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精品︰完美版】雪廬老人《 詩階述唐》 析探

2017-11-10 43页 doc 132KB 62阅读

用户头像

is_471618

暂无简介

举报
【精品︰完美版】雪廬老人《 詩階述唐》 析探【精品︰完美版】雪廬老人《 詩階述唐》 析探 纪念李炳南教授往生二十周年学术研讨会 289 2006年4月8日页258, 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系主办 题记:看大地花开花落,望天空云淡云舒~悲催的80后,在这个悲催的时代,我们别无选择。参加工作几年了,积累了一些资料,我曾经花费大量心血在网上下载、修改、有时候熬夜熬到凌晨2点多钟。现在,我把它们拿出来,希望大家不要像我一样,花费时间、精力;到最后落个腰酸背疼。记住:不要后悔、彷徨、犹豫;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谨以此文献给悲催的80后、90后 - 257 - 0...
【精品︰完美版】雪廬老人《 詩階述唐》 析探
【精品︰完美版】雪廬老人《 詩階述唐》 析探 纪念李炳南教授往生二十周年学术研讨会 289 2006年4月8日页258, 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系主办 题记:看大地花开花落,望天空云淡云舒~悲催的80后,在这个悲催的时代,我们别无选择。参加工作几年了,积累了一些资料,我曾经花费大量心血在网上下载、修改、有时候熬夜熬到凌晨2点多钟。现在,我把它们拿出来,希望大家不要像我一样,花费时间、精力;到最后落个腰酸背疼。记住:不要后悔、彷徨、犹豫;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谨以此文献给悲催的80后、90后 - 257 - 0 纪念李炳南教授往生二十周年学术研讨会 雪庐老人《诗阶述唐》析探 ,张清泉 提要

《诗阶述唐》为雪庐老人李炳南先生的诗学著作,内容由《学诗先读求味》、《声调举隅附吟诵常则》、《诗惑研讨随笔》、《鳞爪概谈》等四部份合成。《学诗先读求味》旨在详解诗义,计选诗一百首,笺释体例分「文法格局、讲要、取境、参考」四项。《声调举隅附吟诵常则》详列古体近体各式声调谱,及吟诵要诀。《诗惑研讨随笔》透过「厘清全局、旁征博引、考据典故、昌显字句」等方法为唐诗部分疑谬纷诤判定是非。《鳞爪概谈》论作诗之

及法度,雪庐老人另以「句字联段章、声韵体谱格、稳响境气神、事时人地义」等二十字统摄诗法之要诀。最后归纳雪庐老人宏扬诗学与诗教之旨趣有四,即「诗义旨归雅正、诗情敦厚人伦、诗境拓展器识、诗法练达文字」。

关键词:李炳南、雪庐、诗阶述唐、诗法、诗论 , 国立彰化师范大学国文系副教授 - 258 - 雪庐老人《诗阶述唐》析探 1 - 259 - 2 纪念李炳南教授往生二十周年学术研讨会 雪庐老人《诗阶述唐》析探 张清泉 一、前言?

《诗阶述唐》为雪庐老人李炳南先生(1891~1986)诗学方面的力作,雪公自民国五十九年(1970,八十一岁)九月起,于国立中兴大学中文系夜间部讲授《诗阶述唐》课程,直到民国七十年(1981,九十二岁)止,前后共计十一年。 1当时盛况可谓座无虚席,除夜间部在籍学生外,还有更多的常随弟子或仰慕雪公诗学之社会人士,都会定时前往旁听,遂使教室为之塞满。

2

此编名为《诗阶述唐》,即为当时授课之教材,老人于《诗阶述唐(编辑概言》中指出:「此编之作,即在介绍法度。」又说:

诗阶者,是历历而升;达极境者,不须再历矣。此 编乃将唐人通法,择要举出,俾初学知非率尔,故曰述唐。闻述而求之, 得其阶矣,方能有所欣,进而有所为;浅尝辄止,无所欣与为也。 3
4雪公尝自云其六周岁入塾,先学「三百千千」,及长「又兼学中医、古琴、剑术,而于传统诗歌,兴趣尤浓,吟咏推敲,屡致忘食。」 1
  • 雪公亦曾于民国六十四学年度起,至六十八学年度止,在东海大学中文研究所讲授「唐诗」及「六朝诗」。
  • 2
  • 在此之前曾有《诗阶宗唐》一册之印行,内容为近体诗二十类,无「哀挽类」,亦无古体部分,笺注也仅「文法格局」之部分。台中瑞成书局,1962年4月。
  • 3
  • 见《李炳南老居士全集(诗阶述唐》,台中莲社印行,1995年4月,页3~4。
  • 4
  • 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合称「三百千千」,此为《老残游记》中语。
  • - 260 - 雪庐老人《诗阶述唐》析探 3 5雪公一生在宏扬儒佛学术之余,对于传统诗学可谓长年深入
    浸淫,深得个中三昧。雪公本人也是当代诗坛巨擘,着有《雪庐诗集》传世, 6对于有唐一代各大家诗作与诗法,可谓尽得神髓,因此,晚年在黉宫教导诗学,遂有此编之作。所谓「诗阶」盖谓学习诗之阶次也,又将唐人作诗之通法择要举出,故云「述唐」,此即《诗阶述唐》写作之因由。内容包括四大部分,分别是《学诗先读求味》、《声调举隅附吟诵常则》、《诗惑研讨随笔》、《鳞爪概谈》等,各篇均有其要旨与内容。《学诗先读求味》为全编之首,观其命名便可略知要旨,意即学诗之初阶首先在于「读」,而读诗之要诀,则在于「求味」。《声调举隅》即格律法度问题,《诗惑研讨随笔》乃为解释唐诗各方面有所争议诸问题,《鳞爪概谈》则进而探讨组织章法之问题。

    本文之撰述,首先就《学诗先读求味》的内容与体例作一分析。其次,《诗惑研讨随笔》部分探讨雪公如何为唐诗诸多疑谬纷诤问题判定是非,以此显示其特色。诗法部分,乃综合《鳞爪概谈》与《声调举隅》之论,并配合「雪庐诗法二十字诀」进行分析。最后归纳雪庐老人宏扬诗学与诗教之旨趣以为总结,分述如后。

    二、《学诗先读求味》的内容与体例

    是编为全书之首,也可说是其主体,谓学诗之初阶首先在于「读」,而读诗之要诀,则在于「求味」。雪公于〈学诗先读求味介言〉中述之详矣,他首先以中国之馔为比方,强调「欲学中馔,自必先使朵颐饱餐,领略其味。」因而提出初学的方便之道,雪公说:

    初步学诗,宜设方便,正不必谈声韵,说格律,应 先导之朗吟文辞,详解义旨,俾助动幽思,发雅兴。诚能眼识气象,意 5
  • 见《李炳南老居士年表》,台中莲社印行,2006年。
  • 6
  • 《雪卢诗集》内容包含〈燹余稿〉、〈蜀道吟〉、〈还京草〉、〈发陈别录〉、〈浮海集〉、〈辛亥续钞〉、〈雪窗习余〉等各部分,收于《李炳南老居士全集》「诗文类之二」。
- 261 - 4 纪念李炳南教授往生二十周年学术研讨会 会境界,则是已得精魂,犹食已知其味矣。而后再陈法度,当不畏难, 7 故言学诗尚乎先读。 因此,本编之作,主要即以「详解义旨」为主,使初学者能够从朗吟文辞中,细细体会其义旨,能够动其幽思,发其雅兴,识得诗中宏伟之气象,领会诗境与诗情之奥秘,这样才算得上是知「味」者。能知其味,识其趣,而后再来探讨声韵格律等法度问题,这时才不致于畏惧艰难望而却步。

(一) 内容分类

既然是要提供初学者「求味」之作,选材自是不可轻率,因此,雪公所选可说既适合初学者之需求,又能掌握有唐一代重要诗人与各类诗作之代表性。共计选诗百首,诗家四十八人,其中近体诗八十四首,古体诗十六首,可说已将唐诗各种体类,各样风貌,具体而微的呈现出来,列举如下。

1. 近体五七绝十类: 所选近体诗五、七言绝句部分共十类,包括:登临、行旅、送别、怀人、边塞、闺怨、怀古、逆旅、咏物、杂事等。
2. 近体五七律十一类:所选近体五、七言律诗部分共十一类,包括:气象、时令、感时、山水、访人、寺庙、古迹、慰离、月夜、隐居、哀挽等。
3. 古体十六格:古体诗部分之分类,不再同于近体,乃依于格式之异而作分别,计分十六格,包括「五仄不换韵、五平不换韵、五古换韵、七仄不换韵、七平不换韵、七古换韵、长短句、引子起句、单句每句韵、六言、古仄五绝、古平五绝、古仄七绝、古平七绝、古体五律、古体七律」等。

关于唐诗的分类处理及研究,远自唐代以降早已有之,如唐顾陶的《唐诗类选》20卷(佚),以及南宋赵孟奎所编《分门纂类唐歌诗》100卷,内容分为八类,即「天地山川、朝会宫阙、经史诗集、城郭园庐、仙释观寺、服食器 7


  • 见《诗阶述唐》,页41~42。
- 262 - 雪庐老人《诗阶述唐》析探 5 用、兵师边塞、草木虫鱼」等(现存天地山川类5卷,草木虫鱼类6卷)。到了明代则有张之象编撰的《唐诗类苑》200卷,共分39大类,1094小类,为现存 8
现代大陆学者所编的《新编唐诗三按题材分类最早的唐诗选集。 9百首》,计分十类,即「抒怀、讽喻、离情、旅游、边塞军旅、田园隐逸、咏史怀古、哀怨、咏物、节令」等。此外,另有《全唐诗精华》,系参考《唐诗类苑》之分法,计分三十类,即「天象物候、山水胜迹、时序节令、花草数木、鸟兽虫鱼、帝后宫闱、忧国论政、战争动乱、边塞域外、民生疾苦、市井田园、人物风彩、感时抒怀、咏史怀古、立志修身、科第仕宦、羁旅情怀、亲情伦理、婚姻爱恋、友谊交际、隐逸燕居、庭院器物、旅行观赏、宴集游乐、诗文书画、乐舞伎艺、生老病死、感旧伤悼、宗教神话、哲理箴言」等。 10

综观以上之分类方式,从最简单的8类、10类,乃至于39大类,1094小类等,各有所需,各因其当。而《诗阶述唐》所选的近体绝律诗作也仅84首,以其所分派的二十一类名称看来,对一般学诗者而言,有关唐诗整体的内容题材、风貌类别等,大都能藉此掌握梗概,故其分类也应算是恰当而适中的。

(二) 笺释体例

本编旨在教导初学者读诗以解其味,故重点即在「详解义旨」,坊间针对唐诗部分,各家笺释解析,可谓琳琅满目,雪公之作,非具其特色何以有别于一般,因此本篇体例迥异于一般批注,依近体、古体之异,其笺释亦有区别。 11近体诗之笺释概分四科,即「文法格局、讲要、取境、参考」等;古体诗部分则不再如律绝之详细剖析,但依所举之十六种格式,择要解之,只论「文法格局」。故以下便依四科之顺序简述之。

8
  • 以上资料参见张浩逊《唐诗分类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页3~4。
  • 9
  •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 10
  • 见张浩逊〈谈谈唐诗的分类〉,《常熟高专学报》,1997年,第4期。
11
  • 喻守真(浙江省萧山县人,生卒年不详)《唐诗三百首详析》之笺释体例概分「批注、作意、作法」,「批注」相当于「参考」,「作意」相当于「取境」,「作法」相当于「文法格局」。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93年。
  • - 263 - 6 纪念李炳南教授往生二十周年学术研讨会 1. 文法格局:「文法」乃指诗作中字句的书写,或实或虚,或景或情等法度问题,「格局」则是诗篇的脉落布局与结构规矩等,两者常是密不可分。这一部分的分析,应是本篇最为精采的部分,也是雪公慧眼独具明鉴入里之处,有许多作品经由雪公的分析,方才显发出作者的匠心独运,倘若起作者于九泉,谅必亦将许其为知音而不诳,详细例证留待次节《诗惑研讨随笔》有关「文法格局」部分再作细论。
    2. 讲要:此部分乃是提供讲授者参考之内容要旨,亦可视为「赏析」之用,大致都依文解义,随句消释,偶有疑义纷诤者,亦随机略作辩疑,如须长篇大论者,便留待《诗惑研讨》中再予详论,「讲要」中只是略述重点与结论,以省其篇幅并符其体例。值得一提者是,雪公无论「文法格局」或「讲要」,其行文都是极工整,极简练,读之亦令人不禁赞赏其文笔之美畅练达。
    3. 取境:「取境」者,诗之主旨所赖以显者也。如王昌龄〈从 亦军前半生半死,帐中犹歌犹舞之意,刺也。」军行〉诗,「取境」论云:「 12此明诗旨在于讽刺也。又如杜甫〈返照〉诗,「取境」云:「豺虎将乱,是其主旨,而以黄昏夕照,引起所感。复以楚宫招魂,借古 13托今,点出自己身世,不胜凄婉。」此既明诗旨,又言其所以衬托主旨之笔法也。
    4. 参考:内容主要为典故、出处、名物、地理、历史背景等之附注,类似于一般之「批注」部分。
    12
  • 见《诗阶述唐》,页77。
  • 13
  • 见《诗阶述唐》,页120。
- 264 - 雪庐老人《诗阶述唐》析探 7 三、《诗惑研讨随笔》的内容与特色

《诗惑研讨随笔》之作系因雪公于讲授唐诗之际,屡有学者对于诗中典故、批注、声调、法度等问题多所困惑而前来讨教,雪公乃为之释疑,之后并将「平素问难,择要纪录」,复因「问者本非一人,疑者更非一事,纵一事尚分繁简,一人且至多次。有不能合并之势,亦难序其次第, 14记不同时,故曰随笔。」。此篇总计讨论诗家三十人,论难事例有107笔。兹将其内容性质约略分辨,计得以下六类,即「释疑明旨」(48笔)、「文法格局」(23笔)、「纠误正谬」(17笔)、「用字造句」(15笔)、「用典 15用事」(6笔)、「各家比较」(2笔)。究其内容吾人可发现,雪公对于各式各样的纷诤质疑,所采取的解决方式与因应之道都各有不同,归纳其特色约有四点,即「厘清全局以定是非、旁征博引以释疑谬、考据典故以息纷争、昌显字句以明匠心」等,其中颇多雪公毕生浸淫诗海,纵横各家之后的独到见解,极具学术参考价值,分述如后。

(一) 厘清全局以定是非

对于文法格局之分析掌握,乃是雪公最为擅长者,部分注家或仅从单字单句着眼,未能统揽全诗结构布局,难免断章取义,失于一偏之见,殊为可惜。尤其文法一项之分析,更能显示全诗脉络呼映,以及情景虚实等作者之匠心独运、巧妙安排。如是厘清全局,贯串文法,统摄通观全诗,则庶几无所遗漏,许多支节问题,自然迎刃而解,毋庸多辩,这也是本编最有价值之特色。兹举二例

如次。

例一,李白〈送友人〉诗,计有三笔讨论,总计一千七百余言,是本编讨论篇幅最伙之一首诗。其一是关于起联之释疑,另二则是透过全体格局章法之分析,以息各家之纷争。纷争之源为,六十八年八月三十一日中央日报副刊 14


  • 见《诗阶述唐》,〈诗惑研讨随笔介言〉,页382~383。
  • 15
  • 有些一笔中包含若干类,故总数与107笔略有出入。
- 265 - 8 纪念李炳南教授往生二十周年学术研讨会 登载一文,谓「孤蓬万里征」之「蓬」字,疑为竹部之「篷」,即作「舟」解,纷争多年未解,乃求教于国立编译馆,查检元版唐诗校勘,确定是艹部之「蓬」无误,雪公亦进一步申论云:「孤蓬万里,乃行者临去之况,仅是喻词, 16
此外又有疑其「北郭、东城」,谓为迭非言蓬草行万里耳。」 床架屋;乃至「一为别、自兹去」,谓为语意重复等等,不一而足。总之,皆是肇因于管窥蠡测,难得全豹之故也。雪公说:

夫读诗与文少异,必将境界、含蓄、格局、声调、 文法等合观,尤须体其变化,明其结构,否则捍格不能知也。 17
因此,乃分就「取境、含蓄、格局、声调、文法」等各项评析〈送友人〉一诗,兹摘录其中论「格局」云:
此诗首联,以颔联上句承之,颔联下句,实启胫联。 结联之上句,正映颔联之上句,结联之下句,正映颔联之下句。全诗四 联,皆用双写之法,每联具送者行者,惟结联同中再变而已。颔联孤蓬 为全诗分界,以前写送,双是实写。以后写送,仅为想象,法仍用双, 18却是虚写。
兹将上述格局及前后映照脉落以简图示之,即可一目了然:
(起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全章枢纽) (胫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6
  • 见《诗阶述唐》,页484。
  • 17
  • 同前注,页486。
  • 18
  • 同前注。
  • - 266 - 雪庐老人《诗阶述唐》析探 9 (结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以上属于「格局」部分,至于「全诗四联,皆用双写之法」以下,原属「文法」部分,因需附于各联一一论述,故乃并于此略言之。雪公指出诗的四联之中,每联都包含送者与行者双方,起联为征人送者所居,颔联上句为送者止步之地,下句为行者临去之况;胫联是双方离别心绪,各有不同;结联互相挥手致意,马鸣不已。此仅略言,以下另有细论「文法」云:
    颔联「此地一为别」与结联「挥手自兹去」,文义大 异,求诸章法自知。颔之「此地」谓止送之地,「一为别」谓从是处分别 耳,下句故曰「孤蓬」,纯送者之言也。结之「挥手」,乃行者动态,劝 送者止步。「自兹去」承「落日」,「兹」字指时,皆行者言动也。「别」 与「去」二字义不可儱侗看,「别」是未去之拟词,「去」是实离而登程。 颔胫两联喻亦不同,未可粗读。颔之「孤蓬」,系以人喻物,胫之「云、 日」,反以物喻人,且颔喻只以形言,胫喻则以心似。
    此段论述旨在解释「一为别」与「自兹去」是否语意重复之疑惑。「一」作「乃」解,「此地乃为别」是指从此处而分别,只是拟词,尚未离去;「自兹去」是实际已分离而启程之意,明显有别。更进一步将颔胫二联之喻再作分析,「孤蓬万里,乃行者临去之况,仅是喻词,非言蓬草行万里耳。」这是「以人喻物」;而「浮云、落日」则是「以物喻人」,一以形言,一以心似,果然是变化无穷,玲珑有致:

    例二,杜甫〈登岳阳楼〉,此诗亦曾被指多疵,投稿刊于《中央日报》,讥其「后四句除孤舟外,无一字与洞庭湖有关,景与情未能妥切配合。」 19之后已有读者投书指正该文作者昧于诗题系「登岳阳楼」,非专咏洞庭湖者。雪公认为这也只道出其中一二,因此又进一步针对此疑,先就作诗时间考知「当作于大历三四年之交,是安史乱后,方镇跋扈,残破 19

  • 见洛夫〈波撼岳阳城—谈两首咏洞庭湖的古典诗〉,《中央日报》,民国六十八年十一月四、五日副刊。
  • - 267 - 10 纪念李炳南教授往生二十周年学术研讨会 20之际。知所作时,玩其文意,此诗义旨,可以豁悟。」然后再专就「格局」部分进一步阐明,以释其惑,雪公说:

    起联昔闻,当言开元之末,乃唐全盛时期,所闻必 多胜概。今上所见,必大异所闻,触目萧索,万象皆非,文虽温蕴,时 势显然。颔联紧以国事承之,上句「吴楚坼」,坼者分裂不一状,寓边疆 互攻,或杀主将自称留后。下句「乾坤浮」,浮者漂泊不定状,寓国基板 荡,内外叛降无方。「坼、浮」二字固为二句诗眼,实亦全体纲领,人多 忽之,只作风景论,既失其旨,且与首尾切断,是解者之误,不得不辨。 胫联由国丧乱,连及身世,上句家之有无,乡信断绝。下句老病流落, 依舟暂存,茫茫天涯,伶仃无托。结联万方多难,心念京华,上句北望 关山,忧心戎马,因土番又寇灵武。下句前途堪虞正殷,百感交集,徒 21有凭轩涕泗。
    在太平盛世之时,听闻洞庭湖之胜景,心中多所向往,然而经历战乱之后,今日登楼所见,却是迥非想象。一今一昔,隐寄感慨。接续以「吴楚坼」与「乾坤浮」暗喻边疆互攻国基板荡,最重要的诗眼即在「坼、浮」二字,不可只当一般风景看待。胫联由国祚丧乱转陈自己身家之孤苦,结联总此万芳多难,念之不觉涕泗纵横。格局极其严整,当是借登楼所见以抒其对国运身世诸多感慨,重点不在咏洞庭湖,不待分说。再者,就其文法虚实,雪公亦有精辟分析,约有三点:
    一者,水楼风物,皆是即景即情,原始要终,无不 每处括入。二者,起句「昔闻」虚写,是思过去,结处戎马写实,是虑 将来,中间诸语,有实有虚,都是现在,此三际也。三者,统首四联, 各联皆分宾主双写。起联分时为二,昔宾今主。颔联国难分二,边疆为 宾,国基为主。胫联身家分二,乡关为宾,孤舟为主。结联地域分二, 关山为宾,凭轩为主,而涕泗之情上贯七句一语也。其谨严有如是者, 20
  • 见《诗阶述唐》,页517。原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 21
  • 见《诗阶述唐》,页517。
  • - 268 - 雪庐老人《诗阶述唐》析探 11 横穷竖遍,万象森严,天球则浑一而已。 22
    兹将以上分析,表列如下,更可一目了然:
    虚 思过去 昔闻洞庭水(宾) 起联 时间 实 今上岳阳楼(主) 吴楚东南坼(宾) 实 颔联 国难 现在 乾坤日夜浮(主) 即景即情 虚 亲朋无一字(宾) 胫联 身家 实 老病有孤舟(主) 戎马关山北(宾) 结联 地域 实 虑将来 凭轩涕泗流(主)

    例三,「太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全用活写」笔。上面所举二例特为阐明文法格局以正学者之疑谬,此笔则专为昌明太白此诗全用活写之妙,雪公云:

    访人不遇,境本枯寂,宜用活语令其生动。贾阆仙 〈访隐者不遇〉,造出一童子问答,枯境全活,固已佳矣,而太白写此, 尤为神奇,只以声响形容,更不假设,虽以色为间对,静亦成动。 23
    以下径以表列显示雪公所析内容,以省篇幅:
    犬吠水声中 声 实 起联 桃花带露浓 实 色(无情) 全用活写 树深时见鹿 实 色(有情) 颔联 溪午不闻钟 声 虚 22
  • 同前注。
  • 23
  • 见《诗阶述唐》,页439。原诗见文中附表。
- 269 - 12 纪念李炳南教授往生二十周年学术研讨会 野竹分青霭 实 色兼声(无情) 胫联 飞泉挂碧峰 实 声兼色(无情) 无人知所去 声 虚 结联 愁倚两三松 实 色(有情) 从表中所示即可看出四联八句的巧妙布局,前二联为「声、色、色、声」,后二联则为「色、声、声、色」,复有虚、实交错,文法格局可谓变化多端,错落有致,极巧妙,极灵活:

(二) 旁征博引以释疑谬

每一首诗皆有其主旨,主旨欲明固须统览全体,不可局限一隅,然有时却偶有因一字一句之不明,或地址名物之不确,造成诗旨之隐晦,甚至曲解者,雪公乃就其好学博览所得,以及丰富人生阅历,一一辨明之,庶免造成读者之困惑。此外,诗无达诂,原含多义,但求可通,不妨并存。然若明显有误,于诗旨大有乖违者,雪公亦当仁不让,必广征博引以释其疑、以纠其谬,方不遗误后学也,摘录如下。

1.

释疑明旨

此类随笔所占数量最多,约近五十笔,内容或对辞意诗旨不明而为其阐释者,或对各家注释觉有未畅其旨者,或对各方习俗称谓有所争议者,或对不同文字版本之取舍者,或对典故出处之考证者,雪公皆能广征博引,据理论事以判其是非,决其悬疑,举例如后。

例一,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历来注家大多着眼于其幽境清景之描写,盛赞其造意巧妙之难学。然而此首既为题寺诗,其内容当与佛法不无关联,注家虽也有留意于此,然皆仅从表面着笔而已,无非是寺古清幽、禅意盎然等陈词,雪公以其深闳之佛法素养,一眼即可鉴别此诗之特别处,绝非一般泛泛之应酬题寺而已,雪公云:

首句为赋体,言时言地,以入字为诗眼,初进寺内 - 270 - 雪庐老人《诗阶述唐》析探 13 自是前廷。次句求简改用比体,因下三联皆咏寺后院故,语采梵典,人 多忽之而已。按华严旨奥卷繁,有经王之称,非大器不能解,寓旭日先 照峰巅,其下仍在暗中,句取此喻而兼颂也。比拟前廷诸端,殿阁像设, 课诵传经,尽以庄严教义代之,然亦有数字明点。高林非谓廷前柯木, 凡寺皆有禅林丛林等名,古寺与高林,实为一事,不过实写与称颂有别 24
耳。 雪公特别点出「初日照高林」句,系采用华严经「日出三照」的比喻, 25经云:「譬如日出,先照一切诸大山王,次照一切大山, 26次照金刚宝山,然后普照一切大地。」意指释尊于菩提树 27下成道后,初期最先开演的便是华严妙谛,而「高林」一语则是称颂此寺,意即取庄严高妙的华严教义代表寺庙之一切以作为此寺之称颂,可谓极允切。颔联乃述后院主体及花木陪景,胫联则是院外环周山光及院内清澈潭影,都是为「禅」字作烘托。最后结联仍是与起联紧密相扣,雪公说:
结联「此俱寂」谓后院幽静,「此」字为全体诗眼, 堪称一字千金。「此」字指时而言,乃映起句之「初日」,高处虽明,下 界尚暗,故万籁仍俱寂也,又暗衬托华严之高境,「此」若作处解,不但 28神韵全失,且前后亦无关矣。
「此」字乃是全诗之眼,少有人论及,故称其「一字千金」实不为过,「此」作时间解,远胜于作「处」解,以其对映起句之「初日」,同时又暗扣前引之华严高境,可谓一语双关,巧妙之极,尤其结句「惟闻钟磬音」,特又在此幽寂之中传来梵音,似又隐含着「寂照双融」的妙谛,浑然一体,不着痕迹,雪公称其 24
  • 见《诗阶述唐》,页525。原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 25
  • 笔者另有专文论述此诗与佛法之关联,详参张清泉〈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的禅理与禅趣〉,彰化师大《国文学志》第六期,2002年12月。
  • 26
  • 参《大正藏》第9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页616中。
  • 27
  • 按天台宗判教有「五时」之说,即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盘时。
  • 28
  • 见《诗阶述唐》,页526。
  • - 271 - 14 纪念李炳南教授往生二十周年学术研讨会 为「咏寺诗之冠」,更是禅诗中的神品,实当之无愧:

    例二,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诗「风吹柳花满店香」句,历来多疑其「柳花」所指,或谓柳花乃记其时,或称柳花自有香气,似皆与全体脉络不贯,有人遂径指为太白率意为之者,雪公则云:

    此诗之柳花,在唐或系酒名,因时有「梨花春」之 名,白香山诗「青旗沽酒趁梨花」之句可证。即不然,或见酒之色泽, 而以柳花黄色拟之,如玉碗琥珀之类也。亦可谓见柳花之黄,闻店酒之 气,疑酒香发自柳花。又可谓初闻酒香,疑在柳花,既经尝酒,始悟香 29
    在于酒,三说俱通。 雪公又举宋儒黄休复《茅亭客话》载蜀汉时,成都设最大酒店,名曰「柳条酒肆」,其内当垆(卖酒)诸人,名皆「柳条」,诗题既已标明「酒肆」,由此以,「柳花」或为酒名之可能性最大。案《唐书(南蛮诃陵传》云:「以柳花椰子为 30酒,饮之辄醉。」又今日在浙江杭州榴莲餐厅亦有特制之「柳花 31酒」,由此可见雪公的判断应是正确的。
    2.

    纠误正谬

    诗无达诂,以意逆志,贵在得旨。唐代诸大家诗集历来注者多矣,各家互有仁智之见因此衍生多重异见,雪公说:「诗义深微,读者不妨异见, 32以达为是,达虽异,可并存焉。」只要是讲得通的说法,雪公都主张并存同观,以增益学者之阅览见识。然若其说法明显有舛,或有误导学者之虞者,雪公亦慨然广征博引,以纠其误正其谬,必使解释顺畅无疑,说理圆融无碍,整体观之妥贴云当方止。下举二例以说明之。

    例一,「王之涣〈凉州词〉不识其题之失」笔云:

    29
  • 见《诗阶述唐》,页410。原诗:「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 30
  • 见宋祈《唐书》卷222,艺文印书馆,页2577。
  • 31
  • 参见。
  • 32
  • 见《诗阶述唐》,页455。
  • - 272 - 雪庐老人《诗阶述唐》析探 15
    凉州词,乃乐府曲谱名,初为西凉人所制,约在晋 末传入中国。有说唐天宝时,西凉府都督郭知运所进,说有远近之歧, 然皆谓曲名无异也。又《碧鸡漫志》、《唐史》及传载,称天宝乐曲皆以 边塞为名,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是取边塞作名,非专咏凉州等地 耳。王之涣〈凉州词〉亦是泛咏边塞,后人误为专咏凉州,则谬解百出 33
    矣。 雪公并举出因误解其诗题为专咏凉州,以致引发谬解者有三,其一是谓凉州为甘肃武威县,遂产生诸多疑惑,盖武威西距玉门关二千里,东南距黄河约三百 34里,与诗不合。其二,《全唐诗校》(作者不详)及《全唐诗话》等书,「黄河」均作「黄沙」,也是因将诗题曲名误为地名之故,遂疑「河」为「沙」讹,乃改之以求易解。其三,因惑于上述诸说误导,进而又改「万仞」为「万里」,改「远上」为「直上」,诸多谬解,不一而足。总之皆肇因于将本为曲名之诗题误为专咏地名之故也,雪公皆详为一一正其谬。

    例二,「唐贤咏落日用斜与圆之讥」笔云:

    杜子美〈禹庙〉「秋风落日斜」,王摩诘〈使至塞上〉 「长河落日圆」,此二诗句均遭讥评,谓落日宁有不斜者,斜乃赘字;谓 落日书圆,余时皆缺耶?圆有语病。是不知诗咏落日之法,故发此似是 而非之论。盖咏落日,有将落、已落之别,已落则是没去之后,将落乃 系尚见之时,必分两种写法,方能分明其境。斜圆各言其尚见,皆写将 落,斜可易解,圆须神会。应思日落为圆加大之象,余时虽圆,未若此 35时圆显,此圆乃心会所表也。
    雪公并举各家诗句分别证明「将落」、「已落」之不同写法,如王维「落日满秋 33
  • 见《诗阶述唐》,页489~490。原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34
  • 《全唐诗话》旧题宋尤袤撰,据《四库总目》断为贾似道所撰。见《唐诗大辞典》,页551。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
  • 35
  • 见《诗阶述唐》,页515。
  • - 273 - 16 纪念李炳南教授往生二十周年学术研讨会 山」用「满」字,李白「落日故人情」用「情」字(迟迟之意),戴叔伦之「落日照行尘」用「照」字等等,这些诗句都是取与日有关的一字,表示日尚能见之意,这是写「将落」之法。而杜甫的「落日放船好」、孟浩然的「落日池上酌」、高适的「落日风雨至」等,这些诗句并未加上其它与日有关诸字,这是「已落」的写法,至为分明。雪公说:「唐贤诗文,大都各有法则,李杜王孟, 36
    这是为尤为铁中铮铮,有疑当细思,不宜率尔加訾也。」学的基本态度,雪公平日讲学对于率尔改字,妄加轻訾者,总是戒之再三。

    (三) 考据典故以息纷争

    诗中用典或隐或显,浅显易知者,人皆能注,隐晦陌生者,或被忽略,视同常文,或因出自释道,少为人知。如此多端,以致诗旨有所不明。雪公对于唐代诗家用力至深,阅览亦博,归纳得知用典规则,循此规则以范诸各诗,常有意料中之收获者,也因而解决许多由于典故不明所引发的争议,皆一一为之解惑。雪公云:

    律诗之联用典,必两句求偶,否则跛倚无度,思而 易知。但有竟忽于此,致义错解,究其易混,在文熟而典生也。太白〈听 蜀僧浚弹琴〉,本非纯律,亦不外此,其「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皆知流水是典,而忽于霜钟,只以晓钟释霜,岂为知者。《山海经》:「豊 山有九耳钟,每霜降则自鸣。」章云仙曾据而注之。或讥为多事,予以为 37必如章说,方合律体也。
    雪公指出唐人律诗各联之用典,必求两句偶对,即上句用典则下句亦必用典,否则即为偏跛。但后人解诗每有忽略此点,以致错解诗义者,原因乃在于对文辞字义较熟悉,而典故较为陌生之故也。因举太白「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之联为例,上句是引《列子(汤问》伯牙与锺子期之典故,然则下句亦必有典, 36
  • 见《诗阶述唐》,页516。
37
  • 见《诗阶述唐》页456。
  • - 274 - 雪庐老人《诗阶述唐》析探 17 因采章云仙引《山海经》以为霜钟典故之所据,以壮其说。此外更有多首诗作,皆因典故未明以致错解诗义者,再举二例略述如后。
    〈少陵九日蓝田崔氏庄〉正冠看茱萸异解」笔云:

    例一,

    诗诤处有二:一笑正冠,有本作整,实不知正字之 义,反谓杜倩他客为己整正之,予不为是,一联一事,已病合掌,忽帽 忽冠,迹近趁韵。且诗中未言僮仆,倩客趋侍,等视孺子,似失体统。 《淮南子》「坐而正冠,起而更衣。」吹帽正冠,以典对典,一己一他, 格局自严。诗意笑替他客争让席次,劝随处滥坐饮酒,对不能落帽作文, 38分映强宽尽欢也。
    此诗颔联上句「羞将短发还吹帽」,所用典故为晋朝孟嘉与桓温重九燕集斗文之 39由于少陵诗题同为重阳九日而作,故事,事见《晋书(孟嘉传》。 因此引用孟嘉吹帽之典,颇为贴切,意为自己年老发短,羞学落帽,已无豪气与人斗文。下句「笑倩旁人为正冠」,一般多解为杜甫请旁人为己整冠,雪公不以为然,指其一联之中上下二句同写一事,已犯「合掌」之病,而且忽帽忽冠,迹近趁韵,岂是诗圣行径;再者,请旁客为己正冠,岂非视其为童仆,有失体统。因此,作此解者显然不通,遂引《淮南子》:「坐而正冠,起而更衣。」以为用典所据,意为笑请他客随意入座,不必谦让。如是则以典对典,一己一他,格局极为严整,诗义也自然顺畅,无有唐突。

    例二,「张泌〈洞庭阻风〉青草绿杨之疑」笔云:

    律诗之联,凡取对偶之处,用典用事,两句宜同, 违则不律。张泌〈洞庭阻风〉颔联「青草浪高」句,乃指以南之青草湖, 38
  • 见《诗阶述唐》,页452~453。原诗:「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 39
  • 见《晋书斠注》卷九十八,〈孟嘉传〉云:「九月九日,温燕龙山,寮佐毕集,时佐吏并着戎服,有风至,吹嘉帽堕落,嘉不之觉。温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嘉良久如厕,温令取还之,命孙盛作文嘲嘉,着嘉坐处,嘉还,见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座嗟叹。」台北:艺文印书馆,《二十五史》本,页1691。
  • - 275 - 18 纪念李炳南教授往生二十周年学术研讨会 40
    下句「绿杨花扑」疑亦有所实指。「张泌洞庭阻风之绿杨实有其处」笔亦云:
    近得清儒高士奇〈送孙恺似孝廉诗〉,有「沁园词客 旧知名,曾任(在?)杨花渡口行」之句。其第四句「阖闾城」语,或此渡 与洞庭相通。再商务印书馆所出之地名辞典云「有绿杨桥,在湖北蕲县 东一里,苏东坡有题词,云解鞍攲枕绿杨桥之句。」又中华书局出版之《吴 佩孚传》中,有如下记载:「不久段祺瑞调任江北提督,取道运河南下时, 后面有一条船,紧紧相随,傍晚系舟于绿杨堤岸。」按三书所载,或渡或 桥或堤,总为实有其处,且皆与洞庭贯通,足征张诗如法,而后之解者 41率尔。
    雪公引三书以证明「绿杨」应是确有其处,而非泛称绿杨树,目的即在说明律诗的对偶之联用典,必是两句皆用,否则不合其律,也同时证明张泌此诗之如法,反是后之解诗者轻率不察罢。
    (四) 昌显字句以明匠心

    诗作本身原具匠思巧运,历经千锤百炼呈现在练字与造句之上,其用心良苦,可惜后人眼力不足,粗疏忽略,未能发显古人之匠心巧思者,雪公得以凭其数十年浸淫诗海,以及亲身作诗之体验,透过慧眼洞察,使得古人诗作中用字之妙,造句之奇,如此匠心独具、妙手独擅之光辉得以重现。唐诗诸大家名作济济,不乏后人竞相许为名句诗眼者,唯雪公每异于一般人之观点,另有独锺者,端在其独到之「眼力」使然,雪公说:

    杜子美「身轻一鸟过」句,下一字剥落,苏子瞻等 40
  • 见《诗阶述唐》,页463。原诗〈洞庭阻风〉:「空江浩荡景萧然,尽日菰蒲泊钓船。青草浪高三月渡,绿杨花扑一溪烟。情多莫举伤春目,愁极兼无买酒钱。犹有渔人数家在,不成村落夕阳边。」
  • 41
  • 见《诗阶述唐》,页532。
- 276 - 雪庐老人《诗阶述唐》析探 19 拟之,后见原字,俱惭弗如。余幼夜分读诗,五更醒而卧诵,所忘之字, 每效补出,兴而检书,补皆不类。如是五年,不但一字难胜,求其相抗, 42
亦不能至,心始折服,眼力亦从此进。 经过五年的自我要求训练,尝试易补古人诗句之字,结果却不但一字难胜,甚至是与之齐平也达不到。无论是雪公谦言抑或事实,总之,其眼力的确是提升甚巨,日后阅览各家诗作,遂能一眼洞穿古人匠心独运之处,以下姑举数例以明之。

例一,「王之涣〈登鹳雀楼〉」笔云:

此诗含蓄回环,隽永不尽。惟多疑依山之日,不曰 赤红,反称白色,似与事实有不合?若就一句而论,非之不为无理,统 观全局,始知白字之妙。因下三全是活句,用赤红则滞在一处;且尽者, 赤红亦无所见矣。试看二句是俛而东望,暗伏西来,乃说河由西流向东 方也。三句是已览当前,希望再穷千里,乃说由近思远也。结句是身居 二层,拟登三层,乃说由低欲高也。细玩下三之法,自明首句结构,此 是平临西顾,联想盘桓时久,日已由昼转为夕也。若用赤红,则就西言 43西,三活一死,则体不全灵矣。
或有学者质疑,黄昏时,依山之日理应是赤红才是,为何偏说是「白日」?这必须统观全诗方能悟出作者「白」字用得巧妙之处。原因在于后面三句都是「活句」,亦即动态的描写:次句是黄河由西流向东方,三句是视野由近思及更远,结句是此身由低层想要攀登更高,每一句都是活动而非静止状态。因此首句的「白日依山尽」,意谓作者登临顾览,盘桓时间已久,太阳已由白昼转至夕阳,依山而尽。如此,不仅止于空间的移动,尚有时间的流动,加上心情的跃动,四句都是动态灵活的写照,作者的巧思展现无遗。若是写成「红日依山尽」,则变成死而不活矣,其时间描述只是一个「点」,犹如今日班车的「时刻表」一般,准点出发;而「白日依山尽」所要传达的,则是进行式的「线段」,犹如课程的 42
  • 见《诗阶述唐》,页398,「古人一字难易」笔。
  • 43
  • 见《诗阶述唐》,页387~388。
  • - 277 - 20 纪念李炳南教授往生二十周年学术研讨会 「时间表」一般,所呈现的是由某时刻至另一时刻的时段。由此可见,作者用「白日」一语,实为更深一层的巧思,而一般人不能体会其用心,反误解其意,唯雪公睿见有以洞察,允为千古知音:

    例二,李太白〈敬亭山〉「孤云独去闲」句,后人有所微词,指其既曰「孤云」而又「独去」,不免迭床架屋,雪公则辩之曰:

    予意李坐敬亭,所伴惟鸟与云,鸟飞速而先尽,云 去迟而独闲,是云不与鸟共而独,正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相反,非同 44
    「一个孤僧独自归」之病也。 此外,对于此诗的用字造句也称许有加,雪公说:
    杜子美赠白诗曰「世人皆欲杀」,可以想象太白之神 态,是世俗多厌太白,而太白亦多厌世俗也。此诗全见其意,惟其含蓄 人不及耳。总体之眼,端在「不厌」二字,其惊奇之处,尤为「只有」 二字。起联「众鸟孤云」俱无机心,尚且厌而弃我,况世俗哉。鸟飞疾 而先尽,云去迟而独闲,此「众鸟孤云」亦各不相谐也。结联惟有「敬 亭」,堪为知己,其下造句之奇,堪称独步。人固看山,此曰山亦看人, 隐含高山俯下,垂青如照,一奇也。既曰所看不厌,而反结曰「只有」, 读之则两方不遗,其味弥永,又一奇也。若在俗手,或可人山并收,不 但稚气,而与前之「鸟云」亦失脉络矣。郢人运斤,匪夷所思。 45
    李白生性旷达不羁,因此得罪权贵,李白既厌权贵,权贵亦厌李白,乃至一般世俗之人亦多不解李白,观其〈山中答俗人〉诗云:「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可见其心中另有一个与凡俗不同的世界,因此与世俗不能兼容之情况乃是必然,故其心境也只有透过诗篇一一述怀。惟其含蓄笔法迥超群伦,雪公特为此〈敬亭山〉一诗层 44
  • 见《诗阶述唐》,页390。原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45
  • 见《诗阶述唐》,页391~392。
  • - 278 - 雪庐老人《诗阶述唐》析探 21 层分析,赞其用字之奇,端在「不厌」「只有」等字,造句之奇尤称独步,人山相看两皆不厌,固为一奇,「只有」作结,更加耐人寻味,这种超凡的手法,只堪称为「郢人运斤,匪夷所思。」

    例三,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独在异乡为异客」句,亦有人讥其「异乡」「异客」之累赘,雪公则辩云:

    异客之异乃作「与流不同,与世寡合」解。再看全 句,独身而住异乡,且少结交,佳节思亲,「倍」字之味始厚矣。 46
    王维原籍山西祁县(太原),十五岁入长安,此诗乃于十七岁,重阳九日在长安 47思忆故乡兄弟而作。 雪公对此诗赞誉有加:
    摩诘此诗固已诵传千古,而其造句之精,抒情之细 借虚显实,用一摄多,则全诗之神,盎然于目者,端在各句开首之字, 「独每遥遍」是已。尤以「遥遍」二字最为警奇;「遥」能从此达彼,「遍」 则由全角缺,而气脉来去洄漩,深感绵绵不尽。前人尝以三五两处为眼, 不免滞泥,此诗每句五处之字,何能较此四字灵活也。 48
    前人评论诗句之眼,每多谓第三或第五字,极少有出现在首字之论者,雪公则不泥于旧说,一以实际为凭,乃举此诗为例,认为每句开首之字皆是各句诗眼,尤其后联「遥遍」二字最是警奇,「遥」字能使思亲之情从异乡连至故乡,「遍」字则由兄弟全员到齐,突显出自己的缺席,极为巧妙,远较第五字的「登」「少」更为灵活矣。
    46
  • 见《诗阶述唐》,页391。原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47
  • 据陈铁民〈王维年谱〉,文收氏着《王维新论》,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0年。
  • 48
  • 见《诗阶述唐》,页408~409。
- 279 - 22 纪念李炳南教授往生二十周年学术研讨会 四、雪庐老人论诗法

学诗之要,重在先读,朗读吟咏,贵在求味得旨,前述两编主要在于引导初学之读诗,故有《学诗先读求味》中「文法格局、讲要、取境、参考」等之解析,再辅以《诗惑研讨随笔》多方面之解惑辨疑,如是,则大抵可以略尝其味,稍解义旨矣。进一步则可从事仿作,如此方能深入诗学堂奥,进窥其秘义。《声调举隅》与《鳞爪概谈》即为论法度之作,此外雪公在东海大学中文研 49究所教授诗学时,曾撰一「诗法歌」,可视为诗法之总纲,歌云:

外式句字联段章,以及声韵体谱格。超象稳响境气 神,考据事时人地义。
诗本分此二十端,作者当知前十五,讲解更向后五 求,庶不弃珠空买椟。
今乃以此「二十字诀」为其大纲,参以《诗阶述唐》诸编,略述雪公诗法论点如后。
(一) 句字联段章

诗之格式有分内外,「外式」即其外表,首二句所列十字,皆是讲其外在格式之部分,分述于后。

「句」即诗之句法,《鳞爪概谈》云:

句为诗骨,字为诗髓,句必斟酌,字必推敲。古人 为下一字,拈断数茎髭须,为求一句联偶,却至眼泪双流。偶然得一妙 句,必以锦囊贮之,七绝二十八字,不得掺一屠酤,其端严缜密,可想 见矣。近体五言七言,古体短言长言,凡每一句,皆须三折,少亦有二, 转方有势。然此数折之中,又应有实有虚,以及动静反正,折即转变, 49
  • 详见徐醒民先生〈雪庐老人诗法〉,明伦月刊263期,页28。1996年4月。
- 280 - 雪庐老人《诗阶述唐》析探 23 50
转变则多姿,其句乃有活态。 古人对于用字造句所下工夫,历代论述不胜枚举,上节《诗惑研讨随笔》部分已论之,兹不赘述。

「字」即练字,亦即句中之「诗眼」也,《随笔》中已多所论述,雪公又说:

字为诗髓者,以句为累字所成也,一字浮泛,全句 索然。四唐各大家诗,静心体会,虽浑沦无象,却无一字不从锤炼中来。 句不论五言七言,既成句已,便如一支骨节,再行移换不得。不仅此耳, 更须于诸字中,提出一字以为本句之诗眼,如人眼明,神方能足。 51
如李白〈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诗眼在「随、入」二字。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古人以为诗眼在「白、明」二字,雪公则以为不若「今、故」为佳。

「联」者两句为一联,上述句法贵在一波三折,至于联法则贵在有变化,先述绝句部分,雪公云:

句法贵波折,联法在殊异,即上句与下句,脉固相 连,意境则须两事。四句为一首,共为两联,而前一联与后一联,亦不 应雷同。此不同乃事境之不同,如前联景,后联则情之类,否则起承转 52合相混矣。
至于律诗部分,有对仗者,则曰对联,不取对仗者,只称联而已。律诗四联中必有对仗,最常见者为胫颔二联,亦有颔胫结三联对者,如孟浩然〈岘山见房管崔宗之〉。亦有四联全对者,如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其它尚有一联半对、颔联半对、胫联整对、隔联对等等,不一而足。

「段」即段落,不论近体、古体皆须分段,绝句或一句一段,或二句一 50


  • 见《诗阶述唐》,页610。
  • 51
  • 见《诗阶述唐》,页612。
  • 52
  • 见《诗阶述唐》,页623。
  • - 281 - 24 纪念李炳南教授往生二十周年学术研讨会 段,或三句一段,并无定式,端视内容而论。如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其十〉,雪公论云:

    此首构造,大抵以地人事三者为宗,然地又分出入, 人又分宾主,事又分变常,总此六端更有隐显。诗虽四句两联,章实析 为两段,段各引此六端,事极复杂,文极自然,所以独步千古也。 53
    清代诗人承袭严沧浪旧说,谓诗中两句指上皇,第三句指少帝,末句总承作收,如是则分为三段,格局较特殊。雪公主张不同,谓前联是一段,说唐明皇由四川回长安为太上皇;后联为一段,说少帝肃宗惑于皇后张良娣,容其参政,出现二主,故云「双悬日月」,日指肃宗,月指张后。若依前说,则日月即喻上皇少帝,此乃分段不同,诗旨则大异矣。

    「章」即章法,古体诗集数句为一段,集数段为一章。近体诗亦有分章,如杜工部〈秋兴八首〉,每首各为一章。此其大体也,至于章法内部,则由分段之不同,呈现各种变化。

    (二) 声韵体谱格

    上述「句字联段章」五字属于外表之显而易见者,以下之「声韵体谱格」,则属外式中较难者,分述如后。

    「声」即平上去入四声,而声调谱则简化为二声,阴阳两平名之曰「平」,上去入三者,名之曰「仄」。虽然如此,若于平仄之外,能再稍讲求四声之交错配合则更理想,雪公说:

    若在绝律,押韵皆取平声,倘首句不入韵者,律则 上句坠脚,是有四仄,绝则二仄。此二仄四仄,以上去入三声,交杂配 53
  • 见《诗阶述唐》,页498。原诗:「剑阁重关蜀北门,上皇归马若云屯。少帝长安开紫极,双悬日月照乾坤。」
- 282 - 雪庐老人《诗阶述唐》析探 25 54
之为响。 为使其音韵更为响亮,故于平仄之外,又讲求四声之变化,但也不宜执此一端,因声害辞,影响好句。

「韵」即诗之押韵,唐人作诗固依「唐韵」,惟今人学诗则依宋韵,即 55「平水韵」。雪公说:「律绝韵脚必限平声,古体则四声皆 56采,比较宽畅自由也。」因此,有些诗不用平声韵,或虽用平声韵而不依调谱者,纵使为四句八句,雪公依然将其列为古体。此外,近体诗之入韵,首句次句亦听自由,「但以文气长短,声调和亢调停之故,五言多于次句入韵,七言多于首句入韵,多者多而已矣,非尽然也。」 57以上为用韵之大要。

「体」为体式,即近体、古体之分,简别之为九类,即五七言绝句、五七言律诗、五七言一韵古、五七言换韵古、杂言古等,若欲细分,则各如下列声调谱所示,兹不赘言。

「谱」即声调谱,悉见于《声调举隅》篇中,所录计分「律绝声调谱」、「古体声调谱」二大类,由于皆属调谱,作诗时但依谱安其平仄即可,此处仅 58录其名称,暂且存而不论,欲探其详,径参原谱。

1.

律绝声调谱:

(1)正格十六式:
五绝仄起式、五绝平起式、五绝仄起首句入韵式、五绝平起首句入韵式
54
  • 见《诗阶述唐》,页590。
  • 55
  • 南宋江北平水人刘渊刊出《礼部韵略》,并《广韵》二百零六韵为一百零七韵,世称「平水韵」。
  • 56
  • 见《诗阶述唐》,页595。
  • 57
  • 见《诗阶述唐》,页595~596。
  • 58
  • 见《诗阶述唐》,页239~327。
  • - 283 - 26 纪念李炳南教授往生二十周年学术研讨会 七绝仄起式、七绝平起式、七绝仄起首句入韵式、七绝平起首句入韵式
    五律仄起式、五律平起式、五律仄起首句入韵式、五律平起首句入韵式
    七律仄起式、七律平起式、七律仄起首句入运式、七律平起首句入韵式
    (2)变格二十式:
    ?1句变类十三式:小借式之一、小借式之二、大借式之一、大借式之二、大借拗式、五仄式之一、五仄式之二、双平不补式之一、双平不补式之二、贤声式、七言小借式之一、七言小借式之二、七言大借式。
    ?2体变类七式:半调重迭式绝句类、半调重迭式绝律类、正调嵌含式、正调嵌半调迭式、半调迭嵌正调式、前阙正调后阙半调式、异起合璧式。
    2.

    古体声调谱十三式:

    平韵五古式、二字音节式、三字音节式、平仄承接式、上下取粘式、律句补救式、仄韵五古式、五古换韵式、平韵七古式、仄韵七古式、换韵七古式、二五三平式、长短句式。

    调谱虽分古近,近体又分正变,然基础却在正体十六式,若能熟读切记 声调举隅》除揭示各体声调谱外,另亦附有〈吟诵常则〉,如是,方始奠基。《 则诗作不仅符合调谱格式,更可循谱吟诵,声情韵味尽涵其中矣。其吟诵亦简分为「近体绝律类、古调今局类、古体五七言类、古体杂言类」等四类。 - 284 - 雪庐老人《诗阶述唐》析探 27 59

    「格」即格局,亦即前述布局结构等,格局之变化,全凭诗人之创意,并无定式,此于《诗惑研讨随笔》部分论之详矣,兹不赘述。

    (三) 稳响境气神

    前十字为外式,皆有形有象可以掌握,以下五字却是超乎象外,求于无形者,分述如下:

    「稳」即平稳,无论平仄、声韵、用字、造句、用典均需稳当,如前述律诗联中用典,必两句求相偶,否则造成跛病,即为不稳。

    「响」系就声韵而言,除了前述的「二仄四仄,以上去入三声,交杂配之为响。」之外,雪公又说:「下一字检声,押一韵取响且神, 60端赖五音纵错,四声交杂之工。」五音即「唇牙舌齿喉」等声母之错综变化,四声即平上去入等韵部声调之交杂配合。此外,韵部本身的「开合洪细」也会影响声音的大小,「阳声韵」(鼻音)与「阴声韵」(非鼻音)也和响亮与否有所关联,这些都是需要注意之处。

    「境」谓诗境,即「取境」部分,细分之无非「情」与「景」。「景」者亦不离「色声香味触」之五境,乃至「法尘」想象意造诸境。「情」者,仍不外喜怒哀乐等七情之反映。或景或情,情景交融,皆为作者心境之呈现,要有不俗之境,先求不俗之心,如是才有新奇之诗境。

    「气」谓诗之文气及气象,文气要在脉络能贯通全体,连成一气。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二句虽不连贯,但因后二句之故,便将前二句,连贯到底。此外,气象则不能显露衰丧,如李白〈客中行〉:「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雪公盛赞之云:「太白之诗,落笔磅礴,纵处穷愁,语亦豪迈。」又称:「青莲文章,骨气自尔。」 59

  • 有关吟诵部分,笔者另有专文论述之,详参张清泉〈雪庐老人山东古调唐诗吟诵研究〉,山东济南大学儒学研讨会,1996年5月。另见《明伦》月刊271、272、273期。
60
  • 见《诗阶述唐》,页586~587。
  • - 285 - 28 纪念李炳南教授往生二十周年学术研讨会 61再如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 重。祇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雪公评之云:「一切形容, 62确是作家书之气象,若移他用,少觉委靡。」吾人可从所举二诗,体会其气象之差异。

    「神」谓神韵,与神相对者为形,诗之神韵需求于文字之外,然又不离乎文字,即须掌握字面文义以及言外之意。正如绘画有工笔与写意,二者皆须传神,否则即不佳,工笔画者,纵使将花鸟虎豹之外形画得酷似,然若不得其意态,仍是未能传神。写意画更是贵在遗形取神,务须将其意趣神采,生动自然表现,方称得其神韵者。诗作更是如此,如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诗,颔联「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此写瀑布之状态(形)也;胫联「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此写瀑布之神韵也。又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诗「孤凡远影碧山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句,雪公云:「孤帆远尽,是行舟之景,江流天际,是人空之象,以景烘托送字,应观其神。」 63又云:「别后不言愁思,只言江山之神。」此处之「神」即言外之意也,江水借喻其愁思,然不着一愁字,意极含蓄蕴藉,不同于李后主词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其意之浅白直接也。

    (四) 事时人地义

    诗中的「事时人地义」须考据一番,「事」即诗中所咏之事迹,「时」则包括春夏秋冬四时及晨昏昼夜等时,「人」乃诗中涉及之人,「地」则该诗相关之地处,「义」即诗之义旨。无论任何一类诗,大都不离此五项。唯依其类别或各有偏重,如行旅、送别、怀人、闺怨、怀古、访人、慰离、哀挽、杂事、咏物等类,其所涉以「人、事」较多;而登临、边塞、山水、寺庙、古迹、逆旅、隐居等类,则与「地」关系较密;气象、时令、感时、月夜等类则与「时」关 61

  • 见《诗阶述唐》,页96~97。
  • 62
  • 见《诗阶述唐》,页98。
  • 63
  • 见《诗阶述唐》,页62~63。
- 286 - 雪庐老人《诗阶述唐》析探 29 系较大;至于「义」则任何诗作皆不可不明也。

「诗本分此二十端,作者当知前十五」,一首诗的组成条件大约可分成以上二十个要项,如果想从事创作者,应当熟知前面十五个条件。「讲解更向后五求,庶不弃珠空买椟」,至于讲解授课者,除了须熟知前十五条件之外,更进一步要考据「事时人地义」这五个要项,能够做到这样的要求之后,方才不会将古人的诗句错讲,也才不致有买椟还珠之憾。

以上乃是雪公对于作诗讲诗所提出的二十字诗法要诀,可说是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学者果能掌握其要诀,再参考《诗阶述唐》诸篇之论点,谅必即可循序渐进,深入唐诗之个中三昧。

五、雪庐诗教旨趣

《诗阶述唐》一书之内容要旨及特色俱如上述,然而雪庐老人撰述此书,乃至讲授唐诗之主要旨趣何在?应是更有进一步探讨的需要,吾人可就雪公《诗阶述唐》书中所载,以及平日授课讲诗所透露之期许,归纳雪庐老人宏扬诗学与诗教之旨趣计有四点,分述如下。

(一) 诗义旨归雅正

《礼记(经解》云:「温柔敦厚,诗教也。」《论语(阳货》亦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这些都是明确的指出诗教的大用。然而若欲发挥诗教之大用,则必先使诗义归于「雅」与「正」,雪公云:

节制情声,有发知所止耳。言应止雅,义应止正, 无伤温柔敦厚,庶几义正,出之含蓄寄托,庶几言雅。果如是矣,方能 - 287 - 30 纪念李炳南教授往生二十周年学术研讨会 64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之道也。 雪公明确指出「雅」与「正」即是诗义的两大标竿,而「温柔敦厚」「含蓄寄托」即是「雅正」的两大准则。《诗惑研讨随笔》之立论基础也是建基于这两大要求之上,义取「温柔敦厚」者,如「杜子美春日忆李白结句」笔云:
「重与细论文」之「细」字,相传与颔联伏映,意 谓讥李之境不过六朝,何时重晤,再细导之入深。噫:此乃刻薄存心, 65梦呓语耳。
或有人以为「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二句乃杜甫讥李白之境界亚于庾信、鲍照二人,盼能何时再晤,与其细论引导一番。雪公批评持此说者乃「刻薄存心」,有失温厚,而开启此一「轻薄为文」风气之始作俑者即是元稹。案《旧唐书(文苑传》杜甫本传云:
元和中,词人元稹论李、杜之优劣„„是时山东人 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余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 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 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 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自后属文者,以稹论为是。 66
元稹只因为杜甫撰墓志,于是大力贬李扬杜,殊不知扬之实所以贬之,对于李杜而言均未有如实如分之的评,元遗山〈论诗三十首〉亦云:「排比铺 64
  • 见《诗阶述唐(诗惑研讨随笔介言》,页379。
  • 65
  • 见《诗阶述唐》,页503。原诗:「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 66
  • 见《旧唐书》卷190,台北艺文印书馆《二十五史》本,页2524~2525。此段系据元稹撰〈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
  • - 288 - 雪庐老人《诗阶述唐》析探 31 张特一途,藩篱如此亦区区。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碔砆。」
    可见元好问对于元稹之说亦大不为然。兹单就〈春日忆李白〉诗而言,开始便赞其「诗无敌」,又喻其清新有如庾开府,俊逸恰似鲍参军,岂有结处忽换讽刺之理?雪公指出「且杜全集,并无薄今诋古之作,而独讥其挚交,有是理乎?」雪公曾有诗云:「十年欣赏少陵诗,虽饮醇醪未觉奇,唱澈三唐穷两宋,始觉千古是宗师。」这是对杜工部衷心的赞佩之词。又有对李白的景仰之作云:「旭日青天散云彩,微机谁识独超群。终教诗圣退三舍,无敌北平飞将军。(原注:浅尝仅见豪放,深入窥得天然,知李微言者鲜矣。)」 67从这两首诗作中之中便可看出雪公对李杜倾心之至,并且 对二人情谊之温厚真挚亦推崇有加。因此对于李杜妄加毁誉之人,乃驳斥其系「刻薄存心」,有失「温柔敦厚」,义不足取。

    至于言归「含蓄寄托」者,比比皆是矣,如张九龄〈自君之出矣〉「讲要」云:「借言自己之瘦损,将有不堪者矣,情极沉痛,语极蕴藉。」 68又王维〈相思〉「讲要」云:「诗义本为思人,反恐人不我思,两层积蕴,俱不吐露,微托物以寄情,是得三百篇之旨者。」 69再如戴叔伦〈苏溪亭〉「取境」云:「物故事迁,含蓄烘托。」「讲要」亦云:「此作非遭时事丧乱,即伤权贵势落, 70但极含蓄,细玩自得。」以上各诗皆是取其「含蓄寄托」 67

  • 所引二诗见《雪庐诗集》(下),〈学者时来研讨李杜境界答以二绝〉,页129~130。
  • 68
  • 见《诗阶述唐》,页27。原诗:「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 69
  • 见《诗阶述唐》,页27~28。原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 70
  • 见《诗阶述唐》,页51。原诗:「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栏。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 289 - 32 纪念李炳南教授往生二十周年学术研讨会 而委婉蕴藉,所谓「雅」者也。

总之,从诗作用字造句之「含蓄寄托」,吾人可体会其「雅」,从诗义之「温柔敦厚」,吾人可体会其「正」,如此学诗,如此作诗,乃雪公一向奉行之圭臬,是故,无论《诗阶述唐》之编,抑或《雪庐诗集》之作,大旨皆不离乎此,由此可见,「雅正」二字确是雪公心目中极重要的尺度与标竿。

(二) 诗情敦厚人伦

雪公云:「诗者发乎情,托乎言,言者情之声,依文而呈体象焉。」 71诗的产生,系源于情志有感于外物而寄托于言,故曰言为心声;进一步又将言语转为文字,即成为诗的形式。雪公在讲授《论语》时,对于〈为政篇〉「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的「思无邪」,采郑浩《论语集注述要》之说,解作「无虚」,亦即《诗经》三百篇,都是无有虚 72假的真情流露之作。一切诗文贵乎情感真实,雪公又说:

心之灵明,感物而动,喜怒哀乐等,七情生焉。若 郁塞之,比发其音,求其泄也。小人纵恣,则有踰矩之事,君子调节, 使归中和,敦厚含蓄,寄托于诗,兴观群怨,情斯畅矣。畅情之诗,天 真流露,所以无病呻吟,不及秋虫春鸟。 73
天真流露的诗,自能感人入心,也因此而发挥了「兴观群怨」的作用,进而产生「言者无罪,闻者足以戒」的效果。如许浑〈塞下曲〉:「夜战桑干北, 71
  • 见《诗阶述唐(诗惑研讨随笔介言》,页379。
  • 72
  • 见《李炳南老居士全集(论语讲要》,台中莲社印行,2004年9月,页43。
  • 73
  • 见《诗阶述唐》,页603。
  • - 290 - 雪庐老人《诗阶述唐》析探 33 秦兵半不归。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雪公「讲要」云:
    此际生殁为谁,而主军事者,尚无所知,犹自益觉 冷峻,而乡人寄衣者,更不知昨夜有战事也。有国者未能修明政治,守 在四夷,不免生民骨肉离散,驱葬沙场。 74
    此诗描写主军政者好大喜功,开边不已,可怜者为戍守边境诸士卒,竟遭驱投险绝,出生入死,终致不幸葬身沙场。更令人哀悯者,却是痴情无知的家乡亲人,仍旧定时的捎信寄寒衣。读此诗能不令人为之鼻酸而一掬同情之泪?诗人作此,最终期盼则是寄望主政者览之,能生起视民如子之情,多为生民着想,少惹争端,少些战祸,斯为大幸矣。整体观之,无论就夫妇、父子之情,抑或君臣诤谏之义均可达到「言者无罪,闻者足以戒」的「温柔敦厚」之功效。

    除此之外,观其《学诗先读求味》所选诗作,于怀人、访人、送别、慰离、闺怨、哀挽诸类,大抵不出人伦诸情者,如张九龄〈自君之出矣〉、王昌龄〈闺怨〉,「夫妇」之情也;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兄弟」之情也;至于「朋友」之伦者多矣,诸如王维〈山中送别〉、韦应物〈听江笛送陆侍御〉、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诸如此类诗作,雪公措辞每多着意于人情之「温柔敦厚」,由此细微处足见其用心也。

    (三) 诗境拓展器识

    雪公对于初学者皆引导其朗吟文辞,详解义旨,此即《学诗先读求味》、《诗惑研讨》与〈吟诵常则〉等编之用意,在使学者读后有助于感动其幽思, 75兴发其雅兴,进一步达到「眼识气象,意会境界」如此才算是得到诗的精魂,深得诗之真味,也才能获致「兴、观、群、怨」之效果。尤其广读盛唐诸大家之佳作,仰瞻李、杜宏伟之襟怀,深体王、孟磊落 74

  • 见《诗阶述唐》,页75。
75
  • 见《诗阶述唐》,页42。
- 291 - 34 纪念李炳南教授往生二十周年学术研讨会 之情操,以古人为师友,厚增吾人之器度与见识,此即读诗之一大帮助也。

进一步言之,「气象」与「境界」从何而来?其实仍是不离雪公的诗法二十字诀:「外式句字联段章,以及声韵体谱格。超象稳响境气神,考据事时人地义。」回顾前述《学诗先读求味》体例中有所谓「取境」者,即诗之主旨所赖以显明者也。细言之,亦不离「事、时、人、地、义」等各项条件之所供给,就佛法观之,实即「色、声、香、味、触」五境(五尘)之所呈现,以今日文学观点而言,则谓之「视、听、嗅、味、触」五种感觉之摹写。虽然角度不同,用语亦异,但是所涉内容却无大别,唯就佛法观之,所谓「诗境」者,无非皆是「法尘」之作用, 所谓「法尘」,简言之,即是外在的「五境」落入意识后,所产生的种种意境。作者透过各种感觉之摹写,就相关的人事时地物中进行组织布局,诗义便显现于其中,诗境亦浮现在其中。

就读者而言,遍览唐诗各类风貌,诸如「登临、行旅、边塞、咏物、杂事、气象、时令、山水、月夜、隐居、寺庙、古迹」等类以景为主,兼带叙情者,涵咏其中,或觉伴随作者神游明山胜迹、塞外边域,或感同身受随起向往之怀,久而久之,器识即随之拓展无穷矣。

(四) 诗法练达文字

雪公云:「予凡向人谈艺,于结论已,亦必将所知之法,整理列举, 76深浅则所不计,盖必由有规矩始。」由于雪公原本乃法学出身,再加上平生沉浸内典,深受佛经科判的严谨细密之影响,因此治学为文一向极为重视法度。自五四以来,文言渐废,语体渐兴,举国文风为之丕变,雪公一生亲眼目睹时代巨变,宁无切肤之感?观其〈文祸〉八首诗作,可见一斑,其一云:

欧美无秦火,得传牛马经。西风摇落木,东郡不趋 庭。性与诸天远,人非万物灵。李斯先有识,后者已冥冥。(牛马经古兽 76
  • 见《诗阶述唐(编辑概言》,页1。
  • - 292 - 雪庐老人《诗阶述唐》析探 35 77
医典籍) 雪公深深感慨于国人竞相接受西方文化的洗礼,对于传统的诗礼文化更加的疏远陌生,心性若与天理违远,则此人已不堪称为万物之灵矣。因此雪公纵其平生心血,一皆戮力于传统文化的维护与宏扬,雪公曾为「内典研究班」订立「班训」曰:
研经贵在得旨,言语先计次第,办事要求精细,文 字练习畅达,
知过必需立改,因果自应深信,洞明人情事故,学 问切实履行。
另外也以同样的宗旨,为大专明伦社同学指出学习的四大方针云:
一曰研经、二曰言语、三曰文章、四曰办事。研经 植德本,故举凡儒十三经、佛三藏十二部皆当研之,而贵能得其旨;„„ 言语文章,是应世工具,一要有次序,一要能畅达;则古来诗文佳作, 78 尽令吟咏。
由于大专学生尚在求学阶段,因此「文章」先于「办事」;而研经乃为一切学问之根柢,言语文章则为内在学问之显现,二者为一体之两面;至于办事,更是前三者之总施用,由此可见雪公之教导化育,本末兼顾,条理清晰。对于「言语文章」更是要求「有次序、能畅达」,因此对于古来诗文佳作,尽量的读诵吟咏,深体其味,始能建功。

《诗阶述唐》一书向以格局文法之分析见称,藉由雪公精采之析论,古人诗作中的匠心巧思,光辉毕见。以诗例文,以文例事,其益巨矣。因此,吾人不仅眼力得以提升,相对于一己之言语文章,乃至办事能力之提升,皆有无穷之增益,可谓一举数得,何乐不为?

77
  • 见《雪庐诗集》(下),页132。
  • 78
  • 见〈明伦采掇〉,《明伦月刊》第89期,页48。
  • - 293 - 36 纪念李炳南教授往生二十周年学术研讨会 六、结语

    本篇论文之作,原拟依《诗阶述唐》内容一一加以析论介绍,将雪庐老人有关唐人诗作、诗法及相关疑义之重要见解,作一整理呈现。完稿后则发现,《诗惑研讨》的部分才是真正雪公下工夫之根抵所在,而《学诗先读求味》则是这些基础功夫具体展现在笺注解析所选的百首诗作之中。至于《声调举隅》和《麟爪概谈》这些讨论作诗方法的内容,主要是雪公融汇前人各种见解观点与论述,经条惯整理之后,出之以简要详明、提纲挈领之重点说明。阅历博者,或可从中领教雪公取舍之关键,初学者则可按图索骥直取快捷方式,亦能扫却许多临歧之困惑,可说浅深两皆适宜。此外,《诗阶述唐》本身的文笔洗炼用字精当,也是一大特色,周邦道先生云:

    师文宗两汉,诗绍盛唐。于文章矩矱,篇什格律, 常极深研几,而又益以少治申韩之学,故法度谨严,气象奇崛,不屑寻 79常平淡语,亦不落前人窠臼。
    因此,阅读此编之余不仅诗学方面增广见闻,同时亦可欣赏雪公洗炼畅达的文笔,确是一举数得。唯本文限于篇幅与时限,相关论述大多仅就《诗阶述唐》内容进行疏释,而原书涉及评论部分,由于雪公行文之时大多例隐人名,若要一一查考或进一步展开多方比较,恐非个人学力所及,此亦本篇不足之处,尚祈各方贤达谅涵~
    79
    • 见周邦道〈雪庐诗文集序〉,《诗阶述唐》,页18。
    - 294 - 雪庐老人《诗阶述唐》析探 37

    附录:《诗惑研讨随笔》之〈王摩诘送元二使安西地名〉原稿手迹


    后记: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属楚。希望大家在工 - 295 - 38 纪念李炳南教授往生二十周年学术研讨会 作中万事如意,心想事成。不要斤斤计较,快乐开心每一天~活的潇洒、自在。 - 296 - 雪庐老人《诗阶述唐》析探 39 - 297 -
    /
    本文档为【【精品︰完美版】雪廬老人《 詩階述唐》 析探】,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