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第二届中国歌剧节闭幕式暨闭幕音乐会在武汉琴台大剧院举行

第二届中国歌剧节闭幕式暨闭幕音乐会在武汉琴台大剧院举行

2018-03-18 30页 doc 58KB 38阅读

用户头像

is_337177

暂无简介

举报
第二届中国歌剧节闭幕式暨闭幕音乐会在武汉琴台大剧院举行第二届中国歌剧节闭幕式暨闭幕音乐会在武汉琴台大剧院举行 第二届中国歌剧节闭幕式暨闭幕音乐会在武汉琴台大剧院举行 2014年11月13日晚~第二届中国歌剧节闭幕式暨闭幕音乐会在武汉琴台大剧院举行~为期16天的第二届中国歌剧节至此落下帷幕。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罗清泉~湖北省领导尹汉宁、郭生练~文化部艺术司领导诸迪等出席闭幕式并为获奖单位和个人颁奖。 第二届中国歌剧节参评剧目的评选结果在闭幕式上揭晓。《八月桂花遍地开》、《雪原》、《运之河》、《高山流水》、《木兰诗篇》、《大汉苏武》获优秀剧目奖~《阿蒂拉》、《...
第二届中国歌剧节闭幕式暨闭幕音乐会在武汉琴台大剧院举行
第二届中国歌剧节闭幕式暨闭幕音乐会在武汉琴台大剧院举行 第二届中国歌剧节闭幕式暨闭幕音乐会在武汉琴台大剧院举行 2014年11月13日晚~第二届中国歌剧节闭幕式暨闭幕音乐会在武汉琴台大剧院举行~为期16天的第二届中国歌剧节至此落下帷幕。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罗清泉~湖北省领导尹汉宁、郭生练~文化部艺术司领导诸迪等出席闭幕式并为获奖单位和个人颁奖。 第二届中国歌剧节参评剧目的评选结果在闭幕式上揭晓。《八月桂花遍地开》、《雪原》、《运之河》、《高山流水》、《木兰诗篇》、《大汉苏武》获优秀剧目奖~《阿蒂拉》、《女武神》获优秀演出奖。同时评出剧目奖6名~演出奖2名~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音乐创作奖、优秀舞台美术奖、优秀指挥奖各5名~优秀演奖11名~表演奖17名。作曲家金湘获特别贡献奖~湖北省文化厅获优秀组织奖。 歌剧节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20台优秀剧目共演出38场~参演人员3000余名~观众超过9万人次~剧目数量、演出场次、观众人数均创新高。第二届中国歌剧节论坛邀请国内30余位专家学者~深入研讨了中国歌剧艺术的传承、创新和发展。此外~还开展了10余场歌剧艺术讲座和赴基层演出活动。 闭幕式上~举行了“中国歌剧节”节旗交接仪式。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高云从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诸迪手中接过了节旗。第三届中国歌剧节将在江苏举办。 闭幕音乐会上~殷秀梅、么红、魏松、万山红、刘丹丽、金曼、尤泓斐、王庆爽等与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合作~演唱了《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卡门》、《党的女儿》、《原野》等作品中的精彩选段~博得观众的阵阵掌声。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郭兰英、著名女指挥家郑小瑛的精彩亮相~更是激起了全场观众的欢呼。音乐会最后在《歌唱祖国》的歌声中圆满落幕: 第二届中国歌剧节在武汉隆重开幕 由文化部、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文化部艺术司、湖北省文化厅承办的第二届中国歌剧节~2014年10月29日晚在武汉琴台大剧院隆重开幕。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董伟~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尹汉宁等出席开幕式。湖北省副省长郭生练主持开幕式。 董伟在致辞中指出~歌剧融音乐、戏剧、舞蹈、文学、舞台美术等为一体~是衡量一个国家舞台艺术创作表演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文化部高度重视歌剧艺术事业的发展~2011年出台了《关于扶持歌剧、交响乐、芭蕾舞、民族音乐的阶段性指导意见》~并于当年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歌剧节。本届歌剧节是在党中央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后举办的一次国家级艺术活动~是文化部和湖北省人民政 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歌剧节以“歌剧艺术的盛会~人民群众的节日”为宗旨~将集中展示近年来中国歌剧艺术发展和人才培养的优秀成果~探索中国民族歌剧在新时期传承、发展和创新之路~同时~通过公益讲座、下基层演出等多种形式~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共享歌剧艺术发展成果。 董伟说~当前~全国正掀起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我们要按照讲话要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促进中国歌剧艺术的繁荣发展。他希望各参演单位和艺术家以本届歌剧节为契机~加强学习和交流~在艺术上不断打磨~精益求精~从而创作生产出更好更多的、反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开幕式结束后~湖北省歌剧舞剧院演出了原创民族歌剧《八月桂花遍地开》。 本届歌剧节参评、参演剧目数量均超上届。参评剧目16台~分别为《木兰诗篇》、《八月桂花遍地开》、《雪原》、《中华儿女》、《运之河》、《高山流水》、《苏武》、《钓鱼城》、《彝红》、《女武神》、《貂蝉》、《大汉苏武》、《赵氏孤儿》、《茶花女》、《阿蒂拉》、《阿依达》,参演剧目4台~分别为《白毛女》、《悲怆的黎明》、《以青山的名义》和《回家》。歌剧节期间~还将举办论坛、讲座、下基层演出、《田川文集》首发等一系列活动。 主创人员谈《八月桂花遍地开》 湖北省歌剧舞剧院排演的歌剧《八月桂花遍地开》,分别于10月28、29日晚在琴台大剧院上演。 编剧熊召政、周慧说,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是一首中国民歌,流传于安徽、河南、湖北等省的大别山地区,歌曲以革命乐观主义的激情、优美的旋律,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当年红军带领劳苦大众打下商城、成立苏维埃政权喜庆场面。 我们编剧根据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创作了这台具有湖北特色的红色题材民族歌剧《八月桂花遍地开》。该剧艺术地再现大别山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觉醒并走上革命道路的红色历程。 剧中讲述富甲一方的唐母在弥留之际将家中巨产托付给养女桂花,并指配桂花嫁为唐家长媳。身为共产党人的次子唐剑啸与身为国民党军官的长子唐剑豪与回乡后,围绕着桂花的婚姻,以及开仓放粮、分田分地等事件发生激烈冲突,兄弟反目。一连串的家庭剧变之后,唐家为奴多年的哑叔揭开了桂花的隐秘身世,如梦初醒的桂花烧毁唐母托付的田约地契,接过唐剑啸留下的苏维埃牌匾,坚定地投身革命浪潮,与千千万万大别山儿女一起,共同开创“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旗帜竖起来”的新世界。 作曲王原平、朱才勇、罗怡林说,歌剧《八月桂花遍地开》延续了以往主民族性、抒情性的艺术风格。全剧音乐以鄂东北黄冈地区的民间音调为基础,通过变奏、衍展、再现、复调、合唱等技法,创造了多段富于地域民俗风情韵味、符合人物性格特点的抒情性戏剧音乐唱段,力求“好听、好看、感人”的艺术效果。 坚持民族歌剧的道路,坚持民族歌剧本土化,这是一个方向。该剧选取了大别山区代表性民歌和东路花鼓等湖北特色的音乐元素,创作了“桂花树下等哥来”、“唱一曲桂花调地动山摇”等重点唱段。 此次音乐的写作方向:1、民族的地域的本土化;2、用民族地域本土化的音乐语言,表现和表达大别山区的特有的山野之风和大别山人的特殊情怀。 歌剧《八月桂花遍地开》地域性音乐素材主要的选择途径: 1、湖北大别山区的代表性的民歌; 2、东路花鼓戏(东腔)的特色音乐元素(男正腔起腔、女正腔起腔、二高腔起腔等); 3.湖北大别山区有特色的生活语言和衬词。 采用了西洋歌剧样式的有机运用: 1、声音的种类和演唱的形式,尽可能地完整呈现; 2、在歌剧本土化原则的前提下,合理呈现咏叹调和宣叙调的音乐状态; 3、在统一的艺术构思前提下,音乐做交响性和戏剧化的表达。 导演张曼君说,当今时代这部剧目的选材,我认为是一次艺术创作,不是一次政治宣传。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八月桂花遍地开》鲜明带上了政治宣传色彩,深入人心,但是她的宣传方向是明亮的,甚至是嘹亮的。那么选择这样非常定性或则说硬性的题材,我们当代艺术家怎么样看待历史,看待革命历史,提出了一个挑战,提出一次新的审视,提出一次值得我们去追寻、实践的平台和机会。 “理直气壮话当年”。搞革命题材,风云迭起的革命历史对我们塑造人,表现人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和空间。同时对革命理想的追寻,对政治热情的追寻,对民主、责任自觉的担当意识是我们今天要呼唤的东西,我们不能忽略革命先烈带给我们这些正能量的思考。 “理所当然讲永远”。在风云迭起的政治较量和思想较量,甚至政治更迭这样的色彩背景下,异常凸显体现人性之美,体现人类悲天悯人的那种情怀,才使得一个作品穿越时空,穿越政治走到观众的面前,遗留到今天,乃至永远传唱下去。歌剧《八月桂花遍地开》的理所当然性,就是站在艺术家的立场上,通过风云迭起的历史背景,进行人与人关系的较量,人性之间的一些体恤和理解,进行人物命运的展开,其纠葛的故事情感的张力、人物个性的张力和命运故事的张力会显得比较精彩。 《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的魅力不在于所谓的国共之争,而在于其精神的永恒。我希望其构架,既有歌剧舶来品给了西方文化这个团状的结构意识,又有我们本土意识,说我们自己语言的线条的单纯之美和旋律之美。 第二点,坚持本土性。湖北革命特点是什么,湖北人文特点是什么,通过这部歌剧的呈现来体现湖北的“楚文汉风”,借此歌剧来打造在全国平台上的亮相,创立湖北品牌。 《八月桂花遍地开》将延续清新、大气的风格,期待这部新歌剧更“革命”,更“湖北”~曾唱响一方水(洪湖水浪及全国),期待唱红一座山,大别山~ (湖北省歌剧舞剧院供稿) 冯柏铭、冯必烈、唐建平谈《运之河》 2014-11-15 国家艺术赛事 江苏省演艺集团排演的歌剧《运之河》,分别于11月2、3日晚在湖北剧院上演。演出结束之后,我们对该剧编剧冯柏铭、冯必烈,作曲唐建平进行了采访。 冯柏铭、冯必烈:歌剧的剧本在创作时就要给音乐留出空间 《运之河》这个戏情节错综复杂,从几层关系上看,有朝廷的、民间的,有上层的、下层的,都从各自的角度讲各自的故事,在各自的语境中说各自的话。如隋炀帝要搞大事,老百姓不管那些,中层有的还要搞鬼。 “运之河”的剧名,是想表现“运输之河”、“命运之河”,个人的命运,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朝代的命运都维系在上面。他给唐朝带来了好运,给隋朝带来了厄运。杨文好大喜功,急功近利,要干大事,想干大事,建洛阳新城,修长城,同时要干的事太多,花钱多就增高利,从最高的领导下来的命令到下面都是在放大的,你说5年下面可能就要3年,这样就给国家,给人民,给他自己都造成了许多悲剧。 歌剧剧本本来就要给音乐创作留下空间,主要手段就是音乐的各种演唱方式,各种器乐组合,占的比例更大,剧本时就要考虑这些,用什么样的手段来表现。否则就可能是话剧,或是戏曲,就不是歌剧了。我们在创作的时间上还是紧了些,还需要继续打磨。 唐建平:把历史故事写出时代精神 我们中国的歌剧,现代面临的是将西方歌剧艺术的传统与辉煌成就,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中国人的时代精神结合在一起的问题‎‎。怎样看待历史,怎样看待我们的艺术和我们的歌剧。《运之河》这部歌剧就是要发出中‎‎国人当代的声音。这部戏里饱含了中国人当代的生活‎‎观念、艺术精神。 隋炀帝杨广在历史上被骂为千古罪人。今天,我们有条件从历史更高的角度去重新评价他:第一,还原了 他修运河的这条历史功绩;第二,也表现了他只为实现个人的理想而不顾老百姓的死活,最后丢了性命,丢了江山这样一个悲剧;第三,我作为音乐设计,以杨广为核心,《修一条河流梦中回》这段音乐中包括了全剧的 的因素。结尾中扬州民歌《拔根芦柴花》的运用,就像普契尼‎‎在《图兰朵》中用《茉莉花》一样,把它放大成交响乐的气势。因为故事发生在扬州,委约者要求把这首民歌放进去,有地域的符号意义。我们不能回‎‎到一千多年的历史,但其中有许多文化含义与今天是一‎‎样的。 我们不走洋人的路,我需要大型的场面,也不要像外国歌剧那样从头唱到尾‎‎。虽然有的舞蹈场面有人觉得干扰了歌剧,但我需要的是对生活的表现。这也是我对时代性的理解。前三场的“修河”,我写的不是‎‎在劳动中简单的劳动号子,而是生命的呐喊;写运河的美,用编钟的增四度表现楚文化的风采‎‎。 徐占海、郑冰谈《雪原》的音乐创作 辽宁歌剧院排演的歌剧《雪原》,于10月30日晚在湖北剧院上演。演出结束后,记者在剧场对著名作曲家、沈阳音乐学院教授徐占海、国家一级作曲郑冰进行了采访。 徐占海表示,本歌剧在音乐创作上有3个考虑:1、怎样把东北民族民间的音调融入到歌剧中。盛雪演唱的主题来自于东北民歌《月牙五更》,马一刀之母的唱段来自于《放风筝》,另外像《燕青卖线》等典型的东北民歌也有所体现。2、在歌剧中符号性地注入东北的历史。歌剧中用民歌及童声、男声等来象征东北原来的美好,与之后弦乐所表示的日本对中国东北人民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形成鲜明的对比。3、要用心、用情去写。在战士中,有共产党员、老的东北军、还有之前的土匪,他们在零下40多度的东北,住的是冰窟窿,吃的是树皮,还与群众失去联系,在这样的情况下还坚持抗战,体现了中华民族保卫祖国的坚定信念。 歌剧的乐队总谱由郑冰完成编配。他表示,音乐中多处有意识地运用了调性游离的手法,使得“好听的旋律”与“不好听的旋律”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使音乐更加具有戏剧性。在和声的处理上,也有意识地使用介于调性与非调性、功能与非功能之间的和弦。在人物的刻画上也有和声上的安排,比如马一刀,用四、五度叠置的和弦;盛雪则用主七和弦,甚至用九和弦或十一和弦;佟铁用特别富有张力的大七和弦和小七和弦;马一刀之母用属和弦。这样的和声处理目的是为了赋予人物特定的性格。 张国勇、赵文英谈《阿蒂拉》 2014-11-15 国家艺术赛事 张国勇 要从“看似平凡的东西”中挖出不平凡 由上海歌剧院排演的歌剧《阿蒂拉》,于11月3、4日晚在洪山礼堂上演。演出结束后,记者对中国著名指挥家张国勇、复排导演赵文英作了采访。 张国勇强调,随着歌剧在我国的大力普及,观众对威尔第的《弄臣》、《茶花女》、《阿依 达》等经典之作都很熟悉了,但《阿蒂拉》作为威尔第戏剧性不是很强,演出概率也比较小的第一部歌剧,对我们更好的了解一位作曲家音乐创作的成长历程有很大的帮助。另外,此部歌剧虽说是威尔第的第一部作品,但从音乐创作技巧与处理手法上看,已经相当成熟了。 作为一名指挥,我们的任务就是从“看似平凡的东西”中挖出不平凡的东西。从这部歌剧的音乐来看,它带有早期罗西尼音乐中很“规整性”的东西,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从中挖出更多的戏剧因素。 赵文英指出,我们是在保留原导演“原汁原味的东西”的基础之上做了一些细微的调整,因为语言、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做出这些调整也是必然的。我们的演员都很棒,演出经验特别丰富,我们之间的合作也很愉快~ 贺磊明、胡志平谈《茶花女》 武汉音乐学院排演的歌剧《茶花女》,于10月29日晚、30日下午在武汉剧场上演。演出结束后,记者在剧场后台对武汉音乐学院特聘教授、该剧艺术总监贺磊明和武汉音乐学院副院长胡志平进行了简短的采访。 胡志平强调,排演歌剧的初衷是为了完成学校教学与实践的统一,整场歌剧排练下来,对老师、学生都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从而不断的完善课堂教学。 贺磊明表示,与国家一级的演出剧团相比,全部由学校的师生参加的演出,肯定会有很多的不足。但是,为了歌剧艺术的需要,我们第一次在武汉剧院不用电声扩声,使观众听到演员与乐队真实的现场声音,并取得成功,这是我最满意的一点;其次,在低投入的情况下,能有这样的演出效果也不容易,也令我非常满意。这次排演世界歌剧名作,我们是将其作为教学工作的一部分,也是我们对整个湖北音乐文化的发展,培养歌剧人才,培养武汉地区的歌剧观众等方面都是一次积极努力 李稻川谈《中华儿女》 天津歌舞剧院排演的歌剧《中华儿女》,分别于10月30、31日晚在洪山礼堂上演。演出结束后,记者对该剧的总导演李稻川女士进行了采访。 李导强调,排演《中华儿女》这部歌剧,就是想用一部像样的、无愧于自己良心的作品向观众作个汇报。这是一部多媒体、散文诗式的歌剧。我们将这些战争的场面交给荧幕来展现,我们着重刻画的是战争把柔弱的女人都逼上了战场,逼向了死亡,是从另一个侧面表现战争残酷~ 李导说,为了更加贴近群众,我们做了一些尝试: 首先,根据人物形象的需要,我们运用了美声、民族、通俗三种不同唱法; 其次,在演唱形式上,是独唱、齐唱、重唱、合唱等多种形式并用。同样是表现中国妇女的题材,与《白毛女》反映“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不同的是,《中华儿女》刻画的是中华民族在遭受危难时,八位年轻的女战士投江不投降的民族气节。 最后她强调,现在的歌剧演员,上台演出的机会太少,应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平台,也用歌剧来培养更多的人才。期待政府能够给与更多的关注,让歌剧节能够一直办下去~期待“长江后浪推前浪”,培养出更多的歌剧人才,共同促进我国歌剧事业的大发展~ 第二届中国歌剧节参评剧目——歌剧《高山流水》 2014-11-04 国家艺术赛事 一、剧情简介 伯牙、钟子期的故事发生在2600年前春秋时期的楚国。伯牙奏琴,钟子期明辨其中高山流水的意趣,两人遂成知音。一年后,伯牙践约再来,不想钟子期已溘然长逝。伯牙痛感知音难觅,且转瞬即逝,于是碎琴而去,永绝宫商。这故事充分体现了春秋时期的人文精神,充满生命的哲思,想象力极其丰富,审美情趣超凡脱俗,心灵世界十分纯真。其中无法尽言的高贵与典雅,令我们对这样曾经的精神家园梦绕魂牵,无比眷恋。 二、演出详情 演出时间:11月4日 19:30 演出地点:琴台大剧院 演出单位:武汉歌舞剧院 武汉爱乐乐团 三、主创人员及主要演员 主创人员: 作 曲 —— 莫 凡 编 剧 —— 黄维若 导 演 —— 曹其敬 舞蹈编导、形体设计 —— 肖燕英 执行导演、指 挥 —— 王燕 舞美设计 —— 刘杏林 服装设计 —— 韩春启 灯光设计 —— 邢 辛 形象设计 —— 曾 卫 主要演员: 伯 牙 —— 李 爽、董研峰 钟子期 —— 孙 砾、汤俊军 高 山 —— 朱 瑾、卢 媛 流 水 —— 万 景、蔡 勉 玉 衡 —— 徐世杰、刘 畅 第二届中国歌剧节参评剧目——歌剧《钓鱼城》 2014-11-05 国家艺术赛事 一、剧情简介 公元1234年,南宋和蒙古联手,灭掉了金朝;蒙古人随即将兵锋指向南宋。蒙古大军消灭西夏和金时,可谓势如破竹;其三度西征,横扫亚欧数十国,更是所向披靡;其统帅蒙哥,曾被西方历史学家称之为“上帝之鞭”。但是,在征服南宋的过程中,他们却身陷泥潭,大伤元气,苦斗了近半个世纪。南宋,无疑是蒙古人遭遇的最强劲对手。 宋、蒙之战,数四川历时最久,而抵抗之惨烈,尤以合州(今重庆合川)钓鱼城为最。钓鱼城自1243年建成之后,在抗蒙战争中顽强坚守达36年并屡创蒙军,极大地鼓舞了南宋军民的斗志。 1258年,蒙古大汗蒙哥亲率10万大军进入四川,欲效西晋灭吴之法,先取长江上游,然后水师顺江东下,配合陆路平定江南。然而,他前进的脚步却止于这一座扼守在嘉陵江上、面积仅2.5平方公里的小小山城之下。身中炮石的蒙哥魂断钓鱼城,临终前留下:“若克此城,当赭城剖赤,而尽诛之。”的遗诏。 蒙哥驾崩之后,为争夺皇位,南征和西征的各路蒙军纷纷回撤到草原。这使得南宋的历史又延续了20年,也使得西征的蒙古大军最终未能进入非洲。 1276年1月,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陷落,年仅五岁的宋帝被俘,南宋太皇太后奉玉玺向蒙军投降,同时向全国发布缴械投降的诏书;但由于当时地理封闭,信息不通,再加之蒙哥的“屠城令”,钓鱼城军民仍以顽强的意志继续着抗蒙斗争,直至得知南宋皇帝投降的消息,他们依然没有放弃。 1277年6月,泸州城破;翌年12月,重庆陷落。整个四川唯有钓鱼城抵抗的大旗仍旧孤独地飘扬在嘉陵江畔。而此时的守城将领王立,已接纳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十余万难民,再加之遭逢连年大旱,城中居民竟发生了易子而食的惨剧。抵抗是死,不抵抗也是死„„当年的同仇敌忾,到如今已变成了一种无奈的选择。 经过几年内战,在蒙古诸汗王中唯一欣赏汉文化的忽必烈执掌了汗位,安定了蒙古。身怀雄才大略、立志成为泱泱中华一代帝王的他,从统一天下的大局出发,在他的汉臣李德辉之妹熊尔夫人的斡旋下,意欲放弃屠戮,实行和谈,以安抚民心。但一想到他的王兄蒙哥临终前的屠城遗诏,想到这么多年来蒙古军在钓鱼城下付出的惨重代价,不禁又踟蹰不已„„ 面对熊尔夫人的劝和,早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王立也犹豫了:作为一名冲锋陷阵的武将,若是坚持抵抗,以身殉国,还能保留一世英名,但城中百姓必死。若放弃抵抗,自己则会背上一世骂名。个人的性命不足惜,难道十万人的性命也不足惜,难道用十万人的白骨来支撑自己的一世英名,就是真正的忠义,就是上天的至理,王立思来想去,不知出路在哪里,他陷入了极度的痛苦„„ 几位历史的主角,都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该何去何从,他们同样的内心纠结,同样的天人交战,同样的面临着极其艰难的抉择„„但老子有云: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所幸的是,他们最终都战胜了自己,成为了真正的英雄。 700年之后,斑驳苍凉的钓鱼城依旧顽强地屹立在嘉陵江畔,就像一座高耸在天地之间的战争纪念碑。仰望着它,我们也不禁百感交集,心绪难平:对于无可避免的战争,我们当然不必惧怕。但我们此刻宁愿以一颗向往和平之心,将这段已然远去的历史谱写成一首充满人性的颂歌。 二、演出详情 演出时间:11月6日/7日 19:30 演出地点:湖北剧院 演出单位:重庆市歌剧院 三、主创人员及主要演员 主创人员: 编 剧 —— 冯柏铭 冯必烈 作 曲 —— 徐占海、郑 冰、 王 华 导 演 —— 王晓鹰 指 挥 —— 许知俊 舞美设计 —— 刘科栋 灯光设计 —— 刘建中 服装设计 —— 彭丁煌 声乐指导 —— 杨小勇 副 导 演 —— 焦 刚、 孙育斌 化妆造型设计 —— 段振中 道具设计 —— 谢 康 主要演员: 王 立 —— 刘 广、 李 宏 熊尔夫人 —— 车 璐、 赵丹妮 忽 必 烈 —— 王 凯 王 母 —— 许多多、马岚 蒙 哥 —— 戴佳志 老 臣 —— 杨绍辉 钦 差 —— 向刘伟 第二届中国歌剧节参评剧目——《木兰诗篇》 2014-11-06 国家艺术赛事 一、剧情简介 木兰从军的故事,最早见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木兰诗》。它以质朴的语言、凝练的叙事方法,讲述了木兰姑娘乔装男儿替父从军,驰骋疆场十余年卫国杀敌的故事。 本剧展示了木兰内心深处对美好爱情的渴盼与向往,彰显了她淡泊功名、甘愿回归田园的平民意识,表现了中国人民自古以来渴望和平与宁静生活的美好心愿。 西洋歌剧自二十世纪初叶进入中国,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与中国的戏曲艺术融合,形成了现代的中国歌剧。中国歌剧在借鉴西洋歌剧艺术表现手段的同时,有机地融入了中国戏曲艺术的表演形式与中国民族音乐的元素。 歌唱家的演唱在借鉴西洋发声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戏曲咬字、吐词、运腔等方面的技巧,形成了风格独特、字正腔圆的中国唱法。这种演唱方法既能传递美的歌声、表达人物情感,又可以展示中国语言特有的音乐韵味;这种歌唱方式,同时也体现了中国音乐旋律委婉、幽雅深邃的品格。 中国歌剧《木兰诗篇》将出色地展示当代中国歌剧的风采。 序曲:战争与和平音乐主题的展示,以理性的思索表现中国平民自古以来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幸福生活的憧憬。 第一幕《替父从军》(柔板与叙事歌),深夜的马蹄声,纷至沓来的军书,战争的降临破坏了乡村宁静和平的生活。父亲年迈,弟弟年幼,木兰无奈辞别亲人、女扮男装替父出征,踏上保家卫国的英雄征程。 第二幕《塞上风云》(快板与梦幻曲),表现花木兰与众将士万里赴戎机,血战沙场,平息战乱,终获胜利的英雄形象;同时,以梦幻的形式展现木兰在残酷的战争中深埋心中的女儿情怀和对爱情的向往,讴歌了战友间的殷殷情意和人性中的真善美。 第三幕《巾帼情怀》(酒歌与思乡曲),表现战争平息,将士们胜利后的喜悦情景;彰显了木兰甘愿回归田园,淡泊名利,热爱和平生活与美好爱情的平民意识与情感。 第四幕《和平礼赞》(俚歌、安魂曲与终曲),展现热烈的婚礼场面,歌颂和平生活的美好,以及人们在幸福的时刻对战争中死去的亲人和战友的哀悼 。终曲《和平颂》以“马太福音”式的警句、恢弘的交响合唱呼唤着人类的正义良知与世界和平。 二、演出详情 演出时间:11月7日 14::30 演出地点:武汉剧院 演出单位: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舞团、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合唱团、河南歌舞演艺集团 三、主创人员及主要演员 主创人员: 指挥 ―― 李心草/姜金一 编剧 ―― 刘 麟 作曲 ―― 关 峡 主要演员: 木 兰 ―― 雷佳饰 刘 爽 ―― 张英席 花 母 ―― 姜丽娜 花 父 ―― 刘旋饰 四将军 ―― 张海星、夏世春、白刘杰、杨阳 合 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舞团合唱团、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合唱团 刘东:艺术作品要为人民而创作 2014-11-12 国家艺术赛事 第一届歌剧节我也担任了评委,所以对两届歌剧节都比较了解。可以说,与上届相比,这一届又有了很大发展。上届才十几部剧目,这次初选有40多部,参评的有16部。说明各地政府,院团都很重视。这是中国歌剧的可喜现象。前面看过的几部作品,感觉有的还不错。 歌剧的剧本与话剧、电视剧、舞剧的完全不同。有的剧本还是有些不尽人意、不合理的地方,有的情节解释不通。音乐上有的写得好,重视旋律,中国观众喜欢旋律。其实做 一部歌剧很不容易,动辄几百万,上千万。钱花了应当有社会效益,这个效益不是要挣多少钱,而是要给社会带来正面的影响。 就这一届的歌剧演出来看,我认为音乐会版的歌剧简洁、明快、优美,效果是最好的。为了不让投入歌剧的钱白花,是不是实行主创人员问责制,钱投了,剧本、音乐、演员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可以现场问卷,看观众怎么 评价。 每一部优秀的歌剧都有很动人的唱段,要写老百姓喜欢听的歌 剧。 王世光:歌剧要为人民服务 2014-11-12 国家艺术赛事 很高兴在本届歌剧节中集中地看了这么多剧目。这些剧目可以说各有各的特色,也说明中国歌剧在蓬勃发展中,除中央院团外,各省也积极地参与到中国歌剧创作这个平台中来了。中国歌剧发展了这么多年,重要的还是要有好剧目。歌剧的特点五彩缤纷,大气恢宏、庄重严肃,这些是其他艺术所不具备的。 这届歌剧节,有新的作者,也有近10年,20年成长起来的剧作家、作曲家。现在有的作曲家有的已经显示出比较成熟的水平,如有几位在歌剧创作中都很知名的作曲家了。 过去我们也有优秀作品,但“独木不成林”。只有在集中展现时,才看得到全貌。这届歌剧节不光是演出、展演、评选,还附带了歌剧的研讨。湖北省还做了大量吸引观众的办法,如由专家到校园、社区搞讲座,这也是一种创新,促使歌剧更广泛地传播开来。 虽然现在中国的歌剧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有“成长的烦恼”,比如如何进一步总结,进一步自省,再到下一步再做什么,都是值得考虑的问题。这样做会使我们的歌剧发展更快一些,也使我们的歌剧如何更接地气。因为歌剧的创作要做到使广大观众真正喜欢了,才是真正的成功。 现在,创作条件、演出环境,都为歌剧的创作和演出比较全面地奠定了基础。在操作环节上,创作上需要作曲家重视每一步的实践。我们常说剧本重要,但在实践创作中缺了剧本把关的环节,等作品写出来了再改也就晚了,大改不可能,小改又不解决问题。所以剧本在音乐创作前的论证特别重要。 歌剧的音乐创作要创新,但有时创新好像被观念干扰了一样。考虑的不是我要如何写好音乐,而主要关注的是我能不能写出“新意”。其实,写出了真实动人的音乐,创造出人物的情感,就是创新。作曲家在创作歌剧作品时,不能 脱离舞台,不能不顾及观众,应当有两对眼睛:一对看着想像中的舞台,一对是看着背后的观众。比如唱段的长短要适度,写得太长观众受不了,写得太短了又成了碎片化处理。如果从观众的角度来把握,问题就比较好解决。 中国的歌剧创作,要有打动人心的旋律,要有好的剧场效果。作曲家是音乐创作的操作者,也应当是自己作品的批判者。 在参演的剧目中,有的剧目舞美有点自我扩张,有的地方设计脱离了剧情,这就有点本末倒置了。 我们的任何艺术作品都离不开社会的发展。前些年高雅艺术的大环境不太好,近年来,歌剧的发展的条件有所改善,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总会有困难。歌剧要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已经被广大作曲家们所接受,有出息的作曲家都不会忘记这点。 现在歌剧有条件了,但也要搞好“群众关系”,吸引更多的群众都来听歌剧,这样歌剧才会有生命力。 林文增:中国歌剧脱离了人民是没有生命力的 2014-11-12 国家艺术赛事 从本届歌剧节演出的剧目来看,我认为,我国的歌剧事业发展的很迅速,这与国家的政策、地方政府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但相比较而言,现在的歌剧跟世界上比较成熟的歌剧作品相比,音乐创作、剧本的构思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与之前的《洪湖赤卫队》、《白毛女》、《江姐》等经典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作曲家的作品旋律性不强,咏叹调的核心唱段不是很接地气,主旋律记不住,这或许是专业上的一种技术追求,但是应考虑到受众体的感受,专家是少数,重要的是百姓。歌剧的创作本来就应该为人民服务,脱离了人民的艺术是没有生命力的。反观国外的经典歌剧,如《茶花女》、《图兰朵》等,旋律性都很强。所以,我国歌剧事业的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还需要不断地完善。 我国的歌剧创作不要脱离群众,选演员不要只考虑歌剧本身,不要以声音技术作为唯一,演员的形象与人物角色也要相符,希望以后的歌剧演出能从多个方面来考虑。另外,有些歌剧演出时间过长,中间还要休息,为观众考 虑,我们可以尽量压缩演出时间,争取在两个小时内完成整场演出,让观众能够欣赏完它,先引起观众的兴趣,再进行歌剧普及。 居其宏:中国歌剧创作当重视当代题材 2014-11-12 国家艺术赛事 本届歌剧节与第一届相比,数目有所增多,质量也所提高,主要体现在作曲、舞台、表演、指挥等多个方面,这都是随着我国歌剧事业的不断发展所取得的成果。政府对歌剧艺术很支持,剧团也在克服种种困难,所以,呈现出来的多数作品都很不错。如果从二十一世纪以来的歌剧作品中列出十部优秀作品的话,我认为本届就有3—4台。当然,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很多院团对剧本戏剧品格重视不够,项目决策、立项中的论证不够,所以在剧本中就会留下很多硬伤。 艺术的一度创作需要遵循创作周期的规律性,文艺创作不是机械化生产,创作的过程中应尽心构思、不断修改、反复打磨,这样出来的作品才能称得上精品。从某些歌剧作品来看,有些剧作家、作曲家、导演还是显得有些急功近利,同一个人的作品,有的很优秀,有的就显得比较“匆忙”,这不是说他们没有这个实力,可能更多的是时间上的不够充裕。 另外,当代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不够,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的问题是需要关注的。当然并不是说历史题材、神话题材、民间传说题材就与当代毫无关系。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历史,一切历史题材的歌剧,关注点都在当代,任何题材的选取都与现代有一个对接口。不是现实生活激发不了创作者的创作灵感与激情,而是我们关注的太少,与生活第一线的观众脱离,这样的作品就引起不了大的共鸣。当然,这也不能全怪创作者,歌剧的创作与国家的政策、地方政府的执行力度、执行方式也有很大的关系。 现在的歌剧旋律性不强,不一定要求人人能记住都能唱,但是,得让人喜欢听。威尔第的作品,旋律非常的优美,他把观众的审美放于第一位,自然就会有很好的效果。另外,大作品不一定需要大制作,很多要根据剧情而定,不能盲目追求奢华效果。还有,就是普及与提高的问题,毛主席说过,在普及的 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人民群众要求普及,随即就要提高,所以,无论普及和提高,都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歌剧的创作应多元化,抓住重点,还要注意两头,在大力提倡正歌剧和民族歌剧,强调雅俗共赏的时候,也要给探索性歌剧和通俗性音乐剧留一些发展空间。 王祖皆:人民需要歌剧,歌剧要为人民 2014-11-12 国家艺术赛事 这次歌剧节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文艺工作会后进行的,剧目也比上届多。20台歌剧可以说是文化大餐,让我们能集中地看到中外的这么多剧目,而且原创歌剧有井喷的状态。也有正歌剧、民族歌剧、音乐会版歌剧等不同品 种。 从剧本的创作角度说,歌剧剧本的文本一定要坚实。如果缺乏科学的论证,有硬伤的作品搬上舞台就很难改。最好有科学论证的程序 。 从音乐的创作角度说,音乐也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我们处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时代,各种文艺形式都可以发展。但主体应该是雅俗共赏的,要考虑中国老百姓的欣赏习惯。 我们对西洋的正歌剧学习研究也还不透,一味模仿西洋歌剧宣叙调而宣叙调的写法不行。因为中国的语言有四声,不按四声来写就不像中国人说的话。我是搞作曲的,听了也很难受。应当向中国的戏曲、曲艺、民歌学习,解决好腔词关系,这个问题应当引起重视。 歌剧里能不能有好的唱段留存下来,这也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有的是短小的唱段,如《北风吹》、《洪湖水浪打浪》、《红梅赞》、《小草》等;有的是大的咏叹调,也称核心唱段,如《今夜无人入睡》《晴朗的一天》„„大唱段不是每个人都能唱,但都能哼哼,爱听。音乐会上唱,声乐大赛上唱,作为声乐教材唱。现在重视不够,要创作出能流传的唱段必须从词到曲都要精心打造才行,一般搞搞是不行的。 对演员而言,要解决只注重声音而忽视语言的问题。完成人物的塑造,除表演以外,演唱也要有表现力,声音美加上语言美,才是最美的演唱。 在歌剧作品有点“井喷”的情况下,更要追求质量。“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在歌剧界同样存在这种现象。经典作品需要各种条件,各种因素碰在一起才有可能。现在制约歌剧出精品力作有:决策不科学,文本不坚实,题材有脱离时代、脱离群众的倾向;主创人员缺乏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定力;创作心态浮躁,为稻粮谋不能深入扎根生活等问题 。 大制作要看需要,不要一味追求。不能为了大制作而忽略了艺术本体而变成形式大于内容的结果。提倡大型歌剧、中型歌剧、小型歌剧齐头并进的发展战略。我们现在机制滞后,版权制约情况也很突出。当年《白毛女》、《洪湖赤卫队》《江姐》和京剧“样板戏”都是到处在演的,还有不同剧种的移植,对普及推广起了很好作用。现在都只演自己的剧目,不敢演别人的。演出团体单靠演自己原创剧目是不够的。国外的剧团每年都有计划,许多经典剧目被反复复排才能深入人心,日臻完美。建议有关部门建立一种机制,象征性地收购一批优秀剧目,投放给剧团排演,文化是需要积累的,不要像“猴子掰苞米”那样搞一个丢一个。当然我们也要鼓励搞新的创作,向数量要质量,向高原要高 峰。 刘元声:歌剧主要是培养审美的观众 2014-11-12 国家艺术赛事 本届歌剧节我是完整、细致地看这么多剧目。过去有时是看碟片,所得印象比较粗糙。我搞歌剧作品不多,但现在中国的歌剧创作所能达到的水平还是能看到的。演员、乐队、指挥、舞美等都很好。 以后的歌剧作品是不是要搞得太多,我觉得可以把有基础的剧目反复打 磨。 歌剧与话剧不同,话剧是提出问题,培养思考的观众;歌剧更多的是培养审美的观众。话剧看故事,歌剧的情节不要太复杂,太复杂了故事无法交待清楚,音乐也无法表现。现在有的剧目的故事还不够简洁。 评奖也不必太多,可以有保留剧目,有不同剧种、不同题材的保留剧目。如果每过几年能留下十几部作品,对中国戏剧的发展是很有利的。 刘维维:歌剧制作要以剧情需要为前提 2014-11-14 国家艺术赛事 关于歌剧制作成本的问题,我不反对大制作,但是必须要以剧情需要为前提。此次歌剧节也有舞台设计等方面很简洁的剧目,效果也都不错。所以制作不在大小,钱也不在多少,关键是能否表达剧情,能否真正地诠释歌剧本身的内涵。 国外的歌剧更注重于写实,重视时代背景与时代风格,连舞台上的道具也尽量做到很真实,从这次歌剧节的一些剧目来看,这方面还是有些欠缺。 我比较喜欢我国传统的音乐,它是经过精炼以后的东西,这样的东西才是精品,从时间上也了这一点。不管是歌剧、音乐会、还是其他艺术类,都有一个共同前提:美,人们歌颂生活也好,赞美生活也好,都是希望美的东西存在。一部歌剧的传唱,一定是有很优美的旋律。当然,这也与歌剧本身强烈的戏剧性有关,这是一部好的歌剧所不能缺少的。 从创作上讲,我认为歌剧的创作应来源于人民,并服务于人民。从这次歌剧节的某些剧目来看,创作者与受众体之间有些脱节,我们的创作者应多体验生活,从人民生活中获取灵感,从传统音乐中汲取营养 蒋力: 中国歌剧应重视现实题材 2014-11-14 国家艺术赛事 在这次第二届中国歌剧节参评、参演的剧目之前大部分都看过,有的看过不止一次。总的来说有长足的进步,也是我国歌剧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总结。所以能举办这届歌剧节总的来说是要肯定的。 但是,这次参演的剧目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就是编剧、作曲、导演这几个环节问题多一些,其中编剧的问题更大一点。有的剧本还带一些硬伤。剧本如果能在前期论证做得好一些,就会避免很多问题;有的剧目明显有“形式大于内容”的倾向,被五彩缤纷的、机械化的舞台设计分神,影响或左右了观众对歌剧本身的关注。 第二就是对现实题材不够重视,对地方院团的创作不够重视。虽然原来也强调过现代题材的重视。有的剧目剧情也打动人,基础也好,但被忽视是一个遗憾。 两届歌剧节下来也可以好好做些总结,使下一届办得更好。 刘凤德:我国歌剧创作必须扎根于民族音乐 2014-11-14 国家艺术赛事 歌剧的创作,首先应该踏实下来,老百姓喜欢的音乐就是好的音乐。毛主席说过:“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我认为这句话说的特别好,国外的歌剧已有几百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应多借鉴、学习西方歌剧中好的东西,但是我国歌剧的创作必须扎根于民族音乐,剧本的题材与曲调的创作要紧密结合人民群众的生活与审美,这样才能使歌剧得到更好的普及与传承。 歌剧的创作也是一个很大的,舞台上所呈现出来的东西汇集了太多人的心血,所以作为一名歌剧指挥,必须全面了解整个舞台呈现的状况,包括演唱与乐队的结合,整个舞台节奏、结构的把握、音乐的戏剧性与剧本本身戏剧性的平衡等各方面。 方红林:歌剧在与时俱进 2014-11-14 国家艺术赛事 我感觉本届歌节参演的作品是在与时俱进。有很多新剧目,观众都不熟悉,但没想到观众这么多,也说明中国的歌剧和观众都在成长。很多剧目都不错,大家都在认真做中国歌剧。舞台呈现也体现了各级政府和各个院团在人力、物力上的支持。很多剧目的主创班子都是国内的一流水平。歌剧综合性强,主创、演员、舞美、灯光、服装、化妆等都重要。光有好本子没好演员不行。这次演员的阵容都很强,演员们也都下了很大力 气。 但是,有的剧目题材好,但情节发展不够好,有的不能自圆其说,不能让人信服。有的音乐创作不够好。乐队写得很重,再加扩音就更乱了。 还有,感动人的旋律还是不够,虽然要多种多样,但希望听到像经典歌剧的好唱腔。 湖北这次对歌剧节的组织,电视、报纸都做得很好。为歌剧节的宣传,普及歌剧做了许多工作。当然,现在观众对歌剧的认识与了解还有一定的距离,比如有几场演出前吵得开演不了。这种情况在上海、北京不太会出现。 杨双智:中国歌剧的创作要解决好民族与西洋的关系 2014-11-14 国家艺术赛事 这届歌剧节从题材上看,全是古装的剧目。音乐创作上,民族与西洋的还没解决好。有的是剧本问题,宣叙调与咏叹调,更重要的一点是中国歌剧的音调问题,比如有的唱段一唱就笑。这个问题太大了。有做得比较好的,比如有的从音调上是继承了红色经典歌剧的传统,用了大量的民间音乐素材进行发展;有的在应用民族音调上自然地融化在音乐中,旋律的歌唱性也值得赞扬,突出了“中国的”的艺术风格;有的应用中国传统的音乐手段,发挥了有可塑性的东西;还有的音乐在戏剧中表现得很完整。有的作品戏不长,但观众和评委们边看边想打瞌睡。这次很多演员都唱得好,为作品的成功增加了色彩。不足的是,有的剧目的戏剧性比较少,比较平乏,由此会产生使角色的音乐设计的戏剧性不够。有的作品把人物的形象拔高了。木兰是纯美、纯朴的乡村姑娘。当战争结束后她要回到生活中,过平静的生活。为保卫国家征战十几年,回到家就很幸福了。加点民族乐器的音色,如打击乐,点缀一下中国的风格和人物的形象就出来了。 景作人:西洋和民族很好地结合 才能使我们的歌剧腾飞 2014-11-14 国家艺术赛事 我第一次参加中国歌剧节,现已接近尾了。看了这么多部歌剧,发展趋势还是很喜人的。有的剧本原来就看过,现在来的是修改版;有的歌剧是大型作品,有突破,旋律有很大的可听性;有的在寻求探索点,成不成功先不说,他们在探索一些比较尖端的作法;还有的是偏向民族的。《白毛女》的引导作用还是不可低估的。这次再次展示也是非常必要的,她代表的中国歌剧传统应当很好地继承下去。 威尔第的歌剧由我们自己剧院在国内演,有的还是首演。能演成这样是很不容易的,说明我们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个别的剧目主要偏向音乐剧,题材很感人,用原生态的唱法,展现了原生态的重唱。这样的想像力是值得肯定的。有的现代题材好,说明领导者,创作者都动了脑筯。精神值得赞扬。 问题是,我们的创作者很努力,但好像还是迷茫中探索。发展得不顺畅。比如有突破性的作品还不多,有几个问题值得注意的点: 1、题材上不够端正,有点像“晚会体”,舞美做得很完善,灯光也做得很满。这样给歌剧的概念上有很大区别。 2、形式化严重。这是话剧导演为主造成的。因为现在没有懂歌剧的导演。《貂蝉》都是形式化的考虑,起不到好作用,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没有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 3、合唱侧着身子唱,没法看指挥。一排人形成了一堵墙,只为好看,演唱不到位。有的剧目更不得了,因为导演是舞剧的,舞蹈的形式太多。拉纤用僵化的舞蹈。 这些导演主导了现在国内的歌剧舞台。 4、演员开口不会唱,不会演,比如让演员走得太远,要侧着脸看指挥。可能是导演要他走到那位位置。 歌舞晚会体,忽略了歌剧的本体。形式、风格应当是百花齐放的。红色经典可以走,也可以沿着威尔第、普契尼的路。正歌剧、喜歌剧。喜歌剧主要就是调侃。现在说西方的东西多了,要发展“民族歌剧”的老路。其实现在是在国际化标准下创作。照搬西方,照搬戏曲的方法都是不对的。戏曲有非常高级的手段,但研究得太不够了。那天开会还在争论用不用宣叙调问题,其实必须用,但要研究中国语言的特点。比如朗诵调的写作,有的作品下了很大的功夫。中国的说唱,如北京琴书,就是宣叙调。 希望歌剧的创作者应当从歌剧核心的东西。歌剧最高级的东西是写人物内心的。大制作的西方歌剧也有,为了贵族的需要,但后来都不见了。 现在都是晚会的形式,所有歌剧都这样,结束前一遍遍唱主题歌,然后全体亮相。 有时他们的苦衷是要体现政绩,搞歌剧是为了得奖,要钱、演出、得奖,然后马放南山了。两三个月赶出一个剧本,出不了精品的。要健康发展就要解决这些问题。像习总说的那样。 对中国歌剧的未来我是很有信心的。我不同意他们全盘否定的看法。中国的歌剧是在迷茫的情况下发展的。很多是失败的,但成功是在失败的基础上获得的。作为评论家来说,所有的判断是要负责任的。希望西洋的、民族的很好地结合,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歌剧腾飞。 刘丹丽:演员演戏要用心 2014-11-14 国家艺术赛事 《洪湖赤卫队》到全国各地演出,到处都得到共鸣。会和我们一起唱起来,是我们的传宝。不管是老观众还是年轻观众,只要进了剧场就不会走。故事谁都知道,音乐好听,舞美美。荷花、阳光。每次唱到《洪湖水,浪打浪》都觉得很美。代表了当年革命先烈的精神,还要教育意义。 有一次到一所中学演出,全校学生黑压压一片,开始乱糟糟的。赤卫队员一出来学生还笑,没有进入状态,也没见过这样的打扮。后来韩英(我)一出场后,学生就静下来了。后来我一唱《洪湖水,浪打浪》,下面的学生都跟着唱 起来。韩英被捕时,视死如归的形象,孩子们全都鼓掌。后面跟母亲生离死别的那场戏,好多孩子们都在哭。谢幕时都跑到台上来,说看了很激动,很感人~ 王玉珍老师演的电影我小时候看就学着唱。考艺术学校时就唱“洪湖水呀浪涟涟”。我那时就特别喜欢韩英,想着要是有一天我能演韩英就好了。过年时也唱“娘死后”,总被我妈妈说。 后来从楚剧团调到湖北省歌剧团,给了我机会。看导演怎么排,看电影王玉珍老师怎么演。《青春之歌》《红岩》《野火春风斗古城》等电影,革命人是最有情感的,否则他不会去闹革命。电影要与生活贴近,舞台就要有所夸张。要超越王老师是不可能的。但我要演韩英我怎么能把现在的年轻人抓住,又要让老观众看到韩英的本质。到现在我都没有停顿过对韩英的认识和理解。舞台的魅力就是每次演出都会给你灵感,都会有新的体会。只要情感对了,舞台上的动作都可以不同的,根据不同的情感有不同的设计。演员要活在角色中。有时舞台大,情感的表达就要“大”一点,舞台小就不同。对角色和角色之间也作了调整,如对王金标,他违反军令,找不到人。韩英作为领导,不能和群众一样对他。要王金标服气,语气上都要有讲究,“你怎么‘现在’才来”,用关心的语气,是女性特殊的,应该是韩英的语气。首先是把王金标当同志看,是个人才,立过功,才有个性,照不起这个,照不起那个。但后来当他叛变时,才对他改变,“金标同志,我们是党领导的队伍,有的习惯你要改一改了”,以大局为重的表演。 1997年我拿到了14届的梅花奖。 现在我们的演员,什么条件都好,为什么在舞台上不感人呢。我想就是没研究好角色,只在演自己。有的演员在台上自己唱时很认真,可自己唱完时他就懈下来了。这样在边上,表演就断了,到你时又回来,戏就散了。每个细节都是戏的一部分,有一条线都穿在一起来的珠子。不是散的。那怕是《江姐》中“炒米,糖开水哟”,是为了观察敌情设计的。 人物完善,音乐完善,稍有不认真就会让观众失望。要让每位观众走出剧场时都在津津乐道地回味。 十几年过去了,韩英这个角色还这么鲜活,还有值得深入挖掘的内涵。“同志啊同志啊,如今你们今天在何方,”眼睛一直看着心中思念战友,仿佛 战友就在眼前,观众效果非常好,很打动人。随着音乐有几个处理,让观众被紧紧抓住。和赤卫队员的交流特别感动。表演一直追寻着队员。不能生搬硬套,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生我是娘,教我是党”,一定要唱得很生活,很人性化,让观众听了就感觉我们党好。语气上“生我是娘”,看着母亲,用头母亲,然后用无限深情地唱“教我是党”,面带微笑。比原来大义凛然要有效果。“砍头只当风吹帽”,坦然的表情和语气。不是嘴上喊出来的,而是心底上的。我用肌肤与母亲的接触,体会母女情。我用母女俩的情感,衬托韩英的伟大。把剧情细细分解,就能理解母亲守寡把韩英养大,但为了革命不能为母亲养老送终。强忍太多太多的悲痛,对不起娘。无数的千言万语表达对母亲的眷恋。把手再次抚着母亲的手,最后被打也无所谓了,但打在母亲身上时自己身上在颤动。每次演都感动。每次台下都哭得一片,一位孕妇哭得太投入,以致她丈夫担心太入戏了。 快餐文化不好,演员要分析理解剧本,读台词,不能浮燥。一定要吃透剧本内涵,理解音乐。音乐可以抒发人物内在情感,过门是情感的延续,不可忽略。音乐也是人物内心的表白。 我现在也在不断地和学生说,在台上不能有半秒钟没戏。一个眼神如果走神,这个戏就跑了,观众也跟着散神了。台上不能有杂念。分心了就会开小差。因为舞台上没有小角色。 第二届中国歌剧节观众如是说 2014-11-12 国家艺术赛事 2014年11月8日 本届“中国歌剧节”时间已过半,我们对一位范姓的退休女工程师进行了采访。她激动地对我们说:“此次歌剧节能在武汉举行,我感到特别的幸福,这真的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这届歌剧节剧目多,种种丰富,有红色经典歌剧、西方经典歌剧、原创民族歌剧等;在唱法上也是融合了民族、美声、通俗三种不同唱法。希望下次歌剧节还能在武汉举行~” 另一位观众也抢着对我们说:“这是我第一次在剧场看歌剧,整场下来,我被剧场的现场效果感动了,这种感动不在现场是感受不到的,以后有机会我还会继续到剧场观看。” 还有一位王先生对我们说:“虽然我对歌剧不是很了解,但是从一些作品中我们能听到一些熟悉的民歌或者戏曲片段,就会立马使我感到亲切。我想我们中国的歌剧是不是应该多一点这样的调儿,让我们能听得懂。” 2014年11月9日 11月9日的演出结束后,我们采访了几位观众。 华中师范大学的特聘教授李寿昆很激动地对我们说:“特别高兴来参加这次歌剧节,看了很多场演出,有时候来不及吃饭带一些点心也想早点过来,有这么好的机会看到这么多场歌剧的集中展演,真的不想错过任何一场。通过对这几场西洋歌剧的观看,我觉得我们灿烂的中国文化完全可以跟西方媲美,就算是中国人演西洋歌剧,我们也比较忠实的反映了歌剧本身的内涵,这也证明了中国文化强大的包容性与世界性,假如让外国人来演中国的京剧,或者是其他的艺术形式,我不知道会是什么样的演出效果。” 湖北省歌剧舞剧院、爱乐合唱团的黄超说:“这次歌剧节,我看了很多的演出,有这样一种体会,从时代性来说,自改革开放以来的这段时间,在歌剧的创作上没有体现,甚至可以说成是空白,即使是原创的民族歌剧《八月桂花遍地开》反映也是一个比较久远的年代,反映现代生活的歌剧我没有看到,我们现代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写的,为什么在八个样板戏之前会有那么多的经典之作,现在却这么少,这是我的一个疑问。” 湖北省人社局的临时工郭文华说:“我特别喜欢歌剧,也特别热爱音乐,平时喜欢听贝多芬、柴可夫斯基、肖邦的音乐。听说这次的歌剧节要在武汉举行,我真的特别高兴,还为之做了很多的功课,听了很多歌剧的不同版本。不过,歌剧对我们老百姓来说还是有点陌生的,希望政府能给我们提供更多了解歌剧的平台,让我们走近歌剧。” 还有一位观众也对我们记者说:“这次歌剧节给我们过年一样的感觉,通俗 的讲就是‘高端、大气、上档次’,在武汉,这样大型且系统的活动太少了, 我们的精神食粮也太少了,希望下一届的歌剧节还能再这里举行~”
/
本文档为【第二届中国歌剧节闭幕式暨闭幕音乐会在武汉琴台大剧院举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