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初中文言文阅读技巧2

2017-10-22 24页 doc 51KB 80阅读

用户头像

is_418164

暂无简介

举报
初中文言文阅读技巧2初中文言文阅读技巧2 初中文言文阅读 明确考查方式 课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 1 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
初中文言文阅读技巧2
初中文言文阅读技巧2 初中文言文阅读 明确考查方式 课 第一步:快速浏览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 1 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 上面的"观"使人一下子想到了"景观",根据上下文再推测可解释为"景象","大观"就2 是"雄伟景象";"硕"使人想到了"硕大","硕师"就是"大师",也就是"才学渊博的老师";根据语言环境,"良"在此不能作现代汉语的"好"来讲,但现代汉语中有"良久"、"用心良苦"等词,"良"都作"确实"、"很"来讲,在此句中可引申为"的确". 有时会碰到一些词类活用等语法现象,而初中语文教学又不允许接触这一些名词术语。这时,要是你联系一下现代汉语中的一些语言现象,这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例如《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动心忍性"的"苦、劳、饿、动、忍"可解释为"使„„苦、劳、饿、动、忍",这里采用了使动用法。你只要和我们现时流行语"瘦身(使身体瘦)"一对照,问题就解决了,类似的还有像广告语"万家乐,乐万家"、标语"人人动手,清洁家园"中加点词"乐(使„„快乐)"、"清洁(使„„清洁)"等。 当然,古汉语词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有一些词的词义已发生了变化。如果我们从词义变化的角度来理解,就会有利于准确地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如《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主人日再食",《曹刿论战》中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两个"再"在句中分别解释为"两次"和"第二次(击鼓)"的意思,而现在一般是"又一次"的意思;《出师表》中"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痛恨"和"卑鄙",在句中分别译为"痛心和遗憾"、"身份低微,出身低下",这两个词在现在则分别是"深切地憎恨"和"(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的意思。许多古代汉语中流传到现在的双音节词,在当时一般都是两个词,翻译时要分开解释,类似的还有像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妻子"、"交通"、"鲜美"、"无论"等。 二是通过分析字形,掌握文言词义。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字形与词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在教授文言实词时,常常结合汉字字形结构,来分析汉字的本义。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后又引申为"死亡、不存在",如"人琴俱亡"."亡"还假借为"无",读wú,如《愚公移山》中的"河曲智叟亡以应". 三是结合利用成语,掌握文言词义。 相当多的成语来源于古典文献,成语中的一些词的意义和用法保留了古代汉语的特点。在学习文言词语时,如果结合学生所熟知的成语,就能温故而知新,取得良好的效果。试看下边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口技》) ?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岳阳楼记》) ? 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 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送东阳马生序》) ? 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如果把这些词语抽出来单独讲解,学生就会感到很抽象,难以接受;如果与学生所熟 3 知的成语联系起来,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走",就联系成语"奔走相告"、"走马观花",义为"跑";讲"薄",就联系成语"日薄西山",义为"迫近";讲"汤",就联系成语"赴汤蹈火",义为"热水";讲"假",就联系成语"狐假虎威",义为"借";讲"诸",就联系成语"付诸东流",义为"之于",这里是兼词,上文两个"诸"义相同。又如: ?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出师表》) ? 其岸势犬牙差互。(《小石潭记》) ? 凄神寒骨,悄创幽邃,寂寥无人。(《小石潭记》) ?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上面句子中的加点词的用法也都能在一些成语中找到影子。如讲"被 ",就联系成语"披坚执锐",这里是通假字,同"披";讲"毛",就联系成语"不毛之地","不"字后名词活用为动词,义为"长草木";讲"犬牙",就联系成语"狼吞虎咽"、"风餐露宿",是名词在动词前用作状语,义为" "、"寒",就联系成语"像狗的牙齿一样";讲"凄 息事宁人",这里采用了使动用法,意为"使„„凄"、"使„„寒";讲"出"、"入",就联系成语"入不敷出",这里是动词活用为名词,意思分别为"出产的东西"、"收入". 通过例举和解析成语的方法让我们掌握并积累文言实词的含义,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以简驭繁,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在文言文实词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引导学生不断积累,温故而知新,学会结合语言环境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推测,那么学生一定能轻松自如的理解并掌握文言实词,教学也必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初中阶段应掌握的常用文言虚词有"之“”于“”而“”以“”其“”为“”乃“”焉"等,我们要根据这些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题。同学们不妨通过卡片的形式,识记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 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4 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四)拓展迁移题。( 此类题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最受关注的试题,也是最有分量和最精彩的试题。因为它重在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联系现实生活的能力,重在考查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目的是考查学生对作品的思想辩证、独特、 创新的理解,培养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 例:阅读下面《范仲淹罢宴》,完成文后问题。 范文正公守邠(bīn)州,暇日率僚属(下属的官吏)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cuī dié 丧服)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jí急迫地)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读书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fènɡ)敛棺槨(下葬的物品)皆所 ")宴席,厚赒(zhōu 救未具。公怃然(失意的样子),即彻(通"撤 济)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谪守"江湖之远"的滕子京之邀而写的,既为劝戒对方也有自勉之意。根据这篇短文所叙的故事,你对"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句话的意思,有什么新的理解,应该这样回答:不仅忧君而且忧民。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 „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肯定 (1)“为”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乃”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2) (3)“即”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斯是陋室,惟吾德 (6)“„,„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7)“„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8)“„者,„”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5 (9)“„,„也” 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夫战,勇气也 (10)“„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否定(11)“非” 兵革非不坚利也 2、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a承前省 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b 蒙后省 c对话省 例《曹刿论战》 (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投(之)以骨。(《狼》)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4)省略介词 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5)省略量词 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3、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2)宾语前置: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4: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状语)后置 A于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 B以 例:屠惧,投以骨。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复之效”后置。 4、被动句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a为“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b “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所吞”即“被„„吞掉” c于.楚怀王 (3)“以„„为„„”相当于“把„„当作„„” 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4)何以 拿什么,凭什么 例:何以战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总汇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时: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时。(七上)《〈论语〉十则》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故: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旧的知识,学过的东西。新:形6 容词用作名词,指新的知识,新的体会。(七上)《〈论语〉十则》 3(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用作状语,每天。(七上)《〈论语〉十则》 4(鞭数十,驱之别院。鞭:名词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打。(七上)《童趣》 5(智子疑邻 智: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聪明。(七上)《智子疑邻》 6(天雨墙坏 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七上)《智子疑邻》 7(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日:名词用作状语,每天。 (七下)《伤仲永》 8(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异: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对„„感到惊异 (七下)《伤仲永》 9(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奇: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奇,对„„感到奇怪。 宾客: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宾客,把„„当作宾客相待。(七下)《伤仲永》 10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利,把……看作有利。(七下)《伤仲永》 11(贤于材人远矣 贤:形容词用作动词,胜过,超过。(七下)《伤仲永》 12( 妇抚儿乳 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 (七下)《口技》 13(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七下)《口技》 14(狼不敢前 前:名词用作动词,向前 (七下)《狼》 15(听妇前致词 前:名词用作动词,向前。 (七下)《石壕吏》 16(其一犬坐于前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七下)《狼》 17(一狼洞其中 洞:名词用作动词,打洞。 (七下)《狼》 18(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隧:名词用作动词,钻洞。(七下)《狼》 19(渔人甚异之。 异: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对„„感到诧异。(八上)《桃花源记》 20(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闻名。(八上)《陋室铭》 21(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形容词用作动词,显灵。 (八上)《陋室铭》 22(无丝竹之乱耳。乱:动词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八上)《陋室铭》 23无案牍之劳形。 劳:动词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八上)《陋室铭》 24(故人不独亲其亲 亲: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亲,把„„当作亲人。 (八上)《大道之行也》 25(不独子其子 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子,把„„当作孩子。 (八上)《大道之行也》 26(每至晴初霜旦 霜:名词用作动词,下霜。(八上)《三峡》 27(虽乘奔御风 奔: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马。 (八上)《三峡》 28(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急流。(八上)《三峡》 29(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八上)《三峡》 30(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箬篷:名词用作状语,用箬篷。(八上)《核舟记》 31(石青糁之。石青:名词用作状语,用石青。(八上)《核舟记》 32(石青糁之。糁:名词用作动词,原意是煮熟的米粒,在此用于代词“之”的前面,用作动词,即涂染。(八上)《核舟记》 33(卧右膝。 卧:使动用法,使……卧,平放。(八上)《核舟记》 34(诎右臂支船。 诎:使动用法,使……屈,弯曲。(八上)《核舟记》 35(而竖其左膝。 竖: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竖,竖起。(八上)《核舟记》 36(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八上)《核舟记》 37(皆披发文身 文:名词用作动词,画文彩。 (八上)《观潮》 38(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穹:形容词用作动词,高过。(八上)《观潮》 39(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文:名词用作动词,画文彩。(八上)《观潮》 40(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动词用作名词,景象。(八上)《观潮》 7 41(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骑:动词用作名词,马。(八上)《观潮》 42(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标:名词用作动词,树立,举。(八上)《观潮》 43(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客:名词用作动词,客居。(八上)《湖心亭看雪》 4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八下)《与朱元思书》 45(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轩:形容词用作动词,伸向高处。邈:形容词用作动词,伸向远处。 (八下)《与朱元思书》 46(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详:形容词用作动词,(详细地)知道。(八下)《五柳先生传》 47(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亲旧:形容词用作名词,亲戚朋友。(八下)《五柳先生传》 48(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乐。(八下)《五柳先生传》 尽:形容词用作动词,尽兴。(八下)《五柳先生传》 49(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50(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形容词用作动词,辱没。(八下)《马说》 51(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完。(八下)《马说》 52(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用作动词,鞭策(用鞭子打),驱使。(八下)《马说》 53(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尽,竭尽。(八下)《马说》 54(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腰:名词用作动词,挂在腰间(腰间挂着)(八下)《送东阳马生序》 55(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蕴袍敝衣:名词用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八下)《送东阳马生序》 56(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手:名词用作动词,动手。(八下)《送东阳马生序》 57(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笔:名词用作状语,用笔。(八下)《送东阳马生序》 58(如鸣佩环,心乐之。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八下)《小石潭记》 59(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八下)《小石潭记》 60(日光下流澈,影布石上。下:名词用作状语,向下。(八下)《小石潭记》 6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名词用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蛇:名词用作状语,像蛇蜿蜒那样。(八下)《小石潭记》 6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八下)《小石潭记》 6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凄: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凄凉;寒: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寒泠。(八下)《小石潭记》 6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形容词用作状语,在„„之前;后:形容词用作状语,在„„之后。(八下)《岳阳楼记》 65(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守: 名词用作动词, 做„„太守。 (八下)《岳阳楼记》 66(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名词用作状语,像翅膀一样。(八下)《醉翁亭记》 67(故自号曰醉翁也 号:名词用作动词,取别号。 (八下)《醉翁亭记》 68(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八下)《醉翁亭记》 69(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给„„取名。(八下)《醉翁亭记》 70(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名词用作动词,汲泉水。茗:名词用作动词,煮茶喝。罍:名词用作动词,端着酒杯。红装:名词用作动词,穿着艳装。蹇:名词用作动词,骑着驴。(八下)《满井游记》 71(作则飞砂走砾。飞:动词使动用法,使„„飞。走:动词使动用法,使„„走。(八下)《满井游记》 72(散入珠帘湿罗幕 湿:形容词用作动词,渗湿或沾湿。(八下)《白雪歌送武断官归京》 8 7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雨:名词作动词,下大雨。(九上)《陈涉世家》 74(天下苦秦久矣 苦: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对„„感到苦恼。 (九上)《陈涉世家》 75(尉果笞广 笞:名词用作动词,用变或竹板打。 (九上)《陈涉世家》 76(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忿恚: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恼怒。(九上)《陈涉世家》 77(此教我先威众耳 威: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威服。(九上)《陈涉世家》 78(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名词用作动词,用网捕。(九上)《陈涉世家》 79(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怪: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怪。(九上)《陈涉世家》 80(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 篝:名词作状语,用篝罩。狐:名词作状语,像狐狸一样。 (九上)《陈涉世家》 81(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睛示意。 (九上)《陈涉世家》 8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丹:名词作状语,用丹砂。(九上)《陈涉世家》 83(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下:名词用作动词,攻下,攻克。(九上)《陈涉世家》 84(将军身被坚执锐„„功宜为王 坚:形容词用作名词,坚固的战甲。 锐: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功:名词用作动词,论功劳。(九上)《陈涉世家》 85(皆刑其长吏 刑:名词用作动词,惩罚。 (九上)《陈涉世家》 86(请广于君 广: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充。 (九上)《唐雎不辱使命》 87(轻寡人与 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小看。(九上)《唐雎不辱使命》 88(与臣而将四矣 四:数词用作动词,成为四个。(九上)《唐雎不辱使命》 89(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丧服。(九上)《唐雎不辱使命》 90(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日:名词用作状语,一天天。(九上)《隆中对》 92(宜枉驾顾之 驾:动词用作名词,指车、马。 (九上)《隆中对》 92(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箪:名词作动词,用箪盛;壶:名词作动词,用壶装。(九上)《隆中对》 93(外结好孙权,间:名词用作动词,参与(九下)《曹刿论战》 10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幅: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九下)《曹刿论战》 9 107(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九下)《曹刿论战》 108(朝服衣冠,窥镜 服:名词用作动词,穿戴。(九下)《邹忌讽齐王纳谏》 10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 私: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九下)《邹忌讽齐王纳谏》 110(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当面。(九下)《邹忌讽齐王纳谏》111(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九下)《邹忌讽齐王纳谏》 11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九下)《愚公移山》 113(惩山北之塞 惩: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苦于。(九下)《愚公移山》 双音词古今异义 1、稍稍 渐渐地、慢慢地。 如: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口 古义: 技》 今义:稍微 2、中间 古义: 中,当中。间,夹杂。 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口技》 今义:当中。 3、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如: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4、俨然 古义:整齐样子。 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桃花源记》 今义:神情庄 5、妻子 古义:妻子和子女。 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今义:专指男人的配偶。 6、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如: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7、绝境 古义:与外界隔绝的境地。 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桃花源记》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8、间隔 古义:断绝来往。 如: 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 今义:隔开,不连接。 9、不足 古义:不值得。 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今义:不充足,不满,不够。 10、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11、作文 古义:写文章。 如: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今义:语文课里写文章的练习。 12、小生 10 古义:青年人。 如:崔氏二小生:曰恕已,必奉壹。 《小石潭记》 今义:古典戏剧中的一种角色。 13、以为 古义:用„„作为。 如:全石以为底。 《小石潭记》 今义:认为。 14、猖獗 古义:倾覆,失败。 如:遂用猖獗。 《隆中对》 今义:肆行无忌,凶狠而放肆。 15、有意 义:有某种打算。 如:将军岂有意乎, 古 《隆中对》 今义:有心思;故意。 16、往往 古义:到处。 如:旦日卒中往往语„„ 《陈涉世家》 今义:经常。 17、感激 古义:感,感动;激,激动。 如: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感谢。 18、卑鄙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 古义:出身低微;卑微鄙陋。 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 今义:(语言、行为、品质)低劣;不道德。 19、开张 古义:广开,扩大。 如: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出师表》 今义:商店等开始营业。 20、痛恨 古义:痛心,遗憾。 如: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出师表》 今义:十分憎恨。 21、布衣 古义:平民。 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 今义:用布做的衣服。 22、谨慎 古义:严谨而慎重。 如:先帝知臣谨慎。 《出师表》 今义:小心慎重。 23、亲戚 古义:族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古义:„„的原因。 如:此先帝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25、可以 古义:可,可以。以,凭靠。 如: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曹刿论战》 11 今义:能够。 26、肉食 古义:指享受优裕的大官。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今义:肉类食物。 27、牺牲 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曹刿论战》 今义: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生命。 28、何苦 古义:哪怕,怕什么,怎怕。 如: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今义:不值得做,犯不着。 29、一毛 古义:一根小草。 如: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愚公移山》 今义:一角钱; 30、垄断 古义:山川阻隔。 如: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 《愚公移山》 今义:把持和独占。 31、不用 古义:不愿做。 如:木兰不用尚书郎。 《木兰诗》 今义:没有必要。 32、造化 古义:天地,大自然。 如:造化钟神秀。《石壕吏》 今义:福气,运气。 33、至于 古义:到了。 如:至于夏水襄陵。 《三峡》 今义:另外。 34、人物 古义:人和船等物。 如:人物略不相睹。 《观潮》 今义:人。 35、经纶 古义:筹划,治理。 如:经纶事务者。 《与朱元思书》 今义:指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36、地方 古义:土地方圆。 如:今齐地方千里。 《邹忌讽齐王纳谏》 今义:地点,处所。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12 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找虚词: 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等。 ”。它们当然,还有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帮手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例〔1〕: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我们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1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 〔2〕: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 13 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新序?刺奢》) 这一语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虚词有:而、焉、然;句末的虚词有:也、也、也。找出这些虚词,本题差不多就解决了。 察对话: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例〔3〕: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依总分: 例〔4〕: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卷八》) 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 据修辞: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例〔5〕顶真:具告沛公?沛公大惊。(《鸿门宴》) 例〔6〕: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14 右?左右皆呼万岁。(《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两个例句中都有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我们就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句读。 例〔7〕对称: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战国策?中山策》) 例句中出现了多个对称句。“与不期众少”与“怨不期深浅”;“其于当厄”与“其于伤心”;“以一杯羊羹亡国”与“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我们只要注意到了这些对称句,断句就迎刃而解了。 例〔8〕反复:“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这几句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辨句式: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 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 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例〔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句子中的“不„„乎”这一句式显而易见地帮我们做好了这一题。 15 例〔10〕: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这个句子中的“其„„邪”句式很清楚地为我们解答了问题。当然,这些所谓的断句方法并不能孤立运用,而应该是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才能奏效。 例〔11〕: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这段话可断为十六句。其中借助语末助词“也”和“乎”可断五句;借助表示对话关系的“曰”可断三句;借助疑问语气词“何”可断两句;借助“子”放在句首作主语可断两句;借助前后相似的对偶句可断两句;借助先总后分再总的论述方式,又可断两句。至此可以断完十六句。 【检测练习】 阅读语段,为括号中的句子断句并翻译。 1.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韩非子》) 2.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壁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曰:“舌在也。”仪曰:“足矣!”(司马迁《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 3.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于辞令;16 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注:?四国之为:四周邻国所作的事。?诸侯之事:诸侯之间的重大政治活动。 扬州中学 朱 学慧 参考答案】 1.断句: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翻译:孩子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孩子没有知识,等着向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教诲。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壁?共执张仪?掠笞数百。 翻译:他 2断句:门下意张仪?曰 的门客怀疑是张仪偷的,说:“张仪贫困,行为不端,一定是他偷了相国的玉璧。”于是他们一起把张仪抓来,用鞭子打了数百下。 3.断句: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 翻译:郑国将有诸侯之间重大政治活动的时候,子产就向子羽询问四周邻国所做的事情,并让他多参加谈判等交涉的活动。然后和裨谌一同乘车到郊外,让他谋划怎样做可行,怎样做不行。然后把计划告诉冯简子,让他参与决断。一切准备妥当,就交给子太叔让他去执行,来应对各国宾客。 17
/
本文档为【初中文言文阅读技巧2】,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