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徐家谱序(1)

徐家谱序(1)

2022-08-25 16页 doc 25KB 22阅读

用户头像

is_321575

暂无简介

举报
徐家谱序(1)徐家谱序吾始祖徐太公讳明辅祖居陕西长安五陵,秦时为东海边郡长史,任满未归,遂入籍,流芳历至宋末帝。丙世乱后裔四十七代孙善堂公由贡入监授封山西大同府知府,原将谱书载至衙中,珍藏于楼上,因贼入境扰乱,城陷酌贼烧毁。至于世系行列按世不紊,但名讳无可考征,后世遂立善堂公为宗家始祖。(云台世胄原出于此)善堂公遗体葬苏北海州云台山西坡老龟子口。善堂公娶王氏子一:从圣。从圣公武进士出身,授封浙江金华府参军,妣诰封恭人秦太恭人,葬附女茔。子二:元文、元武。元文公行一,字效周,由贡授封福建固安县知县,娶丁氏诰封宜人。子三:仁龙、义龙、礼龙。长仁...
徐家谱序(1)
徐家谱序吾始祖徐太公讳明辅祖居陕西长安五陵,秦时为东海边郡长史,任满未归,遂入籍,流芳历至宋末帝。丙世乱后裔四十七代孙善堂公由贡入监授封山西大同府知府,原将谱书载至衙中,珍藏于楼上,因贼入境扰乱,城陷酌贼烧毁。至于世系行列按世不紊,但名讳无可考征,后世遂立善堂公为宗家始祖。(云台世胄原出于此)善堂公遗体葬苏北海州云台山西坡老龟子口。善堂公娶王氏子一:从圣。从圣公武进士出身,授封浙江金华府参军,妣诰封恭人秦太恭人,葬附女茔。子二:元文、元武。元文公行一,字效周,由贡授封福建固安县知县,娶丁氏诰封宜人。子三:仁龙、义龙、礼龙。长仁龙娶汪氏居原籍海州云台山下徐家大村。次义龙娶周氏居苏北板蒲。三礼龙娶丁氏,明朝洪武二年(1370年)迁居至山东省青州府诸城县凤墩庄居住,经过明清两代繁衍遂发展成为巨族。元武公字效东,娶王氏,子三:智龙、信龙、惠龙。智龙、惠龙未考,信龙于明洪武年间迁居河南太康县入籍不归,亦发展为巨族。礼龙公入山东诸城籍后改名讳“聚”,字复初。吾族将复初公改称“一世祖”。复初公乃吾始祖明辅公之第十五世孙。礼龙公之后人称“凤墩徐”,实际上“凤墩徐”即“海州徐”之后裔,其世系行辈相差三辈。“海州徐”也仅是徐姓家族的一个支派之一,算不上名门望族,和“昆山徐”相比差距很大。昆山县在上海附近,其祠堂对联云:“历唐宋元明五百进士三顶甲 自高曾祖父十二宰相九封候”。神州大地所有徐氏家族都是一家,只是分支的早晚和服色远近而已,诸城县的“潮河徐”是我们的一家,但他们不是“凤墩徐”,而潮河和潮河附近却有很多徐氏是我们凤墩徐的后裔,实际上现在大家都认为是一家人。大芦滩是“凤墩徐”,他们我们的服色很近,是十一世祖方岳公之后。根据《海州行记实》编写,纪实作者为为礼龙公第十五世孙“焕武”清光绪初年六十四世孙焕武自海州徐家大村查抄来者二十世人瑞夫(后改名瑞福)二00二年冬转抄注*光绪六年为公元一八八零年支谱今序吾族乃炎黄后裔诗书门第,忠孝传家,子孙繁衍遍及神州大地。据知,今鲁东鲁南各地,徐姓家族自成村落的有三百五六十处,散居外省外乡者亦不计其数。只因我族荣谱在先祖宦境因故毁失,致我族自秦汉至宋元一千五六百年的历史无书可查,几十辈列祖列宗的名讳及其分支情况皆失考,幸我祖开创按世系排列之章程,谱书虽失而世系不乱,明朝初年,我五十世先祖礼龙公由苏北迁诸城后始有谱书记载,至今却又历四朝传二十数世计六百余年矣。清朝同治至光绪年间我族人发起了大规模的整修徐氏族谱之行动,全体徐姓子民有钱出钱有力的出力,十几年间,足迹走遍半个中国,整修祖谱、分谱及各支支谱数百卷,简抄本更不可计数,为我徐氏家族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爆发,谱书作为封建主义的垃圾几乎全部被焚烧,我徐氏家谱也难逃此劫(幸免者亦隐而不张)。一九八零年随着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落实,各村各姓纷纷整修了自己的族谱。唯我徐姓各支谱书无人问津,时光飞逝转眼又过了十几年的时间,年长者相继去世,知道历史和过去的人越来越少,而我族我支既无名人又无大亨,各家亲人更是经济拮据勉强度日,更难以出资出力整修谱书,眼见我支支谱有断续和失续之忧。一九九三年菜园二十一世人胞侄植椿回家探亲,从台湾带回了六支大芦滩人的谱书。魏家湾东崖二十世云忠和学海堂二十一世学顺也转抄并整修了自支的谱书,这才激起了我整修谱书的决心,在各位父老乡亲兄弟叔侄的帮助下,十年光景,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在二00二年冬天完成了这部支谱,但是由于人力财力的限制,其中内容依然有很多遗漏的地方,错误的地方也在所难免,望各位父老乡亲兄弟叔侄及各位族众给以填补和修正。但愿我族所有亲人恪守孝道,珍惜这一历史成果,而更需重纲纪伦常,发扬承前启后之庭训,常思谱书保存流传及修订实在不易,而倍加保护。叹世道轮回,昔日成果安在,前尘似过往云烟,往事何堪追忆,想我宗族亲人,虽萍踪零落到处为家,更应缅怀同宗同根一脉相传之谊,人士尤亲,血缘所至的亲情更亲,愿我族所有人永谱骨肉相连之曲,同奏亲亲共荣之乐章,将宗谱事业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是所保寄厚望于未来矣!是以叙。六十九世孙即凤墩徐二十世人瑞夫(后改瑞福)谨题2002年冬天于吉林通化四省亚元简介吾族十一世祖讳“彭”字方岳,号鹤亭,中式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丁巳恩科四省亚元(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所谓“恩科”即皇帝任主考,考试的胜出者即天子的门生,皇帝即胜出者的恩师。亚元本是举人中的第二名(解元是第一名),文化程度并不太高,此亚元系恩科,故相当于进士(武进士)。方岳公中式后拣选四川仪陇县知县、卢州府知府,先后皆不如愿,皆辞。方岳公不愿作官,甘居田园安享天伦之乐。方岳公是徐氏家庭定居凤墩庄后的第一位有名望有影响的人物,尔后孔戈庄的徐东甫、徐家大庄的徐仁甫都点了翰林,大场徐方平考了进士,举人、秀才不胜枚举。岁寒三友县志载,明洪武二年礼龙公同丁、董两位兄弟(分别为姑表姨表兄弟)来山东诸城定居,徐姓居凤墩庄,丁姓居丁家大村,董姓居尧头,三姓之间互尊互重,友好往来,感情与日俱增。凤墩庄位于白浪翻滚的吉利河冲积平原上,村落与其西数里之遥的凤凰岭遥相呼应。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适于农作物种植与生长。礼龙公带领子孙以农为主,亦耕亦读,勤俭持家,自给自足,经过明清两代数百年的发展逐渐成为诸之巨族,后人遍布诸城、日照、莒县、胶南,散居外省外地者亦很多。丁家大村座落在藏马山麓白马河的中游,山岭起伏,河川纵横,山青水秀,是发展农林牧业的好地方。丁姓居此亦劳亦读,发展迅速,家业兴旺,人才辈出,明朝中期即成为名门望族,明中后期即成为诸城五大家(臧、王、刘、李、丁)之一。尧头村位于黄海之滨,黄家塘湾北岸,横河入海口之东,水路四通八达,农渔皆宜,海产丰富,董家品渔港全省闻名,海市之季(四月至六月)商店林立,渔船聚集,摊点遍地,商贾云集,做买卖的人山人海,其盛况远远超过山集庙会,俗称董家口是“日进斗金”之宝地。董氏居尧头克勤克俭农渔商并举,家业兴隆,子孙昌盛,很快也发展成为诸城之巨族。徐、丁、董三姓虽为三家实亲如一家,数百年来的友谊日深一日,愿三姓之间友谊永远传下去,愿三姓的友谊万古长青。摘自《诸城县志地名考》分派当路村徐家大村凤墩庄日照宫山全庄沙岭子甲滩殷家庄朱家溜草桥磊落沟庄陈家村马澜诸城东关丁家老庄胶县乾沟庄石门子南小桥大场窝落子辛大庄丁家庄马哥庄西大庄周家村凤凰庄北松园柳行大庄鸿雁沟肖家洼辛庄黄石岚崔家潭子涯下官庄新桃园卢家官庄徐州霍现大老鸦窝胶州庙东董家楼子河崖苏家庄蔡家村后河新殿东潮河刘家村河西店头城子庄高密大黄庄西南庄理务关郭家岔子昌邑嶂岭朱解麻沟河曹镇常山后窝落子安家村昌邑朱阳庄西老鸦窝庄陈家屯安邱库河庄冯家坊旺石头南回头杨家屯坳里墺上修齐园徐家大村破楼营前河岔大芦滩楼子魏家湾菜园前夼辛庄河北石花埠张哥庄黄家大庄关东英山寺范家洼子丁家大村胶县王哥庄胶南山屯庄杜家村陈家屯徐家庄石河口梯子沟贾旺墩关东赵家屯日照河山前东崖下关东新寨庄隋家老庄胶州王哥庄大庄岭西头桃园小仁沟程哥庄草场关东赵家庄杨家岔子邪屋庄旺山庄潮河大楼子五莲菜园肖家贡礼龙公入籍诸城后(即:现在的胶南市大场镇凤墩村)改名讳“聚”,字复初,乃是高密徐家楼子村徐姓家人的一世祖,礼龙公生有四子,子明公、子盛公、子友公、子让公、子明公葬于凤墩、子盛公迁高密夏庄、子友公迁潍县、子让公迁居诸城徐家庄。五世祖福和公于1449年从诸城徐家庄迁居徐家楼子村。该村乃是徐姓大村,全村家人团结、和睦、各项事业飞速发展。)谱载:吾徐氏之先,望出东海,伯益佐禹治水有功,后世子孙封于徐国,历夏、商、周三代,传君四十余世,至敬王八年为吴所灭,其君章禹奔楚,子孙以国为氏.章禹之孙(应十一世孙)名辟受业于孟轲,辟之玄孙二人,一讳市(福),一讳明辅.市适九夷,建国东洋,启日本大和种族之先祖.明辅为东海边郡长史,任满未回遂入籍焉.传十三世有樨祖,字孺子由郯城承县迁江西豫章(南昌),是为西徐五十佘世之始祖.历唐及宋徽宗政和年间即金之天会年间,作述祖字希文由海州之东海迁居日照城西邵家疃,次世讳政字政民为明辅之四十六世,金大定丁未科举人,明昌辛亥殿元(状元),任内阁学士,与太平桥张行俭、张行信同时.其后有讳久能字国干此日照戴疃、夏家村、安东卫、洪凝诸宗人之始祖也.至四十七世善堂祖由贡入监仕至山西大同府知府,葬于海州云台山之西.四十八世从圣祖仕至浙江金华府参军,子二,元文、元武.四十九世元文祖仕至福建同安县知县,子三,仁龙、义龙、礼龙,元武祖子三,智龙、信龙、惠龙.胶南徐姓由来的回答听我爷爷说-----徐姓祖先大多不是本地人,是洪武二年从江苏徐州学堂村搬迁而来(现在此村还在,还叫这个名字),一担箩筐里面盛着徐姓的两个老祖,先是在海青东潮河定居,两个老祖成人后,分家.老大定居潮河,老二搬到了大场墩上村.海青的徐姓主要分布在徐家窑青墩坳里海青村徐家洼范家庄松园村等因为徐姓辈分严谨,家谱延续,所以很少出错,所以就有了天下无二徐之说.大场海青徐姓出过一名状元,清朝出过一名进士.小时侯每逢过年,爷爷总是让我们兄弟几个背家谱上的行辈. 他说作为徐氏子孙不能忘本,不能忘本的第一步就是要记住家族的历史,不能忘了行辈,所以我们大年初一跪过家谱后都要熟练的背诵行辈才能得到压岁钱.如今爷爷去世第二个年头了,在此背诵家族行辈一是纪念爷爷,再就让那些想知道行辈的徐氏子弟了解我们共同的根脉: 秉 基 元 光 敦 典 明 修 恭 敬 敏 慎 纯 笃 安 席 文 行 垂 教 從 见 善 成 任 体 观 致 存 之 裕 正 是 予 博 学 其 可 膺 服 这就是徐氏其中一支的行辈,一辈不缺,是八十年代去江苏搬出地续的,共36辈,本人是21世敬字辈. 欢迎大家摘抄!!把我们的家族香火越烧越旺. 敬礼!!(徐姓从江苏海州学堂村搬到胶南的落脚点应该是今天海青的东潮河,这族谱里都有明确的记载,而不是墩上;并且江苏学堂村的族谱上也记载了这些,我们村里上世纪60年代去续的谱。)---转载请注明出自徐氏宗亲网论坛-创建于2005年(全天下徐氏宗亲的网上家园),本贴地址:山东胶南徐姓胶南徐姓徐姓,在中国是一个较大,也较古老的姓氏。据史籍记载,它源于嬴姓,始于周代的徐偃君,发祥地为今天徐州一带,地理分布以中原区域居多。据国家人口统计报告显示,在我国一百个大姓的人口数量,徐姓列第十一位。胶南的徐姓人口众多,如果做统计的话,其数量大约可在前八位之内。在胶南,徐姓大部分分布在西南区域,以大场、海青最多,然后是泊里、藏南、琅琊一带,胶南东北部也有分布,但数量明显较西南部要少,可能也不是一源。胶南西南部的徐姓来源于明代移民,是在明洪武初年从江苏的海州迁移过来的(黄山经济区的徐村例外)。无论是徐姓的族谱,还是从祖辈流传下来的传说,都支持这一观点。很多徐氏后裔们说,自己的祖先是从海州的“荡芦村”搬来的,很多人把它说为“当啷村”,这可能因为祖祖辈辈口传的原因。从现在的情况看,要分析一下这个说法是不是真实。因为从族谱或者口传的情况看,除徐姓外,在胶南区域内,据传是从江苏海州迁移来的姓氏和村庄很多,而从荡芦村直接迁移过来的姓氏要有几十个,如西南部的赵、魏、安、石、宋、许、潘等姓氏,从荡芦村直接迁移过来设立的村庄也有几十个,如泊里镇的蟠龙庵、尹家圈、大场的大营等村。按照传说,从芦荡村迁移过来的除胶南外,周边地区一定也很多,这样看来,“芦荡村”作为一个村庄,即使再大,即使搬空了村庄,也迁不出来如此众多的人口。如果这些书载和口传都不是假的,那么可能性只有一个:这个荡芦村是一个有象征意义的标志性村庄,它可能和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一样,是明朝移民的一个集结地。明代初期的移民行动不是自觉的,更不是自发的,而是一种政府行为,是带有强制性的移民。朝廷这里方圆几百里被指定迁移的百姓,都在这里集结,然后登记造册,规定移民方向,发放移民物资等等,然后在官兵的看护下移向新的居民点。在移民心目中这地方就成了他们的移出地点。虽然现在徐姓人们口传是从荡芦村移民而来,但徐氏族谱上的记载没有这一说法,只是说从海州移来。胶南的徐姓从海州迁来时的最初立村有两个,一个是现在的大场凤墩,另一个是海青的东潮河。根据《徐氏支谱》记载,凤墩是明朝初期徐龙礼由江苏海州迁立该村;海青东潮河则要详细一些,据传是明洪武二年(1369年)徐泰由江苏海州戴村迁此立村。对于这两个村的关系,徐氏后裔说法有些不同,有的说立这两个村的祖先是两兄弟,一个落脚凤墩,一个落脚东潮河;也有的说,是母亲带了这哥俩一起迁移到了东潮河,后来有一个在长大后迁移到凤墩。看起来这立两个村的徐氏祖上有些渊源,但只是口传而已,没有史料支持。据传,与徐氏一同从海州迁来的,还有一个在胶南非常重要的姓氏——藏马丁氏,藏马丁氏后来成为明清时期的文化和官宦巨族。而据丁氏和徐氏的后裔讲,徐氏和丁氏迁移来的祖上是表兄弟。胶南西南部由海州迁来的几个大姓,如丁、徐、安等,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谈论起辈分时,不太讲究名字上的用字,而是论“世”,这个世,是从明初迁移过来时开始的,迁过来立村的人就是这个姓的“一世祖”,然后一辈就是一个世,而现在丁氏和徐氏这两个姓之间是能论起辈分来的,世数相等,辈分相同。徐氏虽然没有象藏马丁氏那样发展成为一个文化官宦大族,但也繁衍得枝繁叶茂,据有人判断,现在胶南境内的徐姓人并不少于丁姓,以徐字为名的村庄到处都有。从史料记载和口传中得知,现在胶南的徐姓,绝大多数来源于大场的凤墩和海青的东潮河,其中又以凤墩最多,现在全胶南有几十村庄都是徐氏从凤墩直接迁来而立的,如大场镇的大场村、海青镇的海青村、泊里镇的沙岭子等,如果算上间接的就更多了。徐姓迁移来以后的发展一直很平稳,尽管没有出现过重要的历史人物,但也人丁兴旺,生活的相对而言一直还算富足。据说明清时期出现过一位进士,我没有查到他的,不知道他的名字和进士时间。从现、当代的情况看,徐姓人士长于政务、技术,不太善于商务和实业。从政和从事业务技术的人才很多,在胶南的政界,我们可以看到不少的徐姓人士的身影,其中不乏很优秀的人士,在外地工作的徐姓人也很多,大多数也干得不错。而经商搞企业的人相对少一些。这可能与世代沿习的传统有关吧。说起胶南徐姓,不能不涉及两件事情。第一,与秦方士徐福的关系。前些年在国内就徐福问题,争论得十分激烈,特别是徐福是哪里人的问题。龙口说是龙口的,赣榆说是赣榆的,还有一些其它地方也在争。胶南是徐福出海的地方,这在史书上是比较明确的,但徐福是不是胶南人没有什么结论,1979年版的《辞海》上说他是胶南人,但胶南什么地方没有说,大概也说不出来。于是有人就说他是琅琊镇的人,有人考究认为他是大场、泊里一带人。前几年有一出茂腔新编历史剧《徐福东渡》,把他说成是家住徐家大村。虽然是文艺作品,但也感觉这也太离奇了。徐福东渡是2200多年前的事情,徐家大村就是现在的海青镇驻地海青村原来的名字,当地人称它为“大村”,后来为了避免和丁家大村的“大村”重复,改名为海青。这个村是明代中期由凤墩徐氏的后裔徐亮、徐芝桂从凤墩迁来立村的。据徐福东渡已经相隔1700多年了,所以徐福和徐家大村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至于是不是从海州迁到了胶南的徐家人就是徐福的后代,不好判断,但缺乏史籍和实物证实。另外,胶南徐姓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出来认徐福这个“祖宗。”另一件是茂腔《罗衫记》,这一出戏里面有一个大反派人物——徐能,这个人谋财害命、霸人妻室,罪恶累累,最后被判死罪。有传说这个徐能就是大、小场一带的人,是这里徐氏的一个人物。而当地的徐姓人则很不高兴:这不是编造或者是诬蔑我们姓徐的吗?不能容忍!很长一段时间大家就统一意见:在这里不能上演《罗衫记》。实际这是个大误会。戏剧是艺术,不是生活的真实,大可不必当真。另外,这个人物不仅没有生活原型,即使艺术原形根本也不姓徐。有人说《罗衫记》是根据明朝文学家冯梦龙的传奇小说《三言二拍》中的《喻世明言》的一个故事《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改编而来的。这是一个讲述因果报应的伦理故事,故事里倒是有一个勾搭人家妻子的人,也涉及到一件衣服,但他并没有杀人,而且这个人叫陈商,不姓徐。在我看来,《罗衫记》更接近于《西游记》中玄奘身世的那一段的描写。不过那个杀人霸妻的人姓刘,也不姓徐。这段杀人霸妻的悲剧故事无论真实原型和艺术原型,都与姓徐的扯不上边。茂腔是一个地方剧种,是由当地艺人发展起来的,剧本也是艺人们根据一些故事改编来的。当初改编这个剧本的这个艺人,是不是与徐姓的某人或某些人有过节或者仇恨,所以在改编故事的过程中让这个大恶人改姓徐了,这个问题现在已无可考,也说不清楚了。文学艺术中一定要涉及人物,人物中有正面和反派,即使反派人物大都有一个姓名,可能涉及很多姓氏,对此问题也大可不必当真,也没有必要计较。此内容转载自〖胶南信息港〗,最具人性化的网站尽在胶南信息港!转载请注明出自徐氏宗亲网论坛-创建于2005年(全天下徐氏宗亲的网上家园),本贴地址:徐占英宗亲:海青东潮河徐氏始祖徐泰和大场凤墩徐氏始祖是亲兄弟俩,都是善堂祖之四世孙,四十七世善堂祖生一子从圣祖,从圣祖有子二人,长元文,次元武.元文有子三人,长仁龙,次义龙三礼龙,大明洪武二年,义龙祖迁诸邑东学堂(今胶南海青东潮河),改名泰,礼龙祖迁诸邑凤墩庄(今胶南大场凤墩),改名聚.转载请注明出自徐氏宗亲网论坛-创建于2005年(全天下徐氏宗亲的网上家园),本贴地址:
/
本文档为【徐家谱序(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