘不合作的态度又无形中提高了 其口粮 ,于是村长赵武到富户赵万有家借粮 , 由此产生了阶级意识的第一次碰撞 :前者借助民 族战争的正义话语使后者在行为上就范。而赵武 对粮食的私人支配 ———即救助情人玉琴因饥饿昏 迷的女儿扣儿 ———又从个体生存的意义上解构了 前述宏大的政治话语 ,即使在受难村民中进行余 粮再分配这一行为也具有道义合法性。而阶级意 识的真正交锋发生在赵武与村国救会长五爷之 间。作为一族尊长 ,家道殷实的五爷将赵姓一族 的庙产据为己有 ,却死守所谓族规拒行扶危济贫 的仁义善举。新寡的儿媳玉琴与鳏夫赵武的两情 相悦 ,已然使五爷在亲情伦理上与后者存在矛盾 , 而在是否接济濒危族人的问题上五爷推诿责任的 ·85·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态度更加深了两者之间的鸿沟。后来当借粮用 光 ,饥饿又如瘟疫蔓延在石沟村时 ,五爷在过年祭 祖的过程中“只顾死人 ,不管活人”,在赤贫户赵先 全的孪生子偷吃祭品撑死后“心疼被他俩糟践了 的祭品”,认为“有啥可怜的 ?”这一系列行为都使 其作为封建家长的专制、保守和愚顽、冷酷的个性 暴露无遗。这种叙事在突出了封建宗法制乡村中 阶级分化的严峻现实同时 ,对战争中民族国家话 语的虚假完满性实现了去蔽和还原。 事实上 ,小说的隐含作者对翻译官周若飞的 饥饿体验非常认同 ,即“饥饿是侵蚀人体最猖獗的 一种恶疾 ,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死亡。”那么 ,“被 饥饿折磨的人何以会做出种种有失理智、有失体 面 ,甚至有失人格的行为”也就可以理解了。当后 来死人的凶信不断传出 ,出殡和救治成为石沟村 的惯常景象时 ,村民的外出逃荒和乞讨也就顺理 成章 ,即所谓“食物是召唤 ,活着是彼岸”。于是出 现了大量青壮年民兵为解决饥饿导致的生存危机 而随赵全保参加伪军的现象。在即将被处决前 , 日俘提出“以命换粮”的要求 ,再次将粮食推置历 史的前台。粮食再次以其实在的物质性战胜了民 族国家观念的虚幻性。而对包括日俘在内的所有 人来说 ,任何艰难的抉择都是为了如此简单的两 个字 :生存。当事后运粮队的尸体被发现头都朝 向一个方向 ———于家夼时 ,那种个体对生命的渴 望与呼唤无法不让人悲从中来。 然而 ,在此后的剧本《生存》中 ,无论是抗日武 装交代任务时的以枪抵头 ,孩子们堆塑鬼子形象 的雪人玩耍 ,抑或赵武屡次劝阻村民外出 ,鬼子测 绘兵来村闹事和故事结局等情节和场景 ,都在叙 事功能上凸显了主流意识形态中的民族国家话 语。而对原作中赵五爷阶级身份的覆盖和对赵全 保任职伪军情节的删除 ,则明显淡化了民族内部 矛盾 ,使显在的阶级意识渐渐隐失。发展到后来 的电影《鬼子来了》中 ,由于“饥饿”并非挂甲台村 民的最大威胁 ,原本由“饥饿 ———死亡”这一生存 绝境维系的“以命换粮”行为 ,被抽空了人类生存 道义上的合法性 ,从而隐含了创作者在另一重立 场上对国民性的深刻批判。在剧本和电影的改编 过程中 ,小说原作里的特异性内容被大幅删削 ,主 题指向也发生位移 ,但这无疑也产生了值得关注 的新的质素。   二、启蒙立场与国族想象 与小说《生存》中鲜明的民间立场相异 ,基于 启蒙立场创作的电影《鬼子来了》,为迎合与抵制 民族国家话语的复杂运作提供了宽阔的场域。在 美国学者安德森看来 ,民族“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 同体”[7 ] ,“民族”的想象能在人们心中召唤出一种 强烈的历史宿命感和无私而尊贵的自我牺牲精 神。而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则大致可分为三个阶 段 :民族的解放或独立 ;建立在国民充分认同基础 上的民族国家的统一 ;民权的建立与拓展[8 ] 。自 近代以来 ,建立现代民族国家一直是中国现代化 的首要目标 ,而建立国民的整体认同感对于实现 这一目标尤为重要 ,“文学也一直被认为是一种能 够启发民智 ,凝聚民心 ,再造国民的重要工具。”[9 ] 很多学者对此有深刻论述 :如第三世界的文本“总 是以民族寓言的形式来投射一种政治”[10 ] ;“现代 文学一方面不能不是民族国家的产物 ,另一方面 , 又不能不是替民族国家生产主导意识形态的重要 基地”[11 ] ;这种文学“表现出一种反体制反政治的 姿态 ,仿佛是与国家相抗衡的以‘个人自我’为主 体似的 ,其实正是推动民族主义的兴起 ,构筑起民 族国家体制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12 ] 。我们正 是要借助有关文学与民族国家之复杂关联性的理 论来“照亮”电影《鬼子来了》的创作实践。我们将 以影片的创作发行情况等现实背景出发 ,联系主 创者姜文个人的历史记忆与现实诉求 ,通过文本 分析来考察 :建立于启蒙立场上的历史叙事如何 在破除民族国家话语的规约同时 ,建构新的国族 想象。 1996 年 ,姜文的制片公司从作家尤凤伟手里 拿到小说《生存》的电影改编权和拍摄权 ,影片的 拍摄完成于 1999 年。2000 年 4 月 ,姜文在未通过 国家电影局审查的情况下将该片送往第 53 届戛 纳电影节参赛 ,获得了当年评审团大奖。事后在 中国内地遭禁的《鬼子来了》于 2002 年在日本公 映 ,并摘取了当年日本“每日电影奖”的最佳外语 片大奖。在日本网友的评分中 ,该片获得了平均 4. 3 分的较高成绩。中国的国家电影局领导曾指 出影片在宣传方式与内容上有违规之嫌 ,直至今 天仍未解禁。中国观众对影片的评价也褒贬不 一 ,存在较大争议。姜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鬼子 ·95·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来了》是最令他满意的作品 ,为了改变中国抗日电 影对日军形象及心理塑造粗糙的特点 ,他亲自赴 日搜求资料和罪证。他以为影片总体上“描绘了 人类的误解与爱恨 ,恐怖与死亡。”着重描写的则 是“日军怎样对那些没有能力 ,没有组织的手无寸 铁的平民进行了有组织、有命令的大规模屠杀。” 文本的启蒙立场是随影片情节的推进而逐渐 凸显的 ,启蒙的形式依然体现为国民性批判。这 种批判深藏于隐含作者的表层叙事中 ,其锋芒有 内外两种指向 :对内从“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的传 统视角审视以马大三、五舅姥爷为代表的国人乐 观的愚弱 ;对外以冷静客观的心态揭批以花屋小 三郎和酒冢猪吉为代表的侵华日军虚伪的愚忠和 扭曲的人性。这种双重意义上的批判背后则存在 着与主流意识形态相互缠绕 ,难分彼此的民族国 家想象。此外 ,影片还将当代的政治反思指向战 后中华民族崛起的历史语境中 ,国民政府对日政 策的软弱与妥协 ,从而形成了对战后新殖民体系 操控下的“东京审判”之历史合理性的批判。 影片回避了建国后的正史对抗战时期民众生 存状况的书写 ,从民间立场出发试图还原具有内 在真实的日常生活情态 ,因为“恰恰是不能完全还 原到‘大政治’中去的日常生活感觉 ,决定着人们 的现实行动。”[4 ]35影片也的确被某些日本媒体称 为 :超越国境的人性的真实。影片在剥除意识形 态对农民形象的遮蔽与改写过程中 ,则始终暗含 着启蒙立场下的悲悯和批判。 马大三作为挂甲台的普通村民 ,并不具有石 沟村抗日村长赵武的身份 ,他的性格特征在影片 叙事中得到了多侧面的反映。当他以身家性命作 保接受看押日俘的任务后 ,为说服众人相助谎称 来人“要咱们全村人的命”;事后又以“我不是为了 咱全村 ?”为由渲染自己的苦衷。当翻译官董汉臣 借“八队长”之名求情时 ,他恐惧地说 :“我不是队 伍上的人 ,我没掺和你做的事”;在继续隐藏日俘 的秘密暴露后 ,面对村民的追问 ,他哭诉 :“我杀不 了人 ,我害怕。”在促成“以命换粮”的时他强 调 :“捡条命他还恨你 ,他不得报答你 ? 人心不是 肉长的 ?”从以上言行我们可以看出马大三性格中 的狡猾、怯懦和愚昧。可我们在他的日常行为中 同样会体味到一个普通中国农民的善良忠厚与多 情重义。然而“民族主义”和“阶级斗争”等模糊概 念在被农民理解和接受前 ,必须在日常的基础上 被赋予明确的、具体的意义 ,这从影片中马大三对 “汉奸”身份的思考即可见出。他说 :“人家脑袋掖 裤腰带里头 ,抓两人来 ,让咱们看两天 ,咱们给人 饿死了 ,这才叫汉奸呢 !”“替日本子杀中国人的那 叫汉奸 ,找日本子要粮食还叫汉奸 ? 把日本子白 送回去不要粮食那才叫汉奸呢 !”马大三对这一身 份的判定完全是根据现实需要做出的 ,这显然与 当时和后来的主流意识形态不相吻合。所以缺少 必要合理性前提的“以命换粮”行为 ,无疑使马大 三对日军的屠村暴行负有部分责任。虽然他在战 后砍杀日俘的行为 ,部分实现了个人复仇 ,但其身 首异处的悲剧命运已然达致了国民性批判的极 点 ,与世纪之初鲁迅根据幻灯片事件的耻辱体验 所描绘的“砍头”景观遥相呼应。在启蒙立场的观 照下 ,五舅姥爷、六旺、四表姐夫等人的愚昧、怯懦 与自负都成为各自人生悲剧的根源 ,反而是残疾 人七爷的挺身而出 ,给日军留下难以抹除的耻辱 疤痕。也许诚如姜文所说 :中华民族多年以来的 灾难与缺乏尚武精神有关。这种对内的国民性批 判正是指向所谓“吾国吾民”的“仁义心肠”。 影片对日本国民性的批判集中体现在花屋小 三郎与酒冢猪吉两个日军角色的塑造上。对日军 人格特征与行为方式的理解 ,有必要借助《军人诏 敕》这一历史文件。1882 年 (明治 15 年) 1 月 4 日 ,明治天皇以下诏于当时陆军卿大山严的形式 , 颁布了旨在训示于兵役下成立的“国民军”, 即“大日本帝国军队”每位士兵的《军人诏敕》,这 一文本以将天皇与军队的关系从历史的角度作一 定位的“前言”部分开篇 ,由“忠节”、“礼仪”、“武 勇”、“信义”、“素质”等五项训诫组成 ,其中明确指 出“朕为汝等军人之大元帅。因此 ,朕赖汝等为股 肱 ,汝等仰朕为头首。”[13 ]作为现人神的天皇是日 本国民绝对信仰与效忠的对象 ,“只要天皇有令 , 纵使只有一杆竹枪 ,也会毫不犹豫地投入战斗。 同样只要是天皇下令 ,也会立即停止战斗。”[14 ]24 日本思想家竹内好曾对日本的此种国民性进行痛 切的反思[15 ] 。由此 ,我们既可以想见花屋被俘之 初以各种方式求得一死效忠天皇的决心 ,也可以 理解酒冢公开日本投降的事实时日军的无奈与屈 从。但同样在影片的祛魅式叙事中 ,我们又会发 现日军上述的“愚忠”行为的虚伪性。如花屋在遭 ·06·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受一刀刘“斩首”的惊吓后哭诉 :“我不想死 ,求你 告诉他们别杀我”,“什么他妈天皇 ,你教我骂天皇 的话吧”,“我不是武士 ,是农民”,“再说一个武士 没有战友看见他死也算不上个武士”等。在此 ,花 屋的求生本能战胜了忠孝观念的约束 ,上述言语 在伦理上由义务论转向目的论的诡辩痕迹清晰可 见。可他对村民们的“情义”又是如何“报恩”的 呢 ? 当他脱离险境后 ,终于恪守日本人道德中洗 刷“污名”的义务[14 ]82 ,在使马大三“含笑九泉”的 斩首行为中回归了其残忍的本性。反观日军小队 长酒冢猪吉 ,其阴险、残暴的个性与行为同样构成 了对陈义甚高的《军人诏敕》的反讽与嘲弄。所谓 “以命换粮”的协议签署于“民国三十四年八月十 五日”,也即裕仁天皇的《终战诏书》发表的当天 , 酒冢却对包括野野村在内的所有日军隐瞒真相 , 制造了八月十六日的发生在挂甲台的大屠杀 ,这 就是他所说的“日本人不像支那人那么不守信用” 吗 ? 他对挂甲台“监禁”花屋小三郎行为的报复 , 难道不正是天皇明文禁止的“罔知公道之理 ,徒守 私情之义”吗[14 ]146 ? 同样 ,他对手无寸铁的村民 们的诬陷与屠杀难道就是“小敌不侮 ,强敌不惧” 吗[14 ]146 ? 在挂甲台烈焰冲天的夜色中 ,响起了天 皇充满谎言的“玉音放送”①,作为话外音的宣言 与画面中的场景之间形成了巨大的表现张力 ,堪 称对日本军国主义罪行泣血的控诉。 影片凭借针对董汉臣和马大三的公审大会与 行刑场面 ,对“东京审判”的终战处理和国民政府 的对日政策同样进行了反讽和质疑。作为此地日 军战俘接收大员的高少校在审判汉奸时 ,声称对 “民族败类”“绝不手软”。事实上 ,在挂甲台惨案 中 ,翻译官董汉臣的多次“误译”的确是造成村民 与日军之间一系列误解的重要因素 ,所以对他的 处决并不足惜。而以那见风使舵、毫无操守的鼓 书艺人为代表的更多的民族败类 ,又该如何去解 决他们灵魂上的堕落问题呢 ? 当高少校义正词严 地指斥马大三“损毁国际和平环境 ,公然违背波斯 坦协议”时 ,这种民族国家话语应用在如此卑微的 个体上产生的荒诞性显而易见。高少校对“抗日” 做出的阐释如下 :“与日军浴血战场 ,驱敌寇于国 门之外者 ,乃真抗日之壮举 ;像马大三砍杀手无寸 铁、丧失反抗意志之日俘者 ,乃伪抗日之劣行。”联 想到终战前夕国军在正面战场上的大溃逃与日军 大规模屠杀无辜平民的历史事实 ,他此番豪言壮 语是何等的苍白和滑稽 ? 也许正“因为我是军人 , 我必须服从命令”才更凸显出了“东京审判”的不 平等实质以及受害国一方对自身合法权益的自觉 放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国民政府的对敌政策 与挂甲台惨案的发生不无关系②。可见姜文对中 日两国国民性的批判是建立在个体对国族的历史 想象上 ,其背后则孕育着使中国成为富强的现代 民族国家的真诚向往。这种现实诉求与当下国内 的主流意识形态在实质上并无二致。诚如姜文对 影片的期待 :使人们看了之后对日本军国主义产 生警惕和仇恨 ,能够使日本的人民正视历史 ,使那 些歪曲历史的人们没有市场 ,使我们居安思危 ,使 我们能够从中知道日本别有用心的人士利用什 么 ,想什么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主旋律。但姜文 个人的民间视角和启蒙立场 ,特别是叙事方式 ,毕 竟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有所龃龉 ,这也可以从 影片拟报二次送审时被提出“鬼子与老百姓联欢 一场戏可能要删掉”的修改意见中看出。可以说 , 姜文对本国国民性的尖锐批判 ,始终使部分国人 在心理上无法承受 ,这也正是该片在国内无限期 延映的主要原因。 结语 电影《鬼子来了》的背景自始至终贯穿着当年 ·16· ① ② “早在日本决定接受《波茨坦公告》的 8 月 10 日 ,蒋介石就电令何应钦 :应警告辖区以内敌军 ,不得向我已指定之军 事长官以外任何人投降缴械 ———意即日军不得向共产党军队缴械。蒋介石的纵容与利用使昭和天皇的《终战诏书》 发表之后共产党军队与日军的作战依然在持续。”见董炳月 :《平成时代的小森阳一》,收入小森阳一著 ,陈多友译 : 《天皇的玉音放送》,三联书店 ,2004 年 ,307 页。 天皇在《终战诏书》中说 :“所以宣战于美英二国者 ,实亦处于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宁故。至若排他国之主权 ,侵彼 领土等所为本非朕之志也。”转引自小森阳一著 ,陈多友译 :《天皇的玉音放送》,三联书店 ,2004 年 ,第 44 页。诏书 “文中排除了中国和苏联 ,显然这说明其创作意图是要把战争期间限定在 1941 年之后”,故其“不存在战败认识”, “关于对中国所进行的侵略 ,一概不予理会”。见千本秀树 :《天皇制的侵略责任与战败责任》,青木书店 ,1990 年 ,124 页。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日本帝国海军军歌《军舰进行曲》,曲调本身的激 昂悦耳却无法带给人心理上的快慰。这支老旧的 军歌 ,近期又在日本借反恐首次派遣军舰出国协 助美军时在军港重新响起 ;而且日本的 NHK电视 台为自卫队在 21 世纪回复自由身制作的专题节 目的背景音乐也是这首《军舰进行曲》。在今天有 良知的中国人和日本人 ,都要在铭记历史的同时 警惕时下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和右翼势力的勃兴 , 为东亚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做出自己的努力。 诚如沟口雄三教授所说 :“反省需要有历史感和明 确的是非标准 ,需要清晰的自我意识和强烈的责 任感。”[16 ]这反省不仅是针对日本的 ,更是针对我 们自身的。 [参 考 文 献 ] [1 ] [日 ]小森阳一著 1 陈多友译. 天皇的玉音放送[M] . 北 京 :三联书店 ,2004 :81 [2 ] 逄增玉. 九十年代“抗战文学”的历史记忆与现实诉求 [J ] . 当代作家评论 ,2001 (6) 1 [3 ] 尤凤伟. 尤凤伟文集 第 3 卷[M] . 济南 :山东文艺出版 社 ,1997. [4 ] 孙歌. 丸山真男的两难之境 [A ] . 丸山真男著. 王中江 译. 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 [M] . 北京 :三联书店 ,2000 : 19. [5 ] 费正清 ,费惟恺编 1 杨品泉 ,等译. 剑桥中华民国史 下 卷/ 1912 - 1949[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6 ] 戴锦华. 镜与世俗神话 影片精读十八例[M] . 北京 :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300. [7 ] 安德森著 1 吴睿人译. 想象的共同体 :民族主义的起 源与散布[M]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9. [8 ] 郭少棠. 建立民族国家的阶段 ———从德国经验谈起 [J ] . 二十一世纪 ,1993 (16) :50. [9 ] 倪伟. 民族想象与国家统制. 1928 - 1948 年南京政府 的文艺政策及文艺运动 [M] .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 2003 :引言 9. [10 ] 詹明信著. 张旭东 ,陈清侨 ,等译. 晚期资本主义的文 化逻辑 詹明信批评理论文选 [M] . 北京 :三联书店 , 1997 :523. [11 ] 刘禾. 文本 ,批评与民族国家文学 [A ] . 王晓明. 批评 空间的开创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M] . 上海 :东方 出版中心 ,1998 :297. [12 ] [日 ]柄谷行人著. 赵京华译. 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 [M] . 北京 :三联书店 ,2003 :265. [13 ] [日 ]小森阳一著. 陈多友译. 日本近代国语批判[M] .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4 :65 - 68. [14 ] 鲁思·本尼迪克特著. 吕万和 ,熊达云 ,王智新译. 菊 与刀 ———日本文化的类型 [M]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1990. [15 ] 孙歌. 竹内好的悖论 [M]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5 :123 - 175. [16 ] 沟口雄三. 文化与中日关系 ———在北大的演讲 [J / OL ] . 转引自当代文化研究网 http :www. cul - studies. com. Consciousness of Existence and Historical Memory : From the Fiction Existence to the Film J apanese Devil Coming LI Yue - ting (School of Literature ,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24) Abstract :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makes it certain to write the history of Anti - Japanese War in another way. In this dis2 sertation , we will study not only the novelette Existence by YOU Feng - wei , but also the film named Japanese Devil Coming , which was adapted from Existence and directed by a famous director and actor J IANG Wen. This dissertation evad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rt style and the skill in shooting the film in the process from the novelette , scenario to the film. We mainly discuss historical memory and requirement of reality of contemporary Anti - Japanese War literature by discovering the standpoint of enlightenment basing on the imagi2 nation of nation - state ,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in the two texts. Key words : consciousness of existence ; historical memory ; Japanese Devil Coming ; Japan ; enlightenment [责任编辑 :冯  雅 ] ·26·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本文档为【生存意识与历史记忆_从小说_生存_到电影_鬼子来了_】,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