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小学语文闹花灯课文

小学语文闹花灯课文

2018-06-15 13页 doc 29KB 137阅读

用户头像

is_531654

暂无简介

举报
小学语文闹花灯课文专题09 文言文阅读之断句与常识 【名校模拟】 1.【2017届甘肃静宁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6分) 黄庭坚传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征收分摊盐税),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
小学语文闹花灯课文
专题09 文言文阅读之断句与常识 【名校模拟】 1.【2017届甘肃静宁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6分) 黄庭坚传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征收分摊盐税),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 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日:“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闯,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骶(歪曲,枉曲)法。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送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濡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宋史·黄庭坚传》) (1)文中划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 B.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 C.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 D.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 【答案】C 末语气词“ 者、也、矣、乎、欤”和句首语气词“故、夫、盖、惟”,同时还需注意陈述主语的变化和事件的切分。本题可根据关键词“以”“皆”等断句。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文言文断句技巧:一是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二是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三是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文言中常有对偶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四是抓住名词、动词以及特殊句式断句。比如本题就是借助名词和谓语动词来断句的。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的是(2分)(  ) A.“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B.“母艰”,就是“母忧”,指母亲的丧事。 C.“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 D.“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各有所爱所好。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本题考查了姓名、礼俗、官职等。A项,“左迁”必是升职错,应是降职的意思,故选A。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一要立足课本,适度扩展,平时在课本中涉及到的古代文化知识,要以“重要”为标准,注意知识的迁移和延伸;二要点面结合,增强感知:复习时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重点和薄弱为中心,将相关知识内容予以迁移、扩展,比如识记重要作家、作品,可以其主要作品为中心,将其生平、主要创作风格等一并识记。要关注课文的注释。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掌权后,挟嫌报复,指使心腹抓住黄庭坚《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大做文章,乘机将他除名管制。 B.黄庭坚奉命修订《神宗实录》,他据实直书,却被章敦、蔡卞及其党羽诬陷并盘问。面对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因此被一再贬官。 C.黄庭坚的学问文章,天性生成,人们的评价很高。说他诗比杜甫,文配苏轼,其人其文深受苏轼推重。 D.该传记按时间的顺序介绍人物的生平、性格和文学成就,材料翔实,结构清晰,全面真实地展示了一代名人的风貌。 【答案】B 【解析】本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时间的顺序”错,前三段按时间的顺序记叙其生平经历,第四段概述其文学成就。故选B。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对:如此题选项A“指使心腹抓住《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表述不当,一是《荆》文并非真有问题,二是陈举所为完全是出于迎合,谋在自己,并非赵挺之所指使;C项中“诗比杜甫”错,黄庭坚只是作诗向杜甫学习,并不是诗歌成就可与杜甫相提并论了;D项中“ 按时间的顺序”错,前三段按时间的顺序记叙其生平经历,第四段概述其文学成就。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 ②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 【答案】①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认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 ,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关键词:“尝”“以为”“由是”各1分,句意2分) ②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诗。(关键词:“谓”“法”“为”各1分,句意2分) 【解析】主要重点词语的翻译:①尝——曾经,以为——认为,由是——由此,由于这。②谓——说,法——学习,为——模仿。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文言文的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比如本题“以为”在此处是动词,认为的意思。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尝”“由是”“谓”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年即机警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奇怪,以为他是一日千里之才。后黄庭坚考中了进士,任叶县县尉。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看中了他的诗文。留他再任教。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易治理该县。当时课颁各种税收,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 哲宗即位后,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过了一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遭母丧。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颜色,衣不解带,及死,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丧服解除后,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灵》多诬陷不实之辞,使前修史官都分别居于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摘录了千余条内容宣示他们,说这些没有验证。不久,经院吏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黄庭坚在《实灵》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黄庭坚回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黄庭坚因此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后因为亲属之嫌,于是移至戍州,黄庭坚对此像没事一样,毫不以贬谪介意。四川的士子都仰幕他,乐意和他亲近。他向他们讲学不倦,凡经他指点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 徽宗即位,起任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吏部员外郎召用,他都推辞不就,请求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上 任九天就被罢免,主管玉龙观。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 不和,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对灾祸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宣州管制。三年后转到永州,黄庭坚未听到宣布命令就死了,终年六十岁。 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为四学士。而黄庭坚对于文章尤长于诗,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以黄庭坚配享苏轼,并称“苏黄”。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起初,黄庭坚游灊皖的山谷诗、石牛洞,喜欢该地方林泉优美,因而自号为山谷道人。 2.【2017届安徽蚌埠二中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杜镐,字文周,常州无锡人。幼好学,博贯经史。兄为法官,尝有子毁父画像,为旁亲所讼,疑其法不能决。镐曰“僧道毁天尊、佛像,可比也。”兄甚奇之。举明经,解褐集贤校理。江南平,授千乘县主簿。太宗即位,江左旧儒多荐其能,改国子监丞、崇文院检讨。会将祀南郊,彗星见,宰相赵普召镐问之。镐曰:“当祭而日食,犹废;况谪见如此乎?”普言于上,即罢其礼。翌日,迁著作佐郎,改太子左赞善大夫,赐绯鱼。太宗观书秘阁,询镐经义,进对称旨,即日改虞部员外郎,加赐金帛。又问:“西汉赐与悉用黄金,而近代为难得之货,何也?”镐曰:“当是时,佛事未兴,故金价甚贱。”又尝召问天宝梨园事,敷奏详悉。再迁驾部员外郎,与朱昂、刘承珪编次馆阁书籍。事毕,赐金紫,改直秘阁。会修《太祖实录》,命镐检讨故事,以备访问。景德初,置龙图阁待制,因以命锡镐,加都官郎中。从幸澶渊遇懿德皇后忌日疑军中鼓吹之礼时镐先还备仪仗命驰骑问之镐以武王载木主伐纣前歌后舞为对四年,拜右谏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赐袭衣、金带,班在枢密直学士下。时特置此职,儒者荣之。大中祥符中,迁给事中。三年,迁镐工部侍郎。上日,赐宴秘阁,上作诗赐之。六年冬,卒,年七十六。录其子渥为大理寺丞及三孙官。镐博闻强记,凡所检阅,必戒书吏云:“某事,某书在某卷、几行。”覆之,一无差误。每得异书,多召问之,镐必手疏本末以闻,顾遇甚厚。虽晚辈、卑品请益,应答无倦。年逾五十,犹日治经史数十卷,或寓直馆中,四鼓则起诵《春秋》。所居僻陋,仅庇风雨,处之二十载,不迁徙。燕居暇日,多挈醪馔以待宾友。性和易,清素有懿行,士类推重之。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幸澶渊/遇懿德皇后/忌日疑军中鼓吹之礼/时镐先还备仪仗/命驰骑问之/镐以武王载木主伐纣/前歌后舞为对/ B.从幸澶渊/遇懿德皇后忌日/疑军中鼓吹之礼/时镐先还备仪仗/命驰骑问之/镐以武王载木主伐纣/前歌后舞为对/ C.从幸澶渊/遇懿德皇后/忌日疑军中鼓吹之礼/时镐先还备仪仗/命驰骑问之/镐以武王载木/主伐纣前歌后舞为对/ D.从幸澶渊/遇懿德皇后忌日/疑军中鼓吹之礼/时镐先还备仪仗/命驰骑问之镐/以武王载木/主伐纣前歌后舞为对/ 【答案】B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回答问题注重把握四个选项中不同的停顿点的正误,然后按照排除法得出答案。做好本题,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①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②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③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遇皇后忌日”,恰逢皇后的忌日,排除AC.“镐以……对”,杜镐拿……对答,排除D。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经”是汉朝开始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祭祀是儒教礼仪中的重要部分,古代于郊外祭祀天与地,成为郊祀或郊祭,“祀南郊”就是在南郊祭祀。 C.“太宗”是庙号,庙号就是皇帝登基时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例如高祖,玄宗,太祖等。 D.“工部”,六部之一,主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长官是工部尚书,副职是工部侍郎,下设郎中。 【答案】C 【解析】庙号是皇帝死后起的名号。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高祖、世祖、圣祖、太宗、高宗、显宗、肃宗等。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考常识,关键是懂常识。备考时应关注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和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法等相关知识的积累。特别是涉及科举、官职、礼俗、建筑、典籍五方面的常识要勤梳理识记。一般来说带有“宗”“祖”的是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带有“帝”的是谥号,如“汉文帝、光武帝”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镐学识广博。当时律法中没有判罚“子毁父画像”的依据,年幼的杜镐建议比照僧道毁坏天尊像、佛像行为的判罚来处理。 B.杜镐奏对称旨。出现彗星时太宗问他能不能郊祀,杜镐持否定态度;在秘阁询问他经书的义理,杜镐的回答很称皇帝心意。 C.杜镐深得宠信。除得到财物赏赐和职位升迁外,皇帝还把专设职位赐给他,还曾赐诗于他,并在他死后录用其子孙为官。 D.杜镐品行美好。他久居僻陋之地却能安于清贫,博闻强记却仍勤学不辍,为人和善易于相处,读书人都很推崇他,敬重他。 【答案】B 【解析】理解错误。原文说的是“宰相赵普召镐问之”,而非太宗询问杜镐。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技巧点拨】这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会将祀南郊,彗星见,宰相赵普召镐问之”,询问他的是赵普,不是皇帝。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事毕,赐金紫,改直秘阁。会修《太祖实录》,命镐检讨故事,以备访问。(5分) (2)镐必手疏本末以闻,顾遇甚厚。虽晚辈、卑品请益,应答无倦。(5分) 【答案】(1)事情完成后,杜镐被赏赐金鱼袋和紫衣,改任在秘阁当值。正赶上编修《太祖实录》,(皇帝)命杜镐搜集整理太祖以往的事迹,来备查访询问。 (2)杜镐一定亲自写奏章说明前前后后的情况来上报皇帝,得到的赏识和待遇特别优厚。即使是晚辈、官职低的人来请教,杜镐也耐心应答而不厌烦。 【解析】得分点:(1)直,当值;会,恰逢、正赶上;检讨,整理、查核;故事,旧例,以往的事迹;访问,查访询问。(2)闻,使……知道,禀告;顾遇,被赏识对待;虽,即使;请益,请教;倦,厌烦。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杜镐,字文周,常州无锡人。杜镐自幼好学,博通经史。其兄作执法的官员时,曾有一个人毁坏自己父亲的画像,被旁系亲属告到官府,对法律感到疑惑而不知如何处治。杜镐说:“僧人道士毁坏天尊和佛像的判罚,可以拿来比照。”其兄认为他很有奇才。后来杜镐通过了明经考试,担任集贤校理。江南被平定以后,杜镐被任命为千乘县主簿。宋太宗即位后,许多江南有资历的儒士都因为他有才能而推荐他。朝廷改任命他为国子监丞、崇文院检讨。赶上皇帝要到南郊祭祀,天上出现了彗星,宰相赵普召杜镐咨询这件事。杜镐说:“在祭祀的时候出现日食,都要停止;何况天象异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赵普对皇帝说了,就停止了这次祭祀的礼仪。第二天,升杜镐为著作佐郎,改任太子左赞善大夫,赐给他绯鱼。太宗在秘阁读书,向杜镐询问经书的含义,杜镐的回答都很符合太宗的心意,当天就改任杜镐为虞部员外郎,并赏赐给他金帛。太宗又问:“西汉赏赐大臣都用黄金,而近代,黄金却成了很难得的东西,为什么?”杜镐说:“那时候,佛教还没有兴起,所以黄金价格很低。”太宗又曾经召见杜镐问他唐玄宗天宝年间梨园艺人的事,杜镐回答得很详细、全面。皇帝又升他为驾部员外郎,与朱昂、刘承珪按照次序编排皇家馆阁所藏书籍。事情完成后,杜镐被赏赐紫衣和金鱼袋,改任在秘阁当值。正赶上编修《太祖实录》,(皇帝)命杜镐搜集整理太祖以往的事迹,以备查访询问。景德初年,设置龙图阁待制一职,皇帝下诏把此职赐给杜镐,加官为都官郎中。跟随皇帝参加澶渊之战,遇上懿德皇后的忌日,皇帝不清楚军中鼓乐是否应该还用,此时杜镐已经先行回京准备仪仗,皇帝命令骑快马追赶去问他。杜镐回答武王伐纣时载着周文王的木制灵位,前后设歌舞,并不忌讳。景德四年,拜右谏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赐给他一套衣服、金带,地位在枢密直学士之下。当时特别设置了这个官职,读书人都为此感到荣耀。大中祥符年间,升任给事中。三年,杜镐升任工部侍郎。大年初一,皇帝在秘阁赐宴,亲自作诗赐给他。大中祥符六年冬天,杜镐去世,时年七十六。朝廷录用他的儿子杜渥为大理寺丞,并任用他的三个孙子为官。杜镐知识面很宽,记忆力很强,凡是他曾经检查阅览过的书,一定提醒书吏说:“某事,在某书的哪一卷、第几行。”核查一下,一点差错也没有。(皇帝)每次得到奇异的书,大多召见并询问杜镐,杜镐一定亲自写奏章说明前前后后的情况来皇帝,得到的赏识和待遇特别优厚。即使是晚辈、官职低的人来请教,杜镐也耐心应答而不厌烦。年纪超过五十了,还每天阅读经史几十卷。有时候在馆中住宿值班,四更天就起来朗诵《春秋》。杜镐居住的地方偏僻、简陋,仅仅能够遮蔽风雨。他住在那里二十年,也不迁徙。赶上休息没事的时候,他大多是拿出酒菜来款待客人、朋友。性情和气平易,清廉朴素,有美好的品行,读书人都很推崇、重视他。 3.【2017届广东省实验中学高三上10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孙沔,字元规,越州会稽人。中进士第,补赵州司理参军。景祐元年,礼院奏用冬至日册后,沔奏:“丧未祥禫而行嘉礼,非制也。”李安世上书指切朝政,被劾。沔奏:“加罪安世,恐杜天下言者,请勿治。”黜知衡山县。道上书言时事,再贬永州监酒。所在皆著能迹。时宰相吕夷简求罢,仁宗优诏弗许。沔上书言:“自夷简当国黜忠言废直道及以使相出镇许昌乃荐王随、陈尧叟代己才庸负重谋议不协忿争中堂取笑多士政事寝废又以张士逊冠台席,士逊本乏远识,至隳国事。盖夷简不进贤为社稷远图,但引不若己者为自固之计,欲使陛下知辅相之位非己不可,冀复思己而召用也。”居两月,迁礼部郎中,知庆州。元昊死,诸将欲乘其隙,大举灭之。沔曰:“乘危伐丧,非中国体。”三司所给特支,物恶而估高,军士有语,优人因戏及之,命斩之徇。明日,给特支,士无敢欢者。迁枢密直学士、知成都府,未至,以母丧罢。服除,为陕西都转运使。徙秦州,时侬智高反,沔入见,帝以秦事勉之。对曰:“臣虽老,然秦州不足烦圣虑,陛下当以岭南为忧也。臣睹贼势方张,官军朝夕当有败奏。”明日,闻蒋偕死,帝谕执政曰:“南事诚如沔所料。”英宗即位,迁户部。帝与执政议守边者,难其人,欧阳修奏:“孙沔向守环庆,养练士卒,招抚蕃夷,恩信最著。今虽七十,心力不衰,中间曾以罪废,然宜弃瑕忘过。”遂又以为观文殿学士、知庆州,徙延州,道卒。沔居官以才力闻,强直少所惮,然喜宴游女色,故中间坐废。 (节选自《宋史·孙沔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夷简当国/黜忠言/废直道/及以使相出镇许昌/乃荐王随、陈尧叟代己/才庸负重谋/议不协忿争/中堂取笑多/士政事寝废/ B.自夷简当国/黜忠言/废直道/及以使相出/镇许昌/乃荐王随、陈尧叟代/己才庸负重谋/议不协忿争/中堂取笑多/士政事寝废/ C.自夷简当国/黜忠言/废直道/及以使相出/镇许昌/乃荐王随、陈尧叟代/己才庸负重/谋议不协/忿争中堂/取笑多士/政事寝废/ D.自夷简当国/黜忠言/废直道/及以使相出镇许昌/乃荐王随、陈尧叟代己/才庸负重/谋议不协/忿争中堂/取笑多士/政事寝废/ 【答案】D 体阅读文段,弄懂其大意,然后结合虚词“乃”关键词“言”“ 及”等断句。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题目可以先整体阅读文段,弄懂其大意,然后结合虚词“乃”关键词“言”“ 及”等断句。断句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②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本题中的“对曰”我们可以抓住“曰”来断句。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指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根据成绩分为一甲、二甲、三甲,一甲的第一、二、三名依次叫做状元、榜眼、探花。 B.社稷,我国古代称谷神为社,土神称为稷,粮食和土地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的根本所在,故而人们也用社稷代指国家。 C.礼部,古代官署,掌管祭祀、典礼、外宾接待等事务,科举取士、学校事务也归礼部管辖。礼部的最高长官是礼部尚书。 D.服除,意思是脱掉丧服,即守丧期满。根据传统孝道观念,官员遭逢父母去世,一般都要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 【答案】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文学常识以及实词意思的把握情况。B项中古代称土神为社,谷神为稷。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分言之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土地神和谷神是在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相传发明社的是共工的儿子句龙,共工氏族是世代的水正,发洪水的时候,句龙就让人们到高地土丘上去住,没有高地就挖土堆丘,土丘的规模是每丘住25户,称之为“社”,句龙死后,被奉为土神,也叫社神,为了纪念他就专门建造了房屋祭祀,称之为“后土”。烈山氏的儿子柱做夏的稷正,就是主管农业的官职,在其死后,被奉为农神,也叫五谷神。“社”“稷”,反映我国古代以农立国的社会性质。两者本来各不相干。“社”字在甲骨文中于“土”字一样,作“◇”,像女性生殖器。也就是说,社起源于原始时代的生殖崇拜。在春秋时代,还可以看见这种原始崇拜的流风余韵。社,既与“土”本是一字,后来加上了“礻”旁,也就成了土地神的名称。社祭的神坛也称为“社”。从天子到诸侯,凡是有土地者都可以立社,甚至乡民也可以立社祭祀土地神,社日成为睦邻欢聚的日子,同时还有各种欢庆活动,“社戏”、“社火”就是很好的例子。现代生活中的“社会”一词,也与社日活动有关。稷原是周民族的始祖后稷,在西周始被尊为五谷之长,与社并祭,合称“社稷”。根据《周礼·考工记》,社稷坛设于王宫之右,与设于王宫之左的宗庙相对,前者代表安全的生存空间,后者代表稳定的食物来源,是国家的根本所在,人民安身立命之必需。《礼记·曲礼下》:“国君死社稷。”就是国君与国家共存亡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沔为官正直,敢于直言上谏。他曾上奏反对在举丧期间册封皇后,并为李安世上书说情,请求赦免,结果李安世还是被贬为衡山县知县。 B.孙沔恪守道义,不乘敌军之危。西夏国君元昊死去,这本是攻打西夏的良机,可是孙沔认为,在敌国举办国丧期间发动战争是不合大国风范的。 C.孙沔睿智清醒,善于审时度势。他上书指出吕夷简主动申请罢相的真实意图;任秦州长官时又提醒皇帝岭南一带敌人气焰正盛,战局危急。 D.孙沔政绩突出,办事能力很强。他所管辖治理的地方都能够有很好的政绩;在他七十高龄的时候,欧阳修还向皇帝推荐了孙沔出任边境守帅。 【答案】A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比较即可发现问题所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孙沔向守环庆,养练士卒,招抚蕃夷,恩信最著。 ②沔居官以才力闻,强直少所惮,然喜宴游女色,故中间坐废。 【答案】①孙沔曾经驻守环庆,供养训练士兵,招安异族,恩德信义最突出。(5分。“蕃夷”“著”各1分,大意3分。)②孙沔做官凭借才能闻名,刚强正直,很少有忌惮的,可是喜欢宴饮游乐和美女,所以任职中因为(这些喜好)被免官。(5分。“强直”“坐废”各1分,大意3分。) 【试题分析】翻译句子,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① “蕃夷”“著”;② “强直”“坐废”。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孙沔,字元规,是越州会稽人。考取进士,补任赵州的司理参军。景祐元年,礼院上奏在冬至日这一天册封皇后,孙沔上 奏说:“丧礼还没有举行完,就举行婚礼,这不合乎规制。”李世安上书指责朝廷,(结果)被弹劾。孙沔上奏:“(如果)加罪于李世安,恐怕会拒绝天下上书言事的人,请不要治他的罪。”(孙沔)被贬为衡山知县。他在路上上书谈论时政大事,第二次被贬为永州监酒。他治理的地方,都有很好的政绩。当时的宰相吕夷简请求罢官,仁宗颁下褒奖他的诏书,没有允许。孙沔上书说:“自从吕夷简把持朝政以来,废黜忠诚的言论,废弃正直的道路,等到他凭借使相的身份出任许昌的长官,才推荐王随、陈尧叟代替自己。这两个人才能平庸可是要担负的责任重大,谋划事情不相互协商,在宰相位上相互怨恨争斗,嘲笑众多的贤士,政事被搁置荒废。又让张士逊位居宰相第一位,张士逊本来就缺乏深远的见识,以致于破坏国家大事。吕夷简不提拔贤才,为国家作长远的考虑,却引荐不如自己的人,作为巩固自己地位的计谋,想要让陛下您知道辅佐朝政的职位非他自己不可,希望您能够再次想起他自己而被召用。”过了两个月,孙沔升迁为礼部郎中,主政庆州。元昊死了,诸位将领想趁这个机会,一举灭了他。孙沔说:“乘人之危,在别国举丧之时攻打他,不是我中国的作风。”三司给予的特别赏赐,东西质量不 好但是价格很高,士兵有埋怨之语,艺人于是嘲弄这件事,(孙沔)下令斩杀艺人来示众。第二天,给予特别赏赐的时候,士兵没有敢欢呼起哄的。孙沔升迁为枢密直学士,主政成都府,孙沔还没到任,因为母亲逝去,所以罢官归去。守丧期满,任职陕西都转运使。调任秦州,当时侬智高谋反,孙沔入宫觐见,皇上用秦州政事勉励他。孙沔回答说:“虽然我年老,但是秦州不足以劳烦陛下您担忧挂虑,陛下您应该把岭南地区当做忧心的事情。我看反贼势力正在扩张,朝廷军队早晚会有失败的消息传来。”第二天,听说蒋偕死了,皇帝告诉执政说:“南方战事果真像孙沔预料的那样。”英宗继位,孙沔升迁为户部。皇帝与执政讨论守边的人选,苦于没有合适的人,欧阳修上奏说:“孙沔曾经防守环庆,供养训练士兵,招安异族,恩德信义最突出。如今他虽然七十岁,精神体力没有衰减,任职中曾经因为罪行被废免,然而应该不追究缺点和过错。”于是又让他担任观文殿学士,主政庆州,调任延州,在路上去世。孙沔做官凭借才识能力闻名,刚强正直少有忌惮,可是喜欢宴饮游乐,沉迷美色,所以任职中被废免官职。 4. 【2017届河南南阳一中高三上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守仁天姿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旨。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数年无所得。弱冠举乡试,学大进,好言兵,且善射。正德元年冬,权阉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学者翕然从之,弟子盈天下,世遂有“阳明学”云。十一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当是时,南中盗贼蜂起。守仁至,亲率锐卒屯上杭,佯退师,出不意捣之,连破四十余寨,俘斩七千有奇,远近惊为神。十四年,命勘福建叛军。行至丰城而宁王宸濠反。守仁急趋吉安,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 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守仁计取南昌,宸濠惧,尽发南康、九江兵。丙辰复战,官军却,守仁斩先却者。诸军殊死战,贼复大败。明日, 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初,京师闻变,诸大臣震惧。王琼大言曰:“王伯安居南昌上游,必擒贼。”至是,果奏捷。当是时,谗邪构煽,祸变叵测。微守仁,东南事几殆,世宗深知之,甫即位,趣召入朝受封。思恩、田州土酋卢苏、王受反,乃诏守仁以原官兼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兼巡抚。乱平,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行至南安卒,丧过江西,军民无不缟素哭送者。隆庆初,廷臣多颂其功。诏赠新建侯,谥文成。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龙场万山/ 丛薄苗僚杂居/ 守仁因俗化导/ 夷人喜/ 相率伐木为屋以栖/ 守仁穷荒/无书日绎旧闻/ B.龙场万山丛薄/ 苗僚杂居/ 守仁因俗化导/ 夷人喜相率/ 伐木为屋以栖/ 守仁穷荒无书/ 日绎旧闻/ C.龙场万山丛薄/ 苗僚杂居/ 守仁因俗化导/ 夷人喜/ 相率伐木为屋/ 以栖守仁/ 穷荒无书/ 日绎旧闻/ D.龙场万山/ 丛薄苗僚杂居/ 守仁因俗化导/ 夷人喜相率伐木/ 为屋以栖守仁/ 穷荒无书/ 日绎旧闻/ 【答案】C 【解析】“丛薄”作前句的谓语,“守仁”作前句的宾语。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丛薄”作前句的谓语,“守仁”作前句的宾语。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格物指推究事物的道理,成语“格物致知”指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B.弱冠指男子十八岁,古代男子十八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故称弱冠。 C.阳明学是由明代大儒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因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故其学说被称为阳明学。 D.缟与素都是白色的生绢,缟素指白色的丧服,做动词时可理解为穿白色的丧服。 【答案】B 【解析】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守仁天资聪明,潜心向学。十七岁和上饶娄谅谈论朱熹格物致知的大意,后来在阳明洞中苦思潜修,顿悟要义,学业大进。 B.王守仁刚正不阿,不惧权贵。他反对当权太监刘瑾滥捕上疏救戴铣等人,触怒刘瑾,结果被廷杖四十,贬为贵州龙场驿丞。 C.王守仁善于用兵, 精于奇谋。巡抚南、赣,他亲率精锐士兵,出其不意直捣贼巢;计取南昌,纵火烧船,三十五天就平定宁王叛乱。 D.王守仁文武全才,颇受赞誉。他创立“阳明学”,弟子遍布天下,多次剿贼平乱,战功赫赫,百姓称赞,廷臣颂功,朝廷追封。 【答案】A 【解析】“顿悟要义”理解有误,原文说的是“数年无所得”。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如此题选项A“顿悟要义”理解有误,原文说的是“数年无所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① 守仁急趋吉安, 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 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 ② 微守仁, 东南事几殆,世宗深知之,甫即位,趣召入朝受封。 【答案】(1)王守仁急忙赶赴吉安,征集调用士兵粮食,修治军器船只,传发檄文揭露朱宸濠的罪行,命地方守土大臣各自率领官吏士卒尽力于王事。(2)假如没有王守仁,东南的事情几乎危险了,明世宗对此很了解,刚登帝位,立即征召王守仁入朝接受封赏。 【解析】重点词语:“趋”“暴”“俾”“微”“殆”“甫”。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趋”“暴”“俾”“微”“殆”“甫”等实词,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他天资特别聪敏,十七岁时拜见上饶娄谅,和娄谅谈论朱熹推究事物之理的大意。游览九华山回来,在阳明洞中筑室(研习学问),数年之后仍没有收获。二十岁考中乡试,学业大有长进,喜欢谈论军事,而且擅长射箭。正德元年冬天,刘瑾逮捕了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多人,王守仁刚正地上奏章救戴铣等人,刘瑾大怒,王守仁被廷杖四十,贬为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草木丛生,苗人、僚人杂居,王守仁根据当地的民俗教化引导百姓.当地的百姓十分欢喜,纷纷砍树造屋,让王守仁居住。荒远之地没有书籍,王守仁每日整理以前的见闻。突然领悟到推究事物之理获得知识,应当求之于内心,不应当求之于外物,感叹道:“道理就在这里。”于是深信不疑。他从事教育,专门以培养良知为主。当时求学的人一致跟从他,弟子遍布天下,世上于是有了“阳明学”的称呼。十一年,王守仁被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在此时,南方盗贼纷然并起。王守仁到了之后,亲自率领精锐的士兵驻扎在上杭,假装退兵,出其不意,直捣贼巢,连续攻下四十多座贼营,俘虏、斩杀七千多贼人.远近的人惊叹他是神人。十四年,朝廷命王守仁去勘察福建叛军。他走到丰城,宁王朱宸濠造反。王守仁急忙赶赴吉安,征集调用士兵粮食,修治军器船只,传发檄文揭露朱宸濠的罪行。命地方守土大臣各自率领官吏士卒尽力于王事。王守仁用计攻取南昌,朱宸濠十分害怕,发动南康、九江的全部兵力。丙辰日双方再次交战,官军败退,王守仁斩杀了首先逃跑的人。各军拼死作战,叛军又被打败。第二天早晨,朱宸濠正在召见他的臣子,官军突然来到。王守仁下令用小船装上干柴,乘风放火,焚烧了朱宸濠的副船,朱宸濠的船搁浅,他仓促间换船逃跑,王冕部下的士兵追赶擒住了他。共用了三十五天就平定了叛军。当初,京城听到叛乱消息,大臣们都很震惊恐惧。王琼高声地说:“王守仁在南昌上游,一定能擒住叛贼。”到这时,王守仁果然传来捷报。当此时,谗佞奸邪的人挑拨煽动,祸患变乱不可推测。假如没有王守仁,东南的事情几乎危险了,明世宗对此很了解,刚登帝位,立即征召王守仁入朝接受封赏。思恩、田抚。 【高考提升】 1.(2015年高考新课标2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感训,幼儿卓荤;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场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仁寿初,迁瀛洲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阕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两千石,可谓兼美矣。”大业六年,车架幸江都,谓护儿曰:“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乃赐物两千石,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仍今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架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今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场/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B.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场/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C.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场/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答案】D 【解析】 初(人物变化)宇文忻等镇广陵(事件变化)平陈之役(人物变化)护儿有功焉。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文言断句的题目,课标卷已经第二次出现,应该会坚持,总体上句子较长,比去年的难度有所提高,文言断句的基础是读懂句意,然后才是技巧,主要的技巧注意一些经常用在句首和句尾的虚词和句式的对称,但主要好要看陈述对象的变化和事件的变化,所以断句时看人称的变化,尤其是省略的人称,还要关注动词,往往动词变化意味着事件的变化。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古代常见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C项错误在于,长子继承制,应为“嫡长子继承制”。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文化常识的考核的题目,去年在大纲卷中出现,重点突出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合乎当今国学热的趋势,以后还会坚持。文言的选文是人物传记,那主要的常识是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理解、朝廷的官职、礼仪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项是( ) A. 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立下为国杀敌、求取功名的志向;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 B. 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戴。在瀛州刺史任上,他声名远闻,屡受嘉奖;炀帝时,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愿者达数百人。 C. 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D. 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不置产业;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C项强拉因果,错误在于“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因果关系不存在,通过前文“后怒解”表明皇帝不在生气,所以“以致”前后的因果关系不存在。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概括文意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重点在文意的理解,一般没有赏析的内容。答题时注意“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差别和重点词语的翻译,又是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言中经常省略主语,所以注意辨析省略主语,区分“人物”,总体关照段首的“时间”、“地点”,进行准确辨析,注意选项表述的重点和文章的细微差别,区分“事件”表述错误。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2)不能肃淸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答案】(1)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2)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至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 【解析】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今年的翻译题目难度不大,重点突出文意的理解,句式上没有设置障碍,这也是课标二卷的特征,平时注意重点实词的积累。课标卷二卷的翻译句子较短,较难的句式少,所以答题时注意直译,严格落实重点词义的意思,这是评卷是的赋分点,抓住这些也就得到了分数。 【参考译文】 来护儿,来护儿还未记事的时候就成了孤儿,由伯母吴氏抚养。吴氏照顾抚养,非常慈爱和顺。来护儿自幼卓荦不俗,刚开始读《诗》,丢下书感叹道:“大丈夫生活在世,应该为国家消灭贼兵,以取得功名!”众人为他的话感到惊奇,认为其志向豪壮。等到长大成人,雄才大略超乎常人,志气英伟高远。遇上周朝的军队平定淮南,来护儿就回了乡里。来护儿所住的白土村,正处于两国交兵的战场,经常见到军队,来护儿常常慨然有建立功名的志向。到了隋文帝开皇初年,宇文忻、贺若弼等人镇守广陵,平定陈国之战,来护儿立有战功,晋官位上开府,赏赐财物一千段。仁寿初年,来护儿改任瀛州刺史,因善于治政而闻名,频频受到慰劳和勉励。炀帝继位,来护儿被召入朝,百姓留恋怀念他。许多日仍不能出境,到朝中上书请求将来护儿留下来的人,前后有几百人。炀帝对他说:“当初国家没安定的时候,卿是有名的将领。如今天下安定了,卿又成为很好的刺史,可以说是双美兼而有之了。”大业六年(610),炀帝车驾巡幸江都,对来护儿说:“穿着华丽的衣服白天巡游,是古人看重的。卿如今就是这样。”就赏赐给来护儿财物二千段和牛、酒,令他去拜谒先人之墓,宴请乡里的父老乡亲。令三品以上的官员都聚集到他的宅院中,畅饮一日,朝野人士都为来护儿感到荣耀。大业十二年,炀帝巡幸江都,来护儿劝谏说:“陛下兴兵,百姓容易生出咨嗟怨怒,皇上车驾巡游,恐怕很不合适。希望陛下驻圣驾于洛阳,根据时节休养生息。陛下如今巡幸江都,那里是臣衣锦还乡之地,臣深受恩宠,不敢只为自己打算。”炀帝听后,神色严厉地站了起来,好多日子不得相见。后来,炀帝怒气消解,才令人领来护儿入见,说:“公竟然有这样的意思,朕还有什么指望?”来护儿于是不敢再说话。到宇文化及发动叛乱,十分忌恨来护儿。这一天在来护儿早晨将要朝见时,被抓了起来。来护儿问道:“陛下如今在哪里?”身边的人回答说:“今天被抓了起来。”来护儿叹息说:“我身为大臣,担负着国家的重任,不能够肃清凶恶的叛逆,以至于让王室到了这种地步,只能抱恨于黄泉,还能再说什么呢!”于是来护儿就被杀害了。来护儿重视许诺,交往诚厚,对财物名利很清廉,不修治产业。至于行军用兵,谋略特别多,每次观览兵法,就说:“这难道也和人们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吗?”来护儿善于安抚士兵,赏罚处置严明,所以士兵们都能够为他效死尽力。 2..【2015年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三事忠告》二则 张养浩 治官如治家   治官如治家,古人尝有是训矣。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廥,若囹圄,若沟洫,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相时度力,弊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堕矣。前辈谓:公家之务,一毫不尽其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 禁家人侵渔   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中既不给,其势必当取于人,或营利以侵民,或因讼而纳贿,或名假贷,或托姻属,宴馈征逐,通室无禁,以致动相掣肘,威无所施。己虽日昌,民则日瘁,己虽日欢,民则日怨。由是而坐败辱者,盖骈首骊踵也。呜呼!使为妻妾而为之,则妻妾不能我救也;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使为朋友而为之,则朋友不能我救也。妻妾、子孙、朋友皆不能我救也,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也哉!盖自为虽阖门恒淡泊,而安荣及子孙;为人虽讙然如可乐,而祸患生几席也。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 ),未易( )言。有官君子,( )审择焉。 (选自《三事忠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常有是训矣 训:斥责 B.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 牧:治理 C.相时度力,敝者葺之 相:观察 D.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也哉 愈:更好 【答案】A 【解析】 与否。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古代诗文阅读”部分的“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点,属于传统题型。所选词语皆是高中学习阶段应掌握的常见常用实词,难度较低,指向明确。选项设置合理,所考查四个实词的含义皆是词语的常用基本意项,考生易于解答。A项的“训”,可联系“家训”“校训”等词语理解; B项“牧”可联系《管子》中“牧(牧:治理)民”一词来理解,也可直接将选项代回到文本中,符合上下文语境判断,语意通顺就是正确的;C项“相”可联系“伯乐相马”,“相机而动”等词语来理解;D项,“愈”,可联系《游褒禅山记》“入之愈(愈:更加)深”,结合文本理解。 6.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 ),未易( )言。有官君子,( )审择焉。 A.之 与 而 B.者 与 其 C.之 所 其 D.者 所 而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第一个空所在的句子意思是“不是真正了解深深明白的人”,所以应填助词“者”;第二个空所在句子意思是“不容易和他说明白”,因此应填介词“与”,第三个空所在句子是对当世为官者的告诫,意思是“一定要仔细慎重地选择”所以应填表祈使语气的虚词“其”。这样就可以确定答案为B项。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古代诗文阅读”部分的“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考点,采用选虚词填空的形式考查,属于湖南卷的传统题型,指向明确,难度适中。所选六个虚词“之”“而”“与”“者”“其”“所”,是考纲规定的18个虚字中使用频率和考查频率比较高的,虽然与14年同题相比,考查的虚词数量有所减少,但考点覆盖面还是比较广的。所涉及义项也都是这些虚词的基本义,解答这类题目关键是由翻译学会反推,考生可根据句中提供的语境,来确定应填虚词的含义及用法,从而选出正确虚词。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堕矣 B.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堕矣 C.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堕矣 D.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堕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文言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见词语,各种政务,依据这些信息考生可正确理解句意,正确断句。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古代诗文阅读”部分的“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这类题目可以通过找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找虚词(如句首语气词、句末语气词、句首关联词、句首时间词等),找对话(注意曰、云、言等词),找修辞(如对偶、反复之类),找固定结构(如“是以”、“以故”等),找对称句式等方法作为断句的依据来正确解答。与往年一样,今年湖南卷断句题仍是选取文言文阅读文本中的句子,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考向明确。所选句子中“之”处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奚为”是固定结构,“自苦”是宾语前置句,“庶务”是名词,这些都可以作为断句的标志,整体来看,句子易于理解,难度适中,考生只要在平时训练中注意积累,注意断句规律的掌握就可以正确断句。 8.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官如治家,凡事当如,而官府所司范围更广,责任更重,因此治官更应尽心。 B.管理若对家人侵吞牟利的”侵渔”行为不加禁止,那就会处处受制,祸生儿席。 C.前一则谈如何做事,后一则言如何做人,彰显出张养浩勤奋而淡泊的为官态度。 D.两则忠告观点鲜明,论证方法则有所区别,前者正反说理,后者重在反面论证。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后一则言如何做人”不当,根据题目“《三事忠告》二则”可知,这两则文章都是作者的“为官”忠告。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古代诗文阅读”部分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指向明确,难度适中。四个选项设置合理,A项B项考查对文本内容要点的概括,C项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概括,D项考查对文章写作技巧的分析和评价,考点比较全面。设误点在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设置比较巧妙,如考生忽略了文章总标题,而只是孤立地看某一则文章,极有可能出现误判。 9.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3分) (2)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4分) (3)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3分) 【答案】(1)肮脏的清扫它,堵塞的疏通它,缺失的补上它。 (2)(有的人)担任官职之所以不能保持清廉,大都是由于(他的)家人喜好奢侈造成的。 (3)如果为了子孙来做这些事,那么子孙是救不了我的。 【解析】 试题分析:从历年高考出题规律来看,这类题目通常会涉及对重点实词、虚词的理解,对与现代汉语不同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属“古代诗文阅读”部分的“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这类题目的解答方法是,首先要回到句子所在的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最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与往年相比,题型没有变化,仍是从所给文本中选取三个句子考查考生的翻译能力。考向明确,难度适中。所选句子涉及到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皆是高中阶段应掌握的重点内容,考生做好课内知识迁移即可得分。 【参考译文】 治官如治家 做官就像管理家事一样,古人曾有过这样的格言。一家的事,无论缓急大小,都应当了解;有不了解的,就有管理不到的。何况是治理百姓的长官,各种职责集于一身,如学校,如 贮藏粮食和草料的仓库,如监牢,如田间水道,如桥梁城堡,应该管理的非常多。观察时机,权衡财力和物力,破旧的就修善它,肮脏的清扫它,堵塞的疏通它,缺失的补上它。以前没有的,筹划营造它。如果说那些都不完善,与我有什么相干,很快就会有人替代我,为什么要使自己受苦呢。这种念头一萌发,那么各种政务就都荒废了。前人说:朝廷的事务,有一毫不尽心尽力,就是无功而受俸禄,就是得罪了上天。 禁家人侵渔 (有的人)担任官职之所以不能保持清廉,大都是由于(他的)家人喜好奢侈造成的。做官的本人不能满足家人的欲望,他势必要向别人索取,有人会为谋取个人利益而侵害百姓的利益,有人会借打官司而收受贿赂,有人会借口借贷,有人会委托亲属索取,宴请、馈赠吃喝交往,全家人无所禁忌,以致于动不动互相相牵制干扰,威力无法施展,政务得不到处理。虽然自己一天天富足了,百姓却一天天心力交瘁,虽然自己每天快乐,百姓却一天天怨恨,因此而犯罪衰败受辱的,头靠着头,脚碰着脚,一个接着一个啊。唉,如果为了妻妾来做这些事,那么妻妾是救不了我的;如果为了子孙来做这些事,那么子孙是救不了我的;如果为了朋友来做这些事,那么朋友是救不了我的。妻妾、子孙、朋友都救不了我,哪里比得上自己廉洁奉公,恪尽职守,为了自己做的更好呢!为自己而做事,虽然全家会长时间过得平静淡泊,却能使子孙也平安荣耀;为了别人虽然好像很欢乐的样子,却会祸及儿孙。这两者之间的形势,不是真正了解深深明白的人,不容易和他说明白。做官的君子,一定要仔细慎重地选择。 3. (2015年高考新课标1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條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條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人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素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困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坠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属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予。 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日:“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者面责之,庶或万一 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 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 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罝/ C.宣和末/髙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 于中田无丝毫之益/ 宰相谓其所论/同苏拭奏/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髙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罝/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文言文断句的题目。答题时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其次文言文中对话常用“话曰”、“云”、“言”为标志,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比如文中的“傅言”。明辨句读还可以找虚词,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中“而”表示转折关系,所以在“而”前有停顿。最后找出动词或形容词谓语,这样就能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D“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错。其他儿子称“皇子”。 此题主要考查古代的官职,科举考试,帝王谥号以及对君主儿子的称呼。古代被皇帝封为储君的儿子称谓“太子”;其余的称皇子、殿下,有的封王。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文学常识题,此题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多,既有文学文化常识类的选择题,也有作品主题、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写作特色类的选择题,还有对作品的品读、分析类选择题。解答这类题目,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要将相关知识记牢,这样就能轻松的将正确项与错误项区分开来。若有些知识出现遗忘或疏漏,那就要运用排除法,以确定最终选项。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條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傳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从效用角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官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謚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C对应原文“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选项“杀二宦官”,混淆人物,错误。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内容归纳题,解答时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有: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凭空添加,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关系。此题C项张冠李戴,人物混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答案】(1)我只知道我们君主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 (2)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责斥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解析】 试题分析: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责”译为“当面责斥”。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文言语句翻译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句中重要实词虚词解释,要注意结合上下文推断;翻译时应注意文言文的句式,语序的变化调整,省略成分的补充;注意译句的通顺上口,书写认真。 【参考译文】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考中进士,又考取词学兼茂科,任秘书省正字、校书郎、监察御史、礼部员外郎。当时蔡袺任尚书,孙傅向他陈述天下政事,劝他早点做些更改,否则一定失败。蔡袺不听。升任秘书少监,又升至中书舍人。   宣和末期,高丽入贡,使者所过之处,调发民夫修船,引起骚动,用度又颇多。孙傅说:“滥用民力妨碍农事,而对于中国没有丝毫好处。”宰相认为他的言论与苏轼相同,上奏降贬他在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认为孙傅议论虽然偶然与苏轼相同,但没有他意,以职论事而受到指责实在过分了。许翰也被罢贬,靖康元年(1126),受召入京任给事中,升任兵部尚书。上章请求恢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他,孙傅说:“祖宗法度有利于百姓,熙宁元丰法度有利于国家,崇宁、大观间法度有利于奸臣。”当时认为是名言。十一月,授任尚书右丞,不久改任同知枢密院。 金人围攻都城,孙傅日夜亲自督战。金兵分从四面鼓噪而攻,郭京军败退,掉进护龙河,护龙河被尸体填满,城门急忙关闭了。郭京急忙跟张叔夜说“:必须亲自下去作法。”于是下城,带领残兵向南方逃走。当天,金兵攻进城里。    靖康二年(1127)正月,钦宗到金兵元帅营中,任命孙傅辅助太子留守京城,仍然兼任少傅。钦宗十多天还不回来,孙傅多次寄信给金营乞请放回钦宗。废立皇帝的檄书传来,孙傅大哭道:“我只知道我们君主可以统治中国,如果立异姓为帝,我就死去。”金人来索要太上皇、皇后、诸王、妃子公主,孙傅留住太子不放行。秘密谋划把他藏在民间,另外找两个像宦官的人杀死,并杀死十几个囚犯,把他们的头送给金人,欺骗金人说:“宦官打算把太子秘密送出,京城人争相斗杀宦官,误伤了太子。于是太子率兵讨伐平定,杀死作乱的人献过来。如果不停止索求,太子就会自杀。”过了五天,没有人肯承担这件事。孙傅说“:我是太子的师傅,应当与太子同生死。金人虽然不求索我,我应当与太子同行,求见两位敌帅当面责斥他们,也许万一可以成功。”孙傅住在皇城司值班,他的儿子来看望他,他叱骂他的儿子道:“让你不要来,却竟然来了!我已经决心为国殉难,即使你们来一百个人又有什么改变!”挥手让他赶快离开。他的儿子也哭着说:“大人以身殉国,儿还有什么说的。”孙傅于是把留守事托付给王时雍而跟从太子出城。到南薰门时,范琼极力劝阻他,守城门的金兵说:“金人想要的是太子,留守何必参预?”孙傅说:“我是宋朝大臣,而且是太子的师傅,应当死从。”当晚,住在城门下,第二天,金人召他前去。第二年二月,死在北方金人朝廷。 绍兴年间,被追赠为开府仪同三司,赠谥号为忠定。 4. (2015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16--20题 太平州学记 宋 张孝祥 学,古也。庙于学以祀孔子,后世之制也。阁于学以藏天子之书,古今之通义,臣子之恭也。当涂于江淮为名郡,有学也,无诵说之所;有庙也,无荐享之地;有天子之书,坎而置之屋壁。甲申秋,直秘阁王侯秬来领太守事,于是方有水灾,尽坏堤防,民不粒食。及冬,则有边事,当涂兵之冲,上下震揺。侯下车,救灾之政,备敌之略,皆有次叙。饥者饱,坏者筑。赤白囊,昼夜至,侯一以静填之。明年春,和议成,改元乾道,将释奠于学。侯语教授沈瀛曰:“学如是!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命其掾蒋晖、吕滨中撤而新之。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旣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客有过而叹曰:“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今之当涂,昔之当涂也,来为守者,孰不知学之宜葺,而独忘之者,岂真忘之哉?力不赡耳!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王侯易民之忧,纳之安乐之地,以其余力大新兹学,役不及民,颐指而办。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 客于是又有叹也:“尧、舜、禹、汤、文、武之天下,传之至今,天地之位,日月之明,江河之流,万世无敝者也。时治时乱,时强时弱,岂有他哉?人而已耳!财用之不给,甲兵之不强,人才之不多,宁真不可为耶?《诗》曰:‘无竞维人。’谓予不信,请视新学。” 夏四月既望,厉阳张某记 。 【注】①当涂,古县名,宋代称太平州,今属安徽。②王侯秬,王秬,时为太平州知州,古代对士大夫的尊称。③赤白囊,古代递送紧急情报的文书带袋。 1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坎儿置之屋壁 坎:挖洞 B.当涂兵之冲 冲:突袭,冲击 C.侯下车 下车:读到任 D.力不赡耳 瞻:足,狗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B项中,“当涂兵之冲”结合语境来看,上文说边境发生战乱,下文的意思是当涂城内上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古代诗文阅读”部分的“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点,属于传统题型。所选词语皆是高中学习阶段应掌握的常见常用实词,难度适中,指向明确。选项设置合理,考生易于解答。B项的“冲”,可联系“首当其冲”等词语理解; A项“坎”在高中阶段文言文阅读中不常见,《新唐书·吴少诚传》中有“坎垣入之,戍者不知也”,“坎”是“挖洞”的意思,本题考生可直接将选项代回到文本中,通过检查会发现这个义项符合上下文语境,语意通顺,是正确的;C项“下车”可联系《张衡传》中“衡下车,治威严”,来理解;D项,“赡”,可联系《孟子·梁惠王上》“此惟救死而不赡”来理解。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臣子之恭也 将有以为也 B.及冬,则有边事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C.颐指而办 吾尝跂而望焉 D.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 夫晋,何厌之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C项,两个“而”都表修饰;A项,前一个“也”表判断,后一个“也”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B项,第一个“则”,表顺承,第二个“则”表转折;D项,第一个“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个“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的一个高频考点,平时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积累常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另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古代诗文阅读”部分的“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考点,采用传统出题形式,每个选项分别选取文本内句子和课文内句子比较辨析,指向明确,难度适中。所选四个虚词“也”“则”“而”“之”是考纲规定的18个虚字中使用频率和考查频率比较高的,所涉及义项和用法,也都是这些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解答时考生可先课内后课外,通过课内推断课外,提高得分率。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名为“学记”,却略于州学本身的具体描述,将重心置于有救民兴学之功的王秬,塑造了一位勤政崇学的地方官形象。 B.文中以“客”的口吻盛赞王秬贤于当涂历任长官,就是因为他才真正认识到修葺州学的重要性,故能事济而功成。 C.文末感叹,自古以来天下之治乱强弱皆系于人,成事与否关键也在于人,太平州得以重建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D.文章语言质朴流畅,叙事简而有法;后半部分的大段议论,宏阔高远,显示出宋代士大夫心忧天下、善议政事的特点。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B项“他才真正认识到修葺州学的重要性”曲解原文,原文“来为守者,孰不知学之宜葺,而独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古代诗文阅读”部分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常规题型,指向明确,难度适中。本题四个选项设置合理,A项侧重对文章选材谋篇布局的评价;B项、C项考查对文本内容要点的概括;D项考查对文章语言特点、写作技巧、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和评价,考点比较全面。考生只要审准题干,在原文中找到选项肢对应信息,逐一排查就可得到正确答案。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旣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答案】 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解析】 试题分析:文言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古代诗文阅读”部分的“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这类题目可以通过找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找虚词(如句首语气词、句末语气词、句首关联词、句首时间词等),找对话(注意曰、云、言等词),找修辞(如对偶、反复之类),找固定结构(如“是以”、“以故”等),找对称句式等方法作为断句的依据来正确解答。与往年一样,今年浙江卷断句题仍是选取文言文阅读文本中的句子,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考向明确,难度适中。所选句子中“先是”“以为”“无一”都可以看作是固定结构,可作为断句标志,句子整体也易于理解,考生只要在平时训练中注意积累,注意断句规律的掌握就可以正确断句。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 (2)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 【答案】 (1)现在我们州里外的事大致已定,还有什么比这件事更优先的呢? (2)当初王侯来时,百姓曾经把水灾作为忧患,随后又把战争作为忧患。 【解析】 试题分析:从历年高考出题规律来看,这类题目通常会涉及对重点实词、虚词的理解,对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把握,对句意的整体理解和通顺表达的能力。本题需要注意的重点字词有,(1)“略”,大致;“孰”,什么,哪一个;“先于此”状语后置,比这件事更优先。(2)“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为”,把……当作;“已”,停止,消除;“兵”,战争。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属“古代诗文阅读”部分的“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这类题目的解答方法是,首先要回到句子所在的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最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与往年相比,题型没有变化,仍是从所给文本中选取两个句子考查考生的翻译能力。考向明确,难度适中。所选句子涉及到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皆是高中学段应掌握的基础字词,没有出现复杂字词,考生做好课内知识积累和迁移即可得分。 【参考译文】 学校,自古就有。在学校里修建庙宇祭祀孔子,是后来才有的制度。学校里建藏书阁来收藏天子之书,是古今共通的道理,做臣子应有的恭敬。当涂在江淮一带是名城,有学校却没有朗诵经典论说学问的地方;有庙堂却没有祭祀的地方;有天子之书,却在墙上挖洞存放。甲申年秋天,直秘阁王秬来担任太平州知州,当是正赶上有灾,毁坏了全部堤防,百姓没有粮食可吃。到了冬天,边疆有战乱发生,当涂是战争要地,上下惊恐动荡。王秬到任,救灾的措施,防备敌人的策略有序展开。挨饿的吃上了饱饭,毁坏的堤防重新修筑。递送紧急情报的文书袋昼夜送达,王秬都平静地对待。第二年春天,和议成功,改年号为乾道,将要在州学里设置酒食以奠祭先圣先师。王秬对教授沈瀛说:“学校竟然像这个样子!现在我们州里外的事大致已定,还有什么比这件事更优先的呢?”命令下属蒋晖、吕滨中撤下旧的换成新的。在此之前,郡府想要建造楼房,材料已经准备齐全,王秬命令取来这些木料建造藏书阁,扩大它的门,重新修缮,凡是学校里应该有的,没有一样不具备。 有一个人从路过这里赞叹说:“贤能的人不可以停止,应该像这样啊!现在的当涂,原来的当涂,来做郡守的,谁不知道学校应该修葺呢,却独独忘记了,难道是真的忘记了吗?力量不够啊!当初王秬来时,百姓曾经把水灾作为忧患,随后又把战争作为忧患。王秬改变了百姓的忧患之所,安排他们到安乐之地,用他的余力大规模翻新这所学校,劳役没有波及百姓,点头示意就已经办好。贤能的人不可以停止,应该像这样啊!” 这个人又赞叹说:“尧、舜、禹、汤、文王、武王的天下,传到今天,天地长存,日月光辉朗照,江河流淌,万古不衰。社会安定、社会动乱,难道有其他原因吗?人的因素罢了!财物不能自给,军队不够强大,人才不够多,难道真的不可以有所作为吗?《诗》说:‘没有人能超过这个贤人了。’说我不诚实,请看看新州学。” 夏季四月十六,厉阳张某记。 【原创预测】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19分) 江谧字令和,济阳考域人也。祖秉之,临海太守,宋世清吏。父徽,尚书都官郎、吴令,为太初所杀。谧系尚方,孝武平京邑,乃得出。解褐奉朝请,辅国行参军、于湖令,强济称职。宋明帝为南豫州,谧倾身奉之,为帝所亲待。即位,以为骠骑参军。 谧转尚书度支郎,俄迁右丞,兼比部郎。泰始四年,江夏王义恭第十五女卒,年十九,未笄。礼官议从成人服,诸王服大功。左丞孙夐重奏:“《礼记》女子十五而笄,郑云应年许嫁者也。其未许嫁者,则二十而笄。射慈云十九犹为殇。礼官违越经典,于礼无据。”博士太常以下皆免赎论;谧坐杖督五十,夺劳百日,谧又奏:“夐先不研辨,混同谬议。准以事例,亦宜及咎。”诏“可”。 出为建平王景素冠军长史、长沙内史,行湘州事。政治苛刻。僧遵道人与谧情款,随谧莅郡,犯小事,饿系郡狱。僧遵裂三衣食之,既尽而死。为有司所奏,征还。明帝崩,遇赦得免。为正员郎,右军将军。 太祖领南兖州,谧为镇军长史、广陵太守,入为游击将军。性流俗,善趋势利。元徽末朝野咸属意建平王景素谧深自委结景素事败仅得免祸苍梧王废后物情尚怀疑惑谧独竭诚归事太祖以本官领尚书左丞。 建元三年,为左民尚书。诸皇子出阁用文武主帅,皆以委谧。寻敕曰:“江谧寒士,诚当不得竞等华侪。然甚有才干,堪为委遇,可迁掌吏部。”谧才长刀笔,所在事办。太祖崩,谧称疾不入,众颇疑其怨不豫顾命也。世祖即位,谧又不迁官,以此怨望。时世祖不豫,谧诣豫章王嶷请间曰:“至尊非起疾,东宫又非才,公今欲作何计?” 世祖知之,出谧为征虏将军、镇北长史、南东海太守。未发,上使御史中丞沈冲奏谧前后罪,诏赐死,时年五十二。 《南齐书·列传十二》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元徽末/朝野咸属意/建平王景素谧深自委结/景素事败/仅得免祸/苍梧王废后/物情尚怀疑惑/谧独竭诚归事太祖/以本官领尚书左丞/ B.元徽末/朝野咸属意建平王景素/谧深自委结/景素事败/仅得免祸/苍梧王废后/物情尚怀/疑惑谧独竭诚/归事太祖/以本官领尚书左丞/ C.元徽末/朝野咸属意建平王景素/谧深自委结/景素事败/仅得免祸/苍梧王废后/物情尚怀疑惑/谧独竭诚归事太祖/以本官领尚书左丞/ D.元徽末/朝野咸属意/建平王景素谧深自委结/景素事败/仅得免祸/苍梧王废后/物情尚怀/疑惑谧独竭诚/归事太祖/以本官领尚书左丞/ 【答案】C 【解析】元徽末,朝野咸属意建平王景素。谧深自委结,景素事败,仅得免祸,苍梧王废后,物情尚怀疑惑,谧独竭诚归事太祖,以本官领尚书左丞。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回答问题注重把握四个选项中不同的停顿点的正误,然后按照排除法得出答案。做好本题,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①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②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③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元徽末”是年号,后停顿,“属意建平王景泰”,意思完整,排除AD.“尚怀疑惑”是还有疑虑,排除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解褐即脱去官服,解除职务。上古时期所谓“布“是指麻织品或葛织品,用麻葛织品做成的布衣,也叫“褐”,这里代指官服。 B.大功这里指服丧九个月穿的丧服。古代丧服分为五种,分别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为不同的亲属服丧要穿相应的丧服。 C.《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D.东宫在古代一般指太子居地,因位于皇宫东部而得名,亦借指太子。《诗经》有“东宫之妹,邢侯之姨”的诗句,说明至少在东周时,东宫就借指太子了。 【答案】A 【解析】解褐指脱去布衣,担任官职。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考常识,关键是懂常识。备考时应关注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和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法等相关知识的积累。特别是涉及科举、官职、礼俗、建筑、典籍五方面的常识要勤梳理识记。“褐”是百姓衣服,“乃使其从者衣褐”(《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衣褐”就是穿上百姓衣服。“解褐”就是脱去老百姓的衣服,指做官。同义的还有“释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江谧做辅国行参军和于湖令时,尽职尽责。宋明帝当初担任南豫州刺史时,江谧倾力侍奉,被明帝当作亲信看待,后明帝即位,让江谧担任骠骑参军。 B.当时左丞孙夐上奏指出礼官提议的错误后,江谧因罪过受到惩罚,便又上奏指出孙夐附和错误议论,当追究其责任,使得孙夐也受到惩罚。 C.江谧秉性鄙俗,善于逢迎。他曾巴结建平王景素,后又归附太祖,诸皇子离开朝廷到自己的封地做藩王时用文武主帅的事,都委派江谧料理。 D.江谧长于文案,办事能力强。太祖驾崩,江谧谎称有病不上朝,大家很怀疑他抱怨未能受太祖临终托付。世祖即位,得知此事,对他心怀不满,下令赐死。 【答案】D 【解析】世祖赐死江谧,是因为江谧的挑拨离间。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技巧点拨】这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文中有“谧诣豫章王嶷请间曰:‘至尊非起疾,东宫又非才,公今欲作何计?’,世祖知之,出谧为征虏将军、镇北长史、南东海太守。未发,上使御史中丞沈冲奏谧前后罪,诏赐死”,江谧是因为挑拨离间被赐死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①僧遵道人与谧情款,随谧莅郡,犯小事,饿系郡狱。 (5分) ②江谧寒士,诚当不得竞等华侪。然甚有才干,堪为委遇,可迁掌吏部。(5分) 【答案】①僧遵道人与江谧交情深厚,跟随江谧一起到郡上任所,因小事犯了过错,就被关进郡狱让他挨饿。 (5分) ②江谧是个出身寒微的读书人,确实不能和贵族这类人竞争高低等第。然而他很有才干, 可以托付重任,可提升他执掌吏部。 (5分) 【解析】重点词语:“款”“莅”“系”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译出大意给2分;“诚”“侪”“委遇”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译出大意给2分。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江谧字令和,济阳考城人。他祖父名秉之,做过临海太守,是宋时的清官。他父亲名徽,做过尚书都官郎,吴县县令,被太初皇帝杀害。江谧也被拘押在掌管制造供应帝王用的器物的官署,即名为尚方的地方,待到孝武帝平定京城后才得脱身出来。脱去布衣入仕做奉朝请,又为辅国行参军、于湖令,能干称职。宋明帝刘或为南豫州刺史时,江谧竭尽全力侍奉他,被刘或当作亲信看待。刘或即皇帝位,以江谧为骠骑参军。 江谧转尚书度支郎,很快迁右丞,兼比部郎。泰始四年,江夏王义恭第十五女死了,十九岁,未行成年的仪礼。礼官提议依照成人丧礼穿戴丧服,诸王服大功。左丞孙复义奏告说:“《礼记》上有女子十五岁行成年礼,郑注说这年龄是指已许嫁的人。那些没许嫁的则是二十岁才算成年。射慈说十九岁死还应算是未成年死。礼官背离经典,丧服礼仪没有依据。。博士、太常以下官职以免官赎罪论处;江谧因罪过杖责五十,罚扣百日劳俸。江谧又启奏说:“孙复原先不研讨分辨清楚,附和错误议论,参照有关事例,也应该追究他的责任。”孙复也应以免官赎罪论处。皇上下诏:“可以。” 江谧外出任建平王景素冠军长史、长沙内史,行湘州事。执政治理繁琐刻薄。僧遵道人与江谧交情深厚,跟随一起到任所,因小事犯了过错,就被关进郡狱让他挨饿,僧遵道人撕裂身上的法衣吃,吃完后就饿死了。江谧被有关官吏弹劾,被征返京。明帝崩,遇赦,免受处罚。为正员郎,右军将军。 太祖领南兖州时,江谧为镇军长史、广陵太守,入朝为游击将军。秉性鄙俗,善于趋炎附势。元徽末年,朝野都属意于建平王景素,江谧更是曲意逢迎巴结,景素在京口起兵败死,江谧仅仅能躲免受牵连的祸害。苍梧王被废黜后,人心归向尚在犹疑困惑,而江谧却独自竭诚归附太祖,原任官职未动又领尚书左丞。 建元元年,迁侍中,外出做临川乇平西长史、冠军将军、长沙内史、行湘州留事,先派他到湘州镇治,不久骠骑豫章王萧嶷领湘州刺史,以江谧为长史,将军、内史、知州留事依前不变。封永新县伯,食邑四百户。建元三年,为左民尚书。诸皇子离开朝廷到自己的封地做藩王时用文武主帅的事,都委派江谧料理。不久诏旨说:“江谧是个出身寒微的读书人,确实不能和贵族们竞争高低等第。然而他很有才干,可以赏识托付,可提升他执掌吏部。” 江谧的才干尤其长于主办文案,他任职的部门事情都办得不错。太祖驾崩,江谧谎称有病不上朝,大家很怀疑他抱怨未能受太祖临终托付的缘故。世祖即皇帝位,江谧又没能升官,因此。心怀不满。当时世祖有病,江谧拜访豫章王萧嶷挑拨离间说:“太祖皇帝驾崩发生太快,东宫太子又不具备天子的才干,明公现在有何?” 世祖知道这些后,调江谧外出任征虏将军、镇北长史、南东海太守。尚未动身,世祖暗使御史中丞沈冲弹劾江谧前前后后的罪行,皇上下诏赐予死罪,江谧死时年龄五十二岁。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卢柔字子刚。少孤,为叔母所养,抚视甚于其子。柔尽心温清,亦同己亲。宗族叹重之。性聪敏,好学,未弱冠,解属文。司徒、临淮王或见而器之,以女妻焉。及魏孝武与齐神武有隙,诏贺拔胜出牧荆州,柔谓因此可著功绩,遂从胜之荆州。以柔为大行台郎中,掌书记。军中机务,柔多预之。及胜为太保,以柔为掾,加冠军将军。孝武后召胜引兵赴洛胜以问柔曰高欢托晋阳之甲意实难知公宜席卷赴都与决胜负存没以之此忠之上策也若北阻鲁阳,南并旧楚,东连衮、豫,西接关中,带甲十万,观衅而动,亦中策也。举三荆之地,通款梁国,可以身免,功名去矣。策之下者。”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既知柔所制,因遣舍人劳问,并遗缣锦。后与胜俱还,行至襄阳,齐神武惧胜西入,遣侯景以轻骑邀之。胜及柔惧,乃弃船山行,赢粮冒险,经数百里。时属秋霖,徒侣冻馁,死者太半。至丰阳界,柔迷失道,独宿僵木之下,寒雨衣湿,殆至于死。大统二年,至长安。封容城县男,邑二百户。太祖重其才,引为行台郎中,加平东将军,除从事中郎,与苏绰对掌机密。时沙苑之后,大军屡捷,汝、颍之间,多举义来附。书翰往反,日百余牒。柔随机报答,皆合事宜。进爵为子,增邑三百户,除中书舍人。迁司农少卿,转郎,兼著作,撰起居注。后拜黄门侍郎。文帝.知其贫,解衣赐之。魏废帝元年,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中书监。孝闵帝践阼,拜小内史,迁内史大夫,进位开府。卒于位。所作诗颂碑铭檄表启行于世者数十篇。 (节选自《周书·卢柔传》) (1)下列对文中字体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孝武后召胜引兵/赴洛胜以问柔/曰/高欢托晋阳/之甲意实难知/公宜席卷赴都/与决胜负/存没以之/此忠之上策也/ B.孝武后召胜引兵/赴洛胜以问柔/曰/高欢托晋阳之甲/意实难知/公宜席卷赴都/与决胜负/存没以之/此忠之上策也/ C.孝武后召胜引兵赴洛/胜以问柔/曰/高欢托晋阳/之甲意实难知/公宜席卷赴都/与决胜负/存没以之/此忠之上策也/ D.孝武后召胜引兵赴洛/胜以问柔/曰/高欢托晋阳之甲/意实难知/公宜席卷赴都/与决胜负/存没以之/此忠之上策也/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应首先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解需要断句部分的大致意思,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2)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专门用于官吏向上级或者帝王陈述请求或建议。 B.爵即爵位,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C.践阼,指古代帝王新即位,升宗庙东阶以主祭,也指帝王即位。 D.古代对一些特殊地位的人的死有专用词来表示,如天子死叫“崩”,大夫死叫“卒”。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专门用于官吏向上级……”说法错误,“表”只能用于官吏向皇帝上书陈述请求或建议。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文化常识的考核的题目,在大纲卷中出现后一直是课标中的必考题。重点突出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合乎当今国学热的趋势,以后还会坚持。文言的选文是人物传记,那主要的常识是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柔出身孤苦,却不乏家庭温暖。他幼年被叔母收养,叔母待他很好,他也将叔母视为自己的母亲,尽心孝顺,被宗族看重。 B.卢柔参与军务,善于出谋划策。他在贺拔胜手下担任官职,参与了很多军事机密;他劝说贺拔胜按兵不动,私下与梁国通好。 C.卢柔擅长写作,文笔出众。他替贺拔胜撰写的奏表富有文采,得到梁武帝的赞许;他所作的几十篇诗颂碑铭檄表启在世间流传。 D.卢柔尽职尽责,受到重用。沙苑之战后,他每天处理一百多件文书,都非常得体;他得到太祖赏识,并在多个重要岗位上任职。 【答案】B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在文意的理解,一般没有赏析的内容。解答时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一般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有: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凭空添加,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关系。答题时注意“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差别和重点词语的翻译,还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言中经常省略主语,所以注意辨析省略主语,区分“人物”,总体关照段首的“时间”、“地点”,区分“事件”表述是否错误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性聪敏,好学,未弱冠,解属文。 ②后与胜俱还,行至襄阳,齐神武惧胜西入,遣侯景以轻骑邀之。 【答案】 ①他性格聪明机敏,喜爱学习,不到二十岁,懂得撰写文章。 ②后来卢柔与贺拔胜一起返回,走到襄阳,齐神武帝害怕贺拔胜从西进入,派遣侯景率领轻锐的骑兵拦截他。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重点考查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翻译。解答时需注意下列重点词语:①弱冠:男子二十岁。解:懂得。属文:写文章。②还:返回。遣:派遣。邀:拦截。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留”“删”“调”“换”“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古代是单音节词语现代是双音节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地名、人名、器物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删”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删”,对省略的内容要补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卢柔字子刚。幼年时父母去世,被叔母收养,叔母抚养看待他比亲生儿子还好。卢柔尽心孝顺叔母,也同自己的母亲一样。宗族的人都感叹看重他。他性格聪明机敏,喜爱学习,不到二十岁,懂得撰写文章。司徒、临淮王无或见到他而器重他,把女儿嫁给他。等到魏孝武与齐神武有嫌怨,下诏令贺拔胜担任荆州刺史,卢柔认为可趁此建立功业,于是跟随贺拔胜到荆州去。让卢柔任大行台郎中,掌书记。军中机密事务,卢柔很多都参与了。等到贺拔胜任太保,以卢柔为属官,加授冠军将军。孝武帝后来召贺拔胜领兵赴洛,贺拔胜询问卢柔的意见。卢柔说:“高欢依托晋阳的军队,心思实在难以知道。你应该席卷军力奔赴京都,与他一决胜负,不顾存亡,这是忠的上策。如果北面阻挡鲁阳,南面并吞旧时楚地,东面连接衮、豫,西面连接关中,领兵十万,伺机而动,也是中策。拿三荆的土地,与梁国通好,可以自身免于祸难,但是功名就不存在了,这是下策。”贺拔胜轻视卢柔年轻,笑着不回答他。到了孝武帝往西迁移,东魏派遣侯景袭击穰城。贺拔胜被打败了,就往南投奔梁。卢柔也跟随他。贺拔胜多次上表请求回去,梁武帝看了奏表,称赞他的言辞文采。后来知道是卢柔所撰写,就派遣舍人慰劳存问,并送给丝绸锦缎。后来卢柔与贺拔胜一起返回,走到襄阳,齐神武帝害怕贺拔胜从西进入,派遣侯景率领轻锐的骑兵拦截他。贺拔胜和卢柔很恐惧,就舍弃船只,爬山而走,带着干粮,冒着危险,行走数百里。当时适逢秋雨连绵,同行之入又冻又饿,死了一大半。到丰阳地界,卢柔迷失道路,独自在枯树之下过夜,寒雨打湿了衣服,几乎要冻死。大统二年,到了长安。封为容城县男,食邑二百户。太祖重视他的才能,推举他为行台郎中,加授平东将军,任从事中郎,与苏绰一起掌管机密事务。当时沙苑之战后,大军屡传捷报,汝、颍之间,很多人起义来归附。文书往返,每日一百多件。卢柔根据情况答复,都符合事宜。晋升为子爵,增加食邑三百户,授任中书舍人。升司农少卿,转为郎,兼任著作,修撰起居注。后任黄门侍郎。文帝知道他很贫困,脱下外衣赏赐给他。魏废帝元年,加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中书监。孝闵帝登位,任小内史,升内史大夫,晋位开府。在官位上去世。所作诗颂碑铭檄表启在世间流传的有几十篇。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少为乡啬夫,得休归,常诣学官,不乐为吏,父数怒之,不能禁。遂造太学受业,师事京兆第五元先,又从东郡张恭祖受《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及党事起,乃与同郡孙嵩等四十余人俱被禁锢,遂隐修经业,杜门不出。时任城何休好公羊学,遂著《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玄乃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休见而叹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初,中兴之后,范升、陈元、李育、贾逵之徒争论古今学,后马融答北地太守刘緓及玄答何休,义据通深,由是古学遂明。灵帝末,党禁解,大将军何进闻而辟之。州郡以进权戚,不敢违意,遂迫胁玄,不得已而诣之。进为设几杖,礼待甚优。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一宿逃去。时大将军袁绍总兵冀州,遣使要玄,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设异端,百家互起。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公车征为大司农,给安车一乘,所过长吏送迎。玄乃以病自乞还家。时袁绍与曹操相拒于官渡,令其子谭遣使逼玄随军。不得已,载病到元城县,疾笃不进,其年六月卒,年七十四。遗令薄葬。自郡守以下尝受业者,縗绖赴会千余人。 (节选自《后汉书·郑玄传》)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 B.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 C.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 D.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 【答案】D 【解析】本题画线句子中,“玄”是指郑玄,是人名,从上文来看,“竞设异端,百家互起”,各家纷纷起身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汉代于京城设立太学,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 B.征辟,汉代选官制度,即征召知名人士做官。官府征召称“征”,皇帝征召称“辟”。 C.公车,官车,汉代为官署名,天下向朝廷上书言事及征召等事,经由此处受理。 D.縗绖,分别指古代用麻布制成的丧服和丧带,指整套丧服,后引申为“服丧”。 【答案】B 【解析】B项,“官府征召称‘征’,皇帝征召称‘辟’”说法错误。征辟应该是徵辟,是中国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文化常识的考核的题目,在大纲卷中出现后一直是课标中的必考题。重点突出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合乎当今国学热的趋势,以后还会坚持。文言的选文是人物传记,那主要的常识是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中对“征”“辟”的解说明显错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玄爱好学习,执着求学。他先后到当地的学校、太学学习,向京兆第五元先、东郡张恭祖学习;后入关,通过涿郡卢植介绍,以扶风郡马融为师。 B.郑玄不喜做官,勤于研究。他年轻时即不愿做官为吏;周围许多人因党锢之祸受拘禁,他暗暗修习儒家经籍,并有所创建,促进了古文经学的兴盛。 C.郑玄不慕权贵,淡泊名利。大将军何进征召,他住一晚即逃归;大将军袁绍举荐,他未就任;公车署征召,他推辞有病;去世前,留遗嘱要求薄葬。 D.郑玄桃李天下,受人敬佩。在东莱时,他的学徒已有几百甚至上千人;他七十四岁去世,从郡守以下曾经跟随他学习的人中,参加丧会的有千余人。 【答案】B 【解析】“周围许多人因党锢之祸受拘禁”错,选项对应的原文为“及党事起,乃与同郡孙嵩等四十余人俱被禁锢,遂隐修经业,杜门不出”意思是说等到发生党锢之事,郑玄竟和同郡孙嵩等四十多人都被限制活动,于是就暗暗地修习儒家经籍,关闭门户不再外出。“禁锢”意为“封建时代统治集团禁止异己的人做官或不许他们参加政治活动”。 【考点定位】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在文意的理解,一般没有赏析的内容。解答时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一般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有: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凭空添加,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关系。答题时注意“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差别和重点词语的翻译,还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言中经常省略主语,所以注意辨析省略主语,区分“人物”,总体关照段首的“时间”、“地点”,区分“事件”表述是否错误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休见而叹曰:“康成人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 ②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 【答案】①何休见到这些后感叹地说:“郑康成走进了我的房室,拿起了我的长矛,来讨伐我啊!”(“室”,“操”,“以”,“伐”,各1分,句意1分。) ②袁绍的宾客有很多是豪俊之士,都很善才辩,见郑玄是儒者,并不认为他是学识渊博通达之人。(“多”, “玄儒者”,“通人”,“许”,上各1分, 句意1分。)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留”“删”“调”“换”“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古代是单音节词语现代是双音节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地名、人名、器物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删”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删”,对省略的内容要补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文言文译文: 郑玄字康成,是北海郡高密县人。郑玄年轻时任乡啬夫,辞官回家后,便常常到当地的学校去学习,不愿意做官吏,他的父亲多次为此恼怒,也不能阻止他 。后来就到太学跟随老师学习,尊奉京兆的第五元先为师,又随从东郡张恭祖学习《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由于在崤山以东地区没有值得求问的人了,郑玄便西行进入关中,通过涿郡卢植的介绍,尊奉扶风郡马融为师。郑玄独自游学,十多年后才回到乡里。家庭贫困,便在东莱郡租种别人的田地,跟随他的学徒已有数百甚至上千人。等到发生党锢之事,郑玄竟和同郡孙嵩等四十多人都被限制活动,于是就暗暗地修习儒家经籍,关闭门户不再外出。当时任城何休喜好公羊经学,就著述了《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郑玄却针对这三本书都提出了辩驳。何休见到这些后感叹地说:“郑康成走进了我的房室,操起了我的长矛,来讨伐我啊!”起初,光武帝中兴汉朝之后,范升、陈元、李育、贾逵这些人为古文、今文经学争辩不休,后来马融回答了北地郡太守刘绬,加上郑玄与何休的对答,文言翻译与考据都通达精深,从此古文经学便彻底兴盛起来了。灵帝末年,限制党籍人士活动的禁令被解除后,大将军何进听说了郑玄的贤名便派人前去征召他。州郡长官因为何进是极有权势的外戚,不敢违抗他的意旨,于是便迫胁郑玄,郑玄迫于无奈而去拜访他。何进为他准备了坐几和手杖,对他的礼遇很是优厚。郑玄不接受何进所赐予的朝服,而是头戴幅巾去见何进。住了一宿便逃奔而去。当时大将军袁绍在冀州统领军队,派遣使者邀请郑玄,以盛大的规模招待宾客,郑玄最后到达,袁绍便延请他就上座。袁绍的宾客有很多是豪俊之士,都很善才辩,见到郑玄是儒者,并不认为他是学识渊博通达之人,竞相提出种种不经的说法,各家纷纷起身向他发难。郑玄依照儒家经籍进行申辩对答,每一对答都超出了问题本身,并且都是以前没有听说过的,座中没有谁不嗟叹心服。袁绍于是便举荐郑玄为“茂才”,上表推荐他任左中郎将。但他都没有接受。公车署征召他任大司农,赐给他一辆四马安车,所经过地方的郡县都派长吏接送。到朝廷后,郑玄就以生病的理由自求回家。这时袁绍正和曹操两军在官渡僵持不下,袁绍让他的儿子袁谭派遣使者逼迫郑玄随从军队。郑玄迫于无奈,带病来到元城县,病情危重而无法继续行进,这一年六月病逝,享年七十四岁。留下遗嘱要求薄葬。从郡守以下曾经跟随他学习的人中,披麻戴孝参加丧会的有一千多人。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冯奉世,字子明,上党潞人也,徙杜陵。汉兴,至武帝末,奉世以良家子选为郎。本始中,从军击匈奴。军罢,复为郎。 是时,西域诸国新辑,汉方善遇,欲以安之,选可使外国者。前将军韩增举奉世以卫候使持节送大宛诸国客。至伊脩城,莎车与旁国共攻杀汉所置莎车王万年,并杀汉使者奚充国。莎车遣使扬言北道诸国已属匈奴矣,于是攻劫南道,与歃盟畔汉。奉世与其副严昌计,以为不亟击之则莎车日强,其势难制,必危西域。遂以节谕告诸国王,因发其兵,南北道合万五千人进击莎车,攻拔其城。莎车王自杀,传其首诣长安。诸国悉平,威振西域。宣帝召见韩增,曰:“贺将军所举得其人。” 永光二年秋,陇西羌人旁种反,诏召奉世等人入议。是时,四方饥馑,朝廷方以为忧,而遭羌变。奉世曰:“羌虏近在境内背畔,不以时诛,亡以威制远蛮。臣愿帅师讨之。” 于是遣奉世将万二千人骑,到陇西,分屯三处。奉世具上地形部众多少之计,愿益三万六千人乃足以决事。书奏,天子大为发兵六万余人,拜太常弋阳侯任千秋为奋武将军以助焉。奉世上言:“愿得其众,不须烦大将。”十月兵毕至陇西十一月并进羌虏大破斩首数千级余皆走出塞。明年二月,奉世还京师,更为左将军。光禄勋如故。其后录功拜爵,下诏曰:“羌虏桀黠,贼害吏民。左将军光禄勋奉世前将兵征讨,斩首八千余级,卤马、牛、羊以万数。赐奉世爵关内侯,食邑五百户,黄金六十斤。” 后岁余,奉世病卒。居爪牙官前后十年,为折冲宿将,功名次赵充国。 (节选自《汉书·冯奉世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十月/兵毕至陇西/十一月/并进/羌虏大破/斩首数千级/余皆走出塞。 B.十月/兵毕至陇西/十一月/并进羌虏大破/斩首数千级余/皆走出塞。 C.十月兵毕至/陇西十一月并进/羌虏大破/斩首数千级/余皆走出塞。 D.十月/兵毕至/陇西十一月并进/羌虏大破/斩首数千级余/皆走出塞。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②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如本题主要注意时间月份,理解句意断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郎,官名,帝王侍从官的通称。东汉以后为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员。汉代的郎官大多是在贵族子弟中选拔的优秀人才。 B.节,代表朝廷重臣的身份,凡持有节的使者,就代表重臣亲临,可行使权利。如持节分封诸侯、持节出使外国及持节签约议和等。 C.歃,即歃血,古代订盟时的一种仪式。古代举行会盟时饮牲畜的血或者嘴唇上涂上牲畜的血,表示诚意。 D.羌,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部族,从秦汉时便屡见于史书,五胡之际更是成立一方政权,参与中原的军政角逐。 【答案】B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节,又称使节,在古代,“使节”并不是对人的称谓,而是一种官职的凭证。卿大夫聘于诸侯时,国君要授其任职凭证,这种凭证就叫“使节”,又叫“符信”;使臣受命出使他国时,国君也要给予他出使凭证,这种凭证也叫“使节”、“符节”。作任职凭证的“使节”大多用铜铸成,并根据任职地区的不同,分别铸成不同的动物图像。在山区任职的,授其“虎节”;在平原地区任职的授其“人节”;在湖泽地区任职的授其“龙节”。作出使凭证的“使节”一般都用竹子为柄,上面缀些牦牛尾等装饰品,故又称“庭节”。张骞出使西域时,持的就是这种“使节”。平时需要注意积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莎车国和其他一些国家攻杀了汉朝任命的莎车王,背叛汉朝,冯奉世当机立断,在莎车力量强大起来之前平定了这场叛乱。 B.宣帝对冯奉世的表现很满意,所以向举荐冯奉世给朝廷的前将军韩增表示祝贺。 C.永光二年秋天,陇西郡羌族全部反叛,尽管当时朝廷正为天下饥荒而忧虑,冯奉世还是建议朝廷出兵平定叛乱。 D.冯奉世任武将官职前后有十年,是杀敌报国的老将,曾被封为左将军、关内侯。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项结合文本内容“永光二年秋,陇西羌人旁种反,诏召奉世等人入议”可知,是羌族的旁支叛乱。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C项结合文本内容“永光二年秋,陇西羌人旁种反,诏召奉世等人入议”可知,是羌族的旁支叛乱。 (4)把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是时,西域诸国新辑,汉方善遇,欲以安之,选可使外国者。(5分) ②奉世具上地形部众多少之计,愿益三万六千人乃足以决事。(5分) 【答案】①这时,西域诸国刚刚与汉朝和好,汉朝正准备善待他们,想趁机安抚这些国家,就挑选可以出使外国的人。(译出“新辑”“善遇”“安”各得1分,句意通顺2分) ②冯奉世向皇帝详细上报地形和需要多少部队的计划,请求增兵三万六千人,(这样)才足以解决战事。(译出“具”“益”“决事”各得1分,句意通顺2分) 译为增加,“决事”译为解决战事。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善遇”“安”“具”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冯奉世字子明,上党郡潞县人,后来迁徙到杜陵。汉朝兴起以后,到武帝末年,冯奉世因为是良家子弟而被选任作郎官。本始年间,随军队攻打匈奴。战争结束后,又做了郎官。 这时,西域诸国刚刚与汉朝和好,汉朝正准备善待他们,想趁机安抚这些国家,就挑选可以出使外国的人。前将军韩增推荐冯奉世以卫候的身份持节护送大宛等国的宾客回国。到伊脩城,莎车国人和其他一些国家一起攻杀了汉朝所任命的莎车王万年,还杀了汉朝使者奚充国。 莎车国派使者扬言说北道诸国已经归属匈奴了,当时就攻击劫掠南道诸国,并与他们歃血为盟背叛汉朝,冯奉世和他的副手严昌商议,认为如果不火速攻击,莎车国就会日益强大,这样形势就难以控制,一定会危及整个西域。于是以使节通告诸位国王,从而发动了他们的军队,南北道一共一万五千人进攻莎车国,攻占了它的城池。莎车王自杀,就将他的首级传到长安。诸国都平定下来,冯奉世的威名震动了西域。宣帝召见韩增,说:“祝贺将军举荐的人很称职。” 永光二年秋天,陇西郡羌族的旁支反叛,皇帝下诏召见冯奉世等人入朝商议对策。当时,连年庄稼收成不好,朝廷正在为此忧虑,却又遇到羌族叛变。冯奉世说:“羌族贼兵近在国境以内背叛,假如不及时诛灭,就没有办法制服远方的蛮夷。我愿意率领军队讨伐他们。” (皇帝)当即派遣冯奉世率领一万二千兵马出发,到陇西郡,分别屯兵三处。冯奉世向皇帝详细上报地形和需要多少部队的计划,请求增兵三万六千人才足以解决战事。书信上奏,皇帝发兵六万多人,封太常弋阳侯任千秋为奋武将军前去辅助他。冯奉世上奏说:“希望得到大批士兵,不必劳烦大将。” 十月,军队都集合到陇西郡。十一月,一齐进攻。羌族贼兵大败,被斩杀首级者数千个,余下的都逃出边境。第二年二月,冯奉世回到京师,改任左将军,光禄勋的职位不变。之后记功封爵,皇帝下诏说:“羌族贼兵凶残狡黠,杀害官吏百姓。左将军光禄勋冯奉世前时率领军队征讨,斩首八千余人,夺取牛马羊数以万计。赐冯奉世关内侯的爵位,食邑五百户,黄金六十斤。” 之后一年多,冯奉世病故。他任武将官职前后有十年,为杀敌卫国的老将,功名次于赵充国。
/
本文档为【小学语文闹花灯课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