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入行论课课后答题

2020-10-01 2页 doc 17KB 55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秋贵

热爱生活

举报
入行论课课后答题《入行论释·善说海》第三十二课复述顶礼上师三宝!本课继续宣讲为利他而修心,归属于受持菩提心的加行部分。本课宣说别说布施身体,分二:壬一布施缘自己而造业之众生,壬二回向成为利众之因。壬一分二,子一总说,子二别说。一、子一总说愿彼缘我者,悉获众利益。1、颂词意思:将身体布施给所有众生后,但愿缘于我的一切有情,都能获得各种利益。2、重点内容:愿彼缘我者,包括了一切从行为上、意乐上见闻忆触我的众生,以及我见闻忆触的一切众生。这样发愿,涵盖了很大范围,是通过善心、菩提心的力量来利益有情,这是菩萨的发愿,愿力很大。3、法本中...
入行论课课后答题
《入行论释·善说海》第三十二课复述顶礼上师三宝!本课继续宣讲为利他而修心,归属于受持菩提心的加行部分。本课宣说别说布施身体,分二:壬一布施缘自己而造业之众生,壬二回向成为利众之因。壬一分二,子一总说,子二别说。一、子一总说愿彼缘我者,悉获众利益。1、颂词意思:将身体布施给所有众生后,但愿缘于我的一切有情,都能获得各种利益。2、重点内容:愿彼缘我者,包括了一切从行为上、意乐上见闻忆触我的众生,以及我见闻忆触的一切众生。这样发愿,涵盖了很大范围,是通过善心、菩提心的力量来利益有情,这是菩萨的发愿,愿力很大。3、法本中引用了上师如意宝1987年在五台山的发愿文:“从现在起乃至生生世世,不偏袒任何有情,无论是对我起信心,还是起憎恨心,愿他们都获得利益而往生极乐世界。”4、平时我们应当随学诸佛菩萨如是观想:无论在什么地方,凡有众生看到我、听到我的声音,对我生起欢喜心,或者对我生起厌烦心,都愿他们离苦得乐,究竟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二、子二别说,分二,丑一回向意乐具义,丑二回向行为具义。(一)丑一,回向意乐具义。若人因见我,生起信憎心,愿彼恒成为,成办众利因。1、颂词意思:凡是缘于我的众生,不管他们对我生嗔恨心还是清净心,但愿时时刻刻都能成为他们获得利益之因:暂时不堕入恶趣,得到人天福报,究竟从轮回中获得解脱。(我们作为后学者,心里也要有如此愿望)2、重点内容:(1)此颂所讲的对境,包括与自己结善缘和结恶缘的一切众生。(2)世间中,真正具有菩萨心的高僧大德或菩萨很多,与他们结缘利益很大:即便不产生清净心或嗔恨心,也会转生善趣,成为利益之因,如果以信心来目视菩萨,利益就更不必说了。3、教证举例:《宝积经》公案:商主之女胜德母,因见到乐生菩萨相貌庄严,欲火中烧,命绝后转生于三十三天。《趋入定不定手印经》云:“文殊,恒持菩提心。譬如,将十方世界中一切众生之双目挖出,有人将彼等复原,或者将关于漆黑监狱中之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释放,令彼等享受转轮王或梵天之安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信心目视大乘信解菩萨,且赞颂之,则福德胜过前者无数倍。”4、作为修行者当如是发愿:只要是与我结缘的众生,愿他们暂时得到利益,究竟获得解脱。(二)丑二回向行为具义愿彼毁我者,及余害我者,乃至辱我者,皆具菩提缘。1、颂词的意思是不论任何众生直接或间接把我作为对境,背后恶语中伤,当面诋毁辱骂,或者通过其他的手段加害,用木棒击、用石头打,在他人面前挖苦讽刺,我发愿不但不会记恨报仇,反而愿他们生生世世具足菩提的殊胜缘分。(作为修行人也应经常如是观想)2、重点内容:(1)此颂包括众生对我的恶行,也包括善行。(2)菩萨会以多种身份化现,从轮回的层面来讲,每个众生都可能是菩萨化现世间的;将身边的一切众生观为菩萨,也是我们观清净心的一个方面。(3)对于众生对我所做出的恶行,如果每天沉溺于郁闷和怨恨中不能自拔,只会增长怨恨、加深痛苦。与其这样,还不如行持菩萨行,主动去面对、化解这个仇怨,主动去利益加害自己的众生:愿他们都能成为我修行的助缘,成为我要度化的对象。懂得这样的道理后,一切恶缘都会成为利益自他的菩提因。3、教证理证:(1)无着菩萨在《善说海》的结文中说:“无论于我贪或嗔,赞毁以及作利害,愿凡见闻念我者,悉皆速得胜菩提。”(2)华智仁波切也有这样的愿词:只要听到我的善说、见到我、听到我的声音、忆念我、接触我、与我对话的所有众生,愿他们遣除五无间罪,阻塞趋入恶趣之门,最终往生清净的布札拉刹土(观音菩萨的刹土)。(3)文殊菩萨的十大愿中也有这方面的誓言。4、我们也要恒时对外观清净心,同时观想:凡是把我作为对境的众生,希望它们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利益。三、壬二回向成为利众之因此颂是回向成为利众之因,愿自己能够成为利益众生的一种因缘。(一)路人无怙依,愿为彼引导,并作渡者舟,船筏与桥梁。1、颂词意思:我愿变成一切无依无怙众生的依怙,一切行程者的向导,并作为想要渡过江河者的航船、小舟与桥梁。2、为何如此发愿?世间上有许多无依无怙的众生,对他们帮助是很重要的。现在的社会上,即使对别人暂时有一点帮助,大家也认为他非常了不起,会得到嘉奖,这样的行为有可能会有功利的目的在里面。菩萨的行为是纯粹的利益他众,更值得赞叹。3、重点内容:(1)“路人无依怙,愿为彼引导”,这是佛陀往昔的殊胜愿力而成熟在众生面前具各种意义的事物。(2)此颂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是从发愿的角度,我们愿变成这些来利益众生;二是从诸佛菩萨化现的角度,他们是变成这种无情物来帮助众生的。(3)并非所有的无情物都是诸佛菩萨的化现。诸佛菩萨化现的都是无害于众生的无情物,对于那些捕鱼船、凶器、用于战争的武器等,不可能由诸佛菩萨化现。(4)诸佛菩萨无处不在,只要能让众生得到利益,这些有情、无情物都是诸佛菩萨的化现。除此颂列举以外,生活中还有很多利益众生的资生物,如汽车、风扇、空调、电脑、茶杯、食物等,也有可能都是诸佛菩萨的化现。4、教证理证:《心性休息大车疏》中在讲“种种化身”时说过:当商人漂泊在荒野中时,佛陀化为城市;在大江大河中时,佛陀化现为船筏、航船与桥梁。5、外教中也有关于船只的典故。《圣经》中所描述的诺亚方舟:世界即将毁灭时,诺亚依照上帝之言造方舟,在洪水来临时带走了全家和各种飞禽走兽公母各两只,待灾难过后重建家园。6、作为修行人,我们当像诸佛菩萨那样发愿:只要对众生有利益,我愿化作一切有情、无情物,来利益众生。(二)求岛即成岛,欲灯化为灯,觅床变作床,凡需仆从者,我愿成彼仆。1、颂词意思:我愿在求海岛者面前化为岛屿,欲求明灯者前变成明灯,想要床榻者面前变为床榻,愿作为需求奴仆众生的仆人。2、重点内容:(1)菩萨的发愿是以利益众生为准的,只要对众生有利,变作什么都可以。(2)菩萨发愿变作仆人,这种发心的境界很高,一般人做不到。一方面是做仆人可以众生得到安乐;另一方面以此方式和众生结缘,成为度化众生的因。对于我们凡夫人来说,作他人的仆从,是对治傲慢的一剂良药。(3)我们使用生活中的一切资具时,一方面要知道这是诸佛菩萨赐予我们的方便;另一方面,心里应发愿:只要对众生有利,我愿变成有情法、无情法来饶益他们。(4)这样发愿很重要,我们要通过不断串习这种无我的利他心,原来自私自利的心态才会改变,才会逐渐让自己产生谦卑的心态,逐渐靠近解脱道。3、教证理证:《释尊广传》、《父子相会经》、《学集论》中都有教证说明这个道理。宗喀巴大师在《事师五十颂》中赞叹文殊菩萨:“常在一切上,然为众生仆。”总结:1、我们应常学诸佛菩萨,发愿变作一切众生所需的有情、无情物来利益众生。2、学习颂词和法本,我们应常观察自相续,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与诸佛菩萨有什么差距。当然,完全按照法本中的要求来做,末学目前是无法做到的。而且,在学习、思维时会产生一种痛苦感,如此殊胜的教言,为什么自己做不到?末学的一位老师讲:法本中讲的是佛菩萨的思维和言行,是我们凡夫人修学的目标。作为初学者,我们经常审视自己很重要,但也要接纳这个习气、罪业深重的自己,即便很多方面做不到,但要做到心向目标、断恶行善、总体向上、辗转增上。学习佛法是增上智慧的,不能让自己陷于纠结和痛苦中,这样也方便让我们对所行持的善法生起必要的欢喜心。《入行论释·善说海》第三十三课串讲科判分析:受持菩萨戒需要做些前提的加行功德,达到净化自相续和为利他而修心的条件。通过修持七支供可以积资净障,如何才能为利他而修心呢?总说布施一切(包括身体、受用和三世善业)(前面已学过)和别说布施身体。别说布施身体又细分为把身体布施给与自己结缘的众生和回向成为利众之因。前面讲完了布施的对镜,现在把布施功德回向给众生,使众生成为获利的一种便利条件。2.颂词解释和重点分析:颂词:愿成如意牛,妙瓶如意宝,明咒及灵药,如意诸宝树。颂词的大意是:我愿生生世世变成赐予众生一切所需的如意牛,满足心愿的妙瓶、如意宝,成办一切所欲之事的明咒,祛除一切疾病的灵丹妙药,出生所需的如意树。这个颂词还是佛菩萨把未来的利用众生的功德提前回向给众生。按现在的角度对比分析,这个颂词为众生提供了过去众生生活需要的基本物质和精神需求。如意牛:初劫人寿十万岁时,为世间和天界众生提供维持生命的乳汁,如今天的奶牛或粮食;妙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令众生得到暂时的人天福报及安乐。如意宝:是高于一切珍宝的宝物,可以为众生提供吃住穿行所需的一切物质。除了为众生能获得解脱和无上正等觉果位的佛法僧三宝以外的能为众生利益的最高宝物。是利益众生的象征。明咒:灵丹妙药可以治病,而明咒给于众生强大的精神食粮;如今天的持明咒的上师和瑜伽师,满足人们一切心愿。灵药:可医治八万四千种病的灵丹妙药和医生。如意树:人寿九万岁时,为世间和天界众生提供食物和衣服,如今天的棉花或麻等植物。把自己的受用发愿布施给众生,让众生受用,得到利益。如:工资卡,手机,电脑,汽车,家居和房子等。颂词:如空及四大,愿我恒成为,无量众有情,资生大根本。颂词的大意是:如同地水火风以及虚空,恒时作为一切有情生存的根本一样,愿我也以众多形象作为无量众生赖以生存的因。万事万物包括人类都由地水火风四大基本元素组成,虚空是周遍一切、无有阻碍,能让众生拥有生存活动的空间。四大和虚空在范围方面是最广大的,涵盖了生命存在的一切形象和地方。既然四大和虚空在范围方面来说是众生存在和生活的最大的根本。没有四大和虚空就没有众生。那就按这个众生生存的根本四大和虚空发愿,愿自己如四大和虚空一样利益众生。这个大愿只有至高无上的菩萨能发起!在《无垢称经》中佛陀说:“或时作地水,或复作风火”,生生世世就像地水火风那样来帮助众生。颂词:迨至尽空际,有情种种界,殊途悉涅盘,愿成资生因。颂词的大意是:乃至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以不同的途径全部获得涅盘果位之前,我愿变成四大,依靠四大的界性来帮助无量众生,成为他们生存的根本。“种种界”是指:种种方式、种种途径、种种所缘、种种资具。这一颂词主要是对未来的一种长远发心。颂词中用:世间上所有众生都获得涅盘,需要的时间是非常漫长的,几乎是无量无边的。菩萨用这个无法形容的最长的时间里发愿变成四大来长期利益众生。这个大愿只有至高无上的菩萨才能发起!《学集论》中引用在《无尽意菩萨品》中说:“我的身体怎样为众生做事情呢?就像地水火风以种种方式、种种途径、种种所缘、种种资具来帮助众生那样,愿我在生生世世无量无边的时日当中,以种种形象、种种所缘、种种资具、种种途径来帮助众生。”菩萨所发的愿从时间上来说是无量无边的,从众生的生存根本来说是涵盖了一切,是无法再细分了,也无法想象。通过这个颂词学习明白:要想成为堪受菩提心的法器就必须培养利益众生的心。没有利益众生的心态就无法摄受菩萨戒。利益众生的心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做起。时时刻刻处处想着别人,无我而利他。己二、正行1.科判分析:受持菩萨戒前先要修持前行,通过修持七支供来积资净障,达到净化自相续的目的,通过布施身体来断除我执,为获得真实菩提心打下基础;通过发愿帮助众生来培养自己的利他心。有了净化的自相续和为利他而修心的坚固稳重的心态就可以发愿菩提心,行菩提心和受菩萨戒,这就是菩提心的正行。2.颂词解释和重点分析:颂词: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复此循序住,菩萨诸学处。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就如往昔十方如来和无量菩萨为了利益众生首先发起愿菩提心,然后循序地安住菩萨戒律。那么我也如是地为了利益众生,开始发菩提心。为了让自己的誓愿得以圆满,我对于菩萨的学处次第勤奋精进修持。这个颂词是授菩萨戒的仪轨。得受菩萨戒体需要三个条件:一、发菩萨心;二、通过仪轨皈依菩萨戒;三、根据自己的根基,次第修持和学习菩提心得所有学处。受持菩萨戒有三种情况,利根者:按照《虚空藏经》中所说,必须守持十八条戒律;中根者:依《猛怒施主请问经》的观点,要守持四条根本戒;钝根者:按《大力方便经》中所讲,只需守持“不舍愿菩提心”这一条即可。受菩萨戒的方法有三种,一是:在上师面前得受。如果自己因缘具足,遇到上师,但上师必须精通显宗菩萨乘、相续中具有菩萨心或菩萨戒的大乘上师。二是:如果没有善知识,自己应陈设佛像、佛经、佛塔,在三宝所依面前合掌发愿,以此得受菩萨戒。三是:在没有前两种条件下,自己可观想十方诸佛菩萨,祈求祈请一切佛、十地菩萨、金刚上师垂念我,然后受持菩提心。得戒的方式:龙猛菩萨和无着菩萨的观点不一样。龙猛菩萨观点是:这两个颂词要一起重复三遍,第一遍获得愿菩提心,第二遍获得行菩提心,第三遍令愿行菩提心稳固。无着菩萨的观点,前一偈先诵三遍,获得愿菩提心;再诵第二偈三遍,获得行菩萨心。通过看法本、听上师传承,上师给大家简单地传授菩萨戒。今天第一次受菩萨戒,那就意味着自相续中获得了菩萨戒体了。在世俗中已经成为菩萨了。自己有点受宠若惊和不敢相信的感觉。在又惊又喜的心情下,自己清楚,自己刚刚入菩萨行,接下来的闻思修行的路还很长很长,面前的违缘和困难很多,需要自己更加精进,次第勤修菩萨戒律和六度万行。既然已经发下菩提心誓愿,就应勇往直前!1、有些人说:“如意牛、如意宝只是神话里的东西,我们人间不可能有。”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答:如意牛、如意宝在人间是有的。有关经论中记载,如意牛产生于西牛货洲,那里的众生依靠它而生存,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讲到,如意牛是在初劫人寿十万岁时,以众生福报而显现的一种珍宝,它的形状酷似牦牛,能产生犹如甘露般的乳酪,满足一切众生所欲,并养育人们得以维持生命,法显译师在他的游记中记载,到了末法时期,佛陀的舍利全部沉入海底变成如意宝,以满足众生的所需。现在的很多高僧大德也被称为如意宝,因为他们如同如意宝般没有分别念,完全都是满足众生,利益众生。无论是众生福报、佛陀舍利以及高僧大德,在人间都是真实存在的,所以,如意牛、如意宝在人间也是存在的,我们也应发愿自己变成如意牛、如意宝来利益众生,帮助众生。。2、佛菩萨只是以人的形象度化众生吗?若不是的话,还有什么是佛菩萨?知道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应当如何发愿?答:佛菩萨并不仅仅只是以人的形象度化众生,凡是能够利益众生的一切事物,不管是现在的、过去的、未来的有情物或无情物,都是佛菩萨的化现。我们也应像佛菩萨如是发愿:生生世世乃至一切众生获得涅盘之前,只要对众生有利益、有帮助,愿我变成任何事物。我们凡夫人无始以来造了很多恶业,要一心一意的忏悔,然后通过内心发愿利益众生,自己要完全不计自利而是利他,哪怕现在做不到,也要有信心不断的学习慢慢调整心态,每天不断提醒自己我要利他,我要利益众生,一点一点的去改变。3、“如空及四大”一颂与“迨至尽空际”一颂,都是讲发愿变成四大来利益众生,两颂难道不重复吗?为什么?答:不重复。因为前一诵是从空间上讲的,后一颂是从时间上讲的。两颂是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程度来发心利益众生的。“如空及四大”一颂是从空间上讲的,这里的空指的是虚空,虚空是周边一切,无有阻碍,能让众生总有生存的空间。四大就是地水火风,遍地整个有情世界当中,不管是人类、旁生、还是外面的世界,没有一个不涉及四大,如离开四大,我们是没有办法生存的,只有在四大的作用下,在四大的范围中,我们才能够行和工作。地大的法相是坚实,他是一切众生生存的依靠;水大不仅仅是潮湿,他还有一种结合的作用,能令万物积聚不分散,呈现包罗万象,形态各异的事物;火使世间万物成熟,没有火,不可能有生长、发育、安住的现象,事物产生后马上就有消失的可能……“迨至尽空际”一颂是从时间上讲的,迨至即(等到)。乃至无边的一切众生,以不同的途径全部获得涅盘果位之前,我愿成四大,依靠四大的的种种界性帮助无量众生,成为他们生存的根本。通过学习这两颂,我们也应像佛陀所说,“或时作地水,或复做火风”,生生世世如地水火风那样用不同的途径来帮助众生。乃至获得涅盘之前,依靠这种方式来利益众生。4、发愿变成如意牛、四大、桥梁等来帮助众生,这是愿菩提心吗?为什么?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答:其实这个题上师在讲记中已经给出了答案:即两种观点一种是善天论师和胜敌论师的观点,认为是愿菩提心;一种是藏地布顿大师等高僧大德的观点,认为不是愿菩提心。具体末学不再赘述。根据题的要求,末学就说说自己的粗浅认识或者分别念。1、末学认为是愿菩提心。根据《现观庄严论》中菩提心的定义: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觉果位。“为度化一切众生,我要获得无上圆满正觉果位”这是愿菩提心。(法本第一册第十课)上师仁波切在法本第一册第十一课解释时又说:什么叫愿菩提心呢?第一个条件就是要以大悲心来缘众生,第二个条件是以智慧来缘众生获得佛果。在具足这两种条件的前提下,我们发愿:“从现在开始,我要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本课颂词说了愿成如意牛,妙瓶如意宝,明咒及灵药,如意诸宝树。如空及四大,愿我恒成为,无量众有情,资生大根本。迨至尽空际,有情种种界,殊途悉涅盘,愿成资生因。三个颂词总的来说意思就是在无边无际的一切众生,以不同的途径全部获得涅盘果位之前,我愿变成为他们生存的根本。末学认为这就是缘众生的大悲心和智慧。“涅盘”末学也查了资料,就是脱离生死轮回,达到佛的境界。有四种涅盘:一、有余涅盘:二、无余涅盘:三、本来自性清静涅盘:四、无住处涅盘。末学只说第四种:指虽已断除烦恼障,但尚未能断除所知障,所以仍有法执,不住生死而住涅盘,大智大悲时常并起,由于大智所以超脱烦恼,由于大悲,所以不舍众生,本体虽然寂静,大用却能无边,所以能够利乐众生,尽未来际。这不就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吗?时时处处为众生着想,通过我们的利益让众生离苦得乐,获得涅盘。既然是帮助众生达成佛果,那我们也肯定是发心成佛的,这是其一;其二,我们这一课上师讲了让回向成为利益众生之因,是对未来的一种回向,就是通过发愿的方式,将自己未来帮助众生、利益众生的功德提前回向。未来是什么时候?也可能是我们登地了,也可能成佛了,或者是我们要发心成佛的时候。总之也有发心成佛。因此末学认为这个说法有成佛的发心在里面,所以末学认为是愿菩提心。2、其实末学认为是不是愿菩提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恒常的利益众生。就像上师讲的:“菩提心用世间的话来说,是一种高质量的思想境界,菩提心的来源是喜欢积累资粮,断除我执,愿意帮助众生的心态。”同时末学也认为这种发心一是可以扩大我们的心量,二是增上我们的智慧。因此,这对末学来说是一种策励,是一盏开启智慧的心灯。5、受持菩萨戒有哪几种情况?你属于哪一种?2R03孙晴晴答:根据众生的根基可以分为三种情况:利根者依照《虚空藏经》中所说,必须守持十八条戒律;中根者依照《猛怒施主请问经》所说,应守持四条根本菩萨戒;钝根者依照《大力方便经》所说,应守“不舍愿菩提心”这一条戒。宁玛派的有些论师还说,依照《妙臂请问经》的观点,学人应根据自己的根基去学修菩萨戒,根基好的人应该多守戒律,根基不太好的,守戒的条数则可以少一点,后次第去增上。末学属于钝根者,依照《大力方便经》所说,应守“不舍愿菩提心”这一条戒。无论什么时候都不放弃愿菩提心。也就是说不放弃众生。什么叫放弃众生?你从心里想:他需要我的帮助,我也能帮助他的时候,我也不帮助他;他需要我的救度,我也能救度他的时候,我也不救度他。这就叫放弃。对一个众生也是一样,对一切众生也是一样,如果你心里有这样的想法的时候,你就犯戒了——这是犯菩萨戒最根本的一条戒。末学首先守持好一条戒律,积极努力的去学习,以后次第去增上,努力争取早日守持四条戒律、十八条戒律。6、在得戒的方式上,龙猛菩萨和无着菩萨的观点具体有什么不同?2R04圣琳答:在得戒的方式上,龙猛菩萨和无着菩萨的观点各不相同。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复此循序住,菩萨诸学处。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龙猛菩萨的观点:这两个颂词要一起重复三遍,第一遍获得愿菩提心,第二遍获得行菩提心,第三遍令愿行菩提心稳固。无着菩萨的观点:前一偈先诵三遍,获得愿菩提心;再诵第二偈三遍,获得行菩提心。愿行菩提心是分开受的,自相续先获得了愿菩提心,然后再获得行菩提心。但依龙猛菩萨的观点,这两种菩提心是同时得到的,二者有这样一个差别。7、受戒方式有哪三种?分别是在什么条件下得受?答:至于受戒的方式,如果自己因缘具足,遇到了精通显宗菩萨乘、相续中具有菩提心或菩萨戒的大乘上师,则可以在上师面前得受。如果没有善知识、自己应陈设佛像、佛经、佛塔,在三宝所依面前合掌发愿,以此得受菩萨戒;如果这种条件也不具足,就像以前“文革”期间佛像和经函非常难找,在这种条件下,自己可观想十方诸佛菩萨,祈求三大垂念,然后受持菩提心。8、得到大乘菩萨戒之后,今后你有什么打算?答:受戒发愿文中说:“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复此循序住,菩萨诸学处。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诸佛菩萨在因地时于自己的上师或三宝所依面前,发下了利益无边众生的愿菩提心,同时在实际行动中又有以六度四摄来行持饶益的行菩提心,并且他们按照发心和承诺,根据自己的根基受持菩萨戒,菩萨戒圆满受持之后,各自获得了无上功德的果位。今天我们得到大乘菩萨戒之后,就要随学诸佛菩萨,为利益众生,发菩提心,次第勤修菩提心的学处。末学以后打算:1、首先要好好闻思,深深了知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并对此生起信心、定解和希求心。2、要精进修持,精进忏悔清净自相续,勤做供养布施等善业,为菩提心的升起创造顺缘,努力断除我执,要为了利益众生而发广大的愿,再再地祈祷诸佛菩萨,加持自己能早日生起菩提心来利益一切众生。3、有了菩提心后,根据自己的根基,次第修持菩提心的学处,尽量以佛教的戒律守护自己的三门,令菩提心稳固,并不断增长广大。总之,得到大乘菩萨戒之后,自己应该要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人生导向,要明白自己已经加入了大乘佛教徒的行列,这是明智的选择,无上的光荣,也无比的责任重大,要时刻警醒自己,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要随学诸佛菩萨,在菩提道上勇猛精进,早日成佛。
/
本文档为【入行论课课后答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