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建安风骨和正始诗风(总)

2020-12-23 1页 doc 32KB 10阅读

用户头像 机构认证

壹笑先生

致力于服务广大学子、教师、社考人员等一份学习的资料!

举报
建安风骨和正始诗风(总)1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建安风骨即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建安时期文学的基本特点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的情感,在艺术精神上继承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形式上亦...
建安风骨和正始诗风(总)
1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建安风骨即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建安时期文学的基本特点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的情感,在艺术精神上继承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形式上亦带有鲜明的民歌风调。作品内容充实,意境宏大,笔调明朗舒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形成了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政治理想的高扬,对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现,浓郁的悲剧色彩,以及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对廊清天下的盼望,悲天悯人的情操配合建功立业的壮志,是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也即“建安风骨”的内涵。2“建安风骨”是人们对建安时期美学风范的一种概括。所谓建安风骨,是指作品的内在生气、感染力、语言表达上的简炼、刚健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风貌。建安时期,由于社会的动荡不宁,文人政治热情普遍高扬,因而他们的诗文创作大都形成了内容充实,感情充沛,雅好慷慨,梗概多气的特点,在艺术风格上又表现明朗刚健,骨力遒劲,这种充实的思想内容,富有感染力的情感及语言表现上的风健清新完美结合,就是建安风骨的基本内涵。忧时伤乱;悲叹人生短暂;渴望不朽的功业;悲凉慷慨;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离乱,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对建安风骨成因及其内涵的精确概括。3建安风骨建安时期文学风格的美学表述,具体来看包括思想和艺术两方面内容。又称“汉魏风骨”思想内容:真实地反映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的情感。艺术特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形成了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4刘师培把“建安风骨”为四个方面(见《中古文学史》):1.清峻。曹操以刑名法术治理天下,于鞍马间为诗为文,用辞简洁,词气峭厉,少引经典,直抒胸臆,所以文风清峻,给人一种利落大家的感觉。2.通脱。曹操马背上打天下,于生死之间体悟颇深,同时作为汉臣却终于取而代之,用敢于打破传统用来评价他丝毫不过。如《让县自明本志令》,用简朴的文笔把他一生的心事披肝沥胆地倾吐出来,具有政治家雄伟的气魄和斗争的锋芒。文中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些话是非曹操不能道的。这些都需要一种勇气或者说一种别样的人生态度,在他身上就表现为通脱大气,沉雄激荡。(“通脱”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通达脱俗,不拘小节。)3.骋词。建安时期思想束缚较少,诗人无不畅所欲言,力求充分表现自我,气盛词壮,无所不言。如曹植《薤露篇》说:“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4.华靡。在建安诗作中,华靡之风自曹植始,七子滥觞于后。如曹植《美女篇》模仿汉乐府《陌上桑》,但描写的细致和词藻的华丽,与《陌上桑》迥异其趣,正表现了这种倾向。这一方面体现了文学的自觉和自我艺术风格的形成,另一方面为后来的太康奢靡埋下了伏笔。5.悲凉。诗之独立为一种特殊文学形式时,从根本上讲就是悲伤的,沉郁的,悲愤才能成好诗。而且建安时代和汉武唐宗的国力国情完全无法相比,征战的意义完全不同。建安的战争叫做战乱,众人皆是乱世求生,苟且而已;汉唐时,“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和“天可汗”泽被天下,那才是真正的慷慨豪放,捭阖天下。那么,建安战乱中的乱世文学的基调可想而知。人民处在朝不保夕的惶惶之中,而这些诗人作为有机会和能力改变自身命运的人,他们的诗中充满了直面现实人生,积极建功立业的乐观,以曹植前期的《白马篇》中形象为代表,它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壮裂牺牲的爱国壮士的形象,充满豪壮的乐观的精神:“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但同时也难掩饰命运无常,人生短促的不安心理。如曹植后期名作《赠白马王彪》中“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就吐露了诗人在岌岌可危的处境中惴惴不安的心境。二、 “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文学史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时期的文学。在正始时期,政治的黑暗恐怖和玄风思潮之中,文人少有全其身者,所谓“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晋书·阮籍传》)。文人或放浪形骸,或寄情山水,借以逃避祸端;或曲折为文,借以发泄不满。文人政治理想落潮,建功立业之心为忧生之嗟代替,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正始诗歌以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忧生之叹为主题,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诗歌表现了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体现出正始诗风的独特面貌。指魏明帝青龙元年至魏元帝咸熙元年这段时期的诗歌。新一代诗人阮籍、嵇康相继出现,标志着诗歌告别建安诗歌进入一个新阶段,此时政治时局和玄风思潮是影响这时期诗歌创作的重要因素。曹氏与司马氏的明争暗斗到时当时政局动荡且黑暗,诗人们多是敢想不敢言,形成了沉痛委婉的批判风格,所以此时是个多是诗人们如履薄冰的忧生之嗟,并且由于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失望,转而追求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正始诗人多崇尚老庄,他们提倡玄风,所以他们在追求自然心与道冥的同时又将老庄的人生理想带入诗中,另一方面,玄学导致了此时创作的哲理化倾向。所以从整体风貌上看,正始诗歌以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忧生之叹为主题。最突出的特征是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区别1奋发昂扬的基调消失,个人的忧愤沉痛增多。建安文学(​http:​/​​/​baike.baidu.com​/​view​/​44520.htm"\t"_blank​)的昂扬的基调是对於建立不朽功业的渴望和自信。但是,也存在另外一方面,就是对于个体生命能否实现其应有的价值的怀疑。而正始文人面对远为严酷的现实,很自然的发展了建安文学中表现“忧生之嗟”的一面,集中抒发了个人在外部力量强大压迫下的悲哀。换言之,建安文学中占主导地位的、高扬(​http:​/​​/​baike.baidu.com​/​view​/​53213.htm"\t"_blank​)奋发、积极进取的精神,在正始文学中已经基本消失了。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此时的诗歌也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曹氏与司马氏的明争暗斗到时当时政局动荡且黑暗,诗人们多是敢想不敢言,形成了沉痛委婉的批判风格2用对人生哲理思考回避现实,充满哲理色彩 由于周围环境危机四伏,动辄得咎,也由于哲学思考的盛行,正始文人很少直接针对政治现状发表意见,而是避开现实,以哲学的眼光,从广延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来观察事物,讨论问题。也可以说,他们把从现实生活中所得到的感受,推广为对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的思考。这就是正始文学呈现出浓厚的哲理色彩。 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正始诗人多崇尚老庄,他们提倡玄风,所以他们在追求自然心与道冥的同时又将老庄的人生理想带入诗中,另一方面,玄学导致了此时创作的哲理化倾向。所以从整体风貌上看,正始诗歌以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忧生之叹为主题。最突出的特征是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
/
本文档为【建安风骨和正始诗风(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