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从人肉搜索看网络暴力

2011-07-12 2页 pdf 190KB 90阅读

用户头像

is_338000

暂无简介

举报
从人肉搜索看网络暴力 推进创新理论探索创新实践 ONGl、lAl\ICHUAN80特别策划 ——媒介生态研究 从“人肉搜索"看网络暴力 张婷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迅猛发展的网络技术是一柄“双刃剑”,新型的 社会交往方式在促进社会公共生活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 带来了诸多不便,近些年来不断升级的网络暴力便是例证之 一。本文试以“人肉搜索”为例浅析其与网络暴力的关系、探 讨网络暴力的成因,并从社会、网络媒体、网民自身以及法律 层面探讨理性应对网络暴力的途径。 关键词:人肉搜索 网络暴力 网络伦理 网络文 明 ...
从人肉搜索看网络暴力
推进创新理论探索创新实践 ONGl、lAl\ICHUAN80特别策划 ——媒介生态研究 从“人肉搜索"看网络暴力 张婷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迅猛发展的网络技术是一柄“双刃剑”,新型的 社会交往方式在促进社会公共生活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 带来了诸多不便,近些年来不断升级的网络暴力便是例证之 一。本文试以“人肉搜索”为例浅析其与网络暴力的关系、探 讨网络暴力的成因,并从社会、网络媒体、网民自身以及法律 层面探讨理性应对网络暴力的途径。 关键词:人肉搜索 网络暴力 网络伦理 网络文 明 网络管理 2001年,有人在猫扑社区贴出一张美女照片并声称是 其女友,有人则指认该女子为一位AV演员。很快,有人查清 照片上的女孩是微软的女代言人陈自瑶,并贴出了她的大部 分个人资料。2006年4月发生的“踩猫事件”、2007年发生的 “史上最毒后妈事件”及“铜须门”等事件、2008年的“艳照门 ”事件、北京白领姜岩的死亡博客引发的国内首例“网络暴力 案”以及“5·12”汶川大地震期间的“辽宁女骂人事件”、“重庆 女孩事件”等,让人们多次见证了“人肉搜索”的巨大威力。 此后,“人肉搜索”开始在整个互联网蔓延,猫扑、天涯、西祠 等社区都聚集了大批惯于通过回答问赚取虚拟货币的“赏 金猎人”,已然呈愈演愈烈之势,受到舆论受众的普遍关注。 本文试图以“人肉搜索”为例,浅析其与网络暴力的关系,进 一步探讨网络暴力的成因,并从社会、网络媒体、网民自身以 及法律层面探讨理性应对网络暴力的途径。 一、概念释义 “人肉搜索”是如何界定的呢?与传统的搜索相比,“人肉 搜索”是一个依托来自全国各地的网民而不再依赖网络数据 库的新型搜索类型,其精髓在于“发动人的力量去解决问 题”。按照谷歌公司的说法,就是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 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 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④广义的“人肉搜索”是在网络社区 通过求助、发问的方式获得众多网友的帮助和回答,这是“人 肉搜索”的最主要应用。百度“知道”、新浪“爱问”、雅虎“知识 堂”等从本质上说都属于“人肉搜索”范畴。狭义的“人肉搜 索”即通过发动所有的网友,群策群力,在社会层面上寻找具 体的人和线索的搜索,虽然这在“人肉搜索”的应用中所占份 额不大,但引发的争议却不小。本文取其狭义概念予以阐述。 网络暴力,至今在法律界没有准确的概念界定。有专家 认为,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 在网络上的延伸。具体表现形式有:网民对未经证实或已被 证实的网络事件在网上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 失实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在网上公开当事人现实生 活中的个人隐私,侵犯其隐私权: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 生活进行行动和言论侵扰,致使其人身权利受损等等。 有些人仅仅看到“人肉搜索”所引发的网络暴力行为,例 如:一些网民在网络上发表“网络追捕令”并公布当事人及其 家属的姓名、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工作单位地址、联系电 话等私人信息,更有甚者围攻当事人,并诋毁当事人的名誉, 严重妨碍了当事人的正常生活,甚至给当事人造成了巨大的 精神压力等,于是便简单地认为“人肉搜索”无异于网络暴 力。其实不然,二者虽有密切的联系,但决不能划上等号。纵 观“人肉搜索”事件,我们不难发现早期的“人肉搜索”的题材 多属于娱乐性质,如发动众多网民从不同角度挖掘“史上最 漂亮的山村女教师”等,并未涉及网络暴力:而后期的“史上 最毒后妈事件“、“铜须门”事件等则可被视为网络道德审判, 以寻找违反道德之人为主要目标,公布于网上的所谓真相多 数呈片面化,放大了当事人恶的一面,往往借舆论监督之名 对当事人造成了不良的侵害后果,从信息提供走向了网络暴 力。但在现实生活中“人肉搜索”发挥积极作用的例证也并不 少见,它不仅可在极短时间内揭露事件背后的真相、维护社 会道德秩序,还可延伸到网络无法触及的地方,只不过在分 寸把握上还有待成熟和。比如,在汶川地震中,腾讯网推 出“SOSO寻人”功能,动员网友搜寻受灾群众的信息,帮助 很多灾区群众得以团聚,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因此,“人 肉搜索”是否属于网络暴力的范畴,并不能一概而论。 二、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 1、网络传播使网络道德审判变得更迅速。影响面更大 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是一种全新的、 特殊的传播类型,具有信息量大、交互性强、信息获取快、传 播快、更新快等特性,而其本身“接受的异步性”又可以方便 受众随时随地地接收信息,而避免时空限制。这些都为网络 道德审判提供了技术支持,网民可以方便地获取感兴趣的大 多数信息。此外,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人人皆可以成为信息 源,将网络信息的来源扩展到无限度,于是便不难理解“人肉 搜索”为什么会有一石激起干层浪的效果,而被一些网友称 为“扒皮”的寻人过程为什么会较传统方式而言更加快捷,波 及面更广,成功率更高。 2、网络所具有的社会安全阀功能“社会安全阀”是社 会;中突论学者科塞提出来的一个概念,用安全阀来指代一种 社会机制,说明其排解社会不安定情绪的功能。科塞的“安全 阀”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下:安全阀可以发泄敌对情绪,转移目 标,2通过这一系统机制减轻潜在的破坏性力量,但安全阀并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它只是提供敌对情绪的替代目标, “通过这些安全阀,敌意不至于指向原初的目标。但是,这种 替代也要由社会系统和个人付出代价。”④网络就可被视为现 实生活中冲突的缓;中地带,而具有社会安全阀功能,网民在 网上公布某些信息、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甚至热衷于“人 肉搜索”等一系列行为都可被视作是对现实生活中不能解决 的冲突的发泄行为,应用得当便可将这种不良情绪化为悟 性,反之,往往变成网络暴力的源头。 3、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目前,“人肉搜索”游走于互联 网规范与现实社会法律监管的真空地带,复旦大学社会学教 授于海认为,越来越多的“人肉搜索”事件正在向私刑的性质 发展,亟待接受法律的规范。的确,提供“人肉搜索”的网站往 往敷衍塞责,采用事后审查的办法,即事后删除违法信息或 由权利人主张权利受损的信息,再加上相关法律法规的缺 失,导致受到网络“人肉搜索”伤害的当事人还无法利用司法 武器讨回公道,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一些网民对利用“人 肉搜索”引擎对某些特定对象施行网络暴力行为的发生。 21)09年第3期(总第55期)l东南,f李.挡 万方数据 4、网络推手的推波助澜网络推手又称网络推客、网络 策划师,懂得网络推广技术并应用该技术把网络明星、网络 事件推出来的人。在一些“人肉搜索”的事件(如“三三七七” 事件、“范跑跑”事件)中,网络推手在幕后扮演了重要的角 色。由于在网络论坛上发通常是不需花钱的,且论坛又具 有博客所不能比的互动性,网络推手主要选择大型论坛来实 施其策划,如在猫扑、天涯及贴吧等大型BBS上发帖,唤 起广大受众对某事件或事件当事人的高度关注,引发巨大的 舆论漩涡,而信息共享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事件的进程和事 态的严重程度。 5、网络的匿名性及网络伦理教育的缺失网络环境下, 受众在聊天室、论坛等网络虚拟空间中接受信息,身份特征 的虚拟性使他们的“匿名心理”得到满足,因为在网络交往中 受众的匿名参与可以不用考虑个人的名誉、社会规范的影 响,其言论大多可直抒胸臆、更直接地反映个人内心的真实 想法。但由于网络伦理教育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一些网 民缺乏正确的网络道德和价值观的指引,以为在网络匿 名性的庇护下就可以只服从自己的意志,在网上为所欲为而 不用为自己的某些违法行为负法律责任,这种错误观念成为 网络暴力事件频发的重要诱因之一。 6、网民的角色越位社会心理学上的诱因一;中突理论把 人类行为看作是一种有各种替代动作的诱因的简单功能。这 一理论主要在于解释人们采取某种行动的原因,主要问题 是通过某种确定行为,此人将得到和失去多少东西。合理选 择理论或交换理论便是诱因理论的一种变形。它认为,人们 一般都会做相当合理的计算,从而确定自己的行为是否为最 佳选择。以那些热衷于“人肉搜索”的“赏金猎人”为例,他们 在猫扑、天涯、西祠等网络社区通过回答一些网民提出的问 题或提供别人需要的线索从而赚取虚拟货币,其动因很可能 是他们认为即使提供可能侵犯当事人隐私权和名誉权的信 息也不必负法律责任,还可以得利。但他们却不明白人人都 可以作道德评价但不能人人都来当警察,对不道德之人的揭 示和审判本不该是他们的份内之事。 三、理性应对网络暴力的途径 1、重视意见领袖的作用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 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 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作用, 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广义 来说,传统媒体、网络媒体都可被视作意见领袖,它们具有议 程设置和舆论引导的功能,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受众的意 见取向和行为。所以在应对网络暴力时不可忽视此类意见领 袖的作用,特别是门户网站,它们可以澄清事情真相,从而让 一些谣言不攻自破,引导受众更加理性地思考,作出合适的 行为选择,不至于盲目跟风。 2、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构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在上文所 提及的“人肉搜索”事件中,一些网民出于惩罚违反道德之 人、维护社会道德秩序的初衷值得肯定,但超越了网络道德 底线,在网络社区里贴帖诋毁谩骂当事人的行为就值得反 思。笔者认为,网络媒体对此也应承担重要责任,网络媒体应 从矫正其新闻报道中的议程设置偏颇,构建符合新闻事实内 在价值和社会道德要求的新闻报道框架出发,科学把握报道 节奏和内容,正确选择报道角度和取向,合理设置议程框架. 恰当使用报道策略,激发网民的独立思考,从而营造出具幸 理性精神、公民意识、道德意识和人文情怀的网络舆论氛围, 而非断章取义地扩大一些尚未弄清真相的事件的涉及面,从 而导致一些受众不理性的网络暴力行为的出现。 东南彳孳挫2009年第3期(总第55期) 3、网络媒体应进一步加强对网络信息内容的监管“把 关人”理论认为,媒体在传送信息过程中,具有过滤功能,需 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对新闻信息和素材予以层层 把关、筛选、加工与取舍,起着决定继续或中止信息传递的作 用,否则,其权威性、规范性和专业性就无从谈起。虽然网络 媒体的成长已经改变了“把关人”理论的外延和内涵,但在网 络时代网络媒体自身必须扮演好把关人的角色,具体说来, 论坛、博客、贴吧等互动社区的管理员要迅速浏览成千上万 个帖子或利用技术手段及时发现并删除其中违反法律、含有 人身攻击或对青少年身心有害等内容的信息,保护公民的合 法权益。此外,应对网民的行为进行技术监控,发现不法行为 时应及时发出警告,严重时应报告相关部门协助处理,从而 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扩大。 4、完善与网络社会相适应的立法和司法体系网络具有 高度的开放性,网民只需一台联接到网络的电脑便可轻松上 网,所以要对网络实行法律规范有一定的难度,是否推行上 网“实名制”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便是例证。但是,换言之, 技术管理由于技术本身的局限性,并不能灵活地处理各种问 题,此外,“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技术控制技术就会有相 应的反控制技术,因此技术管理不可能达到完善的程度。而 法律控制因其最大的强制性和权威性可以称得上是最有效 的管理手段,但法律法规对网民自主权和自由度的过度干预 也很容易使网民产生逆反心理,适得其反,因此,必须制定与 网络社会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并进一步完善相应的立法和司 法体系,在让网民享受便捷的网络生活的同时,最大程度地 制止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 5、加强网络伦理教育.使网民提高自身素养,多一些理 性思考在现实生活中,除了法律,人们的行为往往更多地受 道德力量的制约,但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有些网民认为可 以摆脱现实社会的种种羁绊而随心所欲。其实,这正是网络 伦理教育缺失的表现,在我国,加强对公众的网络伦理教育 非常必要。网络中自主自律的价值观,是对网民更高层次的 道德要求,网民应提高自身素养,自觉遵守各个层面的道德 规范,履行自己的道德责任,并自觉监督其他网民的违规行 为,在人人自律的前提下,形成理想的网络环境。 6、构建完善的网络媒体自律体系。大力提倡绿色上网 因为自律给行业发展带来较少的限制,更有利于网络的自由 发展,所以在网络出现之初,国外一些计算机协会和网络自 律组织相继成立并制定了一些自律规范,我国也成立了“中 国互联网协会”并制定了《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全国 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等。然而,这些自律规范在瞬息万变的 网络时代常常会显得微不足道,所以,进一步制定自律规范, 构建完善的网络媒体自律体系势在必行。与此同时,大力提 倡绿色上网,使网民实现自律,或许才是理性应对网络暴力 的权宜之计。 注释 ①杨艳、刘思远:《人肉搜索——正义审判?发泄借口?》, 《天府早报》。20085.8 ②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第 337页 r哥科蛮.∥j}会冲突的功能》,华夏出版社1989,第33~34页 参考文献 1、钟块:《刖络传播伦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01 2、严励:《网络传播学概论》,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09 3、孙非等:《社会心理学教程》,兰州大学出版社。1986.0l ¨。。。年第三期 特别策划太介生态研究 燃 万方数据
/
本文档为【从人肉搜索看网络暴力】,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