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第三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4~6章)

2022-05-10 2页 doc 48KB 1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is_121760

8年外贸单证以及相关的工作经验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第三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4~6章)PagePAGE1ofNUMPAGES11第三部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4~6章)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主要内容:阐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内容,还介绍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全面阐述和评价,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八个字:基础、经济、政治、文化。  重 点:商品货币;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价值规律;劳动力商品;资本的本质;剩余价值规律;资本积累的实质后果;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本质。  难 点:货币的本质;劳动力商品;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积累的后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第三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4~6章)
PagePAGE1ofNUMPAGES11第三部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4~6章)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内容,还介绍了资本主义的政治和意识形态,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全面阐述和评价,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八个字:基础、经济、政治、文化。  重 点:商品货币;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价值规律;劳动力商品;资本的本质;剩余价值规律;资本积累的实质后果;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本质。  难 点:货币的本质;劳动力商品;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积累的后果;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的本质。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  一、商品经济  1.商品经济及其产生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经济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第二个也是决定性的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商品经的类型:简单商品经济(即以个体私有制为基础的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3.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并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  4.商品价值的构成与创造  任何一个商品的价值,都是由两部分价值所构成的,一是在生产该商品时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原有价值(物化劳动又称过去的劳动);二是在生产该商品时新创造的价值(活劳动)。  在商品生产过程中价值的创造是由活劳动实现的,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即活的抽象劳动。既包括直接进行生产操作者的活劳动,也包括从事生产管理和技术人员的活劳动;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  5.商品的价值量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商品价值量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关系  (3)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6.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1)货币的产生和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2)货币的职能  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形成的条件  2.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的表现  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因为这一矛盾决定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三、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及其作用  1.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  (1)价值规律的内容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  (2)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随着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价格总是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2.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以下几方面作用:  (1)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2)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的形成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形成:(1)在封建社会末期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基础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2)商业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起了重要促进作用。(3)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  2.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1)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初步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2)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完全确立。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1.货币转化为资本和劳动力成为商品  (1)货币转化为资本  货币转化为资本发生价值增殖其原因就在于,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到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不仅能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它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创造出剩余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劳动者有人身自由。二是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  劳动力作为商品同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也和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能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从而能为它的购买者带来剩余价值,这对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2.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1)劳动过程  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具有以下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二是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2)价值增殖过程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以上,从而劳动力所创造的全部价值,超过了劳动力的价值,价值增殖过程就实现了,这就是资本价值增殖的秘密。所以,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3.资本的本质及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资本的本质  (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3)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就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二、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1.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2.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就是通过资本对雇佣劳动的支配,不断提高对雇佣劳动力的剥削程度来达到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  第一,剩余价值规律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  第二,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支配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  第三,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全部过程。  三、资本积累  1.资本积累的必然性及其实质  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大资本的规模,以便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占有不断增大的资本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2.资本积累的后果  (1)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有机构成,可用公式c:v来表示。  (2)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3)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就是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进行,必然产生两个对立的方面,即财富在资产阶级一方积累,贫困在无产阶级一方积累,形成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  3.资本积累的历史作用和历史趋势  用和生产社会化性质相适应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就成为资本积累发展的必然历史趋势。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一、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主要包括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民主制度等等,其中国家制度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  1.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  国体决定政体。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主要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形式。  (1)君主立宪制  (2)民主共和制  (3)专制独裁制  2.资本主义的政党制度:主要有三种类型,即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  3.资本主义的普选制度  4.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制度  5.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  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  2.利己主义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  3.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本章主要内容小结:  一、劳动价值论。阐明了劳动二重性、商品价值构成与创造、货币本质与职能、商品经济基本矛盾,以及价值规律等一系列重要经济理论问题。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商品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资产阶级革命初步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而资本主义制度的完全确立是通过产业革命实现的。  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通过雇佣劳动制度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是价值增殖过程,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资本积累必然造成大量失业人口和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  三、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民主制度等,其中国家制度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利己主义体现在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各个方面。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为实现其阶级专政服务的。  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主要内容:阐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资本流通和剩余价值分配的理论,可概括为:个别、社会、标准、形式。  重 点:资本周转及对剩余价值的影响;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的条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剩余价值的具体转化形式:商业利润利息银行利润地租。  难 点: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的条件;平均利润的形成;剩余价值的具体转化形式(特别是地租)。第一节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一、资本的循环  产业资本在其现实循环运动过程中,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即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与这三个阶段相适应,产业资本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二、资本的周转  1.资本周转和资本周转速度  2.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1)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2)生产资本的构成:依据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个部分。  3.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预付资本1年中的周转次数=1年中固定资本周转价值总额+1年中流动资本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额  4.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1)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量的影响  (2)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率的影响  预付产业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年剩余价值总量也就越多,年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反之相反。  第二节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一、社会资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  社会资本的运动即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核心问题是要在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社会总产品的各个构成部分是如何实现的。  二、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  基本实现条件:Ⅰ(v+m)=Ⅱc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可以引申出另外两个实现条件:  Ⅰ(c+v+m)=Ⅰc+Ⅱc    Ⅱ(c+v+m)=Ⅰ(v+m)+Ⅱ(v+m)  三、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  基本实现条件:Ⅰ(v+Δv+m/x)=Ⅱ(c+Δc)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这个基本实现条件,同样可以引申出另外两个实现条件:  Ⅰ(c+v+m)=Ⅰ(c+Δc)+Ⅱ(c+Δc)  Ⅱ(c+v+m)=Ⅰ(v+Δv+m/x)+Ⅱ(v+Δv+m/x)  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是商品生产过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2.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原因  经济危机之所以周期性爆发,其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  3.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阶段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  第三节 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1.生产成本: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总和,构成资本主义的生产成本。生产成本范畴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  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取得了利润的形态。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更加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  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1.利润率的形成: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就是利润率。  2.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三、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1.不同生产部门利润率的差别  2.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  竞争手段是资本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转移,结果导致平均利润的形成。  平均利润率=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总资本  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3.平均利润率水平的决定取决于两个因素:各个生产部门利润率水平的高低;社会总资本在各生产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  4.平均利润的本质  平均利润本质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体现着整个资产阶级剥削整个工人阶级的经济关系。这就表明,整个工人阶级和整个资产阶级之间的利益是完全相对立的。平均利润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第四节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一、商业资本的本质和职能  二、商业资本的作用  三、商业利润  商业利润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的来源是产业部门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商业店员也是劳动力的出卖者,他们虽然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但也遭受商业资本家的剥削。商业店员的劳动时间也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商业资本家是通过剥削商业店员的剩余劳动,来实现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的。第五节 借贷资本和利息  一、借贷资本的形成和本质  借贷资本本质是为了取得利息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二、利息和利息率  1.利息就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利息的来源,归根到底是生产部门的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这就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2.利息率:低于平均利润率高于零。  三、资本主义银行和银行利润  银行利润在数量上相当于银行资本家自有资本所获得的平均利润。银行利润的来源是生产部门的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银行资本家是依靠剥削银行雇员的剩余劳动而实现的。  银行雇员的劳动并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但他们的劳动也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在剩余劳动时间内为银行资本家实现银行利润。  四、股份公司  股份公司作为法人组织,其组织结构一般包括权力机构、经营管理机构、监督机构;与此相应,股份公司一般需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这三种机构和体系的具体组织形式,就是股份公司的股东会、董事会(包括董事会聘任的经理)、监事会。  资本主义的股份公司在本质上是大资本控制小资本的形式,也是大资本支配其他阶层货币收入的形式。  股票这种商品没有价值,但却有价格。股票价格实际上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股票价格与股息成正比变化,与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变化。  用公式表示为:股票价格=股息/存款利息率。第六节 农业资本和地租  一、资本主义农业中剩余价值分配的特点  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一部分以平均利润形式由资本家所占有,另一部分即超额利润,以地租形式缴纳给土地所有者。  二、级差地租  就是与土地不同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它是由农业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所构成的。  1.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  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土地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生产条件的差别。  2.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3.农业中的超额利润以级差地租形式从农业资本家手中转入土地所有者手中的原因  4.级差地租的源泉:是耕种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  5.级差地租的形态:级差地租第一形态(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第二形态(级差地租Ⅱ)。  三、绝对地租  1.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或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2.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资本主义农业中的土地私有权垄断。  绝对地租的源泉是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即超额剩余价值,绝对地租就是这部分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3.当代资本主义形成绝对地租条件的变化  四、土地价格  土地的价格并非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而是资本化的地租,即土地价格相当于能够取得这笔地租收入的货币资本。土地价格和地租量成正比变化,和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变化。  土地价格的计算公式是:土地价格=地租/存款利息率。  本章主要内容小结:  一、资本的循环和周转。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三种职能;资本周转和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二、社会资本的再生产。社会总产品及其分类;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过程、条件;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条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三、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的本质;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和超额利润。  四、属于价值的转化形式。商业资本、商业利润的本质和来源;借贷资本的形成和本质;利息的本质和来源;资本主义银行及银行利润;股份公司、股票价格;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土地价格。第六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主要内容:讲述垄断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特征和实质,阐明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发展进程的基本原理,可概括为三方面:垄断、全球化、地位。  重点:掌握垄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难点:理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第一节 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1.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  迄今为止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到垄断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以前的垄断主要是私人垄断,或称一般垄断,二战后出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垄断的形成:垄断是从自由竞争中产生的。  3.垄断组织的形成与发展:到20世纪上半期,较为重要的垄断组织形式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20世纪后半叶,垄断组织的形式又有较大发展,主要特征是混合联合企业的兴起。  4.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形成及其统治  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实行“参与制”实现的,在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个人联合”的方式实现的。  5.垄断和竞争:垄断产生后,竞争仍然存在。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目的不同,手段有了新的变化,激烈程度和后果大大超过了自由竞争阶段,范围不同。  6.垄断利润及其来源: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组织制定的垄断价格来实现的。垄断价格大体可分为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归根到底仍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结果。  (2)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原因:归根到底是生产力的发展。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调控  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总任务:促进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主要目标:保持经济的稳定和一定程度的增长,保持币值和物价的稳定,实现充分就业,保持国际国内收支的大体平衡等。  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方式与手段:经济政策、经济杠杆计划的指导,间接地引导私人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手段,主要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在个别时候、特定情况下,还可能出台某种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直接的干预。  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主要是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国民经济计划化实现的。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无论哪种形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其实质都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利益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利润而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形式,是资本主义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再生产活动中,代表垄断资产阶级总体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  2.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  (1)资本输出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主要方式还是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有两种基本形式: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  资本输出的影响。  (2)国际垄断组织的产生和发展  早期的国际垄断组织,主要是国际卡特尔,当代国际垄断组织的形式则以跨国公司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垄断同盟为主。  (3)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  第二节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经济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经济全球化是在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国际化与资本的国际化不断发展的条件下的必然产物。  2.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  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其内容包括很多方面,大体可从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三方面来考查。  3.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方面。  二、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及实质  1.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方面来分析。    2.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但它的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  工人的社会福利和生活水平虽然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他们作为受剥削的雇佣劳动者的地位没有改变。  目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它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已经发生了某些阶段性的部分质变。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资产阶级在推翻封建统治阶级的革命过程中,在资本主义最初的发展时期,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代替封建社会经济形态,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有其历史必然性。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它自己又会逐步演变为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制度,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迟早要为更新更先进的社会主义经济形态所代替,这同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及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决定了它的历史过渡性质。无论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内如何调整,只要这种矛盾存在,就有导向更高社会发展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的客观要求与趋势。  三、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往往要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一种私有制代替另一种私有制是这样,以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更是这样。会触及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必然会遭到阻挠和反抗。  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是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从而消灭延续了几千年的剥削制度。  本章主要内容小结:  一、垄断资本主义。竞争形成垄断,但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垄断是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特征。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的基本形式有资本主义的国有经济、国家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内外的结合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行对国民经济的干预和调控,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经济运行、缓和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各种矛盾。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局部调整和部分质变。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形成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其主要内容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在生产国际化、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各方面,较之自由竞争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发生了很多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三、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在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加强,这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形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终将为社会主义所取代。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曲折的、长期的历史过程。
/
本文档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第三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4~6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