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瑞默尔-蒂曼反应

2019-04-19 8页 doc 49KB 60阅读

用户头像

is_995397

暂无简介

举报
瑞默尔-蒂曼反应2020年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仿真模拟五套题主编:掌心博阅电子书特别说明本书严格按照该科目考研复试笔试最新题型、试题数量和复试考试难度出题,结合考研历年复试经验,整理编写了五套复试仿真模拟试题并给出了答案解析。涵盖了这一复试科目常考试题及重点试题,针对性强,是复试报考本校笔试复习的首选资料。版权声明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
瑞默尔-蒂曼反应
2020年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仿真模拟五套题主编:掌心博阅电子书特别说明本书严格按照该科目考研复试笔试最新题型、试题数量和复试考试难度出题,结合考研历年复试经验,整理编写了五套复试仿真模拟试题并给出了答案解析。涵盖了这一复试科目常考试题及重点试题,针对性强,是复试报考本校笔试复习的首选资料。版权声明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www.handebook.com第3页,共30页目录2020年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仿真模拟五套题(一)........42020年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仿真模拟五套题(二)........92020年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仿真模拟五套题(三)......142020年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仿真模拟五套题(四)......192020年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仿真模拟五套题(五)......25www.handebook.com第4页,共30页2020年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仿真模拟五套题(一)一、名词解释1.翻转课堂【答案】翻转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共同研究解决本地化或全球化的挑战以及其他现实世界面临的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前完成自主学习,他们可以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还能在网络上与别的同学讨论,能在任何时候去查阅需要的材料。教师也能有更多的时间与每个人交流。在课后,学生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风格和呈现知识的方式,教师则采用讲授法和协作法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其目标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真实的学习。翻转课堂模式是大教育运动的一部分,它与混合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其他教学方法和工具在含义上有所重叠,都是为了让学习更加灵活、主动,让学生的参与度更强。互联网时代,学生通过互联网学习丰富的在线课程,不必一定要到学校接受教师讲授。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催生“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式”是对基于印刷术的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流程的彻底颠覆,由此将引发教师角色、课程模式、管理模式等一系列变革。2.教师人格。【答案】教师人格指以教师角色为其重要的社会角色的教师主体,在其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履行角色责任和义务中自觉形成的相应的和相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3.目标游离评价。【答案】目标游离评价以斯克里文、斯坦豪斯为代表,主张评价者应关注课程的实施效应,而不是预期效应即原先目标。旨在克服以泰勒为代表的目标达成评价模式的弊端。这一模式提出研究课程运行的整个过程是了解课程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关键。目标游离评价模式采用全方位观察的方法,注重课程目标本身的评价,较好地弥补了结果评价的不足。但它同样存在缺陷:评价以主观评价为主,客观性不够;难以归纳和推广评价结果。4.疏导原则。【答案】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5.价值性教育目的。【答案】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价值判断意义的教育目的,即含有一定价值观实现要求的教育目的,表示人才培养所具有的某种价值取向,是指导教育活动最根本的价值内核。6.班级文化【答案】班级文化是“班级群体文化”的简称,是社会群体的班级所有或部分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班级成员的言行倾向、班级人际环境、班级风气等为其主体标识,班级的墙报、黑板报、活动角及教室内外环境布置等则为其物化反映。二、辨析题7.生产力决定教育性质。【答案】错误。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即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思想政治方向和为谁服务的www.handebook.com第5页,共30页问题。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规格、教育的结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8.教育受制于社会,所以教育要完全服从于社会需要。【答案】错误。(1)教育受制于社会,是因为社会系统中的其他子系统,如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和人口等对教育都有制约作用(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发展水平的高低;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文化知识、模式、传统等都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模式和变革;科技不断促进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2)教育是有相对独立性的,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主要通过其所培养的人作用于社会;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以及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3)所以,教育的发展还是要关注教育自身的相对独立性的,尤其要尊重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考虑人的需要。综上所述,题干的说法忽视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所以错误。9.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答案】错误。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人的发展的关键期,儿童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如青少年的身高和体重有两个生长高峰;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只有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个体身心发展在各个阶段并不是匀速前进的,呈现出加速与平缓交替的状态,如人生最初的婴儿期和少年期是儿童进入成年期以前的两次加速期。这说明人的发展存在关键期,因而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人的发展的关键期。此外,人的身心发展还有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整体性的特点,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10.学校教育应确立德育为首的目标。【答案】这种认识是正确的。通常认为学校教育由德、智、体、美、劳五育构成,五育之间的关系是:德育首位,统领其他各育,智育是基础和条件,美育、体育以及劳动技术教育是途径。但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往往智育首位,德育实效性难保。三、简答题11.学校管理的内容及要求。【答案】(1)教学管理:制定科学的教学质量,对教学质量进行检查和分析,对教学质量进行控制。基本要求有:坚持全面教学质量管理,坚持全过程教学质量管理,坚持全员教学质量管理,坚持全因素教学质量管理。(2)教师管理:教师的选拔、教师的任用、教师的培养、教师的考评。(3)学生管理:学生管理是一项细致复杂而又多层面的工作,其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思想品德管理、学习管理、健康管理、组织管理、课外活动管理等方面。要求:遵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要求,对学生依法进行管理;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学生进行科学管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4)总务管理:要深入基层了解实际情况,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把教学服务放在首位,想方设法为教学提供必要的资金和设备,不断改善教学环境和条件,妥善保管各种仪器和设备,做到物尽其用;坚持勤俭节约、廉洁奉公的原则是做好总务工作的重要保证。12.几种代表性的教育起源理论。【答案】(1)本义教育起源论。本义教育起源论有四种代表性观点:①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是物种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人类和动物共有的本能行为。②心理起源论:教育最初起源于原始人类的那种具有教育意味的无意识模仿。③劳动起源论:劳动创造了人类和社会:劳动过程的复杂性要求通过教育把人类积累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证明:人类原始时代教育活动已经存在了,教育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④社会实践起源论: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的社会实www.handebook.com第6页,共30页践或社会实际生活需要。(2)科学教育起源论:学校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初期的“男女儿童、少年和老人群”的共同活动。(3)民族文化起源论:教育就是起源于民族文化的。13.简述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答案】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其中,遗传因素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环境是人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14.一个国家学制建立的主要依据有哪些?【答案】(1)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2)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3)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考虑到人口状况;(4)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5)要吸取原有学制中的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15.联系实际简述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要求。【答案】一般来说,一个好的教师要拥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三个方面的素养:(1)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理论体系与知识经验,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基础。舒尔曼提出的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包括:①学科内容的知识。②一般教学法知识。③课程知识。④学科教学法知识。⑤有关学生的知识。⑥有关教育情景的知识。⑦其他课程知识。我国的申继亮和辛涛等人提出的专业知识结构包括:①本体性知识。②实践性知识。③条件性知识。(2)专业技能。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基本技能和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也是评价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核心因素。通常包括:①教学认知能力。②教学操作能力。③教学监控能力。④教育教学研究能力。(3)专业情意。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长期形成的有关教育本质、教育目的和价值的理想与信念,是指导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教师专业行为的理性支点和精神内核。教师的专业情意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涉及价值观、信念和自我意识等多个方面,是教师成为一个“好”教师的关键。16.简述从横向类别结构上来划分的我国现行的学制。【答案】从横向类别结构上看,我国现行的学制包括普通教育系统、师范教育系统、职业技术教育系统和成人教育系统四个类别:(1)普通教育的学校系统。我国普通教育系统包括初等教育阶段、中等普通教育阶段和普通高等教育三个阶段,已经形成了一个具有阶段性、系统性和持续性的教育过程。(2)师范教育系统。我国现行的师范教育系统已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完整系统,承担师范教育的机构主要包括:中等师范学校、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高等师范学院或者综合性师范大学以及各级各类师资培训机构等。(3)职业技术教育系统。职业技术教育是给予学生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我国现行的职业技术教育系统包括:职业高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以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或大学等。职业技术教育系统包括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阶段,突出表现在在职培训的过程中。(4)成人教育系统。我国现行的成人教育系统是通过业余、脱产或半脱产的形式对成人进行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继续、补充和延伸。我国成人教育机构主要包括中等和高等教育机构两部www.handebook.com第7页,共30页分。成人中等教育机构主要指成人中专。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包括职工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学院、网络学院和成人高等学校等。成人教育系统已成为我国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四、论述题17.联系中小学实际,论述学校德育为何强调要组织各种活动和社会实践?【答案】校外教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延伸。对生活在开放社会中的学生,他们所受到的影响,不仅来自学校,还来自家庭与社会。要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配合的德育网络,使德育工作由学校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因此,在德育课堂教学之外,学校要努力致力于创设学生道德发展的条件。首先,学校可以把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学校和教师要主动与校外活动中心、少年宫、文化馆、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和业余体校等校外教育单位建立联系,充分利用这些专用场所和教育设施,以及各级部门和学校建立的德育基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其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新时期德育途径之一,包括社会调查、生产实习、军事训练、公益劳动、社区服务、科技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是学生深人实际,了解社会、了解我国国情和发展现状,理解改革开放的政策和实际,接受教育、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德育过程,充分发挥其主体性。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德育,符合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变被动地接受教育为主动的自我教育,能使学生树立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把实践活动和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实践的主体作用,突出“教育的实践性,实践的教育性”,即要把社会实践同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要注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要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师的教育引导结合起来。此外,学校要引导大众传媒为学生提供有益的精神文明作品,各类大众传媒都要增强社会责任感,把推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作为义不容辞的职责,为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18.新教育方针新在哪里?比旧教育方针更强调什么内容?【答案】(1)相较之前提出的教育方针,新的教育方针新在增添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新的教育方针更强调:①把德育看作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青少年时期是人的道德观念建立和形成的关键时期,要把立德树人作为这一时期教育的根本任务。针对我国德育问题频发、品德不良等事件迭出的现状,应当把思想道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任务,纳人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②素质教育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阀门。素质教育工作的重点应当放在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课程教材、考试招生和评价制度的改革上,切实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把提高质量作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和资源配置方式改革的根本导向。③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才是回归以人为本的价值体现。学生满意了,家长就会满意;家长满意了,社会就会满意;社会满意了,人民自然就满意了。教师首先满意,就能教出满意的学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我们就一定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有力支撑。④教育方针中加入劳动教育,主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也是在中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的“五育”并举教育,是“五育”并举教育从理论走向实践的重要步骤。19.为什么终身教育会成为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方向?怎样才能使我国的教育制度朝着终身教育的方向发展?【答案】终身教育是人的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也就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综合。前者从纵向上讲,说明终身教育不仅仅是青少年的教育,而且涵盖了人的一生。后者从www.handebook.com第8页,共30页横向上来讲,说明终身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终身教育固然要重视在使人适应工作和职业需要方面的作用,还要重视铸造人格、发展个性、使每个人的潜能和才干得到充分的发展。终身教育主要不是一种教育形式或一个教育阶段,而是教育领域的活动指导原则。在当前世界各国的教育制度改革中,教育制度已由过去的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与组织系统发展为当代以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与组织系统为中心,校外儿童教育结构与组织系统和成人教育结构与组织系统的一个庞大的体系。这一改革的趋势就是走向终身教育。当前世界各国都把终身教育从原则和政策转向实际的应用。终身教育应该处于社会的中心位置上;终身教育是打开21世纪之门的一把钥匙,终身教育对当代世界教育实践的影响正越来越清楚地显示出来,教育制度正在越来越多地向终身教育的方向迈进。20.试论述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答案】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是由品德的知、情、意、行四个因素构成的,因而,德育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品德结构中的知、情、意、行四个因素,各有自己的特点与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推动品德的发展。因而,进行德育必须注意发挥品德结构内部诸因素的整体功能。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的理解和看法,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观。道德认识是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与前提。情,即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所产生的情感体验。道德情感是品德心理结构的动力机制,积极的道德情感促进品德的形成,而消极的道德情感则阻碍品德的形成。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道德意志表现为意志活动,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能排除各种干扰和障碍,使决定采取的道德行为顽强地坚持下去。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动。它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集中体现,是个体面对一定的道德情境时,充分调动自己的道德认知并产生强烈的道德情感,经过内心冲突及外部情况的影响而表现出来的具体行为,它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客观指标。首先,要注意全面性。要全面关心和培养学生品德中的知、情、意、行,即对学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使四者相辅相成,全面地得到发展,这样才能最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品德。其次,要有针对性。在品德发展过程中,知、情、意、行四个因素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导致各因素之间的不协调或严重脱节,如“言行不一,,就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所以,要针对品德结构中诸因素发展不平衡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抓好品德结构中的薄弱环节,有效地调节品德的结构。www.handebook.com第9页,共30页2020年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仿真模拟五套题(二)一、名词解释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答案】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能使人适应社会的发展,更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2.谈话教学法【答案】谈话教学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便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唤起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3.教学模式【答案】教学模式指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指导性的简约理念和可仿做的标准样式。它具有为完成某一任务而活动的方法特性,也属于方法范畴,但教学模式又不同于单一因素的某种方法,它是在一定理念指导下的多种方法的特定组合。4.德育过程。【答案】德育过程即在德育目标的指导下,将经过选择的德育内容内化为学生个体的品德素质结构,并使之发生所期望的整体性变化的过程◦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德育过程是德育目标实施和实现的过程;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说,它是个体的素质结构不断形成和改善的过程。德育过程是在一系列的矛盾中展开的,是一系列的矛盾运动和变化的过程。5.不平衡性。【答案】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所具有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时间的先后上的不均衡的特性。科学研究证明,个体的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性具体表现在:一是身心系统发展的不平衡;二是身心系统内部各方面发展的不平衡;三是就每一项素质来说,其发展速度是不平衡的;四是从人的总体发展看,从出生到成熟的进展是不平衡的,是呈波浪形向前推进。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者要充分把握人的各项身心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6.教师权利。【答案】教师权利作为一种职业权利,与教师的义务相适应,主要由相关的法律给予规定和保证。教师享有的社会权利,除了一般公民权利包括的生存权、选举权及享受各种待遇和荣誉以外,还包括职业本身特点所赋予的专业方面的自主权。一是教育的权利,即教师依法享有的对学生事实教育、指导、评价的权利。二是专业发展权,即教师依法享有发展自己、提高专业和文化水平的权利◦三是参与管理权,即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合法途径参与学校建设和管理,有权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提出建议,或通过教职工大会以及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二、辨析题7.师生关系是由教师来决定的。【答案】错。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既有主观的、教育内部的、直接的,也有客观的、教育外部的、间接的。首先是教师因素,教师的态度、领导方式、教师的智慧和人格因素都影响着师生关系。其次是学生因素,学生对教师的认识直接影响到师生关系的亲疏。再次是环境方面,包括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组织环境。www.handebook.com第10页,共30页8.德育过程是学生的品德发展过程。【答案】错误。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德育过程与学生的品德发展过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德育过程引导并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学生品德发展的重要条件,而不是学生品德发展过程本身。品德的发展过程是学生自身的心理品质的发展过程,有自己独特的规律。不能把二者混同。9.教学只不过是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答案】错误。关于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概括起来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是大教学小课程观。它认为教学是上位概念,课程是包含其中的,课程只是教学的一个部分。第二种观点是大课程小教学观。它认为课程涵盖的范围要宽于教学,教学只不过是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学只是指课程的实施与设计。这两种观点看似截然相反,其实是相互关联的。课程主要强调学习的范围,教学主要强调教师对学生引导的行为。课程与教学属于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两者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认为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10.课程即教学科目。【答案】错误。把课程等同于所教科目的观点是不全面的,现在课程改革已明确把综合实践活动列入课程。杜威根据实用主义经验论,认为课程即学生的学习经验,但是这种界定显得过于宽泛。以巴西的弗雷尔为代表,认为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把课程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主要问题和主要弊端、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改造社会和社会活动规划等方面。由于人们不是指向同样意义的课程,故有关课程定义的分歧将会继续存在下去。三、简答题11.举例说明德育方法、德育途径、德育原则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答案】德育方法、德育途径和德育原则是非常容易混淆的三个概念。德育原则是教育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根据德育过程的规律和德育任务制定的。德育途径是实现德育目标的路径选择。德育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成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活动方式与手段的组合。可见,德育原则具有理念指导性作用,德育途径的选择需要符合德育原则的要求,而一旦确立了德育途径,就可以选择具体的德育方法来实现德育目标。举例来说,德育知行统一的原则要求学校德育在选择德育途径时既要重视课堂学科教学,更要注重学校与社区的联合,使学生在社区实践活动中践行道德知识,而在具体的德育方法的选择上,实践活动中有广泛的方法可被采用,如师生在实践行动中进行讨论交流,在环境中受到熏陶等等。12.简述学校教育中德育的任务。【答案】学校德育的任务应当是努力使德育对象具有健全的品德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创造个体的幸福生活。在现阶段的中国,适应社会发展,当然首先是要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13.简述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答案】(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的双重文化属性^(2)教育能与特定社会文化体中的其他方面共存一体,它们经过长期的历史共生与磨合,已经形成特定的相互适应和相互依存的关系。(3)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按照各自的运动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www.handebook.com第11页,共30页14.简述教师的教育素质。【答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作为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素质的养成,更是影响素质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的教育素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高尚的师德。教育工作的性质和特点,需要教师爱岗敬业。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没有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甘于在教育岗位上无私奉献的精神,必定不能安于教师岗位,也不可能做出成绩和贡献。(2)现代人的素质。教育要促使人的现代化,取决于很多条件,其中教师自身品质的现代化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教师自身个性品质的现代化,不仅是促使学生个性品质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搞好自身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教师必须加强这方面的修养,拋弃积淀在自己头脑中的陈腐落后的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跟上时代步伐。(3)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因此,一个好教师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4)掌握教育科学和教育能力。教师要想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少走弯路,少犯错误,就必须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方面的知识,掌握正确的教育观点,了解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并用以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总之,教师的教育素质直接关系到教育工作的成败,是建立教师威信的基础。教师的教育素质还是造成教师劳动价值巨大差异的重要原因◦广大教师要根据社会需要、教育特点和自身水平,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以便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15.简述我国中等教育结构的调整方法是什么?【答案】为了适应青少年的方向选择和满足社会的需要,义务教育后的中等教育结构应进行调整。首先,中等教育学制应多样化,即应有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等不同类型的学校,供学生选择;其次,应当扩大普通高中在高中阶段所占的比例,以满足我国近年来高等学校不断扩大招生的需要。高中阶段学校类型多样化是解决青年选择未来方向问题的办法之一,即分支型学制的办法。此外,综合中学这一单轨制的方法也有可取之处。16.简要解释并举两个实例来说明教育的负向功能。【答案】(1)教育功能是指教育活动与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教育的负向功能是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2)教育对个体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或作用。如应试教育体制下只注重学生成绩而忽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3)教育对社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或作用。如历史上的科举制,不仅扼杀了人的个性的发展,而且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四、论述题17.阅读下列材料,运用有关教育理论加以分析。材料一:广西桂林市永福县堡里乡一位家长反映:2015年秋季学期,堡里中心小学将该校和三多、拉木两所小学的六年级学生按成绩划分,成绩最差的学生组成了一个班级。其中,最刺痛家长们神经的,是“学校把这个班分在最差的教室,配备代课老师,像是抛弃。”校长阮家成则表示,“学校把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分到一个班,并不是抛弃,而是为了因材施教。”材料二:区别对待孩子,教师普遍应用的一种办法就是“冷暴力”。据日前网上的一项调查显示,一些后进生或者在学校表现不好的学生都普遍遭遇过“冷暴力”。当下教育“冷暴力”常见的表现形式有哪些?调查中,获选率最高的前三种形式分别是:“嘲讽挖苦型:对学生冷嘲热讽”(70.4%);“冷漠型:对学生漠不关心”(69.7%);“训斥型:对学生一味批评责骂”(66.1%)。其他表现形式还有:“孤立型:通过调座位、不让回答问题等方式孤立学生”(61.7%);“区别对www.handebook.com第12页,共30页待型:在许多方面区别对待学生”(61.6%);“威胁型:以吓唬威胁的语气批评学生”(44.7%)等。【答案】材料反映的问题是学校按成绩分班,教师按成绩或表现区别对待孩子,这种做法必然会对学生的心灵造成不良影响,使学生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的心理,最终影响其一生的发展。这种做法的实质是违背我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违反师德要求。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其次,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协调发展。最后,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先天和后天的各种才能、志趣、道德和审美能力的充分发展,即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马克思主义论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从教育目的“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层面上看,我国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就是使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热爱学生。即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材料中按考试成绩分班、按学生表现区别对待的做法,显然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违反教师职业道德。中小学校应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和实施素质教育,改变片面地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做法,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18.结合实际,论述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之间的关系。【答案】(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教师按照教学任务和教学过程规律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讲解、训练和指点,使学生积极而高效地掌握知识,提高自身的能力与修养。(2)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有效教学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越大,求知欲、探索性、刻苦性和创造性越强,学习效果就越好。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怎样,直接影响并决定着其个人的学习效果和身心发展水平。(3)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性是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的。学生的主体性以教师的指导为前提,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在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条件下才能达到最大。因此,既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又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应该让二者相互协调,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19.联系实际分析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答案】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提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计划,规定将分地区逐步实现“普九”,到2000年,占全国人口85%的地区能够完成“普九”。这一目标基本按期实现。但从义务教育的现状来看,完成“普九”预期目标的过程也为当前义务教育的发展埋下了隐患。主要表现为:(1)义务教育普及与提高关系的问题。“普九”最初以完成义务教育的普及性为目标,因此关注的教育发展指标是入学率,但却忽视了教育的巩固率以及辍学率等衡量教育质量的指标。因此,“普九”的规模与质量之间具有不对等性。这也是国家当前制定以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为目标的原因所在。(2)义务教育普及与免费义务教育的问题。1986年《义务教育法》虽然提出免费义务教育一说,但将免费的范围指定为免杂费,不免学费。这与义务教育免费的属性具有分歧,因此,新《义务教育法》将实现免费的义务教育作为新时期发展的目标,从农村做起,逐步实现。(3)义务教育普及与均衡发展的问题。1986年《义务教育法》实行义务教育分级管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义务教育的不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以及社会公平,为此,新时期义务教育以均衡发展为根本宗旨,在普及的同时实现均衡。因此,新时期义务教育发展主要针对学生免费、教学质量、教育均衡三方面目标的实现展开。三方面问题表面上看是不同性质的问题,实际上其内部具有内在联系,彼此相关。首先,国家实www.handebook.com第13页,共30页行免费义务教育,需要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其次,教育均衡发展的解决途径是国家通过公平地分配教育资源实现城乡、区域、校际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第三,教育资源均衡的重要体现就是学校师资、教学设备的平等性,学生入学的平等性,这些就是保证学生具有公平竞争的学业成就的关键。可见,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是解决问题的关键。20.教学过程中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答案】在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活动,不仅有智力活动,而且还伴随着非智力活动。首先,非智力活动依赖于智力活动,并积极作用于智力活动;其次,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由于学生的认识过程中的注意是容易转移的,兴趣和情感是容易变化的,因而在教学中,学生的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时复杂的、多变的。在教学中,按教学需要调节非智力活动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通过改进教学本身,使学生的内容和过程都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民主性,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具有吸引力,以便引起、保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毅力、信心、抱负,养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品质。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逐步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和兴趣、毅力、信息、抱负,使他们能自觉地按照教学要求调节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及其活动,积极进行智力活动,提高学习效率。www.handebook.com第14页,共30页2020年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仿真模拟五套题(三)一、名词解释1.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答案】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2.绝对性评价【答案】绝对性评价是用目标参照性检验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它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受评价对象所在群体状况的影响。其主要目的是确定被试对某一知识或技能的掌握的真实状况,多用于各种执照考试、毕业考试、等级考试等。3.教育评价。【答案】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的收集信息资料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4.直观性原则【答案】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关于所学事物及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5.义务教育。【答案】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6.循序渐进原则。【答案】循序渐进原则又称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系统性原则是科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都是以相应的科学体系作基础,本身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教学如果脱离了科学知识的逻辑系统而另搞一套,势必影响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系统性。同时,系统性原则也是学生认识规律的反映◦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总是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逐步前进的。因而,只有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才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辨析题7.“教育先行”是亘古不变的真理。【答案】这种观点因为绝对而片面。“教育先行”的基本含义是教育超前发展,包括两层含义:其一,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条件下,为了发展经济必须注意首先发展教育;其二,教育目标超前制定。人们通常按照第一层含义理解“教育先行”。但这并非意味着教育永远先于经济发展,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还可以是并行或后行,这与一国的国情具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教育先行”并非是普世真理,只是各国的具体国策,受到时空等条件的限制。8.生产力的发展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但它不能单独地决定教育的发展。【答案】正确。生产力的发展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但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总是www.handebook.com第15页,共30页受生产关系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传统、人口状况等。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决定着教育的目的和部分教育内容。文化传统将大大影响人们对教育内容的选择,现实的教育必然是建立在文化传统的基础之上的,文化传统将极大地影响人们对教育目的、内容、作用及方法方式的看法。人口状况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一定数量的人口是教育得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它影响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和战略重点的选择;(2)人口质量的高低对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此外,教育还有自身的独立性和规律,所以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单独决定教育的发展。9.教育发展受生产力发展的制约,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发展教育。【答案】(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2)生产力发展对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①生产力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物质基础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前提条件,既包括经济技术条件,也包括提出的客观要求。发展教育事业总要有一定的经济条件,有一定的人、财、物。生产力发展水平与教育发展水平具有一致性。社会要求教育随着生产力发展而发展,以保证生产力发展所需的人才。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因为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方式决定着劳动力规格,进而决定着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规格。③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和学生的结构。表现在:教育经费的支付能力直接影响校舍建设等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社会对教育事业的需求程度。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的变革。生产方发展一方面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对学校教育内容提出要求,要求学校培养的人必须掌握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因此,学校教育内容总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更新。⑤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革。学校的物质设备、教学实验仪器、组织管理所使用的某些工具和技术手段,都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地获得改善和提高。(3)但由于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不平衡规律已具有新的形式,不能理解为生产力发展了再发展教育,而是要使教育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先于生产力的发展,“经济要发展,教育需先行”。所以本题的说法是错误的。10.课程目标的来源主要是学生的心理发展逻辑。【答案】错误。课程目标的来源通常有四:一是学生的心理发展逻辑;二是学科的逻辑;三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四是社会的需求。三、简答题11.简述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答案】席勒是18世纪德国著名的美学家,被称为“现代审美教育之父”。他关于审美教育的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审美教育书简》一书中。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自己的审美教育思想是从启蒙主义立场出发的。在引导别人脱离不成熟状态的意义上,席勒认为审美教育的任务是提出理想的美的概念以摒弃经验现实的刚毅的美与柔软的美的分裂状态,使人由行动转入反思。在使人摆脱被动的生活状态转入反思这一点上,审美教育与身体教育、道德教育的职责是一致的。(2)揭示了审美教育的目的。席勒认为,美育不仅是改造人性使之达到完满的重要手段,而且是改造社会使之实现政治自由的根本途径,美育就是以造就审美的人即具有完满人性的人为其最根本的目的,它可以完成社会革命所不能完成的使人真正自由的伟大使命。(3)揭示了审美反思与道德理性、知识反思的辩证关系。在席勒美的理想的概念中包括优美与崇高两部分。优美是感性与理性的和谐,崇高是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席勒认为在美的欣赏中,虽然人已经从作为力量的自然中独立出来了,但人仍然受www.handebook.com第16页,共30页自然力量的支配。而崇高才使人真正意识到自己的精神立法,从而超越自然的感性立法。但是,在从美感到崇高感的转变中,人必须以知识反思和道德理性的修养为前提。(4)探讨了审美修养与感性实践的关系。席勒认为人保持自己的意志有两种途径:一是身体的修养,即劳动;一是文化修养,即道德宗教修养与审美修养。席勒认为审美修养是人保持自己道德意志的最好途径。在这三者关系的辨析中,席勒揭示了审美修养与感性实践包括劳动的统一。席勒认为在感性实践中,人已经表现出了美感和崇高感所培养的人的道德禀赋。12.简述我国现行学制。【答案】(1)从纵向的施教机构来看,我国的学制包括学前教育机构、初等教育机构、中等教育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四个层次。学前教育的机构主要是幼儿园,以全日制为主,也有寄宿制、半日制等;初等教育机构学制一般为5〜6年;中等教育机构主要指全日制普通中学、职业中学、业余中学等;高等教育机构按学历层次划分,一般可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2)从横向类别结构上看,我国现行的学制包括普通教育系统、师范教育系统、职业技术教育系统和成人教育系统四个类别。我国普通教育系统包括初等教育阶段、中等普通教育阶段和普通高等教育三个阶段,已形成了一个具有阶段性、系统性和持续性的教育过程。我国现行的师范教育已形成了一个自下而上的完整系统,承担师范教育的机构主要包括中等师范学校、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高等师范学院或者综合性师范大学以及各种各类师资培训机构等。我国现行的职业技术教育系统包括职业高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以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或大学等。我国成人教育机构主要包括中等和高等教育机构两部分。13.何为学制?学制建立的依据是什么?【答案】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人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学制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它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学制的产生、发展和变化也是由这些因素决定的。具体来说,有以下这些因素:(1)学校教育制度的确立,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2)学校教育制度的确立,又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3)学校教育制度的确立,还要考虑到人口状况。(4)学校教育制度的确立,还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5)学校教育制度的确立,还要吸取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6)学校教育制度的确立不能忽视本国的民族传统和文化传统。14.简述课程目标制定的主要依据。【答案】课程目标制定的依据主要有三个,即学生需要、社会需要和学科需要。(1)学生需要。课程是学生的课程,课程的基本职能就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因而生成课程目标就必须考虑学生的需要。(2)社会需要。学生作为个体,最终要成为一个社会人而融入特定的社会,学校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逐渐社会化。因此,确定课程目标时理所当然地应将社会生活需求作为一个重要来源。(3)学科需要。作为实质性规范的知识是任何形式课程的本源,没有知识的课程是不存在的。从这种意义上讲,知识是课程的原生性来源,学科是知识的最主要的支柱。因此,学科知识及其发展应成为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之一。学习者、社会和学科三者作为生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在确定课程目标时交互起作用,共同构成课程目标的来源。为使课程本身平衡发展,我们要在三者之间寻找平衡点,不能过分强调任一方面,否则将导致课程本身的发展失衡。www.handebook.com第17页,共30页15.培养和提高教师素养的主要途径。【答案】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师德、宽厚的文化素养、专门的教育素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和提高教师素养的主要途径:一是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二是加强教师在职提高。教师在职提高的途径主要包括教学反思、校本培训、校外支援与合作等形式。16.在教育过程中如何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答案】(1)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把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统一起来。(2)树立教是为了学的思想。(3)重视学生主体因素,从实际出发。(4)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在活动中受锻炼和发展。:四、论述题17.论述教学过程本质。【答案】(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因为教学过程是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认识活动,是在相关的认识与交往活动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师生为传承知识而相互作用的认识活动是教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最突出、最基本的特点。其特殊之处在于:第一,间接性,即引导学生主要以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中介5间接地认识现实世界;第二,引导性,即需要在富有知识的教师引导下进行认识,而不是独立完成;第三,简捷性,即走的是一条认识的捷径,是一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再生产。(2)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有目的地进行的教学必须以交往为背景,还要以交往、沟通、交流为重要手段和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思想情趣的坦诚沟通,以便激起学生在认识与情感上的共鸣、智慧与志趣的共享,从而在学生的个性发展上培养和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质。(3)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掌握知识、进行认识及交往的活动是教学的基本与基础的活动;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及其价值目标实现则是在这个认识及交往的活动过程中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教学过程应有积极的价值追寻,让学生的思想情感深受启示、熏陶与教益。18.简述你对教师职业角色的认识。【答案】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是教师多种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现代的教学活动不仅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活动,而且是师生相互交往的活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主客体活动是相互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为:(1)学习者和学者。教师首先是学习者,要学习、研究和处理教材,把知识客体内化为自身的主体结构。此外教师还要学习其他各类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适应学生的整体发展需要。(2)知识的传授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的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现代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除了讲求教学的科学性外,还必须讲求教学的艺术性和创造性。(3)学生心灵的培育者。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4)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好的教师在教学管理中的角色不是“警察”或“保姆”,教师应扮演”向导”和”建议者”的角色。(5)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榜样作用具有双重性质,好的教师榜样给学生留下公正、正义、理智、热情、坚强的影响,而差的榜样则给学生造成不好的影响。(6)学生的朋友。总之,教师角色是多方面的,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既有认知方面的,也有情感方面的。教师的这些角色统一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19.前几年,小郑的大女儿还没有上幼儿园时,她就经常发愁,担心孩子进不去她看中的幼儿园。如今,小郑家又添了第二个宝宝,她不再担心孩子没有幼儿园上了,却开始担心二胎宝宝能不能有好园入,能不能遇到好老师。而且,她还希望幼儿园的学费便宜点。其实,学前教育一直是很多家长特别关心的问题。近几年,学前教育问题也是两会代表委员关心的重点。今年的两会也不例外,不止一个代表委员提出要把“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针对以上材料谈谈你的看法。www.handebook.com第18页,共30页【答案】(1)就我国学前教育现状来看,学前教育的投资少、资源总量不足、师资短缺、办园水平参差不齐、“入园难、入园贵”问题突出。(2)我认为该提议很有必要且意义重大。将学前三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有助于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①有助于改善办学条件。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有助于加强学前教育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改变幼儿教育办园条件不达标的现状。②有助于均衡教师资源。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有助于统一编制,统一配备师资,统一开展师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技能,提升保教水平。③有助于强化学前幼儿教育管理。将学前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便于统一各类标准,让儿童接受科学、系统、规范的教育,促进幼儿按照自身年龄和身心发展规律健康成长,有效克服幼儿教育抢跑的现象。④有助于促进公平、公正、平等。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人人有园可以入,有效解决了部分经济困难家庭教育的投资经费问题。总之,将学前三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确很有必要。我们要加快普惠型幼儿园建设,形成一套完整、长效的补贴机制,切实解决学前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促进学前幼儿教育健康和谐地发展。20.联系实际分析当前我国中等教育结构问题及对策建议。【答案】中等教育指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间的教育。当前,我国中等教育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育类别单一,无法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改变中等教育结构单一的主要途径是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和联合,即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当前,国家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作为“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的重要战略,表明了改革中等教育结构的决心,并提供了政策支持。为此,需要从以下几方面为职业教育发展创造条件:首先,在观念层面,肯定职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地位,形成开阔的人才观;第二,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培养师资、为构建校企联合机制创造条件、提供职业技术学生宽泛的教育选择范围等;第三,形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效联合,以互补促提高。www.handebook.com第19页,共30页2020年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仿真模拟五套题(四)一、名词解释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答案】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与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与继承性。主要表现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养的人作用于社会;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2.苏格拉底教学法。【答案】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主要采用对话式、讨论式、启发式的教方法,通过向学生提问,不断揭露对方回答问题中的矛盾,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般性的结论。3.综合实践活动【答案】综合实践活动是现代教育中的个性内容、体验内容和反思内容,与传统教育片面追求教育个体的发展、共性和知识有所不同,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态化空间,学生是这个空间的主导者,学生具有整个活动绝对的支配权和主导权,能够以自我和团队为中心,推动活动的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谋求独立完成整个活动,而不是玲听教诲和听取指导。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这个生态化空间里,只是一个绝对的引导者、指导者和旁观者。4.诊断性评价。【答案】诊断性评价也称“事先的评价”,一般是指在某项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的预测。通过这种预测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准备状况,以判断他们是否具备实现当前教学目标所要求的条件,为实现因材施教提供依据。5.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答案】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集中体现在教育目的的双重性上。教育目的的双重性表现在教育既有内在目的又有外在目的,或者说,教育既有直接目的又有间接目的。由于立足点不同,形成了两种本位论。个人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的提出应当根据受教育者的本性,而不是从社会需要出发。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提升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应当以教育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社会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教育目的就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延续。6.教学原则。【答案】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它既指教师的教,也指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它反映了人们对教学活动本质性特点和内在规律性的认识,是指导教学工作有效进行的指导性原理和行为准则。教学原则在教学活动中的正确和灵活运用,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发挥着一种重要的保障性作用。二、辨析题7.从杜威对教育目的的看法方面可以判断他主张教育无目的论。【答案】(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2)杜威基于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持续不断改造的过程的主张提出,教育本身是一个过程,除这一过程自身发展以外,教育没有其他的目的。他说:“教育的过程在它自www.handebook.com第20页,共30页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但这不表示杜威就是一个教育无目的论者。他认为由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推动的具体教育过程,即“生长”,也就是教育的目的,而由社会、政治需要所决定的教育目标则是“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杜威指责这是一种外在的、虚伪的目的。因而,杜威不是一般的教育无目的论者。他只是反对那种普遍性的终极目的,而强调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从人的发展的角度设想的教育目的的重要价值,当然,只强调教育过程而抛开社会影响来讲教育目的,这是片面的。事实上,杜威又认为要完成教育在社会变革中的使命,就必须培养青少年使其具有维持民主主义社会、管理国家的能力,具有制造、生产的真实本领,也就是说杜威也十分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这就反映了杜威教育目的论的多维性。(3)所以,杜威不否认教育的具体目的,但反对人们给教育加上社会的功利性目的,我们不能说他是一个教育无目的论者,只能说他界定教育目的的角度有其独到之处。8.教育制度化是任何国家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答案】从历史发展的过程看,教育制度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这是人类与自然、社会相互合作、相互发展的规律使然。人在不断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探寻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制度化是人类必经的历史阶段,通过人类理智化的成果——制度,实现有序社会的理想。但制度不是万能的,人类通过制度改造社会的同时,也陷入了制度化的囚笼,并带来了人自身的制度化,从而感受到自由的危机。因此,对于教育制度化应该历史地看待。虽然制度化不可避免,但要在制度化的过程中解决人类自身的危机。9.人身心发展的特点及教学方法。直观是知识掌握的开端环节,是感性经验的重要来源,是理解抽象的科学知识的起点,因此,教学都必须从直观开始。【答案】正确。直观性原则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直观手段,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形象思维,并为形成正确而深刻的理性认识奠定基础。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有:(1)直观手段的选用要符合教学的目的要求和各科教学的特点;(2)直观教具的选用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3)运用直观手段,要与教师适当的讲解相配合;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4)教师要合理考虑使用直观教具的数量、时间和地点。主要依据是:学生的认识、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特别是低年级,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从教育效果看,运用直观手段,使学生感到形象、鲜明、生动有趣,容易巩固所学知识。10.目前,我国普通高中不属于基础教育。【答案】错误。我国普通高中属于基础教育并且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重在“基础”,重在学习基础知识(这里指广义的知识,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领域),“基础知识”的本质在于“一是它的普遍性,二是它的实用性”。基础教育阶段不是培养人才的,而是为培养人才打基础的,要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总之,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三、简答题11.德育的疏导原则。【答案】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疏导原则也称为循循善诱原则。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www.handebook.com第21页,共30页12.简述师生关系的本质及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答案】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我鹵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学生尊重教师是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表现,教师热爱学生应是一种热爱祖国教育事业、关心人类未来的深层次情感。教师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地关心爱护。(2)民主平等。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特点。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服从于对真理的探讨。(3)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13.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答案】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协调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与教育制度密切相关的教育体制改革。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批准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是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基础上提出的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施工蓝图。根据我国教育改革的实际情况,我国现行学制还需要继续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1)适度发展学前教育;(2)完全普及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3)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14.试分析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答案】(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信息技术改变着知识的数量观念,它把知识载体微型化、网络化;另外,它也改变着知识的质量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信息技术使电脑和网络以及其他多媒体设备成为教育的中介。(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首先,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实现了教育的个性化,使因材施教的理想真正成为现实。其次,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在人机系统中,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乃是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4)信息技术促进了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15.试阐述人力资本论的主要观点。【答案】人力资本论的代表人物是舒尔茨,主要观点有以下几条:(1)劳动者通过教育和训练所获得的技能和知识是资本的一种形式,它同物质资本一样,是可以通过投资生产出来的;(2)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的增长是国民收入增长快于国民资源增长的根源;(3)人力资本的增长速度快于物质资本增长的速度是现代经济最基本的特征;(4)人力资本投资能提高生产率,因而也是劳动收入增加的根本原因;(5)人力资本的投资同样受市场供需规律的影响。16.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答案】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德育的地位不高。具体表现为:①德育在学校中处于可有可无的状况,德育随时都要为升学让路,德育活动的开展受到限制德育的经费不到位等;②学生对德育不感兴趣,德育没有吸引力。(2)德育内容滞后,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相脱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商品经济的发展,竞争机制的广泛引进,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但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然而德育内容显得陈旧、单薄,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也不能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于是德育就成了与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不相干的东西,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认同,更难促使其内化。(3)德育重管理,轻人格养成。德育的本质是灵魂的教育,它不仅塑造人的行为,还要培养其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情感和健全的灵魂。但是现在的德育工作往往满足于抓外部行为而忽视深www.handebook.com第22页,共30页层思想情感培养,使德育成了单纯的行为训练,长此以往,将会使德育生命力日趋萎缩。(4)德育中的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当前,德育形式化主要表现为德育量化的滥用,不少学校把品德量化作为德育的“常规武器”大用特用,比如做好事加分,做坏事减分,年终评定,便是一年的德育结果。四、论述题17.试论述德育过程及其规律。【答案】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社会主义品德的过程。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学生、教师、德育内容和德育影响。其中,学生是德育过程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必须经过学生主体的选择、吸取与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他们的品德。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德育内容是进行德育的依据,是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的的重要保证。德育影响包括德育方法和德育途径,它是德育过程得以实现的中介。德育过程的规律主要有:(1)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个体品德的自主建构过程。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不是与生倶来的。学生是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尤其是在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引导下,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认识和品德的。社会活动,尤其是德育活动,是儿童、青少年学生品德发展的基础。①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动地实现的。②道德活动是促进德育要求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③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2)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整体和谐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包含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所以德育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知、情、意、行整体和谐发展的过程。①德育要有全面性,要促进知、情、意、行的整体和谐发展。②德育具有多开端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③德育要有针对性,要对知、情、意、行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3)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在德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学习、生活交往和道德实践,培养他们的知、情、意、行和促进他们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都有赖于发挥学生个人的能动性和自我教育能力。①自我教育能力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一方面,自我教育能力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条件;另一方面,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又是学生品德发展过程的重要标志。②自我教育能力的构成因素。自我教育能力是指个人主动地提出道德修养目标,并以实际行动努力完善自己道德品质的过程,主要包括自我期望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③德育要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儿童的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根据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儿童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大致是从“以自我为中心”发展到“他律”,又从“他律”发展到“自律”,再从“自律”走向“自由”。如果我们能遵循这一规律,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期望、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以形成和发展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那么,便能够在德育过程中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在培养自身品德中的主体作用。18.结合实例论述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答案】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个体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人的活动。教育活动中的发展是一种在人的有目的地参与、干预下发生的变化过程,也就是说,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是包括受教育者自身在内的人的有目的的学习、培养、锻炼和构建的成果。学校教育是一种制度化的教育,它由各级各类学校来实施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的重要作用。www.handebook.com第23页,共30页(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作为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就是在一定的教育目的引领下,通过人的主体选择把人的发展中所蕴含的某一种或几种符合教育目的的可能因素在人的现实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改变人在自然状态下自发的发展过程,以期形成教育目的所规定的理想品质。因此,在教育活动中所实现的人的发展,是在人的干预下实现的教育活动过程,实质上是有目的地促进人的发展的过程,使受教育者成为符合教育目的即社会期望的人的过程。(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承来培养人。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承来培养人,文化知识是滋养人的生长的最重要的社会因素与资源。语言符号及其负载的文化知识之所以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主要是因为文化知识蕴含着有利于人的发展的多方面的价值:知识的认知价值、知识的能力价值、知识的陶冶价值、知识的实践价值。鉴于知识的这些价值,要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必须引导学生尊重知识、热爱知识、主动学习、探究真知、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使儿童的智能、品德、个性和人格都获得发展,成为社会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要反对忽视和贬低知识、降低教育教学质量的倾向,同时也要克服教育脱离生活的弊端。(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学校教育之所以在人的现代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因为学生在学校里不仅仅学会了读写算各个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学到了与他们个人的发展和他们国家的未来有相关的态度、价值和行为方式。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我们应当自觉地优先发展教育,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教育对人的现代化的促进作用。19.应如何认识和理解教师资格制度,在我国实行教师资格制度有何重要意义?【答案】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实行的一种法定的职业制度。它包括三层含义:(1)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实行的一种职业资格制度。教师资格是由国家对符合相应教师资格条件并提出申请的人员认定的资格,属于国家资格性质。教师资格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是公民获得教师职位,从事教师工作的前提条件。(2)实行教师资格制度是法律规定的,必须依法实施。教师资格作为国家法定的职业资格,一经取得,在全国范围内不受地域限制,具有普遍适用的效力。教师资格的丧失和撤销,必须依照法律规定办理。(3)教师资格是教师职业许可,是国家对准备进入教师队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的基本要求。实行教师资格制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有利于政府的有关部门依法管理教师队伍,严把教师队伍的“入口关”,从根本上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2)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是形成多渠道培养和聘任教师的重要环节和制度保障,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从教,为社会人员从教开辟一条渠道;有利于形成高质量的教师储备队伍,为真正实施教师聘任制,优化教师队伍奠定基础。(3)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是推动教育人事制度改革、调整优化教师队伍的制度性措施,是使教师的任用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的重要保证,有利于解决不合格教师问题,优化教师队伍。(4)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是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标志,有利于体现教师的职业特点,有利于全社会充分认识教师事业和教师职业的重要性,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和待遇,使教师地位、教师队伍素质和教育质量形成良性循环。20.阅读下述材料,评析论者的教育目的观,并联系实际论述这种目的观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借鉴意义。现在教育上的许多方面的失败,是由于它忽视了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个基本原则。现代教育把学校当做一个传授某些知识、学习某些课业或养成某些习惯的场所。这些东西的价值被认为多半要取决于遥远的将来,儿童之所以必须做这些事情,是因为他将来要做别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只是预备而已。结果是,它们并不成为儿童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因而,并不真正具有www.handebook.com第24页,共30页教育作用。把教育看作为将来做预备,错误不在强调为未来的需要做预备,而在把预备将来作为现在努力的主要动力。为不断发展的生活做预备的需要是巨大的,因此,应该把全副精力一心用于使现在的经验尽量丰富,尽量有意义,这绝对重要的。于是,随着现在于不知不觉中进入未来,未来也就被照顾到了。【答案】本题考查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材料反映了教育的“生活准备说”和“生活适应说”。教育的“生活准备说”的代表人物是斯宾塞,他认为教育是为未来完满生活做准备的,教会人们学习怎样生活,要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教育的“生活适应说”的代表人物是杜威,他认为教育是生活本身,使受教育者学会怎样生活,学校应该培养完全适应社会现实生活的人。也可以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论述。www.handebook.com第25页,共30页2020年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仿真模拟五套题(五)一、名词解释1.教师的专业素质。【答案】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多方面的专业要求,是顺利进行教育活动的前提,也是教师胜任工作的基本条件。教师的专业素质不仅具有多样性、时代性特征,而且具有结构性特征。其素质结构包括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合理的专业知识,复合型的专业能力,崇高的专业道德,强健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等方面。2.《普通教育学》【答案】《普通教育学》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在1806年出版的教育学著作,它标志着教育学已经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3.情感陶冶法。【答案】情感陶冶法是教育者有目的地利用环境或者创设一定的情境,对受教育者进行积极影响使其耳濡目染、心灵受到感化的一种方法。4.生物起源论【答案】(1)主要代表人物: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英国教育学者沛西·能,美国教育家桑代克等。(2)基本观点:利托尔诺在其《各人种的教育演化》(1900)一书中认为,教育是一种在人类社会范围以外,远在人类出现以前就有的现象。他根据对动物的观察,认为在动物世界里存在着有如大猫教小猫捕鼠、大鸭教小鸭游水之类的教育,而且不仅在脊椎动物里,甚至在无脊椎动物里都有。后来出现的人类教育,不过是继承了已存在的教育形式而已。所以他认为,教育在人类社会中只是不断改变和演进,获得某些新的性质,人类教育的本质则依然有如动物界。沛西·能是一位极端的教育生物学化论者,他认为:“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一切人类社会——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都有教育,甚至在高等动物中间,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他又说:“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流。”(3)对其理论观点的批评: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归之于天生的、像动物本能那样原本具有的生物行为,认为教育过程是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过程,这就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只见教育的形式,不见人类教育质的飞跃。5.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答案】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6.教学过程。【答案】教学过程主要指在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因素的活动。二、辨析题7.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组织方式。【答案】教学组织形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保证。任何教学组织形式必然要涉及到对教学参与者(教师和学生)的安排,因此,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组织方式。但教学活动总是处于一定的时空限定之中,表现为对时空的创造性应用,比如www.handebook.com第26页,共30页开放课堂、分层教学等教学组织方式,就是对教学空间的设置。因此,教学组织形式也体现为对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安排方式。8.教育模式是教育方法和教育理论的综合。【答案】错误。道德教育模式是一种考虑教育机构中关心、判断和行动过程的方式。每种模式都包括关于人们如何发展道德的理论观点以及促进道德发展的一些原则和方法。德育模式既不是德育方法,也不是单纯的德育理论,它包含着理论、程序、结构、原则、策略等。9.学校教育的重点应放在思维和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训练上,而不应该放在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上。【答案】错误。这种观点割裂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将能力和知识割裂开来。(1)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一系列子技能构成,如果不去有效地教会学生掌握这些子技能,并对这些子技能进行概括、协调和整合,忽视学生对于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掌握,而一味地追求解决问题一般方法的训练,对于达到效果只能是徒劳。(2)知识的掌握是能力提高的前提,而能力的提高又为知识的掌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二者互为前提,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10.德育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答案】德育顾名思义即道德教育。但在我国,一直以来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中把思想、政治、法律、品德等方面的教育统合在一起,甚至中小学德育教材也命名为“思想品德”。由此,形成了德育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通俗理解。但这种理解在道德教育理论上是存在分歧的。因此,不能简单地这样表述。三、简答题11.结合学校审美教育实际谈谈审美教育的实施。【答案】(1)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文化艺术活动进行美育。①课堂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最主要的途径。通过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学来实施美育,要求做到:要发掘学科内在的审美因素,揭示不同学科内含的审美价值;要注意方法的更新与变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讲究教学艺术,掌握教学的节奏。②对学生进行美育,还可以通过艺术学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进行:一方面,学生通过课内外的艺术鉴赏活动,可以掌握人类的审美经验,受到艺术美的熏陶,发展审美能力◦这是学校美育的主要途径。另一方面,在课外可采用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在艺术实践活动中提高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一是通过班级组织开展艺术欣赏活动,评论艺术作品,评价社会生活中的美的行为,提高审美趣味和鉴赏能力。(1)通过大自然进行美育。①欣赏大自然的美可以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②欣赏自然美可以开阔视野,增加知识,陶冶情操,砥砺品行;③利用大自然进行美育,还要掌握自然美的特征和学生的审美特点;④要启发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理解欣赏自然美的“比德”“畅神”的审美观念。(2)通过日常生活进行美育。①利用家庭环境进行美育。家庭环境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缩影,包括住宅环境、家庭装饰和文化生活三个方面。不同家庭的经济条件和住房条件不一样,最基本的是要保持房间的整洁、舒适、安静。教师要适当利用这些美化了的环境,并运用美的规律来引导儿童进行审美教育与美化环境。②组织学生参加美化学校环境的活动。学校环境的美化应与社会环境的美化协调统一。最基本的要求要做到窗明几净、整齐和谐,使教师和学生有宁静、清新、悦目的感觉。学校环境的美化要依靠师生的辛勤劳动,用自己的双手去美化学校,更要养成学生讲文明、懂礼貌、爱整洁、善美化的生活习惯。③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现美:应当使学生明了爱美是热爱生活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要充分体现美;要引导学生善于选择衣着打扮,讲究服饰美;要教育学生讲究言谈举止、仪表风度美。www.handebook.com第27页,共30页12.建立学制的依据。【答案】学制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它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学制的产生、发展和变化也是由这些因素决定的。具体来说有以下这些因素:(1)学制的确定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的制约。(2)学制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3)学制的确立受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的制约。(4)人口状况制约学制的确立。(5)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也制约着学制的确立。(6)学制的确立受国内外学制的历史经验的影响。13.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认识智力发展和知识掌握的关系?【答案】(1)智力的发展与知识的掌握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力的提高依赖于他们知识的掌握,因为系统的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人们的智力发展离不开知识和经验;同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他们能力的提高,因为人们的智力同样是人们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只有那些能力高的学生,接受能力才强、学习效率才高。(2)生动活泼地理解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智力。学生的能力不仅与他们所掌握的知识的量的性质、难度和分量有关,更重要的是与他们获取这些知识的方法和运用知识的创造态度密切相关。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系统的有适当难度的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知识和巩固记忆知识,掌握学科的结构,特别是要启发学生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弄清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逻辑推导与论证,能够自如地甚至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来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才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能力。可见,在教学中,如果能引导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学习,正确理解知识,掌握获取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就能有效地促进他们能力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得越是富有创造性,他们的能力就将提高得越快、达到的水平越高。这是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之间的必然联系。(3)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智力发展的片面性。对于教学中应当如何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问题,曾经有过长期的争论。不管是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知识的传授则是无关紧要的,或者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需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都是片面的,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14.古德莱德的课程分类理论及其影响。【答案】古德莱德认为有着五种不同层次的课程概念: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与经验的课程。这五个层次的课程概念在人们日常对课程概念的讨论中出现频繁且具有一定层级性,并且可以视为是课程在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几个不同阶段的不同体现形式。(1)理想的课程理想的课程是指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与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理想的课程的设计建立在教育学与心理学等原理基础之上,从理论以及实践的角度论证课程的必要性。其体现了人们对于课程与教学的期望,而为了能够具有实践价值并发挥作用,在制定的时候须有一定的纲领性指导内容。(2)正式的课程正式的课程是指由教育行政部门所规定的课程,也即列入学校课程表中的课程,包含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材等相关内容。与理想的课程相比,正式的课程在内容上并没有做多少修改,只是获得了官方的批准、认可与推广实施而已。正式的课程只是理想的课程中的那些被官方认可与授权的部分。(3)领悟的课程领悟的课程指的是任课教师对正式的课程所领悟而形成的课程。由于不同教师对于正式的课www.handebook.com第28页,共30页程有着不同的理解与解释的方式,所以他们对课程的领会与正式的课程之间会有一定的差距,而这个差距就会影响课程所预期的结果的获得。(4)运作的课程运作的课程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所实际实施的课程。教师领会的课程与所实施的课程之间的差距也是很大的,此差距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的理论认识理解深度、实践教学能力、学校课堂条件以及学生的发展水平的影响。(5)经验的课程经验的课程指的是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实际上体验到的东西,由于学生有着不同的经验基础而形成了自己对事物特定的理解,不同学生听同一堂课会有不同的体验或是学习经验;并且这些经验才是该课程最终对学生的实际影响,决定了课程对学生的作用以及效果。这五个不同层次的课程概念涵盖着不同的课程领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具有一定层级性,并且可以视为是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几个不同阶段的不同体现形式,由此可以粗略地把课程对学生的作用过程视为理想课程的设计、正式课程的制定、教师对正式课程的领悟、教师的课程实施以及学生的经验课程的建构五个阶段。而在各个阶段,这些不同层级的课程的实施又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最终影响课程对学生的效果与价值。15.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教学要求有哪些?【答案】贯彻因材施教原则,要求做到:(1)教师对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学习态度和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体等方面的特点,都要充分了解,以便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教学。(2)教学中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全班集体教学上,又要善于兼顾个别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3)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分别设计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成才的最优。16.试辨析教育准备生活说和教育适应生活说的异同及意义。【答案】教育的生活准备说代表人物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未来完满生活做准备的,教会人们学会怎样生活,要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教育的适应生活说代表人物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本身,使受教育者学会怎样生活,学校应该培养完全适应社会现实生活的人。借鉴意义: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论述。四、论述题17.师生关系有几种基本模式?你心中理想的师生关系是什么?【答案】(1)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师生关系有三种基本模式,分别为放任型、专制型和民主型。放任型师生关系模式的特征是无序、随意和放纵;专制型师生关系模式的特征是命令、权威和疏远;民主型师生关系模式的特征是开放、平等和互助。(2)我理想中的师生关系:走向交往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交往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两个生命主体交往对话的关系,即教师为教的主体,学生为学的主体,他们都以完整的人格参与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着观点的交流、思想的碰撞以及情感的沟通,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对话,从而实现教育意义上的共享和共创。交往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具有如下特征:首先,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关系。其次,教师和学生都力图突破封闭的自我,破除种种极端倾向,寻求对话的“边缘地带”。任何与自己不一样的观点都有存在的理由,在与他人的对话中,很可能生成新的东西。这种新的东西恰恰是在彼此的对话过程中,突破各自的疆界所创造的“边缘地带”,正是这种新的“边缘地带”使得彼此更加丰富和充实,使师生关系在不断的对话交流中生成新的意义。最后,师生不只是知识教学的关系,更是共同分享知识、智慧、情感,共同建构精神意义的www.handebook.com第29页,共30页关系。18.论述教学原则中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答案】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的教育。贯彻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2)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3)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19.教育的文化功能。【答案】(1)传递功能。人类文化有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它只能学而知之,而不能通过遗传的方式获得。这就决定了人类文化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与人类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人类早期先民那里,与人类的社会生产和生活融合在一起的教育,通过口头和行为传授的形式,传递着原始的文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文化的丰富,特别是由于文字的出现,人类文化单纯靠口头和行为传播的形式已不能胜任,人类社会有了专门传授文化的机构的需要。这时,学校教育便产生了。教育传递着文化,使得新生一代能较为迅速、经济、高效地占有人类创造的文化财富。(2)选择功能。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培养人的过程。这一过程离不开确定的教育内容。而确定教育内容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选择文化的过程。教育内容之所以需要“确定”,一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任何文化都包容着先进与落后、崇高与卑下、文雅与粗野的成份。而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文化价值的引导工作,它需要撷取文化的精华编成教材,提供给受教育者适应社会生活发展变化需要的观念、态度、价值、行为方式以及知识与技能。二是因为作为教育对象的青少年其身心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人们的认识能力、道德实践能力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教育内容的确定必须考虑这一点。另外,人脑容量的有限性与人类文化知识的无限广阔性构成了一对矛盾,教育不可能把人类的全部文化知识在一定的时间内都传给受教育者,这也就需要确定教育内容。学校教育对文化的选择还可以通过对教师的选择得以实现。因为“学校的真正性质和方向并不是由地方组织和良好愿望决定,不由学生委员会的决议决定,也不由教育大纲等决定,而是由教学人员决定的”。(3)创新功能。教育不仅仅是传递固有的文化,而且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在人类已有的旧文化中力求更新与创新。使之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也必须不断地创造与更新文化。而人类正是通过教育,把已有的文化财富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培养、造就他们与文化发展相关的个性和创造力,从而使文化得以发展和更新。新的一代,通过教育,迅捷而有效地分享、占有人类文化的精华,然后即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新的创造。因此,教育作为传递人类文化的手段。不仅具有保存文化的功能。同时也具有“文化繁殖”、发展——更新文化的功能。换言之,教育传递文化,实质上是一个“文化移植”“文化增殖”文化再生产的过程。而这个再生产过程,是一个扩大再生产,且具有经济、高效、模仿和接受,而是一个不断重组和建构的过程。20.现代学制的变革有哪些趋势?根据我国实际,参照现代学制变革的趋势,你认为我国的现行学制需要怎样进一步改革?【答案】发展趋势: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西欧的双轨学制则正在由低年级向高年级逐步并轨,小学和初中已基本并轨。这就使原先的双轨学制演变成了分支型学制,即下段单轨,上段多轨。近年来欧洲高中有向综合高中发展的明显趋势,说明这种单轨化的趋势还在继续发展。可以说,欧洲学制的发展变化显示了现代学制发展的完整轨迹。我国现行学制是由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我国的改革趋势应是先完善分支型学制,再通过高中综合化走向单轨学制。www.handebook.com第30页,共30页
/
本文档为【瑞默尔-蒂曼反应】,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