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一A 就B”中的被动式 -- [Gengtang Wu]

“一A 就B”中的被动式 -- [Gengtang Wu]

2011-08-19 7页 pdf 204KB 17阅读

用户头像

is_570077

暂无简介

举报
“一A 就B”中的被动式 -- [Gengtang Wu] “一“一“一“一 AAAA就就就就 BBBB”中的被动式”中的被动式”中的被动式”中的被动式 吴庚堂 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外语系 二○○一年九月 1111.前言.前言.前言.前言 本文主要论述汉语“一 A就 B” 句式中的被动式。在“一 A就 B”的句式里,“一 A” 所代表的 A 动词有一些特别,在很多情况下即使是及物动词也可以不必把宾语说出来而不 影响句子的合法性,尤其显眼的是当动词还是不及物动词时该动词还可以有被动式如(1)1。 例(1)给我们提出的问题是:是不是只有及物动词才有被动式...
“一A 就B”中的被动式 -- [Gengtang Wu]
“一“一“一“一 AAAA就就就就 BBBB”中的被动式”中的被动式”中的被动式”中的被动式 吴庚堂 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外语系 二○○一年九月 1111.前言.前言.前言.前言 本文主要论述汉语“一 A就 B” 句式中的被动式。在“一 A就 B”的句式里,“一 A” 所代的 A 动词有一些特别,在很多情况下即使是及物动词也可以不必把宾语说出来而不 影响句子的合法性,尤其显眼的是当动词还是不及物动词时该动词还可以有被动式如(1)1。 例(1)给我们提出的问题是:是不是只有及物动词才有被动式,那么(1)是如何形成的, 是被动式所固有的特点还是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或两者作用的结果;另外,该句式前句动词的 性质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被动化有什么影响。 (1) 我被他这么一坐,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被动式对生成句法理论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汉语的被动式也不例外。在生成理论的框 架下对汉语被动式的研究就有着诸多的争论,其焦点应该集中在动词被动化理论的特点上。 汉语的被动式应该有其特点,但这些特点是否就完全背离了动词被动化的一般规律,对于这 个问题我们觉得有必要对汉语的被动式作些更全面更彻底的研究。从(1)中,简单的一眼 我们会说不及物动词也有被动式,但其中的诸多环境因素不弄清我们还不能妄加结论。下面 就该句式的特点与动词被动化的关系作些探讨。 2222.分布特.分布特.分布特.分布特征征征征 例(1)这种被动式是出现在以关联词“一…就…”联接的句式里。邢福义(1998)把 这种句式划归为“一 A 就 B”的复句句式。国内语言学界对这种句式的研究也有,如施关 淦(1985),邢福义(1987),殷志平(1999),王弘宇(2001)等,研究的出发点不同侧重 面也不同,但是,对于这种句式在生成语法框架下的特点却还有待研究。为此,我们首先看 看这种句式的分布特点。为了更能说明问题,我们把(1)改成(2)。在(2)中前句的动词 是不及物动词,而同样普遍的是前句的动词为及物动词。当前句的动词为及物动词时,动词 的宾语往往可以省略,不省略宾语的句子有时反而不够通顺。另外,这种省略在简单句里是 不常有的,除非在有上下句的语境里。再就是,这种省略还隐含了另外一种意义,例如,(3-4) 中的“打”都有两种意思:打“我”或打别的什么。究竟打的是谁或打的是什么只能从语境 中判断。此外,这种“一 A 就 B”句式也不排除否定;但是,是用“不”还是用“没有”, 对句子就有不同的要求,用“不”时句末不能有“了”,用“没有”时前面需要加“还”等 而且句末必须用“了”,这些特点从(3-4)中就可以看出。 (2) a. 他这么一走,我就没心思看书了 b. 我被他这么一走,就没心思看书了 1 该句引自黄正德(Huang 1999)的例句。 c. 被他这么一走,我就没心思看书了 (3) a. 他(还没)这么一打,我就没心思看书了 b. 我(还没)被他这么一打,就没心思看书了 c. (还没)被他这么一打,我就没心思看书了 (4) a. 他不这么一打,我就没心思看书 b. 我不被他这么一打,就没心思看书 c. 不被他这么一打,我就没心思看书 在这种句式里后句还可以有自己的主语,如(5)中的各例。当后句有主语时,前句照 样可以有被动式和否定式,只是(5b-d)语感差些。相比之下,(5c)要比(5b,d)好些。对 于(5b-c),句子的可接受程度可能并不是因为转化为被动这一单一原因引起的,因为同样 的句式(6b-c)就很好。(5-6)所具有的相同之处是(d)句都不通。这里的原因是:如果“小 李”是“被”字提取的对象,这里便有介入受阻(intervention)的因素,这点在后面的分析 中我们会看到。 (5) a. 他这么一敲桌子,小李就没心思看书了 b. ?桌子被他这么一敲,小李就没心思看书了 c. ?被他这么一敲桌子,小李就没心思看书了 d. ?小李被他这么一敲桌子,就没心思看书了 (6) a. 他这么一推门,小李就醒了 b. 门被他这么一推,小李就醒了 c. 被他这么一推门,小李就醒了 d. ?小李被他这么一推门,就醒了 这种句式的再一个分布特点就是“一”字的位置。“一”字在这种句式里有一些很特别 的功用,例如,在例(2)里如果没有“一”字至少(b-c)不能成立。“一”字一般出现在 前句的动词前,也可以出现在动词后面的补语里,包括不及物动词如(7-8)。从(7-8)我 们还可以看出,“一下”在汉语语法里是动量补语。如果单从(7)来看也许很容易把它误认 为是宾语: (7) a. 门被他这么推了一下,小李就醒了 b 被他这么推了一下门,小李就醒了 (8) a. 他这么走了一下,我就没心思看书了 b. 我被他这么走了一下,就没心思看书了 c. 被他这么走了一下,我就没心思看书了 以上简单地列举了与我们的讨论有关的“一 A 就 B”句式的一些分布特点。这里需强 调一下的是,在以上前句为及物动词的句子里,当及物动词没带宾语时,动词都有两种意义 包括在被动句里。接下去我们将讨论“一 A 就 B”中的被动式究竟是怎么产生的,被动句 是不是一般的普通句,“被”是不是一般的普通动词,或者说,被动句是否遵循被动化的一 般规律。 3333.被动式的.被动式的.被动式的.被动式的成因成因成因成因 在目前的一些语言学文献里,不少学者(如 Aoun and Li 2001以及其中所引用的一些作 者)是把“再造”(Chomsky 1999)作为是否有移动的鉴别式。其中的基本假设是:移动必 然会留下空缺,那么这个移动留下的空缺必然会允许“再造”,“再造”的成分将不遵守“约 束理论”的规则;否则这种句式就有可能并不牵涉到移动。在我们这里所讨论的“一 A就 B” 中的被动式里,所有的句式都允许“再造”,而且提取项还都可以保留在原位。因此,在我 们的分析进程里,我们是以移动作为我们分析的出发点来考察它的成因以及这种移动的可能 性和限制等。首先,我们将从(3)句着手,(3)从写如下: (9) a. 我被他这么一打,就没心思看书了 b. 被他这么一打,我就没心思看书了 表面上看,(9)中的“我”就是“打”的受事,如果按提取的方法分析被动句“我”完全可 能就当成“打”的受事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上面我们注意到“打”有歧义,有可能是打 “我”或打别的什么。如果打的是别的什么,“我”就不可能是动词的受事虽然可能是从宾 语位置上提出来的。在该句里,动词“打”是隐含了受事,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受事,因为当 宾语位置出现受事时这种歧义就消失了,如在(5-6)里面。这类动词是一种什么类型的动 词尚不清楚,因为动词语义上有受事但又不需要表达出来。此外,这里面隐含的受事也不可 能是 PRO/pro,PRO/pro都是有题元角色的主目语,当“我”要提取跨越它时会受阻。因此, 这种隐含应该是隐含在动词内的意义,动词并没有受事出现。按这种思路分析,值得我们注 意的是这种提取可能是下一个 IP 里 Spec 位置上的成分。这种结构是否是 ECM(exceptional Case marking)结构呢,如果不是 ECM结构这种提取如何成为可能?我们暂时把这个问题放 开,接着看一下前句动词带受事的情况,即(5-6)的情况,(6)重写为(10): (10) a. 门被他这么一推,小李就醒了 b. 门被这么一推,小李就醒了 c. 被他这么一推门,小李就醒了 d. ?小李被他这么一推门,就醒了 e. ?小李被他这么一推门,他就醒了 f. *小李被他这么一推门,小张就醒了 (11) a. 小李被他这么一推门,就给/被吵醒了 b. [他这么一推门],就吵醒了小李 只从前句来看,(10a)就是普通的被动式了,“被”字后面的名词是被抑制了的施事,它完 全可以不出现,如(10b)。在(10c)的情况下,当名词“门”不提取到主语的位置时,特 征的一致操作 Agree(Chomsky 1999)是通过“匹配最大化”(Maximize matching effects) 而实现。(10d)就我们的语感总觉得不流畅。当我们在后句加上一个“他”时如(10e),句 子还是不好。这里假设“他”指的是“小李”,如果指的是别人,句子更糟糕。再若把“他” 换成“小张”如(10f)句子就没有可接受的余地了。但稍微把(10d)改一下却又是一个很 好的句子,如(11a)。(11a)为什么可以接受,我们看一下他的结构。从(11b)我们可以很 清楚地看到,“他这么一推门”(方括号内的成分)是主语,该句就是一个普通的被动式。2(10d) 2 在(11a)里,句子中有一个“给”字,没有“给”字句子更不流畅些,“给”又要比“被”字好。这种助 可能很能能说明一些问题。首先从语义上看,在这种定式里动词一般是隐含受事的,不说出 来语义上就有可能包含了“推门”,说出来反而不经济。再从句法层看,当“门”出现时, 它是一个有题元角色的主目语,是一个介入成分。当句法操作要提取“小李”时便违反了最 简连接条件MLC(minimal link condition)(Chomsky 1995)。很显然,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 的条件:即在这种一 A就 B句式里动词的受事可省略。可以看出,在这种结构里动词性质 的变化取着决定性的作用。最后,我们再看一下(2)看是否还能发现一些东西,(2)重写 为(12): (12) a. 我被他这么一走,就没心思看书了 b. 被他这么一走,我就没心思看书了 该句“走”为不及物动词,但还是有被动式。这应该是一 A就 B句式的特点,因为简单句 里不及物动词不可能有被动式。句子本身不可能错,只可能是我们的语法理论错了,或者说 我们根本就还没有发现它本身的特点。当我们仔细观察一下(12a)、(10d)以及(9)等结 构相同的句子时,我们就会发现合法句子前句的动词都是不及物动词或处于“不及物的状 态”,例如(10d)就不能有受事出现。如果说及物动词可以不带受事是这种句型的特点,那 么“被”字选择不及物动词应该是被字句的特点。这里还是有问题,不及物动词只是不带宾 语,提取的对象应该是下一个 IP 的主语,要使提取成为可能,下一个 IP 必须是非定式句 (non-finite clause),汉语不是形态丰富的语言,你无法判断是定式句还是非定式句。总不 能这么说,有主语时就是定式句,没有主语就是非定式句。在没有形态标志的情况下,有理 也说不清。在(12a)这种句式里,这两点是事实:1、有“被”字出现,2、当比较(12a-b) 时,后句的主语“我”被提前了,而且提取后的空位允许“再造”。此外,从 NP 提取的角 度出发“我”的提升并不违反 MLC。再看下面的句子,这是两个所谓的“得”字结构的例 句: (13) 我们被(这场雨)下得连门都没出一步3 (14) 他被(这件事)高兴得连自己姓什么都不知道 在(13)里,“我们”不可能是“下”的受事宾语,(14)句里的“他”也不可能是“高兴” 的受事宾语。需特别指出的是(14)里边的谓词“高兴”是形容词,但这种句式里被动式并 不排斥它。可见,谓词的词类在被动式里并不是一个取决定性的因素。我们这里可以先作一 个假设,假设“被”字有某种特征[Fbei],它必须选择具有某种特征的中心语进行匹配,比如 说(12)里的“一 V”以及(13-14)中的“V得”中的某种特征。只当“被”字的特征[Fbei] 完成了匹配一致操作后句子才合法。那么,被动式的形成问题就集中在“被”字的选择特征 上了。这也就是所谓的中心语与中心语的选择关系问题了(the head-head relationship)。在“一 V”、“V得”的结构里,动词性成分所加的助词“一”和“得”使得该动词性成分具备了类 似于英语过去分词的特征而能被“被”字所选择。因此,“一 V”、“V 得”与其他被动式中 词可能是被动动词的标志形式的一种表现,石定栩(1999)就认为是动词被动式的标志。 3 “得”字后面的名词还可以由“把”字来引导,如: a. 这场雨把我们下得连门都没出办步 b. 这件事把他高兴得连自己性什么都不知道 相反,在“一 A就 B”句式里就没有这种“把”字结构,如: c. *他把我这么一走,就没心思看书了 d. *他把我这么一打,就没心思看书了 这说明“一 V”和“V得”还是有一些不同。“把”字的作用域一般没有“被”字宽,“被”可以跨动词提 取,“把”只能在一个动词的范围内出现,而且多半是动词的论元(必有的或非必有的)。上面的比较是否 说明“V得”后的名词是谓词加“得”后转义而获得的论元呢,或者说动词发生了论元增容(顾阳 1999)? 的及物动词应该具有相同的特征,能与“被”字中的[Fbei]特征实现一致关系。 前面也提到,这种“一 A就 B”中的被动式提取的是下一个 IP里的成分,这种提取移 动如何成为可能,这就是句法结构上的问题了。这是一种带关联词“一···就···”的句式, 而且“一”有特别的功用。此外,我们这里所讨论的被动式都是“一 V”省略了受事或无受 事的情况,如 V为及物动词的(3)、(9)和 V为不及物动词的(1)、(2)、(12)。上面我们 说“一 V”中的“一”使得该动词能满足“被”的选择特征,这里还不够准确。从我们所观 察到的情况来看,“一 V”中的“一”(或更准确的讲是“一···就···”)至少有下列的功能: (15) a. 对于及物动词而言,可以压制动词的受事,同时动词还保留了赋格能力。 b. 对于不及物动词而言,可以使动词获得赋格能力。 (15)是如何得来,首先,我们可以结合(13)、(14)中的“得”字结构作一些推断。“得” 和“一···就···”都具有类似的动能,相比之下“得”比“一···就···”更甚,它不但可 以和不及物动词发生作用,而且对形容词也具有同样的功效。在注(3)我们说这种“得” 字结构有“把”字式,那么“得”字后面的名词就应该是“V得”的宾语。 我们还暗示“V 得”有可能发生了论元增容,相比之下,“一 V”虽有不同,没有“把”字式也不可能论元 增容,但是使不及物动词获得了赋格能力还是可能。这里只是说“一···就···”对动词有 作用,这种作用的可能性就是使“一 V” 获得了赋格能力。请注意这只是一种可能,“一 V” 后面的名词究竟是什么格,汉语没有格形态标志你永远无法获得最直接的证据,我们只能从 不同的角度进行推断。接下去我们再从理论体内部作一番考察,在这一节的开篇之处我们就 说过,海外不少学者是把“再造”当作移动的鉴别式。移动的语迹“再造”后它会逃避“约 束理论”的限制,我们看看这种被动式是否有这样的特点,首先看下面的例句: (16) 小李 i被小张 j这么一走,他 i/*j/*k 就没心思看书了 (17) 小李 i被小张 j这么一打,他 i/*j/*k就没心思看书了 我们可以先不管(16-17)是不是被动式,甚至可以把“被”字当成是动词来考察。“他” 只有一个意义,就是回指“小李”。根据“约束理论”的第二原则,如果后句是一个定式句 (a finite clause)“他”可以指“小张”、“小李”或别的什么人;如果后句不是一个定式句“他” 根本就不能指“小张”或“小李”,而只能指别的什么人。可是,从上面的下标我们可以看 出“他”只有一个意义,这正好印证“再造”逃避“约束理论”限制的事实。(16-17)毫无 疑问是 NP移动。我们还可以用反证法来这种被动式并不是用别的什么方法而生成的。 这里所说的别的分析方法是指这两种:1、WH-移位方法,这种方法还包括被动式的主语由 基础生成,被动式中的空缺通过算子移位而获取释义;2、被动式完全由基础生成,即非移 位的方法。请看下面的例句,(18)是(10f)的重写,(19a)是(2b)的重写: (18) *小李被他这么一推门,小张就醒了 (19) a. 我被他这么一走,[IP t就没心思看书了] b. *书被他这么一走,[IP 我就没心思看了 t ] 被动式由基础生成的分析方法把“被”字当成是一个完全动词,那么它便应该允许(18)这 样的句式,然而,事实恰好相反。因此,我们可以排除上面提到的第二种方法,这种被动式 不能由基础生成,“被”不是一个普通的动词。再看(19),如果按WH-移位(19a)是顺理 成章的事,但是(19b)也是按WH-移位的方法生成的句子却不合法。可见,WH-移位的方 法也不是生成这种被动式的正确途径,这也说明了这种被动式是 NP提取的结果。接着,在 这种被动式里要使 NP移动成为可能,很明显,后句必须是一个非定式句。假设后句就是一 个非定式句,那么这种非定式句是句子本身的特点还是由于什么原因而引起的呢?这一问题 还有两种可能:1、“一 V”动词就是一个类似于 ECM动词,2、“一 V”就是一个普通动词, 后句为非定式句是由于“被”字作用的结果。在第一种可能性里,“一 V”中的动词由于关 联词的作用而获得了这种特性,在第二种可能性里“被”字能够作用在下一个 IP 上。在这 两种可能性里,第一种可能性要比第二种大,因为在第一种可能性里至少我们还有“V得” 这样的句子作旁证。因此,在缺乏别的证据面前我们的推理只能偏向于第一种可能性。至此, (15)所作的结论应该是合理的推论。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得” 和“一···就···”都是关联性成分,关联的 结果是句子更紧凑,这种紧凑其中的一些特征我们是可以通过句法手段进行描述的,(15) 就应该抓住了这其中的某些句法特征。此外,“一 A就 B”句式里的前句还有一些句法特征。 前面我们说这种句式并不排除否定,但是这种句式的前句是不能够接受体貌助词“着、了、 过”,下面的句子可以说明这一点: (20) 他这么一走(*着/*了/*过),我就没心思看书了 (21) 他这么一打(*着/*了/*过),我就没心思看书了 从前句动词排除体貌助词这点上来看,该动词还是与一般的动词不一样,动词的性质还是发 生了某些变化,体现了这种句式“紧凑”的特点。按上面的分析,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例(2-3), 它们结构上的特点可以通过(22-23)再作些说明: (22) 他这么一走,[IP我就没心思看书了] (23) 他(还没)这么一打,[IP我就没心思看书了] 表面上看,前句和后句是两个完全独立的句子,而且还可以用逗号来表示中间的语音停顿; 而实际上,两句结合得非常紧密,“一走”和“一打”分别为下一个 IP里的“我”赋格。这 种结构就类似于 ECM结构了,而这种 ECM结构是依赖于关联词而得以实现,关联助词的 加入使动词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及物动词的受事被抑制但还保留了赋格能力,不及物动词却 获得了赋格能力4,动词的赋格能力是通过给下一个 IP里的成分赋格而得到消减。另外,不 是所有的“一 A就 B”的句式都是(15)所指的句式。当及物动词的“一 V”带有自己的受 事时,情况就应该不一样了,如(5-6)、(10-11)等中的情况。动词带了受事宾语,句中的 必要成分都不残缺,它们更应该类似于一般的主从复合句,而且移位所表现的特点都可以看 出其中的不同。这些不同的特点前面都已经涉及到,这里就不再重复了。我们再分析一下“被” 字的特点。如果按上面的分析那就好解释了。“被”字的功效还是吸收动词“一 V”的赋格 能力,从而使得“一 V”不能给后面的[Spec, IP]上的成分赋格。那么,“被”字的特征[Fbei] 所匹配的特征应该是无赋格能力却又带了宾语的谓词性成分的特征,无关紧要的是谓词的语 类形式。 以上我们分析了“一 A 就 B”句式中的被动式,认为关联词在被动式中起作关键的作 用。我们把关联词的作用归纳为(15)所描述的两个方面,从而使得“一 A 就 B”中的一 些不及物动词也可以见到被动式。汉语被动化的基本特征并没有改变,“被”字起抑制施事 的作用并吸收动词的赋格能力。相反,在这种被动式里,由于一些关联助词的作用动词的性 质将发生变化,及物动词将不能出现施事但却有赋格能力,不及物动词将能获得了赋格能力。 这种关联在表现形式上使整个句式更为“紧凑”。此外,我们还通过例句证明了这种被动式 不能由基础生成也不能通过 WH-移位生成,从而也印证了“再造”成分逃避“约束理论” 4 还不清楚我们这里的结论是否与 Buzio (1996)原则有什么相冲突的地方,不过我们这里所涉及的都是动词 的域内论元和格的问题。 限制这一鉴别方式。 4444.结语.结语.结语.结语 本文我们讨论了“一 A就 B”句式中的被动式。在“一 A就 B”句式中,关联词“一···就···” 有一些特别的功用,在普通句里当前句位及物动词时,动词的施事可以省略,体现在被动式 上不及物动词也可以有被动式。我们认为这种不及物动词上的被动式是关联词“一···就···” 作用的结果。我们在论证的过程中还引证了“得”字结构里类似的情况,从而我们把关联词 “一···就···”的功能归纳为(15)。关联词“一···就···”通过作用在前句动词上使该 动词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些特定的句式结构。“一 A就 B”句式中的某些特殊被动式 究其原因归咎于关联词。此外,我们还分析了这种被动式的移位-再造关系,并用反证法证 明“一 A 就 B”句式中的被动式是通过移位的方式而生成的。从本文的分析来看,被动式 不一定只出现在及物动词里,在非及物性谓词里(包括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当受到某些 词素的作用这类句式同样可有被动式。 参考文献 Chomsky, N. 1995. The Minimalist Program.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Chomsky, N. 1998. Minimalist: the Framework. MIT Occasional Paper in Linguistics 15, MIT Chomsky, N. 1999. Derivation by Phase. MIT Occasional Paper in Linguistics 18, MIT Huang, C.-T. J. 1999. Chinese passive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m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Joseph Aoun and Yen-hui Audrey Li. 2001. Essays on the representational and derivational nature of grammar: the diversity of wh-constructions. Ms.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冯胜利(1997),“管约”理论与汉语的被动句,《中国语言学论丛》,第 1期。 顾阳(1999),双宾语结构,《共性与个性》,徐烈炯主编,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北京。 施关淦(1985),用"一…就…"关联的句子,《汉语学习》,第 5期。 石定栩(1999),“把”字句和“被”字句研究,《共性与个性》,徐烈炯主编,北京语言文化 大学出版社,北京。 王弘宇(2001),说“一 A就 C”,《中国语文》,第 2期。 邢福义(1987),前加待定形式词的"一 X就 Y句式,《中国语文》,第 6期。 邢福义(1996),《汉语语法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长春。 殷志平(1999),动词前成分"一"的探讨,《中国语文》,第 2期。
/
本文档为【“一A 就B”中的被动式 -- [Gengtang Wu]】,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