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整理版]傣族贝叶经文献近况探析

2017-12-12 9页 doc 22KB 25阅读

用户头像

is_574951

暂无简介

举报
[整理版]傣族贝叶经文献近况探析[整理版]傣族贝叶经文献近况探析 姓名:孔庆凤 学号:20071020060 专业: 档案学 作业:期中论文 傣族贝叶经文献现状探析 摘要:佛经的传播在纸张尚未发明前是通过写在贝多罗树的叶子上,故称为贝叶经。傣族贝叶经档案是指用傣族文字刻录在贝叶上,在中国云南,主要是西双版纳地区制作保存并使用贝叶经。贝叶经是中国所独有的,不仅是南传上座部佛经的经典,而且也是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傣族保存其历史的文化载体。贝叶经是傣族文化的集大成者,是傣族人民的“百科全书”,也是整个贝叶文化的核心。本文从贝叶经的载体,性质,现状等方面做...
[整理版]傣族贝叶经文献近况探析
[整理版]傣族贝叶经文献近况探析 姓名:孔庆凤 学号:20071020060 专业: 档案学 作业:期中论文 傣族贝叶经文献现状探析 摘要:佛经的传播在纸张尚未发明前是通过写在贝多罗树的叶子上,故称为贝叶经。傣族贝叶经档案是指用傣族文字刻录在贝叶上,在中国云南,主要是西双版纳地区制作保存并使用贝叶经。贝叶经是中国所独有的,不仅是南传上座部佛经的经典,而且也是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傣族保存其历史的文化载体。贝叶经是傣族文化的集大成者,是傣族人民的“百科全书”,也是整个贝叶文化的核心。本文从贝叶经的载体,性质,现状等方面做出探讨,并据此提出有效的贝叶经保存管理措施,充分发挥其历史文化价值。 关键词:傣族贝叶经 性质 现状 保存 一( 傣族贝叶经档案保存概况 (一) 傣族贝叶经档案的发展历程 在我国远古的人类社会时期,我国各民族都创造了丰富而灿烂的历史文化,居住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不但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文字,而且还有自己特殊的方式,贝叶经就是其中的一种。贝叶是一种名为贝多罗(梵文)树的叶子,是一种棕榈类的木本植物,主要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北地区。贝叶经是用铁笔在树叶上所刻写的佛教经文。西双版纳发现的贝叶经,有巴利文本和傣族文本。除小乘佛教经典外,还有许多传说、故事、诗歌和历史记载等。在东南亚各国,还有用缅甸文、傣文等拼写的巴利文贝叶经。居住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不但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文字,而且还有自己特殊的记录方式,贝叶经就是其中的一种。贝叶是一种名为贝多罗(梵文)树的叶子,是一种棕榈类的木本植物,主要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北地区。贝叶经是用铁笔在树叶上所刻写的佛教经文。西双版纳发现的贝叶经,有巴利文本和傣族文本。内容除小乘佛教经典外,还有许多传说、故事、诗歌和历史记载等。在东南亚各国,还有用缅甸文、傣文等拼写的巴利文贝叶经。贝罗树,西双版纳傣语称其为“戈兰”。 贝叶经的制造和刻写是这样的:先将树的叶子剪下来,用锋利的刀将贝叶一片一片修割整齐,三至五片卷成一卷成捆好,放入锅中煮。煮时要加酸角或柠檬,使贝叶表面上的皮脱落。一般要煮半天,直到贝叶变成淡绿白色,才从锅里取出来,拿到河边用细沙子搓洗干净,10来片叠在一起,然后把一片片晒干压平经过透风处理的贝叶紧紧夹在两片木匣中间,两头用绳子绑紧,用专门的钉子沿木匣两边的小孔将贝叶钻通,再穿上麻线,按五百至六百片贝叶订为一匣。订好后用刀轻轻把贝叶修整光滑,并用专制的墨线弓,按照刻写格式,把墨线轻轻打在贝叶上,留待以后刻写。写经的时候要将贝叶放在木架上,然后用一只铁笔刻写,铁笔是用一根小长圆木,顶端安装一片尖的铁块,其形状与二十世纪60年代刻写蜡板的铁笔相似。每张贝叶可刻写正反两面,刻写完工之后,涂上千炭粉,油,再将页面擦干净,字就清楚地显露出来了。每刻完十来页,内容告一段落迭成—册,再压平、打孔、穿上麻线,这就是一册贝叶经。 (二)傣族贝叶经档案保存现状 自古以来,傣族社会所有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全靠一片片贝叶记录世代相传,傣族人民把贝叶经视为全民族的宝贵财富加以保护。历史上,每座佛 寺里都有一个藏经阁,傣语称“林坦,”所有的贝叶经都要统一保管在这里,由佛爷、和尚严格看管。未经寺主允许,任何人不得檀自进入这里带走经书。对贝叶经的管理也很严格,除绵纸抄写的唱本、生产生活常识、医药、历法、伦理道德、占卜、法律典籍等可以保留在村里供使用外,凡佛教经典和其他内容的贝叶经是不允许个人带出佛寺藏入私人家中的。如果要将医学或故事刻写在贝叶上,就必需在前言后语或中间段落衔接处,加上佛教的经文咒语,使之变成佛经的形式。由于千百年来,傣族人民笃信以献经为有福,所以很少出现贝叶经在佛寺里流失的现象。 但是,在文革期间傣族贝叶经档案被当作封建迷信产物遭受严重破坏。贝叶经叶片残缺,虫蛀现象较为突出。更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尚存的贝叶文化经本还面临消失的危险。其主要原因:一是新建寺庙,拆旧寺时贝叶经被烧毁(贝叶经只保存在缅寺,不能存放其它地方);二是随着奉赎品的增多,受存放空间限制,一些破旧的老经本被烧毁;三是随着年长佛爷的逝世,年青佛爷对贝叶经的价值认识不足,贝叶经被随意烧毁。新抄本存在误抄、书写错误等现象。真正有价值的古老经本为数不多,且存在严重地纸张老化、卷曲、字迹褪变。现在的贝叶经、绵纸经本的保存状况不容乐观。一般是将贝叶经简单包裹后存放在寺庙大殿梁柱间,长年置于高温条件下;有的缅寺把贝叶经、绵纸经与赎佛活动奉赎的物品共存(木制的马、象、傣锦等),互相摩擦,导致经本严重受损。由于没有专用装具,贝叶经长期暴露在外,经本被虫蛀、灰尘、空气等侵蚀造成贝叶破碎甚至被虫蛀成灰末;有关单位征集到的贝叶经也随意放在会议室,未进行分类、整理、编目等;有的虽然整理但与图书资料放在一起,不投放防虫防霉药物,致使害虫在经本里咬文嚼字。 二( 傣族贝叶经档案保护的必要性及其破损原因 (一) 傣族贝叶经档案保护的必要性 贝叶文字作为文化载体在傣族地区广泛使用形成和积累了丰富的贝叶经档案,它浓缩着傣族文化的古老文明史,显示出自身的独特价值。 1.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傣族贝叶经中有大量佛经之外的内容,其中有的经卷,如《当难列普罗克》、《纳贯》等,是研究西双版纳史、中国南部边境史、中国对外关系,尤其是南亚、东南亚关系史和佛教史不可多得的资料。 2.从宗教研究的角度看,西双版纳贝叶经是佛教经典,但由于加入了“此土著述”部分和一些世俗文书,它不仅不同于北传佛教的经典,而且也不同于国内其他地区和国外的南传佛教经典,这是世界范围佛教经典的一个独特个案,这一宗教现象是非常值得关注和研究的。 3.从社区教育的研究上看,傣族的宗教和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在这里佛教教义常常渗入到乡规民约中,而乡规民约和民间的教育类文字,也常常纳入佛教教规,宗教与民俗常常融为一体。在贝叶经中有关教育方面的内容,应该引起社会学家的重视。 4.从生态保护的研究上看,贝叶经中有大量关于爱护水和树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论述,这是当地群众环保观念的重要来源,应当从环保生态角度加以研究。 5.从道德规范的继承上看,西双版纳的道德教育是较为成功的。这种教育多来自贝叶经的教 义,但往往不是佛教本身,而是贝叶经中的世俗文书部分,有许多合理的、优秀的东西,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萃,应当加以总结和发扬。 6.从推动旅游业的发展看,傣族贝叶经的研究开发,可以充实、提升“西双版纳”这一旅游名牌 的内容,使西双版纳的旅游业更具民族特色,增强吸引力。 7.从对外交流的作用来看,贝叶经记载着几千年来西双版纳的傣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与老挝、泰国、缅甸等周边国家的许多民族族源相同、习俗相通、通婚通贸、朝夕相处、频繁交往的关系,这对发展国家的边贸工作将发挥重要作用。 8.从中华文化的整体建设上看,傣族贝叶经及其所蕴涵的贝叶文化,是中国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融合传承我国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例证。这种文化虽然是一种地域性文化,但是我国北传佛教寺庙中也保存有贝叶经书。所以开发利用傣族贝叶经档案对维护我国多民族、多种文化并存、和睦相处的统一国家也有重要意义。 9.从保护民族文化来看,贝叶经是傣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傣族文化的建设起着资源保障的作用。它不仅可以为民族文化建设提供原始资料和决策参考,在抢救、保护和弘扬云南少数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 傣族贝叶经档案的破损原因分析 1.傣族贝叶经档案保存的难点分析 (1)傣语的词汇复杂,口语与书面语有很大差异,即使能阅读书面语,也不一定能准确领会其 涵义,给翻译整理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 (2)部分人士对编辑、公布、出版贝叶经认识不足,认为贝叶经是宗教迷信之说,无价值可言,致使一部分贝叶经仍处于封闭状态。 (3)有的文化机构对贝叶经只注重收藏,而不加以研究和利用。 2.具体破坏原因分析 (1)自然原因,即档案材料本身的特点影响和档案保存的环境和条件的影响 (2)人为原因,即政治斗争及其他原因,据说解放初期保留在西双版纳各个佛寺中的贝叶经有84000卷,经过“文革”时期的浩劫,存留下来的极少,现在各佛寺保存的相当一部分是“文革”以后重新镂刻的。 (3) 管理和利用不当,频繁利用加速老化。 3.社会原因,即对傣族贝叶经档案的价值所在宣传不到位,导致公众档案保护意识薄弱。同时,社会各界对贝叶经档案认识不清,缺乏合理的保管措施。 三(傣族贝叶经档案的保管措施探讨 (一) 政府的政策支持 1. 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为傣族贝叶经档案的保存提供法律凭证。同时,完善管 理规范,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为贝叶经档案的保存收集提供政策支持。 2. 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必须高度重视贝叶经的价值,给予资金上、物质上和档案存放地等方 面的支持,积极推进傣族贝叶经档案的收集和保管工作,真正发挥贝叶经的价值,使其为 人民生活所服务。 3. 建立民族文化博物馆。博物馆是积聚和展示人类文明创造的场所,是颂扬和传输人类智慧 硕果的园地。根据《档案法》第十二条规定,为抢救和保护民族文化可建立民族文化博物馆, 加强对民族文化的挖掘、收集、整理、保管工作,使不可再生的濒临毁坏的文物得到及时抢 救和保护,通过收集、保存、展示各类“活”的民族文化,不仅便于长期保存和提供研究,达 到有效地抢救、保护贝叶文化的目的,同时也推动社会经济文化旅游的发展。 (二) 保管的措施 1. 加强学习,强化管理,积极向有关部门学习其进行少数民族档案保管的有利,取长 补短。 2. 加大征集和接收力度。贝叶经作为贝叶文化的载体,档案部门应加强对贝叶经本的征集和 接收工作,一是通过各种宣传形式对缅寺佛爷、僧侣、艺人灌输档案意识及重要性;二是积 极争取国家、省市档案抢救经费;三是争取在当地民委、宣传部开展的“民族文化建设”、 “边疆文化长廊”工程中立项;四是根据《档案法》第十六条规定,档案部门与佛教协会共 同将散存在缅寺和民间的有价值的经本征集进馆,加以抢救并妥善保存,在此基础上再进行 分类整理,开发利用。对有关单位收集的贝叶经本,档案局要加强业务指导,纳入民族文化档 案规范管理,接收进档案馆保存,以使档案得到妥善保管、保护,便于整合民族文化资源,达到 信息共享的目的。 3.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档案保护意识 档案部门与佛教协会对现存贝叶文化进行普查。目前我县对境内贝叶经本散存情况不清,为摸清家底,档案部门应与民委、佛教协会联合开展调查工作,可借宗教场所每年工作年检的机会,对各缅寺、民间艺人中存藏贝叶经本的情况进行全面普查,摸清经本的种类、载体、内容、数量等,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开展收集、征集工作。 (三) 积极采用现有保护技术,开发新技术,培养专业人才 1. 充分发挥现有保护技术的作用,在具体保护措施上,可采用光盘将这些贝叶经刻录下来, 以便长期保管和利用。也可以将贝叶经翻译成现代文学,装订成册,或者利用现代技术手段, 将全部贝叶经通过缩放机缩放到胶片上进行保存。 2. 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重视傣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发掘、弘扬贝叶文化离不开傣族“文 化人”,他们在贝叶文化传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就目前而言,精通傣族传统文 ,谙熟贝叶文化经典和古风民俗的老人已所剩无化且汉文化造诣较高的傣族专家、学者很少 几,向老人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年轻人亦寥寥可数,长此下去傣族文化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 将出现“断层”,丰富多彩的贝叶文化长河将会出现“断流”现象。因此应高度重视傣族文 化人才队伍的建设,要像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党政干部一样,加强傣族文化人才的培养工作。 应从多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此项工作,笔者认为可充分利用佛学院这块宗教阵地,在傣族 高层人士中把傣族传统优秀文化如:建筑、雕刻、竹编、制陶、绘画、文学等内容融贯于正 常的教学之中,提供传艺带徒的条件,让艺人的知识、手艺代代相传;还可通过各缅寺“佛光 之家”组织,教育僧侣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热爱贝叶文化,提高对贝叶文化重要意义的 认识,达到承传、发展、抢救贝叶文化的目的。 结束语:傣族贝叶经,记录了傣族人民奋进的历史,传承着古老而又崭新的社会文明,昭示着西南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傣族人民的传世之宝,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为之骄傲,为之自豪。 参考文献: 1.岩温扁,征鹏?贝叶经———傣族文化的宝藏 2.王懿之,杨世光?贝叶文化论[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0? 3.杨中一?傣族文化与档案史料[ J]?档案学通讯, 1992, 4.《贝叶文化》(岩温扁、杨胜能、罗庭振、李青编著) 5.岩温扁,征鹏.贝叶经———傣族文化的宝藏 6.杨中一.傣族文化与档案史料[J]档案学通讯.1992.2。 7.刀国雄.贝叶经是怎样制作的[J]版纳.1988.
/
本文档为【[整理版]傣族贝叶经文献近况探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