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山西应县木塔周围的自然环境概况

2018-06-29 15页 doc 149KB 106阅读

用户头像

is_686908

暂无简介

举报
山西应县木塔周围的自然环境概况山西应县木塔周围的自然环境概况 ( )山 西 地 震第 3 —4期 总第9 4 —9 5期 13 —4 No EAR T HQUA KE R ESEARCH IN SHAN XI Oct1 1998 年 10 月 1)山西应县木塔周围的自然环境概况 ))23陈国顺 蕾 贾 摘 要 介绍了山西应县木塔周围的地理位臵 、交通 、地形 、地貌 、水文 、气象等概况 ,综述 了大同盆地的地质与构造 、新构造活动 、深部构造等特点 ,分析了它们的活动对木塔 可能造成的影响 。 主题词 :新构造环境 深部构造 大同盆地 中国...
山西应县木塔周围的自然环境概况
山西应县木塔周围的自然环境概况 ( )山 西 地 震第 3 —4期 总第9 4 —9 5期 13 —4 No EAR T HQUA KE R ESEARCH IN SHAN XI Oct1 1998 年 10 月 1)山西应县木塔周围的自然环境概况 ))23陈国顺 蕾 贾 摘 要 介绍了山西应县木塔周围的地理位臵 、交通 、地形 、地貌 、水文 、气象等概况 ,综述 了大同盆地的地质与构造 、新构造活动 、深部构造等特点 ,了它们的活动对木塔 可能造成的影响 。 主词 :新构造环境 深部构造 大同盆地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 : X144 1 应县木塔概况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俗称应县木塔 ,是我国现存最古 、最高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 。规 模宏伟 、建筑奇巧 ,举世罕见 。1961 年国务院将其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应县木塔始建于辽代 ,距今已有 900 多 a 的历史 。塔高 67131 m ,底层直径 30127 m ,呈平 面八角形 。塔身为楼阁式 ,全部用木料构成 。这座高大的木塔 ,无论造型 、建筑艺术 、历史价值 等 ,堪称世界之最 。 应县木塔在 900 多 a 的风风雨雨中 ,经历了大同盆地发生的 7 次中强地震 ,而未受严重破 坏 ,木塔至今巍然屹立 ,创造了建筑抗震史上的奇迹 。然而 ,由于地震 、战火 、风雨雷电以及本 身结构 、材料等多种原因 ,实际上木塔已严重损坏 、倾斜 ,尤其是近 10 多年来木塔变形 、倾斜加 剧 。1989 年 10 月和 1991 年 3 月 26 日大同 —阳高地震时 ,远离震中区的木塔 ,虽处在低烈度 ( ) ?度区内 ,但震后几个月内木塔裂缝不断加大 ,梁柱脱榫 ,塔木开裂脱落 。这说明 ,应县木塔 已经到了非维护修理不可的时候了 。 2 应县地理位置与交通 应县位于山西朔州市辖区的东北部 ,东邻浑源 ,西连山阴 ,北毗怀仁 ,南接繁峙 、代县 。应 ( ) 县县城位于县境中部偏北 ,应县木塔位于应县县城西北隅 见第 43 页图 1,是五台山 、恒山旅 游网中的著名景点之一 ,每逢夏季 ,观光旅游者颇多 。 3 应县地形与地貌 应县位于大同盆地南部 ,呈 WN , ES 向的平行四边形 ,地势南高北低 ,并由南向北倾斜 ,境 内相对高差 1 350 m ,全县可分 4 大地貌单元 ,即 :高大的基岩山区 、黄土丘陵区 、倾斜平原 、冲 洪积平原 。 ) 1国家文物局研究课题 。 ) 2陈国顺作者简介见本期第 39 页 。 ) 3贾 蕾作者简介见本期第 39 页 。 图 1 应县地理位置图 311 高大基岩山区 高大基岩山 系 指 应 县 南 部 山 区 , 以 石 山 为 主 , 东 接 浑 源 , 南 与 繁 峙 、代 县 相 邻 , 东 西 长 38 km ,南北宽 24 km ,相对高差 1 135 m 。整个山区沟壑纵横 、山高坡陡 、植被稀疏 ,平均坡度30?左右 。北部陡峭 ,谷窄而深 ,土层松薄 ,南部稍平缓 ,沟谷开阔 ,缓坡上有较厚的黄土堆积 全区共有 2 332 条沟壑 ,其中 1 km 以上的沟壑 295 条 ,5 km 以上的沟壑 7 条 ,汇集成 9 条较大 的山谷 ,向北延伸至本县平川的有 5 条 。 312 黄土丘陵区 应县的黄土丘陵区 ,包括龙首山 、黄花梁两部分 。龙首山 ,俗称边耀山 ,系龙山山脉 。全山 属黄土丘陵地貌 。最高峰大头顶 ,海拔 1 65019 m 。该区中下部呈黄土沟涧和黄土沟谷形态 南部地段起伏不平 ,与浑河阶地相连 。西部地段倾斜平坦 ,土体干燥疏松 ,山间有 4 条大沟汇 成边耀峪 ,南部和西部又有 4 条大沟 ,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 黄花梁 ,在县境西北部 ,孤耸于应县 、山阴 、怀仁 3 县之间 。全梁属黄土丘陵地貌 ,梁坡黄 土覆盖 ,梁顶玄武岩裸露 ,起伏不平 ,从西北向东南缓慢下降 ,平均坡度 1?,2?,海拔 1 153 m 313 倾斜平原 倾斜平原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区以下 ,南部山区 42 条沟谷冲出峪口 ,在山前形成数十个大 大小小的洪积扇 ,形成一高一低的波状地形 。洪积扇向山下延伸逐渐过渡为平原 。应县县城 就座落在山前倾斜平原与中部冲洪积平原间的过渡带上 。 314 冲洪积平原 冲洪积平 原 主 要 分 布 在 桑 干 河 、浑 河 流 域 一 带 , 是 一 片 广 阔 的 平 原 。海 拔 983 m , 1 015 m 。在冲洪积平原的低洼地区盐碱化严重 。 4 应县水文与气象 411 水文 应县水文地质分山区基岩裂隙水 、山前洪积冲积扇裙孔隙潜水 、山前倾斜平原孔隙潜水与 承压水 、冲积湖积平原中的孔隙潜水与自流水及半自流水 4 个区 。 412 气象 应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受季风影响 ,四季分明 ,冬季较长 ,春 、夏 、秋相等 。由于地形南高 北低 ,故气候差异显著 。以绝对无霜期可分山 、川两个气候区 : 山区无霜期 90 d,100 d ,平川 ) ) ((区无霜期 130 d,141 d 。近年 ,无霜期最长为 179 d 1978 年,最短为 122 d 1976 年。 应县受太阳照射时间较长 ,日照资源丰富 ,全年累加日照平均时数为 2 84317 h ,其中 5 月 ,9 月为 1 29716 h ,占全年日照时间的 46 % 。 应县气温 ,平均一般在 3 ?,8 ?之间 ,山区平均气温变化在 317 ?,513 ?之间 ,平川地 区 711 ?左 右 。年 平 均 最 高 气 温 1414 ?, 极 端 最 高 气 温 3614 ?。年 平 均 最 低 气 温 - 1018 ?,极端最低气温 - 30 ?。 年平均降雨量为 36019 mm ,年均蒸发量 1 91618 mm ,相当于降雨量的 4 倍至 5 倍 。绝对 () 湿度 ,每平方米年均水气压为 017 k Pa ,相对湿度年均为 53 % 。最高湿度 8 月为 71 % ,最低 1) () 湿度 5 月为 37 %。 5 大同盆地的地质与构造 511 大同盆地概况 大同盆地位于山西断陷带北部 ,由 4 个凹陷和 3 个凸起 7 个次级构造单元组成 ,总体走向() N E 见图 2。 1 —隆起 ; 2 —轻微隆起 ; 3 —凸起 ; 4 —活动断裂 ; 5 —隐伏活动断裂 ; 6 —新生代玄武岩 ; 7 —火山 ; 8 —新生界等厚线( 单位 :m) ; 9 —盆地边界 S—马营庄凹陷 ; S—怀仁凹陷 ; S—阳原凹陷 ; S—阳高凹陷1 2 3 4 L—黄花梁凸起 ;L—丰稔山凸起 ;L —沙板梁凸起 1 2 3 图 2 大同盆地新构造单元图 马营庄凹陷位于大同盆地南部的恒山北麓 , 走向 N E , 新生代断陷深 315 km ,第四纪厚 ) 1应县县志编委会 1 应县县志 11987 年 。 900 m ,是大同盆地断陷最深的部位 。怀仁凹陷位于大同盆地西部 ,走向 N N E ,新生代断陷深 度 212 km ,第四纪厚 600 m ; 阳原凹陷位于盆地东北部 ,走向 N EE ,新生代断陷深度 110 km 黄花梁凸起走向 N EE ,分隔马营庄凹陷和怀仁凹陷 ; 沙板梁凸起走向 N E ,位于怀仁凹陷和阳 原凹陷间 ;丰稔山凸起位于阳原凹陷和阳高凹陷间 ,走向 N E 。 大同盆地是山西断陷带新生代火山活动最主要的地区 ,著名的大同火山群就分布在大同 县东部一带 ,活动时代约为上新世至晚更新世 。 大同盆地的活动断裂主要是 N E ,N EE 和 N W 三组 。N E 和 N EE 向断裂是构成盆地边界 的主要断裂 。它们控制着盆地的形成 、发展 、新构造格局及地震活动 ,此外还有一些隐伏断裂 如 :恒山北麓断裂 ,走向 N50?E,N70?E ,长 116 km ,它控制着马营庄凹陷的形成与发展 ,是盆 地的南界断裂 。口泉断裂 ,走向 N30?E 左右 ,长 71 km ,控制怀仁凹陷 ,是盆地的西界断裂 。阳 高断裂 ,走向 N EE ,控制阳高凹陷 ,是盆地的北界断裂 ,长 70 km 。六棱山断裂 ,自西往东 ,走向 由 N45?E 转向 N EE ,其东段控制阳原凹陷 ,全长 120 km 。 1 512 大同盆地的形成与发展 图 3 是大同盆地钻孔柱状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 ,盆地中间隆起区为古老变质岩 ,两侧如朔 州薛家店和大同县马坊一带为奥陶 、石炭 、二迭等岩层 ,说明盆地形成前盆区是古老背斜 。燕 山运动时 ,背斜因受强烈挤压 ,使其轴部产生许多平行轴向的高角度正断层 。 约在中新世的 中期前 ,可能因盆区东南部的边界断裂及盆内部分断裂所受压力降低 ,首先 在恒山断裂后所至马营庄段开始陷落 ,充填了 1 500 m 厚的河流相物质 。后来 ,沉积面积扩大 , 使其东达北曹山 —义井 ,西至芦家坝 —马邑 ,形成了 N EE 向之条带状分布 ;盆区西北部边界断 裂走向呈 N15?E,N30?E ,由于压力松弛 ,断裂上盘受重力影响下滑 ,在口泉 —鹅毛口一带堆 积约 400 m 的河流相物质 。 中新世晚期或上新世初 ,盆区东南部沉积结束 ,原来物质受到剥蚀 ;西北部沉积继续 ,但速 率转慢 。后来 ,盆区全面受挤盆壳上升 ,沉积间断 ,老的沉积物也受剥蚀出现风化壳 。 上新世时 ,由于区域应力场的改变 ,山西陆台总体下降 ,沉积遍布山西各盆地 。此时盆地 ( )据 217 队钻孔资料编 图 3 大同盆地钻孔柱状图 () ( ) 东南 、西北两区积水成湖 ,沉积了浅灰 、灰绿色 东南部和棕红 、浅褐色 西北部的碎屑物质 , 但该期盆地无明显分异 。 上新世晚期 ,盆区受挤抬升 ,老沉积物又受剥蚀 ,从而进入第四纪 。 第四纪时 ,区域应力场发生周期变化 ,盆地压力也随之改变 ,盆区地壳升降周而复始 ,使 早 、中 、晚更新世和全新世下部出现侵蚀面 ,呈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 。地层缺失变薄并形成了 周期性韵律层等 。 513 大同盆地的新构造活动 过去 ,由于历史地震记载较粗 ,对盆地研究程度较浅 ,因此 ,一般认为大同盆地构造活动相 对较弱 ,地震活动水平较低 。近年来 ,由于大同盆地新构造活动和古地震研究的不断深入开 展 ,发现大同盆地新构造活动强烈 ,地震活动水平较高 。这些新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下述断裂 带上 。 51311 口泉断裂带 自 1989 年以来 ,山西省地震局曾多次组织科技人员对口泉断裂进行研究 ,1993 年国家地 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阎凤忠同山西省地震局陈国顺 、侯廷爱等 ,对口泉断裂又进行了研究 ,发 现口泉断裂现今活动非常强烈 。在该断裂带上不少地段留有地震断层陡坎 、地震楔 、黄土断层 崖以及地层液化等古地震痕迹 。并且该断裂还错断了二级以上阶地和一些现代小水系 。这 明口泉断裂带是伴随强烈地震现今快速活动的大断裂 。该断裂带总体走向 N N E 、倾向 SE 、倾 角 65?,78?,断层的最新断距达 3100 m 以上 。古地震研究表明 ,在山西地震带中 ,根据这样大 的断层位移量 ,推算古地震的震级大于 7 级 。在口泉断裂带中 ,大于 7 级以上的强烈地震至少 发生过 3 次 ,与沙板梁断裂带的古地震事件一致 。根据口泉断裂带错断的河流阶地所含文化 年代 ,最后一次强震事件发生的时间大约距今 4 000 a 。由于口泉断裂带错断的河流阶地所含 文化年代偏老 ,参照沙板梁一带古地震事件的年代 ,推测口泉断裂带最后一次强震事件发生的 时间 ,可能小于 4 000 a 。 51312 泉寺头与水峪断裂带 泉寺头与水峪断裂带是发育在大同盆地中部的一组现今活动强 烈的断裂带 。该断裂带北 起马铺山 ,向南延伸至黄花梁一带与 N E 向的沙板梁 —黄花梁断裂带相交 。断裂带倾向 N W , 倾角 65?,75?。 该断裂带是在古老背斜轴部形成的一组断裂带 ,泉寺头断裂在西 ,水峪断裂在东 ,中间形 成地垒 。这组断裂在大同市以北出露较多 ,尤其马铺山南部 。从出露的断层剖面看 ,泉寺头断 裂以正断层方式活动 ,水峪断裂以逆断层方式活动 。在马铺山的南延部分见断裂带切断了 Q3 地层 ,断裂带上盘集宁群片麻岩直接逆冲在 Q黄土及砂砾石层物质上 ,使该断裂带呈挤压2 —3 2状 。 由断裂带形成的地垒 ,从马铺山向南若断若续 ,一直延伸至大同市南 。在 60 年代该地垒在大同市南关外还清晰可见 。由大同市向南地垒由高变低 ,并逐渐消失 。 该断裂带南部与沙板梁 —黄花梁断裂带和桑干河大断裂带的交汇部位 ,曾于 1305 年 5 月3 日发生怀仁 615 级地震 。近几年大同市出现的破坏性地裂缝带 ,就是由口泉断裂带与泉寺 头断裂带间的次级 N E 向周村与房子断裂蠕动性活动引起的 。这说明 ,大同市地裂缝带的出 现与大同 —阳高地震一样 ,表明大同盆地的新构造现今仍在活动 ,它必将牵动应县木塔西北部 次级 N E 向断裂的活动 ,因而造成对木塔的不利影响 。 51313 沙板梁 —黄花梁 N E 向断裂带 ( )据山西省地震局地质构造图 、地矿局卫片解释图 、石油地质资料编 图 4 大同盆地第四纪活动构造图 沙板梁是纵贯大同盆地的 N E 向 新隆 起 , 总 体 走 向 N50?E , 全 长 约 60 km 。它北起西坪东北的马蹄山一 带 ,向南西延伸至西坪南被 N W 向现 代活动断裂切割 ,使沙板梁南段开始 降低 ,之后向南西延伸至黄花梁一带 () 与马铺山断裂带相交 见图 4。 沙板 梁 —黄 花 梁 断 裂 带 , 就 发 育 ( )据侯建军等 () 在沙板梁的两侧 见图 5,多年的研究 图 5 大同盆地和浑源盆地横剖面示意图发现 ,沙板梁 —黄花梁断裂带 是 现 今 大同盆地中活动强烈的断裂带之一 。 据侯建军 、陈国顺等研究 ,沙板梁断裂带有下列活动现象 。 5131311 断裂面的滑移错动 这种现象主要见于沙板梁北部西北侧 。断层上盘为太古界桑干群片麻岩 ,下盘为上第三 系红土 。断面光滑 ,倾角 70?,擦痕清晰 。断层面附近见平行的片理现象 。断层两盘的位错主 要是通过沿断层面的滑移实现的 。由于断层两盘的差异运动 ,使断层下降盘的上第三系红土 层发生倾斜 。 5131312 砾石旋转位移 砾石的旋转使断层两盘发生位移 。这种类型的变形位移见于沙板梁南部的西北侧 ,它往 往发生在砾石层中或断层一侧的砾石层内 。断层附近的砾石往往定向排列 。 5131313 砂层中砂粒旋转和粒间位移 在沙板梁南部西北侧的砂层中 ,尤其细砂层中 ,发现许多时隐时现的形变带 。当形变带处 含水较高时 ,则显示出一条清晰的断层线 ;若含水较低时 ,则很难发现这种类型的形变位移带 5131314 粘土层中的柔性变形 在沙板梁南部西北侧砂砾石层下的粘土层中 , 断层面逐渐消失 , 代之以粘土层的“细颈 化”。该粘土层在断层两盘厚度 1 m,2 m ,但在断层作用带内仅 20 cm,30 cm 。这是粘土含 水较高时的一种破裂现象 ;当粘土含水量较低时 ,粘土则表现为脆性破裂 。 沙板梁东侧的断裂活动更新且强烈 ,这条断裂断开了现代坡积物 、全新世黄土和含现代文 化的新堆积物 ,并有地震喷砂 、地震楔 、断层陡坎等地震遗迹 。 514 大同盆地深部地球物理特征 大同盆地的形成 、发展和它的现今构造形态 ,与汾渭地堑系其它断陷盆地一样 ,都是在中 生代末期构造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因此 ,大同盆地新构造格架和深部构造及其特征 ,基本上 延续了中生代末期的构造格局 ,并且有了新的发展 。 据前人大量人工地震测深 、航磁 、大地电磁测深 、大地热流测量和布格重力测量等物探工 作及邢集善 、周永娴等的研究成果 ,该区深部构造地球物理特征如表 1 、第 49 页图 6 。 表 1 桑干新断陷区深部构造地球物理特征表 地 球 物 理 特 征 深部构造 人工地震 航磁 、大地 大地热流重力测量 备 注 测 深 电磁测深 测 量 浅部新生界断陷埋 深 0185 由 中 下 太 古 界 集 宁 区为重力低值区 km , 1120 群变 质岩系组成 ,盆地中2 基 底 ( km ; 波 速 大 - 120 m/ s, - 140 部为 N E 向相对隆起带- 5 2 于 5100 km/ s )×10 m/ s 平 均 波 速 5150 km/ s, 6150 km/ s , 上地壳 厚 15100 km 居 里 等 温 低 速 —高 导 层 属 高 上 部 有 5100 , 8100 km km 面 —航 磁 下 界 波速 6130 温塑性软弱带 ,是断陷盆 消 磁 面 埋 深 km/ s , 6140 地边 部 大 断 层 下 部 的 滑 厚的 壳 内 高 导 ( 16100 km , km/ s 低 速 脱面 ,其顶界与居里等温 ( Ω层 2 m , 5 ) 20100 km ,叵以 层 厚 8100 面 —航磁 下 界 消 磁 面 基 中地壳 Ω) m, 它向两侧 本一 致 , 为 相 对 隆 起 带 , km , 10100 570 ?计断陷区 山区 变 薄 至 消 热流 值 高 于 周 km 较周围山区埋深浅 9 km ) 1失,10 km 2)围山区 波速 6170 N E 向隆起 , 隆起霍面呈 反 映 上 地 幔 顶 界 之 莫 下地壳 km/ s , 厚 km/ s , 7150 幅度 3 km , 4 km , 两 侧 斜坡东陡西缓 15100 km , 18100 km 深部为相对重力高值 - 5 2)- 100 ×10m/ s 25 2 ( 40100 km 区 - 90 莫霍面 ×10m/ s, 断陷盆地布格重 2- 5 s, - 140 ×10 m/ 25 力值 - 120 ×10m/ 边部断裂位臵一致 - 5 2 2 重 力 梯 级 带 与 断 陷 10 m/ s, - 120 × s,周围 山 区 : - 90 × 深部断裂 盆地 - 5 2 为重力梯度带 10 m/ s, 二 者 之 间 ) 1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山阴盆地大地电磁测深结果 ,1986 年 。 ) 2邢集善等 1 从地球物理资料论山西地堑系的构造特征 ,1989 年 。 ) 3囿于版面 ,部分符号未按《》要求排印 ,特致歉意 。 图 6 大同盆地构造剖面图 51411 与地表断陷盆地地理位臵相同 ,构造形态相反 ,断陷盆地之下的莫霍面为走向 N E — N EE 的长条状隆起带 ,其埋深 40 km 左右 ,隆起幅度 2 km,4 km ,两侧斜坡东陡西缓 。该新 断陷为深部重力高值区 ,反应上地幔相对隆起与莫霍面一致 。 51412 桑干断陷的居里等温面 —航磁下界消磁面埋深 16 km,20 km ,较两侧山区浅 9 km,10 km ,是地热资源集中分布区 。位于新断陷之下 ,中地壳上部有厚约 5 km,6 km 的低速高 导层 ,该层向 N W ,SE 两侧山区逐渐变薄 ,并渐渐消失 。其他山区仅为低速层 。低速高导 、高 温层为相对隆起带 。 51413 大同断陷盆地为磁高重低区 ,云岗 —平鲁为磁低重高区 。磁高重低反映了断陷盆地基 底为太古界强磁层和盆地中较厚的松散堆积 。 51414 大同断陷盆地的莫霍面及中壳层上部的低速 、高导 、高温层的隆起 ,是断陷盆地形成 发展的构造背景 。 上述大同盆地深部构造地球物理特征 ,对盆地新构造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 6 大同盆地的地震活动性 根据山西省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资料 ,自公元 1000 年以来 ,大同盆地共发生 M ?510 地 S 震 13 次 ,其中 615 级地震 3 次 ,6 级地震 1 次 。这些 6 级以上地震全部发生在断陷盆地的凹陷 () 区 2 次 615 级地震发生在怀仁凹陷内 ,1 次发生在阳高凹陷内 ,另一次发生在阳原凹陷内,同时怀仁凹陷还发生 4 次 510 级,518 级地震 。马营庄凹陷沉积最深 ,但无地震记载 。 黄花梁 凸起 、沙板梁凸起 ,恒山隆起区无 5 级以上地震 ,而盆地西缘管芩山隆起区却发生 1 3 了 5 级,5 级地震 2 次 。 2 4 1987 年至 1991 年 ,大同盆地共发生 M ?215 地震 270 次 ,其中 M ?5 地震 5 次 ,即丰镇 L S 1 次 ,大同 —阳高 4 次 ,最大震级 611 级 。它可能说明华北地区应力场和山西地震带的地震活 动已进一步增强 、大同盆地新构造活动的趋势在增大 、应县木塔西侧次级 N E 向断裂可能在继 续活动 。 参 考 文 献 () 1 陈国顺 1 对大同盆地形成过程的几点认识 1 华北地震科学 ,1983 2:24,32 2 刘玉梅 ,孟瑞发 ,胡俊杰等 1 大同机车厂邻区地裂缝研究 1 西安 :陕西科技出版社 ,1991146,59 ( )收稿日期 :1997211223 ,修回日期 :1998205220 ;英文摘要见第 91 页
/
本文档为【山西应县木塔周围的自然环境概况】,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