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儒家中性智慧的当代阐释

儒家中性智慧的当代阐释

2010-11-02 4页 pdf 352KB 12阅读

用户头像

is_372508

暂无简介

举报
儒家中性智慧的当代阐释 2010年1月 第20卷第1期 榆林学院学报 JOURNALOFYUI。INUNIVERSn-r Jan.2010 V01.20No.1 儒家中性智慧的当代阐释 王慧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中性智慧是其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中性智慧作为一种和谐的 思维方式,不仅在古代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这种生成性的智慧在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也彰显着 思想上的纲领性作用。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对儒家中性智慧作出较为系统的阐释,认识、理解并运用中 性智慧来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儒家中性智慧的当代阐释
2010年1月 第20卷第1期 榆林学院学报 JOURNALOFYUI。INUNIVERSn-r Jan.2010 V01.20No.1 儒家中性智慧的当代阐释 王慧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在以孔子为代的儒家思想中,中性智慧是其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中性智慧作为一种和谐的 思维方式,不仅在古代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这种生成性的智慧在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也彰显着 思想上的纲领性作用。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对儒家中性智慧作出较为系统的阐释,认识、理解并运用中 性智慧来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和谐文化以及当代和谐社会,真正对传统思想的精华做到富有创造性地发 挥与运用,更好地实现中性智慧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中性智慧;孔子;和谐;当代阐释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871(2010)01—0016—04 在中国传统哲学精神中,中性智慧是最为丰富 的资源,是中国独具特色的生存智慧和处世态度。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把“中”与伦理道德、人生观、价 值观联系起来,并使其升华为世界观、方法论的态 度,成为“中道”。“中庸”、“中道”、“中和”这些概 念构成了中国哲学的核心范畴。中性智慧本质上是 一种和谐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对高远的理想境界与 现实的日常生活有着双重关注,因此,我们就从形而 上学的思维旨趣与人类生活世界的理想旨归等层面 对其加以时代重审。整合古今中外和谐文明的精 华,发掘传统中性智慧的时代精神,以中性智慧的当 代视野观察“文明的冲突”、“文化的冲突”等现实问 题,纠正极端对立的思维模式,建立和谐世界以及和 谐自我关系,为多元文化共生多赢局面的形成提供 与时俱进的理论与实践的启示,并试图起到推波助 澜的作用。 在追溯人类古老文明的源头时,我们发现中西 古代思想家们对和谐理念的价值认可具有普遍的趋 同性,这是因为他们秉持一种促进事物共生多赢局 面的中性智慧的思想方式。中性智慧曾在世界历史 文化谱系中产生过深远影响,作为生活世界的实践 呼唤,中性智慧是在历史超越中生成的范式,它不仅 表现为思维的和谐,而且表现为心态的平和与行为 的适中,是谋求多元的发展空间中不同主体在对话 与交流中的需要。在当今时代,重审中性智慧的思 收稿日期:2009一lO一20 作者简介:壬慧(1984一),女,陕西榆林人,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维旨趣,展示它在精神及生活层面的重要性,来确立 符合时代精神要求的新的思维范式,对于和谐自我 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 义。我们这里主要阐释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 中性智慧的当代意义及其价值。 一、中性智慧:一个当代问题的古老溯源 中性智慧源于儒家中庸学说,孔子把“中庸”称 为“至德”把它作为道德的最高准则,也可以说中庸 是他的哲学基础。孔子说:“中庸之为至德也,其至 矣乎!民鲜久矣。”【1Jm2’他又说:“过犹不及” Dl(m30)。朱熹解释:“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 名。庸,平常也”。又引程颐日:“不偏之谓中,不易 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 理”。【2】‘中庸’引孔子的话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 民”。[2】(嘲)“两端”就是“过”与“不及”,这就是说凡 事要适度,不能走极端,以这样的和谐理念治理国 家。中性智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远古的 尧帝禅让之时,曾传授舜帝“允执其中”的治理理 念,tl】㈣圳“中”并不是说是“两端”的等距离的中 点,而是在二者之间把握一个适中点,来保持事物的 常态。孔子反对过分的把握,“子绝四:毋意、毋必、 毋固、毋我”11](P100),就是说他坚决拒绝过分的臆断 与固执己见的极端行为。他认为对“中”的把握可 以因时因地而不同,他将其称为“君子而时中”。孔 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 万方数据 王慧:儒家中性智慧的当代阐释 ·17· 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 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 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0”CH(1SO)所以孔 子的这种倡导,也正是中性思维的基本要求。 在西方,从古希腊哲学中也可窥见其对中性智 慧的阐释。德谟克利特说,“适中是最完美的,我既 不喜欢过分,也不喜欢不足。”【3“一”作为“最完美 的”人生境界,“适中”是生活与发展的理想状态。 亚里士多德这样论述中庸:“善德就在于行于中 庸——则‘适宜于大多数人的’最好的生活方式就 应该是行于中庸。”他认为当“人在遭遇危险时”,既 不能“狂妄”,又不能“懦怯”,“惟有勇敢才合于中 庸。”【9】(删’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对中性智慧也有论 述,他的“判断力批判”是对“纯粹理性批判”与“实 践理性批判”的综合,作为“辩证法的奠基人”,康德 将“感性和知性”统一在“丰富的想象力的基础 上”。[5】(聊’因此后世对康德特别重视,将他看作是 西方近现代哲学的主要奠基人。 但从中西中性智慧的比较而言,儒家中庸学说 早于古希腊的中庸论说,在全球化大潮中,多元文化 整合趋于融合态势,所以我们更要培育和彰显华夏 文化的个性,永葆民族文化的生命力。随着世界文 明对话和文化交往的深入,跨文化对话使中性智慧 的思维拓展具有现代机遇,使之在日常实践和人际 交往中变的十分重要。应该说,中性智慧的思维方 式是中国传统哲学体现时代精神的切人点,是儒家 哲学价值取向的立足点,它为我们走出并超越现代 中西文化的内在困境,扬弃日常生活中残留的两极 对立思维提供了全新视角,同时也为建立和谐自我 与和谐社会提供新的理论资源和实践指导。 二、中性智慧:一个形而上的思维阐释 中性智慧是儒家的形而上学,它所要探求的是 生活实践“适中”的可能,“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 道,修道之谓教。”【2】(嗡’《中庸》开篇这句话将中性 智慧提升到“性”、“道”、“教”的层次,中庸要求人 们超越自身修养之不足,但这种超越是依据恒常的 尺度,来审视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审视自身的人格, 不断完善自我。形成整体和谐的理念。 中国传统哲学有着天地、人、物我之间的相互感 通,整体和谐,动态圆融的观念与智慧。华夏民族长 期的生存体验,形成了我们对宇宙世界独特的认知, “观法”和特殊的信仰与信念,那就是坚信人与万物 是一个整体,这是说,天人、物我、主客、身心之间是 互通的,即打破天道与性命之间的隔阂,打破人与超 自然、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内在自我的隔阂,肯 定彼此之间的对话,相依相待,相成相济。《中庸》 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 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 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与天地参 矣。”【副这就是说,人只要能扩展天道德性,就能达 到天道与整个自然界以及整个社会的合一。这就是 后来一直广为流传的“天人合一”的哲学和谐观。 孔子从社会和谐发展的长远角度着眼,深切呼 唤中庸思维的回归,“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 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1](Pls8)作为偏激 或怠惰的思维方式,狂狷均不足取,因为“过犹不 及”。后来,子思对孔子的中庸思想加以系统阐发, 认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 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2】‘瞄瑙’在 这里,“中”与“和”的理念内在契合,“和而不流”、 “中立而不倚”[2】(嘲’等论述无疑是对孔子的中庸与 和谐思想的发挥。 考察孔子思想体系可以看到,中性智慧贯穿于 各个层面,“大同”社会的政治理想,“天人合一”的 哲学追求,“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境界,“内圣外 王”的人格模式,都充满了哲学的深邃智慧。他的 中庸哲学对中华民族精神建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庸”不仅是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思维模式,而且 也是普通民众调和他人与自我言行举止的一种智 慧。这就是说,中性智慧不仅仅是一种思维方式,更 是一种圆融的生存智慧。 儒家中庸思想主要体现在中性智慧的应用层 面。中和之道涉及儒家形而上学的思维旨趣,“诚者 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L21如果将 “诚”作为人格修养准则的话,“中道”便是这种人格 养成的结果。以“诚”的态度追求“中”的境界,这是 ’一种向理想的趋近。在这里,中性智慧不仅是为人 处事的方法论,而且是超越自我的本体论,“中也 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2J(瞄) 这种中性智慧具有无比深广的包容性,含弘广大,富 有形而上的思维旨趣,站在哲学的高度审视这种态 度,不失为深邃的智慧。我们认同邹广元教授的看 法,从本体论上看,中性智慧是人生探求的终点,具 有深不可测的权威意义;从方法论上看,中性智慧与 我们一起生长在日常生活中,成为随时可以使用的 处世方式,具有既高远又常见的二重性,既扎根于现 实土壤又高于生活现实,成为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 层面。 三、中性智慧:人生价值的现实诉求 儒家中性智慧的精义在于克服两极对立的思 维,达到天与人和谐,人与人感应,人与物的协调,不 论是内在的思想理论,还是外在的审美实践,都崇尚 万方数据 ·18· 榆林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总第86期) 适度,强调情感与理性的合理调节,以取得社会存在 和个体身心的均衡稳定,达到主体人格的完善。从 中性智慧的三个层面来展示现实的人生价值诉求。 l、在思维方式上。中性智慧立足于建设,构建 和谐的人类世界,和谐的社会生活,特别是和谐的自 我,换句话说,就是要构建一个整体性和谐世界。从 而在思维中自觉寻找事物的平衡支点,来整体性、动 态性地把握对象世界,尤其强调事物对立双方的互 养相成和共生共存。客观自然界是一个和谐的整 体,但其中也充满杂多、差异和矛盾,这就需要从辩 证的角度来看待问题,需要有全局观念。“天下同 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川是人文发展的自然进程, 但要“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这样才能使 人生价值诉求在思维层面成为可能。 中性智慧的体用源于中性思维方式对生活世界 的实践审视。这种思维方式与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 不同,它强调的是“中”,同时,“中”又是求证“中 庸”内涵的关键,要通达“中庸”的义理,就要弄清 “中”的意味;而要把握“中”的精义,就要揭示孔子 的“过”和“不及”的要义。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考察 孔子对“和”与“同”的分析辨别,他说“君子和而不 同,小人同而不和”[1】(几圳这为“中庸”的“中”作了 界说的依据,“中”与“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 对立面的统一。孔子之所以反对“过”和“不及”,根 本原因就是他坚持对立面的统一性原则。毫无疑 问,中性思维重在对于对象世界应持一种与时俱进 的时代精神,它是一种生成性思维而不是现成的实 体性思维。人类生活世界的变迁孕育着中性智慧的 生成,人际的交往的深人为中性智慧的拓展提供了 可能性。中性智慧排斥墨守陈规的偏执,它正是在 和谐的思考与实践中促进“主体间性”的完善,在思 维中达到形而上的高度。 2、在人生态度上。中性智慧倡导保持“平常 心”的积极人生,要超越浮躁与迷茫的功利心态。 在当今这个极度物质化的时代,作为主体的人类面 临着多方面的诱惑与挑战,主体的时间性越来越急 促,功利性越来越强烈,信仰维度越来越趋于边缘 化,人被物质化了。人被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奴役化 了,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类的主体性问题面临着很大 的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面对复杂而纷繁的大干 世界,人类意识到自身的渺小,意识到个体对整个社 会尤其是对当代科技的惊人的依赖等等,基于种种 原因,主体在社会这个大领域中变得越来越浮躁,越 来越觉察到人生的迷茫,为功利的事情有时甚至是 不择手段,很难保持一颗“平常心”来为人处世。这 样,不但破坏了个体自身的和谐,而且也破坏了个体 与个体之间的和谐,这对整个世界的和谐发展也是 不利的。因此,中性智慧作为一种和谐思维显得尤 为迫切需要,它对人的生存意义更为重大。 性格决定命运,态度决定人生,运用在中性智慧 这个层面上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人在这个对日常生 活多重感知与审慎思辨的过程中敞开本然之心,以 通达天地之境界,提升人生的质量,体现人生的真正 价值;在谨慎求实的发展过程中,中性智慧诉求与人 为善的文化心态,在文化精神中的重要表现就是对 “和”的价值追求。中性智慧是这样一种全面和谐 的理念,在保持个体独立个性的同时,更要尊重他人 的独立个性并获得共赢的发展环境,这正是和谐的 可持续发展,也是主体对中性智慧现实的价值诉求。 3、在行为方式上。中性智慧强调避免极端的行 径,以中道之智慧践行于日常生活世界,与他人展开 和谐的交往与对话,去解决因极端思维方式而导致 的现实问题。并且将这种和谐的智慧付诸实践,真 正做到用和谐的理念指导实践,使其现实价值得到 体现。 目睹“文明的冲突”从理念到实践令人们深感 不安时,源自东方文明的中性智慧对主体间性的关 注在提高人际及国际交往水平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 用,使得在多元文化的整合过程中,形成一种新的文 化精神,为多元文明共存共赢、互补互进营造和谐的 空间。正如儒家主张的以和平的、公正的、文明的手 段来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推崇的是差异与兼容, 协调的是“相似”和“相近”,以此实现一种“和而不 同”,“兼容并包”富有弹性的人文旨趣,这才是真正 健康的世界主义。【8】(脚。5’只有正确地解决好共生 问题,实现多元统一、兼容共生、协调有序、充满活力 和大众共享,才有可能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的大世界。 四、中性智慧:一种迫切而必要的当代阐释 中性智慧是一种生成智慧而不是完成智慧,以 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中性智慧就是这样,它不仅是那 个时代重要的为人处世的思维形式及中庸的行为准 则,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在当代的意义更为重 大,这种智慧在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中,其内涵不断 的被丰富与拓展,其作用的领域几乎渗透到社会生 活的各个层面。中性智慧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智 慧,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内涵不断扩充,运用的领 域不断扩大。因此,当代社会对中性智慧的需求,无 论是从整体还是个体来讲,也无论是从外部世界还 是内部世界来讲,都显现出它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同 时也体现出中性智慧与时俱进的时代品质。 之所以反复强调中性智慧,并努力从多角度多 层面阐释它的当代意义,是因为中性智慧遍及中国 万方数据 王慧:儒家中性智慧的当代阐释 ·19· 传统文化诸领域,人们对其领悟深入到生活的方方 面面。中国文化素来不愿将极端的挑战确认为高超 的审美理想,而乐于品味适中的境界,“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2’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 当代,中性智慧在处理国际关系中体现出独特的作 用,不断地为世界的和谐发展作出它特有的贡献。 在“文明的冲突”中,中性智慧倡导的是兼容并包、 共存共赢;在当下这个消费时代中,面对多种诱惑, 人文主体是否依然能够以“平常心”来待人接物,及 能否尊重他人的权利与利益,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能否协调自身的欲望与现实的不可能之间的矛盾, 使自己身心处于和谐的状态中?这些问题的提出, 实际上是向我们发出了一个信号,迫切需要一种协 调冲突、解决矛盾的手段,中性智慧这个古老而常新 的和谐思维在这里充当了“和事佬”。它的价值在 于审视既往并引领事物走上适宜的生成之路,获得 超越自我的契机,中性智慧已成为一种普遍认可的 圆融智慧,无论是在国际交往中,还是在13常生活世 界中,它都拥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当代中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应自 觉地汲取古今世界文明的精华,以“贵和”、“执中” 的态度促进改革与发展事业的完善。特别要提及的 是形成适应和谐社会的文化心态,以中性智慧的思 维方式审视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探求文化实践层面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1987. 的“视域融合”,达到兼容并包。中性智慧是和谐社 会应该确立的思维方式,在汲取世界文明成果的时 候,我们当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真正地全面 地发挥中性智慧的当代作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 文化、和谐自我,是对古老智慧的现代实践;确立中 性智慧,是对传统文明的新颖阐发,在这里,我们可 以获得适应和谐社会构建的思维方式,也可以看到 回归生活世界的哲学所蕴含的哲理深思,其间呈现 的正是既关注形而上又关注形而下的中性图景。这 是对中性智慧学理把握下的现实意义的阐发。 综上所述,中性智慧在当今产生积极作用之可 能毋庸置疑,它具有学理与现实的双重根据,不仅体 现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旨趣,同时彰显了生活世界的 理想旨归。这种思维方式有益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在确立中性智慧的过程中,我们要自觉审视极端思 维取向的弊端,注重天与人的和谐、人与人的感应、 人与物的协调,统筹兼顾地处理问题。当中性智慧 的思维确立与和谐社会的理想构建成为人们的共 识,“文明的冲突”可能得到理智而辩证地解决,和 谐文化的建立成为必要。小到个体,大到整个人类 世界对中性智慧达到无时不用的程度,这正是我们 阐释它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缘由,同时也是挖掘中性 智慧当代意义的一个视角,体现中性智慧价值的一 个层面。 [3]奥夫相尼科夫.美学思想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4]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5]阿尔森·古留加.康德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6]中庸·天命章 [7]易传·系辞 [8]邹广文.当代文化哲学建构的中国资源[J].学术月刊,2008。 (编辑:郭嫦林) TheContemporaryInterpretationtotheConfucianWisdomofNeutrality WANGHui (ShannxiNormalUniversity,CoUegeofLiberalArts,shaanxi,xi’an710062,China) Abstract:IntheconfucianismrepresentedbyConfucius,thewisdomofneutralityisanimportantareaofphiloso- phy.Asaharmoniousthoughts,thewisdomofneutralitynotonlyplayedanimportantroleintheancientsociety,and thisgenerativewisdomalsoplaysaguidingroleintheconstructionofthecontemporaryharmonioussociety.There- fore,weurgentlyneedtosystematicallyinterprettotheconfucianwisdomofneutrality.Bydoingthis,weCallunder- standandutilizeittoconstructtheharmonioussociety,harmoniousinterpersonalralationshipandharmoniouscul- ture.Andcreativelyu∞theessenceofthetraditionalthoughtstobetterrealizethecontemporaryvalueofthewisdom ofneutrality. Keywords:thewisdomofneutrality;Confucius;harmonious;contemporaryinterpretation 万方数据
/
本文档为【儒家中性智慧的当代阐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