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股神巴菲特给女儿的忠告

2011-03-12 19页 ppt 214KB 93阅读

用户头像

is_935332

暂无简介

举报
股神巴菲特给女儿的忠告nullnull《股神巴菲特给女儿的忠告》《股神巴菲特给女儿的忠告》《股神巴菲特给女儿的忠告》简介 股神巴菲特因其卓越的投资成果而为世人所推崇。对其家庭教育方面,人们却了解得不多。其实在这一点上,巴菲特同样可以作为我们的楷模。本书向我们揭示了巴菲特如何融合投资智慧和浓浓的父爱,向自己的三个儿女传授面对未来世界所应抱持的生活以及投资态度,最终建立属于自己的成功人生。 本书精心选择了巴菲特给儿女的一些忠告,总结出他向儿女们所展示的成功经验和投资哲学,供为人父母者及青年朋友们借鉴。 股神巴菲特给女儿的忠告》前言 股神巴菲特给女儿的...
股神巴菲特给女儿的忠告
nullnull《股神巴菲特给女儿的忠告》《股神巴菲特给女儿的忠告》《股神巴菲特给女儿的忠告》简介 股神巴菲特因其卓越的投资成果而为世人所推崇。对其家庭教育方面,人们却了解得不多。其实在这一点上,巴菲特同样可以作为我们的楷模。本书向我们揭示了巴菲特如何融合投资智慧和浓浓的父爱,向自己的三个儿女传授面对未来世界所应抱持的生活以及投资态度,最终建立属于自己的成功人生。 本书精心选择了巴菲特给儿女的一些忠告,总结出他向儿女们所展示的成功经验和投资哲学,供为人父母者及青年朋友们借鉴。 股神巴菲特给女儿的忠告》前言 股神巴菲特给女儿的忠告》前言作为投资人,被誉为“股神”的巴菲特是成功的;作为父亲,他也是出类拔萃的。尽管他的三个儿女没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是,我们却不得不承认,巴菲特的儿女们现在生活得很幸福,毕竟他们都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且也都有了一定的成绩。 这,也是作为一个父亲可以值得骄傲的。 现实社会是个充满机遇与陷阱的社会,大家都知道商场如战场。不过,巴菲特从来没有把这种没有硝烟的战争带到他的家庭中去。在他的孩子面前,他是一个乐观而开朗、永远自信的父亲,而不是整天眉头紧锁、郁郁寡欢的父亲。这给我们中国的父母以启示,即使我们不能为孩子创造像巴菲特所拥有的那么多的财富,但是一定要传达给孩子乐观、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培养孩子拥有积极心态是我们能够做到的。 巴菲特对孩子向来是宽容而开放的。他常说孩子不是父母的私人财产,他们有自己的未来,有自己的思想,也有自己将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巴菲特认为,作为父母要教给孩子的,应是在社会上生存的本领,而不是一些限制他们能力的教规教条。 我们总是教导孩子去努力,去创造更好的生活,而巴菲特却告诉他的孩子们,在创造生活的同时要懂得享受生活。没有享受,创造又有什么意义呢? 就是巴菲特这种独特的教育方式,让他的孩子一个个都以不同的方式取得成功,他们每一个人都掌握了一种原则,而这种原则在巴菲特看来,就是正确的处事原则。 学习一位世界投资大师的家教之道,中国的父母一定会从中受到某些启发。同时,本书也是一部值得年轻人参考的奋斗指南。它会告诉你怎样去做,怎样去爱,怎样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更重要的是,它还会告诉你,成功其实离你很近,只是你没有发现而已。 谨以此书与天下所有希望成功的人共勉。 编者忠告1 做好自己的事忠告1 做好自己的事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情,有难易之分,但是做起来,需要一样的用心,专注去做。这样久而久之成为习惯,再困难的事情也会被分解成多项简单的事情,从而成就不简单的自己。 巴菲特夫妇有三个孩子:老大是女儿苏茜·巴菲特,出生于1953年7月30日;老二霍华德·巴菲特,出生于1954年12月16日;老三彼得·巴菲特,出生于1958年5月4日。这三个孩子都身体健康、聪明、有才智且富有创意。 巴菲特深爱着自己的孩子。自从第一个孩子出生后,他就开始记录孩子的成长,每年写一本日记,共写了三十本。日记里面记录着孩子们成长的点点滴滴,以及他教育孩子的经验体会。可见他是何等重视子女的培养教育。 在苏茜姐弟三人的工作上,巴菲特从来没有给他们什么具体的意见,完全是按照他们自己的选择来。并不是巴菲特不关心自己的子女,而是他希望,自己的孩子都能按照自己的需求、自己的兴趣,去选择他们自己想要的工作和生活。喜欢,是最重要的。 女儿苏茜先是为《新公众》杂志社工作过一段时间,接着又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担任《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节目编辑的行政助理,后来她在加利福尼亚一家公司担任执行总裁的助理。 苏茜的这份工作,看起来是很简单的。工作的内容,无非是帮助上司处理一些繁琐的事情,在苏茜找到这份工作后,巴菲特并没有像一些父母那样,认为这是一项没有前途的工作。相反,他认为这样的工作环境能很好地锻炼苏茜的工作能力和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 巴菲特告诉女儿,即使是看起来很不起眼的工作,也一定要用心去做好,因为这是她自己的事情,做好本职工作是一个员工应尽的本分。 从事助理工作,繁琐的事情多,又都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所以时间一长,容易让人感觉厌烦、枯燥。一旦厌烦,感觉工作很枯燥,该怎么办呢? 巴菲特告诉女儿无论如何一定要坚持下去。事情是自己选择的,无论她感觉多么不适,都必须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做好,没有一点推卸的余地。何况她跟公司是有工作合约的,守约是她做人、作为职员所必须要遵守的,这在任何时候都马虎不得。 巴菲特认为工作的首要原则,就是要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这是每个参加工作的员工都应该做到的。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他就不配称为一个合格的员工。手里的工作都难以做好的人,在做其他工作的时候,也是很难会出成绩的。 做好本职工作就是一个人的本分,在尽好自己的本分之外,再学到应该学到的东西,这才是工作的真正意义。巴菲特在刚刚懂得金钱意义的时候,就开始全力参与到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上,只为赢得最大的收益。他对工作的热情和专注值得每一个人学习。 巴菲特知道女儿苏茜是个有毅力的人。她做任何事情都会全力以赴。所以巴菲特相信女儿一定能做好这份工作。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巴菲特一贯坚持的教子原则。 巴菲特告诉女儿苏茜,他坚信苏茜一定不会令自己失望的,因为他知道女儿的品性。她的品性决定了她的工作态度,她会像父亲那样,认真做好自己的每一份工作,绝对不会因为个人的情绪而影响到工作。 这是对女儿的鼓励,也是对所有刚刚参加工作甚至已经工作多年的年轻人的鼓励——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手中的事情,并尽一切能力来做好这件事情。 做好自己身边的事情,哪怕是看起来很小的事情。这是巴菲特给女儿苏茜的忠告。人的出生不能由自己决定,但是人生的路却要自己去走,想要什么样的人生,自己就要付出相应的努力。所以,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足以决定今后将要到来的人生。 好好努力,好好工作,好好学习,为了自己的明天。 巴菲特名言 1 我是个现实主义者,我喜欢目前自己所从事的一切,并对此始终深信不疑。作为一个彻底的实用现实主义者,我只对现实感兴趣,从不抱任何幻想,尤其是对自己。 作者手记 巴菲特这样入情的忠告,打动的不仅仅是他的女儿苏茜,而是所有能看到这个忠告的人。让女儿从最基层的工作做起,这个拥有数百亿身价的巴菲特是有点另类的。他都能够这样做,做父母的我们一定也会知道该怎样让孩子面对他人生的第一份工作了。就学巴菲特,让孩子在刚踏入社会的时候也踏踏实实,不嫌弃、不抱怨,尽他们所能去努力做好自己分内的事。 忠告2 喜欢的就是最好的忠告2 喜欢的就是最好的 2006年6月,位居当时世界富豪榜第二位的沃伦·巴菲特宣布,他将总价达370亿美元捐给慈善事业,这些财富约占其私人财富的85%。 曾经有一位美国《纽约时报》的记者问他:“您把大部分财富都捐了出去,您会给您的孩子留下什么呢?” 沃伦·巴菲特说:“我已经把最珍贵的财富留给了我的子女啊。” 巴菲特坦言:“亿万财富不会给人带来多少能力和成长,反而会消磨人的激情和理想。从一定意义上讲,金钱只不过是一串无意义的数字罢了,只有乐观、自信、勇敢、勤于思考的性格才能收获快乐而丰富的人生,因此,可以说,我已经把我最珍贵的财富都赠送给了我的孩子们了。” 听完沃伦·巴菲特的这番话,这位记者发自内心地叫好,并总结出了三条原则,可谓是人生的另一种珍贵财富: ◇要让青年感到生活是快乐的,同时给他们提供各种机会,使他们能接触到自己感兴趣的事,并提升其快乐; ◇一时的成败并不重要,关键是要培养出快乐、自信、勇敢和乐观的性格; ◇要想取得较大的成就必须学会勤于思索,因为只有不断思考才能获得创造性的产品。 就在多年前一个寂静的夜晚,巴菲特坐在窗前,看着外面如水的月色,他的内心里有一些不平静。如果说在证券市场上,他永远是一枚最坚定的棋子,那么此时作为父亲的他,已经无法做到让自己平静了。因为他的大儿子霍华德开始面临人生的一次重要的抉择——退学办农场。 如果说哪位父亲能够冷静地面对自己孩子的退学,那么他的豁达就一定不是常人所能比的。最起码在很多人看来,孩子成才的途径主要是学习。放弃学业,就如同放弃了自己美好的前程,从一条光明的大道上拐进了羊肠小道。而这羊肠小道,还是雨后泥泞的崎岖小道。 所以,一向主张对孩子采取宽松教育的巴菲特,也开始为儿子犯愁。但是霍华德主意已决。作为父亲,巴菲特也只能用前瞻的眼光来理性判断儿子的未来。结果,他的决策竟然是支持儿子的决定。 对此,巴菲特的夫人很不满,她认为丈夫的行为无异于在纵容孩子,纵容霍华德走向一条根本没有任何前途的路。但是巴菲特告诉她,同时也忠告霍华德,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永远没有错。 在孩子们小的时候,巴菲特就没有提出过多的要求,而是让他们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比如玩泥巴,侍弄花草,听音乐,唱歌,看摄影作品,在田野里疯跑,都是孩子们生活的内容。他所做的就是尽量使孩子们快乐,并给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事物,让他们有充分的选择余地。 巴菲特说只有自己喜欢的事情,才能让一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这样他才会达到自己的极点,创造出没有遗憾的人生。抉择虽然是痛苦而犹豫的,但这一切都会过去,他相信,尽管霍华德的选择看起来很荒谬,但是他一定会成功。 巴菲特持有这种想法的根本原因,是他认为人的能力有时候并不需要用学校的一纸文书来证明。在现实生活中,在各行各业中,有很多的成功人士都没有什么文凭。读完大学也并不一定就是成功的人。因此他就不再以成绩来断定儿子的将来。 巴菲特强调,对子女最重要的教诲是在价值观和金钱观的培养上。巴菲特认为,“家有千金,不如授子一技”。他为了帮助孩子们学会理财,远离赌博,曾经在家里安了一个角子机。他每次给孩子零花钱之后,又用角子机把钱赢回来。他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教育子女不要参与赌博活动。 巴菲特认为大学文凭只能证明一个人曾经取得的成绩。儿子既然已经考入了大学,那么他的智商应该就不会有问题。一个智商没有问题,而且还有一定判断能力的人,在做出退学这个决定的时候,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相信儿子就像相信当年的自己。 不过在支持儿子的时候,巴菲特并没有像看起来的那样洒脱。他想弄明白儿子是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如果霍华德只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他希望儿子能冷静下来,好好地想想这件事情的利弊,它会给霍华德带来怎样的未来,他有勇气去接受吗?他能创造出自己梦想的那份美好吗?如果霍华德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巴菲特就决定全力以赴支持他。 巴菲特后来特意告诉儿子说:这是你喜欢的事情,也是你人生中第一次规划如此重要的一件事,我一定会支持你。 我一直认为,自己喜欢的就是最好的,不管是对人,还是对事。因为我喜欢,我一定会倾注我的全部感情去面对,最终的结果对我来说,都不是那么重要了。我只需要那个喜欢的过程。 在巴菲特看来,霍华德就像另一个自己。他虽然在金融投资行业已经有了自己的优势地位,但是在内心里他一样渴望站在广袤的土地前,也曾经幻想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肥沃的土地。这或许也是巴菲特支持儿子的一个理由。 人生其实有很多不如意,其中最郁闷的就是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有些看起来很成功的人,他们的心里也有自己曾经向往的事情,而他们做的又并不是自己最喜欢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巴菲特看起来是非常幸福的事情。因为你心情愉悦地去做自己的事,要比心情郁闷地去做更有效率和创意,也就会创造更好的成绩。 巴菲特说,在投资方面他能取得成功,是因为那是他最喜欢做的事。假如你喜欢烧菜,就去开一间你自己的餐馆;假如你擅长跳舞,就去学跳舞。成功最快的方法就是选择做你喜欢做的事,然后全力以赴。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的人,他们不是在“上班”,而是每天迫不及待地睁开眼睛,赶快去享受工作的乐趣。假如选择一个你不关心的领域,你就不可能有获得成功的希望。 霍华德的梦想很简单,就是在一片土地上播种希望,收获梦想。但是霍华德毕竟还是个学生,他的梦想跟现实还有很大的差距。要短时间内缩小这个差距,就必须付出比一个真正的农民更多的艰辛和努力。这是巴菲特首先对儿子特别强调的。 假如你喜欢且关心自己所做的事,自然会想把它们做到最好。投资和生活一样,细节往往是成败的关键。所以你不能忽略任何细节,不管它看似多么的无关紧要。你必须搜寻、验证每个信息,只要与你的决策有关,都不能掉以轻心。任何让你觉得不安的问题或感觉,都要找出答案来。大部分人之所以不成功,原因往往出在研究不够彻底,只看他们随手可拿到的资讯。 当巴菲特在大学念书时,有位同学问他花了多少时间准备考试。他们认为花五个小时准备就很够用了。但巴菲特说无法回答自己究竟花了多少时间,因为他一直在读书、温习功课。他认为没有“我已经准备得够好了”这回事。他所做的投资成功,都是因为事先花大量时间尽可能地搜集资讯,详细研读每个细节。假如你要盲目去涉足自己不熟悉的领域,那么你永远不会成功,因为天上不会无缘无故掉馅饼。硬要去对自己不了解的东西下注,这不是投资,这叫赌博。 经营一块土地,对那些整年生长在土地上的人来说简直是轻而易举的,但是对于霍华德来说,其难度就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得清楚的。巴菲特希望儿子能够凭借心中的那份热情,好好去研究它。如果碰上雨水充足,有个好收成也不必过于惊喜。一旦干旱或者涝灾,也没有必要懊恼。总之,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才是最大的收获,钱永远是工作的附带产品。 巴菲特说:“有钱会让我独立。然后我可以用自己的生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为自己工作。我不希望别人向我发号施令。对于我来说,做我自己每天想做的事,这一点十分重要。” 不过,“喜欢的就是最好的”并不是指所有的事情。 聪明的巴菲特当然明白这个道理,他提醒儿子不要因为自己的这句话就去做任何违背伦理道德、违背法律和民风的事情。人都是生活在社会里的,有些章程是必须遵守的,包括他本人,都是在沿着规矩的道路行进。 年轻人多少是有些骄傲的,在做事的时候要尽量让自己低下身子,从低处看看外面的世界,这样就会把自己内心里的高傲压下去,用一个普通人的心来看待身边的一切。能把自己跟周围融为一体,是做成功事情所必需的。 巴菲特名言 2 哲学家们告诉我们,做我们喜欢的,然后成功就会随之而来。 作者手记 惊人之举!实在佩服巴菲特,如果换作是我,儿子突然从大学校园里辍学,我的第一反应一定是难以遏制的愤怒。然后拿出一个父亲所谓的权力来,动用所有能动用的力量来围攻儿子,直到他重新回到校园。如果他在劝说下仍无动于衷,我甚至会用棍棒政策。 现在应该反思这些教育方式是否正确。我准备不再用父母对我的那种方式来教育儿子,这就是进步。作为一个父亲就要像巴菲特那样,给孩子自由,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只要他们的路是正确的。忠告3 知识永远不会生锈忠告3 知识永远不会生锈知识是最容易保存的东西,而且永远不会生锈。更重要的是,没有任何人能从你的身边把它夺走。拥有再多的财富不如拥有没有疆界的知识踏实。 巴菲特应该算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他依靠自己丰富的股票知识纵横股市,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里,累积了大量财富,奠定了备受世人艳羡的世界股神的地位。 巴菲特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培根的话被验证得恰到好处:“知识就是财富。”巴菲特自己也认为,他的成功确实离不开当前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更依赖于其丰富的股票知识。 为什么我们普通投资者看了很多书,却并没有和他一样赚到很多的钱?因为我们的知识很多却很散,像漫天遍野的雪花。而巴菲特是把价值投资作为知识雪球的核心,把所有相关的知识都汇聚在了一起。 在19岁之前,他就把图书馆所有的金融投资书籍都读完了,把所有的发财致富书籍都研究了个遍,也利用了身边所有的投资经商的机会,用了很多时间去做小生意,花了大量的工夫研究技术分析,但并不成功。正如巴菲特自己说的,他到处去滚雪球,滚了很多,但没有一个大的,甚至滚好的雪球最后也碎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巴菲特后来读到了价值投资鼻祖格雷厄姆的书《聪明的投资者》,他说自己一下子就像在黑暗中摸索时碰到了指路的明灯,简直就像是一个迷惘的信徒受到了明师指点,一下子顿悟。 巴菲特马上追随格雷厄姆到其任教的哥伦比亚大学就读MBA,毕业之后又千方百计争取到老师开办的投资公司里上班。巴菲特从此一生以价值投资作为知识雪球的核心。 我们都认为巴菲特的工作是投资,但巴菲特却说他的工作就是阅读。他大量阅读上市公司的年报。同时,他阅读最多的是书籍和杂志。他最爱看的是《华尔街日报》,曾一度跟奥马哈邮局说好,每天半夜报纸一到,先放一份在他窗台上,他有时会半夜起来等着看第二天早晨的报纸。巴菲特坐飞机,从起飞到降落一直都在阅读。巴菲特投资成功的关键是阅读:知识就是金钱。 巴菲特牢牢抓住了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他吸收了几位著名投资学家的观点,形成了自己的股票知识体系,从而在股市中稳操胜券。 巴菲特尽管支持了儿子霍华德退学的决定,但是在对知识的态度上仍旧坚持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知识是没有疆界的,学习也是永无止境的。尽管霍华德已经离开了学校,但是并不表示他就跟知识绝缘了,在今后的日子里,他忠告儿子要时刻注意坚持不懈地汲取新知识。 巴菲特很少和自己的孩子谈他的投资经,但是他却告诉霍华德,他今天的一切完全是靠自己所积累的知识得来的,而不是靠什么运气。带给他如此巨额财富的不是他的幸运,也不是他的聪明,而是他实实在在掌握的知识。知识可以创造财富,知识也能改变命运。 巴菲特认为,在投资领域没有什么所谓的运气。要投资一个行业都是经过无数的考察、计算、论证,长时间的跟进研究,才最终决定是否进行投资。要做好一个看起来很容易的投资,没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是根本不可能成功的。巴菲特认为,知识永远都不会长锈的。生锈的是人的脑子,是那些不会思考、不知道补充新知识的脑子。 霍华德投身农业也一样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在自己所从事和喜欢的领域里创造出一番业绩来。要不然他所喜欢的土地,也仅仅是一片荒地而已。无论做哪一行,都需要有这一行所独有的专业知识作基础,这是任何一个跨行的人首先必须明白的道理。 农业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美。霍华德要研究他的土地是什么性质的土壤,是酸性的还是碱性的,这些土壤适合种植怎样的农作物。分析了土壤的性质,选择好需要播种的农作物了,他知道那些耕地机、播种机、撒药机的使用和操作吗?他会使用它们吗?他能把那些带着他所有希望的种子播种到肥沃的土地中吗?巴菲特向儿子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要霍华德给出正确的答案。只有心里有了明确的答案,他才可能创造出可观的财富。 霍华德当然不是一个傻瓜,这些都是难不倒他的,但是他也承认父亲的话是正确的。无论什么时候都需要学习。为此,他听从了父亲的劝告养成随时学习的习惯,无论田间地头还是丰收的麦场,只要有时间就坚持看书。 经营一个农场跟经营一个公司有很多相似之处。巴菲特告诉儿子,只有自己相当了解土地的特性,才不会在发生特殊情况的时候手足无措。没有什么比拥有知识更让自己踏实的。一个农场并不算什么大的产业,但是对年轻的霍华德来说,就相当于自己的生命。他不仅为此欠了父亲一笔债,而且由于债务的存在,他必须付出更多的艰辛去偿还。 如果他不能掌握好一些关于农业的必要知识,不能将知识科学地运用到农田上,那么万一有个什么状况,也许就会颗粒无收。所以即使知识是掌握在自己脑海中,学会如何使用它们同样至关重要。巴菲特告诉霍华德,必须要学会使用知识的方法,只有灵活运用知识才能创造出财富,才能改变他欠债的命运。 掌握在头脑中的知识,就像是盛在面盆里的小麦粉,而把它变成面包的酵母和水,则是灵活运用知识的方法,只有它们完美地糅合在一起进行烤制,才会变成诱人的面包,填饱自己的肚子。 巴菲特爱自己的儿子,并没有体现在表面上,他对他们的爱通常都是悄悄的。 在霍华德开始了他的农业之路后,有一次巴菲特偷偷去了儿子的农场。看着霍华德沉浸在自己的工作中,虽然汗流浃背却如此专注,巴菲特原本有些犹疑的心终于放了下来。霍华德没有辜负巴菲特,他有足够的实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巴菲特名言 3 知识是必须拿来使用的,而不是用来存储的,只要接受过正规就可以去实践了,不要仅仅为吸取知识而学习。 作者手记 正如巴菲特所说的:股票永远离不开知识经济。正是在知识经济这块肥沃的土壤上,巴菲特有关股票的知识才能扎根、发芽、开花,最后结出丰硕的果实。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我们从巴菲特的成功可以看出,只有认识到知识经济的重要性,切切实实地掌握了一门知识,才能在知识经济的大潮中有所作为。 知识成了巴菲特制胜的法宝。他无数次运用他的股票知识赚取巨额财富。他成了知识经济时代的成功者。 想要成功的朋友,请永远记住巴菲特的话:股票永远离不开知识。忠告4 没有必要痴迷于财富忠告4 没有必要痴迷于财富人们总是想尽一切方法来寻求财富。为了财富,有的人甚至铤而走险。这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财富本是身外之物,满足了自己的衣食住行,多了又有何益呢? 和股神巴菲特具有“点石成金”的天赋一样,他的小儿子彼得也是自学成才的音乐家、作曲家和制作人。彼得从小就表现出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在1979年,年满20岁的他就到旧金山开始了自己的音乐事业。无奈于父亲的声名,彼得一再强调自己最感兴趣的不是金钱,而是艺术。 彼得早年创建了一个音乐工作室,并且带领他的团队在美国各地演出,取得了一番成就。对此,巴菲特非常欣慰。有好几次他偷偷跟随在儿子的乐队后面观看演出。彼得却根本不知道这些。这就是巴菲特,在外人看来有些“冷血”的巴菲特,用他独特的方式在关注着儿女们的成长。 彼得的工作室在成立之初缺乏资金,彼得跟父亲求助,没想到却被婉言拒绝,尽管巴菲特此时的资产已经过亿。巴菲特告诉儿子,要想借贷,跟银行取得联系是唯一的途径。 彼得最终选择了银行。这个跟他没有任何关系的银行,竟然在他最需要的时候,代替父亲帮助他实现了愿望。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此后彼得对银行一直有着浓厚的感情。他从此一直坚持做一名诚信的客户,没拖欠过银行的一分钱。 巴菲特的行为在世人看人是很“冷血”的,他在儿子需要支持的时候,不但不鼎力资助,反而让儿子去求助银行。巴菲特的理由是“钱会让我们单纯的父子关系变得复杂”。令人意外的是,彼得并没有因此憎恨父亲,相反竟然感谢父亲的这一做法。因为借贷,让他懂得了更多也学会了更多。彼得说道:“我学到的远比从父亲那里接受无息贷款多得多。” 巴菲特就这样成了一位很有特色的父亲。在他晚年,他竟然决定将自己高达370亿美元的大部分财富捐献出去。 这不能不称之为一个壮举。一个对子女都“吝啬”要命的人,竟然肯将自己奋斗一生的财富捐出去,救助那些需要救助的人。这样的父亲除了巴菲特,除了比尔·盖茨,还有谁呢? 当巴菲特宣布捐出财富后,《纽约时报》的记者问巴菲特,这是否意味着他的孩子们失去了一切。对此,巴菲特是这样看待的:活着,快乐最重要。没有必要痴迷于财富。 有一家美国周刊曾经做过一个调查,邀请世界500强企业退休CEO们填写一份问卷,其中前10名大企业的老板对其中一个问题都做出相同的回答。这个问题是:如果人生可以重新来过,你认为什么是你绝对不能错过的?这十位老板都说了同一件事——如果人生可以重新来过,一定不放弃陪伴孩子一起成长的机会。可以想到,这十位老板在苦心寻找商机赚钱的时候,没有陪伴孩子一起成长,而是让子女们躺在金窝银屋里享受着父辈创造的物质财富。待到后来他们才发现孩子们没有成长好,没有成器,有的不但不能继业承志发扬光大,反倒成为纨绔子弟。他们每个人都为遭遇到的不同程度的子女问题而苦恼、悔恨。把财富留给子女的后果,既是“弊大于利”害了他们,又不能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巴菲特认为财富都是身外之物,够生活所用就行了,没有必要非要有一张印着庞大数字的存折。在华尔街,作为财富象征的他并不痴迷于财富,他只是喜欢看着数字不停变大的感觉。他是在追求一种创造财富的喜悦,而不是无休止地想要拥有财富。 巴菲特多年来一直住在之前买的那套房子里,家里的很多东西也都是多年前置办的。他节俭的程度,几乎可以跟文学作品中的葛朗台匹敌。巴菲特告诉儿子,他可不希望浪费自己的钱,去布置什么华丽的家,人的生活原本很简单,无非就是吃穿睡。 就是因为巴菲特的这些观点,所以他的家里很少添置新的东西。巴菲特认为,如果旧的东西没有坏掉就买新的,这是典型的浪费。作为一个公民,有浪费的习惯是非常不好的。而且不管什么东西被淘汰后,总要流入社会,国家为处理这些淘汰的东西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这跟浪费资源没有什么区别。他不想做浪费资源的人。 人们总是想尽一切方法来寻求财富。为了财富,有的人甚至铤而走险。这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财富本是身外之物,满足了自己的衣食住行,多了又有何益呢?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舍不得浪费一点财富的人,在他晚年却决定捐出个人的巨额财富,并一再告诉自己的儿女不要痴迷于财富,财富只是身外之物。巴菲特认为,自己的三个儿女在未来的生活中,已经完全有能力依靠自己生存,而且他们也各自依靠自己的能力创造了一定的财富。加上巴菲特留给他们的,他想他们将来的生活肯定是无忧的,只要他们不挥霍。 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巴菲特才把自己财产的大部分都捐给基金会。他认为钱是来自于社会的,只有把它们还给社会,才能发挥它们应该发挥的效用。要不然留在自己手里,那仅仅是存折上的一个数字而已,对他已经没有多少意义了。 巴菲特希望儿女们能支持他的决定。他追求财富,不一定就是为了把它据为己有,对他来说,这只是他的兴趣而已。他喜欢股票,他喜欢投资,他也喜欢收购。在资本市场他就是一个天才,这是他自己的特长。他用这种特长迅速挖掘了太多的财富,可是这些财富对他来说,已经没有什么用了。 古人有“脊土种松柏,穷人子读书”的说法。有意识让孩子的生活过得差一点,是有利于其成长的,大爱大宠很难培育出优秀人才,还可能“收获”事与愿违的苦恼。 无论对于富人还是对于寻常百姓家的父母,在创业致富、经营谋生的历程中,巴菲特的话都是金玉良言。特别是富人,要正确认识财富,学会将财富以良好的方式回馈社会,帮助困难的人,同时别忘记关爱自己的孩子,一定不要放弃陪伴孩子一起成长的机会。这样,到老了的那时候,你就是个对社会有贡献的慈善家,拥有一个无憾无悔只有幸福微笑的完美人生。 正如彼得自己说的:“我父亲的一个信条就是——个人最大的成功是通过个人努力的成功。我庆幸父亲对我的生活没有过多干预,我完全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因此我发挥自己的优势,走了与父亲完全不一样的道路。” 对于人生规划,彼得感慨良多:“现在很多年轻人做出的选择多少都受外界影响,比如说外界建议或希望他们做什么,很多时候都不是基于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现在物质生活非常丰富,不良物质消费观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很难沉静下来界定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认为,一个人应该追求自己认为真正快乐的生活。” 巴菲特名言 4 我所想要的并非是金钱。我觉得赚钱并看着它慢慢增多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作者手记 巴菲特捐赠370亿美元给盖茨基金会的消息一见报,我也深感惊讶:这样庞大的一笔财富实在是太诱人了,巴菲特怎么舍得捐出去?而且他仅仅给自己的孩子们留下了那么一点点,连370亿的一个零头都没有。 除了巴菲特,哪位父亲会有这样的魄力?后来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在我国流传一句“富不过三代”的谚语。也许就是因为作为父辈的太想给子孙留下什么,因而让后代有资本可以挥霍,变得不思进取,不知道继续创造财富,所以当财富用尽家也败光。忠告5 要有领导者的胸怀忠告5 要有领导者的胸怀要想出人头地,要想在事业上有一番作为,应该先培养自己的领导才能,要有领导者的胸怀。因为你不可能给别人打工一辈子,总有一天,你要做老板,为自己做事。 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巴菲特刚刚过了75岁生日就当起了甩手掌柜,他一直远离电脑,同时让手下的经理们保持高度自主,但他却照样获得了丰厚的投资回报。 巴菲特如今依然是美国第二大富翁。从《华尔街日报》对他的高度评价可以看出,他不仅是一个天才的投资者,还是一个非常成功的领导者。 巴菲特在管理上完全是奉行无为而治。他很少召开会议,也从不要求他的经理们经常向他汇报工作。他从不直接干预42家子公司的经理们,而是让他们自行经营公司业务。他经常毫不掩饰地描述公司的日常情形:“这儿没有多少事可做。”他甚至有时间为《温柔地爱我》这首老歌填写新词,以便能为朋友比尔·盖茨的生日聚会助兴。 无为而治是管理上的至高境界。一个领导者,应该积极发挥出管理者在各个岗位上的力量,善于激发他们的智慧,使自己从日常细小的事务中摆脱出来,自然能够释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把握大局。这样貌似无为的状态,其实更加有为。 在巴菲特决定把他的慈善基金交给女儿苏茜打理的时候,他告诉女儿:一定要培养自己的领导才能,一个管理者应该具有一定的领导才能。 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意识,从自己年轻的时候,就着手培养锻炼领导能力。而与领导能力对应的,最关键的是要有一个领导者的胸怀。如果没有领导者的胸怀,那做起领导来也不会是得心应手的。而巴菲特认为女儿苏茜恰恰就具有这样的胸怀。 在巴菲特三个子女的成长过程中,他从来没有给他们设置成长的模式,他希望他们能够顺其自然,自己锻炼自己的能力。就像巴菲特自己,他的今天都是靠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 作为一个年轻人,不管将来能否真正成为领导者,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都要始终有一种动力和目标,那就是培养锻炼自己成为领导者。不想做将军的士兵永远都不会是一个好士兵,不想做领导的员工,也不会是一个能有巨大贡献的员工。巴菲特始终这样认为。 作为一个领导者,要有怎样的能力才能够无为而治呢? 一般领导者需要多种领导风格,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有权威性、民主性、亲和性和教练性。苏茜是一个能与众人融洽相处的人,所以巴菲特认为她完全可以成为一名亲和性的领导。但是亲和性对一个领导者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一个领导者要具有多种本领,所以在专业权威方面也一定要加强。 另外,遇到重要抉择的时候,虽然可以尝试民主的决策,但是,如果这个民主决策最后的结果与苏茜的期望背道而驰的话,巴菲特建议女儿按照她的方法来,那就是坚持自己。这是一个领导者要有的基本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不要一味地寄希望于所谓的民主决议,有时候作为领导,就要做领导者应该做的事情。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者,必须根据情况的不同,采用最合适的领导风格。有的时候你是亲和性的领导;有的时候你是权威性的领导;而有的时候你又可以是民主型的领导。总之领导的风格不是固定的。作为领导者,必须是一个多面手,根据不同的事情做出不同的决定,这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者。 巴菲特在上大学的时候,已经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就是负责为当地的很多人送报。既要不影响学业,同时又不想放弃赚钱的途径,所以在那段日子里,他同时管理着6个村庄的50个报童。这些报童居住在不同的地方,个性各异,随时有人会放弃工作。但是作为管理者的巴菲特,却因此掌握了他独有的领导才能。毕竟做这样的领导者有些让人头疼,因为他管理的是些缺乏纪律性的孩童。但是巴菲特做得很好,因为都是在和人在打交道。所以一个人的领导能力是需要培养的,没有人是天生的领导者。巴菲特也是一样,他的领导才能也是逐渐培养起来的。 巴菲特告诉女儿,要了解每一个员工的性格、爱好,掌握他们的特长和弱点,然后在需要的时候,让他们发挥才能创造效益。一个领导者如果不能了解每一个员工,那么他称不上真正的领导者。 巴菲特说他实际上只有两项工作,一项是资金配置,另一项就是吸引并留住才华横溢的经理来管理各种各样的业务。 他认为,他收购来的公司的经理,已经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证明了自己的才干,他要做的就是不挡他们的路。“如果我的工作是管理一支高尔夫球队——而且杰克·尼克劳斯(美国职业球手,被认为是世界最有成就的高尔夫球选手)愿意为我打球,那么他不会从我这里得到关于如何挥杆的指导。” 他给这些“球手”的授权力度非常之大,“放手让下边去干”。子公司的经理人能够完全支配自己的时间表,有完全自主的决策权。 对中国任何一个企业的领导者来说,要做到放心大胆地授权给手下的经理们,显然都是不太现实,况且中国也欠缺“世界级的球手”。但是从巴菲特的做法我们应该意识到,给予经理人们充分的发挥空间,能够更有效促进他们的成长,也更能赢得他们的忠心。这对于高级经理人才来说,是最受鼓舞的一种被领导方式。当然,企业的领导者在将管理权下放之时,仍然需要对手下的经理人给予一定的帮助、协调和指导,让大家在多变的市场中共同进步。随着经理人的成长,逐步加大放权力度,循序渐进,领导者自然就会慢慢变得像巴菲特那样拥有更多时间去做更重要的事。 实际上,巴菲特并非真得像他说的那样“没多少事可做”,他只是把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用来思考和阅读而已。他在75岁高龄之际仍然能保持敏锐和透彻的洞察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大量的阅读和独立的思考。这一点,非常值得中国企业的领导者好好学习。 巴菲特名言 5 只做一个平庸者,是做人的失败。 作者手记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领导者,在现实中总是有平庸的人。但是,正像巴菲特所说,在开始的时候,不妨先尝试一下做个领导者,培养自己的领导者胸怀吧! 所以,不要抱怨自己的平庸,那是自己错过了锻炼自己成为领导者的机会。年轻的朋友,不妨从现在开始,也许明天就会发现,原来你根本就不是什么平庸者。忠告6 行动之前一定要先思考忠告6 行动之前一定要先思考做任何事情,在行动之前,一定要经过周密的思考。盲目行动或者跟风行动,往往难有好的收获,相反却会给自己带来一些致命性的打击,比如炒股。 谁会成为股神巴菲特的接班人?目前这个猜测了多年悬疑未决的迷局似乎有了新的突破口。 巴菲特说,如果他发生了什么意外事情,他的儿子霍华德将代替他担任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主席这一职务。作为巴菲特家族指定的衣钵传人,霍华德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备受父亲重视。 “思考永远是行动的前锋。在行动之前一定要先思考。”当巴菲特的儿子霍华德成为一名共和党人的时候,巴菲特如此告诫他。 巴菲特认为,既然霍华德跟政治沾上了边,所以他的所作所为就要更加谨慎一些。在行事之前一定要深思熟虑,做个合理的安排,而不能莽撞行事。 霍华德已经走上了一条跟政治相关的路。政治需要顾忌多方面的东西,比如当地的经济情况、治安情况、选民生存状况等。这些都是他作为共和党人要关注的事情,否则,他就不配称为一名共和党人了。而巴菲特又不喜欢挂羊头卖狗肉的事情,他希望霍华德要做就做到最好,因为这是他自己选择的,他要为自己负责。 那么怎么能更好地处理这些事情,让自己所做的事情看起来既合乎身份又非常完美呢?巴菲特对儿子说:在行动之前,先思考一下吧! 思考是没有任何坏处的。任何行动(除了突发事件)在进行之前,先进行前期的准备和分析,对寻求更好的结果是非常有利的。千万别小看这样的思考,多数的成功人士,他们从来不会盲目行事,没有周密的,没有合理的安排,他们不会仅凭一时的热情去做任何事情。因为这样做的结果,对他们来说结果是很明了的,那就是失败。 首先是思考,然后是将思考转化为行动。经过思考后的行动,相对就有了竞争力。在完成既定的目标和计划时,经过思考的行动不仅会有与合作者之间清晰而完整的沟通,更有了对目标的正确认知。这样在完成目标的时候,行动才有更准确的方向。 只有先具备了思考的习惯,才能在遇到任何棘手问题时,让自己首先冷静下来,进行全方位的思考。作为道格拉斯县委员会主席,巴菲特告诉霍华德,要知道自己身上所背负的责任和义务。任何事情在处理时不能让其他人有诋毁自己的可能。因此,想要不被众人非议,只有自己把一切做好,而这必须靠霍华德行动之前的周密思考,从而选择最妥当的行动。 此后,霍华德将要面对的大事会越来越多,他接触的人也将形形色色。学会思考,对他的生活和工作将会带来一些质的变化。 在巴菲特自己看来,他之所以取得一些成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勤于思考,总结了一些规律。所以,他经常告诫孩子们要有思考的习惯,并在勤于思考中学会善于思考。几年前,霍华德在农场站住脚后,不断捕捉市场信息、思考总结,生意做得越来越好。但是,巴菲特也认为任何观点都是要辩证来看待的。思考也应该有个度,杞人忧天的远虑近忧,并不见得就是正确的思考,这就像他投资的第一个证券股票GEICO。当时这个股票并不被人看好,但是巴菲特非常崇拜本杰明·格雷厄姆,而他就是这家公司的财政主席。 不要以为巴菲特是因为崇拜格雷厄姆,就做出了自己的这个决定。他崇拜本杰明·格雷厄姆,是因为本杰明·格雷厄姆跟他在投资领域的观点是那么的一致,但这并不表示他就会无条件地支持他关注的股票。在买GEICO之前,巴菲特用了很长时间来思考他的这个将要做的决定。他把任何可能出现的状况都一一列在纸上,然后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来寻找每种状况可能导致的最终结果。在做完这些事情以后,巴菲特终于决定购买GEICO。 事实证明,巴菲特的决定是对的,他成功了。他第一次在证券领域的投资成了今天许多人的谈资。但是人们只看到他的辉煌,却不会想到当时做这个决定之前,巴菲特是付出了多少努力来思考、来证明他将要做的决定是正确的。 也正是有了多次的实践经验,巴菲特知道,在行动之前做周密的思考是必须而且必要的。当霍华德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越走越宽的时候,他真诚地忠告儿子,一定要在行事之前学会思考。这是在今后路途上会给自己带来更多收获的前提。 巴菲特名言 6 如果你能从根本上把问题所在弄清楚并思考它,你就永远也不会把事情搞得一团糟! 作者手记 看了这个忠告,让我想起身边的一个同事,挺漂亮的小姑娘为了减肥可以说是不择手段,看到一家私人医院的吸脂减肥广告,竟然心血来潮掏钱做了吸脂手术。 我向来不相信此类广告,但看小姑娘突然瘦了一圈也着实替她高兴,认为她碰到了好医生。然而事情很快就来了,她经常感觉肚子痛,后来竟然痛到没法上班,去医院一检查,原来是里面已经积蓄了一些脓水。好好的肚子让美容医院弄成这样,自己受苦不说还白白扔了钱。 如果小姑娘能冷静点,能在决定采用吸脂减肥方式之前,好好请教一下正规医院的专业医生,这样的情形也就不会发生。非常支持巴菲特的这个行动之前先思考的观点。思考,会让人冷静很多,理智很多。忠告7 尊重身边的每个人忠告7 尊重身边的每个人每个人都是上帝安排到人间的天使。他们的存在,都有一定的道理,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就是尊重上帝。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最新股东大会和往年有所不同,2009年主席台背面的观众席也全部坐满。据统计总共有35万股东参加了大会,超过2008年的31万,创历史新高。微软董事局主席比尔·盖茨也参加了股东大会,坐在特邀嘉宾席上。同时,巴菲特还为没能坐上位子的股东开放了视频室。该公司的股东大会上午8∶30开始,9∶30就进入到会议的主题部分,除了午餐时间,一直到下午3点,都是股东和公司管理层之间的问答。由此看到,享有盛誉的巴菲特是如此尊重股东,用这种方式努力争取大家的支持和信任。巴菲特一贯奉行的原则是,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就是尊重上帝。 彼得有一个自己的乐队,在乐队里有各种性情的人,所以他们之间在合作时,难免会有些矛盾。有一次彼得因为一件小事跟同事发脾气,结果让巴菲特知道了,巴菲特告诫他要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 巴菲特认为,儿子不应该将他的愤怒强加给他人。他们都是他的朋友,是与他同甘共苦的人,是与他共同创造未来的人。他应该尊重他们,而不应该动不动就朝他们发脾气。 彼得之所以在众人面前表现出他的愤怒,巴菲特认为除了当时的状况外,他的心里一定还有一些魔鬼在作祟。至少他心里出现了轻视他人的苗头,这是要不得的,尊重他人其实就是尊重自己。他不希望将来的某一天,儿子看到自己的合作伙伴们对他发怒的情景。 尊重他人是人应有的一种涵养。 只有心里尊重他人,行为才可能尊重他人。所以,巴菲特告诉儿子一定要牢记:每个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他们是上帝安排在你身边的天使。不要因为自己是乐队的头,就目中无人居高临下,就把身边的人当成自己的员工,强迫他们臣服于自己。 对他人表示尊重,代表着尊重他人的不同之处以及他人的不同想法。希望大家有统一的观点和意见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但是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对于事物的想法自然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出现不同的观点是很正常的。要是地球上的人都是一个模子制作出来的,都变成了完全相同的,那人生多没意思呀! 尊重他人,尊重他们的不同观点,应通过融洽的方式取得之间的统一,而不是用愤怒来强迫别人同意自己的观点。那样只能适得其反,使事情朝反方向发展,尽管当时的状况看起来是发怒人所期望的。但是逞心头一时之快,结果未必是最好的。 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允许他人跟自己有不同的观点,允许他人能有自己的个性和兴趣,人无完人,每个人在别人眼里未必都完美。所以一定要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哪怕他是一个看起来邋遢的乞丐。 只有内心有爱的人,才会知道尊重别人。 巴菲特知道儿子不应该是一个没有爱心的人。彼得的内心根本就不缺少爱,他对周围的亲人一直是那样的和善。这样的人的爱心并不比任何一个人少,所以他的愤怒应该是一时之为,而不是从心里瞧不起他的合作伙伴。 虽然如此,彼得的行为还是让他看起来缺少足够的爱心。巴菲特让彼得好好向同事道歉,为自己的鲁莽做个解释。这样,那个被彼得训过的伙伴依然会是他的好朋友、好伙伴。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为此向别人道歉,这也是尊重别人的一种行为。要想别人尊重自己,自己首先要尊重别人。 巴菲特一直用自己的行为,来给子女们做表率。从他还只是一个孩子开始,一直到成为华尔街上的名人,他始终坚持着自己做人的准则: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 对那些为巴菲特提供服务的人,他总是给予肯定,给予赞扬。尽管他们的工作内容跟他的不一样,但他们也是在靠自己劳动获取正当财富。所以,巴菲特认为这些人是值得尊重的。 任何事情都要辩证地来看待,尊重身边的人并不是要尊重所有的人。 人和人是不同的,尽管大多人都可以称之为合格的公民,还是有一小部分,他们的行径令人所不齿。比如打女人的男人、比如为非作歹的人、比如对穷人嗤之以鼻的人等。这些人在巴菲特看来是不值得尊重的,相反,要对他们嗤之以鼻,一旦遇到也要远远躲开。 巴菲特名言 7 如果你能在周围人里头做得最好,你就是天才。这与智商无关,与你看待世界及他人的态度有关。 作者手记 尊重他人其实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需要注意和做到的。 人具有社会性,不可能一个人独居一隅,不与外界的任何人打交道。而要与人交往,首要的前提就是要尊重别人,这是做人起码的交际原则。要想与人友好交往,要想做一个有人缘的人,那就先从尊重身边的人开始吧。忠告8 敢于打破平庸忠告8 敢于打破平庸永远不要做一个甘于平庸的人。如果你目前还不是一个成功的人,那是你还没有激发出自己的潜力来。人只要发挥出自己最大的能力来,成就自己就不遥远了。 巴菲特的三个孩子令人非常惊奇,他们三个都考上了大学,但是却没有一个圆满完成自己的学业。尽管这与巴菲特宽松的教育方式有关,但是作为一个父亲,他的心里还是有些焦虑和惋惜的。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希望自己的子女都能成为非同寻常的人。 学习对于巴菲特的三个孩子来说,并不是吃力的事情。但是,他们好像并没有严格要求自己。在他们三个看来,学习的目的就是能够考上大学这么简单。他们学习就像是为了完成一个任务似的,没有目标,没有自己的渴求,有的只是按部就班的上学、放学。 而这,是巴菲特绝不允许的。他告诫孩子们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人,但确实有伟大和平庸之分。巴菲特希望他们时刻注意突破自己,打破平庸,不能在平凡的日子做平庸的人。 巴菲特要求子女都为自己设定一个人生目标,并在以后的日子必须为自己的目标全力以赴。 他并没有要求他们一定要做跟他一样的事情,一定要达到他当前的成绩。但是最起码他们都不能甘于平庸。 一个心甘情愿想要平庸生活的人,就是一个没有生活目标,没有理想追求的人。这样的人,他活着有什么意义呢?巴菲特告诉子女,对这样的人,他向来是不推崇的,不仅不推崇,反而还有点鄙视。 巴菲特一直强调一种人人平等的观念,但是对于那些平庸的人,他是不屑与之为伍的。因为他有理想,有追求,有为了理想和追求付诸行动的能力和魄力。而那些平庸的人是永远无法做到这一点的。 巴菲特希望自己的子女千万不要把自己定位在一个平庸者的位置上,那样的话就彻底没救了。人生应该是有希望和目标的。他们不是一个个傀儡,也不是一个个玩偶,他们应该有独立的思想。 巴菲特用自己的人生做了一个假设,如果他从小甘于平庸,他会有现在的位置吗?他会有对人生如此的认知高度吗?没有,肯定没有!平庸者的高度与成功者的高度永远不会在同一水平线上。 在巴菲特很小的时候,他就尝试了各种让自己实现愿望的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愿望也在不断变化,但是目标坚定不移。从挣一点点的钱到现在一笔笔的钱,这就是他的目标。他的这个目标一直是他最喜欢的,因为他从小就对金钱有着浓厚的兴趣。为了拥有它,他愿意全力以赴,甚至于明明知道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会遇到太多的惊险,但只要目标还在,危险总会在智慧的帮助下一一化解。 上帝给每个人的机遇都是均等的。但是在机遇面前,抓住机遇的永远不是平庸的人。因为平庸的人根本就不相信上帝会给自己机会,即使上帝在他们的耳朵旁边明确告诉他们,他们也会认为这是上帝跟他们开玩笑。这样的人还有谁会喜欢呢?还能有怎样的不凡作为呢?一个无法把握机遇的人是不可能打破自己的平庸,做一个成功者的。 打破自己的平庸,除了要有明确目标,还要付诸行动。巴菲特不想子女们都成为空喊口号的人。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只有那些一直坚持不懈努力行动的人,才最有希望成为不平凡的人。 虚喊口号,除了表明自己是一个容易幻想的人之外,就不能表明什么了。所以,为了改变自己的现状,巴菲特要求子女们立刻开始采取行动,为他们各自的目标努力。 要实现自己的目标一定要多读书,多学习。即使不是在学校里,在工作中个人一样需要持之以恒地学习。当然,学习不是机械地读书,读死书。平庸的人之所以平庸,就是因为他们的脑子锈掉了,不知道使用,不会加以利用,过机械的日子,按部就班的生活。没有创新,没有进取,不会用学习知识改变自己,当然生活就不会改变。 而巴菲特的子女,应该是那种脑子在不停使用的人,应该是那些会彻底改变生活的人。这一点巴菲特非常自信。 巴菲特希望看到,子女崭新的一面是朝气蓬勃的,是对一切充满爱的,对周围充满好奇的。只要改变先前那种碌碌无为的状态,他们就做到了打破平庸。 改变自己,从打破平庸开始。我们选择的道路,决定了我们将去向何方、成为怎样的人。唯有时间可以证明一切,我们在寒冬播种下希望,耐心等待着时间来发挥作用。 巴菲特名言 8 在生活中,如果你正确选择了你的英雄,你就是幸运的。我建议你们所有人,尽你所能地挑选出几个英雄。 作者手记 巴菲特不是一个平庸的人,他的三个孩子当然也不是。但是在我们的身边,却可以找出那么多平庸的人。是我们不幸没有降生在巴菲特的家里吗?不,不是的,是我们没有巴菲特那样的思想和远见。 我们周围有些人总在抱怨生活对自己的不公,抱怨自己的怀才不遇,抱怨不被社会接受,抱怨没有好的机遇。甚至当前一些大学生,把自己就业的困难归咎于国家的教育制度。这种推卸自身责任的做法,在我看来就是甘于平庸的一种表现。因为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他们不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现状,只想依靠外力。这就是一种平庸者的行为。 忠告9 经营好亲情忠告9 经营好亲情家是最好的港湾,而亲情是家的最终含义。当我们步入垂暮之年,纵使拥有再多的财富,那也难抵儿女一点关爱和照顾。 作为华尔街的投资大亨,巴菲特可谓事业有成。可他的子女没有一个承继他的事业,也没有一个人做到跟他一样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在巴菲特决定捐出大部分财富的时候,世人在错愕之余甚至认为巴菲特对家人冷漠无情。他竟然不把这些财富留给自己的子女,而捐给那些跟他完全不相干的人,他一定是个没有亲情观念的人。 但是人们的判断是错误的。巴菲特并不是一个冷血的人,也不是一个缺少亲情的人,他跟子女和其他亲人们一直相处融洽。 巴菲特的三个子女一向坚持低调处事的原则,外界对他们知之甚少。美国CNBC在2007年5月4日对他们进行了采访,三个孩子都认为他们的父亲和其他普通人的父亲一样,并没有什么特别。彼得在描述他父亲的时候用了一个词——“awshucks guy”,即羞涩的、自谦的,天真无邪的家伙。苏茜说,在餐桌上她父亲就是一个大活宝。由此可见,巴菲特在家中
/
本文档为【股神巴菲特给女儿的忠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