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第三节 唐朝后期的政局 人教版

2017-11-14 11页 doc 41KB 60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7320

暂无简介

举报
第三节 唐朝后期的政局 人教版第三节 唐朝后期的政局 人教版 精品教案荟萃 第三节 唐朝后期的政局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唐末农民起义。 二、要求学生认识 1(唐朝后期政局的动荡主要是中央集权受到削弱,其原因是唐玄宗统治后期,不思进取,任用奸臣、宦官,致使中央政府内部、中央政府与地方的关系失控。 2(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都是唐朝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大大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反映了唐朝后期政治的腐败和国势的衰落。让学生了解到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有时也是影响历史进程的...
第三节 唐朝后期的政局 人教版
第三节 唐朝后期的政局 人教版 精品教案荟萃 第三节 唐朝后期的政局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唐末农民起义。 二、要求学生认识 1(唐朝后期政局的动荡主要是中央集权受到削弱,其原因是唐玄宗统治后期,不思进取,任用奸臣、宦官,致使中央政府内部、中央政府与地方的关系失控。 2(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都是唐朝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大大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反映了唐朝后期政治的腐败和国势的衰落。让学生了解到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有时也是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后政策变化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的人才观。 2(扣准教材中的概念,如唐后期的宦官专权远甚于东汉,进行对比教学,提高分析比较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 难点:藩镇割据和朋党之争。 教学要点 第三节 唐朝后期的政局 一、安史之乱 1(原因 ?政治腐败 ?军事举措失当 2(安史之乱的爆发及经过 3(影响 二、藩镇割据 1(藩镇割据的形成 2(特点 3(影响 三、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 1(宦官专权 2(“牛李党争”及影响 四、唐末农民起义 1(原因:土地兼并、吏贪赋重 2(经过:鲁豫起义、流动作战、占领长安、建国“大齐”、未追唐军、兵败 3(唐末农民起义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提问: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统治在用人问题上有何共同之处,或“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在用人问题上有哪些相同之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唐玄宗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唐太宗时,朝臣进谏成风,魏征被唐太宗誉为“人镜”;唐玄宗初期官吏多而滥,他采取精简官吏,定期考核等措施,裁汰冗员。由于能采纳诤言,善用人才,政治较为清明,是唐前期一百年间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就是“得人者昌”。 唐玄宗统治后期情况怎样,为什么会出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走向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本节内容。首先请看安史之乱。 【讲授新课】 一、安史之乱 提问:“安史之乱”发生在哪个皇帝统治时期,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布置学生看书,讨论并回答,教师板书、归纳) 1(原因 专业 专注 117号为您服务 - 1 - 精品教案荟萃 ?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腐败 唐玄宗执政廿余年以后,陶醉于业已取得的成就和王朝表面的繁荣,不再图进取,所谓“清静无为”,“渐肆奢欲,怠于政事”。?更加推崇道教。741年,玄宗命令设立专门研究道教的学校,命名为崇玄学,把它们作为国子监的一部分,以使考生按照明经科的模式,为参加关于道教经籍的专门考试(道举)作准备。747年,《道德经》正式被宣布为最重要的经籍。从743年起,老子被授予一系列越来越崇高的称号。此外,在743年,玄宗采用新年号天宝,它具有道教的涵义,以表示其天命统治的性质有了变化。?他还一反前期限制佛教的做法,对他在位期间传入的密宗佛教有很大兴趣。因密宗使用法术、咒语和魔法,在许多方面与道教相似,而朝廷的密宗大师却被指望在唤雨和治病方面与道教术士们争高低。道教和密宗佛教都不鼓励玄宗积极过问政事,两者都鼓励修身养性。这样唐玄宗“渐肆奢欲,怠于政事”。?先后委政于李林甫和杨国忠。李林甫何许人也,启发学生回忆“口蜜腹剑”成语典故,指导学生看教材所引《资治通鉴》中的一段史料,教师讲述。李林甫,唐朝权臣,他阴柔狡猾,交结宦官、嫔妃,探听皇帝动静,迎合玄宗意图(四条奸恶中,“迎合上意”是最重要的一条,也就是唐玄宗的骄侈,养成李林甫的奸恶)。鼓励玄宗享乐奢侈,以蔽塞玄宗耳目。如有一次科举考试,他将试卷全部销毁,无一人录取,对玄宗说:“野无遗贤”。他排斥异己,对人表面友好,而暗中加以陷害。如诬陷韦坚,使其流放岭南后被杀,被称为“口蜜腹剑”者。在职十几年中(736年,752年),使政事日益败坏。为杜绝节度使人相可能,他建议边将多由不识文字的少数民族将领担任,使少数民族边将权力日益扩大,以致酿成“安史之乱”。 李林甫752年死后,杨国忠代为右相,兼吏部尚书,一身兼四十余职,任意处理事务,表示自己的精于;他结党营私,货贿公行,仅帛绢就多达3000多万匹,相当于国家一年半的庸调。他曾对人说,我偶而碰上机会,谁知道日后是什么下场,想来我不会有好声名,不如眼前享它个极乐。这样苟且的人,执掌国政,更加速了祸乱的爆发。为巩固权势,与安禄山的矛盾日益加剧。 军事举措失当。一是外重内轻。唐政府于710年始设节度使,多由汉族官吏担任,初只管军政而不管民政。开元以后,节度使权力不断扩大。天宝六年,河西、陇右节度使王忠嗣被贬后,诸道节度使多由胡人担任。当时全国兵力总人数57万多人,由节度使控制的兵力约49万人,约占全国兵力的85,。在742年至755年期间,军费增加了40,,50,。《新唐书?兵志》说:“及府兵法坏而方镇盛,武夫悍将,虽无事时,据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富,以布列天下。”节度使利用自己的权力和作为封建经济特征的自然经济的优势,形成独立于中央政府以外的割据势力。二是军备废弛。唐朝中央的兵士,称为禁军。过去是轮番从不同的府兵中抽调精锐予以补充,战斗力较强。而玄宗时期的禁军都不足额,素质也差,并且主要由与朝中有关系的和不知兵的文官担任军职。士兵大部分是长安富裕的商人和城市居民。因为军队的士兵可既不纳税,又不去边境服役。这些人后来雇佣替身或派仆人代替他们当兵。一旦遇到战事,禁军作为一支有战斗力的军事单位已不复存在。京师有兵等于无兵,内地民间连武器也没有。猛将精兵却聚集在边镇上,内外失去平衡,危险的局面是显而易见的。 2(安史之乱的爆发、经过 黑板上挂“唐安史之乱”图一幅,或用投影仪放大,指出范阳、平卢、河东三镇区域,点明自东北至西北边境六个重镇中,安禄山得范阳、平卢、河东三镇,兵力最强。安禄山是营州柳城(今辽宁锦州)胡人,骁勇善战,为人狡诈,善逢迎,以各种手段博取玄宗及杨贵妃的欢心,逐步升迁,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经过近十年准备,他不断招兵买马,积聚财富,奏请提升许多“胡族”将领做大将,引用不得志的汉族地主做幕僚。755年,安禄山利用唐中央兵力空虚(前面已讲外重内轻),宰相杨国忠为人民痛恨的机会,从范阳起兵叛乱,带领所部军队15万人南下,企图推翻唐的统治。 一开始叛军很快攻下洛阳、长安(黄河流域),玄宗逃往成都,他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前期平叛是在其子肃宗李亨的领导下进行的。提问:安史之乱最后能平定的原因是什么,指导学生看书,教师小结:八年平叛,从唐政府方面看:?借兵回纥。天宝年间受玄宗册封的怀仁可汗——骨力裴罗,其子率兵帮肃宗平叛;?唐朝军民顽强抗击,人民作出了牺牲。《石壕吏》一诗中,“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等可作证。安史之乱既不是不同民族间的斗争,更不是敌对阶级间的较量,而是一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战争。所以广大人民群众是厌恶进行战争的。叛军方面,在初期夺得长安、洛阳后,诸叛将自以为得志,沉迷酒色,搜括财物,争夺权位,也削弱了叛军的力量,他们中的一些人叛而复降,降而复叛。?在郭子仪、李光弼率领下,唐军逐步转败为胜。763年,唐军最后打败叛军。因叛军首领中先后称帝的有安禄山、史思明,历史上叫做“安史之乱”。 3(影响 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唐朝从此由强盛走向衰落。提问:有几个大的方面的影响,学生看书后,教师归纳:四个方面。第一,破坏了北方的经济。战争主要在黄河流域一带进行,北方的农业生产遭 专业 专注 117号为您服务 - 2 - 精品教案荟萃 到极大破坏,百姓流离,商旅断绝,人口锐减。可用杜甫《三吏》、《三别》等有关诗句印证。洛阳周围几百里内,不少州县成了废墟。第二,中央集权大大削弱。参加平叛的唐军将领拥兵自重,安史部将也只是在名义上归降。他们仍各自独霸一方,不服朝廷管辖。在河北、山东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在剑南(四川)、山南、河南、淮南和岭南,甚至京城附近,也时常发生节度使或军将的叛变。第三,边防空虚。安史之乱时,把河西、陇右的军队大批征调入援,留下的多属老弱残兵。周边少数民族政权,趁机进扰。唐朝边疆地区不时告急。例如763年,吐蕃军攻入长安,唐代宗(762年即位)东奔陕州,郭子仪临时召募数千人在关中抵御。吐蕃军不久退出长安,但陇右十余州仍被吐蕃贵族控制,剑南、西川也不断受到被吐蕃和南诏联军侵犯的威胁。第四,北方人口的南移。安史之乱时,北方人口部分南迁,主要迁到长江中下游。他们对江南经济进一步开发起了一定作用。 提问:“安史之乱”造成的第二个影响是什么,点明: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板书。 二、藩镇割据 提问:藩镇 1(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安史判乱集团溃灭后,唐王朝为急于求得一时苟安,采取了姑息退让政策,不仅对参与判乱者一切不问,还分封安史余部为节度使。这一错误政策使这些叛将们凭恃河北田地广阔,物产丰饶的经济条件,利用唐朝平定长安附近的叛乱和西御吐蕃而无力东顾之时机,“完城缮甲,略无宁日”,藩镇割据愈演愈烈。 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增设许多节度使。这些节度使一是平定安史之乱的有功将领,以功晋升;再是安史降将,如田承嗣等。节度使管辖地区,大者十余州,小者三四州,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是割据势力。 提问:唐前期繁荣有哪些原因,(因第四节才讲的革新,中央集权的加强,这里只要学生答出皇权的巩固和政令的统一即可。)或者提问:西汉初年的王国有哪些权力,(这里将西汉初年王国问题表现变成表格,与唐朝藩镇割据现象作一对比) 2(特点 政治上有自主权。节度使自己任免官吏,管辖州县:节度使的位置传给儿子或部将,不受中央委派。经济上有财权。节度使掌握本地税收,“四州征赋,皆为己有,未尝上供。”军事上拥有强悍武装。将士世代相承,待遇优厚,和节度使建立了封建的义父子关系,骄横异常。 3(藩镇割据局面的影响 唐中期的割据局面,在唐肃宗形成,唐代宗762年即位时局面已经固定,其子唐德宗779年即位后开始裁抑藩镇。藩镇“合从而叛”,出现“藩镇连兵”的局面。藩镇之间、藩镇和中央之间,不断争战,持续了一百多年,一直到唐朝灭亡。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而唐朝中央政府统治机构的情况如何呢,学生答(出现了宦官专权),教师板书。 三、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 提问:唐朝宦官涉及到哪些人物,怎样专权的,指导学生看教材涉及高力士、李辅国、刘季述的文字,扣准“参政”、“参与机要”、“皇帝的废立”。 宦官,一般侍奉皇帝,管理宫室。唐代或称内侍监。由内侍监、内侍、内常侍负责掌传诏旨,守御宫门,洒扫内廷,内库出纳和皇帝的饮食起居等事务。宦官专权是专制主义的产物,也是政治腐败的表现。 1(宦官专权的形成 唐中宗时宦官开始用事,人数多至千余人。唐玄宗更信任宦官,即帝位以后,人数渐增至三千余人,穿紫衣(三品以上)、绯衣(四品以上)的就有千余人,指教材《内侍图》。高力士尤被重用,开元末年,外间进奏文表,都得先经高力士阅看,小事便直接处理,大事才告诉唐玄宗。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等人取得将相高位,都是走高力士私门;所有宦官都受高力士指挥,宦官是唐玄宗权力的化身,高力士是这些化身的指挥者,京城内外邸第田园,几乎一半为宦官所有。唐肃宗即位,宦官李辅国因拥立有功,参与机要,统领禁军,任免宰相,标志着宦官势力又扩大了一步。后来,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甚至国策的制定,朝臣、节度使的任免,皇帝的废立,几乎都由他们把持。后来宦官刘季述发动宫廷政变,将唐昭宗囚禁起来,手握银杖,历数唐昭宗罪名,然后让太子即位。820年,宦官杀唐宪宗,拥立唐穆宗。一个皇帝被宦官杀死,朝臣不敢追问,宫中朝上相安无事,说明宦官势力大到可以进退皇帝。从此掌握唐朝政权的人,不是皇帝,而是宦官。下面请看唐朝东汉宦官权力比较表: 教师小结: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唐朝的宦官专权远甚于东汉。这样,想在朝廷有一席之地的人,要么与宦官进行争斗,要么巴结宦官;而得到一席之地后,他们相互结成朋党,排斥异己。这也就是我们所讲的朋党之争。 2(“牛李党争” 唐后期朝官中屡兴朋党,纷争不已。他们往往以宦官为内助,以藩镇为外援,而以执掌朝政的权力为争夺目标, 专业 专注 117号为您服务 - 3 - 精品教案荟萃 其目的就是剥削民众来满足大量狂斗者的贪欲。其中以牛李党争最为激烈。提问:牛李两党的首领分别是谁,表面上各代表哪个阶层,教师归纳:牛李两党并非明显的新旧不同的阶层的对垒。表面上牛党重科举,是以进士、同年的关系结合起来的,李党头目李德裕出身于士族高门,凭门荫入仕,重门第等。科场出身与非科场出身的互相排斥,不过是争夺时若干借口中的一个。两个朋党各有大批徒众,一个朋党得势(首领作宰相),便尽量斥逐敌对朋党,让出官位给本朋党。文宗时,两党并用,每逢议政,双方总是争吵不休。文宗曾慨叹说:“去河北贼(藩镇)非难,去此朋党实难。”武宗时,李党当政,牛党的主要人物全被贬逐到岭南。宣宗时,牛党当政,李德裕贬死崖州(今海南琼山)。两党斗争长达四十多年。不论牛党和李党,对于当时的人民来说,都没有什么区别。他们的争斗,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促使唐朝衰落。 提问:唐后期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的共同影响是什么,引导学生归纳,教师小结:?安史之乱严重地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从此由强盛走向衰落;?安史之乱后,中央集权大大削弱,致使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也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进一步削弱唐朝统治力量,促使唐朝衰落。总的说来,政局动荡。 提问:唐朝政局前后态势是否一致,怎样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 教师归纳小结:从唐太宗到武则天的统治到唐玄宗前期,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唐后期从玄宗始至唐灭亡,政治黑暗,社会动荡,经济凋蔽。究其原因:?前期的统治者励精图治,中央政府聚集一批人才,如唐太宗时的魏征、房玄龄、李靖,武则天时的狄仁杰,玄宗前期的姚崇、宋璟等。?正因为中央集权巩固,所以能驾驭地方机构。而开元以后,用人失当,任人唯亲,宦官高力士、奸相李林甫、杨国忠等,宵小横行,致使政局动荡,兵连祸结,民不聊生,农民起义终于爆发了。诚所谓“得人者昌”,“失贤者亡”。当引以为戒。 四、唐末农民起义 1(原因 提问:唐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看书以后回答,教师归纳:?土地兼并。唐朝后期,由于藩镇割据,唐中央政府的实际辖区缩小,犹如一个大的方镇。从皇帝到各级官吏腐朽贪婪。他们大肆兼并土地,灾荒年月照旧催交赋税。?人民负担沉重,困苦不堪,据《唐会要》卷69载;“是天下以三分劳筋苦骨之人,奉七分待衣坐食之辈。”各地节度使对百姓大都残暴压榨,加之藩镇之间战火连绵,广大农民困苦不堪,终于揭竿而起。 2(经过 提问:唐末农民起义时间、著名领导人、特点及最后结果。让学生看书以后回答,教师归纳:875年,山东、河南农民几千人由王仙芝、黄巢领导先后起义。王仙芝发布檄文,指责唐朝吏贪赋重,赏罚不平,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几年以后,王仙芝战死,起义军由黄巢领导,采取流动作战的方针,转战大半个中国。后来,起义军攻入洛阳,占领长安,黄巢称帝,国号“大齐”。唐僖宗逃往成都。起义军没有乘胜追击唐军,唐僖宗得以集结力量反扑,黄巢被迫撤出长安,兵败自杀。 3(作用和影响 提问:唐末农民战争失败了,在历史上有无作用,教师小结:唐末农民起义波及大半个中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这次起义使腐朽的唐王朝从此分崩离析,名存实亡。907年,存在了290年的唐朝为藩镇所灭。 提问:唐末农民起义与秦末、西汉末、隋末农民起义相比,有什么最为突出的地方,生答师小结:农民军首次提出平均思想,反映了广大农民均产、均田的要求。 【本课小结】 通过学习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等史实,明确唐朝由盛渐衰,终于在农民起义中分崩离析,最后被藩镇所灭。明确在以人治为主的封建社会,作为地主阶级总代表的皇帝,着社会秩序,当他们励精图治,重用人才,积极施政,发展生产,将封建剥削稳定在农民能够接受的程度上时,社会便相对稳定;反之,皇帝若不思进取,任用坏人,中央集权受到削弱,便会导致国家衰落,以致灭亡。 【布置作业】 1(唐后期的社会主要矛盾表现在哪些方面, 2(唐末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如何, 专业 专注 117号为您服务 - 4 -
/
本文档为【第三节 唐朝后期的政局 人教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