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宋代教育思想

2010-11-02 23页 ppt 92KB 59阅读

用户头像

is_523038

暂无简介

举报
宋代教育思想null第三章 宋明教育思想第三章 宋明教育思想宋明时斯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占主流地位的理学教育思想和非主流的反理学教育思想的形成与斗争。 前者如张载、二程、朱熹、陆九渊、王守仁,后者如南宋事功学派及明清之际启蒙学者。以下分述他们的教育主张。 一.张载教育思想一.张载教育思想张载(1020—1077),北宋理学创始人之一。因居陕西郿县横渠镇,故世称横渠先生,其学派被称为关学。著有《正蒙》、《易说》、《经学理窟》等。 张载认为人有天地之性(即先天具有的本然之性)和气质之性。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在于变化气质之性,回复其...
宋代教育思想
null第三章 宋明教育思想第三章 宋明教育思想宋明时斯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占主流地位的理学教育思想和非主流的反理学教育思想的形成与斗争。 前者如张载、二程、朱熹、陆九渊、王守仁,后者如南宋事功学派及明清之际启蒙学者。以下分述他们的教育主张。 一.张载教育思想一.张载教育思想张载(1020—1077),北宋理学创始人之一。因居陕西郿县横渠镇,故世称横渠先生,其学派被称为关学。著有《正蒙》、《易说》、《经学理窟》等。 张载认为人有天地之性(即先天具有的本然之性)和气质之性。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在于变化气质之性,回复其天地本然之性。 “气质恶者,学即能移。”(《理窟·气质》)“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正蒙·诚明》) null张载的教育目的在于立人之性,求为圣人。“学者须当立人之性。仁者,人也;当辩其人之所谓人。学者学所以为人。”(《语录》) 张载的教育内容首重“礼”,认为礼是圣人之成法,知礼方能成性,故学礼“在我乃是捷径”(《理窟·礼乐》)。 除六经外,亦重“四”。“要见圣人,无如《论》、《孟》为要”。“如《中庸》、《大学》,出于圣门,无可疑者。”(《礼窟·义理》)null张载重视道德教育。 其法是集义养气(源于孟子存心养性之说)。“集义犹言集善也。”“义须是常集,勿使有息,故能生浩然道德之气。”(《理窟·学大原》) 还有虚静恭敬(类似于荀子“虚壹而静”、庄子“唯道集虚”),认为“变化气质与虚心相表里”(《理窟·义理》),“心既虚则公平,公平则是非皎然易见,当为不当为之事自知。”故“始学者要静以入德,至成德亦只是静。” (《理窟·学大原》) null张载教学论思想亦有其特色。 他主张:一要尽人之材。“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语录》) 二要教有次序。教“虽不可缓,又不欲急迫,在人固须求之有渐”(《理窟·学大原》)。 三要因势利导。教应“当其可,乘其间而施之”。否则,“虽强告之无益”。 张载还提出了一些学习原则与方法: 一是立志。这是“始学之良术”,唯立志才能“刚决果敢以进”(《理窟·学大原》)。 null二是博学。“唯博学然后有可得,……学愈博则义愈精微。”(《理窟·气质》)“见物多,穷理多,如此可尽物之性。”(《语录》) 三是多疑。“学须有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理窟·义理》)。 四是精思。“须是思虑,但使常游心于义理之间”(《理窟·气质》)。若“不思,则还塞之矣”(《理窟·学大原》)。 二、二程教育思想二、二程教育思想程颢(1032—1085),世称明道先生,程颐(1033一1107),世称伊川先生,家居洛阳,是宋代理学四大学派中洛学的开山祖师。后人编有《遗书》《文集》《经说》等,收入《二程全书》。 二程的人性论类似于张载,也分人性为两重,认为天理之性无不善,气质之性则有才与不才,善与不善之别。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变化气质”,以“灭人欲,存天理”(《遗书》24)。 但二程反对生而知之,“人初生,只有吃乳一事不是学,其他皆是学。”(《遗书》19) null二程的教育目的是学为圣人,“人皆可以至圣人,而君子之学必至于圣人而后已。”(《遗书》25)“凡学之道,正其心,养其性而已,中正而诚,则圣矣。”(《文集》八) 二程的教育内容首重四书。“《论》、《孟》如丈尺权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见得长短轻重。”(《遗书》18) 《大学》三纲领、八条目是学者进德修业的必由之路。《中庸》则是“天理也。不极天理之高明,不足以道乎中庸”。 null二程重视早期教育。“养蒙于正,学之至善也。”(《伊川易传》卷一)“吉人自幼学,耳目游处,所见皆善,至长而不见异物,故易以成就。今人自少所见皆不善,才能言,便习秽恶,日月消铄,更有甚天理?”(《语录》卷二) 二程在道德修养和知识学习上提出了一些方法: 一是格物致知。“今人欲致知,须要格物。”(《遗书》17)格物即要“穷理”。“人要明理,若止于一事物上明之,亦未济事,须是集众理,然后脱然自有悟处。”(同上)null二是主敬集义。“入道莫如敬,未有能致知而不用敬者。”“敬只是持己之道,义便知有是非,顺理而行,是为义也。”(《遗书》18) “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遗书》11) 三是好学日新。“学者求有益,须是日新。”(《遗书》19)若“懈心一生,便是自暴自弃”(《伊川学案》)。 四是深思自得。“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遗书》25)三.朱熹教育思想三.朱熹教育思想朱熹(1130一1200),字元晦,生于福建尤溪,故其学派被称为闽学。他是宋代集理学之大成者,也是一位影响深远的教育思想家。后人辑有《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等。 朱熹继承张载二程的观点,分人性为天命之性(道心)与气质之性(人心)。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明其明德,变化气质,使人心服从道心,以道心支配人心,以“复尽天性,革尽人欲”。“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语类》卷13)null朱熹的教育目的是造就醇儒。其培养规格集中体现在他手订的《白鹿洞书院学规》中。 他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五教之目”, 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为学之序”。 并为笃行规定了修身、处事及接物之要。即以“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为“修身之要”。以“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为“处事之要”。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为“接物之要”。 null朱熹分教育为小学、大学两阶段。 认为十五岁以前的小学阶段的任务是“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大学章句序》)。大学阶段的任务则是“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同上)。 二者关系是“小学之事,知之浅而行之小者也;大学之道,知之深而行之大者也”(《小学辑说》)。“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语类》卷7) 关于道德修养,朱熹认为:null一要立志。“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著力处。”(《性理精义》) 二要主敬。“敬只是收敛来” “敬只是一个畏字” “敬是始终一事”(《语类》卷12)。 三要存养。“如今要下工夫,且须端庄存养,独观昭旷之原。不须枉费工夫,钻纸上语。待存养得昭明洞达,自觉无许多窒碍,恁时方取文字来看,则自然有意味,道理自然透彻,遇事自然迎刃而解。”(《晦翁学案》)null四要省察。“谓省察于将发之际者,谓谨之于念虑之始萌也;谓省发于已发之后者,谓审之于言动已见之后也。念虑之萌,固不可不谨;言行之著,亦安得而不察。”(《性理精义》) 朱熹关于知识教育的原则方法: 一是自动自得。强调学习的主动性。“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干别人一线事,别人助自家不得。”(《语类》卷119)null二是勇猛奋发。读书如同作战。“须是策励此心,勇猛奋发,……如此方做得工夫。”(《语类》卷8) 三是知行相须。“徒明不行,则明无所用,空明而已;徒行不明,则行无所问,冥行而已。”(《续近思录》卷2) 进而主张知识靠实践来加深:“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既亲其域,则知益明。”(《语类》卷9)四、陆九渊教育思想四、陆九渊教育思想陆九渊(1139—1193),江西抚州人,世称象山先生,著有《陆九渊集》。 陆九渊认为教育的作用是“明理”。“塞宇宙一理耳,学者所以学,欲明此理耳。”(《陆九渊集》卷12)而“心即理”,故明理即明心,明心也就是“收拾人心,自作主宰”(卷35)。 他的教育目的是培养驾驭万物之上,体现天地之心的完人、超人。他们有独立的人格,以天下事“皆吾分内事”,能领略并再现“天地造化之功”。从而与程朱理学相抗衡,被认为“倚天壁立,足以振起人之志气”(《宋元学案》卷57)。 null陆九渊极重道德教育,几乎视之为唯一的教育内容。其基本点是“切己自反,改过迁善”(卷35)。其具体原则和方法有三: 一是存养以发明本心。他发挥孟子良知良能说,称“万物皆备于我”(卷35),“苟此心之存,则此理自明”(卷34)。 二是剥落以解除心蔽。认为“人心有病,须是剥落。剥落一番,即一番清明”(卷35)。 null三是减担以涵养德性。“且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是分明说与你入便孝,出便弟,何须得传注?学者疲精神于此,是以担子越重。到某这里,只是与他减担,只此便是格物。”(卷35) 陆九渊的教学思想亦有其特色。他主张“道不外索”(卷5),教学就是回复本心。为此提出四条原则: 一是自立。“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跟,学人言语。”“大凡为学须要有所立。”(卷35) null二是心教。辅之以能讲透道理的明师。朱熹曾赞扬他“至其所以发明敷畅,则又恳到明白,而皆有以切中学者隐微深痼之病,盖听者莫不竦然动心焉。”(《朱文公文集》卷81) 三是致疑。不迷信,不盲从。“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陆九渊集》卷35)“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卷36)“凡事只看其理如何,不要看其人是谁。”(卷35) 四是躬行。反对死读书,主张“明实理,做实事”(卷34),“一意实学,不事空言”(卷12)。 五.南宋事功学派的教育主张五.南宋事功学派的教育主张其代表人物有陈亮(1143-1194),浙江永康人;叶适(1150-1223),浙江永嘉人。 他们主张实事实功,反对空谈心性。 “自道德性命之说一兴,而寻常烂熟无所能解之人,自托于其间,以端悫静深为体,以徐行缓步为用,务为不可穷测以盖其所无。一艺一能皆以不足自通于圣人之道也,于是天下之士始尽丧其所有而不知适从矣。”(见陈亮《送吴允成运干序》) null“以心为官,出孔子之后;以性为善,独自孟子始;然后学者尽废古人入德之条目,而专以心为宗主,虚意多,实力少,测知广,凝聚狭,而尧舜以来内外交相成之道废矣。”(见叶适《习学记言》卷14) 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文武兼资、博学多能的人 。 null陈亮在致朱熹的复信中曾引孔子的话,主张培养具有“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并“文之以礼乐”的“成人”,驳斥理学家不重智勇艺能的陋习。 其教育内容兼及经史百家,主张道艺兼顾,内外相成。视儒经为历史文献,而非理学家所认定的先验的天理。叶适《进卷·总义》曾称:“盖经者所以载治,而非所以为治也。”
/
本文档为【宋代教育思想】,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