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一个教师对於小孩建构知识的理解与搭建

一个教师对於小孩建构知识的理解与搭建

2017-10-10 39页 doc 135KB 16阅读

用户头像

is_995397

暂无简介

举报
一个教师对於小孩建构知识的理解与搭建一个教师对於小孩建构知识的理解与搭建 一個教師對於小孩建構知識的理解與搭建 ??以「型式」概念為例 曾竺西 摘要 本研究主要探討一個教師對於小孩的理解,研究場域為一所以角落教學為主的公立附幼,研究對象為一位具有十三年教學經驗的資深幼教老師與該班二十八位幼兒。 甚麼是「一個教師對於小孩建構知識的理解」呢,建構論者主張孩子是主動的探索者,若從孩子建構知識的歷程來看待其學習,教師除了必須提供孩子在探索時足夠的資源、塑造一個豐富的教學情境之外,還必須適時地提供孩子不同的經驗,使之產生認知衝突,幫助孩子搭建概念。 因此,教...
一个教师对於小孩建构知识的理解与搭建
一个教师对於小孩建构知识的理解与搭建 一個教師對於小孩建構知識的理解與搭建 ??以「型式」概念為例 曾竺西 摘要 本研究主要探討一個教師對於小孩的理解,研究場域為一所以角落教學為主的公立附幼,研究對象為一位具有十三年教學經驗的資深幼教老師與該班二十八位幼兒。 甚麼是「一個教師對於小孩建構知識的理解」呢,建構論者主張孩子是主動的探索者,若從孩子建構知識的歷程來看待其學習,教師除了必須提供孩子在探索時足夠的資源、塑造一個豐富的教學情境之外,還必須適時地提供孩子不同的經驗,使之產生認知衝突,幫助孩子搭建概念。 因此,教師必須對於孩子的發展特性有所瞭解,並能瞭解孩子各種達形式,譬如繪畫、口說語言或肢體動作,透過觀察孩子的表達瞭解其概念發展的層次,並且在搭建孩子概念時,從教師腦海中既有的教學課程知識中,尋找出各種能夠幫助孩子的教學,或是拋問,或是透過實際的活動讓孩子直接操作,使孩子能建構更深一層知識。 由於該名參與研究的教師近年來對於「數量形」領域的概念有所覺察,並嘗試在教室中探索孩子對於相關概念的理解,因此在研究中,以教師欲搭建的數量形概念中「型式」概念為例,期待能探究教師個人的教學方式與判斷,並藉此對於孩子在此領域的探索上有更進一步的瞭解。 壹、前言 一、研究動機??來自學習歷程的摸索 ,一,尋找教育中的「基本光」 大三修時我曾修一門課「教學」,班上討論一個問題??「方案與主題有何不同,」。當時有人以「教師的角色」切入,只是「教師主導與否」,有人則認為「都有主題網,所以沒甚麼不同」。我對於這些回答感到很困惑,隱約地覺得這些都不是問題的核心。對小孩來說,他們不知道甚麼是單元,甚麼是主題,甚麼是方案,如果我們真正最重視的是,那我們為什麼要教育能為小孩帶來甚麼 花這麼多時間討論這個小孩感受不到的問題呢,於是後來我在班上作了如是的分享, 「這就像對大多數的植物而言,他們需要行光合作,人們會考慮甚麼樣的光最能幫助植物生長,日光燈、太陽、烏絲燈,但是事實上這樣區分是無意義的,光本身能被分成七種光元素的組合,紅橙黃綠藍靛紫,植物行光合作用是靠葉綠素,而葉綠素吸收的是七種光當中的黃光與紅光,所以人們應該把焦點放在這些光源如太陽光、日光燈等究竟是不是擁有足夠的紅光與藍光。」我說。 「那麼,你認為對小孩而言最重要的是甚麼,所謂的基本光又是甚麼,」王老師,化名,在課中討論時問道。當下我的腦海中一片空白,我不知道「基本光」是甚麼,老師要我自己回去想答案。,引述自方案教學期末報告,91.06, 「基本光」到底是甚麼呢,瞭解了基本光之後又如何呢,我回想起大一修「幼兒發展與保育」時讀過的一本書??「超越教化的心靈」。書中闡述了許多對於「理解」的觀點,學校教育在不注意小孩對於學科知識的真正理解的狀況下,會使小孩的直觀思考隱藏,使得小孩出了學校之後,仍以其原始的思考面對世界。所以為了不使小孩在直觀思考與學校學科知識有衝突而又在不經思考的狀態下被壓抑,最好的辦法是讓小孩自己經歷「認知衝突」,體認到現實世界與原來想法的差異,才會能使之達到真正的理解。 但是甚麼是「學科概念」,小孩的「理解」又是指甚麼,雖然當下我回答不出來,但這個問題卻停留在我心裡,甚至成為我在進行獨立研究時的重要問題。 ,二,透過一個熟手老師的觀點瞭解小孩 在讀過「超越教化的心靈」之後,我開始瞭解原來小孩與大人是很不一樣的,哪裡不一樣呢,不管是皮亞傑或是訊息處理理論,他們都有一定的共識,小孩與大人在本質上即有 1所差異。既然小孩具有自己直觀的思考方式,而且這種思考方式常常會使得他們不能對於世界有著真正的理解,教師在教學中與小孩的談話,除了溝通的目的,應該存在著「教育目的」??即「在教學中提供各種經驗,幫助孩子經歷認知衝突」。 然而,我在與小孩對話時遇到了瓶頸。即使我能明白書中的觀點,但是臨場觀察時, 1 不同年齡的兒童在各方面具有很大的差異,皮亞傑認為主要在於不同年齡兒童在認知結構上的差別,而訊息處理理論則以「知識、效率、策略」三種觀點來解釋兒童認知發展,認為這是知識累積的結果,張欣戊等著,發展心理學。國立空中大學,P118, 我仍是不瞭解他們,我無法從他們所說的話、玩的東西中,瞭解當中的意義,甚至搞不清楚他們是怎麼理解事情,我也無法從他們簡短的回答與看似無意義的行為中,掌握到觀察的重點。這是怎麼回事呢, 於是我決定透過一個熟手老師的觀點理解小孩。就如同訊息處理理論的觀點,專家與生手最大的不同就在於「知識結構」,特定領域中知識的累積,,一個具有十幾年教學經驗的熟手老師與我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她有許多的教學經驗能幫助她判斷學齡前的小孩對於甚麼東西是感興趣的,對於哪些概念又是不清楚的。透過探索一個熟手老師對於小孩的理解狀態,我能學習到一種理解小孩的方式。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探討「一個教師對於小孩的理解」,以教師在教室中欲搭建的數量形概念為研究範疇」,我試圖描述出在真實情境下現場教師以此進行教學的實況,透過瞭解一個教師在教學中對兒童建構知識的覺察,探討其「理解幼兒」的方式,以及教師對於幼兒的理解如何在教學的過程中幫助教師本身形成搭建幼兒概念的作法,這能使我們能進一步釐清在教學現場中,教師如何幫助幼兒進行高層次的思考,並嘗試透過教師個人內在的觀點瞭解其思考脈絡。 貳、研究方法 一、研究場域與研究對象 在研究中,我所選擇的研究場域為一所以角落教學為主的公立附幼??藍天幼稚園,而研究對象為一位具有十三年教學經驗的資深幼教老師??燕子老師,與其教學的小草班。 ,一,藍天幼稚園 藍天幼稚園以「角落教學」為主,當初在設計時,規劃成三合院,園所內共四班,各班老師彼此之間動態調節,一方面在教室中提供小孩所需的資源,另一方面如果小孩需要可以自由地走遍在各班,這使得小孩不只是教室的一份子,也同時是藍天幼稚園的一份子。 ,二,燕子老師教學背景的脈絡 今年是燕子老師邁入第十三年的教學生涯,早年她在一所以主題教學為主的公立附幼任教,在教學上嘗試運用各種不同的活動,但是任教數年後她開始反思一個問題??孩子究竟在教學中學到甚麼,直到教學第十年,她轉換了一個新職場,進入藍天幼稚園,在這二、三年間,她的教學信念有了很大的轉變,她思索孩子「玩」背後的意義,所謂的「以兒童為中心」不應只是以孩子的興趣為主,更重要的是在教學中對於目標上的設定。 燕子老師:如果老師沒有目標與方向,下判斷的方向會亂,小孩的學習就沒有統整,老師把焦點放在小孩的意圖與興趣上,但是老師瞭不了解自己判斷背後的歷程是甚麼,問題在於,老師想不想回到教學的最底層,思考自己的孩子究竟到底學到甚麼,老師的介入往往可以加深與加 92.04, 廣孩子的在探索,訪談記錄, 以燕子老師目前的教學風格而言,她引導孩子的方式是「基於孩子的興趣,適時地搭建基本概念能力」。所謂「適時地」的意思是,在與孩子互動的教學過程中,燕子老師的腦海裡其實有一條「概念」線的聯結,因此能從點狀的教學活動中看見相似的概念,所以當她在教室中建構小孩概念時,是在不同的教學情境之中,適時地搭建,幫助小孩將過去的舊經驗聯在一起。同時,她傾聽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分享,鼓勵孩子能觀察、發現生活中的新事物,不要求孩子一定要遵循老師的想法。從過去至今,燕子老師意識到自己的教學方式已從「活動的延續」到「概念的搭建」。 ,三,小草班 1.教室中的其他人 小草班中有二十八位幼兒,五位中班小孩,二十三位大班小孩,其中有八位為燕子老師去年曾經帶過的舊生,小亙、亮亮、Levi、秦秦、小宜、小潔、謙謙、恬恬。 在小草班中與燕子老師搭班合作的珠珠老師是一位具有十多年經驗的資深教師,另外還有兩位大五實習老師,小廷老師與小郭老師,畢業於市北師幼教系。學期剛開始時,四位老師在角落時間各自獨立經營一個角落,經常在課後共同討論,每週大概固定一次分享各角落之間的狀況,提出需要幫忙與解決的部分,而其他老師則提供意見。除了正式的討論之外,她們平時午休時間或下課後寫教室日誌的空檔也會不經意地聊起彼此之間教學的狀況。當燕子老師不斷透過教學理解孩子的概念發展,她在搭建孩子概念上的想法也在班級中開始與其他三位老師產生互動,老師們會將這些持續在班上發展的概念結合自己正在進行的角落中,同時也會反思自己在教學中的經驗。 2.小草班角落教學情境 從九月份到十一月末,小草班的教學順著「角落探遊?角落時間?團討?分組」的模式進行,由於這一年小草班的小孩是中大班混齡,能力差異很大,剛開學每個小孩的興趣不是很穩定,於是老師們按照小孩的年齡與能力,在團討後採分組的方式,燕子老師與小郭老師帶小小孩組,幫搭建小小孩許多操作上的能力,而珠珠老師與小廷老師帶大小孩組,延伸角落裡的主題與討論發展出的問題。直到十一月底時,小孩在角落中的班底趨於固定之後,小草班的作息開始作調整,原來的分組取消了,老師們將作息調整成讓小孩在團討後回歸到角落裡頭,班級作息時間表見附錄一,。 在小草班的教學中,「角落」是一個比重相當多的活動,從早上一到教室就可以自己自由地到角落裡玩,九點開始正式選角落,團討的主軸也是環繞著角落經驗分享,團討後更是進行角落經驗的延伸。小草班中的教學課程以角落中進行的活動為主要脈絡,老師透過對於「小孩的意圖與行動」的掌握,在討論時穿針引線,並提供適當的資源使得小孩的行動得以延續,因此,角落是依「小孩的探索與需求」而經常變動。 由於角落的變動來自於老師們體察到小孩的需要,小草班在這學期中角落的改變分成四個階段,詳見附錄三、角落變遷圖,, 階段 說明 一、原九月剛剛開學,小草班中一整個月的教學活動目標,幾乎都是為了讓小來對於孩與老師熟悉彼此。,角落變遷圖一, 角落的 設定 二、烹十月,老師們觀察到一件事,原來想玩烹飪的小孩每次都會因為早餐吃飪角從得太慢, 選不進寶貝屋裡,有一次小宜選不到,就把寶貝屋的東西拿寶貝獨到點點書坊裡玩,小廷老師觀察到這樣的情形,便與燕子老師商量,於立出來 是將烹飪角獨立出來,使得想烹飪的小孩有地方可玩。,角落變遷圖二, 三、玩十一月中,參觀原原住民博物館後,寶貝屋的小孩開始玩起獵山豬的遊具角與戲,玩具角的小孩原來在玩打仗,後來就轉往去玩山豬。為了打獵山豬,寶貝屋小孩需要一個森林,於是為了使玩具角與寶貝屋有所互動,老師們便將的搭配 原來在室內的玩具角移到室外,並且在大積木區搭建一個森林。,角落變 遷圖三, 四、原十二月初,當小草班開始發展出原住民的主題時,由於獵山豬的主要戰住民主場在大積木區,老師們便又將玩具角移回室內,並且在外頭搭建一個舞 題的興台讓小孩可在上頭唱歌跳舞。,角落變遷圖四, 起 從角落變遷中可以看出老師們為於教室環境設計的深入思考,原來各角落彼此之間的緊鄰性也會影響孩子的興趣,在經過多次調整之後,慢慢地老師們不需要做甚麼,小孩就會自然地在情境中「玩」,甚至各角落之間的主題開始會產生互動。直到十一月下旬後原住民主題開始在班上風行之後,孩子們已經變成「超級蜜蜂」,將角落中的經驗開始帶到其他的角落,於是各個角落間的主題開始互相串聯,形成一個班級性的大主題。 ,四,園所顧問王老師 王老師是我的論文指導老師,另一方面也是園所的顧問,常與小草班進行教學討論,由於前兩年老師的小孩在小草班就讀,常常有機會瞭解班級教學的狀況,老師會拋出問題與建議,幫助燕子老師覺察自己在教學上的行動,以在這學期的教學為例,原本燕子老師只是嘗試「適時地搭建孩子的基本概念」,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運用概念作為角落彼此之間串聯,但是透過數次與王老師的討論之後,她更加清楚自己教學行動上的意義,而且在之後也能更快地覺察角落之間的關聯性。 二、資料收集與 ,一,資料收集 從91學年度上學期正式進入小草班到淡出現場,總共兩個多月,九至十二月,,根據我的研究問題,資料搜集的方式以訪談為主,觀察為輔。 平時我在星期二、五上午進班,早上八至九點進班觀察,約末中午十二點過後離開,在觀察空閒時我會與老師進行非正式訪談,未到班觀察的時間,我多半下午四、五點後到小草班瞭解該日教學狀況。另外,我亦陸續在下學期參與小草班的活動。,觀察訪談時間表如附錄二, ,二,資料分析 1. 資料來源 教室日誌 文獻 與王老師的討資料搜集 訪談 論 現場觀察 2. 資料分析 ,1, 備望錄,當我進行分析資料後,常常隨手寫下Memo將自己的想法 記錄下來,包括閱讀原始資料後的整理,或是我對現象的看法 ,2, 資料分類,最初我以「時間」分類作為每天的資料歸檔的最原始方 式,後來依照研究問題作更近一步的分類 ,3, 下標籤,一開始我在搜集資料時,並未一一將資料key in ,等到真 正開始有系統的分析資料後,我一一檢視過去所有的電子檔與手寫 記錄,開始將一個個給它們「名字」,再看看哪些「名字」之間有 「親戚關係」,以編號的方式進行分類 三、多層次的理解 在研究過程中,我從燕子老師身上學習到一種作研究的方法與判斷,她對研究小孩的「方法」很熟練,很容易在情境中掌握到何種訊息是有意義的。 她每天觀察小孩感興趣的焦點作為之後課程的主題與方向,並且不斷地透過閱讀、觀察掌握小孩的能力以及搜集小孩談話的內容,整理出她在教學上的反省。而我要做的事情是與她類似的,只不過她的對象是小孩,而我的對象是她;她想瞭解的是小孩的能力與興趣、小孩使用何種 策略解決問題,而我想瞭解的是她對於小孩能力、興趣的掌握有多少,她如何採取教學策略幫助 小孩解決問題,達到高層次的理解;她整理教學日誌是為了持續追蹤小孩在學習上的進展,而我 作觀察日誌是為了持續追蹤她在理解小孩過程上的進展;她透過團討與角落中的對話理解小孩的 看法,而我透過各種正式與非正式的訪談理解她的看法。,反思日誌,910917, 我希望能透過理解燕子老師的觀點來提昇自己對於孩子的理解,卻在我的研究中時時刻刻看見王老師的身影穿梭在文字之間,專家老師總是比我這個生嫩的學生具有更深刻的理解,王老師也覺得我們三人之間的關係著實有趣, 王老師:這就像是一個拔蘿蔔的過程,我研究小孩,也帶著燕子老師研究小孩,而我又帶著你去研究燕子老師,你也正在瞭解小孩。這多麼像是螺旋狀的過程,,與王老師的討論,910923, 如此看來,在我的論文中,光是「對於小孩的理解」就至少具有三種觀點,王老師、燕子老師與我,,我想這是在閱讀本文時很有趣的部分。另外,本文因篇幅有限,僅截取「燕子老師對於小孩建構知識的理解與搭建」的部分論述,完整脈絡如下, 燕子 園所顧問老師 理解 王老師 理解 理解 理解 理解 我 理解 理解 小 學科理解 孩 知識 小草 燕子老師理解產生脈絡圖理解 班的 參、研究分析與討論 老師 在研究初始時,王老師建議我將研究的「學科知識」領域的範圍鎖定在「數量形」上,而我進入現場後的確觀察到在燕子老師的教學中,時常出現相關概念。因此,在本文中將以「型式」概念為例,論述燕子老師對於小孩的理解與搭建。 我之所以將焦點放置在「型式」概念的原因有二,第一,由於老師並未刻意在角落課程中刻意進行「型式」概念相關主題活動,而是在孩子不斷的偶發中,老師適時搭建,這樣的例子很能看出教師對孩子的觀察,第二,老師是有意圖地透過「型式」概念,幫助孩子發覺生活中有很多規則、規律可尋,我們能一一檢視老師的作法,從作法中反映出其教學思考。 一、「型式」概念 「數量形」相關概念是數學教材教法中的教學內容,根據周淑惠,民88,書中的整理,P.45,,將數學概念依照層級畫成如下的關係圖, 形式 序列 分類 位置 方向 唱數與計數 邏輯 空間關係 距離 數字認識、書 寫與運用 數 數學世界 空間 空間運用 數字與數字關係 空間知覺能力 5、10關 運算與估算 量 幾何 數學概念關係圖 型式,Pattern,是邏輯推理能力之一,意指重複出現、有規則性的圖案、花樣、動作、聲音或事件,周淑惠,民84,。 二、以91學年度上學期的「型式」概念課程為例 「重複」這個概念是從創作角開始的,去年燕子老師在帶孩子串珠時,運用了「直接串出一條有重複的珠珠」與「帶入串珠圖鑑」的兩種方式, 孩子串珠子都是隨意串的,所以老師為了想讓孩子有更進一步的延續發展及變化,老師詴著加入重複概念,並想串幾條樣版及圖示給孩子看會有甚麼樣的反應。當老師在詴穿的時候,孩子便開始產生模仿,也用重複的方式來穿珠子。,教室日誌,901022, 91年上學期初,燕子老師也在創作角中放入了串珠的材料,一方面增添成為創作角中的材料之一,另一方面透過觀察孩子們的反應,持續地探索孩子對於「重複」概念的瞭解。 這一段教學主要描述燕子老師帶領小孩在生活中創造「重複」的經過,時間上含蓋了整個學期,區分成六個不同的階段。從第一段到第六段的例子中,可以看出老師在各種情境下理解孩子,並進行延伸活動,孩子的理解由淺加深,以下分別討論之, ,一,老師在角落中觀察,適時拋問讓孩子意識型式概念 剛開學,孩子在創作角中自發性地畫自己喜歡的東西,老師的角色通常是在角落中觀察,等待孩子主動反應。 91.10.01早上晨間探遊,岫岫在角落時間照例又到了創作角裡,她非常喜歡到創作角中畫畫,岫岫的爸爸是一個美術老師,平常在家的時候,她已經有許多創作的經驗,於是和起他孩子相較之下,對於圖案或顏色就顯得敏感許多。 這一天剛好作的是拼貼畫,她一進角落時順手拿起了色紙,於是便開始用色紙作貼畫。做好一張後,她開始用另一種方法,先在一張紙上塗好一條一條不同的顏色,再剪成塊狀作貼畫。等到做到第三張,她只用紫黃兩種顏色交叉塗色,再剪成塊狀貼在紙上。 小潔是小草班的舊生,她在一旁看了之後,也要了一張A4的紙來塗色塊,她先塗了綠色、藍色、綠色,然後看著燕子老師:「老師,你看,」 「你塗得真好,有她先塗了綠色、藍色、綠色。接下來呢,」 小潔看了一會兒之後,就說:「藍色,」於是就用右手在筆欄中找藍色,接著塗色,也是依顏色一條條剪下並對半。,教室日誌,911001, 這是發生在晨間探遊時的師生對話,小潔自發地在圖畫上表現出型式,但自己沒有意識到這樣的行為具有何種意義。當小潔拿著畫對燕子老師說,「你看,」,老師藉著念出顏色後問「接下來呢,」,提供小潔線索,讓她發現畫中有「重複」顏色,老師的角色是在角落中觀察並拋問,雖然沒有特別強調型式概念,但卻讓小潔意識到自己正在創造一組型式。 ,二,老師將恬恬在角落中的作品分享給全班,引導全班孩子具體操作,用積木製造「重複」 91.10.14午休過後,恬恬自己在創作角中串珠,完成後與老師分享,燕子老師發現她串出一條顏色具有「重複」的手鍊,於是打算隔天團討時分享,讓其 他孩子認識這種串珠子的方式。 燕子老師:你們有沒有發現這些珠珠有甚麼特別的,我現在把上面的珠珠念給你們聽喔…紫、藍、白、紫、藍、白、紫、藍、白…,燕子老師念出手鍊上的顏色作為線索, 小宜:有對稱, 小亙:有對稱,,孩子的舊經驗, 小宇:有重複。,提出發現, 燕子老師:對了, 小宇:紫藍白,後面又是紫,具體說明其發現, 亮亮:又重複了,指出小宇的描述, 小亙:這是一段一段的,對於「重複」作出具體描述, 亮亮:好像樺斑蝶的幼蟲,黃白黃白…,舉出另一個同樣是顏色的「重複」例子, 小亙:像人的關節是一段一段的,對自己的描述舉出實例, 燕子老師:可是人的關節有一樣嗎,,反問, 亮亮:像正方形、三角形、正方形、三角形…,用形狀來表現「重複」概念, 燕子老師請亮亮出來,直接用積木排排看,小傑和亙說也想排排看,燕子老師請他們等一等。,燕子老師請舊生作示範, 一開始亮亮先把,長方體,當成正方形來用,他之前說「正方形、三角形…」,應該拿「正方體」才對,亮亮對於立體與平面還沒有分得那麼清楚,,後來乾脆將錯就,直接用長方體來排。 於是,亮亮排出了這樣的重複: 燕子老師:你們怎麼知道這是重複呢,誰可以告訴我們,,拋問, 小亙:因為它是一段一段的, ,提出解釋, 燕子老師:甚麼是一段一段的呢,,追問小孩的回答, 燕子老師就要小亙用亮亮排出的積木來解釋甚麼是「一段一段的」,燕子老師讓小孩 ,小亙跑到積木前,用手在圓柱體和長方體用實物解釋他對於「一段一段」的瞭解是甚麼, 之間憑空畫出一條線。 他說在兩組「長方體、三角體、圓柱體」的中間有一條線,這樣剛好一段段的。 接著,燕子老師就讓小孩四個人一組,小孩自由找組,,利用積木作一段「重複」的東西,有些小組通力合作,有些小組則只靠一、二個人的努力,還有一個小組都是中班的孩子,他們在排列的時候按照自己的喜好亂排,不過燕子老師覺得沒關係,有得是機會再給予他們在這方面的經驗。,教室日誌,911015, 這是老師在團體時間所作的分享與活動延伸,恬恬是小草班的舊生,可以從她串的鍊子得知她已有排出顏色型式的能力。燕子老師將恬恬個人的探索經驗帶入全班,一方面肯定恬恬,另一方面透露出「我認為這很重要」的訊息,並拋問「這個鍊子有甚麼特別,」,燕子老師透過重複念鍊子的顏色,提供其他孩子在推測時的一個具體線索。 為了加深新生直接體驗的經驗,在分享完恬恬的手鍊之後,燕子老師請亮亮、小亙兩位舊生示範用積木排出「重複」的方式,讓其他小孩清楚地瞭解步驟,接著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孩子們共同解決問題。 透過孩子討論時的分享與利用積木合作的過程,老師能觀察孩子對於重複概念的瞭解,另一方面也透過活動增加孩子的經驗。 ,三,分享個別孩子的作品,引發其他小孩主動創造型式 911105上午,由於當時教室外樺斑蝶的幼蟲正開始繁殖,於是當天小亙在團討時間中,帶來了一本有關「姑婆芋」,幼蟲吃的食物,的書和大家分享,當燕子老師實地拿起一盆姑婆芋給大家看時,小孩開始七嘴八舌地討論一個問題??「植物究竟是從葉子或根開始吸引養份,」為了尋找答案,小孩說要去圖書館查書,但是當天剛好要去保健室測量視力,於是燕子老師就告訴小孩,等到去完保健室後,再利用空餘的時間去查資料。 因為保健室的阿姨很怕小孩吵,但是等待時間很長,孩子只要一覺得無聊就開始想玩,每次都管也不是辦法,所以只要去健康中心作檢查,老師都會讓孩子畫圖,或者是拿玩具、故事書。 當小孩進入保健室後,開始交頭接耳,燕子老師於是拿了幾籃塑膠連環扣,讓小孩邊等邊玩。最近剛好珠珠老師要把孩子在創作角做的美勞作品利用鍊子掛在外面,老師們就想,乾脆讓孩子自己串、自己玩就好了, 「這些鍊子有甚麼不同,」燕子老師問。 「這個比較小,那個比較大。」小潔說。 「這個是白色,那個是綠色。」Levi說。 按照小孩自己提出來的屬性,燕子老師要小孩可以將不同形狀大小的鍊子作分類,並且將它們串起來。沒多久,小銘靠過來燕子老師的身邊,拿著手上的鍊子說:「我做了一件“重複”的事情,」燕子老師看了一下,問其他小孩:「誰知道小銘做了甚麼,」 黃藍、黃藍、黃藍… 一時之間,聲響不斷,小潔、亮亮、秦秦都能不停地念出小銘的鍊子是「黃藍、黃藍、黃藍…」。看到小銘的鍊子後,沒多久,有一些小孩也開始用鍊子做了「重複」,亮亮說他做了「對稱」,藍黃黃、藍黃黃、藍黃黃…小宜也在作黃綠、黃綠、黃綠…,她說:「有重複」。小亙看到了,也做了一個「重複」,紅紅綠綠紅紅綠綠…其他小孩陸續地也開始做重複的鍊子。燕子老師看到小宇手上的鍊子,便問他:「你的有“重複”嗎,」小宇搖搖頭。 「你要不要把鍊子的顏色念出來,」燕子老師說。 「黃?藍?黃?紫…」小宇慢慢地辨認顏色。 「那是藍色,不是紫色,」燕子老師指著最後的一個顏色,不過這兩種鍊子上的顏色有些像,。「你知道“重複”在哪裡了嗎,」 「嗯…之後都是…」小宇指著鍊子的後半段。 燕子老師心想,看樣子他還是不知道自己重複在哪裡,而坐在一旁的恬恬與小宜連忙說:「我知道你的“重複”在哪裡,黃藍、黃藍、黃藍…」 越來越多人測量完視力,玩鍊子的聲音也越來越大聲,於是燕子老師就讓小孩將鍊子帶到外頭去玩。在外頭的時候,小銘又研發了「新招」,他把組合的鍊子套成一個圈,並說:「不管從哪裡數,永遠都數不完。」 看到小孩玩得這麼起勁,燕子老師索幸讓小孩當場組隊設計關卡給其他小孩挑戰,小孩玩得不亦樂乎,直到最後根本沒人再提原本要去圖書館查書的這回事呢,,觀察記錄,911105, 這是在自由探索時間的偶發,孩子自發地製造顏色型式。原本老師只是拋問,「這些鍊子有甚麼不同,」讓孩子注意到鍊子中的屬性,沒想到小草班的大班新生,小銘,無意間用連環扣串成了具有顏色型式的鍊子並主動分享,於是老師便順勢將他的作品帶入團體。 值得注意的是,當燕子老師拋問,「誰知道小銘做了甚麼,」時,幾位小草班的舊生馬上就有了反應,小草班的舊生與燕子老師之間具有一定的默契,因此常常能很快地掌握住老師的提問重點。 ,四,老師透過討論與活動,讓孩子發現不同型態的型式 當教室中越來越多與「重複」有關的討論之後,燕子老師持續地探索「重複」概念的特性,開始發現「重複」不只有「顏色」與「形狀」向度,也可以是在「音樂、節奏」向度,並且將新發現帶入教學中,讓孩子從生活中觀察不同型態的「重複」。 說到老師們開始將「音樂」也作為一種「重複」,這可是一個無意間的發現。記得第一次讓燕子老師聯想到「音樂也是一種重複」,是在十月中旬之後班上討論到鶯歌陶藝博物館的經驗時,小彥出來表演在鶯歌看到的彈珠掉下來的遊戲,他用手表演,口裡還一邊配音:「叮叮噹噹叮叮噹噹…」 「還有人會其他的表演方式嗎,」燕子老師很習慣在孩子表演之後,讓孩子繼續發明新的招式。Levi一邊舉手,一邊口裡輕快地唱著:「叮叮咚咚、叮叮咚咚、叮叮咚咚、叮叮咚咚…」,有節奏感的, 燕子老師驚叫一聲,突然想到這是一種音樂的「重複」,她心想以後還可以帶孩子來玩玩看。就在第一次的發現之後,有一天角落時間結束時,珠珠老師聽到這首每天都重複的「收拾」音樂,就告訴燕子老師:「這個也有重複耶,」 「對喔,還是ABABABAB…曲式的」燕子老師回應著,心裡又回想起之前曾經討論過音樂也可以作為一種「重複」的形式,她感慨地想著:「生活這麼貼近音樂,我們也早就知道這些曲式,但卻是從沒將它們和“重複”運用結合在一起,」 於是92.11.15那天,趁著角落結束後的收拾,燕子老師讓小孩利用收拾所播放的音樂來作肢體動作,這首音樂是他們從九月開學後到現在每天耳熟能詳的,以前曾經有孩子發現這首曲子的重複性,但不曾作過節奏動作的配合,只見有些孩子配合著音樂節奏變化出不同的動作,而其他的孩子跟隨模仿。 看到孩子的反應,燕子老師心想,這對孩子來說似乎很難,他們需要一些更簡單曲式新經驗。於是她換了另一種方式,開始敲出不同大小聲的節奏,並詴著問孩子:「有哪裡不同嗎,」 「有大聲和小聲。」亮亮說。 老師把亮亮請出來示範一個新玩法,鼓聲很大時,整個人要停住,鼓聲很小時,身體要不停地動。亮亮的完美的示範讓小孩們躍躍欲詴,頓時所有的小孩在大小鼓聲中一動一靜地擺動肢體。接著,燕子老師開始敲打著固定的節奏:「1、2、3、4,咚,咚,咚,」 這次輪到小亙出來示範,規則變得比上次複雜,在第一次鼓聲中,小亙必須在「咚,咚,咚,」時做三個不同的動作,當第二次鼓聲響起時,其他孩子才做出和那個孩子一樣的動作,就這樣反覆著變換著不同的動作。就在其他孩子輪流示範幾次之後,小銘馬上就發現動作是有重複性的。最後活動結束時,燕子老師和小孩分享一句話:「只要仔細、用心,生活中其實就有很多重複性的事情發生,」,摘錄自論文中第三章故事內容, ,五,討論形成「型式」中的元素之間的關係 十二月初,園所裡為了學校運動會,讓每一班的小孩練習汽球傘,原本一班人對於「練習氣球傘」的印象可能停留在訓練孩子們的大肌肉,沒想到小孩在玩氣球傘的過程中,便會無意間提到發現各種型態的「型式」並主動和老師分享,於是在92.12.07那天練習完氣球傘後,老師和孩子開始討論「型式」概念中的各種元素,譬如說氣球傘中的「高與低」、「上去、下來」、「男生與女生」等。 燕子老師:誰可以說說剛剛,玩氣球傘,哪裡有「重複」, 小龍:高、下。,氣球傘起伏的型式, 燕子老師:對,有高、下、高、下,還有呢, 小宇:像海浪一樣。 小惟:是高、矮、高、矮吧, 燕子老師:這就叫「相反」,燕子老師將「高、矮」之間的關係指出,。下的相反是 甚麼,,丟出線索, 小孩:上, 燕子老師:就像衣服的什麼,,舉出實際例子, 小孩:正、反面, 燕子老師:除了這個之外,還有甚麼是重複的, 小潔:雨傘的顏色, 燕子老師:你是說,藍、黃、紅、黃, 小宜:這不算是重複喔, 燕子老師:還有呢, Levi:A、B、A、B…,音樂曲式的型式, 燕子老師:對,A、B、A、B,,送給他一個阿美族的歡呼, 小致:雨傘的上去、小去、上去、下去, 恩恩:男生、女生、男生、女生…,男女交替的型式, 燕子老師:還有呢, 小潔:轉回去、轉回來…,氣球傘轉動的型式, 燕子老師:對,這叫作順時鐘、逆時鐘,,介定出概念的名稱, 小羲、小宜:逆時鐘就是倒著回來, 燕子老師:那順著數呢,,燕子老師聯想到數字序列, 小羲:1、2、3…10, 小宇:那倒著數呢, 燕子老師:考考你,黃小羲倒著念,,燕子老師以孩子熟悉的名字作文字序列, 小羲:小?羲?黃, T&C:羲?小?黃啦, 燕子老師:蘇小傑倒著念呢, 小孩:傑?蘇?小, T&C:傑?小?蘇啦, 燕子老師:孫小全呢, 小孩:全?小?孫, 燕子老師:高小龍呢, 小孩:龍?小?高, 燕子老師:這就是順時鐘、逆時鐘。還有哪裡有重複的呢, 小潔:女生高,男生低, ,男女與動作的型式,小宜:這個剛剛已經講過了, 珠珠老師:很好呀,她用了兩種重複, 燕子老師:對,重複和相反一起用,,將小潔的想法解釋得更清楚,粗的相反是甚麼,,繼續之前探索「相反」,並舉出實例, 小孩:細, 燕子老師:除了顏色還有甚麼相反,亮的相反是甚麼,,當老師拋出這個問題之後,孩子開始舉例出各種詞句的相反詞,,教室日誌,911207, 這一段是發生在團體時間中的討論,燕子老師拋出了進階難度的問題,指出重複的元素之間的關係,譬如相反、上下、順逆時針,,並以「順時鐘、逆時鐘」來說明原本孩子說的「轉回去、轉回來」的關係,從「順時針、逆時針」中延伸出數字序列,並延伸到數數的部分,除了1到10的數字之外,名字也是孩子最能切身感受到的、熟悉的東西,要他們立即順著念與倒著念,最後討論各種相反的例子,幫助孩子理解相反的詞意。 ,六,孩子開始主動將「重複」運用在角落作品中,形成社群 大概在十一月下旬的某日,小草班戶外教學來到了「原住民博物館」,孩子在看到展示櫃裡的服裝中時,告訴老師,「有重複耶,」並不斷地重複提及。於是老師在教室中將原來的創作角轉化成縫工角,帶入簡單的縫工,再搭配原有的串珠,大約有六、七個小女生開始在縫工角中進行編織,並將之前討論的「重複」、「對稱」概念運用在作品上。其中有幾個小孩開始在自己縫的包包下串起珠珠,當老師將小孩的作品分享給全班之後,小孩在意識「重複」的速度會更快。 首先開始在袋子下串珠珠的是岫岫,原來老師並不瞭解她在袋子上排列的珠珠顏色有甚麼意義,顏色看起來很雜亂,,直到老師請她分享的過程中,聽她講了之後才恍然大悟,原來她用的方式不是過去習慣的顏色型式,而是努力創造一種「顏色不重複」的型式,後來小草班的老師去請教一位數學老師,發現岫岫的方式在數學概念上這是「隨機」組合,燕子老師相當鼓勵岫岫的研究精神。當其他孩子看到岫岫這麼做之後,也開始跟著在自己縫好的袋子下串起珠珠,岫岫為縫工角的孩子搭建了一個鷹架。 洋洋創造出來的型式是將過去學習到的顏色型式概念運用在串珠上,黃、藍、粉、菊、紅、咖啡、綠、黑、紫,再回到黃、藍、粉、菊、紅、咖啡、綠、黑、紫,這種方式也有一個好處,當袋子上不小心掉了一串黑色的珠珠時,她馬上能從原本有系統的排法中發現自己究竟掉了甚麼顏色。 在縫工角中,珠珠老師通常會傾聽小孩的分享,因此當岑岑聽到珠珠老師與洋洋的在談論「重複」概念時,她開始發現原來串珠的顏色也可以表現出型式,於是她也跟著做,這是從小孩的互動中產生的。,園所教學討論,921219, 這樣的例子說明了在縫工角中小孩之間彼此的相互模仿與學習,逐漸形成一個學習社群,老師的角色已退到協助者的角色,只有在孩子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時才適時介入。 三、燕子老師的教學Pattern ,一,燕子老師對於概念的覺察 從燕子老師的教學中,我們可以看到她更為廣泛地在各種情境中不斷地探索「重複」概念,譬如探索音樂曲式中的型式、從孩子跳運動會的汽球傘中討論一連串不同類型的型式,,也能持續地在角落或團體討論中敏感地覺察孩子的概念,譬如在創作角中觀察到小潔與岫岫自發性地創造型式,。 燕子老師:我通常都是當下立即有機會就抓…現在我知道樹在數量形裡面哪些概念是重要的,譬如說重複、比較,然後長短、大小,那我就會在有機會碰到,正好分享…我自己覺得我在抓取那個點的速度很快,那已經變成我的習慣了…,訪談記錄,910919, ,二,燕子老師如何理解小孩, 以建構論的觀點來看待教學,強調小孩必須有意義地學習,為了更加瞭解孩子的概念發展,燕子老師持續在教學中透過各種方式理解孩子, 1.在各種情境中觀察 由於燕子老師不斷地探索數量形概念,使得她在教學中具有一種擴散性的思考,能快速地從孩子的生活經驗中掌握住與概念相關的課程。因此,她常常能在各種情境中觀察到孩子對於概念的理解。譬如說,她在創作角中觀察到小潔正在創作一組型式、在保健室外觀察到孩子自發性地利用鍊子做出「重複」以及在跳氣球傘的過程中,孩子發現當中的規律等。 2.設計相關的活動來理解小孩的認知 另一方面,燕子老師會將個別小孩在角落中發現帶入團討中與其他小孩分享,並試著利用一些團體活動來瞭解更多數孩子的理解,例如請小孩利用積木排出「重複」,,或是透過孩子能夠表達概念的形式來理解其能力,例如從收拾音樂中發現「重複」、利用簡單的節奏作出「重複」等,。 ,三,燕子老師的搭建方式 1.在團體中,帶入舊生的經驗 從去年到今年,八個已在燕子老師班上待過一年的舊生陸續地將過去的舊經驗應用在這一年的角落中,於是今年燕子老師越來越少示範或主動提出概念,而是運用舊生主動分享去年已討論過的問題或概念,在班級中形成一種「我要主動發現重複,」的氣氛,作為孩子們之間相互模仿與學習的媒介,讓小孩彼此之間相互鷹架。「恬恬的手鍊」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到後來根本不需要老師作分享的動作,孩子們已能主動地在各種情境中發現「重複」,譬如在保健室外串鍊子、作氣球傘練習中的發現,,並在角落中形成小組合作,不再需要老師介入。 當然隨著新生逐漸熟悉教室步調之後,老師也開始不只帶入舊生經驗,譬如【在保健室外串鍊子】的例子中,帶入小銘的經驗,而在縫工角中,則是分享每一個孩子的作品。 2.非預設的活動或討論??延伸孩子的主動分享或新發現 當燕子老師觀察到孩子對於概念的理解時,為了讓更多小孩瞭解並搭建其概念,老師通常會將個別孩子的分享帶入團體,進而延伸成討論或活動。 譬如911015【分享恬恬的手鍊】那個例子中,有四個主要部分,,1,將舊生的經驗帶入團體,,2,藉由拋問,提供孩子瞭解「重複」的線索,,3,舊生示範,利用周遭物品排出「重複」,,4,讓孩子自由分組,合作創造出一種「型式」。這個活動是從老師帶入舊生經驗開始,轉折點在於老師讓舊生示範出如何利用周遭物品排出「重複」,最後以分組合作的方式作結尾。 而911207的團討情境總共分成四個部分,,1,小宇舉出氣球傘中起伏的型式,燕子老師指出其關係「相反」,並舉實例,,2,小孩舉出各種形式,「顏色」、音樂「ABAB」、「男女男女」、「轉回去、轉回來」,,3,燕子老師延伸出數字與文字序列的討論,,4,小潔舉出兩種重複「男女」與「相反」, 討論「相反」的詞義。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舊生與新生,都開始能主動回應老師的問題,每個小孩都能聽到各種關於「重複」的實例。 從這兩個例子中,反映出老師有意圖地在做一件事??透過孩子彼此之間的分享,相互鷹架,形成一種「鼓勵孩子主動發現」的班級文化。 ,四,歸納燕子老師的教學風格 當我在教室中觀察教學的進行時,我發現「老師對於小孩的覺察」是教學得以持續的最主要原因,王老師對於「燕子老師的教學判斷與行動」作了清楚的說明, 燕子老師正在做的事情是,第一,她詴圖理解小朋友…她偶然發現小朋友對概念是不清楚的,然後她的作法是她想各種辦法去理解小朋友瞭解的是甚麼東西,可能透過說,可能透過行動, 行動包括讓小朋友用肢體、姿態、動作,或者是在教室裡尋找資源,用實物去表達他對這個東西的理解是甚麼,接下來她看到小朋友理解的層次是不一樣的,她知道她的小孩很多人對這個東西是不清楚的,她就開始想她可以在甚麼樣的活動裡幫助小孩拉這個東西…,與王老師的討論, 911009, 從以上的分析,其實可看出燕子老師的教學起於她對於小孩敏銳的觀察力,老師在角落或團討中覺察到小孩的概念與能力,透過許多方式持續搭建小孩的概念。接著在搭建的活動中,老師又持續覺察了小孩,於是這樣的教學成為一種循環。這樣的思考邏輯已經不只出現在燕子老師進行「重複」概念等數量形領域的教學中,這已經成為她在教學中的習慣,所以經常能在各種情境下觀察而得。 1. 圖示燕子老師的教學Patten 我們可以將燕子老師在不同情境中的教學依照「老師對於小孩的理解」為脈絡,歸納出一個穩定的Pattern。 教師對孩子的理解 NO Yes 各種情境中的觀察 搭建孩子的方式 團討 角落 自由 活動 團討 探索 1. 分享孩子的發現 1. 讓孩子觀察 2. 團討 2. 提供孩子線索 3. 從孩子的生活經 幫孩子形成預 驗舉例 測 4. 讓孩子具體操作 3. 比較、分類 5. 分享孩子的作品 4. 發現規則 在進行團討 形成假設 觀察孩子反應 燕子老師的教學Pattern 2.另一個數量形領域的例子 在91學年度學期中,班上曾經有過另一例數量形領域的例子,從燕子老師的教學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燕子老師的教學思考與判斷。 恬恬是小草班的舊生,在她中班的時候就很常到益智角玩。不過這個學期才開始沒多久,燕子老師就發現她在玩割豆腐棋時已經能將規則掌握得很好,知道下棋的規則??「直走、橫走與斜走」。 直到91.10.03那天,恬恬角落時間時選了益智角,並在玩五子易位棋時,提出一個問題:「下棋可不可以走斜的,也可以走直的、橫的嗎,」燕子老師覺得這個問題正好可以拿來和全班的小孩討論,延伸孩子的經驗。 團討時,班上照例開始分享每個角落今天有甚麼樣的新發現與問題,通常老師們會從孩子自願分享的作品與其發現中作一些挑選,而挑選的原則很簡單,其一,想辦法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分享,所以即使有些孩子不願意分享,老師也會儘可能鼓勵他;其二,挑選一些老師認為可以順勢討論或是搭建其他孩子某些概念的部分。 這一天,燕子老師正是打算藉著恬恬在角落中的發現和其他孩子們討論線條組成的問題,於是等到益智角分享時,她特別讓恬恬介紹割豆腐棋的規則。等到恬恬說完之後,燕子老師走到玩具角拿出一塊正方形的拼板給孩子看。 「你們知道這塊正方形裡哪兒有直線與橫線嗎,」燕子老師問。 「往上是直的,轉彎是橫的,」小亙具體地說明。 於是燕子老師請所有的孩子用手和腳比出直線與橫線,只見孩子們手忙腳亂地比來比去,於是老師再找了兩個孩子比出直線,並拋出一個問題詴探孩子們的瞭解:「你們在哪裡有看過兩條長長的直線,」 小宇:「電線桿。」 恬恬:「翹翹板。」 小銘:「吊橋兩邊。」 小傑:「盪秋千。」 小羲:「筷子。」 孩子們陸續地提出一些經驗,為了讓小孩可以盡情地透過玩瞭解線條的概念,老師帶小孩玩一個遊戲??「口香糖」,讓小孩尋找教室內的直線、橫線,並用身體各部位去黏。在玩的時候,岫岫有了一個新發現,她把假時鐘上的長針與短針轉一轉,最後連成一直線,不過幾個中班的孩子和大班的小龍還是不明白直線在哪裡。後來燕子老師又帶著小孩到教室 外的積木區玩,請小孩用身體變成三條直線,小龍與中班的安安把橫線當成直線。最後老師要小孩和朋友變成三條直線,每個人變成一條直線回教室。 隔天早上,創作角中有一些孩子在畫畫,燕子老師發現岫岫的畫相當特別: 燕子老師在教室日誌上記錄岫岫的畫 看到岫岫的畫,燕子老師相當震驚,她直覺地聯想到房子的屋頂也是由直線與橫線組成的,昨天晚上才在思考究竟該怎麼延伸孩子探索線條的經驗,沒想到岫岫居然幫了一個大忙,於是在團討時,燕子老師讓岫岫分享了她的畫,並且特別向孩子們解釋畫中的屋頂是由許多直線與橫線組成的,,摘錄自論文第三章故事內容, 這一段故事的舉例,目的是為了說明無論是否在經營「型式」概念,燕子老師皆展現出她一貫的風格。 老師重視孩子們在角落中的分享,並持續觀察,當恬恬分享她對下棋規則的瞭解時,老師在心裡作了評估,「這與點、線、面的數量形概念相關」,並想藉此瞭解班上孩子對於這方面概念的理解,於是將孩子的分享帶入團體當中。討論開始,老師拿玩具角中的正方形板舉例,意圖是從孩子生活中的經驗出發,讓孩子回想自己經驗中曾經看過的直線,尋找教室、生活周邊可見的例子,最後透過具體操作,讓孩子運用肢體表現出直線。通常老師在之後仍會找機會持續延伸概念的討論,果不其然,隔天老師又在角落中觀察到岫岫的畫中具有「直線、橫線、斜線」的概念,這反映出老師具有能從不同情境中抽繹出概念的能力,接著再將岫岫的作品帶入團體中,分享給其他孩子。這已經是她在教學上的一種慣性,很自然地出現在每天的教學中。 如果質化研究是在找一個教師的Pattern,無論在角落裡或是在戶外教學,這很清楚地就是她的Pattern。 四、孩子在課程中的表現與教師的搭建 ,一,孩子展現出來的能力 1. 舊生的表現 在911015【分享恬恬的手鍊】例子中,可以看出舊生在發現新事物上的主動,以及利用舊經驗理解的方式。譬如說亮亮不只從小宇的說明中作出了同樣的覺察,甚至回想到平時觀察昆蟲的經驗,立即舉出另一個同樣是顏色的「重複」例子,樺斑蝶的幼蟲身上的顏色,,之後並將他所理解到的顏色型式類化到形狀的排列上,不單單只在顏色上。即使他一開始說要用「正方形」,卻在排列的過程中拿成「長方體」,但是他能修正自己的排列,在之後重複的部分都用「長方體」,這說明了他確實知道每一組物體之間的關係是重複的。 而小亙指出重複是「一段一段的」,利用「人的關節」來舉例,燕子老師雖然當下反問了「人的關節是一段一段的嗎,」,小亙卻沒有回答,燕子老師於是請小亙從亮亮所排出的「重複」中具體說明「一段一段」的意思,小亙雖然能指出兩組「長方形、三角形、圓柱體」之間有一條虛線,但是這有兩種可能性,第一種可能性是他能辨別後一段的「長方形、三角形、圓柱體」和前一段是一樣的,所以那條虛線是分界線,第二種可能性是他所意識到的「重複」概念即是「一段一段的」,但並不知道每一段裡的東西和上一段的關係是重複的。 在911108【保健室外串鍊子】的例子中,而小宜與小亙在看到小銘的作品之後,馬上能舉一反三,利用連環扣作出不同顏色但接具有「重複」的鍊子。小宜在完成之後隨即與老師分享她的鍊子中具有「重複」,但小亙則是靜默地完成作品,不過從小亙的作品「紅紅綠綠紅紅綠綠」與小宜的「黃綠、黃綠、黃綠」不同,可以看出他能掌握住顏色型式中排列的邏輯概念,並不是刻意模仿小宜的作品。小潔、亮亮與秦秦,不需要老師提示線索,馬上就能模仿燕子老師平時作出型式辨認的方式,念出鍊子的顏色「黃藍、黃藍、黃藍…」。 「型式」概念與「對稱」概念的混淆 2. 911015【分享恬恬的手鍊】那天的團討,為什麼孩子會主動提出「對稱」呢,當燕子老師聽到孩子們提到「對稱」時,心裡很猶豫,因為她認為「重複」與「對稱」都可以在手鍊中被發現,孩子們也是因為看到圓形手鍊方位上的對稱才這麼說的嗎,這個問題其實並不容易回答的,因為當時燕子老師並沒有仔細地去探究孩子們認為那是「對稱」的理由。但是可以觀察到一件事,小宇是這個學期才加入的大班孩子,他在聽到燕子老師念「紫、藍、白、紫、藍、白」時,第一個反應是「有重複,」。但是小亙和小宜的反應卻是「對稱,」,有一種可能性是他們對於「對稱」的概念停留在「一樣的顏色」,另一種可能是他們真的受到視覺方位的影響,在當下判斷圓形串珠是對稱的,但是我們可以確定一件事, 幾位小草班的舊生因為有著過去學習「對稱」的經驗,因此便與這學期的「型式」概念作了聯結,他們顯然有受到去年探索昆蟲主題的影響,因為他們都是小草班的舊生。 亮亮雖然能作出型式辨認,但是他卻在自己的作品中以「對稱」稱之。概念的學習通常會涉及兩個部分,「概念名稱」與「定義」,語文「標示」,Label,可幫助孩子確認概念,但並非就是概念本身,因此學會了「標示」未必表示已瞭解蘊涵的概念,朱敬先,民86,。燕子老師經常透過具體的實例幫助孩子界定概念的定義,譬如當小孩主動分享自己串出有顏色型式的鍊子之後,她會透過指出顏色中的「重複」,幫助孩子掌握住型式的概念。「對稱」與「重複」是小草班經常探討到的概念,二者之間有著一些相似之處,譬如皆具有兩組物品「一樣」的性質,「對稱」是左右顏色相同,如??,「重複」是重複的後段與前段顏色相同,如????,,孩子在掌握概念特性時容易產生混淆,因此也正好說明了亮亮雖然能進行顏色型式辨認,卻引用了錯誤的概念「標示」之緣故。 ,二,燕子老師「拋問」中的搭建 1. 「拋問」中的目標設定 對於燕子老師而言,「以兒童為中心」的理念不只是以孩子的興趣為主,在教學中需要引導孩子學習,所謂「引導」的目的是為了讓小孩有目標地進行深入的探究。隔了一年後,有一次我與燕子老師討論,從她對於自己教學的思考中,我得到較清楚的解釋, 燕子老師:教學重點隱藏在問話的線索裡,孩子在對周邊事物的敏感度很低,感受力不夠強,培養孩子發覺相關環境的點,累積能量,我要的不是孩子只是“記憶的會、模仿的會”,而是要培養他們一種“帶著走的能力”,我們就是帶著孩子去生活,在不同的生活圈裡去運用,訪 921119, 談記錄, 燕子老師的重點在於讓孩子能夠學習觀察,透過「拋問」中的線索,幫助孩子主動發現周遭環境的相關線索,幫助孩子關注重要的問題。 2. 燕子老師「拋問」中鷹架的逐漸拆除??燕子老師提供的線索越來越少 燕子老師引導小孩掌握問題的方式通常是將她看到的重複念出,給與小孩一個明確的提示,拋出一個訊息「我覺得特別的地方是在顏色上的部分」,但是隨著教學中逐漸與孩子形成的默契,從燕子老師的拋問中,我們可以發現她提供給孩子的線索越來越少, ,1, 明確地指出孩子「重複」關係中下一步的暗示 在「小潔畫中的重複」例子中,燕子老師為了試探小潔能不能觀察到顏色中的重複,拋出問題,但是她並沒有要小潔直接說出全部的顏色排列次序,而是先將「綠色、藍色、綠色」念出,從「小潔是否能猜出接下來的顏色變化」中判斷她的能力。 發現或創造型式必須意識到一組事物間的異同以及分辨出一組事物間的主要與非主要特徵,與概念的形成非常相近。燕子老師帶領小孩研究「重複」,能幫助小孩學習辨認事物間的「關係」,發現關聯處,並能預測與形成通論,周淑惠,民84,P197,。在小孩能夠創造一組型式之前,必須先能辨別型式,燕子老師幫助小孩搭建型式概念的基礎。 2.提供孩子需觀察的「重複」特性,再由孩子主動發覺線索 在「恬恬的手鍊」例子中,燕子老師先問小孩,「你們知道這條手鍊哪裡特別嗎,」,再直接念出所有的顏色,讓小孩有線索觀察,這時有的小孩可以說出,「有重複,」,不需老師再一個個將顏色念出,這顯示出教室中已有許多探索「重複」的經驗,這只是燕子老師搭建小孩能力的其中一個情境。 ,3,由孩子自己發覺觀察的特性與線索 「在保健室外串鍊子」的例子中,燕子老師已不需再主動提問,她從小孩主動的分享中,順勢問道,「你們覺得小銘串的鍊子有甚麼特別,」,幾個舊生就已經可以主動回答,「有重複,」,為什麼燕子老師不再需要提供明顯的提示呢,因為小孩已經很習慣在「串鍊子」與「辨別顏色」所組成的情境下,作出直接的反應,這已經成為燕子老師與小孩之間的一種默契。 當燕子老師所拋出的問題越來越不帶有指示性之後,取而代之者是班上孩 子彼此之間的相互鷹架,舊生們與燕子老師建立出來的默契使得老師可以退居一 旁,等待孩子們的主動分享,甚至到後來越來越多的新生也能參與討論。 ,三,順水推舟,燕子老師的作法不破壞原有的角落課程結構 當我開始進入現場之後,透過反覆地撿驗觀察與訪談資料,我覺察在原本 角落教學的主題之外,「重複」概念不斷地出現在教學中。 燕子老師:剛開始進行時,我們班的主題一直沒有找出很明確的主題…我們一直在找角落的關聯性,因為每個角落的主題發展都不一樣,所以剛開始就利用概念發展,一開始大部分是「對 稱」和「形狀」,有一點「重複」,我們就在中間討論時,孩子對概念會有一些想法,我們就藉 …,園所教學討論,911219, 機會就會有一些延續 為了使孩子能扎實地獲得發展中的基本能力,燕子老師在這一年的教學中更努力地經營角落,甚至讓每一個角落中有自己進行的步調與主軸,不再急著帶出所謂的主題活動。 由於「型式」概念並非為主要課程,燕子老師不會刻意搭建孩子「型式」概念的經驗,而是在觀察到孩子的興趣與主動分享的狀況下適時地介入、拋問,提供孩子各種經驗性活動,幫助其學習。 王老師:燕子老師並沒有很刻意地把這個,指「型號」概念的搭建,變成教室裡的情境,一直拉著走,因為老師覺得在課程裡頭不止是數量形,而且他不想一直以數量形為主去拉小孩,他其實是希望順著小孩在角落裡頭的探索,剛好發現有這樣的東西就順道拉一下,感覺是比較偶 發的,這是她教室裡頭的一個情況。,與王老師的討論,920222, 究竟這種以「教師對於小孩的理解」所形成的教學與原本持續進行的角落教學之間的關係為何呢,王老師提供了一種解讀的觀點, 王老師:我覺得這是另外一種形式,而且這種形式也非常好,你完全沒有破壞課程結構,角落繼續上你的,可是你會去關心這些事情…怎麼樣在小朋友很自在、自然的情境下,不是說拼命去拉的情況下,順水推舟地老師比較不費力的,其實這是很難的,很大的挑戰。現在在燕子老 師的教室裡是可以看到的…,與王老師的討論,911009, 肆、研究結論與反思 一、研究結論 ,一,讓小孩從「型式」概念中學習一種「帶著走的能力」 從本文中,可以看見燕子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給小孩很多探索時間,不急著搭建甚麼或進行活動,但是卻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理解小孩,透過拋問或活動幫助小孩比較、歸納,這反映出老師在教學上重視兩件事情,第一,讓孩子有足夠的時間思考,第二,重視教學「過程」更甚結果, 「型式」概念究竟有甚麼重要性呢,追根溯源,對於燕子老師而言,「重複」概念的活動只是訓練「帶著走的能力」的一種方式,幫助小孩從生活中看似無相關的事物中尋找出規則,這是一種思考能力的訓練,因為她重視孩子的思考能力。 ,二,教師對於小孩的理解往往是幫助孩子搭建概念的關鍵 在本文中,我嘗試探討著燕子老師如何理解小孩對於概念的瞭解,進而幫助小孩進行概念上的搭建。在建構論的觀點下,兒童的學習是透過與環境的互動,主動建構知識,若要使其達到知識上的理解,教師必須在兒童探索的過程中,覺察兒童的需要,並提供協助。所以教師與小孩在教學上的相互理解是一個很微妙又有趣的互動,如果教師是教學中提供小孩協助與資源的關鍵者,那麼教師對於「小孩的理解」狀態便成為是否能幫助小孩搭建概念的關鍵。 在整學期「重複」概念的搭建中,「重複」是一種潛藏在角落之中的課程,燕子老師透過觀察孩子們的表現,適時地搭建「型式」概念。燕子老師嘗試努力的方向,其實能從瑞吉歐的經驗中見其重要性。在瑞吉歐的教室裡將教師的角色降得非常低,當幼兒有必要時才出現提供協助,教師的教學並非如傳統的指導幼兒學習,而是透過活動,提供幼兒線索與經驗,幫助其作學習的牽引、類化,幫助幼兒理解他們想要理解的東西。從燕子老師的教學中,亦可不斷地看到她思索自己在教學中所扮演的角色??「透過適時的搭建孩子概念,讓孩子成為主動組織經驗的學習者」。 一個老師若能在角落中細致地看到孩子探索的層次性,便能更清楚找出搭建孩子基本概念的方法,就如同王老師所說, 「所謂的“理解”來自於“教師對於小孩有所覺察”,也就是“教師在教學中的敏感度”,而“敏感度”指的是教師是否能在教學互動中感受到小孩的需要,並“看見”幼兒探索經驗的層次性。」,與王老師的討論,911226, ,三,燕子老師對於小孩的理解形塑其教學知識 在我的研究中,嘗試瞭解燕子老師對於小孩在「型式」概念的觀點,燕子老師敏感地從孩子表達概念的各種形式中覺察其瞭解,並在教學中嘗試「搭建」小孩既有的階段能力,教師最重要的任務不只是「教」而已,而是必須「適時」地提供小孩認知衝突的機會,所以在進行教學時,心裡必須存有「教育目標」,才能作出判斷,在適當的時機作出拋問或引導,同時老師也必須思索怎麼樣選擇一種孩子能接受的形式與議題,與之共同深入討論,建構孩子內在的知識。當教師能夠考慮到這麼複雜的條件時,腦海中的判斷就顯得特別珍貴。 今天我向一位系上老師描述我的研究狀況時,她說我所探討的是「一個教師教育知識的運 Bottom-down,先探討理用」,而她關心的議題是「小孩的經驗教育」…王老師說師院的教育是 論的形成,再進入實務,而燕子老師是Bottom-up,由實務經驗拼湊出來的圖像會與前者很不一樣。可是,我覺得教學並不全然是「一個教師教育知識的運用」與「小孩的經驗教育」的二分法,雖然很多老師的教學是「透過個人教育知識的運用,在教學中形成小孩所體驗的教育」,但是燕 911129, 子老師特別的地方在於「小孩的經驗同時也形塑了她的教育知識」。,Memo, 我認為,在燕子老師解讀小孩的經驗時,二者之間有一種很奧妙的互動關係,燕子老師不只是透過搭建的行動傳遞知識給小孩,她對於「小孩經驗」的解讀同樣也形塑她的教育知識,就如同我歸納出來「燕子老師的教學Pattern」,當老師採取一連串理解孩子概念發展的教學行動之後,她得到的暫時性的結論,會讓她聯結到之前作的假設,於是不斷重組腦海中對於小孩的理解,於是她對於「小孩經驗」的知識就逐漸加深。 二、我的反思 ,一,原來我所尋找的「基本光」就是「概念」, 當我透過進入燕子老師的班級研究「一個教師對於小孩的理解」時,我聽到身為一個教師的她,在回顧自己的教學生涯時提及當初在進行了幾年「方案教學」後,曾提出「小孩到底學到甚麼,」這樣重要的反思。聽到這樣的聲音,我著實感到興奮,王老師當初在方案課程中的問題仍舊持續地在我的耳邊縈迴著,揮之不去,「那麼,你認為對小孩而言最重要的是甚麼,所謂的基本光又是甚麼,」王老師問道。 我似乎開始可以從燕子老師的身上得到答案,基本光是指孩子能力上或對概念理解的個別差異,不管老師在角落中讓小孩玩些甚麼,不管你用日光燈或橘燈照植物,,重要的是老師看見孩子在探索時對於概念的層次性,重要的是農夫瞭解在這些光中最重要的是光譜中的黃光與紅光,,並根據孩子的特性搭建他的能力,並提供植物所需的光元素,,這是一個我一直弄不清楚的類比。 透過這一年的獨立研究,我從燕子老師的身上發現一個觀點,所謂的「基本光」是指小孩在建構知識上的階段能力,這是我對於皮亞傑觀點的體會,這個問題之所以必須被研究的重要理由是,教師在教學時不是盲目地順從某種教育模式,而是必須洞穿小孩探索行為背後的發展,研究「教師如何理解孩子」的目的在於讓教師覺察應該去關心孩子的理解層次。 ,二,專家與生手的差異??跨越我與燕子老師在「知識結構」上的鴻溝 透過這個研究,我體驗到人之所以能思考,需要具備一種「從看似無相關的事物中尋找相關點」的能力。在研究燕子老師的過程,我努力跨越兩個與她之間的鴻溝,第一,從教學情境中抓取概念的能力,第二,對於「型式」概念的體認。 第一次有深刻的感受是在王老師的研究室裡,當時我剛進入小草班研究,在混亂的訊息中,我不知道自己研究的焦點為何,王老師講了一段話, 「你現在不能理解的原因是,她不是用主題的方式去帶,她拉概念的時候可能是在不同的主題、不同的時間,可是她會去尋找這些看似無相關之間的關係,用的是概念。」,與王老師討論,91.10.09, 於是為了瞭解「燕子老師如何在不同情境下尋找看似無相關的關係」,我作了很多努力。譬如說,我在大四上修「幼兒數學教材教法」課程,瞭解數學領域中的重要概念,以及「型式」概念的內涵,也修了「幼兒認知發展」,瞭解各學派如何解釋孩子如何理解。即使如此,當我仍無法理解燕子老師的教學時,我常會去敲王老師的門,一一記錄下她說的重點,回家寫逐字稿,透過她的觀點嘗試跨越我與燕子老師十幾年教學經驗的鴻溝。 大四下,我去旁聽方案教學,透過王老師在課堂中比較「甘蔗有多高」與「鞋子與量尺」兩本書中的「測量」概念,我開始作一種練習,不斷地在腦海中循環幾件事,,1,辨別在兩本書裡各種不同的情境中小孩的「測量」概念,,2,嘗試辨認課程的產生來自於孩子的興趣亦或是教師的引導,,3,思考教師在對話中作了何種引導,,4,孩子的「測量」概念如何發展。這些思考讓我對研究有了更進一步的體會,原來這正是我應該觀察燕子老師教學的重點。 然而,論文改寫了數次,我發現自己一直在漫天飛舞的資料裡辨別燕子老師的教學中「是否有型式概念」,寫來寫去仍脫離不了一句話??「燕子老師在觀察到孩子的興趣與意圖下,搭建孩子“型式”概念」,但是這「有」與「沒有」的背後究竟有何意義,老師搭建了「型式」概念很重要嗎,難道孩子能夠在串珠中辨認出「藍綠、藍綠…」就可以說他具有「型式」概念嗎,我為什麼老是要看孩子「有」或「沒有」型式概念呢, 直到很久很久以後,92.11.20戶外教學那天,我開始將過去片斷的知識串聯在一起,「燕子老師常常在教學中讓孩子比較兩種事物間的異同」、「“型式”概念是一種尋找“看似無相關的事物間的關聯”的能力」、「王老師說,課程是要帶給孩子一種深刻的經驗,培養“帶著走的能力”」,不管大人或小孩,思考就是這麼一回事,燕子老師嘗試在各種情境下觀察到孩子理解的層次,也透過「型式」概念培養孩子在不同情境下尋找「不同事物間的規律」,這是一種思考能力。 伍、參考文獻 1. 陳瓊森、汪益譯,民84,,超越教化的心靈,追求理解的認知發展。Gardner, H. 著,1991,。台北,遠流。 2. 張欣戊、徐嘉宏、程小危、雷庚玲、郭靜晃合著,發展心理學。國立空中大 學印行。 3. 周淑惠,幼兒數學教材教法。台北,心理。 附錄一、小草班教學作息 7:30~8:30 晨間探遊 玩具角 小廷 小郭 寶貝屋 老師 老師 烹飪角 9:00~10:00 益智角 角落時間 珠珠 燕子 創作角 自然 老師 老師 觀察角 10:00~10:30 圖討 10:30~11:30 分組時間 大小孩組: 小小孩組: 珠珠老師、 燕子老師、 小廷學姊 小郭老師 9~11月份教學作息流程圖 7:30~8:30 晨間探遊 玩具角 小郭 小廷 寶貝屋 老師 老師 烹飪角 9:00~10:00 益智角 角落時間 珠珠 燕子 創作角 老師 老師 自然 觀察角 10:00~10:30 圖討 10:30~11:30 角落時間 11~1月份教學作息流程圖 附錄二、觀察訪談時間表 09.2002 10.2002 11~12.2002 09.16.2002,一,觀察、訪談 10.02.2002,三,觀察、訪談 11.05.2002,二,觀察、訪談 09.17.2002,二,觀察、訪談 10.03.2002,四,訪談 11.08.2002,五,訪談 09.18.2002,三,觀察、訪談 10.04.2002,五,訪談 11.12.2002,二,訪談 09.19.2002,四,訪談 10.07.2002,一,訪談 12.10.2002,二,觀察 09.20.2002,五,訪談 10.08.2002,二,觀察、訪談 09.23.2002,一,訪談 10.09.2002,三,訪談 09.24.2002,二,觀察、訪談 10.11.2002,五,觀察 09.26.2002,四,訪談 10.15.2002,二,觀察、訪談 09.27.2002,五,訪談 10.18.2002,五,觀察、訪談 10.21.2002,一,觀察 10.25.2002,五,觀察 10.29.2002,二,觀察、訪談 91學年度上學期觀察訪談表 時間 參與活動 92.01.20 小草班老師們的教學討論 92.0218 小草班戶外教學 92.02.18 小草班老師們的教學討論 92.03.06 園所教學討論??葡萄班教學分享 92.04.10 園所教學討論??小草班教學分享 92.04.11 小草班教學觀察 92.04.22 小草班的教學分享 92.04.24 園所教學討論??燕子老師教學分享 92.05.06 燕子老師教學分享 92.05.19 小廷老師與小郭老師的教學分享,1, 92.05.23 小廷老師與小郭老師的教學分享,2, 92.05.22 園所教學討論??白雲班教學分享 92年參與小草班活動記錄表 附錄三、角落變遷圖 益智點點 益智點點 角 書坊 角 書坊 自然 自然玩具玩具觀察 觀察角 角 角 角 創作角 創作角 獨立 烹飪角 寶貝屋 寶貝屋 角落變遷:第一、二階段 點點益智烹飪點點書坊 角 角 書坊 大 自然玩具益智積 觀察角 自然 角 木 角 觀察角 區 創作角 創作角 的 玩具角 寶貝屋 森 林 烹飪角 寶貝屋 角落變遷:第三階段 烹飪點點玩具點點角 書坊 角 書坊 大 大 益智益智積 積 自然 角 烹飪角 角 木 木 觀察角 區 區 創作角 創作角 的 的 玩具角 寶貝屋 大舞台 寶貝屋 森 森 林 林 角落變遷:第四階段
/
本文档为【一个教师对於小孩建构知识的理解与搭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