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初中部编统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23课【教学设计】《内战爆发》

初中部编统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23课【教学设计】《内战爆发》

2021-01-26 1页 doc 1MB 125阅读

用户头像 机构认证

爱赢

公司经营范围:网络软件设计、制作、图文设计、影视制作(编辑)

举报
初中部编统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23课【教学设计】《内战爆发》高考试题与诗歌鉴赏的教学1一.简要例析常见病因。在诗歌复习中,认真分析学生的各种答题失误,确诊病因,并有针对性地指明正误方法,对于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是极有帮助的。下面结合具体病例,作简要分析。2例一、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各题。春兴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问题:诗歌三、四句中的“吹”、“逐”很富表现力,试具体分析二字的作用。3病例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想念春天,便梦见春风。本来梦是人的主观意识,但这里用“吹”,说明作者是因春风而发梦。“逐”是追的意思,不说春风带我,而说我...
初中部编统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23课【教学设计】《内战爆发》
高考试题与诗歌鉴赏的教学1一.简要例析常见病因。在诗歌复习中,认真学生的各种答题失误,确诊病因,并有针对性地指明正误方法,对于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是极有帮助的。下面结合具体病例,作简要分析。2例一、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各题。春兴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问题:诗歌三、四句中的“吹”、“逐”很富现力,试具体分析二字的作用。3病例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想念春天,便梦见春风。本来梦是人的主观意识,但这里用“吹”,说明作者是因春风而发梦。“逐”是追的意思,不说春风带我,而说我追春风,是梦吗?表现了作者对春的向往。4病例2:春天是一年的开始,代表着万物复苏,也是给人带来希望的季节。作者陶醉于春天,体现了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抒发了快乐的感情。病例3:作者借“春”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为国效忠的强烈愿望。诗人连做梦都随春风来到洛城,可见诗人怀才不遇,渴望一展雄才的豪情壮志。5病例分析:问题是要求“具体分析二字的作用”,病例一只是海阔天空地去单纯地谈“吹”论“逐”,并没有谈到“正题”,病例二和病例三根本就没有谈到“吹”和“逐”,不知道“炼字”二字的内涵是什么,在答题的方向上就出现了偏差。在阅读学生的诗歌鉴赏答卷时,常常会读到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这和一些同学在答题时没有章法有很大的关系,结果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6参考答案:“吹”字有唤醒之意,它使春风显得特别多情,(解释“吹”)唤起游子的乡思并且特意殷勤吹送诗人的乡梦,为乡梦做伴引路;(点明主旨)“逐”有急切的意味,(解释“逐”)不仅写出了思乡之切,而且一个“逐”字还使乡梦由无形变有形,具体形象可感。(点明主旨)7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各题。蝶恋花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问:词的上阙中,诗人是怎样表现离恨苦的?8解题指导:“怎样表现离恨苦”,关键是“怎样”二字。此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艺术技巧,有三个要点:“菊愁兰泣”、“燕子双飞”和“明月无情”,答题时三者缺一不可。答案:诗人用“愁烟”、“泣露”将“菊”、“兰”人格化,融情于景,(点明艺术技巧)借景抒发自己的哀愁;用燕的双飞,反衬(点明修辞)出人的孤独;用明月之“圆”来暗衬(点明修辞)离别之“缺”,又借对明月的埋怨,含蓄地写出自己彻夜未眠,从而有力地写出自己的离恨之深。 9病例1:小花小草愁得哭泣生烟;天冷了,燕子成双成对飞去,人却不能。月亮不解我的心;天亮了,我也不曾安睡。分析:鉴赏离不开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鉴赏,因此诗歌鉴赏时往往有串释一下诗句的必要,但是这种串释只是鉴赏的前提,而不是鉴赏本身。“以译代析”的结果是没有赏析。10病例2:表现了诗人伤心、惜别、孤独的离恨苦。分析:题干问的是“在词的上阙中,诗人是怎样表现离恨苦的?”依据题干的要求,考生应该回答的是“怎样表现”,而不是“表现什么”。“怎样表现”也就是作者使用了何种方法、技巧、手段去表现。《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要求可分为内容和形式两个部分,此题是对属于形式部分中的关于表达技巧鉴赏能力的考查。然而,考生出现了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问答方式。问:诗人是怎样表现“离恨苦”的?答:表现了诗人的离恨苦。南辕北辙,答非所问。11病例3:作者用凄凉的景色描写出一幅独自一人、寂寞无聊的画面,抒发自己的幽幽离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分析:不少学生不懂得在诗歌鉴赏时必须抓住诗歌的具体内容去分析,在回答“怎样表现离恨苦”时,只用了“用凄凉的景色”这句抽象的话代替了对“菊愁兰泣”、“燕子双飞”和“明月无情”等一系列鲜明意象以及所用技巧的分析。由于过于笼统概括,显得十分空洞。这种答案往往大而不当,不着边际,失分严重;但又是诗歌鉴赏中最常见的毛病,以空对空,是最主要的失分原因。12病例4:作者通过对燕子等景物的描写,写出自己的离恨苦,衬托出自己的苦闷心情。分析:词的上阙出现了一连串的意象,作者是在用这“一连串的意象”渲染一种凄苦的氛围,借以烘托自己的“离恨苦”。在表现“离恨苦”时,各个意象所表现的感情是各有侧重的,使用的技巧也是彼此有别的——燕子的“双飞”是用来反衬孤独,“菊愁兰泣”是借拟人手法“移情于景”,“明月”则是以“满月”之“圆”暗衬自己的“别离”之“缺”。对于这些“区别”和“不同”,考生在答题时是应该予以充分注意,并作出具体的分析的,而不能从诸多意象中单单拈出一个“燕子”,然后用一个“等”字一带而过。以偏概全、挂一漏万,肯定会严重失分,13病例5:作者借物抒情,用了菊、兰、燕子、明月等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景物无情人有情的情感,强烈地抒发了自己的离恨苦。分析:这份答案表面上似乎已经把几个意象一网打尽,无一遗漏。按说该无可厚非了,其实不然。根据题干的要求,学生应该答的是“用菊、兰、燕子、明月”等“怎样”表现了“离恨苦”,重点在“怎样”,也即艺术技巧;而不是“用菊、兰、燕子、明月”表现了“离恨苦”。这种浮在表面,落不到实处的“赏析”也是诗歌鉴赏严重失分的主因。14学生优秀答卷:例1:首句用拟人手法,移情于物,表面写菊愁兰泣,实则是人内心悲伤;然后用燕子双飞来反衬人的孑然一身,凸显出主人公的孤独和对所思之人的期盼;最后两句再次使用拟人的手法,埋怨月光照朱户的无情,以明月“不谙”衬“人谙”。反复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巧妙地表现离恨苦。例2:花笼轻烟,似脉脉含愁;兰花沾露珠,象默默饮泣。作者先把菊、兰拟人化,表现出自己的哀愁。燕子双飞反衬出诗人的孤独,明月之“圆”暗衬离别之“缺”,作者借物抒情,用了“拟人”和“反衬”的手法表现了离恨苦。 15诗歌鉴赏答题要:想清楚,写明白。1、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先“想”清楚:“我该怎么答”。2、教师要训练学生“写”明白:“我要答什么”。16二、掌握答题基本模式。近几年的各省、市的高考试题以及参考答案,几乎为我们指明了复习的方向,从题型的设计到考题的内容,值得我们仔细揣摩。17第一种模式:分析诗眼型【解答分析】:分析字眼型诗歌鉴赏题同炼字型的答题,即品味分析诗歌中某个有特点的字。它在题型设计上以考查赏析字眼或诗眼、词眼为主要形式。“字”或“眼”以动词、形容词居多。古人写诗作词,讲究炼字,凡是在节骨眼处炼得好,能使全句游龙飞凤,令人刮目相看的字,便成了所谓“诗眼”、“词眼”,因此,“诗眼”、“词眼”一般是指一首诗、一阕词中最为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甚至是一句话),它通常是全篇的主旨所在。提问方式常常是“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或者“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等等。答题时不能孤立该字泛泛而谈,必须把该字放入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和情感来分析。 18 【答题步骤】:  第一步:指出诗眼(词眼、字眼)或解释该字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从字的活用,或修辞角度结合诗句分析其表层意和深层意。  第三步:点出该字作用: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结构上有何作用等。19【示例1】2007年四川卷12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问题】: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6分)20【答题要点参考】: 第一步指出字眼:本诗以“乱”为诗眼。 第二步联系字词句,描述景象: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困,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这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闷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了极致。第三步点出该字情感作用: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21 【示例2】2007年全国卷Ⅱ: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注]。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注]氛垢:尘埃。  【问题】: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22【答题要点参考】:  第一步指出字眼:最传神的分别是“明”和“出”。  第二步联系字词句,描述景象:“明”和“出”充分表现出雨后“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阳光照耀下“碧峰”秀出。  第三步点出该字作用:河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群山在阳光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感。23第二种模式:分析关键词型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或全词的线索,或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来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以此来考查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24 答题模式:  第一步:点明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第二步:分析该词在诗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或达到的艺术效果。25例如2002年全国卷17题: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6答题要点:  第一步点明该词作用:“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紧扣游子思乡主旨。  第二步分析该词作用(或艺术效果):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27第三种模式:分析意境型【解答分析】:“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意境就是指寄托了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景物(物象、意象、生活图景)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诗词的意境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神兼备的有机结合。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故意境型的答题须兼顾景、情、境三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常见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或者“此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等等。28 【答题步骤】:  第一步:找出并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即意象(若题中已点出可省略)。  第二步: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客观画面及画面所联系的主观情感或相关喻意。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三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用相关术语(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能准确体现景物特点和情调的词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第四步:分析点明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或该诗情景交融的意境。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29例如2004年广东卷16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30 答题要点:  第一步找出意象:因题中已点出可省略。  第二步描绘客观画面,联系主观情感:“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孤独,“我”也孤独。  第三步概括意境特点:“片云”、“孤月”意境凄凉,“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  第四步分析点明情感(或分析点明情景交融意境):“片云”、“孤月”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或孤清)的意境。) 31第四种模式:分析意象型【解答分析】 “象”即“意象”,也即浸染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景物(也称客观物象)。诗人往往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意象型的题型设计多考查意象在诗中表情达意的作用,做题前要先把握其象征义、特征义,如菊花。菊花一般是坚强,清高,隐逸的象征;月亮一般象征思乡念亲、离愁别恨、寂寞思归等;折柳喻意惜别、怀远、思乡;捣衣意指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等等。然后结合运用手法、思想情感等考虑运用常规解题模式答题。32 解题步骤:  第一步:联系古诗词中该物象的基本象征义,分析物象的基本特征。  第二步:指出运用了何种手法。  第三步:由物及人,结合细节、动作等指出该物象所代表的人格化形象。  第四步:点明诗人借物象所表达的情感,或点明它在结构上的作用等。33 例如:阅读下面的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梅花绝句  陆游 低空银一钩,糁野玉三尺。愁绝水边花,无人问消息。  诗中的梅花意象有什么深刻含意?请简要说明。34 答题要点:  第一步物象象征义:梅花孤独一枝,在形象上高洁、寂寞,无人问津。  第二步运用手法:诗人采用了托物言志与象征手法。  第三步人格化形象:由物及人,梅花即诗人自己罢官后不得起用的自身写照。第四步表达情感:诗人想借梅花形象,表明自己跟梅花一样高洁寂寞、怀才不遇、无人赏识。35第五种模式:分析技巧型【解答分析】 “技巧”即表达技巧,表现手法。包括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36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37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38技巧型的题在题型设计上多考查分析技巧手法的类别和作用。常见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或者“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等等。 39【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指出所运用的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或者是怎样运用的。  第三步:点明在情感和结构上的作用。40如2006年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江小渡杨万里溪水将注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1答题要点:  第一步指出手法: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  第二步分析运用: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  第三步表达主旨: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422007年湖北卷:1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华清宫吴融四郎飞雪晴去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李约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伯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43第一步指出手法: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  第二步分析运用: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诗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第三步表达感情: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意思答对即可,此题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44第六种模式:诗论评析型  【解答分析】:诗论评析就是结合诗论具体评析作品,一般是古代名家或近代名家就对某首古人评论的诗发表意见,表示看法或赞,或批,或分析指瑕等。它在题型设计上多采用古评今释方式(即就后人对某首古人评论的诗发表意见,表示看法)来命题。做题时先要初步了解诗论评析句本身的含义,这样才便于对症答题。当然,诗论涵义许多时候只须明白其基本大意,答题时不需在题中答出来。45 解题步骤:  第一步:明确诗论涵义。(一般情况答题者心知肚明就成,不一定在答题中写出来)  第二步:简洁语言表明自己的观点,或赞同,或反对,或批,或贬,言之有理。  第三步:结合诗句自圆其说地分析,以之证明自己的观点。462005年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唐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那一句更妙,为什么?  47答题要点:  第一步明确涵义:可略。  第二步表明观点:“雁引愁心去”一句更妙。  第三步自圆其说:“雁引愁心去”一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更新颖。  (答“雁别秋江去”一句更妙也可,只要言之有理即可。)482007年山东卷:14、阅读下面一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出关①(徐兰)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翻飞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1)诗的前两句,有的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49 第一步明确涵义:可略。  第二步表明观点:更喜欢本诗。  第三步自圆其说: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50第七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与风格型【解答分析】:  语言风格型即评析诗词的语言风格或艺术风格。它在题型设计上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或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语言艺术或语言特色。答题前要了解有关语言风格的相关术语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低回婉转、委婉含蓄、沉郁顿挫、雄浑豪放、浑厚雄壮、简洁明快、笔调婉约、平淡质朴、简练有力、多用口语等。51如果是一些名人名家的如陶渊明、李白、杜甫、王维、李商隐、苏轼、李清照等熟悉一些著名诗人、词人的诗词作品,常规上他们诗歌的语言特色上多有一定的特点:如陶渊明的平淡自然、李白的飘逸奔放、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冲淡清幽、李商隐的典丽精工、杜牧的俊爽洒脱、苏轼的豪放旷达、李清照的婉约细腻等。答题时可以结合诗句相机行事。有时根据诗歌的类别也可以初定风格,如山水诗语言风格上多是清新幽美,田园诗则多表现为恬淡质朴,边塞诗一般语言悲凉慷慨,咏史诗则多半雄浑壮阔,讽喻诗钟情于沉郁激愤,宫廷诗十有八九缠绵宛转,等等。  常见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或者“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52 解题步骤:  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第二步:结合有关诗句中的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指出这种语言特色的表达效果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305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54 答题要点:  第一步点明语言特色: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  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想像了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这一幅画面。  第三步表现情感:漂泊游子思家,想家之情。55第八种模式:运用典故型  【解答分析】:运用典故型即评析诗中所用典故的作用。它在题型设计上多以考查作用为主。考生在做此类题时须博闻强记,了解典故的来源、出处,诗人运用典故的用意目的等,才方便答题。56 【答题步骤】:  第一步:点明典故出处。  第二步:简要说明典故的作用。  第三步:点明运用典故的表达效果。57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如梦令 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请谈谈本词运用典故的表达作用。 58 答题要点:  第一步典故出处:本诗最后一句运用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第二步典故作用:借武陵代归隐生活。  第三步运用效果:表达了作者超越世俗,高洁的情操,隐约带有欲归隐山林的意味。59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于易水送别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清人陈熙晋说:“临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始以负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这四句话大致概括了骆宾王的一生。请问本诗运用了什么样的典故?有何作用?  60Q&A问答环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问学问,边学边问。He is quick and eager to learn. Learning is learning and asking.61感谢参与本课程,也感激大家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与积极的参与。课程后会发放课程满意度评估表,如果对我们课程或者工作有什么建议和意见,也请写在上边结束语62感谢您的观看与聆听本下载后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63
/
本文档为【初中部编统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23课【教学设计】《内战爆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