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血小板的检查

2017-12-10 8页 doc 22KB 22阅读

用户头像

is_003124

暂无简介

举报
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血小板的检查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血小板的检查 讲授内容 注解 讲授 (一)参考值: 成人 4-10×109/L 新生儿 15-20×109/L 6个月-2岁 11-12×109/L (二)临床意义 WBC,10×109/L称WBC增多; 低于4×109/L称WBC减少; WBC?or?,主要受N的影响,WBC在生理或病理情况下均可有变异。 1、各种类型白细胞变异的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 (Neutrophil):N是从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而产生的,它的生成受多种因素调控 CFU-S、CSF 、CFU-GM、CFU-G、G-...
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血小板的检查
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血小板的检查 讲授内容 注解 讲授 (一)参考值: 成人 4-10×109/L 新生儿 15-20×109/L 6个月-2岁 11-12×109/L (二)临床意义 WBC,10×109/L称WBC增多; 低于4×109/L称WBC减少; WBC?or?,主要受N的影响,WBC在生理或病理情况下均可有变异。 1、各种类型白细胞变异的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 (Neutrophil):N是从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而产生的,它的生成受多种因素调控 CFU-S、CSF 、CFU-GM、CFU-G、G-CSF 干细胞分裂池(原始、早幼、中幼、晚幼粒、杆状核、分叶核、成熟的粒细胞) 熟记 注解 重点掌握 循环池(外周血功能池)、成熟池、贮存池 边缘池,附于小静脉及Cap壁 各种类型白细胞变异的临床意义: 粒细胞在功能池贮留时间10-12hr,半衰期仅6-7hr 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变形、粘附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 衰老的中性粒细胞主要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 (1)中性粒细胞(N)增多 ?生理性N增多:饱餐、激动、剧烈运动、高温、严寒可使N暂时性? 新生儿、月经期、妊娠5个月以上可增高,生理性增多都是—过性的,不伴有白细胞质量变化 ?病理性N增多:原因很多,大致归为反应性增多和异常增生性增多两大类:反应性增多是机体对各种病因刺激的应激反应,动员骨髓贮存池中的粒C释放或边缘池粒C进入血循环。因此,增多的粒C大多为成熟的分叶核粒C或较成熟的杆状核粒C,而异常增生性增多为造血组织中原始或幼稚粒C大量增生,释 放至外周血中的主要是病理性粒C。 反应性增多 ?急性感染或炎症:是N?最多见原因,尤其化脓性球菌引起的局部炎症或全身性感染,此外,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真菌等,病毒如流行性出血热,乙脑、狂犬病,立克次体如斑诊伤寒,螺旋体如钩体病,梅毒、寄生虫如肺吸虫。 增高程度与病原体种类,感染部位和程度以及机体的反应性有关。 ?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严重外伤、手术、大面积烧伤、心梗、肺梗…… ?急性溶血 RBC大量破坏导致相对缺氧,以及RBC破坏后的分解产物刺激骨髓贮存池中的粒C释放 讲授 代谢性中毒如酮症酸中毒 ?恶性肿瘤 非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有时可出现持续性WBC增高,以N为主,可能的机制为: a. 肿瘤组织坏死的分解产物刺激骨髓中的粒细胞释放 b. 某些肿瘤如肝Ca、肾Ca等肿瘤细胞可产生促粒细胞生成因子 c. 恶性肿瘤骨髓转移破坏骨髓对粒细胞释放的调控作用 异常增生性增多 ?粒C白血病:AML、CML ?骨髓增殖性疾病 (2)中性粒细胞减少 N,1.5×109/L称粒细胞?; N ,0.5×109/L称粒缺 ?感染性疾病 病毒感染:流感、麻疹、风疹、肝炎 细菌感染:伤寒,严重的细菌感染如粟粒性TB 年老:慢性消耗疾病或晚期恶性肿瘤伴感染?预后差 ?血液系统疾病 AA、粒缺、非白血性白血病、恶性贫血、PNH ?物理化学因素、放射线、核素、毒物、药物 ?单核-巨噬C系统功能亢进:脾亢、淋巴瘤 ?其它:SLE、过敏性休克 2)嗜酸性粒细胞 CFU-S?CFU?Eo?Eosinophil E增殖和成熟程序与N相似,成熟的E在外周血中很少,占全身E总数1%左右,大部分在BM和组织中 生理功能主要为吞噬作用,趋化作用 (1)嗜酸性粒细胞(E)? ?变态反应性疾病 哮喘 荨麻疹 药物过敏 ?寄生虫病 血吸虫、丝虫、囊虫 ?皮肤病:湿疹、剥脱性皮炎、银屑病 ?血液病:CML、Lymphoma 、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 ?某些恶性肿瘤:肿瘤转移或有坏死灶的恶性肿瘤 ?某些传染病:传染病感染期,E常?,唯有猩红热急性期E? ?其它:风湿性疾病,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高E综合征:少见,这组疾病包括肺浸润和E?,过敏性肉芽肿,E心(2)E? 临床意义较小,可见于长期应用皮质激素后,伤寒初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 3)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 也是由骨髓干细胞产生,突出的生理功能为参与超敏反应 B表面 熟记 注解 讲授过敏性疾病、血液病(CML、骨纤、慢性溶血、B白血病)、恶性肿瘤转移癌 (2)B? 无临床意义 4)淋巴细胞Lymphocyte 来源于骨髓造血干C,是人体重要的免疫活性C ,它具有与抗原起特异性反应能力 T :胸腺依赖淋巴C 前体C依赖胸腺发育成熟为有功能活性的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功能,占血液中Lc50-70%,寿命长,数月至数年 B:骨髓依赖淋巴C 前体C通过BM发育成熟,参与体液免疫功能,占15-30%,寿命短,4-5天,抗原激活后转化为浆C (1)淋巴细胞增多 生理性?: 儿童,出生4-6天的可达50%,4-6岁后逐渐? 病理性?: ?感染性疾病,病毒、麻疹、风疹、肝炎、传单 ?肿瘤性疾病: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组织移植的排斥反应 :如 GVHD、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2)淋巴细胞减少 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ATG、放射线、免疫缺陷病等 5)单核细胞 Monocyte 成熟的单核C在血液中仅逗留1-3天即逸出血管进入组织或体腔?吞噬和杀灭某些病原体,如病毒、结核菌、病原虫 吞噬红细胞和清除损伤组织及死亡细胞:处理衰老及异常RBC、清理炎症反 ? 应 ?抗肿瘤活性:激活的巨噬细胞在体外对肿瘤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 注解 了解生理性变化规律 ?对白细胞生成的调节: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可产生集落刺激因子(CSF) 单核细胞增多与减少的临床意义如下 (1)单核细胞增多 ?生理性增多:儿童、新生儿可?,达0.09-0.15或更多 ?病理增多 (1)某些感染,如疟疾、黑热病、结核病 (2)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缺恢复期,恶组,淋巴瘤等 (3)急性传染病或急性感染的恢复期 (2)单核细胞减少 一般无重要临床意义 二、外周血白细胞形态 讲授1、核左移: 常见于感染 尤其化脓性感染,也可见于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 ,6 % ,仅有杆状核?称轻度左移; ,10%伴少数晚幼粒称中度核左移; ,25%并出现更幼稚粒C称重度核左移,后者常见于粒C白血病或中性粒C型类白血病反应。 再生性核左移 退行性左移:核左移而WBC不增高,甚至减少者,如AA,粒C?、严重感染、败血症,表示机体反应低下。 2、核右移 主要见于巨幼贫、造血衰竭和应用抗代谢药物治疗时,在感染的恢复期,也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现象, 核右移是由于缺乏造血物质使DNA合成障碍或造血功能减退所致 (二)N常见的形态异常 1、N的中毒性改变 a.细胞大小不均,病程较长的化脓性炎症或慢性感染 b.中毒性颗粒,N胞浆出现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匀的深紫或兰黑色颗粒 c.空泡形成 可能是细胞受损后,胞浆脂肪变性 d.核变性 固缩、溶解、碎裂 2、巨多分叶核N,胞体大,分叶,5,核染色质疏松常见于巨幼贫,抗代谢药物治疗后 3、棒状(Auer)小体: 在Wright染色血涂片中,WBC胞浆中紫红色细杆状物质,1条~数条不等,长1-6μm,只出现在AML,Auer小体可确诊白血病 其他: 与遗传有关的异常形态变化,如P-H畸形,提示病态造血 (三)异型淋巴细胞(abnormal lymphocyte) 外周血有时可见到一种形态变异的不典型淋巴C,正常偶见,,2%,可能由T受抗原刺激转化而来 ?见于: ?病毒感染,如传单 ?药物过敏 ?输血、血透后 ?其它免疫性疾病,放疗后 三、类白血病反应 1、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的血象反应,周围血中白细胞数大多增高,并可有数量 注解 重点掌握 重点掌握 了解概念及鉴别 讲授2、类白血病反应与白血病鉴别 类白血病反应 慢粒白血病 病因 有原发疾病 无 临床表现 原发症状 乏力、低烧、盗汗、消瘦、脾大 WBC计数 <100×109/L 显著增多>100 ×109/L 分类 分叶杆状为主,原粒少 可见各阶段幼稚细胞 嗜酸、嗜碱 不增多 常增多 中毒颗粒 明显 不明显 RBC、Plt 无变化 早期病例轻至中度贫血、血小板数 为:感染、恶性肿瘤、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或出血、外伤、大面积烧伤、 注解 增高,晚期下降 骨髓 无改变 极度增生,粒占90%以上, 以中晚杆为主,原+早<10% NAP 明显? 积分?-0 Ph 染色体 无 阳性90%以上 四、血小板检测 血小板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分化为髓系干细胞,后者再进一步分化而成为巨核细胞集 ),又称巨核细胞系祖细胞,其在血小板生成素(TPO)、 落形成单位(CFU-Meg IL-3等作用下,由原巨核细胞逐步分化为巨核细胞并产生血小 板。 血小板在止血、凝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参考范围: (100~300) ×109/L(15000 ~20000/μl) (二)临床意义 1、血小板减少 1)血小板生成障碍:见于造血功能受损,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放射性损伤、巨幼细胞贫血、骨髓纤维化。 2)血小板破坏过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进行体外循环、药物(如奎宁、磺胺药)过敏、血小板同种抗体(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输血后血小板减少症)等。 熟记 重点掌握 3)血小板消耗增多:见于弥散性血管4)血小板分布异常:脾肿大如肝硬化、Banti综合症等血小板潴留在脾 脏2、血小板增多 1)原发性增多:见于骨髓增殖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特发性骨髓纤维化。 2)反应性增多:见于急性和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恶性肿瘤早期、急 讲授内容 性大失血及溶血之后和脾切除术后等,血小板反应性轻度增多或呈一过性增多。 (三)平均容积(MPV)、分布宽度(PDW) 1、MPV:单个血小板的平均容积。 (1)MPV?: ?血小板破坏增加而骨髓代偿良好 ?造血功能由抑制到恢复 (2)MPV?: ?骨髓造血功能不良致血小板生成减少,持续下降,提示骨髓造血功能衰竭 ?AL 2、PDW:反映PLT 容积大小的离散度,用所测单个PLT容积大小的变异系数表示。 (1)PDW?:PLT均一性高 (2)PDW?:PLT大小不均一,如AML、MA、CML、血栓病、脾切除、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四)血小板形态 1、正常血小板形态: 直径:2-3um,圆/椭圆/不 细胞质淡兰或淡红,中央含细小的嗜天青颗粒 畸形应,2% 颗粒过多/过少,7% 聚集成团或簇 2、大小变化:如巨大血小板(20-50um),见于ITP、AML、 某些反应性骨髓 增生旺盛性疾病 10%,有临床意义。可见幼稚型、蓝色、巨大血小板。 3、形态变化:异常PLT, 4、 分布情况:原发PLT增多症,PLT可聚集成团,PLT无力症则无聚集成堆 的PLT。 注解
/
本文档为【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血小板的检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