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历史论文 论秦始皇与汉武帝的异同点

2017-09-05 9页 doc 23KB 165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3423

暂无简介

举报
历史论文 论秦始皇与汉武帝的异同点论秦始皇与汉武帝的异同点 摘要: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们在加强封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的具体策略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本文主要在政权方面、思想方面、抗击匈奴、征用民力、改革币制等方面做一个简单的比较说明~同时~进一步说明他们不同的是由于秦的暴政而导致政权的瓦解。而汉武帝政权也有因政策不当而危及政权的情况~关键是汉武帝本身能及时认识自己的不足~并能改正它~而使汉政权避免了秦统治那样的危机。 关键词:秦皇汉武、中央集权、思想文化、抗击匈奴、改革币制、民力、暴政 秦始皇(嬴政),13岁(前247)即位,22岁理...
历史论文   论秦始皇与汉武帝的异同点
论秦始皇与汉武帝的异同点 摘要: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们在加强封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的具体策略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本文主要在政权方面、思想方面、抗击匈奴、征用民力、改革币制等方面做一个简单的比较~同时~进一步说明他们不同的是由于秦的暴政而导致政权的瓦解。而汉武帝政权也有因政策不当而危及政权的情况~关键是汉武帝本身能及时认识自己的不足~并能改正它~而使汉政权避免了秦统治那样的危机。 关键词:秦皇汉武、中央集权、思想文化、抗击匈奴、改革币制、民力、暴政 秦始皇(嬴政),13岁(前247)即位,22岁理政务。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定都咸阳,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新局面。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各国争霸混战的局面,使“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人民获得较为安定的生活和生产环境,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不仅如此,秦王嬴政还在他完成统一之后,为巩固统治,制定和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加强了各地区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这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封建社会,以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未来侵略,保持国家的独立,这与公元前3世纪秦统一的开创之功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可见,秦的统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对秦始皇称道“千古一帝”。 在我国历史上与秦始皇齐名的还有西汉另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汉武帝(前156—前87),即刘彻,前140年—前87年在位,是西汉时期一位有作为的皇帝。经过汉初六七十年的生产发展,西汉封建政府集聚了大量财富。在这个基础上,汉武帝实施了重大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措施,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使西汉的经济、政治、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等各个方面具有突出的发展,西汉进入鼎盛时期。史称“秦皇汉武”,以此来歌颂秦始皇和汉武帝的丰功伟绩。 同时,秦始皇和汉武帝在巩固政权,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具体策略方面都有许多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强化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战国时期各国最高的统治者都尊号为王。秦王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已不能显示他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地位,因此更改名号,把古代传说中的神和人最尊贵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为一,号称“皇帝”。自此“皇帝”便成为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并废除了子议父、臣 1 议君的“溢法”等等。皇帝在封建国家中享有神圣的地位和最高的权利。 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为皇帝的助手,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协助皇帝掌握军队,为全国武装部队之首脑。但实际上,自秦统一中国后,太尉一职并为任命任何人,知识虚设其位而已,这样就可以由皇帝亲自控制军队,权力更加集中。御史大夫管“监察”,主要监察“百官”,又称“副丞相”,实际作用是牵制丞相,提防其专权,这样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者形成相互分权,有相互牵制的形式。最后大权则操纵在皇帝手中。 在地方,早在公元前221年,秦刚刚统一六国后,就在建立什么样的国家体制的问题上发生了一场争论。以丞相馆为首的一部分官吏主张实行分封制,廷尉李斯坚决反对,认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国纷争,完全是西周分封诸侯所造成的,只有废除分封制,才可能免除祸乱。秦始皇也认为“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于是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确立了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其后陆续增至四十八郡,一千余县,由皇帝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迁徙豪强:秦灭六国的过程中,就已经开始陆续把所灭的六国的君主、贵族、豪强、大姓,迁往边地或移居他处。统一全国的当年,又迁徙天下豪富12万户于咸阳。把仇视秦王朝的旧贵族迁徙到首都或边地,使之远离本土失去社会依仗,可遏其威势便于监管。因此,迁徙豪富实为当时消除六国残敌死灰复燃危险性的有力措施。同时,由于被徙者亦有罪人黔首,因此也有移民实边、发展和巩固边防的作用。 同样,为了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于元朔二年(前127年)采纳了中大夫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除嫡长子继承父位外,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把大的王国分为几个小的侯国。从此,“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封国越封越小,势力大为削弱,各封国再也无力与中央政权抗衡。后来,汉武帝又“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左官律”规定,凡是在诸侯国任官者,地位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吏,并不得进入中央任职。以此限制诸侯王网罗人才,防止他们从事非法活动。“附益法”严禁封国的官吏与诸侯王串通一气,结党营私,以达孤立诸侯王的目的。后来,又借口削去半数王侯的爵位。至此,王、侯虽然还存在,但只能“衣食税租”,不得过问封国的政事,封土而不治民。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王割据的局面。 在削弱诸侯王势力的同时,汉武帝也和秦始皇一样采取了打击地方豪强的措施。西汉前期,随着封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各地豪强势力大为膨胀。他们利用封建宗法关系,结成强宗大姓,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兼并土地,横行乡里,独霸一方。对这种地方豪强势力,汉武帝采取了限制和打击的政策,一方面继续推行汉初以来迁徙豪强的办法,把他们迁到关中,置于中央政府控制之下,“内实京师,外销奸猾”,做到“不诛而除害”,另一方面利用以严酷著称的官吏诛杀豪强。例如,王温舒为河内太守,“捕郡中豪猾„„相连坐千余家„„大者至族,小者乃死,家尽没入臧”。通过上述措施,地方豪强势力受到了一定的打击,有的甚至倾家荡产。此后,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 2 第二,在加强控制思想文化方面: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在一次宴会上,博士淳于越建议秦始皇效法殷周分封子弟功臣,一旦出现齐国田恒和晋国六卿那样的臣属,可以互相援助,又说:“事不师占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他认为,时代不同,治理的方法也应该不同。李斯还进一步指出,儒生“不师今而学古”,“道古以害今”,如不加以禁止,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统一就可能遭到破坏,因此提出了“焚书”建议。当时所焚之书包括两部分:一是统一前列国史记,二是百姓私藏的《诗》、《书》和百家语,至于秦国的史书、博士所藏的图书和百姓家藏的医药、占卜 、 种植的书不在内。命令下达三十天后仍旧不烧毁的,脸上刺字罚为城旦。相互谈论《诗》《书》的人,在闹市中斩首示众,官吏知情不报的,与犯人同罪。严禁私学,欲求学者“以吏为师”。李斯的建议得到秦始皇的同意。不久以后,公元前212年,一些方士和儒生对秦始皇皇发表了不满的言论。秦始皇得知后大怒,下令追查、捕捉方士和儒生460人,并全部坑杀于咸阳,。这就是历史上的“焚书坑儒”事件。 与此类似,汉武帝时,经过汉初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地主阶级的统治已经巩固,社会经济有了新的发展,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已不能适应地主阶级的要求。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实现大一统的儒家思想便取而代之。于是,儒生董仲舒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说,孔子修订“春秋”,把统一当做大事,因为这是天地常道,古今通义。为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了他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其他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同时,在长安设太学,用儒家经典作为教材。从此,以孔孟为正宗的儒学成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攻读五经成了干禄仕进的敲门砖。 当然,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者虽然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但汉武帝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光大了儒学;而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对其他思想文化进行极粗暴野蛮的破坏,起了钳制思想、摧残了文化的恶劣作用,加速秦的灭亡。 第三,在抗击匈奴方面: 匈奴族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对开发祖国的北方起了重大的作用。他们长期以来在蒙古高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战国以来,匈奴逐渐强大,到秦汉之际,匈奴同中原王朝形成了对峙的局面,匈奴贵族常率骑兵不断入边界扰掠,使北方生产遭到破坏。秦统一后,为解除匈奴对秦朝的威胁,秦始皇于公元前215年派大将蒙恬率领30万大军向河套征伐;公元前214年收复了河套西北的广大地区,并在这个地区设置了34个县,重设九原郡。为了进一步巩固这些地区的统治,秦始皇与公元前211年迁3万居民到北河、榆中垦田生产,开拓边疆。这次大规模的移民,在经济上、军事上均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有力制止了匈奴奴隶主贵族的抢掠,而且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开发。在同匈奴贵族斗争过程中,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征发农民,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兴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它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无限的创造力,成为中华民族文明悠久的象征。 3 在西汉初期,西汉政府因国力不足,为抵御匈奴的侵扰,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到了汉武帝时,由于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国家的经济实力空前雄厚,已无内顾之忧,反击匈奴贵族的条件完全成熟了。仅从公元前133年到公元前119年之间,汉武帝对匈奴作战10多次,其中具有决定性大规模战役有3次。第一次发生于元朔二年(前127年),夺取了河套一带,从内地移民10万人去垦荒,充实边防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第二次发生于元狩二年(前121年),夺得河西走廊等地,打开了汉通西域的道路,加强了中国与西域各国的文化经济交流。第三次发生在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乃粟马十万,令大将军卫青和霍去病各将五万骑私负从马复四万,步兵转者踵军后又数十万人。”分两路大举北伐匈奴,这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远征,一直追至漠北,匈奴大败。经过这次战役,匈奴力量大大削弱,已无力大举南下,“是后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制止了匈奴贵族的残暴掠夺,保护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使北部边境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便利了汉与西域的交流。 在抗击匈奴中,秦始皇不顾当时的国力,用几十万大军攻打匈奴,未能完全解除匈奴的威胁;而汉武帝则得以彻底地击败匈奴,使北部边境得以安定,有利于生产发展。 第四,征用民力方面: 秦政府规定,成年男子每年服徭役一个月,一生要在本郡服兵役一年,到京城或边疆戍守一年,这是最基本的。而秦始皇的大兴土木,四处征讨使用的人力、物力大大超过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所能负担的极限,其典型是建造阿房宫和骊山陵墓。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秦始皇认为咸阳人多,先王的宫廷太小,便在渭水南城岸 上林苑中营造朝宫。先在阿房修筑前殿,东西有500步,南北50丈,可坐1万人,能竖五丈高的旗杆。周围有阁道可以驰行,从前殿下面直达终南山,在山顶上修建宫阙,又修建陵道,直通咸阳。关中建成宫殿一共300座,关外建成宫殿一共四百多座。始皇陵中“宫观百官,奇器珍怪”,“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费民力财力不计其数,修筑陵墓和阿房宫,动用了70多万人,除此之外,修长城,动用30多人力,平百越,开发岭南,动用人力50万以上,当时人口约2000多万,每年被征发服役人数不下三百万人。问题的严重性是十分明显的,大量劳动力脱离生产,人民负担又如此沉重,这就加速了农民的破产,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秦王朝的残酷压迫和剥削,激起了人民群众的愤怒反抗,“人与之为怒,家与之为仇”。人们以各种形式进行反抗斗争,广大农民纷纷拿起木棍、锄头,逃出山林川泽,并同刑徒和奴隶的斗争相汇合。例如英布就同一些徒长、豪杰联合起来,带着一批刑徒逃亡到江中为“强盗”;彭越率领一批青年聚集到巨野泽中;沛县泗水亭长刘邦准备起义。这些小股的农民起义,揭开了反秦斗争的序幕,预示农民大起义的熊熊烈火即将燃烧全国。 汉武帝在修筑宫殿及抗击匈奴方面,也征用过大量的民力。如建元三年(前138年),武帝微服出行,在终南山共建十二处行宫。东方朔曾进谏阻止,武帝还因此任命东方朔为太中大夫,授的给事中官职赐给他一百斤黄金,但还是建起了上林苑。尤其在元鼎三年(前116年)春,建成承露盘(高二十七 4 丈,柱围有七人合抱那么大,用铜铸成,用于接神水,据说可以长生不老)。从此,“宫室的兴建,日渐兴盛”。耗费大量民力、物力、财力。另外,在多次抗击匈奴的过程中,也大量征发民力,如在公元前119年出征匈奴,骑兵10万,步兵数十万,战马14万匹,死伤严重,等到远征归来,仅战马“而复入塞者不满三万匹。” 第五,改革币制方面 战国时不仅各国自铸货币,而且在一个诸侯国内的各个地区也都自铸货币其形状、大小、轻重各不相同;计算单位也不一样,特别是价值不等,换算困难。秦灭六国后,统一规定,货币分二等,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圆形方孔的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统一货币的法令克服了过去货币不统一的混乱状态,便利各地商品交换和经济交流。秦王朝统一度量衡对消除各地割据势力的影响,以及促进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也起了重要作用。 汉武帝时期,在财政经济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加强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币,造成币制混乱,物价上涨,阻碍了商品的正常交换;另一方面,一些贵族官僚、富商大贾操纵造币之权,富埒天子,威胁中央。例:郡国诸侯王操持铸币权,成为七国之乱的经济基础。元鼎四年(前113年)汉武帝下令宣布禁止郡国铸钱,把钱币大权收归中央,成立专门的铸币机构,铸造五铢钱,钱的质量很高,便于流通,成为当时唯一的合法钱币。 综上所述,秦始皇与汉武帝为进一步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也都取得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秦始皇不顾当时国力,攻打匈奴,修陵墓,筑长城等等;正是由于秦的暴政致使秦朝在短短十几年久覆亡。而汉武帝出击匈奴,大肆征兵、征税也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如元鼎三年(前114年),“关东地区发生饥荒,出现人吃人的惨状”(摘自《资治通鉴》)。前107关东地区有流民200万无户籍者40万,社会危机尖锐。特别是在汉武帝万年,西汉出现动荡,农民暴动。前99年,流民起义爆发,据《汉书酷吏传》载:“南阳有梅免,百政,楚有叚中,杜少,齐有徐勃,燕赵之间有坚卢、范主之属。大群至数千人,擅自号,攻城邑,取库兵,释死罪,缚辱郡守,都尉,杀二千石”,而且,起义规模扩大。西汉统治濒于危殆。正如司马光所说:“(汉武帝)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 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震撼了武帝的统治。汉武帝开始意识到必须改变政策,才能稳定政局。前89年,汉武帝毅然颁布承认过失的“罪已诏”。据《资治通鉴谋略大典》载:上(汉武帝)乃言:‘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恃,使天下然苦,不可追悔。自今事由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宣布停止征伐,减轻赋税,除去暴政,集中力量在恢复民力,发展农耕上。一场严重的社会危机过去了。对自己的错误能及时悔过,改正,这是对一个封建帝王来说是极难能可贵的。 无可厚非,秦皇汉武都是中国历史上有杰出贡献的帝王。他们的政策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不同是由于秦的暴政导致秦的灭亡,而汉武帝敢于正视并改正自己的不足,使西汉王朝避免走向灭亡的命运。正如司马光所说:“(汉武帝)有秦之失即免于秦之祸。” 5 主要参考资料: 1.《中国古代史》新版 主编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4.7第一版 155页—210页 2.《中国古代史》上册 主编 徐高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58页—175页 187页—194页 3、《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上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主编 马执斌 93页—97页 111页—135页 6
/
本文档为【历史论文 论秦始皇与汉武帝的异同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