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高考区域地理考点

2017-10-19 50页 doc 472KB 25阅读

用户头像

is_792768

暂无简介

举报
高考区域地理考点高考区域地理考点 中亚 1、 主要国家: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 2、 地形与气候: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气候冬冷夏热,降水稀少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原因是: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受海洋影响小,降水十分稀少。 3、 河流湖泊:多为内流河。主要河流是锡尔河、阿姆河,最大湖为里海 4、 白金之国: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是中亚最大的城市。 5、 咸海面积减少的原因是:气候变暖,蒸发加剧;大量引锡尔河和阿姆河河水灌溉,入湖水量减少;破坏植被,湖区荒漠化严重。 6、 中亚地区石油主要分布在:里海...
高考区域地理考点
高考区域地理考点 中亚 1、 主要国家: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 2、 地形与气候: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气候冬冷夏热,降水稀少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原因是: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受海洋影响小,降水十分稀少。 3、 河流湖泊:多为内流河。主要河流是锡尔河、阿姆河,最大湖为里海 4、 白金之国: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是中亚最大的城市。 5、 咸海面积减少的原因是:气候变暖,蒸发加剧;大量引锡尔河和阿姆河河水灌溉,入湖水量减少;破坏植被,湖区荒漠化严重。 6、 中亚地区石油主要分布在:里海沿岸。 7、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吉尔吉斯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 2001) [2012高考地理考点]国土整治 三大自然区及其划分依据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气候和地貌)] 三大自然区的特点 地形地势、气候、植被土壤、水文、人类活动 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 东北、华北、华中、华南(热量差异)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 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距海远近水分差异) 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 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地势高低) 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 东部(沿海)、中部、西部(陕甘宁青新、云贵川藏渝) 三个经济地带的经济差异及其原因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速度(自然原因、社会和经济原因) 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 优势条件、存在问、发展方向 国土整治的概念 对国土资源拟定规划,提出措施,制定政策的国土管理工作。 我国开展国土整治的背景 ?地域差异显着?人口众多?基础薄弱 我国国土整治的主要工作举例 ?大江大河?跨流域调水?防护林建设?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 我国区域发展 ?战略步骤?方法(分析区域的资源优势和主要限制性因素) 遥感技术(RS) 从传感器接收信息到遥感信息应用的全过程(航片和卫片)。 地理信息系统(GIS) 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GPS) 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 ?脆弱的环境?尖锐的人地矛盾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土质、气候)?人为因素(毁林、轮荒、开矿)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 ?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改善天然草场?开展土地复垦 黄土高原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 (保塬、护坡、固沟) [2012高考地理考点]中国人文地理概况 中国人口数量 12.95亿(2000年11月1日第五次人口普查)、13亿(2005年1月6日) 中国人口的突出特点 ?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中国民族特点 大杂居、小聚居 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运量、运速、运价) 主要铁路干线 5纵3横(京沪,京九,京哈-京广,焦柳,宝成-成昆、 京包-包兰,陇海-兰新,沪杭-浙赣-湘黔-贵昆) 主要铁路枢纽 北京、郑州、株洲、徐州、上海、商丘、南昌、洛阳、宝鸡、昆明等 长江对外贸易港 宜宾、重庆、宜昌、武汉、九江、芜湖、南京、张家港、南通、上海 沿海十四个开放港口城市 大秦天、烟青连,南上宁温,福广湛北。 主要的商业中心 上海、北京、天津、沈阳、武汉、广州、重庆、西安。 主要的旅游资源 自然风光、文化古迹、革命圣地、民族风情。 [2012高考地理考点]中国自然地理概况 地形的主要特征 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主要山脉及其分布 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南北走向。 四大高原 青藏(高寒)、内蒙古(平坦)、黄土(黄土)、云贵(崎岖) 四大盆地 塔里木(最大)、准噶尔(最北)、柴达木(最高)、四川盆地 三大平原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主要丘陵 辽东丘陵、山东丘陵、江南丘陵、东南沿海丘陵 地形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 ?气候?交通?水能资源 我国的温度带 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青藏高原高寒区。 冬、夏季气温分布的总特点 ?南热北冷,南北温差大。?南北温差小,全国普遍高温。 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 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小。 雨带的推移与降水的季节变化 4-5月(华南)6-7月(长江流域)7-8月(华北、东北)9月回撤。 我国的干湿地区 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200mm、400mm、800mm等降水量线。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我国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 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季风气候显着。幅员辽阔,地形复杂。 我国的灾害性天气 旱灾、洪涝、寒潮、台风。 我国的外流区域和内流区域的界线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200mm年等降水量线 主要内流河 塔里木河 主要淡水湖 鄱阳湖(赣)、洞庭湖(湘)、太湖、洪泽湖(苏)、巢湖(皖) 主要咸水湖 青海湖(青)、纳木错(藏) 河流的水文特征 水位、流量、含沙量、结冰期、水能、航运 长江的源流概况 源头(唐古拉山)、上中下游划分(宜昌、湖口) 长江主要支流 岷江、嘉陵江、乌江、汉江、湘江、赣江、黄浦江 长江的开发利用 葛洲坝、三峡、黄金水道 黄河的源流概况 源头(巴颜喀拉山)、上中下游划分(河口、旧孟津) 黄河的主要支流 河、湟水、汾河、渭河 黄河的开发利用 龙羊峡、李家峡、刘家峡、三门峡、小浪底 珠江水系 西江(上游红水河)、北江、东江 [2012高考地理考点]中国疆域和行政区划 疆域的四至点 漠河(53?N),曾母暗沙(4?N),帕米尔(73?E),乌苏里江(135?E) 陆疆和陆上邻国 20000多千米。邻国15个(朝俄蒙哈吉塔阿巴印尼锡不越老缅) 大陆海岸线 18000多千米。鸭绿江口至北仑河口。 隔海相望的国家 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领海和内海 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渤海、琼州海峡。 主要岛屿和半岛 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雷州半岛。 三级行政区的划分 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和乡(镇)三级。 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省会及位置 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香港和澳门是特别行政区。 [高考区域地理考点]大洋洲和南极洲 1、南极洲的气候特点是:烈风、暴雪和酷寒的极地气候 2、大洋洲成因不同的三种岛屿 大陆岛:新几内亚岛(伊里安岛)、新西兰南北两岛等。原为大陆一部分,后来由于地壳陷落或海平面上升同大陆分离。面积较大,地势较高 火山岛:海底火山喷发而成,海拔较高,地势险峻,如夏威夷群岛 珊瑚岛:由珊瑚的遗体堆积而成,面积不大,地势低平 3、澳大利亚东、中、西部的地形特点是 东部:大分水岭,全国最大河流墨累河发源在其西侧,注入印度洋 中部:平原,有大自流盆地和地势最低处北艾尔湖 西部:低矮高原,占全国面积一半 4、动物独特性和古老性的原因是: 具有古老性和独特性,如袋鼠、鸸鹋、鸭嘴兽 原因:位置孤立,自然条件单一,缺少大型食肉类动物(天敌),动物演化缓慢 5、澳大利亚气候呈半环状的原因: ?北部西北季风与东南信风影响,降水季节性变化。 ?东部迎风坡降水丰富,低纬度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南部为亚热带湿润气候;背风坡降水减少,草原向沙漠过渡。西风带控制区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部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向内陆过渡为草原、沙漠。 ?西部常年受副高影响,降水稀少,形成沙漠气候。 6、 澳大利亚经济 有现代化的农牧业和工矿业,羊毛、小麦着名世界,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煤和铁矿石出口多,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目前,服务业大大超过农牧业和工矿业成为经济支柱。 17、 南极洲气候极其寒冷的原因是: ?纬度高――地处高纬,一年之内地面接受太阳光热最少,造成严寒 ?地势高――南极洲的高原地形和巨厚的冰层,加剧气候的寒冷,形成酷寒 ?气压高――酷寒使南极洲形成了极地高压中心,从大陆中心向边缘地带经常吹反时针方向(即从陆地吹向海洋)的极地东风,降水稀少而风力极大,形成干燥、烈风.酷寒使降水以暴雪形式出现,长久的积雪形成庞大而深厚的大陆冰盖.烈风、暴雪和巨大的冰盖又是南极大陆酷寒的原因 ?洋流――南纬400――600持续西风环流,造成一种特殊的“风壁”.它阻碍南极地区与低纬地区的热量交换,也是造成该地区气候酷寒的原因之一 9、南极洲主要资源: 淡水资源:体积占冰川体积的90%以上,是世界上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大洲、周围海洋上多冰山 矿产资源:煤(维多利亚地)、铁(印度洋沿岸)储量最丰富 生物资源:磷虾、鲸、海豹、企鹅 10、我国黄河站、中山站和长城站哪个有极昼极夜现象?哪个最长? 我国黄河站和中山站有极昼极夜现象。其中黄河站要长,因为,黄河站的纬度位置比中山站纬度位置要高,在极圈以内纬度越高,极昼极夜时间越长;又因为夏半年,地球绕日公转速度慢,所需的时间比冬半年长,北极圈以内极昼的时间也长 [高考区域地理考点]美洲 1、美国农业特点: 现代化和地区生产专门化 2、北美洲地形的基本特征: 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区 西部高山区:山脉(落基山等)、高原、盆地相间,山脉是美洲与太平洋板块相撞而成 中部平原:中央大平原(南部-密西西比平原、西部-大平原) 东部高原山地区: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地,地势较低 3、温带海洋性气候在北美大陆西岸分布狭长的原因: 科迪勒拉山系阻碍西风进入 4、北美洲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面积广原因: 北美温带大陆面积大,大部分位于温带地区;西部和东部山系阻挡西风太平洋水汽和大西洋水汽对内陆影响;中部为平原,夏季来自墨西哥湾的暖气团北上,冬季来自北冰洋的冷气团长驱南下,中部平原冬夏温差大。 5、加拿大主要工业部门和主要出口产品: 主要工业部门:采矿、木材、造纸、水产加工、钢铁。 主要出口产品:矿产、新闻纸、木材、水麦、肉乳、水产品。 6、美国的五大湖沿岸是工业最集中、发展最早的地区,简要分析这里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开发历史悠久;?阿巴拉契亚山区有煤,五大湖地区有铁,资源丰富;?五大湖、河、大西洋廉价航运,交通便利;?发达的农业,提供条件。 7、说明乳畜带分布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温凉,不适合粮食,适合牧草生长,城市人口集中,市场广阔,交通便利,工业基础雄厚。 8、分析芝加哥钢铁工业发展的条件: 煤、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廉价水运,工业发达,市场广阔。 [高考区域地理考点]欧洲 1. 斯堪迪纳维亚半岛上的湖泊,曲折的峡湾(冰川侵蚀),阿尔卑斯山附近的湖泊(冰川侵蚀)以及平原部分波状的丘陵(冰川堆积),由什么作用形成? 冰川作用 2. 伊比利亚半岛内部, 斯堪迪纳维亚半岛沿海区域各是什么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3. 欧洲为什么少长河? 由于大陆轮廓曲折,并受山岭的限制,不利于长河形成. 4. 多瑙河发源于哪里?流经多少个国家?在哪里注入什么海? 它发源于瑞士西南部山地,流经9个国家,在罗马尼亚注入黑海。(多瑙河世界流经国家最多:德国、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罗地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乌克兰等9国)。 5. 莱茵河发源于哪里?流经德国哪个工业区?该工业区兴起条件,衰弱因素及后来的兴起条件是什么? 它发源于瑞士阿尔卑斯山北面 流经德国鲁尔区. 兴起原因:1)煤炭资源丰富.2)靠近铁矿.3)水源充足.4)水陆交通便利. 衰弱原因:1)煤炭能源地位下降.2)生产结构单一.3)世界钢铁过剩.4)新技术革命冲击. 后兴原因:1)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第二产业.2)改善交通,形成交通网络.3)发展科技.4)美化环境,减少污染. 6. 德国陆上九大临国是哪些? 丹麦(北) 波兰 奥地利 捷克(东) 瑞士(南) 卢森堡 荷兰 比利时 法国(西) 7. 德国的南北地形及所在地形的农业情况. 南是北德平原,可发展畜牧业.北是高原山区,河谷地带多,可发展林业,高山牧场. 8. 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的分界线是什么? 分别为乌拉尔山,叶尼塞河,勒拿河. [高考区域地理考点]世界地理概况 一、世界地理概况 世界海陆分布 陆地1.49亿平方千米,海洋3.61亿平方千米。 海底地形 大陆架、大陆坡、大洋底、海沟、海岭 世界主要人种的分布 白色人种、黄色人种、黑色人种 世界的国家和地区 面积前六位的国家、人口超一亿的10个国家。 世界地理分区的位置和范围 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世界主要国家 日本、印度、埃及、德国、俄罗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二、世界地理分区 东亚 1、东亚的主要国家:中国、朝鲜、韩国、蒙古、日本 2、东亚的地形特征:海岸线曲折,沿海多半岛和岛屿,东亚西部内陆多高原和山地,东部沿海多平原和丘陵。地势西高东低。 3、 日本气候特征:具有海洋性特征,夏季较为凉爽,冬季温暖,降水丰富。 4、 日本河流水文特征:无冰期,含沙量少,河流短促,径流量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 5、 日本四大工业区及分布地区:京滨、名古屋、阪神,北九州工业区,他们主要分布在濑户内海和太平洋沿岸。 6、 日本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国内资源短缺,市场小。 7、 日本的农业特点:以水稻种植为主,单位面积产量高,机械化程度高(以小农机具为主),科技水平高,水利工程大。 8、 日本工业为什么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地区? 日本资源贫乏,需要进口大量的工业原料和能源,产品对国际市场依赖性强,所以工业集中于沿海地区,可以减少运输,降低成本。(与德国、俄罗斯不同) 9、朝鲜半岛 位置:朝鲜半岛三面环海,东濒日本海,西临黄海,东南隔朝鲜海峡与日本相望。海岸线长而复杂,多半岛,多海湾,多良港,多岛屿。陆上与我国辽宁、吉林两省接壤,鸭绿江和图们江为中朝两国界河。海上邻国有日本、俄罗斯等。 地形:地势东高西低、山地多集中在北部和东部。多低山丘陵,东部太白山脉是主要山脉。平原多集中在西部和南部的河流中下游和海岸地带。 气候:由南向北由海洋性向大陆性气候过渡,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北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河流:主要河流有洛东江、汉江、锦江等。多自东向西注入黄海和朝鲜海峡。 资源:森林、水力较丰富。 [中国地理高考考点]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模式图 ?人类获取物质和能量?消费活动排放废弃物?环境反作用于人类 环境问题的两大类主要表现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 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环境污染的种类 大气、水、土壤、固体废弃物、噪声、放射性、海洋污染等 生态破坏产生的原因 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生态破坏的影响 ?滥伐森林?不合理灌溉?燃煤和使用消耗臭氧物质?过度捕猎 城市环境问题和农村环境问题 城市主要是环境污染;农村主要是生态破坏。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严重的原因 ?发展和人口双重压力?经济和技术水平低?发达国家转移污染 全球性环境问题 ?酸雨?国际河流污染?热带雨林的破坏?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 世界人口增长状况 ?产业革命前(缓慢)?二战前(加快)?二战后(猛增)?70年代开始放慢 世界60亿人口日 1999年10月12日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 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造成资源和环境问题。 不合理利用资源对环境的影响 导致自然资源的衰竭,生态系统的破坏,自然生产力下降。 环境问题的本质 就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 ?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 生态(基础)、经济(条件)、社会(目的)持续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原则 ?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清洁生产的全过程 ?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 中国古代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封山育林?定期开禁?休养生息 中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 ?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深刻的环境危机 中国《21世纪议程》的发布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 中国建设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 ?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农业生态平衡?农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采取的措施 ?调整产业结构?开展综合利用?发展新能源 [高考地理高频考点]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世界政治地图演变的主要原因 国家间的政治和经济冲突以及国际竞争。 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 美国、西欧、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多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 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 科技进步(交通和信息)、跨国公司。 主要区域经济集团 西欧、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东盟等。 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 基本实体、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内政和外交、科学和技术。 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 改革开放、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重视三农、生育、独立自主外交。 [高考地理高频考点]文化地理考点 文化的定义 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的分类 物质文化(工具、技术、生活用具)和精神文化(文学艺术宗教等) 文化景观的构成 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固定在地表上的人类创造物)。 文化景观的主要特性 功能性、空间性、时代性 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的指示物(有一定的局限性)。 文化景观与人文社会环境的关系 了解当地物质文化环境(公交汽车站牌)和精神文化环境(地名) 文化源地 文化事物、文化现象(常点状)和文化系统(常面状)最初产生的地方 文化区的空间特点 范围有大有小、边界有实有虚、不一定与自然区重合 有关文化概念的关系 文化事物—文化综合体(汉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系统(中华文化区) 中国传统文化的三级划分 地区(东部农业、西南农业、西部游牧)——亚区——副区 文化扩散类型 扩展扩散(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迁移扩散(远距离) 六、旅游活动与环境 旅游活动的三要素 旅游者(主体)、旅游资源(客体)和旅游业(媒介) 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 主体的大众化、空间的扩大化、方式和内容的多样化、目的的娱 乐性 旅游活动的作用 满足人类需求,促进经济发展,扩大交流与了解 旅游资源及其特性 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多样性、非凡性、可创造性、长存性。 旅游资源的价值 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 旅游景观欣赏的基本要求 选择观赏位置、把握观赏时机、抓住景观特点。以情观景。全面了解 园林常用的构景手法 主配、层次、框景、借景。 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破坏生物资源、背景环境、文物古迹;冲击社会正常秩序。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游览价值、市场距离、交通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旅游环境承载量 2012年高考地理核心考点]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铁路(量大)?公路(灵活)?水路(廉价)?航空(快)?管道(连续) 亚欧大陆桥 ?西伯利亚大铁路(海参崴-莫斯科)?连云港-鹿特丹 世界主要航海线 ?北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北太平洋 邮政通信的主要任务及特点 利用交通运输工具,传递信函和包裹。易受自然灾害影响。 电信通信的主要任务及特点 利用电磁系统,传递符号、文字、图像和语言。易受地形影响。 商业活动的主要环节 ?收购?储存、调运?销售 影响铁路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 经济、社会(决定性因素);技术、自然。 建设京九铁路的意义 激活全国铁路网,带动沿线地区发展经济。 公路选线的一般原则 平原地区要少占好地,山区要避开条件复杂的地段。 内河航道网的组成 内河航道网是由天然水系航道和人工运河组成的网络系统。 港口的概念 供船舶出入和停泊、货物和旅客集散的场所。 港口的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条件(航行、停泊、筑港)?经济和社会条件(腹地、城市) 汽车站的区位因素 与市内干道系统及对外交通有方便、直接的联系 航空港的区位因素 ?自然条件(地形、地质条件)?综合因素(用地、交通、环境) 城市交通运输的主要特点 ?点线面结合?流动方向和数量经常变化?混合交通?占地多 城市道路网规划原则 ?便利出行?节约用地?利用地形和水文条件?保护环境 城市交通面临的两大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 ?线路拥堵(合理规划)?环境污染(减少尾气技术、绿化、规划) 电子通信的发展 ?利用电话、电报?利用计算机(声音、图像、文字和数字) 信息高速公路 集电话、电视、电脑于一体,传输图、文、声、像等的通信网。 国际互联网的影响 发展最快、作用最大、影响最广、公众关注程度最高的通信网络 国际互联网的应用 ?开展电子商务?提供各种远程服务?举行电子会议 商业中心的形成 商业活动的人流、商品流达到一定规模,就形成商业中心。 商业中心的功能 物资集聚、服务、商品流通。 商业街的区位选择 ?以市场最优为原则(城市几何中心)?交通最优为原则(沿线) 商业小区的区位选择 设在居民住宅区内。 商业网点的形成、密度、效益和组织形式 都要受到自然、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因素的制约。 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含义 各国间商品和劳务交换;国家之间货币资金的周转和运动。 发达国家国际贸易的特点 出口工业制成品、资本、技术以及少数农产品,进口燃料和 原料 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的特点 出口农矿初级产品,出口商品种类单一,处于不利地位。 世界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纽约、伦敦、苏黎世;巴黎、法兰克福、东京、香港 理核心考点]聚落 聚落的形成 人类为生存而聚居,居所由流动到稳定,逐步确立了乡村聚落。 村落的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圆形或多边形村落(少河的平原)?带状村落(河网密布的平原) 古代城市出现的基本条件 ?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 古代城市的分布特点 一些大河冲积平原,农耕业发展早的地区。 着名古代城市发源地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 地形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大多数在平原?热带在高原?山区在谷地或低地 美国三大城市带 ?波士顿-纽约-华盛顿?芝加哥-匹兹堡?旧金山-圣迭戈 世界三大片城市密集地区 ?60?N以南的欧洲地区?东亚?美国东北部 城市分布与气候的密切关系 ?适度的降水,又有适中的气温?干旱、高寒、湿热区为稀少区 中国特大城市分布 ?最多的省?没有特大城市的省?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地形、气候) 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供水?运输?军事防卫 矿产资源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矿业城市:?煤炭?铁矿?石油?有色金属 交通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现代:沿海、沿江、沿线?古代:河流、大道的汇合处 政治、军事、宗教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经济中心?政治中心?军事中心?宗教中心 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军事、宗教(减弱)?交通、自然资源(一直)?旅游、科技(新) 城市化的含义 指人口向城市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的作用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别 城市化的主要标志 ?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产业革命前(缓慢)?二战前(加快)?二战后(空前) 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发展不合理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 ?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 上海市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交通和居住条件?治理环境 [高考地理核心考点]人口与环境 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 原始型(高高很低)传统型(高较高较低)过渡型(高低高)现代型(三低) 世界人口自然变化(2000年) 出生率(2.2%)、死亡率(0.9%)、自然增长率(1.4%) 中国人口自然变化(2001年) 出生率(1.34%)、死亡率(0.64%)、自然增长率(0.7%) 人口自然变化典型地区 欧洲的德国和匈牙利(负增长)、非洲(2.4%)、拉美 人口数量的变化 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机械增长(人口迁移:迁入-迁出) 生育率 指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15-49岁)数之比 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 生育率(主要是社会环境因素)、死亡率(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人口数量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资源和环境压力增大、环境污染加剧(但不是主要原因) 环境人口容量 环境所能承载或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资源、科技、对外开放、文化、生活消费水平 环境人口合理容量 某地区最适宜人口的规模(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 16亿(人口承载量),8-9亿(合理容量) 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 原生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地方病)次生环境因素(污染、食品、疾病) 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影响人们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因素) 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迁出地(缓解人口压力,加强与外界的联系),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力) 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 “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大迁移,使南方人口首次超过北方人口。 八十年代中期前人口净迁出地区 辽宁、山东、上海、四川 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 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到沿海和工矿区。务工和经商为主 [2012高考地理必考点]人类的生产活动与环境 一、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农业生产的特点 ?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农业的投入因素 自然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 农业按生产对象分类 种植业、畜牧业、混合农业(农、林、牧、副、渔) 农业按投入分类 粗放农业、密集农业 农业按产品用途分类 自给农业、商品农业 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气候(光、热、水)、地形(平原、山地)、土壤、水源(灌溉) 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市场(郊区农业)、交通运输(地域扩展)、政策(商品基地) 人类对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玻璃温室?修筑梯田?喷灌 市场、交通及技术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供求关系?保鲜冷藏技术?区域专业化生产 世界水稻种植业的主要分布地 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 ?小农经营?单产高?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 世界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地 美国、阿根廷(牧牛为主);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养羊为主) 大牧场放牧业的形成条件分析(潘帕斯) ?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海港近,交通便利 阿根廷促进牧牛业的主要措施 ?培育良种?改善交通?开辟水源?种植饲料 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分布地 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 商品谷物农业区位条件分析(美国) ?自然条件?交通运输?地广人稀?工业基础?科技 [2012高考地理必考点]地质灾害 (七)陆地资源和地质灾害 陆地自然资源的分类 矿产资源(非可再生)、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 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和规律 ?总量有限?潜力无限?分布的规律性?组成的整体性 能源资源的分类 常规能源、新能源(太阳能、地热能、核能等) 陆地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能源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柴草时代?煤炭时代?石油时代 地震的构造 震源、震中、震中距、等震线 两大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地震震级的大小 三级以下为微震、五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每增一级能量增大30多倍 火山的分类 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滑坡的成因 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 泥石流的成因 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饱含泥沙、石块、砾石等。 原发性地质灾害诱发其他灾害 地震诱发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等。 人类活动诱发地质灾害 破坏植被诱发滑坡、泥石流等。 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 ?建立监测预警系统?加强管理?预防措施?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 (五)生物地理和土壤地理 气候对生物分布的影响 光(喜光植物、喜阴植物)、热(纬度、垂直)、水(森林、草原、荒漠) 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莲(水生)、骆驼刺(旱生)、矮牵牛(二氧化硫)、树(风向) 光合作用的意义 把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糖类),并释放出氧气 生物循环的作用 ?物质迁移?能量流动?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 原始大气的成分 二氧化碳、甲烷、氢、氨和水汽。 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 ?改造大气?改变陆地水?促成土壤形成?创造有机物质?生态 土壤的概念 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的作用 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土壤的组成 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土壤的肥力特征 供应和调节植物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分数 矿物质(45)、有机质(5)、水分(20-30)和空气(20-30)。 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主导作用 改造成土母质(有机质的积累、养分元素的富集) 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改良土壤?引起土壤退化(南方水稻土,北方黑垆土) (六)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整体性(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 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常绿硬叶林)、温带、寒带。气候类型主导。自然带与气候类型相对应。 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沿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南北更替,热量为基础)。 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从沿海向内陆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东西更替,水分为基础)。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从山麓到山顶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垂直更替,热量为基础) [高考地理必背考点]地质构造 (三)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外力作用和外力地貌 地质构造的概念 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 地质构造类型 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下降岩块) 背斜成谷和向斜成山的成因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被侵蚀成谷地。向斜因槽部物质坚实,成为山岭。 断层构造分布的实例 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华山、庐山、泰山。 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背斜(储油)、向斜(储水)、断层(不利于隧道、水库等 工程)。 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冰川地貌类型 U形谷,冰蚀湖 流水与风力作用所塑造的地貌类型 黄土高原、瀑布、峡谷、冲积扇、三角洲、喀斯特;风蚀洼地、沙丘等。 (四)陆地水与水循环 水资源的概念 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陆地水的分类 地表水(江河水、湖沼水、冰川)和地下水(潜水、承压水) 陆地水的基本来源 大气降水。 静态水资源 冰川冰、内陆湖泊水、深层地下水 动态水资源 地表水(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潜水 埋藏在地下第一个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受外界影响大,水位变化大 承压水 在两个隔水层之间承受一定压力的地下水,受外界影响小,水位稳定。 我国东部河流的径流变化 雨水补给为主,河流径量变化与降水量变化相一致。 我国西北河流的径流变化 冰川融水补给为主,河流径流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的相互补给 高水位补给给低水位。 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 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径流输送。 水循环的意义 ?水量平衡?更新水资源?联系四大圈层?物质迁移?能量交换 [高考地理必背考点]陆地 陆地 (一)陆地的组成物质及物质循环 岩石圈的范围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圈 地壳中主要化学元素 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矿物的概念 单质或天然化合物。 岩石的概念 由一种矿物或几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矿产的概念 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达到工农业利用的要求。 主要造岩矿物 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 岩石成因分类 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变质岩。 常见岩石 玄武岩、花岗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大理岩、板岩。 地壳物质循环规律 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二)地质作用、板块构造学说 地质作用的概念 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地质作用的分类 内力作用(地球内部热能)、外力作用(太阳辐射能)。 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地壳运动的两种类型及其影响 水平运动(褶皱、裂谷海洋)为主、升降运动(海陆变迁、地形起伏)。 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板块交界地壳活动。板块运动形成地貌。 六大板块的名称 亚欧、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极洲板块。 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貌 生长-张裂(裂谷、海洋),消亡-挤压(海沟、岛弧链、褶皱山脉) 生长边界与消亡边界 海岭和断层(大多在洋底)、海沟(海洋)和造山带(大多在陆地边缘) [2012年高考地理考点]海洋开发和海洋环境 (二)、海洋开发和海洋环境的保护 海洋资源的分类 化学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能源。 各类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海洋化工;养殖、增殖;深海锰结核;潮汐和波浪发电。 渔业资源的形成因素 大陆架阳光集中、河流带来营养物质、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补偿流。 世界主要渔业国 中国、日本。(温带海域冬季底层海水上泛,主要渔业国在温带地区) 世界渔场分布 北太平洋、东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东北大西洋、东南大西洋 海洋矿产资源分布 大陆架(石油、天然气)滨海(砂矿、金属矿产)深海海底(锰结核) 海洋空间利用的特点 复杂性和特殊性(海洋气象多变、深海环境差、海水腐蚀性等) 海洋空间利用的方式 交通运输、生产、通信、电力输送、储藏、文化娱乐。 着名海峡 马六甲、霍尔木兹、直布罗陀、英吉利、麦哲伦、白令、曼德、土耳其 着名运河和港口 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鹿特丹、香港、新加坡、纽约、神户等 腹地 港口的服务区域。 主要海运航线 北大西洋、北太平洋、欧亚澳、好望角、北美东岸经巴拿马运河至西岸 世界围海造陆的典型地区 荷兰、日本、澳门。 海洋环境问题 海洋污染、海洋生态破坏。 海洋污染的产生原因 陆地上的生产过程(废弃物、冷却水、杀虫剂、石油渗漏) 海洋污染的危害 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类的健康。 海洋生态破坏的原因 海岸工程建设、围海造田、过度捕捞、自然环境变化。 石油泄漏清污方法 分散、沉降、吸收、围栏、放任、燃烧。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领海宽度、国际海底资源。 领海(主权)、专属经济区(资源管辖权) 12海里,200海里。 [2012年高考地理考点]海洋 三、海洋 (一)海水的性质和运动 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 海洋水量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热容量很大。 海岸带 从滨海平原到大陆架之间的广阔区域。 海岸带与人类活动 全球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距离海岸60千米的范围内。 人-海岸相互作用阶段 ?很少干预?开始干预?海岸开发?海岸管理 海水热量的收入、支出 太阳辐射、海水蒸发所消耗的热量。 影响海洋表层水温的因素 太阳辐射、沿岸地形、气象、洋流等。 海水温度的空间变化规律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 表层海水温度变化较大,1000米以下深层海水温度变化不大。 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 海洋面积广,水量大,而且热容量又很大。 海水中主要盐类物质 氯化钠、氯化镁。 盐度的概念 1000克海水中所含溶解的盐类物质的总量。大洋平均盐度:3.5% 海洋表层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 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 降水量、蒸发量、洋流(寒流、暖流)、河流淡水汇入(径流量)。 盐度最高的海区和最低的海区 红海(亚非交界)、波罗的海(北欧附近) 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波浪(风浪、海啸)、潮汐(大潮和小潮)、洋流 洋流的概念 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 洋流的成因分类 风海流(大多东西方向)补偿流(大多南北向)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 风海流的成因 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受地转偏向力、海岸轮廓影响。 中低纬度大洋环流(副热带为中心) 北半球为顺时针流动,南半球为反时针流动。大陆 东岸暖流、西岸寒流 中高纬度大洋环流(副极地为中心) 仅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呈反时针方向流动。大陆东岸寒流、西岸暖流 北印度洋洋流的分布规律 冬逆夏顺。冬季自东向西流(东北季风),夏季自西向东流(西南季风)。 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 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千岛寒流、阿拉斯加暖流。赤道逆流(补偿流) 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 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秘鲁寒流。 南印度洋的洋流分布 南赤道暖流、厄加勒斯暖流、西风漂流、西澳大利亚寒流。 北大西洋的洋流分布 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加那利寒流。拉布拉多寒流、东格陵兰寒流。 南大西洋的流流分布 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西风漂流、本格拉寒流。 海水等温线的判读 ?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高高低低规律判断寒暖流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增盐,寒流减温减湿降盐) ?海洋生物(四大渔场,寒暖流交汇或上升流) ?污染 ?航海(顺流逆流) [2012年高考地理考点]大气 二、大气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大气圈对地球的重要意义 保护生物生存,影响地球自然环境,维持生命活动 低层大气的组成 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干洁空气的组成 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尘埃的作用 生命活动必需;构成生物体成分;吸收紫外线;光合、保温作用;成云致雨 大气污染 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酸雨 大气垂直分层 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高层大气(电离层) 对流层的主要特征 上冷下热,对流显着,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电离层 无线电短波通讯 平流层的主要特征 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对高空飞行有利。人类的保护伞。 (二)对流层大气的热力状况和大气运动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 太阳高度角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选择性吸收、反射(无选择性)、散射。 辐射定律 物质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地面辐射 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属长波辐射。 大气逆辐射 大气辐射射回地面的部分。夜间有云较温暖,夜间晴朗较寒冷。 大气的保温效应 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强,保温作用 全球的热量平衡 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是相等的。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 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 由高压垂直指向低压。 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越大(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地转偏向力的方向 北半球垂直于风向右侧,南半球垂直于风向左侧。低纬度小,高纬度大 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 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并不平行,而是有个交角,斜穿 等压线。 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的步骤 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斜穿等压线,指向低压;高空与等压线平行。左右手法则。 热力环流的典型案例 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海平面等压线 低压中心,高压中心。低压槽、高压脊、鞍部。 大气环流的意义 调整全球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赤道低压、信风、副高、中纬西风、副极地低压、极地东风、极地高压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位移 大致来说,对于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冬季主要气压中心(1月,北纬60度) 亚洲高压(亚欧大陆)、阿留申低压(北太平洋)和冰岛低压(北大西洋) 夏季主要气压中心(7月,北纬30度) 亚洲低压(亚欧大陆),夏威夷高压(北太平洋)亚速尔高压(北大西洋) 季风的成因 ?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东亚) ? ?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南亚) 季风的典型分布地区 东亚季风(西北、东南风);南亚季风(东北、西南风)。 [2012年高考地理考点]宇宙中的地球 一、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 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宇宙的基本特点 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天体的分类 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天体系统的成因 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级别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中的普通一颗(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物理性质、运动特征) 地球的特殊性 有生命 (二)、日地关系 日地平均距离 1.496亿千米,约1.5亿千米(一个天文单位) 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 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 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太阳的主要成分 氢和氦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 核聚变反应 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 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太阳活动 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 分界线;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 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 约11年。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影响气候?影响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 [高考文综答题方法]高考地理答题易犯哪些错误 分享到: 2012-03-20 16:49 作者: 来源:中学生学习库 字号:T|T 摘要:高考文综答题方法:审题不细,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去年高考中有好多题其实考生都可以得分,但就是因为审题不细和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而失分„„ 从高考考生的答卷情况来看,每年试卷中都存在许多共性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知识掌握不准确。考生将一部分试题答错了,其根本原因是对书上要求识记的知识掌握得不准确,以致运用时容易混淆。因此考生在复习地理知识时,应该牢牢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 应用知识欠灵活。从考生的试卷中可以看出,考生答高考文科综合地理学科时,表现出对地理基本原理掌握不牢,应用地理知识欠灵活。虽然考题在书外,但理在书中。就是因为考生对原理掌握不清晰,所以导致考生在答题过程中思路混乱,随意回答问题,想到哪就写到哪。一道看起来不难的试题,考生想全写对很困难。 审题不细,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去年高考中有好多题其实考生都可以得分,但就是因为审题不细和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而失分。许多考生答了很多内容,但就是说不到采分点上,有一部分考生看题速度快,还没等看清楚题意就马上作答。以去年高考第37题为例,有的考生将37题的第2题表格中的城1和城2看颠倒了,写答案的位置也完全颠倒,结果痛失12分。有的考生由于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也丢了不少分,比如要求考生写加快或减慢,有的考生竟然写成加慢。 错别字多,字迹潦草。考生在去年的地理考试中错别字多成为普遍现象,有的考生将昆仑山的仑写成“仓或众”,唐古拉山的唐写成“塘”,把古写成“谷”。高考评卷对地理学科有严格要求,地名中不允许出现错别字,否则一分不给,外国地名可以同音。 有些考生答题时字迹潦草,不容易找到采分点,有的考卷甚至在经过电脑放大后也看不清楚,连成一片,这种情况就不能给分。针对高考答题错别字普遍的现象,地理教师在平时教课时应注意板书的规范,并要求学生平时养成认真记笔记的好习惯。 画蛇添足多写答案。有的考生在答题时对自己所写的答案没有完全对的把握,因此想多写出几种答案,答题存在侥幸心理,心里想,万一哪个词或者哪句话答对了就能得分。结果写出的答案往往画蛇添足,多写出答案的意思恰恰与正确的答案意思相反,这种情况不能给分。针对这种情况,考生应认真审题,只写出正确答案即可,千万不要投机取巧。 [高考文综冲刺复习]高考文科综合备考策略 分享到: 2012-03-20 16:44 作者:祝云天 来源:新浪博客 字号:T|T 摘要:高考文综冲刺复习:近几年的文综卷,题型的设计形式体现出创新性、探究性、开放性、实用性、综合性等方面上,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有扎实的基础„„ 这几年北京文科一本线比理科要高出很多,一本上线率低了很多,因此说对于文科生来说,竞争更加激烈,特别是对高分的学生来说,由于文科高考数学相对理科显得容易一些,因此说文科生数学更容易考出140分以上的高分,加上一些优秀的学生语文和英语成绩较好,整体上三大科之间来不开多大距离。结合这几年高考情况,文科生要想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主要体现在文综上。但是在现实中,很多学生学习方式不合理,多数学生还停留在死记硬背阶段,离高考还有三个多月的时间,如果一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式不进行合理的调整,那么会让自己处于被动地位。通过这篇文章,系统的来谈谈文科生如何合理的备考。 一、认识上的转变。 近几年的文综卷,题型的设计形式体现出创新性、探究性、开放性、实用性、综合性等方面上,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有扎实的基础,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积累人文素养,体现在能力要求上的东西多了。在备考中,对那些死记硬背、盲目做题的学生来说是极大的挑战。要想驾驭好文综卷,要求你必须有知识整合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等。2012年高考要求更是如此,对那些还在“埋头拉车”的同学来说,“抬头看路”显得更加重要。 二、知识上的积累。 知识上积累不是要求你死记硬背,我就不允许班上学生整天背书,宁愿抽时间来思考,也不要机械性的背书,因为学以致用,你背的东西不会用,甚至不理解,那么在考试的时候,遇到具体的问题,还是有可能答非所问,或者头脑一片空白。参加过自主招生的同学应该有同感,自招试卷你背书曾经背的东西用到了多少,高考一样如此,在复习中把一些知识点用得熟练了,你自然就会记得。这这里我建议同学们学会通过专题建立知识点之间的普遍联系,这样就能学以致用了,例如说你今天做这样的一个专题: 在即将召开的2012年两会上,民生问题会再次被摆在首要的位置,因此说民生问题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那么你就可以结合时事热点做一个专题“民生与社会保障”这个专题。 学习文科要从多角度来研究问题,例如从历史、政治、地理三个方面(大纲中要求的知识点),把能和民生问题构建联系的知识点和热点都归纳到一起,那么你在看看,你今天学了多少东西,肯定会让你惊讶的。例如你从政治学科的角度上看,教育公平、房价调控、大学生就业、农民工权益保障、个税调整、收入与分配、国家宏观调控、政府职能、党的执政理念、新闻走基层中体现出来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等热点话题,与课本中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发现一个专题就能串联半本书的知识点。 从历史学科的角度上看,中国古代民生问题、近代社会改善民生的重大行为、世界历史视角中的民生问题等。地理学科中例如是旱涝灾害、资源匮乏和合理应用、北京等一些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等。既然是文综,那么就把文科各科的知识点结合起来,学校老师可以分科讲课,但是你不能分科学习,那样就不能从整体上来提高对文综的认识。 地理学科: 1。城市交通问题 2。中国能源的生产和供给 3。自然资源问题 4。旱涝灾害等等。 通过上面的知识点积累,再通过相关的习题来训练,你肯定会有很大的收获,比你以前按照书本知识点从前往后盲目的背诵好多了,并且能把各科相关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一个专题就联系了这么多知识点,那么你每周做一个专题,那么到高考,还会觉得知识点不熟悉、不会运用吗,因此说很多学生就是学习方式不对,加上学习方向不对,做那些已经考过了, 甚至不再考的问题,做了很多无用功。 三、题型上的归纳。 每种题型都有其固有的知识点展现形式,所谓特殊矛盾,特殊处理,因此说学生在备考的时候,应该留意一下你曾经做的试卷中,每科都涉及到了哪些题型,如果你把题型归纳全了,那么知识点展现形式被你掌握了,相信答题规律也随之成为你掌控的对象了。但是现实中很多学生遇到什么题目就做什么题目,做题之后没有反思,没有总结,每次考试过后,把目光放在分数上,而不放在问题上。这样一来,一直到高考你都是被动的学习,被动的考试,很难取得进步。因为你没有做到知己知彼,要考好文综卷,首先你要明白,人家的命题形式是什么,怎么个“玩法”,你能不能和人家“玩”到一起, 例如政治学科:选择题有以下几种题型:计算型、漫画型、图表型、引文型、直接考察知识型、依托地方发展型、政府政策解读型、依托民生热点型、依托自然科学型等等。每种形式都有其固有的知识点表现形式,审题、思路、看问题角度都不同,但是题型是有限的,你很容易归纳全,可是里面涵盖的内容还需要你不断的积累和归纳。 在问答题方面,你也可以从题型上去把握,通过题型归纳知识点,归纳解题技巧,例如地理学科,高考全部的解答题题型以及涉及到的知识点归纳如下: 1。区位条件分析型解答题 题型有:评价区位选择是否合理、判断影响区位布局的主导因素、分析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评价地理事物的区位条件。 2。分布规律应用型解答题 题型有:利用太阳辐射分布推导地理、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的应用、世界气温水平分布规律、运用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分析地理现象、利用洋流分布规律解释地理问题、结合版块分布解释地理问题。 3。区域综合分析型解答题 题型有:以区域为载体考查地球的基础知识、以区域为基础考查地理分布规律、通过区域资料考查区域特征、对比两地区域特征的异同、分析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基本技能型解答题 题型有:以地图为载体考查地图基本要素、以图表为载体考查统计和计算、设计研究性情境考查实践技能。 5。与现实问题综合的解答题 题型有:提供新材料考查循环经济、创设新情境考查人口城市化、探讨区域环境以及整 治措施、考查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结合当地热点问题考查,例如北京道路交通拥堵问题。 以上就是地理学科解答题全部题型和涉及到的知识点总结,其它的学科也可以用相似的方法进行归纳,这里不做一一介绍,通过以上归纳可以看出,知识点是有限的,题型也是由一定的规律性,因此没有必要把自己投入到题海中,那样的话会迷失了方向,同时自己也会被淹没。 四、对时事的关注。 高考大纲要求,2011年4月——2012年3月的重大时事问题学生应该关注,高考不回避热点,时政热点问题可以分成几个方面: 1。长效热点,例如民生问题等涉及到热点是长效热点,例如说三农问题、文化体制的建设等等。 2。关注正面的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热点事件,例如十二五规划中涉及的内容等。 3。当年发生的一些热点事件,例如:地沟油、“小悦悦”事件、利比亚问题、伊朗局势等等。 4。北京地方时政:例如说“北京精神”相关的内容,北京文化体制建设方面的内容等。 5。周年大事:例如辛亥百年,建党九十周年等。 同学们不能不关注社会,在关注社会的基础上,将所了解的信息与知识点题型结合起来,例如说渤海湾漏油事件与地理、政治相关的知识点结合起来。将一些重要的会议、重大决策、百姓关注的焦点以教材理论为依据,抓住精要内容,科学、准确、全面的了解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例如出发点、目标、方法等角度。 五、合理的训练。 通过合理的训练,做到审题清晰、知识点合理运用、答题规范、事件分配合理等等。这些方面我会专门写文章详细的说明。 离高考还有一段时间,在考前要想对文综科目搞突击是很困难的,因此要想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还是要尽早的把握时间和机会。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我们在最近会举行一次公开课,或者举行一次串讲,那样对学生备考来说起到的帮助会更大。祝愿每一个文科生在接下来的复习中,都取得更大的突破。 [高考文综答题技巧]地理主观题解题技巧 分享到: 2012-03-20 16:24 作者: 来源:新东方网整理 字号:T|T 摘要:高考文综答题技巧:地理主观题解题技巧,排除法:如对于给定的条件是多个的题目,可先根据题目的某一条件,在被选项中找出符合这一条件的对象,其余淘汰。 地理 1、地理选择题巧用五法: 一是排除法:如对于给定的条件是多个的题目,可先根据题目的某一条件,在被选项中找出符合这一条件的对象,其余淘汰,缩小范围;然后再根据题目的其他条件,在缩小的范围中逐渐进一步淘汰,最后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选项。如果肯定某个是对的,那么排除没有该选项的也可以。 二是反证法:是通过证明逆命题是错误的,从而得出命题的正确性。 三是信息转换法:将题目中的信息转换成自己熟悉的内容或便于理解的形式,达到化难为易、快速求解的目的。 四是图解法:根据作图来辅助解答。在地理分布、运动规律、空间想像等方面,可以根据题干所提供的条件绘制出图形,即以图再现题干要求,以图解文有助于分析,从而找出正确答案。 五是数据比较法:有些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需要定量分析,并对一些相关的量和量的变化趋势进行比较,才能获得正确答案。 2、地理学科主观题解题技巧: 自然地理答题——找到解题的关键点。如“日照图”,最关键是根据图中的信息找到“三点”,即太阳直射点、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和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找到了交点,就知道了交点所在经线的时刻和昼夜长短情况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人文地理答题——容易丢掉“采分点”,介绍几个技巧: 一是细致与简略:应尽量具体细致,但如果没有把握,可答得适度模糊一些。 二是适当多写:问什么答什么,但如果没把握,怕把知识点漏答,就多答些点。 三是先答主要的:尽量抓知识的主要方面,实在没把握怕抓不到,则主次一起抓,但要注意把最精彩、最重要的“采分点”尽可能放在前面。 四是分值与采分点:采取找约数原理。如果该题是6分,一般需答2点、3点或6点。 五是将要点进行编号。高考阅卷通常是“采点给分”,将一个小题目的各个知识点根据题目要求合理划分为一个个的要点。对于所有的要点要进行编号,编号有利于提高答案的条理性和清晰度。 名师指导2012年高考地理如何冲刺 分享到: 2012-03-12 16:36 作者: 来源:《新高考?升学必读》杂志 字号:T|T 摘要:名师指导2012年高考地理如何冲刺:自然地理中的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水循环、地壳物质循环等运动机制,人文地理中农业、工业、城市、交通等区位因素分析。 地理:紧扣“点、线”感悟“规、范” 江苏省东台中学 张晓林 新学期,高三地理以专题的形式进行二轮复习,二轮复习仍然突出主干知识的复习。这不是对一轮复习的机械重复,而是通过抓主干进行纵向梳理和横向延伸,以求达到点、线、面相结合的知识网络构建与完善,并有助于提高具备地理特点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 一、“点”、“线”结合。 “点”有多种理解,一是复习方向,指考查的重点--考试说明中表述的学科主干知识;命题的热点--高考试题结合热点创设新情境,设计新的命题角度,自身的弱点--一轮复习后所暴露出的弱点。二是复习的重点。指主干知识也就是高考必考的,如地球运动的意义、气候、水循环、洋流、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区位因素分析(农业、工业、城市、交通),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人地关系(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三是关注的热点,2011年江苏地理高考试卷有关热点(全球变暖、日本大地震、人口普查、海南旅游岛等)达11个。 名剑是怎样炼成的鈥斺斀找幌呃鲜μ父呖汲宕滩呗“线”既可以是必考点-等值线(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等)的判读,通过读数值、走向、弯曲、疏密等信息,判读其含义,分析影响因素。如图所示(图中数值a 二、“规”、“范”有效。 “规”主要是指地理规律、原理的掌握。自然地理中的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水循环、地壳物质循环等运动机制,人文地理中农业、工业、城市、交通等区位因素分析。掌握其内在逻缉关系(如运动的循环关系),熟悉地理思维模型(如区位的要素分析)。有了模型还不够,要能与具体情境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答题时忌大话、套话。能否得到分,得高分,最终需要通过表达来实现,这就是“范”,表达不仅要字迹清晰,也要科学规范。既要讲逻缉,也要有主次。如分析某工业区位因素,资源因素的套话就是资源丰富,这是得不到分的,要求结合材料,说出具体的资源类别,如煤、铁资源丰富。这样,你的答题才是有效的。 • 模拟考试后地理高效复习建议 分享到: 2012-03-01 16:16 作者:吕瑞桢 来源:腾讯高考 字号:T|T 摘要:模拟考试后地理高效复习建议:按考纲规定的内容抓住各个考点,要理解性的掌握,记忆。并能活学活用,灵活掌握,能熟练的调动,迁移,运用。 紧张的二模已结束,回顾复习、练习的情况,同学们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同学们的解读获得信息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调动和运用知识的本领大大的增强,描述和阐释事物的技巧日趋成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方法渐臻完善。特别是在二模考试中,大部分都取得了较理想的成绩。但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按考纲要求,参照北京多年的考题,再汇集自己在每次考试中发现的问题,面对教材,认真的查缺补漏,制定新的复习计划。力争在今后模拟考试中,特别是今年的高考中,锦上添花,考出自己的水平,考出自己的理想成绩。 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查、补、练。 一、结合考纲查能力补方法和技巧。 1。从以前的考试中,特别是二模考试中,你对试题及资料的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如何。是否能快速、正确、完整的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的要求以及考察的意图。如读不懂,不会读,特别是一些图表等,如果你读不懂,那就要在读方面多练、多读、多看。必须能明确的看懂。如读懂了,还要看你能否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再组织形成综合性的有用信息。如不能达到或不熟练、不准确。就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查一查、补一补、练一练。 2。结合考试情况,是否能将所学知识与考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及知识点迁移,如不知道应该是与什么知识点,或是联系不上,是知识点掌握的不牢,还是调动和应用知识的本领、能力不够。要实事求是的查一查。如知识点没掌握,那就回归课本,认真下功夫复习、背一背。如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够,就针对做一些练习,做一些题。切实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方法。 3。结合36题的第一、二小题,查一查自己的描述、阐释事物的技巧和方法如何:是否能正确表述事物、准确表述和阐释事物的特征。如不能,是自己的知识面、知识点掌握的不够,就针对的复习巩固知识点。另外还要把本学科的知识与跨学科的知识要结合一些典型的例题,练一练、补一补,真正提高自己的能力。达到能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全面正确的描述和阐述,并且意义完整。 4。结合36题、39题、40题。加强自己的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是否能运用判断、归纳、概括、演绎、比较等方法论证问题。并且在论证中观点要明确,表述要清晰,逻辑要严谨,还要能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的思维。如不能,就要按老师讲的或参考北京往年高考题,其它模拟题认真训练,提高。 二、回归课本。按考纲规定的内容抓住各个考点,要理解性的掌握,记忆。并能活学活用,灵活掌握,能熟练的调动,迁移,运用。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各章节,梳理清楚,要知识的结构与联系都要明确。 不懂的要抓紧问老师,学懂,掌握不牢的要反复强化记忆,多练,多背,多记。总之,各知识要点要都掌握,并能调动,迁移,运用自如。 三、调整心理状态,取消紧张、自卑感、压力感,树立信心,要训练成沉着、冷静、自信、认真、仔细地答卷习惯和考风,认真对待每次考试练习,“把平时当战时”,变“小考”为“高考”。让每个人都适应高考。 并且每次考练后,都要认真总结,每次考练都要有收获,有所进步,有所提高。 总之每个同学要因人而宜,结合自己实际情况,有重点、有目的、有方向的查、补、练。为考出理想的成绩而不懈努力。 高考地理冲刺要以纲带目构建知识框架 分享到: 2012-03-01 16:16 作者: 来源:腾讯教育 字号:T|T 摘要:高考地理冲刺要以纲带目构建知识框架:以区域地理为落脚点。通过区域地理考查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运用,考查学生知识网络的构成。 第一,抓住学科主干知识,如地球运动规律、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特点分布及其相互关系、人地协调发展、区域认定、等值线图及其应用等考点都在试卷中占据主导地位。对于一些传统的重点、难点知识,如地方时间计算、晨昏线界定等,在全国卷中几乎每年都占到12分左右,对于天气、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等重点知识也占12分以上。这就提醒考生,抓学科主干,落实基础知识是地理备考永远的“主旋律”。 第二,体现学科特色,突出读图、用图能力的考查。地图是地理学科的语言,更是考试的重点。近年来试卷中地理图像丰富,包括各种类型的地图(坐标统计图、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区域图、政区图、坐标图和剖面图等)。图表内容简洁明了,图像设计新颖,突出了对地理图表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的考查,尤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都加大了图表信息的数量,几乎达到了无图不设问的程度,使得“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解决问题”成为解答地理试题的思维主线,一些关键信息的获取与运用对解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以区域地理为落脚点。通过区域地理考查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运用,考查学生知识网络的构成。以现实问题为背景考查地理基础知识是高考命题的一大变化。自从地理纳入文综考试范围之后,就明显改变了“地名加物产”的传统地理考试模式,淡化了对知识本身的死记硬背,而以地理思维能力考查为主线,强调知识间的联系和知识体系的构建。 第四,构建知识框架,提高地理思维能力。例如,2008年全国?卷36题第?小题“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对此题中的三角洲学生并不陌生,也都知道三角洲是在河口位置形成的流水沉积地貌,但要想完整答出此题,就必须站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高度上,从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及相互关系出发全面分析,这是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更高层次的考查。同样题目还有2008年全国?卷39题第?小题“土尔扈特在回归途中来自自然的威胁”、全国?卷39题第?小题“驼峰航线飞行面临的主要困难”等。这些试题都在提示我们,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地理教学最终要让学生掌握的是以地理的学科视角去解读现实当中的问题,形成地理学科的思维方式,这是考试的要求,更是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的思维方法。 在对逐个知识点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之后,一些人往往更关注设计多少个专题进行复习,其实最关键的不在专题的数量,而在于它能够激活多少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能否形成知识框架和思维线索。当各个知识点间的联系都被逐一激活后,考生头脑中就会按照地理思维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 地理复习一定抓住气候重点 分值20分 分享到: 2012-03-01 16:15 作者:朱丹钰 来源:腾讯高考 字号:T|T 摘要:地理复习一定抓住气候重点:全球只有10种左右的气候类型,考生要熟练的掌握诸如每种气候类型具体分布在什么地区,什么原因产生这些气候,形成的特点是什么。 距离高考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针对考生在最后冲刺阶段如何进行地理学科复习、如何提高答题技巧等方面问题,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地理备课组组长姜洪波老师对此进行了策略分析。 姜洪波说,地理学科主要分为自然地理部分和人文地理两大部分,其中自然地理部分是高考中比较难的,如地球运动、气候、地质地貌、陆地水体和海洋水体的组成等,在考试中所占比例要大于人文地理知识,尤其在2008年考试比较明显,约占总分数的70-80分。人文地理部分则主要包括农业、工业、交通、城市、环境等问题。 夯实基础回归教材 姜洪波认为,现阶段的复习中,考生应更注重基础知识的加强,做到回归教材。有很多同学认为学了这么多年的地理,基础知识应该很扎实,其实不然,很多同学存在细节知识方面的确失,尤其在做题过程中所反映出的知识盲点一定要细化,弄懂。比如气候问题,是每年的高考重点,一般都有将近20分的分值。全球只有10种左右的气候类型,考生要熟练的掌握诸如每种气候类型具体分布在什么地区,什么原因产生这些气候,形成的特点是什么,对应的植被带是什么,包括这种气候下容易出现的气象灾害是什么等知识点,系统的复习并加 深记忆。 姜洪波建议,考生要注重对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复习。高考都是以区域地理为载体的,对区域地理的定位、判读对考生答题很重要,考生要对这些区域的基本地理事物、轮廓形状、一些重要事物的地理特征都做到了然于胸。把基础知识重新细化,把知识点融会贯通,避免造成知识点的混淆。 高考地理冲刺要分区域分主干 分享到: 2012-03-01 16:15 作者:刘钢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字号:T|T 摘要:高考地理冲刺要分区域分主干:地理学科的基本原理主要有:经纬线的利用、地图上方向、时间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大小和昼夜长短的变化、等值线判读、大气环流„„ 经过高三的复习,大家的地理技能都有所提高,在最后这段时间,只要抓住重点,有序复习,还能进步。以下几点建议,供同学们参考。 1.强化知识联系 (1)图像联系。把地理教材中的图像,按照某些联系结合起来复习,效果会很好。比如气候类型图、洋流分布图和自然带分布图的结合;美国的气候类型图和农业带图的结合;中国三大阶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和中国的自然分区图的结合;大陆东、西岸的气候、洋流、风向对比等,有利于整体把握地理分布知识。 (2)时间联系。把握时间变化,是地理最后综合复习的又一线索。例如: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气温较高———各气压带分风带位置北移———东亚、南亚盛行夏季风;再如把平时练习当中有关季节的描述加以整理,像地球公转速度比较慢、尼罗河水位大涨代表北半球的夏季等等,以此类推,专门总结,集中记忆。 (3)高初中联系。高、初中知识侧重不同,把高初中知识联系起来,就能在最后阶段变零散为系统,对问题的分析也会更透彻。比如高初中教材当中的大气降水可以归纳为:?水汽的来源,从哪个海洋,什么风,?上升运动促进降水的形成,自然界中有哪些气流上升的方式,?降水的表示方法———空间上用等降水量线,时间上用降水柱状图,怎么运用这些图,?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可联系气候类型,例热带雨林气候代表赤道地区多雨;?夏季风的进退与我国雨带的推移;?暴雨和酸雨是气象灾害和大气污染事件。 2.抓住主干原理 地理学科的基本原理主要有:经纬线的利用、地图上方向、时间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大小和昼夜长短的变化、等值线判读、大气环流、天气与气候、洋流、地域分异规律、板块构造学说、区位选择和可持续发展等,这些原理是一大块内容,必须拿出相对较多的时间,结合高考题和模拟考试的失误,深入理解,熟练掌握,如果做不到灵活运用,那至少也要牢记于心。 3.记忆区域地理 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中国国土整治,需要记忆。但这些知识比较庞杂,必须加以归纳,避免类似知识的多次重复。比较典型例子就是中国地理,初中讲了四大区域,高中选修第二册又详细谈了各区的国土整治,将其结合在一起,内容就精练多了。以北方地区为例,主要回答四个问题:?东北土地资源优势及其开发与保护?森林宝库与森林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华北平原的春旱、夏涝、盐碱、风沙与农业低产区的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对于这部分内容,不要过多纠缠,可在老师的指导下或利用复习材料,利用纲要,突击记忆。 4.明确地理位置 认清位置、抓住区域轮廓是最后复习中的重要一环。“考试大纲”中明确要求掌握世界的十三个地区、八个国家和我国的四个区域的位置、形状以及区域内的重要地点,在此基础 上分析区域特征和国土整治方向。就这个问题,推荐两个方法:第一,用典型经纬线、赤道、回归线等,去找重要的地点,训练自己的方位感。第二,把位置与气候类型分布、六大板块分布、主要地形区、主要河流、主要工业区域和农业区域联系起来看,培养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 怎么用排除法做高考地理选择题 分享到: 2012-03-01 16:15 作者: 来源:海南特区报 字号:T|T 摘要:怎么用排除法做高考地理选择题:答题时,考生要遵循先易后难一般顺序,这样可以保证尽量多得分;选择题可适当利用排除法等技巧。 答题时,考生要遵循先易后难一般顺序,这样可以保证尽量多得分;选择题可适当利用排除法等技巧;在解答区域地理问题时,要善于运用教材中的案例研究方法;在回答人文地理相关问题时,一定要理清题意,答题要条理清晰,宁多勿少、宁全勿缺。 梁振锋:海南中学地理高级教师(海南省高考大纲说明编写者) 今年高考地理科目无论是考纲还是试题结构,与去年相比变化不大。试卷包括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必考内容包括义务教育部分和高中必修的3个模块,选考内容包括《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3个模块,考生在答题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任意选择其中一个模块作答即可。梁振锋老师认为,进入二轮复习后,考生一定要注意回归课本,在巩固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提升自己的地理综合技能。 一定要保持题量训练 进入4月后,许多学校基本上都已经进入第二轮复习了。梁振锋认为,在接下来的第二轮、第三轮复习中,考生一定要注意夯实基础知识,对考纲要求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整合、运用,搭建起一个知识框架,形成地理思维、知识运用及知识迁移能力,并最终提高自己的地理学科技能和素养。 在最后阶段的复习中,考生还是要保持一定题量的训练,通过训练、归纳、总结来提高自己复习的效率。梁振锋认为,通过做题,考生一方面可以提升自己的答题速度和技巧,另一方面,通过对近年高考真题的研究,还可以熟悉高考命题思路。但需要注意的是,做题不能盲目,而应该有选择性地挑选比较有典型性的题目进行训练,并且结合课本对这些典型题目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以加强自己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梁振锋特别强调,高考试题中所考的知识点,全都来源于课本和教材,考生一定要对课本这个解决问题的“万能钥匙”给予足够的重视。 提高和培养地理技能 在这一阶段的复习中,梁振锋认为,考生起码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地 理技能: 第一,重视地理知识与技能的运用。包括读图、绘图的能力培养,表格信息数据的处理能力,以及考试技能。做到脑中有图、胸中有图。考生一定要多动手动笔,加强考试技巧和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手脑并用才能使自己掌握的知识得到巩固。 第二,要强调地理信息能力运用。地理试卷中大部分题目都有图或表,要求考生能够从图表中收集有用的信息(如地理位置、自然、人文等显形或隐形的地理信息),并运用地理信息解答问题。要充分挖掘题干,在吃透题干提供的显性信息基础上,还要充分挖掘题干中所蕴含的隐性信息, 保证答题的完整度。 第三,要理论联系实际。考生平常要多关注生活中的地理、身边的地理;关注时政热点,关注热点问题中的海南元素。比如国际旅游岛、文昌卫星发射中心、昌江核电站、海南生态岛、东环铁路等内容,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高考试题只有源于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充满活力。 做选择题可用排除法 梁振锋介绍,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说,普遍存在的问题还是基础不够牢固。部分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较差,在知识点的活学活用上十分欠缺,做题时很容易被一些干扰项所误导;基础不牢导致能力也发挥不出来,发掘、整合信息的能力不足,在做题时往往因为对题目的深层、关键信息理解不透而导致失分。此外,答题不规范也是普遍存在的毛病,很多考生在答题就因为没有使用地理专业语言、语言描述不准确、条理不清、缺乏要点而丢分。 针对考生普遍存在的这些问题,梁振锋也介绍了一些可行的技巧:答题时,考生要遵循先易后难一般顺序,这样可以保证尽量多得分;选择题可适当利用排除法等技巧;在解答区域地理问题时,要善于运用教材中的案例研究方法;在回答人文地理相关问题时,一定要理清题意,答题要条理清晰,宁多勿少、宁全勿缺。 高考地理四类图像判读要领 分享到: 2012-03-01 16:15 作者: 来源:扬子晚报 字号:T|T 摘要:高考地理四类图像判读要领:常见的地理示意图,包括地理原理示意图、过程示意图、关联图、模式图、地理景观图等。既然是示意图,那么示的什么意是判读的关键。 “图像是信息的重要载体,也是地理学科的一大特色。近两年江苏地理卷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试题多以地图为切入情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熟练掌握各类图像的判读方法,才能准确获取信息分析答题。”来自南京一中的地理骨干教师吴佩红走进扬子直播室,为考生解析重点图像的判读要领。错过视频直播的考生可以登录扬子晚报招考频道点击收看。 一、地理分布图 地理分布图是最基础的一类地图,几乎每年的高考试题都会出现。判读地理分布图关键是:提取图中的有效信息,来分析答题。信息从哪里提取:图名、图例、注记、结合区域特征。地理分布图常常与特定的区域相联系,我们不可忽视一些重要区域的重要特征,尤其是与高中地理知识密切相关的区域。如:必修1中重要气候类型相对应的区域;必修2中重要的农业区、工业区;必修3中涉及的世界和中国重要区域。 二、等值线图 等值线图也是每年必考的一类地图,类型很多。根据等高线知识,我们可以推导出等值线的共同特征:(1)同线等值;(2)等差距全图一致;(3)等值线是封闭的曲线,但在一幅图上不一定全部闭合;(4)两条等值线不相交(等高线图中的陡崖处除外);(5)等值线疏密反映地理要素变化的快慢。 一般判读等值线图要注意“五读一分析”,即:(1)读数值;(2)读延伸方向;(3)读弯 曲状况;(4)读疏密程度;(6)读介于两等值线间的异常区域;(6)分析成因。 在各类等值线图中,最重要的是等高线图、等压线图和等温线图,要掌握它们的综合判读方法。 三、地理统计图 人文地理试题最常以统计图的形式呈现,主要有坐标图和结构图。 读图步骤一般是:(1)读图名:该图反映什么数据;(2)读坐标:坐标的含义、向哪个方向延伸;(3)读数值:坐标点数值、最大值、最小值、重要转折点数值;(4)判断规律,分析答题:在以上显性信息基础上找出规律,分析答题。 结构图判读的一般思路:(1)先看图例和图中文字说明,了解该图比较的地理项目;(2)其次看图中各地理项目的比例排序关系,特别关注比例最高的地理项;(3)最后揭示反映的问题,作出科学评价等。 四、地理示意图 常见的地理示意图,包括地理原理示意图、过程示意图、关联图、模式图、地理景观图等。既然是示意图,那么示的什么意是判读的关键。因此地理示意图判读的一般步骤:(1)了解图意,图文转换或图图转换;(2)知识回顾,寻找依据;(3)紧扣题意,准确答题。 高考地理答题要画辅助图 选择题别检查 分享到: 2012-03-01 16:15 作者:吕晓艳 来源:生活报 字号:T|T 摘要:高考地理答题要画辅助图:地理学科几乎大部分试题都与地图有关,这段时间考生要加强对地图的复习,要拿出地图册把它完整看一遍。 5月25日,哈师大附中高三地理备课组组长闫凯东介绍,新课改后的首次高考将由过去侧重考查知识向考查能力方向转变,同时试题注重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拿着考纲看书 目前考生最应该做的就是回归教材,这个时候要仔细把书上的内容读一遍,地理书的特点就是知识衔接紧密。新课改高考虽然注重考能力,但也是在知识的基础上出题。考生如果通读课本从时间上来看很紧张,所以可以拿着考纲对照书本内容,建立起一个知识体系,如果时间不够用也可以看课本的目录,对于自己掌握得好的知识可以跳过,重点看掌握得不好的地方。这样整体知识就会在头脑中变得清晰,对答大题都有帮助。 答题时应画辅助图 地理学科几乎大部分试题都与地图有关,这段时间考生要加强对地图的复习,要拿出地图册把它完整看一遍。不能只是手中有图,最终要达到心中有图,高考题当中以前曾经考过没有图的题,考生自己需要构建一个图。考生在做题的同时还应把地图册拿到手里,而高考答题时最好画辅助图,对答题非常有帮助。 高考前要坚持做题 高考前要做习题,应一直坚持到高考前最后一天,因为这样可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考生可多做一些精炼题,不要做难题和偏题,那样会影响心情,也可以把错题找出来,重新做一遍。 选择题不宜二次检查 过去老师总倡导考试结束之后如果有剩余时间可以检查选择题,把当时做错的题改过来。但从目前的高考来看,检查选择题不是最佳方法,因为选择题的容量特别大,如果第二次检查会很匆忙,没有第一次答题的时候细致,所以容易把对答案改错。从这几年的命题方式来看,选择题都是由简单到复杂,建议考生最好按照顺序答,不要跳着答。 力争在选修题上多拿分 地理学科在文综合中相对较难,但从今年来看,地理学科的难度并不高,因为从选修题来看,比以往的大题易答一些,这道15分的题,考生在模拟考试中都能得8分到10分左右,因此考生在答地理题时应力争把选修题答好,多拿分 高考自然地理中的难点解析 分享到: 2012-03-01 16:14 作者: 来源:南方日报 字号:T|T 摘要:高考自然地理中的难点解析:牛顿的惯性定律是这样说的:由于惯性,任何水平运动的物体总要力图保持它原来的方向和速度。 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如何影响中国气候, 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我国夏半年的天气过程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其高度可延伸至平流层。在整个对流层的同一高度上,中心温度比四周高,是一个常年存在的、深厚的暖性反气旋。在地面上,闭合等压线的形状东西扁长,范围非常大,尤其是在夏季,几乎占整个北半球的1/4。其强度和中心位置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范围较小,强度较弱,中心平均气压为1020百帕左右,中心位置在夏威夷群岛附近,其西部高压脊很少深入至中国沿海地区;夏季高压强度增加,中心气压值平均值可达1025百帕以上,中心位置约在西经1500、北纬360处,高压范围较大,其西部脊线可伸至我国沿海地区。 太平洋高压脊的活动,与我国降水的关系十分密切。它送出的暖气团,与中高纬大陆的冷气团相遇,形成锋面,形成大量降水。随着太平洋高压脊线的南北进退,我国东部地区的雨带也随之移动。6月以前对流层中、下层副热带高压西部脊线,在北纬200以南活动,雨带徘徊在长江以南地区;6月中旬,脊线突然北跳至北纬250附近,雨带则徘徊在江淮流域,形成准静止锋与梅雨天气;7月中旬,脊线第二次北跳,维持在北纬300附近,雨带就北移至华北;9月以后脊线南撤,雨带又复南移;10月中旬以后,脊线又回复至6月以前的位置。 在夏季,我国南方各省、自治区都可以受到太平洋高压西部脊线的直接控制,处于它的西南部,所以一般吹东南风。虽然东南风带来海上暖湿空气,但是在下沉气流作用下,气层比较稳定,白天没有云雨产生,天气极为闷热。如其持续时间较长,常常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天气。 如何正确理解地球自转偏向力, 关于地球自转偏向力的问题,中学阶段老师只是仅强调对于其偏转方向的记忆,即: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左偏,赤道上水平运动的物体不发生偏转。但是为什么存在偏向,为什么有这个力的存在,却很少有人说得清楚。其实道理也并不复杂。 基于对高中物理中的惯性定律的正确理解,理解地球自转偏向力绝非难事。牛顿的惯性定律是这样说的:由于惯性,任何水平运动的物体总要力图保持它原来的方向和速度。地球上的人是基于经纬网来定位的,经线表示正南和正北方向,纬线表示正东和正西方向。假设北半球有一物体起始由A1向B1运动,即向正北方向运动,亦即沿着经线方向运动。由于惯性,物体始终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A1B1始终要和A2B2保持平行,但是经线之间并不平行,而是越向极点,间距越小,而我们以经线来确定正南正北方向,所以看起来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了偏向,北半球向右偏转,纬度越大偏角越大,同理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左偏转。赤道上经线之间相互平行,水平运动的物体始终和经线走向保持一致,所以赤道上水平运动的物体不会发生偏转。那地球自转偏向力是如何产生的呢,其实这个力并非真实存在的力,而是一个假想的力。什么样的力不改变速度大小,只改变速度的方向,这个力必须满足在沿速度方向正交分解没有分力,不提供这个方向的加速度。所以这个力的方向必须垂直速度的方向,只起改变方向的作用,不改变速度大小。水平运动的物体纬度越高,偏向越大,我们可以认为纬度越高,地球自转偏向力越大,同时画北半球地球自转偏向力时 应该垂直于速度方向画在右侧,同理南半球画在左侧。 高考地理五大洲考点汇编 分享到: 2012-02-24 16:05 作者: 来源:高分网 字号:T|T 摘要:日本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气候为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由于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所以多火山和地震。 第一节自然环境 1、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洲。亚洲大部分在东西半球中的东半球,南北半球中的北半球。 2、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为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为苏伊士运河;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为白令海峡。 3、亚洲分为六个地区;东亚、南亚、西亚、北亚、中亚、东南亚 4、亚洲最大的平原为西西伯利亚平原;世界最大的湖泊,且为咸水湖的为里海; 世界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为贝加尔湖;世界上最大的半岛为阿拉伯半岛; 世界最大的群岛为马来群岛;世界最高大的山脉为喜玛拉雅山;世界最高峰为珠穆朗玛峰; 世界最高的高原为青藏高原;世界陆地最低点为死海 5、亚洲地势特点;中间高、四周低;河流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呈放射状流向四周海洋 6、亚洲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大陆性气候广布的特点。 第二节人文环境 1、亚洲人口稠密区是东亚、南亚和东南亚。亚洲大小民族有1000个左右,人口最多的是汉族。 2、亚洲的三个人类文明发源地是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印度河流域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日本 1、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邻土有四个大岛及附近小岛屿组成,其中最大的为本州岛。日本附近著名渔场为北海道渔场,著名的山峰富士山为火山,日本的国花为樱花。 2、日本国情为地域狭小,资源贫乏,依靠进口原料与能源形成了加工贸易为主的发达经济,贸易对象主要有美国、中国和欧洲。 3、日本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气候为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由于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所以多火山和地震。民族以大和民族为主,日本文化为典型的东西方文化兼容。 4、?北海道岛,?四国岛,?本州岛,?九州岛,?东京城市,?横滨城市,?名古屋城市,?太平洋,?日本海。 日本的工业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日本的主要工业区名称是京滨工业区、名古屋工业区、阪神工业区、濑户内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 第二节东南亚 1、东南亚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东南亚地处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 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上。 2、东南亚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东南亚还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胶、油棕、椰子和焦麻产地,有‘世界油王’之称得为油棕。 3、东南亚的马六甲海峡是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地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4、中南半岛地形分布特点为山河相间纵列分布。中南半岛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东南亚大部分位于热带,其中,中南半岛主要为热带季风气候,马来群岛主要为热带雨林气候。 5、东南亚居民大多是黄种人,其中华人和华侨占了一定比重。中国人旅居国外并取得所在国国籍的称华人,保留中国国籍的称华侨。中国华人华侨最多的省是广东和福建。专业化和机械化,形成农业带,主要农业带有玉米带、小麦带和乳畜带。需进口热带农产品。山东南面,生产硅片著名。美国首都华盛顿,最大城市纽约,火箭城休斯敦,汽车城底特律。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国。 高考地理环境必背19考点 分享到: 2012-02-24 16:05 作者: 来源:新东方网 字号:T|T 摘要:商品粮生产基地: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汉平原、苏皖北部平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河西走廊、南疆„„ 高中地理必背考点(地理环境) 1、农业的分类:?按生产对象分类: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 ?按投入多少分类:粗放农业(靠天吃饭);密集农业(劳动密集与资金密集型) ?按产品用途分类:自给农业;商品农业(考虑市场需求量,主要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地区) 2、农业的主要区位:自然区位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区位因素有:市场、交通运输、政策 3、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自给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商品率低、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单产高)?商品谷物农业(商品农业,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 ?大牧场放牧业(地广人稀,交通便利)?乳畜业(靠近市场)?混合农业(对市场的适应性与灵活性) 4、我国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优势: 南方:水土流失(水热充沛)华北:土地盐碱化、春旱、夏涝(光照充足) 东北:热量不足(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广)西北:水资源缺乏(光照充足) 5、我国农作物分布:?东耕西牧;?南蔗北菜; ?南稻北麦(冬小麦—秋种夏收—华北平原,春小麦—春种秋收—东北平原); ?茶叶—气候湿润的酸性土壤(江南丘陵);?温带水果---苹果、梨、桃 ?商品粮生产基地: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汉平原、苏皖北部平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河西走廊、南疆、宁夏平原(太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已不再是商品粮基地) ?商品棉基地(热量充足、光照强):江汉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冀中南、鲁西北和豫北平原、黄淮平原及南疆等 6、?原料指向型工业:甜菜或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新疆的纺织 厂 ?市场指向型工业: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饮料厂、食品厂、玻璃厂、欧美在中国建芯片厂(汽车厂) ?动力指向型工业:炼铝厂、有色金属冶炼、火电厂、水电站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纺织厂、普通服装厂、电子装配厂、包带、制伞、制鞋厂 ?技术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芯片)、卫星、飞机制造厂、精密仪表 7.有污染的工业企业应布局在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向,或位于最小风频风的上风向;布局在河流的下游。 8、传统工业区(丰富的煤、铁资源):德国鲁尔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东北工业区。 9、新兴工业区(企业规模小或技术水平高):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美国的“硅谷”、日本的北九州等 10、产业转移的原因---选择最佳区位(资源原料供给、劳动力素质、工资水平、市场需求、环境容量、国家政策),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发达国家工资水平不断提高、传统工业区环境压力日益沉重,发展中国家工资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 11、产业转移的方向:英国——德国——美国——日本——东南亚、拉丁美洲、我国沿海(进一步内地) 12、产业转移的影响: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的国际分工与合作,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 ?对于转移国来说,可以实现产业升级,但也可能会导致失业人口的增加; ?对于接受国来说,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但也可能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13、促使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设分厂的原因是:廉价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低廉的地价。如跨国公司在中国建芯片生产厂、汽车厂,是因为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不是因为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土地)。 14、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的契机; ?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东南沿海、毗邻港澳台,靠近东南亚的优越位置; ?劳动力丰富廉价的优势条件;?侨乡 15、珠三角地区工业化过程中问题:对外资吸引力下降,产业升级面临困难,发展后劲不足。 ?珠三角地区产业基础(轻工业为主)先天不足;?科研实力比不上长三角地区; ?市场腹地不够广阔;?工资和地价水平提高;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16、珠三角地区工业化过程中措施: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重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电子信息产业升级。 ?加强各城市的分工与合作,构筑大珠三角洲城市群; ?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加强规划和管理,改善投资环境和生态环境。 17、五种现代运输方式的特点 铁路:运量大、运速快、运价较低、连续性好; 公路:灵活性好,但运量少,适于短途运输; 水运:运量大、运价低,运速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 管道:连续性好、运量大,投资大、灵活性差。 空运:运速快,但运量小、运价高; 18、港口区位:?河港要布局在河宽水深(侵蚀岸一侧)地方; ?海港要布局在水深(等高线密集处)、泥沙淤积少、风浪小、地形平坦处。 19、商业中心区位:?市场最优原则,要求位于城市的几何中心; ?交通最优原则,要求位于市区环行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高考地理高效复习的三个建议 分享到: 2012-02-24 16:05 作者: 来源:新东方网 字号:T|T 摘要:从以前的考试中,特别是二模考试中,你对试题及资料的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如何。是否能快速、正确、完整的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的要求以及考察的意图。 回顾二模,回顾复习、练习的情况,同学们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同学们的解读获得信息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调动和运用知识的本领大大的增强,描述和阐释事物的技巧日趋成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方法渐臻完善。特别是在二模考试中,大部分都取得了较理想的成绩。但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按考纲要求,参照北京多年的考题,再汇集自己在每次考试中发现的问题,面对教材,认真的查缺补漏,制定新的复习计划。力争在今后模拟考试中,特别是今年的高考中,锦上添花,考出自己的水平,考出自己的理想成绩。 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查、补、练。 一、结合考纲查能力补方法和技巧。 1. 从以前的考试中,特别是二模考试中,你对试题及资料的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如何。是否能快速、正确、完整的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的要求以及考察的意图。如读不懂,不会读,特别是一些图表等,如果你读不懂,那就要在读方面多练、多读、多看。必须能明确的看懂。如读懂了,还要看你能否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再组织形成综合性的有用信息。如不能达到或不熟练、不准确。就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查一查、补一补、练一练。 2. 结合考试情况,是否能将所学知识与考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及知识点迁移,如不知道应该是与什么知识点,或是联系不上,是知识点掌握的不牢,还是调动和应用知识的本领、能力不够。要实事求是的查一查。如知识点没掌握,那就回归课本,认真下功夫复习、背一背。如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够,就针对做一些练习,做一些题。切实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方法。 3. 结合题目查一查自己的描述、阐释事物的技巧和方法如何:是否能正确表述事物、准确表述和阐释事物的特征。如不能,是自己的知识面、知识点掌握的不够,就针对的复习巩固知识点。另外还要把本学科的知识与跨学科的知识要结合一些典型的例题,练一练、补一补,真正提高自己的能力。达到能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全面正确的描述和阐述,并且意义完整。加强自己的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是否能运用判断、归纳、概括、演绎、比较等方法论证问题。并且在论证中观点要明确,表述要清晰,逻辑要严谨,还要能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的思维。如不能,就要按老师讲的或参考北京往年高考题,其它模拟题认真训练,提高。 二、回归课本。按考纲规定的内容抓住各个考点,要理解性的掌握,记忆。并能活学活用,灵活掌握,能熟练的调动,迁移,运用。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各章节,梳理清楚,要知识的结构与联系都要明确。 不懂的要抓紧问老师,学懂,掌握不牢的要反复强化记忆,多练,多背,多记。总之,各知识要点要都掌握,并能调动,迁移,运用自如。 三、调整心理状态,取消紧张、自卑感、压力感,树立信心,要训练成沉着、冷静、自信、认真、仔细地答卷习惯和考风,认真对待每次考试练习,“把平时当战时”,变“小考” 为“高考”。让每个人都适应高考。 并且每次考练后,都要认真总结,每次考练都要有收获,有所进步,有所提高。 总之每个同学要因人而宜,结合自己实际情况,有重点、有目的、有方向的查、补、练。为考出理想的成绩而不懈努力。 • 高考地理五个单元必背考点汇编 分享到: 2012-02-24 16:05 作者: 来源:新东方网 字号:T|T 摘要:新东方网高考频道整理了高考地理五个单元的必备考点,包括地图、地球运动、大气、水环境和陆地环境。 第一单元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第二单元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 动力。 ?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昼夜更替?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途中时间 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区时差=时区差 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17、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18、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於纬度和地势?地形平坦开阔); 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太原:技术力量强;?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 ?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19、公转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形成 20、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2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22、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23、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24、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25、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26、典型的季节现象 地理现象时间季节 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冬半年 地球公转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正午太阳高度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12月22日左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昼夜长短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等温线陆地等温线均向北凸出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北移随太阳直射点南移 雪线雪线上升雪线下降 北印度洋洋流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我国的降水夏李风影响,降水多冬李风影响,降水少 我国的河流内流河因高温导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风影响,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东北地区分春汛、夏汛大部分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部分河流有断流现象 我国的季风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少雨 我国的农业生产全国普遍高温,农作物进入生长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渐过渡到两年三熟至一年一熟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於越冬期,南方热带地区水热充足,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 气象灾害旱涝(华北春旱、长江伏旱)、暴雨、台风(表现:强风、暴雨、风暴潮)寒潮、沙尘暴、乾旱、暴雪 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较多较少 第三单元大气专题 1、对流层的特点:?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准分布:?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2、水准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13.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准运动叫风,水准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14、风向:(1)风向-—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确定水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 1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1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准运动并相遇) ?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1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18、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气旋(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19、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三圈环流(垂直分布) 画出右面三圈环流回圈图 ?气压带、风带(水准分布) 画出右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北撇南捺”) ?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视窗要避开东南方向; 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视窗要避开东北方向。 20、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1、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平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22、东亚、南亚季风环流:(如右图) 东亚: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 南亚: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由风带和气压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共同作用形成。 23、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雨带的移动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准静止锋)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进入“伏旱”(反气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旱涝灾害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24、气候形成因数: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2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判断南北半球,?判断热量带,?判断雨型。 ?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 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亚热带气候类型: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o——40o大陆的西岸,位置在西风带和副高之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乾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夏季风--高温多雨。 ?温带气候类型: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以0?以下。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o--60o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o--55o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冬季风影响,寒冷乾燥,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26、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以北半球为例分析): 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年降水量少。 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 27、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乾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台风旱涝灾害寒潮 发生的时间夏秋季节春夏秋秋末、冬季、初春 发源地热带洋面或副热带洋面蒙古、西伯利亚 影响地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的全国范围除青藏、云贵、海南外的广大地区 天气变化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大风、雨雪、冻雨 28、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CO2)、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O3)、酸雨(SO2、NO2) 29、温室效应 ?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CO2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CO2相对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纬受损,高纬受益,使适宜种植业生产地域缩小,粮食减产。) ?极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区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坏。 30、绿化的环境效益: ?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 ?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第四单元水环境 1、水回圈:?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回圈和海上内回圈。 ?水回圈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它的重要意义在於: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以雨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 ?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3、我国河流补给的差别:?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 ?我国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 4、海水等温线的判读:?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高温流向低温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响海水温度因素——太阳辐射(收入)、蒸发(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风(地球上的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 7.洋流的分布(画一画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图): ?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8.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影响海洋生物—-渔场?影响航海?影响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渔场:北海道、北海、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秘鲁渔场――上升流 10.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这裏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 ?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饵丰富。 11.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海啸和风暴潮。 12.海洋环境问题指源於人类活动的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第五单元陆地环境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 3、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层理构造、有化石)、变质岩。 4、地壳物质回圈: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5、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6、地质构造的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 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8、地垒--庐山、泰山;地堑--东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 10.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 ?流水侵蚀——沟谷、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 弯曲的河道--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港口宜建在凹岸) ?流水沉积——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风力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蘑菇石、风蚀柱、风蚀城堡等 ?风力沉积——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黄土高原; 1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例如我国西北地方各环境要素都体现出乾旱特徵。 12、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有:?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纬度地带性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经度地带性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水分和热量)----垂直地带性 13.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山地所处的纬度;?山地的海拔;?阳坡、阴坡;?迎风、背风坡。 14、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阳坡、阴坡); 15、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例如我国西北地方的绿洲。 16、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两大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我国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国位 於两大地震带中。 ?地质灾害的防御: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护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第六单元季节知识专题 学习好季节知识的关键:?北半球与南半球季节相反,即北半球与南半球在同一时间处於不同的季节。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方向;晨昏线与经线和昼夜的位置关系;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的四个重要节气:3月21日春分,6月22日夏至,9月23日秋分,12月22日冬至。 •[高考地理知识点]河流专题 分享到: 2011-11-17 17:36 作者: 来源:新浪博客 字号:T|T 摘要:高考一轮复习需要同学们整合地理所有知识点,这样才能为之后的二轮复习做好准备,将知识点整理成网络,进行系统的专题复习。新东方网整理了高考地理知识点,希望对大家的复习 河流专题: 1.河流与等高线地形图:?河流与等高线弯曲的关系,河流在山谷中发育,等高线弯曲处指向高值区;?河流与地势高低的关系是河流总是由高处流向低处;?河流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等高线密集,流水速度快,水能丰富,等高线稀疏,流水速度慢,航运条件较好。 2.河流水系特征:水系特征与河流所在地形地势地貌关系密切,主要包括发源地与流向;长度与流域面积;支流及注入海洋;上、中、下游的划分及各河段河床特征;流经省区、重要城市及流经地形区。 3.河流水文特征:?径流总量取决于流域集水面积大小、流经气候区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取决于主要补给水源的水量变化,主要还是要分析流经地区的气候特点,当然有地下水或湖泊水补给的河流流量较稳定,径流变化较小;?结冰期取决于气温的高低,一般气温低于0?;?凌汛一般多发于春秋季节,有结冰期且河流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河段;?含沙量取决于过水地面土壤的疏松程度和植被覆盖状况,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航运价值一般在河流下游较高,特别水位高、水量大,水流平缓,河道深且宽阔,无急流瀑布险滩地区通航价值大,当然水运的市场需求也有很大关系,特别是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水能资源一般在河流的中上游,流量大、落差大的水能丰富,峡谷地区适于筑坝;?人类活动,一般河流两岸人口密集,引水、筑坝、改变地面状况、污染、航运等都会影响河流水文和生态。 4.河流地貌:?河流流经山区,流水侵蚀作用显著,一般形成峡谷、V形谷、瀑布(一般岩层上硬下软),坡面破碎、沟壑纵横;在出山口或山麓,流水沉积作用显著,一般形成山麓冲积扇;山区水土流失,东南丘陵形成“红色沙漠化”,云贵高原形成“石漠化”;?河流流经平原地区,流水沉积作用显著,形成宽谷和冲积平原;?河流入海口受河流水和海水的相互作用(河流水作用为主),发育形成河口三角洲。 5.地形对水文的影响: 地势决定河流的流向,由高处向低处流。结合地图方向可确定河流的具体流向。 地形类型、地势落差、坡度决定河流流速、支流发育情况。地势陡峭的山区,一般河流流速大、水流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平原地区,一般河网密布,流速平缓,水量丰富的河段有利于航运。 山脉往往是相邻两大流域之间的分水岭。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根据山脊线可确定河流流域的范围。 6.气候对水文的影响 多雨型气候区: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流量随雨量的变化而变化。降水季节变化大的地区,河流有明显的汛期和枯水期,降水量最多的季节出现汛期,有时易出现洪涝灾害。 干旱型气候区: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气温最高的夏季,流量最大,出现汛期。 气温较低地区:冬季气温低于0?以下,河流出现结冰期。冬季寒冷而漫长的地区,河流冰期较长。 气温较高地区:冬季气温高于0?以上,河流没有结冰期。 [高考地理知识点]地下水专题 分享到: 2011-11-17 17:36 作者: 来源:新浪博客 字号:T|T 摘要:高考一轮复习需要同学们整合地理所有知识点,这样才能为之后的二轮复习做好准备,将知识点整理成网络,进行系统的专题复习。新东方网整理了高考地理知识点,希望对大家的复习 1.类型:地下水按照埋藏条件划分为潜水和承压水 类型 位置流向补给分布深度和水质 潜水 (重力水)地表以下第一个隔水层以上从高处流向低处雨水和地表水分布区与补给区一致埋藏浅,易开采,易污染 承压水 (自流水)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从压力大处流向压力小处潜水分布区与补给区不一致埋藏深,水质好,流量稳定 2.地下水的来源: ?主要是大气降水。降雨历时长,强度不大,地形平缓,植被良好的情况,对地下水补给最有利。 ?河湖水补给。河湖水位高于潜水面时,河湖水补给两岸潜水。反之,潜水补给河湖水。黄河下游只有河水补给地下水。 ?凝结水:在干旱地区,大气降水很少,主要是大气中水汽直接凝结渗入地下。 ?原生水:主要与岩浆活动有关,数量很少。 3.地下水的问题与保护: ?不合理灌溉——土壤盐渍化——科学管理。 ?过量开采——地下漏斗区,地面下沉;沿海海水入侵,地下水水质变坏。——及时人工回灌。 ?保护自流水补给区的自然环境。 4.潜水面的形状及其表示方法 潜水面通常是一个起伏的曲面,一般倾向于邻近的低洼地区,即潜水的排泄区,如冲沟、河谷等。它的起伏与地貌大体一致,但比地貌的起伏要小些。山区潜水面的坡度较大,可达百分之几。潜水面的形状可以用潜水剖面图和潜水等水位线图来表示。前者是在地质剖面图上,将已知各点的潜水位联接起来而成,它可以反映出潜水面形状与地貌、隔水底板及含水层岩性的关系等。所谓潜水等水位线图就是潜水面的等高线图。它是根据潜水面上各点的水位标高绘制成的,一般绘制在地形图上。绘制的方法与绘制地形等高线的方法类似。 根据潜水等水位线图,可以解决下列问题:(1)潜水的流向:垂直于潜水等水位线从高水位向低水位的方向,就是潜水的流向。(2)潜水埋藏深度:将地形等高线和潜水等水位线 绘于同一张图上时,则等高线与等水位线相交之点的潜水埋藏深度即为二者高程之差。(3)潜水于地表水的补给关系:根据潜水等水位线和地表水的水位高程便可以确定。 5.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无论哪一种地下水都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涌出地表形成泉。泉的形成还与地质构造有关,分布最广泛的泉总是与石灰岩地区的单面山构造相联系;在断层发育的岩区,泉可以沿断层一带的透水层上升涌出地表。 6.澳大利亚盆地位于澳大利亚东部,又称自流盆地。该盆地的地质构造是一个巨大的向斜盆地。水层埋藏在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为承压水。含水层在湿润的东部山地出露,向西倾斜,一部分渗入地下的降水顺着倾斜的含水层流向盆地中部。盆地中部为承压水的承压区,地下水承受一定的压力,在盆地地势较低处打井,有的可以自然喷出,形成自流井。 澳大利亚自流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自流盆地。自流井的盐度高,不宜用来灌溉农田,一般可作牲畜饮用水,因此对畜牧业发展非常有利。 7.深层地下水与浅层地下水、承压水与潜水不是一回事。深层地下水与浅层地下水是依据地下水的埋藏深度来区分的,而潜水与承压水是依据埋藏条件来区分的。 高考地理知识点]太阳高度专题 分享到: 2011-11-17 17:35 作者: 来源:新浪博客 字号:T|T 摘要:高考一轮复习需要同学们整合地理所有知识点,这样才能为之后的二轮复习做好准备,将知识点整理成网络,进行系统的专题复习。新东方网整理了高考地理知识点,希望对大家的复习 太阳高度 (一)等太阳高度线图的判读 等太阳高度线图可以看做是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的俯视图,判读时需掌握以下方法,有助于正确解答问题: 1.图的中心为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以该点为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通过该点的经线即太阳直射的经线,地方时是12点;通过该点的纬线即为太阳直射的纬线,其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从太阳直射的纬线向南北逐渐降低。根据太阳直射纬线推断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及季节,并判断与之相关的地理现象。注意区别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的不同。 2.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据此可计算该经线上某一点的纬度数值;如果太阳直射赤道,则赤道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就相差多少度;如果太阳直射点不在赤道,则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的差值一定大于太阳高度的差值,以此推算该纬线上某一点的经度和地方时。 3.如果图中标注了太阳高度的数值,则视具体数值而判断:一是最外侧的大圆圈为0?等太阳高度线,即为晨昏线,一般是太阳直射经线以东最大的半圆为昏线,以西最大的半圆为晨线;二是图中最大的圆圈不是0?等太阳高度线,因此,也就不是晨昏线。如果没有标注太阳高度的数值,在图中最外侧的大圆圈上太阳高度为0?,即晨昏线。 4.由于太阳直射经线上太阳高度南北跨度为180度,当太阳直射赤道时,此经线最北点为北极,最南点为南极;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极点在最北点以南,图上没有南极点;太阳直射南半球时,相反。 (二)日影的朝向和长短变化 1、正午日影朝向和长短变化 正午日影的朝向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周年往返移动,正午日影朝向不仅随空间,而且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日影始终朝北。北半球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正午日影最短。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日影最长。 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的日影始终朝南。北半球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正午日影最短。北半球夏至日,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日影最长。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回归线上只有一次),日影最短(日影与物体本身重合)。 2、日出、日落时日影朝向 在北半球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太阳从正东面升起,正西面落下。因此日出时日影朝西,日落时日影朝东。 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于夜,全球各地(极昼区域除外)太阳从东北方升起,西北方落下。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南。从春分日至夏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升起和落下方向也逐渐北移;从夏至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向南移。 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短于夜,南半球反之。全球各地(极昼区域除外)太阳从东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因而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北。从秋分日至冬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南移;从冬至日至第二年的春分日,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北移。 由此可见,太阳的升落方向(日影的朝向与升落方向相反)不仅随空间,而且随时问的变化而变化。从赤道开始,随着纬度的升高,太阳的升落在南北方向上的变化幅度也逐渐增大。 (三)其它知识点: 1、极点:在极点上看太阳,太阳在地平圈以上作圆周运动,表现为不升不落。这是因为一天中极点离太阳的距离都相等的缘故。 (1)极点上,一年中在极昼期太阳高度在0??到23.5??间变化。 (2)极点上所见的太阳高度与太阳直射纬度度数相等。如:若太阳直射21?N,则北极点上看到的太阳高度为21?;反之,北极点上看到的太阳高度为21?,则可知道太阳直射21?N。 2、赤道:赤道上因全年昼夜等长,所以总是6点日出18点日落,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在90?和66.5?间变化。 3、极昼出现的最低纬度的地点。太阳高度日变化特点是0点日出,24点日落这些地点中最大的正午太阳高度为47?,其纬度与该日太阳直射纬度互余。 4、处于极昼期的地点(除该日极昼的地点)。处于极昼期的地点太阳高度日变化特点是一天中太阳都在地平线以上,非极点地区表现为斜升斜落,一天中最小的太阳高度大于0?,其大小等于当地纬度与极昼最低纬度大小之差;这些地点中最大的正午太阳高度小于47?(非极圈)。 [高考地理知识点]工业专题 分享到: 2011-11-17 17:35 作者: 来源:新浪博客 字号:T|T 摘要:高考一轮复习需要同学们整合地理所有知识点,这样才能为之后的二轮复习做好准备,将知识点整理成网络,进行系统的专题复习。新东方网整理了高考地理知识点,希望对大家的复习 ?日本工业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及濑户内海沿岸,原因:?本土资源匮乏,工业原料需大量进口;?国内市场狭小,工业产品要大量出口;?沿海为平原,利于建厂;?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利于原料与产品的进出口。 ?埃及的经济支柱:石油、运河、侨汇、旅游. ?新加坡的经济支柱:炼油、造船、电子电器、海上钻井平台制造. ?工业集聚: ?传统工业区: 集聚原因:由于现代工业生产专业化程度高,企业之间的协作和竞争性很强,工业集中布置可产生集聚效应。 集聚意义: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不利:工业集聚导致企业间争地、争水、争动力、争公共设施;加剧地区的环境污染。 ?新兴工业区: 高新技术产业在地区分布上常具有较为显著的地区集群特点的好处是:共用基础设施;加强信息联系和协作。 ?意大利新兴工业基地和我国乡镇企业(浙江温州) 区位分析:?大批廉价劳动力;?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张价;?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政府的大力支持。 特点:?以中小企业为主;?轻工业为主;?生产过程分散;?资本集中程度低;?分布在小城镇或农村。 不同点:?企业之间相互竞争;?没有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 调整措施:?重视专业分工,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实施产业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及时把握国际市场产品的需求信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形成规模生产;?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培训,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与国外大企业进行合作,提升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 ?“硅谷”:美国硅谷、德国慕尼黑、日本的九州岛、英国的苏格兰中部地区、印度的班加罗尔区位分析: 自然因素: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 社会经济因素:?科技发达(有高等院校);?便捷的交通(高速公路、航空港);?军事定货(美国硅谷)。 特点: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比例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发展变化原因:利用这些地区劳动力、土地、住房都便宜的优势条件。 ?我国四个工业基地的区位劣势: 辽中南重工业基地:能源、水源不足。 京津唐工业基地:水源不足;污染严重。 沪宁杭工业基地:能源、资源缺乏;土地紧张;污染严重。 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基地:能源、资源不足。 (8)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一)自然条件:位置、土地、水源。 (二)经济因素:农业基础、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 (三)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会 需要、历史条件、政策。 (四)环境因素:主要用于微观布局。 工业区位因素是多方面的,在诸多的区位因素中,某种工业的区位选择所要考 虑的主导因素可能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因此,在现实的区位选择中,要首先 考虑其主导因素或具有明星优势的条件。 注:?原料地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原因是工业所用原料的范围越来越 广,可替代原料越来越多,加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 在逐渐加强;?沿海、沿江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 的吸引力;?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越来越重要;?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在逐渐加强。 [高考地理知识点]工业专题(2) 分享到: 2011-11-17 17:35 作者: 来源:新浪博客 字号:T|T 摘要:高考一轮复习需要同学们整合地理所有知识点,这样才能为之后的二轮复习做好准备,将知识点整理成网络,进行系统的专题复习。新东方网整理了高考地理知识点,希望对大家的复习 (五)工业区位选择的一般规律:1。从经济因素看,要考虑土地成本、原材料、运输、消费市场、劳动力价格等因素分析;2。从环境因素看,需要考虑风向、河流流向等因素,大气污染严重的工厂布局时应选择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与冬夏季风垂直的郊外或城市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水污染严重的工厂则要考虑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的工业则要远离农田和居民区。 (9)区域工业发展条件分析 (一)分析思路 某地发展工业的条件,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分析: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农 业基础(农业可以为工业提供粮食、副食品、原料、劳动力等);交通条件;市场条 件;劳动力条件;技术条件;历史条件;政策条件等9个大的方面。 注:?在分析某地工业发展条件时,不需要把每个方面都分析到,要抓住当地 特色,前面提供的只是分析角度;?分析时应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大的方 面去分析。 (二)举例 例l:分析我国沿海四大工业基地发展工业的条件是: (1)均位于我国东部沿海,海运方便,有利于对外开放,铁路、公路、水运、管道运输连接国内各地,便于物资、人员、信息交流; (2)当地及邻近地区资源或原料丰富,如,辽中南地区的铁、石油,京津唐地区的煤、铁、石油、海盐、棉花等; (3)京津唐和沪宁杭地区科技力量雄厚,辽中南地区工业基础好,珠江三角洲靠近港澳台和东南亚,为侨乡,有吸引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优势; (4)四大基地中有不少的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享有发展经济的优惠政策。 例2:上海建立大型钢铁企业的有利条件是什么?海南为何目前仍没有建立 钢铁企业? 上海无煤无铁,缺乏原料、燃料,它之所以能发展钢铁工业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1)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上海位于长江人海处,居我国大陆南北沿海航运中 点,京沪、沪杭两条铁路在此相接,是水陆交通枢纽。可以利用便利海运、廉价的河 运从内地和国外输入煤铁,发展临海型钢铁工业。 (2)接近消费市场。上海市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上海所在的长江三角洲工业区又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各种工业的发展需要消耗大量钢铁,建立钢铁企业,可以就地消费,减少运输费用,降低成本。 (3)工业用水方便。上海位于长江人海口,大型现代化宝山钢铁联合企业就建立在长江之滨,工业用水极为方便。 (4)技术力量雄厚。上海工业的发展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沿海地区老工业基地,知识技术密集,高等教育、科学技术都很发达,能为我国生产高、精、尖、新的产品,为全国钢铁企业培养和输送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 海南岛虽然蕴藏着丰富的富铁矿,但由于能源短缺,开发较晚,技术落后,市场狭小,目前还没有建立大型钢铁企业。自从1986年成立海南省以来,它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海南的钢铁工业也会兴起的。 (10)、工业主导区位分类 原料指向型: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的成本较高——接近原料产地——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加工厂——原料影响在减弱 市场指向型: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的成本较高——接近市场——饮料厂、家俱厂、印刷厂、石油加工厂——市场影响在加强 动力指向型:需要消耗大量能源——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有色冶金——动力影响在减弱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需投入大量劳动力——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纺织厂、电子装配厂、服装厂——劳动力数量影响在减弱,劳动力素质影响在加强 技术指向型:对技术要求高——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集成电路,飞机制造、核电、精密仪器仪表厂人才和知识的影响力在加强。 [高考地理知识点]人口数量与分布专题 分享到: 2011-11-17 17:35 作者: 来源:新浪博客 字号:T|T 摘要:高考一轮复习需要同学们整合地理所有知识点,这样才能为之后的二轮复习做好准备,将知识点整理成网络,进行系统的专题复习。新东方网整理了高考地理知识点,希望对大家的复习 人口数量、分布小专题: ?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的不利影响及对策: 问题: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自然增长率形成人口压力,给资源和环 境带来巨大压力,造成人均资源减少、就业困难、生活水平下降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种种 资源和环境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控制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 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的不同侧重点: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 问题: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制约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措施: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 问题:人口老龄化,青壮年负担过重以及赡养众多孤寡病残老人。 措施:关心照顾老人,建立社会保障、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巴西(澳大利亚)人口集中于东南部,原因:?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平坦,利于耕作;? 交通便利,多优良港湾,工业发达;?欧洲殖民者最早到达这里,开发历史较早; (4)中国人口问题:?我国人口问题表现为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口结构不合理(男性比例偏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出现);人口素质较低;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我国目前人口问题最大的任务是继续保持较低人口自然增长率而不是控制人口老龄化 [高考地理知识点]文化小专题 分享到: 2011-11-17 17:34 作者: 来源:新浪博客 字号:T|T 摘要:高考一轮复习需要同学们整合地理所有知识点,这样才能为之后的二轮复习做好准备,将知识点整理成网络,进行系统的专题复习。新东方网整理了高考地理知识点,希望对大家的复习 文化小专题: ? 新石器文化源地属于 文化系统 源地。 原因: 每个文化遗址都是由特定的文化事物构成的文化综合体,若干个具有一定联系 的文化综合体就组成特征明显、结构完整的文化体系。 ? 为什么说都江堰是顺应了自然规律? ? 既可防洪又可灌溉 ? 没有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变式: 为什么说江南丘陵的梯田顺应了自然规律? ? 丘陵地区坡度较小,开垦梯田后,既没有造成环境污染,也没有造成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开垦梯田后,既充分利用了地形、光热等自然资源,又使农业得以充分发展。 ? 民族风情、民族的节日 元宵节舞龙灯-----汉族 泼水节-----傣族 那达慕大会----蒙古族 芦笙节-----------苗族 火把节---------彝族 [高考地理知识点]城市小专题 分享到: 2011-11-17 17:35 作者: 来源:新浪博客 字号:T|T 摘要:高考一轮复习需要同学们整合地理所有知识点,这样才能为之后的二轮复习做好准备,将知识点整理成网络,进行系统的专题复习。新东方网整理了高考地理知识点,希望对大家的复习 城市小专题 ?分析我国武汉市的城市区位因素: 地理位置:位于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中国大陆的中部 自然因素:?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长江、汉江汇合处,方便人流、物流的集散和中转。 社会经济因素:?附近铁矿、棉花资源;?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京广铁路穿过,交通便利; ?科技发达;?劳动力丰富,素质高;?湖北省省会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现代工业、新兴高科技产业(光谷)。(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棉纺织、光谷等)。 ?第一批城市诞生的地区:世界上一些大河冲积平原,如:长江黄河中下游平原;恒河和印度河、尼罗河中下游平原等。原因分析: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条件,农业发达;便利的水运。 ?上海市的发展: A、优越的区位因素:?便捷的交通;?广阔的消费市场;?高素质的劳动力;?宽广的经济腹地;?充足的商品供应;?丰富的农副产品;?雄厚的技术力量。 B、城市化问题:产生原因:城市人口膨胀;用地规模扩大; 表现:?道路狭窄,交通堵塞;?居住拥挤;?绿地面积小,环境质量差;?用地紧张。 C、浦东新区的规模和发展: 作用:解决城市化问题;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有利条件:位置——接近上海繁华市区;面积——相当于建城的2倍;地形——平坦、开发空间大;水源——河网密集,水源充足;产业——农业为主,开发成本低 城市规划:?分为城市化地区和非城市化地区两部分;?采取轴向发展与综合组团相结合的布局形态;?纵横交错的快速干道和河流;?各种类型的绿地组成绿化体系。 建设成就:浦东新区已建成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 ?城市道路网问题: 形式:环行—放射式方格--环行—放射式 作用:放射线:方便市中心交通,使市中心成为通达度最高的地区。 环线:缩短了城市各端点的距离,避免把大量人流、车流引入市中心,减少市中心的交通拥堵和交通污染。 ?城市交通环境问题: A、两大问题:?交通线路拥堵;?交通环境污染 B、措施 解决交通线路拥堵:根本措施是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解决交通环境污染:?实施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技术措施;?广种花草树木,绿化美化交通道路;?合理规划城市道路。(二者共性措施) ?逆城市化问题: 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发展:英国---美国、西欧、日本---北欧(联系经济发展水平记忆) 表现:?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城市中工业区区位特点及原因: ?不断向市区外缘迁移 原因:城市土地日益紧张,工业企业污染环境的问题突出。 ?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原因:工业生产活动的大量运输需求。 (8)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因素 1.地形: (1)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地区。因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2)在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所以,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3)山区城市一般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2.气候:世界上的城市大多分布在中低纬度气温适中,降水适度的沿海地区。 3.河流: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供水和运输功能上。城市最容易出现在河运的起点或终点、河流的汇合处或河口。 (二)社会经济因素 1.自然资源; 2.交通; 3。政治、军事、宗教; 4.科技和旅游。 [高考地理知识点]人口迁移专题 分享到: 2011-11-17 17:35 作者: 来源:新浪博客 字号:T|T 摘要:高考一轮复习需要同学们整合地理所有知识点,这样才能为之后的二轮复习做好准备,将知识点整理成网络,进行系统的专题复习。新东方网整理了高考地理知识点,希望对大家的复习 人口迁移小专题: ?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地区的生存环境有很大差异。 ?人口迁移的主要、经常起作用的原因:经济原因 ?美国老年人口向阳光地带迁移原因:?自然原因:纬度高,气候寒冷;?社会原因: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 ?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开发资源和发展边境贸易。 ?四川人口迁出对当地的积极影响:?缓解了本地区人地矛盾;?加强了四川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增加了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流动人口增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利:积极推动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增加社会活力; 弊:对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影响城市交通以及社会经济秩序。 ?人口迁往边疆和工矿区的影响: 利: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工业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综合环境。 弊:加剧生态环境问题。 (8)人口迁移的影响 对迁入地影响:?获取足够的劳动力;?有利于当地资源的开发;?给城市环境造成影响。 对迁出地影响:?加强与外界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有利于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有利于增加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上海成为人口迁入地原因:经济发达,收入高,就业机会多) 人口流向城市的影响:(1)有利影响—?人口流动给城市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城市的收入;?改变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经济结构体制改革深化发展作出贡献;?促进城市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城市周围地区的农、牧、渔、副业的发展;(2)不利影响:?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增加城市的住房、交通等压力;?加剧城市的环境污染;?给城市的社会治安管理带来问题;?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高考地理知识点]气候与自然带专题 分享到: 2011-11-17 17:33 作者: 来源:新浪博客 字号:T|T 摘要:高考一轮复习需要同学们整合地理所有知识点,这样才能为之后的二轮复习做好准备,将知识点整理成网络,进行系统的专题复习。新东方网整理了高考地理知识点,希望对大家的复习 气候与自然带小专题 ?拉丁美洲气候湿热的原因:位于赤道两侧;周围海洋广阔. ?安第斯山南段东西两侧景观差异原因:受安第斯山脉阻挡的影响,山地东侧为西风带的背风坡,产生焚风效应和雨影效应、西侧为西风带的迎风坡,降水丰沛。(非地带性现象) ?非洲缺失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原因:非洲同纬度是海洋. ?南半球缺失苔原带的原因:南半球同纬度是海洋. ?同在北回归线附近,却出现了非洲的热带沙漠气候、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我国东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等气候原因是:北非受副热带高压及来自大陆内部的信风影响,全年炎热干燥;南亚受热带季风影响,我国东南部受亚热带季风影响。 归纳: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西岸的气候差异及成因:------海陆位置与大气环流形势不同. ?我国旱涝灾害主要分布于东部季风区,原因是副高强弱不稳定,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我国降水南多北少的主要原因是:南方雨季来得早去的晚,雨季时间长;北方雨季较短。 ?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每年都有的天气是:伏旱(最佳答案)(因有的年份有“空梅”现象,因此梅雨不是最佳答案) ?为什么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热带山地环境与北半球其它地区相比,向北推进了5----6个纬度??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基本上是南北走向,北有大山阻挡,谷口向南,形成巨大的暖湿气流通道;?夏半年,强大的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大量暖湿气流,深入大峡谷内部, 使峡谷底部等温线与同纬度相比明显向北推进。 ?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有:我国纬度跨度大,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我国越往南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昼越长,因此越往南得到的太阳辐射越多,加之冬季风的频频南下,对我国北方的影响大。 ?我国夏季普遍高温的原因有: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方虽比南方正午太阳高度小一些,但白昼时间却比南方长,得到的太阳光热并不比南方少多少。 ?我国冬季比同纬度其它地区温度低的原因是:受强大的蒙古—西伯利亚冷高压影响(或受冬季风的影响)。 ?印度比同纬度我国气温高的原因是:高山屏障(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南下的冷气流)。 ?欧洲海洋性气候比北美洲面积大的原因为:欧洲缺少南北延伸的高大山系,来自海洋的西风能深入大陆内部。受陆地形状及洋流势力的影响欧洲西岸受暖流影响较大。 ?巴西东南沿海、澳大利亚东北、马达加斯加岛东部、中美洲东北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原因:主要是来自海洋的信风带来暖湿气流,受地形(山地)的影响,在信风的迎风坡,其次沿岸有暖流经过。 ?气温的年较差纬度越高,差值越高,原因是: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越大,昼夜长短的年变化越大,因而气温的年较差越大;低纬相反。 离海越远气温年较差越大,原因是:陆地比海洋的热容量小,夏季升温快,温度比海洋高,冬季降温快,温度比海洋低,因而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沿海受海洋的影响较大,比内陆年较差小。 ?气温的日较差:纬度越高越小,原因是:纬度越高,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小。 气温日较差与天气的关系为:阴天比晴天日较差小 气温日较差与海陆的关系为:内陆比沿海日较差大, 山顶的气温日较差比山下平原小,年较差也小。 ?青藏高原比我国同纬平原、盆地比较: 气温年较差小,原因:低纬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较凉;冬季因纬度低,且受高大地形的影响南下的寒冷气流影响不到,气温不太低; 日较差大,原因: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密度小,大气的保温作用及削弱作用低,因此白天升温快,夜晚降温快。 ?天山南坡无林带,原因为:地处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的背风坡,降水量少;而北坡地处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的迎风坡,降水量多。 ?亚寒带针叶林在大陆东岸南缘偏南的原因:主要是东岸为寒流,西岸为暖流;其次东岸受来自大陆内部风的影响,西岸相反。 (21)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存在冰雪下线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响因素有:一是气温(阳坡气温高,阴坡气温低,阳坡雪线高于阴坡;二是降水量的大小(影响降水量的因素是坡向,即迎风坡降水量大,雪线低),因此,喜马拉雅山的南坡比北坡雪线低。 注:可根据该特点来判断迎风坡或背风坡。 (22)、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一是山地所处的纬度(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二是山地的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垂直带谱可能越复杂)。 另外,影响同一带谱的海拔高度主要取决于热量(即阳坡高和阴坡低)。 [高考地理知识点]干旱专题 分享到: 2011-11-17 17:33 作者: 来源:新浪博客 字号:T|T 摘要:高考一轮复习需要同学们整合地理所有知识点,这样才能为之后的二轮复习做好准备,将知识点整理成网络,进行系统的专题复习。新东方网整理了高考地理知识点,希望对大家的复习 干旱小专题: ?温带沙漠-----塔克拉玛干(卡拉库姆)沙漠形成的原因:深居大陆内部,远离海洋,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变式:南美洲南部巴塔哥尼亚沙漠的成因:地处温带,盛行西风,在安第斯山脉的东侧,处于背风坡,降水稀少。 ?热带沙漠-----撒哈拉(维多利亚)沙漠沙漠形成的原因:?常年受到副高和信风带的影响;?大西洋沿岸受加那利寒流的影响,由北往南影响沿岸,大气稳定。?地中海受相对气压影响,冬季为相对低压,气压在此辐合,热带大陆性气团影响地中海,夏季地中海为相对高压,下沉气流强盛,使地中海沿岸气流下沉,加深撒哈拉沙漠气候的干燥。?红海为狭窄水体,东北为阿拉伯沙漠区,东北信风吹来干燥气流,处于副热带海区,高温高盐,大气稳定。?南部的副高可达18??N。 变式:南亚塔尔沙漠的成因:?塔尔沙漠在夏季形成热低压,但高空上受副高控制,下沉气流盛行,形成高低压叠置,使得低压气流不能进一步上升,而成云致雨。?西南气流自阿拉伯和非洲吹来,较干燥。?西南季风不易到达,?人类活动历史悠久,原始植被遭到破坏,地面缺乏植被保护。 ?智利沙漠南北狭长的原因:?安第斯山直逼西海岸,使热带沙漠气候难以向东扩展;?受秘鲁寒流影响,使热带沙漠气候向北延伸; ?东非高原热带草原气候形成的原因:地势较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不具备形 成热带雨林气候的条件. ?华北春旱原因: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雨带未到,降水稀少;农业需水量大。 ?东北无春旱的原因: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较弱;春季有积雪融水。 ?华北地区缺水问题:产生原因:?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死(咸)海面积缩小的原因:?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下渗多(自然原因)?工农业引用约旦河水(棉田面积扩大,引阿姆河、锡尔河灌溉),使汇入死(咸)海的河流径流量减少.(社会经济原因) ?江淮伏旱的原因:锋面雨带北移,降水减少;单一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干燥天气。 [高考地理知识点]地质地形专题 分享到: 2011-11-17 17:33 作者: 来源:新浪博客 字号:T|T 摘要:高考一轮复习需要同学们整合地理所有知识点,这样才能为之后的二轮复习做好准备,将知识点整理成网络,进行系统的专题复习。新东方网整理了高考地理知识点,希望对大家的复习 地质地形小专题: ?南极发现有丰富煤炭(北极地区埋藏丰富石油),说明:南极(北极)地区曾经位于温暖湿润地区,森林茂密,后经大陆漂移至此,这是板块构造学说的有力佐证. ?刚果盆地(四川盆地)的形成原因:刚果盆地原来是内陆湖,后经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湖水外泻而成. ?死海(贝加尔湖、坦噶尼喀湖、汾河谷地、渭河谷地)成因:内力作用----断裂陷落 ?北美五大淡水湖(欧洲峡湾地形、湖泊)成因:外力作用----冰川作用 ?庐山(华山、泰山)的形成:断块山地 ?七大洲地形特色: 亚洲:?地形复杂多样,起伏很大,高原、山地面积广; ?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平原多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 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地面地伏不大; ?东部纵贯着巨大的东非裂谷带; ?地势特点:东南高,西北低 欧洲:?欧洲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平原面积广大,占总面积2/3; ?地势低平,为世界地势最低一洲(300m),地势南北高,中部低; ?冰川地形广布 北美洲:?地势东西高,中部低; ?南北纵列三大地形区,西部是山地,东部是山地、高原,中部是平原; ?冰川地形在大陆北半部广布 南美洲:?西部为南北纵贯的安第斯山脉; ?东部为平原、高原相间排列 大洋洲:?地势低平。地表起伏和缓; ?地形为南北三个纵列带,东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西部为高地 南极洲:?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一洲(2350m); ?大陆冰川广布,冰层平均厚度达2000米,冰层以下地形多样 (7)开凿隧道问题:开凿隧道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渗漏问题;二是塌方问题。因此,开凿隧道要选择在背斜处,因为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地下水向两侧渗流,不容易发生渗漏问 题;并且,背斜为穹形构造,不易塌方。 [高考地理知识点]问题地理专题 分享到: 2011-11-17 17:33 作者: 来源:新浪博客 字号:T|T 摘要:高考一轮复习需要同学们整合地理所有知识点,这样才能为之后的二轮复习做好准备,将知识点整理成网络,进行系统的专题复习。新东方网整理了高考地理知识点,希望对大家的复习 问题地理专题 1.农业问题 ?坡面开垦?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坡度、植被覆盖率、降水强度、坡面岩性);?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垦、过牧、樵采?荒漠化(降水较少,生态脆弱);?沼泽地开发?破坏湿地?气候恶化(干旱)?围湖造田?湖泊面积缩小?调节河流功能减弱?气候干旱、洪涝多发;?蒸发量大的地区不合理灌溉(漫灌)?次生盐碱化(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盐运动);?过度引水灌溉?河流中下游和河口水文生态问题(河流水量减少,河流下游断流、河口三角洲萎缩,海岸线后退);内陆河湖水文生态问题(河流流量减少,湖泊萎缩甚至消失,河湖盐度升高,河湖区生态环境恶化);?农药化肥?土壤板结、酸化、污染水源 2、工业问题 ?废气:矿物燃料燃烧?CO2?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矿物燃料燃烧?SO2、NOX?酸雨;冰箱和空调大量使用致冷剂?氯氟烃?破坏臭氧层?废水:污染水源、土壤、核电站排放大量热水?废渣:占用土地、污染水源和土壤、放射性污染 3、工程建设问题 ?地下水开采过量?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地面下陷、沿海海水倒灌水质变坏 ?水库:淹没农田城镇、文物景观;后靠移民导致环境人口容量不足?水土流失;下游矿物质减少?耕地肥力下降、渔业受影响;河口三角洲后退,海岸线后退(泥沙堆积减少、海浪侵蚀);地下水位上升?土壤盐碱化;某些物种消失?生态破坏;水库地震。 ?道路建设(铁路、公路):破坏植被?水土流失、荒漠化;阻断野生动物迁徙路线;环境污染?开矿: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地下水和土壤污染;海洋石油污染 4、旅游活动问题: 环境污染;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对背景环境的破坏;对文物古迹的破坏;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5、生态问题 (1)、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区、云贵高原、东北地区;?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a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b地表植被稀少;c黄土土质疏松;人为原因:a植被的破坏;b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c开矿。?治理的措施:a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b植树造林;c小流域综合治理;d增施有机肥,培育绿肥,秸杆还田;?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 ?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 ?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a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b全球变暖,蒸发旺盛;c鼠害、 蝗害。人为原因:a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b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c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治理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春旱、西北十年九旱、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南方地区冬旱 ?华北地区: 产生原因:自然原因:a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b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人为原因:a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b水污染严重;c浪费多,利用率低。 治理措施:(开源节流)a南水北调;b修建水库;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d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e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f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g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考:华北春旱原因:?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较强?夏季风弱,雨季未到?春耕需水量大.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春季气温回升慢,蒸发较弱?有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长江中下游伏旱:7、8月受副高控制,降水少.广东冬旱:?冬季盛行大陆风,降水少?冬季气温较高,蒸发较强?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等.西亚干旱: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受副高控制,降水少。中亚干旱: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海洋水汽影响小,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而蒸发旺盛) (4)、土壤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华北平原盐碱化原因:自然原因:a地形低洼;b春秋季节干旱,蒸发量旺盛c土壤中盐分向地表积聚;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只灌不排、大水漫灌) ?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5)、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渍化 ?我国典型地区: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产生的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地面沉降,沿海海水倒灌入侵,土壤盐渍化,水质恶化。 ?治理措施:a控制抽取地下水;b实行雨季回灌;c跨流域调水 (6)、赤潮 ?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春夏温暖李节,风和日丽;洋流缓慢,水温较高;封闭海湾。 (这是赤潮发生的外因);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工业废水、农业生产中的废水都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无机盐;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流入江河、湖泊,汇入大海,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使近海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过剩,造成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发生的根本原因) ?易发生赤潮的区域:珠江口、渤海、杭州湾、长江口、南海的海口湾等。 ?易发生赤潮的时间:赤潮易发生的时间段为5—10月。 ?带来危害:a海水富营养化,浮游植物繁盛,使鱼类窒息、中毒死亡,b危害人体健康, c影响海洋旅游业。 (7)、咸潮 ?咸潮多发生在沿海(或河口)地区,以冬季最为严重 ?咸潮的形成原因:自然原因:(气候)a冬季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正处枯水期,流量较小;b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地形)c地势地平,河汊纵横;(天文)d朔望月天文 大潮加剧了咸潮。人为原因:a人类生产、生活用水增多;b下游无序采沙,使河床降低等。 ?咸潮发生时可能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带来危害::a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b对企业生产造成威胁,生产设备容易氧化、腐蚀,锅炉容易积垢;c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内的盐度升高,危害到当地的植物生存。 ?从长远看,防治咸潮可采取的措施:a加强监测,建立预警机制;b采取调水以淡压咸;c对河流水资源及河道泥沙等加强统一调度、统一管理;d节约用 网 > 中学 > 高考 > 高考备考 > 各科辅导 > 地理 > 文章正文 [高考地理知识点]问题地理专题(2) 分享到: 2011-11-17 17:33 作者: 来源:新浪博客 字号:T|T 摘要:高考一轮复习需要同学们整合地理所有知识点,这样才能为之后的二轮复习做好准备,将知识点整理成网络,进行系统的专题复习。新东方网整理了高考地理知识点,希望对大家的复习 (8)、温室效应问题: ?温室气体:主要是CO2;其它有氯氟烃等 ?对全球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 ?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国家、地区被淹 原因:?海面因温度升高而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 ?极地增温强烈,部分极冰融化 ?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导致各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 ?干旱地区将变得更干旱 ?温带耕作业发达的地区,因气温升高,蒸发加强,气候会变得更干旱、退化成草原 ?亚寒带某些地区,因气温升高,热量条件有所改善,适应温带作物生长 ?产生原理:CO2能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而使大气温度增高,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 产生原因:?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大量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释放大量的CO2 ?森林被子大量砍伐,植物吸收的CO2减少,使大气中CO2的含量增多 ?解决措施 ?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量于?植树造林、保护植被?推广使用绿色能源。 ?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加快引发多种环境问题 ?加剧了风暴潮灾害?加大了洪涝威胁?减弱了港口功能?引发海水入侵?引发土壤盐碱化?海岸侵蚀加剧?沿海湿地损失和动物的迁徒?沿海城市市政排污工程排污能力降低 (9)、酸雨(酸雨、酸雾、酸雪) 十几年来,由于硫氧化合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日渐增多,酸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现在中国已成为仅次于欧洲和北美的第三大酸雨区。 ?形成条件:大量硫氧化物(SO2)和氮氧化物(NOX)和湿润的气候 ?主要污染源:工矿企业、家庭炉灶、交通工具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排放SO2、NOX;有色冶金工业大量排放SO2 ?危害: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的生长繁殖及死亡;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害人体健康。 ?欧洲和北美的酸雨危害比我国严重得多,试从历史角度加以说明 (欧洲、北美工业化起步早,比我国多经历了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生产规模也比我国大得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环境的治理,因此酸雨危害比我国严重得多) ?十几年来,我国酸雨危害为什么越来越突出?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业迅猛发展,由于现代工业起步较晚及追求经济效益的片面性,再加上治污经验不足等原因,环境污染严重;西方国家利用科技优势,在投资的同时,也把污染转嫁到我国) ?我国酸雨污染严重的地区:贵州、湖南、江西、广东等省区(有色冶金工业发达,大量排放酸性气体)、沪宁杭、京津唐、辽中南工业基地(工矿企业、家庭炉灶、交通工具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酸性气体)、四川盆地(石化工业发达,盆地地形酸性气体不易扩散) ?解决措施:减少酸雨根本途径是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 ?减少矿物燃料的消费量?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等有害气体的排放?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回收SO2气体制成硫酸(发展洁净煤技术和洁净燃烧技术) (10)、臭氧层空洞 ?产生原理:氯氟烃等气体在低空不易分解,上升到平流层,破坏臭氧,使臭氧层变薄或出现空洞(臭氧含量低于200DU,DU为多布森单位) ?臭氧层破坏对地球环境和生物的影响: 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一方面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另一方面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造成破坏 ?南极地区的臭氧在9—11月含量最低(联系季节我国秋季) ?近十多年来,青藏高原上空也出现了臭氧低谷(约比同纬度地区低11%左右),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有:A.大部分地区气温有所上升B.大部分地区降水有所增加 C.山地雪线上升,冰川消融量增大,河流水位猛涨D.藏羚羊、野牦牛等动物的分布区域发生明显改变 ?氯氟烃等气体主要源于北半球,却对南极上空臭氧层造成严重破坏,引起这些物质迁移的原因是:通过大气环流输送到南极上空 ?措施:减少并逐渐禁止氯氟烃等消耗臭氧层的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 (11)、海洋沙漠化效应 1、成因: 人类以各种方式向海洋中排放大量石油,并使海洋表面漂浮一层很厚的油层所产生的。该油层可以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使自己本身强烈增温,抑制氧气的溶解和海水的蒸发,阻止上下层海水之间热量的交换,导致了海洋上的油层表面象沙漠一样炎热而干燥,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海洋沙漠化效应。 2、危害 海洋沙漠化,可使海洋水生生物因为得不到氧气而大量死亡,使沿岸地区地区气候变得更加炎热干燥,干旱面积将会扩大。 (12)、厄尔尼诺(ELNINO) ?概念:“厄尔尼诺”是西班牙文“圣婴”的意思。每年年终圣诞节前后,南美的秘鲁和厄瓜多尔沿岸海温上升的现象称为厄尔尼诺现象,它是热带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就象一口“暖池”,通过表层温度的变化对大气加热场产生变化进而给各地的天气带来变化,使原来干旱少雨的地方(如秘鲁沿岸)产生洪涝,而通常多雨的地方(印尼、澳大利亚东海岸)易出现长时间的干旱少雨。 2.“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中、东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异常多雨,甚至出现洪涝灾害;热带西太平洋降水减少,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发生严重干旱。“厄尔尼诺”也会影响到热带以外的中高纬度地区,甚至给全球气候带来异常。就我国来讲,“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我国有可能出现暖冬气候;夏季,东北地区温度容易偏低,主要降雨带位置偏南,华北雨季偏弱的可能性大;登陆我国的台风也比常年减少。 3.厄尔尼诺发生时,由于水温高、秘鲁渔场浮游生物减少,鱼得不到食物而大量死亡,所以以鱼为食的海鸟也将死亡或迁徒。影响生态环境 4.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所造成的气候异常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台风减少,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发生个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个数均较常年减少。其次是我国北方夏季易发生高温、干旱,通常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当年,我国的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我国中部或长江以南地区,我国北方地区夏季往往容易出现干旱、高温。第三是我国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次年,在我国南方,包括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容易出现洪涝,最后,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 (13)拉尼娜现象影响我国气候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圣女”的意思,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其引起的气候变化特征恰好与赫赫有名的“厄尔尼诺”相反,并同厄尔尼诺书成为当前预报全球气候系统异常的最强信号。 (14)生态问题的地区分布 ?东北地区:松嫩平原洪涝灾害和低温冻害;松嫩平原西部风沙、土地盐碱化、森林火灾与病虫害 ?东部平原地区:暴雨与洪水灾害,春旱与伏旱、地震、土地盐碱化与沙化,沿海台风与风暴潮、渤海冰冻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塌陷、滑坡、干旱、地震、雹灾 ?华南地区:台风、暴雨、风暴潮、春伏旱、地震、水土流失、洪水 ?西南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水土流失、森林火灾与病虫害 ?蒙新区:风沙与土地荒漠化、盐碱化、草原病虫害与鼠害、雹灾、冻害、地震 ?青藏地区:风暴、冰雪与冰雹、草原虫害与鼠害、地震 6、自然灾害(既有天灾,又有人祸) (1)、洪涝灾害 ?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气候)a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b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c台风的影响;d厄尔尼若现象(水文水系)e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f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汇水集中;g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地形)h地势低洼(海河、珠江);人为原因:a滥砍滥伐,造 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b围湖造田;c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 ?治理措施:a中上游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b退耕还湖;c中上游修建水利工程;d裁弯取直,加固大堤;e开挖入海河道(淮河);f修建分洪蓄洪区;g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2)、沙尘暴现象 ?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 ?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a气候干旱,降水少;b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春季大风日数多; c地表植被稀少等;人为原因:a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破坏植被;b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c开矿。 ?治理措施:a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b控制载畜量;c营造“三北防护林;d退耕还林、还牧;e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f禁止采伐发菜等 (3)、地震 ?我国典型地区: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 ?形成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断层发育。 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震级大,破坏性大;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经济发达;浅源地震;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诱发其他灾害等 ?减轻灾害的措施: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 (4)、泥石流爆发的条件: 地形条件:山区坡陡谷深 岩石条件: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 植被条件:植被覆盖率较差 气象条件:夏季暴雨或冰雪融水汇聚时,含有大量泥沙、石块和砾石的洪流就会沿山谷奔腾而下形成泥石流灾害 (5)、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 形成原因:(1)自然原因:?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岩石破碎,?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起伏大?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2)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 治理措施:恢复植被 (6)、台风 台风多发生夏秋季节,主要发生海域为_西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孟加拉湾 台风灾害由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造成 台风对我国的有利方面:?带来丰沛降水,缓解长江中下游的伏旱,?缓解高温酷暑天气 如何减小台风损失: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气象卫星跟踪、沿海雷达监测) (7)寒潮 时空分布考虑源地、冬季风强弱、地形地势的阻挡等因素,我国冬半年常发,影响范围大,除滇南、青藏高原、台湾、海南及四川盆地外。 灾害特点:降温辐度大、风力强、影响范围广、出现降温、大风、暴雪、冰害等灾害性天气。 寒潮的利:冻杀害虫;大雪缓解春旱。 7.问题地理的区域分布 黄土高原存在的生态问题有哪些?——人口压力大,土地负载重;毁林开慌,过度放牧,水土流失严重,地表破碎,千沟万壑;地处自然地理的过渡地带,旱涝灾害,地质灾害多发;生活贫困。 ?、西北的地理主题往往是荒漠化、盐碱化问题; ?、西南的地理问题往往是石漠化、滑坡、泥石流、酸雨问题; ?、东北往往是黑土肥力保持和湿地保护问题; ?、江南往往也是水土流失、土地的立体利用问题。 ?、而近海则往往是海洋污染、生态破坏、休渔问题。 ?、城市往往也是考环境保护问题——城市病是如何产生的? 高考地理知识点]影响地理事物(现象)的因素 分享到: 2011-11-17 17:33 作者: 来源:新浪博客 字号:T|T 摘要:高考一轮复习需要同学们整合地理所有知识点,这样才能为之后的二轮复习做好准备,将知识点整理成网络,进行系统的专题复习。新东方网整理了高考地理知识点,希望对大家的复习 影响地理事物(现象)的各种因素 1、影响某地气温高低的因素:——位置、大气、地形、洋流、植被、水文、人类活动 (1)、位置:包括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纬度对气温的影响:全球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如热、温、寒等五带的划分。?海陆分布对气温的影响: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气温变化缓和;受陆地影响大的地区相反。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而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 (2)、大气:包括锋面活动和天气状况:?锋面活动:主要指冷(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对气温的影响。如冷锋过境前,受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冷锋过境时大风降温;冷锋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较低。暖锋相反。?天气状况:白天多云,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气温往往比晴天低;夜晚多云,由于大气的保温作用好,往往比晴朗的夜晚温暖;多云时,往往昼夜温差小,晴天时相反。 (3)、地形:因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0.6?/100米),因此同一热量带内,地势越高,气温越低。另外,高大地形往往对冷空气起屏障作用,因此山间盆地、河谷气温往往偏高。山地同一高度,阳坡比阴坡气温略高 (4)、洋流:暖流能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植被:主要指植被覆盖率。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因其对太阳辐射的屏蔽作用和对蒸发量的影响,气温变化小于裸地。 (6)、水文:湖区、库区、沼泽、湿地等由于热容量大,对太阳的反射率低,故温差小。 (7)、人类活动:城市的热岛效应,大气的温室效应,人类营林与毁林、兴修水库与围湖造田等活动对气温都有很大影响。 2、影响某地降水多少的因素:——位置、大气、地形、洋流、植被及水文 (1)、位置:主要是海陆位置对降水的影响,通常大陆内部干旱少雨。 (2)、大气:主要包括大气环流、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因素对降水的影响。?大气环流包括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三圈环流中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其中低压带控制地区降水较多,高压相反;西风带内西岸降水多于东岸,信风带内东岸降水多于西岸。季风环流中,夏季风降水多于冬季风。?锋面:冷、暖锋、准静止锋过境时都易产生降水。?气旋 对应的是低压,气流上升多阴雨;反气旋对应高压,气流下沉多晴天。 (3)、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高大地形也会阻止水汽的进入,如新疆气候干燥的原因除了深居内陆以外,还由于周围高大山脉对水汽的阻挡。 (4)、洋流:暖流流经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流经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例如,澳大利亚的荒漠一直延伸到大陆西岸的广大地区,除副高控制外,还受信风和西澳大利亚寒流的影响;再如,英国和挪威的海港终年不冻就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的作用。 (5)、植被和水文状况: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以及湖沼、水库周围,空气的湿度较大,相对降水较多。 (6)、人类活动:城市湿岛效应是城市多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雨岛效应是城市尘埃多,凝结核多,雾和低云比效区多。 3、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 (1)、海拔高度:气压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2)、海陆分布:因海陆存在热力性质差异,所以海陆间气温与气压随季节发生变化。北半球夏季,陆地上形成低压,海洋上形成高压;冬季相反。 (3)、气温:同一水平面上,气温高则气压低,反之气温低则气压高。 (4)、空气垂直运动:上升气流处往往气压比同一水平面略低;下沉气流处相反。 4、影响盐度高低的因素: (1)、气候:不同纬度位置的气候状况不同,则蒸发量与降水量不同。全球的海水盐度分布规律为——由副热带海区分别向南北两侧高低纬度递减。 (2)、洋流:同一纬度,有暖流流经时则盐度偏高,有寒流流经时则盐度偏低。 (3)、河流:同一纬度,沿岸有淡水河流注入时,海水盐度偏低;同一河流不同季节对沿岸海水盐度的影响也不一样,雨季河流流量大,海水盐度偏低;旱季相反。 (4)、距海远近:同一纬度,距海岸近的海水盐度偏低,距海岸较远的海水盐度偏高。 (5)结冰或融冰:高纬海区结冰时盐度偏高,融冰时盐度偏低。 (6)、海区封闭性:海区较封闭,与外海海水交流少,盐度走极端。 5、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 (1)、太阳高度角或纬度:太阳高度角越大,穿越大气的路径就越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小,则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强;太阳高度角越大,等量太阳辐射散布的面积越小,太阳辐射越强。例如,中午的太阳辐射强度比早晚的强。 (2)、海拔高度: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小,则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强。例如,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 (3)、天气状况:晴天云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例如四川盆地多云雾阴雨天气,太阳辐射消弱强,太阳辐射成为我国最低值区。 (4)、大气透明度:大气透明度高则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 (5)、白昼时间的长短。 (6)、大气污染的程度:污染重,则对太阳辐射消弱强,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少。 6、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1)、纬度:不同纬度得到的太阳辐射不同,则温度不同。全球海水温度分布规律:由低纬度海区向高纬度海区递减。 (2)、洋流:同纬度海区,暖流流经海水温度较高,寒流流经海水温度较低。 (3)、季节:夏季海水温度高,冬季海水温度低。 (4)、深度:表层海水随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递减,1000米以内变化较明显,1000米——2000米变化较小,2000米以常年保持低温状态。 7、影响渔业资源分布的因素: (1)、深度:沿海大陆架海域,水深一般不超过200米,阳光充足,生物光合作用强;氧气充足,为海洋生物提供好的生存环境。因此渔业资源丰富。 (2)、温度带:温带海区水温适宜,季节变化显著,冬季表层海水和底部海水发生交换时,上泛的底部海水含有丰富的营养盐类,因此渔业资源丰富。 (3)、洋流: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补偿流处,海水上泛带来大量的营养盐类,渔业资源丰富。如世界四大渔场的形成。 (4)、河流:河流入海时从陆上带来大量营养盐类,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例如我国舟山渔场的形成就得益于长江。 8、影响河流流量的因素: (1)、雨水:我国及世界上大多数河流主要靠雨水补给,补给量大小及季节变化因各地气候类型而异。 (2)、冰雪融水:分为季节性积雪融水、高山永久积雪和冰川融水。 ?季节性积雪融水:主要指温带、寒带地区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后带来的流量。如我国东北地区河流的“春汛”现象。 ?高山永久积雪和冰川融水:主要指内陆地区由于气候干燥,河流主要靠高山永久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河流流量随气温变化。 (3)、地下水:地下水与河流是互补关系。洪水期,河流补给地下水;枯水期,地下水补给河流。 (4)、湖泊(水库):与河流也是互补关系。有削减河流洪峰、补充枯水期水量的作用。 (5)、植被:植被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水量的作用。特别是河流源头和上游山区的水源林。 (6)、人类活动:河流沿岸的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都会影响到下游的流量。 9、盐场区位选择: 地形平坦;泥质沙滩;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或气候干燥多晴朗天气,或地处背风坡) 10、影响雪线高度分布的主要因素 (1).温度。雪线高度与气温成正相关。全球雪线高度分布的总趋势是两极最低,向低纬度逐渐升高。同一山体,一般阳坡,日照强,气温高,雪线高于阴坡。 (2).降水量。雪线高度与降水量成反相关。同一山体,一般迎风坡雪线低于背风坡雪线;海洋性冰川雪线低于大陆性冰川。 (3).地表起伏影响。平坦的缓坡,积雪易遭风吹蚀,而使雪线抬高;陡峻的山坡,往往发生雪崩,而使雪线下降。 11、农业区位选择:?自然因素(光热水土):光照充足、热量丰富、灌溉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酸性红壤适宜种茶树;甜菜耐盐碱)、地形平坦 ?社会经济因素:科技(机械化、良种、水利、电气化)、市场(人口数量、饮食习惯)、交通运输(商品农业、外向型农业)、劳动力(数量、素质)、工业(机械化、农药、化肥等)、政策 12、工业区位选择: 原料(农产品加工、钢铁)、能源(有色金属工业)、科技(尤其是技术密集型工业)、劳动力(数量、素质)、市场(腹地)、交通、农业经济基础(提供食品和原料)、环境(风向、河流)、资金、政策、自然因素(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等) 13、城市区位选择:地形(平原,热带地区分布于高原)、气候(降水和气温适中的中纬度地区)、河流(供水和运输功能)城市多分布在河流运输的起止点,河流交汇处,河流入海口,河流下游;资源(多为资源型城市,如:攀枝花、包头、鞍山;大庆、玉门、克拉玛依、 阿伯丁;伯明翰、曼彻斯特、匹兹堡、大同、抚顺、开滦;约翰内斯堡);交通(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我国北方的城市多位于大道交汇处(如邯郸);南方多位于河流交汇处(如:武汉、重庆、宜宾);铁路枢纽(如:石家庄、郑州、蚌埠、宝鸡、株洲);政治、军事、宗教(政治中心:雅典、罗马、西安、洛阳、杭州、合肥、巴西利亚、华盛顿、堪培拉、伊斯兰堡;宗教:麦加、麦地那、梵蒂冈、拉萨);科技和旅游(筑波、硅谷;桂林、张家界) 14、交通的区位选择铁路:促进沿线经济发展;促进区域间交流和联系(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线路长,经济效益高;新修线路短,成本低;稳定客货源(人口城市集中、工农业发达);自然条件好,施工难度低(地形平坦)港口:陆上?筑港条件(地形平坦);腹地条件(稳定客货源)水域?停泊条件(水深,等深线密集,较封闭海湾);航运条件 15、商业中心的区位选择优越的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是商业中心形成的主要条件;发达的商品生产是商业中心形成的物质基础;生产力布局对生产发展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促进商品经济向新开发区发展,从而促进新的商业中心的形成;高度集中的人口直接影响着商品消费量和消费构成;政治及历史条件会对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存在产生重要的影响,甚至起决定性作用。 16、影响山地自然带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山地自然带垂直分布类型(带谱的多少)与山地所处的纬度、山地的海拔高度和坡向等因素有关。 (1).山地所在纬度越低,相对高度越大,垂直带谱越复杂,反之越简单。 (2).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基带(起始带)与当地水平分布的自然带一致,如赤道附近的最高山岭,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相类似。? (3).同一山体相同自然带阳坡分布的高度高于阴坡。 (4)同一山体雪线分布的海拔一般阳坡高于阴坡,迎风坡低于背风坡. [高考地理知识点]问答题专题 分享到: 2011-11-15 19:14 作者: 来源:新浪博客 字号:T|T 摘要:[高考地理知识点]问答题专题 问答题专题 1、描述类——多为看图归纳 (1)、某地理事物的走向(如山脉、河流、等值线等等) (2)、自然特征的描述(如气候、地形、水文、植被、土壤、地质状况) (3)、人文特征的描述(如农业、工业、交通、城市、人口、旅游、环境状况) (4)、某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气候的分布、农作物的分布、人口分布、植被分布等) (5)、某地理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描述(如盐碱化过程、天气变化、风向变化等) (6)、多个地理事物之间关系的描述 2、原因分析类 自然原因一般从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河流.湖泊).植被.土壤.矿产.洋流.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陆轮廓.板块运动等来分析;人为原因一般从历史条件.人类各种活动.交通.工程建设.市场.政策.科技.军事(战争).宗教等方面分析.分析时应该抓住主要原因.常见的有以下: 逆温、温度变化原因、温差大小、光照强弱、降水、气压、天气、气候、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盐度、洋流、渔场、赤潮、地震、滑坡、泥石流、沙尘暴、水能、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地貌成因、地质构造、河流水文变化、旱涝、岩石成因、缺水原因、人口分布、人口增长、人口迁移、逆城市化 3、区位因素(区位条件)评析类(或者布局是否合理) 回答此类问题一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来阐述;二要从对自然.社会.经济的发展三方面综合分析判断得出结论.主要涉及人文地理事物的布局因素:农业、工业、城市、交通线(点)、商业中心等。分析的时候注意有利和不利的。 4、开发与环保类 一般要先答出某地区的资源状况,再答出开发这种资源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样的环境问题。 5、危害、措施及治理类 如能源措施、某工业区的整治、某环境问题的措施、某大河流的治理 6、意义类 一般包括经济意义、社会意义、环境意义 7、画图类 多为画地形剖面图 8、特征问题 (1)地形(地貌)特征主要从地形种类(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山谷或河谷.冲积扇.三角洲),地面起伏状况(坡度陡缓.相对高差),海拔高度等方面概括. (2)地表环境特征主要从气候(湿.热.冷.干),植被状况,土地类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河流发育程度等方面概括. (3)气候特征主要从气温(高低的季节变化.年较差),降水(年降水量的多少.季节变化),四季的变化(冬夏季节的长短)等方面概括. (4).河流水文特征主要从流量的大小.水位的变化(汛期与枯水期).含沙量的多少.结冰期.河流落差.河床的宽窄.河水流速的快慢.河流长短.支流的多少及分布等方面概括. (5).农业生产特征主要从农业地域类型.农作物种类和单位面积产量.农业各部门结构(所占比重).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专门化水平等方面概括. (6).工业生产特征主要从工业的发达程度.工业部门结构.工业技术水平.工业产品的销售和工业原料能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等方面概括. (7).农业.工业.城市.旅游等区位特征要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分析. 农业区位: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土壤、地形;社会经济因素:市场需求、交通运输、劳动力、工业和城市的发展、科技、政策 工业区位:自然因素:地形.水源等;经济因素:资源、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社会因素:个人偏好、工业惯性、国防、就业、平衡性别比例等;环境因素: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等。 城市区位: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河流(湖泊);社会经济因素: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科教、旅游 旅游(影响旅游资源开发)区位: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市场距离;交通位置及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环境承载量 (8)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主要从空间分布(是否均匀、空间变化规律)和时间分配(季节和年际变化的大小)两方面概括。 (9)如何分析一个地区(省)或者一个城市经济发展区位条件: 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分析气候、地形、土壤、水源)优越;工农业基础条件(好);资源条件(丰富);劳动力条件(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交通条件(便利);市场条件(广阔);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额(比例多);国家政策和开放程度;旅游条件(丰富,地域组合好);其他条件(国家大型工程等)。 (10)如何改善一个城市的交通条件: 建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加强城市道路的规划和建设;扩宽道路,专线(定线)行使; 建立统一的交通指挥系统;统一培训驾驶员;减少过境车辆进入城市。 (11)如何改善一个城市的环境: 加强城市的规划和管理;搞好环境教育,提高公众意思,加强环境管理;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加强绿化;对垃圾进行无害、再生处理。 (12)如何发展农村经济:(普通)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加大绿化,改善生态环境;有计划的退耕还林还草;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加大科技投入,发展农产品加工、商品农业,提高农民收入。 (13)山区农业资源如何综合开发:(以江南丘陵为例) 走立体农业的道路;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植树造林,保持水土;解决农村能源问题;改良红壤;搞好水利工程建设,提高防洪抗灾能力。 (14)如何综合整治(发展)一个工业区(鲁尔区、辽中南等)的经济: 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发展交通,完善交通网;发展科技,提高人口素质,繁荣经济;消除污染,整治环境,美化环境;搞好区域规划,加强生态建设;因地制宜的合理利用和开发各类资源。 (15).如何分析生态农业——新型农业的优势: 充分利用了自然条件,挖掘了生产潜力;调整了产业结构;发展了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综合利用。 (16).分析一个地区(省)的资源优势: 土地资源——面积大小,土壤的类型、土壤肥脊,可开垦土地等; 气候资源——气候类型,气温,降水,光照; 矿产资源——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铝土矿,磷,硫等; 生物资源——农业基地,经济作物基地,林业基地,水果基地,特色农业等; 水资源——降水多少,河流,地下水,高山冰雪溶水等。 (17)、我国中部崛起的区位条件: 中部地区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名山大川多,江、河、湖、库星罗棋布,动植物资源丰富;中部地区水资源量、水库容量、耕地面积、煤炭、有色金属等资源优势突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中部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中部具有承接东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交通便利,长江黄金水道、多条铁路干线及国道公路从中部通过;中部地区还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 山西省成为国家重点能源基地的区位优势: 煤炭储量丰富;有多条运煤干线与海港连通,利于能源输出;接近东部沿海的能源消费地区。 山西省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摸清资源的储量,加强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依靠科技,强化资源加工环节,提高资源的附加值;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污染,美化环境;在煤炭资源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煤化学工业、电力工业;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等。 (18)首都由沿海迁往内陆的主要原因分析: 加强对广大内地的管理;促进内地的开发和经济发展;分散大城市职能;有利于国防安全。 [高考地理知识点]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分享到: 2011-11-15 19:15 作者: 来源:新浪博客 字号:T|T 摘要:[高考地理知识点]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专题 1.地形与气候 (1)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产生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景观.在中低纬高山地区表现尤其明显. (2)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山地迎风坡降水丰沛.而背风坡形成雨影区,降水稀少。 (3)地形对气候类型分布的影响 南北走向的山地,对海陆之间的气流交换有阻碍作用.使沿海地区气候类型的分布呈狭长带状特征.如南北美西海岸。而东西走向的山地使气候类型分布向内地延伸,如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 (4)气候对地形的影响 ?主要是高寒地带,气候寒冷,冰蚀地貌广布; ?沙漠地带.降水稀少,温差大.风力作用强,风蚀地貌.沙漠广布: ?湿润地带.降水较多.流水作用强大、普遍.既有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沟谷).又有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三角洲、冲积平原)。 2.地形与河流 (1)地形影响河流走向、水系形状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河流自西向东; 德国地势南高北低,河流自南向北; 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形成放射状水系: 四川盆地中部低、四周高,形成向心水系: 亚马孙平原南北两侧地势高,形成树枝状水系。 (2)地形影响河流落差 在流量一定的情况下.不同地区的河流价值体现不同:在山区.流速较大,水能资源丰富:在平原地区.水流平稳.航运价值较大。 (3)河流对地形的影响 流速大的山区.侵蚀作用强烈:流速较慢的平原地区.沉积作用显著。 3.河流与气候 (1)气候要素中的降水.气温直接影响河流的流量和冰期。雨季长、降水多,河流流量大;反之.河流流量小。冬季最低月平均气温0?以上.河流无结冰期:反之.河流有结冰期,而且气温越低,冰期越长。 (2)降水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直接影响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3)我国夏季锋面雨带的推移影啊东部外流河汛期的长短、迟早。 4.气候与动值物、土壤 由于各个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互不相同.大气环流的形势不一样.所受到的地形、河流的影响也不同.因此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气候类型不同.植被就不一样.林中生活的动物和林下发育的土壤也就存在很大差别。 5.地形、河流、气候与农业生产 (1)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类型—>不同类型的农业 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耕作业 山区:耕作不便,不利于水土保持林业、牧业、副业 ?2地形类型影响农业现代化 平原实现水利化、现代化 山地丘陵缓坡:可修筑梯田、种植业,但不易集中连片,水利化机械困难 陡坡:不能修梯田,易植树种草 ?坡度大小-->影响投入、产出比 陡坡-->修梯田的工程量增加.梯田面积小.耕作的难度加大。投人大于产出。 ?4海拔不同.热量不同.生长期不同。农作物的品种不同。 (2)河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由于农作物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条件的需要是不同的。因此需要灌溉。显然.河流的分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重要。世界农业发达区.多分布在大河中下游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上.显然与灌溉条件有关: (3)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光照、降水等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极大.特别是光照条件.与农作物种类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密切:不同地区、气候资源条件不同.因而有不同的种植制度.包括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如我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以北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和耕作制度就存在着明显差异: ?气候年际变化大的地区.农业生产常具有不稳定性: ?大风、暴雨、冰雹、寒潮、霜冻等灾害性天气也常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失 6.地形、河流、气候与聚落 (1)乡村:从已发现的村落遗址或现代乡村来看,它们多位于河流两岸的阶地上,或者位于两条河流交汇处比较高爽平坦的地方。这些地方地势较高.没有洪水浸淹之患,且土地肥沃.靠近河流,有利于农耕、畜牧和渔猎.用水和交通也比较方便。 (2)城市:我国城市分布在地势的第一、第二、第三级阶梯上的比例大致分别是1%、32%和67%,世界上的城市大多数都位于平原地区。因为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高原山区也有城市分布,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山区城市一般都沿河谷地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3)河流对城市的影响很大,世界上的城市,大多沿河分布。因为河运是古代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因此河流对城址的选择影响较大。同时,城市是人口聚集的大型聚落.又是工业加工活动集中的地方.每天需要大量的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河流是城市的主要水源,吸引城市临河分布。 (4)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充分利用日照资源。在南北回归线以南、以北地区,由于没有太阳光直射,因此必须考虑日照与街道方位的关系。为了保证居住区街道所有建筑物都有较好的日照条件,城镇街道宜采取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中间方位.即街道方位为东北--西南方向或西北--东南方向。 7.地形、气候与工业 (1)从地形条件看,工业一般布置在地势平坦、开阔,水源近便,对外联系方便的平原地区。 (2)从气候条件看,为了尽可能地减少工厂排出的烟尘、废气对居住区的污染,在常年盛行一种主导风向的地区布局工业,工业区应布局在盛行风向的下风方向.居住区则布局在上风方向。在冬夏季风向相反的地区布局工业.工业区应布局在当地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居住区则布局在下风方向。 8.地形、气候、河流与交通-----考虑造价 (1)修筑铁路、公路等交通线路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地形条件。 平原地区的地形对线路限制较小,造线时,要求距离较短.弯道较少,少占农田,少建桥梁;山区地形起伏较大,地质条件复杂.对铁路、公路选线限制较大。山区中的道路避开陡坡。如无法避免,在陡坡上修筑成“之”字形弯道;修隧道在背斜处.考虑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 (2)海陆空交通运输常需要穿越不同的气候区.充分合理地利用各地气候资源,并尽量避开气象灾害.才能保证运行的安全和较大的经济效益。例如.飞机场不宜建在多云雾、多暴雨、风速大、能见度差的地方。 9.资源与工业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了解各种资源的分布,目的不仅仅是了解它们的分布状况.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这种分布对经济发展有哪些利弊.从而懂得应该如何对待不同的资源。比如.我们了解各种矿产资源和能源的分布。就可以更加合理地进行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 (1)世界、中国主要工业区的资源种类与工业部门 工业区名称资源部门 英格兰中部工业区煤,铁钢铁、汽车,飞机 北海沿岸工业区石油石油化工 鲁尔区煤炭资源丰富,石油、铁矿石进口煤炭、钢铁、化学、机械制造 乌拉尔工业区多种有色金属矿产、煤、铁、石油钢铁、机械工业 新西伯利亚工业区煤、有色金属重工业、军事工业 五大湖工业区煤、铁钢铁、汽车 美国南部工业区石油石油工业、飞机、宇航,电子 美国西部工业区矿产资源丰富、环境资源优美、 人才集中宇航、电子、飞机制造 京津唐工业区煤、铁、石油钢铁、化工,机械 辽中南重工业区煤、铁,石油钢铁,造船、化工 (2)因地制宜.利用本国资源发展工业 以法国为例.法国的矿产资源中铁、铝土、铀的储量居欧洲前列。石油和煤严重不足。铁矿主要分布在东北部的洛林高原.煤田主要位于巴黎盆地以北.因此.法国在有煤铁资源的东北部布局了传统的钢铁工业区。在地中海沿岸。利用丰富的铝土矿和水力资源.发展了炼铝工业。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进口原料日益增多,沿海一些港口的钢铁、机械制造工业迅速兴起。由于作为能源的石油和煤炭严重不足.法国大力发展了水电和核电.目前.核发电量已占全国发电量的70%以上。 (3)用发展的眼光看自然资源与工业布局的关系 自然资源对于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惟一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超级油轮、巨型运输船舶和集装箱的出现.能够大幅度地减少运费、降低成本,从国外运进各种工业原料.制成工业品再输往海外.这就为临海地区建立大型工业联合企业提供了有利条件。时至今日.这种靠资源决定工业布局的重要性。在某些新兴工业部门有所降低.小型,轻量的电子元件主要靠飞机运输。空运被认为尖端技术产品工厂传送带的延伸。这类工业的布局越来越取决于人才和交通; (4)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不一定是工业发达的地区(发展中国家表现明显)。例如.中东的石油储量约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一半以上.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四分之一;但工业并不发达。中东各国自己的石油消费量不大.所产石油90%输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中东地区的工业为何不发达?因为中东地区工业基础比较薄弱:除石油资源丰富外,其他工业原料贫乏;气候干旱,工业用水缺乏;劳动力较少,技术力量较弱;中东地区以石油出口为主的国家.每年每人收入很高。不需要靠发展工业来增加经济收入。 (5)工业发达的地区不一定是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 例如.日本是个矿产资源贫乏的国家.工业生产中需要的铁矿石、煤炭、石油、天然气,铜矿石等原料。需要从国外进口。但是日本有丰富的人力资源.较高的料学技术水平,以及岛国多港湾等有利条件.可以大力发展海上航运、进口原料、出口工业产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因此.日本的冶金、石油化工、汽车制造、造船等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的东京--横滨、大阪--神户、名古屋、北九州地带.主要是接近消费市场和对外贸易的海港。 高考地理知识点]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 分享到: 2011-11-15 19:15 作者: 来源:新浪博客 字号:T|T 摘要:[高考地理知识点]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 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 1.年等降水量及干湿状况分界线: (1)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沿秦岭——淮河一线向西折向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此线也是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此线以东以南,年降水量一般在800mm以上,为湿润地区,此线以西以北年降水量一般在800mm以下,为半湿润地区。 (2)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致是沿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一线,最后到喜马拉雅山东部,此线也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分界线。此线以东年降水量一般在400mm以上,为半湿润地区,此线以西年降水量一般在400mm以下,为半干旱地区。 (3)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经河西走廊西部以及藏北高原一线,此线也是干旱地区与半干旱地区分界线。 2.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此线以东以南可以受到夏季风的影响,即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或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此线以西以北地区则难于受到夏季风的影响,降水稀少。 3.地势界线: (1)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分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 (2)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4.地形区界线: 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与东北平原分界线 太行山: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 巫山: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 武夷山:江南丘陵与浙闽丘陵 天山:准噶尔盆地与塔里木盆地 长城:内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 秦岭:汉江谷地与渭河平原 大巴山:汉江谷地与四川盆地 祁连山:青藏高原与河西走廊 南岭:江南丘陵与两广丘陵 横断山: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及云贵高原 5.内流区域与外流区域的分界线:大兴安岭西侧——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南段比较接近200毫米等降水量线。此线以西以北地区大部分是内流区(除额尔齐斯河流域),以南以东地区大部分属外流区(除鄂尔多斯高原的无流区和松嫩平原的个别无流区外) 6.一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沿秦岭——淮河一线向西折向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一月此线以北越向北方气温越低,越向南,气温越高。 7.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秦岭——淮河线。 8.水系分界线 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秦岭 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南岭 淮河水系与海河水系:黄河(黄河下游是地上河) 9.年太阳辐射量线 大兴安岭——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这条线以西、以北广大地区太阳辐射十分丰富,特别是青藏地区和新疆南部,太阳辐射尤其丰富。这条线以东、以南地区太阳辐射弱。 10、我国的人文地理界线 (1).人口分界线:黑龙江的黑河——云南的腾冲。此线以东以南地区,面积不到全国的一半,人口却占了全国的绝大部分,而此线以西以北地区,面积占全国的绝大部分,但却是地广人稀。 (2).以水田为主的耕地和与旱地为主的耕地分界线:秦岭——淮河线 (3).传统放牧区与传统农耕区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吕梁山——横断山。传统放牧区与传统农耕区在北方的分界线也可以以大兴安岭及长城为界,大兴安岭以东及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主要以耕作业为主,大兴安岭以西及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主要以游牧业为主。 11、秦岭一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这条线的南北景观有很大的差异: ?黄土高原的南界; ?大致是1月0?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界线; ?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 ?农业水田与旱地、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制、水稻和小麦杂粮的界线; ?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 12、大兴安岭也是我国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其东西两侧的景观也有较大差异: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牧区与农耕区通过的地方; ?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界线;?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界线; ?森林景观与草原景观界线。 (思路:地形界线、气候(气温、降水、风)界线、植被界线、农业界线) [高考地理知识点]交通小专题 分享到: 2011-11-15 19:15 作者: 来源:新浪博客 字号:T|T 摘要:[高考地理知识点]交通小专题 交通小专题 (一).交通遗输网中线的区位因素分析方法 包括社会经济因素——决定因素;自然因素——制约区素;科技因素——保障 因素。 1.从自然因素考虑归纳如下: (1)地形:地势平坦,对交通线的选择限锘目少;地形起伏大,铁路多要筑洞架桥; 工程难度大,公路、管道需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河流湍急,不利航行;但对航空 影响小。 (2)地质:喀斯特地形——防塌陷、渗漏;地质不稳定一加固地基,避开断层等。 (3)气候: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公路、铁路;气象灾害(大风、雾等)——水运、航空。 (4)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2.从人为因素考虑,归纳如下: (1)合理布局交通网——分配交通线上的客货运量,获取最大经济效益。 (2)经济:经济发展了——客货运量大增,资金充足;反过来,交通建设——加 快物资流通,促进区域发展。 (3)资金——尽量减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节省投资。 (4)人口分布——尽量联系城镇、人口稠密区,最大限度受益。 (5)污染——干线不要穿过城区,远离重要文物古迹等。 (6)政治:京九线—一维持香港稳定与繁荣;进藏铁路一加强援藏,巩固国 防等。 (7)科技——如在冻土上修筑铁路的技术已解决等。 注:公路选线的分析方法: (1)国道选线的一般原则:路线基本方向以直达运输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尽量缩短线路长度,以节省运营时间。 (2)地方性公路选线的一般原则:地方性公路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的 需要为主,可以尽量多地通过当地的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 (3)公路选线的一般原则: ?从宏观上要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科技等因素; ?从微观上考虑是在交通量最大、线路最短、占用耕地最少三者之间寻求平衡。 (二)_交通运输网中点的区位因素 1.交通运输点的区位选择同样也要受社会经济、技术、自然等因素的影响,但是不同的点主导因索是不同的。如对港口来说,自然因素起决定作用;而对火车站、汽车站、航空港来说,社会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从总体上说,点的区位选择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火车站、汽车站、航空港需要考虑场所条件、交通条件、客货流集中程度等 港口需要考虑自然条件(水域、陆域)、经济腹地、城市等 2.影响港口的区位因素 (1)水域条件(包括航行条件、停泊条件) 河港:沿河,水深、流缓、河宽——提供淡水和空间 海港:沿海,水深、易靠岸、有避风浪的海湾 (2)筑港条件 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坡度适当——有利于安排建筑用地、港口设备。 (3)腹地条件 经济腹地:经济腹地的大小影响着客货流量,客货流量影响着港口的兴衰 经济性质:决定港口性质(综合港、专业港) (4)城市依托:城市为港口提供人、财、物的优势,有利于港口建设和发展。 (5)政策条件 自由贸易港 对外开放港口 注:对港口来说,自然因素决定港口的位置;社会经济因素影响着港口的兴衰。 应用:如分析纽约港的主要区位因素:?哈得孙河为港口提供了淡水,避风的深水海港 并且保证了入港航道应有的宽度和大量船舶抛锚所需的空间;?哈得孙河口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设备、建筑以及纽约市进行合理的平面布局提供了有利条件;?纽约港的经济腹地是美国最发达的东北部工业区,有多条铁路通往美国各地;?纽约港以纽约市为依托,纽约 市是美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对外贸易口岸,人、财、物的优势对港口的建设和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3.影响汽车站的区位因素 汽车站区位选择的总原则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方便旅客。具体地说,要考虑以下4个要素:?路宽;?与市内交通联系;?与市外交通联系;?工程量。 4.影响航空港的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航空港对自然条件的要求比较严格;?地形: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地质:有良好的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少云雾。 (2)社会因素:要与市内有便利的交通联系。 (3)经济因素:需要建在经济发达的地区。 (三)、交通运输中的点、线的典型案例与区位选择 1.京九线、南昆线和青藏线区位选择的异同 (1)从完善路网、经济发展需要、人口与城市分布、自然条件、科学技术5个方面加以比较。 (2)突出共同点:社会经济条件是主导因素,自然条件是限制因素(主要是地形地质条件的限制)。 (3)不同地位:京九线是全国南北干线,南昆线是西南地区出海通道,青藏铁路有利于开发边疆,加强西藏和内地联系。 (4)不同的自然条件:京九线突出沟通五大水系,多穿山跨河;南昆线穿越喀斯特地形;青藏铁路需穿越高山高寒气候区,此处地质地貌复杂。 2。“西气东输”管道建设的区位因素分析 (1)建设“西气东输”管道的主要目的,是把西部塔里木盆地及沿线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到能源紧缺的东部沿海地区,最终到达上海市。 (2)沿线选点的主要区位因素:沿线油、气田的分布(西段)以及人口和城市的分布。 沿线穿越多座大山,三跨黄河并穿越多条河流。 高考地理知识点]商业贸易与金融专题 分享到: 2011-11-15 19:15 作者: 来源:新浪博客 字号:T|T 摘要:[高考地理知识点]商业贸易与金融专题 商业贸易与金融小专题 ?商业中心形成的条件:?周围有稳定的商品来源区和销售区;?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便于商品集散。 ?商业网点的组织形式: 人口密集、交通方便的地区(大城市)-----商业街和商业小区 人口稀少地区--------货郎担、大篷车等流动形式 ?商业中心的布局原则和区位: 市场最优原则-----------城市的几何中心 交通最优原则-----------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上海成为全国最大的商业城市的原因:?上海本身拥有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和商品经济发达的腹地;?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 ?世界主要金融中心 ?世界著名国际金融中心:纽约、伦敦、苏黎世 ?世界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巴黎、法兰克福、东京、香港 [高考地理知识点]能源小专题 分享到: 2011-11-15 19:15 作者: 来源:新浪博客 字号:T|T 摘要:[高考地理知识点]能源小专题 能源小专题: ?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以煤炭为主,利用石油、天然气,积极发展水电,稳妥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风能、沼气、地热能、海洋能等。 ?我国能源消费利用变化特点:煤炭比例下降,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比例上升。 ?我国主要的核电站:广东-大亚湾、岭澳;浙江-秦山;江苏-田湾等。 建设原因:常规能源分布少;人口集中,工农业发达,能源需求大。 ?目前能源利用紧张原因:?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我国耗能大的工业发展快,加剧了能源紧张;?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需求;?国际石油价格上涨;?我国缺少石油储备体系。 ?调整措施:?采取多元化战略,进口石油;?建立石油储备体系;?加大能源勘探、采取,增加能源产量;?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建设;?稳妥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加大技术革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加强宣传,提高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的工业发展; ?利用乙醇汽油。 ?中哈输油管道的建设是两国双赢的结果原因:?哈萨克斯坦可以将石油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哈萨克斯坦沿线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中国可以减少中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增加石油进口的多元化;中国将获得一个长期稳定的陆路石油来源;管道处于亚洲内陆,输油线路安全;就近可以节省运输费用。 ?(去年)我国西南部能源输出省却出现能源紧张原因:?降水减少,河流径流量变小,水力发电受到限制;?经济发展快,能源需求增加。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对东、西部地区影响: ?对西部的意义:a.改变西部的能源消费结构,促进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利于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b.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c.增加就业机会;d.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对东部地区: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状况;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环境。 高考地理知识点]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分享到: 2011-11-15 19:15 作者: 来源:新浪博客 字号:T|T 摘要:[高考地理知识点]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政治经济地理格局小专题: ?第三世界长期贫困落后的原因:?自然灾害频繁,人口自然增长率高;?长期受殖民统治掠夺,经济基础差;(历史根源)?长期内乱,社会动荡不安;?经济结构不合理,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根本原因) ?我国(发展中国家)如何吸引外来直接投资,促进经济发展:?持续的改革,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投资商;?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在经济发达地区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 业;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人口素质;?争取国内、国际稳定的政治局势。 ?中国为什么要加入WTO??当前世界国家、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可增强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提高我国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增强产品的竞争力,改善出口商品构成;?利于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提高我国在世界贸易格局中的地位。 ?解决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是: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起相互尊重主权、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跨国公司: 国外组织生产的原则(跨国公司采取全球化战略):?在资本过剩的国家筹集资金;?在原材料和劳动力低廉的国家加工产品;?在物资短缺的国家销售产品。 跨国公司进军我国的利与弊: 利:引进资本和技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利于我国经济同世界经济接轨. 弊:对我国传统工业造成冲击 ?阿以冲突和平解决步履维艰。主要原因是: 内因:?巴勒斯坦问题;?耶路撒冷问题;?被占领土问题;?水源问题。 外因:?帝国主义国家维护其全球战略利益,插手中东事务。 ?欧盟问题: ?欧盟的成立对世界格局有何影响?欧盟成立后,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美、日、欧多足鼎立的局面,使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欧盟的成立说明了什么?欧盟的成立说明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的同时,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迅速增强,从而促使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西亚地区倍受西方列强关注,原因:?西亚石油资源丰富,是西方列强主要的能源供应地;?地处两洋三洲五海之地,交通、战略位置重要. 港口的建设:上海、纽约、天津等 ?荷兰的鹿特丹的区位因素: 自然区位:?位于莱茵河口,河海联运便利;?港阔水深,不淤不冻;?地形平坦,有利于建港口。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腹地广阔;?位于第二条欧亚大陆桥的终点,连接欧亚大陆两岸; ?以鹿特丹为依托。 ?上海港的区位因素不利方面:三角洲地形坡度缓,水流慢,泥沙容易淤积,影响通航。 [高考地理知识点]地球运动(图) 分享到: 2011-11-03 11:51 作者: 来源:gf.tianjinwe.com 字号:T|T 摘要:[高考地理知识点]地球运动(图) 一(判断昼夜长短 1. 计算昼夜长短必须具备的知识: ?熟悉、经纬线的基本性质。在同一纬线上,各地的昼夜长短相等,日出、日落的地方时相同;在同一条经线上,各地的地方时相同,经度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即经度每隔l?,地方时相差4分钟。?能正确识别晨线和昏线。晨昏线由晨线和昏线两部分组成,顺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称为昏线;相反,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称为晨线。位于晨线上的点正值日出,位于昏线上的点正值日落。?理解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太阳直射点直射哪一半球,该半球的昼就均长于夜,并且昼长由低纬向高纬递增,另一半球则昼均短于夜,昼长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牢记几种特殊情况。二分日全球昼夜平分,赤道 上全年昼夜平分,极圈内极昼期昼长为24小时,极夜期夜长为24小时。 2.计算昼夜长短的方法、技巧是: ?利用相邻两条经线间的经度差计算。在光照图上,一般只均匀地给出几条经线,用360?除以图中经线间隔数,即可得到相邻两条经线间的经度差;再根据昼弧所跨越的经线间隔,计算出昼弧所跨越的经度数,用该经度数乘以1/15就是该地的昼长。?利用昼弧与夜弧的比值计算。昼弧与夜弧的比值可由昼弧与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若求出:昼弧/夜弧=a, 则昼长=24/(1+1/a)。?利用日出、日落的地方时计算。计算地方时,一般不考虑地表的地形起伏、地球的椭圆形状以及大气散射作用对昼长的影响,因此由日出到正午、由正午到日落的时间间隔是相同的,若假定某地日出或日落的地方时为A,则该地的昼长=2?|12,A|。或:日出,日落=24;日落,日出,昼长。?利用对称纬度计算。不同半球纬度数相同的两条纬线,昼夜长短恰好互补。即某纬度的昼长(夜长)等于与之纬度数相同的另一条纬线的夜长(昼长)。 高考地理知识点]地球运动(图)(2) 分享到: 2011-11-03 11:51 作者: 来源:gf.tianjinwe.com 字号:T|T 摘要:[高考地理知识点]地球运动(图) 例题1,读图1,一艘由太平洋驶向大西洋的船经过P地(图中左上角)时,一名中国船员拍摄到海上落日景现,洗印出的照片上显示拍照时间为9时0分0秒(北京时间)。据此判断拍摄照片的当天,漠河的夜长约为 A.16小时 B.14小时 C.10小时 D.12小时 据题意分析推断:54?S以北的P地20时才日落,说明该地昼长夜短,昼长大约有16个小时,即此时为南半球的夏季半年。南半球的夏季半年,就是北半球的冬季半年,中国漠河(纬度在53?N多)应该是昼短夜长,夜长大约也在16小时左右。这里要注意的原理是,南北半球纬度度数相同的两个地区,北半球地区的昼长一定等于南半球地区的夜长。 例题2,一天,我国某城市于北京时间4时30分日出,18时30分日落。据此回答10~12题。 10. 该城市的经度为 A.123.5?E B.112.5?E C.127.5?E D.135?E 11.该城市应位于天津的 A.西南方向 B.西北方向 C.东南方向 D.东北方向 12.该日,太阳直射在 A.北回归线 B.南回归线 C.赤道到南回归线之间 D.赤道到北回归线之间 在解决地球运动类型的考题时更多地运用画示意图、做辅助线等方法,此题的正确解法应该是:根据题干提供的已知条件: ?画横线标出日出、日落时间; ?计算昼长时间为14小时;推导出该地太阳高度最大时的北京时间为11:30; ?明确问题; ?根据计算推导出该地为127.5?E一定在东北地区,由此可判断该地位于天津东北方向。该城市于北京时间 4时 30分日出,18时 30分日落,可计算出此地该日昼长为14小时, 且当北京时间11时30分时为当地正午12时(地方时)。而北京时间是120?E的地方时,则该地与120?E相差7(5?,根据东加西减规律可算出该地为127(5?E。 天津经度不到120?E,而该地位于127(5?E,故应位于天津的东方。根据中国轮廓及经纬度位置可知,天津的南方此经度已离开我国大陆,只有在天津的北方有符合此条件的陆地,那里的城市位于天津的东北方向。 此日,该城市昼长大于12小时,故太阳直射点应在北半球;且此日昼长为14小时,又在我国东北,根据生活常识判断,此时还不是北半球昼最长的时间,故此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 答案:10(C 11(D 12(D (地方时的计算 1. 规律:东早西晚,每差15?相差一小时,每差1?差4分钟。 2. 方法 (1)从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入手,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6:00,昏线与赤道交点为18:00. (2)从晨昏线与极圈的切点入手。过切点且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心线)地方时为12:00,过切点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即夜半球的中心线)地方时为0:00。 (3)日期变更类型的题目,地球上两天的分界由 180?和该图中 24点(即 0 点)的经线构成。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旧的日期到新的日期的线为该图 24点经线,另一条为 180?。因此首先确定0:00经线及1800经线非常重要。 [高考地理备考]地理王国多友邦 分享到: 2011-11-03 11:51 作者: 来源:gf.tianjinwe.com 字号:T|T 摘要:[高考地理备考]地理王国多友邦 地理是一门既属社会科学又属自然科学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内容广泛文理兼备,在中学各学科的学习中如能做到互相渗透,理解,无疑会使各学科的学习如虎添翼。 1.在诗情画意中感受鲜活的地理环境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净,惟见长江天际流。”季风区的长江中下游春天富有生机,能见度好,下游水文江阔水深。 “羌笛何须怨《扬柳》,春风不渡玉门关。”同是春天,非季风区的西北寸草不长,荒漠景观。“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正月十五满月日,明月高悬整夜昼,情景交融气氛浓,一地文化一地生。“春城”、“冰城”、“硅谷”、雷州半岛等一城一地,地理特色一言以蔽之。 2.用数学思维的方法学习地理 地球表面经纬度的确定如同数轴,东经和西经北纬和南纬度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唯不同的是数轴上表示的量是无限的,而类似数轴的经度纬度数都有极限。时区的划分也是如此。我们进行区时换算时,如采用数轴的计算方法就要方便多了。用经纬度表示点的位置具有唯一性,这对航空、航海、地震、天气的报告都很重要。地球表面上点与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是通过两点的地球大圆的弧线。正因为如此,难怪北冰洋上空的航线成为亚欧与北美的捷径。用数学方法思考太阳高度与影子长短等的计算可摆脱的记忆,何乐不为。 3.用物理化学原理解释自然地理现象 无论是季风、海陆风还是山谷风均是同一水平面上两种不同下垫面组成物质的热容量不同而造成的气压差异所形成。地形雨、锋面雨、台风雨、对流雨,形成的共同原因则是暖湿气流在上升中降温导致水汽的饱和差减小而增加降水的几率所致。其他如自流井、风力、密度流等同理可释。省力的学习,难忘的记忆由此而成。 4.用阴阳学说解释地理变化规律 自然界所有现象发生发展变化均有规律可循,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一切事物都在沿着时间维不断演变。有规律性,也有周期性。万事万物,阴阳互动,阴极阳生,阳极阴生,我们应该用物极必反的观念来认识自然规律。 如:由于地球运动,一年中上海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该天过后阳极阴生或物极必反,到冬至日上海昼短夜长,正午太阳高度之小均达到一年中的极值,以后阴极阳生上海昼渐长夜渐短,正午太阳高度一天比一天大,抵夏至日达全年之最。重蹈上述规律。其他如月相的变化,潮汐的变化,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等周而复始的动向都摆脱不了阴阳互动物极必反的规律。有了阴阳的认知观念,加上完善的时空观,你的思维脉络就清晰了。当然特殊情况因地而异,同样不违背哲学思想。 中学各学科中地理学科亲朋好友众多,一个好汉三个帮,应充分考虑学科之间的助推剂作用,互动共长,平衡发展,共同提高。 [高考地理知识点]人口迁移专题 分享到: 2011-11-15 19:16 作者: 来源:新浪博客 字号:T|T 摘要:[高考地理知识点]人口迁移专题 人口迁移小专题: ?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地区的生存环境有很大差异。 ?人口迁移的主要、经常起作用的原因:经济原因 ?美国老年人口向阳光地带迁移原因:?自然原因:纬度高,气候寒冷;?社会原因: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 ?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开发资源和发展边境贸易。 ?四川人口迁出对当地的积极影响:?缓解了本地区人地矛盾;?加强了四川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增加了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流动人口增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利:积极推动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增加社会活力; 弊:对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影响城市交通以及社会经济秩序。 ?人口迁往边疆和工矿区的影响: 利: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工业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综合环境。 弊:加剧生态环境问题。 (8)人口迁移的影响 对迁入地影响:?获取足够的劳动力;?有利于当地资源的开发;?给城市环境造成影响。 对迁出地影响:?加强与外界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有利于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有利于增加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上海成为人口迁入地原因:经济发达,收入高,就业机会多) 人口流向城市的影响:(1)有利影响—?人口流动给城市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城市的收入;?改变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经济结构体制改革深化发展作出贡献;?促进城市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城市周围地区的农、牧、渔、副业的发展;(2)不利影响:?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增加城市的住房、交通等压力;?加剧城市的环境污染;?给城市的社会治安管理带来问题;?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高考地理知识点]人口数量与分布专题 分享到: 2011-11-15 19:16 作者: 来源:新浪博客 字号:T|T 摘要:[高考地理知识点]人口数量与分布专题 人口数量、分布小专题: ?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的不利影响及对策: 问题: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自然增长率形成人口压力,给资源和环 境带来巨大压力,造成人均资源减少、就业困难、生活水平下降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种种 资源和环境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控制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 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的不同侧重点: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 问题: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制约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措施: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 问题:人口老龄化,青壮年负担过重以及赡养众多孤寡病残老人。 措施:关心照顾老人,建立社会保障、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巴西(澳大利亚)人口集中于东南部,原因:?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平坦,利于耕作;?交通便利,多优良港湾,工业发达;?欧洲殖民者最早到达这里,开发历史较早; (4)中国人口问题:?我国人口问题表现为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口结构不合理(男性比例偏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出现);人口素质较低;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我国目前人口问题最大的任务是继续保持较低人口自然增长率而不是控制人口老龄化 [高考地理知识点歌诀记忆大全一 分享到: 2011-11-29 18:32 作者: 来源:gf.tianjinwe.com 字号:T|T 摘要:[高考地理知识点]高考地理知识点口诀记忆大全二 我国省级行政区记忆口诀: 京津沪渝直辖市 蒙宁新藏桂自治 一国两制台港澳 东北三省黑吉辽 冀晋鲁 归华北苏浙皖赣在华东 湘鄂豫 归华中 华南还有粤闽琼 川滇黔 归西南 西北还有陕甘青 我国之最: 面积最小的省是澳门 纬度最高的省是黑龙江 面积最大的省是新疆 跨经度最广的省是内蒙古跨纬度最广的省海南省 人口最多的省河南 人口最少的省澳门 我国七大古都: 七大古都是北京,西安南京杭州城; 河南洛阳和开封,安阳殷墟史料重。 北京故宫天安门,颐和园及八达岭。 西安大小两雁塔,骊山华清池秦陵。 南京雨花台江桥,蓄武湖和中山陵。 杭州西湖双十景,灵隐寺与飞来峰。 洛阳龙门石窟精,白马少林寺著名。 开封铁塔和龙亭,相国寺钟观音听。 中国铁矿: 我国铁矿有八家,内蒙白云湖北大。 辽宁鞍山和本溪,河北迁安安徽马。 海南铁矿在石碌,四川一朵攀枝花。 中国煤矿: 中国煤矿有十一,开滦峰峰省份冀。 辽宁煤矿是阜新,大阳西山在山西。 安徽淮北江苏徐,黑龙抓住鹤和鸡, 平顶山矿省份豫。 有色金属矿: 德兴铜矿在江西,湖南锡矿山产锑。 贵州铜仁产汞矿,云南个旧出产锡。 甘肃金昌矿产镍,钨矿产地赣大余。 湖南水口山铅锌,广西平果出产铝。 内蒙白云泥土稀,山东招远有金币。 货运选择三原则 : 贵重急需量不大,最佳选择是航空。 易死变质鲜活货,短程可用公路送,远程而且数量大,铁路上有专车用。 大宗笨重远距离,水运铁路二者中。 名师指点高三地理备考四大要点 分享到: 2011-03-20 21:28 作者: 来源:中学生学习库 字号:T|T 摘要:高中地理是文科中偏理的学科,它兼有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要求同学们既要有较强的文字分析整合能力,又要具备较强的数字处理能力。因此,不少高中生在学习地理时感到十 高中地理是文科中偏理的学科,它兼有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要求同学们既要有较强的文字分析整合能力,又要具备较强的数字处理能力。因此,不少高中生在学习地理时感到十分困惑,甚至头疼。衡水中学的姚美兰老师说,好的方法是成功的基础,只有“会学”才能“学会”。同学们要想学好高中地理,一定要注重“四抓”。 抓“概念”重“消化” 姚老师说,同学们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日冕、日珥;近日点、远日点;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气旋、气团;天气、气候;寒潮、寒流;矿物、矿产、矿床;岩溶、熔岩;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物群落;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国土、领土等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 抓“原理”重“理解” 同学们应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生态平衡的条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等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 抓“综合”重“联系” 综合性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就是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为什么亚马孙河流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这不仅仅是纬度决定的,与大气环流、地形结构、洋流影响也有密切关系。西欧为什么成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分析问题上,同学们要 做如下努力:有计划地做一批综合性典型训练题,学习从自然因素到经济因素全面考虑问题的方法。关于这一点,同学们要多注意老师讲解的典型例题分析,将其积累起来,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抓“共性”重“个性” 地理环境既有共性,更具个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事物共性的总结和个性的分析。如陆地上的自然带,从赤道向两极,大致可分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森林带、苔原带和冰原带。这是共性。但实际分布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又具有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及非地带性。这就是个性。具体实际情况中可能个性更具特点。 高考地理:夯实基础培养能力 分享到: 2011-03-20 21:36 作者: 来源:中学生学习库 字号:T|T 摘要:更应侧重主干知识 结合高考来看,近几年的文综试卷中地理部分立足于考查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规律、基本技能,突出了对地理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几乎每年都会把地球 更应侧重主干知识 结合高考来看,近几年的文综试卷中地理部分立足于考查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规律、基本技能,突出了对地理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几乎每年都会把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气候、洋流、农业生产的条件、城市化、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我国不同地点降水量及其季节变化的原因,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等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体系作为主要考查内容,这些都是大纲要求考生掌握的重点知识,没有一道超纲题。 从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试卷和2007年各地区文综试卷中的地理试题来看,高考考查的主干知识包括:时间的计算;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特别是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锋面、气旋与反气旋;气候的形成因子、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的判别;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内外力作用与地壳的变动,地壳物质的循环,河流的补给与水文特征;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城镇的规划与布局、城市化及其问题;人口迁移;文化扩散;旅游资源的评价;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等。 对这些主干知识的复习,考生要准确地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搞清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适用范围和条件;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个知识点。还要对重点知识进行系列整理,理清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和纵向联系,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形成知识网络图。 -抓住图表事半功倍 图表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其突出特点是将“空间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情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多种地图、图表、照片、图片来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由于便于考查考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思维分析能力,在近年的高考文科综合试卷中,往往把地图和图表作为表达和联系地理、历史和政治这三科知识的信息载体,所以地图和图表往往是学科内或者跨学科间综合题的切入口。 针对高考重视图表考查的特点,地理第一轮复习中,考生应有针对性地加强阅读、分析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训练。可有计划地每天用教材中的地图和相应的地图册复习、练习,运用图图互变、文图互变、图表互变转换思维角度,推导地理规律和原理。 建议考生将对图表的复习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等值线图,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面)、等盐度线、等降水量、等震线、等潜水 位线等。这类图有许多共同点,所包括的信息也丰富,是地理试题考查的重点;譬如等值线图就在历次高考中多次出现。考生不妨从怎样绘制等值线着手,搞清图形的来龙去脉,分清图中等值线的分布规律,通过分析掌握图形所要表示的地理事物的特征,再联系所学过的地理知识进行阐述解题。 二是统计图表。它往往反映某些要素的数值特征和相互关系,要学会统计图表的分析方法,特别注意不同要素之间的联系。 三是区域地图。地理学科内综合题往往以区域图为载体,从不同角度设计问题,如果考生不能正确判断区域位置,就无法答题。 通过本轮复习,考生应能做到熟练解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填绘主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只有通过各种读图、填图、绘图、分析示意图等题型训练,才能提高应变能力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尽早训练答题规范 在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的习题训练中,考生要格外注意解题技巧的培养,注意养成使用规范地理术语、正确书写、仔细审题等良好学习习惯,注重方法,突出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其次,考生要学会建立试题与教材的联系。在读书时,要思考所读内容可能如何出题(即从书中读出试题来,将教材试题化);在做题时要知道该题是考查教材中什么地方的什么知识(即在教材中找答案,将试题教材化)。 -关注热点拓宽视野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特征之一就是题目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很多题目是以热点、焦点问题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或切入点来创设问题情境的。对热点问题的关注不妨从现在就开始。 目前地理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热点、焦点问题主要有:人口的过度增长与人口迁移、城市化、水土流失、沙漠化、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大气与水污染、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生态灾难、西部大开发、三峡工程建设、北京绿色奥运、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地区冲突(如中东)、台湾问题、伊朗朝鲜核问题,等等。 对这些是世界和我国已经、正在或即将发生的重大事件,考生应有一个基本的、正确的认识,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当今热点、焦点、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复习中应把重点、热点、焦点问题当做专题式“问题化”处理,弄清这些问题发生的地点及背景,注意这些热点问题与课本主干知识的密切结合,把握其因果缘由及其影响,使热点问题重点化。凡与热点有关的问题,即使本来不是学科的重点知识也要掌握 【地理备考】第一轮复习必须知晓的地理知识 分享到: 2011-09-21 11:42 作者: 来源:人民网 字号:T|T 摘要:【地理备考】第一轮复习必须知晓的地理知识 锦囊一:巧记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黑子和耀斑增多时,会发出强烈的射电,干扰地球电离层,影响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信。耀斑和太阳风放射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冲击地球磁场,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产生“磁暴”现象。带电粒子流冲进地球大气,被地球磁场捕获,沿磁力线向地球两磁极运动,与稀薄的大气碰撞,产生极光。简记如下: 锦囊二:如何判断地球运动速度 1.受地球形状的影响,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为 0,南北纬 60?的线速度为赤道处的一半,任意纬度的线速度为该纬度的余弦值乘以赤道处的线速度。 2.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两极为 0外,各纬度都相等,均为 15?/小时。 3.地球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随地球在绕日公转轨道上的位置而不断变化。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最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最慢,平均线速度为 30 千米/秒,平均角速度为 1?/日。 锦囊三:日照图中进行图图转换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两个方面 日照图判读过程中,无论是局部图转换为整体图,还是组合图转换为常见图,转换时都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绘制转换新图时,一定要明确图上点、线、面的空间关系。归纳起来主要有: (1)地轴、直射点的太阳光线一定通过地球球心。 (2)太阳光线所示的平面为黄道平面,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成23?26†的夹角。 (3)各纬线圈与赤道平行、与各经线相互垂直。 (4)各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点。 (5)晨昏线与各纬线既可垂直,也可斜交;与极圈内的各纬线还可相切、相离(极圈上出现极昼或极夜);平分赤道 (即赤道与晨昏线的两交点经度相差180?,即赤道昼夜平分);与各经线既可斜交,也可重合。 (6)晨昏线把相交的各纬线圈分为昼弧和夜弧,根据昼弧和夜弧的长度(所跨经度)可确定该纬线的昼夜长短;如果 与各纬线垂直,则晨昏线必定通过南北两个极点,且该日全球昼夜平分。 2.把握好时间点的转换。转换时的注意事项主要有: (1)赤道上昼夜始终平分,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位置可以通过时间计算(6时、18时)或通过经度判读在新图中找到。 (2)晨昏线与纬线圈切点位置的确定,可以通过切点时间(12时、0时或24时)推算出经度,再通过直射点位置确定其纬度。 (3)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与纬线圈切点位置确定后,就可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但要注意太阳光线与晨昏线始终垂直。 (4)太阳直射点永远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晨昏线与纬线圈相切的点永远位于极圈上及其以内。 以上是在复习自然地理中需要知晓的方法技巧,关于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技巧请关注后续文章。节选自《试题调研》。 中学地理知识的巧妙记忆法 分享到: 2011-03-17 21:12 作者: 来源:中学学科网 字号:T|T 摘要:中学地理需要识记的知识很多,而记忆方法则是加快事物反映的必要手段。根据学科特点、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等,运用识记规律,探究识记方法,不但能使记忆变得敏捷 中学地理需要识记的知识很多,而记忆方法则是加快事物反映的必要手段。根据学科特点、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等,运用识记规律,探究识记方法,不但能使记忆变得敏捷,而且准确性增高,保持长久,运用时能迅速提取。 一、浓缩记忆法 即对学习材料进行提炼、概括、抓知识主要特征,用简要的语言高度浓缩,然后再展开记忆。如对于洋流流向,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向,南半球逆时针流向(可浓缩为“反气旋型洋流”);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逆时针流向(可浓缩为“气旋型洋流”)。再比如,北半球,1月份大陆上气温低,则等温线向低纬凸出,海洋上气温高,则向高纬凸出;7月份大陆上气温高,则等温线向高纬凸出,海洋上气温低,则向低纬凸出。同理,南半球,1月份大陆上气温高,则等温线向高纬凸出,海洋上气温低,则向低纬凸出;7月份大陆上气温低,则等温线向低纬凸出,海洋上气温高,则向高纬凸出。等温线的凸出方向可概括为“高高低低”即:无论南北半球,如果某地气温高,则向高纬凸出;某地气温低,则向低纬凸出。 二、字头与谐音记忆法 字头记忆法即把要记忆知识部分的字头排列起来记忆,应用时再展开,引出整体内容。这种方法对于记忆需要排列时间或空间位置顺序的知识很有帮助。谐音记忆法是将地名、物产、数据等枯燥乏味的内容编成有趣的语言,便于学生想象,达到“记中乐,乐中记”的 艺术 效果。如俄罗斯西部两条主要河流自西向东是:伏尔加河、鄂毕河,可以采取这两种方法,记忆为“富了”。再比如,黑色金属主要包括铁、铬、锰等,可以采用“铁哥们”谐音记忆;德国的主要 工业 部门有:机械工业、化学工业、采煤工业、纺织工业和钢铁工业,可以记忆为:计(机)划(化)采访钢(一位名人),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可采取谐音:爸爸四十八岁。 三、形象记忆法 即借助人的形象思维,把需要记忆的地理知识构成某种实物、数字、或几何图形,然后再进行记忆。形象记忆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例如在复习 中国 政区轮廓时,把各个省区的轮廓归类为人们熟悉的人和动物形象,如广东省形似一个象鼻,象鼻延伸的方向是南海,所以称之为“伸进南海的象鼻”;辽宁省形似一个逗号;广西形似树叶;湖南、江西像一对亲密无间的伴侣;云南像开屏的孔雀„„。这样,在谈笑之间掌握了知识,使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四、比较记忆法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才能有记忆。比较记忆法即把相反或相近的知识点进行对比,从而找出异同点进行归纳。从而获得感性的地理知识,形成新的地理概念。它启发了思维,在比较中了解了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正确得出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关系和联系,并理清地理事物的 发展 过程和趋向,这样提高了认识地理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在 中国 地理中,把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以北的地理环境,等特点进行综合比较:秦岭一淮河以南地貌以盆地、丘陵为主,一月最冷月均温大于0?,大于等于10?积温4500?以上,温度带是亚热带,干湿地区为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耕地类型以水地为主等;而秦岭一淮河以北地貌以平原、高原为主,一月最冷月均温小于0?,大于等于10?积温4500?以下,温度带是温带,干湿地区为半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小于800毫米,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耕地类型以旱田为主等。通过这种方法对比,不仅获得了完整的、系统的地理知识,而且能融 自然 地理与人文地理于一体,达到理解性巩固。 五、联想与理解记忆法 1(关系联想、理解 根据某些地理事物在时间、空间、性质、成因等方面有联系,可通过联想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把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如在复习亚马孙平原时,从同一地理空间联系,想到亚马孙河,由于常年受到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全年降水均匀,季节变化小;想到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区,物种丰富,但是破坏严重。再如,根据因果推理式的分析,可推出对流层的三大特征: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上冷下热),容易导致大气的对流运动,大气对流运动显著,对流层内又集中了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与杂质,造成复杂而多变的天气现象。 2(聚散联想、理解 聚散联想、理解是指运用聚合思维对一定数量的知识,通过联想按照一定的 规律 组合到一起的记忆方法。这样,触类旁通,扩大思路。如地理环境中的循环包括:对于地理环境中的循环,包括地壳物质循环、大气环流、生物循环、水循环、土壤养分循环;由太阳直射点季节移动引发的季节变化知识点包括: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地球公转线速度的季节变化、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季节移动、天气特征的季节变化、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气温水平分布规律的季节变化、洋流流向的季节变化、工农业的季节变化、极端气温分布的季节变化、气压中心分布的季节变化等。 六、图文结合记忆法 地图是理解、分析和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依托,文字是思想意识的反映。只有图文并茂,图文结合,才能使地图变得易懂,文字变得有所依托,才能更好地拓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地 理学 科能力。如学习各 类气候类型,依地图学习好记忆,易理解。海陆热力差异而引起的东亚季风,这是世界上最为明显强大的季风区。它是由冬、夏气压场性质而决定的。冬半年,亚洲大陆内部气温低,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区;而东面的太平洋面上,气温较高,形成北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区,于是形成西北季风。学习中国省、自治区、直辖市,看“中国政区”图,就容易学习,从而尽快地掌握各省、区、市的相互位置、方位、图形等。再如从《中国地形图》联系到《中国的人口、民族分布图》,中国的人口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平原和丘陵地区,中国的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的偏远山区等。 七、概念区分记忆法 许多地理概念知识相互之间的意思比较相似,在记忆时容易混淆。针对这一问题,采取将它们集中在一起,严格将其区分开来。如轮作、轮牧与轮荒的概念不同,轮作指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和年度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复种组合的一种生物学措施;轮牧指划区轮牧或分区轮牧的简称。按季节草场和放牧小区,依次轮回或循环放牧的一种放牧方式;轮荒指一种古老的较原始的农业生产耕作类型。没有固定的耕地,农民采用毁林毁草,到处开荒,种地不施肥,种三五年之后,表土流失了,肥力衰退便丢弃撂荒,另择土开荒的一种原始的生产方式。 总之,记忆方法很多,平时要注意 总结 ,根据个人特点、知识特点灵活应用。 【地理备考】名师指导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随着备战2011年高考紧锣密鼓的展开,有些考生对如何复习还没有摸索出最好的方法,现特邀北京四中地理高级教师、北京四中网校名师安迎给大家一些学习建议,相信安老师的分析会给广大考生带来有利帮助。 由于新课程教学内容的变更,体现出要突出重点摈弃“繁、难、偏、旧”的精神,因此考试内容也将顺应这种变化。文综测试旨在全面考核考生的人文知识及其基本素养、重视认识问题的思维过程、注重考核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基本精神不会改变。 试题在选材和设计上追求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注重运用政治、历史、地理各学科知识分析、阐释、评价实际问题;?启发和展现辩证、鉴赏、逻辑、推断、论证等研究性思维过程。 为此我们在复习中应反思: 1、终极性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的兼顾 《考试说明》中提出的能力要求毕竟是终极性的,即应该达到的要求。但是在复习过程中应该考虑如何分阶段来达到,制定阶段性目标或称之为过程性目标,我们对于知识的复习按章节安排都是胸有成竹的,而对能力的形成和思维训练,如何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去培养,恐怕就考虑得不多了。能否对能力的目标要求也进行一番分析,按其发展规律,结合知识内容,予以细化呢?当然各阶段应有所侧重,既有阶段性,也要有连续性。下面是北京四中网校地理名师安老师提出一种复习安排建议: 知识内容知识联系能力要求图像图表要求 熟悉主要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掌握地球地图知识结合历年有关高考试题总结有关规律,学会判读技能空间事物分布图原理示意图 掌握大气、水的基础知识结合区域地理理解概念原理气候图、水文图 掌握地壳自然带基础知识结合区域地理分析知识联系等值线图 掌握资源能源、生产活动结合区域地理综合区域特征比较表、结构式 掌握人口城市、人类和环境的基础知识、基本观点结合生活实际及热点问题运用基本观点、整理知识系统系统联系框图、各种统计图表 2、一般性要求与测试性要求的结合 平时课堂教学,在能力或方法的训练中,多为一般性要求,是为了适应水平考试而设计的题目;而高考是选拔性考试,需要综合性强、新颖灵活的题目,立意要独特,情境要新颖,设问要灵活。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就应该设计一些符合高考要求的、测试性题目让学生去思考,并分析命题意图,确定解题思路,以获得解决测试性试题的体验。由于今天的高考更重视思维过程,所以在复习中让学生多想想为什么?怎么得出的结论?进行思路的交流讨论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测试性要求的特点。 3、基础性训练与提高性训练的选择 按照平时教学所做的练习属于基础性或常规性的训练,它只能解决一般的运用知识、联系实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加强对要点的记忆,在能力形成过程中属于基础层次。从高考要求看,需要在基础上的提高,这就要有选择的做一些提高性的练习,但并非追求偏题、难题。高质量的试题并不一定是难题,体现能力要求的试题往往运用的就是基础知识。 4、系统性知识与专题性知识的综合 能力的载体是知识。在平时教学中,运用系统性的知识居多,但在复习过程中,更需要经过整理加工后的知识,即专题性或综合性的知识,其本身就是经过综合后的专题,它可以体现不同知识的重组、相同知识的归纳、相似知识的迁移、相关知识的联系。这些运用知识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也是能力的提高过程。在复习的第二阶段或第二轮,就需要专题复习,也正是提高能力的重要阶段,这是不可忽视的。 高考复习还要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抓住内容的地理性,如地理背景、地理意义、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等。对教材中的大量实际材料,包括案例在内,并不一定要掌握,重要的是这些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要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四中网校的很多模块就很适合高三学生复习操作。再有学生复习中不要把知识绝对化,更不要死抠教材中的某句话、某个词;不要把教材中的内容随意加深和扩展,学生在复习中应该掌握运用知识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会思考,会运用,而不是堆砌积累加深知识。复习的导向直接关系到复习的效率,科学的方法才会有理想的成绩。 [地理问答]怎样认知地理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分享到: 2011-09-27 17:05 作者: 来源:jingyan.baidu.com 字号:T|T 摘要:[地理问答]怎样认知地理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地理学科的理性知识是反映地理事象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知识,是感性知识的抽象与概括。学好理性知识,也有助于记忆感性知识。 步骤/方法(1)地理概念 地理概念是反映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知识。形成地理概念是学习地理的中心环节。形成地理概念要把握其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地理事物的范围,例如“河流是指陆地上循一定路线经常流动的水体”,反映的是河流的本质属性(不同于湖泊与海洋),是河流的内涵;其外延包括世界上任何一条河流。 根据内涵和外延的不同,可以把概念分为以下三类。 ?一般地理概念,它的外延很广,不是专指某个特定的地理事物,而是泛指一类地理事物。如平原这一概念,不是指某个平原,而是指世界上一切平原。在自然地理中出现的高原盆地、气温、气压、季风等,在经济地理中如重工业、消费城市、民族经济等都是一般地理概念。 ?单独地理概念,是专指某一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独有的特性,它的内涵比较丰富,外延较小。如长江、黄河、北京、大行山等都属于单独地理概念。 ?集合地理概念,是指某一地理要素区域的特征,它的特性以地区类集而成。如中国气候、华南气候、中国少数民族、吉林农业等。在学习概念时,应注意善于利用逻辑推理缩小地理概念的外延,增加其内涵,或扩大概念外延,缩小其内涵,完成从一般地理概念到单独地理概念的过渡,或由单独地理概念到一般地理概念的过渡,掌握地理概念的从属关系的演变联系。例如,从河流的一般概念出发,增加其内涵,河水能直接或间接流入海洋的属性就构成了 “外流河”的概念,这样外延就缩小了,不包括内流区域的河流;若进一步增加其内涵,加入秦岭——淮河以南的河流属性,其外延就又缩小了;若再加入入源地、流经路线。河口地点等具体属性,就可限定到长江等单独概念。相反,经过概括,由长江等减少其内涵,扩大外延,就可推移到秦岭一一淮河以南的河流?外流河? 河流的有关概念。 (2)地理原理 ?地理特征。地理特征,指地理事象异同点,因为它反映的是各种地理事物的异同点,因此为认识现象的本质、属性,形成地理概念提供了可能,学习地理特征主要采用比较法,同学们可以把各种地理事象分类列成表,进行比较学习。 ?地理规律。地理规律包括地理演变和地理分布两大规律,它反映着地理事实间的必然联系及其规律。如学习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和植被破坏,水上流失造成黄河水害的演变规律,必须与地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分析、归纳、概括,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这引起地理规律。 ?地理成因。一种地理现象在特定的条件下引起另一种地理现象,这种反映地理事物的园果联系,揭示地理特征和地理规律形成原因的基础理论叫地理成因。例如,人地关系谐和论,板块构造学说,大气环流形成原理等。学习理论知识,要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并设法解答。把因果关系搞清楚,由因推果,熟练后再反过来由果追因,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此外。还可运用图解法,把抽象的地图与现象的思维相结合,推求其因果关系。 [高考地理知识点]值得理清的几个地理概念 分享到: 2011-09-29 11:26 作者: 来源:中小学教育网 字号:T|T 摘要:[高考地理知识点]值得理清的几个地理概念 学生解答地理试题的错误,往往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或文不对题答非所问,或似事而非模棱两可。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没有弄清概念是一个重要因素,误解概念不仅影响听课理解,还直接关系到思考做题。以下是常见的几个地理概念。 1.时间、时刻、时段、时区、区时和地方时:时间即时段又叫时间间隔,指时间的久暂,通常是用开始和终了的时刻来表示;时刻是指时间的迟早即时段图像中的某一点,时刻因适用经度的不同分地方时和标准时 (区时);地方时是地球自转的效应,为克服其在使用中的诸多不便,人类建立了时区和区时的概念,前者指空间,后者指时刻。 2.断流、季节河和时令河:断流是河流缺水最明显的标志,有自然原因如塔里木河一二月份断流,也有人为原因如黄河从断流到续流;季节性积水的河流叫季节河,也叫时令河。好比时令病就是指一定季节流行的病。 3.理论时区和现实时区:某一种标准时适用的地区范围叫时区,分理论时区和现实时区,理论时区是按经度把全球分成24区,每区跨经度15度,各区中央经线都是15的整倍数分别为各区统一使用的时间,每一个时区的空间范围很严格;现实时区指某标准时适用的范围突破了理论时区的局限,如中国统一使用东八区的区时。 4.径流、径流量和流量:径流指大气降水除去损耗后沿地面或地下运动的水流,按径流途径分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按形成的水源条件可分为降雨径流和融雪径流;径流量指在一定时段内通过某一河流断面的水量,有年径流量、月径流量、日径流量等;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过水断面的水流体积,单位为每秒立方米,是反映径流资源和江湖水库水量变化的基本指标。 5.降水、降雨和降水量:降水指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水和固态水,主要有雨、雪、冰雹等,其中的雨水部分叫降雨;降水量指一定时段内,降入到平地上未经渗漏、蒸发、流失的降水所积成的水层深度(固态降水折合成液态水计算)单位为毫米。 [高考地理知识点]值得理清的几个地理概念(2) 分享到: 2011-09-29 11:26 作者: 来源:中小学教育网 字号:T|T 摘要:6.阵风、盛行风和焚风: 阵风指短时间内风向变动不定,风速强弱变化剧烈的风;盛行风即某一时期广泛流行某一种风向的风如季风,也叫主导风;焚风指沿 6.阵风、盛行风和焚风:阵风指短时间内风向变动不定,风速强弱变化剧烈的风;盛行风即某一时期广泛流行某一种风向的风如季风,也叫主导风;焚风指沿山坡向下吹的热而干的风,空气比较干燥,受其影响易发生森林火灾。 7.冲积平原、三角洲和冲积扇:冲积平原指河流携带泥沙进入低平地区堆积而成的平原;由三角洲发展而成的平原叫三角洲平原,常位于河流注入海洋或大湖地区;山地河流出口处的扇形堆积地貌为冲积扇。 8.地形、地势和地质构造:地形指地表形态,一般看作地貌的同义词,表现为五种不同的地形种类;地势为地表起伏大势,如我国地势大致西高东低;地质构造指地壳及组成它的地质体(岩层、岩体)的空间展布和形态特征,如褶皱、断层。 9.汛期和凌讯:汛期指江河由于流域内季节性降雨或冰川积雪融化引起定时性水位上涨的现象,因发生时期及原因不同,可分为春汛、伏讯、秋讯、凌讯等。凌讯比较特殊,一般出现在化冻期,河道里的冰凌对水流的阻力作用而引起的涨水现象,常发生在温带从纬度较低流向较高的河段上。 10.阴历、阳历和阴阳历:阴历是根据朔望月的长度安排历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平均历月等于朔望月;阳历根据回归年的长度安排历年,平年365天,闰年366天,原则上大月31天,小月30天,平均历月为回归年的十二分之一,其季节含义较明显;阴阳历其性质介 于阴历和阳历之间,我国的农历(夏历)是一种阴阳历。 地理问答]怎样复习高考地理 分享到: 2011-09-27 16:06 作者: 来源:jingyan.baidu.com 字号:T|T 摘要:[地理问答]怎样复习高考地理 地理高考命题突出主干知识,充分强调能力考查,重点表现在对地图能力、信息处理和应用能力、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发展规律的分析能力等几种主要能力的考查。命题素材皆来自现实社会,且绝大多数是学生身边的、生活中发生的地理事象。命题形式是以文字、图表等对其包含的地理原理和规律的深度考查。 为了帮助大家搞好2010年地理高考复习,这里谈谈备考过程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步骤/方法2010年高考地理试题特点简述 1.突出主干知识,体现对地理学基本原理和规律的深度考查 试卷所考查的主干知识分属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三大主题内容,其中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几乎各占半壁江山。从所涉及的知识点来看,都是地理学最主干的知识内容。从现象入手,考查原理、规律、落脚点还是对能力考核,“知识抽样,能力立意”的特点非常突出。 例如36题,考生要对地中海地区优质葡萄生长的自然环境予以论述,重点是气候、地形对葡萄生长的影响,尤其鹅卵石地面对葡萄生长的影响。强调分析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炎热干燥,光热集中;鹅卵石利于保持土壤水分,同时鹅卵石白天增温快、夜间降温快,增大气温日较差,利于葡萄积累糖分的分析,是解题的主体内容,既有原理考查,又显能力检测。 2.贴近生活,将现实生活与地理知识紧密联系起来考查。 2010年试题渗透了新课标理念,“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立意科学、材料新颖、紧扣时代脉搏,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发生在身边的鲜活事件,使试题显示出多元、活泼、科学的风格。 如1—2题土地利用与改造问题;3—5题王女士网上购物问题。都是学生身边的地理事物,考查了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其地理原理的能力。 3.强调学科特点,注重地图能力考查 地理学科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充分利用地图教学。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自然也是高考图像试题的重心。通过地图可以考查学生对某些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考查地图知识;考查从地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使用一组地图考查比较能力;利用一张地图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等等。 2010年高考试题大量利用地图试题(如3—11题,36、39题几乎无图不成题),充分体现学科特点,考查学生从地图中获取信息、综合分析、推理及至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重视分析过程,关注思维品质的考查 地理试题在考查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同时,还考查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突出了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气候变迁、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如1—2题国土整治与利用问题;6—8题气候问题;9—11题地球运动难点问题;36题葡萄生长问题,既考查分析、解决问题的路径和过程,更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 此外,2010年地理命题还体现出贴近新课程方向,渗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考查,为稳步进入新课程高考奠定基础。2011年高考关于主干知识命题取向的分析 由于新课程的全面进入,2011年高考命题是依照旧课程标准的最后一次命题,因此,偏、 难、怪题将不再出现,强调地理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仍然是命题的主体。在命题内容上,地图基本功、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天气与气候、陆地水的特征、灾害与人类、人文地理中(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四个区位以及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等主干知识还是主体。 具体地说,我们要从原理到规律,从现象到特征,认真全面地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 1.晨昏线与某经、纬线切点的变化(处理好点、线、面的关系); 2.地球运动的“动”与“静”的关系,掌握几类地图的变式分析; 3.制约河流发育的气候、地形特征与水文特征之间的关系、等高线与等潜水位线的关系; 4.锋面、气旋反气旋与天气; 5.城市地域类型、地域分工差异; 6.农业、工业区位分析; 7.中国几大区域地图的环境分析; 8.世界的几个特别区域:俄罗斯、北欧、德国中南部、中亚、东北亚、北印度洋、南美、美国、东非、澳大利亚的自然、人文环境分析; 9.近年来全球出现的热点、焦点问题与地理学的内在联系。2011年地理备考方略——紧扣主干、提升能力 地理备考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了解了近年来地理命题特征、主干知识的命题取向后,我们在复习备考方面,要扎扎实实抓好以下几项训练: 1.突出主干、依纲分类梳理、构建主干知识体系 中学地理主干知识渗透于三大板块之中,突出重点,依照“两纲”(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分类梳理,构建主干知识网络体系,是我们要做的第一项重要工作。如前所叙,把最主干的知识内容梳理出来后,建个相互联系的网络,理清它们的相关性区分并列的、依存的、包含的、主次的等等关系,构成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的有机体。 例如:关于河流这一主干知识,热带雨林区、热带草原区、季风区等等不同地区河流因气候制约不同,水文特征有明显差异;而同一气候区又因不同地形区、不同地质、土壤条件,其水文特征也有差异。分门别类,按要素归纳,构成河流知识的专门单元,既重点突出,又便于复习应用。 2.灵活剖析地图,学会变式解读,提高地图能力 地图和教材中的地理图表,是构成地理教材的有机体,也是各种地理事物在时空分布上形象、直观的概括。它们不仅呈现地理知识,也反映出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区域特征和地域差异,同时,还反映出地理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 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明显地突现对图表的考查。以图表作背景材料,注重考查学生阐述地理事物特征和探究地理问题成因的能力。因此,加强地图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训练,特别强调对地图的变式解读,提高地图能力,是提高地理高考质量的关键。 3.重视思维训练,熟练运用地理基本原理、规律分析问题,发展综合能力 任何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都对应着某些地理原理和规律。关键是我们要通过仔细分析和严谨的推理,找出它们的地理学内涵。复习中要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训练,例如河流专题,就要用上述与之对应的很多原理:地形地质要素制约河流发育,涉及内容也很多,上游地区,河流发育在山谷,坡度决定流速,中下游地区地形地势决定河流长度、河道宽窄形状、地质条件决定河水渗漏;土壤与植被决定河流含沙量;气候类型决定降水量的多少与季节分配也就决定了河流的水量、流域面积、水位的季节变化,温度决定汛期(凌汛)结冰期等等;农业地域类型生产习惯和种植水平决定了引用河水灌溉中的一些特征;河流水资源利用过程中的污染、浪费带来的环境问题和生态破坏„„ 注重基本地理原理和规律的运用,加强思维分析方法的训练,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高三复习备考中的重头戏。 4.拓宽视野,关注生活地理,透彻理解身边的热点焦点问题与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内在联系 近年来,高考文综地理试题选材新颖、创新性强,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感。试题多以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地理现象为问题中心,注重地理知识和国内外形势和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结合起来,考查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程度,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以及应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说明现实问题的能力,突出了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和社会功能。因此,在复习中要关注社会生活中发生的热点、焦点等重大事件。 譬如,近年发生的汶川、海地、智利、玉树地震,厄瓜多尔、危地马拉的火山喷发,舟曲泥石流等地质灾害;2010年北方沙尘暴、西南干旱、东南部、新疆地区的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危害、成因和防御治理。气候变迁与人类生态问题。世界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影响与对策。强调大背景下的“小战役”、微型化,大问题小角度,将重要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细化,揭示基本质特征。同时还要重视区域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特征,全面、细致分析地理成因。 5.加强审题能力训练,提高答题技巧,减小失分率 对高考试题的解答,审题是关键,特别是对条件和问题中的关键词句的准确把握,是答题成败的前提。此外,规范答题尤其是运用专业化述语、准确、严谨地表达,条理清晰、正确、完整、精练地答题也是减小失分率,提高考试成绩的重要一环。合理规划、科学用时,力求实效 高三备考复习,一定要合理规划,考前剩下时间不多了,因此要科学地分配时间,比如第一轮复习已经结束了,就应该规划花两个月时间搞好第二轮的专题复习,对有些内容采取“建模”方式复习;花一个月时间进行第三轮综合复习,查漏补缺,完善主干知识的网络构建。同时,对那些特别难以掌握的内容,应借鉴各地有价值的备考训练题来练习掌握。要研究解题技巧,举一反三,透彻分析,完整掌握,力求复习实效高效。 备战2012高考:地理复习十大方法 分享到: 2011-09-15 14:11 作者: 来源:网易教育频道综合 字号:T|T 摘要:是指从不同来源,不同方向探索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方法。通过对地图的观察,会从三方面引起学生的形象思维活动,有利于形成学生对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想象,有利„„ 1.聚合思维法 是指从不同来源,不同方向探索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方法。如我国气象学家竺可桢教授通过长期对气温、气压、风向和湿度等气候要素的观察,并仔细观察冰的初冻、融化以及物候现象等,得出了我国近五千年以来的气候变化规律。 2.逆向思维法 这是以背道常规现象、由结论推原因或条件的思维方式。如,近年来在青藏高原发现了岩溶地形,这一反常现象怎样解释,按青藏高原现在的自然条件,不能形成岩溶地貌。但如果反过来由果索因,从青藏高原的发展历史来探寻答案,则问题就解决了。 3.假设思维法 这种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科学假说。由于受科学水平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某些现象不能确切了解其产生和发展规律,往往借助猜测,作出假定说明。如魏格纳用这种方法提出了“大陆漂移说”。科学家们对地中海未来的情形提出了“消亡说”、“干涸说”、“扩展说”三种假设。 4.发散思维法 发散思维又叫扩散思维,是指当遇到一个问题,以解决这一问题为目标,进行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的智力活动,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如植树造林有什么作用,用发散思维就可回答为,森林提供木材,净化空气,吸烟滞尘,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等。 5.形象思维法 这种方法就是人们利用自然形象进行思维的方法。如在进行地图教学时,由于地图引起学生形象思维有三种因素:一是空间关系,如地图的范围,经纬度等;二是地理形象,如山脉、河流、岛屿等;三是图例符号,如地图上的颜色、等高线、表示城市的圆圈等。通过对地图的观察,会从三方面引起学生的形象思维活动,有利于形成学生对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想象,有利于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6.联想思维法 这是从巳知的地理概念出发,将有关其它地理概念彼此联系起来的思维过程。联想有“纵比”和“横比”两种发散形式。纵比是从地理事物的各个发展阶段进行比较,如地壳的演化史,可比较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生物的演化阶段的不同。横比是由此地理事物与彼地理事物进行比较,如马达加斯加岛的自然带与我国台湾自然带的比较。 7.类比思维法 类比思维是通过联想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把已经熟知的地理知识、地理规律、思维经验与所研究的地理现象、过程相联系,找出它们的相似性,并用类似方法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如讲到等深线、等降水量线、等压线时,教师只要提示学生与等高线相对比,就可解决这些概念。 8.演绎思维法 这是由一般地理原理推断个别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的思维方法。如地中海式气候的特征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非洲大陆西南角属地中海式气候,所以这里必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9.归纳思维法 归纳思维是由一系列具体地理事实材料概括出一般地理原理,或者是由一些特殊地理事物推导出一般地理原理的思维方法。如我国北方的黄河,海河,辽河等河流,除了它们各自的特性之外,都具有含沙量大,水位变化大,冬季结冰等共同特点,这些特点加以归纳,即可得出中国北方河流水文的一般特征。 10.选言排除法 选言排除法是指为了找到正确答案,根据现有材料作出一系列的假定,然后通过验证,逐一排除那些站不住脚的假定,余下的一种就是正确答案。如世界地势最低的国家是:(1)芬兰(2)瑞士(3)冰岛(4) 荷兰,本题用选言排除法,确定答案为(4)。 [高考二轮复习]地理解题能力提升秘诀 分享到: 2011-09-29 11:21 作者: 来源:高考网 字号:T|T 摘要:[高考二轮复习]地理解题能力提升秘诀 解题能力的提高是高中地理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担负着巩固、深化课堂知识以及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双重任务。那么在高考一轮复习已进行大半的时候,如何提高解题能力呢? 一、良好的审题习惯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前提 高三学生复习时重解题轻审题的现象比较普遍,一些学生在做题时匆匆浏览题目后便立即下笔解答,结果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因审题不清而导致失分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在做题时应留出更多的时间审清题目,明确试题要求和考查意图。 审题就是要看懂题意,找出题中尤其是图中的隐含条件,理解关键词语、限制性词语、问题所涉及的时间、地点、图名和地理背景等,分析题目内容与课本的关系、分值与答案要点的关系。要达到此要求,下列几个审题习惯需要注意培养: 1.审清题干的习惯 ? 逐字逐句读题,不能扫读。?找中心词、关键词、限定语,准确把握这些词语的内涵与外延。如选择题备选项中,有“都”“全”等词多为错项。?严防题目中的概念被自己偷换,如:华北与华北平原、气候区与气候、分布规律与分布地区、水能与水电等,这些相似词语的地理含义是不同的。?对长句作一定的语法分析,准确断句。?可在试卷上用铅笔作标记:画点、画线、画圈等。 2.抓住信息的习惯 ? 分项检索信息,如:示意图要先读图例,坐标图要先弄清各坐标轴所代表的地理事物,表格要先读表头,再读其他内容。?对某一地理事物不同年代的变化图、多项因素统计表,要细心地比较信息的变化。?对图、文、表三者中相关信息要进行有机整合。?对图、文、表中的信息进行转换。?正确运用信息(尤其是数据信息)来回答问题。 3.展开联想的习惯 从图、表、文中不能直接获得答案的,要进行联想。联想要尽量回归课本,回归地理原理和规律;要挖掘题中的隐含信息,但不能改变题目的条件或添加条件。 4.前后互推的习惯 对选择题题组、简答题的各个小题,解题时要前后照应,互相推理,从中启发思维,寻求答案。但要注意,选择题题组的总题干的材料,才是各小题的可靠条件和依据,不能改变题目的条件或添加条件。前后互推一般是在感觉题干信息不足以解答问题时,扩充有效信息来帮助正确解答问题。这种迂回战术在碰到难啃的“硬骨头”时十分有效。 二、清晰的思路是提高解题能力的核心 由于地理原理的应用和地理问题的分析均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学习时可根据这些规律,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式(本辑《试题调研》中提供的思维模板、万能模板值得同学们借鉴),形成适合自己的解题思路。 进入高三后,同学们要特别注意解题思路的归纳和总结,对每次练习、模拟考试获得的解题思路方面的“经验、教训”都要认真总结,最好记录在学习笔记上,经常翻阅。下表是一位地理成绩优秀的学生整理的有关河流问题的解题思路。 注:上述分析思路是多角度的,答题时不需要面面俱到,抓住主要的方面即可。 地理问题解题思路 水系特征的分析水系形态、支流和湖泊的数量及分布、流程、河道的宽窄、曲直 水文特征的分析?水位高低;?流量大小;?含沙量大小;?结冰期;?汛期;?水能、航运;?水源补给类型——雨水、冰川融水、季节性积雪融水、湖泊水、地下水 凌汛的形成条件一是有结冰期;二是流向高纬 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自然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人为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植被破坏、围湖造田) 分析河流水能丰富的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落差(位于地势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二是径流量(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 河流的治理措施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疏浚河道,开挖入海河道 水库坝址的で位选择?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 三、规范准确答题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 对客观题,在对试题进行仔细准确的审题和逻辑分析后,要根据解题思路,做出正确选择。不能先入为主,要因题的条件而异,速度适当,不快不慢,重视第一感觉,不要轻易修改选项。 对主观题,可针对高考评卷“流水作业,采点给分”特点,进行“采点答题”,把握好答案的方向性、全面性、逻辑性和准确性。具体要求有: 1.答案的方向性 根据问题判断得分点的基本方向。一定要仔细分析问题,明确问的是什么,以免错答或答非所问。特别要注意关键词,如分析区位因素,应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分析;评价影响,则既要考虑有利影响,也要考虑不利影响;要求分析自然区位因素,则不能回答社会经济因素等。 调用知识储备判断可能的得分点。明确了作答的基本方向,就可根据自己掌握的解题思路确定具体有哪些得分点。如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劳动力、交通和市场,则这七个方面就是具体的得分点。 2.答案的全面性 每个主观题往往都包含着若干个得分点,答题漏点是许多考生得不到高分的主要原因之一。采点答题,就是要明确试题的得分点有几个,先看分值,根据分值可以基本确定得分点应该有几个。如果分值是3分,大多是3个得分点;如果分值是6分,则有可能是3个得分点,每点2分,也可能是6个得分点,每点1分。 答题时,为保证尽可能得高分,作答点不能少于得分点,因此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思考,确保答案全面,避免失分。如回答形成原因、区位因素、条件、产生的后果、地理意义等问题,要尽量多答几个方面。因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告诉我们,任何地理事物、现象的形成、发展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注意答案全面性的同时,要避免重复采点。高考阅卷时,对多答或者错答(只要前后不矛盾)的点一般不扣分,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地发散思维,多补充作答点。但常有考生在同一个得分点上反复阐述,结果浪费了考试的宝贵时间。如分析某地的区位因素时,有的考生回答:陆地上铁路网稠密,公路四通八达,沿海海运便利。其实这三个方面都是从“交通”这一得分点上作答的。 3.答案的逻辑性 答案一定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让阅卷老师一眼就看出从几个方面作答,让得分点一目了然。 同时还要主次分明。影响地理事物、现象形成发展的众多因素中,总有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我们在回答问题时,应尽量把主导因素放在最前面。 对因果联系密切的事物进行分析时,一定要讲究条理,或由因索果,或由果溯因,层层深入,切莫乱序。 4.答案的准确性 要用精练的地理语言回答问题,不说废话,少使用或不使用方言、口语。如不能将“经济发展水平高”答成“有钱”“钱多”。 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非选择题中的简答题不能写成小作文,要考虑阅卷者连续阅卷可能产生疲劳,要让阅卷者“一秒钟改完”“爽快给分”。 量体裁衣,酌情用笔。有时可依据题目的分值、答题卷所留空白的大小,大致确定书写量。 答卷规范,卷面整洁。字体工整清晰,不连笔,大小均匀,尽量少涂改。 不要在规定的答题区外答题,更不能用箭头指向某“地”,或写上“见反面”等。 [高考地理知识点]关注热点 将“热点”回归课本 分享到: 2011-09-29 11:26 作者:赵长有 来源:郑州晚报 字号:T|T 摘要:[高考地理知识点]关注热点 将“热点”回归课本 地理:关注热点还不够 要学会将“热点”回归课本 在线名师: 郑州外国语学校 高三地理备课组长 唐红伟 郑州中学名师 赵长有 记忆经典高考(微博)试题答案 高频考点需重复训练 总结近几年的高考,几乎每道地理题目都要由区域地理提供情境。在唐红伟老师看来,考纲对世界地理、中国地理部分的考试要求不再具体化,不是降低了要求,而是将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作为一个整体来考查,地球地图知识和区域地理知识在高考考查会逐步加强。后期复习中要强化地理图表的判读训练,做到心中有图,加强图文转换、图形转绘训练,提升区域空间定位和区域综合分析能力。 选修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唐红伟认为,应该将必修与选修内容的复习结合在一起。“选修部分在高考中的分量并不太大,并且试题涉及的往往都是该模块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在复习选修地理时,只要抓住主干、重点以及与必修内容联系紧密的部分则可。” 另外,高考试题的设计往往选取大家普遍关注的全球或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考查学生对社会重大问题的地理认识能力,如今年的日本地震、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和人口红利等问题。考生需要学会的是将热点问题回归到课本,具体到地理学科,主要关注的是热点所在的区域位置、区域特征、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的主要措施。 唐红伟老师说,高考强调扎根于基础知识之上的能力考查。能力来自扎实的基础、完整的知识。因此,后期复习要梳理主干知识,查漏补缺,把握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平时练习,该开始强化定时训练了。” 另外,他建议考生记忆经典高考试题的答案,高频考点需重复训练。 注意选做题 熟记年年考的“试题之源” 赵长有老师认为,新课改地理考试的内容有变化,但变化不大。考生不用追究考试内容上的不同,只管依据《考试大纲》规定的“考试范围”复习就是了。考试形式方面,不同的是今年文综第?卷36、37题为地理题,分值46分,41、42、43题为地理选做题,任选一道题做,分值10分,需要考生特别注意。 最后几天,考生需要做的是回归教材,完善知识结构。具体方法:看着教材目录,一节一节地看,边看边回忆相关的知识内容,以一章为单元,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如果发现有生疏的地方,再翻书细看看。也可以依据考纲这样复习。 复习“试卷”也很重要。前段时间,考生都经过高强度的练习,做了大量的试卷,试题类型多样,也不乏精彩的题目,而且多数试卷经过老师的评析。把这些试卷重新看看,尤其当时做错的题目,找找原因错在哪里,会收获很多。新题少做,做题时,用心于审题、解题、答题的细节与技巧。“细节决定成败。” 赵长有老师特别提醒考生熟记中国、世界地形图与气候图,“此内容年年考,是‘试题’之源”。 高考地理复习]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五大策略 分享到: 2011-09-29 11:27 作者:张艳平 来源:北京新东方优能中学 字号:T|T 摘要:[高考地理复习]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五大策略 不知不觉中,让很多考生恐怖、窒息的高三生活已经开始了,各个学科都进入了紧锣密鼓的复习之中。地理在高考文科综合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它是一门又文又理的学科,很多内容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要求学生有非常好的理科思维,难度比较大。随着地理高考复习的不断深入,许多学生会感觉地理知识点繁杂,掌握难度很大,陷入一种不知所从,盲目学习的境地。下面我将谈谈学生复习过程中可以借鉴的一些地理学习方法,希望能帮助学生提高复习效率。 高中地理与初中的内容相差很大,初中多为“是什么,在哪里”,而高中是“为什么”,尤其高一的自然地理部分,学习时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科思维。考生在高三复习中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重书本抓主干 我在北京2010高考地理考察呈“三化”趋势中已经分析得出,新课改的地理高考注重对书本中主干知识的考察。地理学习的支柱是教材的阅读理解,地理不同另两个文科之处在于,对教材知识点必须理解记忆而不要死记硬背,要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而高考老师出题也是源于书本,所以一定要抓住教科书这最重要的学习资料。从最原始的概念入手,把这些概念都弄清,千万不要混淆一些概念,基础知识,这点来说就是地理成功的一半掌握了,这些基础东西一定要掌握非常好,才能灵活运用。注重书中特别案例的学习,和特殊国家的自然特征、人文状况的学习。不仅仅是高中课本,初中那部分基础知识也很重要,初中地理是区域定位和世界地理学习的基础。 重原理抓过程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生态平衡的条件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做就能做到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地理的另一个学习方法就是注重过程学习,要掌握自然现象每一个过程的原因,结果和影响等等。比如水循环的过程以及影响。 勤归纳会比较 要勤于思考,注重平时的积累,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用联系的方法来表达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把平时遇到的区域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常总结,把知识归纳成一个系统。同时还应养成比较的学习方法,比如,在复习天气系统时,我们可以把冷锋与暖锋的概念、图形、符号、过境前时后的天气等做比较;复习气候类型时,可以把各类型气候的分布、成因、特点做比较;复习区域地理时候,可以把岛国英国和日本的一系列地理特征做比较。还有,把东南亚、非洲、中美洲的热带作物做比较。总之,只要善于挖掘,总会发现有许多相似的地理事物。通过各项特征的比较,我们能够更好的把握比较对象的相同特征与不同特征,从而达到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点的目的。 多读图勤思考 地理学习的灵魂是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是我们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理学习不能够离开地图。而且新课改的另一趋势就是地理高考的图像化,2010北京地理高考加大了对学生这一能力的考察。据统计,北京2010高考地理共有十幅图,出现图的比例远远大于高考数学,因此一定要学会读图,将图中的隐含信息挖掘出来,我们要做到看清图、看懂图、理解图。平时学习中刻意锻炼自己读图的能力。我经常说学好地理要“图不离手”,“图文结合易学好记”,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同时要勤思考,注重不同内容的比较,和彼此知识的联系。要看出题者都从图的哪些方面进行考察,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高考遇图不乱。 重规范有条理 答题规范、有条理是文科综合的得分重要法宝,因此学生在平时就要注重培养规范做题的能力,以提高得分率。一定要规范语言,规范条理,尤其是综合题36、39、40题,要想不丢分,一定是要规范,而且一定按照顺序,一个个都不能差。系统性、条理性特别强,这是将来试卷发展的趋势,把所有学的知识能够灵活应用,必须有系统,有条理,这样才能应用得心应手。同学还一定要注意要用地理的语言答题,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语言,一定要注意语言的专业性。这都是平时积累的结果。 在这里,我谈了以上几种常用的地理复习方法。实际上,大家在复习过程中,只要自己多总结归纳,也会发现很多很好的学习方法。总之,我们共同的期望,拿下高考的半壁江山,祝大家学习顺利,高考提名。(作者:张艳平 来源:北京新东方优能中学) 高考第一轮复习之地理毕晓知识点总结 分享到: 2011-09-14 15:58 作者: 来源:人民网 字号:T|T 摘要:2011年高三一轮复习必须知晓的九大地理锦囊,将会帮助考生掌握自然地理模块的复习方法技巧。 2011年高三一轮复习必须知晓的九大地理锦囊,将会帮助考生掌握自然地理模块的复习方法技巧。 锦囊一:巧记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黑子和耀斑增多时,会发出强烈的射电,干扰地球电离层,影响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信。耀斑和太阳风放射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冲击地球磁场,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产生“磁暴”现象。带电粒子流冲进地球大气,被地球磁场捕获,沿磁力线向地球两磁极运动,与稀薄的大气碰撞,产生极光。简记如下: 锦囊二:如何判断地球运动速度 1.受地球形状的影响,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为 0,南北纬 60?的线速度为赤道处的一半,任意纬度的线速度为该纬度的余弦值乘以赤道处的线速度。 2.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两极为 0外,各纬度都相等,均为 15?/小时。 3.地球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随地球在绕日公转轨道上的位置而不断变化。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最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最慢,平均线速度为 30 千米/秒,平均角速度为 1?/日。 锦囊三:日照图中进行图图转换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两个方面 日照图判读过程中,无论是局部图转换为整体图,还是组合图转换为常见图,转换时都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绘制转换新图时,一定要明确图上点、线、面的空间关系。归纳起来主要有: (1)地轴、直射点的太阳光线一定通过地球球心。 (2)太阳光线所示的平面为黄道平面,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成23?26†的夹角。 (3)各纬线圈与赤道平行、与各经线相互垂直。 (4)各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点。 (5)晨昏线与各纬线既可垂直,也可斜交;与极圈内的各纬线还可相切、相离(极圈上出现极昼或极夜);平分赤道 (即赤道与晨昏线的两交点经度相差180?,即赤道昼夜平分);与各经线既可斜交,也可重合。 (6)晨昏线把相交的各纬线圈分为昼弧和夜弧,根据昼弧和夜弧的长度(所跨经度)可确定该纬线的昼夜长短;如果 与各纬线垂直,则晨昏线必定通过南北两个极点,且该日全球昼夜平分。 2.把握好时间点的转换。转换时的注意事项主要有: (1)赤道上昼夜始终平分,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位置可以通过时间计算(6时、18时)或通过经度判读在新图中找到。 (2)晨昏线与纬线圈切点位置的确定,可以通过切点时间(12时、0时或24时)推算出经度,再通过直射点位置确定其纬度。 (3)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与纬线圈切点位置确定后,就可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但要注意太阳光线与晨昏线始终垂直。 (4)太阳直射点永远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晨昏线与纬线圈相切的点永远位于极圈上及其以内。 以上是在复习自然地理中需要知晓的方法技巧,关于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技巧请关注后续文章。节选自《试题调研》。 地理记忆顺口溜 分享到: 2011-03-21 16:01 作者: 来源:中学生学习库 字号:T|T 摘要:1、八大行星 水金地球火木土,天王海王绕外边; 唯有地球生物现,温气液水是由缘?。 ?温,适 宜的温度。气,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 2、地球特点 赤道略略鼓,两极稍稍扁。 自西向 1、八大行星 水金地球火木土,天王海王绕外边; 唯有地球生物现,温气液水是由缘?。 ?温,适宜的温度。气,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 2、地球特点 赤道略略鼓,两极稍稍扁。 自西向东转,时间始变迁。 南北为纬线,相对成等圈。 东西为经线,独成平行圈; 赤道为最长,两极化为点。 3、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 西经二十度,东经一百六, 一刀切下去,东西两半球。 南北半球分,赤道零纬度, 四季温带显,南北相反出。 4、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 地球自转,昼夜更换。 绕日公转,四季出现。 自转一日,公转一年。 自西向东,方向不变。 5、地球五带 地球有五带,全靠四线分; 回归间热带,极圈分寒温; 寒温各有二,五带温不均?。 ?温,指温度。 6、地图辨方向 地图方向辨,摆正放眼前; 上北下为南,左西右东边。 标图易分辨,经纬网较难; 纬线指南北,东西经线圈。 极地投影图,定向较特殊: 对于北半球,心北四周南; 北纬圈东西,自转反时走。 对于南半球,心南北四周; 南纬圈东西,自转顺时走。 7、大洲和大洋 地球表面积,总共五亿一; 水陆百分比,海洋占七一。 陆地六大块,含岛分七洲; 亚非南北美,南极大洋欧。 水域四大洋,太平最深广; 大西“S”样,印度北冰洋。 板块构造学,六块来拼合; 块内较稳定,交界地震多。 8、大洋和大洲的位置 洋以洲为界,洲以洋分野。 太平洋为四洋首,位于亚澳两美间。 大西洋西南北美,东岸临界欧与非。 印度洋临亚非澳,南部三洋水相连。 北冰洋面为最小,亚欧北美三洲环。 高中地理常用公式大盘点 分享到: 2011-03-21 16:54 作者: 来源:中学生学习库 字号:T|T 摘要:自然地理时区区时 ?时区 (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 (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 经度/15度=商余数。 自然地理时区&区时 ?时区 (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 (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 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小于7.5,所在时区=商数 如果余数大于7.5,所在时区=商数+1 2.区时 (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多)西晚(少) 注意: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 (2)公式计算: 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 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正负数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别。 3.地方时 (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 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 (2)图上计算: 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 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 (3)公式计算: (甲经度-乙经度)?1小时/15度=甲地方时-乙地方时 注意:东经度写成正数,西经度写成负数。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 4.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 两地之间的太阳高度角的差=两地之间的纬度差 5.日出、日落时刻 (1)地方时、区时计算 (2)日出时刻=(24-昼长)/2 日出时刻=12-昼长/2 (3)日落时刻=24-日出时刻 日落时刻=12+昼长/2 6.正午太阳高度 (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图上推导(略) (3)计算公式(与直射点相比):90度-某地H=直射点纬度与某地纬度的角度差的绝对值 技巧:可以将北纬写成正数,而将南纬写成负数。 (4)计算公式(与任意纬度相比):甲H-乙H=(甲纬度-乙纬度)的绝对值 注意:北纬度写成正数,南纬度写成负数 7.某日(R)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位置=23?26†N—R—6月22日*(23?26†*4/365) 说明: (1)此公式只能大致计算一年当中某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2)计算结果若是正值,则为北纬;若为负值,则为南纬; (3)R为某日日期,R-6月22日为该日与6月22日相差的天数,(23?26†*4/365)为太阳直射点一日内移 动的纬度距离。(假设其移动是匀速的) 8.极昼极夜的范围=90-太阳直射点的度数 9.某地昼长=24—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昼长=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 度的夜长 10.某地夜长=24—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夜长=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 纬度的昼长 即:纬度相同半球不同的2地的夜长+夜长=24小时 11.昼长、夜长 (1)昼长=日落时刻-日出时刻 注意:前后时刻一致即可,比如都是某地地方时,比如都是北京时间 (2)昼长=(12-日出地的地方时)*2 昼长=(日落地的地方时-12)*2注意:均指该地地方时 (3)图上计算: 昼长=24小时*昼弧/360度 (4)北纬某地昼长=对应南纬的夜长 (5)夜长=24-昼长 12.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 (x-1)?h?H<(x+1)?h,其中H为相对高度,h为等高距,x为等高线条数。13.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注意:比例尺本身没有单位,但计算时要注意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先换算统一。 比例尺大小实际上是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数值上表现为比值的大小。 比例尺的缩小或放大是距离的缩放、并非面积的缩放。 图上距离往往需要在地图上量取。 14.实际距离 (1)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2)在经纬网图上: 经线上跨纬度1度=111千米 纬线上跨经度1度=111*cosA千米,其中A是纬度 15.外流区的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 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 16.耕作制度、复种指数与垦殖指数 耕作制度是指农作物的栽培方式(熟制、布局等)及与之相配套的农技措施的总称。复种指数是一农业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而垦殖指数则是一国或地区已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与其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别反映出某地农业生产力水平、耕地重复利用和开发的程度。 17.耕地比重=人口算术密度/人口生理密度 18.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该地常住人口(人)/该地土地面积(平方千米) 19.人口耕地密度 人口耕地密度=该地常住人口数/该地耕地面积 20.人口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某时段末人口数-该时段初人口数)/该时段初人口数 21.城市人口比重 城市人口比重=城市总人口/总人口 22.人口计算公式 人口出生率:人口出生率是指某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出生人数与平均人口之比。 计算公式:出生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 死亡率:指一定时期内人口死亡人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人口自然增长率:指一年内人口自然增长数与年平均总人数之比,通常用千分率表示。用于说明人口自然增长的水平和速度的综合性指标。 计算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年自然增长人数/该年年平均人口数)?1000?。 总和生育率:指一定时期育龄妇女各年龄组生育率之和,以千分数表示。反映育龄妇女在15至49周岁总的生育水平,也可看成为如果一批妇女按照目前各年龄的生育水平度过整个生育期,则一生可能生育的孩子数。 23.人口总负担系数 指被抚养人口与15—64岁人口的比例。 其中被抚养人口指0—14岁和65岁以上的人口。 24.性别比 性别比是人口中男性人数与女性人数之比。通常用每100个女性人口相应有多少男性人口。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人口性别比是106:74。 25.人口算术密度、人口生理密度 人口算术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总面积之比,人口生理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可耕地面积之比。 高考地理辅导:图表是最重要部分 分享到: 2011-03-21 17:05 作者: 来源:中学生学习库 字号:T|T 摘要:地理图表是地理高考命题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考查学生观察、判断、分析等综合能力的理想工具。高中老师建议:针对其不同类型的题目,应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技巧,作出判断和解析。 地理图表是地理高考命题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考查学生观察、判断、分析等综合能力的理想工具。高中老师建议:针对其不同类型的题目,应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技巧,作出判断和解析。 复习攻略一 从地图中获得多种地理信息 在地理分布图的复习过程中,学会从地图中尽可能地获得多种地理信息。比如:读出经纬网的大致范围,确定地理位置,包括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或其它相关位置。这部分的重点是熟记重要的经纬线穿过的世界和我国主要地区;读出图中所示的地区、河流、山脉、矿产、铁路等重要地理事物;读出工农业、人口等要素的主要分布规律等。然后,对已得到的信息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分析该地区的综合地理特征。 在复习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地图,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如政区图、地形图,最好能结合空白轮廓图,边学边回忆练习。 复习攻略二 掌握判读要领 地理示意图是用简明形象的图形说明地理事物的成因、演变和地理原理等,要仔细钻研,掌握判读的要领。如“地球日照示意图”判读的内容有太阳高度计算、昼夜长短的判断、昼长和夜长的计算、极昼和极夜的判定、时差计算、经纬网坐标点的确定等。 复习攻略三 将模式图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熟练运用一些模式图,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比如:“世界气候类型模式图”、“洋流模式图”、“气压带风带简图”、“全球海陆分布轮廓简图”、“我国主要山脉、地形区分布简图”等。通过熟练掌握并利用这些简图、模式图去分析试题,避免死记硬背。例如,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判读,应依据气温和降水两个要素,对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进行分析。 复习攻略四 等值线数值有“门道” 等值线图主要是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等压线图、等降水量线图及人口密度分布图等,都属于常见的等值线图,用以表示地理现象的数量及其分布状况。由于等值线图上注有数值,而且数值间隔是相等的,因此可以根据等值线的数值大小确定某种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进而解决问题。 读图分析题型所占分值比重很大,而且图的类型多种多样,图表的阅读分析水平直接影响着考生在高考中的表现,在专题复习中,要求考生达到图文转换、图图转换,并能对图表综合归纳,读出有用信息,分析解决问题。 地理三角坐标图的判读方法 分享到: 2011-03-21 17:06 作者: 来源:中学生学习库 字号:T|T 摘要: 三角坐标图是近几年地理高考试题中常常出现的一种地理统计图。一些考生由于没有掌握它的正确判读方法,很容易失分。其实,这类统计图的判读关键在于掌握以下阅读步骤: 1.沿着三个坐标轴数值增大的方向画出三个箭头,如图1中的箭头?、?、?。 2.过图中标出的点(在图1中为“,”),分别画出与上述三个箭头平行且延伸方向一致的三条斜线。注意:在图1中平行斜线应取a,而不是取b;因为斜线b的延伸方向与箭头?不一致。 3.读出上述斜线与三个坐标轴的交点坐标,这就是待求点在三个坐标轴上的坐标。在图1中待求点“,”的三个坐标是0,14岁为23,,15,46岁为73,;65岁以上为4,。 举例说明于下: 例1 (福州市2005年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图2表示我国西部地区某乡人口数量、耕地面积、粮食单产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的情况图(a点代表70年代,b点代表90年代)。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各数据趋于减小的是( ) A(粮食总产量 B(人均粮食占有量 C(耕地面积 D(粮食单产 【解析】 按照上述步骤分别读出a、b两点各自的三个坐标;再进行对比,即可得出答案为D。只是在第一步划出三个坐标轴数值增大方向时,需要注意本题与一般的三角形坐标图有所不同:一般的三角形坐标图三个箭头为顺时针方向,而这里为逆时针方向(如图2所示)。 【答案】D 例2 根据土壤中粘土、粉砂、砂的比例,将某区的土壤分为子,亥十二种类型。某块田地的土壤,粘土、粉砂、砂的比例分别为:10%、20%、70%,该土壤应该属于哪一种类型( ) A.子 B.申 C.辰 D.戌 【解析】 这实际上是本文所述方法的变形运用。 如图4,在?轴(砂)上过70%的坐标点作?轴的平行线(注意:不是?轴的平行线,因为这样与箭头?的方向相反。如图中虚线箭头所示,虽与箭头?平行但与箭头?方向不一致)。在?轴(粘土)上过10%的坐标点作?轴的平行线(注意:不是?轴的平行线)。在?轴(粉砂)上过20%的坐标点作?轴的平行线(注意:不是?轴的平行线)。三条平行线的交点刚好落在申的位置。 【答案】B 名师讲解高中课程,远题海,近方法! 上课没听懂,40节免费高中视频课程 高一在线视频课堂(名师讲解) 高二在线视频课堂(名师讲解) 高三在线视频课堂(名师讲解) 免费注册就送20小时课程,随时畅听 巩固练习 图5反映的是我国西部地区某乡人口数量、耕地面积和粮食单产三个方面在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的具体情况,其中A点代表70年代,B点代表90年代。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该乡在这20年中增长最快的是_______,增长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这20年中,该乡耕地和人口的增长速度________(快、慢)于粮食单产,说明该乡采取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式农业经营方式。 (3)该乡今后农业生产将要面临的主要限制因素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该乡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答案】 (1)耕地面积;人口持续增长导致对粮食的巨大需求,促使人们不断开垦新的耕地。 (2)快,粗放。 (3)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土地生产力下降。 (4)?继续控制人口的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对不适宜发展种植业的耕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高考冲刺:“自然地理”备考五大方略 分享到: 2011-03-21 16:53 作者: 来源:中学生学习库 字号:T|T 摘要:夯实基础构建体系 高考命题的立意是能力,但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不可能构建起能力的殿堂。高考地理试题往往不以教材的知识为切入点,而是用新材料,营造新情景, 夯实基础构建体系 高考命题的立意是能力,但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不可能构建起能力的“殿堂”。高考地理试题往往不以教材的知识为切入点,而是用新材料,营造新情景,设计新问题,但其知识和原理仍源于课本,且要求考生解答的专业术语也要依据课本。因此,夯实基础十分重要。通过精读、分析教材,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梳理知识,掌握基本概念和关键词语的含义,准确把握主干知识,从而构建知识体系。 注重基本原理和规律 (1)掌握自然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自然地理是以自然地理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为核心,揭示基本的地理过程,阐明自然环境自身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传达自然环境是生存和发展之本的观念。高考主要选取能反映地理学科面貌及分析和研究方法的内容,立足于考查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原理和规律,特别强调学习地理的基本意识是空间概念的建立和对区域特征的认识。 所以自然地理的复习关键是根据高考《考试大纲》,理解各自然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只有地理原理和规律理解透彻,才能顺利解题。 如自然地理知识首先要理解运动规律,如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水循环、生物循环、地壳物质循环、地壳变动规律等,要搞清楚“为什么会运动”、“怎么运动”;其次要掌握分布规律,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时空分布规律,昼夜长短的时空分布规律、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自然带的分布规律、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要搞清楚“为什么这样分布”、“怎样分布”。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这些运动规律和分布规律,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有联系,也和气候的成因、河流的汛期有联系。所以,对知识要进行整理加工,在头脑中构建起知识的联系线索和网络系统是深刻理解地理原理和规律的关键。 (2)重视地理原理和规律的归纳 对教材中的地理特征、地理成因、地理演变、地理规律等基本知识要注意归纳,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等值线图的判读内容之一是:若是等温线图,首先判断南北半球是解题关键,如果数值自南向北递减则为北半球,反之则为南半球;接着按等温线弯曲方向判断冷暖;分析成因若因海陆差异形成必须考虑季节,若因洋流形成必须考虑寒暖流,还可能由地形形成。若是等压线图,等压线凸向高值是低压槽,反之是高压脊。若是低空的等压面图,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气流下沉,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气流上升。 (3)突出基本原理、规律的实际运用 复习中不仅能把学到的基本原理、规律等应用于实践中,以此来解释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从多角度、多层面、运用多种知识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比如,以热力环流为例分析说明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即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运用原理,绘制相关的热力环流图,对比分析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即由于海陆热力性质不同、山谷山坡冷热不同、纬度位置、人类活动等都有可能导致的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这样加深对热力环流原理的理解,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分析三圈环流的形成原因及对气候的影响等。 把握重点锻炼严密思维 高考中之所以有“紧扣题意”的要求,就是要求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回答过程中阐述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份好的答卷实际上就是一篇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术语使用专业的小。在回答问题中(主要是非选择题)所表现出来的术语使用情况、语言组织的逻辑性、层次性情况也是体现考生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这恰恰又是考生最易失分的地方。因此要做到:复习时把握住重点,做到“眼到、心到、手到”,用语言或文字表达形成过程,概括基本原理,提高理解能力和文字说明能力,紧扣课本,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否则在答题过程中就会出现“眼高手低”、“茶壶饺子倒不出来”的情况。 注意整体性及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环境的整体性。环境的组成要素总是力求与环境的总体特征协调一致;其中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就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环境状态的改变。但自然环境也存在着地域差异,如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差异,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差异以及山地的垂直地域差异。 力求做到四个结合 (1)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结合 对自然地理问题的分析往往不是孤立的,多与人文地理紧密结合,综合在一起考查,强调理论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能力。 例如许多高考文综题的基本模式为:提供空间图和相关资料,进行空间定位,提取自然和人文信息,进行提取信息的技能考查,概括当地自然和人文的基本特征;分析自然要素和人文特征之间的关系,认识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分析当地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确定当地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所以复习时要把自然地理事物和人文地理事物结合到一起来实现学科内的综合。 (2)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的结合 近年高考地理试题大多是从某一实际区域切入,由具体事实推导一般原理,如以区域为背景,考查地球、地图的基础知识、原理和相关的地理事物;从区域差异入手,分析区域间自然和人文要素的不同,等等。因此,在复习中要把自然地理与区域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与大气单元结合的世界各大洲气候要点:亚洲三种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特征比较、分布地区;非洲气候带呈对称分布的原因、非地带性因素对非洲气候的影响;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分布地区及分布广的原因,其他大洲分布范围小或无分布的原因;北美洲气候的主要类型及分布地区;地形对北美洲气候的影响;安第斯山对南美洲气候类型形成和分布的影响;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呈半环状分布的特征及其原因;南极洲的气候特点及其成因。 (3)图与文结合 地理学科的训练强调地理图形读、填、绘、记,要学会把地理科学的基本现象、规律、原理落实到图形上,通过经常的图形复习,做到图文互换、图图互换、以图示文、以文释图。 (4)自然地理和热点问题的结合 对国内、国际发生的重大事件,学会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当今热点、焦点、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自然地理原理与规律性的知识较多,适当精选精练试题会理解得更加透彻。 命题思想与命题方向 自然地理涉及地球与地图、大气、海洋、陆地环境四大部分,其要点较多,难度较大,但规律性很强,这样对自然地理的考查能够很好地体现高考以能力立意为主的要求,因此近年来高考试题中自然地理所占比例较大,试题主要是涉及自然地理的内容,如时间的计算、等值线的判读等。对于自然地理的复习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高考自然地理的命题指导思想是深刻反映地理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观念,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注重考查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阐释、评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引导、启发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思维。 高考自然地理的主要命题方向: (1)以地理图像为信息载体,考查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突出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 (2)以区域为背景,考查自然地理特征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突出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考查。 (3)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现实问题,联系实际或热点问题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高考地理备考]高考地理小知识大汇总(1) 分享到: 2011-10-30 14:49 作者: 来源:天利考试信息网淘题 字号:T|T 摘要:[高考地理备考]高考地理小知识大汇总(1) 自然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2、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3、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4、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5、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6、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 7、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8、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 9、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10、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11、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12、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13、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14、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5、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6、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1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影响气候?影响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 18、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19、月相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 20、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 21、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22、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23、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1970年“东方红”一号、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 24、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25、保护宇宙环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26、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27、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 28、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0-30、30-60、60-90。 29、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30、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31、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32、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3?26†和66?34†纬线 33、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34、南北方向的判断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35、东西方向的判断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 36、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37、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38、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39、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40、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41、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42、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43、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 44、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45、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46、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47、晨昏线的判断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48、地方时的计算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 49、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50、区时的计算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51、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E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52、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53、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 5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55、太阳直射点的判断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 56、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7、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58、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9、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60、夏半年的概念:3月21日至9月23日 61、冬半年的概念:9月23日至3月21日 62、地球侧视图的判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63、地球俯视图的判读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极。 64、昼夜长短的计算: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 65、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根据昼长以标准日出(6时)和标准日落(18时)前后推算。 66、昼夜长短的判断: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67、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68、天文四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季。 69、我国传统四季: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四季。 70、欧美传统四季: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 71、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72、五带的名称和范围: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7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74、大气圈对地球的重要意义保护生物生存,影响地球自然环境,维持生命活动 75、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76、干洁空气的组成: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77、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尘埃的作用生命活动;构成生物体;吸收紫外线;光合、保温作用; 成云致雨 78、大气污染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 79、大气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高层大气(电离层) 80、对流层的主要特征:上冷下热,对流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81、平流层的主要特征: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对高空飞行有利, 82、大气上界离地面约2000-3000千米。 83、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太阳高度角 8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作用。 85、辐射定律物质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86、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87、大气逆辐射夜间有云较温暖,夜间晴朗较寒冷。 88、大气的保温效应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强。 89、全球的热量平衡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是相等的。 90、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 9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92、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93、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高压垂直指向低压。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越大,风力越大。 94、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95、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由于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并不平行,而是有个交角。 96、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的步骤?高压垂直指向低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画出合力 97、小气候: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98、海平面等压线与风力大小低压中心,高压中心。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99、大气环流的意义调整全球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100、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东北信风、副高、中纬西风、副极地低压、极地东风、极地高压 101、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位移大致来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102、冬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亚洲高压(大陆)、阿留申低压(太平洋)和冰岛低压(大西洋) 103、夏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亚洲低压(大陆)夏威夷高压(太平洋)亚速尔高压(大西洋) 104、季风的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105、季风的典型分布地区东亚季风(西北、东南风);南亚季风(东北、西南风)。 106、锋面的分类与天气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气温、气压、天气。 107、锋面对我国天气影响的实例北方夏季的暴雨(冷锋)、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冷锋) 108、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低气压;上升气流;阴雨。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逆时针。 109、反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高气压;下沉气流;晴朗。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顺时针。 110、锋面气旋锋前锋后的天气情况。冷气团一侧阴雨。 111、气候要素气温、降水量。 112、气候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113、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日较差、年较差、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 114、世界气候类型的名称热带(四种)、亚热带(两种)、温带(三种)、寒带(一种) 11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判断南北半球,?判断热量带,?判断雨型。 116、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受季风影响;大陆东岸20-35 117、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受副高和西风交替控制。30-40西岸 118、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干燥。季风。40-60?大陆东岸。 119、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暖夏凉,降水均匀。终年盛行西风。40-60?大陆西岸。 120、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全年少雨。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温带内陆 121、气候的变化地质时期、历史时期、19世纪末以来。 122、气候资源的特点可再生,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有较大的变率 123、气候资源与农业种植制度(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 124、气候资源与建筑小区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夹角。 125、风与城市规划工业企业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居住区布局在盛行风的上风向 126、气候资源与交通公路、铁路、机场(暴雨、泥石流、风速、桥涵、云雾、地势等) 127、台风(飓风)热带气旋强烈发展形成的大旋涡。 128、热带气旋强度等级热带低气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 129、台风的监测与预报利用气象卫星确定台风中心位置,估计强度,监测移动方向和速度。 130、暴雨形成条件?充足的水汽?强烈上升运动?持续的天气系统 131、洪涝灾害的防御提高预报的准确率,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132、干旱的危害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133、干旱的防御改善生态、选择耐旱作物、开展水利建设、改进耕作制度等。 134、寒潮的危害带来严寒、大风、霜冻。对春秋季的农作物危害最大。 135、寒潮的防御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 136、全球变暖趋势及其人为原因?燃烧矿物燃料?毁林 137、全球变暖造成的后果?海平面上升?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138、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氟氯烃化合物消耗臭氧。 139、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的危害?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造成破坏。 140、臭氧层的保护?研制新型制冷系统?参与国际合作 141、酸雨的成因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142、我国酸雨区的分布?四川盆地?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 143、酸雨的危害?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土壤酸化?腐蚀建筑物?危及人体健康 144、酸雨的防治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煤炭中的硫资源综合利用。 145、大气环境保护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酸雨。 146、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海洋水量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 147、海岸带从滨海平原到大陆架之间的广阔区域。 148、海岸带与人类活动全球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距离海岸60千米的范围内。 149、人-海岸相互作用阶段?很少干预?开始干预?海岸开发?海岸管理 150、海水热量的收入太阳辐射 151、海水热量的支出海水蒸发所消耗的热量。 152、影响海洋表层水温的因素太阳辐射、沿岸地形、气象、洋流等。 153、海水温度的空间变化规律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154、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表层海水温度变化较大,深层海水温度变化不大。 155、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海洋面积广,水量大,而且热容量又很大。 156、海水中主要盐类物质氯化钠、氯化镁。 157、盐度的概念1000克海水中所含溶解的盐类物质的总量。 158、海洋表层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 159、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降水量、蒸发量、洋流、河流淡水汇入(径流量)。 160、盐度最高的海区和最低的海区红海(亚非交界)、波罗的海(北欧附近) 161、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风浪)、潮汐(大潮和小潮)、洋流 162、洋流的概念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 163、洋流的成因分类风海流、补偿流(大多南北向)、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 164、风海流的成因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 165、世界洋流模式(低、中纬)反气旋型。北半球为顺时针流动,南半球为反时针流动。 166、世界洋流模式(中、高纬)北半球中高纬是气旋型大洋环流,呈反时针方向流动。 167、北印度洋洋流的分布规律冬逆夏顺。冬季洋流向西流,夏季洋流向东流。 168、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 169、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秘鲁寒流。 170、南印度洋的洋流分布南赤道暖流、厄加勒斯暖流、西风漂流、西澳大利亚寒流。 171、北大西洋的洋流分布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北太西洋暖流、加那利寒流。 172、南大西洋的流流分布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西风漂流、本哥拉寒流。 173、海水等温线的判读?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高高低低规律判断寒暖流 17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气候?海洋生物?污染?航海 175、海洋资源的分类化学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能源。 176、各类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化工;养殖、增殖;深海锰结核;潮汐和波浪发电。 177、渔业资源的形成因素大陆架、河流带来营养物质、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补偿流。 178、世界主要渔业国中国、日本。 179、世界渔场分布北太平洋、东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东北大西洋、东南大西洋 180、海洋油、气开发利用地震波寻找。海上钻井平台、装油站、海底管道。 181、海洋空间利用的特点复杂性和特殊性(海洋气象多变、深海环境差、海水腐蚀性等) 182、海洋空间利用的方式交通运输、生产、通信、电力输送、储藏、文化娱乐。 183、著名海峡马六甲、霍尔木兹、直布罗陀、英吉利、麦哲伦、白令、曼德等。 184、著名运河和港口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鹿特丹 185、腹地港口的服务区域。 186、海洋货物运输条件港口、集装箱船、无线电导航、全球定位技术、最佳航线服务。 187、世界围海造陆的典型地区荷兰、日本、澳门。 188、海洋环境问题海洋污染、海洋生态破坏。 189、海洋污染的产生原因陆地上的生产过程(废弃物、冷却水、杀虫剂、石油渗漏) 190、海洋污染的危害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类的健康。 191、海洋生态破坏的原因海岸工程建设、围海造田、过度捕捞、自然环境变化。 192、石油泄漏清污方法分散、沉降、吸收、围栏、放任、燃烧。 193、《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领海宽度、国际海底资源。 194、领海、专属经济区12海里,200海里。 195、岩石圈的范围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圈 196、地壳中主要化学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197、矿物的概念单质或天然化合物。 198、岩石的概念由一种矿物或几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199、矿产的概念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达到工农业利用的要求。 200、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 201、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变质岩。 202、常见岩石玄武岩、花岗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大理岩、板岩。 203、地壳物质循环规律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204、地质作用的概念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205、地质作用的分类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206、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207、地壳运动的两种类型及其影响水平运动(褶皱山系、裂谷海洋)、升降运动(海陆变迁)。 208、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板块交界地壳活动。板块运动形成地貌。 209、六大板块的名称亚欧、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极洲板块。 210、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貌张裂(裂谷、海洋)、相撞(海沟、岛弧链、海岸或褶皱山脉) 211、生长边界与消亡边界海岭和断层(大多在洋底)、海沟和造山带(大多在陆地边缘) 212、地质构造的概念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 213、地质构造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下沉岩块) 214、背斜成谷和向斜成山的成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接受沉积物,成为山岭。 215、断层构造分布的实例东非大裂谷;华山、庐山、泰山;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216、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断层(隧道、水库)。 217、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218、流水与风力作用所塑造的地貌类型黄土高原、瀑布、峡谷、冲积扇、三角洲;风蚀洼地、沙丘等。 219、水资源的概念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220、陆地水的分类地表水(江河水、湖沼水、冰川)和地下水 221、陆地水的基本来源大气降水。 222、静态水资源冰川冰、内陆湖泊水、深层地下水 223、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224、潜水埋藏在地下第一个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 225、承压水埋藏在两个隔水层之间承受一定压力的地下水。 226、我国东部河流的径流变化河流径量变化与降水量变化相一致。 227、我国西北河流的径流变化河流径流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228、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补给高水位补给给低水位。 229、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230、水循环的意义?水量平衡?更新水资源?联系四大圈层?物质迁移?能量交换 231、气候对生物分布的影响光(喜光植物、喜阴植物)、热、水(森林、草原、荒漠) 232、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莲(水生)、骆驼刺(旱生)、矮牵牛(二氧化硫)、树(风向) 233、光合作用的意义把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糖类),并释放出氧气 234、生物循环的作用?物质迁移?能量流动?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 235、原始大气的成分二氧化碳、甲烷、氢、氨和水汽。 236、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改造大气?改变陆地水?促成土壤形成?创造生物物质?环保 237、土壤的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38、土壤的作用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239、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240、土壤的肥力特征供应和调节植物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241、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分数矿物质(45)、有机质(5)、水分(20-30)和空气(20-30)。 242、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243、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主导作用改造成土母质(有机质的积累、养分元素的富集) 244、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改良土壤?引起土壤退化 245、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整体性(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246、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常绿硬叶林)、温带、寒带 247、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沿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热量为基础)。 248、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向内陆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水分为基础)。 249、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从山麓到山顶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水热状况) 250、陆地自然资源在人地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开发自然资源?生产与消费产品?排放废弃物?改造陆地环境 251、陆地自然资源的分类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 252、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和规律?总量有限?潜力无限?分布的规律性?组成的整体性 253、能源资源的分类常规能源、新能源(太阳能、地热能、核能) 254、陆地自然资源的重要性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255、能源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柴草时代?煤炭时代?石油时代?新能源时代 256、地震的构造震源、震中、震中距、等震线 257、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258、地震震级的大小三级以下为微震、五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每增一级能量增大30倍 259、火山的分类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260、滑坡的成因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 261、泥石流的成因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饱含泥沙、石块、砾石等。 262、原发性地质灾害诱发其他灾害地震诱发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等。 263、人类活动诱发地质灾害破坏植被诱发滑坡、泥石流等。 264、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建立监测预警系统?加强管理?实施预防措施?开展宣传教育 人文 1、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2、农业的投入因素自然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 3、农业按生产对象分类农、林、牧、副、渔(混合农业) 4、农业按投入分类粗放农业、密集农业 5、农业按产品用途分类自给农业、商品农业 6、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气候(光、热、水)、地形(平原、山地)、土壤(酸性)、水源 7、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市场(郊区农业)、交通运输(地域扩展)、政策(商品基地) 8、人类对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玻璃温室?修筑梯田?喷灌 9、市场、交通及技术的发展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供求关系?保鲜冷藏技术?区域专业化生产 10、世界水稻种植业的主要分布地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11、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小农经营?单产高?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 12、世界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地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 13、大牧场放牧业的形成条件分析(潘帕斯)?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租 金低?距海港近 14、阿根廷促进牧牛业的主要措施?培育良种?改善交通?开辟水源?种植饲料 15、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16、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分布地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 17、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实例分析(美国)?自然条件?交通运输?地广人稀?工业基础?科技 18、世界主要的混合农业生产方式谷物和牲畜混合农业 19、珠江三角洲的三基渔塘甘蔗、果树、桑蚕、鱼 20、混合农业的分布地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 21、混合农业的发展优势及实例分析(澳大利亚)?生态农业?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活?市场适应性好 22、工业的投入因素土地、水源、劳动力、资金、能源、原料、科技 23、工业的产出产品和三废 24、工业投入要素与工业发展类型的关系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 25、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发展的影响?原料种类和利用率?劳动力的数量、体力、知识、技术 26、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原料、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技术 27、五种区位因素指向型工业原料、市场、动力、廉价劳动力、技术指向型 28、原料、交通运输、信息和劳动力对工业区位影响的变化?替代,减弱?吸引力,完善?通达,重要?自动化,劳动力素质。 29、社会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国防?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 30、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水污染(河流下游),风污染(下风向) 31、企业增长的战略?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多样化 32、企业空间发展的特点?由近及远扩张?由大市场至小市场扩张 33、跨国公司的空间发展过程?代理商?销售公司?组装公司?生产公司?研发机构?全球经济 34、工业企业之间的联系?生产的联系?非生产的联系?信息的联系 35、工业集聚的优势?共享基础设施?交流协作?降低运费?扩大总体生产能力 36、工业分散的原因?原料和产品的运输量小?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 37、不同发育程度工业地域的不同特点?发育低(食品工业)?发育高(钢铁工业、石油化工、机械制造) 38、传统工业区的区位特点分析(鲁尔区)?煤炭资源丰富?铁矿区近?水源充沛?交通便捷?市场广阔 39、鲁尔区衰落的原因?生产结构单一?煤炭地位下降?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40、鲁尔工业区的综合整治?发展新兴工业?调整布局?改善交通?发展科技?消除污染 41、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特点?中小企业?轻工业?生产分散?资本集中低?分散型工业化 42、高技术工业的特点?人员高水平?增长速度快?研发费用高?面向世界市场 43、美国“硅谷”发展的主要因素?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教育发达?便捷交通?军事订货 44、聚落的形成人类为生存而聚居,居所由流动到稳定,逐步确立了乡村聚落。 45、村落的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圆形或多边形村落(少河的平原)?带状村落(沿河道) 46、古代城市出现的基本条件?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 47、古代城市的分布特点一些大河冲积平原,农耕业发展早的地区。 48、著名古代城市发源地?美索不达米亚?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 49、地形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大多数在平原?热带在高原?山区在谷地或低地 50、美国三大城市带?波士顿-纽约-华盛顿?芝加哥-匹兹堡?旧金山-圣迭戈 51、世界三大片城市密集地区?60?N以南的欧洲地区?东亚?美国东北部 52、城市分布与气候的密切关系?适度的降水,又有适中的气温?干旱、高寒、湿热区为稀少区 53、中国特大城市分布?大城市最多的省?没有大城市的省?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54、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供水?运输?军事防卫 55、矿产资源对城市区位的影响?煤炭?铁矿?石油?有色金属 56、交通对城市区位的影响?现代:沿海、沿江、沿线?古代:河流、大道的汇合处 57、政治、军事、宗教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经济中心?政治中心?军事中心?宗教中心 58、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军事、宗教(减弱)?交通、自然资源(一直)?旅游、科技(新) 59、城市化的含义指人口向城市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60、城市化的作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别 61、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62、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产业革命前(缓慢)?二战前(加快)?二战后(空前) 63、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6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发展不合理 65、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 66、上海市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交通和居住条件?治理环境67、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铁路(量大)?公路(灵活)?水路(廉价)?航空(快)?管道(连续) 68、亚欧大陆桥?西伯利亚大铁路(海参崴-莫斯科)?连云港-鹿特丹 69、世界主要航海线?北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北太平洋 70、邮政通信的主要任务及特点利用交通运输工具,传递信函和包裹。易受自然灾害影响。 71、电信通信的主要任务及特点利用电磁系统,传递符号、文字、图像和语言。易受地形影响。 72、商业活动的主要环节?收购?储存、调运?销售 73、影响铁路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经济、社会(决定性因素);技术、自然。 74、建设京九铁路的意义激活全国铁路网,带动沿线地区发展经济。 75、公路选线的一般原则平原地区要少占好地,山区要避开条件复杂的地段。 76、内河航道网的组成内河航道网是由天然水系航道和人工运河组成的网络系统。 77、港口的概念供船舶出入和停泊、货物和旅客集散的场所。 78、港口的区位因素分析?自然条件(航行、停泊、筑港)?经济和社会条件(腹地、城市) 79、汽车站的区位因素与市内干道系统及对外交通有方便、直接的联系 80、航空港的区位因素?自然条件(地形、地质条件)?综合因素(用地、交通、环境) 81、城市交通运输的主要特点?点线面结合?流动方向和数量经常变化?混合交通?占地多 82、城市道路网规划原则?便利出行?节约用地?利用地形和水文条件?保护环境 83、城市交通面临的两大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线路拥堵(合理规划)?环境污染(减少尾气技术、绿化、规划) 84、电子通信的发展?利用电话、电报?利用计算机(声音、图像、文字和数字) 85、信息高速公路集电话、电视、电脑于一体,传输图、文、声、像等的通信网。 86、国际互联网的影响发展最快、作用最大、影响最广、公众关注程度最高的通信网络 87、国际互联网的应用?开展电子商务?提供各种远程服务?举行电子会议 88、商业中心的形成商业活动的人流、商品流达到一定规模,就形成商业中心。 89、商业中心的功能物资集聚、服务、商品流通。 90、商业街的区位选择?以市场最优为原则(城市几何中心)?交通最优为原则(沿线) 91、商业小区的区位选择设在居民住宅区内。 92、商业网点的形成、密度、效益和组织形式都要受到自然、 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因素的制约。 93、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含义各国间商品和劳务交换;国家之间货币 资金的周转和运动。 94、发达国家国际贸易的特点出口工业制成品、资本、技术以及少数农产品,进口燃料和原料 95、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的特点出口农矿初级产品,出口商品种类单一,处于不利地位。 96、世界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纽约、伦敦、苏黎世;巴黎、法兰克福、东京、香港。 97、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模式图?人类获取物质和能量?消费活动排放废弃物?环境反作用于人类 98、环境问题的两大类主要表现?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99、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100、环境污染的种类大气、水、土壤、固体废弃物、噪声、放射性、海洋污染等 101、生态破坏产生的原因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102、生态破坏的影响?滥伐森林?不合理灌溉?燃煤和使用消耗臭氧物质?过度捕猎 103、城市环境问题和农村环境问题城市主要是环境污染;农村主要是生态破坏。 104、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严重的原因?发展和人口双重压力?经济和技术水平低?发达国家转移污染 105、全球性环境问题?酸雨?国际河流污染?热带雨林的破坏?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 106、世界人口增长状况?产业革命前(缓慢)?二战前(加快)?二战后(猛长)?60年代放慢 107、世界60亿人口日1999年10月12日 108、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造成资源和环境问题。 109、不合理利用资源对环境的影响导致自然资源的衰竭,生态系统的破坏,自然生产力下降。 110、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111、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 11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113、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生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系统。 114、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115、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的意义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方式的变革。 116、清洁生产的全过程?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 117、中国古代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封山育林?定期开禁?休养生息 118、中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深刻的环境危机 119、中国《21世纪议程》的发布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 120、中国建设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农业生态平衡?农业可持续发展 121、生态农业采取的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开展综合利用?利用新能源 122、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原始型(高高很低)、传统型(高较高较低)、过渡型(高低高)、现代型 123、世界人口自然变化(2000年)出生率(2.2%)、死亡率(0.9%)、自然增长率(1.4%) 124、中国人口自然变化(2001年)出生率(1.34%)、死亡率(0.64%)、自然增长率(0.7%) 125、人口自然变化典型地区欧洲的德国和匈牙利(负增长)、非洲(2.4%)、韩国和古巴 126、人口数量的变化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机械增长(人口迁移) 127、生育率指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15-49岁)数之比 128、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生育率(主要是社会环境因素)、死亡率(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129、人口数量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资源和环境压力增大、环境污染加剧(但不是主要原因) 130、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所能承载或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 131、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科技、对外开放、文化生活消费水平 132、环境人口合理容量某地区最适宜人口的规模(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133、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16亿(人口承载量),8-9亿(合理容量) 134、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原生环境因素(水土)、次生环境因素(噪声和微波辐射、食品) 135、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影响人们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136、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因素) 137、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迁出地(缓解人口压力,加强与外界的联系),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力) 138、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大迁移,使南方人口首次超过北方人口。 139、八十年代中期前人口净迁出地区辽宁、山东、上海、四川 140、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到沿海和工矿区。务工和经商为主。 141、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管理中心、服务中心、经济增长中心 142、城市的地域形态集中式(成都)、组团式(重庆)、条带式或放射状(兰州) 143、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住宅区(最基本职能)、商业区、工业区、 144、中心商务区(CBD)的特征经济繁忙、昼夜人口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有明显分区。 145、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同心圆状(成都)、扇状或方块状(沈阳) 146、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地租高低)、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147、城市的合理规划有便利的交通、合理安排工业用地、设置防护带、留有发展余地。 148、文化的定义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149、文化的分类物质文化(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生活用具)和精神文化(文艺) 150、文化景观的构成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固定在地表上的人类创造物)。 151、文化景观的主要特性功能性、空间性、时代性 417、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的指示物(有一定的局限性)。 152、文化景观与人文社会环境的关系了解当地物质文化环境(公交汽车站牌)和精神文化环境(地名) 153、文化源地文化事物、文化现象(常点状)和文化系统(常面状)最初产生 154、文化区的空间特点范围有大有小、边界有实有虚、不一定与自然区重合 155、有关文化概念的关系文化事物—文化综合体(汉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系统(中华文化区) 156、中国传统文化的三级划分地区(东部农业、西南农业、西部游牧)——亚区——副区 157、文化扩散类型扩展扩散(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迁移扩散 158、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旅游者(主体)、旅游资源(客体)和旅游业(媒介) 159、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主体的大众化、空间的扩大化、方式和内容的多样化、目的的娱乐性 160、旅游活动的作用满足人类需求,促进经济发展,扩大交流 161、旅游资源及其特性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多样性、非凡性、可创造性、长存性。 162、旅游资源的价值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 163、旅游景观欣赏的基本要求选择观赏位置、把握观赏时机、抓住景观特点。以情观景。全面了解 164、园林常用的构景手法主配、层次、框景、借景。 165、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破坏生物资源、背景环境、文物古迹;冲击社会秩序。 166、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游览价值、市场距离、交通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容人量 167、世界政治地图演变的主要原因国家间的政治和经济冲突以及国际竞争。 168、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美国、西欧、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多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 169、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科技进步(交通和信息)、跨国公司的建立。 170、主要区域经济集团西欧、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东盟等。 171、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基本实体、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内政和外交、科学和技术。 172、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坚持改革开放、科教兴国、重视三农、计划生育、独立自主的外交。 173、三大自然区及其划分依据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气候和地貌) 174、三大自然区的特点地形地势、气候、植被土壤、水文、人类活动 175、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东北、华北、华中、华南(热量差异) 176、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距海远近) 177、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地势高低) 178、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东部(沿海)、中部、西部(陕甘宁青新、云贵川藏渝) 179、三个经济地带的经济差异及其原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速度(自然原因、社会和经济原因) 180、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 181、国土整治的概念对国土资源拟定规划,提出措施,制定政策的国土管理工作。 182、我国开展国土整治的背景?地域差异显著?人口众多?基础薄弱 183、我国国土整治的主要工作?大江大河?跨流域调水?防护林?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 184、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步骤?方法(分析区域的资源优势和主要限制性因素) 185、遥感技术从传感器接收信息到遥感信息应用的全过程(航片和卫片)。 186、地理信息系统(GIS)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187、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188、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脆弱的环境?尖锐的人地矛盾 189、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自然原因(土壤、气候)?人为因素(毁林、轮荒、开矿) 190、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改善天然草场?开展土地复垦 191、黄土高原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保塬、护坡、固沟) 19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地理背景?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荒漠化的发展(古代、近代、现代) 193、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发展表现?旱农垦区?草原牧区?绿洲边缘?河流下游?基本建设 194、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自然原因(气候)?人为原因(过樵、过牧、过垦) 195、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协调人地关系?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建立完整的系统 196、三峡工程的建设意义和作用?防洪?发电?航运?调水?养殖?旅游 197、三峡移民的艰巨性?规模大?难度大?关系重大 198、三峡移民的有利条件?环境容量大?就近后*安置?工程周期长?政府重视 199、三峡移民的方针开发性移民(一次性补偿、移民投资) 200、三峡工程生态环境效应?有利影响(中下游)?不利影响(库区) 201、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问题对策?不可逆转的影响?作用较大的影响?作用较小的影响 202、三峡工程对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的影响?形成新景观?迁建、保护、抢救 203、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的原因?地势低平?气候因素?人为因素(旱涝、盐碱、风沙) 204、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低湿地的治理与开发?盐碱地的治理与开发 205、南方低山丘陵区的地理背景?优势(气候、生物、土地资源)?问题(红壤、生态) 206、南方低山丘陵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立体农业?生态建设 207、东北地区农林基地的地理背景?土地资源优势?森林资源优势 208、东北土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黑土的利用?沼泽的保护 209、东北商品粮基地?特点?主要农产品?发展方向 210、东北林区开发现状与问题?采育失调?覆盖率下降?以皆伐为主 211、东北林区的合理利用及保护?合理采伐?人工林?促进更新?提高利用率?自然保护区建设 212、东北林区的综合开发?木材采运业?木材加工业?林副业 213、西南区交通建设的地理背景?区位条件?自然条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214、西南区发展交通运输的重要性?政治意义?经济意义?战略意义 215、西南区交通面貌的变化?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 216、西南区交通运输存在的对策?扩建新建铁路?提高公路等级?发展对外贸易 217、海南岛开发的地理背景?地理区位优势?热带资源优势?海洋资源优势 218、海南岛的开发和保护?合理布局产业?发展特色经济?海洋环境保护 219、天然气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地理背景?天然气资源特点?天然气分布?开发和利用格局 220、西气东输工程建设的条件?资源和技术保证?市场前景 221、西气东输工程的双赢战略?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促进东部地区的发展 222、上海浦东新区的地理背景?区位条件?城市规模的扩大?老城区的问题 223、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条件?国家政策?区位条件?地形及用地条件 224、上海浦东新区的城市规划?发展方向?形态布局规划?公共绿地 225、上海浦东新区的发展?基础设施?新区格局?经济快速发展 区域 1、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 2、方向?上北法?指北法?经纬法 3、图例和注记?符号?文字与数字 4、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山脊与山谷?陡坡与缓坡?断崖 5、地形剖面图的作图法?建立横座标?建立纵座标?画出交点?连接成线 6、疆域的四至点漠河(53?N),曾母暗沙(4?N),帕米尔(73?E),乌苏里江(135?E) 7、陆疆和陆上邻国20000多千米。邻国15个(朝俄蒙哈吉塔阿巴印尼锡不越老缅) 8、大陆海岸线18000多千米。鸭绿江口至北仑河口。 9、隔海相望的国家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10、领海和内海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渤海、琼州海峡。 11、主要岛屿和半岛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雷州半岛。 12、三级行政区的划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和乡(镇)三级。 13、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省会及位置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香港和澳门是特别行政区。 14、中国人口数量12.95亿(2000年11月1日第五次人口普查)、13亿(2005年1月6日) 15、中国人口的突出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16、中国民族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17、地形的主要特征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18、主要山脉及其分布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南北走向。 19、四大高原青藏(高寒)、内蒙古(平坦)、黄土(黄土)、云贵(崎岖) 20、四大盆地塔里木(最大)、准噶尔(最北)、柴达木(最高)、四川盆地 21、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22、主要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江南丘陵、东南沿海丘陵 23、地形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气候?交通?水力 24、我国的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青藏高原高寒区。 25、冬、夏季气温分布的总特点?南热北冷,南北温差大。?南北温差小,全国普遍高温。 26、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小。200mm、400mm、800mm、1600mm。 27、雨带的推移与降水的季节变化5月(南岭)、6月(长江流域)、78月(华北、东北)、9月回撤。 28、我国的干湿地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 29、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30、我国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幅员辽阔,地形复杂。 31、我国的灾害性天气旱灾、洪涝、寒潮、台风。 32、我国的外流区域和内流区域的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200mm年等降水量线 33、主要内流河塔里木河 34、主要淡水湖鄱阳湖(赣)、洞庭湖(湘)、太湖、洪泽湖(苏)、巢湖(皖) 35、主要咸水湖青海湖(青)、纳木错(藏) 36、河流的水文特征水位、流量、含沙量、结冰期 37、长江的源流概况源头(唐古拉山)、上中下游划分(宜昌、湖口) 38、长江主要支流岷江、嘉陵江、乌江、汉江、湘江、赣江、黄浦江 39、长江的开发利用葛洲坝、三峡、黄金水道 40、黄河的源流概况源头(巴颜喀拉山)、上中下游划分(河口、旧孟津) 41、黄河的主要支流汾河、渭河 42、黄河的开发利用龙羊峡、李家峡、刘家峡、三门峡、小浪底 43、珠江水系西江、北江、东江 44、京杭运河六省市(京、津、冀、鲁、苏、浙)、五大水系(海黄淮长钱) 45、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运量、运速、运价) 46、主要铁路干线5纵3横(京沪,京九,京广,焦柳,宝成-成昆、京包,陇海,浙赣-湘黔 47、主要铁路枢纽北京、郑州、株洲、徐州、上海、商丘、南昌、洛阳、宝鸡、昆明等 48、长江对外贸易港宜宾、重庆、宜昌、武汉、九江、芜湖、南京、张家港、南通、上海 49、沿海十四个开放港口城市大秦天、烟青连,南上宁温,福广湛北。 50、主要的商业中心上海、北京、天津、沈阳、武汉、广州、重庆、西安。 51、主要的旅游资源自然风光、文化宝藏、革命圣地、民族风情。 52、世界海陆分布陆地1.49亿平方千米,海洋3.61亿平方千米。 53、海底地形大陆架、大陆坡、大洋底、海沟、海岭 54、世界主要人种的分布白色人种、黄色人种、黑色人种 55、世界的国家和地区面积前六位的国家、人口超一亿的国家。 56、世界地理分区的位置和范围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高考地理备考]地理诗句谚语例析 分享到: 2011-10-30 14:49 作者: 来源:天利淘题 字号:T|T 摘要:[高考地理备考]地理诗句谚语例析 地理诗句谚语例析 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谚语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地理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加深对诗句、谚语的理解,能激发我们学习地理的兴趣,扩展地理知识面。 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送瘟神》) 此诗句揭示了地球在不停地由西向东自转。适用于赤道地区,由此可计算出赤道地区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赤道上1?弧线的长度。赤道地区自转的线速度为:40000千米?24小时?1670千米/小时(八万里即四万千米)。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赤道上1?弧线的长度:40000千米?360??111千米/l?。赤道是地球的一个大圆,因此地球上的大圆每1弧线的长度约为111千米(球的大圆是指通过球心的截面与球面的相交线)。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由此可证明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体。 3.“日似金丸,月似金盘”(乐钧《一翦梅》) 该诗句反映了日地月三者距离差异。月球虽然比较小,但由于月球离地球比较近,所以仍“似金盘”。诗中描写的月相应为满月,因为“月似金盘”。 4.“月形如白盘,完完上天东。忽然有物来啖之,不知是何虫。如何至神物,遭此狼狈凶。”(唐,韩愈《月蚀诗效玉川子作》) 此诗句描述了月食的情况。完完,月圆的样子。农历十五,日、地、月三者在同一直线上,地球在月球和太阳之间,地球有可能全部或部分挡着太阳光,产生月食现象。农历初一,则可能产生日食现象。 5.“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时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团圆照满天。”(缪氏子《赋新月》)“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戴叔伦《兰溪棹歌》) 这一组诗句描述的都是上蛾眉月。“上蛾眉月”是指农历初三、四的月相,此时月球位于太阳以东约 45?,当“一道残阳铺水中”后,即日落时,月亮出现在西南方低空,日落后2~3小时就落到地平线以下,月亮的亮面为月球正面西部边缘,形状为一反“C”字形。将以上各诗描写的月相判定为上蛾眉月的依据分别是“日暮”、“月近人”;“初三夜”、“月似弓”;“初月如弓未上弦”、“蛾眉小”;“凉月如眉”、“三日”(指农历三月初三日)。 6.“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司空曙《江村即事》) 这组描述的都是上弦月。上弦月是农历初七、八的月相,此时月球位于太阳以东约90?,日落时出现于南方天空,升落时间分别是中午和半夜,可见部位为月球正面西半部分,形状为一大写的“D”形。将以上两首诗中的月相判定为上弦月的主要依据分别是:“夜半”而“月落”;“月落正堪眠”(人们“正堪眠”,即睡意正浓,寓意夜已深。深夜而“月落”应是上弦月,此乃用时间点月相)。 7.“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春江月出大提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鹕啼。”(刘禹锡《踏歌行》)“白日沦河西,素月出东岭”(陶渊明《杂诗??其二》)“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阳关曲中秋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这一组诗描述的都是满月。满月为农历十五、六的月相,此时月亮位于太阳以东180?,升落时间为日落月出、日出月落,月亮整夜可见,形状象个玉盘。第一首诗中的“元夜时”点出了日期为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正是满月发生的日期;“黄昏后”月已升上“柳梢头”,正是满月时月亮升起后的情况。第二首诗中“红霞”说明此时日落,日落时“月出”,显然月相为满月。同样,第三首指明了日落(“白日沦河西”即日落)时月出,正是满月月出的时间。其他三首诗中的“明月”即满月。 8.“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孤光照还没,转益伤离别。妾若是嫦娥,长圆不教缺。”(陆龟蒙《月成弦》) 这是一组描写下弦月的诗词。下弦月是农历廿二、三的月相,此时,月亮位于太阳以西90?,日出时月亮在南方天空,升落时间是半夜月出、中午月落,可见部分为月球正面东半部,形状像个反“D”字形。第一首诗中“夜静”(夜深人静)而“月出”,乃指下弦月月出之时。民间常将月圆比团圆、月缺比离别。第二首诗即写思妇见缺月而感伤、恨夫妻不能常团圆,想象自己若是嫦娥,将让月亮长圆不缺即夫妻永不分离。诗中弦月当是下弦月,体现出思妇感伤而彻夜难寐的情景。 9.“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水上,文章何处哭秋风。”(李贸《南园》)“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马踏清秋。”(李贸《马诗》) 这一组诗描写的是下蛾眉月(残月)。下蛾眉月是农历廿五、六的月相,此时,月亮位于太阳以西约45?,日出前出现于东南方低空,仅在黎明前2~3小时内可见,形状像“C”字形。第一首中,由“晓风残月”知,早晨看到残月,即下蛾眉月。第二句诗中“晓月”指清晨的月亮,“玉弓”指下弦月后的残月即月末的娥眉月。“月似钩”是“一弯残月”,表明作者壮志未酬,彻夜难眠,于黎明前看到残月东升,见景生情写下此诗,这与整首诗的基调是一致的。作者坎坷的经历,矛盾的心情以及“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的创作精神等都可以作为是残月的旁证。所以,“月似钩”暗示作者写这首诗的时间是在秋天农历廿六、七的黎明前。“大漠沙如雪”还向我们展示了沙漠景观。 10.“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岑参《碛中作》) 这一组诗写出了月相的月变化情况。诗中的“阴晴圆缺”指的是月相变化。在农历一个月中,月相由新月依次变为上蛾眉月、上弦月、上凸月、满月、下凸月、下弦月、下蛾眉月、新月。从初一到十五,月 亮的亮面逐渐变大,月球的亮面朝西;十五那天亮面最大,为满月;从十五到月末,亮面逐渐变小,月球的亮面朝东。第二首诗中的“满月”指“十五、六的月亮”;“夜夜减清辉”指满月以后,月相依次变为凸月、弦月、蛾眉月,可见部分越来越瘦小;后两句是说“思念夫君使妾身如同满月后的月亮日渐消瘦、形容憔悴”。第三首诗中的“见月”即看到月亮,“两回圆”即圆过两次亦即两次满月,故第二句是告诉读者:作者离家已有一、两个月了。 11.“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升春又来”(杜甫《冬至》) “冬至阳升”这个纯科学结论通过艺术家天才的转换,巧妙地写进诗中。这句诗意境美丽、观点科学,非常难得。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北半球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在地球的最南界线��南回归线上,北半球各地在一年中正午时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最大,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直射点以北各地正午时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逐渐变小,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即“冬至阳升”。 12.“过了冬,长一葱” 此谚语的意思是:过了冬至日,白昼就长一点点了,即冬至日后,北半球各地白昼逐渐变长。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日后,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各地白昼逐渐变长。 13.“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傅玄《歌》) 这句诗直观地描绘了太阳高度的周日变化规律。影子长短与太阳高度有密切关系。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太阳高度小,影子长;随着太阳高度的逐渐变大,影子逐渐变小,正午即“日中”时,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影子长度为一天中的最小值,对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来说,此时太阳在正南方,影子则在正北方,即“日中万影正”;以后太阳高度逐渐变小,影子逐渐变长,影子偏离了正北方向。 14.“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李白《日出入行》) 此句诗意在说明四季运转是一种必然趋势,万物兴衰都有一定的自然规律,任何人也不能挥鞭命令停止。由于地球公转,黄赤交角的存在,地轴指向不变,使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产生了四季的更替。 15.“月生林欲晓,雨过夜如秋。”(徐玑《夏日怀友》) “月生林欲晓”,即月出的时候天要亮了,这是下蛾眉月出的时间。该地此时的降水是受冷锋影响形成的。冷锋过境时产生阴雨天气,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故“雨过夜如秋”。 [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地震 分享到: 2011-10-30 14:49 作者: 来源:天利淘题 字号:T|T 摘要:[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地震 地震 (一)地震前兆 1.动物异常 蛇、鱼、鸟、鼠等动物被称为地震“活仪器”,它们通过某些感觉器官,感受到震前从地壳深处传来的声、光、电、磁、热等变化。造成复杂的反应,或兴奋型异常(惊慌不安、如癫如狂、仓皇逃窜);或抑制型异常(行为迟钝、发痴发呆,不知所措)。 鼠类异常反应来得最早,大老鼠成群结队叼着小老鼠乱跑,黄鼠狼大搬家。 大小家畜如狗乱叫狂嚎、上墙上房,有一农民家的狗跑进屋内,把睡觉的主人咬起来,主人把它打走后,刚一躺下,它又来咬,主人生气,边追边打狗,恰好这时地震发生了。猪不吃食,羊不进圈,猫乱抓乱挠。马、牛不吃料或乱奔或发呆。鸡、鸭、鹅惨叫不停等等动物的异常反应常与地震活动有密切联系。 鱼类震前的表现,成群漂浮,有的发呆,有的翻白,有的佯死,有的倒立水中打旋,或者跃出水面,家养的鱼乱蹦乱跳,有的还发出尖叫声;海蟹密密麻麻地爬满了海岸,一动也不动。 2.植物预兆 科学家在研究我国近20多年发生的地震时发现,每次地震发生前,植物都出现过异常情况。1970年宁夏地震发生前一个月,当地的蒲公英初冬季节居然开花。1976年辽宁海城地震,地震前两个月,那里许多杏树提前开了花。四川松潘地震前夕,该地区竹子突然大面积开花,玉兰也再次开花,桐树大量枯萎。某些植物对地震的反应是有代表性的,其中含羞草的反应较为典型。含羞草的叶子白天是张开的,到了夜晚叶片逐渐自动闭合。然而,科学家发现,地震前夕,含羞草显得有点反常:白天它的叶子紧闭着,夜晚叶片反而半张半开了。地震发生时,含羞草的小叶全部张开了。 3.地形变震前会有地形变化,如垂直升降、水平位移、地面倾斜等。 4.地下水异常谚语 “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不是涨就是落;甜变苦,苦变甜;又发浑,又翻花;水打旋,冒气泡。见到了要报告,群众齐预报”。 5.地光、地声 从北京开往旅大的列车,在漆黑的夜空突然闪出三道耀眼的光束,司机说:“不好了,这是地光”, 立即紧急刹车,待列车减速后,地震发生了!就这样列车和旅客才幸免于难。地光伴随有强烈的地声,“无听见狂风吼,无云听见雷轰鸣”,其声或像山洪暴发,或飞机轰炸,又像山崩地裂,又像炮弹爆炸。 (二)如何避震 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防护的较好方法。所谓就近躲避,就是因地制宜地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不同的对策。 1.学校人员如何避震? 地震时最需要的是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冷静与果断。有中长期地震预报的地区,平时要结合教学活动,向学生们讲述地震和防、避震知识。震前要安排好学生转移、撤离的路线和场地;震后沉着地指挥学生有秩序地撤离。在比较坚固、安全的房屋里,可以躲避在课桌下、讲台旁、教学楼内的学生可以到开间小、有管道支撑的房间里,决不可让学生们乱跑或跳楼。 2.在街上行走时如何避震? 地震发生时,高层建筑物的玻璃碎片和大楼外侧混凝土碎块、以及广告招牌,马口铁板、霓红灯架等,可能掉下伤人,因此在街上走时,最好将身边的皮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无物品时也可用手护在头上,尽可能作好自我防御的准备,要镇静,应该迅速离开电线杆和围墙,跑向比较开阔的地区躲避。 3.车间工人如何避震? 车间工人可以躲在车、机床及较高大设备下,不可惊慌乱跑,特殊岗位上的工人要首先关闭易燃易爆、有毒气体阀门,及时降低高温、高压管道的温度和压力,关闭运转设备。大部分人员可撤离工作现场,在有安全防护的前提下,少部分人员留在现场随时监视险情,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4.行驶的车辆如何应急? (1)司机应尽快减速,逐步刹闸; (2)乘客(特别在火车上)应用手牢牢抓住拉手、柱子或座席等,并注意防止行李从架上掉下伤人,面朝行车方向的人,要将胳膊靠在前坐席的椅垫上,护住面部,身体倾向通道,两手护住头部;背朝行车方向的人,要两手护住后脑部,并抬膝护腹,紧缩身体,作好防御姿势。 5.楼房内人员如何应急? 地震一旦发生时,首先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判别震动状况,千万不可在慌乱中跳楼,这一点极为重要。其次,也可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处,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空间小的厨房、厕所去暂避一时。因为这些地方结合力强,尤其是管道经过处理,具有较好的支撑力,抗震系数较大。总之,震时可根据建筑物布局和室内状况,审时度势,寻找安全空间和通道进行躲避,减少人员伤亡。 6.在商店如何应急? 在百货公司遇到地震时,要保持镇静。由于人员慌乱,商品下落,可能使避难通道阻塞。此时,应躲在近处的大柱子和大商品旁边(避开商品陈列橱),或朝着没有障碍的通道躲避,然后屈身蹲下,等待地震平息。处于楼上位置,原则上向底层转移为好。但楼梯往往是建筑物抗震的薄弱部位,因此,要看准脱险的合适时机。服务员要组织群众就近躲避,震后安全撤离。 (三)地震之后如何科学救人 地震发生后如何救助被埋压的人。首先要细心辨认人们遇震前的位置、方向,以及震后人们爬动的痕 迹及血迹,从而找到已经受伤或筋疲力尽的遇难者。其次,应确定伤员的头部位置,以最快的轻巧动作,暴露头部,并迅速清除口鼻内的尘土,再使胸腹部露出。第三,在抢救受伤者时,不要强拉硬拖,应尽量暴露其全身,方可扒出。另外,在黑暗中呆时间长的人,救出后,应将受伤者双眼蒙住,避免强光的刺激,对于长期处于饥饿的人,不能一下子喂给过多食物。 [生活中的地理知识]雷电 分享到: 2011-10-30 14:50 作者: 来源:天利淘题 字号:T|T 摘要:[生活中的地理知识]雷电 雷电 (一)雷电的形成 伴有雷声和闪电现象的天气,气象上称为雷暴。雷暴的天气时,当云层与地面之间的电位差达到一定强度时,就会发生放电现象,闪电击到地面或击中目标就造成雷击。据研究,雷击的电流强度通常可达几万安培,温度可达2万摄氏度,如此强大的电流和高温,其危害程度可想而知。 (二)雷电发生时,你怎样注意人身安全? 1、留在室内,好门窗;在室外工作的人应躲入建筑物内。 2、不宜使用无防雷措施或防雷措施不足的电视、音响等电器,不宜使用水龙头。 3、切勿接触天线、水管、铁丝网、金属门窗、建筑物外墙,远离电线等带电设备或其他类似金属装置。 4、减少使用电话和手提电话。 5、切勿游泳或从事其他水上运动或活动,不宜进行室外球类运动,离开水面以及其他空旷的场地,寻找地方躲避。 6、切勿站立于山顶、楼顶上或接近导电性高的物体。 7、切勿处理开口容器盛载的易燃物品。 8、在旷野无法躲入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内时,应远离树木和桅杆。 9、在空旷场地不宜打伞,不宜把锄头、铁锹、羽毛球拍、高尔夫球等扛在肩上。 10、不宜进入无防雷设施的临时棚屋、岗亭等低矮建筑。 11、不宜开摩托车、骑自行车。 (三)避免雷击的措施 在雷雨天,人应尽量留在室内,不要外初出,关闭门窗,防止球形闪电穿堂入室。切断时不用的电器设备的电源(如电风扇、电视机、录音机、电吹风、电熨斗等),拔出未装避雷器的室外天线。尽量不要靠近门窗、炉子、暖气炉等金属的部位,也不要赤脚站在泥地或水泥地上,最好脚下垫有不导电的物品坐在木椅上。 在野外遇雷雨时,尽快找一低洼或沟渠蹲下,不要在孤立的大树、高塔、电线杆下避雨。不要在河里游泳或划船;以防雷电通过水传到人体。一旦有人遭雷击,应及时进行抢救,救护方法同触电急救相同,做人工呼吸河体外心脏按摩等,同时急送医院。 [高考地理问答]学会如何在地理月考中总结问题 分享到: 2011-10-09 14:15 作者: 来源:gaokao.zxxk.com 字号:T|T 摘要:[高考地理问答]学会如何在地理月考中总结问题 地理区域差异各有侧重 现在高三地理正在进行“中国的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部分的学习,这是高三阶段的新授内容,与其他的高中地理内容相比,有它的独特之处:该部分内容基本上在第一轮复习中不再进行细致复习,只在区域地理复习时做综合性的复习。因此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更要强调一次性落实,为高三总复习做好准备。建议同学们在学习中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做到两结合 1.新旧知识的结合。在学习中国的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每一个专题前,一定先把所学区域的背景知识进行重温,包括区域的空间定位、地理特征等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之上添加新的知识,完善区域地理的知识结构,强化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2.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区域地理的学习要强调地图的使用,以图为载体,提高综合分析区域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以及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能力,学会评价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确定区域开发利用、国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和方向。 二、把握两特点 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知识最突出的特点,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是区域性的体现,而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区域发展要考虑自然和人文的各方面因素则是综合性的含义。在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学习中,要牢固地把握住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1.把握地理知识的综合性。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突出了“人地关系”,人类活动既要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又对环境产生作用,人地关系协调理论和可持续发展是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最重要的价值观念。在学习时首先要综合分析区域的地理特征,认清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抓住地理知识的区域性。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充分体现了区域差异,不同区域有不同的侧重点:侧重于治理的有4个,侧重于开发的有3个,侧重于建设发展的有2个,侧重于资源合理配置的有1个。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高考地理评价类问答题模板 分享到: 2011-09-29 11:21 作者: 来源:考试大- 字号:T|T 摘要:[高考地理答题技巧]高考地理评价类问答题模板 设问形式 评价类设问词一般有“评价”“影响”“分析利弊”等,常见问题有评价大型工程(如水库建设、跨流域调水、能源跨区域调配等)带来的影响,分析区域发展条件的优劣,评价工农业、城市区位等。 答题模板 评价类设问一般有两种情况: (1)要求直接评价某个地理事物或者现象,包括评价地理事象的影响、区位条件或发展条件等。此类设问一般从两方面进行分析:?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来辩证阐述,针对优势和不足进行全面论证;?要从多角度分析利弊。影响类的问题可以从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等的影响加以分析;而区位问题或发展条件评价类问题,可以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例如评价南水北调的影响,就要先从对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然后对有利和不利影响加以阐述;评价东北商品粮基地区位或发展条件,就要先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析,然后找出有利和不利条件进行阐述。 (2)给出限定条件,比如“与??相比,评价其优势或者不足”或“从??方面进行评价”。这类设问分析思路同第一种,但要注意审题,抓住限定词,是评价利还是弊,是对比分析还是没有限定,是从哪方面进行评价等,这样就缩小了答题范围。“与??相比,评价其优势或者不足”,就要先注意前者的优势或者不足,然后对比分析要评价事物的优势或者不足。例如与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相比,评价海南文昌卫星发射基地的有利条件,首先要分析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的利与弊,然后找出文昌卫星发射基地优于西昌的条件,包括同一条件比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更优越和克服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的不利条件等。 “从??方面进行评价”注意评价时限定了条件,只能从某一方面进行分析。 [高考二轮复习]地理解题能力提升秘诀 分享到: 2011-09-29 11:21 作者: 来源:高考网 字号:T|T 摘要:[高考二轮复习]地理解题能力提升秘诀 解题能力的提高是高中地理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担负着巩固、深化课堂知识以及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双重任务。那么在高考一轮复习已进行大半的时候,如何提高解题能力呢? 一、良好的审题习惯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前提 高三学生复习时重解题轻审题的现象比较普遍,一些学生在做题时匆匆浏览题目后便立即下笔解答,结果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因审题不清而导致失分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在做题时应留出更多的时间审清题目,明确试题要求和考查意图。 审题就是要看懂题意,找出题中尤其是图中的隐含条件,理解关键词语、限制性词语、问题所涉及的时间、地点、图名和地理背景等,分析题目内容与课本的关系、分值与答案要点的关系。要达到此要求,下列几个审题习惯需要注意培养: 1.审清题干的习惯 ? 逐字逐句读题,不能扫读。?找中心词、关键词、限定语,准确把握这些词语的内涵与外延。如选择题备选项中,有“都”“全”等词多为错项。?严防题目中的概念被自己偷换,如:华北与华北平原、气候区与气候、分布规律与分布地区、水能与水电等,这些相似词语的地理含义是不同的。?对长句作一 定的语法分析,准确断句。?可在试卷上用铅笔作标记:画点、画线、画圈等。 2.抓住信息的习惯 ? 分项检索信息,如:示意图要先读图例,坐标图要先弄清各坐标轴所代表的地理事物,表格要先读表头,再读其他内容。?对某一地理事物不同年代的变化图、多项因素统计表,要细心地比较信息的变化。?对图、文、表三者中相关信息要进行有机整合。?对图、文、表中的信息进行转换。?正确运用信息(尤其是数据信息)来回答问题。 3.展开联想的习惯 从图、表、文中不能直接获得答案的,要进行联想。联想要尽量回归课本,回归地理原理和规律;要挖掘题中的隐含信息,但不能改变题目的条件或添加条件。 4.前后互推的习惯 对选择题题组、简答题的各个小题,解题时要前后照应,互相推理,从中启发思维,寻求答案。但要注意,选择题题组的总题干的材料,才是各小题的可靠条件和依据,不能改变题目的条件或添加条件。前后互推一般是在感觉题干信息不足以解答问题时,扩充有效信息来帮助正确解答问题。这种迂回战术在碰到难啃的“硬骨头”时十分有效。 二、清晰的思路是提高解题能力的核心 由于地理原理的应用和地理问题的分析均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学习时可根据这些规律,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式(本辑《试题调研》中提供的思维模板、万能模板值得同学们借鉴),形成适合自己的解题思路。 进入高三后,同学们要特别注意解题思路的归纳和总结,对每次练习、模拟考试获得的解题思路方面的“经验、教训”都要认真总结,最好记录在学习笔记上,经常翻阅。下表是一位地理成绩优秀的学生整理的有关河流问题的解题思路。 注:上述分析思路是多角度的,答题时不需要面面俱到,抓住主要的方面即可。 地理问题解题思路 水系特征的分析水系形态、支流和湖泊的数量及分布、流程、河道的宽窄、曲直 水文特征的分析?水位高低;?流量大小;?含沙量大小;?结冰期;?汛期;?水能、航运;?水源补给类型——雨水、冰川融水、季节性积雪融水、湖泊水、地下水 凌汛的形成条件一是有结冰期;二是流向高纬 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自然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人为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植被破坏、围湖造田) 分析河流水能丰富的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落差(位于地势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二是径流量(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 河流的治理措施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疏浚河道,开挖入海河道 水库坝址的で位选择?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 三、规范准确答题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 对客观题,在对试题进行仔细准确的审题和逻辑分析后,要根据解题思路,做出正确选择。不能先入为主,要因题的条件而异,速度适当,不快不慢,重视第一感觉,不要轻易修改选项。 对主观题,可针对高考评卷“流水作业,采点给分”特点,进行“采点答题”,把握好答案的方向性、全面性、逻辑性和准确性。具体要求有: 1.答案的方向性 根据问题判断得分点的基本方向。一定要仔细分析问题,明确问的是什么,以免错答或答非所问。特别要注意关键词,如分析区位因素,应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分析;评价影响,则既要考虑有利影响,也要考虑不利影响;要求分析自然区位因素,则不能回答社会经济因素等。 调用知识储备判断可能的得分点。明确了作答的基本方向,就可根据自己掌握的解题思路确定具体有哪些得分点。如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劳动力、交通和市场,则这七个方面就是具体的得分点。 2.答案的全面性 每个主观题往往都包含着若干个得分点,答题漏点是许多考生得不到高分的主要原因之一。采点答题,就是要明确试题的得分点有几个,先看分值,根据分值可以基本确定得分点应该有几个。如果分值是3分,大多是3个得分点;如果分值是6分,则有可能是3个得分点,每点2分,也可能是6个得分点,每点1分。 答题时,为保证尽可能得高分,作答点不能少于得分点,因此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思考,确保答案全面,避免失分。如回答形成原因、区位因素、条件、产生的后果、地理意义等问题,要尽量多答几个方面。因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告诉我们,任何地理事物、现象的形成、发展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注意答案全面性的同时,要避免重复采点。高考阅卷时,对多答或者错答(只要前后不矛盾)的点一般不扣分,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地发散思维,多补充作答点。但常有考生在同一个得分点上反复阐述,结果浪费了考试的宝贵时间。如分析某地的区位因素时,有的考生回答:陆地上铁路网稠密,公路四通八达,沿海海运便利。其实这三个方面都是从“交通”这一得分点上作答的。 3.答案的逻辑性 答案一定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让阅卷老师一眼就看出从几个方面作答,让得分点一目了然。 同时还要主次分明。影响地理事物、现象形成发展的众多因素中,总有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我们在回答问题时,应尽量把主导因素放在最前面。 对因果联系密切的事物进行分析时,一定要讲究条理,或由因索果,或由果溯因,层层深入,切莫乱序。 4.答案的准确性 要用精练的地理语言回答问题,不说废话,少使用或不使用方言、口语。如不能将“经济发展水平高”答成“有钱”“钱多”。 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非选择题中的简答题不能写成小作文,要考虑阅卷者连续阅卷可能产生疲劳,要让阅卷者“一秒钟改完”“爽快给分”。 量体裁衣,酌情用笔。有时可依据题目的分值、答题卷所留空白的大小,大致确定书写量。 答卷规范,卷面整洁。字体工整清晰,不连笔,大小均匀,尽量少涂改。 不要在规定的答题区外答题,更不能用箭头指向某“地”,或写上“见反面”等 [高考地理知识点]正确使用方位词 分享到: 2011-09-27 13:39 作者: 来源:互联网 字号:T|T 摘要:方位词是日常用语的常用词,但往往有部分学生使用随意,错误丛生。 方位词是日常用语的常用词,但往往有部分学生使用随意,错误丛生。在地理学习中用好方位词直接关系到地理教学效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那么,怎样才能正确使用方位词,我以为在地理学习时使用方位词有如下几类原则: - 表示地理实物空间分布的相邻关系 如:南面东侧。我国南面有越南、老挝等邻国。180?经线东侧为西12时区,西侧为东12时区。 - 表示地理事务空间位置的从属关系 如北部。宁绍平原在浙江省的北部。如用北方等词取代,就使宁绍平原与浙江省脱离关系了。又如陇东、陕北等均指本省内部不同方位的地区。 - 表示地理事物相隔离的不同地域空间 如北方,西方。日本的北方四岛仍在俄罗斯手中;近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趋缓。 - 表示地理事物不同方位的空间范围 如内外、南北,以南。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秦岭-淮河以南。 - 表示确切的地理位置 如北陲、东端。西藏和新疆分别是我国西南和西北的边陲省区;我国的最东端 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汇合处。 - 表示地理事物的动向及其变化 如东流、北风、向右偏、左偏等。长江东流入海;我国冬季盛行偏北风;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运动方向右偏。其中名词前面的方位词指来向,动词前面指去向。 - 由地理事物的动向定向 如左岸、右岸。顺河水流向,珠海在珠江口的右岸,深圳在珠江口的左岸。又如: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后,低压在左前。 - 三维空间的方位表示 如中天、天顶、地平高度。某天体处于正南或正北方向叫中天,分上中天和下中天。由此计量出恒星日即某恒星连续两次上中天或下中天的时间间隔。我们立正时,头顶正对着的天球位置叫天顶。中纬度35?N附近,仰望九月苍穹,在天顶附近有天琴、天鹰等星座。结合地平方向,地平高度和近距,我们可以表达出空间任何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仰极高度等于地理纬度,在北京(40?N)仰望北极星的地平高度约40?。 当然,方位词的用法不止这几种。方位词看似容易,实际上欲经常性地表“地”达意,也非轻而易举。平时正确辨析词义,相比较而用词自然错误可以少一些,由用词不当引起的土地纠纷、方位差异也可随之避免。面对语文基础较差的中小学生尤其要注意 及相关问题 [高三地理知识点]“中国疆域” 分享到: 2011-09-15 19:11 作者: 来源:考试大- 字号:T|T 摘要:明确我国的内海和领海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更正有关“领海”的概念,而且更重要的是应适应今天的国际形势,适时地引入“领海基线”的概念,阐明“海洋国土”的有关内容。 国家的基本特征是领土、人民和主权。地理教材,用不同章节讲述国家的基本特征无疑是正确的。但是,由于一味地沿袭传统表述的内容,在依法治国的今天看来“中国的疆域”一节,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必须摒弃陈旧的东西、依法编写进新的内容。 “中国的疆域”具体内容涉及:中国的位置、面积大小、范围特征及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一、领土、陆地面积 “疆域”的概念,指国家的领土,并着重于面积大小。这一认识是传统的,缺乏法律上的依据。国家的领土是由几个不同部分组成的,它包括国家疆界以内的陆地和水域、陆地和水域的底土以及陆地和水域的上空,即领陆、领水和领空。国家领土,首先是由其疆界以内的陆地组成,这就是领陆。它是国家领土组成的基础部分,领水和领空附着于领陆。由此可见误将“陆地面积”作为领土,忽视了领水和领空,虽是合乎传统称谓,但却是错误的。 “领土”一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名词,只有在必要时才可以使用。把一个法律名词随处乱用,不仅显得不严肃,而且也会产生许多误解。作为教材无需说明“领土”一词用法,但正确使用还是应当的,这起码显示教材的严肃性。 领土是空间立体形态,而不是平面的概念。基于这种认识可知“领土”和“面积”这两个词不能并用,也不能混为一谈。 将“疆域”、“领土”和“领陆”混为一谈,相互代用,忽视其间的差别是不妥当的。把“我国的疆域”明确为“我国的领土”更好些,可以避免概念混淆。把“我国领土面积”改为“我国陆地面积”,这样既明确,又概念清楚。 领土的空间立体形态,是指沿边界上至高空,下至地层深处,是一种不规则的锥状。由此可见,“领土的端点”是不存在的。 “国土”一词十分宽泛。国土,既包括陆地国土,也包括海洋国土。《中国统计年鉴》引用1984年农业部“农业资源区划”资料,在自然状况中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这一数据显然是“陆地面积”数,然而却冠以“国土面积”显然不合适,当直接称“陆地面积”。 领土是主权意义上的法律名词,而国土更着重海陆,含义也比较宽泛,尤其是“海洋国土”并不都有完全排他性主权(即领土的性质)。因此说,二者法律性质不同、空间形态不尽相同、表述的意义也有区别。 二、领海基线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内海(内水的一部分)如同陆地领土一样,是沿海国领土的组成部分,沿海国对其拥有完全的排他性主权。领海也是国家领土在海中的延续,属于国家领土的一部分。 1995年5月15日,我国政府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标志着该公约在我国生效。为此我们的地理教材也应从法律上明确:我国的内海和领海是我国领土的组成部分。 “我国的领海,是指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海岸基线”是过去的提法,现在应按《公约》修改为“领海基线”。1996年5月15日,我国政府正式颁布《中国政府关于领海基线的声明》,同时还声明将再行宣布其余领海基线。 “领海基线”是《公约》里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是测算沿海国家领海宽度的起算线,也是沿海国家管辖海域宽度的起算线和基准线。此线的确定意义极其重大。领海基线以内的水域,包括湖泊、河流及其河口、内海、港口、港湾、领峡以及其它位于领海基线以内的水域,叫内水。领海是位于领海基线以外,邻接于内水的一带海域,其宽度为12海里。内海和领海,是国家领土的组成部分,属严格意义上的海洋国土。 明确我国的内海和领海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更正有关“领海”的概念,而且更重要的是应适应今天的国际形势,适时地引入“领海基线”的概念,阐明“海洋国土”的有关内容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 三、海上邻国 “隔海相望的国家”一词是在人们传统的不太重视海洋的情况下产生并沿用的。但实际上,西方的一些海洋国家在15世纪时,占据海洋已发展到了高峰,“共有物”的海洋秩序已为海洋分割所代替。20世纪60年代以后,大陆架的开发和对200海里海洋权的要求又一次引起了海洋秩序的深远变化。海上相邻和相向的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争夺“海洋国土”但不少国家最终不得不寻求外交或法律途径划分双方的海洋边界,以停止无休止的争夺。海洋边界的确定,使原来隔海相望的国家,成了海上邻国。同样,海洋边界暂未确定的国家,迟早也要划定边界,即使不划定或尚未划定海上边界,也是海上邻国。 我国与相邻和相向的国家目前还没有全部划定海域边界,但这并不是说黄海、东海、南海不存在边界,也不是说这些海域是公海。我国所濒临的海域:黄海、东海、南海,也将为其周边国家分割,同北海一样。 北部湾海上边界已由中越两国以法律文件的形式确定,可见中越两国不仅是陆上邻国,也是海上邻国。因此说“隔海相望”已是十分陈旧的词语。在世界海洋早已开始重新分割的今天看来,“隔海相望”一词很不合时宜,应改为“海上邻国”。 四、“海洋国土”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除渤海为我国内海,其余3个海均与相邻国共有。《中国统计年鉴》中中国自然状况,在国土栏目下标明海域面积为473万平方千米。其实这473万平方千米海域并非全是我国的,按有关海洋法律,约2/3属我国的“海洋国土”,即我国“海洋国土”约300万平方千米。 “海洋国土”中有内海、领海,也有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不同海域其法律上 的权益是不相同的。广义的“海洋国土”是沿海国管辖海域的总称。 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除拥有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面积外,还拥有300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国土”。 在已进入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海洋关系新领域,教材的编写当具有海洋意识,体现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及我国有关海洋法律和法规的精神,反映出我国的外交政策,使学生正确地了解海洋、感知海洋、关注海洋。 师指导地理高考:尽量引用课本阐述知识点 分享到: 2011-09-16 13:56 作者:陈仰 来源:海峡都市报社 字号:T|T 摘要:应付实验题,关键在于掌握基本地理原理,特别是“气候”、“洋流”等章节里的原理。考生一定要抓住“热力环流”的原理,这是大气运动的基础和核心。 今年高考地理新增了实验题和选做题。选做题占15分,主要考查考生防灾减灾、环境污染、海洋地理的类型、危害、分析原因、解决措施等方面;而实验题,可能会给出实验过程,考其中的地理原理和现象。 应付实验题,关键在于掌握基本地理原理,特别是“气候”、“洋流”等章节里的原理。考生一定要抓住“热力环流”的原理,这是大气运动的基础和核心。而选做题的难度一般不大,提醒考生答题时尽量引用课本原文来阐述知识点,做到表述正确,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同时,今年试题本土化倾向明显,闽台经济协作、闽台农业合作,海西经济发展、海西港口建设、“大三通”、分析福建沿海台风灾害等是常见的考查载体,强调运用地理学科知识进行分析、阐述和评价实际问题,突出考查考生的学科素养和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中尽量避免非知识性的失误,即知识点表述不准确,高考中因此而导致丢分的约占10%。 复习建议不同程度复习各有侧重 温书假期间,不要把时间大量花在做习题上,仍然要回归课本,认真梳理知识点。学习程度不等的考生应有不同的复习策略。 1.平时地理单科成绩在70~80分的考生,一定要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细化知识点,保持良好的备考心态,尽量避免低级错误和不必要的失分。想拿高分的考生不能避开“地球运动”的内容,要掌握“时间计算”、“日期变化”、“周日视运动”、“晨昏线”这四种类型的题目。 2.单科成绩在60~70分的中等考生,复习重点应该放在自己较为薄弱,但又能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的知识点上。例如人文地理部分比较容易提高成绩,要特别注意《必修I》、《必修III》部分。 3.单科成绩在50分以下,基础比较薄弱的考生,最后阶段要有所取舍,在有限的时间里,对一些难点内容,如自然地理部分的地球运动等内容可以跳过,重点掌握基本的知识点。 临考阶段,对知识结构的梳理,建议按内容专题进行,将所学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高考突出对重点主干知识的考查,特别是考生对地理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原理的理解与掌握。例如: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影响工业布局、交通线建设及港口建设的区位因素;区域定位、区域特征;大气运动、气候类型的特征、分布、成因;等值线图的判读;区域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常见的日照图及太阳周日视运动图的判读;台风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酸雨的形成及控制措施,资源能源的跨区域调配等。理解基本概念要透彻、准确,不可似是而非,这样才能学会运用专业术语答题。 高中地理中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比例约3?1,复习应以自然地理为主,高中系统地理与初中区域地理有机结合。初中的中国地理、世界地理部分侧重“区域空间定位”、“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和“区域认识方法”的内容。图形资料是地理学科的特色,复习时可将各类 地图分类,归纳读图方法,可以将重要的经纬线经过的地理事物进行记忆,考试时可通过这一点找到地图所表达的位置。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抓理论规律学会审图 分享到: 2011-09-17 11:30 作者:朱红 来源:城市快报 字号:T|T 摘要: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抓理论规律学会审图 第五中学高级教师朱红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中,朱红老师认为地球运动部分难学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地理时存在着下列四个误区。 误区一:地球运动和大气运动地理学的难点知识学生在高一学习时就没有学懂,学这 部分知识,心理上存在抵触情绪,有的学生看到地球转心里就发怵,部分学生甚至有放弃这部分知识的想法。朱老师建议,这部分知识掌握得不太好的学生应该首先树立信心,虽然这部分知识有一定难度,但只要空间思维方法得当,难点是可以突破的。 误区二:在人文地理学习中,许多学生往往把老师讲的重点内容都背下来了,但考试时还常常出现不知道答什么,或者把知道的都答上,但与标准答案还是相距甚远。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只记知识点,但却忽视了知识树的建立和对知识点的背景和限定条件的了解。 误区三:现在的地理练习题很多,一些同学会产生两个弊端:一是养成不认真审题的坏毛病;二是不利于形成正确的答题思路。针对这种问题,建议同学们,做练习题时,要对做的每一道题都应该踏下心来逐字逐句地读,对各种图标更应注意审图。审图时首先要读图标的名称,了解图标所表达的主题,然后读图例,找出图标所表示的地理事物及现象的规律和特点,并分析原因。针对答题没有思路,建议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时,注意归纳总结阐述地理事物特点和产生原因的方法。 误区四:许多学生认为现在的高考是能力考试,不考概念,但在高考的考核能力目标中,正确地获取和解读试题题目的信息离不开对名词概念的理解。所以,同学们在第一轮复习时,要特别注意区分和理解名词概念。例如,区分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荒漠和荒漠化、自然资源与农业资源、森林工业与林副业等区别。 朱老师建议同学们在第一轮复习时,应从以下三方面训练自己的能力。 一、重视原理、概念、规律等主干知识,夯实基础。有意识地整理知识。 二、训练答题技巧,学会审题,讲求思路。 三、提高阅读地图信息的能力,在头脑中建立空间定位、空间联系、空间想象的立体思
/
本文档为【高考区域地理考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