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2009年选修

2011-07-21 18页 doc 270KB 9阅读

用户头像

is_436236

暂无简介

举报
2009年选修2009年新课标高考试题分类汇总(选修模块) 整理 伊安华 09年新课标高考涉及到历史的共有14套试卷,即山东文综卷、山东基本能力测试、宁夏辽宁文综卷、上海文综卷、上海历史卷、广东文科基础卷、广东理科基础卷、广东单科历史卷、江苏历史卷、海南历史卷、福建文综卷、安徽文综卷、浙江文综卷、天津文综卷。因各地使用的教材不同,分类汇总时,以人教版的教材体系为主。答案有详细解析。因时间有限,如有遗漏和错误,望广大同行指正、批评。 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2009上海历史卷,16)“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
2009年选修
2009年新课标高考试分类汇总(选修模块) 整理 伊安华 09年新课标高考涉及到历史的共有14套试卷,即山东文综卷、山东基本能力测试、宁夏辽宁文综卷、上海文综卷、上海历史卷、广东文科基础卷、广东理科基础卷、广东单科历史卷、江苏历史卷、海南历史卷、福建文综卷、安徽文综卷、浙江文综卷、天津文综卷。因各地使用的教材不同,分类汇总时,以人教版的教材体系为主。答案有详细解析。因时间有限,如有遗漏和错误,望广大同行指正、批评。 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2009上海历史卷,16)“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文中错误的表述是 A.领导人 B.时间 C.参加者 D.地点 答案:C 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联络的是各省的“会试举人”。 2.(2009上海历史卷,17)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这反映了当时的日本 A.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 B.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 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 D.西方文明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C 传统服饰“和服”与西服、酒吧与茶室、西洋歌剧与传统歌舞伎都能见到,说明当时的日本是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并存。 3.(2009江苏历史卷,25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后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急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材料二 (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纵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举。……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各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学“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4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 【答案】 (1)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苏轼:主张考诗赋; 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 (2)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 4.(2009山东文综,33)(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 (1)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2分)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2)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4分) 【答案】 (1)含义:必须改变旧的政治制度,改革才能成功(或“改革必须除旧才能立新”)。 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或“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2)改革措施: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废除等级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实现四民平等。 5.(09安徽文综卷,12)(22分)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相继走上近代化道路,而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却败于日本。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为了劝阻西方列强以“修约”为借口要换中国,清政府聘用卸任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率使团于1868年2月至1870年10月访问了欧美11个国家。该使团以记名海关道志刚、礼部朗中孙家谷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英国使馆翻译柏卓安、法籍海关税务司德善为左右协理,经蒲安臣使团交涉,美英等国表示对华将采取“节制和温和”的政策。志刚等人还记载了出访的行程和外国的风土人情。使团回国以后,由于人微言轻,对政府决策没有产生会么影响。 1871年12月至1873年9月。日本政府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求知识于世界”派岩仓使节团访问欧美12个国家。该使团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参议木户孝允、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外务少辅山口尚芳国副使。岩仓使节团在修约方面虽然没服得进展,却考察了政府机构、议会、法院、公司、交易所、工厂、矿山、港口、农牧场、兵营、学校、报社和福利设施,从各个方面加深了对西方近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摘编自王绍坊《中国外交史》、伊文成等主编《明治维新史》等 (1)中日两国使团的出使目的、成员组成有何不同?由此分析两国统治集团对近代化的态度。(10分) (2)联系两国使团出访的史实,运用所学知识,比较这一时期中日两国近代化的主要差异。(12分) 【答案】 (1)中国为了劝阻列强“修约”,防止其扩大侵略权益;日本为了与列强修改不平等条约,向西方学习。中国聘用外国人为团长,主要成员为中下级官员;日本以本国人为团长,主要成员为明治政府要员。晚清政府重视不够,被动应付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明治政府高度重视,主动适应近代化要求。 (2)中国学习西方主要限于器物层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中国近代化的倡导者是洋务派;日本的近代化以明治政府为主导。中国未实现预期目标;日本基本完成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6.(2009福建文综卷,41A)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敢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时,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 ……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并上书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法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 ——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8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7分) 答案: (1)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实质 :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的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在专治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7.(2009宁夏辽宁文综,41)(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等 材料二 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摘编自《宋史 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其中制度规定的目的。(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5分) 【命题分析】本题为选做试题,考查学生“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中的“王安石变法”这一,意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第(1)问的回答要精读史料,最大限度的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归纳。第(2)问的回答要结合变法的背景和必修二的相关知识。 【答案要点】 (1)目的:材料一:租佃关系,抵制地主对佃户的人身约束;协调租佃纠纷,维持生产正常进行。材料二:保护自耕小农,抵制兼并,增加国家收入。 (2)历史背景: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自耕小农仍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土地兼并加剧,政府根据社会变化在政策上进行调整。 8.(2009浙江文综卷,自选模块9)“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10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二: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荀子•议兵》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6分) (2)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4分) 【答案要点】 (1)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 (2)是商鞅变法实行的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等奖励军功措施的结果;使三晋之人为秦所用,而秦得以专心应敌于外。 9.(2009广东历史卷,31)(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的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据《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材料二】 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阶层。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但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 --------据《王安石变法简论》 问题: (1)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哪些?(3分) (2)材料一、二研究王安石变法,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运动。(2分) 【解析】第一问注意对王安石变法内容的设问仅局限于经济领域,属于基础知识能力考查,回顾教材即可回答。第二问和第三问实际都涉及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事件评价的基本方法问题。评价历史事件,我们应该首先必须坚持的原则是生产力标准,应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客观、公正、一分为二地加以评判。 【答案】 (1)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募役(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3分) (2)方法:阶级(阶段)分析、一分为二。(2分) 结论:材料一,基本肯定;材料二,基本否定。(2分) (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2分) 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10.(2009海南历史卷,29)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8分) 明朝后期,内阁首辅张居正为挽救统治危机,推行各项改革,政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成效显著,史称“张居正改革”。 材料一:器必试而后知其利钝,马必驾而后知其驽良,今用人则不然。官不久任,事不责成,吏调太繁,迁徙太骤,资格太拘,毁誉失实。臣愿皇上慎重名器,爱惜爵赏。用人必考其终,授人必考其当。仍敕吏部严考课之法,审名实之归。 ——《明史纪事本末。江陵柄政》 材料二 敕下吏部,慎选良吏,牧养小民。其守令贤否殿最,唯以守己端洁,实心爱民,乃于上考称职,不次提用。若但善事上官,干理簿书,而无实政及于百姓者,虽有才能干局(按:有才干),止于中考,其贪污显著者,严限追赃,押发各边。 毋徒炫于声名,毋尽拘于资格,毋摇之以毁誉,毋杂之以爱憎,毋以一事概其平生,毋以一瞽(按:过错)掩其大节。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张居正整顿吏治的内容(5分) (2)指出整顿吏治与张居正改革的关系(3分) 【答案要点】 (1)严格考核政绩:稳定官吏队伍;任人唯贤,不看虚名:注重实效和政绩:奖惩分 明。(5分) (2)整顿吏泊是张居正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于一支高效率的官史队伍.保证了 各项改革措施的推行。(3分) 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1.(2009海南历史卷,9)《独立宣言》曾被马克思称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与法国《人权宣言》不同,《独立宣言》还提出了 A.生命权 B.自由权 C.财产权 D.反抗压迫权 答案:A 《独立宣言》主要体现了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人民革命权利,人的基本权利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等;而《人权宣言》则宣称人民在权力上是平等的,这些权利包括“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可见,B、C、D三项是两者的共同点,与《人权宣言》相比,《独立宣言》特别将生命权放在了突出的地位。 2.(2009海南历史卷,10)英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不仅反映了它们本身发生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这表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标志着 A.工业生产方式确立 B.工业资产阶级胜利 C.新社会制度的胜利 D.君主制度的衰亡 答案:C A、B两项是工业革命影响的结果,D项说法错误,英国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保留了君主制度,故ABD都不正确。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是由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由专制走向民主,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本国向新的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 3.(2009海南历史卷,15)从19世纪中叶开始,欧洲女权主义者提出了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并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但受到舆论责难。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问,大量妇女加入劳动大军,妇女裤装和短裙开始流行。这说明 A.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 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使妇女成为劳动者 C.妇女装束变化与其社会角色变化相适应 D.妇女以穿着裤装和短裙来维护自身权利 答案:C 19世纪中期,虽然欧洲民主运动得到较大发展,但是但保守势力仍很强大,所以当女权主义者提出改革时遭到舆论的遭难。一战期间欧洲各国国内劳动力紧缺,大量的妇女承担起主要的生产任务,为了方便生产,妇女服装开始简便化,裤装和短裙流行。 4.(2009山东文综,34)(10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现在几乎达到国家蒙受耻辱的最后阶段了。……我们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梁以外,是无法修理的。 ——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 当前的邦联不足以维持联邦》 (1)结合美国建国初期的史实,说明材料中的“建筑物”是指什么,(2分)“结构上的基本错误”又是指什么。(2分) (2)美国是如何纠正“结构上的基本错误”的?(4分)在政治上有何重大意义?(2分) 【答案】 (1)“建筑物”:邦联体制。 “结构上的基本错误”:当时美国只是一个松散的联盟,没有建立起强有力的全国性政府。 (2)纠正错误:制订《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 意义:维护了美国国家同意和社会稳定。 5.(2009福建文综卷,41B)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立法权委托给由人民自由选出的……国民议会。 行政权委托给国王。 司法权委托给人民按时选出的审判官行使之。 每年缴纳直接税达三天工资以上者,被编入居住地国民自卫军的男子,享有选举权,称“积极公民”;而处于奴仆地位的、被提起公诉的、破产和不能清偿债务的以及其他不具备积极公民条件的人,则属于消极公民,无选举权。 材料二 凡出生于法国并在法国有住所的男子而年满二十一者……均有行使法国公民权利的资格。立法权由普选产生的国民议会掌握。行政权由24人组成的执行会议行使。大理院为最高审判机关。 (1)在国家政治体制的设置上,材料一、二体现了什么共同原则?该原则源于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哪部著作?(4分) (2)指出两则材料在国家政体与公民权利规定上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二的相关规定。(11分) 答案: (1)原则:三权分立。著作:《论法的精神》。 (2)差异:材料一实行君主立宪制,材料二实行共和制;材料一将公民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以纳税额和社会地位限制公民选举权利在扩大,有利于调动人民积极性,推动大革命的深入发展,具有反专制的进步意义;没有给妇女公民权,有其局限性。 6.(2009宁夏辽宁文综,42)(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组成国民议会的法国人民的代表们,认为不知人权、忽视人权或轻蔑人权是公众不幸和政府腐败的唯一原因,所以决定把自然的、不可剥夺的神圣的人权阐明于庄严的宣言之中……    第六条 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 ——《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材料二 第三篇 国家权力 第一章 国民立法议会 第二节 初级会议 选举人的选任 第一条 为了组成国民立法议会,积极公民们应每年一次在城市和在区集合为初级会议。 第二条 凡属积极公民,必须: ……在一国内任何一地至少已经缴纳了相当三个工作日价值的直接税,并须提出纳税的收据。 ——摘编自《1791年宪法》(法国)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1791年宪法》关于公民权利的规定有何区别。(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与《1791年宪法》作出有关公民权利的规定的原因。(10分) 【答案要点】 (1)《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全体公民享有参与法制制定的权利; 《1791年宪法》:只有部分公民享有此权利。 (2)《人权和公民权宣言》:目的在于否定封建制度,从普遍人权着眼,确立基本的民主原则。《1791年宪法》:从确立实际的民主制度出发,目的在于限制下层群众的政治权利,保护有产者的利益,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 7.(2009广东历史卷,29)(14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当一个国家开始规定选举资格的时候,就可以预见总有一天要全部取消已做的规定,只是到来的时间有早有晚而已。 ——据(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问题: (1) 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中哪些人不享有民主权利?(2分) (2) 近代以来,英美两国选举资格的规定有怎样的变化?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这些变化的原因。(10分) (3) 选举资格规定的变化,反映了近代民主政治演变有怎样的趋势。(2分) 【答案】 (1)外邦人、妇女和奴隶等。(2分) (2)变化:英国不断降低财产要求,成年男子最终获得选举权。美国黑人从没有选举权到拥有选举权。英美两国妇女从没有选举权到拥有选举权。(4分) 原因:①政治方面:没有选举资格的人不断为争取选举权而斗争,如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新兴资产阶级争取选举权;宪章运动中工人阶级争取普选权;黑人和妇女争取选举权等。(2分)②经济方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分)③思想文化方面:启蒙运动和马列克思主义的影响。(2分) (3)少数人的民主思想逐渐变为多数人的民主。(2分) 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8.(2009上海历史卷,32)以图证史是历史研究的新方法。文化史学家布克哈氢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观察下列一组图片,回答问题。(13分) (1)按照英国清教徒革命的历程将上述图像排序,并据此概述革命期间的政体变化。(6分) (2)詹姆士一世和玛丽、威廉一世的权力一样吗?说明理由。(5分) (3)为什么说历史学家说图像是“可观的历史”?(2分) 【答案】 (1)答案1: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意相符的内容。④②①③。詹姆士一世宣扬君权神授,实行君主专制;英国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斯图亚特王朝复辟,英国恢复了君主制;光荣革命后颁布《权利法案》,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答案2:未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意相符的内容。 其他答案。 (2)答案未能运用核心知识作出解释。 不一样。詹姆士一世是专制君主,宣扬君权神授。玛丽和威廉的权力受到法律的制约,议会成为政治统治的中心。 (3)答案1:结合图像,从历史资料与历史解释的视角回答。 从图像中的人物、服饰、场景等判断,图像记录了历史,展示了大最的历史细节;图像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可以获得较为真实的历史。 答案2 :仅从历史资料与历史解释的视角来回答或只就图像本身进行回答。 图像记录了历史,展示了大量的历史细节;图像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可以获得较为真实的厉史。 从图像中的人物、服饰、场景可以看出图像记录了历史。 其他答案。 9.(2009海南历史卷,30)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8分) 材料一 人口的集中固然对有产阶级起了鼓舞和促进发展的作用,但是它更促进了工人的发展。工人们开始感觉到自己是一个整体,是一个阶级;他们已经意识到,他们分散时虽然是软弱的,但联合在一起就是一种力量。这促进了他们和资产阶级的分离,促进了工人所特有的,也是在他们的生活条件下所应该有的那些见解和思想的形成,他们意识到了自己受压迫的地位,他们开始在社会上和政治上发生影响和作用。大城市是工人运动的发源地:在这里,工人第一次开始考虑到自己的状况并为改变这种状况而斗争;在这里,第一次出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利益的对立;在这里,产生了工会、宪章主义和社会主义。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5年)) 材料二:1884年,英国费边社的基本纲领提出:费边社的目的是以下列方式来改革社会:从个人和阶级所有制下解放土地和工业资本,把它们交给社会所有,以谋公众的福利。只有通过这个方式,全国各种自然的和既得的利益才能公平地为全国人民所分享……为了这些目的,费边社应注意传播社会主义思想,鼓吹以社会主义为根据的社会和政治改革,包括确立男女平等的公民权利,同时推广有关个人与社会在经济、伦理和政治方面的关系的知识,以便实现这些目标。“ ——摘自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1)材料一,概括指出恩格斯写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历史背景。(3分) (2)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费边社与宪章派在斗争目标、斗争方式上的不同。(5分) 【答案要点】 (1)工业城市的兴起;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形成: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加剧。(3分) (2)斗争目标:费边社:消灭私有制;宪章派:争取普选权。(2分)     斗争方式:费边社:社会改良;宪章派:罢工示威、工人运动。(3分) 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09安徽文综卷,12)图4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越南发表的反映当时战争的漫画,能直接体现作者意图的标题是 A.“怎么会这样?” B.“糟糕的战争!” C.美国侵略者的命运 D.法国侵略者的下场 答案:C 漫画反映出美军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淖而不可自拔,漫画出自越方,故C项符合题意。 2.(2009天津文综历史,11)巴以矛盾导致中东地区长期动荡,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当前在联合国框架下解决巴以矛盾的基本原则是 A.以土地换和平 B.按宗教地区分治 C.大国协助解决 D.联合国托管耶路撒冷 答案:A 土地换和平是阿以谈判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即让以色列通过归还它在历次中东战争中占领的阿拉伯人领土,来换取与阿拉伯人的和平相处。这一原则是在1991年10月,西班牙首都马德里有关中东问题的国际会议上阿以确定的。 3.(2009浙江文综卷,22)一本史学著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标志着曾在19世纪十分完全、十分反常地支配全球的欧洲的结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D 本题考查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历史发展的影响,①显然不符合题意,排除含①的选项,②③④分别从政治经济、殖民体系、国际地位等方面说明了一战对欧洲的消极影响。 4.(2009海南历史卷,16)1920年9月,《新潮》杂志载文说:“军国主义打破,旧式的政治组织破产,于是感觉最钝的中国人,至此也觉得……于是乎谈政议法的声浪稍衰,而社会改造的声浪大盛。”促使当时社会思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A.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B.协约国战胜同盟国 C.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确立 D.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西方文明弊端 答案:D 题干反映了一战后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道路的视角的变化。“仅仅学习西洋的富国强兵、政治法律是没有用的”实际上指出了当时人们对西方制度的失望,“社会改造的声浪大盛”说明了当时思想界出现了要求进行彻底的社会革命的呼声。而导致这些变化的根源在于“军国主义打破,旧式的政治组织破产”,即一战的影响。 5.(2009山东文综,35)(10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彩虹是各不相同的颜色组成的,但它们汇集在一起,就成了一条绚丽夺目的彩带。我们的国家也是如此。我们有不同的习惯、哲学和生活方式。……我们的理想是可以汇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的……当我们结束这历史性的聚会,我们定能在世界的天空上看到那条希望的彩虹。 ——德黑兰会议期间罗斯福在丘吉尔生日宴会上的 (1)结合德黑兰会议的背景,说明材料中“彩虹”的寓意是什么。(2分)“我们”有什么共同的“理想”(2分) (2)为了看到“希望的彩虹”,会后盟军在欧洲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行动?(2分)这一行动有何意义?(4分) 【答案】 (1)寓意:合作。共同理想:打败法西斯,实现世界和平。 (2)军事行动: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或“诺曼底登陆”)。 意义:使德军陷于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加快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若回答“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等也可得分)。 6.(2009宁夏辽宁文综,43)(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连那些素来不问政治、清高脱俗的教授和学者也加入了“保卫祖国”的大合唱。爱因斯坦本人则公开表明自己是和平主义者,反对一切战争。他认为科学是全世界的,因此像躲避瘟疫一样,避开那些数不清的对炮弹、潜艇和飞机的研究。他说:“在我看来,战争是多么卑鄙、下流!我宁愿被千刀万剐,也不愿参与这种可憎的勾当。” 进入三十年代以后,爱因斯坦逐渐转变为积极的和平主义者。1933年4月,有人请求他出面援助因气绝兵役而被捕的比利时青年,他发表公开信回答说:“如果我是比利时人,在目前的形势下,我不会拒绝服兵役。我将愉快会参军。我相信,这将有助于拯救欧洲。”后来爱因斯坦移居美国。在得知希特勒动员力量进行核研究的消息后,他毅然给罗斯福总统写信,建议美国加快研究。 1945年,美国在长崎和广岛投掷了原子弹。爱因斯坦悔恨地认为是自己“按了按钮“,并表示如果知道德国人不会成功地制造原子弹,就一点忙都不会去帮了。他认为,清除原子弹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已经成为今天最迫切的问题,因而积极投身到反战和平运动中。 ——摘编自布恩《爱因斯坦大传》 (1)根据材料,指出爱因斯坦和平主义思想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爱因斯坦关于科学与战争关系的基本观点。(9分) 【答案要点】 (1)反对一切战争;用正义战争抗击非正义战争;消除导致战争的因素。 (2)科学不能为战争服务;迫不得已时科学应该帮助正义战争制止非正义战争;防止科学成果用于战争,威胁人类生存。从人道主义出发,体现了科学家的良知。 7.(2009天津文综历史,13)(16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对战后世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材料二 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直接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为什么能以大国身份参加此次会议。(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会议的重大成果及成果内容。(4分) 材料三 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签署《四国宣言》,提出:“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在重建法律与秩序和创立普遍安全制度以前,它们将彼此协商,必要时并将与联合国家的其他成员进行协商,以便代表一个国际共同体采取共同行动。” ——摘编自朱贵生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3)依据材料三分析《四国宣言》的主要目的。(2分)其基本宗旨在战后是如何落实的?(2分) (4)依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正确解决当今国际社会所面临重大问题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 (1)英国请求中国求援;中国保卫滇缅公路。 (2)中国在印、滇、缅战场和国内战场坚持抗日,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 发表《开罗宣言》。 日本所窃取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3)战时合作,消灭法西斯;战后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创建联合国 (4)各国政府和人民同心协力,密切合作,世界才能和平、发展。 8.(2009海南历史卷,31)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8分) 材料一 表3 伊拉克战争大事记 时 间 事 件 2003年1月22日 欧盟轮值主席西米蒂斯反对未经联合国授权对伊拉克发动战争 2003年3月20日 美、英等国对伊拉克发动全面战争 2003年5月1日 主要战事结束 2003年12月13日 伊拉克总统萨达姆被抓获 2004年6月28日 美国占领当局向伊拉克临时政府移交权力 2004年10月6日 美国首席武器核查员迪尔费尔称伊拉克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2005年10月15日 伊拉克新宪法通过全民公决 2007年2月21日 英国首相布莱尔表示英国将从伊拉克撤军 2009年2月27日 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未来18个月之内从伊拉克撤离大部分美军 ——据《世界知识年鉴》等 材料二 世界已经失衡。如果有人曾经怀疑美国的压倒性军事实力,伊拉克战争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然而,美国人常常错误理解自身实力的性质,并且错误地由此推断未来……仅仅讨论各国之间的军事不平衡将是误导的。事实表明,即使在这样的表面结构之下,在20世纪最后十年里,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1年的“9·11事件”宛若划破夏夜星空的一道闪电,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变化的世界。 ——摘自约瑟夫·奈《伊拉克战争之后的美国实力与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伊拉克战争与海湾战争的不同之处。(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20世纪最后十年发生的标志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的三个历史事件。(3分) 【答案要点】 (1)海湾战争因伊拉克侵占科威特而起,伊拉克战争是美、英等国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而发动的:美国等进行海湾战争得到了联合国授权,伊拉克战争末得到联合国授权。(5分)   (2)如苏联解体、欧洲联盟成立、科索沃战争。(3分) 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2009浙江文综卷,17)中俄《尼布楚条约》中说,“凡岭南一带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对条约中的“中国”,理解正确的是 ①这里的中国指中原地区 ②清朝第一次使用了“中国”国号 ③清政府对外不再使用“大清”的朝号 ④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从材料看,“中国”应该是指清王朝,①的表述错误,排除A、B两项;清朝的国号就是“大清”,③说法错误。 2. (2009广东历史卷,32)(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据《论孔子思想》 [材料二]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奴隶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 ——据《略论孔子思想的阶级性》 问题: (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3分) (2)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2分) 【答案】 (1)私人办学;教育及于平民;推出了合理的教学方法。(3分) (2)方法:阶级分析、一分为二。(2分) 结论:材料一中的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政治上是落后的;材料二的孔子代表地主阶级,政治上是进步的。(2分) (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2分) 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3.(2009江苏历史卷,25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 甘地始终是一个谜:他将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印度民族独立事业,却多次支持英帝国主义的不义战争;他受过西方现代教育,却诅咒西方现代文明;在一些人看来。他是“民族之父”,而在另一些人看来,他无异于“群众性民族解放运动的叛徒”。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于英国把印度拖入帝国主义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印度民族主义力量绝大部分持支持态度,希望在英国困难时候给予帮助,以换取它允诺战后给予印度自治。……形势的演变把甘地进一步推向前进,……他得出结论说,英国当局行动如此“不谨慎、不道德、不正义”,再不配享有印度人民的好感…… -林承节《印度史》 材料二 我们在经济和工业生活中严重地背离了经济自给自足。假如我们不曾引进外国的产品,那么今天,印度将满地流淌着牛奶和蜂蜜。……西方民众正在唯物(物质)主义这个魔鬼和怪物的铁蹄下呻吟。他们道德的发展已经落后。今天,他们用英镑、先令和便士来衡量他们的进步。 --1916年12月甘地在阿拉哈巴德“经济学协会”上的演说 材料三 甘地还把纺车当做印度摆脱对英国纺织业依赖的工具。他认为,印度可以放弃大多敷进口产品。……因此对甘地而言,恰尔卡(纺车)是自治的象征。 --海默·劳《甘地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甘地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根本性变化?促成这 一根本性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4分) . (2)据材料二、三,甘地为什么要“诅咒西方文明”?(3分) (3)人们对甘地毁誉不一,为何有人称甘地为“群众性民族解放运动的叛徒”?解开甘地之谜的关键之处何在?(3分) 【答案】 (1)变化:从合作到不合作。因素:英国殖民当局的暴行;甘地对英国殖民当局的失望。 (2)西方文明诸多弊端(物质进步而道德沦丧);英国的侵略使印度变成它的商品市场;破坏了印度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 (3)甘地多次在群众运动突破非暴力界限时,中止不合作运动并谴责使用暴力的群众。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 4.(2009福建文综卷,41C)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有幸在总统的位置上尽全力组织并管理政府后,现在已经到了应当退休回归私人生活的时候。这既是我民族英雄所愿,也是为国运所必需。因为行政首长的定期更替,是我们国家自由所不可或缺的保障。请允许我离开政府,就像我以前离开军队一样,让那些支持我国的利益、推进社会和谐和秩序与良善政府的人接替我,让上帝继续保佑我们的祖国。 ——华盛顿致麦迪逊的信件 材料二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 遂向参议院请辞临时大总统,并推荐说:“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 ――《中国革命纪录》 今日清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娥民生主义尚未著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些事。 ――《孙中山全集》 (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华盛顿和孙中山辞职的原因。(6分)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对他们的辞职以及辞职后重新投身政治活动作何评价?(9分) 答案: (1)华盛顿:推行行政首长定期更替;回归私人生活。孙中山:对袁世凯抱有幻想;认为辛亥革命的政治目标已经实现,重心要转向解决民生问题。 (2)华盛顿:不贪恋权位,在防止独裁、促进国家民主建设起了表率作用。 孙中山: 观点一:以大局为重,不贪恋权位,光明磊落。 观点二:对袁世凯的政治面目认识不清,给民主共和造成损失,体现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观点三:因内外形势所近,他只能选择辞职,不必苛求。 对孙中山重新投身政治活动的评价:捍卫民主共和,推动民主革命。 5.(2009天津文综历史,12)(40分)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晁错说:“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定居);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汉书 食货志》 材料二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 君道》 (1)依据材料一、二归纳中国古代明君贤人的治国思想。(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6分) 材料三 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 (2)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最初的主张是什么?材料三中所提的“办法”与最初的主张有何主要变化?(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2分) 材料四 英国于1946年8月通过国民保障法,规定投保职工在就业、退休、怀孕、工伤、疾病、 死亡等情况下可以申请补助;11月通过国民医疗保健制度;1948年颁布国民援助法,由政府拔款给贫困者以社会违法救济。德国也通过保险、救济、补助等社会保障手段来缓和私有制和竞争所必然的社会冲突。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等 (3)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方国家如何确立福利制度?(2分)这种制度有何作用?(3分) 材料五 1950年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仍低于1913年,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了粮食总产量的60%和全部甜菜与皮棉,农庄庄员的劳动报酬很低,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4)依据材料五归纳出苏联在发展国民经济上存在的问题。(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和最终导致的社会后果。(4分) 材料六 1980年邓小平指出:“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着重点撞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1980年又指出:“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5)指出材料六中所说的“几次波折”中最严重的一次。(2分)结合说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发展”在国计民生方面取得的成就,并说明其原因。(8分) (6)综上,谈谈古今中外在民生问题上的经验教训。(4分) 【参考答案】 (1)以民为本。(关注民生、农本思想) 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慎用刑法。 (2)平均地权。增加“节制资本”。 第一次国共合作。 (3)通过立法形式。(通过社会保障和保险制度、政策等) 缩小贫富差距,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4)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 社会矛盾尖锐,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5)“文化大革命”。 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6.(2009宁夏辽宁文综,44)(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孙中山1922年8月在一次谈话中说:吾国建设当以英国公正之态度,美国远大之规模,以及法国爱国之精神为模范,以树吾民国千年可百年永久之计。然而今日中国之外交,以国土邻接关系密切言之,莫如苏维埃俄罗斯。至于国际地位言之,其对吾国利益相同,且无侵略顾虑,而又能提携互助,策进两国利益者,则德国是也。 ——摘编自李玉贞《孙中山与共产国际》 材料二:俄国革命之所以能够成功,我革命之所以不成功,则各党员至今仍不明三民主义之过也。质而言之,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实无别也……俄国革命之初不过行民权、民生二主义而已,及后与列强奋斗六年,乃始知其用力之最大者,实为对于民族主义……其(指陈独秀等)所以意图排挤而以独得俄助而疵毁吾党者,初欲包揽俄国交际,并欲阻止俄国不与吾党往来,而彼得以独得俄助而自树一帜与吾党争衡也……我国革命向为各国所不乐闻,故尝助反对我者以扑灭吾党,所望为同情只有俄国及受屈之国家及受屈之人民耳。 ——孙中山:《批邓泽如等的上书》(1923年11月29日) (1)概括指出材料一、二中孙中山对苏俄的认识有何不同。(7分) (2)简要评析孙中山“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实无别也”的观点。(8分) 【答案要点】 (1)1922年通过对比强调中俄地缘关系;1923年认为苏俄同情国民党,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相通,有必要联俄。 (2)为联俄联共提供根据;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有一定联系,但有本质区别;孙中山的观点有历史局限性。 7.(2009海南历史卷,32)中外历史人物评说(8分) 我国地兼二带,民糅五族,泱泱大风,匪假外求,天然资格,举世莫吾媲也。而论者乃或欲效颦美国,剖之为若干独立小邦,使各自为政。彼美国沿历史已成之局,不得已而以此为过渡,我何歆焉?人方务合群小以为一大,我乃思剖一大以为群小,梦想倒颠,宁复过此……若夫悲观者泳流……谓共和政体万不能行于我国,至并以咎革命之非计,此其暗于事理,抑更甚焉。夫共和是否决不能行于我国,此非可以空言折人口也,必有待于他日之试验,此勿深论。然问国家之敝,极于前清时代,不行政治革命,庸有幸乎?欲行政治革命,而不先之以种族革命,为道果克致乎?今虽新政治之建设,茫乎未有端倪也,而数千年来恶政治之巢穴,为国家进步之一大障物者既已拔去,此后改良政治之余地,较前为宽,其机会较前为多,其用力较前为易……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 ——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1912年5月7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梁启超在辛亥革命前后政治态度的变化。(5分) (2)结合所学知识,对梁启超政治态度的变化加以评价。(3分) 【答案要点】 (1)从反对以暴力推翻满清到承认以暴力推翻满清的必要性:从反对共和制而力主君主立宪制到赞同共和制而怀疑君主立宪制。(5分)   (2)民主共和逐渐成为时代潮流;粱启超顺应了时局和历史变化。(3分) 五、探索历史的奥秘 1.(2009江苏历史卷,25C)【探索历史的奥秘】(10分) 历史的奥秘常常隐藏在多种历史的记录中,非洲大津巴布韦文明的确凿记录呈现了它曾经的辉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历史为人类进化的记录。……最初是由考古学者从埋没地中的石器、土器、铜嚣等种种遗物或在洞窟内的壁画,而读着历史的记录;还有人类学者从现在的蛮人生活里,而见着活活的历史的记录;再有历史家从古代荒唐的传说与神话中。窥破了赤裸裸的历史的事实。 --[日]上田茂树《世界史纲》 材料二 人类学反对某些人的观点,他们认为只有他们自己可以代表人类,只有他们最进步,他们是神或历史选择出来按照自己的面貌改造世界的。 ——[英]马文·哈里斯<文化人类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探索历史奥秘所能依据的主要史料类型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以其中的一种史料说明大津巴布韦社会的生产、贸易以及生活艺术状况。(7分) (2)在大津巴布韦文明创造者问题上,我们需要反对西方某些人的什么观点?揭示这种观点所反映的价值观。(3分) 【答案】 (1)实物遗存;土著生活实录;传说与神话。 生产:锄和斧等铁器(梯田、水井和水渠等),说明了农业的发达;采石场、熔炉和泥范(铸模),说明手工业的发达。 贸易:中国的青瓷碎片(波斯的小花碗),说明大津巴布韦社会存在着与其它族群的交流。 生活艺术:镯和一些黄金制品(椭圆形建筑上的精美石雕),说明人们懂得装饰生活。 (2)观点:大津巴布韦文化遗存,不可能是非洲人创造的,而只能属于白人。价值观:种族中心主义。 2. (2009海南历史卷,33)探索历史的奥秘(8分) 材料一 自周衰,戎狄错居泾渭之北。及秦始皇攘却戎狄,筑长城,界中国,然西不过临洮。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夷,广威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汉书·西域传》 材料二 1934年,中瑞西北考察团在罗布淖尔孔雀河下游发掘小河五号墓地(距今近四千年前),采集到近500粒白色小珠,后经科学检测,小珠所用材料为海菊贝壳,这种海菊贝只见于我国东南部沿海海域。20世纪70年代 ,在河南安阳殷墟发掘的妇好(商王武丁之妻)墓中,出土玉器共756件。经对其中约300件玉器进行分析,大部分属青玉,白玉较少,青白玉、黄玉、墨玉更少。这几种玉料大体上都是新疆玉,其中三件小型玉雕的材质被鉴定为新疆和田羊脂玉。 ——摘编自苗普生等主编《新疆史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张骞始开西域之迹”的观点。(5分) (2)材料一为古籍文献资料,材料二出自考古资料。如何认识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之间的关系?(3分) 【答案要点】 (1)根据材料一,西域地区与中原地区直接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始于张骞;材料二表明西域地区与祖国内地某种形式的经济文化联系在张骞之前就已存在。(5分) (2)考古资料可以印证、丰富、改变人们从古籍文献中已获得的认识。(3分) 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1.(2009浙江文综卷,自选模块10)“世界文化遗产蔡萃”模块(10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白先勇策划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从2004年“首演开始,99场演出场场爆满,反响非常好”。“让年轻人一生之中到少看一次昆曲,改变他们对传统艺术的想法,这是白先勇将青春版《牡丹亭》引进高校的原因。” “《牡丹亭》连接传统与现代,让大众欣赏传统戏剧,这是正统、正派、正宗的演出。”白先勇说,“我们不是迎合大众,而是做出美的东西来教育大众。” ——根据报刊摘辑 材料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指确保非物质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立档、研究、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 ——《保护非物质文化
/
本文档为【2009年选修】,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