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2013年高考地理试题分类解析汇编上部

2018-11-11 50页 doc 1MB 9阅读

用户头像

is_654168

暂无简介

举报
2013年高考地理试题分类解析汇编上部2013年高考地理试题分类解析汇编上部 年降水量(mm) 专题一 地球和地图 一、单选题 (2013高考题重庆卷)图1是47?N部分地点海拔与年降水量对照图,读图1回答1,3题。 降水量 海拔 800 800 700 700 600 600 500 500 甲 400 400 300 300 海拔(m) 乙 200 200 100 100 133 129 131 135 125 127 图1 东经(?) 1( 与乙地相比,甲地年降水量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距海距离 B( 地形条件 C( 局地水域 D( 植...
2013年高考地理试题分类解析汇编上部
2013年高考地理试题分类解析汇编上部 年降水量(mm) 专题一 地球和地图 一、单选题 (2013高考题重庆卷)图1是47?N部分地点海拔与年降水量对照图,读图1回答1,3题。 降水量 海拔 800 800 700 700 600 600 500 500 甲 400 400 300 300 海拔(m) 乙 200 200 100 100 133 129 131 135 125 127 图1 东经(?) 1( 与乙地相比,甲地年降水量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距海距离 B( 地形条件 C( 局地水域 D( 植被分布 【答案】1.B 【试题立意】该题考查的是中国区域地理知识,考生可以根据经纬度很容易判断出是我国的东北地区和内蒙古的东北部,再就是考查对图中海拔曲线和降水量曲线的认知。 【解题思路】根据图中的海拔高度和降水量曲线,可以得出海拔高的地方降水量对应就高。可得答案为B 2( 乙地所在地形区春季影响农作物生长的突出自然灾害是 A( 虫害 B( 冻害 C( 滑坡 D( 洪水 【答案】2.B 【试题立意】该题考查的是考生对东北区域气候特征的了解。也突出了中图版选修5的自然灾害的有关知识。 【解题思路】该题主要是由于东北纬度较高,春季温度回升慢,而且离冬季风源地较近,极易受到冷空气影响,所以选B。 【易错点拨】该题目容易选D洪水,因为东北地区河流有春汛,不一定就形成洪水,但是要注意题目问的是突出的,寒潮冻害比洪水形成更突出。 3( 材料所示的地区河流具有的共同特征是 A( 含沙量高 B( 流程较短 C( 春夏汛明显 D( 冰川补给为主 【答案】3.C 【试题立意】该题考查的是东北河流的水文特征,特别是东北地区的河流有春夏两个汛期一定要知道。 【解题思路】东北有大、小兴安岭、长白山森林覆盖率尚可,所以,含沙量应该小;东北平原面积较大,河流不可能流程较短;该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区,应该以降水补给才对,所以选C。 (2013高考题北京卷)读图1,回答第1,3题。 第 1 页 共 93 页 4(图中 A(甲地是中国日出最早的地方 B(夏至日漠河有极昼现象 C(大兴安岭为内、外流区分水岭 D(松花江干流有凌汛现象 【答案】1.D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和“水循环的过程”,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试题难度:中。 【解题思路】根据经纬度得知甲地为我国最东端,在夏半年日出最早,但冬半年因为纬度高日出时间较晚,故A选项错误;极昼极夜出现的最低纬度是极圈,漠河纬度低于极圈,无极昼极夜,但有白夜现象,注意“极夜”和“白夜”的区别。故B选项错误;我国内外流区域的分界线大致是:大兴安岭西麓向西南,经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直达西南国境线, 黑龙江上游位于大兴安岭西侧,靠近内流区,但是属于外流河,故C选项错误;松花江由低纬向高纬流经封冻区,春季有凌汛出现,故D选项正确。 5(东北平原 A(地势中间高,南北低 B(冬冷夏热,伏旱严重 C(农业实行小农场经营,精耕细作 D(是中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 【答案】2.A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地势与水系”和“我国农业分布概况”,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和“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试题难度:难。 【解题思路】东北平原水系南部向南流、北部向北流,地势中间高南北两侧低,从高度表也能以看出,长春附近地势高于南北两侧,故A选项正确;伏旱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故B选项错误;东北农业国有大农场较多,故C选项错误;东北平原无棉花种植,中国的 第 2 页 共 93 页 商品棉基地主要是南疆、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故D选项错误。 6(20世纪50,70年代,人口大规模迁入东北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工业基地建设的需要 ?地处边疆,邻国人口迁入 ?城市知识青年有迁入 A(?? B(?? C(?? D(?? 【答案】3.D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和“我国人口分布和迁移特点”,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试题难度:易。 【解题思路】?情况出现在近些年,?不符合我国国情,根据我国人口迁移的时期特点和国家政策因素,得出?和?正确。 (2013高考题天津卷)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对图2所示区域进行考察~读图回答2,3题。 7(在同学们绘制的地形剖面图中,依据图2甲、乙两处连线绘制的是 第 3 页 共 93 页 (米) (米) 400 400 200 200 0 0 B A (米) (米) 400 400 200 200 0 0 D C 【答案】2.C 300 100 200 【试题立意】该题考查的是等高线图与剖面图的转换。 a b 乙 400 2【解题思路】连线的剖面处甲处400米后再无高于400米地31 1300 c 1 区,可排除A、B;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连线穿过两个山脊,11 200 400 山脊海拔在300-400之间,2山脊海拔可根据“高高低低”原d 500 300 甲 400 则判断出海拔亦在300-400之间, 选项D的山脊位置分布与 等高线图有错位,C完全吻合,由此故选C。 8(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当地政府计划将图2中a、b、c、d四处居民点集中到一处。地理小组建议居民点集中建在水源最丰富的地方,该地应选在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答案】3.A 【试题立意】该题考查的是等高线图中判断集水线,即山谷位置。 【解题思路】上题解析图中3处曲线为山谷,积水面积广则水源最丰富,b、c为山坡,d为山脊,水源条件差。 (2013高考题福建卷)图3示意某省气候舒适度分布。以平均气温 24?、相对湿度70 %、平均风速2m/s作为人体最舒适气候条件~据此划分出最舒适区、舒适区、一般区、不舒适区与最不舒适区。读图回答6,8题。 第 4 页 共 93 页 图3 9( 图中 d 为一般区,则最舒适区是 A( a B( b C( c D( e 【答案】6.C 【命题立意】本题以区域地理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图中信息提取及分析气候要素对人类生活影响,考查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解题思路】从图中的淮河、长江和省轮廓等信息,可大致判定该省名称(安徽)。利用图例中“河流和等高线”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河流可以提供水汽,影响相对湿度大小,地形影响气温和风速。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d为一般舒适区,综合地形和河流,d位于淮河附近,湿度稍高,纬度较高,气温偏低,地形平坦,风力较大所致。d为一般舒适区则紧邻它的就应该是舒适区或不舒适区,仔细观察该图可知a区分布于山地和纬度较高的东北方向,该地气温相对较低,风速较大,为最不舒适区。e位于a(最不舒适区)与b(一般区)之间,可以判断其为不舒适区, b为舒适区,c处基本沿长江分布,西北侧和东南侧有山地分布,冬季位于冬季风的背风坡,风速较小,纬度较低,温度较高,湿度较大,风速较小。最为适宜。 10( 影响甲地气候舒适度的主要因素是 A( 纬度 B( 风带 C( 地形 D( 河流 【答案】7.C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地形对气温的影响和读图分析能力,难度较易。 【解题思路】结合图中等高线,甲地舒适度较低,应是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高,气温低所致。 11(仅考虑气候舒适度状况,游客前往该省休闲旅游最佳的月份是 A( 3、4 B( 5、6 C( 7、8 D( 9、10 【答案】8.B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对区域气候季节变化的特点分析能力。体现了对地理知识学以致用的考查理念。 【解题思路】结合题干要求,“考虑气候舒适度状况”,应该从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平均风速三个方面去考虑,3、4月份春季,受冬季风影响,气温偏低,低于均温24?且冬季风势力较强,风力较大。9、10月份秋季,冷空气开始南下,气温逐渐降低,均温小于24?,不 第 5 页 共 93 页 太适合旅游。7、8月份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伏旱天气。故最适宜的应是5、6月份。梅雨期间阴雨连绵,空气湿度会增大,且冷暖气团势均力敌,风力会减小,符合气候舒适要求湿度大、风速小的信息。 二、综合题 12((2013高考题江苏卷)图16是我国30?N附近地形剖面及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剖面线上,东、西部年平均降水量的差异是____,其主要影响因素有____、____。(3分) ?剖面线上,长江中下游平原与四川盆地相比,年太阳总辐射量较低的是____,原因有____。(3分) ?长江中下游平原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发展该农业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有________。(4分) ?你认为拉萨河谷地种植水稻是否可行?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答案】 (1)东部多,西部少 地形 大气环流(海陆位置) (2)四川盆地 阴雨、雾天多 (3)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 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粮食需求量大,市场广阔;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4)不可行 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水热条件不能满足水稻生长需要 如答可行,须提出解决水热条件不足的可行 【试题立意】试题通过我国30?N附近地形剖面及气温、降水量示意图考查中国地理的空间区域识别能力;年降水量、年太阳总辐射量空间分布差异及原因;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区位因素;农业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试题重点考查中国自然地理和农业生产的主干知识,种植水稻是否可行又对考生的思维能力具有开放性考查。 【解题思路】 (1)读图中年平均降水量曲线的变化,注意关注降水与地形剖面图的相关性,结合中国地理降水分布等气候相关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2)年太阳总辐射量主要受太阳高度与大气状况的影响,纬度相同则主要分析大气状况,空气密度、云雾状况是影响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 (3)长江中下游平原属南方即可得出农业地域类型,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从市场、劳动力、技术、交通、政策等方面分析,但需要结合本地特点总结出主要因素。 (4)若答不可行,主要考虑水稻种植需要高温多雨、地形平坦的条件,地形和水源条件可以改造,但气候条件改造较难。若答可行,主要从河谷地带海拔低、气温高,有河流水源灌溉,河谷地带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等方面回答。 13((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第 6 页 共 93 页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2所示区域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区。 , 7 00 1000 500 7 50 0 1000 2000m 500 居民点 河流 等高线/m 图12 分析图中居民点易遭洪灾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10分) 【答案】 原因: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多暴雨。居民点地处谷底河边,其河流上游地区集水面积较广。暴雨时流水在谷底汇集,河水暴涨,易淹没农田和房屋。 措施:将居民点迁向合理的位置(地势较高,地形起伏和缓,既不受洪水威胁又无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方)。或修建水库拦蓄洪水,修建沿河防洪堤。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洪涝灾害的形成与危害,考查学生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能力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小。 【解题思路】原因:结合材料和等高线地形图可知图中居民点位于河流下游谷地河边,江南丘陵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可推出该居民点易遭受洪灾的原因为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多暴雨。居民点地处谷底河边,其河流上游地区集水面积较广。暴雨时流水在谷底汇集,河水暴涨,易淹没农田和房屋。由于该居民点地处河流下游谷地河边,所以要避免洪灾影响只能迁往地势较高,地形起伏和缓,既不受洪水威胁又无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方;要不迁走只能修建水库拦蓄洪水,修建沿河防洪堤。 14((10分)【环境保护】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企业在甲地(图13)开采锰矿并建有电解锰厂,生产过程中需用硫酸和铅,在附近山坡上建有尾矿矿渣库。 第 7 页 共 93 页 104? 33? 甲 4000 涪 2000 锰 河流 江 2000 32? 等高线/m 图13 分析该尾矿矿渣库对环境的潜在危害,并说明为防止这种危害应采取的措施。(10分) 【答案】 危害:该尾矿矿渣库位于江河上游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易发洪水、泥石流、滑坡等。若将上坡上的尾矿矿渣冲入江中,(其中的硫酸、铅等)会对江水造成污染,危及沿岸用水安全。 措施:加固尾矿矿渣库;兴建必要的行洪通道,防止洪水等将矿渣冲入江中。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矿产资源的开发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考查学生简单的区域性定位、提取材料和区域图中的关键信息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能力。难度不大。 【解题思路】由图中的经纬度和等高线可知该地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且位于河流上游,夏季易发洪水、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材料中提到生产过程中需用硫酸和铅,可推出若将上坡上的尾矿矿渣冲入江中,其中的硫酸、铅等会对江水造成污染,危及沿岸用水安全。结合尾矿矿渣库对环境的潜在危害,从危害的来源着手,提出解决措施:加固尾矿矿渣库;兴建必要的行洪通道,防止洪水等将矿渣冲入江中。 15((10分)旅游地理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神农架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区,该地夏宜避暑,冬可滑雪,吸引了大量游客。图9示意神龙架及其周边地形,图中山峰为神农架主峰神农顶。 第 8 页 共 93 页 说明神农架夏季、冬季均吸引游客的自然原因。 【答案】 神农架地处亚热带,(2分)山地海拔较高,(2分)植被繁茂,(2分)夏季凉爽,(2分)冬季有积雪。(2分) 【命题立意】以文字和等高线地形示意图为信息载体,考查某地成为旅游吸引物的自然原因。考查立意以能力立意为主。试题难度:易。解题关键:正确获取和解读信息。 【解题思路】文字材料信息非常显著“该地夏宜避暑,冬可滑雪,吸引大量游客”。故答案几乎不用多加思考,直接引用原材料中的文字信息,在此基础上对“夏宜避暑,冬可滑雪”的自然原因加以分析。遗憾的是高考参考答案对此并没有深入分析。 第 9 页 共 93 页 专题二 宇宙中的地球 一、单选题 (2013高考题福建卷)福建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可调节窗户遮阳板~实现教室良好的遮阳与采光。图5示意遮阳板设计原理~据此回答11,12题。 图5 16(遮阳板收起,室内正午太阳光照面积达一年最大值时 A( 全球昼夜平分 B( 北半球为夏季 C( 太阳直射20?S D( 南极圈以南地区极昼 【答案】11.D 【命题立意】本题以遮阳板为切入点考查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及应用,考查学生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解题思路】本题注意关键词“正午”和“一年最大值”,结合太阳高度角越大,照射到室内的面积越小,反之,照射面积就越大。该地位于福建省(北半球),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是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因此选D,该题要注意正午太阳高度与照射面积关系,学生可能会容易选择B,认为北半球夏季,昼更长,照射面积就更大,该题考查正午时刻,不是一天。 17( 济南某中学生借鉴这一设计,若两地窗户大小形状相同,则应做的调整是 ?安装高度不变,加长遮阳板 ?安装高度不变,缩短遮阳板 ?遮阳板长度不变,降低安装高度 ?遮阳板长度不变,升高安装高度 A(?? B( ?? C( ?? D( ?? 【答案】12.A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知识,重在考查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体现新课标理念。 【解题思路】济南的纬度比福建纬度更高,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和最小值都比福建更小,正午太阳照射室内面积的最大值会更大,因此为了让遮阳板达到更好的效果,如果安装高度不变,正午太阳高度变小,太阳光线更斜,那么遮阳板必须要加长,如图1红色虚线,第2种情况,如果遮阳板长度不变,那么安装高度应该降低,如图2红色虚线。 济南 济南 图1 图2 第 10 页 共 93 页 (2013高考题广东卷)18(北京时间2012年12月21日19:18,北半球迎来冬至。此刻,日期为2012年12月22日的地区约占全球面积的 A(0 B(1/3 C(1/2 D(2/3 【答案】6.A。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虽说是新旧日期交替规律,但实质是地方时运算;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试题难度:中。 【解题思路】已知北京时间,找到地方时0点所在的经线(170.5?E),从而寻找出新旧日期的分布范围。很明显,此刻没有出现12月22号,故选A。 【易错点拨】0点所在位置会不停地跑动(象扫描仪的移动光束),方向是向西。因此:每一条经线在24小时内,都会有一次机会成为0点经线,但是这种0点资格每次都只有一瞬间。(当120?E为20点这一瞬间时,全球日期统一,这一瞬间之后,新的日期会在180?经线的西侧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日期占的范围越来越大,而旧的日期范围越来越小。 2013年12月21日19:18 0点经线 ,减去19小时18分, 180? 180? 0? 120?E 170.5?W 0点经线向西至180?为2013年12月20日范围(A-1号) 0点经线向东至180?为2013年12月21日范围(A号) (2013高考题江苏卷)一艘海轮从上海出发驶向美国旧金山。当海轮途经图1中P点时正值日出,图中EF线表示晨昏线。读图回答1,2题。 19(此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最接近 A(15?N,135?E B(15?S,135?W C(23?26′N,0? D(23?26′S,180? 【答案】B 【命题立意】作为试卷第1题,难度不大,考查晨昏线的基本概念和极昼范围与直射点纬度的关系。 【解题思路】根据题干,EF为晨昏线,且位于EF上的点P正值日出,故EF为晨线;南极 第 11 页 共 93 页 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太阳直射南半球,故排除A、C两项;D项,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南极圈内出现极昼,与图示不符,故排除,只有B项是正确的。(图1为地球的侧仰视投影图,经度不易判断,根据大陆轮廓可知,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度数为135?E,易求得直射点经度为135?W) 20(下列现象发生时间与海轮途经P点的日期相近的是 A(江淮平原地区正播种冬小麦 B(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值梅雨季 C(北京一年中昼长最短 D(塔里木河一年中流量最大 【答案】A 【命题立意】该题目考查中国各区域不同季节的地理现象,涉及雨带推移、昼夜长短变化、农作物种植制度、河流汛期等知识点,中等难度。 【解题思路】根据第1题,太阳直射15?S,为北半球的冬半年。A选项冬小麦一般在9、10月播种,B选项为6、7月份,C选项北京一年中昼长最短为冬至日,D选项塔里木河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一年中流量最大为7、8月份,故选择A。 (2013高考题四川卷)图5是亚洲中纬度地区一种适应环境、别具地方特色的民居,称为土拱。这种民居较高大,屋顶为拱顶或平顶,墙体由土坯砌成,厚度很大。据此回答9,10题。 图5 21( 这种民居所处环境的突出特点有 A( 昼夜温差大 B( 秋雨绵绵 C( 气候湿热 D( 台风频繁 22( 6月8日当地地方时15时,照射土拱的太阳光来自 A( 东北方向 B( 东南方向 C( 西北方向 D( 西南方向 【答案】9.A 10.D 【命题立意】本组题通过景观图片考查环境特征,同时考查某一个时刻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从此题可看出地球运动部分的考查难度在降低。此题难度较低。 【解题思路】由“屋顶为平顶”可知该地降水较少,“厚度很大的墙体”可以保温,可推知该地昼夜温差大,故第9题选A。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正午太阳应位于正南方天空,正午前后应位于偏南方天空,地方时15时,太阳应位于偏西方天空,故选D。当然,此题也可根据学生日常生活的经验进行直接选择。 (2013高考题浙江卷)23( 晨昏圈上有5个等分点,若其中一点地方时正好为12时,则不相邻两点之间的球面最短连线可能 A(同时出现日落 B(经过太阳直射点 C(是纬度固定的一段纬线 D(为两个日期的分界线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晨昏线的相关知识。晨昏线圈为大圆,其中有5个等分点,,若其中一点地方时正好为12时,则可以判断出该点位晨昏线与纬度相切的最高点,由于只有一点 第 12 页 共 93 页 为12时,故晨昏线与经线不重合,所以不可能是两个日期的分界线(日期的分界线有两条,均以经线为界)。不相邻两点之间的球面最短连线与晨昏线重合,根据“五角星”的五个点的分布可以类比分析,,不相邻两点可能同时位于晨线或昏线上,所以有可能同时出现日落。晨昏线太阳高度为0?,不可能经过太阳直射点;由于晨昏线不和纬线重合,所以不可能是一段固定的纬线。综合可知,答案A正确。 (2013高考题海南卷)某海洋考察船的航行日志:北京时间8时太阳从正东方海面升起,桅杆的影子在正南方时~太阳高度为60?,日落时北京时间为19时45分。据此完成15,17题。 24(日志记录当天,该船航行在( ) A(北太平洋 B(南太平洋 C(北印度洋 D(南印度洋 25(日至记录当天,该船的航向可能是( ) A(正北 B(东北 C(正南 D(西南 26(日志记录当天考察船经过的海域,当月的天气状况多为( ) A(阴雨绵绵、风微浪缓 B(晴朗少云、风急浪高 C(晴朗少云、风微浪缓 D(雷雨频发、风急浪高 【答案】15.D 16.B 17.C 【命题立意】本题组通过航行日志记录考查地球运动中关于地方时、昼夜长短的变化、日出日落方位、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及气压带风带的考查。设计巧妙能力要求较高,难度较大。 【解题思路】从题中所给的资料中可以得出如下信息:太阳从正东方升起说明春分日或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第15题,通过北京时间8时日出,可以计算出与该船所在经度相差2小时,为东经90?洋面上,位于印度洋;此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而桅杆影子朝正南说明该船位于南半球。因此为南印度洋。第16题,从材料中日出日落的北京时间可以计算出该船经历的昼长是19:45,8:00,11小时45分小于12小时,说明该船向偏东方向航行(向东航行船只昼夜更替周期小于地球自转周期)导致昼长小于12小时。因此只能选B项。第17题,桅杆影子正南说明此时为正午太阳高度60?,说明该船位于30?S附近海域,主要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天气晴朗少云、风浪小。故选C。 (2013高考题天津卷)图4所示照片是摄影师在夜晚采用连续曝光技术拍摄的~照片中的弧线为恒星视运动轨迹。读图回答8,9题。 图4 27(据图4判断,摄影师拍摄的地点位于 A(低纬度地区 B(中纬度地区 C(北极附近 D(南极附近 第 13 页 共 93 页 【答案】8.A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的是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相关内容。 【解题思路】由北极星位置可以判断答案,由于地轴向北指向北极星附近,故极地地区北极星仰角接近90?低纬地区在地平线附近,南半球看不到北极星,而图中北极星位置接近于地平面,故摄影师地点位于低纬度地区。故选A选项。 28(图4中a恒星视运动准过的角度约为50?,据此判断摄影师连续拍摄的时间为 A(1个多小时 B(3个多小时 C(5个多小时 D(7个多小时 【答案】9.B 【试题立意】地球自转角速度的相关内容。 【解题思路】由a恒星视运动参照物是以地球为参照物,恒星转过50?,实际是地球自转50?。由地球自转角速度15?/h可得出50?即三个多小时。 第 14 页 共 93 页 专题三 地球上的大气 一、单选题 气温的日变化一般表现为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图3示意某区域某日某时刻的等温线分布,该日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读图回答5,6题。 29(下列时刻中,最有可能出现该等温线分布状况的是 A 6时 B 9时 C 12时 D 14时 30(该日 A 日落时刻甲地早于乙地 B 日落时刻甲地晚于乙地 C 正午太阳高度甲地大于乙地 D 正午太阳高度甲地小于乙地 【答案】5.B 6.B 【命题立意】主要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气温的日变化、等温线和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从图中获取信息、利用相关规律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某区域某日某时刻等温线分布图,考查气温的日变化,以及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难度较大。 【解题思路】第5题,从图中看出,等温线平直且与纬线平行,说明同纬度海陆温度相同。根据材料信息,日出前后气温最低,由于海陆热力差异此时陆地气温低于海洋气温,排除选项A;“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左右”,此时陆地气温高于海洋气温,排除选项D;12时太阳辐射最强,陆地增温超过海洋,陆地气温也高于海洋气温,排除选项C。该题选B。 第6题,根据材料信息“该日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判断太阳直射20?N,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越往北昼越长,日落时刻越晚,也就是甲地日落时刻晚于乙地。此日正午太阳高度从20?N向南北递减,甲乙两地到丙地(直射点)的纬度间隔(纬度差)相同,则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也相同。 (2013高考题北京卷)图3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第5题。 31(大气中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增加 第 15 页 共 93 页 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减少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增加 D(出现雾霾,会导致?在夜间减少 【答案】5.B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大气受热过程”,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和“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试题难度:中。 【解题思路】臭氧层破坏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实际上是削弱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故A选项错误;二氧化碳减少,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减少,故B选项正确;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遇到空气中悬浮颗粒就要要发生散射,使太阳辐射以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传播开来,经过散射之后,有一部分太阳辐射就到不了地面,这样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就减少,故C选项错误;雾霾的出现加强了夜间的大气逆辐射,故D选项错误。 (2013高考题浙江卷)近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出现,空气质量问题已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下图是气温垂直分布的4种情形。读图完成第1题。 高度 高度 高度 高度 气温 气温 气温 气温 ? ? ? ? 第1题图 32( 图中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情形是 A( ? B( ? C( ? D( ?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逆温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相关知识。从题中可以得知,要加速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的主要是促使空气不断的流动。如果对流层出现气温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升高现象,即为逆温现象,出现逆温现象,空气对流运动减弱,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从图中的四种气温分布图来看,? 、? 、?三中气温分布图中均出现了逆温,逆温不利于空气的扩散。只有 ?图中的气温,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气温是降低的,大气的对流运动显著,故最有利于空气的对流运动,故选A。 (2013高考题浙江卷)拉萨河流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地北侧。下图为拉萨7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完成7,8题。 第 16 页 共 93 页 降水量(mm) 90 10.0 5.0 8 10 12 14 18 20 22 0 2 4 6 8 16 时间(h) 第7题图 90 33(有关拉萨7月降水日变化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夜晚地面降温迅速,近地面水汽易凝结成雨 B(夜晚近地面形成逆温层,水汽易凝结成雨 C(白天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 D(白天升温迅速,盛行上升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降水的成因分析。从图中可知,拉萨降水白天降水量小,主要集中在夜间(夜雨,晚上八点到第二天早上八点之间的雨)。拉萨位于高原的河流谷地,白天气温升高快,晚上降温快,气温的日较差大。夜晚地面降温迅速,但并不是导致近地面水汽易凝结成雨的原因。水汽凝结成雨要有气流上升冷凝的过程。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地北侧,山顶和谷底间的热力环流十分明显。根据热力环流的知识分析,白天山顶气流上升快,而此时谷底盛行的是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晴空万里。晚上,大量的山顶下沉的冷空气,下沉到谷底,然后导致了谷底中的气流上升,水汽容易凝结成雨。故本题答案为C。 34(近年来,当地开展拉萨河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工作。下列做法合理的有 ?提高文化生态景区的集聚性 ?利用河滩低地布局文化建筑 ?控制著名景区的旅客日流量 ?防治湿地退化 ?吸收外来文化,改造当地民俗 A(??? B(??? C(??? D(???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旅游规划、环境保护等相关知识。拉萨当地开展拉萨河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工作,可以提高文化生态景区的集聚性,提升文化生态景区的品味和内涵,同时可以实现开发中保护。利用河滩低地受水文条件的影响较大,并且此处作为水源的保护地带,应该采取保持原有形态的措施,而不应该布局文化建筑。在开发利用拉萨河文化生态保护区,应该控制著名景区的旅客日流量,防治河流湿地退化,从质量的角度着手。吸收外来文化,但不应该改造当地民俗,这样更加不利于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故答案选B。 35(春季,欧洲阿尔卑斯山区,背风坡常常出现冰雪迅速融化或雪崩。其主要原因是 A(反气旋控制下沉增温 B(暖锋过境释放热量 C(西风带南移释放热量 D(局地气流下沉增温 【答案】4.D。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影响气候的非地带性因素”,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试题难度:中等偏难。 【解题思路】从题干文字信息有一个关键词“背风坡”,可见这是一个小尺度的,因背风坡焚风(干热风)效应导致的局地增温现象。 第 17 页 共 93 页 【知识拓展】虽然北半球西风为西南风,但阿尔卑斯山北坡有来自于大西洋及北冰洋的湿润气流,降水量大,雪线低;南坡因阿尔卑斯山的山体走向及比利牛斯、亚平宁山脉对西风的阻挡,降水相对较少,雪线高。 读图1~回答第1题。 山地 甲 乙 图1 36(下列曲线图,正确反映图1气流运动过程中气温、降水可能性变化趋势的是 气温 降水 增 增增增加 加 加 加 甲 甲 乙 乙 甲 甲 乙 乙 A B C D 年降水量(mm) 【答案】1.B 【试题立意】该题考查山地地形对气温及降水变化的影响及读图绘图能力。 【解题思路】从图1中可以看出,气流由甲到乙是先爬坡再下坡, 因为近地面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故温度应先下降再升高,由此便可选出B;甲侧为迎风坡,故降水逐渐增多,乙为背风坡降水较少,受气流下沉影响变化明显,亦可选出B。 (2013高考题重庆卷)图1是47?N部分地点海拔与年降水量对照图,读图1回答1,3题。 降水量 海拔 800 800 700 700 600 600 500 500 甲 400 400 300 300 海拔(m) 乙 200 200 100 100 133 129 131 135 125 127 图1 东经(?) 第 18 页 共 93 页 37( 与乙地相比,甲地年降水量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距海距离 B( 地形条件 C( 局地水域 D( 植被分布 【答案】1.B 【试题立意】该题考查的是中国区域地理知识,考生可以根据经纬度很容易判断出是我国的东北地区和内蒙古的东北部,再就是考查对图中海拔曲线和降水量曲线的认知。 【解题思路】根据图中的海拔高度和降水量曲线,可以得出海拔高的地方降水量对应就高。可得答案为B 38( 乙地所在地形区春季影响农作物生长的突出自然灾害是 A( 虫害 B( 冻害 C( 滑坡 D( 洪水 【答案】2.B 【试题立意】该题考查的是考生对东北区域气候特征的了解。也突出了中图版选修5的自然灾害的有关知识。 【解题思路】该题主要是由于东北纬度较高,春季温度回升慢,而且离冬季风源地较近, 。 极易受到冷空气影响,所以选B 【易错点拨】该题目容易选D洪水,因为东北地区河流有春汛,不一定就形成洪水,但是要注意题目问的是突出的,寒潮冻害比洪水形成更突出。 39( 材料所示的地区河流具有的共同特征是 A( 含沙量高 B( 流程较短 C( 春夏汛明显 D( 冰川补给为主 【答案】3.C 【试题立意】该题考查的是东北河流的水文特征,特别是东北地区的河流有春夏两个汛期一定要知道。 【解题思路】东北有大、小兴安岭、长白山森林覆盖率尚可,所以,含沙量应该小;东北平原面积较大,河流不可能流程较短;该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区,应该以降水补给才对,所以选C。 (2013高考题安徽卷)图9表示我国某地某日测试记录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日变化。完成28,29题。 辐射,W/,?,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 6:00 8:00 10:00 12:00 14:00 16:00 18:00 20:00 北京时间 图9 40( 该日日期及天气状况可能是 A( 3月12日 晴朗 B( 6月5日 晴朗 C( 3月22日 多云 D( 6月20日 多云 第 19 页 共 93 页 【答案】D 【命题立意】考查曲线坐标图的判读能力。 考点定位:地球运动地理意义 太阳辐射的日变化特征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解题思路】据太阳辐射日变化曲线图可读出北京时间约6:00—20:40该日获取辐射量,从而可推断出我国该地日照时长将近14:40,即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北半球故A、C错误;如果当地天气晴朗则太阳辐射应以当地正午为最高点呈对称分布,且下午略大于上午,但在北京时间约13时出现一波谷,因此应该受多云天气影响 故D项正确。 41( 该地可能位于 A( 祁连山地 B( 大兴安岭 C( 南沙群岛 D( 帕米尔高原 【答案】A 【命题立意】考查运用曲线坐标图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分析问题综合能力区域定位能力。 考点定位:地球运动地理意义 区域定位 【解题思路】据太阳辐射日变化曲线图可读出北京时间约6:00—20:40该日获取辐射量,从而可推断出我国该地日照时长将近14:40,推出当地日出时间约为12-14:40/2=4:40;北京时间6:00时该地迎来日出,根据地方时计算原则可推出其经度约为120?E–(6:00–4:40)*15?=100?E,选A项正确。 (2013高考题北京卷)图4 (a)为某日08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图4(b)显示?地24小时内风的变化。读图,回答 、7题。 第6 42(图4(a)中 A(?比?风速大 B(?比?云量少 C(?比?气压低 D(?比?气温高 【答案】6.B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图4 考查“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和“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试题难度:难。 【解题思路】根据等压线疏密情况判断,?比?的等压线密集,所以?比?的风速大,故A 选项错误;?接近高压中心,为下沉气流,天气晴朗,?为低压中心,为上升气流,阴雨天气较多,故B项正确;读等压线数值,?比?气压高,故C选项错误;?位于冷锋前的暖气团,?位于冷锋后的冷气团,?比?的气温高,故D项错误。 43(锋通过?地的时间可能为 A(上午 B(下午 C(傍晚 第 20 页 共 93 页 D(夜间 【答案】7.A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和“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试题难度:易。 【解题思路】锋面通过?地时应刮偏西风,从图中可以看出12点之前为偏西风,故A正确。 (2013高考题天津卷)2009年4月14日晚~渤海沿岸发生了一次较强风暴潮。这次风暴潮是由低压系统、向岸风共同引起的~海水涌向陆地~给沿岸地区造成较大损失。读图5~回答10,11题。 图5 4月14日20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 44( 据图5所示气压分布状况判断,当时风暴潮影响最严重的地区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10.B 【试题立意】该题考查是在等压线图中判断风向与风力大小。 【解题思路】当时受风暴潮最严重区首先应是迎风区,从图中等压线可以得出甲风力虽大但是偏北风,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故排除A;乙、丙、丁为东南风,其中乙为迎风区,丙丁均为背风区,故选B 45( 在渤海沿岸,能有效抵御风暴潮的措施是 A( 完善预警系统 B( 围海造田 C( 修筑沿海堤坝 D( 建防护林 【答案】11.C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的是自然灾害防治的相关内容。 【解题思路】预报系统不能抵御风暴潮,排除A;围海造田可轻易排除;由于渤海沿岸人口集中、经济发达,渤海沿岸为粉沙淤泥质海岸,风暴潮主要危害方式是引起的海水对沿岸侵 第 21 页 共 93 页 蚀等,故有效措施抵御海水对沿岸的影响,有效措施应为工程措施,故选C选项。 (2013高考题新课标1)图4示意我国某地区14日6时的气压形势,L为低压,图中天气系统以200千米/天的速度东移。读图4,完成9,11题。 N 997.5 ?甲 L 1000.0 等压线/hPa 1000.0 0 100 200km 1005.0 图4 46( 图中甲地14日6,9时的风向为 A( 偏东风 B( 偏南风 C( 东北风 D( 西北风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词考查等压线图中风向的判读,考查学生读图判断能力,难度较小。 【解题思路】我国为北半球,画出气压梯度力,再向右偏30-45度,可得出6,9时甲地为偏南风,故B项正确。 47( 气象部门发布了暴雨预报,甲地暴雨开始的时间约为 A( 14日14时 B( 14 日19时 C( 15日4时 D( 15 日11时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常见的天气系统,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和动态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居中。 【解题思路】据图和所学知识可推断当低压中心控制甲地时可能出现暴雨,由图可知甲地距低压中心以东约100千米多,而题干里已说明该天气系统以200千米/天的速度东移,可算出该低压系统移至甲地需要12个小时多,结合选项可知只有B项符合。 48( 该地区及图示气压形势出现的月份可能为 A( 华北平原,3、4月份 B( 四川盆地,1、2月份 C( 黄土高原,10、11月份 D( 东南丘陵,4、5月 份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我国的气压分布及变化状况,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 【解题思路】图示为我国某地区,而且气压低,出现低压中心,故应为夏半年,除D选项意外的时间我国及亚欧大陆受蒙古高压控制,气压由南向北升高,基本可以排除ABC项。春季,由于东南丘陵比黄土高原纬度低,气温高,加之3、4月份华北平原受冷空气影响频繁,所以东南丘陵4、5月份更易出现低压中心,D项正确。 图14是2013年5月15日14:00欧洲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图15是?、?两种气候类型的气温与降水量图。读图回答25,26题。 第 22 页 共 93 页 49(甲、乙、丙、丁四地天气状况及其成因的描述,可信的有 A(甲地阴雨,受冷锋影响 B(乙地降雨,受暖锋影响 C(丙地晴朗,受反气旋影响 D(丁地强风,受上升气流影响 【答案】A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等压线图中各种天气系统的判读和常见的天气系统过境前、时、后的天气状况。 【解题思路】根据等压线分布状况及图中锋面符号,甲地为冷锋锋后,冷气团一侧,为阴雨天气,故选A;乙地为暖锋锋后,暖气团一侧,为晴朗天气,故排除B;丙地为高气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故选C;丁地等压线较稀疏,且水平气压存在差异,因此该地有风,气流水平运动,故排除D。 50(图15所示?、?气候类型与图14中甲、乙、丙、丁四地气候类型相符的有 A(?―甲 B(?―丙 C(?―乙 D(?―丁 【答案】A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雷达图的判读和气候类型的判断及其分布。 【解题思路】从图15的左图气温曲线可以看出?、?两地均位于北半球,且最低月气温大于0?C,为亚热带地区或温带海洋气候,结合降水状况,?降水较为均匀,因此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40?―60?大陆西岸,甲位于英国附近,故A正确;而丙地处大陆内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故排除B选项;?为冬雨型气候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30?―40?大陆西岸,典型分布区为地中海沿岸,乙处为波罗的海沿岸,纬度高于60?N,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故排除C;丁地地处意大利沿海,为地中海气候,故D正确。 第 23 页 共 93 页 二、综合题 (2013高考题安徽卷)51(,21分,图12为2001年4月6日17时某区域地面天气图~虚线范围内为图示天气系统引发的某种气象灾害实时分布图。此前图示区域大部分地区表土解冻~地表干燥。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图12 (1)描述图示区域气压分布特点。(10分) (2)判断该气象灾害种类,分析其形成的天气条件。(11分) 【答案】(1)西南和东南部都气压高 有高压中心 等压线稀疏 气压梯度小 中部偏北气压低 有低压中心 等压线密集 气压梯度大 (2)沙尘暴 天气条件:气温回升导致表土解冻,蒸发加强,地表干燥,沙源丰富;冷锋锋前暖气团干燥,难以形成降水;气旋势力强,气流上升,形成扬沙;偏西风风力强劲,形成大范围沙尘暴。 【命题立意】运用地理事物分布示意图考查描述地理事物分布特点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答地理现象的能力。 考点定位:等压线判读 自然灾害的分类及成因 【解题思路】(1)描述等压线的分布特征应从气压中心的分布、数值的递变规律、等压线的疏密关系上角度分别说明。从图中可以看出西南和东南部都气压高、有高压中心、等压线稀疏,气压梯度小;中部偏北气压低、有低压中心、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大。(2) 沙尘暴形成条件大风或强风的天气形势;沙、尘物质源基础;不稳定的热力条件。另外前期干旱少雨,天气变暖,气温回升,是沙尘暴形成的特殊的天气背景;地面冷锋的形成与发展等。 【举一反三】描述区域地理特征的方法 描述和阐释问题的能力是高考能力考查的重点,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描述问题是建立在具体事象上的科学表述,如描述山脉的走向、河流的流向、等温线的分布、城市区位特点、气候特征等。 1、对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整体描述:地形、气候、植被、水文、土壤几方面入手。例如井冈山旅游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低山丘陵地形、亚热带季风气候;常绿阔叶林;中小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土壤以红壤为主。 第 24 页 共 93 页 2、对气候特征的描述:首先要明确气候类型,再从气温、降水入手,分冬夏两季进行概括。例如:旧金山的气候特征——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3、对地形特征的描述:地形组成、地势特点(海拔高度和地势走向)、地表形态、地形分布。例如,描述我国横断山地区的地形特征——山高谷深,山河相见,南北纵列分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喀斯特地貌发育。 4、对地理位置的描述: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例如,描述拉萨市的地理位置特点——地处北纬30,纬度位置较低,同时处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 5、对河流特征的描述:河流特征可分为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包括:水位、流量、汛期、含沙量、结冰期、有无凌汛、水能。水系特征包括:河流长短、流向、流域面积、支流数量及其形态;河网密度;落差或峡谷分布及流速大小。 6、对地理特征的描述: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植被、水文、土壤)、社会经济特征(农业、工业、贸易、旅游、交通、城市、人口等) 52((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有“百里钢城”之称的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3.6?(昆明为7.7?,成都为5.5?),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图7a示意攀枝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位置,图7b示意攀枝花周边地形。 金 030 沙 7556 6740 3000 江 1500 1000 2000 攀枝花 国界 1000 昆明 0山峰/高程/米7556 25 攀枝花 1000 河流 7556 000 10 20km 100 105 等高线 2000 图7a 图7b (1)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8分) (2)推测攀枝花1月份天气特征。(6分) (3)小明建议把攀枝花打造成“避寒之都”,吸引人们冬季来此度假。小亮则从空气质量角度提出质疑。试为小亮的质疑提出论据。(8分) 【答案】(1)因地形阻挡,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寒潮)影响较小;位于河流(金沙江)谷地,山高谷深,盛行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8分) (2)多晴天、少云雨,风力弱,气温较高,较稳定(波动小)(6分) (3)论据:钢铁工业以及其他工业、城市交通等排放大量废气;(山高谷深,)地形相对封闭,下沉气流空气稳定(易出现逆温),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因此,空气质量可能不佳,不适宜度假。)(8分) 【命题立意】本题以中国区域图为背景考查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天气状况的分析、大气污染的成因等方面的知识,考查学生结合已知信息读图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难度适中。 第 25 页 共 93 页 【解题思路】(1)由攀枝花周边地形图可知攀枝花位于河流谷地,北部为山地,冬季能够阻挡北方冷空气,使得当地气温偏高;由于地处谷地,盛行下沉气流,气流下沉的过程中气温升高,所以攀枝花1月份气温较高。(2)由于地处谷地,受冷空气影响小,盛行下沉气流,可推出1月份攀枝花多睛朗天气,风力较小,气温较高,变化小,较稳定。(3)攀枝花是典型的以钢铁工业为主的工矿城市,工业及城市交通排放的废气较多;又由于地处谷地,地形封闭,盛行下沉气流易形成逆温,使得空气中的污染物不易扩散,所以该市虽然冬季气温较高,但空气污染可能较为严重,不适宜打造“避寒之都”。 53((26分)图6和图7分别是我国东北部分地区2012年12月1日,2013年4月15日气温距平图和降水距平百分率图(图中距平是指该时段气温或降水的值与该地同期多年平均值的偏差)。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22? 134? 134? 122? 500 500 50? 50? 200 500 200 500 图 例 -25,-0% 图 例 200 0,50% 200 500 500 -2,-1? 50,100% -4,-2? 200 200 100,200% 1000 ,-4? 1000 200 等高线(米) 42? 42? 200 等高线(米) 图6 图7 (1)选择图6和图7中的一幅图,描述气温或降水与常年同期比较的差异情况。(6分) (2)据图6和图7,指出春季气温回升后图示区域涝灾最严重的地区,并说明理由。(10分) (3)结合东北地区的作物熟制和耕地类型,分析图示气温、降水状况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10分) 【答案】13题: (1)(6分) 图6:图示地区域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或大部分地区偏低2-4?)(2分);偏低值大致由东南向西北(或由东向西)增大(2分);西部(或西部平原)偏低值最大,达4?以上(2分)。 图7: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2分);偏多量大致由东北向西南(或由东向西)增大(2分);西南部(或西部平原)偏多量最大,达1-2倍(2分)。 (2)(10分) 西部平原地区(2分);该区域气温较常年偏低值最大(2分);降雪(水)量较常年偏多量最大(2分);积雪量大(2分);地势平坦,积雪融化后地表水流不畅(2分)。 (3)(10分) 东北地区作物一年一熟,春播秋收(2分);春温较常年偏低,春播推迟(2分);生长期缩短(或收获延迟,作物易受秋季低温冷害影响)(2分)。东北地区以旱地为主(2分);土壤中含水量过大,难于耕作(2分);不利于作物生长。 【命题立意】本题首先通过距平这个概念考查了学生对地理信息提取的能力,接着又通过等值线图考查学生的地图判读能力,考查学生准确描述地理事物分布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从气温和降水的变化来分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从而考查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本题看似简单,其实对学生的要求较高,难度较高。 第 26 页 共 93 页 【解题思路】解题的第一步是完整提取地理信息,由题干可知地点是东北地区,时间为冬春季节,距平指与同期多年平均相比的差值;由图例可知气温比常年同期低,降水比常年同期多;同时也可读出气温及降水距平的地区差异,西部地区气温更低,降水更多;根据图中的等高线可知西部地区为平原,地势平坦。影响地表径流的速度。这样就能够顺利的解答1、2小题了。第3小题,应当明确是从作物熟制和耕地类型两个方面去思考和分析“气温比常年低”和“降水比常年多”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第 27 页 共 93 页 专题四 地球上的水 一、单选题 (2013高考题大纲版)赤潮是某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象。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据此完成7,9题。 54(引发赤潮的污染物主要为 A(重金属盐 B(氮、磷营养物 C(固体废弃物 D(泄露的石油 7、【答案】B 【试题立意】主要考查环境污染中的水体污染问题和解读文字信息的能力。试题难易度: 中等偏易。 【解题思路】解读信息,浮游生物的爆发性繁殖和生长是赤潮发生的原因,而浮游生物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四个选项中只有B选项的内容是营养物。溶解在水中的氮、磷等物质过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浮游生物疯狂生长,形成赤潮。B选项是正确的。重金属盐毒性高,可能会导致浮游生物死亡。A选项是错误的。固体废弃物没有溶解在水中,浮游生物不能直接吸收。C选项是错误的。泄露的石油会形成油膜,隔绝空气中的氧气,导致水体缺氧,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D选项是错误的。 55(赤潮暴发的海域一般 A(水温偏高、风力偏大 B( 水温偏低、风力偏大 (水温偏高、风力偏小 D( 水温偏低、风力偏小 C 【答案】8.C 【试题立意】主要考查的是水体条件对赤潮的影响。试题难易度:中等。 【解题思路】水温高,浮游生物生长活跃;风力小,水体运动缓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污染物浓度高为浮游生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C选项是正确的。 56(赤潮多发的海域位于 A(赤道附近 B( 大洋中部 C( 中、低纬近海 D( 高纬近海 【答案】9.C 【试题立意】试题难易度:中等。 【解题思路】解读信息: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中低纬度近海地区水温较高,且人口稠密,工业比较发达,排放的污染物多。为浮游生物生长提供了营养物质。C选项是正确的。赤道地区虽然水温高,风力小,但人口少,排放的污染物少。A选项是错误的。大洋中部受人类污染少、高纬近海水温低,均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B、D选项是错误的。 (2013高考题北京卷)读图1,回答第1,3题。 第 28 页 共 93 页 57(图中 A(甲地是中国日出最早的地方 B(夏至日漠河有极昼现象 C(大兴安岭为内、外流区分水岭 D(松花江干流有凌汛现象 【答案】1.D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和“水循环的过程”,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试题难度:中。 【解题思路】根据经纬度得知甲地为我国最东端,在夏半年日出最早,但冬半年因为纬度高日出时间较晚,故A选项错误;极昼极夜出现的最低纬度是极圈,漠河纬度低于极圈,无极昼极夜,但有白夜现象,注意“极夜”和“白夜”的区别。故B选项错误;我国内外流区域的分界线大致是:大兴安岭西麓向西南,经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直达西南国境线, 黑龙江上游位于大兴安岭西侧,靠近内流区,但是属于外流河,故C选项错误;松花江由低纬向高纬流经封冻区,春季有凌汛出现,故D选项正确。 58(东北平原 A(地势中间高,南北低 B(冬冷夏热,伏旱严重 C(农业实行小农场经营,精耕细作 D(是中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 【答案】2.A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地势与水系”和“我国农业分布概况”,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和“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试题难度:难。 【解题思路】东北平原水系南部向南流、北部向北流,地势中间高南北两侧低,从高度表也能以看出,长春附近地势高于南北两侧,故A选项正确;伏旱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故B选项错误;东北农业国有大农场较多,故C选项错误;东北平原无棉花种植,中国的商品棉基地主要是南疆、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故D选项错误。 59(20世纪50,70年代,人口大规模迁入东北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工业基地建设的需要 ?地处边疆,邻国人口迁入 第 29 页 共 93 页 ?城市知识青年有计划迁入 A(?? B(?? C(?? D(?? 【答案】3.D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和“我国人口分布和迁移特点”,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试题难度:易。 【解题思路】?情况出现在近些年,?不符合我国国情,根据我国人口迁移的时期特点和国家政策因素,得出?和?正确。 (2013高考题广东卷)60(图3为1950-2007年黄河入海口附近的利津水文站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图。读图推断该水文站河水含沙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00100(%)100 90径流量806865输沙量70 60 0 100 (年)-1985-2007 图3 A(流域工业用水的增加 B(流域降水量的增加 C(上中游水库的增加 D(中游水土流失的加剧 【答案】7.C。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中的“地表径流”这一水文要素。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数据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试题难度:中等偏难。【解题思路】从图中信息可知,1969年以后,利津水文站的径流与输沙量均在减小,这是因为上中游水库的拦水拦沙。水量减少,主要是中上游地区农业用水,故A错;若流域降水量增加,径流量不应该减少,故B错;若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剧,则含沙量会显著增加,但2000年以后,明显水质变清(13/28),故D错。 【易错点拨】黄河流域主要处于干旱、半干旱区。兰州以上来水量比重大,且为清水来源区,占天然总径流量的56%。兰州到河口段来水来沙量均少,但用水量很大,主要是宁夏与河套地区灌溉用水。而河口到三门峡段是浑水来源区,径流比重约为32%,泥沙俱下。下游地区来水来沙量减少原因主要有天然降水量下降、沿黄流域引水引沙(灌溉及城市用水)、大型水利设施的建立以及跨流域调水四个方面。 (2013高考题山东卷)图1示意某流域开发的三个阶段(a)和三条流量变化曲线(b)。读图回答1,2题。 第 30 页 共 93 页 61(该流域开发过程中 A 降水量增加 B 蒸发量增加 C 下渗减少 D 地表径流减少 62(假设该流域三个阶段都经历了相同的一次暴雨过程,在P处形成的流量变化过程为图1b???分别对应的是 A ?、?、? B ?、?、? C ?、?、? D ?、?、? 【答案】1.C 2.C 【命题立意】主要考查流域开发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从图中获取信息、利用相关规律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某流域的开发为背景,利用开发三个阶段示意图和流量变化曲线图,考查流域开发对水循环和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较易作答。 【解题思路】第1题,从a图三个阶段可看出居民点增加,植被减少,从而导致流域内涵养水源能力降低,使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蒸发量减少,进而导致降水减少。 第2题,从b图看,从?????,流量越来越大,形成洪峰的时间越来越早,洪峰持续的时间也越来越短,河流径流变化越来越大,说明植被破坏导致的涵养水源的功能越来越弱。结合a图中的三个阶段?、?、?分别对应?、?、?。 (2013高考题安徽卷)图8为伏尔加河主要流经地区示意图。完成26,27题。 63( 从水循环的过程中和地理意义看,伏尔加河 ?流域内总体上蒸发旺盛 ?流域的部分降水源自西风带 第 31 页 共 93 页 ?河水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 ?使东欧平原总体趋于高低不平 ?促进里海的水分和热量平衡 A( ??? B( ??? C( ??? D( ??? 【答案】C 【命题立意】运用区域地理环境图考查提取区域定位、信息提取整合与调用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本题综合性较强。 考点定位: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主要水循环及其意义 河流的补给方式 气压带风带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解题思路】伏尔加河流域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作用弱,?错;伏尔加河注入里海,里海是世界最大的内陆湖泊,属内流河,故河水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对促进了里海水热平衡,?对;因欧洲西部平原宽广,来自大西洋的西风带来一定降水形成补给水源,?对;流水作用属于外力作用,对地表主要有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错;故选C项。 64( 图中所示石油、天然气 A( 与伏尔加河水能的能量来源不同 B( 直接形成于伏尔加河的沉积作用 C( 开发得益于伏尔加河水资源丰富 D( 输出主要通过伏尔加河运往西欧 【答案】C 【命题立意】借助伏尔加河流域图考查信息整合与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考点定位:区域能源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解题思路】油气和水能从能量来源来看都属太阳能,故A错;油气资源来自于沉积岩,油气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原料,天然气的形成则贯穿于成岩、深成、后成直至变质作用的始终;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沉积作用之后经历漫长的地质时期演化形成,故B错;伏尔加河主要分布在东欧平原,油气主要依靠管道输往欧洲西部,D错;故C项正确。 (2013高考题大纲版)在太行山南段东麓相邻的两条间歇性河流上分别建有甲、乙水库,它们的汇水面积大体相等。2009年雨季,乙水库入库水量912万立方米,甲水库却几乎没有入库水量。据此完成3,4题。 第 32 页 共 93 页 65(甲、乙两水库上游流域 A(河流以地下水补给为主 B(自然植被为针阔叶混交林 C(降水集中于7、8月份 D(位于半干旱区 【答案】3.C 【试题立意】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以知识立意为主。试题难易度:中等。 【解题思路】太行山南段东麓位于我国华北地区, 7—8月夏季锋面雨带到达华北地区,带来丰富的降水。C选项是正确的。该地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河流补给主要以雨水补给为主,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所处的干湿地区为半湿润地区。A、B、D选项是错误的。 66(2009年雨季,甲水库无入库水量是因为其流域 A(几乎没有降水 B(植被截留降水 C(降水大量下渗 D(人工拦截径流 【答案】4.D 【试题立意】主要考查的是影响河流流量和补给的因素。试题难易度:中等。 【解题思路】两水库均在太行山南段东麓,气候类型、雨季和降水类型等自然条件应该相差不大,材料中明确告诉是进入雨季,两地中一个水库有补给水源而另一个水库几乎没有补给,两水库相差甚大,说明是一定是人为因素的影响。D选项是正确的。 【方法点拨】原因分析问题从自然和人为两个角度全面考虑,重点筛选。 (2013高考题海南卷)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区曾广布湖泊~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1999年开始~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图4示意银川周围目前的湖泊分布。据此完成13,14题。 贺 银川 黄 兰 河 山 湖泊 灌渠 图4 第 33 页 共 93 页 67(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是( ) A(泥沙淤积 B(气候变暖 C(排水造田 D(黄河来水量减少 68(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是( ) ?增强城市排污能力 ?增加城市空气湿度 ?美化城市环境 ?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 A(?? B(?? C(?? D(?? 【答案】13.C 14.B 【命题立意】本题组通过宁夏广布湖泊的变化考查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湖泊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的考查。从能力上看要求考生具备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生态环境问题是地理考查的热点。 【解题思路】第13题,宁夏平原由于黄河水的灌溉形成我国重要的农耕区。20世纪80年代人口数量的增加导致过度围垦湖泊。结合材料中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可说明湖泊的减少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故选C。此题难度中等。第14题,湖泊湿地对气候具有调节作用,有增加空气湿度增加降水量和降低气温的年较差;具有调节径流的作用,可以减少洪涝灾害;具有增加生物多样性,美化环境的作用。故选B。此题难度较易。 (2013高考题江苏卷)图4是甘肃省敦煌市地貌类型图。高大的鸣沙山环抱着月牙形洼地,泉水在洼地汇聚形成月牙泉(见图4右下角照片),素以“千年不干”著名,但近年来日趋干涸,当地政府发出“拯救千年月牙泉”的呼吁。读图回答9,10题。 69(月牙形聚水洼地的成因是 A(大湖萎缩而成 B(古河道残遗而成 C(人工挖掘而成 D(风力侵蚀而成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地理图像阅读和地理信息获取的能力。 【解题思路】根据图4信息,月牙泉为图中古河道的一部分,因此选择B项。 70(泉水日趋干涸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变暖,蒸发增强 B(降水变少,雨水补给减少 C(风沙沉积,古河道淤塞 D(地下水补给量不断减少 第 34 页 共 93 页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图像阅读和地理信息获取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关于水体之间相互补给的知识点。 【解题思路】单从月牙泉水面萎缩而言,A、C、D均有可能。B选项,该地地处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少,故排除,但是,本题关键词在于“泉水”,而A、C两项与泉水补给无关,故选择D。 【知识拓展】月牙泉是敦煌盆地区域地下水在地面的自然露头,是整个地下水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月牙泉接受盆地区域地下水的补给。造成月牙泉水环境退化的原因,主要是地下水补给量的不断减少。 (2013高考题江苏卷)图9是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示意图。图10是海洋表层海水温度与洋流关系示意图,图中a、b、c为等温线,a>b>c,箭头表示洋流流向。读图回答17,18题。 71(图9甲处的洋流与图10中?、?、?、?所示的洋流相符合的是 A(? B(? C(? D(?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洋流相关的知识,如寒暖流性质、世界洋流分布模式等。 【解题思路】首先,马达加斯加岛位于南半球,因此从气温分布规律上来说,北高南低;又材料中所给a>b>c,所以由北向南为a、b、c,排除?和?;又因为马达加斯加岛位于中低纬大洋西岸,所以该处为暖流,故选择?。 72(甲处洋流的影响是 A(加快途经海轮航速 B(形成著名的渔场 C(使沿岸大气增温增湿 D(缩小海洋污染范围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寒暖流性质、世界洋流分布模式,洋流的地理意义等知识,中等难度。 【解题思路】该处为暖流,故可以使沿岸大气增温增湿,选择C项。A选项,顺风顺水才能加快,逆风逆水反而会减慢;B选项,寒暖流交汇处或者上升补偿流处易形成渔场,该处不符,故排除;D项,洋流应该是扩大海洋污染的范围。 (2013高考题四川卷)读图2,回答3,4题。 图 例 0~200米 15? 200~500米 500~1000米 R 1000~2000米 海洋 河流 11? 图2 第 35 页 共 93 页 73( 图示区域从沿海向内陆,陆地自然带依次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给该区域带来降水的主导风是 A( 东北风 B( 西南风 C( 东北风 D( 东南风 74( R河段 A( 流量季节变化大 B( 春汛明显 C( 河流堆积作用强 D( 河谷横剖面呈槽型 【答案】3.B 4.A 【命题立意】本组题通过分层设色地形图和自然带分布考查学生对气候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考查了河流水文及水系特征的判断。难度较高。 【解题思路】第3题,由图中标定的纬度数值可知,该地处于北半球热带地区,风向不可能是西北风和东南风,排除A和D;由图例可知,该地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形依次为狭窄的平原、西北-东南走向的山地和高原;由植被的分布可知,该地从沿海向内陆降水逐渐减少;图中山地的西侧应为迎风坡,所以应吹西南风,选择答案B。由前面的分析可知该地情况与印度半岛西侧相似,故该地应是热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变化大,所以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大,故第4题选A。R河段位于海拔较高的山地区,以流水的侵蚀作用为主,河道应为“V”形。从图中的海拔高度可知该地不会有积雪,故不可能有春汛。 (2013高考题四川卷)图3是北半球亚热带某地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读图回答5,6题。 图3 75( 该地水循环最活跃的季节是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76( 利用该地的典型农产品,可发展的工业是 A( 棉花纺织 B( 甘蔗制糖 C( 葡萄酿酒 D( 大豆加工 【答案】5.D 6.C 【命题立意】第5题综合考查了气候类型的判读及水循环的知识,图的形式较为新颖;第6题考查工业部门的判断。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第6题,由图可知5-9月降水较少,冬季降水较多,结合题干中的“北半球亚热带某地”可以判读该地为地中海气候,故选D;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宜葡萄、柑橘、无花果等水果种植,故选C。 第 36 页 共 93 页 二、双选题 (2013高考题江苏卷)为缓解“昆明水少、滇池水脏”的问题,云南省已建成螳螂川、牛栏江调水工程,并规划建设金沙江调水工程,如图13所示。读图回答23,24题。 77(“滇池水脏”与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有关。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的主要原因有 A(流域面积小,汇入水量少 B(季风气候,径流季节变化大 C(水体总量大,进出水量小 D(全年高温,湖水蒸发量大 【答案】A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影响陆地水体更新自净能力的因素,中等偏难。 【解题思路】该题目设问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也就是其更新慢的原因,联系所学水循环相关知识,即水循环速度较慢的原因。A、C入水和出水量小,更新慢,周期长;B选项,该地为季风气候,径流季节变化大,对于水体更新周期影响不大;D选项全年高温,有误,昆明四季如春,且蒸发量大应为更新快、周期短的原因,故选AC。 78(跨流域调水工程对滇池流域的主要影响有 A(改变滇池流域降水总量 B(提高滇池水体自净能 力 C(减少昆明污染物排放总量 D(缓解昆明用水紧张状 况 【答案】B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于地理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以及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解题思路】跨流域调水是对水循环中地表径流的影响,不会影响到该区域的降水状况,故排除A;也并不能减少昆明污染物的排放量,故排除C;本题关键在于材料中“为缓解‘昆明水少、滇池水脏’的问题”的叙述,所以选择B,增加来水量,加快水体更新,解决滇池水脏问题;D选项,跨流域调水,可以解决昆明水少的问题。 三、综合题 (013高考题新课标1)79((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面海拔1134米,鱼类资源丰富。尼罗河鲈鱼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属肉食性鱼,原产于尼罗河、刚果河等非洲河流中。20世纪50年代,尼罗河鲈鱼被引入维多利亚湖,并迅速繁殖。该湖的尼罗河鲈鱼经捕捞、加工后多销往欧洲,成为昂贵的美食。图8示意维多利亚湖的位置及周边水系。 尼 罗 河 湖泊 河流 瀑布 时令河 维多利亚湖 第 37 页 共 93 页 图8 (1)分析阻碍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的自然原因。(6分) (2)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6分) (3)分析尼罗河鲈鱼迅速繁殖对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及捕捞业的影响。(6分) (4)说明尼罗河鲈鱼引进对维多利亚湖沿岸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6分) 【答案】 (1)(维多利亚湖)处于相对封闭的高原盆地中(北部唯一出口通向尼罗河);湖泊海拔高,尼罗河上游多瀑布,阻挡了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6分) (2)维多利亚湖湖面广阔,为体型大的尼罗河鲈鱼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湖中鱼类为尼罗河鲈鱼提供充足的饵料。(6分) (3)尼罗河鲈鱼体型大,食量大,导致一些原有鱼类数量迅速减少甚至灭绝;(尼罗河鲈鱼体型大,捕捞技术和方法与当地传统不同,)冲击传统捕捞业,同时出现专门捕捞尼罗河鲈鱼的捕捞业(6分) (4)产量大价格高(国际市场需求量大,)出口创汇;捕捞、加工、运输等产业随之兴起,扩大就业,促进相关产业发展。(6分) 【命题立意】本题以非洲维多利亚湖引进尼罗河鲈鱼为背景,考查维多利亚湖所处地区的地形,维多利亚湖有利于尼罗河鲈鱼繁殖的自然条件, 尼罗河鲈鱼迅速繁殖对当地渔业资源及捕捞业的影响和对维多利亚湖沿岸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本题情境设置简单,材料提供的信息较详细,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探讨问题和描述、阐释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居中。 【解题思路】(1)维多利亚湖地处东非高原,海拔较高,为高原上的盆地地形,由图可知该湖只有北部通向尼罗河,故地形较封闭;尼罗河由南向北流,故维多利亚湖向北流入尼罗河,可推出维多利亚湖到尼罗河地势由高到低,结合图例可知尼罗河上游还有瀑布,阻挡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 (2)题中材料已告知“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鱼类资源丰富。尼罗河鲈鱼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属肉食性鱼”可推出维多利亚湖湖面广阔,为体型大的尼罗河鲈鱼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湖中鱼类为尼罗河鲈鱼提供充足的饵料。 (3)由材料可知尼罗河鲈鱼是体型较大的肉食性鱼,可推出该鱼食量大,导致一些原有鱼类数量迅速减少甚至灭绝;(尼罗河鲈鱼体型大,捕捞技术和方法与当地传统不同,)冲击传统捕捞业,同时出现专门捕捞尼罗河鲈鱼的捕捞业。 (4)由材料“尼罗河鲈鱼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和“20世纪50年代,尼罗河鲈鱼被引入维多利亚湖,并迅速繁殖。该湖的尼罗河鲈鱼经捕捞、加工后多销往欧洲,成为昂贵的美食。”可推出尼罗河鲈鱼产量大价格高(国际市场需求量大,)出口创汇;捕捞、加工、运输等产业随之兴起,扩大就业,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2013高考题海南卷)8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河流在弯曲段存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现象。 法国罗纳河上的圣贝内泽桥始建于1177年~13世纪和15世纪曾大修和重建~1668年被废弃。1669年的大洪水冲毁了河流右岸的桥墩~后来左岸的残桥,图7左侧图中粗实线,成为旅游景点——圣贝内泽断桥,图7右照片,。 第 38 页 共 93 页 断桥 公路 河流方向 图7 通过比较断桥处河流左右岸附近河水的深浅及流速差异,说明该断桥能保存至今的原因。 【答案】桥梁修建在河流的弯曲河段,右岸为凹岸,水深、流急,对河岸的冲蚀强烈;(5分) 左岸为凸岸,河水浅、流速慢,河岸较少受冲蚀,对断桥的冲蚀作用很弱。(5分) 【试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了河流地貌成因,凹岸和凸岸侵蚀和堆积作用的差异,通过河道特征图(左图)和河流上断桥(右图)分布,结合材料中给出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规律,分析断桥保存至今的原因。这是一道原理应用的试题。难度中档。 【解题思路】结合材料和图可知,断桥分布在河流左岸(凸岸)。本题的问题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分析左右两岸附近河水深浅及流速差异,第二部分是分析断桥能保存至今的原因,这一问必须结合第一问来分析。第一问中,左右两岸深浅及流速差异:右岸为凹岸,左岸为凸岸,结合“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规律可知右岸侵蚀作用强,那么流速一定快,深度一定要大些。(当然我们在给学生分析时适当补充一点物理知识来解释更好,凹岸处流水要保持运动状态(惯性),对凹岸冲击力大,所以侵蚀作用较强。)而凸岸堆积,一定流速较缓,由于堆积作用强,大量泥沙沉积,所以水深较浅。第二部分的问题在第一问的基础上就好分析了,图中可看出断桥在左岸,为凸岸,堆积作用较强而侵蚀作用弱,当然洪水期中也不易被冲垮,所以得以保存至今。 (2013高考题海南卷)81( (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洪泽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其湖底比东侧大堤外的平原高出数米~被称为“悬湖”。 历史上~洪泽湖上游的淮河流域多次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图10示意洪泽湖及其相关水系的分布。 分析洪泽湖成为“悬湖”的原因及其与上游流域洪涝灾害的关系。 【答案】成因:洪泽湖上游流域面积大,河流输送的泥沙量大;(2分)洪泽湖湖面宽广,水流速度极慢,泥沙在湖底大量沉积;(2分)受东侧大堤约束,湖底逐渐抬高。(2分) 关系:(淮河干流直接进入洪泽湖)“悬湖”抬高上游河流水位,使上游河流排水不畅,加重上游流域的洪涝灾害。(4分) 【试题立意】本题通过“悬湖”成因分析,来考查知识点流水堆积作用、地表水体(湖泊与河流)相互关系。“地上河”成因一般不陌生,变换考查“悬湖”,而地表水基本规律有相通之处,难度不大。本题还考察了湖泊对洪涝灾害的影响,但本体有新意,考察的是湖泊对河流上游洪涝的影响,这要求考生全盘分析洪涝灾害的成因,并能进行知识迁移。综合来说,本题为中档难度试题。 【解题思路】本题可分成两个小问,第一问是“悬湖”成因,第二问是湖床抬高对上游洪涝 第 39 页 共 93 页 灾害的影响。第一问,先要了解湖泊是蓄水的地方,一般来说湖泊是该区域地势最低的部分,但是却形成了“悬湖”,即湖床高于周围平原地区,毫无疑问是因为大量泥沙堆积造成的。泥沙从哪里来,为什么会在洪泽湖堆积,从图中可以看出,洪泽湖以上河段流域面积广,来水量大,因而会带来大量泥沙;其次材料中强调了洪泽湖面积大,湖面宽广,且位于平原地区,所以湖泊中水流速度极缓,因而带来的泥沙大量在湖中沉积,湖床不断抬高;而周围的居民为了抵御洪涝灾害,不断加高大堤,约束洪水,所以最终湖床高于东侧大堤外的平原,成为“悬湖”。第二问,一般都知道湖泊对河流下游径流有调蓄作用,但是对上游的作用分析不多。洪涝灾害的成因简单说两方面的原因:来水量大和泄洪不畅。显然,湖泊对上游只能产生对泄洪的影响。由于是“悬湖”,太高了上游部分的水位,使其泄洪能力大大减弱,因而加大了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2013高考题海南卷)82( (10分)环境保护 我国干旱区某区域近30多年胡杨大量死亡~沙化面积扩大~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所加强。图11显示该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及地下水埋深的变化。 河 黄大 黄 海 运 河 河 洪泽湖 淮 江 长 图 10 第 40 页 共 93 页 分析该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并提出此类地区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措施。 【答案】原因:经济增长严重依赖(地下)水资源(2分),地下水位下降导致生态环境恶化。(2分) 主要措施: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2分)发展节水型经济(调整产业结构);(2分)跨区域调水,增加水资源供给。(2分) (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评分,但本部分总分不超过6分。)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了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及水资源短缺的解决措施。本题难度较低。 【解题思路】胡杨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区,尤其是塔里木盆地中,材料说了近30年胡杨大量死亡,沙化面积扩大,生态环境恶化,而图11反映了近30年地区生产总值不断上升,而地下水埋深不断变大(地下水位下降)。西北地区水资源极少,经济发展离不开水资源,因而近30年过量使用水资源,尤其是地下水资源,导致本区水环境急剧恶化,地表植被因可用水资源大幅减少而死亡,地表植被破坏固沙能力大降,沙化面积不断扩大。可以看出,本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就是水资源短缺,因而要解决本区环境问题主要是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解决缺水问题主要是两大方面的措施:开源和节流。开源主要是增加可用水资源,具体措施有:兴修水库(改变水资源的时间分布)、跨流域调水(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海水淡化、人工降雨、适量开采地下水等。节流主要是节约用水,具体措施有:节约用水(生产工艺的改变和生活习惯的变化)、保护水资源,减少水污染。对于西北地区来说,开源方面可以考虑跨流域调水,其他方面不太合适(水资源总量少,修水库影响不大;海水资源没有;空气干燥,水汽少,几乎无法人工降水;地下水已过度开采,目前应尽量减少地下水的使用,使其逐步恢复),所以重点放在节约用水方面。工农业生产上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耗水量小的产业;个人生活上改变生活习惯,减少水资源的使用。 (2013高考题江苏卷)83(【海洋地理】2012年6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三沙市,管辖西沙、中 第 41 页 共 93 页 沙、南沙群岛的260多个岛礁及200多万平方千米的海域。图21是南海海域8月份表层海水盐度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图21 ?与同纬度太平洋相比,南海表层海水盐度偏____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2分) ?当前,三沙市可开发利用的清洁能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三沙市的海岸类型主要属于生物海岸中的____________海岸,据此,其适合发展的产业为____________。(2分) ?为解决三沙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淡水资源稀缺问题,拟采取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_____。(2分) ?设立三沙市对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 (1)低 有多条河流汇入 (2)太阳能 风能(波浪能、潮汐能) (3)珊瑚礁 旅游业 (4)海水淡化;收集雨水;节约用水(任答两点) (5)有利于加强我国对南海岛礁及海域的有效管理;有利于强化海洋国土意识、巩固国家安全;有利于促进海洋资源的开发。(任答两点) 【试题立意】试题以新闻热点为材料,利用大家关注的南海作素材,考查海水的盐度、海洋能源资源、海岸类型、水资源与水循环、海洋开发和海洋权益等知识。考查海洋地理知识面广,主干突出,激发爱国热情。 【解题思路】 (1)南海表层海水盐度与同纬度太平洋相比,南海地处陆地边缘区,受陆地径流影响较大,河流汇入淡水较多。 第 42 页 共 93 页 (2)三沙市纬度低,光热资源丰富,可发展太阳能、风能、波浪能、潮汐能,他们皆属于清洁可再生能源。 (3)生物海岸有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从位于热带、海水环境好、盐度高、水浅、岛小等图文信息综合考虑,适宜珊瑚生长。优美的环境,加之珊瑚海岸需要保护,发展旅游业是破坏性相对较小的产业。 (4)三沙市离大陆较远,处热带季风气候区域,降水丰富,收集雨水、节约用水是主要方式;而海水淡化可以保证长期性和稳定性供水。 (5)维护海洋权益有较多的意义,但该试题需要从设立三沙市的角度去分析维护海洋权益的意义。 (2013高考题四川卷)84((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8是甲国地图。甲国是美国重要的服装进口国,服装生产中心在A城;首都B城是该国重要的工业中心,纺织、食品、制糖是其主要工业部门。 图8 (1)简述甲国的地理位置。(6分) (2)与甲国东部城市比较,指出该国西部城市分布的突出特点。(6分) (3)分析A城成为该国服装生产中心的主要区位因素。(8分) 材料二 2012年7月甲国决定修建沟通太平洋与加勒比海的水闸式运河。著名的巴拿马运河就是采用水闸来调整船只航行水位的。如图9所示,加通湖的湖水注入水闸,船由大西洋进入,依次经过1、2、3号水闸,上升至加通湖面,然后经过4、5、6号水闸,下降至太平洋洋面,完成航行。 第 43 页 共 93 页 图9 巴拿马运河通航原理示意图 (4)依据巴拿马运河通航原理,分析L湖对甲国开凿水闸式运河提供的必要条件。(6分) 【答案】14.(26分) (1)(2分) 该国位于北半球、西半球,地处北美洲南部(2分);位于低纬度地区(或位于热带)(2分);东临加勒比海,西濒太平洋;北接洪都拉斯,南连哥斯达黎加(2分)。 (2)(6分) 主要分布在铁路沿线(或湖、海沿岸及其附近)(2分);城市分布较密集(2分);多等级较高的城市(2分)。 (3)(8分) 邻近纺织工业中心B城,接近原料地(2分);A城有铁路通往美国(或海港),交通便利(2分);距美国较近,接近消费市场(2分);甲图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低(2分)。 (4)(6分) 湖泊与外流河相连(2分),湖面高于太平洋和加勒比海,湖水能自流注入水闸(2分);降水丰沛,注入水闸的湖水充足(2分)。 【命题立意】本题的前3个小题主要考查了地理位置的表述,城市分布的特点归纳,以及工业的区位分析。难度不高,但对学生规范表达能力考查的指向十分明确。第4小题,通过巴拿马运河通航原理示意图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理解和分析地理事物及地理原理的能力,从已知的案例中去归纳总结规律和原理,再运用这个规律和原理去分析新的案例,这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和迁移运用的能力。本小题的难度较高。 【解题思路】第1小题,地理位置应从半球位置、经纬位置和相对位置等方面进行描述,由图可知,该国位于北半球、西半球,北美洲南部及所临的海洋,南北所邻的国家。第2小题,强调了东西部的对比,从数量多少、等级高低和分布规律等方面作答。第3小题较为常规,从原料、市场、交通和劳动力等方面作答即可。第4小题,应当重视对图8和图9巴拿马运河通航原理示意图的判读,由图可知,降水补给湖泊,湖泊水补给水闸;湖泊水面高于水闸水面,湖水可自流到水闸;圣湖安河发源于L湖,注入加勒比海,是一条外流河。 2)85((10分)环境保护 (2013高考题新课标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0示意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分布。历史上六大名泉都以水质优而著称。周围山区是这些名泉的水源补给区。近年来,泉水受到污染,部分污染物指标超出国家饮用水。 惠山泉 桌锡泉 虎丘泉 泉 太 憨憨泉 无碍泉 第 44 页 共 93 页 湖 金沙泉 说明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水污染造成的危害和难以治理的原因。 【答案】危害:泉水(地下水)是重要的饮用水源,人饮用受污染的泉水会危害身体健康;(2分)引用泉水(地下水)灌溉,会污染土壤,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污染物超标)。(2分) 原因:泉水(地下水)(更新速度慢,)自然净化周期长;(2分)(深埋地下,)人工净化困难;(2分)涉及地区广,需区域联动共同治理。(2分) 【命题立意】以文字和分布图为信息载体,考查水污染的危害泉水污染难以治理的原因。命题意图以能力立意为主,命题意图在于关注环境污染,保护水资源这一世界性的的主题。试题难度:难。解题关键:调动和运用地下水和水污染的背景知识。 【解题思路】泉水是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水源,因此泉水遭受污染必然导致生产和生活用水水质的下降,进而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和污染土壤,随着生物链进入农产品并在农产品中富集,污染物超标使农产品品质下降。此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 泉水污染难易治理,需要从泉水本身的属性去思考,泉水属于地下水的天然露头,其补给来源是地下水,而地下水深埋地下,具有循环更新周期长,人类干预难易实施等特点。再加上泉水补给区域和使用区域不统一,区域广,需要不同省市,需要各方面联动协同。 86((2013高考题重庆卷)(26分)图5为某河段示意图,图6表示该河段上?、?两观测点所测得年流量变化。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C ? A B ? ? 甲 乙 图5 1000 3m/s 900 800 700 600 ? 500 400 ? 300 200 第 45 页 共 93 页 100 0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当地政府为了提高甲河道流量,计划在图5中A、B两点间修建拦河坝,该措施可能使河水对C点河岸的冲刷__________。(2分)为使甲河道流量在汛期提高不致太多,请对如何修建该拦河坝提出两条合理建议。(4分) (2)与观测点?相比,观测点?测得的流量较________。(2分)其原因是_______。(2分) (3)请在答题卡的图6上绘出图5中点?所在断面1—7月的流量变化趋势曲线。(4分) 表1 人口数量(万人) 农作物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年份 其中: 常住人口 总产量 播种面积 播种面积 城镇人口 (万吨) (万公顷) (万公顷) 2000 1013 346 364 62 10 2010 1149 651 275 45 15 (4)表1是该河段所在地区部分社会经济指标。据表1指出该地区近10年来粮食生产的变化趋势,(4分)并分析原因。(8分) 12.(1)【答案】加剧 建议控制堤坝高度,修调节水闸。 【试题立意】该题第一问考查的是考生流水对河流弯道两岸的侵蚀程度比较。第二问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这个要考查考生生活知识的储备。 【解题思路】第一问,平时考生应该有训练,弯道直接冲刷的凹岸,流量变大了,当然是凹岸冲刷也加剧了。第二问,已经说了修建拦河坝,因此,就只能在坝上做文章了。应该说还是容易想到建议控制堤坝高度,修调节水闸。 【易错点拨】第一问,对于掌握知识掌握不好的考生,容易用地转偏向力去做题,这个平时要对学生强调河道弯道处,和直道处是不一样的。 (2)【答案】大(多) 乙河道的分流作用 【试题立意】该题考查考生对图中河道的仔细研读,实际就是考查考生的阅图能力,并不难。 【解题思路】第一问,考生应该很容易得出?测得的流量较大。必定图中很清楚一个河道变成了两个;第二问,考生只要读出了河道一变成了二,还是很容易得出乙河道的分流作用的。 第 46 页 共 93 页 (3)【答案】 1000 3/s) (m 900 800 700 600 ? 500 ? 400 ? 300 200 100 0 2月 1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11月 9月 10月 12月 【试题立意】该题考查考生对图5和图6的仔细研读,实际就是考查考生的阅图能力,也并不难。 【解题思路】只要考生认真读图5和图6就会发现河道?的流量大致分成了河道?和河道?,所以图6中河道?的数据就直接用河道?的数据减去河道?的数据可得到。然后在图中画出点,并用圆滑曲线连接即可。 (4)【答案】粮食总产量和播种面积减少 原因:城镇人口增加,城镇化快速发展,农业劳动力减少,耕地面积减少;生产技术进步较慢,单产提高不明显;种植结构调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增加。 【试题立意】该题考查考生对表1数据的分析,实际就是考查考生的表格数据综合对比分析能力。 【解题思路】第一问,考生应该很容易从表1中粮食作物得出;第二问,考生只要从表中可以直接得出,城镇人口增加和经济作物面积增加,生产技术进步较慢,单产提高不明显,可分析得出。 (2013高考题重庆卷)87( (30分)广东省地下水资源丰富,阅读图文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第 47 页 共 93 页 海拔(m) 风化物 400 断裂 基岩裂隙 300 基岩 200 地下水开采点 100 距离(km) 0 0 10 20 30 图7 0114 乙 梅州市 甲 023 广州市 省会城市 一般城市 拟设厂地区 图8 (1)充足的水源补给是地下水资源形成的重要条件。指出图7中地表组成物质和地形起伏的特点,(6分)并分析其对地下水水量的影响。(6分) (2)某公司拟在图8乙地利用地下水设立饮用水生产厂。与甲地相比,请指出在乙地设厂的优势。(6分) (3)分析乙地大力发展种植业可能对地下水资源的负面影响,(8分)并就不同负面影响分别提出一条防治措施。(4分〕 13.(1)【答案】特点:地表组成物质以松散风化物为主,厚度大;地形起伏和缓。 影响:地表组成物质疏松,有利于地表水下渗;厚度大,地形和缓,有利于延缓地下水下渗的时间;最终有利于地下水水量的补给增加。 【试题立意】该题考查考生读图分析能力和对地下水影响的因素分析。 【解题思路】第一问,考生应该很容易从图7中得出;第二问,考生平时的知识积累,书本上并没有明确背和记的就能答题的,完全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2)【答案】土地价格较低;有利于水源地的保护,(或远离城市密集区,环境污染小); 第 48 页 共 93 页 劳动力成本低 【试题立意】该题考查考生工业区位影响因素的分析。 【解题思路】工业区位影响因素主要是资源、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等分析,此题是平时重点训练方向,应该很容易得出答案。 (3)【答案】负面影响:削弱了土层的涵养水源能力,使地下水水源补给能力降低。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措施:防止水土流失(或增加森林覆盖率);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或使用高效低毒农药,使用有机肥、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 【试题立意】该题考查考生综合分析能力。 【解题思路】种植业是农业里的一种,主要是开垦了土地,和农药化肥的使用两个方面,所以对地下水的影响主要从这两个方面考虑,不难得出答案。措施当然就从问题方面保护出发就可以。 第 49 页 共 93 页 专题五:地表形态的塑造 一、单选题 (2013高考题广东卷)88(图1为某地实景图。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A(搬运作用 B(地壳运动 C(变质作用 D(风化作用 【答案】1.B。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地理景观图表的判读”。试题难度:易。 【解题思路】通过景观图的岩层弯曲判读此处为典型褶皱山地,而形成褶皱的力量主要来自于地壳运动的水平挤压。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内外力作用的基本概念。A、D项为外力作用,C项为内力作用,但图中信息体现不出高温、压之后的变质作用。 【试题延伸】地质作用是广东高考的高频考点:(2010(7)流水作用;2011(1)地质构造;2011(2)流水作用;2012第41题(1)流水作用),应该在教学中引起足够的重视。 (2013高考题浙江卷)图1为某河段景观素描图,图2为该河段河曲水流速度等值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第5题。 89(有关河曲地段水流速度、外力作用和土地利用类型的组合,正确的是 A(甲—流速慢—沉积作用—仓储用地 B(乙—流速快—侵蚀作用—住宅用地 C(乙—流速慢—沉积作用—交通(港口)用地 D(甲—流速快—侵蚀作用—水利设施(防洪堤)用地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河流水文特征、外力作用及土地利用类型。从题中所给的信息可以得出,?处流速高于?处,?处附近为河流的凹岸,?处附近为河流的凸岸,所以凹岸受流水侵蚀作用显著,凸岸受流水沉积作用显著。所以,甲处的流水快,侵蚀作用显著,主要修筑堤坝或是其他水利设施(防洪堤)用地,也可以修筑港口。乙处的流水慢,沉积作用显著如果能确保不被洪水淹没,可以作为建设用地,如仓储用地、住宅用地等等。故本题选择D。 第 50 页 共 93 页 (2013高考题海南卷)图1为某半岛地形图。读图1~完成1,3题。 90(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受到( ) A(太平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B(印度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C(印度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D(太平洋板块挤压的影 响 91(当地居民稳定的用电来源于( ) A(地热能 B(风能 C(水能 D(太阳能 92(7月份该半岛可能出现( ) A(冰川与岩浆相映 B(极昼 C(成群的企鹅 D(台风 【答案】1.D 2.A 3.A 【命题立意】 主要考查板块构造学、区域特征判断。以某地经纬线网和陆地轮廓图的区域定位,判断区域的自然特征结合板块构造理论知识作答。难度较易。 【解题思路】第1题,结合经纬线网和陆地轮廓图,该地位于纬度较高太平洋西岸的俄罗斯堪察加半岛,是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的消亡边界。第2题,消亡边界地质活动强烈多火山地震,地热能丰富。第3题,该地位于50?~60?附近,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夏季气温较低,因此会出现冰川与岩浆相映的;该地不在北极圈以内地区故没有极昼现,故B错误;企鹅在南极地区,故C错误;此处纬度高不受台风影响,故D错误。 (2013高考题北京卷)读图5,回答第8、9题。 第 51 页 共 93 页 图5 93(甲地为峰林,同类景观多出现在 ?苏 ?湘 ?滇 ?新 ?桂 ?内蒙古 A(?? B(?? C(?? D(?? 【答案】8.C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认识我国政区的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试题难度:难。 【解题思路】从条件中的峰林可知此地为喀斯特地貌,苏-江苏、湘-湖南、新-新疆、内蒙古无大面积喀斯特地貌分布,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滇-云南、黔-贵州、桂-广西是典型地区,故C选项正确。 94(图中 A(甲处侵蚀作用最强烈 B(乙处由内力作用形成 C(丙处易发生滑坡现象 D(丁处是典型的背斜山 【答案】9.C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地壳物质循环”和“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和“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试题难度:难。 【解题思路】甲处为流水溶蚀形成,从图中可以看出乙地为侵蚀最强烈的地方,因为乙地顶部的整个石灰岩层都被侵蚀掉了,故A选项错误;乙处是砂岩,为外力堆积形成的沉积岩,但变成谷地说明受到了外力侵蚀,故B选项错误,丙处位于背斜山山顶,容易受到外力侵蚀破坏,且坡度较大,易发生滑坡现象,故C选项正确。丁为典型的向斜山,故D选项错误。 (2013高考题天津卷)读图3~回答6,7题。 第 52 页 共 93 页 图例 北回归线 珊瑚礁,岛, 赤道 南回归线 图3 太平洋珊瑚礁(岛)分布示意图 95(据图3中珊瑚礁(岛)分布状况判断,珊瑚适宜生长在 A(岛屿周围的浅海 B(有暖流经过的浅海 C(温暖清澈的浅海 D(有河水注入的浅海 【答案】6.C 【试题立意】该题以区域地理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地理事物的分布。 【解题思路】从太平洋珊瑚礁(岛)分布示意图可以看出珊瑚礁并没有全部分布在岛屿周围,故A、D排除;珊瑚礁分布并没有和洋流分布吻合,故排除B,绝大多数珊瑚礁都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热带浅海区域,拥有温暖清晰的浅海环境,故选C。 96(图3中一些珊瑚岛海岸,分布着珊瑚碎屑组成的沙滩。这些沙滩形成于 A(风化作用 B(侵蚀作用 C(搬运作用 D(沉积作用 【答案】7.D 【试题立意】该题考查的是外力作用的相关内容。 【解题思路】组成沙滩的物质,是外力风化、侵蚀、搬运的结果,但沙滩是波浪在向海回流的过程中,由于速度逐渐减慢,将大量的珊瑚碎屑堆积在海岸地带形成的,故答案为D。 (2013高考题江苏卷)图3是某流域地质简图,甲、乙、丙三地有砾石堆积物(见图3右下角照片),在甲地砾石堆积物中发现了金刚石。读图回答7,8题。 第 53 页 共 93 页 97(含金刚石堆积物的成因是 A(冰川沉积 B(流水沉积 C(风力沉积 D(风化残积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外力作用的掌握,以及读图分析能力。 【解题思路】由题目信息可知含金刚石的堆积物为砾石堆积物,另据图可得,该堆积物都出现在河流的左岸(凸岸),所以最有可能是流水的沉积作用。 98(图中可能找到金刚石矿的地点是 A(? B(? C(? D(?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岩石的类型。 【解题思路】根据7题,甲处的金刚石为流水搬运并沉积于此,依河流流向,排除?和?;又金刚石形成于高温、高压、缺氧的环境下,原生矿仅产出于金伯利岩等岩浆岩中,其他都是被河流等搬运过去的。根据图?、?、?均为沉积岩类,不符合金刚石的形成条件,?处为岩浆岩,可能找到金刚石矿。 (2013高考题福建卷)图4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读图完成9,10题。 图4 99(该沙丘位于 A( 冲积扇 B( 洪积平原 C( 三角洲 D( 河漫滩 【答案】9.D 第 54 页 共 93 页 【命题立意】本题以河流景观图为切入点,考查河流地貌发育知识,旨在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并学以致用。 【命题立意】首先注意审题干,“中游宽谷”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冲积扇一般位于河流流出山口处,而洪积平原是指干旱地区山前地带由一系列洪积扇不断扩大伸展组合而成的平原。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再结合题干“爬升沙丘”考虑,因此选项A、B、C都可排除,河漫滩一般位于河流中下游,河流中下游河道宽阔,水流速较慢,以流水沉积为主,多发育沙洲和河漫滩等沉积地貌。 100( 正确示意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是 A( ? B( ? C( ? D( ? 【答案】10.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河漫滩中沙丘形态发展及外力作用情况的分析能力。本题难度大。题目情景设计不错,题干没有其它的相关文字材料,直接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和解读信息能力,考生只有熟练掌握与理解课本知识,并进行迁移转化,才能作出正确回答。 【命题立意】结合题干“爬升”关键词,说明沙丘前行方向应与外力作用的方向相一致,排除?、?,再结合景观图的沙丘分布特征,沿河岸一侧的沙丘更缓,另一侧坡度更陡,可以排除?选项。该沙丘前后河床上因枯水期而露头的河沙,经年复一年地吹送搬运并堆积,位于迎风坡一侧坡度更缓,背风坡一侧更陡。(可借助流动沙丘形成的原理来分析,如下图) 【知识拓展】冲积平原一般是由洪积一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三部分组成。 1.洪积一冲积平原一般是由于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在山区流动时,由于山区内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可是,当水流流出谷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最终形成洪积一冲积平原。 2.河漫滩平原一般是在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较弱,侧蚀作用较强。河流往往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河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 3.三角洲平原一般是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若干个三角洲连在一 第 55 页 共 93 页 起,便形成了广阔的三角洲平原。 4、该图来自雅鲁藏布江著名的旅游景点“佛掌沙丘”,位于雅鲁藏布江北岸,近雅鲁藏布大峡谷,因形如双手合十的佛掌而得名。 实际情况:该沙丘位于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强风口地段,秋末至春末期间劲风如飓,该沙丘前后河床上因枯水期而露头的河沙,经年复一年地吹送搬运并堆积,便形成了这一特兀的地貌景观。雅鲁藏布江米林县境内,这一沙丘的规模仅次于卧龙大沙丘。 二、综合题 (2013高考题海南卷)10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河流在弯曲段存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现象。 法国罗纳河上的圣贝内泽桥始建于1177年~13世纪和15世纪曾大修和重建~1668年被废弃。1669年的大洪水冲毁了河流右岸的桥墩~后来左岸的残桥,图7左侧图中粗实线,成为旅游景点——圣贝内泽断桥,图7右照片,。 断桥 公路 河流方向 图7 通过比较断桥处河流左右岸附近河水的深浅及流速差异,说明该断桥能保存至今的原因。 【答案】桥梁修建在河流的弯曲河段,右岸为凹岸,水深、流急,对河岸的冲蚀强烈;(5分) 左岸为凸岸,河水浅、流速慢,河岸较少受冲蚀,对断桥的冲蚀作用很弱。(5分) 【试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了河流地貌成因,凹岸和凸岸侵蚀和堆积作用的差异,通过河道特征图(左图)和河流上断桥(右图)分布,结合材料中给出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规律,分析断桥保存至今的原因。这是一道原理应用的试题。难度中档。 【解题思路】结合材料和图可知,断桥分布在河流左岸(凸岸)。本题的问题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分析左右两岸附近河水深浅及流速差异,第二部分是分析断桥能保存至今的原因,这一问必须结合第一问来分析。第一问中,左右两岸深浅及流速差异:右岸为凹岸,左岸为凸岸,结合“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规律可知右岸侵蚀作用强,那么流速一定快,深度一定要大些。(当然我们在给学生分析时适当补充一点物理知识来解释更好,凹岸处流水要保持运动状态(惯性),对凹岸冲击力大,所以侵蚀作用较强。)而凸岸堆积,一定流速较缓,由于堆积作用强,大量泥沙沉积,所以水深较浅。第二部分的问题在第一问的基础上就好分析了,图中可看出断桥在左岸,为凸岸,堆积作用较强而侵蚀作用弱,当然洪水期中也不易被冲垮,所以得以保存至今。 第 56 页 共 93 页 102((2013高考题海南卷) (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洪泽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其湖底比东侧大堤外的平原高出数米~被称为“悬湖”。 历史上~洪泽湖上游的淮河流域多次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图10示意洪泽湖及其相关水系的分布。 分析洪泽湖成为“悬湖”的原因及其与上游流域洪涝灾害的关系。 【答案】成因:洪泽湖上游流域面积大,河流输送的泥沙量大;(2分)洪泽湖湖面宽广,水流速度极慢,泥沙在湖底大量沉积;(2分)受东侧大堤约束,湖底逐渐抬高。(2分) 关系:(淮河干流直接进入洪泽湖)“悬湖”抬高上游河流水位,使上游河流排水不畅,加重上游流域的洪涝灾害。(4分) 【试题立意】本题通过“悬湖”成因分析,来考查知识点流水堆积作用、地表水体(湖泊与河流)相互关系。“地上河”成因一般不陌生,变换考查“悬湖”,而地表水基本规律有相通之处,难度不大。本题还考察了湖泊对洪涝灾害的影响,但本体有新意,考察的是湖泊对河流上游洪涝的影响,这要求考生全盘分析洪涝灾害的成因,并能进行知识迁移。综合来说,本题为中档难度试题。 【解题思路】本题可分成两个小问,第一问是“悬湖”成因,第二问是湖床抬高对上游洪涝灾害的影响。第一问,先要了解湖泊是蓄水的地方,一般来说湖泊是该区域地势最低的部分,但是却形成了“悬湖”,即湖床高于周围平原地区,毫无疑问是因为大量泥沙堆积造成的。泥沙从哪里来,为什么会在洪泽湖堆积,从图中可以看出,洪泽湖以上河段流域面积广,来水量大,因而会带来大量泥沙;其次材料中强调了洪泽湖面积大,湖面宽广,且位于平原地区,所以湖泊中水流速度极缓,因而带来的泥沙大量在湖中沉积,湖床不断抬高;而周围的居民为了抵御洪涝灾害,不断加高大堤,约束洪水,所以最终湖床高于东侧大堤外的平原,成为“悬湖”。第二问,一般都知道湖泊对河流下游径流有调蓄作用,但是对上游的作用分析不多。洪涝灾害的成因简单说两方面的原因:来水量大和泄洪不畅。显然,湖泊对上游只能产生对泄洪的影响。由于是“悬湖”,太高了上游部分的水位,使其泄洪能力大大减弱,因而加大了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2013高考题山东卷)103( (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年降水量仅200mm左右但蒸发量达1600mm的银川平原,因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图6 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图7 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 106? E 1500 贺 石嘴山 39?N 兰 3556 黄 P 山 银川 河 图例 城市 河渠 河闸 沙漠 枸杞 山峰 38?N 长城 2000 等高线 第 57 页 共 93 页 (1)指出图7中P处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其形成过程。(6分) (2)贺兰山被称为银川平原的“守护神”,分析其原因。(6分) (3)指出自贺兰山至黄河不同地域适宜发展的主要农业类型。(8分) (4)近年来,宁夏在银川平原打造枸杞特色农产品产业带。试推断其依据。(4分) 【答案】(1)冲积扇(洪积扇)。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缓,其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 (2)阻挡西北方寒冷气流,阻止沙漠入侵;东坡为东南季风迎风坡,增加降水补给。 (3)山区发展林业,山麓发展畜牧业,平原发展种植业;河湖发展渔业。 (4)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自然条件优越);枸杞品质好,市场竞争力强;枸杞种植基础好;土地资源能够满足生产规模扩大的需要。(答出两点即可) 【命题立意】该题综合考查了典型地貌的成因、该区域地形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等知识,以及获取图文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以文字材料、银川平原及其周边区域图、该区域地貌景观图为材料,首先考查了该区域所处的宏观环境背景下典型地貌的形成,然后考查特殊下垫面(黄河贯穿和贺兰山的“守护”)形成的特殊地理环境“塞上江南”,进而考查这一特殊环境的内部差异、相应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及其布局,最后探究特色农业的发展方向。中等难度。 【解题思路】第(1)题,从景观图和地貌类型素描图看该地貌位于山前,河流流出山口处,呈扇形分布,可判断为冲积扇或洪积扇。其形成过程要注意,该处正处于由山区向平原的过渡地带,河流速度减缓,导致河流携带的大量泥沙堆积,形成冲积扇。第(2)题,结合区域图和景观图可知,贺兰山位于银川平原西北部,一方面阻挡冬季冷空气南下和西部大沙漠的东扩,另一方面处于夏季风的迎风坡,增加降水。(3)从区域图和景观图中可以明显的看出该区域分为山区、山麓地带、平原地区几部分;根据文字材料“因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可知该区域还有面积广阔的河湖水域。根据这几个区域特点结合因地制宜的原则分析各区域的农业类型。(4)实际上是分析发展枸杞特色产业带的区位优势,可从自然条件、原料条件、市场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作答。 (2013高考题新课标2)104((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畜、多风、植被稀疏。图5所示区城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6分) 第 58 页 共 93 页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8分)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8分)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答案】(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3分)(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2分) 风沙在此沉积。(1分) (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2分)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3分)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3分) (3)观点A:扩大 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2分)河流持续搬运泥沙;(2分)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2分)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2分) 观点B:不会扩大 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2分) 河流源地及径流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2分) 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2分) 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2分) 【命题立意】以文字和区域图为信息载体,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和阐释问题,探讨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命题立意重点是能力立意。试题难度:(1)中等,(2)容易,(3)难。 【解题思路】 第(1)题:由文字材料获取信息,该地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又经纬度信息判断该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期河床裸露提供沙源。H地有风口,冬季盛行西北季风,上风向为温带荒漠,春季强劲的西北风引发沙尘天气,出风口在此地发生风力沉积。 第(2)题,风力的大小主要有大气环流及在气压场中的位置和下垫面状况决定。提取图像信息,H县城处在40ºN,116ºE附近,靠近东亚冬季风源地,等高线信息和文字信息显示处在河谷地区,且河谷为西北-东南走向,与冬季风风向一致,河谷导致狭管效应,加大风力。 第(3)题:该题为开放题,考生可根据自己的认知选择其一并提供论据来支持其观点。若选择观点A,M处沙丘规模会扩大,思路要沿着沙源丰富且沙源的提供是持续不断的方向考虑。此沙源(1)题已经解决,故选择该观点答题比较容易。另外原因分析问题,除考察自然原因外,还需进一步考察是否有人类活动的影响。若选择观点B, M处沙丘规模不会扩大,则在(1)题中有沙源提供的基础上,考察存在着遏制沙源扩大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从气候、地形、植被等方面考察,人为因素从沙源区水土保持方面考察。 (2013高考题重庆卷)105((26分)图5为某河段示意图,图6表示该河段上?、?两观测点所测得年流量变化。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C ? A B ? ? 甲 乙 第 59 页 共 93 页 图5 1000 3 /s m 900 800 700 600 ? 500 ? 400 300 200 100 0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图6 (1)当地政府为了提高甲河道流量,计划在图5中A、B两点间修建拦河坝,该措施可能使河水对C点河岸的冲刷__________。(2分)为使甲河道流量在汛期提高不致太多,请对如何修建该拦河坝提出两条合理建议。(4分) (2)与观测点?相比,观测点?测得的流量较________。(2分)其原因是_______。(2分) (3)请在答题卡的图6上绘出图5中点?所在断面1—7月的流量变化趋势曲线。(4分) 表1 人口数量(万人) 农作物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年份 其中: 常住人口 总产量 播种面积 播种面积 城镇人口 (万吨) (万公顷) (万公顷) 2000 1013 346 364 62 10 2010 1149 651 275 45 15 (4)表1是该河段所在地区部分社会经济指标。据表1指出该地区近10年来粮食生产的变化趋势,(4分)并分析原因。(8分) 12.(1)【答案】加剧 建议控制堤坝高度,修调节水闸。 【试题立意】该题第一问考查的是考生流水对河流弯道两岸的侵蚀程度比较。第二问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这个要考查考生生活知识的储备。 【解题思路】第一问,平时考生应该有训练,弯道直接冲刷的凹岸,流量变大了,当然是凹岸冲刷也加剧了。第二问,已经说了修建拦河坝,因此,就只能在坝上做文章了。应该说还是容易想到建议控制堤坝高度,修调节水闸。 【易错点拨】第一问,对于掌握知识掌握不好的考生,容易用地转偏向力去做题,这个平时要对学生强调河道弯道处,和直道处是不一样的。 (2)【答案】大(多) 乙河道的分流作用 【试题立意】该题考查考生对图中河道的仔细研读,实际就是考查考生的阅图能力,并不难。 【解题思路】第一问,考生应该很容易得出?测得的流量较大。必定图中很清楚一个河道变成了两个;第二问,考生只要读出了河道一变成了二,还是很容易得出乙河道的分流作用的。 第 60 页 共 93 页 (3)【答案】 1000 3/s) (m 900 800 700 600 ? 500 ? 400 ? 300 200 100 0 2月 1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11月 9月 10月 12月 【试题立意】该题考查考生对图5和图6的仔细研读,实际就是考查考生的阅图能力,也并不难。 【解题思路】只要考生认真读图5和图6就会发现河道?的流量大致分成了河道?和河道?,所以图6中河道?的数据就直接用河道?的数据减去河道?的数据可得到。然后在图中画出点,并用圆滑曲线连接即可。 (4)【答案】粮食总产量和播种面积减少 原因:城镇人口增加,城镇化快速发展,农业劳动力减少,耕地面积减少;生产技术进步较慢,单产提高不明显;种植结构调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增加。 【试题立意】该题考查考生对表1数据的分析,实际就是考查考生的表格数据综合对比分析能力。 【解题思路】第一问,考生应该很容易从表1中粮食作物得出;第二问,考生只要从表中可以直接得出,城镇人口增加和经济作物面积增加,生产技术进步较慢,单产提高不明显,可分析得出。 第 61 页 共 93 页 专题六: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一、单选题 (2013高考题安徽卷)地表岩石风化后~由残留在原地基岩上的风华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图11为不同气候一植被带的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完成32,33题。 苔原带 温带森林带 亚热带 热带森林带 热带草 温带草原带 半荒漠草原 降水量 原带 气温 森林带 及荒漠带 蒸发量 ,? ,mm 风化壳 基岩 图11 106( 曲线?、?、?分别代表 A气温、降水、蒸发 B( 降水、蒸发、气温 C( 降水、气温、蒸发 D( 气温、蒸发、降水 【答案】B 【命题立意】运用示意图考查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考点定位:自然环境要素的地域分异规律 大气的受热状况 【解题思路】森林所需的降水要多于草原和荒漠,因此从图中植被分布特征可以看出?线为降水变化曲线;从气温角度讲热带气温高于亚热带高于温带、草原带因降水相对较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较同纬度森林分布区较高,所以?线为气温变化曲线;草原、荒漠的热容量比森林小,蒸发强所以故?线表示蒸发,故选B项。 107( 风化壳厚度 A( 甲大于丁是因为热量丰富、降水量大 B( 乙大于丙是因为植被茂盛、蒸发量大 C( 刚果盆地总体上大于格陵兰岛 D( 伊朗高原总体上大于恒河平原 【答案】C 【命题立意】运用示意图考查调用知识迁移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考点定位: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外力作用 【解题思路】风化作用是指暴露于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各种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作用下在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风化壳的发育程度与温度、降水、植物生长量这三个因素都呈正相关。结合32题可知图中因为气温较高、植物量大:风化壳厚度甲地大于丁地、乙地大于丙地;刚果盆地属于热带森林带风化壳厚度应大于格陵兰岛;伊朗高原为温带草原带,风化壳厚度小于恒河平原为热带森林带;故选C项。 (2013高考题广东卷)108(图2为我国某省区植被覆盖度(数值越大,表示植被覆盖状况越好)沿经度变化示意图。该省区可能是 第 62 页 共 93 页 A(内蒙古自治区 B(广东省 C(西藏自治区 D(甘肃省 【答案】3.A。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文字、图表信息的获取和解读、区域定位”。试题难度:易。 【解题思路】从题干文字信息中可知,纵坐标数值越大,植被覆盖度越高,由此推论:此省区从100?E,125?E降水在增多。结合区域定位,可判断该省区为内蒙古自治区,从西向东,离海越近,降水越多,体现出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试题延伸】“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在广东高考是高频考点。(2010第41题(1)陆地自然带;2011第40题(2)地带性植被;2012第40题(2)地域分异规律),应该在教学中引起足够的重视。 (013高考题新课标1)图2为45ºN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其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424米,距海约180千米.读图2,完成4,6题。 N 0 10 20km 山 山峰 脉 植被覆盖区 高原荒漠区 图2 109( 导致图示区域内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 大气环流 B( 地形 C( 纬度位置 D( 洋流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降水的影响因素,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读图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 【解题思路】由题干可知该区域位于45?N,并且距海(180km)较近,读图可知西侧有山脉且有植被覆盖,东侧为高原荒漠。有纬度位置可知该区应当受西风带影响,西侧为西风迎风 第 63 页 共 93 页 坡,降水量大,植被覆盖好,东侧为西风背风坡雨影地区,降水少,形成高原荒漠,所以导致图示区域内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是地形,而不是大气环流、纬度位置、洋流。 110( 该区域位于 A( 亚欧大陆太平洋沿岸地区 B( 亚欧大陆大西洋沿岸地区 C( 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地区 D( 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世界区域知识,考查学生提取有用信息进行区域定位的能力,难度居中。 【解题思路】该地区位于西风带,并且距海较近,西侧有山脉,并且有植被覆盖,山脉东侧为高原,高原上为荒漠景观,结合世界地理欧洲西部和美国所学知识,很容易判断该项地区为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 111( 该区域中山脉西坡山麓的自然植被属于 A( 常绿阔叶林 B( 常绿硬叶林 C( 针阔叶混交林 D( 草原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地域分异规律,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规律、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居中。 【解题思路】常绿阔叶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对应的植被,常绿硬叶林为地中海气候对应的植被,而该地区为45?N,不可能有这两种植被,故A、B项错误;针阔叶混交林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中高纬度地区,图示地区为45?N,且为山区,故为针阔叶混交林,C项正确;草原一般为降水量较少的半干旱地区对应的植被,而图示地区西侧受西风带和地形抬升作用的影响,降水较多,故不可能是草原,D项错误; (2013高考题大纲版)某种生物的种密度指单位面积该种生物的个体数量。图2为北美洲部分地区某种动物的种密度等值线图。据此完成10,11题。 100 160 60 M? 80 140 180 N ? ?R ?Q 200 180 160 大H ? 180 太140 西 160 120 平 洋160 100 ?k ? 洋墨西哥湾 墨西哥湾 图2 112(H、K、Q、R四地中,该种动物的种密度可能相等的两地是 A(H、R B(Q、R C(Q、H D(H、K 第 64 页 共 93 页 【答案】10.A 【试题立意】考查了等值线图的数值判断问题,并运用了“大于大的,小于小的”的规律。试题立意以能力立意为主。试题难易度:难。 【解题思路】R的取值范围是160,180,Q是180,200。K有两种可能:若与K相邻的等值线为160,则K取小于160的数值,即140,160;若与K相邻的等值线为180,则K取大于180的数值,即180,200之间。H有两种可能:若与H相邻的等值线为180,则H取小于180的数值,即160,180之间;若与H相邻的等值线为200,则H取大于200的数值,即200,220之间。所以,可能相等的两地是H和R、K和Q,再结合答案,本题只能选A。 【知识拓展】“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在两条相邻等值线间有一闭合等值线,如果闭合等值线的数值与两条中的高值相等,那么闭合等值线内的各点数值比高值还要大,其取值范围是大于闭合等值线的数值小于闭合等值线的数值+等值距;反之,如果闭合等值线的数值与两条中的低值相等,那么闭合等值线内的各点数值比低值还要小,其取值范围是小于闭合等值线的数值大于闭合等值线的数值—等值距。 113(该种动物的种密度与年均温的空间分布呈正相关的地区是 A(Q、R之间 B(N、M之间 C(S、R之间 D(S、K之间 【答案】11.B 【试题立意】无图考查了气温的分布规律。试题难易度:中等。 【解题思路】一般在无其他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年均温的分布规律是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图中N到M符合此规律。答案选B。 (2013高考题海南卷)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北京喇叭沟门口有一片天然白桦林。图3示意喇叭沟门在北京的位置。据此完成8,10题。 第 65 页 共 93 页 1750 喇叭沟门 香山 557 北京 1705 山峰/高程/m 图3 114(北京的地带性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针阔叶混交林 C(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 115(喇叭沟门有天然白桦林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大气环流 D(地形 116(北京香山红叶最佳观赏期一般在10月下旬至?月初,那么,赴喇叭沟门观赏白桦林金黄色树叶美景宜选在( ) A(9月中旬 B(10月上旬 C( 10月下旬 D( 11月中旬 【答案】8.C 9.D 10.B 【命题立意】 本题组主要考查自然地理地带性植被的分布及影响因素。结合喇叭沟门在北京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状况分析影响白桦林的分布的因素。能力方面注重获取图表信息能力及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 【解题思路】第8题,北京地处温带季风气候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分布在纬度较高的我国东北地区。属于容易题。第9题,同一植被分布纬度越低的海拔越高。从材料中可以得出天然白桦林分布在纬度相对较高的东北地区,喇叭沟门纬度较低海拔较高,说明影响的主导因素是地形。从纬度位置的角度来说白桦林应分布在纬度较高的东北地区,故A错误。海陆位置的角度来说,东北地区和北京都位于东部沿海地带,两者主要受季风气候影响,故B、C错误。难度中等。第10题,喇叭沟门的纬度位置、海拔高度都比香山要高说明热量条件比较差,因此观赏白桦林金黄色树叶美景要比香山红叶要稍早。此题难度较大。 (2013高考题江苏卷)国家领导人近期出访了俄罗斯等四国,行程如图2所示。读图回 第 66 页 共 93 页 答5,6题。 117(从俄罗斯到南非经过的自然带类型主要有 ?温带草原带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A(??? B(??? C(??? D(???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以领导人出访为背景,考查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和自然带的相关知识。 【解题思路】根据图示行程,从俄罗斯到南非,经过中纬度大陆内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自然带类型为温带草原带;经过阿拉伯半岛(热带荒漠带);经过的坦桑尼亚位于赤道附近,但由于地处东非高原,水热条件发生变化,为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带);故选择C项。 118(我国在非洲投资时优先选择的产业类型有 A(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 B(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 C(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 D(技术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 【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按照生产要素的投入划分的不同产业类型的分布。 【解题思路】本题的关键词在于非洲,非洲多数为发展中国家,资金短缺、技术落后,而资源相对丰富,劳动力丰富而廉价,故选择A选项。 (2013高考题山东卷)图2示意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读图回答3,4题 119(图中?为 第 67 页 共 93 页 A 草原 B 荒漠 C 针叶林 D 针阔混交林 120(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发生变化,其主导因素是 A 纬度 B 洋流 C 地形 D 季风 【答案】3.A 4.D 【命题立意】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以及从图中获取信息、利用相关规律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简图为背景,考查植被的分布及影响因素。中等难度。 【解题思路】第3题,从图2中看,?????体现了以水分为基础的经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以北、贺兰山以东为内蒙古高原,植被为草原。 第4题,从图中看我国东部为森林,西部为草原、荒漠,导致这种分布的主要因素为降水量的多少。而东部地区影响降水量的主要因素是夏季风,越往北受夏季风的影响越小降水量越少,森林植被分布越窄。该题较易出错,误选C项。 (2013高考题四川卷)读图2,回答3,4题。 图 例 0~200米 15? 200~500米 500~1000米 R 1000~2000米 海洋 河流 11? 图2 121( 图示区域从沿海向内陆,陆地自然带依次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给该区域带来降水的主导风是 A( 东北风 B( 西南风 C( 东北风 D( 东南风 122( R河段 A( 流量季节变化大 B( 春汛明显 C( 河流堆积作用强 D( 河谷横剖面呈槽型 【答案】3.B 4.A 【命题立意】本组题通过分层设色地形图和自然带分布考查学生对气候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考查了河流水文及水系特征的判断。难度较高。 【解题思路】第3题,由图中标定的纬度数值可知,该地处于北半球热带地区,风向不可能是西北风和东南风,排除A和D;由图例可知,该地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形依次为狭窄的平原、西北-东南走向的山地和高原;由植被的分布可知,该地从沿海向内陆降水逐渐减少;图中山地的西侧应为迎风坡,所以应吹西南风,选择答案B。由前面的分析可知该地情况与印度半岛西侧相似,故该地应是热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变化大,所以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大,故第4题选A。R河段位于海拔较高的山地区,以流水的侵蚀作用为主,河道应为“V”形。从图中的海拔高度可知该地不会有积雪,故不可能有春汛。 (2013高考题四川卷)图4示意我国黄土高原某地林木的分布状况,图中相邻等高线之 第 68 页 共 93 页 间高差均为30米。读图回答7,8题。 图4 123( 林木生长与土壤水分条件相关,图中林木密集区位于 A( 鞍部 B( 山谷 C( 山脊 D( 山顶 124( 图示区域内东、西两侧最大高差可能是 A( 156米 B( 178米 C( 220米 D( 255米 【答案】7.B 8.C 【命题立意】本组题考查学生等值线图的判读能力,以及黄土高原上不同地形部位水分条件的差异。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黄土高原是一个过渡地区,从湿润半湿润向干旱半干旱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森林应分布在水分条件较好的地区,山谷地区地势较低,水分条件较好,故7题选B;接上题,阴影部分为山谷,图中最高与最低处之间间隔了7条等高线,运用(n+1)d,H,(n-1)d计算可知高差应在180-240之间,故选C。 (2013高考题新课标2)图2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读图2,完成6~8题 10 14 18 24?N ? 22 24 ? ? 北回归线 河流 等温线?? 24 ? 121?E 第 69 页 共 93 页 125(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 台风 B( 海陆分布 C(地形 D(大气环流 126(图示????四地中,年降水量最低的是 A( ?地 B( ?地 C( ?地 D( ?地 127(樟树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优势树种。图示????四地中,可能有樟树集中分布的是 A( ?地 B( ?地 C( ?地 D( ?地 【答案】6.C 7.A 8.B 【命题立意】以区域等值线为信息载体,从等温线的角度考查气候。获取解读等值线的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影响气温高低、降水多少、植被分布等地理问题的能力。题组难度:难。解题关键:对等温线信息的正确解读。 【解题思路】根据经纬度和海陆信息定位,图示区域为我国台湾岛部分地区。第(6)题,提取图像信息,等温线主要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且在岛屿中部闭合,联系台湾山脉主要呈东北-西南走向,故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地形。等温线分布是气候规律,而台风是天气活动,不会对等温线造成影响;岛屿东西都近海,故海陆分布不会是影响等温线的主要因素;大气环流主要影响降水而不是气温,故排除。第(7)题,比较????的降水差异,首先应明确台湾的降水类型主要是夏季的锋面雨,这对台湾各地的影响基本是均衡的。其次有岛屿东部夏季风山地迎风坡的地形雨,岛屿西部冬季风山地迎风坡的地形雨,再次为夏季的台风雨,台风是天气现象,对各地降水的影响是是随机的,所以该题比较的主要是地形雨对各地的不同影响。?地在夏季风的迎风坡,夏季多地形雨;??在冬季风的迎风坡,冬季多地形雨;?地气温高,海拔低,为岛屿西部沿海平原地区,无地形雨,降水最少。第(8)题,从设问中提取信息“樟树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树种”,排除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热带的?,?地据等温线判断,海拔较高,山地植被的垂直变化导致该地已经不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地气温较高,海拔低位于岛屿沿海平原,多数地区已开辟为耕地,故无集中分布。?地既在亚热带,又非平原和高海拔地区,故最有可能集中分布。 【知识拓展】降水的主要类型:锋面雨,对流雨,地形雨,台风雨等。 二、综合题 (2013高考题北京卷)128((18分)海洋是人类活动的重要舞台。 达尔文在南美洲考查期间,在?地看到热带雨林景观,在?地观察到安第斯山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读图14,回答第(2)题。 (2)在达尔文看到的?地景观和?地现象中,任选其一说明成因。(10分) (( 第 70 页 共 93 页 图14 【答案】?地:地处地位低纬度,太阳辐射强,全年气温高,位于东南信风迎风海岸,容易形成地形雨,沿岸有暖流流经,增温加湿作用明显,降水丰沛,形成热带雨林。?地:纬度较低,山地海拔高,从山麓到山顶,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变化,形成丰富的垂直气候带,从而形成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正确表达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特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解释”、“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和“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试题难度:难。 【解题思路】读图可知?为巴西高原边缘,南回归线附近有东南信风,近陆海区有巴西暖流经过,均有利于增加热量和降水,形成了非地带性的热带雨林景观。?从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的基本理论可知,山麓向山顶,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增加,影响植物生长,水热状况及其组合发生垂直变化,形成了植被分布的垂直变化现象。 (2013高考题新课标2)129( (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图6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 第 71 页 共 93 页 图6 (1)读图6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6分) (2)读图6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8分) (3)简述我国西南地区引种速生桉发展造纸业的理由。(6分) (4)就降水条件简述我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速生桉的原因。(4分) 【答案】 (1)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2分) 过程: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4分) (2)植被变化: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2分) 沼泽萎缩。(2分) 原因: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4分) (3)速生桉适应性强,成材快,是良好的造纸原料。(3分)发展造纸能增加就业,创造产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3分) (4)(我国西南地区属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低于热带雨林区;(2分)(有旱、雨两季之分,)旱季时间较长,降水较少。(2分) 【命题立意】以景观示意图和文字为信息载体考查人地关系,从地区农业生产活动出发,考查从地理景观示意图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并进而分析地理环境特征的形成过程及人类农业生产活动队地理环境的影响,阐述产业活动的可行性理由,探讨物种入侵(引进)的可行性及可能造成的环境后果。命题立意重点是能力立意,并思考物种入侵的后果,意在关注环境问题。试题难度:(1)中等(2)易(3)较难(4)难。 【解题思路】 (1)沼泽水属于地表水的范畴,地表水的补给有大气降水、冰雪融水、地下水等。设问中问的是最稳定的补给水源,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一般都有季节变化,特别是我国季风区,变化更大,因此地下水是最稳定的补给来源。提取图像信息,该沼泽地处山前地势平缓地带,地下水位浅且海拔较低,而山坡是地下水位较高,在重力作用下通过地下径流可补给水位低的沼泽区。而山坡上有天然次生林和灌丛,在雨季有涵养水源的作用,转化为地下水储存下来,再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补给山前沼泽。 (2)从示意图中提取信息,桉树种植前,当地山坡上有大量天然次生林和灌丛,山前有大面积沼泽,地下水位较高。种植桉树后,大量次生林和灌丛消失,沼泽面积减小,地下水位下降。原因可从文字材料中获取“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 (3)提取文字信息“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因此可为造纸业提供原料,而发展一种产业,还会产生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发展地方经济等一系列社会效益。 第 72 页 共 93 页 (4)抓住题干设问中的限制性条件“从降水的角度”,因此思考方向是比较我国西南地区和桉树原产地(澳大利亚热带雨林气候区)的降水差异。我国西南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有明显的旱雨季节变化,且降水总量少于热带雨林气候。故我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桉树。 第 73 页 共 93 页 专题七:人口的变化 一、单选题 (2013高考题安徽卷)图7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完成23, 25题。 130( 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 A( 初期阶段 B( 中期阶段 C( 后期阶段 D( 逆城市化阶段 【答案】B 【命题立意】运用柱状坐标和折线复合图考查地理图表信息获取与分析能力; 考点定位: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 【解题思路】从图中可以看出,2005年后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处于较快阶段、且从柱状图城市人口比重30%以上,在根据柱状图的阅读方法可以读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 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说明大量农业人口转为城市人口,这些都符合城市化发展中期加速阶段的特征 故选B项。 131( 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A( 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B( 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C( 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 D( 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 三产业转移 【答案】D 【命题立意】运用柱状坐标和折线复合图考查地理数据的提取与分析能力; 考点定位:区域工业化进程及其发展对策 【解题思路】据图可判断出从1985年——2010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上升、且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显著,逐步占居主导地位,反映劳动力人口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故B错,D正确。从图中无法获取反映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海域迁移的信息,C错;第二产业就业比2000年后才快速提高、第三产业就业自1995年快速提高,故A错误。 132( 为增强工业对就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近期安徽省中小城市可以着力发展 第 74 页 共 93 页 A( 劳动力导向型和原料导向型工业 B( 技术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工业 C( 动力导向型和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D( 原料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工业 【答案】A 【命题立意】运用柱状坐标和折线复合图考查提取数据信息、整合分析处理相关地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考点定位:工业区位与分类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解题思路】 劳动力导向型企业的发展可提高就业率,以农产品加工为原料的加工业可增强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故选A。 (2013高考题广东卷)133(表1为四个国家的主要人口指标,据表可知 2009年出生时2000-2010年人2009年人口密度2010年0-14岁国家 预期寿命(岁) 口年均增长率(%) (人/平方千米) 人口比重(%) 男性 女性 中国 0.6 143 19.5 72 75 印度 1.4 389 30.6 63 66 法国 0.7 118 18.4 78 85 美国 0.9 34 20.1 76 81 A.2009年中国人口密度高于印度 B(2009年中国男女性出生时预期寿命差值与美国相等 C(2010年中国0-14岁人口比重与法国最接近 D(2000-2010年期间中国人口增长速度最慢 【答案】5.D。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不同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从地理图表中的信息获取、不同类型数据的转换”。试题难度:易。 【解题思路】直接提取表格中数据或进行简单的数据转换。 (2013高考题四川卷)表1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据表回答11,12题。 表1 时期(年) 1985,1990 1990,2000 2000,2011 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6. 49 5. 72 6. 22 (%) 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3. 77 4. 28 3. 79 (%) 134( 1985,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 A( 先增后减 B( 先减后增 C( 不断增加 D( 逐渐减少 135( 据表1并结合相关知识可以判断,1985年以来我国 A( 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 B( 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 长 C( 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 D( 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 少 【答案】11.C 12.D 【命题立意】本组题考查学生阅读表格的能力,同时考查了城市化的相关知识。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由表格可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均为正值,说明城市人口和 城市用地都在不断增长,但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低于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第11 题选C。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为正值,可知城市用地在不断增加,大量的农业用地 第 75 页 共 93 页 转变为城市用地,故第12题选择D项;城市用地主要以住宅和工业为主, A项错 误;我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且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转变为现代型,城市人 口增长应以机械增长为主,C项错误;B项判断依据不足。 (2013高考题新课标2)图1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 主.读图1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 10 安徽 江西 8 贵州 四川 6 4 浙江 迁 出人口比重/% 北京 2 江苏 广东 上海 天津 0 0 5 10 15 20 25 迁入人口比重/% 136(2005-2010年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 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 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137( 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城间的人口迁移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B(延缓了沪,_京、津的 老龄化进程 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 D(降低了沪、京、津的 城市化水平 【答案】1.C 2.B 【命题立意】以文字和直角坐标统计图为信息载体,考查人口迁移对城市化和老龄化的影响及直角坐标统计图的判读能力。命题立意重点在于获取和解读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题组难易程度:易。 【解题思路】 第(1)题:由统计图坐标读出各省的迁入、迁出人口比重的高低,苏、津、粤、浙、京、沪等省市迁入人口比重高,迁出人口比重低,皖、赣、黔、川等省迁入人口比重低,迁出人口比重高。从而比较得出机械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C项正确。A、B项迁出、迁入人口总量还与各省人口总量有关,D项人口自然增长率本题无此信息。解题关键在于正确读图,看清坐标是相对量而不是绝对量。 第(2)题:我国2005-2010年人口迁移以乡村向城市迁移为主,故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提高,迁出地区乡村人口迁出,人口总量减少,城市化水平有所提高。文字材料信息显示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延缓迁入地区的老龄化进程,加剧迁出地区的老龄化水平。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易错点拨】该题的易错点在于统计图的判读,易把横纵坐标的相对量看作绝对量。 人口自然增长率(‰) 0 10 20 30 50 ? (2013高考题浙江卷)下图为1950,2010年? 世界 人40 世界及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人口变化过程。口出30 根据相关知识,读图完成9,10题。 生30 ? 率 1950年 )? 20 20 ‰20 1970年 ) 1990年 10 10 2010年 0 50 40 30 20 10 0 第 76 页 共 93 页 人口死亡率(‰) 第9、10题图 138(有关世界人口变化过程的表述,正确的是 A(1950,2010年人口死亡率大于人口出生率 B(1950,1970年人口死亡率下降幅度最小 C(1950,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不变 D(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口增长模式及图标的分析能力。从图中可以得出,未标符号的曲线代表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变化。1950~2010年,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零,故人口死亡率小于人口出生率。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人口死亡率从28‰下降到12‰左右,出生率一直高于死亡率;出生率从45‰下降到38‰左右,所以出生率的下降幅度小;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1990~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但从总体的趋势来看,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均大于零,所以人口总数上升。 139(图中代表北美洲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从图中可以得出北美洲和欧洲均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而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又低于北美洲,为图中所列数据的最低的值。故本题C正确。 (013高考题新课标1)图3示意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 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当前该城市中人口约1300万。据此完成7,8题。 4 4 总人口增长 3 3 总人口增长 自然增长 2 2 国际净迁移 自然增长 国际净迁移 1 1 0 0 国内净迁移 -1 -1 人口年变化率% 国内净迁移 -2 -2 1981~1990 1991~2000 -3 -3 图3 140( 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该城市 A( 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 总人口减少 C( 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D( 人口净迁入量减少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人口增长和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难度较小。 第 77 页 共 93 页 【解题思路】由图可以看出总人口增长速度减慢,人口自然增长率略有增大A、C项错误;总人口增长速度大于0,所以总人口增加,B项错误;人口净迁入量为国际净迁移率和国内净迁移率相加再乘以总人口,图中显示国际净迁移率为正略有下降,而国内净迁移率为负且下降较大,所以人口净迁入量减少,D项正确。 141( 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 A( 美国 B( 日本 C( 俄罗斯 D( 德国 【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人口增长和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难度居中 【解题思路】读图可知该城市80年代和90年代国际迁入量都比较大,而国内迁移率为负,且90年代比80年代大幅下降,说明90年代该市国内迁出量较大;90年代美国西部和南部经济发展迅速,东北部城市环境质量较差,导致年轻人口出于经济就业因素和老年人口出于环境因素考虑,由东北部迁往西部和南部地区,故A项正确;而德国、日本和俄罗斯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不符合题意,故B、C、D项错误。 二、综合题 (2013高考题江苏卷)14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 底特律始建于1701年,1830年后工业稳步成长,1903年世界第一家汽车公司建立,此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汽车城市”。20世纪70年代受到石油危机重创,加上日本、德国等国汽车生产的冲击,开始走向衰落。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了赌场等第三产业,但未能扭转经济衰退趋势。2007年房地产市场崩溃,2013年2月19日底特律市宣布已经陷入财政危机。 材料二 图19是北美五大湖地区主要工业城市分布图,图20是底特律人口数量变化图。 第 78 页 共 93 页 ?18世纪五大湖区许多工业城市迅速发展的主要条件有____________。(3分) ?底特律人口迅速增长时期的主导产业是____________,该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0世纪中期以来,底特律日趋衰落,直至陷入财政危机的具体原因有__________。(3分) ?简述底特律的兴衰给我国城市经济活动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答案】 (1)丰富的煤铁资源;水运便利;市场需求量大 (2)汽车工业 先进的科学技术;新兴的市场需求;丰富的原材料(任答两点) (3)石油危机;日本、德国等国家汽车工业的冲击;房地产崩溃;产业结构单一;新技术革命冲击(任答三点) (4)要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发展科技,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增强竞争力。 【试题立意】以较为熟悉的北美五大湖地区作背景材料,使考生轻松上手,主要考查工业区位因素、产业结构调整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区域经济发展措施等。试题要求认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形成答案。试题内容顺序呈现鲁尔区、匹兹堡等案例模式,考生可参照解题,难度顺序有利于考生思维发展。 【解题思路】 (1)关注区域地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煤铁资源丰富;水运便利;从城市分布、人口增长及工业迅速发展可得出市场需求量大。 (2)从材料中世界著名的“汽车城市”可知主导产业。工业发展离不开技术条件、市场、原材料等要素。汽车技术要求高,当时汽车新兴市场需求大是要特别关注的要点。 (3)从材料中可以直接找出最关键的石油危机;他国汽车工业冲击;房地产崩溃。但分析材料又可以根据主导产业得出其产业结构单一;结合提供时代信息可以联系出新技术革命冲击。 (4)底特律的兴衰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也是教材鲁尔区、匹兹堡等案例的再次呈现。我国城市经济活动目前以工业为主,产业结构还存在不合理状况,加之科学技术水平低,产品市场竞争力弱,对我国城市经济活动的启示主要是借鉴来调整和发展。 第 79 页 共 93 页 专题八:城市与城市化 一、 单选题 我国许多聚落名称体现了所处自然环境的特点。黄土高原地区有些聚落名为“XX川”。《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川地时山间或河流两边的平坦低洼的土地。据此完成11,12题。 143(为趋利辟害,这些以“川”为名的聚落选址宜( ) A(紧邻河岸以方便取水 B(接近坡地中部以方便耕作 C(靠近坡地上部以防洪水 D(远离陡坡以避崩塌、滑坡 144(在农业社会,决定这些聚落发展规模的主导条件是( ) A(河流水量 B(土壤肥力 C(川地面积 D(林木蓄积量 【答案】11.D 12.C 【命题立意】 本题组主要考查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主要因素,以及图文获取有效地理信息、利用相关规律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黄土高原“XX川”的文字材料和《现代汉语的词典》的考查地形、河流对聚落影响。 【解题思路】第11题,结合材料中“川”地是山间或河流两边的平坦低洼的土地,容易受洪涝灾害的影响,故A、B项错误。C项虽然位于坡地上部地势较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此处容易出现泥沙淤积严重,故C项错误。D项,黄土高原土质疏多暴雨植被破坏严重陡坡易发生崩塌、滑坡,聚落的选址应避开,故优先D项。此题难度较大。第12题,在农业社会,决定这些聚落发展规模主要受地形因素的影响,地形越平坦聚落的发展受限较小,规模越大,因此C为正确选项。此题难度中等。 图7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完成23,(2013高考题安徽卷) 25题。 145( 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 A( 初期阶段 B( 中期阶段 C( 后期阶段 D( 逆城市化阶段 【答案】B 第 80 页 共 93 页 【命题立意】运用柱状坐标和折线复合图考查地理图表信息获取与分析能力; 考点定位: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 【解题思路】从图中可以看出,2005年后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处于较快阶段、且从柱状图城市人口比重30%以上,在根据柱状图的阅读方法可以读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 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说明大量农业人口转为城市人口,这些都符合城市化发展中期加速阶段的特征 故选B项。 146( 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A( 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B( 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C( 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 D( 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 三产业转移 【答案】D 【命题立意】运用柱状坐标和折线复合图考查地理数据的提取与分析能力; 考点定位:区域工业化进程及其发展对策 【解题思路】据图可判断出从1985年——2010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上升、且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显著,逐步占居主导地位,反映劳动力人口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故B错,D正确。从图中无法获取反映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海域迁移的信息,C错;第二产业就业比2000年后才快速提高、第三产业就业自1995年快速提高,故A错误。 147( 为增强工业对就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近期安徽省中小城市可以着力发展 A( 劳动力导向型和原料导向型工业 B( 技术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工业 C( 动力导向型和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D( 原料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工业 【答案】A 【命题立意】运用柱状坐标和折线复合图考查提取数据信息、整合分析处理相关地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考点定位:工业区位与分类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解题思路】 劳动力导向型企业的发展可提高就业率,以农产品加工为原料的加工业可增强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故选A。 (2013高考题广东卷)148(城市首位度是指区域内人口最多的城市与第二多的城市的人口数量的比值。用以表征区域发展要素在首位城市的集聚程度。表2是我国四大城市群两个年份城市首位度数值。与2008年相比,2011年下列首位城市集聚效应弱化最明显的是 (( 城市首位度 城市群 20082011 年 年 京津冀城市群 1.62 1.52 长三角城市群 2.35 2.20 第 81 页 共 93 页 珠三角城市群 1.93 1.23 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沈阳 【答案】9.C。 辽中南城市群 1.32 1.21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区域城市 化的过程与特点”;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对新材 料、新情景信息获取”。试题难度:易。 【解题思路】关键在于理解“城市首位度”的定义,数值越大,表示“核心首位城市垄断资源程度越大”,对区域城市均衡化发展不利。数值下降,意味着居首位的城市集聚效应在弱化,明显广州变化幅度最大,说明珠三角城市群社会经济发展要素布局趋向于均衡化。 (2013高考题广东卷)149(图4为某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读图可知 N 图例 人口、设施密集的老城区 传统与新兴工业并存的工业区 城市新开发区 城市边缘外来人口生活区 科研文教区 轻工业、商业就业人口区 城市远郊农业、农村区 A(城市空间形态呈放射状,多中心结构特征明显 B(传统与新兴并存的工业区位于城市西北部,公共服务设施齐全 C(城市新开发区主要位于东南部,适宜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D(外来人口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业,其生活区位于城市新开发区 【答案】11.C。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数据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试题难度:易。 【解题思路】该城市的空间形态呈现放射状,但只有一个中心(人口、设施密集的老城区),故A错;传统与新兴并存的工业区主要位于城市东北和西南部,故B错;城市外来人口生活区主要布局西北部,与城市新开发区背道而驰,故D错;城市新开发区与科研文教区均位于城市东南部,故C正确。 【易错点拨】“城市的空间形态”(外部形态)一般有平原地区的团块状、河谷地区的条带状、受地形或河流限制的组团状,而“城市地域结构”是城市内部各不同功能区,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关系,是城市的内部结构。这些功能区组合方式通常有同心圆模式、契形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2013高考题四川卷)表1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据表回答11,12题。 表1 时期(年) 1985,1990 1990,2000 2000,2011 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6. 49 5. 72 6. 22 (%) 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3. 77 4. 28 3. 79 第 82 页 共 93 页 (%) 150( 1985,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 A( 先增后减 B( 先减后增 C( 不断增加 D( 逐渐减少 151( 据表1并结合相关知识可以判断,1985年以来我国 A( 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 B( 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 长 C( 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 D( 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 少 【答案】11.C 12.D 【命题立意】本组题考查学生阅读表格的能力,同时考查了城市化的相关知识。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由表格可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均为正值,说明城市人口和 城市用地都在不断增长,但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低于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第11 题选C。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为正值,可知城市用地在不断增加,大量的农业用地 转变为城市用地,故第12题选择D项;城市用地主要以住宅和工业为主, A项错 误;我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且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转变为现代型,城市人 口增长应以机械增长为主,C项错误;B项判断依据不足。 (2013高考题浙江卷)某城市的土地利用形态分为甲、乙、丙、丁4种(图1),城市的发展先后经历了?、?两个阶段(图2)。目前该城市的地价与土地利用形态和开发阶段有关,其关系如下表。读图表完成第6题。 ???????????? ????????? ??? 第第66题图题图33 152(该城市拟选择中等地价的地块建造超市,右图(图3)中符合要求的地块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土地的利用以及商业的布局的 区位因素分析。从题中所给的信息可以得出,本题需要考虑城市的发展先后经历了?、?两个阶段,并叠加相关的地价变化进行分析。在第?阶段,????中,丙为中等地价,只有?符合条件。但在后来的第?阶段甲、乙、丁三地为中等地价,??????为中等地价,综合可知,其中???位于不符合条件,所以符合条件的有???,故答案选择B。 (2013高考题浙江卷自选)153( 2008年5月杭州推出公共自行车租赁项目,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自行车出行。下图为杭州某区域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分布示意图。完成?-?题。 第 83 页 共 93 页 ? 杭州推出公共自行车项目主要是为了(单选,3分) ?缓解交通拥挤 ?吸引外来游客?倡导低碳出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促进自行车产业发展 A(??? B(??? C(??? D(??? ? 下列场所附近适合设置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的是(单选,2分) ?地铁站口 ?学校、医院 ?高架路口?住宅小区 ?隧道口 A(??? B(??? C(??? D(??? ? 分别说出大、小型自行车租赁点布局与道路的关系。(5分) 【命题立意】本题以杭州推出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分布示意图为情景素材,主要考查城市交通点的布局、城市交通问题、城市环境保护等知识及其读图、归纳与表述地理事象的能力。 【解题技巧】第?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交通与布局问题是影响城市发展重要因素。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途径有许多,如合理规划城市、加强城市交通管理、倡导公交优先等。杭州推出公共自行车项目,此举既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状况,又倡导了人们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的环保意识;第?题,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的设置应遵循方便、就近的原则,因此站点应当选择在人流周转量较大的地铁站口、学校、医院、住宅小区等场所。第?题,城市大、小型自行车租赁点与城市的人流周转量大小且人类活动频繁程度密切相关,如主干道与次干道、次干道与次干道相交处等人口流动周转量较大,需求量大,宜布局大型租赁点;而主干道与支路、次干道与支路、支路与支路相交处附近人流周转量相对较少,需求量小,应布局小型租赁点。 【答案】? B ? B ? 大型租赁点布局在主干道与次干道、次干道与次干道相交处 附近;小型租赁点布局在主干道与支路、次干道与支路、支路与支路相交处附近。 (2013高考题山东卷)图4示意东欧城市的典型空间结构。读图回答7,8题。 第 84 页 共 93 页 图例 教堂 政府建筑 火车站 × 河流 铁路 ? 电车轨道 M 广场 × 步行街 老城区 × 2 零售区 精英社区 仓储式 3 M 购物中心 图4 154(图中?、?、?代表的依次是 A(工业区、别墅区、绿化区 B( 绿化区、工业区、别墅区 C(绿化区、别墅区、工业区 D( 别墅区、绿化区、工业区 155(该城市 A(老城区地租最高 B( 中心向西南方向移动 C( 空间形态变化受交通影响 D( 仓储式购物中心地处中心商务区 【答案】7.D 8.C 【命题立意】考查城市的空间结构(功能分区),从图中获取信息、利用相关规律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东欧城市的典型空间结构图考查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局。中等难度。 【解题思路】第7题,根据图中反映的信息,?位于城市郊区河流的下游,有铁路、电车轨道直接相联,说明交通条件好,可以确定为工业区;工业区与其他功能区之间要有绿化带等隔离带,可以确定?为绿化区;?远离市区,与其他功能区之间有绿地相隔,有电车相通,交通便利,应为别墅区。 第8题,老城区交通不便,不可能是地租最高的地区;城市中心应逐渐向东南移动;仓储式购物中心位于铁路与电车交汇处,交通便利,而此处不是中心商务区;中心商务区应位于市中心的广场附近,这里商业设施集中;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受交通影响,城市发展轴沿交通干线扩展。 (2013高考题重庆卷)图3为某城市主要道路分布图,标注数字表示道路长度。读图3回答6,8题。 第 85 页 共 93 页 甲 21 25 20 N 24 24 41 学校 A 20 33 40 乙 15 15 科技馆 19 27 18 16 17 丙 20 27 18 19 盛行风向 23 丁 道路施工 图3 156(同学们从学校乘车到科技馆参观,到路口A时为保证到科技馆的距离最短,骑车应选择的行驶方向为 A(东 B(南 C(西 D(北 【答案】6.C 【试题立意】该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方位辨别和路程的计算。 【解题思路】这个题目图的左上角有个指向标,先区分出图中上为东,下为西,左为北,右为南;然后,以A为起点,算图上数字,加起来最小的那个就是正确的答案,但是要注意图上的断道施工点是不能通过的。所以选C。 157(老师要利用学校建成GIS了解全班同学居住点的空间分布状况,主要用到的GIS功能是 A(输入 B(管理 C(分析 D(输出 【答案】7.C 【试题立意】该题考查的考生对GIS知识的了解,只要学生分清了RS、GPS、GIS就可以正确作答。 【解题思路】这个题目要了解全班同学居住点的空间分布,那是一定要分析的,所以选C。 158(该城市计划布局一座垃圾焚烧发电厂,较适宜的选址为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8.A 【试题立意】该题考查的是大气污染的工业,一定要在城市的盛行风的下风向。 【解题思路】这个题目图中右侧有大气盛行风向,在下风向就只有甲了,所以选A。 二、综合题 (2013高考题北京卷)159((27分)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读图15,回答第(1)题。 第 86 页 共 93 页 图15 (1)在甲、乙两区域中任选其一,概述聚落分布特点和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10分) (( 【答案】甲区域:聚落主要沿河谷、交通线分布,平原(河流谷地)聚落密度较大,山区和高原聚落密度较小;该区域雨热同期,大部分地区黄土覆盖,土层深厚,易于耕作。乙区域:聚落主要沿河湖及交通线分布,长江以南聚落密度较大,以北聚落密度较小;该区域水热条件优越,地势低平,水网密集,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和“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运用判断、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和“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试题难度:中。 【解题思路】聚落的分布主要受地形、气候、交通、水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制约,读甲图可知,黄河流域城市沿河谷分布,且受地形和交通线影响明显,秦淮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土地条件也较好。乙图为长三角地区,长江两岸城市,南多北少,分布受河湖和交通线位置影响。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全部为沉积平原,河网密布,水热充足和土壤肥沃,自然条件优越。 (2013高考题福建卷) 160( (37 分)下列是某中学为“重走古丝绸之路”夏令营活动所搜集的材料。据此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2示意考察区域的地理环境。 材料二 M、N城均为历史文化名城。《资治通鉴》称 M 城及其附近在唐代“闾阎相望~桑麻翳野”。201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N 城设立经济特区,范围包括 N 城及其西部口岸,。 第 87 页 共 93 页 图12 (1)描述 M 城气候特征。(7分) (2)指出 M 城成为古代著名集镇的有利自然条件。(8分) (3)简析从“丝绸之路”到“亚欧陆桥”交通运输方式转变的原因。(10分) (4)分析 N 城设立经济特区有利的社会经济原因。(12分) 【答案】(37 分) (1)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年降水量少,气候干旱;大陆性强。 (2)东西接壤的地理位置;位于冲积扇,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有草原绿洲,土壤肥沃。 (3)经济发展,运输需求量增大;科技的进步;地域广,运距长;铁路运输运量大、连续性好、速度快、安全性高。 (4)毗邻中亚、南亚、西亚地区的地理位置,具有边境口岸的优势,有利于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有特色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丰富的能源资源,有利于产业发展;国家给予政策、资金等支持;文化古迹众多,是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试题立意】本题以重走"古丝绸之路"主题活动为线索,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适度展开,让学生联系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容,对"古丝绸之路"的地理环境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体现地理学科空间性,重视知识融合。本题主要考查气候特征、城市形成条件、交通运输方式的转变原因分析等主干知识点。 【解题思路】 ?分析某地气候特征一般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分析,气温方面从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以及气温年较差三方面分析,降水从降水的总量和降水的季节变化等方面分析 ?注意审题“有利自然条件”,该题考查城市的区位条件中的自然方面,一般从地形、气候、水源和地理位置等方面答题。再结合图中的相关信息“M城及周边地区的地理环境”图可知该地处河西走廊西北部,位于山前冲积扇处,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结合图可知M城位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北路和南路交叉处,地理位置优越,容易汇集各地的人流和物流。 ?本题可从交通运输方式优点对比和社会需求方面进行答题。 ?分析城市区位条件可从该地地理位置、交通状况、资源状况、国家政策,产业特色角度分析。从图中可知N城地理位置特殊,属于边境口岸,可发展边境贸易;同时该地所处的自然地理优势角度分析;社会方面可从国家设立经济特区,本身就是政策支持。 第 88 页 共 93 页 (2013高考题江苏卷)16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江苏将城镇空间结构调整为“一带两轴,三圈一极”(沿江城市带、沿海城镇轴和沿东陇海城镇轴,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和淮安增长极),以强化城镇空间集聚效应。 材料二 图17是2011年江苏城镇化水平分布和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图18是江苏不同地区城镇化水平变化图。 ?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的差异是________,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2分) ?与苏中、苏北地区相比,苏南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主要有________。(3分) ?在沿江城市带,苏锡常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相比,最主要的有利区位条件是________;在苏北地区,规划淮安增长极的作用是________。(3分) ?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江苏城镇化今后应从强调数量和速度转变为强调________,主要体现在________。(3分) ?江苏实施差别化的城镇化发展战略。 请将适宜的城镇化发展策略序号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苏南地区________ 苏中地区________ 苏北地区________(3分) ?强化人口向城镇轴和都市圈集聚,以大城市带动区域发展 ?以人口就地转移为主,建成城乡一体化城市带 ?引导人口本地城镇化,提升融入长三角核心地区的能力 【答案】 ?由南向北逐步降低(南高北低)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 ?起点高(起步早);速度快;水平高 ?受上海辐射作用大(距离上海近) 引领苏北腹地的发展(带动苏北地区发展) ?质量(内涵发展) 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强完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保障设施;提升宜居水平) ?? ? ? 【试题立意】试题以考生最为熟悉的本省乡土地理为切入点,考查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差异、不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城市区位条件、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等。结合国情和区域差异考查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不同方向。试题关注热点问题,关注家乡发展,鼓励开放性答题。 【解题思路】 (1)注意图例及平面图的空间变化,结合江苏南方经济发达、城镇化水平高的乡土地理知识 第 89 页 共 93 页 即可。 (2)利用江苏不同地区城镇化水平变化图(图18),图中苏南地区城镇化水平始终高而且与苏中、苏北地区差距拉大,可归纳出起点、速度、现有水平等差异。 (3)关注区域位置的相关性是解题的关键。苏锡常都市圈距离上海近,受上海辐射作用大;要回答淮安增长极的作用就要熟悉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 (4)江苏城镇化水平远远高于全国水平,今后城镇化需注重质的提高,实现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从材料中寻找答案是最基本的能力。 (5)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城市化水平依次降低,只要注意图中的区域位置、关注选项中的发展方向即可正确选出答案。其中“融入长三角核心地区”的不应该在长三角地区,但距离长三角不远是解题的关键,处于长三角的苏南地区应该建成城乡一体化城市带,距离长三角远的苏北地区以大城市带动区域发展为主。 )162(【城乡规划】图22是我国某城市用地选择,该城市主导风向(2013高考题江苏卷 为东北风。图中河流以北和以西地区是生态保护用地,以东是城市用地。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图22 ?A、B、C、D四地块中,最适宜规划为居住区的是____________;适宜规划为化学工业园区的是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4分) ?城市空间布局现状中,影响居民生活的最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__,该问题的主要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为保护老城,在城市规划中应如何处理新老城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答案】 (1)D A 处于城市下风方向和河流下游处;与主要居住区保持一定距离;与原有工业 仓储区相连(任答两点) (2)铁路穿城而过 造成城市南北联系不便;产生噪音 (3)保护老城,发展新城;制定法律或法规;分类分区保护;尽量不改变老城原貌等(任答两点) 【试题立意】试题考查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工业区位、城市布局和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题目条件充分,问题简洁明确,答案清晰但有开放性。 【解题思路】 (1)注意题中已有信息:城市主导风向、河流流向、生态保护用地、原城市功能区位置关系。居住区要求上风、上水、环境好、交通便利;化学工业园区应在下方向、河流下游,与居住 第 90 页 共 93 页 区有一定距离或预留隔离带;交通仓储方便。 (2)铁路穿城而过,把城市分为两个区域,造成居民南北联系不便并受噪音影响。 (3)新老城关系是城市化进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主要是保护好古城又不影响新城的发展,对老城保护需要法律法规的支持,也需要合理规划。其答案具有开放性。 第 91 页 共 93 页 内部资料, 请勿外传~ 第 92 页 共 93 页 内部资料, 请勿外传~ 第 93 页 共 93 页
/
本文档为【2013年高考地理试题分类解析汇编上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