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整理]四川大学中国文学-4整理(基地)

[整理]四川大学中国文学-4整理(基地)

2018-03-26 33页 doc 62KB 99阅读

用户头像

is_589748

暂无简介

举报
[整理]四川大学中国文学-4整理(基地)[整理]四川大学中国文学-4整理(基地) 中国文学资料整理 明代文学思考 一、 概念及名词解释 1、 话本小说 话本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流行于宋元时期,又称宋元话本。当时,随? 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城市人口的剧增,通俗的民间文学在宋代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话本小说是宋代民间文学的代表。话本,就是说话人说话的底本,它主要包括讲史和小说两大类。前者是用浅近的文言讲述历史上的帝王将相的故事;后者指的是用通行的白话来讲述平凡人的故事。宋代的讲史话本有《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全相平话五种》等。这些话本以正史为主要依...
[整理]四川大学中国文学-4整理(基地)
[整理]四川大学中国文学-4整理(基地) 中国文学资料整理 明代文学思考 一、 概念及名词解释 1、 话本小说 话本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流行于宋元时期,又称宋元话本。当时,随? 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城市人口的剧增,通俗的民间文学在宋代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话本小说是宋代民间文学的代。话本,就是说话人说话的底本,它主要包括讲史和小说两大类。前者是用浅近的文言讲述历史上的帝王将相的故事;后者指的是用通行的白话来讲述平凡人的故事。宋代的讲史话本有《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全相平话五种》等。这些话本以正史为主要依据,但也采入一些传说、异闻等,同时也不免虚构,以增强吸引力。它们的情节往往较曲折,篇幅较长。元明清的历史小说正是由此演变而成的。 2、 章回小说 章回小说是长篇小说的一种,中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形式,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 而来。它是分章回叙事的白话小说,分回标目,段落整齐,首尾完整。它是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章回小说中经常出现“话说”、“看官”“且听下回分解”等字样,可以看出它和话本之间的继承关系。 宋元长篇话本已具有章回小说的雏形。长篇话本篇幅较大,为讲述方便,实行分卷分目,每节标明题目、顺序,这是小说最早的分回形式。经长期演变完善,至明末,章回小说的体例正式形成。这个时期创作的小说,用工整的偶句(也有用单句的)作回目,概括这一段落的基本。《三国演义》便是典型的章回小说。明清至近代,中国的中长篇小说普遍采用章回体的形式。现当代的一些通俗小说也仍在沿用此种形式。章回小说往往分成三大类,即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怪异。大多数的章回小说都是历史演义,顾名思义,这类的章回小说都是以历史为基础而编写出来的,但为了使小说内容精彩,制造一定的矛盾,为了突出某一人物的英雄特色或者是一特定的主题,作者都会大都是写得“三分实,七分虚”。如《三国志演义》等。 章回小说的发展阶段:一、雏形阶段,《唐三藏取经诗话》 ;二、成熟期,《三? 国志通俗演义》《宋义水浒传》;三、繁荣期,《西游记》《金瓶梅》,作品众多,题材更丰富,艺术水平更高;四、顶峰之作,《红楼梦》。 3、 七实三虚 清代章学诚对《三国演义》题材处理的评价。《三国演义》不是三国历史的重复,而是根据作者生活体验和时代意识,进行艺术概括的文学作品――七分史实,三分虚构。 作者在“说话”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加工。例如“鞭打督邮”、“三顾茅庐”、“赤壁之战”,都是对原话本的艺术再创造,创作出流传百世的精美文字。 4、 历史演义 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 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三国》是历史演义的开山之作:它是第一部章回体的长篇历史小说,它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为后代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体制提供了成功的范例。艺术结构宏伟壮阔,又不失严密精巧。善于描写战争,刻画人物。语言半文半白。以文体形式上的创新,艺术上的成就,语言上的特色,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5、 《全相三国志平话》 元代讲史话本。元代刊行的《全相平话》五种之一。宋代汴梁(今河南开封)瓦? 舍众艺中有“说三分”的,讲的是魏)蜀)吴三国的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元人王沂《虎牢关》诗:“君不见三分里说虎牢,曾使战骨如山高。”这里的“三分书”当指“说三分”的话本,今存《三国志平话》)《三分事略》,其中有虎牢关“三英战吕布”等情节,当是这一类的书。 6、 英雄传奇 明?代英雄小说的渊源是“说铁骑儿”一家。 明代英雄传奇小说主要集中在说唐、说岳和说杨三大系列上。说唐系列包括《大唐秦王词话》、《隋唐两朝志传》和《唐书志传》他们以李世民为中心展开故事。说岳系列比较重要的是熊大木的《大宋中兴通俗演义》,这是历史上第一部以岳飞故事为题材的长篇小说。说杨系列是以杨家将故事为题材的小说,有两种:熊大木所编《北宋志传》、《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 7、 《大宋宣和遗事》 宋元讲史话本,此书述宋徽宗宣和时事。其中涉及水浒故事的部分,虽然内容非常简单,但给我们展示了《水浒传》的原始面貌,是现传讲说水浒故事的最早话本 8、 《大唐三臧取经诗话》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一名《大唐三藏取经记》,南宋说经话本,作者不详。写猴行者保护唐僧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故事略具明代《西游记》小说的雏形。 9、 世情小说 明清小说之一——世情小说是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一种,又称为人情小说,世? 情书等。它是以“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为主要特点的一类小说。涉及世情的小说的出现可追溯到魏晋以前,但从晚明批评界开始流行的“世情书”的概念来看,世情小说主要是指宋元以后内容世俗化、语言通俗化的一类小说。流行于明代。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起,学术界一般又用世情小说(或人情小说)专指描写世俗人情的长篇。 明清两代的世情小说,或主要写情爱婚姻,或主要叙家庭纠纷,或广阔地描绘? 社会生活,或专注于讥刺儒林、官场、青楼,内容丰富,色彩斑斓。世情小说以 描写日常生活为主。世情小说,以《金瓶梅》、《红楼梦》最著名。自清朝中期以后,又演化出才子佳人小说、艳情小说、狭邪小说,其中的代表作有《好逑传》(名教中人)、《平山冷燕》(荻岸山人)、《品花宝鉴》(陈森)、《海上花列传》(韩邦庆)、《青楼梦》(俞达)、《九尾龟》(张春帆)。《好逑传》为“清朝第二奇书”,在欧洲颇有知名度,其实价值不大。《平山冷燕》为“清朝第四奇书”,也是才子佳人小说的代表作。《品花宝鉴》为中国首部同性恋小说。 世情小说兴起于明中后叶,高峰在清康熙至乾隆时期。其代表作发展时期有《禅? 真逸史》,深化时期有《醒世姻缘传》、《续金瓶梅》,高峰时期有《绿野仙踪》、《野叟曝言》、《歧路灯》,转化时期有《镜花缘》和《蜃楼志》等。《红楼梦》达到顶峰。 才?子佳人小说:明末清初盛行的世情小说,代表作品如《平山冷燕》、《好逑传》、《玉娇梨》等。故事模式千篇一律,形成私定终生,才子及第,奉旨成婚的固定模式,人物形象雷同。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婚姻制有所批判,对青年男女在争取婚姻生主中表现的反抗精神,才华个性予以乐观的肯定。 10、 张竹坡 张竹坡:热心评刻《金瓶梅》的评点家。张竹坡对《金瓶梅》作了全面分析研究,写下了近十万言的总评、回评和读法等评论,肯定了《金瓶梅》的写实成就,驳斥了流行的“淫书论”,认为它是一部泄愤之世情书。给《金瓶梅》以高度评价,对《金瓶梅》的现实主义倾向、人物形象创作、艺术结构的评论见解出色。 11、诚斋乐府 《诚斋乐府》:明初宫廷剧作家朱有燉的杂剧集。多为庆贺剧、度脱剧、节义剧,内容上不可取。因其剧本多为演出本,本身是戏曲表演的重要参考资料。 12、临川四梦 临川四梦:明代戏曲家汤显祖四部剧作的合称,即《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因作家书斋名玉茗堂,且四部剧作都写梦境,故名。《紫钗记》写李益与霍小玉 0 2597 4的爱情故事,歌颂小玉的痴情与坚贞,鞭挞专权跋扈的卢太尉。《牡丹亭》塑造了一个为情而死、又为情而生的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表现了女性在封建桎梏中顽强的个性追求。《南柯记》作于作者晚年,批评时政,寄托作者的仁政思想,有一定的消极色彩。《南柯记》借槐安国来嘲讽明代政治的黑暗,右丞相段功便是一个权奸的形象。淳于棼的内心复杂矛盾也反映了作者愤懑和苦闷的心情。《邯郸记》在前人《黄梁梦》等的基础上,主旨在于批评时政。作者熟悉明代辅臣的情况,他对封建官场的互相倾轧、生活上的荒淫腐化以及社会的种种黑暗,进行了抨击。 13、才子书与奇书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是明代小说中的四大奇书。金圣叹亦然,他择取历史上各体文学之精粹,名为“六才子书”,即《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西厢》。“六才子书”在晚明以后影响深远。 14、明代四大声腔 明代四大声腔:指弋阳腔、海盐腔、昆腔和馀姚腔。 15、临川派 临川派:明代戏曲史上两大流派之一,因代表人物汤显祖是江西临川人而得名。 这一派主才情,反对拘泥于音韵格律,作品情节离奇,文采斐然。其主要成员还有孟称舜、吴炳、阮大铖等。 16、吴江派 吴江派:明万历时期两个影响最大的戏曲流派之一,代表人物是沈,因他系江苏吴江人,故名。他们强调戏曲的音律,把它作为评价戏曲价值的首要,崇尚“语言本色”,有形式主义倾向。这一派作家还有王骥德、吕天成、叶宪祖等。 17、《四声猿》 《四声猿》:明代徐渭的杂剧集。包括《狂鼓史》、《玉禅师》、《雌木兰》、《女状元》四个作品,它们有的是借祢衡骂曹,发泄作者心中的激愤,有的是歌颂女主人公反对封建歧视,要求男女平等的精神,还有的则是传统故事的新写,也蕴含对宗教的某种批判。借历史题材和民间传说,猛烈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和黑暗,蔑视传统的封建礼教和佛门的清规,表现了作者狂放不羁的性格和愤世嫉俗的叛逆精神。四剧少则一折,多则五折,有众人合唱,并兼用南曲,打破了元杂剧的体例。徐渭是明人杂剧创作成就最高的,他在艺术上的创新,主要是突破元杂剧四折一本的格套,创短剧的形式。在表现手法上充满着浪漫主义精神。语语言泼辣奔放,一洗明代前期文人戏曲的时文习气和骈丽文风。 18、《六十种曲》 《六十种曲》:也叫《汲古阁六十种曲》,传奇剧本集,明毛晋编。选收六十个剧本,除《西厢记》为元杂剧外,馀为明传奇。 19、拟话本 拟话本:明清文人模拟“话本”而写的专供案头阅读的白话短篇小说,代表作品为梦龙的“三言”和凌濛初的“二拍”。主题集中,结构严谨,情节完整,形象鲜明。 20、明初三大家 明初三大家:指刘基、宋濂、高启。三人大都经历元末明初的变故,加之各人生活的坎坷和官场的沉浮,因而创作内容较充实,风格多样。刘基诗文兼长,他的散文富有形象性,往往穿插寓言故事,具有讽刺意义,如《卖柑者言》。有《郁离子》寓言体散文集,分十八章,一百九十五篇。宋濂被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之首”。他的散文刻划人物,多通过具体故事情节、对话,突出人物性格,如《送东阳马生序》。高启的能兼师众长,而且富于才情,能达到“时至心融,浑然生成”的境地,是明初著名诗人。刘、宋以散文见长,高启诗歌富有才情。 21、台阁体 台阁体:明初上层官僚之间所形成的一种文风,流行于永乐、成化年间。内容为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形式典雅工丽。代表作家有杨士奇、杨荣、杨溥,时称“三杨” 22、茶陵派 茶陵派:明朝前期的一个诗歌流派,因其代表人物李东阳系湖南茶陵人,故名。 李东阳论诗并未摆脱台阁体习气,但他深受严羽的影响,提倡宗唐师杜,强调诗歌的音节法度,对前后七子复古理论的形成有直接影响。此派诗人还有彭民望、谢铎、邵宝等。 23、至情说 至情说:明代思想家、戏曲家汤显祖哲学及美学思想的概括。《牡丹亭》产生于明代后期的万历年间,这是一个社会各种矛盾激烈发展,明王朝统治日趋没落的时期。思想领域的理学、反理学的斗争特别尖锐,尤其“情”与“理”的斗争,更是当时文学创作中尖锐问题。汤显祖本人自幼所受教育多种多样,但是他后来在罗汝芳等进步思想家的影响下,蔑视权贵,刚直不阿,思想上崇尚真性情,反对假道学,批评朝政,与东林为伍。奠定他思想基础的青少年教育。他祖父好道,父亲崇儒,而他十二岁从泰州学派代表罗汝芳学习,又从徐良傅,两位老师的进步思想和正派为人,对他影响极大。刚正不阿的坎坷仕途。为官前,两次拒受权臣张居正的诱惑;为官后,向帝王直书《论辅臣科臣疏》,批评朝政,贬官雷州;复官后,开明吏治,办事有方,政绩赫然。他认为“人生而有情”,主张“以情格理”的至情观。反对复古与保守, 批评前后七子的模拟之作与时文的毫无生气的套式。重视戏曲的文学性,主张“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强调作品的意趣、风格,重视曲的内在美。“情”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应表现的自然而合理的要求,核心是“至情”。“理”,维护统治利益的各种道德,其思想代表即 “程朱理学”。封建正统思想要求以理抑情,汤显祖却提出与理对立的“情”,并认为“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强调情的巨大力量,表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时代个性解放、个性自由的人道主义思想,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进步意义。 24、童心说 童心说:明代李贽的文学主张。他认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童心”就是真心,就是没有沾染世俗观念,没有受到圣贤书籍的熏陶的真情实感。李贽的“童心说”,反对封建理学的虚伪和拟古的不良文风,推崇戏曲小说等俗文学,含有个性解放的要求,具有进步性。 25、前后七子 前七子:指明代弘冶、正德年间倡导复古运动的文学家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其中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他们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对打击台阁体、八股文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他们盲目尊古,模拟剽窃,又不免陷入另一种形式主义。 后七子:明代嘉靖、隆庆时期倡导复古的文学家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的并称,而以李、王为首。他们继承前七子的拟古主张,相互标榜,声势很盛,以致模拟成风,产生不良影响。 26、公安派 公安三袁:明代公安派文学的中坚。湖北公安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齐名,被称为“公安三袁”。主张文学变古革新,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为建立公安派的文学理论体系起重要作用。扫荡了复古主义对文坛的统治,在当时影响很大。 独抒性灵:明代公安派领袖袁宏道提出的诗论。要求文学以抒发作者的性情为主。正所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公安派为纠正前后七子复古流弊而提出的主张,在当时有反礼教和传统诗教的积极意义。清代 袁枚加以发挥,提出 “性灵说”,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诗论。 27、唐宋派 唐宋派:明代散文流派之一,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他们倡导学习唐宋八大家散文,因而被称为“唐宋派”。他们反对前后七子句剽字窃,单从形式上去模仿古人,主张为文要“直据胸臆,信手写出”,强调在师古时要有自己的面目。这在当时对打击拟古主义文风起了一定的作用。 28、竟陵派 竟陵派:明代后期稍晚于公安派的一个文学流派,以钟惺、谭元春为首,因他们都是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故名。他们反对拟古,要求抒写性灵,其主张和公安派基本相同。但又以公安派的作品有浮浅之弊,企图以幽深孤峭的风格矫之,以致流于艰涩。 29、复社 明?末文社。崇祯二年(1629)成立于吴江(今属江苏),系由云间几社、浙西闻社、江北南社、江西则社、历亭席社、?阳社、云簪社、吴门羽朋社、吴门匡社、武林读书社、山左朋大社、中州端社、莱阳邑社、浙东超社、浙西庄社、黄州质社与江南应社等十几个社团联合而成。主要领导人为张溥、张采,他们都是太仓人,又曾同窗共读,“形影相依,声息相接,乐善规过,互推畏友”(张采《祭天如兄文》),时人称为“娄东二张 复社成员在经学方面也有成就。张溥、张采等人曾“分主五经文章之选”,提倡熔经铸史,整理古籍文献。入清以后,顾炎武、黄宗羲等继续倡导“经世致用之学”,关心和研究社会问题,开创了清代学术研究的新风。复社成员在文学方面受前后七子复古主义影响颇深,“志于尊经复古”,祖述“六经”,并无特别的创见。但由于他们身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锐的时代,又积极参加实际的政治斗争,所以在创作中大都能注重反映社会生活,感情激越,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这就有别于前后七子的专意“模古”,也不同于公安、竟陵派的空疏,涌现出一批颇有成就的文学家。诗词方面造诣较高的有吴伟业、陈子龙等,他们的诗作凝炼深沉,对时政的浑浊有所揭露,关心民生疾苦,尤擅七言歌行与七言律诗。散文方面张溥风格亢爽、文笔跌宕,黄淳耀简洁明晰、活泼有致,侯方域富于浪漫气息,各有特色。 30、几社 明末文社组织。主要成员有陈子龙、夏允彝、徐乎远、何刚等人。他们鼓吹"? 绝学有再兴之几,而得知几神之义"(杜春登《社事始末》),故名"几社"。他们的文学主张颇受前后七子的影响,反对"公安""竟陵"。但他们是站在现实政治的基点上尊古复古的,作品对时政的混浊,民生的疾苦有所揭露。明亡后的作品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清兵南下时,夏允彝、陈子龙等人曾起兵抗清。 二、思考论析 1高启与袁凯诗歌创作在明初文坛的意义 袁凯的白燕诗,即有人对其唱和响应,也有人对其进行批评。《白燕》诗是明清诗歌重要代表,后代诗坛对其的讨论层出不穷。人们对白燕诗的看法大致经历了 又赞美唱和到批评轻视的转变。明代曾经出现了创作白燕诗的高潮,而到了清代,热度已经开始逐渐消散,文人开始对白燕诗进行批评。这种批评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文学品味的批判,其中蕴含了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可以从中感受到历史时代、文化品味的变迁。 1.赞美与唱和:袁凯的白燕诗创作出来之后,因其自怜自赏、孤高飘渺的艺术氛围得到了无数人的唱和。明清两代的文人对白燕的意向具有极大的兴趣,大量白燕诗出现,已经成为明清诗坛的一个重要现象。明清两代写过白燕诗的作家有文徵明、吴伟业等。白燕诗还通过题画诗的形式影响到画作。包括明代才子佳人小说中也有白燕诗的存在,影响到了通俗文学的创作。白燕诗创作的人数和数量足以说明袁凯白燕诗在明清诗坛的重要影响。 2.批评与轻视。虽然许多人对袁凯的白燕诗表达喜爱之情,但还是有许多诗人对袁凯的《白燕》提出批评。如李梦阳虽推崇袁凯诗作但并不喜欢《白燕》,王夫之也对其颇有微词,但这些争议反过来也扩大了《白燕》诗的影响力。袁凯的《白燕》借助意象与典故将横向纵向的历史连接在一起,扩大了时空范围,并借此表达古代知识分子内心中共有的失落与无奈的心情,得到了无数人的共鸣,这就是白燕诗在明清两代产生如此重大影响的原因。 2从唐寅看江南四才子诗歌(或散文)创作的新异性 7你怎样看待世情小说《金瓶梅》及其中的主要人物(西门庆、潘金莲) 一(从西门庆形象看金钱的巨大能量 1(小说内容中所反映的在金钱与权力的交易中,金钱对政治的侵蚀甚至是决定的作用,这两点,正是明代后期“好货”和“好色”两种社会思潮的畸形反映。如中心人物西门庆是一个也官也商的恶霸豪富,他勾结官府、鱼肉乡民。谋害武大郎,迎娶潘金莲,事发后,只稍稍加以打点便安然无事。 2(由于金钱的力量,使得封建的门第和礼教在金钱的冲击下瓦解。如王三官拜西门庆为义夫,其母竟在挂着“节义堂”匾额的屋子里与西门庆通奸,贵族妇女也投向了市井流氓的怀抱。 3(封建社会强大的惯力,使新兴商人缺乏商业方面的开拓和进取精神。如西门庆不是把自己的资本升值,而是主要用在贿赂官府,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和势力和用于荒淫无度的生活消费。 二(女性世界的社会悲剧 以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为代表的西门庆家族的女性群,她们一方面受到社会新思潮的冲击,表现出对传统道德而后名节的淡漠,而对情欲、物欲和肉欲则充满了渴望。她们的存在和追求不无合理性和进步意义。由于封建道德伦理的根深蒂固,更由于她们活动空间的狭小,这些合理性和进步意义被局限与自己所能活动的范围内,而对她们来说,家族中最大的追求就是得到丈夫的宠爱。 三(世态炎凉的丑剧 小说通过西门庆家族的兴衰,深刻地暴露了当时世情的虚伪、冷酷和整个社会的利己主义本质。《金瓶梅》是以西门庆一家的兴衰荣枯为主要线索的,其中西门庆生子和加官是他兴盛的顶点,当时他家门庭若市,等到他人亡势孤,世情的冷酷便立即显示出来。 8如何评价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创作潮流 明末清初涌现的一大批才子佳人小说,是人情小说的一个分支和流派。才子佳人小说从单篇作品看大多成就不高,但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是联结《金瓶梅》与《红楼梦》之间的链环。 才子佳人小说以恋爱婚姻、家庭生活为题材,以普通人为主角,描写平凡的日常生活;它假托往事,针对现实,着重反映人情世态,它强调女子的才能,女性形象在书中占有重要地位。 实际上,“才子佳人小说”无论是在思想内容方面,还是在艺术形式方面都有其自身的价值。一、这类小说通过对男女离合过程的曲折描写,不同程度地肯定了男女之间“真情至性”之爱的合理性,这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带有强烈的反封建意味的。《定情人》双星蕊珠这些行动,对于当时森严的封建礼教来说是一种大胆的反叛。二这些小说对当时腐朽没落的封建社会的某些本质方面进行了暴露,描写了封建与进步势力的斗争。如《飞花咏》借男女的悲欢离合写出了封建家庭的变化,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诸种社会矛盾。三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如《金云翘传》王翠翘和金重。四才子佳人小说提出了色、才、情三者一致的爱情观。《玉娇梨》中苏友白说有才有色但与他没有一段脉脉相关之情,也算不他的佳人。由此看出他们特别强调“情”,即共同的思想感情作为爱情的基础。强调情的专 一和情可起死回生的巨大力量。这种爱情观与市民阶层的价值观、道德观相一致,具有近代色彩。 当然,才子佳人小说也有其历史局限性。作品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浓厚的封建正统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他们不反对当时社会上存在的最腐朽的多妻制、纳妾制,如《玉娇梨》中苏友白和白红玉、卢梦梨的一夫二妻关系。对一些新事物、新人物、新思想,他们不只是在理论上用封建伦理观念解释,而且在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上他们也只能去求助 “圣君”、“贤臣”、“开明家长”。有些“才子佳人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较多成分地出于主观想象,在艺术上有严重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除少数作品以外,塑造的人物形象大都不够鲜明丰满。 影响: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对后世小说创作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康熙以后出现《好逑传》、《驻春园小史》等,都是沿袭了《玉娇梨》、《平山冷燕》的套路,只是增加了世情方面的描写,加入侠义乃至神怪的情节。曹雪芹虽然批评了才子佳人小说,但是,《红楼梦》中对女子情有独钟的文化内蕴,显示出的心灵结合的爱情观,大观园中试诗才、联吟唱和的情节,也还是发脉于才子佳人小说。清初才子佳人小说无疑是中国小说历史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10从剪灯新话看明代文言小说的通俗化与白话化, 13从公安派„„《》看性灵文学实践的突破与局限 15以游园为例,看《牡丹亭》的戏曲想象与时空措置(可以联系青春版牡丹亭讨论) 16 如何理解和评价明清之际的文人心态(可择遗民、贰臣有所侧重谈), (1) 遗民 清初最富有时代精神的诗歌是遗民的作品。据《明遗民诗》辑录,有作者四百余人,诗歌近三千首,著名的诗人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吴嘉纪等,他们受传统的民族思想、爱国主义熏陶,反对清朝的民族压迫与歧视。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特定时期,怀抱救世拯民思想,关注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奔走呼号,以“有亡国、亡天下”区分朝代更替和民族沉沦,用“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的生存危机和民族忧患,唤醒人心,复兴家国,显然包含着反对压迫 和侵略的正义性和爱国精神,在当时激励了汉族人民的反抗斗争,也对后世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顾炎武明末加入复社,清兵入关,在江南积极参与抗清活动,失败后亡命北方,考察山川,访求豪杰,图谋恢复。四百多首诗,拟古、咏怀、游览、即景等围绕抒发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主题,反清复明和坚守气节是其诗突出的色调。《秋山》写江南人民的反清斗争和清兵屠戮烧杀的罪行。《精卫》讽刺专营安乐窝的燕雀之辈,表示“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的决心。《京口即事》歌颂史可法镇守扬州的英雄业绩。《千里》述自己参加王永祚领导的湖上抗清义军。 王夫之曾从永历桂王举兵抗清,受楚辞影响,步武《离骚》,用美人香草寄托抒怀,如《绝句》借舒草之心‘不死”,喻坚韧不拔之志和恢复故国“春色”的理想。《落花诗》、《补落花诗》、《遣兴诗》、《读指南集》等,缠绵悱恻,喻意深远。王夫之自叹“抱刘越石之孤愤,而命无从致”(《王船山公年谱》引王夫之自题墓碑词),表现“孤愤”是其诗突出的内容,如《补落花诗》以落花飘魂抒写胸中郁结的亡国之恨,含蓄蕴藉,深沉瑰奇。七绝《走笔赠刘生思肯》以诗明志,直到“垂死病中魂一缕,迷离唯记汉家秋”,仍然不忘故国岁月,于凄楚里见其高风亮节。 遗民诗人用血泪写成的诗篇,或悲思故国,或讴歌贞烈,或谴责清兵,或表白气节,具有抒发家国之悲和同情民生疾苦的共同主题,体验深切,感情真挚,反映易代之际惨痛的史实与民族共具的感情,笔力遒劲,沉痛悲壮,肇开清诗发展的新天地。 (2) 贰臣 大多数成为贰臣的士人,在明朝生活期间,都以儒家“修齐治平”、“内王外圣”的标准规范自己,在“立德、立言、立行”方面都有所建树,建立起了较完美、值得自豪的自我人格。对这些人来说,改节仕清是人生的大事,在屈膝石阶的那一刻起,他们的人生一分为二,成为彻头彻尾的两截人。在心理上,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向死而生的痛苦蜕变,无异于精神上的自戕。变现为强烈的生存罪恶感和心灵荒芜感。 强烈的生存罪恶感。在君臣之义上,这群人没有做到“人臣死君上”,在“夷狄之辨”中,他们投靠了蛮夷,这两个因素使他们背负了沉重的罪恶感。他们一边承受着明遗民的唾骂,一边面对着清朝的不信任。对生命的厌憎和对生存价值的怀疑中,他们苦苦挣扎。有的表现为对不能死节的辩解,有的是赎罪,有的因无法开解压力而自虐乃至求死。 心灵荒芜感。对于这些贰臣来说,前半生建立起来的引以为豪的精神支柱已经坍圮,而且是他们自己亲手毁灭的,曾经的道德、良知、信仰、理想都随着故国沦亡和自身失节而毁灭无存。他们有的将自己的遭际归结为生不逢时的时代原因,一味逃避,如王崇简。有的则指向道德和历史的浓厚的虚无感。有的甚至产生超脱现实的避世渴望,幻想能够“白日飞升”,逃离这个混乱的时代。 3我看陈平原谈张岱散文(或李贽散文、袁宏道散文) 4对比解析张岱《自为墓志铭》与徐渭《自为墓志铭》 文人自述有各种各样的形式。有的以诗文标高自我,有的毛遂自荐求官,还有的“自为墓志铭”作盖棺定论。 徐渭、张岱皆作过《自为墓志铭》。徐渭八 度乡试落榜,从二十来岁考到四十四岁,人生去了大半,功名未就,精神失常,几度自杀未成。徐渭是世人公认的旷世才子,一生著述很多,作品除了刻印的,被友人代管的,还有散失的卖掉的,徐渭晚年愈贫,文稿差不多卖尽了。《徐渭年表》载,徐渭73岁“死于家中一堆残书旧稿中”。后人写的徐渭传,大部分参照作者的《自为墓志铭》。作者在这篇墓志铭中介绍了自己的身世和一生经历。“尤不善治生,死之日,至无以葬,独余书数千卷,浮磬二(压卷的石头),研剑图画数,其所著诗若文若干篇而已。剑画先托市于乡人某,遗命促之以资葬,著稿先为友人某持去。”这里透露了他的文章下落。 张岱是一个没染指过官场的文本文人。中国的文人中,有很多是两栖的,亦官亦文,官做得顺利的时候,他便是官的身份,官做不成了,他便是文人身份。像张岱这样的文人,可以代表中国文本文人性情。在儒家孔孟之道顺化下的中国文化人多以正人君子的面孔出现,外表搽一层粉,像张岱这样的文人,是不搽粉的,无官无累,没有必要伪装自己,所以就干脆要一个真实的自我:“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疏食,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清兵入关,国破家亡,张岱入山著述,靠卖文为生。他的《石匮书》前后花了二十年的时间,书成之后以五百两银子卖给康熙朝提督浙江学政谷应泰,谷应泰更名编成《明史记事本末》,成为己有。 5如何认识和梳理明代小说的主潮以及世情小说的文学史意义。 6以某几回为例谈你对《三国演义》主题的认识 9如何反思明代诗学盛唐的理论旗帜和诗歌创作实践,(可以前后七子李梦阳、徐贞卿、王世贞、谢榛等的具体作品为例) 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在明中期文坛掀起了一股波澜,其中激进与保守交错,创新与蹈袭相杂,显示了这股文学思潮自身的复杂性。 (一)对当时文学创作的积极影响: 1、在复古旗帜下,为文学创作寻得了一席独立之地;特别是前七子崛起之初,文士中有轻视诗文而热衷于治经穷理的倾向,一些“文学土”甚至遭到排挤打击。李梦阳等前七子在文坛高举复古大旗,与他们重视文学的独立地位、积极探索文学发展道路有着重要的联系。 2、增进了学界对文学本质的理解。对旧的文学价值观念和创作实践发起了一定的冲击。如后七子提出重“辞”而轻“理”的主张,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们以重形式的手段来摆脱文学受道德说教束缚的要求。这些都体现了对文学自身价值的一种新的理解,以及敢于同传统文学观念发生离异的勇气,赋予了文学复古活动以深刻性和挑战性。 (二)对当时文学创作的消极影响:创作主张与创作实践脱离,求真写实的观念并未在他们的作品中充分体现出来。文学创作陷入模拟的窠臼而不能自拔。 (三)对后世文学创作理论的影响:给后世文坛创作也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后世不少文学流派都从其中找到了自己的理论资源。前后七子一些文学变革的主张在某种意义上也开启了后世文学新精神。晚明文人文学主张上某些内在的联 系。 11从《》看归有光的死亡书写与创伤记忆 12从„„《》看明代的唐宋诗之争 14从《》看文徵明的怀归诗 清代文学 一( 名词解释 1清初三大思想家 清初三大思想家: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在清初不仅是重要的思想家,还是当时文坛的主将。他们不满明诗只知模仿,而追求创新,倾向于现实主义的创作。顾炎武的诗,表现出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沉雄悲壮的艺术风格;散文朴素自然,论理清楚。黄宗羲是史学家,他的传记文广泛流传,有一定社会影响。王夫之卓越的思想和诗歌评论,为世人重视。 清初三大家,对清代诗文创作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清初三大散文家 清初散文三大家:指侯方域、魏禧、汪琬。他们不满前后七子的复古,亦卑视公安、竟陵的虚浮,提倡学习明代唐宋派,创作上继承唐宋派文风并有所发展。 3苏州派 明末清初,在苏州这个戏剧创作和演出的中心城市,出现了一群平民专业? 剧作家,较为著名的有李玉、朱佐朝(代表作《渔家乐》)、朱素臣(代表作《十五贯》)、叶雉斐(代表作《琥珀匙》)等。他们相互往还密切,有时合作创作剧本,有时共同切磋曲律,在市民生活的土壤和文化氛围中,形成了创作倾向和艺术风格大致相近的戏曲流派,后人称之为苏州派。 苏州派戏曲在题材上跳出了写儿女私情的狭隘圈子,贴近世俗人生,关注时事政治;在思想上揭露黑暗现实较为有力,具有鲜明的伦理教化指向;在人物塑造上,富于平民色彩,许多下层人物以正面形象活跃在舞台上。 4“一人永占” 一人永占:明末清初江苏剧作家李玉的明末剧作集,共四部,包括《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一捧雪》写氏蕃为谋夺玉杯“一捧雪”迫害莫怀古事。《人兽关》叙桂薪负恩,其妻变狗事。《永团圆》写江纳嫌贫爱富事。《占花魁》故事取自《卖油郎独占花魁》。均意在用封建道德来挽救末世之衰,用因果报应来警世,着力鞭挞了明末世风的浇薄。戏剧性、现实性都很强,对昆曲及地方戏演出有很大影响。 5江左三大家 江左三大家:指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三位由明入清的诗人。他们都是当时地处长江下游的江南人,论诗主张有倡宋与宗唐之不同。 6神韵说 神韵说:清代王士祯的论诗主张。他吸取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和南 宋严羽《沧浪诗话》的理论,强调“兴会神到”,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诗的最高境界。指的是诗的境界,是以禅论诗,他认为这种境界是出自人的个性,“莫不各肖其人”,是工夫到家,自然有韵。像严羽一样,他把诗的美感作用看作是可以体会而不可言传,强调诗虚的方面。因此,他反对诗歌带有明显的判断性和政治性,实则是脱离现实。构成神韵说的核心是主张艺术应该冲淡、清远、超诣。要求诗歌以含蓄隽永的语言追求清淡闲远的风格,倾向王孟韦柳一派,对于纠正专学盛唐的肤廓和宋人以议论、学问为诗的偏向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强调神韵,有脱离现实的倾向。 7性灵说 袁枚的性灵说:是继承了明代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思想观点,在当时是最活跃、比较进步的理论派别,对明公安派思想又有发展。其思想特点:一是反对公安派信口而道的主张,艺术上要求诗“不可不改”、“用意用精涤、下语要平淡”。二是针对当时格调说,肌理说而发,具有反道学,反礼教和反形式主义的进步性。 8浙西词派 浙西词派:清词流派之一,浙西词人朱彝尊所开创。宗法姜夔、张炎,讲究字句声律,精工隽永。 9常州词派 常州词派:清词流派之一,常州词人张惠言所开创,周济又加以发展。他们反对浙西词派的寄兴不高,提出要尊崇词体。 强调比兴寄托,以周邦彦、吴文英为宗,意旨较隐晦。 阳湖派:清代散文流派,是“桐城派”的一个旁支。因代表人物恽敬是阳湖人,故名。其古文理论与“桐城派”基本相同,只在写作实践上有一些差异。阳湖派散文较有气势,不象“桐城派”那样拘谨枯淡,语言也较有词采。 10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清代词人第一家。出身贵族,个人生活多坎坷,思想比较矛盾复杂。宫廷的内部斗争,家庭矛盾和丧前妻之痛,使他词的基调是低沉哀怨、凄清婉丽。纳兰性德词风颇类南唐二主。他写羁旅生活,写离愁别恨,写自然风光,尤其是他的悼亡词,感情真切,清淡自然,成就颇高。 11南洪北孔 南洪北孔:清初著名的戏曲家,他们是洪升和孔尚任,分别以代表清代传奇最高成就的《长生殿》和《桃花扇》而扬名。 12《圆圆曲》 《圆圆曲》:清初吴伟业的长篇叙事诗,全诗写陈圆圆和吴三桂聚散离合的故事,文辞华美,音节和谐,形式上受到《长恨歌》等的影响。 13《闲情偶寄》 《闲情偶寄》:杂著,清李渔作。分词曲部、演习部和居室部等八部分。其中词曲部和演习部是关于戏曲创作和导演的理论著作。在戏曲结构、语言、题材,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方面提出了有价值的见解,有较强的系统性。 14笠翁十种曲 《笠翁十种曲》:清初李渔的传奇剧本集,包括《比目鱼》、《蜃中楼》、《怜香伴》、《慎鸾交》、《巧团圆》、《奈何天》、 《风筝误》、《玉搔头》、《意中缘》、《凰求凤》十个作品。 15吟风阁杂剧 清代作家杨潮观著,因其在四川时曾就卓文君妆楼旧址筑“吟风阁”故得? 名。《吟风阁杂剧》是一部短剧集,剧式短小,收剧32种,每剧仅1折,各有独立的故事,与今独幕剧相似,剧前均有小序,点明主旨,但旨意寄托遥深,以史传记载为素材,加以想象点染和褒贬美刺,寄托对社会的理想和认识,部分创作有一定揭露意义。但目的在于宣传儒家思想和伦理道德,充满了说教意识。在体制结构,表现手法方面力求创新,大多数剧本构思新颖,故事简洁完整,宾白流畅,曲词爽朗生动,富有诗意。缺点是舞台效果不佳,案头化。 16花雅之争 在中国戏曲史上,花雅之争是清代中叶以来戏曲花部和雅部之间的竞争。? 雅部:戏曲名词。与“花部”相对,指明清时盛极一时的昆曲。昆曲经魏良辅改革,唱法考究,器乐集管弦乐之大成,流丽悠远,婉转动人,万历以后,延至长江流域,影响高于其他之腔,后为花部所替代。 花部:戏曲名词。清乾隆时昆腔以外的各地戏曲剧种之统称,语出《扬州画舫录》。花部诸腔,文学及音乐成就不及昆曲,但却扎根民众,以关目排场和独特风格受到欢迎,曲文俚质,通俗流畅。 雅部与花部的划分,对戏曲声腔有明显的褒贬评价,是古代封建正统的? “雅”、“俗”观念对戏曲认识上的具体表现,所以戏曲史中把此时期“花部”诸腔和昆曲争夺剧坛地位的历史称为“花雅之争”。 经过“花雅之争”,雅部昆曲最终衰落下来。但是由于各种地方戏聚集北? 京等大城市,文化交流频繁,各种花部之间互相吸取经验,花部和雅部之间在竞争的同时也互相吸取经验。明朝后期到清代前期昆曲与弋阳腔相争相持的现象和乾隆末年徽班进京更是导致近代京剧诞生。 17桐城派 桐城三祖:指方苞、刘大櫆 、姚鼐。他们均为安徽桐城人,又都是桐城派不同时期的理论倡导者和创作代表。 18阳湖派 阳湖派:清代散文流派,是“桐城派”的一个旁支。因代表人物恽敬是阳湖人,故名。其古文理论与“桐城派”基本相同,只在写作实践上有一些差异。阳湖派散文较有气势,不象“桐城派”那样拘谨枯淡,语言也较有 词采。 19炫学小说 炫学小说:又称“才学小说”,清代兴起的一种借小说展露才学见识的小说创作倾向。 代表作《镜花缘》、《燕山外史》、《野叟曝言》等。是一种时风的影响对小说本体的逆动。 《镜花缘》:长篇小说,清代李汝珍作,一百回。叙述唐敖等游历海外的见闻和唐闺臣等一百个才女的故事。属才学小说。作品写武则天女皇令百花于冬日开放,花神遭天谴,被谪下凡,花神领袖百花仙托生为唐敖女小山,唐敖落第出海,小山寻父。回国后应女试。生动地表达了自己对封建社会黑暗现实恶俗的憎恨,为女性的不幸遭遇鸣不平,表现了男女平等的思想,但有一种炫学色彩。 20才子佳人小说 才子佳人小说:明末清初盛行的世情小说,代表作品如《平山冷燕》、《好逑传》、《玉娇梨》等。故事模式千篇一律,形成私定终生,才子及第,奉旨成婚的固定模式,人物形象雷同。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婚姻制有所批判,对青年男女在争取婚姻生主中表现的反抗精神,才华个性予以乐观的肯定。 21脂砚斋 脂砚斋:《红楼梦》最早的评论者的别号,姓名不详,观其评语,与曹雪芹 关系密切,并对《红楼梦》中所描写的生活很熟悉。 22高鹗 高鹗:《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作者。依据原书主线,完成红楼悲剧结局,使曹氏前半部杰作完整化,功不可没。 二、 分析思考 3、从《》《》讨论明清之际的世变对文人的影响 明清之际延绵了一个世纪的特定历史时空,裸露了封建末期知识分子的心灵史,也展示了文化传统在破坏中整合、重建、更新的一个具体的由乱而治的历史过程。 在思想潮流方面,李贽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批判“存天理、灭人欲”,强调人的正当私欲。在文学上,提倡童心说,就是没有沾染世俗观念,没有受到圣贤书籍的熏陶的真情实感。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经济上强调工商皆本;思想文化上强调“经世致用”。 在文化方面:1、士大夫的入世观念:亡国后士人的反思和追诉。时代的巨变不仅给他们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还提出了一个迫切的时代课题:明何以亡,对此,他们对传统特别是明代政治经济学术文化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和追诉。政治上对君主专制的抨击和否定,经济上对重农抑商的激赏,学术文化上对宋明理学的挞伐,伦理上对“我”和“私”的张扬。 2、文学观念的转变:怀着浓重的时代危机感,在“明亡之思”的深沉拷问下,明遗民从世运追究到学风,于是,明学风的玄虚成为挞伐的焦点。明末理学的空谈心性、脱离实际,师心自用的流弊受到无情挞伐。作为明末空疏学风的反拨,崇尚实证与实行的经世致用之学,成为蔚然风从的新学 风,清初学风为之一变。由明末之空疏转变为清初的健实;右明末的束书不观转变为提倡博学于文;由明末的轻视实践变为注重躬行。 明清易代给士大夫的影响: 1、对“死”的辨析与对“生”的论证。明亡清兴,国破家亡,带给汉族士大夫巨大的心灵冲击和震荡。深浸忠君思想和夷夏观念的汉族士人,面对夷狄入主,或选择“君亡以亡”、“城亡以亡”而以身殉国,或虽不欲死和选择生,亦誓死不欲清廷合作而成为骨鲠坚贞之“遗民”。 2、易代体验与历史记忆。 3、遗民行为的怪诞不羁。明代的政治暴虐,非但培养了士人的坚忍,而且培养了他们对残酷的欣赏态度,助成了他们极端的道德主义,鼓励了他们以“酷”(包括自虐)为道德的自我完成——畸形政治下的病态激情。自虐式的苦行以及白我戕害,更是明遗民的生存方式。受虐与自虐,在许多时候难以再行区分。至于遗民的“苦节”更像蓄意的自惩。 5、从《圆圆曲》看“梅村体”的特征,并及清初贰臣的境遇 梅村体的特点:诗史精神与哀艳风范 1、以人系事,诗史互证。《圆圆曲》一诗,《圆圆曲》从陈圆圆这个特定的角度出发,在描写她与吴三桂之间的爱情纠葛、分分合合来描写明清易代知己的重大时事,以诗传史,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 2、善于叙事,章法多变,富于故事性、戏剧性。吴伟业的诗歌突破了传统诗歌线性结构的约束,自觉采纳史传文学与章回体小说的结构模式的优点,在《圆圆曲》中采用了顺序、插叙、倒叙、分写、合写、映衬、呼应等多种叙事文学的表现手法,选取现实政治事件的巧妙的表现角度,突出其故事性,将对前朝的追念,对乱臣贼子的抨击,对鼎革悲剧的反思,对人物命运的无奈,甚至世人自我的身世之感都融入巧妙的叙事之中。增加了诗歌的思想厚度,拓展了诗歌的表现领域,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3、雅俗相融,辞采绵丽,情韵悠长。诗歌本是雅文学的代表,而《圆圆曲》用小说对故事的描写手法来写诗,则是雅与俗的融合。诗歌运用大量意义深刻的典故运用到锤炼精工的对偶句中,形成了镂金错彩、典雅工丽的语言风格。 贰臣的人生困境: 大多数成为贰臣的士人,在明朝生活期间,都以儒家“修齐治平”、“内王外圣”的标准规范自己,在“立德、立言、立行”方面都有所建树,建立起了较完美、值得自豪的自我人格。对这些人来说,改节仕清是人生的大事,在屈膝石阶的那一刻起,他们的人生一分为二,成为彻头彻尾的两截人。在心理上,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向死而生的痛苦蜕变,无异于精神上的自戕。变现为强烈的生存罪恶感和心灵荒芜感。 强烈的生存罪恶感。在君臣之义上,这群人没有做到“人臣死君上”,在“夷狄之辨”中,他们投靠了蛮夷,这两个因素使他们背负了沉重的罪 恶感。他们一边承受着明遗民的唾骂,一边面对着清朝的不信任。对生命的厌憎和对生存价值的怀疑中,他们苦苦挣扎。有的表现为对不能死节的辩解,有的是赎罪,有的因无法开解压力而自虐乃至求死。 心灵荒芜感。对于这些贰臣来说,前半生建立起来的引以为豪的精神支柱已经坍圮,而且是他们自己亲手毁灭的,曾经的道德、良知、信仰、理想都随着故国沦亡和自身失节而毁灭无存。他们有的将自己的遭际归结为生不逢时的时代原因,一味逃避,如王崇简。有的则指向道德和历史的浓厚的虚无感。有的甚至产生超脱现实的避世渴望,幻想能够“白日飞升”,逃离这个混乱的时代。 6、从《》看王士祯神韵说的诗歌创作实践及其在清代诗坛的位置 年来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艳景似残秋。”《秦淮杂诗》之一 赏析: 今昔对比:“年来肠断秣陵舟”是今,一片衰朽,“梦绕秦淮水上楼”是昔,昔日的商船、歌女,锣鼓喧天、灯火辉煌,这些都只是在梦里,梦里的秦淮河和眼前的秦淮河形成强烈的对比。一股哀婉的情绪油然而生。 愁似残秋:“十日雨丝风片里”,想三月的江南,风景何其秀美,然而,急转直下,“浓春烟景似残秋”,不点出何为“愁”,只是由春及秋,照射出愁绪所在,作者不点明,而这浓浓的愁以笼罩全诗,愁绪来自于对逝去事物的追忆。 清远之说:王士祯主张神韵说,意在妙在象外。清远,指在意象上以描摹山水清景的淡远为主,在意蕴上做到含蓄蕴藉、深层悠远。在这一首诗中,四句都是描摹山水景色的,不见一人影。作者将情感融入对景物的描写中,通过对比的手法完成。 诗坛“一代正宗” 王士祯成为“一代正宗”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他的诗歌合乎时代的需要,在清诗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诗歌理论;神韵说强调自然感兴,不事雕琢的艺术创作论,以及妙在象外的审美追求。最初神韵说的目的是针对模拟风气,纠正七子的诗学流弊。在唐宋诗之争中,王士祯重新审视唐诗价值,使清诗发展更符合时代诗学重整的需要。“神韵说”在清初诗坛上起了两次重整诗风的作用,引导清代诗歌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诗歌风格:王士祯诗歌风格淡远冲和,飘渺朦胧,巧妙地避开政治,又能呼应遗民诗人的情绪,收到了江南人士的普遍称颂,这条新的诗歌道路客观上纠正了阴霾诗歌中直露、凄厉,悲苦的亡国之恨,引领遗民从创伤中走出来。使诗歌归于正中平和,符合了清朝统治者的需要,这使得王士祯从受朝廷重视走向政治中心,为主持文坛奠定基础。 另外一个原因则是他的交游和经营方式。扬州任推官,王士祯积极结交江南布衣,同遗民群体保持良好的友谊并得到认可和赏识为他领袖诗坛取得了重要的支持;他不媚权贵,为官清廉受到朝廷赏识,身居高位,主 持科考,门生桃李遍天下,是成为诗坛盟主的主要因素;性格宽厚包容,推重文士,奖掖后生,慷慨援助,赢得清代士子的普遍尊重。 7、从《》词的创作看清词的中兴与趣味(纳兰、陈维崧、朱彝尊、张惠言、周济) 经过元明两代的沉寂,词在明清易代之际摆脱柔靡,出现了中兴的气象。清初词坛,流派纷纭,迭现高潮。下面就以陈维崧为例谈清代词的中兴。 清词中兴的表现 (一) 作者作品数量巨大,作者地域分布广阔 词家辈出,作品数量巨大,是清词超越前代词的最突出的外在特征。据估算,清一代词作总数将达到20万首以上,词家将达万人以上。陈维崧的词,数量很多。现存《湖海楼词》尚有1600多首。风格豪迈奔放,接近宋代的苏、辛派,兼有清真娴雅之作,各体词都写得很出色。 (二)内容丰富,境界拓新,功能增强。 清词从内容上看比前代更具丰富性,词自产生以来,均以表现词人自我生活遭际和精神世界为主,而清词中有大量的朝代更替与国破家亡之感,而且更关注底层人民。 清词把目光投向底层生活,社会弱势群体成为某些词的主人公。陈维崧《贺新郎?纤夫词》写清兵征发10万民夫替战船拉纤, 是反映民生疾苦的词作,是其中名篇。〔南乡子〕《江南杂咏》揭露官府对劳苦人民敲骨吸髓的罪恶。此外多写自己的怀才不遇及国家兴亡之感,如〔醉落魄〕《咏鹰》、 伤时感物,豪放苍凉。〔沁园春〕《题徐渭文〈钟〔夜游宫〕《秋怀四首》、等, 山梅花图〉同云臣、南耕、京少赋》词,则把历史故实、眼前新事、画面景色,作者胸臆全都摄纳词中。这些词又显示出陈维崧词题材广阔的特点。 清词为了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在艺术形式上有所开拓和深化,联章体大量出现。陈维崧的词集中都有联翩而至的联章体词作。 (三)流派纷呈,风格竞出 清词史上,出现过大量有着强烈自觉意识和鲜明词学主张的实体性文学流派和群体。影响最大的是以陈维崧为代表的阳羡词派,以朱彝尊为代表的浙西词派,以张惠言为代表的常州词派。阳羡派词有着鲜明的政治色彩,社会意义较强。词风以悲壮苍凉、沉郁奇崛为基调。词人又俱有自己的个性。陈维崧横霸强悍,朱彝尊清空醇雅,纳兰性德纯情自然,顾贞观深情绵渺,张惠言达观圆融,朱祖谋苍凉深涩,王国维悲情浓郁等等,各具自家面目,百花竞放,摇曳生姿。相较于宋词基本上是婉约词一统天下的状况,清词各种风格争奇斗艳,不同流派分镳竞骋,绚烂多姿,蔚为大观。 (四)理论发达,词话勃兴 中国千年词史,可谓源远流长,但清以前,词学理论十分薄弱。清代在创作繁荣的同时,词学理论也有历史性进步。如认为陈维崧诗词如同经史的“尊体说”是在《今词苑》序中提出的。二是词话。词话从诗话移植 而来,是较有民族特色的文学批评形式。清代词话甚多,晚清词话犹可称道。三是词律专著。词是有着严格形式规范的文体,其规范便在格律。清人总结历代词作特别是宋词格律,撰写了一些十分严谨的词律专著,既保存前人词学精华,又嘉惠后世作者,其功甚伟 8、《儒林外史》何以称为“儒林”小说,又何以称“外史”, 9、以一篇作品为例,谈《聊斋志异》的“用传奇法而以志怪”(或爱情书写) 1、鲁迅先生说《聊斋志异》是“用传奇而以志怪”。这概括了《聊斋志异》用传奇的手法来写志怪小说的创作特色。所谓传奇是指唐传奇,它有着一种细腻的描写艺术手法,而志怪是指魏晋的志怪小说。唐传奇是叙述婉转,绘藻描摹而情节详细,志怪则是重传实可信而文字简洁。按鲁迅先生这话的原意来解释,是指用传奇的表现手法,来表现志怪式的题材或内容。 2、蒲松龄接受了这之前的这种文言小说的优点,它不像志怪小说那样只是“粗陈梗概”,而是借用传奇的笔法和技巧,重视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故事情节曲折有致,描写委曲详尽,同时又推陈出新,意想更加奇特丰富,情节更加奇诡曲折,描绘更加生动细腻,尤其是在人神鬼狐的形象上,作品中有很多主人公是人神鬼狐,作者以丰富的幻想把幽冥幻域的非现实事物组织到现实生活中来,以其独特方式反映现实,寄托理想。花妖狐鬼多具人情,偶尔又表现出非人的特点,虚幻情节和现实情节融为一体,使他们的形象千姿百态,个性突出。这样,就使《聊斋志异》所写的“神仙狐鬼精魅故事”与传统的志怪,从艺术上区别开,产生了富有传奇色彩的引人入胜的效果。 3、蒲松龄也是自谦是“才非干宝,雅爱搜神”,他是自觉地有意识地来继承这一小说传统的,是踏着前人开辟的创作道路前进的。然而,他是学习古人而不敬畏古人的。蒲松龄是吸收前人的优点,而又能跳出古名家的樊篱,自由挥动如椽之笔,写出绝世的杰作。“书而兼二体”:用传奇法,而以志怪。《聊斋志异》在艺术上继承了魏晋志怪和唐人传奇两体之长,并吸取秦汉以来史传文学的写法,形成 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聊斋志异》对志怪题材的继承和发展 ?《聊斋志异》对传奇笔法的继承与发展 以《连城》为例解读《聊斋志异》的爱情进步性 《聊斋志异》中不少篇章表现出了“知己之爱”,这是对古代爱情小说一见钟情、肌肤相亲模式的反叛,《连城》在这种书写中十分突出,已经具有了现代色彩的爱情模式。 乔生和连城的爱情不是郎才女貌式的一见钟情,而是发生在才智上的相知相赏,连城的《倦绣图》和乔生的题诗是他们心灵沟通、相知相赏的契机。乔生通过题诗表明他同情连城的处境,理解连城的苦衷。连城“得诗喜”而倾心乔生,除了欣赏乔生的才华外,由于连城觉得遇到了一个知己。乔生爱上连城则是“连城我知己也”。 二者的取得感情契合是还没有见过面,这和以外貌吸引以“色”为标志的一见钟情有着本质的区别。小说中几乎没有对连城容貌进行描写,她 也没有关心男主人公的仪表、风度。不以貌取人,而是注重心灵的相知和契合,由自然本能情欲上升为具有人类文明内涵的爱情。 二人知己之爱的表现: 一、感戴知己,愿以膺肉报之 少负才气的乔生,以其诗才获得知书工绣的史孝廉之女连城的赏识、理解和同情,以连城为“真知我者”。当连城被许配给王化成时,乔生虽然绝望,但是梦中依然感念不忘。当连城病重需要心头肉医治的时候,乔生挺身而出。“士为知己者死,不以色也。诚恐连城未必真知我:不谐何害,(即使不能结成夫妻又何妨)”这是乔生的话,由此可以看出乔生的爱情观:爱是付出,不是占有。 二、感念知己,愿以死报之 连城旧病复发,几个月便死了,乔生不顾非议,前往吊唁,一痛而绝,相从地下。遇到连城时,乔生说“卿死,仆何敢生”,这是这段知己之爱痴情的表白。本为交友之道的“士为知己者死”的传统被置换到爱情中,对待这份知己之爱,乔生做到了“士为知己者死”。 三、感恩知己,愿以魂报之 连城“恐事不谐,重负君矣,请先以鬼报。”连城为感恩知己,要以鬼魂之躯报答乔生的爱。在还魂之际,自己做主,和乔生做了三日鬼夫妻。 《连城》的爱情书写,打破了传统意义上才子佳人一见钟情式的书写模式,以相知作为相爱的前提,这是对爱情书写的进步行体现。 11、从《桃花扇》„„讨论中国古典悲剧的问题和性质 12、从《红楼梦》„„段落与《红楼梦评论》看曹雪芹的悲剧书写与王国维的悲剧论(或从《人间词话》„„段落讨论王国维的“境界”说、或“情景论”或“隔与不隔论”,或从《宋元戏曲考》看王国维的曲史治学) 王国维先生是我国近代的著名学者,在哲学、美学、文学、考古学等方面均有建树,他的文艺美学思想是他给我们学人们留下的一笔重要财富。 在《红楼梦评论》中,王国维是从老庄的思想加以切入展开论述,视生存本身为一切悲剧的根源所在。在王国维看来,人生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关于欲望的问题,这是悲剧的根源和本质。在此意义上,王国维对生活、欲望、痛苦之间的联系做了一个精辟的分析,王国维认为生活之欲先于人而存在,人生只不过是欲的表现。王国维从叔本华的“原罪说”中受到启示,在《红楼梦之伦理学上之价值》一章模仿西方的神创论,提出了中国式的“原罪说”。 王国维在《红楼梦之精神》中,详细论述有关“解脱”之道。他认为在《红楼梦》中有众多人物为情所苦,有的甚至经不住这种痛苦的折磨而自杀,这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解脱,。在王国维看来,解脱是一种深刻的认识,于是要绝其生活之欲而求解脱,真正解脱的只有宝玉。宝玉是在不断地痛苦磨砺下,看破红尘,终得一悟,从而放下所有尘世的纠葛,达到解脱。 王国维认为《红楼梦》是“悲剧的悲剧”,但个体生命却可以有所解脱,并且王国维认为宝玉的解脱状态与美的作用一样,是在描写人生之苦痛于 其解脱之道。所以宝玉的悲剧是美术的、悲感的、文学的、小说的,是王国维所推崇的远离尘嚣的回归。 首先,王国维用叔本华的悲剧主义来重新解释世界。在他看来,《红楼梦》是一部“彻头彻尾之悲剧”。他显然是想通过对《红楼梦》的评论来反对传统的乐天精神和趣味。建立一种新的美学精神,一种悲观主义的,悲剧的美学精神。 其次,王国维认为《红楼梦》属于最好的悲剧。他认为在《红楼梦》中,能够在平平常常的生活再现悲剧形成的原因、过程和结局。在第三章最后,王国维引用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审美作用作结。认为《红楼梦》寄予于平淡自然的情节描述中的悲剧力量,足以震动人心之感情,洗涤人的精神,王国维将悲剧的这一价值称之为“伦理学上最终之目的”“美学上最终之目的”。可见,在王国维看来,悲剧是最能体现真、善、美的完美结合的高级艺术。 《<红楼梦>评论》是中国近代的悲剧美学开山之作。尽管有些地方有其消极的一面,但它对中国悲剧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和深刻的意义。 1、如何认识金圣叹、李渔与小说戏曲评点的关系 2、从《》《》看袁枚与公安派性灵意涵之不同 4、从《》看文字狱与文人心态(如陈恭尹《读秦纪》、尤侗《胡蓝狱》„„) 、从《》„„段落看明清讽刺(或炫学、侠义、公案小说创作的„„特10 点 以《儒林外史》之《范进中举》为例 《儒林外史》最主要的艺术成就,是它富有民族特色的讽刺艺术,它将中国古代讽刺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峰,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1) 《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是全书最为精彩的片断。它通过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以及中举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遭遇,冷峻而清醒地剖示了科举罪恶的怵目惊心和士人精神的空虚堕落,真实而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炎凉世态与封建道德风尚的势利虚伪。 (2) 此段小说的艺术特点: <1>秉持公心,指擿时弊的创作态度。由于作者公心讽世,爱憎鲜明,在讽刺中行文轻重得宜,分寸掌握得十分恰当,对范进虽语含讥讽,但怜悯、同情成分居多;对胡屠户是辛辣的嘲讽,令人感到滑稽;对张静斋则是严厉的鞭挞,令人感到丑恶。 <2>慼而能谐,悲喜交融的审美特色。范进中举发疯的喜剧场景蕴含有深厚的悲剧意味,实是“含泪的喜剧”;它又迫使人们在笑声中去思索造成这场悲喜剧的内在原因,因而作者据此提出的社会批判就具有格外深刻的意义。 <3>绚烂多姿,面目各异的讽刺手法。此段文字主要用了两种讽刺技巧: 一是前后对照法,其特点是让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待同一对象采取不同的甚至完全矛盾的态度,造成强烈的反差,产生讽刺效果; 一是夸张放大法,其特点是采用漫画式的夸张,把某种需要否定的东西延伸放大,以显现人物的可笑和可鄙。
/
本文档为【[整理]四川大学中国文学-4整理&#40;基地&#4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