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思修考前重点

思修考前重点

2010-12-21 8页 doc 62KB 19阅读

用户头像

is_384152

暂无简介

举报
思修考前重点思修 思修考前重点 绪论 1、​ 社会主义荣辱观之八荣八耻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1)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2)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3)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力量喝...
思修考前重点
思修 思修考前重点 绪论 1、​ 社会主义荣辱观之八荣八耻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1)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2)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3)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力量喝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4)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第一章 1、理想的含义与特征 (1)含义: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2)特征:① 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 理想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 ③ 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 ④ 理想是多方面的和多类型的。 ⑤ 理想不仅具有现实性,而且具有可预见性。 2、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1)含义: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2)特征:① 信念具有高于一般认识的稳定性。 ② 信念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层次的多样性。 ③ 实践性。 ④ 超越性。 3、怎样实现理想? (1)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立志当高远,立志做大事,立志须躬行。 (2)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 (3)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第二章 1、怎样理解爱国主义? (1)含义: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2)基本要求:① 爱祖国的大好河山。② 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③ 爱祖国的灿烂文化。④ 爱自己的国家。 (简答题上面即可,论述题则要结合时代价值论述) 2、​ 如何正确理解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1)​ 所谓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综合。 (2)​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3)​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弘扬中国古代的民族精神,又要大力弘扬和培育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争取民俗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 3、​ 如何理解和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1)我们所强调的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貌的总和。 (2)①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② 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③ 改革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性国家的迫切要求。④ 改革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3)弘扬时代精神,必须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自觉投身于改革创新的伟大实践。 第三章 1、人生观的内容有哪几项? 含义: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它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表现出来: ① 人生目的:人生目的决定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标准。② 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表现和反映。端正人生态度,人生须认真,务实,乐观,进去。③ 人生价值: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人生观。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2、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及尺度。 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是: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做出的贡献。在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主义社会中,标准就在于看一个人是否对以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 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社会评价人生价值的基本尺度是劳动和贡献的尺度。 3、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 (1)​ 社会条件:① 实现人生价值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② 人生价值目标要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 (2)​ 个人条件:① 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② 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强现实人生价值的本领。③ 立足于现实,坚守岗位做贡献。④ 实现人生价值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4、​ 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 1​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② 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 2​ 合理调控情绪。④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5、​ 保持与他人的和谐关系的原则 1​ 平等原则。平等待人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前提。 2​ 诚信原则。诚信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保证。 3​ 宽容原则。宽容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4​ 互助原则。互助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必要要求。 第四章 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重点掌握集体主义原则) (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根本思想,就是正确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其道德要求具体分为三层次:意识无私奉献,一心为公。而是先公后私,先人后己。三十公私兼顾,不损公肥私。 (3)宣传和弘扬共产主义道德。 2、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1)注重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持。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做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3、集体主义的内涵 (1)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2)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3)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证个人的正当利益。 4、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5、诚信的重要性 (1)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 (2)诚实守信是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 (3)诚实守信是做人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 对大学生而言:(1)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 (2)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 (3)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第五章 1、社会公德 (1)含义:社会公德是指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守则。 (2)主要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3)特点:① 继承性 ② 基础性 ③ 广泛性 ④ 简明性 2、大学生为什么要遵守社会公德? 大学生是社会整体文化素质水平较高的青年群体,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公德修养和实践 水平有更高的期望与要求。大学生只有把这些期望化为提高自身修养的强大动力,努力培养社会公德意识,树立遵守社会公德良好形象,争做践行社会公德模范,才能以实际行动推动我国社会公德建设。 意义:大学生参与社会公德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可以从实践中体会到什么是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言行,什么是不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言行,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公德素养,并带动他人,影响社会。 3、​ 有序公共生活的意义:① 构建和谐社会重要条件。② 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③ 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④ 国家现代化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4、​ 怎样维护公共生活秩序? (1)​ 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基本手段:道德法律。 (2)​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同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中的秩序,实现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道德可以用来调节,规范人们的行为,预防犯罪的产生,法律与道德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 总之,必须综合用云风俗,道德,纪律,法律等手段,规范人们的行为,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约束和制止不文明行为,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知荣明耻的良好社会风气。 第六章 1、职业道德概念及基本要求 概念:之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要求:a.爱岗敬业 b.诚实守信 c.办事公道d服务群众 e.奉献社会 (如果此题为建大,这即可,若为论述题,每一条后面要相应的补充) 2、怎样培养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1)努力学习职业道德和职业活动中的法律知识。 (2)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意识与法律意识。 (3)努力锻炼实际履行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能力。 3、爱情中的道德 ① 尊重人格平等 ② 自觉承担责任 ③ 文明相亲相爱 4、婚姻中的必备条件,禁止条件。 必备条件:① 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 ② 必须达到法定婚龄,男不低于22周岁,女不低于20周岁 ③ 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制 禁止条件:① 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旁系学琴结婚 ② 禁止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的人结婚 5、​ 爱情三要素:a.性爱 b.理想 c.责任 6、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7、《婚姻家庭法》的原则: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实行生育;夫妻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家庭成员间敬老爱幼,互相帮助。 第七章 1、法的定义 法律是国家创作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是同志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综合以上三方面,可将法律定义为: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2、法反映谁的意志? 在阶级社会中,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 3、依法治国的概念。 所谓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是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改变而改变。 4、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1)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2)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3)从法律的社会作用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法律保障。 5、法律执行 (1)广义上:法律执行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国家和公共事务管理中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 (2)狭义上:法律执行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活动,也称行政执法。 6、法律适用: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7、“法制”与“法治”的区别 “法制”是指国家的法律和制度的简称,是一种社会制度。 “法治”是一种治理国家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是一种社会意识。 8、法律上自由平等观念核心的内容:依法享有和行使自由的观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9、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特征,概念,组成。 特征:阶级性,广泛性,科学性,先进性,强制性。 概念:是以我国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并由这些部门所构成的具体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 组成:由《宪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刑法》《程序法》等法律部门组成。 10、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任务是什么? (1)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提高党依法挽救的水平 (3)加快建设法制政府 (4)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5)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 (6)培植新型社会主义法律文化 1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 ①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②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根本保证 ③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12、如何理解自由平等观念? 法律上自由平等观念最为核心的内容是依法享有和行使自由的观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公民在使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13、如何理解公平正义观念? ① 坚持立法公正与执法公正并重 ② 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 14、社会主义法律运行环节 ① 法律制定(立法)② 法律遵守(守法)③ 法律执行(执法)④ 法律适用(司法) 第八章 1、宪法的定义、特征、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民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 《宪法》特征:① 内容上,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 ② 在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 ③ 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宪法》的基本原则 ①坚持党的原则 ②人民主权原则 ③保障公民权利原则 ④法治原则 ⑤民主集中制原则 2、我国的国体与整体的关系及其各自的定义。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 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组织形成,根本政治制度。 国体: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3、民事法律行为生效的条件。 ① 行为人具有相应民事行为能力 ② 意思表示真实 ③ 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 4、诉讼时效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概念: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即丧失了请求人民法院依诉讼程序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之权利的制度。 计算方法:诉讼时效期间从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 5、诉讼时效中断:指由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以为人同意履行义务,诉讼时效因而重新计算,原来经过的诉讼时效期间统归无效。 6、​ 构成犯罪的基本条件: ① 犯罪主体 ② 犯罪客体 ③ 犯罪主观方面 ④ 犯罪客观方面 7、对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其监护人赋予的义务: ① 管教 ② 行为管理 ③ 代为赔偿 8、刑法的概念和原则。 刑法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根据自己的意志,以国家的名义颁布的,规定刑事责任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原则:a.罪行法定原则 b.罪行相当原则c.适用刑法一律平等原则 9、刑事责任,14~16周岁,有八种犯罪要承担刑事责任: ①杀人 ②伤人至重伤,甚至死亡 ③投毒 ④强奸 ⑤抢劫 ⑥贩毒 ⑦纵火 ⑧爆炸 10、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主要掌握其相关年龄段) ①自然人(依自然规律出生而取得民事主体资格的人)从出生到死亡为止,具有民事权利。 ② 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16~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10~18周岁的公民,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0~10周岁的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亦包括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11、犯罪构成 (1)犯罪主体:指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2)犯罪主观方面:指犯罪主体对自己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有的心理态度,它包括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 (3)犯罪客体: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危害的社会关系。 (4)犯罪客观方面:指刑法规定的,构成犯罪在客观上需要具备的诸种要件的总称,具体表现为危害行为,危害结果。 12、故意犯罪形态: (1)犯罪预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 (2)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为得逞的。 (3)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 (4)犯罪既遂:行为人故意实施的行为已经具备了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13、国家机构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它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3)国务院(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最高国家的行政机关) (4)中央军事委员会 (5)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6)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7)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14、债权:指债权人得请求相对人为特定行为或不为特定行为的权力,性质上属于请求权。 15、继承权:自然人依法享有的取得或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力。 16、人格权: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 考试温馨提示 (1)灵活做题,切勿死做 (2)分点作答,具体论述 (3)尽量多写,绝不空题 (4)字迹清晰,切勿潦草 诚信复印室制作
/
本文档为【思修考前重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