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许孚远与晚明关学的心学化_赵均强

许孚远与晚明关学的心学化_赵均强

2017-12-29 7页 pdf 217KB 59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6605

暂无简介

举报
许孚远与晚明关学的心学化_赵均强许孚远与晚明关学的心学化*赵均强摘要明代中期,尽管湛若水、王守仁心学在关中都有传人,但关学仍以程朱理学为主流。不过,自万历十三年许孚远督学关中之后,王之士、冯从吾、张舜典等人的理学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学化取向,关学由此进入心学时代。清初大儒李颙的崛起,是晚明关学心学化的自然延伸。关键词关学许孚远冯从吾王之士张舜典中图分类号B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627(2015)02-0080-07作者:赵均强,男,1966年生,陕西凤翔人,历史学博士,西安文理学院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学术思想史研究。西安71...
许孚远与晚明关学的心学化_赵均强
许孚远与晚明关学的心学化*赵均强摘要明代中期,尽管湛若水、王守仁心学在关中都有传人,但关学仍以程朱理学为主流。不过,自万历十三年许孚远督学关中之后,王之士、冯从吾、张舜典等人的理学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学化取向,关学由此进入心学时代。清初大儒李颙的崛起,是晚明关学心学化的自然延伸。关键词关学许孚远冯从吾王之士张舜典中图分类号B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627(2015)02-0080-07作者:赵均强,男,1966年生,陕西凤翔人,历史学博士,西安文理学院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学术思想史研究。西安710065许孚远(1535—1604),字孟中,号敬庵,明季浙江归安(今浙江湖州)德清县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进士,身经世宗、穆宗、神宗三朝,官至兵部侍郎,赠南京工部尚书,谥恭简。就学术源流看,许孚远师从唐枢,唐枢师从湛若水,属湛学一脉。但另一方面,许孚远理学又深受王学的影响。湛若水与王守仁生于同时代,学术交往密切,并为心学宗师。不过,二人毕竟是两家,他们的心学也有诸多不同。湛学以“随处体认天理”为宗旨,王学以“致良知”为宗旨。湛学调和朱陆,虽从心性入手,但偏于程朱“居敬穷理”的工夫。王学上接陆九渊,偏于内心体认,与程朱相去较远。由于湛、王两家同属心学,立说又各有偏重,以后的湛学发展便走在折中湛、王的路上。湛氏门人之一的唐枢,其学以“讨真心”为宗。《明儒学案》一方面认为唐枢所谓“真心即良知也,讨即致也,于王学尤近”;另一方面又认为唐枢之学湛、王互补,力图达到“两家之学,俱无弊矣”①的境界。事实上,唐枢之学以王学本体补足湛学工夫,以湛学工夫补足王学本体,的确也有“出入王、湛两家之间,而别为一义”(《明史·儒林二》)的特点。在调和王、湛这点上,许孚远与乃师唐枢毫无差别。许孚远接受了阳明良知说,认为“致得良知彻透时即知是止,讨得至善分明处即止是知,初非有本体、工夫,亦非有偏全、先后之别”。与此同时,他又反对现成良知,十分强调下学工夫,认为“昔人学问失之广远,故儒者反而约之于此心。其实要反约,又须博学详说而得之,非谓直信此心,便可了当是也”②。《明史》亦云:“孚远笃信良知,而恶夫援良知以入佛者。”(《明史·儒林二》)《明史》说许孚远“历兵部郎中,出知建昌府,暇辄集诸生讲学,引贡士邓元锡、刘元卿为友。寻以给*①②本文系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末民初关学重要文献及其思想研究”(项目编号:13BZX051)、2013年陕西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关中书院的历史与文化传统研究”(项目编号:13JZ078)的阶段性成果。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四十《主政唐一庵先生枢》。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四一《侍郎许敬庵先生孚远》。事中邹元标荐,擢陕西提学副使”(《明史·儒林二》),而冯从吾说:“岁乙酉,德清许敬庵先生督关中学,讲学正学书院。”①乙酉年,即明神宗万历十三年(1585),经邹元标推荐,许孚远由知建昌府提拔为陕西提学副使。万历十六年(1588),因出任应天府丞,许孚远离开陕西②。许氏在陕三年,尊儒重道,聚会同志,提倡讲学,“凡寓内后进之士,思挹台光而聆绪论者,不翅如泰山北斗”③。在这些聆听者中,最年长的王之士是许孚远师友,而生于同年的冯从吾、张舜典则是许孚远弟子。在许氏影响下,关学“一变至道”(刘宗周语),完成了从程朱理学到湛王心学的转向,进入到一个心学时代。因王之士、张舜典之学久湮罕闻,人们对冯从吾理学的认识也不到位,因此,这个转向一直为关学研究者所忽视,明代关学流变模糊不明,本文试钩沉之,以抛砖引玉。一、许孚远与王之士王之士(1528—1590),字欲立,号秦关,学者称秦关先生。其先咸宁人,五世祖时迁居蓝田。嘉靖三十七年(1558)举人,此后京试屡次不第,遂潜心理窟,以道自任,不复科举。万历七年(1579),之士51岁,虽身体病弱,步履艰难,而向道之心愈笃,遂入京,与诸同志讲学于都门萧寺。此后,又取道曲阜,瞻仰阙里,遍拜先师及诸贤祠墓,久之始归,由是秦关之名动海内。万历十八年(1590)卒于家,享年63岁。先是,因赵用贤、王以通等以海内隐逸举荐,朝议诏授国子监博士,但除目至,之士亡故已四月。所著有《理学绪言》等十九种,编为《秦关全书》。因《秦关全书》已佚,王之士理学今已无从得知其详,但于零星史料之中,犹可窥其一鳞半爪。之士早年之学,有家学,也有师承。“父旌,号飞泉,官代邸教授,明理学,有《语录》藏于家。先生幼承庭训,七八岁即知学,教授公授之《毛诗二南辄解》,辄为诸弟妹诵之,教授公喜有子。后治《大戴礼》,兼通《易》。为诸生,以文名庠校间。”④王旌之学,有《语录》,有经学,据此推测,其学当为濂洛一脉。家学之外,之士又私淑大儒吕柟。吕柟去世时,之士14岁,《明史》谓之士“不及柟门”(《明史·儒林一》)。但受家学影响,他对吕柟十分佩服。冯从吾《秦关全书序》云:“顷先生冢嗣伯敬持先生著作若干种乞余订正,会余病,不任细读,乃留伯敬数日,令门人辈稍微编次以归之,而以《文简公粹言》及《飞泉公语录》列于前,见先生学问渊源所自,其曰‘先师遗训’、‘先君遗训’云者,先生所自命也。”⑤牛兆濂《秦关先生拾遗录序》也说:“先生学本泾野,然泾野没,时先生年十四五岁,……先生学问渊源所自,其曰‘先师遗训’、‘先君遗训’,所自命也。此时文简不别以姓氏,其为泾野无疑矣。”⑥家学师承之外,因蓝田诸吕为之士故乡先正,故之士之学也受其影响。史载之士“又谓:‘居乡不能善俗,如先正和叔何?’乃立《乡约》,为十二会,赴会者百余人,设科劝纠身先不倦,诸洒扫应对、冠婚丧祭礼久废,毎率诸宗族弟子一一敦行之,于是蓝田美俗复兴”⑦。冯从吾亦云:“博士甘贫好学,无愧蓝田。”⑧又云:“余晤先生于正学书·18·许孚远与晚明关学的心学化①②③④⑤⑥⑧冯从吾:《关学编》(附续编)卷四《秦关王先生》。许孚远离陕日期史无明载,但许氏《赠王孝廉序》云:“当余去关中时,欲立年已六十矣”。欲立,即王之士,而王氏生于1528年,则许氏离任时间应在万历十六年(1588)。冯从吾:《少墟集》卷十五《奉许敬庵老师》。⑦冯从吾:《关学编》卷四《秦关王先生》。冯从吾:《少墟集》卷十三《秦关全书序》。牛兆濂:《蓝川文钞》卷三。冯从吾:《关学编》卷首《关学编自序》。院,相与论格物、论未发及《太极》、《西铭》之旨,豁然有当于心。”①总之,王之士早年秉承家学,私淑吕柟,其学应在河东、三原之间,濂洛根柢极深②。然而,受许孚远的影响,在去世前一年,王之士的理学发生了重大转变。许孚远结识王之士在督学关中之前。许氏说:“余初识欲立于都门萧寺。欲立尝病足,且病肺,体羸弱不胜衣,业已谢计谐,置功名于度外,而独以访道求友,轻千里,适四方,余是以有都门之会。”③后许孚远至关中,“礼征先生为多士式,先生亦乐就许先生,合志同方,相为切劘,时多士皆有所兴起”④。对王之士本人,许孚远评价甚高。他说:“曩余守建武,得一贤焉,曰邓汝极孝廉。礼而致之,为盱人士矜式。及余督学关中,得一贤焉,曰王欲立孝廉。礼而致之,为秦人士矜式。汝极博学高蹈,述作之富拟昔大儒;欲立笃信好学,素行狷洁,可质神明,皆余所心服。”⑤许氏离任时,之士抱病往送新丰道中,并以“难之、各自爱”为嘱,依依惜别。次年,听闻许孚远贬谪回籍,之士不顾年老跛足,毅然南出武关,浮江汉,至江西,复东渡浙水,会许氏于浙江德清。闻之士来,孚远以为“如从天而降,喜不能言”,留月余,与子弟朋友晨夕学问。之士“将辞归秦,犹歉然不自足,惓惓以古人赠处之义”相期,而许氏亦以“执中安止之学”相勉。尽管师友情笃,但因王之士笃信濂洛,“惓惓《遗训》是遵,死而后已”⑥,故与许孚远学问不同。因此,许氏对之士理学评价不高,同时又满心希望其理学境界能更进一步。许孚远《送王孝廉序》说:余独念欲立之质与造,使在孔门,当在原宪、子夏之间尤不可及。然皇皇学问如渴如饥,其所未了者何在?吾闻执中安止之学传自虞廷,孔子揭之为至善,子思衍之为喜怒哀乐未发之中,千古圣贤学脉端在于此。今试反之吾心,中耶?止耶?夫憧憧往来,无一息可以断绝,则所谓中与止者,将终不可得而见。若乃无思无为,常寂常感,惟至诚为然,吾党固未可以易及。然而不合体于此,非圣学也。以欲立之精诚,一旦豁然得其所止,更有何事愿交勗焉!欲立之归也,能终以圣学为秦人士宗法,而与横渠张子、吕与叔兄弟、泾野吕先生炳耀后先,则此行真为不孤,非特以慰答朝野之望而已也。⑦这段话写得很含蓄,但意思很明白,大意是说,之士虽对学问如饥似渴,但却未闻圣人本原之学。若本体不明,工夫不合于本体,工夫也就不是真工夫。学问思辨是工夫,但最要紧的工夫却是从心上做起,熄灭人欲。人欲不熄,则不得圣人执中安止之要。许氏殷切希望之士回陕后,在理学修为上有所突破,豁然得其所止。据冯从吾所记,大约在回陕之后,王之士不负所望,他的理学发生了质变。冯氏称:“蓝田王秦关先生,理学醇儒也。其学以尽性无欲为宗,近里著己,甘贫苦节,世共高之。”⑧又说:“先生笃信好学,见彻本原,非沾沾矜一节一善以成名者。”⑨许孚远之学笃信良知,以反身寻求为功,以克己为要。王之士尽性与致良知近似,无欲与克己近似,近里著己与反身寻求近似。若此,则在临终前一年,王之士已由惓惓《遗训》是遵的濂洛之学,转为“见彻本原”、“以尽性无欲为宗”的心学了。二、许孚远与冯从吾冯从吾(1557—1627),字仲好,号少墟,长安人。世宗嘉靖三十六年(1557)生,万历十七年(1589)·28·孔子研究2015年第2期①②③④⑥⑧冯从吾:《少墟集》卷十三《秦关全书序》。《明史·儒林传》附王之士于吕柟之后,又说之士不及柟门,此说近似。而《明儒学案》以之士为三原殿军,则不知何故,疑有误。⑤⑦许孚远:《敬和堂集》之《送王孝廉序》。⑨冯从吾:《关学编》卷四《秦关王先生》。进士,与邹元标、赵南星、高攀龙、焦竑、董其昌友善,累官至工部尚书。天启七年(1627),因阉党迫害,卧病卒,终年71岁。次年,崇祯即位,诏复原职,赠太子太保,谥恭定。论者誉为“名儒”(《明史·儒林一》)、“名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少墟集》)、“大儒”①。从吾儿时,其父冯友“手书王文成公‘个个人心有仲尼’诗,命习字,即命学其为人,先生便亹亹有愿学志”②。九岁,拜萧九卿为师。萧九卿,字良辅,别号后山长安人,“涉猎群经,尤长于《易》,至《纲目》、《性理》烂熟胸中,至老犹手不释卷”。十四岁,又师从沈有守学《毛诗》。沈有守,字司直,西安前卫人,学者称沣源先生,“门下执经者甚众”。从吾自谓:“萧先生,余启蒙师;沈先生,余受经师也。”“二先生生平俱以敬谨自持,以严毅教人,即以余之不肖,而不至大有暴弃,皆二先生力也。”③《明史》本传云“从吾生而纯悫,长志濂洛之学”,也说从吾早年从事的是濂洛之学。二十岁,从吾以恩选入太学。归来,适逢“德清许敬庵公督学关中,开正学书院,拔志趋向上士讲明正学。闻先生名,延之。与蓝田秦关王公讲切关洛宗旨,识力之卓荦,大为敬庵器重”④。冯从吾亦谓:“从吾不佞,不能勉自策励,以答老师之知,然绳趋尺步,何莫非老师赐也。”“徼幸以来,日夕兢兢,尤甚于诸生。时时与同志诸君子讲明此理,反复体验,务实得于身心,而资暗学疏,恒不免二三之扰。奈何老师时惠教言,闵其愚而匡直之,幸甚。”⑤及许师亡故,从吾所作祭文中有“从吾等夙奉教于我师兮,谊同立雪之游杨。倏闻哲人之既萎兮,我心尽然而悲伤”之语⑥。如前所述,许氏之学出入王、湛,而湛学偏于程朱。师从许师时,冯从吾有很好的濂洛根柢,而且年轻,所以他的学术转向要比王之士容易得多。黄宗羲谓:“先生受学于许敬庵,故其为学,全要在本原处透彻,未发处得力,而于日用常行,却要事事点检,以求合其本体。”⑦在正学书院,冯从吾往复请益,时时体验,由是深得许氏衣钵,成为湛门后学的杰出代表。与许孚远笃信良知而又深恶援良知以入佛一样,冯从吾也信服阳明良知说。他坚持孟子性善论,明确指出阳明“无善无恶”一语是异端之说。他说:“阳明先生‘致良知’三字真得圣学真脉,有功于吾道不小。‘知善知恶是良知’一语尤为的确痛快,第‘无善无恶心之体’一句,即告子无善无不善、佛氏无净无垢之旨。”⑧阳明主张三教合一,认为二氏皆可为我所用,而冯从吾则认为三教合一是儒学危机根源所在,进而主张三教分门。他说:“向使佛自佛、儒自儒,不混而为一,则谈儒者安得误入于佛氏,辟佛者安肯操戈于吾儒,诋儒者何所借以肆其毁,谈佛者何所借以行其私哉!”⑨这些论说,都上接许孚远而来。湛若水谓心乃是包容万物之心,唐枢以讨真心为宗。许孚远认为:“心者至虚而灵,天性存焉,然而不免有形气之杂,故虞廷别之曰人心、道心,后儒亦每称曰真心、妄心,公心、私心。其曰道心、真心、公心,则顺性而动者也,心即性也。其曰人心、妄心、私心,则乎形气而出者也,心不可谓之性也。”⑩而冯从吾亦云:“心体虽空空洞洞,实万物咸备,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瑏瑡又谓:“圣贤之学,心学也,然心有不可不辨者,故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若不辨人心、道心,而第曰只在人心上用·38·许孚远与晚明关学的心学化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瑏瑡刘宗周:《刘蕺山集》卷九《冯少墟先生敎言序》。王心敬:《关学续编》卷一《少墟冯先生》。冯从吾:《少墟集》卷十七《萧沈二先生传》。王心敬:《关学续编》卷一《少墟冯先生》。冯从吾:《少墟集》卷十五《奉许敬庵老师》。冯从吾:《少墟集》卷十七《祭许封君文》。⑩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四十一《侍郎许敬庵先生孚远》。冯从吾:《少墟集》卷十五《答黄武皋侍御》。冯从吾:《少墟集》卷一《辨学录》。冯从吾:《少墟集》卷十二《关中书院语录》。功,则遍周法界之说,当与精一执中并传矣。”①许氏以为心性有别,圣学要义在“执中安止”,冯氏人心、道心之辨即根源于此。湛若水随处体认之说偏重工夫,唐枢认为“功夫就是本体”,“岂得先有本体,将工夫去合?又先有工夫,复去见著一个本体?”②许孚远也持同样的看法,而冯从吾则说,《中庸》“首章自天说到人,以本体为功夫,顺言之也。末章自人说到天,以功夫合本体,逆言之也”③。“识得本体,自然可做工夫;做得工夫,自然可复本体”④。“学问晓得主意才好用功夫,用了功夫才得到妙处。若只谈妙处而不用功夫,则妙处终不能到。若泛用功夫而不晓得主意,则功夫亦徒用矣”⑤。“而或又谓本体原自现成,用功即落臆说,是谓天地本位万物本育而我不必位育之也,弃天亵天甚矣”⑥。在本体、工夫关系上,冯从吾既反对本体现成,又反对以功夫替代本体;既强调以本体为功夫,又强调以功夫合本体。这些说法也是对湛门心学的发展。冯从吾心学所以笃实,溯其根源,则远与吴与弼、湛若水心学偏重朱子,近与唐枢、许孚远心学半为朱子学有关。他说:“朱文公之学集诸儒之大成,其功甚大,其所得甚深,即间有智者千虑之一失,无足为文公病也。”⑦“自昔大儒讲学宗旨虽多端,总之以心性为本体,以学问为功夫,而学问功夫又总之归于一敬,君子小人之分只在敬、肆之间。……敬者,圣学之要。”⑧因为朱子学是湛门重视工夫思想的主要来源,而重视下学工夫又是湛、王分门的根本所在,因而冯从吾理学也有偏于程朱的特点。因此,古人或以为“从吾学宗程朱”⑨,“恪守伊川、晦庵钜矱”瑏瑠,真“濂洛紫阳之嫡胤”瑏瑡。或以为“公学虽有宗,然于新建亦极笃信”瑏瑢。焦竑说:“顷得其论著,所为追琢于念虑、检束于躬行者,详哉其言之也,而于性与天道有不数数然者,岂侍御之学而有未至欤?将别有说欤?迨内核于身心而外验之朋辈,乃霍然而寤,始知侍御之自有主谓,而余之所窥有未尽也。”瑏瑣李颙说,阳明“致良知,令人当下有得。及其久也,易至于谈本体而略工夫,于是东林顾(宪成)、高(攀龙)诸公及关中冯少墟出而救之以敬修止善”瑏瑤。“惟先生严毅中正,一遵程朱家法”瑏瑥。焦竑所谓“自有主谓”,李颙所谓“救之以敬修止善”,强调的都是冯从吾心学的朱子学色彩。然而,朱子学毕竟不是冯从吾理学的全部。在冯从吾的理学中,陆王心学是根本,程朱理学是辅助,冯从吾也自述其学“以心性为本体,以诚敬为工夫”,说明他的理学走的是调和朱陆的湛学路线,是一种具有强烈朱子学色彩的心学体系。究其学派,无疑属于会通特征鲜明的湛学一脉。那种或者把冯从吾理学视为朱子学,或者将其视为朱学、王学、湛学、关学会通之学的看法,是不准确的。·48·孔子研究2015年第2期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瑏瑠瑏瑡瑏瑢瑏瑣瑏瑤瑏瑥冯从吾:《少墟集》卷一《辨学录》。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四十《主政唐一庵先生枢》。冯从吾:《少墟集》卷十一《池阳语录》。冯从吾:《少墟集》卷四《语录》。冯从吾:《少墟集》卷十二《关中书院会语》。冯从吾:《少墟集》卷十五《关中书院记》。冯从吾:《少墟集》卷十五《答张居白大行》。冯从吾:《少墟集》卷十一《池阳会语》。《大清一统志》卷一百八十一。王心敬:《关学续编》卷一《鸡山张先生》。姜士昌:《冯少墟先生集序》,载《冯恭定全书》卷首。邹元标:《少墟先生集序》,载《冯少墟集》卷首。焦竑:《冯少墟侍御集序》,载《冯少墟集》卷首。王心敬:《南行述》,载《二曲集》卷十。李颙:《二曲集》卷七。三、许孚远与张舜典张舜典与王之士、冯从吾相比,因位卑而地僻,著作又不多,所以声闻不广、影响不大。然而在晚明关学格局中,王之士是从濂洛向湛学的过渡人物,冯从吾是湛学关中嫡传,而张舜典则笃信王学。因此,张氏理学也值得关注。张舜典(约1557—1629),字心虞,凤翔府人,学者称鸡山先生。万历十七年(1589)举人,谒选开州学正,授鄢陵令,升彰德府同知,而先生以为时局昏暗,遂决然致仕,讲授乡里。天启元年(1621),升兵部武选员外,仍不出,惟以著书讲学为事。治鄢陵时,刻《濂洛文抄》、《明道先生集抄》,晚著《明德集》、《致曲言》。后病卒,终年73岁。史载先生“自诸生时,即潜心理学,受知督学德清敬庵许公。敬庵,理学名儒也。先生既举于乡,乃自叹:‘斯理不明,世即用我,我将何以为用?’仍裹粮南从敬庵学,因交江右邹南皋、常州顾泾阳二先生,其他缘途名儒,往往造访,以资印证,遂洞见‘明德识仁’之旨。数年归,则冯少墟先生以侍御告归,讲学长安,当事者为建关中书院,乃深与订交,时时商证道术离合异同之故,称莫逆焉。”鄢陵归来,“即家为塾,与有志士究极学旨,不间寒暑。时少墟先生尚居里第,学会益盛。而先生则主盟岐阳,而从游亦众,一时有‘东冯西张’之称。学者尊之,不敢轩轾焉”①。张舜典结识邹元标、顾宪成,与冯从吾友善,但其两度问学于许师,而许孚远既笃信阳明良知说,又是王学修正者,因此,张舜典对王学的笃信,应是师从许师而自身偏好玄妙的结果。张舜典的著作,清初由李颙汇编为《鸡山语要》。其中,《明德集》言体用一源之旨,《致曲言》论即本体以为工夫。在《明德集》中,张氏首揭“明德”宗旨。何为“明德”?张氏说:“明谓自明明物,明尽遍照。即明为德,惟德本明,一性之妙耳。”“德谓心之良能,明谓心之良知,一体而二名,是明德者本性之尊称,即本性之实际也。”为何不以“明明德”标宗而单以“明德”标宗?因为“明德是体,明明德是功,非即本体以为功夫”②。即是说,以“明德”标宗有双重含义:一是凸显本体的主脑作用,二是强调功夫不离本体。据此可见,张氏以“明德”为宗,即是以良知良能为宗。在《致曲集》中,张氏阐述了致曲工夫论。他说:“学利困勉,致曲之人;学问思辨笃行,致曲之功。”③张舜典虽以学问思辨笃行为致曲之功,但究其实际,则其致曲工夫“实发明即本体为工夫之旨”④,而又带有明显的禅学倾向。比较起来,冯、张虽同为心学,但学派不同。王心敬说:“盖少墟恪守伊川、晦庵钜矱,先生则学主明道,……与冯先生意见微别。”⑤若单论宋学渊源,此说似也不错。然而冯、张毕竟是心学,二者的分歧,实不在程颐朱熹与程颢之别,而在程朱与陆王之异。冯从吾说:“乙巳秋,凤翔张心虞孝亷访余山房,而二三门人闻心虞至,亦多朝夕过从,共谈心性之学。……别后因录其相与发明者得八十一章。”⑥张舜典也说:“岁乙巳,至长安访少墟冯兄而商正之,遂留余精舍中颇久,日为辨难”⑦。可见,《辨学录》是冯、张辩论的记录。综合《辨学录》与《鸡山语要》等史料来看,冯、张之异很多,而大要有四点:(1)张氏主张圣贤学问总只在心上用功,而冯从吾认为,“第曰只在心上用功,则遍周法界之说当与精一执中并传矣”⑧;(2)冯氏说“吾儒之学,以理为宗”,“自来吾儒论心,都不曾丢过一个‘理’字。若丢过‘理’字言·58·许孚远与晚明关学的心学化①②③⑥⑦⑧④⑤王心敬:《关学续编》卷一《鸡山张先生》。张舜典:《鸡山语要·明德集》。张舜典:《鸡山语要·致曲言》。冯从吾:《少墟集》卷一《辨学录自序》。冯从吾:《少墟集》卷一《辨学录跋》。冯从吾:《少墟集》卷一《辨学录》。心,则先儒之说皆诬”①,而《鸡山语要》无“理”字,较少朱子学色彩;(3)张氏主张即本体以为功夫,以为“舍当下舍自己别无工夫,亦无本体,即随事点检终成义袭之学”②,以为识得本体则无须穷索、无须防检,而冯氏主张识得本体然后可做功夫,做得功夫然后可复本体,以为“近世学者不论心之懈不懈、理之明不明,而动称不须防检、不须穷索,以为玄妙,是中佛氏之毒而借(明道)先生以自解者也”③;(4)冯氏心学在主观上不杂佛老,以为论工夫可说有说无,但“论本体则全说不得无”④,而张舜典则说“清静无染,无体之体是谓真体”,“明德无内无外,无人无己,无远无近,无声无色,无可无不可,无名无字”⑤,这是阳明“无善无恶心之体”的翻版。冯氏也讲静存动察,但明确反对将“道体专属之静,而工夫专在于寂”⑥,而张氏谓明德本体不可以言字、见闻知觉求之,“黙而识之,始露端倪”⑦,“此非偏静,乃立天下之大本之学,渊渊其渊,非深造自得者安能知之”⑧。这种默识,不无禅定之嫌。高攀龙云:“阳明于朱子格物,若未尝涉其藩焉,其致良知乃明明德也。然而不本于格物,遂认明德为无善无恶。故明明德一也,由格物而入者,其学实,其明也是。”⑨马理说:“敬非只是闭门又守静坐工夫,要在随事谨恪做去。若只闭门静坐,即是禅学,有体无用。”瑏瑠以此观之,王心敬所谓冯、张“意见微别”,表面看来似乎是程颐朱熹与程颢之别,而实际上则是湛、王两派之别。其中,冯从吾为许孚远嫡传,属甘泉后学,而张舜典为许氏别传,全心皈依的是阳明心学。四、余论自北宋张载创立关学以至晚清,关中理学凡四变:金元间,奉元路诸君子以程朱理学为宗,此一变;明代晚期,关中学者以湛、王二家心学为宗,此一变;清代嘉道间,李元春以程朱理学为宗,此一变;晚清同、光间,刘光蕡以王学为宗,此一变。明初诸儒,皆朱子门人之支流余裔,时河东薛瑄以程朱为宗,“清修笃学,海内宗焉”(《明史·儒林一》)。受薛瑄影响,明中期“关学大概宗薛氏,三原又其别派也”瑏瑡。此时,虽泾阳张节受教于湛若水,渭南南大吉为阳明亲炙弟子,但当时关学领袖河东、三原两派都上接程朱,为关洛濂闽之学,心学一直处于边缘,甚至在许孚远督学关中之前,王之士、冯从吾等人也都具有深厚的濂洛根柢。正如本文所言,许孚远督学关中,的确深刻影响了王之士、冯从吾、张舜典等关中学者。晚明关学由程朱理学向湛、王心学的转化固然有许多原因,但许孚远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事实上,若从学术的连续性来看,许孚远的影响还远不止此。就学术源流看,清初李颙的心学,正是晚明关中心学的衍变和延续。如果没有晚明关学的心学化,也就不可能有大儒李颙的出现。李颙出而晚明清初关学的心学时代遂圆满收官。即此而言,许孚远督学关中,影响所及,不仅在晚明,而且在清初。·68·孔子研究2015年第2期①②③⑤⑥⑧⑨瑏瑠瑏瑡④冯从吾:《少墟集》卷一《辨学录》。张舜典:《鸡山语要·致曲言》。冯从吾:《少墟集》卷十三《明道先生集抄序》。⑦张舜典:《鸡山语要·明德集》。冯从吾:《少墟集》卷十五《答杨原忠运长》。张舜典:《鸡山语要·答沈芳杨道尊》。高攀龙:《高子遗书》卷八下。冯从吾:《关中四先生要语录》卷二。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九《三原学案》。
/
本文档为【许孚远与晚明关学的心学化_赵均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