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北苑御茶研究第1期(1)

北苑御茶研究第1期(1)

2011-08-01 9页 doc 8MB 21阅读

用户头像

is_152001

暂无简介

举报
北苑御茶研究第1期(1)建瓯地情 北苑禦茶研究 建甌市北苑禦茶文化研究所 建甌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2010年06月28日 星期一 第001期 北苑禦茶縱橫 北苑禦茶文化研究所2010年工作思路 福建省建甌市北苑禦茶研究所以研究北苑禦茶文化、打造北苑禦茶品牌、振興北苑禦茶產業為主旨,其主要課題是研究北苑禦茶的茶史、茶俗、茶藝、茶品、茶業、茶神和茶文等。自2009年12月23日經建甌市科技局核准正式成立以來,在社會各界的積極扶持下,各方面研究工作進展順利。 為進一步弘揚北苑禦茶文化,打造北苑禦茶品牌,推進北苑禦茶產業的發展,現根據已取得的成績,結合研究所...
北苑御茶研究第1期(1)
建瓯地情 北苑禦茶研究 建甌市北苑禦茶文化研究所 建甌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2010年06月28日 星期一 第001期 北苑禦茶縱橫 北苑禦茶文化研究所2010年工作思路 福建省建甌市北苑禦茶研究所以研究北苑禦茶文化、打造北苑禦茶品牌、振興北苑禦茶產業為主旨,其主要課題是研究北苑禦茶的茶史、茶俗、茶藝、茶品、茶業、茶神和茶文等。自2009年12月23日經建甌市科技局核准正式成立以來,在社會各界的積極扶持下,各方面研究工作進展順利。 為進一步弘揚北苑禦茶文化,打造北苑禦茶品牌,推進北苑禦茶產業的發展,現根據已取得的成績,結合研究所自身的發展情況,特制定2010年北苑禦茶研究所八大工作思路如下: 一、《北苑禦茶研究》的創刊與發行 創辦《北苑禦茶研究》,為本所研究人員搭建一個良好的資訊平臺,通過本刊不僅可以瞭解北苑禦茶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時掌握研究所工作的最新動態,同時還可以與外界進行有效的學術交流。 二、“北苑禦茶講壇”的開壇與普及 開設“北苑禦茶講壇”,從茶品、茶具、茶藝等九個方面,全面解讀中國茶史上名冠天下458年的絕世奇茗——北苑禦茶。讓曾經無限輝煌的北苑禦茶走進千家萬戶,家喻戶曉。 三、“北苑禦茶茶藝”的繼承與創新 秉承繼承與創新的宗旨,茶研所擬研創出一套北苑茶藝品賞的標準套路,這套標準茶藝套路將融入“閩國古都、八閩首府”的歷史文化特色和元素,營造“清和澹靜、古典尊榮”的茶禪境界。 四、北苑禦茶品牌的設計與推廣 設計北苑禦茶的品牌標識,形成統一的文化標誌,並對茶研所下屬的茶莊、茶企的茶室中堂進行一體化佈置,借此輻射推廣。 五、北苑禦茶商標的註冊與包裝 一是申請註冊具有北苑禦茶文化底蘊的商標,二是請專業人員開發和設計一套尊榮華貴、古香古色的北苑禦茶專用包裝。 六、“北苑禦茶之歌”的創作與傳播 與時代接軌,創作一首深情讚頌北苑禦茶的“北苑禦茶之歌”,並向社會徵集曲譜,為北苑禦茶注入更多的文化元素。歌曲形成後還將通過歌手大賽等形式向社會廣為傳播。 七、北苑禦茶公益形象的樹立與弘揚 擬向建甌二中捐建一座袁樞塑像,通過袁樞“勤奮、忠直、創新”的精神將北苑禦茶研究所敢擔責任的公益形象傳播於社會各界。 八、北苑禦茶管理體系的構建與完善 為“茶俗研究室”、“制茶研究室”、“茶韻研究室”等北苑禦茶研究所的二級機構掛牌,著力構建、完善一個民智共謀、品牌共創、科學運轉、連鎖經營的管理體系。 北苑禦茶論壇 “北苑禦茶”系列講壇之一 北苑茶品天下絕 建甌市方志委 賴少波 引子:北苑禦茶 五代閩龍啟元年(西元933年),張廷暉將鳳凰山方圓30裏的茶山獻給閩惠宗王延鈞,閩惠宗將它列為皇家禦茶園,因為地處閩國北部,所以叫北苑。從此,北苑茶品名冠天下,歷代讚頌北苑禦茶的名家名篇層出不窮。宋代周絳在《補茶經》中盛讚她“天下之茶建為最,建之北苑又為最”;丁謂在《北苑焙新茶》稱頌她“北苑龍茶著,甘鮮的是珍”“作貢勝諸道,先嘗只一人”,曾做過福建路常平茶鹽公事的陸遊在《建安雪》中更是作了高度評價“建溪官茶天下絕”!“建溪官茶”指的就是當時的北苑禦茶。 那麼北苑禦茶到底有多絕?這可從茶品、茶具、茶藝、茶史、茶書、茶詩、茶焙、茶神、茶俗等九個方面,進行全面解讀。 今天,先說——“北苑茶品天下絕”。 說起北苑禦茶,人們便會想到“一餅千金”的龍鳳團茶。北宋太平興國二年(西元977年)朝廷派重臣督造北苑禦茶,為了“以別庶飲”,鑄了龍鳳圈模,將研膏茶用圈模壓成餅狀,因茶餅上印有龍騰鳳翔的紋飾,所以也叫“龍團鳳餅”。這龍鳳團茶有“大龍鳳團”和“小龍鳳團”之分,那麼,“大龍鳳團”是一款怎樣的茶品?“小龍鳳團”又是一款怎樣的茶品?大團與小團有什麼不同?這些絕世奇茗是怎麼研製問世的?帶著這些疑惑,讓我們一起走進兩宋的龍茶盛世,去探尋和揭開這一串串千古之謎! 一、首先來談談北苑禦茶初期的極品——“大龍鳳團”茶 1.何為“大龍鳳團”茶? 宋代最貴重的茶就是龍鳳團茶。宋徽宗在《大觀茶論》裏說:“本朝之興,歲修建溪之貢,龍團鳳餅,名冠天下。” 龍鳳團茶是經過採茶、揀茶、蒸茶、榨茶、研茶、造茶、過黃等七道規範而嚴苛的工序精製而成,如團餅狀,每八餅重一斤,面都有十分講究的龍鳳飾紋。龍是百獸之首,皇帝的象徵,鳳是百鳥之首,母儀天下的標誌。`龍鳳茶不同於一般的茶,“以別庶飲”顯示了皇家的尊貴。進貢時都有吉祥的茶名,如萬壽龍芽、太平嘉瑞、瑞雲翔龍等。 2.“大龍鳳團”由誰首創? 北苑“龍鳳團茶”的創始人是丁謂。丁謂何許人也?丁謂是北宋名人,字謂之,蘇州長洲(今江蘇蘇州市西南人),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位同宰相。丁謂聰明過人,西昆體詩人,詩、畫、博弈、音律無不洞曉。宋至道中(約西元996年),丁謂任福建路轉運使,到建安縣(今福建省建甌市)督造北苑禦茶時創制了大龍鳳團茶,成為天下之最。當時丁謂精工製作了四十餅大龍鳳團進獻給皇帝,宋太宗龍顏大悅。此後,建州每年上貢禦品龍鳳團茶。 3.丁謂為“大龍鳳團”茶做了哪些貢獻? 丁謂為“大龍鳳團”茶做了三大貢獻。 一是首創之功:丁謂開創了團餅茶的採制工藝,首創了“大龍鳳團”茶,並使北苑龍鳳團茶在北宋名傾天下。 二是著書立說:丁謂在文學方面也頗有成就,和孫何並稱“孫丁”,當時文壇有不少推崇者,著有《丁謂集》八卷、《虎丘集》五十卷等。更為難得的是他在制茶實踐的基礎上系統總結了團餅茶的生產經驗,寫出了對團茶生產起重要指導作用的茶學專著《北苑茶錄》,也叫《建安茶錄》或《茶圖》。《北苑茶錄》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呢?《郡齋讀書志》第十二卷中說丁謂:“監督州吏,創造規模,精緻嚴謹。錄其園焙之數,圖繪器具,及敘採制入項法式”。可見,《北苑茶錄》不僅記敍了茶焙的數目、所在地,以及採摘、焙制、上貢的經過等,還繪製了制茶的器具圖。正因為丁謂的《北苑茶錄》,北苑禦茶很快就聞名遐邇。 三是作詩題序:除了著書,丁謂還創作了許多讚頌北苑禦茶的詩,其中《北苑焙新茶》是最出色的:“北苑龍茶著,甘鮮的是珍。四方惟數此,萬物更無新。才吐微茫綠,初沾少許春。散尋縈樹遍,急采上山頻。宿葉寒猶在,芳芽冷未伸。茅茨溪口焙,籃籠雨中民。長疾勾萌並,開齊分兩均。帶煙蒸雀舌, 和露疊龍鱗。作貢勝諸道,先嘗只一人。緘封瞻闕下,郵傳渡江濱。特旨留丹禁,殊恩賜近臣。啜為靈藥助,用與上樽親。頭進英華盡,初烹氣味醇。細香勝卻麝,淺色過於筠。顧渚慚投木,宜都愧積薪。年年號供禦,天產壯甌閩。” 這首詩是一個絕好的廣告,詩中描寫了北苑茶採摘、焙制、包裝、運輸、上貢、品嘗的情景,既突出地區優勢,又突出產品品質,讚美它是最佳的貢禦之茶,是為福建增添光彩的“天產”。南宋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後集》中評價說:“此詩敘貢茶頗為詳盡,亦可見當時之事也。” 更有價值的是詩前的序,為北苑茶事的輝煌歷史作了鐵證。序的全文如下:“天下產茶者七十郡半,每歲入貢,皆以社前、火前為名,悉無其實。惟建州出茶有焙,焙有三十六,三十六中惟北苑發早而味尤佳。社前十五日即采其芽,日數千工,聚而造之,逼社入貢。工甚大,造甚精,皆載於所撰《建安茶錄》,仍作詩以大其事。” 這段話指出,建州有36個官焙,其中北苑龍焙生產的茶又早又好。春社(宋代以立春後第五個戊日為春社,這一天,皇帝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天地的儀式)前15天,每天上千人採茶,花工大,製作精,而且在春社前用快馬加急送到三千五百裏外的京城開封。從採摘到製作,從建安到開封,僅用了十幾天的時間,考慮到當時的交通條件,這似乎是不可能的,然而這卻是事實!正因為能夠如此,雖然建安比顧渚離開封更遠,宋朝還是把修貢中心移到建安。 二、其次要談談北苑禦茶成熟時期的一種極品——“小龍鳳團”茶 1.何為“小龍鳳團”?它與“大龍鳳團”有何不同? 北宋慶歷年間(約在西元1041—1048年),福建轉運使蔡襄主司北苑茶事,他在“大龍鳳團”的基礎上,創制出“小龍鳳團”茶。與“大龍鳳團”一斤八餅不同的是,小龍鳳團更精緻,每二十餅重一斤,它的價格可值黃金二兩,歐陽修在《歸田錄》中稱讚小龍鳳團茶道:“金可有,而茶不可得。” 2. 蔡襄為“小龍鳳團”茶所做的最大貢獻是什麼? 蔡襄(西元1012—1067年),北宋四大書法家之一,字君謨,號端明,也叫蔡福州,世稱忠惠公。北宋興化府仙游(今福建莆田)人。蔡襄督造了小龍鳳團茶,因而成為中國茶史上小龍鳳團茶製作第一人。蔡襄創制的小龍鳳團茶與丁謂創制的大龍鳳團茶,促進了茶葉製作技術的發展,龍團鳳餅,起于丁謂,成于蔡襄。兩人在中國禦茶史上被稱為“前丁後蔡”。 蔡襄為小龍鳳團茶所做的最大貢獻還不僅限於首創,更重要的是他為小龍鳳團茶在茶史上樹碑立傳,他創作了《茶錄》一書。蔡襄在書法上頗有造詣,《茶錄》本身就是蔡襄的一件書法傑作。《茶錄》分為兩篇,上篇論茶,對茶的色、香、味和藏茶、炙茶、碾茶、羅茶、侯湯、盞、點茶作了簡明扼要的論述;下篇論茶器,對制茶用具和烹茶用具的選擇,均有獨到的見解。《茶錄》的論述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是一部繼陸羽《茶經》之後最著名的茶學專著,為宋代藝術化的茶飲奠定了理論基礎。 2. 蔡襄為何被《茶品通史》稱為“中國品茶第一人”? 我們可以從以下兩件有趣的逸事得以佐證: 讓我們先來看蔡襄的第一件軼事:蔡襄在擔任福建路轉運使期間,通過製作小龍鳳團茶,練就了一手品茶的本領,能辨別茶的品種、味道與優劣。據宋代學者彭乘的《墨客揮犀》記載,有一次返鄉歸隱的蔡葉丞邀請蔡襄到家中做客,蔡襄剛落座不久,蔡葉丞的另一舊友也隨後到訪。侍童在下房烹調小龍鳳團茶時聞知又來了位客人,急得束手無策。因為家裏僅有的兩塊小龍鳳團茶都烹上了,恰好每人一茶甌。現在又多出一位客人,可怎麼辦呢?考慮再三,他就掰了塊大龍鳳團茶一起烹煎。烹好後端給主人和兩位客人,心裏還為自己的“高招”暗暗自得。不料蔡襄在侍童端上茶甌時就覺得茶的氣味不對,啜了一口果然是夾雜了大團的小龍鳳團茶,蔡襄便問道:“為什麼要將大小龍鳳團茶合在一起烹飲呢?” 蔡葉丞是位有身份、講體面的人,聽到蔡襄的問話,既吃驚又覺得有失面子,就喚回侍童問明緣由。侍童只好原原本本地說明了真相,蔡葉丞原諒了侍童,對蔡襄辨茶的本事是佩服得五體投地。隨即向蔡襄請教是怎樣分辨出大小龍鳳團茶的差別?蔡襄說:“我要是吃不透大龍鳳團茶的特性,怎麼能研製出小龍鳳團茶呢?若是二者只有八餅一斤和二十餅一斤的差別,皇上會如此青睞小龍鳳茶團茶嗎?輕描淡寫的幾句話卻說得在座的人無不伸出大拇指,對蔡襄表示敬佩。 再來說說蔡襄辨茶、識茶的第二件趣事:蔡襄識茶、辨茶在宋代是很有名氣的。在建州能仁寺的院裏,有一棵茶生長在石縫中間,它產的茶葉被稱作“石岩白”,是一種稀有的優質茶的品種。寺內和尚仿照龍鳳團茶的制法,製作了八餅團茶。分別饋贈給轉運使蔡襄和京師的朝臣王禹玉。一年後蔡襄調任吏部侍郎,在蔡襄去拜訪王禹玉時,王禹玉知道蔡襄的辨茶、識茶的工夫聞名遐邇,不敢怠慢,就命人以最好的茶——“石岩白”來招待他。蔡襄端起茶甌先聞了聞茶的香氣,然後說:“您怎麼會有能仁寺的‘石岩白’?”王禹玉說:“真不愧是‘茶博士’呀,什麼茶都瞞不過你。”對蔡襄的品茶工夫慨歎不已。 由此可見,蔡襄被譽為中國品茶第一人是當之無愧的。 三、 再次要重點解密北苑禦茶鼎盛時期的一款至高無上的茶中王者——“龍園勝雪” 1.什麼是“龍園勝雪”? 北宋徽宗年間,宮廷裏的鬥茶活動非常盛行。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為了滿足皇帝大臣們的喜好,禦茶的徵收名目越來越多,製作也越來越精緻。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北宋宣和二年(西元1120年),漕臣鄭可簡創制了一款可以說是曠世絕品的新茶,把前面的大小龍鳳團都給比下去了。她是用“銀絲水芽”精製而成的,這“銀絲水芽”又叫“銀絲冰芽”,《北苑別錄》中將茶葉分為“紫芽、中芽、小芽” 三個等級。紫芽,即茶葉是紫色的,製作北苑禦茶時,紫芽是捨棄不用的;中芽,即一葉一芽(古稱一旗一槍),有詩贊它:“一槍已笑將成葉,百草皆羞未敢花”;小芽,是剛長出的茶芽,形狀就像雀舌、像鷹爪。小芽中最精的狀若針毫的才被稱作“水芽”。熊蕃的《宣和北苑貢茶錄》中稱:“至於水芽,則曠古未之聞也。”鄭可簡就是用這“曠古未聞”的“銀絲水芽”精製出了這款新茶,因其茶品色白如雪,故名為“龍園勝雪”(也有文獻稱“龍團勝雪”)。 2.“龍園勝雪”是怎麼研製出來的? 《宣和北苑貢茶錄》記載:“宣和庚子歲,漕臣鄭公可簡始創為銀絲水芽。蓋將已揀熟芽再剔去,只取其心一縷,用珍器貯清泉漬之,光明瑩潔,若銀線然。其制方寸新銙,有小龍蜿蜒其上,號龍園勝雪。” 大家可以想像,用曠古未之聞的銀絲水芽,精製而成的龍園勝雪,其奢侈程度有多驚人!時人稱:“茶之妙,至勝雪極矣,每斤計工值四萬,造價驚人,專供皇帝享用。”鄭可簡因此而受到寵倖,官升右文殿修撰、福建路轉運使,專營北苑茶事。 四、北苑禦茶為什麼能夠名傾天下持續458年?光環的背後有哪些值得解密的玄機? 玄機一:造型美觀,精品迭出 趙汝礪在《北苑別錄》中,將北苑禦茶分成細色五綱和粗色七綱,其中粗色七綱是皇帝賞賜近臣的,而細色五綱則是專供皇帝一人享用的。北苑禦茶的細色五綱分別是:第一綱是龍焙貢新,第二綱是龍焙試新,第三綱有龍園勝雪、御苑玉芽等15個品名,第四綱有無比壽芽、瑞雲翔龍等13個品名,第五綱有太平嘉瑞、龍苑報春等6個品名。其中第一綱龍焙貢新是最上等的,開焙後十天內進貢,龍園勝雪是最精良的,她的價值達四萬錢。 不管是粗色七綱還是細色五綱,製作時所選的鮮茶都是小芽或水芽,一般不用中芽,其洗滌次數都在十二水以上,蒸焙次數從七宿火到十五宿火不等,真正做到“擇之必精,濯之必潔,蒸之必香,火之必良”。當然,作為皇帝獨享的細色五綱,其製作工藝更是精益求精。我們來看看最為上等的“龍焙貢新”和最為精良的“龍園勝雪”在趙汝勵《北苑別錄》上的產品註腳是怎麼寫的:“龍焙貢新:水芽、十二水、十二宿火、正貢三十銙、創添二十銙”;“龍園勝雪:水芽、十六水、十二宿火、正貢三十銙、續添二十銙、創添六十銙。” 建甌北苑成形的入貢團茶,不僅品質一流,而且形態美觀。有方形、圓形、圭形、花葉形,表面模印的花紋龍騰鳳翔、陰陽交錯、圖文並茂。 北苑造茶,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這是北苑禦茶能在中國茶史輝煌458年之久的第一要素。從太平興國二年(西元997年)始,至宣和二年(西元1120年)的短短140多年間,北苑禦茶的極品被一次次地刷新。在熊蕃所著的《宣和北苑貢茶錄》中記載:從紫筍臘面先後被京鋌、石乳、的乳、白乳取代,再被大龍鳳團取代;大龍鳳團又被小龍鳳團取代,小龍鳳團又被密雲龍取代,密雲龍又被瑞雲翔龍取代,瑞雲翔龍又被白茶取代,最後到了登峰造極的龍園勝雪。這就是中國茶史上空前絕後的“龍茶盛世”所開創的奇跡。 玄機二:裝潢考究,外表華麗 “三分人品,七分衣妝”,好的產品還要有好的包裝。包裝除了保護商品,便於運輸與儲藏外,更重要的是還能促進商品的銷售和滿足人們的審美心理需求。 在宋代,人們已經明白了這一道理。當製作精良的龍鳳團茶出焙時,監茶官們就會讓人給它們穿上華麗的“衣裳”。我們先來看看細色五綱的六重妝扮:“夫茶之入貢,圈以箬葉,內以黃鬥,盛以花箱,護以重篚,扁以銀鉺,茶箱內外,又有黃羅冪之,可謂什襲之珍矣。”再來看粗色七綱的四重妝扮:“揀芽以四十餅為角,小龍鳳以二十餅為角,大龍鳳以八餅為角,圈以箬葉,束以紅縷,包以紅紙,緘以菁綾,惟揀芽俱以黃焉。”如此精美華麗的包裝更是重重映襯了北苑禦茶那非凡尊貴的身份。 玄機三:工藝精良,規程嚴苛 北苑禦茶之所以能力壓群芳,名冠天下,還因為它在采造工序和技術上刻意求精,一絲不苟:“擇之必精,濯之必潔,蒸之必香,火之必良”。其采造工藝在當時就已形成了一整套完備的操作流程。根據宋代趙汝礪的《北苑別錄》記載,當年北苑入貢團茶的製作共有七道規範而嚴苛采造工序: 一是採茶,官府招募茶工,必須是當地熟悉採摘技術的人,據說還必須是未婚的女子。採茶必須在清晨日出之前,也就是五六點鐘左右,到了九點左右,就鳴鑼收工了。因為清晨的茶芽肥厚濕潤,而被太陽暴曬後,則“芽之膏腴內耗,至受水不鮮明”。採摘時還很有講究的,嚴格採茶工用指甲迅速掐斷芽根,而不是用整個手指頭,這樣做是為了避免手中汗氣污染茶葉,從而保持茶葉絕對鮮活。此外,採茶時還有獨特的喊山之俗,採茶當日,調集數千民工,擊鼓呐喊,為的是“以達陽氣。” 二是揀茶,茶葉分小芽、中芽。小芽像鷹爪、像雀舌,中芽有一葉一芽,叫作“一槍一旗”,其餘的粗茶都不要。 三是蒸茶,茶芽要經過四次洗滌,確保潔淨,然後再煮,一定要確保茶葉的草木本氣。 四是榨茶,類似於現在我們做茶的包揉,小榨去其水,大榨出其膏。 五為研茶,以杵為柯,以瓦為盆,分團酌水,極為講究:十二水以上,日研一團;六水以下,日研三至七團。不論水數多寡,每次都要搗到水幹茶熱為止。 六為造茶,研磨後還要再次攪拌均勻,揉撚細膩,然後再入模圈拍打結實,製作成形。有方銙、有花銙、有大龍、有小龍,品色不同,其名各異。 七為過黃,退去模圈後,將茶餅穿上洞眼,再上籠烘焙。火候是最關鍵的,火數的多寡,一般與茶銙的厚薄有關,茶銙厚的一般需焙十至十五宿火;茶銙薄的一般需焙七至十宿火。火數焙足之後是過湯出色,過湯出色之後編框封焙。這樣做出來的龍鳳團茶,團團都是色澤光瑩、品相奪目的精品和極品。 玄機四:得天獨厚,又好又早 為什麼北苑禦茶會在眾多茶品中脫穎而出,獨受青睞?除了制茶工藝精良以外,還有什麼別處無與倫比的地方嗎?答案是肯定的。大家知道,建甌素有“綠海金甌”之美稱,因其境內丘陵起伏,土地膏腴,四季分明,雨量充沛,自古至今一直是一個自然生態特別優越的環境,森林覆蓋率超過80%,是全省乃至全國的“生態綠都”。這樣優越的生態環境特別適宜各種植物生長,當然也特別適宜種茶。 宋代宋子安所著的《東溪試茶錄》專論了建甌東溪一帶為什麼能出產名冠天下的北苑禦茶,他認為土質與茶品關係密切,“庶知茶於草木,為靈最矣,去畝步之間,別移其性”“亦猶桔過淮為枳也”。北苑茶園“其地先春朝隮常雨,霽則霧露昏蒸,晝午猶寒,故茶宜之。茶宜高山之陰,而喜日陽之早。自北苑鳳山南直苦竹園頭東南……皆高遠先陽處,歲發常早,芽極肥乳,非民間所比……高土決地,茶味甲于諸焙。”這段話指出,北苑鳳凰山一帶地理條件好,非常適宜茶樹的種植生長。 丁謂也說:“鳳山高不百丈,無危峰絕崦,而岡阜環抱,氣勢柔秀,宜乎嘉植靈卉之所發也”“建安茶品,甲於天下,疑山川至靈之卉,天地始和之氣,盡此茶矣”。 這裏值得特別一提的是,丁謂在前面的《北苑焙新茶》這首詩的序中講到一個極其關鍵的一點,成就了北苑禦茶的不可動搖、無法取代的地位!那就是北苑禦茶的出產地——建州建安的茶“又好又早”,這是別處無法做到的。因為封建王朝每年在“春社”日(大約在3月中旬前後),有一件國家大事——祭拜天地,只有北苑生產的早茶“龍焙貢新”諸品能趕在“春社”之前送達京師。 建甌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成就了北苑禦茶又好又早、無與倫比的非凡品質,難怪在今國寶級文物“北苑禦焙摩崖石刻”上,宋代督造北苑禦茶的首席執行官柯適,早已為世人鐫刻下了“建州東,鳳凰山,厥植宜茶,唯北苑”的千古定論。 最後作一個小結:北苑禦茶取勝天下的四大秘密武器 北苑禦茶之所以名冠天下,是因為它充分具備了以下四大優勢: 優勢一:貢禦及時,先聲奪人。北苑禦茶自驚蟄(大約每年的3月4日到7日)前開始采造,不到十天茶就造成,仲春(約在每年的3月14日到17日)時就送到京城,面呈皇上了。歐陽修在《嘗新茶面聖諭》詩中歎道:“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師三月嘗新茶。” 優勢二:工藝精良,規程嚴苛。北苑禦茶的采造規則極其考究,可謂“擇之必精,濯之必潔,蒸之必香,火之必良”。為了保證品質還制訂了規範而嚴苛的七大操作流程。 優勢三:裝潢考究,外表華麗。北苑禦茶細色五綱團茶的包裝達六重:“圈以箬葉,內以黃鬥,盛以花箱,護以香篚,扁以銀鉺,茶箱內外,又有黃羅幕之,可謂什襲之珍矣”。粗色七綱團茶的包裝也有四重:“圈以箬葉,束以紅縷,包以紅楮,緘以菁綾”。元人周密《乾淳歲時記》對其華麗的包裝盛譽道:“轉遺好事,以為奇玩。” 優勢四:造型美觀,精品迭出。北苑禦茶的造型有方形、圓形、圭形、花葉形等;印模有龍騰鳳翔等,陰陽交錯,形色並茂。特別是在茶品的研製上,更是追求“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理念,在四百年間,造茶工匠們一次次地挑戰和刷新了新茶的極限,創造了茶品的奇跡,做到精品迭出,從而開創了北苑禦茶獨步天下458年的“龍茶盛世”。難怪時人慨歎:“皇帝一盅茶,百姓三年糧” ! 北苑禦茶動態 北苑禦茶文化研究所大事記 □2009年12月23日,福建省建甌市北苑禦茶文化研究所(以下簡稱茶研所)經市科技局核准正式成立。 □2010年1月15日,經市工商局核定,茶研所取得合法的營業執照。 □3月21日,茶研所的二級機構“茶俗研究室”在大千茶樓揭牌。 □4月7日,召開北苑禦茶茶藝標準套路研創專題研討會。 □5月21日,召開北苑禦茶參展、參評上海世博籌備會。 □5月30日,茶研所的二級機構“茶韻研究室”在“桐君琴行”揭牌。 □6月2日,茶研所的二級機構“制茶研究室”在建甌市成龍茶廠揭牌。 《北苑禦茶之歌》征曲啟示 建甌北苑禦茶歷史悠久,是唐、宋、元、明數朝的皇家禦茶,深得40多位皇帝的青睞與推崇,名冠天下458年。尤其在宋代,更是達到登峰造極的境地,開創了中國茶史上空前絕後的“龍茶盛世”。宋微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贊:“本朝之興,歲修建溪之貢,龍團鳳餅,名冠天下”,宋代周絳在《補茶經》中誇:“天下之茶建為最,建之北苑又為最”;陸遊亦在其所作的《建安雪》中頌:“建溪官茶(即北苑禦茶)天下絕”。 為弘揚北苑禦茶文化,打造北苑禦茶品牌,推進北苑禦茶產業的發展,建甌市北苑禦茶文化研究所委託建甌市方志委主任、《建甌市志》主編賴少波創作《北苑禦茶之歌》,現向社會徵集曲譜。截稿時間:2010年8月1日。獲選用者獎勵人民幣1000元。 附:(一)《北苑禦茶之歌》歌詞 生你的山,是中國最綠的地方。 身披龍鳳,是你傾國傾城的衣裳。 多少詩人,把你深深吟唱。 詩人吟唱的,是綠海金甌,山的芬芳。 一甌茗香,透露著採茶少女,冰清玉潔的端莊。 一切都幻化出,瑰麗無比的完美樂章。 產你的家,是福建最老的地方。 體蘊靈芽,是你天造地育的涵養。 多少帝王,把你細細品賞。 帝王品賞的,是北苑禦茶,春的盎然。 一甌茗香,透露著造茶工匠,殫精竭慮的精良。 一切都呈現出,永不褪色的燦爛輝煌。 (二)曲譜要求: 1.融入建甌地方的文化元素; 2.富有皇宮華貴的古典氣息; 3.曲調抒情優美,便於大眾傳唱。 (二)聯繫方式: 聯繫人:李智敏 郵箱:jobyyc@126.com 電話:0599-3833868 傳真:0599-3838958 地址:福建省建甌市行政中心三樓方志委
/
本文档为【北苑御茶研究第1期(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