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民营经济的资本集中与扩展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民营经济的资本集中与扩展

2011-07-13 4页 pdf 180KB 39阅读

用户头像

is_540574

暂无简介

举报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民营经济的资本集中与扩展 ①严中平 :《中国棉纺织史稿》第 203 - 205 页 ,科学出版社 1955 年版。 ②许维雍、黄汉民 :《荣家企业发展史》第 84 页 ,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 ③中国经济情报社 :《中国经济年报》,第 110 页 ,1934 年。 收稿日期 :2003 - 06 - 26 作者简介 :季荣臣 (1965 - ) ,男 ,河南新乡人 ,教授 ,博士。 【经济金融史】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民营经济 的资本集中与扩展 季荣臣 (河南教育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3) 摘  要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 ,...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民营经济的资本集中与扩展
①严中平 :《中国棉纺织史稿》第 203 - 205 页 ,科学出版社 1955 年版。 ②许维雍、黄汉民 :《荣家企业发展史》第 84 页 ,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 ③中国经济情报社 :《中国经济年报》,第 110 页 ,1934 年。 收稿日期 :2003 - 06 - 26 作者简介 :季荣臣 (1965 - ) ,男 ,河南新乡人 ,教授 ,博士。 【经济金融史】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民营经济 的资本集中与扩展 季荣臣 (河南教育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3) 摘  要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 ,特定的经济环境使民营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 ,主要表现为工业资本与金融资 本不断集中和扩展。但由于国家政权以国家资本的集中强行干扰和打断了私人资本的集中 ,将中国经济引向了国 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轨道。 关键词 :国民政府 ;民营经济 ;资本集中与扩展 中图分类号 :F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 7796(2003) 05 - 0098 - 04   民营经济的资本集中与扩展同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经 济环境紧密相联。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 ,一方面先后颁布了 《特种工业奖励办法》、《工业技术奖励条例》、《工业奖励法》 等法规 ,鼓励投资 ,奖励发明创造 ,改善市场条件 ;另一方面 , 先后同各国签定了关税条约 ,尽管还不能真正做到关税自 主 ,但提高进口税率的措施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族工 业的发展。同时 ,国民政府还采取了裁厘的惠工措施。尽管 此举对民族工商业者的负担减轻有限 ,却对整个商品流通和 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极为有利。再加上国民政府初建 ,经济 垄断局面也尚未形成。这一切因素便构成了民营经济发展 的有利环境 ,从而推动了民营经济在 1927 年 - 1936 年这 10 年期间的发展。 一、民营经济工业资本的集中与扩展 (一)通过行业内部的兼并进行的资本集中 1927 - 1936 年这 10 年中 ,民族资本主义有一定的发展 , 这是北京政府时期私营经济较为自由发展的一种惯性的继 续 ,也是在南京国民政府未及全面垄断经济的条件下取得的 成果。私营经济的发展不仅表现为总量和行业的增加 ,而且 表现为资本集中。这是有别于政府集中的第二种集中趋势。 与政府集中相反 ,这种集中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自然而然地出 现的 ,它符合经济规律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不利的市场条件和在华日本纱厂的压迫下 ,华商纱厂 在发展过程中很早就出现了集中倾向。荣氏的申新纺织集 团 ,在北京政府时期就致力于兼并和扩展集团的实力 ,1927 年又投资于上海恒大隆记纱厂 ,1929 年收买英商东方纱厂 , 改为申新七厂 ,1931 年收买上海厚生纱厂和三新纱厂 ;同时 还自设工厂 ,并在原有的纱厂内增添设备。①申新系统纱锭数 1932 年比 1922 年增长 286. 6 % ,而全国民营纱厂的总纱锭数 仅增长 74. 3 % ,申新系统的发展速度约是全国平均速度的 4 倍。1932 年 ,申新系统在全国民营纺织业中的比重是 :纱锭 数占 18. 4 % ,棉布产量占 29. 3 % ,工人数占 17. 5 %。② 申新纱厂的兼并活动增强了它与外国资本的竞争能力。 由于企业规模扩大 ,以及企业管理和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良 , 申新纱厂的劳动生产率有显著提高。其他华商纱厂迫于日 商纱厂兼并的危险和申新纱厂的压力 ,也纷纷努力提高劳动 生产率。1929 年 ,华商纱厂平均每个工人占有纱锭数为 15. 33枚 ,平均劳动生产率为每人 8. 86 件。1935 年 ,前者提高 到19. 19枚 ,后者提高到 15. 07 件。1933 - 1934 年华厂工人出 纱生产较 1931 - 1932 年提高11 % ,较 1932 - 1933 年提高 8. 1 % ,在数量上超出日厂 ,这是华厂落后于日厂的惟一补 偿。③荣氏兄弟所经营的另一个行业是面粉业。由于洋粉的 倾销 ,20 世纪 20 年代的一些年份中 ,华商面粉厂的处境是比 ·89· 2003 年第 5 期 总第 113 期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NAN COLLEGE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CADRES No. 5  2003 Serial NO. 113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较艰难的。1934 年 ,由日本各财阀联合出资设立的日满制粉 株式会社控制了东北的制粉业。这使以东北为主要销售市 场的上海的华商面粉厂陷入困境。 在十分艰难的市场条件下 ,荣氏的福新和茂新面粉厂较 早就开始了对华商中小面粉厂的兼并活动。1921 年以前 ,荣 氏曾先后办过 15 个面粉厂 ,其中租办的有 6 家。到 1921 年 止 ,福茂新系统实有 13 家 ,其中收买和租办的 4 家 ,占 30. 8 %。收买或租办一个旧厂 ,比建造一个新厂的经济效益 更高。根据记录 ,1922 - 1936 年这 15 年中 ,福新系统净盈利 达 848 万元。④ 1937 年 ,上海面粉业共有 15 个厂 ,资本总额 约1 149万元 ,其中福新系统 8 个厂的资本总额为 646 万元 , 占 56. 22 %。上海另一个较大的面粉企业集团是阜丰系统。 上海阜丰厂是孙多森和其兄弟于 1900 年创办的。阜丰除了 收买和租办面粉厂外 ,还进行跨行业的投资 ,先后创办了北 京通惠实业公司、天津中孚银行、烟台的通益精盐公司、哈尔 滨的通森采木公司等 ,形成了通孚丰资本集团。1937 年 ,阜 丰租办的面粉厂有 3 家 ,加上阜丰本厂 ,资本共计 450 万元 , 在上海华商面粉厂资本额中占 39. 16 %。⑤ 棉纺织业和面粉业行业内部的兼并活动是与跨行业的 投资活动相辅相成的。而在火柴业中 ,则不仅有企业的合 并 ,还有产销联营组织的设立。 (二)通过设立产销联营组织的形式进行的资本集中 1931 年 ,荧昌、中华、鸿生、裕生四家厂合并为大中华火 柴公司 ,并继续实行兼并。到 1934 年并进杭州光华厂为止 , 大中华的直属企业共有 7 个火柴厂和一个梗片厂 ,总资本由 19l 万元增加到 365 万元 ,年产火柴约占华中六省全部火柴产 量的 50 % ,约占全国火柴总产量的 15 %。是当时全国规模最 大的一家火柴公司。⑥ 但是单有若干企业的合并和个别大 企业的发展还不足以阻遏以瑞典火柴托拉斯为主的外国资 本咄咄逼人的气势 ,于是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和实践 ,产生 了中华全国火柴产销联营社这样一个组织。1935 年 7 月 ,在 刘鸿生“调剂产销平衡 ,铲除竞卖恶习”的倡导下 ,成立了国 产火柴制造同业联合办事处 ,参加者有大中华等 10 家工厂 , 共同议定产销数额 ,共同议价 ,联合推销。1936 年 7 月 ,以刘 鸿生为首的中华全国火柴产销联营社正式成立 ,在华的日资 工厂也参加了联营。联营社要求政府“停止新厂设立与限制 旧厂产额同时切实办理”。根据联营社的实施办法 ,瑞典火 柴资本难以在中国设厂 ,连在联营社所的营业额中大致 只占三成比例的日本火柴厂也难以自行扩张。私货严格取 缔 ,销售集中进行。这在当时的形势下无疑有利于华商火柴 工厂的生存和积累力量。 在缫丝业中资本集中的趋势也是比较明显的。由于在 一次大战前后盛行租厂制 ,经营者只顾短期效益 ,而无视产 品质量 ,因而华丝在国际市场上被日丝所挤 ,越来越走下坡 路。租厂经营的租期也越来越短 ,1931 年前一般是 3 年 , 1931 年后一般是 1 年。租金也越来越低。1930 年每车平均 最高 4. 50 两 ,最低 3. 75 两 ,1934 年最高只有 1. 40 两 ,最低只 有 1. 10 两。分散的租厂经营很不利于缫丝工业的发展。在 这种情况下 ,出现了一些地区集中租厂经营和丝厂合并的趋 势。薛南溟在上海创办的永泰丝厂于 1926 年迁至无锡。 1929 年 ,薛南溟去世后 ,薛寿萱继承父业 ,并在缫丝业界进行 兼并活动。1936 年 1 月 ,薛寿萱以浙江兴业银行为后盾 ,联 合无锡一些丝厂开办兴业制丝股份有限公司 ,采取租厂方式 垄断生产 ,除兴业公司股东所经营的 5 家丝厂保留外 ,把无 锡其余 30 多家丝厂全部予以承租 ,使其他资本家无厂可租 , 然后选择 10 家设备较好的工厂开工生产 ,其余关闭起来。 这样 ,薛氏掌握开工的 16 家工厂共有丝车 6 000 多部 ,职工 1. 3 万余人 ,已占无锡全部生产能力的半数左右 ,年产丝 2 万 余担。产品的 60 % - 70 %通过永泰丝厂出口部外销。 (三)尽管一些对外资竞争性弱、依附性强的行业难以进 行资本集中 ,但整个行业的发展依然显著 对于外国资本的竞争性愈弱而依附性愈大的行业 ,其资 本集中必然难以开展 ,或即便开展也进展缓慢。这一点 ,从 民族机器工业可以看得很明白。机器工业是民族产业资本 中产生最早的行业之一 ,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 ,它主要 从事为外国在华轮船和各类企业的机器修理业务 ,直到很晚 才有个别工厂从事技术水平比较先进的整套机器的生产。 民族机器工业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对外国资本的依附地位 ,因 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其小型、分散的特点。对于这个行业 来说 ,企业合并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但这并不是说民族机 器工业没有发展。事实上 ,这个行业的发展是显著的。 首先从企业数量上看。根据刘大钧等 1933 年的调查 , 雇工 30 人以上并使用动力的民族机器工业企业共 306 家 ,资 本 1 655 万元 ,其中上海 172 家 ,资本 791. 6 万元。如果把一 些较小的企业包括进去 ,在刘大钧等的统计资料中 ,上海的 机器工厂共有 927 家。实际上 ,由于受到一些规定的限制 , 以上的统计数字还不能反映民族机器工业的全貌。从刘大 钧主持的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 1937 年 7 月至 1932 年 10 月 的原始调查报告中 ,可以比较完整地看到上海民族机器工业 的全貌 ,大小厂共约 1 580 余家。其他一些城市的机器工业 也有原始的调查报告。这些地区民族机器工业的厂数都超 过了一些正式公布的、作了若干条件限制的工厂数字。机器 工厂虽然在总体上还没有摆脱小型、分散的状况 ,但不能否 ·99· ④ ⑤ ⑥ 青岛市工商局史料组 :《中国民族火柴工业》第 100 页 ,中华书局 1963 年版。 虞和平 :《中国现代化历程》第 719 页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上海社科院经济所 :《荣家企业史料》上册 ,第 169 页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2 年版。 【经济金融史】 季荣臣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民营经济的资本集中与扩展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定其资本主义的企业性质 ,不能否定这个行业的工厂数大大 增加了 ,它们在生产领域的覆盖面大大扩大了。 其次 ,民族机器工业的发展体现在一批较大型的企业发 展起来了。大隆机器厂 1902 年成立时资本仅 7 500 两 ,以后 逐步增加。根据 1933 年一个并不十分完整的调查 ,上海机 器工业中资本额在 1 万元以上的企业有 114 家 ,其中资本在 10 万元以上的有 19 家。这些企业多数是从几百元、千把元 的小规模发展起来的。其他地区大型的机器厂也不断出现 , 其中有的是原有企业的扩展 ,有的则为新设。如 1934 年在 重庆设立的华兴机器厂 ,资本 40 万元以上。这与民族机器 工业产生初期的状况显然有很大的不同 ,与北京政府时期相 比 ,也有显著的发展。 再次 ,民族机器工业企业的业务以修理和制造零配件为 主 ,自造机器的能力不大 ,市场也小。但在 1927 年以前 ,一 些机器厂已经由修理机器转向仿制机器。1927 年以后 ,做出 这种努力的工厂更多了。上海机械工业不仅涌现出了一批 规模较大的企业 ,而且大部分技术要求不十分高的机器都能 进行仿造 ,成本较低 ,售价低廉 ,可以满足本地工业的一部分 需要。外地工厂为了减低成本 ,也购买一部分国产的廉价机 器。只是国产品基本上都是仿制外国过时的旧式机器 ,而新 式机器则很少仿造 ,基本上仍须依靠进口。 工业的门类很多 ,在这里难以一一叙述。值得一说的是 民族重工业、化工业及轮船航运业的发展。在钢铁冶炼业方 面 ,除了先期已经设立的汉冶萍公司、龙烟铁厂、和兴钢铁 厂、扬子铁厂等外 ,1931 年在上海又成立了中央研究院 研究所钢铁试验场 ,备有电力炼钢炉 1 座及全部钢铁试验研 究仪器 ,于 1931 年 5 月开始铸炼钢铁件 ,研究合金钢 ; 1933 年 ,在上海又设立了大鑫钢铁厂 ,备有 1. 5 吨电力炼钢炉 l 座 ;1935 年 ,西北实业公司在山西太原投资 514 万元 ,创办太 原制铁厂 ,置有 120 吨及 40 吨熔铁炉各 1 座、30 吨马丁炼钢 炉 2 座、12 吨马丁炉 6 座 ,此外有轧钢厂、炼焦厂及一切附属 设备。但该厂在抗战爆发时尚未完成而陷于敌手 ;1935 年 , 华西兴业公司和刘湘的 21 军在重庆合办华联炼钢厂 ,第一 期资本 50 万元 ,第二期资本增至 300 万元 ;1936 年 ,刘荩臣等 在天津设立天兴制铁所 ,资本 4. 6 万元 ,全套轧钢设备购自 日本 ,这是天津第一家轧钢厂。值得注意的是 ,规模稍大的 工厂 ,多为政府出资兴办 ,私人钢铁厂还不多。 在化学工业方面 ,范旭东的永利公司的发展颇为可观。 范旭东以永利制碱公司作为他的化学事业的基础 ,由于添办 氮气工业和开始在南京筹设永利硫酸亚厂 ,1934 年 ,永利的 资本总额增至 550 万元 ,到“七七”事变止 ,各银行透支给永 利的债款达 970 余万元 ,永利用这笔资金完成了额定资本 800 万元的南京永利硫酸亚厂的建设 ,并增办 1 个新的碱厂、 1 个炼焦厂、1 个炼碘厂、1 个烧碱溶液厂。吴蕴初等在上海 创办的天原电化厂 ,1929 年筹办时资本 20 万元 ,1930 年开工 时资本已升至 40 万元 ,不久又增至 60 万元。1931 年 ,在上 海设立的开成造酸厂资本 58 万元。再如水泥制造业 ,到 1935 年 3 月止 ,大型的中国民族水泥厂已有 7 家 ,另外还有 一家筹建中的四川水泥厂 ,资本 200 万元。抗战前 ,这 8 家水 泥厂有日产水泥 1. 2 万桶的能力 ,实际年产水泥 300 余万桶。 为了减轻同业竞争的损失和共同抵制日本水泥在华竞销 ,启 新、华商、中国这三家实力雄厚的水泥厂也实行了联营 ,并取 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 在轮船航运业方面 ,中国最大的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于 1932 年被政府收为官办。若干私营企业则在扩展和收买过 程中发展起来。虞洽卿的三北集团是颇具实力的。抗战前 , 三北共拥有大小轮船 65 艘 ,计 9 万多吨 ,行驶国内外航线 , 华南、华北、长江沿线都有码头、仓库。1935 年 ,我国轮船总 吨位仅 67. 5 万吨 ⑦ (为抗战前最高年份) ,可见虞洽卿在航 运业中实力的雄厚了。北方的政记轮船公司也有相当实力。 这个企业是 1905 年张本政、张本才兄弟在烟台设立的 ,创办 资本才 4 万元 ,以后发展很快。1920 年时实收资本已达 500 万元 ,拥有轮船 21 艘。1931 - 1934 年 ,政记每年都要购进一 艘四五千吨在当时可算是大型的轮船 ,航行南洋各地。1926 年 ,卢作孚在重庆创办的民生轮船公司 ,资本 5 万元 ,翌年夏 天增至 12. 3 万元 ,1930 年公司资产总值达 35 万元。他靠着 四川军阀势力的支持 ,展开了大规模的兼并活动 ,5 年内共合 并了 15 家轮船公司 ,接收轮船 42 只 ,使民生公司船舶总吨位 增加到 2. 4 万吨。⑧ 1935 年左右 ,民生公司基本上战胜了帝 国主义航运势力在长江上游的竞争 ,统一了川江航业。到抗 战初期 ,民生公司的资本已增至 700 万元。⑨ 二、民营经济金融资本的集中及其与产业资本的相互渗透 中国民族资本的集中和扩展还表现在金融业以及金融 业同工矿业的关系上。中国的新式金融业在南京国民政府 时期有比较显著的发展。据统计 ,1927 - 1937 年间新设银行 137 家 ,其中多数是私营银行。与 1921 年相比 ,中国 28 家重 要银行 1932 年的资力和经营情况 ,实收资本为 1. 64 倍 ,公积 金为 2. 05 倍 ,存款 3. 23 倍。 (一)民族金融资本内部的集中 撇开官办势头不谈 ,在私人资本主义的范畴内 ,金融业 的资本集中最为明显地表现为银行的合并。1936 年 ,江浙商 业储蓄银行合并于中汇银行 ,1937 年太平银行合并于国华银 行 ,川康殖业银行、重庆平民银行、四川商业银行合并为川康 ·001· ⑦ ⑧ ⑨ 《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资料》(4) ,第 105 - 151 页 ,上海社科院出版社 1985 年版。 陈真等 :《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 1 辑 ,第 431 页 ,三联书店 1961 年版。 严中平等 :《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第 229 页 ,科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经济金融史】 季荣臣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民营经济的资本集中与扩展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平民商业银行等。通过合并 ,银行的资本增加了 ,势力壮大 了 ,对付危机和适应经济发展的能力提高了。但是在抗日战 争前实行合并的银行还不多 ,合并势头还刚刚开始。 金融业的资本集中还表现为银行业对保险业的投资和 控制。这些是比较容易看得到的。实际上 ,金融业的集中趋 势最细微地表现在金融业内部的相互投资上。甲银行或甲 银行的董事长投资于乙银行 ,并在乙银行的董监事会中占有 席位 ,乙银行或乙银行的经理在甲银行投资 ,并在甲银行的 董监事会中占有席位。这种内在的变化促使金融业向联合、 联立及合并的道路发展。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这里仅就金 城银行的情况作一点说明。1917 年 ,金城开办时军阀和官僚 的投资占 90. 4 % ,到 1927 年 ,这个比例下降到 50. 5 % ,1935 年更下降到 16. 9 % ,而金融业的持有股份 ,则由 1927 年的 25 %上升到 1935 年的 35. 7 %。这里既有金城本身持有行股 的增加 ,又有盐业、中南、大陆等银行持有股份的增加 ,以及 王轶陶、胡笔江、任振采、马式如等银钱业资本家个人所持股 份的增加。λυ 在金城银行的董、监事中 ,有盐业银行总经理 兼董事长、中国银行董事吴达诠 ,有继吴达诠为盐业董事长 的任振采 ,有中国银行总经理兼交通银行董事长胡笔江 ,有 担任过大陆银行董事长的四行储蓄会主任钱新之等。 (二)民族金融资本同产业资本的相互渗透 中国民族资本的集中趋势不仅表现在各个行业的内部 , 不仅表现为若干跨行业的企业集团的形成 ,而且表现为产业 资本同金融资本的相互渗透。这种倾向表现为银行家和产 业家的相互投资和相互兼职。 一方面 ,一部分实力较为雄厚的产业资本家希望通过对 金融业的投资来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企业融通资金。例如 ,虞 洽严是有名的债务大王 ,他在经营他的航运业时 ,主要靠在 他参与创办的四明、劝业等银行调剂头寸 ,融通资金。荣氏 以申新纺织总公司的名义在中国银行和上海银行有很多投 资 ,投资中国银行 25 万元 ,投资上海银行 45 万元 ,荣宗敬在 这两家银行都担任董事 ,而且荣氏企业从这两家银行得到的 借款也越来越多。1931 年底 ,茂福申新总公司向上海银行借 款余额为 536. 1 万元 ,向中国银行借款余额为 437. 7 万元。 荣宗敬还以个人名义投资于其他多家银行及钱庄 ,有的兼 职 ,有的不兼职 ,但都能够从他所投资的这些金融机构中获 取贷款。 另一方面 ,金融业也向产业作直接投资。而投资的重点 则是规模较大的纺织业和某些新兴的重工业和化学工业。 1927 年以前 ,这些投资活动大多是以个人身份进行的 ,比较 分散 ,投资额也并不大。1927 年以后 ,情况发生了变化 ,银行 往往对企业作大笔投资 ,或收买、代管。在这方面 ,金城、中 南银行的情况比较有代表性。 上海溥益纱厂积欠金城银行巨额债款无力偿还 ,到 1931 年末达 175 万元 ,加上所欠中南银行的债务 ,共达 350 万元。 溥益纱厂经营情况又不好 ,只得以 388 万元的价格出盘给金 城、中南两行。两行买下溥益后 ,改名新裕 ,并另拨出资金 150 万元充做流动资金。1936 年 ,天津的北洋纱厂亏欠累累 , 金城、中南银行以 60 万元买下价值 200 万元的北洋纱厂 ,交 由两行合组的诚孚信托公司管理。该厂复工后 ,经营大见起 色。天津恒源纱厂因拖欠盐业、中南、金城、中国等银行大笔 债务 ,1934 年委托中南、金城两行代管两行则交由诚孚公司 办理此事 ,并投资 120 万元整理开工。金城、中南、上海等银 行对范旭东创办硫酸亚厂的支持是巨大的。1934 年 3 月 ,永 利决定增资 350 万元 ,其中 200 万元新股由上海、金城、中南 三银行承购。陈光甫、周作民、景本白等当选为永利公司董 事。但这还不足以完全解决永利的建厂资金问。1934 年 12 月 ,中国、上海、浙江兴业、金城、中南五银行同永利订立抵 押透支借款合同 550 万元 ,1936 年 5 月又订立新透支借款合 同 110 万元 ,而永利实际透支借款额则超过以上数字。 金融界在对产业资本的投资活动中 ,有时也收买外商在 华企业的股票。1932 年 11 月间 ,北京的中国、大陆、金城、保 商等银行发现他们所持有的英商电气公司股票合总起来已 占该公司股额总数的 90 % ,于是他们便把这些股票全部转让 给北平华商电灯股份有限公司 ,使后者得以收回外商电气公 司所有权。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的前十年间 ,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 展的大趋势呈现为民族产业资本的集中和扩展、银行业与产 业相互关系的加强、资本主义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传统经济 的加速演化。应该说 ,这个大趋势是在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 条件下由经济发展的自身规律所决定的。当时的国家政权 如果能够顺应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需要 ,给予扶植和保护 , 那么 ,民族资本主义的命运就不至于十分悲观。然而 ,当时 的国民政府却以国家资本的集中强行干扰和打断了私人资 本的集中 ,将中国经济引向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轨道。 (责任编辑 :牛  茜) ·101· λυ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 :《金城银行史料》第 243 - 245 页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 【经济金融史】 季荣臣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民营经济的资本集中与扩展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本文档为【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民营经济的资本集中与扩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