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宏观经济学——第六章 经济周期理论

2017-09-26 26页 doc 111KB 198阅读

用户头像

is_654168

暂无简介

举报
宏观经济学——第六章 经济周期理论宏观经济学——第六章 经济周期理论 第六章 经济周期理论 (一)名词解释 1(经济周期 2(收缩阶段 3(扩张阶段 4(繁荣阶段 5(衰退阶段 13(经济波动上限 14(经济波动下限 15(乘数一加速数模型 (二)选择题 1(经济波动的周期的四个阶段依次为( )。 A(繁荣 衰退 萧条 复苏 B(萧条 繁荣 衰退 复苏 C(衰退 繁荣 萧条 复苏 D(以上各项均对 2(经济增长从正常水平扩张到谷顶称为( )。 A(繁荣 B(衰退 C(萧条 D(复苏 3(经济增长从正常水平收缩到谷底称为( )。 A(繁荣 B(...
宏观经济学——第六章  经济周期理论
宏观经济学——第六章 经济周期理论 第六章 经济周期理论 (一)名词解释 1(经济周期 2(收缩阶段 3(扩张阶段 4(繁荣阶段 5(衰退阶段 13(经济波动上限 14(经济波动下限 15(乘数一加速数模型 (二)选择 1(经济波动的周期的四个阶段依次为( )。 A(繁荣 衰退 萧条 复苏 B(萧条 繁荣 衰退 复苏 C(衰退 繁荣 萧条 复苏 D(以上各项均对 2(经济增长从正常水平扩张到谷顶称为( )。 A(繁荣 B(衰退 C(萧条 D(复苏 3(经济增长从正常水平收缩到谷底称为( )。 A(繁荣 B(衰退 C(萧条 D(复苏 4(当某一社会经济处于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时( )。 A(经济的生产能力超过它的消费需求 B(总需求逐渐增长,但没有超过总供给 C(存货的增加与需求减少 D(总需求超过总供给 5(萧条阶段经济的主要特征是( )。 A(投资高涨,生产就业增加 B(投资减少,产品积压C(大量工厂倒闭 D(大量机器更新 6(复苏阶段经济的主要特征是( )。 A(大量机器更新 B(投资减少,产品积压C(大量工厂倒闭 D(物价下跌 7(根据现代经济周期理论的定义,经济周期是指( )。 A(GDP值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B(人均GDP值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 C(GDP值增长率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D(以上各项均对 15中周期的每一个周期为( )。 A(5,6年 B(7,10年 C(15,25年 D(50年左右 20(经济周期的中心是围绕( )。 A利率波动 B(通胀率波动 C(国民收入波动 D(就业率波动 21(一国在一段时期内GNP的增长率在不断降低,但是总量却在不断提高,从经济周期的角度看,该国处于 ( )阶段。 A(复苏 B(繁荣 C(衰退 D(萧条 38(加速原理断言( )。 A(GDP的增加导致投资数倍增加 B(GDP的增加导致投资数倍减少 C(投资的增加导致GDP数倍增加 D(投资的增加导致GDP数倍减少 39(下述哪一项说法正确表达了加速原理( )。 A(投资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数倍变动B(消费支出随着投资的变动而数倍变动 C(投资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增长率数倍变动D(消费需求的变动引起投资的数倍变动 40(根据凯恩斯学派的观点,经济之所以会发生周期性波动,是因为( )。 A(乘数作用 B(加速数作用 C(乘数和加速数的交织作用 D(外部经济因素的变动 41(当国民收入在乘数和加速数的作用下趋于扩张时,其增加将因( )而放慢。 A(加速系数下降 B(边际消费倾向提高 C失业的存在 D(充分就业 42.当国民收入在乘数和加速数的作用下趋于下降时,其减少将受到下述哪项因素而放慢( )。 A.失业增加 B边际消费倾向下降 C(加速系数上升 D(总投资降为零 43(乘数原理加速原理的关系是( )。 A,乘数原理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加速原理说明投资的决定 B(两者都说明投资的决定 C(乘数原理解释经济如何走向繁荣,加速原理说明经济怎样陷人萧条 D(只有乘数作用时国民收入的变动比乘数、加速数作用相结合时的变动要更大一些 (三)判断题 1(经济增长从谷底水平扩张到正常水平称为繁荣阶段。( ) 2(经济增长从谷顶水平收缩到正常水平称为萧条阶段。( ) 3(繁荣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投资减少、产品积压。( ) 4(衰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大量机器更新。( ) 7(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的太阳黑子周期学说认为太阳黑子周期性爆发导致气候变化,使得农业出现丰歉之年,从而使得经济相应地出现繁荣与萧条的波动。( ) 8(从经济周期的角度看,一国在一段时期内GDP的总量在增加,但GDP的增长率下降,说明该国处于复苏阶段。( ) (四)问答题 1(经济周期各个阶段的特征是什么, 2(西方经济学家将经济周期分为哪些类型,经济周期的波动有哪些特点, 3(西方经济理论中关于政府在经济周期波动中的作用有哪些观点, 4(投资过多论怎样解释经济周期, 5(消费不足论怎样解释经济周期, 13(评述乘数和加速数原理相互作用模型。 14(分析和评论加速数原理。 15(试运用乘数一加速数模型解释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第七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一)名词解释 1(通货膨胀 2(价格水平3(价格指数 4(消费价格指数(CPI)5(生产者价格指数(PPI) 6(通货膨胀率13(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15(成本推动通货膨胀16(工资推动通货膨胀18(利润推动通货膨胀19(混合通货膨胀20(结构性通货膨胀29(自然失业率 30(摩擦性失业31(周期性失业 33(结构性失业 34(自 (非自愿失业 愿失业35 (二)选择题 1(通货膨胀是( )。 A货币发行量过多而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普遍持续的上涨 B(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的黄金量 C(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商品的价值量D(以上都不是 2(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下列( )因素最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A(进口增加 B(工资不变但劳动生产率提高 C(出口减少 D(政府支出不变但税收减少 3(经济已达充分就业,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得价格水平( )。 A(提高 B(下降 C(不变 D(不确定 4(经济已达充分就业,货币流通速度不变,扩张性财政政策没有导致通货膨胀, 可知经济运行于LM曲线( )。 A(一般区 B(古典区 C(陷阶区 D(不确定 5(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是( )。 A(通常用于描述某种供给因素所引起的价格波动 B(通常用于描述某种总需求的增长所引起的价格波动 C(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商品的价值量 D(以上均不是 6(在下列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中,( )最可能是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的原因。 A(银行存款增加 B(预算赤字 C(世界性商品价格的上涨 D(投资增加 7(经济处于充分就业均衡时,( )。 A(政府支出减少导致通货膨胀率一直降下去 B(在短期内降低名义货币供给的增长不会影响产量但可以降低通货膨胀率 C(在短期内降低名义货币供给的增长会降低通货膨胀率和产量水平 D(在短期内降低政府支出会降低通货膨胀但不影响产量 8(政府增加货币发行量,价格水平( )。 A提高 B(下降 C(不变 D(不确定 9(经济实现充分就业,扩张货币而未发生通货膨胀,表明经济运行于LM曲线( )。 A(一般区 B(古典区 C(陷阶区 D(不确定 10(财政部向中央银行借债弥补财政赤字,导致高能货币(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不确定 11(为了压低利息率,中央银行收购公众持有的债券,使高能货币(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不确定 12(财政部向公众借债弥补财政赤字,导致债券价格( )。 A(提高 B(下降 C(不变 D(不确定 13(中央银行收购公众持有的债券,导致债券价格( )。 A提高 B(下降 C(不变 D(不确定 15(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指( )。 A收入结构变化 B(收入普遍上升 C(收入普遍下降 D(债权人收入上升 16(抑制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应该( )。 A(控制货币供应量 B(降低工资C(解除托拉斯组织 D(减税 (应付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的方法是( )。 17 A(人力政策 B(收入政策C(财政政策 D(三种政策都可以 18(收入政策主要是用来对付( )。 A(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B(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C(需求结构性通货膨胀 D(成本结构性通货膨胀 19(由于经济萧条而形成的失业属于( )。 A(摩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C(周期性失业 D(永久性失业 20(如果某人由于纺织行业不景气而失去工作,这种失业属于( )。 A(摩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C(周期性失业 D(永久性失业 21(如果某人刚刚进人劳动力队伍尚未找到工作,这种失业属于( )。 A(摩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 C(周期性失业 D(永久性失业 22(由于劳动者自身素质较差而导致的失业属于( )。 A(摩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C(需求不足型失业 D(自愿失业 23(下列关于自然失业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失业率是历史上最低限度水平的失业率 B自然失业率与一国的经济效率之间关系密切 C(自然失业率恒定不变 D(自然失业率包含摩擦性失业 24(以下( )情况不可能同时发生。 A(结构性失业和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B(需求不足失业和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C(摩擦性失业和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D(失业和通货膨胀 25(为减少经济中存在的失业,应采取的财政政策工具是( )。 A(增加政府支出 B(提高个人所得税C(增加失业保险金 D(增加货币供给量 26(菲利普斯曲线说明( )。 A(通货膨胀导致失业 B(通货膨胀是由行业工会引起的 C(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呈负相关D(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呈正相关 (三)判断题 1(如果你的房东说:“工资、公用事业及别的费用都涨了,我也只能提高你的房租。”这属于需求推进的通货膨胀。( ) 2(如果店主说:“可以提价,别愁卖不了,店门口排队争购的多着哩~”这属于成本类型的通货膨胀。( ) 3(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工作做了,才是充分就业。( ) 4(当社会上失业率很高时,人们会估计政府要实行膨胀性经济政策,这属于适应性预期。( ) 5(摩擦性失业是一种自愿性失业。( ) 6(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相比,前者更严重。( ) 7(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前者不可以消除,后者是完全可以消除的。( ) 8(失业持续的时间越长,失业频率越高,自然失业率就越高。( ) 9(通货膨胀意味着不同的商品价格将按相同的比例上升。( ) 10(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含义是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同时上升。( ) (四)问答题 1(简述导致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 2(怎样理解通货膨胀周期的四个阶段, 3(通货膨胀有哪些经济效应, 10(概述降低通货膨胀的措施。 (五)计算题 1(假定总需求函数为 Y,120,(200,P),充分就业产出为300。 (1)求充分就业时的价格。 (2)若总需求扩张为 Y,160,(200,P),价格提高多少, 2(假设总需求函数为 Y,120,(200,P),总供给函数为 Y,10P。 ds (1)假设均衡状态为充分就业,求总产出和价格。 (2)假设由于工资提高,总供给函数变为Ys,SP,求总产出和价格的变化。 第六章 经济周期理论 一、名词解释 1(经济周期:亦称经济循环或商业循环,指总体经济活动的扩张和收缩交替反复出现的过程。现代经济学中关于经济周期一般是指经济增长率的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而不是经济总量的增加和减少。在经济分析中,每一个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即经济繁荣阶段,衰退阶段,萧条阶段和复苏阶段。 2(收缩阶段:是指一个经济周期中经济波动从峰顶到谷底的变动过程,这一阶段包括了传统的衰退和萧条两个阶段。早期的经济学家认为收缩阶段就是经济绝对量的减少过程,现代经济学家则认为收缩阶段是经济增长率的减少过程。 3(扩张阶段:是指一个经济周期中经济波动从谷底到峰顶的变动过程,这一阶段包括了传统的复苏和繁荣两个阶段。早期的经济学家认为扩张阶段就是经济绝对量的增加过程,现代经济学家则认为扩张阶段是经济增长率的增长过程。 4(繁荣阶段:在经济繁荣阶段,生产就业增加,投资高涨,市场兴旺,货币信贷扩张物价上升,利润增加。 5(衰退阶段:在经济衰退阶段,生产下降,失业增加,货币流通量或其增长率减少,利息率下跌,市面萧条,物价下跌,利润减少。 13(经济波动上限:经济波动的上限是指产量或收入无论怎样增加都不会超过这一条界限,它取决于社会已经达到的技术水平和一切资源可以被利用的程度。在既定的技术条件下,如果社会上一切可被利用的生产资源已充分利用,经济的扩张就会遇到 不可逾越的障碍,量停止增加,投资也就停止增加,甚至减少。这就是波动的上限。 14(经济波动下限:经济波动的下限是指产量或收入无论怎样收缩都不会超过这一条界限,它取决于总投资的特点和加速作用的局限性。因为总投资降至最小时,本期厂商不购买任何机器设备,即总投资等于零。这就构成了衰退的下限。又因为从加速原理来看,它是在没有生产能力剩余的情况下才起作用。如果厂商因经济收缩而开工不足,企业有过剩的生产能力,则加速原理就不起作用了,此时只有乘数作用。经济收缩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停止收缩,一旦收入不再下降,乘数作用又会使收入逐渐回升。这就是经济波动的下限。 15(乘数一加速数模型:又称“汉森一萨缀尔森模型”。乘数原理说明投资的变动可以引起国民收入的加倍变动;加速数原理表述了随着国民收入的变动,投资加速增加的现象。两者结合起来可以解释在国民收入中,投资、消费和收入是相互影响、相互加速的,这就解释了经济中扩张与衰退交替并形成经济周期的现象。 四、问答题 ?1(答:经济周期亦称经济循环或商业循环,指总体经济活动的扩张和收缩交替反复出现的过程。现代经济学中关于经济周期一般是指经济增长率的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而不是经济总量的增加和减少。在经济分析中,每一个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即经济的繁荣阶段,衰退阶段,萧条阶段和复苏阶段。各阶段主要特征如下: 繁荣阶段的主要特征:需求不断增加,产品畅销、批发商和零售商的存货减少,纷纷向生产厂家订货;厂家利润大大提高,从而刺激投资增加;就业率不断提高,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工资和价格水平不断上涨;整个社会充满乐观气氛。衰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经济开始收缩,投资减少、生产下降、失业率上升。需求下降;销售量下降、产品积压,导致价格水平下跌;整个社会形成普遍的生产过剩,部分工厂倒闭;悲观情绪笼罩整个社会。 萧条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生产继续下降,井达到最低点;劳动者大量失业,大量工厂倒闭;价格水平很低;整个社会陷人“恐慌”之中。 复苏阶段的主要特征:大量被磨损的机器设备开始更新;就业率、收入、消费支出开始上升;企业利润有所增加,经济开始回升;对前景的悲观情绪逐渐转变为乐观情绪。 ? 2(答:19 世纪中叶以来,经济学家在探索经济周期问题时,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解释。 康德拉耶夫周期是前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耶夫首先提出的,又称长波周期或长波,指周期长度平均为50年左右的经济循环。一般认为长波周期起因于技术革命。 朱格拉周期是法国的经济学家朱格拉首先提出的,又称中波周期或中波,指周期长度为7至10年的经济循环。一般认为中波周期起因于设备投资的循环。 基钦周期是英国的经济学家基钦首先提出的,又称短波周期或短波,指周期长度平均为40个月左右的经济循环。基钦认为这种周期是由于心理原因所引起的有节奏的运动结果,而这种心理原因又是由于受农业欠收影响的粮食价格变动所造成的。一般认为短波周期起因于库存调整的循环。 库兹涅茨周期是美国的经济学家库兹涅茨首先提出的,指周期长度平均为15,25年的周期。这种周期与房屋建筑业的兴盛和衰退紧密相关,因此又称为建筑业周期,这也是一种长周期。 经济周期的波动有二个特点:(1)每一个经济周期都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繁荣与萧条是相互交替的,在交替中有两个不同的转折点。如果经济是由繁荣转向萧条或者说收缩,则转折点就是衰退;如果经济由萧条转向繁荣或者说经济 活动水平由收缩转向扩张,那么,转折点就是复苏。繁荣与萧条是相互交替的,衰退与复苏也是相互交替的。(2)虽然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从逻辑上肯定这个顺序排列,但他们在每次周期中的长度和实际形态将会有很大的差异。(3)在一定时期内,存在着生产能力的增长趋势。所以,在某一萧条阶段中,其实际的生产和就业水平有可能出现比以前周期繁荣阶段的峰顶还要高的状况。 ?3(答:(1)传统的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中存在引起波动的内生力量,即波动的根源是内生的,因而经济的上升和下降的波动也是可以预测的,从而政府的政策在减轻经济波动方面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乘数一加速数模型就是这样的理论。 (2)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波动是经济的外在冲击的结果。这种冲击是不可预期的、随机的,因而政府是无法控制的,市场则可以有效率地适应这些冲击。 (3)货币主义和新古典主义则把波动归结为政府的错误导向特别是政府货币政策的结果。比如政府的货币政策就有可能使价格和产出发生波动。因而政府不仅不能解决经济波动的问题,而且还会制造经济波动。 (4)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经济波动的原因既来自经济内部,也来自经济外部。波动起因于总需求和总供给两方面的冲击,外生冲击的影响由于经济结构而被扩大并且被延长。这种波动仅靠市场经济本身是无法得到迅速的调整的,尤其衰退期更是如此,因此需要也能够利用政府政策来刺激经济。 ?4(答:该理论对经济由繁荣转向萧条的解释是:在经济扩张过程中,投资过度扩张。而投资过度扩张造成两方面结果:一方面,投资品过剩、消费品不足。消费品不足限制了就业的增加,从而使扩大了的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利用。另一方面,资本不足或储蓄不足。尽管投资过度扩张已经侵蚀了一部分消费,使储蓄增加,然而储蓄增加仍然赶不上投资增加,结果造成储蓄不足或资本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投资扩张不可能继续进行下去。由于这两方面原因,经济势必由繁荣转向萧条。 ?5(答:消费不足论认为:随着经济的高涨、投资活跃,投资品部门产出增加。投资品一般具有较长的生产周期。只有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投资品的增加才会带动消费品的增加。当这一转化尚未完成时,市场上消费品的供给显得不足,于是消费品价格上涨。这一情况不仅刺激企业继续增加投资,而且刺激企业采用资本集约化的生产方式迂回地提供更多的消费品。于是,投资品部门孤立地向前发展。当投资品大量增加终于导致消费品大量增加的时候,过多的消费品供给由于消费(需求)不足而造成大量的商品积压。消费品供给过剩又导致投资品供给过剩,于是爆发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13(答:这一模型用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体系本身所具有的产生周期性波动的功能;二是经济波动的原动力来自外界的冲击。在影响经济波动的各种变量中,投资起重要作用。从长期来看人们的消费、储蓄和收入大致稳定。但投资与收入之间关系极不稳定。投资的少量变动会引起收入较大的变动;反过来,收入少量的变动会引起投资需求的较大变动,正是这种关系引起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乘数理论是指投资变动引起收入变动的理论;加速原理是指收入或消费需求的变动引起投资变动的理论。 乘数与加速原理相互作用模型又称“汉森一萨缪尔森模型”,是说明乘数与加速原理结合而产生的经济周期波动的数学模型。投资乘数理论是用来说明投资的变动将如何引起收入的变动。加速原理是说明收入的变动将如何引起投资的变动。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凯恩斯只注重了乘数作用,而忽略了加速系数的作用,应该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说明收入、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因此,美国经济学家汉森和萨缪尔森建立了乘数与加速原理相互作用模型。其内容如下: 设边际消费倾向为c;加速系数为a;本期收入为Y,上一期收入为Y;本期消费为C;上一期消费为C;;本期消费由 tt-1tt-1上一期收入与边际消费倾向决定; 自发投资为I;引致投资为I;本期投资为I,I,I,I,a(C,C)。所以, 0it0i0tt-1 在乘数与加速原理结合的模型中,其基本公式为 C,cY tt-1 I,I,I,I,a(C,C) t0i0tt-1 Y,C,I,cY,,I,a(C,C」 tttt-10tt-1 根据上述模型,可以得出两点结论: (1)在国民收入中,投资、消费和收入是相互影响、互相加速的。如果自发投资是一个固定的量,依靠经济本身的调整,就会自发形成经济的周期波动,经济的扩张与衰退正是乘数与加速原理相互作用而决定的。 (2)为了减少经济的周期波动,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政府有必要对宏观经济进行干预。干预的办法可有多种选择,如影响私人投资,或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者影响人们的消费在收入增量中的比例等。 乘数和加速原理相互作用模型,是凯恩斯主义者解释经济周期的主要理论,这一模型可以部分地解释西方经济出现周期性波动的原因。因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投资的变动能引起国民收入的变动,而国民收入的变动又会引起投资的变动。前者是投资乘数的作用,后者是加速原理的作用,乘数与加速原理的相互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对经济周期的变动也确实起一定作用。 ?14(答:凯恩斯在《通论》中,只分析了投资的乘数作用,而忽视了收入变化对投资的影响。西方经济学认为应该用加速原理进行补充,才能充分估计乘数的作用对能解释收入的周期波动。 加速原理是根据现代化大生产大量应用固定资产的技术特点,用来说明收入或消费变动与投资变动之间关系的理论。随着收入的增加,引致消费的增加,刺激了产品的需求,这势必要求增加投资以适应扩大了的需求。所以,加速原理的基本观点在于,投资是收入的函数,收入或产量的增加将引起投资的加倍增加,即投资的增加比收入或消费增加的速度快。加速原理运用的概念主要有两个: 一是资本一产出比率。这是指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资本量。为简化分析,往往假定这个比率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不变。 如果用K表示资本量,Y表示产量,v表示资本一产量比率,则 v= K,Y或 K,vY 二是加速数。这是指增加一单位产量所需要增加的资本量,即资本增量和产量增量之比。 如果用V表示加速数,I表示总投资的改变量即本期净投资,Y表示本期收入,Y表示上期收入,其间的关系可以写成I,V,tttlt(Y,Y)。 ,ttl 这表明投资并不是绝对收入量的函数,而是收入变化量的函数。 加速原理是对凯恩斯理论的补充,是一个分析工具。它补充了乘数作用的不足,更全面地解释了经济波动的原因。加速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化大生产中固定资本比重较大的技术特点,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但是,加速原理中关于产量变动同投资有严格的固定关系的假定是不符合实际的。另外加速原理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是社会不存在过剩的生产能力,这也是不符合实际的。 ?15(答:按照乘数一加速数模型,在乘数作用下,投资变动会导致收入的多倍变动;而在加速数作用下,收入变动又会引起投资的多倍变动。正是这种双重作用引起了经济的周期波动。 假设由于新发明的出现使投资的数量增加。投资数量的增加会通过乘数作用引起收入多倍增加。假定边际消费倾向既定,当收入增加时,人们会购买更多的物品,从而使整个社会的物品销售量增加。通过加速数的作用,销售量的增加会促进投资以更快的速度增长,而投资的增长又使国民收入增长,从而销售量再次上升。 如此循环往复,国民收入不断增大,于是,社会便处于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然而,社会资源是有限的,收入的增长会遇到资源的界限。此时,经济达到峰顶,收入不再增长,销售量也不再增长。根据加速原理,这意味着净投资量下降为零。由于投资的下降,收入减少,从而销售量也减少。又根据加速原理,这使得投资进一步减少,而投资的减少又使国民收入进一步下降。如此循环往复,国民收入会持续下降。这样,社会便处于经济周期的衰退阶段。 收入的持续下降使社会最终达到经济周期的谷底。这时,总投资将为零。部分企业感到有必要更新设备,进行重置投资。这样,随着投资的增加,收入又开始上升。上升的国民收入通过加速数的作用又一次使经济进人扩张阶段。于是,一次新的经济周期又已经开始。 第七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一、名词解释 1(通货膨胀:指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的状态。以价格水平的概念进行衡量,通货膨胀指的是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价格水平持续地和显著地上涨。单个商品价格的上涨并非通货膨胀,价格水平偶然的上涨也不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程度通常由通货膨胀率衡量。其公式为π,(P一P),P,其中π为t时期的通货膨胀率;P和P分别ttt-1t-1ttt-1为t时期和t,1时期的价格水平。 2(价格水平:是用来描述整个经济中的各种商品和劳务价格的总体平均数。作为总量指标,价格水平主要是由价格指数来衡量的。常用的价格指数包括GDP折算指数,消费价格指数和生产者价格指数。价格指数越高,价格水平就越高。 3(价格指数:是用来衡量整个经济的价格水平的指标。常用的价格指数有GDP折算指数,消费价格指数和生产者价格指数。 4(消费价格指数(CPI):用来衡量最终消费品价格的平均水平的价格指数。其具体含义是一篮子消费品以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和以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的比。 5(生产者价格指数(PPI):用来衡量生产原料和中间投人品等价格水平的价格指数。其具体含义是一篮子商品以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和以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的比。与CPI不同之处在于其包括原料和中间产品,能够衡量销售过程开始阶段的价格水平,成为一般价格水平变化的信号和经济周期的指示型指标之一。 6(通货膨胀率:用来衡量通货膨胀程度的指标。其具体含义是价格水平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变动的百分比。用公式表示为π二(P,P),P,其中π为t时期的通货膨胀率;P和P分别为t时期和t,l时期的价格水平。 ttt-1t-1ttt-1 13(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其一般的描述为“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 15(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 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生产成本的提高一方面可体现在工资水平上升,原材料和能源等涨价;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厂商为追逐垄断利润而限制产量,从而引起价格水平的普遍上涨。在现有的价格水平下,工人如果要求提高实际工资,厂商能够雇佣的工人就会减少,其产量就会随之减少,导致供给曲线向左移动,总需求水平超过总供给,价格水平上升。与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不同的是,在短期,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将减少经济的产出水平。 16(工资推动通货膨胀: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造成的过高工资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18(利润推动通货膨胀:是指由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利用市场势力谋取过高利润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19(混合通货膨胀:由供给和需求双方面引发的通货膨胀被称为混合通货膨胀。 20(结构性通货膨胀: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仅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被称作结构性通货膨胀。 29(自然失业率: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所谓没有货币因素干扰,指的是失业率的高低与通货膨胀高低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 30(摩擦性失业:指因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或因经济变动过程中工作转换而产生的失业。它被看作一种求职性失业,即一方面存在职位空缺,另一方面存在着与此数量对应的寻找工作的失业者,这是因为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不完备,厂商找到所需要的雇员和失业者寻找合适的工作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 31(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阶段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在经济衰退时期产品的生产和需求下降,因有效需求不足而使部分工人失业,这种失业是和经济的周期变化联系在一体的。它对各行业的影响是不同的。一般来说,需求的收入弹性越大的行业,周期性失业的影响越严重,即人们收入下降,产品需求大幅度下降的行业,周期性失业情况较严重。 33(结构性失业:指因经济结构变化,产业兴衰转移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的特点也是失业与职位空缺并存。 34(自愿失业:指工人所要求得到的实际工资超过了其边际生产率,或不愿接受现行的工作条件而未被雇佣所造成的失业。 35(非自愿失业:指具有劳动能力并愿意按现行工资率就业,但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找不到工作造成的失业,因而这种失业是可能被总需求的提高而消除的,这种失业与需求不足型失业是一致的。 四、问答题 ?l(答:导致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三类: (1)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是从市场上购买者对产品的过多需求来解释物价上涨,故又称为买方通货膨胀,这里的需求包括诸如私人部门的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政府财政政策有关的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降低所得税率从而增加人们可支配的收入引起的个人消费需求的增加,以及货币供应量的增加等等。在现有的价格水平下,如果经济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水平,就会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引起通货膨胀。而引起总需求扩大的因素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因素称为实际因素,诸如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扩大,政府支出增加、减税以及一国净出口水平的增加都会使得产品市场上IS曲线向右移动,从而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使经济在现有的价格水平下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另一类是所谓的货币因素,即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或实际货币需求的减少,导致LM曲线向右移动,同时也会导致总需求水平增加,而总需求的增加又会在使价格水平上升的同时,使产量增加。随着经济接近充分就业的产量水平,总需求再增加,产出就不能再增加,而只会导致价格水平的上升,造成通货膨胀。需要指出的 是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主要是针对充分就业时的情形提出的。 (2)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水平上升是由生产成本提高而推动的。它又可细分为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和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劳动市场上的“垄断者”——工会运用它所掌握的市场权力,通过集体谈判的形式要求增加工资,资方因惧怕工人罢工而避免正面对抗,同意增加工资,而将工资的上升打人成本转嫁到消费者头上,产品价格的上涨使总供给曲线AD向上移动,从而产生通货膨胀,而不论此时需求方面是否存在过度需求。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不完全竞争市场中的厂商对利润的追逐,他们可以利用其垄断地位通过利润加成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从而造成产品价格上涨,总供给曲线AD向上移动。除了工资和利润上升的推进,原料和能源等涨价也会使成本提高,使总供给曲线AD向左上方移动,形成通货膨胀。 此外,许多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的根源不是单一的总需求拉上或总供给推进,而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把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起来分析通货膨胀原因的方法称为供求混合推进通货膨胀。 (3)结构性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又称为“部门需求移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一个迅速发展变化的经济中,需求扩大的那些产业部门,工资和物价将上升,这些部门的产品价格作为其他部门的产品的成本因素,带动物价一个部门接着一个部门上升。与此同时,那些需求衰落的部门,工资与物价并不因需求减缩而下跌,这就引起了平均物价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部门需求结构的变化,而呈现持续上升的长期趋势,造成通货膨胀。 ?2(答:通货膨胀周期的全过程是与经济周期相伴随而生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交替更迭的过程。如图所示: (1)第一阶段源于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缺口。原来的经济处于充分就业均衡,实际国民收入等于潜在的国民收入Y。假设0货币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从AD向右上方移动到AD,结果,总产出从Y增加到Y,物价水平上涨从P移动到P,接着01010l由于工资和物价上涨,供给曲线从AS向左上方移动到AS。当货币供给量适应性地增加,总供给曲线从AD向右上方移动到01lAD,物价再向上涨到P。这就是需求和预期两种因素相互推进形成通货膨胀。 22 (2)第二阶段消除通货膨胀的缺口。当物价水平从P上涨到P以后,货币当局为了遏止通货膨胀,货币供给量停止增加(AD20l 保持不变),但需求因素与预期因素使得总供给曲线AS继续上左上方移动,在这一过程中物价继续上涨伴随着Y的逐渐减缩,1 直到AS与AD相交于E,物价上涨到P,实际国民收入恢复到出现通货膨胀以前的Y的均衡条件MV(AD)=PY=PY。2233022l30这时,劳动市场需求过多引起工资上涨完全消除。但是,经济并不会就此稳定下来,原因是预期因素仍将继续发挥作用,导致总供给曲线AS继续上移到AS。 23 (3)第三阶段“滞胀”阶段。通货膨胀周期转人第三阶段,即“滞胀”阶段,关键在于当物价水平年复一年持续上涨,通货膨胀成为日常生活的正常现象以后,虽然货币紧缩政策导致社会经济已处于短期均衡点E(Y,P),人们预期物价仍将一如303 既往上涨,就是说,预期通货膨胀的惯性导致总供给曲线AS向左上移动。从E(Y,P)点到E(Y,P)点,就是“滞胀”2303444状态:物价水平从P 3 上涨到 P伴随着实际国民收入从 Y减缩到 Y(MV(AD),PY=PY)。 40423044 (4)第四阶段经济复苏阶段。社会经济从经济衰退或萧条阶段转人复苏阶段。E(Y,P)点表示“滞胀”阶段的结束。444 这时大量失业迫使工资下降,同时随着经济衰退的深化和货币紧缩政策持续下去,预期因素反转向有利方向。在这一场合,假如货币供给量继续保持不变(AD保持不变),随着工资和物价下降,就业和生产逐步增长,一直到物价水平降到P,国民经济重23新恢复到充分就业为止。 ?3(答:(1)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首先,通货膨胀是不利于靠固定的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的。对于固定收入阶层来说,其收入是固定的货币数额,落后于上升的物价水平。其实际收入因通货膨胀而变少,他们接受每一美元的收入的购买力将随价格的上升而下降。而且由于他们接受的货币收入没有变化,因而他们的生活水平必然相应地降低。相反月p些靠变动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则会从通货膨胀中得益,这些人的货币收入会走在价格水平和生活费用上涨之前。其次,通货膨胀对储蓄者不利。随着价格上涨,存款的实际价值或购买力就会降低。那些口袋中有闲置货币和有存款在银行的人受到严重的打击。同样,像保险金、养老金以及其他固定价值的证券资产等,它们是作为未雨绸缎和蓄资防老的,在通货膨胀中,其实际价值也会下降。再次,通货膨胀还可以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发生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具体地说,通货膨胀靠牺牲债权人的利益而使债务人获利。 (2)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第一种情况下:随着通货膨胀而出现,产出增加。这就是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的刺激,促进了产出水平的提高。假设总需求增加产生经济复苏,造成一定程度的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在这种条件下产品的价格会跑到工资和 其他资源的价格的前面,由此扩大了企业的利润。利润的增加就会刺激企业扩大生产,从而发生减少失业,增加国民产出的效果。这种情况意味着通货膨胀的分配后果会被更多的就业、增加产出所获得的收益所抵消。第二种情况下:成本推进通货膨胀引致失业。假定在原总需求水平下,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如果发生成本推进通货膨胀,则原来总需求所能购买的实际产品的数量将会减少。那就是说,当成本推进的压力提高物价水平时,一个已知的总需求只能在市场上支持一个较小的实际产出。所以,实际产出会下降,失业会上升。第三种情况下:极度通货膨胀导致经济崩溃。随着价格持续上升,居民和企业会产生通货膨胀预期,即估计物价会再度升高。这样,人们就不会让自己的储蓄和现行的收入贬值,而宁愿在价格上升前把它花掉,从而产生过度的消费购买,这样,储蓄和投资都会减少,使经济增长率下降。随着通货膨胀而来的生活费用的上升,劳动者会要求提高工资,这不但会要求增加工资以抵消过去价格水平的上升,而且要求补偿下次工资谈判前可以预料到的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企业在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增加存货,以便在稍后按高价出售以增加利润,这种通货膨胀预期还可能鼓励企业增加新设备投资。但企业这些行为到无法筹措到必需的资金时就会停止。这时,企业被迫减少存货,生产就会收缩。当出现恶性通货膨胀时,货币就不能执行它作为交换手段和贮藏手段的职能,经济就会崩溃。 ? 10(答:对于通货膨胀的定义、类型、原因和影响等方面不同的流派有着不同的看法,但在反通货膨胀方面各方的观点基本统一。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紧缩性需求管理。需求管理是指国家运用财政、货币政策调节社会总需求,使之和总供给相适应,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目标的政策措施。按照凯恩斯的收入均衡分析和有效需求原理,真正的通货膨胀只有达到充分就业以后,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才会产生。要消除通货膨胀,国家可以采用紧缩性政策以压制总需求,措施有: 首先,紧缩性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包括税收和支出两方面,紧缩性财政政策就是增加税收、减少支出的政策。根据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增加税收能够压缩社会总需求,减少财政支出可以减少需求。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结果是出现了财政盈余,此时应该把财政盈余冻结起来备用。 其次,可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消除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主要有:第一是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出售政府债券,购买政府债券的人用商业银行的支票来支付所购买的债券,中央银行根据支票向商业银行提款,这就减少了商业银行的储备金;同时,由于政府在公开市场上抛售债券,会降低债券的价格,实际上就是提高了贷款利率。第二是提高贴现率。提高贴现率是指提高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在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减少贴现数量时,商业银行的储备金就会减少,同时也会引起商业银行相应的提高贷款利率。第三是提高法定准备金率。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会使商业银行储备金不足,因而不得不收回部分贷款,被收回的贷款用活期存款来支付,这就减少了货币的供给量。 货币学派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纯粹的货币现象,要控制通货膨胀,实现经济稳定,最根本的措施就是控制货币供应增长率,使之与经济增长一致。货币学派提出“简单”的货币政策,即中央银行把货币供给增长率保持在某一水平上。这时,在市场价格机制充分发挥作用时,由利息率、工资率、价格等自动调节来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 (2)收入政策和收入指数化。紧缩性需求管理压缩社会总需求是针对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为了对付非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西方经济学家们提出了收入政策和收入指数化的措施。 收入政策:又称工资一物价管制政策。这是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在通货膨胀时期用来限制货币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增长的经济政策。收入政策的主要内容是:第一,规定工资和物价增长。即确定一个工资和物价增长的客观标准,并用课税作为手段来实施与推行,遵守者可有减税奖励,违反者要有增税惩罚。第二,公布“工资一物价指导线”。政府通过说服或强制的施加压力,使企业和工会自愿限制工资和物价的增长速度。第三,实行“工资一物价管制”。在通货膨胀时,政府公布在一定时期对工资和物价实行强制性的冻结。收入政策的理论基础是微观市场结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存在,使得生产要素市场的工资和商品市场的价格刚性推动着工资与物价交替上升导致结构性通货膨胀。然而,从西方各国实际看,收入政策实施遇到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 收入指数化:货币学派提出了收入指数化的政策措施。主要内容是:把工资和薪金、储蓄和债券的本金和利息、租金、养老金、保险金和各种福利津贴等名义收入同生活费用指数紧密联系起来,名义收入同消费价格指数直接挂钩,即对各种名义收入实行指数化,使其能按照物价指数的变动而随时得到调整,以抵消物价波动时对各种收入的影响。收入指数化的作用是有限的,官方编制的消费物价指数可能压低物价实际的涨幅。由于编制物价指数与依据物价指数对收入进行调节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因此工资调整往往滞后于物价上涨。 (3)供给管理。西方经济学家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重视与强调了社会总供给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提出与分析了供给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劳动力市场结构对失业的影响等,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供给管理政策。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从长期看,发展生产、增长有效供给也是控制物价上涨和反通货膨胀的对策。 供给管理政策除收入政策和收入指数化之外,还有人力政策和经济增长政策。首先,可用人力政策。这是20世纪60年代由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的,又称就业政策,目的在于改善劳动市场就业结构,减少失业,其主要内容有:增加对国民的教育和技术上的投资,增加教育经费和制定开发人才的战略,建立一套科学的、高效的人才建设模式和策略,建立相应的人才的培养、开发、智力投资的和规定。其次,可使用经济增长政策。从长远看,决定社会总供给的最重要的因素是经济潜力或生产能力。因此,提高和增强经济潜力或生产能力的经济增长政策就成为供给管理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有:提高劳动力数量和质量;重视资本积累;鼓励技术进步;实行国民经济计划化与平衡增长战略。 总之,政府在制定和实施反通货膨胀政策过程中,不能单纯的运用一种政策,而要注重各种经济政策的综合运用及配合协调。 五、计算题 ?l(解:(1)因为,充分就业时的产出水平为300 由题意可知, Y,120,(200,P) P,200,(Y,120) ,200,(300,120) ,1.l 在此经济水平下,充分就业的价格水平为1.l。 (2)当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为300时, Y,160,(200,P) P,200,(300,160) =1.4 所以,价格提高了?P,1.4,1.1=0.3 ?2(解:(l)由题意可知: P,13.5,Y,135 即在此经济水平下,经济达到均衡状态的充分就业水平时,总产出为135,价格为 13.5。 (2)由题意可知: P,16.5,Y,132 即在此经济水平下,经济均衡状态时的总产出为132,价格为16.5。 可见,在此经济水平下,工资提高导致价格提高3.0个单位,总产出减少了 3个单位。
/
本文档为【宏观经济学——第六章 经济周期理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