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天津市药用植物

天津市药用植物

2019-04-03 31页 doc 96KB 16阅读

用户头像

is_654168

暂无简介

举报
天津市药用植物1.牛筋草 别名蟋蟀草、路边草、鸭脚草、蹲倒驴、牛顿草、千人踏 来源为禾本科蟋蟀草属植物牛筋草Eleusine indica(L.)Gaertn.,以全草入药。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15-90厘米。须根细而密。干丛生,略扁平,直立或基部膝曲。叶片条形,扁平或卷折,长达15厘米,宽3-5毫米,疏生疣状柔毛,中脉显著突起,叶鞘压扁,有脊,边缘近膜质,先端具稀丝状毛,叶舌长约1 毫米。夏、秋两季开花,穗状花序纤细,淡绿色,长3-10厘米,宽3-5毫米, 2-5花序(少为2)呈指状排列于茎顶,有时其中之一单生于其他花序之下,...
天津市药用植物
1.牛筋草 别名蟋蟀草、路边草、鸭脚草、蹲倒驴、牛顿草、千人踏 来源为禾本科蟋蟀草属植物牛筋草Eleusine indica(L.)Gaertn.,以全草入药。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15-90厘米。须根细而密。干丛生,略扁平,直立或基部膝曲。叶片条形,扁平或卷折,长达15厘米,宽3-5毫米,疏生疣状柔毛,中脉显著突起,叶鞘压扁,有脊,边缘近膜质,先端具稀丝状毛,叶舌长约1 毫米。夏、秋两季开花,穗状花序纤细,淡绿色,长3-10厘米,宽3-5毫米, 2-5花序(少为2)呈指状排列于茎顶,有时其中之一单生于其他花序之下,小穗有花3-6朵。种子卵形,有波状皱纹。 生境与分布生于旷野、路旁。全国各省区均有分布。 采集季节夏、秋采集。 药理作用牛筋草煎剂对乙脑病毒有抑制作用。 性味功能甘、淡、平。清热解毒,祛风利湿,散瘀止血。 主治用法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炎,风湿性关节炎,黄疸型肝炎,小儿消化不良,肠炎,痢疾,尿道炎,外用治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狗咬伤。用量:30-60克,外用适量,鲜草捣烂敷患处。 参考配方 1.防治流行型乙形脑炎:牛筋草30克,水煎当茶饮。连服3天,隔10天再服3天。或:牛筋草60克,白毛鹿茸草、生石膏各30克,水煎服。 2.脱力劳伤、腰背酸痛:牛筋草根或全草30-60克,红枣10个,水煎服。 3.子宫脱垂、脱肛:鲜牛筋草或加蓖麻子捣烂,外敷囟门处。 4.疟疾:牛筋草30克,水煎,冲白酒适量服。 5.痢疾:牛筋草根120-150克,水煎服。 注:另有一种蟋蟀草名马唐,外形与牛筋草相似。马唐根浅易拔起,牛筋草根深难拔,马唐植株芊细柔弱,牛筋草较粗状,坚韧,马唐茎秆略圆,基部稍带紫色,叶片短,牛筋草茎秆扁平,基部不带紫色,叶片长,两者不能混用。 2.波斯菊别名痢疾草、蛇目菊 来源为菊科金鸡菊属植物两色金鸡菊Coreopsis tinctoria Nutt.,以全草入药。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无毛,高30-100厘米。茎直立,上部有分枝。叶对生,下部及中部叶有长柄,二次羽状全裂,裂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全缘;上部叶无柄或下延成翅状柄,线形。头状花序多数,有细长花序梗,径2-4毫米,排列成伞房或疏圆锥花序状。总苞半球形,总苞片外层较短,长约3毫米,内层卵状长圆形,长5-6毫米,顶端尖。舌状花黄色,舌片倒卵形,长8-15毫米,管状花红褐色,狭钟形。瘦果长圆形或纺锤形,长2.5-3毫米,两面光滑或有瘤状凸起,顶端有2细芒。花期5-9月,果期8-10月。 生境与分布原产北美。我国各地常见栽培。 采集加工夏、秋采集,晒干备用或鲜用。 性味功能甘、平。清热解毒,化湿。 主治用法急、慢性痢疾,目赤肿痛,痈疮肿毒。用量30-60克。 参考配方 1.急、慢性痢疾,目赤肿痛:波斯菊30-60克,水煎服。 2.痈疮肿毒:鲜波斯菊全草加红糖适量,捣烂外敷。 3.马齿苋别名马齿菜、马苋菜、猪母菜、瓜仁菜、瓜子菜、长寿菜、马蛇子菜 来源为马齿苋科马齿苋属植物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 L.,以全草入药。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可达35 厘米。茎下部匍匐,四散分枝,上部略能直立或斜上,肥厚多汁,绿色或带淡紫色,全体光滑无毛。单叶互生或近对生,柄极短,叶片肉汁肥厚,长方形或匙形,或倒卵形,长0.6-2.7厘米,宽0.4-1.1厘米,先端圆稍凹下或平截,基部宽楔形,形似马齿,全缘,上面深色,下面淡绿或暗淡红色,除中脉外,余脉均不明显。夏日开黄色小花,3-5朵簇生于枝顶叶状的总苞内。萼片2 ,花瓣5,黄色,凹头,雄蕊10-12,子房下位,花柱顶端4-5裂成线形,伸出雄蕊之上。蒴果圆锥形,自腰横裂为盖帽状,内有多数黑色扁圆形细小的种子。 生境与分布生于路旁、田间、园圃等向阳处。分布于全国各省。 采集季节夏、秋采收。沸水略烫后晒干或鲜用。 药理作用 1.本品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样物质,能促进上皮细胞生理功能趋于正常,促进溃疡愈合。2.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对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也有抑制作用。3.对血管有显著的收缩作用,此种收缩作用兼有中枢性和末稍性。4.对豚鼠、大鼠、及兔离体子宫有兴奋作用,对兔在体子宫可引起收缩。5.对家兔有降压、利尿、加强肠蠕动作用。性味功能酸、寒。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主治用法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急性阑尾炎,乳腺炎,痔疮出血,白带,外用治疔疮肿毒,湿疹,带状疱疹。用量15-30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参考配方 1.细菌性痢疾、肠炎:鲜马齿苋1.5斤,干蒸3-4分钟,捣烂取汁150毫升左右,每服50毫升,日3次。 2.产褥热:马齿苋120克,蒲公英60克,水煎服。 3.淋巴结结核:马齿苋180克炒炭存性研细粉,猪板油(净油)240克烧热后放入马齿苋,搅匀,片刻即冒白烟,将锅端下,放入蜂蜜240克,搅成糊状,锅内有沸起现象,冷后成软膏。用药前先用淘米水洗净患处,按疮口大小摊一贴膏药贴患处,纱布固定,每2天换1次,以愈合为度,不可间断。 4.急性阑尾炎:马齿苋、蒲公英各60克,水煎2次,浓缩为200毫升,2次分服。 5.产后出血、剖腹产、刮宫等子宫出血及功能性子宫出血:马齿苋注射液肌肉注射或直接子宫注射,每次2毫升。 6.钩虫病:鲜马齿苋半斤,水煎浓缩成膏,加米醋50毫升服用,每日一次,三天为一疗程。如需进行二、三疗程,疗程间隔10-14天。 7.带状疱疹:鲜马齿苋60克,捣烂外敷患处,每日2次。 制剂马齿苋注射液:将马齿苋切碎加水煮2次,并液过滤浓缩成膏,加5倍96%乙醇泡24小时,过滤2次,回收、除尽乙醇,加蒸馏水至每毫升含生药1.5-3克,灌安瓿,灭菌。 4.马鞭草别名马鞭梢、铁马鞭、白马鞭、疟马鞭 来源为马鞭草科马鞭草属植物马鞭草Verbena officinalis L.,以全草入药。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可达1米。主根近木质,黄白色,有多数须根。茎多分枝,四棱形,棱及节上有刚毛。叶对生,基生叶有柄,茎生叶无柄,叶片卵圆至长圆形,长2.5-8 厘米,宽1-1.5厘米,通常三裂,裂片作不规则的羽状分裂,最终裂片披针形,边缘有粗齿,两面有粗毛。夏、秋开淡蓝色小花,多花组成顶生和腋生的细长穗状花序,长至30厘米,类似马鞭状,花初时甚密,花轴伸长后各花距离4-8毫米,苞呈小卵状钻头形,萼筒状,顶端5齿,长1.5-2毫米,花冠漏斗状,顶端有5裂片,略作二唇形,裂片顶端全缘,外面有柔毛,雄蕊4,二强,不外露,花药卵形, 2室,雌蕊1,子房长方形,4室,每室含1胚珠,蒴果包于萼内,成熟时开裂成4个小坚果。 生境与分布生于林边及旷野草地,我国大部份地区有分布。 采集季节夏、秋采收。 药理作用 1.本品针剂在控制疟疾症状和抑杀疟原虫方面效果好。宜在发作前2-3小时注射,它能使疟原虫变形。2.马鞭草的水及醇提取物对家兔结膜囊滴入芥子油而引起的炎症有消炎作用。3.本品水提取物给家兔作齿髓电刺激法实验证明有镇痛作用,醇性水溶液的镇痛作用更持久。4.马鞭草甙对哺乳动物有持久的促进乳汁分泌作用。5.马鞭草甙可促进家兔血凝,大剂量可使蛙的粘膜剥离,并引起痉挛。6.抑菌:马鞭草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其水煎剂的31毫克/公升浓度能杀死钩端螺旋体。 性味功能苦、微寒。清热解毒,截疟杀虫,利尿消肿,通经散瘀。 主治用法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感冒发烧,急性肠胃炎,细菌性痢疾,肝炎,肝硬化腹水,肾炎水肿,尿路感染,阴囊肿痛,月经不调,血瘀经闭,牙周炎,白喉,咽喉肿痛。外用治跌打损伤,疔疮肿毒。用量15-30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参考配方 1.疟疾:①鲜马鞭草60-120克,水煎浓缩至300毫升,于疟发前4小时、2小时各服一次,连服5-7天。②马鞭草1份,黄荆条2份,晒干研末,每日2次,每次10-15克,连服一周。 2.痢疾:鲜马鞭草60克,土牛膝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孕妇慎用。 3.急性胃肠炎:鲜马鞭草60克,鲜鱼腥草30克,捣烂,加冷开水适量,绞汁,服药水,每日2次。 4.丝虫病:马鞭草18克,苏叶15克,青蒿12克,加水150毫升,浓缩至80毫升,早晚两次饭前服。7-10天为一疗程。 5.牙周炎、牙髓炎、牙槽肿痛:马鞭草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6.急性肝炎:马鞭草45克,水煎,分3次服。 7.白喉:马鞭草30克,加水2升,浓缩至300毫升,成人每服150毫升,每日2次。小儿减量,均连服3-5日。 8.疔疮疖肿:鲜马鞭草60克,水煎服。鲜马鞭草适量,加白糖少许捣敷,1日2次。 5.白头翁别名毛姑朵花、老婆子花、老公花 来源为毛茛科白头翁属植物白头翁Pulsatilla chinensis (Bunge) Regel.,以根入药。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根圆锥形,外皮黄褐色,粗糙,有纵纹。基生叶4-5,叶片宽卵形,长4.5-14厘米,宽8.5-16厘米,下面有柔毛,三全裂,中央裂片有柄,3深裂,侧生全裂片无柄,不等3裂,叶柄长5-7厘米,密生白色长柔毛。4-5月开花,花葶1-2,高15-35厘米,总苞钟形,管部长3-10毫米,有密柔毛,裂片条形,花单朵顶生,萼片花瓣状,6片排成2轮,蓝紫色,长2.8-4.4厘米,外面有绵毛,无花瓣,雄蕊多数,花药黄色,心皮多数,聚合果直径9-12厘米,瘦果长3.5-4毫米,宿存羽毛状花柱长3.5-6.5厘米。 生境与分布生于平原草地,低山草坡或灌丛中。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安徽、江苏、湖北、四川等地。 采集季节春季或秋季采挖,春季的质量较好。 药理作用 1. 白头翁煎剂能抑制阿米巴原虫的生长。2.能杀灭阴道滴虫的最低有效浓度为2毫克/毫升。3.抑菌实验:本品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4.白头翁素有镇静、镇痛及抗痉挛作用。5.除去根部的白头翁全草含有一种强心成分,其作用略似洋地黄。 性味功能苦、寒。清热解毒,凉血。 主治用法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湿热带下,痔疮出血,鼻出血。用量:10-15克。全草切碎压出浆汁可喷杀蛆虫、孑孓。 参考配方 1.痢疾:白头翁、秦皮各10克,黄柏12克,水煎服。 2.细菌性痢疾,肠炎:白头翁1斤,地榆、诃子肉各2斤,公丁香150克,共研细粉,装入胶囊,每粒0.3克,每服2-3粒,每日4次。 3.急性细菌性痢疾:白头翁15克,黄芩、黄柏、秦皮、赤芍各10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 4.阿米巴痢疾:白头翁30克,水煎服。如病症严重,可取白头翁30-45克,水煎取汁100毫升,做潴留灌肠,每日1次。 5.热痢,阿米巴痢,大便脓血:白头翁15克,黄连1.5克,黄柏6克,秦皮10克,水煎服。 6.地锦草别名奶浆草、铺地锦、铺地红、血见愁、卧蛋草、雀儿卧蛋、小虫儿卧蛋 来源为大戟科大戟属植物地锦Euphorbia humifusa Willd.斑地锦E. maculata L.,全草入药。 形态特征一年生匍匐小草本,长约15厘米,含白色乳汁。茎芊细,假二岐分枝,枝柔细,初带浅红色,秋季变为紫红色,疏生短细毛。单叶对生,偶有互生者,柄短,叶片长圆形至长矩圆形,长约1厘米,宽3-5毫米,先端钝圆,微凹陷,基部偏斜,边缘有浅细齿状缺刻,下面灰绿色或略带紫色,无毛或疏生短毛。夏末秋初开小花,杯状聚伞花序生于叶腋,花单性同株。总苞倒圆锥形,浅红色,顶端4裂,裂片长三角形,腺体4,横矩圆形,具白色花 瓣状附属物,子房3室,花柱3,2裂。蒴果三棱状锥形,成熟时先裂为三瓣,每瓣再2裂。种子卵形,黑褐色,外被白色蜡粉。斑地锦植株较小,有白色细柔毛,叶中部有紫色斑纹。生境与分布常生于路旁、田间。分布于我国南北各省区。 采集加工夏、秋季采全草。 药理作用 1.抑菌试验:地锦草在体外有很强的抑菌作用,抗菌谱很广。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白喉杆菌有极强的抑制作用。对痢疾杆菌、草绿色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变形杆菌、肠炎杆菌、百日咳杆菌、大肠杆菌、甲型副伤寒杆菌等也有较强的抗菌作用。2.止血试验:地锦草全草干粉末撒于狗股动脉切开处,止血效果明显。3.中和毒素试验:地锦草100%、50%、25%的酊剂经动物实验,对白喉毒素有明显的“中和”作用。抑菌、杀菌、“中和”作用以酊剂效果好,煎剂次之,浸剂较差。 性味功能苦、辛、平。清热利湿,凉血止血,解毒消肿。 主治用法急性细菌性痢疾,肠炎,黄疸,小儿疳积,吐血,咯血,尿血,便血,子宫出血,外用治创伤出血,跌打肿痛,痈疖肿毒,下肢溃疡,皮肤湿疹,烧烫伤,毒蛇咬伤。用量: 10-15克。外用鲜草捣烂敷患处。 参考配方 1.细菌性痢疾、肠炎:①地锦草1斤,加30%乙醇1000毫升,浸泡24小时,过滤,每次服15-20毫升,每日3次。②地锦草、铁苋菜、凤尾草各1250克,加水8升,煎至3升,加调味剂、防腐剂适量,备用。每次口服30-40毫升,每日3-4次。 2.痈肿恶疮、刀伤出血:地锦草60克,牛膝12-15克,土茯苓30克,水煎冲黄酒、红糖,早晚饭前各服一次。忌食酸辣。 3.乳汁不足:地锦草30-60克,同鱼煮服。 7.野苋菜 【来源】苋科苋属植物绿苋Amaranthus viridis L.,以全草及根入药。夏秋采收,洗净晒干。 【性味归经】甘、淡,微寒。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用于细菌性痢疾,肠炎,乳腺炎,痔疮肿痛。 【用法用量】 50~100克。 8.铁苋菜 9.曼陀罗 【炮制】阴干、备用。 【性味】味辛;苦;性温;有毒 【归经】归肝;脾经 【功能主治】平喘;祛风;止痛。主喘咳;惊痫;风寒湿痹;脱肛;跌打损伤;疮疖[7]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15~0.3克;或浸酒。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浸酒涂擦。 【注意】《四川中药志》:无瘀积、体虚者忌用。 草本或半灌木状,高0.5-1.5米,全体近于平滑或在幼嫩部分被短柔毛。茎粗壮,圆柱状,淡绿色或带紫色,下部木质化。叶广卵形,顶端渐尖,基部不对称楔形,有不规则波状浅裂,裂片顶端急尖,有时亦有波状牙齿,侧脉每边3-5条,直达裂片顶端,长8-17厘米,宽4-12厘米;叶柄长3-5厘米。 花单生于枝叉间或叶腋,直立,有短梗;花萼筒状,长4-5厘米,筒部有5棱角,两棱间稍向内陷,基部稍膨大,顶端紧围花冠筒,5浅裂,裂片三角形,花后自近基部断裂,宿存部分随果实而增大并向外反折;花冠漏斗状,下半部带绿色,上部白色或淡紫色,檐部5浅裂,裂片有短尖头,长6-10厘米,檐部直径3-5厘米;雄蕊不伸出花冠,花丝长约3厘米,花药长约4毫米;子房密生柔针毛,花柱长约6厘米。[3]蒴果直立生,卵状,长3-4.5厘米,直径2-4厘米,表面生有坚硬针刺或有时无刺而近平滑,成熟后淡黄色,规则4瓣裂。 种子卵圆形,稍扁,长约4毫米,黑色。花期6-10月,果期7-11月。 10.荠菜 当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25-50cm。茎直立,有分枝,稍有分枝毛或单毛。基生叶丛 生,挨地,呈莲座状,叶片卵形至长卵形,有羽状分裂,叶上有毛,叶缘有翼,叶柄较长,多在5-40mm;顶生叶最大,长、宽可达12cm和2.5cm,侧生叶片较小,一般叶长5-30mm,宽2-20mm,裂片3-8对,形状狭长,平展,卵形,基部平截,具白色边缘。茎生叶狭披针形或披针形,长1-2cm,宽2-15mm,两面有细毛或无毛,基部箭形抱茎,边缘有缺刻或锯齿。短角果扁平。花瓣倒卵形,呈圆形至卵形,先端渐尖,浅裂或具有不规则粗锯齿;总状花序项生或腋生,果期延长达20cm;萼片4个,长圆形;花瓣白色,两性,匙形或卵形,长2-3mm,有短爪。短角果,倒卵状三角形或倒心状三角形,长5-8mm,宽4-7mm,扁平,无毛,先端稍凹,裂瓣具网脉,花柱长约0.5mm。种子2行,呈椭圆形,浅褐色。花、果 期4-6月,开花时茎高20~50厘米。 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具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的功效,常用于治疗产后出血、痢疾、水肿、肠炎、胃溃疡、感冒发热、目赤肿疼等症。 11.猪毛菜 【性味】:淡;性凉 【归经】:肝经 【功能主治】:平肝潜阳;润肠通便。主高血压病;多病;眩晕;失眠;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或开水泡后代茶饮. 【附方】: ①治高血压病、头痛:猪毛菜30~65克。水煎服。初服时可用较小剂量,一至二周后,如有效,可逐渐加量,连服五至六个月。对早期患者效果显着,对晚期患者效果较差。 ②洽高血压头晕,失眠:猪毛菜150克。 ⑦须75克,蚯蚓25克。水十斤,煎熬至1500毫升,每服半小碗,日服三次。(《河南中草药手册》) 【各家论述】:《河北中药手册》:降血压。治高血压病、头痛。 【摘录】:《中华本草》 【性状鉴别】:全草黄白色。叶多破碎,完整叶片丝状圆柱形,长2-5cm,宽0.5-1mm,先端有硬针刺。花序穗状,着生于枝上部,苞片硬,卵形,顶部延伸成刺尖,边缘膜质,背部有白色隆脊;花被片先端向中央折曲,紧贴果实,在中央聚成小圆锥体。种子直径约1.5mm,先端平。 【显微鉴别】:本品花粉粒,在扫描电镜下观察:花粉粒直径1.4-19.9μm,圆形,轮廓线波浪状。孔36-44个,孔径1.15-2.77μm,孔间距离2.26-2.99μm。孔具膜,膜上小刺10-28个。 【理化鉴别】:取本品粉末5g,用氨水润湿,氯仿20ml浸泡过夜,滤过。滤液挥去氯仿,以1%盐酸2ml溶解,放入试管中,滴加改良碘化铋钾试液,立即产生红棕色沉淀。(检查生物碱) 12.盐肤木—很咸 13.大蓟 菊科、蓟属植物,蓟的全草或根,多年生草本,高0.5~1m。根簇生,圆锥形,肉质,表面棕褐色。茎直立,有细纵纹,基部有白色丝状毛。 产于中国大部分地区。夏秋采全草,秋季挖根,晒干,生用,亦用鲜品。可以凉血止血,行瘀消肿。 14.小蓟 为菊科植物刺儿菜的全草或根。 刺儿菜(学名:Cirsium setosum),民间俗称刺角芽,为菊科蓟属的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部分地区,中欧、东欧、俄罗斯东部、日本、朝鲜等地区亦有分布。生长于海拔140 米至2650米的地区,一般生于荒地、草地、山坡林中、路旁、灌丛中、田间、林缘及溪旁。有人工栽培作药用。 5-6月盛开期,割取全草晒干或鲜用。可连续收获3-4年。 【性状】该品茎呈圆柱形,有的上部分枝,长5~30cm,直径0.2~0.5cm;表面灰绿色或带紫色,具纵棱及白色柔毛;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叶互生,无柄或有短柄;叶片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长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3~12cm,宽0.5~3cm;全缘或微齿裂至羽状深裂,齿尖具针刺;上表面绿褐色,下表面灰绿色,两面均具白色柔毛。头状花序单个或数个顶生;总苞钟状,苞片5~8层,黄绿色;花紫红色。气微,味微苦。 【性味与归经】甘、苦,凉。归心、肝经。 【功能与主治】凉血止血,祛瘀消肿。用于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下血,外伤出血,痈肿疮毒。 【用法与用量】4.5~9克。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15.灰菜 野菜食用。种子可榨油。注意:服用本品后,在强烈日光下照射,可引起日光性皮 16.山莴苣 全草均可入药,夏秋季采收,性寒,味苦,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健胃之功效,可 治疗阑尾炎、扁桃腺炎、疮疖肿毒、宿食不消、产后瘀血。 多年生草本,高50-130厘米。根垂直直伸。茎直立,通常单生,常淡红紫色,上部伞房状或伞房圆锥状花序分枝,全部茎枝光滑无毛。中下部茎叶披针形、长披针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长10-26厘米,宽2-3厘米,顶端渐尖、长渐尖或急尖,基部收窄,无柄,心形、心状耳形或箭头状半抱茎,边缘全缘、几全缘、小尖头状微锯齿或小尖头,极少边缘缺刻状或羽状浅裂,向上的叶渐小,与中下部茎叶同形。全部叶两面光滑无毛。头状花序含舌状小花约20枚,多数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花序或伞房圆锥花序,果期长1.1厘米,不为卵形;总苞片3-4层,不成明显的覆瓦状排列,通常淡紫红色,中外层三角形、三角状卵形,长 1-4毫米,宽约1毫米,顶端急尖,内层长披针形,长1.1厘米,宽1.5-2毫米,顶端长渐尖,全部苞片外面无毛。舌状小花蓝色或蓝紫色。瘦果长椭圆形或椭圆形,褐色或橄榄色,压扁,长约4毫米,宽约1毫米,中部有4-7条线形或线状椭圆形的不等粗的小肋,顶端短收窄,果颈长约1毫米,边缘加宽加厚成厚翅。冠毛白色,2层,冠毛刚毛纤细,锯齿状,不脱落。花果期7-9月 山莴苣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哲里木盟、昭乌达盟、锡林郭勒盟、大青山)、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新疆。欧洲、俄罗斯(欧洲部分、西 伯利亚、远东地区)及日本、蒙古也有分布。 翼柄山莴苣 17.飞蓬 【来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菊科植物飞蓬的花。多年生草本。 【主要性状】: 株高40-90CM。叶互生,匙形至披针形,白绿色,具翅叶柄。头状花序伞房状簇生,径约3.5CM,花色有蓝、桃红和白色等。 【分布地区】: 原产美国西部。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吉、辽、内蒙、河北、山西、陕、宁夏、甘肃、青海、疆、川、藏 【习性特点】: 阳性,耐寒,土壤要求排水良好。 【功效】:发汗解表。 【主治】:用于温热病。 【性味归经】:辛,凉。肺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一9克。 18.铁线蕨 科中文名:铁线蕨科 属中文名:铁线蕨属 属拉丁名:Adiantum 国内分布:台湾、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北京 生境:山坡林下或较阳湿处的岩石上繁殖方式:孢子习性:荫生药用部位:全草药用功能:通经、活血、跌打损伤 药用主治:流行性感受冒、感冒、咳嗽、肝炎、痢疾、腰痛、尿道结石、乳痛、痨伤、跌打损伤、烧烫伤、蛇咬伤、疔毒。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15-40厘米。根状茎横走,黄褐色,密被条形或披针形淡褐色鳞片,长10-25厘米,宽8-16厘米,中部以下为二回羽状复叶;羽片互生,小羽片斜扇形,基部阔楔形,边缘浅裂至深裂,裂片有微群圆形着生于叶背面裂片顶端;囊群盖由小叶顶端的叶缘向下面反折而成。根状茎横生,密生棕色鳞毛,叶柄细长而坚硬,似铁线,故名铁线蕨。叶片卵状三角形,2-4回羽状复叶,细裂,叶脉扇状分叉,深绿色。孢子囊群生于羽片的顶端。铁线蕨又称铁丝草、铁线草、水猪毛土,为铁线蕨科铁线蕨属多年生草本观叶植物。根状茎横生,密生棕色鳞毛,叶柄细长而坚硬,似铁线,故名铁线蕨。叶片卵状三角形,2-4回羽状复叶,细裂,叶脉扇状分叉,叶长10-30厘米,小羽片斜扇形,深绿色。孢子囊群生于羽片的顶端。 19.车前草 学名: Plantago asiatica L. 别名:牛遗、当道、虾蟆衣、牛舌、车轮菜 形态:本品为车前科,车前属车前。生于田野畦畔山埔路旁屋旁荒地。多年生宿根草本。根茎短缩肥厚,密生须状根。叶全部根生,叶片平滑,广卵形,边缘波状,间有不明显钝齿,主脉五条,向叶背凸起,成肋状伸入叶柄,叶片常与叶柄等长。春夏秋株身中央抽生穗状花序,花小,花冠不显著。结椭圆形蒴果,顶端宿存花柱,熟时盖裂,撒出种子。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无茎,具多数细长之须根;叶根生,薄纸质,卵形至广卵形,具5条主叶脉,叶基向下延伸到叶柄,长6~15cm,宽3~8cm;周年开花,穗状花序自叶丛中抽出,长约15~30cm;小花白色,花冠4裂,雄蕊4枚;盖果长椭圆形,内藏种子4~6颗。 药用主治:全草药用,有利尿、清热、明目之功效。 20.水蓼 一年生草本,高20~80厘米,直立或下部伏地。茎红紫色,无毛,节常膨大,且具须根。叶互生,披针形成椭圆状披针形,长4~9厘米,宽5~15毫米,两端渐尖,均有腺状小点,无毛或叶脉及叶缘上有小刺状毛;托鞘膜质,简状,有短缘毛;叶柄短。穗状花序腋生或顶生,细弱下垂,下部的花间断不连;苞漏斗状,有疏生小脓点和缘毛;花具细花梗而伸出苞外,间有1~2朵花包在膨胀的托鞘内;花被4~5裂,卵形或长圆形,淡绿色或淡红色,有腺状小点;雄蕊5~8;雌蕊1,花柱2~3裂。瘦果卵形,扁平,少有3棱,长2.5毫米,表面有小点,黑色无光,包在宿存的花被内。花期7~8月。生湿地,水边或水中。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性味特点】辛,平。 【功用主治】化湿,行滞,祛风,消肿。治痧秽腹痛,吐泻转筋,泄泻,痢疾,风湿,脚气,痈肿,疥癣,跌打损伤。①《别录):"寥叶,归舌,除大小肠邪气,利中益志。" ②《唐本草》:"主被蛇伤,捣敷之;绞汁服,止蛇毒入腹心闷;水煮渍脚捋之,消脚气肿。" ③《本草拾遗》:"蓼叶,主痃癖,每日取一握煮服之;又霍乱传筋,多取煮汤及热捋脚;叶捣敷狐刺疮;亦主小儿头疮。" ④《纲目》:"杀虫。" ⑤《本草求原》:"洗湿热癍癞,擦癣。" ⑥《植物名实图考》:"治跌打损伤,通筋骨。" ⑦《岭南采药录》:"敷跌打,洗疮疥,止痒消肿。" ⑧《重庆草药》: "治巴骨流痰,跌打损伤。" ⑨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利湿消滞,杀虫止痒。治菌痢,肠炎,风湿痛,皮肤湿疹。" ⑩《浙江民间常用草药》:"解毒,利尿,行气,止痢。"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鲜品1~2两);或捣汁。外用:煎水浸洗或捣敷。 【宜忌】①《千金·食治》:"蓼食过多有毒,发心痛。和生鱼食之,令人脱气,阴核疼痛。妇人月事来,不用食蓼及蒜,喜为血淋带下。" ②《药性论》:"蓼叶与大麦面相宜。" 21.臭椿 苦木科臭椿属落叶乔木,树皮灰色至灰黑色,原名樗(chū),又名椿树和木砻树,因叶基部腺点发散臭味而得名。它原产于中国东北部、中部和台湾。生长在气候温和的地带。这种树木生长迅速,可以在25年内达到15米的高度。此物种寿命较短,极少生存超过50年。 药用价值 臭椿的其他应用臭椿树皮、根皮、果实均可入药,具有清热燥湿、收涩止带、止泻、止血之功效。中药文献记载,臭椿有“小毒”,只供煎汤外洗使用。臭椿叶不能食用。 22.苘麻 苘麻(Abutilonaviecnnae Gaerner)属锦葵科苘麻属,是一年生草本植物 直根系,水肥充足时主根入土深侧根发达,地下水位高时,主根和侧根短且分布浅。茎直立,高达3-4m,外被细短柔嫩的茸毛,茎色有青、红紫三种,分枝多集中在上部。苘麻展开的子叶为心脏形。真叶大,互生,心脏形,先端尖锐,叶缘有精选锯齿,叶柄长,全叶密生软茸毛,下部叶片在生长后期陆续枯黄凋落。花着生于顶端叶腋长腋长的花轴上,有花柄,每朵花具有花萼、花瓣各5片,呈钟形,花冠橙黄色。雌蕊多枝,雌蕊子房有10余室,每室有胚株3粒,苘麻属自花授粉作物,天然杂交率很低。苘麻开花后经过20-30天蒴果成熟,蒴果呈半磨盘形,密生短茸毛,成熟时呈黄褐色,不完全开裂,只部分地散落种子。种子肾形,呈黑色或浅灰色,有细小的短毛。千粒重10-17g,种子含油量16-19%。 23.地肤子 24.拉拉藤 25.鸭跖草 鸭跖草,别名碧竹子、翠蝴蝶、淡竹叶、气死日头。属粉状胚乳目、鸭跖草科、鸭跖草属一年生披散草本。茎匍匐生根,多分枝,长可达1米,下部无毛,上部被短毛。叶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3-9厘米,宽1.5-2厘米。总苞片佛焰苞状,有1.5-4厘米的柄,与叶对生,折叠状,展开后为心形,顶端短急尖,基部心形,长1.2-2.5厘米,边缘常有硬毛;聚伞花序,下面一枝仅有花1朵,具长8毫米的梗,不孕;上面一枝具花3-4朵,具短梗,几乎不伸出佛焰苞。花梗花期长仅3毫米,果期弯曲,长不过6毫米;萼片膜质,长约5毫米,内面2枚常靠近或合生;花瓣深蓝色;内面2枚具爪,长近1厘米。蒴果椭圆形,长5-7毫米,2室,2爿裂,有种子4颗。种子长2-3毫米,棕黄色,一端平截、腹面平,有不规则窝孔。 性能:味甘、微苦,性寒。能清热,解毒,利尿。 为消肿利尿、清热解毒之良药,此外对麦粒肿、咽炎、扁桃腺炎、宫颈糜烂、腹蛇咬伤有良好疗效。 药理作用:同属植物茎叶的水浸剂或煎剂能兴奋子宫、收缩血管,并能缩短凝血时间。 26.紫花地丁 紫花地丁(学名:Viola philippica),别名野堇菜、光瓣堇菜等。多年生草本,属 侧膜胎座目,堇菜科多年生草本,无地上茎,高4~14cm,叶片下部呈三角状卵形或狭卵形,上部者较长,呈长圆形、狭卵状披针形或长圆状卵形,花中等大,紫堇色或淡紫色,稀呈白色,喉部色较淡并带有紫色条纹;蒴果长圆形,长5~12mm,种子卵球形,长1.8mm,淡黄色。花果期4月中下旬至9月。[1] 味苦、辛、寒。归心、肺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清热利湿的作用,主治疔疮, 痈肿,瘰疬,黄疸,痢疾,腹泻,目赤,喉痹,毒蛇咬伤。 27.青蒿 青蒿(Artemisia carvifolia)一年生草本。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具纵棱线。叶子互生,茎中部的叶子二回羽状分裂,线形小裂片。夏季开花,头状花序半球形,多数,成圆锥状,花管状,外面为雌花,内层为两性花。 含挥发油,也含艾蒿碱 ( abrotanine, C21H22N2O)及苦味素等。入药,但非中药“青蒿”之正品。据报道,本种有清热、凉血、退蒸、解暑、祛风、止痒之效,作阴虚潮热的退热剂,也止盗汗、中暑等,但本种不含“青蒿素”,无抗疟作用。《本草纲目》等古本草书记述的“青蒿花色淡青,淡黄色”者可能是本种;《救荒本草》与《野菜博录》所载“邪蒿”亦为本种。 中药青蒿,为菊科植物黄蒿Artemisia annua L.的干燥地上部分的地上部分。花蕾期采收,割取地上部分,切碎,晒干。古名“菣”(qìn)。清热解暑,除蒸,截疟。用于暑邪发热,阴虚发热,夜热早凉,骨蒸劳热,疟疾寒热,湿热黄疸。是一种廉价的抗疟疾药。青蒿茎圆柱形,上部分枝,长30至80厘米,直径0.2至0.6厘米;表面黄绿色或棕黄色,具纵棱线;质略硬,易折断,断面中部有髓。叶互生,暗绿色或棕绿色,卷缩易碎,完整者呈三回羽状深裂,小裂片矩圆形或长椭圆形,两面被短毛。气香特异,味微苦。以色绿,叶多,香气浓者为佳。 28.艾草 艾草(学名:Artemisia argyi H. Lév. & Vaniot),别名:冰台、遏草、香艾、蕲艾、艾蒿、艾﹑灸草﹑医草﹑黄草﹑艾绒等。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株有浓烈香气。茎单生或少数,褐色或灰黄褐色,基部稍木质化,上部萆质,并有少数短的分枝,叶厚纸质,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基部通常无假托叶或极小的假托叶;上部叶与苞片叶羽状半裂、头状花序椭圆形,花冠管状或高脚杯状,外面有腺点,花药狭线形,花柱与花冠近等长或略长于花冠。瘦果长卵形或长圆形。花果期9-10月。全草入药,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艾叶晒干捣碎得“艾绒”,制艾条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分布于亚洲及欧洲地区。
/
本文档为【天津市药用植物】,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