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成本性态分析

2017-10-07 9页 doc 23KB 217阅读

用户头像

is_436595

暂无简介

举报
成本性态分析第二篇 微观社会学 五 人的社会化 一、定义: 生活中的社会化:将原来单位或国家承担的事务推向社会,允许要求全社会共同参加。 社会学狭义社会化:研究个体如何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 社会学广义社会化:不但是一个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学习社会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当代社会学对社会化研究的扩展深入:a,强调具有社会意义的问题,研究个体社会化对整个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意义;b,扩大个体概念的内涵,即可指具体个体,也可指社会意义上的一个群体或单元。 社会化的理解角度:文...
成本性态分析
第二篇 微观社会学 五 人的社会化 一、定义: 生活中的社会化:将原来单位或国家承担的事务推向社会,允许要求全社会共同参加。 社会学狭义社会化:研究个体如何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 社会学广义社会化:不但是一个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学习社会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当代社会学对社会化研究的扩展深入:a,强调具有社会意义的问题,研究个体社会化对整个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意义;b,扩大个体概念的内涵,即可指具体个体,也可指社会意义上的一个群体或单元。 社会化的理解角度:文化角度,人格发展角度,社会结构角度(帕森斯认为社会化过程就是一个角色学习过程)。 社会化的生命周期:儿童——青年——成年——老年; 二、社会化的类型: 1,按时间分类:初始社会化——语言,认知,内化社会,价值标准; 预期社会化——学习将来角色的扮演,青年时期,学生阶段; 发展社会化——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式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社会化,为了更好的扮演现有角色; 逆向社会化——社会化的知识由晚辈传递给年长者; 再社会化——重新扮演另一个社会角色并发展社会化内涵。剧烈。 2,按范畴分类:政治社会化——个体参与政治,社会培养认同、忠诚、负责的公民。政治社会化的社会主体主要有:家庭、同辈、学校、大众传媒、政治组织; 道德社会化——社会成员对道德价值和道德情操的内化。道德社会化的阶段划分: A,瑞士人皮亚杰:他律阶段(5~8岁)——自律阶段(8~ ) B,美国人科尔伯格: 前习惯阶段:避罚服从——工具相对主义(奖励取向)服从;(小学低年级以前) 习惯阶段:乖娃娃取向——法律与法令取向;(小学——青年末期) 后习惯阶段:社会契约条文取向——普遍伦理原则取向。( ~ ) 三、社会化的意义——对社会运行的帮助: 1,塑造社会成员,实现人格的健全与完善; 2,社会化促进、完善、继承社会文化,维系社会共同体,推动社会发展与传承。 四、社会化的基础原理 1,生物基础: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2,社会基础(社会主体):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大众传媒。 五、社会化的过程理论 A,自我意识和人格发展理论: 人格——特殊的思想、感觉和自我观照的模式,构成特殊个体的一系列鲜明的品质特征。人格分为认知、行为、情感。人格就是个体心理特质和行为特征的总和; 自我意识——个体关于“我是谁”的看法和判断,是人格的核心组成部分。 相关理论:1,库利“镜中我”——自我意识的形成分为三阶段:(1),我们对自己在他人面前行为方式的设想;(2)作出行为后我们设想并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3),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 2,米德“角色扮演”——模仿阶段;嬉戏阶段;博弈阶段。自我意识的形成是主我向客我的不断转化。 3,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本我,自我,超我,泛性式。 4,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 B,生命历程理论:个体的生命历程是一个由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个体的生命历程与宏观的社会结构相关联,主要有: 1,生命发生的时间与空间;2,生命的相关性(不同生命历程之间的互动);3,生命的时间安排(社会对生命的标准时刻表);4,人的能动性。 六、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1,早期社会化困境:青少年社会化困境,儿童的心理不成熟导致对稳定社会环境与规范化社会标准的高要求,社会转型,社会、家庭权威缺失都会加深社会化困境。 2,社会化偏差与失败:无效文化传播——上一代的文化知识和规范未能有效传递给下一代,造成反社会人格; 不利地位社会化——社会化过程导致人处在社会的不利地位。 3,代差:代差是社会发展中的正常现象,对代差的性质要有具体。 六 社会角色 1、 概念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力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人的行为期望,社会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社会角色理论的来源:米德的互动理论;林顿的人类学角色理论;完形主义心理学;雅各布的社会戏剧论。 社会角色的社会意义:1,社会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示;2,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力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3,社会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人们的行为期待;4,社会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社会角色集: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社会角色就是所谓的角色集。角色集包含两种情况:1,多种社会角色汇集到一人身上,这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复杂性所决定的;2,多个社会个体承担着一组互相依存的社会角色。 二、社会角色的类型: 1,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先赋角色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自致角色建立在后天努力与活动上。 2,自觉角色与不自觉角色: 自觉角色——人们在承担角色时,明确意识到自己正担负着的权力和义务,意识到周围人等皆为观众,努力用行动去感染周围的观众。自觉角色的表现经常出现在下列情况中:1,个体刚刚进入某一种社会角色中;2,当有特定观众在场或提出明确希望时;3,特定的环境与任务下;4,经常的自我提醒有利于自觉角色的实现。 不自觉角色——承担角色时并没有明确的意识而依靠习惯扮演角色。当以上四个条件不存在时个体容易进入不自觉角色,当个体长期充当某一角色后,就容易从自觉走向不自觉。 3,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规定性角色的权力与义务有明确规定,带有强制性;开放性角色则为非强制性。 4,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功利性——追求效益与实际利益,角色的价值就在于实际利益的获得。 表现性——不以获得经济效益或报酬为目的,而以社会属性的价值与观念为目的。 三、社会角色的实现过程: 四、社会角色的失调 1,角色冲突:a,角色间冲突——不同角色承担者之间的冲突; b,角色内冲突——多种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集于一人身上,在个人自身内部产生的冲突。 角色内冲突产生原因:(1),多种社会角色提出的多种角色要求使个人难以胜任; (2),一人承担多种社会角色行为规范互不相容,导致角色内冲突; (3),单一角色内部也会存在冲突。 2,角色不清:社会大众或角色扮演者对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导致角色失调。角色不清多产生于转型期社会。 3,角色中断:一个人在前后相继的两种社会角色之间产生矛盾,出现角色断层的现象。防止角色中断,应该提前做好角色转换的前提准备。 4,角色失败:a,角色消失或消灭(离婚);b,角色存在,演员失败(不称职干部)。 七 社会互动 一、概念: 社会互动: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社会互动是最基本最日常的生活现象,是构成宏观社会结构的基本材料。 社会互动的特点:1,必须发生在两人或两人以上;2,必须具有相互依赖性;3,以信息传播为基础;4,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是非面对面的;5,环境影响社会互动;6,社会互动影响社会群体,进而影响社会环境;7,社会互动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 二、社会互动理论: 1,符号互动论——符号沟通,社会互动。主要观点为:a,人与人进行的互动是符号互动,b,在互动过程中,基于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这个原则,人们从他人的角度,通过固定不变的符号意义,判断他人意见;c,人们通过互动,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中认识自己,形成并修改自我概念。 符号互动论的发展:布鲁墨芝加哥学派——用解释社会学认识符号互动;库恩衣阿华学派——用量化方法测量互动,操作化。 2,角色理论——角色的互动形成社会互动,角色失调或失败导致社会互动改变或失败;角色的形成与扮演也是在互动中形成。 3,参照群体理论——参照群体是个体在心理上从属的群体,是个人认同的作为其树立和维持各种标准,比较框架的群体。 4,戏剧理论(戈夫曼)——人们通过技巧在互动中创造形象。 5,社会交换论——着眼于人们在社会互动中的外显行为,用代价和报酬来分析社会关系。认为社会互动的实质是人们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 6,常人方法论(加芬克尔)——社会互动是由形成人们正常交往基础的规则所决定的,是理所当然,心照不宣的。打破背景实验是常人方法论经常使用到的手段。 三、社会互动的实施 四、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 A,维度:1,向度——反映社会互动的方向,表明互动双方的关系性质:情感关系,地位关系,利益关系。 社会互动中的两个最基本向度:情感向度(遵循回报性);地位向度(遵循互补性) 2,深度——反映社会互动的程度,表明互动双方互相依赖的大小。 3,广度——社会互动的范围,表明互动双方交往领域的大小。 4,频度——社会互动的频率,表明一定时间内发生社会互动次数的多少。。 B,类型:1,合作——因具有共同目标而达成的一种联合行动。成功的合作具有以下前提:a,目标一致;b,有相近的手段共识;c,行为配合,d,合作双方拥有一定程度的信任度。 2,竞争——人与人、群体与群体对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竞争的前提特点:a,目标相同;b,目标具有足够吸引力以抵消竞争压力;c,竞争的主要目标在于获取目标物,而不在于反对竞争者。——竞争是一种间接的反对关系,而非直接。 3,冲突——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为了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进行的相互斗争。冲突的特点:a,冲突的目的就在于打倒对方,是直接以对方为攻击目标的一种互动行动;b, 冲突是一种直接的反对关系;c,冲突各方的目标既有相同性又有不同性。d,冲突通常都有破坏性,会带来不良后果,但也具有一定的正面功能。 4,强制——一种力量对另一种力量的统治或制约。国家意义上对公民的强制与一般的强制应区别开来。 5,顺从与顺应——顺从与顺应都是一种力量接受另一种力量的统治与制约。但有区别。顺从主要指一方面调整自我以满足另一方要求;顺应则表示双方都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互相适应。顺应的种类包括:和解、妥协、容忍。 五、集合行为 1,集合行为的特征:人数众多;无组织型;行为者互相依赖。 2,集合行为的理论: a,斯梅尔塞的基本条件说:集合行为是人们对威胁、紧张等压力的反对,是为改变自身处境而进行的尝试。集合行为的六大基本条件为:环境条件(物质场地与社会环境);结构性压力;普遍情绪或共同信念的产生;诱发因素(导火线);行为动员;社会控制能力(刚性、弹性、强制力) b,模仿理论:突发事件——丧失理智——本能地彼此模仿——群体一致性行为。 c,感染理论:在集群中个人意志降低,文明程度降低,个体会被冲动所主宰,进入非理性狂乱中。 d,紧急规范论:紧急环境中人们最先出现的反应能迅速被其他人效法,并形成此时的“紧急规范”。 e,匿名理论:集合行为中个人处于匿名状态,因而更容易作出越轨行为。(个人越轨时也努力使自己处在匿名状态) f,控制转让理论:集合行为中人们将自身行动的控制权转让给他人,当接收者控制不了形势,将出现集合行为。 3,典型集合行为:a,恐慌;b,谣言(谣言加工方法——简略化、片面化、同化、逻辑化);c,流行。 八 社会群体 一、概念 广义的社会群体: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 狭义的社会群体: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聚集体/集群:集中起来的一群人,但没有持久的关系。 社会类属:具有某种社会特征的人归并为一类,但人群间不一定有什么交往,也不必然有共同的利益与规范。 社会群体的特征:1,有明确成员关系;2,有持续相互交往;3,有一致的群体意识与规范;4,有一定的分工协作;5,有一致行动的能力;6,有领导与追随者。 群体存在的理论:先天原因——人有群聚的本能,有集群的先天需要; 社会原因——群体是社会生产中的产物,群体生活是社会的本质。 群体自我维持的前提:1,群体必须能够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生存);2,群体成员利益必须受到保护(内部认可);3,群体赋予成员一定的权力与地位以谋求内部统一团结(内部团结);4,群体能够满足成员的各种欲求并提高其能动性。(内部发展) 二、群体的类型: 1,初级群体vs次级群体:初级群体——直接群体,指的是成员互相熟悉,了解,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心的社会群体(家庭、邻里); 次级群体——间接群体,指的是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结合在一起,通过明确规章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单位、军营)。 2,正式群体vs非正式群体 3,内群体vs外群体:内群体——自己人;外群体——非我族类; 4,所属群体vs参照群体:所属群体——我是二班;参照群体——一班。 5,血缘群体vs地缘群体vs业缘群体vs趣缘群体 三、群体的结构功能: 1,群体凝聚力:吸引(人际吸引)——遵从(对规范的遵从)——同化(把群体的目标看成自己的目标,把群体的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规范)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1)群体自身对成员吸引力的大小;(2)群体与个人利益方向的一致性;(3)群体内部结构的和谐性(包括同质与互补);(4)群体内部领导(偶像)吸引力大小;(5)群体外部的压力可以转化为内部的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的意义:保持群体完整协调;控制成员;保证成员自信与安全感。 群体凝聚力的社会作用视群体意识以及价值规范而定,有正面负面与中性之分。 2,群体规范:群体规范的形成,是群体中人与人相互作用的结果,群体在共同生活中建立一致的反应模式。 群体规范所引发的压力要在群体的承受范围之内,否则规范的效力就会减弱乃至消失。 3,群体内部关系:分析群体内部关系的方法:a,由群体规模入手,N个人组成的群体,其潜在关系为N! b,利用社网图分析成员间关系的状态以及结构紧凑程度; c,通过群体内部信息沟通的方式来分析群体成员地位结构类型和凝聚力(星型、轮型) 4,群体领导与决策:群体领导是处在群体内部关系网络中心位置,并能对其他成员施加影响的角色。 群内领导的两种形式:工具型——指引该群体为达到终极目标而奋斗;(军长) 表意型——力求造成群体团结与和谐;(政委) 群内领导的作风:(1)权威型(独裁型);(2)民主型;(3)放任型; 群内决策的形成过程:(1)搜集信息;(2)对搜集到的信息做出评估;(3)做出决定,决定的做出会导致群体内部的紧张气氛,甚至影响团结;(4)成员努力恢复群内和谐团结的关系。 四、初级群体专项研究: A,初级群体——直接群体,指的是成员互相熟悉,了解,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心的社会群体 初级群体的基本特点:1,成员有限;2,成员间有直接经常的面对面互动;3,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全部个性;4,初级群体间的交往富于感情;5,成员难以替代;6,群体整合程度高;7,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 B,初级群体形成条件:1,活动空间接近;2,接触时间长;3,相互交往自由,不受过多拘束;4,交往各方角色、地位间的社会差异小。 C,初级群体的功能:1,正功能:承担社会人物;满足人们情感需要;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2,负功能:压抑个性与积极性,限制个人发展;干扰正式组织关系,妨碍正式组织运行(正式组织中非个人化关系与非正式组织中个人化的关系区别) D,研究初级群体的意义:1,初级群体是个人与社会的桥梁,研究初级群体有助于全面深刻把握社会;2,初级群体是社会的雏形,可以通过研究初级群体研究社会;3,初级群体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有重大影响,研究初级群体有助于社会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的发展;4,研究初级群体,发挥其正功能,规避其负功能,有益社会与成员。 E,我国转型期的初级群体: 概况:日益衰落。 1,社会分化加剧,原有功能不断转移;2,初级关系日益松懈;3,一些初级群体名存实亡。 影响:既有积极,又有消极。 1,提供更多自由;2,可能促进更大范围内的社会整合;3,正式组织与正式分工强化,提高工作效率;4,削弱非正式手段的控制力,增加社会控制的难度,带来人及关系的疏远冷漠,妨碍人们的感情生活,导致不利于个人发展的社会问题。 出路:特定情况下,初级群体可能通过转变其结构与功能而适应社会发展。 九 家庭社会学&性社会学 一、初级社会圈 定义:家庭、婚姻、性、社会性别作为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的中介,三者是一种系统的整体的存在,称为“初级社会圈”。 初级社会圈的常见情况:1,初级社会圈与社会法律制度基于共同法理,具有极强的共通性与互补性。2,社会转型期间,初级社会圈制度首当其冲地被怀疑与批判。 初级社会圈的相关物:爱情;生活方式;经济活动;参与者的年龄构成。 生活实体与社会设置:作为生活实体,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将有关性、爱、繁衍的事物融汇成初级生活圈中。——心理学科 作为社会设置,人们将绝大多数人的初级社会圈置于某些特定的位置与相互作用关系之中。——法律学科 二、婚姻家庭社会学 1,婚姻:作为生活实体的婚姻:持续的性关系+共同的生活; 作为社会设置的婚姻:两人按照社会所要求的契约关系和程序组建共同生活(婚)+双方都与对方原来的家庭结成确定的关系(姻)。社会设置重视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地位设置,而不是性关系与共同生活。 2,家庭:核心家庭:夫妇家庭或夫妇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核心家庭中只存在最多一种婚姻关系与最多一种血缘关系。 主干家庭:父母(或一方)与一对已婚子女(或再加其他亲属)共同居住生活。 联合家庭:父母(或一方)与多对已婚子女(或再加其他亲属)共同居住生活。 社会设置属性的家庭,强调:血缘+供养+继承。 3,我国转型期的家庭特点:(1)婚内两性地位与角色变化;(2)夫妻共同生活目标难于建立;(3)婚姻目标日益浪漫化;(4)日益重视婚姻质量;(5)离婚率上升。 三、性社会学 1,人类性社会学的研究角度:探索性现象中的社会元素;研究人类性现象与人类社会之间的联系与关系; 性社会学的基本命题:1)性行为是社会化的;2)性行为不是个人单独行为,而是处于交往当中的人际行为;3)性行为与其他社会行为一样对社会发挥着作用。 2,性存在:广义上的性,既包括性的生物存在,又包括性的心理存在。性存在是性在特定的社会时空中以人的活动为载体所表现的相应形态。 3,性的社会因素:(1)性生命周期;(2)性的性别规定;(3)性的阶层规定——性偏见;(4)性的语言系统;(5)涉性的人际交往;(6)性生活中的社会因素。 四、性别角色与社会性别 杂:1,人类形成依赖所进行的三种最基本社会活动:物质再生产,人口再生产,精神财富再生产。 问题:1,单一角色内部可能产生冲突么?P119 2,常人方法论,本土方法论,民俗方法论,加芬克尔。 3,参照群体是否一定要求“心理从属”。P127 4,群体事件:是否一定要互相依赖,是否一定要行为动员。VS十月革命与瓮安事件。P140 5,模仿行为,感染理论,控制转让:群体意识。P141 6,初级群体真的能表现全部个性么? 7,社会发展与人口爆发。 8,未婚同居与包二奶,P169
/
本文档为【成本性态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