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国文化通论课件)第三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上古、殷商西周)

2021-01-15 111页 ppt 6MB 107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平平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国文化通论课件)第三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上古、殷商西周)(中国文化通论课件)第三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上古、殷商西周)第一节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第二节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第三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上古、殷商西周)元谋猿人,是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活动的历史确证。中国人属蒙古人种。现代蒙古人种所具有的典型体征在明显的进化趋势中一脉相承。第一节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中国人起源距今约7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已能熟练地使用火,并能有效地保存从自然界取来的火。火的使用标志着人与动物的最后诀别。在从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工具,不仅是人类物质文化的开端,而且直接标志着文化的起源。原始物...
(中国文化通论课件)第三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上古、殷商西周)
(中国文化通论)第三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上古、殷商西周)第一节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第二节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第三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上古、殷商西周)元谋猿人,是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活动的历史确证。中国人属蒙古人种。现代蒙古人种所具有的典型体征在明显的进化趋势中一脉相承。第一节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中国人起源距今约7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已能熟练地使用火,并能有效地保存从自然界取来的火。火的使用标志着人与动物的最后诀别。在从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工具,不仅是人类物质文化的开端,而且直接标志着文化的起源。原始物质文化“北京人”增龄20万年中美研究人员在南京师范大学沈冠军教授的领导下,采用新的年代测定技术确定,居住在北京周口店洞穴周围、能够制造工具的“直立人”距今已有78万年的历史,该地区是对早期人类研究具有最高价值的考古遗址,此项研究成果刊登于2009年国际著名科学杂志《自然》。(据2009年3月13日新华社报道《年代测定技术确定北京猿人增龄20万岁》)周口店“北京人”遗址1929年,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在此发现了完整的、距今70多万年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震撼了全世界。1936年贾兰坡又先后在此发现3个“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遗址保存了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人类用火证据,1987年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北京人”头盖骨目前中国仅存的两个不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及其修复后的模样。国宝“北京人”头盖骨失踪之谜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先后出土5个完整和比较完整的头盖骨。1941年12月初,因抗日战争白热化,国宝“北京人”化石被移交给从北京撤回美国的美军陆战队,运往美国保存。12月5日,该部队离开北京前往秦皇岛,准备改乘轮船“哈里逊总统号”去美国。不幸的是,12月8日“珍珠港”事件爆发,日军迅速占领北京、天津等地,“北京人”头盖骨在战乱中下落不明,成为中国科学界的重大损失。也许与“阿波丸号”沉没有关1945年3月28日,日军征用的“阿波丸号”在新加坡装载从东南亚一带撤退的大批人员物资驶向日本。4月1日午夜,该船行至福建省牛山岛附近,被美军潜水舰发现并遭到鱼雷攻击,数分钟后即沉没。有些专家认为,被日军掠夺的“北京人”头盖骨很可能就在沉没的“阿波丸号”上。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仰韶文化”(河南渑池仰韶村)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代表;“龙山文化”(山东章丘龙山镇)是父系氏族社会的代表。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921年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所以称为仰韶文化,它持续时间大约为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河南省和陕西省是仰韶文化的中心。著名的“人面鱼纹彩陶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物,20世纪50年代陕西西安半坡村出土,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原始文化中美术、文字和艺术的结晶。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因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约公元前2800─前2300年。遗址出土有玫瑰花图案的黑陶,对光明、鲜花的崇拜是这个部族的特征,专家猜测这是华夏族的源头之一。现代DNA技术的分析2007年5月,刊登在美国权威学术杂志《HumanGenetic》上的一篇文章提到:通过对中国山西襄汾陶寺文化(属于龙山文化范畴,大致相当于尧舜时期)古人骨DNA的研究,发现龙山文化的居民,其染色体的某些关键特征和现代汉族完全一致,也就是说,现在汉族的父系远祖之一就是龙山人。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原始观念文化对大自然的崇拜(太阳、大地等)是先民最原始的崇拜形式之一。自然崇拜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商周时代四鸟绕日金饰(成为遗址的标志)四鸟绕日金饰太阳崇拜与鸟灵崇拜太阳崇拜与鸟灵崇拜,是原始社会的两大崇拜,而且太阳崇拜几乎跟鸟灵崇拜融为一体。因为,在人类原始思维中,想象太阳是天空中飞翔的一只火鸟,故后世流传太阳栖息扶桑树及日中有三足乌等神话传说。原始人类将鸟与太阳视作同等重要的神灵,形成融二者为一体的太阳鸟图腾崇拜。有学者认为,凤图腾就是由太阳鸟崇拜演变而来。《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江苏连云港将军崖石刻在今江苏省连云港将军崖南口,有一弧形巨石,上刻有星相图和植物身人面形。前者与天体崇拜有关,后者则疑为植物神(或土地神)崇拜。这组植物身人面形共十面,人面与地上草状物相连,均无耳朵,犹如植物结出来的果实。人面代表神灵。人面与植物相连,说明与植物或土地崇拜有关,就像人面兽身与动物崇拜有关一样。植物身人面形“稷”“稷”字大篆为禾(谷物)、田(代表面具)、人(人格神或巫师)组合而成的,保留了“植物神”崇拜的某种信息。将军崖植物身人面图,可能就是“稷神”的形象化。鬼:祭祀仪式上,巫师戴着恐怖面具(田)所扮演的幽灵、魔怪。、、(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日月星辰图》 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太阳纹》彩陶中的鸟和蛙形象很多原始社会彩陶中都出现鸟和蛙的形象,代表太阳和月亮。原始人认为鸟、蛙分别是主宰日、月的精灵。彩陶纹饰中鸟和蛙的主题图案延续了3000多年,象征太阳的飞鸟演变成金色的乌鸦,象征月亮的蛙演变成三足的蟾蜍。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金乌”和“蟾蜍”多指太阳与月亮。彩陶蛙纹壶和对鸟纹壶(马家窑文化时期)生殖—祖先崇拜中华先民对于自身的繁衍非常关注,由此产生炽热的生殖崇拜。这些都展示了人类生命崇祀的庄严情感。在母系氏族社会,主要是供奉女性祖先,随着父系社会的到来,男性祖先日渐成为供奉对象。祖先祟拜有严格的仪式,在这些仪式中,中华先民虔诚地寄托对祖先创造生命的祟拜。红山文化生殖崇拜1979年在辽宁红山文化(大致与仰韶文化同期)遗址,发现了两件小型陶塑孕妇像(女神像)和20多件人像残块,证明这里曾是祭祀生殖女神活动的场所。女像的头部、右臂及膝下已残缺,其中一件表面磨光,涂有红彩。“东方维纳斯“——红山文化陶塑女神像仰韶文化生殖崇拜陶俑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较为高级的宗教形式。原始人一般都相信自己的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之间存在特殊的亲密联系,并以之作为氏族祟拜的对象,这就是“图腾”。考古发掘和神话传说中,有丰富的图腾崇拜资料。相传黄帝率熊、罴(pí)、貔、貅(píxiū)、豹、虎六兽同炎帝殊死搏斗,这六兽其实是指以其为图腾的六个氏族。熊罴罴,也叫棕熊、马熊或人熊,古称罴。熊、罴皆为猛兽,比喻以喻勇士或劲旅,后引申为生男之兆。《诗·小雅·斯干》:“大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huī)维蛇,女子之祥。”貔貅相传貔貅是一种凶猛瑞兽,雄性名“貔”,雌性名“貅”。相传这种瑞兽分一角和两角的,一角的称“天禄”,两角称为“辟邪”。比喻骁勇的部队或勇猛的战士。现代貔貅工艺品六朝陵墓的貔貅天禄——南京市标原始宗教在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处于低下水平的原始时代,在人与自然之间起协调作用,成为原始时代观念文化的主流。原始艺术展现了先民粗犷的情感以及一派活泼天真、生机盎然的人类童年气息。原始宗教和艺术鹳鱼石斧图河南临汝县曾出土仰韶文化时期用作成人葬具的大型彩绘陶缸,外壁绘有奇特的图画,考古学家命名为《鹳鱼石斧图》,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史前陶器上画幅最大的作品。一只高大的白鹳挺胸伸颈,长喙衔着一条鱼;右侧,立着一柄粗大的石斧,并饰有“×”形符号,代表氏族首领权威和力量。画面色彩鲜艳,大鸟黑色勾勒眼睛,显得分外有神;而它衔着的鱼和石斧都用墨线勾勒轮廓,显示出史前艺术家已能使用不同笔法来增强画面的气氛。鹳鱼石斧图原始社会组织形式包括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等。原始社会的发展经历了母系氏族、父系氏族阶段。大致说来,母系氏族社会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形成,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父系氏族社会则已进入铜石并用时代,私有制开始萌生。原始社会组织传说中的“五帝”与禅让传说中的五帝,便生活在这一时期。五帝的组成,比较通行的说法是指黄帝、颛顼(ZhuānXū)、帝喾(Kù)、唐尧、虞舜这五位上古帝王。氏族制后期,部落联盟产生,其首领推举方式即著名的禅让。尧舜禹的禅让传说,是当时文化的折光。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的发现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的发现二十世纪初,甲骨文的发现及对河南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证明了商王朝的存在。这给了中国学者以极大的鼓舞,希望能从考古学上寻找夏王朝的文化遗存,进而恢复夏代历史的本来面貌。上世纪五十年代,考古研究者在夏人活动的中心地区河南西部开始了对“夏墟”的考古调查,偃师二里头被纳入学者的视线。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宫殿遗址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村,于1959年发现,遗址距今大约3800-3500年,相当于夏、商时期,是探索夏朝文化的重要遗址。1960年考古学家在二里头遗址发现了规模宏大的宫殿遗址,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宫殿遗址。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国历史早期国家的出现及其特点,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研究资料。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里头遗址是“夏都”吗?由于二里头遗址所处的年代是夏商时期,所以从发现至今,争论一直没有停止,其中最大的疑问:它是夏都还是商都?“夏商周断代工程”结束后,二里头文化的主体为夏人遗存的观点逐渐为大多数学者接受,现在学术界主流倾向于认为二里头遗址是夏王朝中晚期的都城所在,有学者认为“二里头遗址用事实证明了夏朝的真实存在。”二里头文化遗址被誉为“华夏第一王都”二里头出土的“中国龙”距今至少3700年,出土于二里头遗址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被命名为“中国龙”。它为中华民族的龙图腾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专家认为,这表明二里头时期,龙已经成为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代表了王权。这种观念世代相传,影响极为深远。中华文化在中国大地上的发生,一开始即呈多元状态。神话传说及民族学、民俗学研究表明,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上古文化分布华夏集团中华先民的一部分,很早就自称“诸夏”或“华夏”,或单称“华”、“夏”。华夏集团发祥于黄土高原,后沿黄河东进,散布于中国的中部及北部,即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分布区。华夏集团内又分两支,一支称黄帝部落,一支称炎帝部落。神话传说中“共工氏”,也属于华夏文化集团。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lǎo)尘埃归焉。——《淮南子·天文训》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地理学的知识。古人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和各种地理现象,往往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以“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解释此类现象。共工怒触不周山东夷集团东夷集团的活动区域,大致在今山东、河南东南和安徽中部一带,即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及青莲岗文化江北类型分布区。与黄帝恶战的蚩尤、射日的后羿(Yì),都属于这个集团。“后羿射日”的传说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yàyǔ)、凿齿、九婴、大风、封豨(xī)、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zhuó)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淮南子·本经训》猰貐磨牙竞人肉,驺虞(zōuyú)不折生草茎。——李白《梁甫吟》苗蛮集团苗蛮集团主要活动于湖北、湖南、江西一带,即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分布区。如若向东延伸,河姆渡文化、良诸文化等也可归于此集团。大名鼎鼎的伏羲、女娲(wā)都属于这个集团。女娲造人及创制婚姻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昏姻。……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tuán)黄土做人。务剧力不暇供,乃引絙(gēng)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絙人也。——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女娲造人神话,是母系氏族社会中“知母而不知父”的历史折射。利用此神话来解释“富贵者”与“贫贱者”的差别,是后来进入阶级社会后的思想。女娲补天的传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lànyàn)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zhuān)民,鸷(zhì)鹰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淮南子·览冥训》这个神话传说折射出母系氏族时期,在女性首领带领下,古人进行较大规模的清除猛兽和治理水患的历史。伏羲伏羲,又称伏牺、宓羲、庖牺、包牺、羲皇等。传说他发明八卦,又结绳为网捕鸟打猎,并教授人们渔猎,还发明了乐器瑟。相传伏羲蛇身人首,有学者认为“伏羲出生于蛇系氏族,并且以蛇为尊。他身上穿的树叶或鹿皮,形如蛇之鳞身或花纹,这正是这一氏族的族徽或图腾标志”。相传伏羲与其妹女娲结合繁衍后代,被尊为人类始祖。这反映出上古氏族内部血亲婚姻的历史事实。新疆吐鲁番出土唐《伏羲女娲图》伏羲、女娲各扬举一手,伏羲执矩,女娲执规,另一手各抱对方腰部,下半身作蛇形交绕。画面上部绘日,中有三足乌,下部绘月,中有玉兔、桂树、蟾蜍。满幅大小不一的圆点代表星宿。传说伏羲女娲为兄妹,结合而繁衍人类。伏羲、女娲遂成为神话传说中人类始祖。浙江宁波市博物馆馆标华夏集团确立主流地位上古时代,黄河流域出现了一系列部落兼并战争。首先是炎帝、黄帝部落联盟在涿鹿大败蚩尤,完成了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的融合。继之,炎、黄二帝发生冲突,阪泉一战,黄帝击败炎帝,成为华夏集团的代表。随后华夏集团对东夷集团以及稍后对苗蛮集团的征战,取得连续胜利,确立了在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多元发生中的主流地位,对后世文化发展的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商人发祥于山东半岛渤海湾,从事游耕农业,都城一再迁徙。大约公元前14世纪,在第二十代君王盘庚率领下,商族从奄(今山东曲阜)迁徙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附近)。第二节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殷商神本文化商人的神本文化特色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表记》殷人在原始思维支配下,尊神重巫,体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殷人观念中的神,地位最高的是“帝”或“上帝”。为听命于上帝,殷人以卜筮来决定自己的行止。商王既是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又是最高祭司。故殷商甲骨文中,“占曰”之上大都冠以“王”字。神本文化逐渐向人本文化过渡以尊神重鬼为特色的殷商文化,是人类思维水平尚处于蒙昧阶段的产物。随着古人实践经验日益丰富,智力、体力水平不断增进,对神的力量的崇拜渐渐淡薄,对于自身能力的信心与日俱增,于是以神为本的文化逐渐开始向以人为本的文化过渡,其契机便是商周之际的社会大变动。“周”是与“商”同样悠久的部族,曾长期附属于商。后周族逐渐强大,利用商纣的腐败和商人主力部队征战东夷之机,起兵伐纣。公元前11世纪,“小邦周”终于战胜并取代“大邑商”,建立起周朝。周朝通过“革命”推翻商朝,实行文化革新。《易·革·彖辞》:“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诗经》:“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人的文化维新周人确立的宗法制,影响深远,其强调伦常秩序、注重血缘身份的基本原则与精神世代传承,渗透于我们民族意识、民族性格、民族习惯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宗法文化特征肇始于西周。确立宗法制度制礼作乐周人的另一文化创新,乃是确立把上下尊卑等级关系固定下来的礼制和与之相配合的情感艺术系统(乐),这便是所谓“制礼作乐”。周代的礼制是周代文化的集中体现,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各种行为的准则。周礼的形式与内容周人之“礼”,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侧面。其形式为“仪”,即各种礼节和仪式。各级贵族祭祀、用兵、朝聘、婚丧,都要遵循严格的合乎其等级身份的礼节仪式,以体现君臣、父子、兄弟、夫妻的上下尊卑之别。其内容,一是“亲亲”,即贯彻血缘宗族原则;二是“尊尊”,即执行政治关系的等级原则。周代礼制的内容与形式统一在其主旨上,就是“别贵贱,序尊卑”。周人的文化精神周人所确立的“礼”,为后世儒家所继承、发展。中国传统的“礼乐文化”或“礼制文化”,即创制于西周。周人推行分封制、宗法制、礼制等,无不渗透着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周初统治者提出了“天命靡常,惟德是辅”、“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等重要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主义、民本主义、忧患意识乃至“天人合一”等思想,皆肇始于此。宫之奇谏假道(虞)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宫之奇)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yī)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左传·僖公二年》)译文虞公说:“我的祭品丰盛洁净,神明一定会保佑我。”宫之奇说:“我听说,鬼神不随便亲近哪个人,只保佑有德行的人。所以《周书》上说:‘上天对人不分亲疏,只帮助有德行的人。’还说:‘五谷祭品不算芳香,美德才芳香四溢。’《周书》上又说:‘人们的祭品没有什么不同,只有有美德的人的祭品神才会享用。’照《周书》这么说,君主没有德行,民众就不会和睦,神明也不会享用他的祭品。神明所依凭的,在于人的德行。”假道伐虢(Guó)虢,是春秋时靠近晋国一个小国,中间隔着虞国。晋献公向虞国借道,顺利消灭了虢国,回过头来,再把虞国灭了。后为三十六计之一,意指先利用甲做跳板消灭乙,达到目的后,回过头来再把甲消灭,或者以向对方借道为名,行消灭、吞并对方之实。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左传·庄公十年》译文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军队攻打鲁国。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他的同乡人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在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入宫拜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借什么与齐国作战呢?”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这只是些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他们是不会跟您去打仗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和玉帛等祭品,不敢虚报夸大,一定对神说实话。”曹刿回答:“这只是些小小的诚信,神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说:“这是尽心尽力为百姓办事的表现,可以凭借这一点作战。”三礼“三礼”提及中国古代礼乐文化,不能不提到《周礼》、《仪礼》和《礼记》,即通常所说的“三礼”。“三礼”是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著作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详细记载和解释,对中国古代礼制影响深远。宝贵的《周礼》《周礼》所记载礼的体系最为系统,既有祭祀、朝觐、封国、巡狩、丧葬等国家大典,也有用鼎制度、车骑制度、服饰制度、礼玉制度等的具体规制。许多古代制度仅见于此书,因而尤其宝贵。神秘的《周礼》《周礼》汉代一直藏于皇室秘府,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整理秘府所藏文献,才重新发现此书。遗憾的是,如此重要的一部著作,却无法确定它是哪朝哪代的典制。书名为《周官》,刘歆说是西周的官制,但没有直接的历史证明。西汉立于学官的《易》、《诗》、《书》、《仪礼》、《春秋》等经典(所谓“五经博士”),都有明确师承关系,而《周礼》在西汉突然被发现,没有授受关系可寻,先秦文献也没有提到此书,所以其真伪和成书年代成为聚讼千年的一大公案。历代学者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论,主要有西周说、春秋说、战国说、秦汉之际说、汉初说、王莽(或刘歆)伪作说等六种观点。《周礼》的成书年代还没有定论近代学者在文献学研究的基础上辅之以古文字学、古器物学、考古学研究等手段,对《周礼》进行更为广泛、深入的研究。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周礼》成书年代偏晚,约作于战国后期。由于涉及的问题非常复杂,《周礼》的成书年代问题至今没有定论。《仪礼》的主要内容《仪礼》是“三礼”中成书较早的一部。商、周统治者典礼名目繁多,仪式日益复杂,必须经过长期职业训练者,才能经办这些典礼。后世儒生掌握了这套礼仪规范,为天子、诸侯、士大夫举行各种不同的典礼,但流传到汉代只剩了十七篇,主要包括冠、婚、丧祭、朝聘、乡射等五项内容。《礼记》的主要内容《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资料汇编。作者并非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后,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学生或其再传弟子之作。内容主要记载先秦的礼制、礼仪,记录孔子和弟子的问答,阐述修身作人的准则等,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文艺等诸多方面,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礼记》编定者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及其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后世称《大戴礼记》,流传到唐代只剩下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后世称《小戴礼记》,也就是今天简称的《礼记》。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注,遂盛行不衰,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上升为经典,到唐代被列入“九经”,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是古代知识分子必读之书。推荐阅读的十部典籍1、《诗经》2、《周易》3、《左传》4、《礼记》5、《论语》6、《孟子》7、《庄子》8、《史记》9、《资治通鉴》10、《世说新语》1、“百家争鸣”为何会兴起?在中国文化史上居有什么样的地位?2、儒学是怎样崛起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它对中国文化有哪些重大的影响如何?3、试比较唐代文化与宋代文化有何不同的杜会经济原因,并思考唐宋间文化转型原因。4、明清文化与以往比较出现了哪些新的因素?本章思考题分组专题读书报告1、内容为教科书第六章“中国语言文字”、第七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第八章“中国古代教育”、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第十章“中国古代艺术”、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由同学们组成读书报告小组,自学有关课文,并制作PPT讲解学习#体会#。2、PPT可结合课文内容,查找文献资料,并可联系有关时事新闻等内容。3、PPT内容注意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不要面面俱到和花里胡哨,原则上限制为15分钟以内。4、每班分为三个小组,自行推选一人为组长。在组长安排下寻找文献资料,撰写文字报告(须提交)和PPT,并推选上台汇报者。该组文字报告和汇报综合得分,即为该组所有成员的第四次作业分数。5、准备时间:约四周。
/
本文档为【(中国文化通论课件)第三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上古、殷商西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