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资料《类经》序原文及译文

2017-12-27 7页 doc 20KB 182阅读

用户头像

is_421808

暂无简介

举报
资料《类经》序原文及译文资料《类经》序原文及译文 《类经》序 《内经》者,三坟之一。盖自轩辕帝同岐伯、鬼臾区等六臣互相讨论,发明至理,以遗教后世。其文义高古渊微,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藏府经络之曲折,靡不缕指而胪列焉。大哉至哉~垂不朽之仁慈,开生民之寿域。其为德也,与天地同,与日月并,岂直规规治疾方术已哉, 按晋皇甫士安《甲乙经序》曰:“《黄帝内经》十八卷,今《针经》九卷,《素问》九卷,即《内经》也。”而或者谓《素问》、《针经》、《明堂》三书,非黄帝书,似出于战国。夫战国之文能是乎,宋臣高葆衡等...
资料《类经》序原文及译文
资料《类经》序原文及译文 《类经》序 《内经》者,三坟之一。盖自轩辕帝同岐伯、鬼臾区等六臣互相讨论,发明至理,以遗教后世。其文义高古渊微,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藏府经络之曲折,靡不缕指而胪列焉。大哉至哉~垂不朽之仁慈,开生民之寿域。其为德也,与天地同,与日月并,岂直规规治疾方术已哉, 按晋皇甫士安《甲乙经序》曰:“《黄帝内经》十八卷,今《针经》九卷,《素问》九卷,即《内经》也。”而或者谓《素问》、《针经》、《明堂》三书,非黄帝书,似出于战国。夫战国之文能是乎,宋臣高葆衡等叙,业已辟之。此其臆度无稽,固不足深辨。而又有目医为小道,并是书且弁髦置之者,是岂巨慧明眼人欤,观坡仙《〈楞伽经〉跋》云:“经之有《难经》,句句皆理,字字皆法。”亦岂知《难经》出自《内经》,而仅得其什一~《难经》而然,《内经》可知矣。夫《内经》之生全民命,岂杀于《十三经》之启植民心,故玄晏先生曰:“人受先人之体,有八尺之躯,而不知医事,此所谓游魂耳!虽有忠孝之心,慈惠之性,君父危困,赤子涂地,无以济之。此圣贤所以精思极论,尽其理也。”繇此言之,儒其可不尽心是书乎,奈何今之业医者,亦置《灵》、《素》于罔闻,昧性命之玄要,盛盛虚虚,而遗人夭殃,致邪失正,而绝人长命。所谓业擅专门者,如是哉~此其故,正以经文奥衍,研阅诚难。其于至道未明,而欲冀夫通神运微,仰大圣上智于千古之邈,断乎不能矣。 自唐以来,虽赖有启玄子之注,其发明玄秘尽多,而遗漏亦复不少。盖有遇难而默者,有于义未始合者,有互见深藏而不便检阅者。凡其阐扬未尽,《灵枢》未注,皆不能无遗憾焉。及乎近代诸家,尤不过顺文敷演,而难者仍未能明,精处仍不能发,其何裨之与有, 余初究心是书,尝为摘要,将以自资。继而绎之久,久则言言金石,字字珠玑,竟不知孰可摘而孰可遗。 因奋然鼓念,冀有以发隐就明,转难为易,尽启其秘,而公之于人。务俾后学了然,见便得趣,由堂入室,具悉本源,斯不致误己误人,咸臻至善。于是乎详求其法,则唯有尽易旧制,颠倒一番,从类分门;然后附意阐发,庶晰其韫。然惧擅动圣经,犹未敢也。 粤稽往古,则周有扁鹊之摘难,晋有玄晏先生之类分,唐有王太仆之补削,元有滑撄宁之撮钞,鉴此四君子而后意决。且此非《十三经》之比,盖彼无须类,而此欲醒瞆指迷,则不容不类,以求便也。由是徧索两经,先求难易,反复更秋,稍得其绪,然后合两为一,命曰《类经》。类之者,以《灵枢》启《素问》之微,《素问》发《灵枢》之秘,相为表里,通其义也。 两经既合,乃分为十二类:夫人之大事,莫若死生,能葆其真,合乎天矣,故首曰摄生类。生成之道,两仪主之,阴阳既立,三才位矣,故二曰阴阳类。人之有生,藏气为本,五内洞然,三垣治矣,故三曰藏象类。欲知其内,须察其外,脉色通神,吉凶判矣,故四曰脉色类。藏府治内,经络治外,能明终始,四大安矣,故五曰经络类。万事万殊,必有本末,知所先后,握其要矣,故六曰标本类。人之所赖,药食为天,气味得宜,五宫强矣,故七曰气味类。驹隙百年,谁保无恙,治之弗失,危者安矣,故八曰论治类。疾之中人,变态莫测,明能烛幽,二竖遁矣,故九曰疾病类。药饵不及,古有针砭,九法搜玄,道超凡矣,故十曰针刺类。至若天道茫茫,运行今古,苞无穷,协惟一,推之以理,指诸掌矣,故十一曰运气类。又若经文连属,难以强分,或附见于别门,欲求之而不得,分条索隐,血脉贯矣,故十二曰会通类。汇分三十二卷。此外复附著《图翼》十五卷。盖以义有深邃,而言不能该者,不拾以图,其精莫聚;图象虽显,而意有未达者,不翼以说,其奥难窥。自是而条理分,纲目举,晦者明,隐者见,巨细通融,歧贰毕彻,一展卷而重门洞开,秋毫在目;不惟广裨乎来学,即凡志切尊生者,欲求兹妙,无不信手可拈矣。 是役也,余诚以前代诸贤,注有未备,间有舛错,掩质埋光,俾至道不尽明于世者,迨四千余祀矣。因敢忘陋效矉 ,勉图蚊负。固非敢弄斧班门,然不屑沿街持钵。故凡遇驳正之处,每多不讳,诚知非雅,第以人心积习既久,讹以传讹,即决长波,犹虞难涤;使辨之不力,将终无救正日矣。此余之所以载思而不敢避也。 吁~余何人斯,敢妄正先贤之训,言之未竟,知必有阚余之谬而随议其后者,其是其非,此不在余,而在乎后之明哲矣。虽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断流之水,可以鉴形;即壁影萤光,能资志士;竹头木屑,曾利兵家。是编者倘亦有千虑之一得,将见择于圣人矣,何幸如之~独以应策多门,操觚只手,一言一字,偷隙毫端。凡历岁者三旬,易稿者数四,方就其业。所谓河海一流,泰山一壤,盖亦欲共掖其高深耳。后世有子云其悯余劳而锡之斤正焉,岂非幸中又幸,而相成之德,谓孰非后进之吾师云。 时大明天启四年,岁次甲子黄钟之吉,景岳子自序于通一斋。 译文 《内经》是伏羲、神农、黄帝三家所著古书的一种。原来是出自黄帝同岐伯、鬼臾区等六位大臣互相讨论、阐发说明最高医理的问答,并因而留传下来教育后代的。它的文章内容深奥,对上极力探讨天文,对下穷究地理,对中详究人事。大如阴阳的变化,小如草木昆虫的生态,音乐声律、占卜吉凶等术数的起源、五脏六腑和经络等的原委本末,无不一条一条地指出而又详细陈述列举的。真是博大高深啊~赐给人民永久恩惠,开拓人民长寿境域。《内经》的功德跟天地相同,和日月并齐。哪里只能拘泥地看作一部治病的方术之书呢, 据晋代皇甫士安《甲乙经?序》说:“《黄帝内经》十八卷,现在《针经》九卷,《素问》九卷,就是《内经》的卷数。”可是有的人说《素问》、《针经》和《明堂》三部书,不是黄帝的著作,像是产生在战国时代。战国时代的文章风格能够像这样吗,宋朝的高保衡等人已经驳斥了这种说法。这种主观猜测,没有根据的话,本来不值得深辨。可是还有一种人,把医学看成小道,甚至连《内经》这部书也当成无用的东西而废弃它,这难道是有智慧有眼力的人吗,我看苏东坡《楞伽经?跋》说:“经典中的《难经》,每句都是真理,每字都可效法。”可是哪里晓得《难经》是从《内经》摘出的,而且只占它的十分之一~《难经》尚且这样,《内经》就可想而知了。《内经》使人民的生命得到繁衍和保全,难道会比《十三经》启发培植人民思想的价值少吗,所以玄晏先生说:“一个人从父母得到生命,具有高大的躯体,如果不懂得医道,就是形同废物一样的人~即使他有忠君孝亲的思想,慈爱后辈的性情,当出现君父病危,百姓病困的情况,也没有什么办法救助他们。这就是黄帝、岐伯等圣贤精密思考,详尽讨论,使医理完善的原因。”从这一点说,读书人难道可以不用全部精力学好这部书吗,无奈现在以医学为职业的人却把《灵枢》、《素问》弃置不理,不明白性命之学的奥妙,使病盛的更盛,虚的更虚,给人带来早死的灾祸,招致病邪,损失正气,因而断绝人长寿的性命。所谓以医学为职业专长的人,竟像这样啊~这中间的缘故,正是因为《内经》文辞深奥,内容广博,钻研阅读实在困难。如果对于最高理论不明了,却希望通晓神妙的道理,运用入微,仰慕赶上远古的大圣上智,断然是不行的。 从唐以来,《内经?素问》虽然靠有启玄子的注解,其中阐发说明深奥隐秘的内容尽管很多,然而遗漏的也还不少。大概有因难解而不加注释的地方,有原文释义不相适合的地方,有同一类问题不集中注释而散见于各篇,且注文意义不浅显,因而查阅不方便的地方。凡是王冰阐述发挥不全面,《灵枢》又没有加注等问题,都不能不使人感到遗憾。到了近代各家,尤其不过是依照原文叙述引申,疑难的地方仍旧没有注明,精微处仍旧不能阐发,那又有什么益处呢, 开始时我用心钻研这部书,曾经做摘要,打算用来帮助自己学习。接着寻究得久了,就觉得其中每句话都像金石之声那样优美,每个字都像珠宝那样的珍贵,竟不能分辨哪个可摘 录,哪个可弃去。因而奋发地打定主意,希望有用来阐发隐晦的内容,使之达到清楚明白,使疑难的内容转变过来而成为容易理解的内容的办法。完全打开其中的秘奥,而公开给人们。一定要使后代学习的人明了,一看到就能明白它的意思,像从堂屋走进内室似的,由浅入深地完全熟悉它的本源,这样才不致既害自己,又害别人,使人们都到达最完善的境界。于是详细研究了这种方法,那就只有完全改变《内经》旧的体例,把章节颠倒一翻,依照内容分列门类,然后加以阐明发挥,希望使它蕴藏的含义清楚明白。但怕擅自改动圣经,还不敢进行。 查考过去时代,周朝有秦越人摘录的八十一问的《难经》,晋朝有玄晏先生分类的《甲乙经》,唐代有王太仆对《素问》的补缺删复,元代有滑撄宁对《素问》的摘抄,以这四位先生的做法为借鉴,然后我的主意就已决定。况且《内经》不是《十三经》这一类书,因为那是无须分类的,而这本书要能使人打开眼界,指明方向,就不容不分类,以便求得方便。从此我就在《灵枢》、《素问》两经中全面地寻求研究,首先推求出疑难之处,如此反复研究尝试,年复一年,渐渐找到了一点头绪,然后合并两经为一经,命名为《类经》。分类的意思就是用《灵枢》来启发《素问》的精微处,用《素问》来阐明《灵枢》的秘奥处,互为表里,使两本书的义理互相贯通。 将《灵枢》、《素问》两经合并后,就分成十二类:人的大事没有什么比生命更为重要的了,能够保持人的真元,就能适应自然变化的规律,所以第一叫“摄生类”。化育生长的规律,由阴阳所主宰,阴阳一确立,天地人就定位了,所以第二叫“阴阳类”。人有生命,脏气是根本,五脏畅通,三焦就平安了,所以第三叫“藏象类”。要知道体内情况,必须察看体外的神色,切脉望色通达神妙,内部的吉凶,也就可以判断了,所以第四叫“脉色类”。脏腑主内,经络主外,能明白经络运行的起迄,人体就平安了,所以第五叫“经络类”。一切事物都有差别,都有本有末,有主有次,明白了先治与后治的是什么,就掌握要领了,所以第六叫“标本类”。人依靠的东西,药食是第一位的,气味适合需要,五脏就强盛了,所以第七叫“气味类”。人生百岁谁能保证没病呢,治疗它不错过时机,严重的疾病也可转危为安,所以第八叫“论治类”。疾病侵袭人体,变化多端,不能测度,高明的诊断能照见隐藏的病证,病魔就逃跑了,所以第九叫“疾病类”。如果药物效力达不到,古代有针灸、砭石,应用九种针法来搜索玄秘的病证,这种医术超过一般,所以第十叫“针刺类”。至于上天广大,无边无际,从古到今,运行往复,包涵无限,和洽于天地阴阳之气,如果用运气学说的道理来推究,就能看得清清楚楚,所以第十一叫“运气类”。又如《内经》的经文,连属不断,难以勉强划分,有的附见在别的门类,要寻求它而找不到,就分列专条,探求隐藏的含义,就像血脉一样贯通了,所以第十二叫“会通类”。汇合起来,分成三十二卷。在这部《类经》以外,又附《图翼》十五卷。因为《内经》文义深奥,言语所不能概括的,不用图画检取,其中的精华不能集中突出地揭示出来;图画形象虽然明显,但意思有不通达的,不用文字说明来辅助,其中的深奥处仍难于窥见。有此二书,从此,经文的条理分明,纲举目张,不明显的地方清楚了,隐藏的道理就显现了,大大小小各种内容融会贯通,分歧疑难之处完全清楚。一翻开书本,像一扇扇门敞开似的,其中极细微的含义也看得出来了。不仅对于后辈有很大的帮助,就是一切有志重视养生的人,要寻求此中妙义,也没有不伸手可取的。 我编写《类经》这项工作,实在是因前代许多贤的注释不完备,偶尔有错误,以致掩埋了《内经》的本质和光辉,使最高的理论在世上不被全部明白的情况已经有四千多年了。因此,我冒昧地不顾自己才疏学浅,东施效颦一样地献丑,勉强地像蚊子负山一样担负起不能胜任的使命,我实不敢班门弄斧似地在内行人面前炫耀自己的本领,然而也不愿意拿着钵子去沿街讨乞似地一味依赖他人。所以凡是碰到应该辨驳改正的地方,常多直言陈述而不避忌,确实知道这样做是不高雅的。只是因为人们心中养成的习惯已经长久了,错误相传,就是放 开大水冲洗,还担心难以洗除,假使辨别不力,可能永久没有补救改正的时候了。这是我反复思考而不敢回避的原因。 嘿~我是什么人呢,岂敢乱改前辈名家的解说,话没说完,就知道一定会有人窥视我的错误,随后在背后评议我了。是正确还是错误,这个评定权不操在我手里,而是操在后代明智之士手中。虽是这样,然而也正如用别的山上的砺石可以琢成宝玉,断流的水面可以照见形体一样,就是墙洞里透过来的灯影、囊萤放射出来的亮光,都能资助有志读书的人;竹头木屑等也曾经有利于打仗的军事家。这部编著假如也有千虑中的一点可取之处,能够被圣人选中,那还有什么比这更加幸运的呢~只是因为解答《内经》的问题有很多方面,而执笔写作只靠一个人,一句一字,都是挤出时间来写的。大概经过三十年的岁月,文稿改订四次,才完成《类经》的编写工作。只是像河海里的一点水,泰山上的一块土,无非是想共同来助成《内经》的高度和深度罢了。后代如果有扬子云这样的人,或许怜悯我的辛劳而给予指正,难道不是幸中又幸的事吗,而助成我功德的那些人,谁说不是我的后辈老师呢。
/
本文档为【资料《类经》序原文及译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