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学校教育学重点

学校教育学重点

2010-11-18 17页 doc 119KB 82阅读

用户头像

is_703861

暂无简介

举报
学校教育学重点第三章 课程理论与课程设计 第1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发展 1.​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指具有制度化和专门化特点,具有组织性、计划性和系统性,以教学活动为主,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 2.​ 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3.​ 夸美纽斯出版的《大教学论》(1632)一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初步独立的学科;赫尔巴特在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奠定了近代教育学的科学体系。 4.​ 欧洲中世纪以前的教育主要是政教合一的宫廷教育、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5.​  近代教育所具有的新特点: (...
学校教育学重点
第三章 课程理论与课程设计 第1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发展 1.​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指具有制度化和专门化特点,具有组织性、性和系统性,以教学活动为主,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 2.​ 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3.​ 夸美纽斯出版的《大教学论》(1632)一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初步独立的学科;赫尔巴特在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奠定了近代教育学的科学体系。 4.​ 欧洲中世纪以前的教育主要是政教合一的宫廷教育、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5.​  近代教育所具有的新特点: (1)​ 以法治教,普及义务教育; (2)​ 建立了完善的学校教育系统——学制: (3)​ 创立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度; (4)​ 教育内容结构日益丰富,大量加大了自然科学和工业技术方面的课程内容; (5)​ 教育的阶级性依然存在。 6.​ 德国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义务教育法。 7.​ 学制:所谓学制,是指制度化了的公共教育系统和体制,对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总体制度、性质、任务和正常运行机制等进行了明确的和规定。 8.​ 近代教育体制的特点: (1)​ 重视早期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 普及义务教育和延长教育年限; (3)​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双轨并行,且相互渗透; (4)​ 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多元化; (5)​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教育向终生化方向发展; (6)​ 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 9.​ 高等教育终身化的主要是指学龄青年毛入学率达到17%~30%。 10.​ 学校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1)​ 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进程;个体的身心发展主要包括身体发展、心理发展、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等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也是一个单独的填空题) (2)​ 加速个体发展的社会化进程;学校教育的社会化加速作用,一方面表现在促进人的观念社会化上,另一方面对人的智力、特殊才能的发展起着催化与加速的作用。 (3)​ 发展人的主体性、个性化功能;教育的个性化功能主要表现在它增强人的主体性发展,促进人的个体特征以及个人价值的实现。 11.​  身心发展含义的内容: (1)​ 个体身心的发展是持续一生的,是指整个生命发展的过程; (2)​ 发展是多维度的,包括生物、认知和社会三个维度; (3)​ 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心里个层次和方面的发展速率和进程是不同的; (4)​ 个体的发展史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决定的,而年龄仅是其中的一种影响因素。 12.​ 学校教育的作用: 首先,教育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如入学时很有潜力的孩子必须教育得法才能很好的发挥这种潜能; 第二,教育可以加速或延缓身心发展特别是心理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进程; 第三,学校教育使心理发展显示出特定的、具体的形式和个别差异。 所以,科学的、积极的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13.​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 思想 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与经过他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 这一概念充分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师不只要看到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中的,正在发展的水平。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应该考虑到现有的发展水平基础,着眼于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当前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最新发展区。 14.​ 大学教育的职能: 第1,​ 在身体发展方面,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大学教育的重要责任; 第2,​ 在学习和认知发展方面,通过综合训练提高大学生的知识、智力和思维水平; 第3,​ 在情感和个性方面,思想品德教育也是大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4,​ 在专业教育、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方面,现代大学教育面临着新的时代使命。 15.​ 独立性是整个中学阶段学生品德发展的最显著特征。 16.​ 学校德育教育的原则: 第1,​ 客观真实性原则; 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坚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和,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树立“注重实效,力戒空谈”的德育规范。 第2,​ 整体系统性原则; 即要用整体的、系统的观点看待学生的品德问题,把学生的品德修养活动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整体的系统来加以综合认识和理解,并从整体方法上实施德育。 第3,​ 辩证法发展性原则; 所谓辩证的发展性原则,要求研究者或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应以变化和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的品德问题;而不能以静止的固定的模式看待学生的 暂时修养欠缺问题。 第4,​ 正面教育性原则; 即研究活动需要尽可能地选择那些有利于年轻一代人健康成长的、积极向上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第5,​ 知行一致性原则; 思维与行动一致才是有效地德育,道德教育一方面要坚持灌输,另一方面应以促进学生在实践自己的道德生活为目的。 第6,​ 尊重平等原则。 尊重受教育者的心灵是德育活动的起点。尊重学生主要体现在:尊重其兴趣爱好、情绪情感、个体差异等方面。 16.人的社会化是通过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实现的。道德的社会化模式将人的品德形成过程划分为“服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 第二章 学校教师与教师发展 第一节 教师职业概述 1、如何理解教师职业? 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特征,教师职业也是一样。认识教师职业的特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教师职业。 (1)知识基础 教师的知识对学生的学习有很重要的影响,表现在:教师对学生及学生的学习负有责任;教师对所教学科非常了解,而且知道如何把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负责监控和管理学生的学习;教师能够对自己的教学时间做出反思,并能够从经验中学习。 (2)定位 教师职业具有很强的服务性——为社会和个人提供最基本的服务。教师职业定位就是为学生更好的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 (3)自主性 教师在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中有很大的自主性。因此,教师在做决策前,必须考虑整体法的价值取向,自主性要建立在对别人负责的基础上。 (4)责任性 教师为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负有重要的责任。因此,教师不仅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且要对学生、家长和监护人、学校和一般公众负责。 (5)职业回报 教师职业回报包括外在的(地位,节日休息,薪水,寒暑假等)和内在的(教学过程中的乐趣,因学生的进步而得到的自豪感,因帮助学生而获得的满足,学术创新而得到的成就感等),其中内在的、精神上的大于外在的、物质上的。 2、《学记》很早就指出,教可因学而得益,学也因教而日进,“故曰:教学相长也。“ 3、如何理解教师的角色定位?(论述)——注意联系实际(34) 教师作为精神文明的开拓者,在传递科学文化知识、促进整个人类社会生存和延续方面始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里,教师基本的职能和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这种教师角色定位强调教师的社会职能,忽视了教师的自身发展;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忽视师生互动合作关系;强调教师的传承功能,忽视教师的生成功能。 在新的时期和新的社会,培养教师的教育在发生转变,教师的职能也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角色应定位为: (1)教师应是一个引导者和设计者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教学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眼光、主动学习的意识和积极进取的态度。 (2)教师应正视自己为一个诚恳的合作者和学习者 在现代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合作是核心,同时也是教育新形势的要求和学校进步的标志。教师以合作者和学习者身份出现,是教学民主的表现,其实质是强调师生人格平等。 (3)教师应是一名优秀的管理者 教师对教学的管理不仅限于维持课堂秩序以保证正常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而且也应当对教育教学进行科学的全面规划、设计和实施。 4、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论述) 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又具有一定的素养。所谓教师素养是指教师为了履行职责、完成教学任务所必备的素质修养。这些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1)完善的情感智力和品质 A 富裕职业神圣的意义 教师首先必须在理念上对自己职业的深层含义有充分的认识:不仅要对教育教学活动本身的任务、意义以及它与社会、人类当前和未来的关系问题有正确清醒的认识;还有把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看作是自我实现的重要形式。 B 心中要有爱 教师热爱学生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应当把热爱学生当做我们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工作的归宿。 C 做自律的榜样 自律包括自我评价、自我规划、自我指导、自我监督和自我反省。教师只有自己有个完善的人格,自律、自爱、自重,才能为人师表,做出表率。 D 有热心和幽默感 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能间接促进学生的学习。有热心,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而幽默感,可以融洽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E 有可信任感 教师品行端正,为人正直,办事公道,诚实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公开征求学生的意见,对学生的成功表示由衷的祝贺,能保守学生的秘密,会争取学生的信任。 (2)全面完善的知识结构(也是一道单独的简答题——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全方位影响学生成长的人,因此要具备全面优化的知识结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A 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即教师的专业知识。只有具备一定专业知识水准,教师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 B 教师的条件性知识,主要有心理学和教育学。只有充分认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才能有效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C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即教师面对具体的课堂情景所具有的知识和能力,一般是靠经验的积累。 (3)灵活实际的教学能力 A 教师课堂教学的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要求思维要具有准确性,条理性,概括性,发散性,变通性,独创性。 B 教师课堂教学的表达能力 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文字表述能力和板书能力,有丰富、大方得体的体态语言,善于运用多媒体和传统教学媒体。 C 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能力 这一能力包括营造课堂教学氛围,维持课堂教学秩序,发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除了课堂突发事件等能力。 D 教师课堂教学的研究能力 这一能力包括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科学理论,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有设计课堂教学课题的能力,又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能力等。 (4)教学机智 教学机智是教师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巧,表现在文字上就是直话曲说,急话慢说,正话反说,严话宽说。 第2节​ 教师专业发展 1、教师专业的成长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简答) 第一阶段:“非关注”阶段。这是指进入正式教师教育之前的阶段,可以从一个人进入接受正式教师教育前,甚至追溯到他的孩提时代。 第二阶段:“虚拟关注”阶段。这一阶段专业发展的主体师范生的身份是学生,至多只是“准教师”。尽管在经过师范学习的实习期后,师范生有了自我专业发展反思的萌芽,但仍具有“虚拟性”,是对虚拟教学环境中个人专业结构欠缺的反思。 第三阶段:“生存关注”阶段。这是指入职初期阶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是“骤变与适应”这种环境的骤变从反面激起了初任教师强烈的自我专业发展的忧患意识。迫使他们特别关注专业发展结构中的最低要求和专业活动中的“生存”技能。所以指向的内容主要是“生存”技能。 第四阶段:“任务关注”阶段。随着教学基本“生存”知识、技能的掌握,教师的自我信心也日渐增强,由关注自我的生存,转到更多地关注教学上来;由关注“我能行吗”,转到关注“我怎样能行”上来。 第五阶段:“自我更新关注”阶段。教师的专业发展动力不再受到外部评价或职业升迁的牵制,直接以专业发展为指向。这一时期,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是一种自觉的意识,而且单纯的指向专业结构的改进和提高。教师的特征是自信和从容。 2、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简答) (1)学习:实现自我超越。 未来的教师应当成为学习型的人。具体来说,一要确立现代化的学习观;二要采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三要博学多才。 (2)实践:改善心智模式。 教师要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在课程教学实践中自觉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在反思、研究、创新中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心智模式。具体来说一要开展行动研究,反思教学实践;二要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实践技能;三要追求实践智慧,富有教学机智。 (3)培训:建立共同愿景。 教师的共同愿景是实现专业发展。具体来说,一要加快角色转变;二要放快转型步伐。 (4)合作:整合团体智慧。 教师要实现专业发展的共同愿景,就必须通过合作来发挥团体智慧。具体来说就是一要加强集体备课;二要加强互动研讨;三要加强课题合作。 (5)研究:学会系统思考。 教师要学会系统思考、科学研究。从宏观的视角动态把握课堂教学的进程,及时吸收学生的反馈信息,密切关注、深刻洞察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渐变,用系统的,发展的、鼓励的眼光支持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体来说,一要学会系统思考;二要学会教学探究;三要学会教育科研。 第三节 教师反思及其方法 1、教师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察觉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2、教育叙事:是指教师“叙说”自己在教育活动中个人化的教育“问题解决”和“经验事实”或者是“记叙”教育问题的提出过程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 3、于是,教师“写“教育事件实际上就成为转变教育观念与变革教学行为的一种行为方式。 4、教师反思的方法有哪些?(简答或填空) (1)​ 教学日志 教学日志记录了自己每天都进行了那些教学活动,这些活动实施的效果、影响课堂教学的关键细节等情况,它有意识地生动地表达了教师自己的活动。 (二)教师学习审计 学习审计一般以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为单位来完成,通过对过去一学期(年)的总结,帮助教师识别进来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洞察力。 (三)教育案例 教育案例是一个教育教学情境的故事。好的案例=一个生动的故事+精彩的点评。一个好老师就是很多生动的教育教学故事的综合体。教育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教育情境的描述,其中人物、事件、情节等,并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四)教育叙事 所谓教育叙事,是指教师“叙说”自己在教育活动中个人化的教育“问题解决”和“经验事实”或者是“记叙”教育问题的提出过程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 (五)网络调研 简言之,网络调研是指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开放、交互动态的网络教研平台,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教研活动。 第三章 课程理论与课程设计 1、课程:从广义上说,课程是指学生从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从狭义来说,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之中。 2、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A,课程是学习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 B、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 C、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D、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E,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3 、要素主义强调,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永恒主义强调名著课程。 4 、多尔在分析和批判泰勒模式的基础上把后现代课程标准概括为“4R”,即丰富性(Richness),循环性(Recursive),关联性(Relational),严密性(Rigorous)。 5、 1949年,泰勒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从此该书成为课程研究与开发领域饿经典之作。在书中,泰勒开宗明义地指出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计划都必须首先回答四个基本问题:(1)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容易达到这些目标?(3)怎样有效组织这下教育经验?(4)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这四个基本问题——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学习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构成著名的“泰勒原理”。 6、课程的构成通常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用书、练习册等。(注意,这可能是简答题或填空题) 7、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各学科科目的性质和作用,有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制定的关于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一种法规性文件。 8、课程标准的内容 编写课程标准是开发课程的重要步骤,具体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前言:结合本门课程的特点,阐述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性质、基本理念与本标准的设计思路。 (2)​ 课程目标:按照教育方针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阐述本门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学段目标。 (3)​ 内容标准:根据上述的课程目标,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用尽可能清晰地行为动词阐述的目标 (4)​ 实施建议:主要包括教与学的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以及教材编写建议等。 (5)​ 术语解释:对标准中出现的一些重要术语进行解释与说明,使使用者能更好地理解与实施标准。 9、选修课程:是一种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里法定性的,学生可以按照一定规则自由的选择学习的课程的种类。 10、显性课程:是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中要求学生必须学习并通过考核达到明确规定的教育目标,以获取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课程。 11、隐形课程:是一种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中,学生在显性课程以外获得所有学校教育的经验,不作为获得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必备条件。 12、校本课程:具体来说,校本课程就是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给和学校的培养目标,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本校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看课程。 13、校本开发的策略 (1)确立本校教育宗旨 (2)组建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动队伍 (3)确立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题 (4)营造民主开放的课程开发环境 (5)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一体化 14、在学校教育中如何挖掘课程内容(论述) 课程内容复杂,为了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1)、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研究学生的普遍兴趣可以帮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也可以启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挖掘大量有益的经验。好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能够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帮学生更好的达到课程目标。 (2)、确定学生已有的发展基础及相应的教学材料。要了解学生目前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特别是他们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准备相应的教学材料。 (3)、创造性开发和使用教学用具。教学用具的开发和使用要因地制宜、简便实用,与学校和学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4)、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安排课外实践是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最终都要运用于实践,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本身,,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5)、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一向非常复杂的活动,由于各种因素的可变性,教师要不断的总结和思考,借助他人的反馈来提高自我总结和反思教学的水平。 (6)、广泛利用校内外的场馆资源。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和其他有利于身心发展的运动场等,都是可供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学校应该充分利用,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7)、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和共享成为可能,教师和学生应该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增加和丰富自己的工作和学习的经验。 (8)、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乡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这些资源可以有选择性的进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乃至国家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成为师生共同构建知识的平台。 15、合作性学习:是以学习者小组形式,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的一切相关行为。 16、新课改的基本特征 (1)强调课程的发展功能 (2)实现课程设置的整合性 (3)关注课程设置与科学评价 (4)进一步加大课程管理的弹性性 第四章 学校教学与教学理论 1:学校教学的特点(p95) (1):学校教学是具有明确目的的教学,一切教学活动都是教师有目的地引起学生学习的活动。 (2):学校教学是具有周密计划的教学,表现在课程的制定、教学计划的安排、课程标准的结构等。 (3):学校教学是基于预成课程的教学,学校的教学活动是在一个预成的课程框架中展开的。 (4):学校教学是高速度高效率的教学,学生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能较高速度高效率的学习和体验更多的人类知识精华。 2:学校教学的任务(p96) (1):指导学生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应用知识的基本技能和技巧。 (2):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3):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增强学生的体力。 3:教学过程的特点(p100) (1)教学过程的互动性,由教师教和学生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 (2)教学过程学生认识的间接性,学生认识的主要对象是以教材为主的间接知识。 (3) 教学过程的发展性,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具有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功能。 (4) 教学过程的教育性,教育性是教学过程中不容否认客观规律。 4、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教学过程学生认识的简约性规律 (2)教师主体作用和学习主体地位辩证统一规律 (3)教学与发展相互促进规律 (4)知识学习与品德形成相统一规律 5、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具有的特征(p111) (1) 有坚实的哲学基础,一定的心理学依据,是一种“目的—手段”范式的教学理论研究。 (2) 以哲学思辨的研究方法为主,形成了“知识—道德”本位的目的观,“知识—接受”的教学过程观,学科本位的教学内容观和以语言呈示为主的教学方法观。 (3) 这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论。 5: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对中小学教育有何启示(p115) (1):构建主义教学(名词解释)是一种在哲学、心理学和人类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关于知识与学习的理论,它关注的是知识是什么,个人如何获得知识的问题。 (2):构建主义的知识观与学习观。把知识看成是暂时的、发展的、非客观的、内在构建的和以社会和文化为中介的东西;学习也因此而被看成是个人已有的关于世界的看法与新的情景和刺激进行矛盾斗争的过程。 (3):构建主义的学生观与教师观。学习者有自己对于事物的看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教师应当重视学生自己对于各种现象的理解,应当给学生提供较复杂的真实问题;是学生构建知识的忠实支持者。 6:多元智力教学理论 加德纳与1983将人的智力界定为具有明显区别的七种不同类型,相隔十年之后,他又于1993提出了智力的一种新的类型,从而构成了他的多元智力论。 (1)语言智力,即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2)数理逻辑智力,即一个人有效的进行数字和统计等活动的能力。 (3)空间智力,主要指知觉、创造和再造图画以及想象画图的能力。 (4)音乐智力,是指人们创造美的曲调和美的韵律以及理解美、欣赏美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美的感受和对美的评价的一种能力。 (5)身体运动智力,是指一个人的与体力紧密联系的操作能力。 (6)人际交往智力,是指一个人能够较快的掌握和评价他人的语气、意图、动机和情感,并在此基础上与他人进行交往的能力。 (7)内省智力,是指一个人的自我认识能力和对自己的感情和情绪状态进行适当调节能力。 (8)自认科学家的智力,是指一个人对人类所居住的自然界生态环境的鉴赏和深刻的理解能力。 7:当代教学发展的新取向 (1):倡导多元的教学目标 (2):强调整合的课程内容 (3):提倡构建的知识学习 (4):倡导互动式的教学活动 (5):主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6):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7):强调发展性的教学评价 论述题 一:教学过程学生认识的简约性规律(p107) 1:教学认识是一种以间接性认识为主的特殊认识活动,这一性质决定了学生对课程教材的认识过程与人类的一般认识过程是有所不同的,表现出自身的规律。 2:教学认识对象是人类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抽象性。也就决定了学生的认识过程表现为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 3:感知教材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的形式,获得对教材内容的感性认识,形成初步表象;理解教材指在感知教材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讲解,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对教材进行加工、改造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巩固知识是指学生经过思考复习和作业练习,达到对知识的牢固记忆;运用知识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教学实践,形成技能技巧。 第5章​ 课堂教学与教学技能 1、​ 课堂教学(名词解释):所谓课堂教学就是在一个特定的场所或环境中,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共同组成的统一的双主体活动。(p126) 2、​ 课堂教学的原则:(p127) 1)​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 A坚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 B充分发掘教材内容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C科学性和教育性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2)​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A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B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基础进行教学 C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环节 3)​ 启发性原则(简答——贯彻其的基本要求) A加强学习目的和动机教育,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B开发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 C培养学习兴趣,启发求知欲望。 D坚持教学民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4)​ 直观性原则 A明确教学目的,讲求实际效果 B慎加选择,注意典型性 C正确运用直观教具,增强直观教学的科学性 5)​ 循序渐进原则 A按照教材的逻辑顺序教学 B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组织教学活动 C技能训练也要循序渐进 6)因材施教原则 A深入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B要立足全班,兼顾两头 C处理好全面发展与发挥个人特长的关系 7)​ 巩固性原则 A抓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知识 B重视和组织好复习教学 3、教学目标设计和确立的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教学材料和教学对象。(p132) 4、班级授课制(名词解释):班级授课是按照一定数量将年龄、文化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程班组,由教师按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进度表(课表),进行分科式集体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也称班级授课制或者班级教学。(p140) 5、复式教学(名词解释):所谓复式教学是指把两个年级以上不同程度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个教师在同一个教室同一课时里,分别用两种以上的教材交叉对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它是小学课堂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p143) 6、教学模式(名词解释):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它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者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或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流程及其方法体系。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一般应由五个基本因素构成:指导思想或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和评价方法。(p144) 7、对课堂教学实施有效的调控,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p147) 8、怎样上好一堂课?(如何实施课堂调控?)(p147) 1)教法调控。课堂教学方法是否新颖、多样化,是决定是否能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调控的重要因素之一。 2)兴趣调控。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如果教师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就能牢牢地掌握在教师手中。 3)情绪调控。教师的情绪是影响学生注意力最敏感的因素之一。学生学习情绪的高低,课堂气氛活跃与否,往往是与教师的情绪同步变化的。 4)反馈调控。信息反馈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 第六章 学习原理与学习技能 1、学习迁移(名词解释):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与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一种影响,或者说是将学得的经验有变化地运用于另一种情境。(p178) 2、学习迁移发生的条件(p181) 1)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要素。不同的学习对象具有共同要素,是学习迁移发生的基本条件之一。这些共同要素主要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等方面的要素。 2)学生的概括水平。根据概括化理论,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能概括出两种学习存在的共同原理,也就是已有经验的泛化水平。 3)学习的理解和巩固程度。学生接触到基本的概念和原理并不意味着学习迁移就此发生,只有在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才能产生迁移作用。 4)学生的智力水平。迁移从不会自动发生,在同等条件下每个人迁移的效果是有差异的,这和个人的智力水平高低有关。 5)定势。定势是指由先前影响所形成的、往往不被意识到的一种倾向性或心理准备状态,将支配人以同样方式去对待同类后继活动。 3、学习风格(名词解释):学习风格是指影响学习者感知不同刺激,并对不同刺激做出反应的所有心理特性,表现为学习者接受和加工信息的的方式、对学习条件和环境的需要、认知特征、个性意识倾向、神经生理类型等方面。(p185) 第七章 一、教学评价:所谓教学评价,主要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通过各种测量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对教学活动极其效果进行客观衡量和科学判断的系统过程。从本质上讲,教学评价是一种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的价值判断。 二、教学评价的分类 (一)、按基准实施评价,有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二)、按功能实施评价,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三)按表达实施评价,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学评价的启示 (一)、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于1983将人的智力界定为具有明显区别的七种不同类型——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内省智力。相隔十年之后,他又于1993提出了智力的一种新的类型——自然学家的智力,从而构成了他的多元智力论。 (二)对教学评价的启示 (204)           1、评价的标准具有多元性。不同个体在七种智力方面拥有的量各不相同,七种智能的组合与操作方式更是各不相同,因此教学评价的标准应该是多元的。 2、评价的目的应该是学生的发展提供契机。与传统评价相比,新课程的评价目的则在于通过识别每个学生的优势智能领域,为其提供发展自己优势智能领域的机会。 3、评价的来源应该是学生的活动。多元智理论认为,只有在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联系中,在问题情景或特色文化背景中,才会有某种智能的体现。 4、评价的核心是“全人观”。 5、评价的方式尽量采用档案袋和活动法。 (第四章答案)多元智力理论对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 (1)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目标观。要求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确立每一个儿童都有不同的智力发展空间的思想,更多的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策略,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智力发展状况的基础上采取多种策略开展教学,以便每一个儿童都有机会根据自己的智力特点选择学习的方式。 (2)教师应树立新的学习观,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和教学策略,以便使教学实践更为有效。另外,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且要评价学生的其他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能够全面的发展。 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评价特点(论述) (一)、以提高教学水平为目的的教学评价 1、充分发挥评价的反馈、导向和激励功能           2、淡化评价的奖惩功能。 (二)、强化师生称为教学评价的主体          1、教师不仅应该称为评价的主体,更应称为教学评价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2、教师参与教学评价方案的制定。   3 、教学评价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在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前提下强化定性评价。这是近年来教学评价理论的发展之一,就是强调评价中的人文因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对话以及定性方法的运用。能更加准确的评价教师的教学特色和教师进行创造性工作地情况。 (四)注重学生的态度、情感与创造性的评价。使教学评价更加趋向合理和成熟,从而促进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实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三维“目标。 五、测验的类型很多,但通常依据试题的客观性程度,讲测验分为(客观式测验)和(论文式测验) 第八章 一、教师为什么要成为研究者 (一)、教师成为研究者有利于教育改革 (二)、教师成为研究者能促使自身专业化发展 (三)、教师成为研究者有利于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二、校本教学研究的基本理念 (一)、学校是校本教研的主要阵地 (二)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 ( 三)、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是校本教研的核心 三、校本教学研究的主要形式 1、集体备课。通过集思广益、扬长避短、信息交流到达共同提高、发挥整体智慧才能的目的。 2、定向研究。包括了集体听课、分组讨论、会议交流、专家分析和总结评估五个环节。 3、案例教学。其是一个个具体的教学案例为载体的。 第九章 学校组织与学校管理 1、 低效能学校的病态特征:(参见课本255页) (1)缺乏改进工作的基本能力 (2)教师把自己的缺点投射在学生身上(把学校的失败归咎于学生) (3)对现行实践方式以外的政策和策略缺乏认识 (4)害怕向外界寻求协助和意见 (5)教职员之间,教职员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出现问题 2、 中学班主任如何管理中学(参见277页) (1)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3)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4)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3、如何引导学生加强自我管理 (参见课本278页) (1)促使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提高自我管理的自觉性 (2)引导学生自我体验,提高自我激励水平 (3)引导学生自我监督,锻炼自我管理的意志品质 (4)引导学生自我计划和检查,提高自律水平 4、 如何进行班集体建设 (参见课本280页) (1)设计班集体建设环境 (2)选拔和培养学生干部 (3)组织班级活动 (4)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第十章 依法治校与教育法律救济 1、教育法律规范是由三个具有特定逻辑结构的要素构成的,即假定、处理和奖惩。 2、学生伤害事故:是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 3、学生人身事故伤害的类型:从责任承担的方式上看,可以分为学校直接责任事故,学校间接责任事故,学校无责任事故三种类型 4、学校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参见课本305页) 答:依据过错责任原则的规定,我们认为学校人身伤害侵权责任的构成,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1)学校的侵权行为造成了损害事实。损害必须是学生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或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以及在学校负有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了在校学生的人生伤害事实。这一事实可以是人身损害事实,健身损害事实,也可以是财产损害事实。学校及其教师的行为只有造成上述损害事实,才能够成人身伤害侵权赔偿责任,无损害,则无赔偿。 (2)学校的行为违法。学校的行为违法包括作为的违法和不作为的违法,所谓作为违法,就是学校实施了法律禁止的行为;不作为违法,就是学校没有实施法律所要求必须进行的行为。无论是作为还是并不作为,行为人只在造成侵害后果时才承担侵权责任。 (3)学校行为须与损害事实有因果关系。所谓因果关系,是指侵害行为和损害事实之间的前因后果的关系,即侵害行为事实是损害事实出现的原因,而损害事实正是侵害行为产生的后果。 (4)学校主观上有过错。过错就是学校实施侵害行为时,对该行为的后果所才采取的不合法认识,包括故意和过失。 上述四个条件是有机联系的整体,缺少任何一个要件,都不构成人身侵权责任 5. 法律救济:是指当教育行政机关或其他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在管理过程中侵犯了相对人的权益时,相对人可以通过申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调节等方式获得法律上的补救。 6. 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 (参见课本306页) (1)诉讼方式,包括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行政诉讼。凡是符合上述条件和受案范围的,可以通过诉讼的途径获得法律救济。 (2)行政方式,包括行政申诉,行政复议,行政赔偿。其中,行政申诉包括教育行政人员的一般申诉,教师申诉,学生申诉等。 (3) 仲裁和调节等方式,主要通过教育组织内部或机构以及其他民间渠道来实施法律救济。 3.品德和品德的四要素 答:品德是指品质和道德,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要素构成的。 4.教师专业成长/发展 答: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不断成熟、提升和创新的过程。 校本课程是按照课程设计开发的主体不同而划分的与国家或地方课程相对应的一类课程。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指教育实践工作者以教学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理念、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的规划、安排与决策。 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是按照一定数量将年龄、文化程度相近的学生编成班组,由教师按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进度表(课表),进行分科式集体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也称班级授课制或班级教学。 复试教学 答:复式教学是指把两个以上不同程度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个教师在同一个教室同一课时里,分别用两种以上的教材交叉对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与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一种影响,或者说是将学得的讲演有变化地运用到另一情境。 学习风格学习风格是指影响学习者感知不同刺激,并对不同刺激做出反应的所有心理特性,表现为学习者接受和加工信息的方式、对学习条件和环境的需要、认知特征、个性意识倾向、神经生理类型等方面。 教学评价所谓教学评价,主要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通过各种测量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客观衡量和科学判定的系统过程。 二、简答 1.现代学校教育的功能 答:(1)学校教育的文化功能;(2)学校教育的经济功能和现代化功能;(3)学校教育的政治功能;(4)学校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①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进程;②加速个体发展的社会化进程;③发展人的主体性、个性化功能。 6.经验主义课程论的主要思想 答:(1)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杜威认为,课程必须与儿童的生活相沟通,应该以儿童为出发点、为中心、为目的。 (2)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杜威认为,课程的组织之所以要心理学化,是因为传统学科课程的逻辑组织对于成人可能是使用的,而对于儿童来说,情况就不一样。 7.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的主要思想 答: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就把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等方面。这种课程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9.课程的类型 答: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分科课程和整合课程;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10.新课改的基本特征 答:(一)强调课程的发展功能;(二)实现课程设置的整合性;(三)关注实施过程与科学评价;(四)进一步加大课程管理的弹性化。 11.教学过程的特点 答:1、教学过程的互动性;2、教学过程学生认识的间接性;3、教学过程的发展性;4、教学过程的教育性。 12.课堂教学的原则 答: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启发性原则;4.直观性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6.因材施教原则;7.巩固性原则。 13.学习迁移发生的条件 答:1.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要素;2.学生的概括水平;3.学习的理解和巩固程度;4.学生的智力水平;5.定势。 14.教学“三维目标”的含义和核心。(注意含义的辨析) 答:含义: 1.知识与技能 “知识”指事实、原理、规律等,一般分为“了解、理解和应用”三个学习水平层次,各个水平层次有对应的内容和相应的要求。“技能”是指观察、阅读、表述、计算、调查、测量、操作仪器、制作模型、绘图制表、演奏等一些特殊的运动技能等,一般分为“模仿、独立操作、迁移”三个学习水平。 2.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是指认知的、科学探究的、人际交往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态度,是指个体对任何人、观念或事物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又认知、情感、意向三个要素构成;价值观,是一种涉及行为方式和目标的持久信念,影响人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进而影响人的态度和行为。 核心: 1.​ 关注每一个学生;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15.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 答:1.发展性原则;2.全面性原则;3.多样性原则;4.多主体性原则;5.客观性原则;6.指导性原则。 16.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评价特点 答:1.以提高教学水平为目的的教学评价;2.强化师生成为教学评价的主体;3.在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前提下强化定性评价;4.注重学生的态度、情感与创造性的评价。 17.教师要成为研究者 答:1.教师成为研究者有利于教育改革;2. 教师成为研究者能促进自身专业化的发展;3. 教师成为研究者有利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18.校本教研的基本理念和要素 答:基本理念: 1.​ 学校是校本教研的主要阵地;2.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3.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是校本教研的核心 基本要素: 1.​ 自我反思;2.同伴互助;3.专业引领。 三、辨析 1.关于教师角色的传统隐喻思考 (1)教师是蜡烛 教师的影响在于他的发展水平。 肯定:奉献与给予。不足:忽视教师的持续学习与成长,淡漠教师内在的尊严与劳动的欢乐。 (2)教师是园丁 教师对学生不能过分的强制和灌输。 肯定:田园式的宽松环境;重视学生的成长历程;注意了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强调教师作用的发挥。不足:存在着淘汰制(间苗);有人为的强制性(修剪)。 (3)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的教育不能过于整齐划一。 肯定:工程师——重要的职业;灵魂——关注人心灵的发展。不足:暗示一种固定、统一的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整齐划一,批量生产,易形成新的机械化运动。 2.在变教师课程为学生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面包括哪几方面? 答:(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社区型开发的教师。 3.联结派的学习理论 答:联结派的学习理论主要强调学习是在某种刺激和某种反应之间建立联系、联结的过程,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1)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条件反射是指将不能诱发反应的中性刺激(即条件刺激)与一个能诱发反应的刺激(即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一次或多次),致使中性刺激最终能诱发同类反应的过程。 (2)桑代克的联结学习理论:学习的实质是建立某种情境(S)与某种反应(R)之间的联结,即建立S-R联结。联结的建立是一个盲目尝试并不断减少错误的渐进过程,简称尝试错误过程或试误过程。联结的建立遵循一些学习规律。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的实质是形成这种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对某种行为的强化。根据强化原理,斯金纳提出了程序教学的思想。 4.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答:认知理论强调学习的内部过程、认知结构的建立和个体的意识。认知理论不的观点: (1)格式塔学派的顿悟学习理论:提出了顿悟学习理论,苛勒认为学习是一个顿悟的过程,而非试误的过程。顿悟即突然察觉到问题解决的办法,是通过个体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结构与性质实现的。 (2)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他强调认知学习与认知发展,提倡发现学习。 (3)奥苏泊尔的认知同化理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而不是机械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是接受学习,接受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通过同化过程实现的。 5.教学评价 答:(1)诊断性评价,这种评价也称教学前评价或前置评价。 (2)形成性评价,实在教学过程中,为引导教学前进或使教学更为完善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确定。也称过程评价。 (3)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也是结果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为把握最终的活动成果而进行的评价。 四、论述 1、​ 教师素养的内涵(P37-P41) 答:(一)完善的情感智力和品质 1、​ 赋予职业神圣的意义;2、心中要有爱;3、做自律的榜样;4、有热心和幽默感;5、有可信任感 (二)全面完善的知识结构 作为一名合格教师,其知识结构可跟为三个方面,即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三)灵活实际的教学能力 1、教师课堂教学的思维能力;2、教师课堂教学的表达能力;3、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能力;4、教师课堂教学的研究能力 (四)教育机智 教学智慧的一个突出表现是教学机智,它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 2、​ 如何挖掘课程内容(P83-P85) 答:(1)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 (2)确定学生已有的发展基础及相应的教学材料; (3)创造性开发和使用教学用具; (4)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 (5)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 (6)广泛利用校内外的场馆资源; (7)发挥网络资源的作业; (8)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 3、教学过程的本质(P101-P102) 答:一、教学过程本质的不同学说 ★​ (1)认识说;(2)实践说;(3)发展说;(4)统一说;★(5)多质说 二、教学过程本质的新观点 (1)、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2)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3)倡导师生主体间性关系的意义。 4、当代有影响的教学理论(P115-P119) 答:(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1.​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与学习观。 ①建构主义把知识看成是暂时的、发展的、非客观的、内在建构的和以社会和文化为中介的东西。②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刺激,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 2.​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与教师观。 ③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④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教师的角色应该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 (二)多元智力教学理论 1.基本内容 多元智力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包括: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内省智力,自然学家的智力。 2.对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 第一,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目标观。 第二,教师应树立新的学习观,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 研究表明,多元智力理论之所以能受到人们如此的重视,不仅是因为它为人们从广泛的意义上深入地理解智力提供了心的思路和方法,更在于它为广大的课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授教科书、书面作业和公式运算等方法提供了新的理念,大大的开拓了教师运用教学策略和有效使用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视野。 5、一堂好课的标准和如何上好一堂课?(P147-P148) 答:一堂好课的标准:(1)教育理念:促使人上进;(2)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对教学活动具有指导作用;(3)教学活动:丰富多样;(4)教学素质:教学态度、方法、语言、板书、学科专业技能、教学组织、应变能力、教学媒体、教学设计等充满生命活力;(5)教学效果:在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技能领域使学生都得到发展。 怎样上好一堂好课:(1)教法调控;(2)兴趣调控;(3)语言调控;(4)情绪调控;(5)反馈调控。
/
本文档为【学校教育学重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