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江苏大学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库

江苏大学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库

2020-03-09 2页 doc 77KB 31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DNSJDS

暂无简介

举报
江苏大学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库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库一.名词解释:65个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指导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理论武器。它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科学方法论。2.自然界:是指有内在联系的“过程集合体”。3.自然观:研究自然界、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形成的对自然界总体的、根本的看法。4.观察方法:指人们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感觉器官和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的仔细...
江苏大学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库
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库一.名词解释:65个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指导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理论武器。它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科学方法论。2.自然界:是指有内在联系的“过程集合体”。3.自然观:研究自然界、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形成的对自然界总体的、根本的看法。4.观察方法:指人们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感觉器官和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的仔细查看、记载、叙述自然界发生的现象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5.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利用一定的科学仪器设备,在人为控制的环境中,或特定的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检验的科学研究方法。实验:人们利用一定的仪器、工具,对研究对象加以人为改变以使精确认识研究对象。6.科学方法:科学认识的主体为了正确反映、复制客体,使用主观手段的总和。7.科学问题:科学研究过程中,科研主体在一定时代条件和背景下,提出的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中未解决的矛盾,它是科学研究的起点。8.科研选题:在科学问题的引导下选择和形成今后所要研究课题的过程。9.观察:有意识、有目的地感知研究对象的过程。10.实验:人们利用一定仪器、工具,对研究对象加以人为改变以便精确认识研究对象。11.科研中的机遇:科研中,特别是观察和实验中,由于某些意外和偶然发现,导致科学认识上重大突破的过程。12.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思维形式对研究对象进行间接认识的思维方法。13.:在思维中把研究对象分解为不同方面、部分、特点和属性。14.综合:在思维中,在分析的基础上,将事物的各个方面、部分和领域联系起来,形成对事物总体的认识。15.归纳法:从个别到一般,发现每个个别事物都具有某种属性和特点,形成一般结论。16.完全归纳法:对一个事物的全体对象进行概括后,得出的一般性结论的方法。17.简单枚举法:根据某一属性在部分对象中重复出现,从而对该事物做出一般结论的方法。18.演绎法: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即从已知的科学原理、结论出发,推知某一事物的本质或规律的方法。19.形象思维:具体反映事物形态形式的基础,通过形象联想和形象想像对事物本质认识的方法。可分为:形象联想和形象想像。20.形象联想:不改变头脑中已有形象,由已有形象推知研究对象的形象。21.形象想像:对头脑中已有形象进行加工、重组形成新的形象。22.直觉思维:不经过一定逻辑规定和思维程序,而直接把握事物本质。具有如下特征:a、认识产生突发性,无过多生理、心理准备。b、认识过程的突变性。C、认识成果的突破性。23.逻辑思维: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思维形式对研究对象进行间接认识的思维方法。24.创造性思维:思维对感性材料和已有知识进行思考时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约束,而是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思维方式。具有多种表现形式:想像、猜想、联想、幻想、灵感等。25.科学概念:表达同类事物共同属性的认识形式。26.科学定律:反映研究对象之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的认识形式。27.科学假说:依据一定的科学事实与理论对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作出推断性的认识。28.科学理论:经实践验证的正确反映研究对象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29.科学进化:人们的认识没有突破原来的理论框架,仅是对原有的补充、完善,无创新性理论出现。30科学革命: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重大理论成果之上出现全新的理论、观念或研究方法。31.技术改良:不改变原有技术体系,仅对其做出局部革新、调整,以提高原技术体系的功能。32.技术革命:人们对自然界认识取得重大成果,将成果用于社会生产引起整个技术体系的根本变革。33.范型:在前科学发展阶段,在众说纷纭中有一个理论独占熬头,终于被科学工作者所接受,这就是范型。34.范式:指对人们的科学认识活动起着指导和支配作用的理论框架或模式。35.系统: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按照一定的方式相结合,具有一定功能的整体。系统方法:把研究对象当作一个整体,研究要素之间,要素与整体之间,要素与外界之间关系的方法。36.开放系统:与环境既交换物质,又交换能量的系统37.非线形系统:把存在着自催化、正反馈的非线形相互作用的系统成为非线形系统。38.涨落:在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随机因素的影响下,系统的总量很难维持稳定,呈起伏状态。39.稳定:自涨落出现后,能保持或恢复自身状态的系统,这种对涨落的不变性就是系统的稳定性40.有序:事物之间有规则的联系。41.无序:事物之间无规则的联系。42.进化:反映一个事物在演化过程中性质有无序到有序,有低序到高序的过程。43.熵:度量无组织状态和混乱程度的物理量。44.耗散结构: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使系统形成更加稳定的结构。45.层次结构:若干要素经相关关系构成的系统,再通过新的相干性效应,逐级递进形成的层次结构。46.生态文化:面对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及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的压力,一些思想家出于对人类生存状态和前景的优患意识,结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成果,从深层次上反思人与自然的应有关系,提出了各种不同内容和形式的理论主张称为生态文化。47.何谓布朗克现象:是指一种理论虽已被实验所确证,但并不总能得到普遍承认,与此相反,被大量实验所否定了理论,也不总是被抛弃的现象。48.科学:就是正确的反映自然对象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49.技术:是人类为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历史劳动手段、工艺方法、技能体系的总称。50.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以科学技术为核心,所有的经济行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都依赖于知识的存在和知识的创新的新经济。51.知识体系:完整反映人类科学认识的知识体系。52.格式塔转化理论:同一事物形态的观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53.线性系统: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简单,是一种单值单向对应性关系。54.科学事实:就是人们通过观察、实验而获取的事实。55.科学问题:科学研究过程中,科研主体在一定时代条件和前景下,提出的科学理论与科学实践之间未解决的矛盾,它是科学研究的起点。56.科学概念:是在科学认识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57.人化自然:是人类实践手段所及从而变革了的那部分自然界。58.类比法:是根据两类现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类似或同一,推断它们在其它方面也可能类似或同一的逻辑思维方法;也叫类比推理。59、科学方法: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研究目的,完成特定研究任务而沿着正确的道路进行,实行的各种主观手段的组合。60、格式塔转换理论:同一事物形状的观察,不同人有不同的观点。61、环境:对一个系统产生影响,又不是系统构成部分的外部条件的总和。62、功能:在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上表现出来的能力。63、平衡系统:系统内部各个要素面临的条件,状态是相同的均衡的,无宏观的交换和交流关系。64、近平衡系统: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有差异,这些差异的相互作用是按线性关系表现出来的。65、远离平衡系统:系统内部所具有的条件、状态存在明显的差异,有交流、交换,是系统进化的条件。二、简答题:33个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思想是什么?答:(1)自然观:以各种不同形式相互转化为中心和流动循环的自然观。(2)科学技术方法论:以实验和假说相结合的辩证综合方法论。(3)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的构成因素,它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杠杆。2.系统进化的条件和根据是什么?答:从外部获得物质、能量和信息是系统进化的条件、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是系统进化的依据。3.科学假说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及提出的原则?答:作用:a、对人们的认识具有导向作用。B、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C、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媒介。D、各种假说之间的争论有利于科学认识的深化。提出原则:a、解释性原则:对某一研究领域中的所有现象进行合理解释。B、对应原则。C、简单性原则。D、可检验原则。4.怎样理解自然辩证法各项科学内容间的相互关系?答: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有3个部分: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1)它们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反映了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观与社会历史观在自然实践基础上的统一性。(2)自然观和自然科学是对自然界的反映,自然观和科学观决定科学方法论,自然观导致科学观的产生。(3)科学观对自然科学具有指导作用,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可提升为科学观。(4)自然观指导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制约着自然观。(5)科学方法论既推动自然科学的研究,又推动认识改造自然界。5.辩证法的基本思想?答:(1)从辩证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发展规律出发,主张物质是运动的,各种运动形式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主张以科学知识为基础并在科学思想的高度上进行哲学抽象-自然观。(2)主张以科学社会学和技术社会学的研究为基础,进而对科学技术与其他社会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做价值论分析,和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外部动力及其社会控制进行研究,寻找出科技、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科学观。(3)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出发,着力研究在科学技术活动中普遍使用的各种方法起作用的条件、制约因素以及它们的总体结构,概括和总结当代科学和技术研究活动进行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抽象,形成对科学技术活动的系统认识-科学方法论。A、自然观:以各种不同形式相互转化为中心和流动循环的自然观。B、科学技术方法论:以实验和假说相结合的辨证综合方法论。C、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的构成因素,它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杠杆。6.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一切僵化的东西融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是发展的、变化的。7.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产生的直接理论前提是什么?(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科学前提是什么?)答:(1)十九世纪具体科学的发展成就是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产生的科学前提。(2)德国的古典哲学和黑格尔的辩证法是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产生的哲学前提。8.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是什么?答:二者的区别:(1)研究对象不同:自然辩证法以科学技术本身为研究对象,自然科学则以天然物或人工物为研究对象。(2)研究目的的不同:自然辩证法探究科学技术活动中运用什么样的方法研究世界以及这种方法的有效性,探究科学技术究竟在社会生产和社会活动中发生了什么效应以及这种效应的价值。自然科学则通过抽象揭示研究对象如何存在、如何演化、进而对它们进行理论解释和行为预测。二者的联系: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以自然科学的成果为基础,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成果反过来又对自然科学的研究起指导作用,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9.近代自然观的缺陷是什么?答:(1)机械性。它认为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早在空间上并列,没有时间上的发展。从根本上否认事物的矛盾,否认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2)形而上学性。以机械运动、力学尺度一切,看不到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从而否认自然界各种运动形态间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10.进化和退化的关系是什么?答:区别:进化使反映一个事物在演化过程中性质由无序到有序,由低序到高序的过程,在系统进化的过程中,系统的特点、属性增多,适应环境能力增强、系统结构优化。退化是反映一个事物在演化过程中性质由有序到无序,由高序到低序的过程。在系统退化的过程中,系统的特点、属性减少,适应环境能力减少,系统结构恶化。联系:进化和退化是系统演化过程的两个相反的方向,它们相互包含(即进化中包含有退化,退化中包含有进化)、同时并生(即一个系统进化以另一个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消耗为基础)、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进化和退化和相互转化)。11科学假说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及建立科学假设应遵循哪些原则?答:作用:A对人们的认识有导向作用,B是通向科学的桥梁,C激发创性思维的媒介,D各种假说之间的争论有利于科学认识的深化。原则:A解释性原则:提出假设不能和研究范围内被检验的事实相冲突。B对应原则:假设与以知的科学定律与理论的关系,提出假设和原来的理论想冲突,但假设不能和原来事实中真理相冲突,新假设要包容或解释原有理论,把原有理论作为新假设的特例包含在其中。C简单性原则:好的假设尽可能要有逻辑上的简单性,建设尽可能以少的初始条件或公里,而要尽可能符合客观现象。D可检验性原则:提出假设必须在观察或经验上加以检验的,就能判断它是否具有真理性。12.观察与实验的区别与联系?答:区别:(1)观察是在自然发生条件下或重复出现情况下时行的,被观察对象没有受到直接的变革作用和人为介入而呈现为自在状态:而实验方法是在人为控制或模拟对象的特定条件下时行的,它是比观察更具有能动性的科学实践活动(2)观察认识主体采取的方法之一是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客观事物,由于受观察者的经验和主观意志,难免会使得的结果有局部性,而实验方法人为控制研究条件,能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联系:(1)二者都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获取科学事实的研究方法。(2)都可借助于科学仪器。(3)都有可能具有可重复性。13.科学思维的方式有哪几种答:科学思维的方式分为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两种方式。前者又可分为分析与综合和归纳与演绎,后者又可分为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14.归纳与演绎的关系答:归纳和演绎二者都是对立统一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A,思维程序不同,归纳的前提是个别事物,终点是一事物。演绎相反,B,前提与结论关系不同。归纳前提范畴,结论大。演绎前提的范围大于结论。C,结论的必然性不同,归纳法的结论无必然性,演绎法有。联系:演绎必须以归纳为基础。归纳必须以演绎为指导。由于人们认识事物是由个别到平常,由平常到个别,所以从个别中归纳出平常,由平常知道个别。15.分析与综合的关系答:分析是在思维中把研究对象分解为不同方面,部分,特点和属性.综合是在思维中在分析的基础上,冼将事物的各个方面,部分和领域联系起来,开成对事物总体的认识,分析形成对研究对象局部的深刻认识。综合形成对事物整体的全面的认识。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对分析起指导作用。16.科学和技术的区别与联系。答:区别:⑴任务与使命不同,科学是揭示,去认识、解释自然界,说明外部自然界,形成新的概念定律原理方法;技术是改造,去用什么的手段,什么样的方法去改造自然界,形成新产品,发现新材料,选择一种新的生产方法。⑵存在状态不同,科学是主观性和意识性,在书籍上和头脑中存在。技术是客观性和物质性,物质工具,工具体系,规则方法。⑶社会需要的关联程度上不同。科学是长远的,根本的,长久的,即关联程度弱一些;技术与社会需求的关联程度比较紧强。⑷评价方式不同:科学用真理性,是否与理论相符。技术是效用性,是否满足社会的需要,是否满足实际需要。联系:⑴科学是技术的前提和基础。⑵技术是一种科学的发展,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17.科学性认识的特征是什么?答(1)真理性。科学性认识要正确反映研究对象。(2)深刻性。科学性认识要正确反映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3)实证性。认识成果要能为实验所证明,理论体系要经得起实验,观察验证。(4)系统性。科学性认识要整体反映揭示研究对象。它是完整的理论整体。18.科学认识活动的基本构成是什么答:(1)科学认识的主体:它是一些活动的承担者和进行者。是具有一定知识经验,方法技能和价值观念的人(2)科学认识的客体:科学认识的对象,指进入人的认识范围与科学认识主体发生关系的哪部分自然对象,是否能成为科学认识的客体取决于自然对象是否时入人的认识范围,它不是既定的,也不是自然生成的。(3)科学认识的中介。指科学认识中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各种条件和因素,最主要的是工具,仪器,和语言符号19.科学认识的总体结构是什么答:选题---收集材料(观察和实验)----思维加工(概念,定律,原理,推论,假说)----验证(逻辑分析,实验)---科学理论建立20.科学发展的形式有哪几种?答:科学概念与科学定律、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A科学概念:表达同类事物属性的认识形式,是连接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桥梁,是全部理论体系的支撑点。科学定律:反映研究对象之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的认识形式,在逻辑表达上是全称性判断,表现为概念之间的一种关系。B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科学假说:依据一定的科学事实与理论,对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作出推断性的认识,具有如下特征:⑴科学性,在任何假说不是主观猜测,而是以科学事实和理论为基础。⑵假定性,真伪性不能立即判定。科学理论:经实践验证的正确反映研究对象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既有如下特征:⑴真理性:正确反映研究对象本身。⑵普适性:揭示、说明某一研究领域中的所有事实。⑶系统性。21.科学方法的分类和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是什么?答:分类:(1)专门化的分类方法,应用范围小,一些特殊的分类方法:(2)较为普遍的方法。同一领域不同学科可应用的方法:(3)平常的研究方法:普遍的,在一切学科领域都可应用的方法。作用:(1)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2)是科学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基础,(3)科学方法使科学认识化和程序化。22.科学发展的模式有几种,各有何优缺点答:科学发展的模式有三种。(1)“平滑--积累型”。优点:正确解释科学进化,反映了人们认识发展的趋势。缺陷:未解决科学革命问题。(2)“猜想---反驳型”。优点:A,提出科学理论提出的多元径。B,在科学认识中表现出怀疑一切,否定一切的态度。C,突出科学认识中科学革命的作用。缺陷:A否认通过逻辑方法提出科学理论。B否认科学进化。C否认客观真理存在,在认识上陷入了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3)“范式转换型”。优点:A完整反映了科学进化和科学革命的统一。B注重了科学认识中的社会因素缺陷:A把范式看成非理性因素,忽视了理性,逻辑因素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B割断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23.什么是科学事实。有何规定和要求,在科学认识中有何作用,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是什么答:科学事实是人们通过观察和实验而得到的经验性事实规定:(1)表述方式是个别性陈述,判断,(2)科学事实应可重复核实,(3)科学事实应准确,精确。作用:(1)建立全部科学理论有基础。(2)验证全部理论的标准。获取方法:观察,实验。观察是有意识,有目的地感知研究对象的过程。实验是人们利用一定仪器,工具,对研究对象加以人为改变以便更精确认识研究对象。观察的基本原则是:(1)客观性。(2)全面性(3)典型性。科学实验能够简化,纯化研究对象,强化研究对象,能加速或延缓研究对象的发展过程。24.什么是科学理论,它有什么特征答:科学理论是经实践验证的正确反映研究对象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特征:(1)真理性:正确反映研究对象本身。(2)普遍性:普遍适用性,揭示说明一个研究领域中的所有事实。(3)系统性25.稳定和涨落的关系答:(1)稳定状态对涨落的不变性。对稳定状态来说,涨落将收敛,平息。在这种情况下系统变得起来越无序,即熵增大(2)稳定与涨落的可变性。稳定与涨落的矛盾统一是实现于一定的不变之下,当涨落达到一定的程度时,系统原有的相互作用可能被新的相互作用结构代替,原来的稳定状态可变为不稳定状态,为样的结构正是新特种出现的必然条件。26.科学问题产生的途径(来源)?①科学理论与科学实验之间矛盾。②科学理论自身的矛盾。③理论之间的争鸣与讨论。④社会需要与现有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27.科学假设的作用?①科学假设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②科学假说是激发思维创造性的媒介。③不同假说的“争鸣”有利于学术繁荣。28.系统的基本规定?①系统是由要素构成的②要素之间的结合方式叫做系统的结构③系统的功能受要素、结构的影响④环境对系统产生作用,但不属于系统的组成部分29.层次结构及其特点?答:层次结构:指若干要素经相干性关系构成的系统再通过新的相干性关系而构成新系统逐级构成的机构关系。这种关系中,参与构成的系统称为低层系统,构成后的称作高层系统。基本特点:(1)低层系统对高层系统具构成性关系,低层系统必须是高层系统的够曾部分,高层系统须以低层系统作为存在基础。同结构内部的分层排布现象不是层次结构。(2)同一层次的系统之间存在着相干性关系,由于此关系的存在才导致了纵向层次间质的差异。随每一新物质层次的形成,总会有新物质和新功能的出现,只有通过相干性关系,它们才能结合起来构成高一级的系统。33.系统要素、结构和环境对功能的影响。答: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特定关系,形成一定的结构。功能是由结构决定的,功能在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系统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要素、结构、功能和环境,都是完备地规定一个系统所必需的。这几种规定之间存在如下基本关系,系统地功能依赖于其要素、结构和环境。要素性质的变化,结构构型的变化,环境条件的变化,都会影响系统的功能表现,甚至导致系统的质变。四、论述题:21个1.P1-TT-EE-P2的主要思想?答:P1-TT-EE-P2是证伪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其主要思想为:答:P1-TT-EE-P2是证伪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其主要思想为:A、科学不不是从实验和观察开始,而应从科学问题开始P1,科学研究的起点是其中存在的问题.B、研究者通过自由思想来寻找一种解决问题的理论模型,-假说式理论TT。C、然后验证这种理论,但观察实验的事实如果与理论相符,却不能证明假说或理论的正确性、一般普遍性,观察实验的事实虽然不能证实,但能伪证,不能被证伪的理论就不能叫做科学理论,波谱认为不能被证伪的理论或假说是形而上学的理论,证伪反而预示着理论的普遍性越大,理论的精确性越大。D、通过证伪,能再发现新问题,证伪速度越快,频率越高科学发展速度就越快。2.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的内容是什么?答: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是前科学-常态科学-危机-革命-新的常态科学。其具体内容为:(1)前科学:随着科学的演化,许多概念在准科学的后期逐步稳定下来,有些概念又综合形成新的概念。科学工作者对他们所从事科学工作的原理,甚至包括看法是完全不一致的,经常发生争论,有多少科学工作者,就有多少种理论,所以每个人都必须证明自己的工作是正确的,但是谁也取代不了谁。(2)常态科学:指正常条件下的科学。它是一种高度累积性的活动,在已有科学框架内不断地扩展研究领域,发展新体系。它的主要任务不是创建新理论,而是增加已有理论规范的新案例,这就要有付出发现新事物的代价。在前科学的发展阶段出现了范型,标志这这一门科学的发展成熟。在范型支配的科学研究,要做事实和理论两方面的工作,库恩认为在事实方面,一是要提供科学事实的精确性和可靠性。二是确定可以与范型理论的预测直接做比较的事实;在理论方面,一个范型包含着对宇宙本性的一种看法,理论有普遍意义。但是另一个方面,范型又是从一组现象种提出的,实际应用的数量并不大,这样的差距要由常态科学来弥补。在常态情况下,范型只能被另一种新的理论所取代,而不能仅靠经验把它撤销。范型规定了科学行为准则,它不但提出了难题,而且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既是按此方法解决难题失败了,库恩认为这不是范型的失败,而只能是人的技术问题。所以,科学家应当相信范型,并对自己从事的工作进行细致的研究。(3)危机:在常态下,还有按范型提出的方法确实解决不了的问题,这就是反常。但出现反常不是危机,只是在一定的特殊条件下,反常才能破坏范型。范型在这样的情况下排除不了这种打击(即不能为原有的范型所容纳),这就出现了危机。(4)革命:在危机情况下,常态科学家进行争论,并对原来的范型不满,力求寻找新的范型,但新的范型就会使危机更加严重。所以,库恩认为新的范型和旧的范型不相容就会出现革命。(5)新的常态科学:革命使科学进步不可缺少的,随着新的知识体系的形成,新的常态科学就会产生。3.为什么恩格斯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设”?答:(1)恩格斯这句话包含着科学理论和科学假设的关系。科学理论使经实践验证的正确反映研究对象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假说使依据一定的科学事实与理论对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做出推断性的认识。科学理论往往是在科学假设经受检验的过程中发育起来的。科学理论和科学假设是科学认识中更为综合的两种认识形式。(2)自人类的诞生起,人类就没有停止过对自然界的认识思维力,每一个阶段的认识成果都首先是以假设的形式凝结起来的。正因为如此,重要的假设的提出(不论尔后被确定是否正确),往往代表着科学理论的发展趋势,影响着科学理论的发展方向。(3)自然科学的发展经历了科学概念、科学定律以及最后上升到科学理论,这首先是经过了一个长期的思维过程,科学假设无疑在科学观察和实验中起了先导和桥梁的作用。另外科学假设中的猜测部分是学术思想最活跃的部分,有利于通过学术争论,活跃人们的思维,促进科学理论的完善。4.结合实际研究,设计科学选题的程序和基本原则?答:在“九五”期间,我和课题组其他成员从事了国家林业局一个重点推广项目-“杜仲丰产专用肥加工及应用技术开发”的研究工作,该项目的实施充分地体现了科学选题的程序和基本原则。(1)需要性原则。我省陕南杜仲栽培面积大,达20余万亩,尤其是汉中的略阳和宁强两县是我省杜仲主产区。但普遍存在着给杜仲不施肥或很少施肥的粗放管理现象,导致不少树由于缺乏营养而成了“小老树”。进而影响杜仲皮、叶生物量,经济效益得不到很好地发挥。所以,根据这一生产实践的需要,我们查阅了国内外对杜仲的研究现状,拟定了研究方法、目标和可行性分析,预算了研究经费,并向国家林业局递交了立体报告。(2)可行性原则。从事这个项目,我们具备以下几个有利条件:a、国内对杜仲的相关研究内容广泛,对我们有很好的借鉴作用。B、我们的技术力量强,在课题组中有多年从事林业、土壤农化、肥料加工的人才。C、我校先进的分析仪器和专用肥厂生产设施,为实现这项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为此,在立题后,请有关专家进行了论证,获得了专家和国家林业局的认可,并划拨了研究经费。(3)科学性原则。本项目根据杜仲对营养元素的选择性吸收,采用二因素三水平和最优饱和D科学设计方法,进行盆栽和大田试验。通过观察,获得大量的试验数据,经过加工整理、分析、综合、确定了杜仲专用肥配方。(4)创新性原则。A、提出磷素是影响杜仲生长的主导因子。B、提出氮、磷最佳比例。(5)效益性原则。每亩投资87.7元,比不施肥亩净增收入511元。而且取得了明显的生态和社会效应。5.试述科研选题的意义、步骤和遵循的原则是什么?答:科研选题是在科学问题的引导之下选择或形成今后研究课题的过程。(1)意义:a、在研究中有战略意义;b、科研选题决定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包含了今后的研究内容。C、决定了今后研究中应该运用的知识和手段。(2)步骤:a、选题意向,思维倾向和初步打算。B、文献调研与实际考察。1了解有关选题研究状况。2了解有关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作为自己研究的基础。C、初步论证。D、立题。(3)遵循的原则:a、需要性原则。选题应满足某种需要以判断选题价值。1理论需要。为理论发展做出贡献或创新。2实践需要。能为现实生活或实践提供理论参考,满足社会需要。B、创新性原则。科研劳动是创造性劳动,其本质在于创新。所以,应力争第一次涉足,第一流水平,第一流质量。创新包括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方法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C、科学性原则。选题以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为依据,一个选题不能与先前被反复证明了的理论发生矛盾,还要以事实为依据。D、可行性原则:1主观方面:科研人员的能力、个人品质、知识结构、分工协作人事关系。2客观方面:仪器、设备、图书情报、经费来源。E、需要性原则。选题既能使研究工作顺利进展,又能取得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也就是要求用最少的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好的效益。6.试述科学问题的特征、结构、分类、来源?答:特征:(1)时代性:任何科学问题的产生都是时代的产物,同一问题不同时代简答深度不同。(2)真正的科学问题在当时的一系列条件下可解答。结构:(1)问题域。所提问题属于哪个领域的问题。(2)求解目标。所提问题对研究对象的认识程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3)应答域。解决问题所用学科知识。分类:(1)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2)一般性问题与关键性问题。(3)常规问题和反常规问题。来源:(1)科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理论产生后具有保守性和收敛性,但人类活动是不停息的,若人们在实践中发现某种事实与理论不相符,就必须提出科学问题。(2)理论自身的矛盾。如果某种理论通过人们分析可推导出两种相反的结论,且每种结论都可用事实证明,说明原有理论有缺陷,对其弥补即可提出科学问题。(3)各种理论之间的争鸣与讨论。对同一种研究对象,研究者知识结构、研究手段、研究方法不同,可提出不同结论。(4)社会需要与技术手段的矛盾。7.科学技术发展的形式和动力是什么?答:科学发展的形式有:科学进化和科学革命。技术发展的形式有:技术改良和技术革命。科学发展的内部动力有:(1)科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2)科学理论自身的矛盾。(3)不同学说之间的争鸣与讨论。技术发展的内部动力有:(1)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2)各种不同技术之间的矛盾。社会诸因素对科技发展的影响:(1)经济对科学技术的作用。A、经济需要是科技发展的主要动力。B、经济支持是科技发展的基础。C、经济竞争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刺激力量。(2)政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A、政治、法律、制度决定科技发展方向和规律。B、科技体制是政治对科技发展影响的中介。C、战争对科技发展有促进作用。(3)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教育决定科技队伍的数量、质量以及为今后科技发展提供后备力量。(4)文化中哲学思维方式、伦理道德对科学研究起重要影响。8如何验证科学发现?程序、步骤和方法是什么?答:验证科学发现就是对科学发现进行真理性评价的过程及其结果。对科学发现进行验证的方式主要有两种:逻辑判定和试验验证。(1)逻辑判定:是指通过逻辑分析来判断发现的真假,具有前验性质。其主要内容为:发现的过程是否违反逻辑,逻辑过程是允许的,非逻辑过程是不允许的;发展中是否蕴藏着逻辑悖论的发现不可能自洽;推论过程中是否出现与已确定的事实或理论有明显逻辑矛盾的环节,如果出现这种环节而又不能证明先前确认的事实和理论有错误,那么新做出的发现就难以被接受。(2)实验验证: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取得经验事实,并用以前科学发现进行对照,以判别发现的真伪。对于事实性假说可通过重演、复核和观测等进行检验。对于全称形式出现的科学发现,要用实验验证与逻辑判断相结合的办法进行验证。从前提推出个别命题,对个别命题进行实验验证,以达到对前提验证的目的。两种结果:a、确定型:个别命题的正确性越高,一般结论的可靠性也越高。B、证伪型:从一般前提推导出个别结论,发现个别结论不正确,说明一般命题不正确。C、判决性实验:对某一研究对象由于主体的某些原因,提出不同假说,设计一种试验可在不同假说中进行选择,判定哪种假说不正确。9.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王有文)答:这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个科学论断,再一次肯定了科学技术是属于生产力的范畴,而且从量上第一次阐明了科学技术存在于现代生产力中。(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诸要素中重要因素。劳动在生产中起决定作用,劳动者能力不仅决定体力,而且决定于劳力,它会创造出更多的使用价值。20世纪科学发展,劳动者技能也在发展,科技人员为主体劳动,以电子计算机控制的机械体系成为主要劳动者。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科学技术放大生产诸要素,从这个意义上,科学技术已上升为生产力第一位。(2)科学技术的明显超前性。过去是生产技术科学,现在是科学技术生产走向一体化生产的发展(特别是较大幅度的增长)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超前发展。(3)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驱动力。表现为a、产业高层次化,第三产业逐渐成为主导产业。B、产品科技含量高密化,生产周期缩短。(4)高科技及其产业的崛起和发展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体现。A、高科技及其产业可以促进劳动生产力大幅度提高。B、高科技产业的每一个突破都会带动一大批产业的发展。C、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改变了传统产业的发展,使传统产业换了面貌。10.试述当代科技与经济的关系?答:经济需要时科技发展的主要动力,经济支持科技发展的基础,经济竞争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刺激因素。(1)科学技术并入社会经济系统,能有力促进生产力要素及其结构的变化,可以更新、优化社会生产力要素的结合,导致社会生产体系的创新;能有力促进社会基础结构和经济环境的改善。使社会劳动生产率得到全面提高,从而显著地创造出较多的经济价值。(2)社会的经济的支持是科学技术发展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社会的经济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的推动力量;社会的经济竞争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刺激因素。(3)经济的发展、生产的发展,还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课题、试验材料和新的实验工具及设备手段,为科学技术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总之,当代科技进入社会经济系统,体现出了它的巨大的生产力功能,能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支持、经济需求和发展,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动力和更广阔天地。11.为什么说系统观念是可以对各种自然界作统一理解的观念?12、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科学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答:⑴人与自然的二重化趋势:积极性——消极性。自然界存在着再生能力,能及时地吸收,净化,转换人类对环境造成的有限影响。⑵人与自然的不协调问题。A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使掠夺强度增大,资源严重短缺,包括再生和非再生资源。B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水、土壤等受到人类生产生活的污染。C生态失衡,水土流失、土壤退化、肥力下降等。人与自然不协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人对自然规律揭示不够和认识不足的原因,也有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的总需求量超过自然界的承受能力。人类要生存、要发展、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根本上说还得依赖于人工自然的不断拓展。人工自然作为人类变革自然的实践活动的直接体现,既是造成人和自然矛盾的之间根源,又是用来协调人与自然矛盾的直接手段。⑶协调措施:A建立人与自然相依存的整体观念(泛爱万物天地一体),B利用现代科技对自然界进行修复、重建,C建立社会规范,实行行为控制,如法律条纹、法律制度;道德伦理、生态伦理。13、怎样理解自然辩证法各项科学内容间的相互联系?答:内容:A、自然观:研究自然界、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形成的对自然界总体的看法。包括自然界得起源、演化、存在方式。是以各种不同形式相互转化为中心和流动循环的自然观。B、科学技术方法论:以实验和假说相结合的辨证综合方法论。提出科学问题,选题,依据题目收集材料,分析材料,提出观点,进行对观点的验证、鉴定。C、科学技术观:对认识自然界的成果形成一种看法。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的构成因素,它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杠杆。关系:A它们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反映了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观和社会历史观在自然实践的基础上的一致性。B自然观和自然科学是对自然界的反映,自然观和科学决定方法论,自然观导致科学观的产生。C科学观对自然科学有指导作用,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可提升为科学观。D自然观指导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制约着自然观。E科学方法论既推动自然科学的研究,又推动认识改造自然界。14、学习辩证法有何重要意义?答:(1)提高哲学修养,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是提供给我们关于自然、自然科学总的看法、总的观点,是任何科学无法代替的。(2)能够使我们获得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知识。(3)学习自然辩证法可以使我们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拓宽思路,增强科学创新力(4)有利于理解、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5)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15.为什么说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为什么自然辩证发的创立与发展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答:(1)18世纪未19世纪初的社会生产力发展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提供了历史背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从18世纪60年代起始于英国的第一头次技术革命和继之而来的产业革命,既向科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科学提供了新的事实,更为科学提供了新的交流方法,从而使科学在19世纪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影响深远的一些重要发现,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2)19世纪的自然科学成就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提供了科学前提。如在天文学上,1755年康德和拉普拉斯(1796年)分别提出的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去假设。在地质学上,英国科学家莱伊尔1830年发表“地球演化学说”,在物理学上焦耳发现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从而动摇了形而上学的基础,在化学上1824年由维等人合成尿素,在生物上,1838年施旺提出细胞是生命的基本结构单位,1958年达尔文创立特种起源论,对于这些重要的发现,恩格斯经过反复研究,从自然观的高度提出了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的学说。恩格斯关于运动形式的学说把蕴含在当时诸多科学发现中的思想精华作了概念性升华,从而提供了一种观察研究自然的哲学方式(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凤随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在不断完善,恩格斯创立的自然辩证法毕竟是19世纪的产物,其中的一些表述已过时,有些表述不包括科学发展的新成就,这就要求我们在新条件下发展恩格斯的观点,以自然科学的成果作为发展恩格斯自然观的基础,开成新自然观,对新的科学技术方法加以概括,提升补充到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方法论中,开成新的方法论,总结科学技术发展的自身规律与社会发展的多元互动关系,形成新的科学技术观。综上所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2.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点是什么?3.简述人类自然观的发展过程?答:人类自然观的发展经历了5个过程。(1)原始宗教自然观(2)古代朴素的自然观。(3)宗教神学自然观。(4)形而上学自然观。(5)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16、为什么说系统观念是可以对各种自然界作统一理解的观念.答:A自然界的每种事物都个成系统。B有些事物虽然由于人的认识水平暂时还难以认识,但它是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一种客观存在。1、为什么说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答:A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社会生产力发展为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的产生提供了历史背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从18世纪60年代起于英国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和继而来之的产业革命,既向科学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科学提供了新的事实,更为科学提供了新的交流手段,从而使科学在19世纪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更深远的一些重要发现,为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B19世纪的自然科学成就是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提供了科学前提。如在天文学上关于太阳系的星云假说,地质上的能量守恒,化学上的尿素合成,生物学上的细胞的概念提出和进化论的诞生。对于这些重要的发现,恩格斯经过反复研究,从自然观的高度提出了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学说,恩格斯关于运动形式的学说把蕴涵在当时诸多科学发现中的思想精华作了概念性提升,从而提出了一种观察研究自然的哲学方式。C辨证唯物注意自然观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在不断完善,恩格斯创立的自然辩证法毕竟是19世纪的产物。其中的一些表述已经过时,有些表述不包括科学发展的新成就,这就要求我们在新条件下发展恩格斯的观点,以自然科学的成果作为发展恩格斯自然观的基础,形成新的自然观,对新的科学技术加以概括、提升补充到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方法中,形成新的方法论,总结科学技术发展的自身规律与社会发展的多元互动关系,形成新的科学技术观。17.简析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答:部分指整体中各种要素和各种关系,而整体指构成事物诸要素和关系的总和。部分可以是整体中某一个要素,也可以是某些要素的综合,部分是构成整体的基础,同时又受到整体的制约。18、怎样理解层次结构是更加稳定的结构。答:A层次结构的个部分本身就是稳定的系统。因为系统中许多相干性关系都造成稳定状态的出现。但这种稳定性随时会受到涨落的影响,由此可产生不稳定、渐进稳定和稳定状态三种情况。不稳定状态在现实中也很难观察到,而渐进稳定状态和稳定状态,能在一定范围内收敛涨落或把涨落限制在许可的范围内。由它们所表征的系统属于稳定系统。当然,稳定系统并不是不变的系统,只要变化本身保持不变,系统就是稳定的。B层次结构的特点决定了它具有更加稳定的机构。在层次结构中个层的结合度彼此不同,其一般趋势是,随着层级有低到高推进,结合度也由大到小递减。这也意味着上层系统存在的范围较下层子系统狭小,或者说低层系统结合度大一些,它们可以存在于高层系统之前,成为孕育高层系统的稳定中间形态,即使在高层系统解体的情况下,低层子系统的稳定性也不一定丧失,有可能在稳定的低层子系统的基础上重新建立新的构型,出现构型变化过程中的稳定转变。19、如何理解物质运动不灭原理。答:A物质不灭揭示了不同运动形式间存在着统一性,主要表现在低层次系统的运动形式可以向高层运动形式递进相干、递进分解。各种运动形式间可以相互转化,在转化中存在着质和量的对应关系。B物质不灭不能仅仅从量上出发,而且应该从质量上去理解,在量上不灭有守恒关系,在任何一个可以量度的系统内,运动的量总和保持不变。C运动在质上的不灭指运动形式转化的能力是无限的,这种转化能力和实现转化的条件也是运动着的物质所固有的,换句话说,就是没有哪种运动是最初的运动形式或没有哪种运动是终极的运动。只要具有一定条件,任何一种运动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D运动转化在量上守恒,在质上不灭,按此原理可把世界看成是永恒运动的物质世界。20、为什么说自然界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答:A整个自然界的发展是由一系列转化过程构成的集合体。按照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观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各种运动形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我们可以把运动看作是时间和空间内的位移变化,运动要有一个过程,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发展其实就是在一系列运动过程中实现的。B自然界的组成是由一系列过程构成的集合体。自然界是建立在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演化过程集合体中。我们今天说的各种天然气、煤炭、矿藏等都是经历了不同的漫长地质年代演化过程形成的,人工自然已纳入社会生活之中,成为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正常的内部支撑条件,随着社会的进步,也就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工自然的疆界也在扩张,出现了地球上人工物和天然物的复合。如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不同生态系统内部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就是一个个过程的集合体。21、举例说明推动自然界演化发展的动力在于自然界中。答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生存着和消失着,推动自然界演化发展的动力在于自然界之中,按目前公认的假说,以宇宙的起源和演化为例。从上述演化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自然界内部为其提供了动力。(1)宇宙的起源:按照伽莫夫的大爆炸宇宙说和弗里德曼的暴胀理论学说,宇宙起源于100-200亿年的一次大爆炸中,在1秒钟宇宙时,宇宙温度达到100亿度,在上升到1%秒时,宇宙温度达到1000度,爆炸时间持续了10-32秒,体积扩大了1050倍随着宇宙不断膨胀和降温,真空发生一系列相变,在爆炸的10-11秒时,发生超统一相变,引力首先分化出,但强相互作用,电磁作用和弱相互作用仍不可分化,夸克和氢子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分化,仅质子,正电子出现,大爆炸10-10秒时,弱相互作用和电磁作用分开,宇宙开始形成。(2)宇宙的演化:分3个层次。A,基本粒子形成阶段:当宇宙时为10-4秒时,最活跃的进行相互作用的离子时强子时代:当宇宙时为10-2秒时,宇宙进入轻子时代,宇宙中以电子、中微子成分存在。B、辐射阶段和核合成阶段:从宇宙时1秒钟到宇宙产生1万年,宇宙演化一是辐射占优势,另一个是当宇宙温度下降到10℃,宇宙时3秒时,开始进行核反应,合成化学元素如氢、氚、氘等。C、实物阶段:当宇宙时到1万年时,温度大约下降到1030,此时自由电子开始被原子核所俘获,形成稳定的原子自由电子消失,事物和万有引力开始在宇观领域起主导作用,于是在宇宙中形成了稀疏的气状物质。大约在宇宙时70万年形成原始星系组,宇宙时为50亿年时形成一个恒星。
/
本文档为【江苏大学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