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1:2000数字地形图及数字高程模型制作技术方案

2019-02-16 32页 doc 136KB 121阅读

用户头像

is_769254

暂无简介

举报
1:2000数字地形图及数字高程模型制作技术方案1:2000数字地形图及数字高程模型项目 ********** 1:2000数字地形图及数字高程模型项目 项目承担单位(盖章): 主要设计人: 审核意见: 设计负责人: 审 核 人: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批准单位:(盖章) 审批意见: 审 核 人: 年 月 日     目      录 1  概述    1 1.1 任务来源及内容    1 1.2 测区自然地理概况    1 2  基本技术要求    1 2.1 作业依据    1 2.2测图...
1:2000数字地形图及数字高程模型制作技术方案
1:2000数字地形图及数字高程模型项目 ********** 1:2000数字地形图及数字高程模型项目 项目承担单位(盖章): 主要人: 审核意见: 设计负责人: 审 核 人: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批准单位:(盖章) 审批意见: 审 核 人: 年 月 日     目      录 1  概述    1 1.1 任务来源及内容    1 1.2 测区自然地理概况    1 2  基本技术要求    1 2.1 作业依据    1 2.2测图规格及精度    2 2.3 测区已有资料的分析利用    3 3 技术    4 3.1 选点与埋石    4 3.2  平面控制测量    5 3.2.1 三等GPS控制测量    5 3.2.1.1 三等GPS控制点的观测    5 3.2.1.2 三等GPS控制网的平差计算    6 3.2.2一级平面控制测量    6 3.2.2.1一级GPS测量    7 3.2.2.2一级GPS网的平差计算    7 3.2.2.3一级导线测量    7 3.2.2.4一级导线网平差计算    8 3.3高程控制测量    9 3.3.1水准测量    9 3.3.2四等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    10 3.4 三等GPS和一级导线在像片上的要求    10 3.5 像片控制测量    10 3.5.1 野外像片控制测量    11 3.5.1.1 野外像片控制点的布点    11 3.5.1.2 野外像片控制点整饰    11 3.5.1.3 野外像片控制测量的观测与计算    12 3.5.1.3.1 GPS(高程)测量    12 3.5.2 解析空中三角测量    12 3.5.2.1 转点和选点    13 3.5.2.2 量测和平差计算    13 3.5.2.3 加密点的整饰    13 3.5.2.4提交下工序的成果    13 3.6 像片调绘    14 3.7 成图要素采集    15 3.8 地形图编辑    17 3.9 数字高程模型    20 3.9.1采点原则    20 3.9.2特征线    20 3.9.3文件格式    20 4 检查验收、图幅拼接及成果资料上交    22 **高速公路 1:2000数字地形图及数字高程模型项目技术设计书 1  概述 1.1 任务来源及内容 **********中交远洲交通科技有限公司设的委托完成**高速公路张家口段、保定段测绘工程。项目包括:航空摄影,基础控制点埋设,基础控制测量,像片控制测量,像片调绘,1:2000数字化地形图及数字高程模型测制。 张家口段、保定段正线148.5Km;比较线共41.8Km。正线和比较线数字化地形图及数字高程模型测制范围为设计线路中心线两侧各400m;互通立交桥测制范围2Km×2Km。 1.2 测区自然地理概况 测区为山区和丘陵区,沟壑、河渠众多,地形复杂。测区最高处1559米,最低处40米,高差达到1519米。测区内桑干河、拒马河穿过。路线起于涿鹿县单家堡西南,与在建的京化高速公路连接,途经涿鹿、房山、涞水、涿州四县,止于涿州市榆林村西北接在建的张石三期高速公路,路线位于东经115°16′~115°50′和北纬39°24′~40°25′。测区内大秦铁路、沙蔚铁路、京原铁路、国道109、国道108、宝平公路穿过。 2  基本技术要求 2.1 作业依据 本次作业执行以下规范和设计: (1)《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GB6962-86) (2)《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 (3)《公路勘测》(JTG/T C10-2007) (4)《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简称《地形图图式》 (5)《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GB14804-93) (6) 本技术设计书 本技术设计书是依据工程所需和地形限制所编写,当上述规范与本技术设计书矛盾时,以本技术设计书为准。 2.2测图规格及精度 (1)平面坐标系统采用抵偿高程面上的高斯正形投影任意带平面直角坐标系。为保证测区内投影长度变形值不大于2.5cm/km,全线共划分五个独立平面坐标系,具体划分如下:第一坐标系中央子午线115°26′,位于K98处, 处于线路K0-K17, K63-K76段,投影面高程650m,坐标变形值最大为23.2mm/km;第二坐标系中央子午线115°26′,位于K98处, 处于线路K17-k34, K55-K63段,投影面高程850m,坐标变形值最大为24.7mm/km;第三坐标系中央子午线115°26′,位于K98处, 处于线路K34-K55段,投影面高程1100m,坐标变形值最大为16.1mm/km;第四坐标系中央子午线115°26′,位于K98处, 处于线路K76-K118段,投影面高程400m,坐标变形值最大为22.0mm/km;第五坐标系中央子午线115°26′,位于K98处, 处于线路K118-k150段,投影面高程110m,坐标变形值最大为10.5mm/km; (2)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3)地形图的比例尺为1∶2000。基本等高距为2米,加粗等高距为10米。 (4)地形图根据设计线路的走向采用自由分幅,基本图幅规格为50cm×50cm。图幅编号自北向南以阿拉伯数字按顺序编号(字头为前进左方向),前面冠以**二字缩写“ZZ-”,如: ZZ-1、ZZ-2、ZZ-3、……。 (5)精度要求: ①三等GPS网最弱点点位中误差不超过±5cm,最弱相邻点边长相对中误差小于1/70000;一级导线最弱点点位中误差不超过±5cm,最弱相邻点边长相对中误差小于1/20000。 ②三等水准测量,路线或环线闭合差不大于±15 ㎜。四等光电测距三角高程,附和路线或环线闭合差不大于±25 ㎜。 ③像片控制点(平高点)对最近基础控制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不应超过地物点平面位置中误差的五分之一,高程中误差不应超过基本等高距的十分之一。 (6)图上地物点对最近野外平面控制点或平高控制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平地、微丘应小于±0.6mm;重丘、山岭应小于±0.8mm。 (7)高程注记点相对于最近高程控制点高程中误差平地不超过±0.46m,微丘不超过±0.7m,重丘不超过±0.9m,山岭不超过±1.4m ;等高线的高程中误差平地不超过1/3基本等高距,微丘不超过1/2基本等高距,重丘不超过2/3基本等高距,山岭不超过1条基本等高距。 (8)中误差的两倍值为最大误差,但最大误差必须是个别的。 2.3 测区已有资料的分析利用 (1) 大地资料:测区内的国家等级三角点和水准点成果应进行分析利用。 已有国家控制点如下表: 点名 等级 H X Y   (Ⅱ) 1644.1 4422893.98 20354553.37   Ⅱ 36.43 4360274.20 20399822.24   (Ⅱ) 1397.3 4381959.12 20363879.33   Ⅱ 34.8 4350904.76 20383349.22   (Ⅱ) 513.48 4472827.25 20353248.73   Ⅱ 43.480       Ⅱ 35.015       Ⅱ 343.264       Ⅱ 988.225       Ⅱ 1078.550               (2)地形图资料: 1:50000地形图资料齐全,由甲方提供。1∶10000地形图资料齐全。 (3)航空摄影资料:本测区于2008年4月航摄,航摄仪为RC-10,号码为13099,摄影比例尺为1∶9000,黑白像片,像幅23cm×23cm,焦距为153.12mm,影像比较清晰。 上述资料可供航空摄影、选埋点、测量作业参考使用。 3 技术方案 3.1 选点与埋石 与京化、张石三期高速公路接边处,平面和高程连测三个以上控制点,并分析成果的差异。 基础控制点(即三等GPS和一级导线点)一般在设计路线中心线两侧50~300米的范围内,沿路线每隔500米左右交叉布设,埋石相邻边长一般不超过1∶3,一级导线相邻点之间的距离在平原、微丘区不得小于200米,重丘、山岭区不得小于100米,最大距离不应大于1000米;当受地形限制无法交叉布设时,可在同一侧连续埋设,但一般不超过三个点。一般每隔4Km左右布设一个三等GPS点,18个1000米以上的隧道(其中正线黑山隧道、煤窑山隧道、分水岭特长隧道、K54+720~K56+220隧道、北龙门二号隧道、太平村隧道、林里隧道、马各庄隧道、佛洞塔一号隧道、上庄隧道、三坡一号隧道、三坡二号隧道、都衙隧道、里堂岭隧道、万佛寺隧道、北山庄隧道;比较线分水岭特长隧道、北山庄隧道)两侧各布设2个以上相互通视的三等GPS点,隧道上访可以不埋设控制点,三等GPS点的距离特别强调不得小于500米。松口特大桥及大型立交桥处埋设一对三等GPS点。 点位一般选在山头、地头、地边、路边等地基稳定,视野开阔,不易被破坏且能在航空像片上立体刺准点的地方。三等GPS点远离无线电发射源200米以上,远离高压输电线50米以上,点位周围无大面积水域、无高大树木和房屋遮挡。各相邻点间应相互通视,困难地段也要保证有一个方向与邻点通视,以方便进行导线测量和工程放样。 基础控制点标石一般现场浇筑,桩面刻绘并用红漆绘出点号,规格为25cm×50cm×60cm(三等GPS点)和15cm×30cm×60cm(一级导线点),标石中心为刻有“+”字的φ14mm钢筋。标石埋设高于地面应小于5cm,且将土回填夯实,钢筋头高于桩面为2~10mm,钢筋头要挫成水平面。 在不易破损的沥青路面上可用道钉代替标石,不得连续朝过2个,保证钉入地面后钉帽中心刻有“+”字,点之记注明“钉”。在高山和车辆人员难以到达的地方,可在坚硬、稳固的基石上刻设标志:表面上刻记 □,尺寸与相应等级控制点表面尺寸相同;中心刻“+”字各为3cm长,“+”刻槽宽度不超过2mm,深度不少于1mm,点之记注明“刻”。 三等GPS点、一级导线点均需绘制点之记,同时用数码相机拍照。三等GPS点编号自北向南依次编号为C01、C02……。一级导线点编号自北向南依次编号为E001、E002……。比较线基础控制点编号从主线开始依次编号,前面冠以CB、CC、CD、CE、CI、CJ、EB、EC、ED、EE、EI、EJ,自北向南1~6条,编号为CB01、CB02……、CJ01、CJ02……、EB01、EB02……、EJ01、EJ02……。各级控制点不得有重号。 标石埋设完毕后,现场作好点之记,在航空像片上用简易立体镜立体观测刺点并绘制略图和文字说明,在附近的明显地物上刷红油漆标记,以便于寻找,地物上的标记要字体正规、美观。 3.2  平面控制测量 首级控制网采用三等GPS控制测量,每隔4千米以内埋设1个点,1000米以上的隧道、桥梁两端埋设距离大于500米的一对点,大型互通立交处埋设距离大于500米的一对点。加密控制网为一级,一级相邻点之间的距离在平原、微丘区不得小于200米,重丘、山岭区不得小于100米,最大距离不应大于1000米。 3.2.1 三等GPS控制测量 3.2.1.1 三等GPS控制点的观测 三等GPS控制网最弱点点位中误差不大于±5cm,最弱相临点边长相对中误差不大于1/70000,差σ= (D为边长,不足1km的按1km计),同步环、异步环及重复边的闭合差应满足《公路勘测细则》中三等GPS的要求。 三等GPS控制网一般布设为大地四边形,三角点必须双边联测控制网。 三等GPS测量拟使用4台TRIMBLE  SPS780双频GPS接收机(标称精度5mm+ 1ppm×D);4台NAVACOM 3010S双频GPS接收机(标称精度5mm+ 1ppm×D)。 采用快速静态模式,作业执行的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1)每时段观测时间≥40分钟 (2)采样间隔为15秒 (3)卫星截止高度角≥15° (4)同步观测卫星数≥4颗,一般不少于6颗 (5)卫星几何图形强度因子PDOP值≤6 (6) 每点平均重复设站数≥2次 (7)施测时段数≥1 GPS观测严格按照GPS操作规程执行,认真填写《GPS观测记录手簿》,随时保持联系以确保同步观测时间不少于40分钟,保证每一站的观测质量。 3.2.1.2 三等GPS控制网的平差计算 GPS基线解算和控制网的平差计算使用随机软件。 GPS控制网的计算程序主要如下: (1)每日收测后对当天的观测数据进行处理,解算基线向量,以确认其是否为固定双差分解。 (2)每日对合格基线用软件试算,求得同步环和异步环的闭合差,以检查基线向量的可靠性,特别是经过编辑观测数据得到的基线。 (3)GPS控制网的所有基线完成后进行控制网的平差计算。 ①首先进行WGS-84坐标系的三维无约束平差。 ②试进行1980西安坐标系的二维约束平差,分析各已知三角点之间的符合性。 ③先把国家三角点坐标转换为抵偿高程面上的高斯正形投影任意带平面直角坐标系坐标。 ④正式进行1980西安坐标系及抵偿高程面上的高斯正形投影任意带平面直角坐标系坐标的二维约束平差。 通过控制网的二维约束平差,得到各GPS控制点的平面直角坐标、大地坐标、空间坐标及各GPS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边长相对中误差等,并对各主要精度指标进行统计与分析。 3.2.2一级平面控制测量 一级平面控制测量使用4台TRIMBLE  SPS780双频GPS接收机(标称精度5mm+ 1ppm×D);4台NAVACOM 3010双频GPS接收机(标称精度5mm+ 1ppm×D);3台南方NTS-352全站仪(标称精度2″,±(2mm+ 2ppm×D))。 3.2.2.1一级GPS测量 一级GPS控制网最弱点点位中误差小于±5cm,标准差σ= (D为边长,不足1km的按1km计),同步环、异步环及重复边的闭合差应满足《公路勘测细则》中一级导线的要求。 一级GPS控制网可采用边连式和点连式布网,控制网的两端与三等GPS点联结,不可隔点联结。 采用快速静态或静态模式,作业执行的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1) 快速静态每时段观测时间≥25分钟;静态每时段观测时间≥45分钟。 (2)采样间隔为15秒 (3)卫星截止高度角≥15° (4)同步观测卫星数≥4颗,一般不少于6颗 (5)卫星几何图形强度因子PDOP值≤6 (6)平均每点重复设站数≥1.4次 (7)施测时段数≥1 GPS观测严格按照GPS操作规程执行,认真填写《GPS观测记录手簿》,随时保持联系以确保同步观测时间符合要求,保证每一站的观测质量。 3.2.2.2一级GPS网的平差计算 一级GPS基线解算和控制网的平差使用随机软件进行。 一级GPS控制网的平差计算程序参照〈3.2.1.2 三等GPS控制网的平差计算〉执行。 控制网平差结束后对各主要精度指标进行统计与分析。 3.2.2.3一级导线测量 在GPS测量受限制地段,采用一级导线测量。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见下表: 测量等级 附和导线长度(km) 边数 每边测距中误差(mm) 单位权中误差(″)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方位角闭合差(″) 一级 ≤6 ≤12 ≤±14 ≤±5.0 1/17000 ≤               注:  1.表中n为测站数。 2.以测角中误差为单位权中误差。 3.导线网节点间的长度不得大于表中长度的0.7倍。 水平角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见下表: 测量等级 半测回归零差(″) 同测回中 2C较差(″) 同一方向各测回间较差(″) 测回数 一级 ≤12 ≤18 ≤12 ≥2           光电测距的主要技术要求见下表: 测量等级 观测次数 每边测回数 一测回读数间较差(mm) 单程各测回较差(mm) 往返较差 一级 ≥1 ≥2 ≤7 ≤10 ≤ (a+b*D)             注:1.测回是指照准目标一次,读数四次的过程。 2.表中a为固定误差,b为比例误差系数,D为水平距离km。 作业要求: 观测前应严格整平对中,对中误差应小于1mm;观测过程中,气泡中心位置偏离不得超过1格;气泡偏离接近1格时,应在测回间重新整置仪器。 水平角观测方向数大于3个时应归零。 水平角方向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 在观测过程中,2倍照准差(2C)的绝对值不得大于30″。 测量温度时应量取空气温度。气压表应置平,指针不应受阻。 3.2.2.4一级导线网平差计算 采用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研制的现代测量控制网数据处理通用软件包(CODAPS)进行严密平差。 3.3高程控制测量 首级控制网为三等水准,山区为四等光电测距三角高程导线。 3.3.1水准测量 三等水准测量使用1台拓普康DL-111C电子水准仪(标称精度±0.3mm/km )DZS2自动安平水准仪观测,联想掌上电脑记录。 三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规定: 等级 附合路线长度(km) 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mm) 路线全长高程闭合差(mm) 三等 60 20 15         注: L为路线长,以千米计。 三等水准测量的观测应符合以下规定: 水准测量的观测要求 等级 最大视线长度(m) 前后视距差(m) 前后视累计差(m) 视线高度 (m) 红黑面读数差(mm) 红黑面高差较差(mm) 检测差(mm) 三等 75 3 6 0.3 2 3 5                 三等水准测量主要规程如下: (1)每站观测结束、水准记录程序提示合格后方可搬站。 (2)每个观测段结束后由水准记录程序计算双路较差,较差符合精度要求后开始下一段的观测。 (3)当结点网形成后及时计算两条水准路线的较差,符合精度要求后开始下一段的测量。 (4)在完成两个等级水准点的联测后即进行附和路线或结点网的平差,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 (5)完成整个测区水准线路后,全网统一平差。 三等水准测量的平差计算完成后对各主要精度指标进行统计与分析。 3.3.2四等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                      四等光电测距三角高程导线使用三台南方NTS-352全站仪。 四等光电测距三角高程导线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规定: 等级 附合路线长度(km) 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mm) 路线全长高程闭合差(mm) 四等 25 30 25         四等光电测距三角高程导线观测要求应符合下表规定。 等级 测回数 各测回天顶距较差 同一方向指标差较差(″) 最大倾角(°) 最大视线长度(m) 四等 4 5 15 600           四等光电测距三角高程导线测量注意事项: 每站必须精确丈量仪器高、觇标高。量取两次,较差不应大于2mm。 直反觇高差不符值不应大于45 mm( L为边长)。 完成整个测区四等光电测距高程导线后,分段平差。 平差计算完成后对各主要精度指标进行统计与分析。 3.4 三等GPS和一级导线在像片上的要求 三等GPS和一级导线点要用简易立体镜于实地在像片上刺点,绘制刺点略图,并详细作出刺点说明,若来不及使用像片时,可先用1∶1万图选点,待拿到像片后再去实地补刺点、略图及刺点说明,解析空中三角测量时参加定向和平差,内业测图时参加定向。 3.5 像片控制测量 像片控制点布设为平高点,丘陵和山区采用单航线布点、内业加密的方法。野外控制点间距不得超过4条基线,相邻航线所布像控点尽量共用。平坦地区全野外布点。 3.5.1 野外像片控制测量 3.5.1.1 野外像片控制点的布点方法 一般布点规定: (1)平高点除航线首末外,必须布设在立体影象的三度重叠区内。 (2)平高点在像片上的位置偏离通过像主点且垂直于方位线的直线的距离不大于10mm,困难时个别点位应不大于15mm;距像片边沿不小于15mm;离方位线的距离不小于50mm。 (3)野外平高点选择的特别注意事项: ①野外控制点以判点为主,刺点为辅。 ②点位尽可能选择在影象反差较大的地方,实地判点误差应小于图上0.1mm。刺点应刺透,不得有双孔。 ③点位尽可能选择在高程变化较小的地方, 当点位选刺在高出地面的地物时,量注至地面的比高,并在像片反面绘出正规、详细的示意图。 ④弧形地物、阴影、围墙等内业难以量测的地物不得作为刺点目标。 ⑤不固定的地物不作为刺点目标。 ⑥在地物稀少的地区,点位可选择在线状地物的端点或点状地物的中心。 全野外布点,每像对布设4个平高点,除满足一般布点规定外,还需要能够控制测图面积。 单航线布点根据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的实际需要,以航线为单位,每隔4条基线布设一对平高点。高山困难地区可向两侧偏离一条基线,并力求其中一个不偏离,且尽量避免向同侧偏离;不得不同侧偏离时,不得超过一条基线。 3.5.1.2 野外像片控制点整饰 野外像片控制点(平高点)全测区统一编号,以“P”开头,其后加四位数,前两位为航线号,后两位为顺序号。如P0101、P0102、……P1501、P1502……,加密像控点点号前位为航线号,后两位为顺序号。如101、102、……1501、1502……。 基础控制点及测图范围内的三角点应尽量准确判刺,水准点要准确刺出。刺有像控点的刺点片在像片正面做直径为7mm的红色圆圈整饰,并注记点名和高程,三角点、水准点及各等级基础控制点依规范进行整饰。像片反面用铅笔在现场详细绘制点位略图,注上点号,简要说明刺点位置、刺点者、检查者及刺点日期。 控制像片仅整饰刺点片。航带间公用的点只在相邻航带的主片上转标,并注上点号和说明刺点片号。 3.5.1.3 野外像片控制测量的观测与计算 像片控制点中误差不超过重要地物点平面位置中误差的1/5(0.24m),对最近基础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不超过基本等高距的1/10(0.2m)。 野外像片控制测量可以采用GPS(高程)测量。 3.5.1.3.1 GPS(高程)测量 GPS(高程)测量使用的仪器同于三等GPS或马克拾。采用静态差分(或RTK)作业模式,作业参照执行的主要技术指标同〈3.2.2.1一级导线的测量〉。观测时间不少于15分钟,基线长度不超过8Km。 GPS像片控制测量采用“星形”控制网;各等级基础控制点均可作为起算点;一台GPS 作为固定站,其它作为流动站,流动站独立作业;如果两台流动站有公共观测时间,则进行闭合环的解算,如闭合环精度满足要求,则参加控制网的平差。 当采用RTK进行像片控制测量时,数据采集必须使用固定解数据及至少5个以上数据的平均值。 GPS基线解算使用随机软件进行;像片控制网的平差计算过程与<3.2.1.2 三等GPS控制网的平差计算>相同。 3.5.2 解析空中三角测量 解析空中三角测量(内业加密)是为测图提供足够数量的定向点,以及作业所需的仪器安置元素数据。在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JX-4、Virtuozo)上以数字化影像数据为基础,按照《公路勘测细则》要求,分航线或分区域进行平差计算。 3.5.2.1 转点和选点 野外像片控制点只转标不转刺,作业中依据像片上野外刺孔、绘制详细的点位略图和说明,在室内进行影象判读。内业加密点选刺在本片和邻片影像都清晰、明显、易转刺和量测的目标点上。 选点的一般要求和注意事项参见<3.5.1.1 野外像片控制点的布点方法>。另外,如果野外平高点实际在立体中的影象不清晰、位置不理想或其他原因,可在其附近选点代替。 3.5.2.2 量测和平差计算 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的量测注意加入三角点、水准点及各等级基础控制点的量测。    内定向框标坐标量测误差一般左片为 0.004mm,最大0.02mm;右片为 0.004mm,最大0.02mm。相对定向残余上下视差、左右视差不大于(重丘山岭区)0.008mm。模型的连接较差为,平面位置中误差不大于0.6米,高程中误差不大于0.4米。绝对定向后,基本定向点残差为加密点中误差的0.75倍,多余控制点的不符值为加密点中误差的1.25倍,公共点的较差为加密点中误差的2倍。内业加密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的限差为±1.1米(重丘山岭区),高程中误差为±0.8米(重丘山岭区)。 平差计算完毕后,计算出内业加密点的中误差及其他精度指标,并打印出解析空中三角测量平差计算手簿。 3.5.2.3 加密点的整饰 刺有加密点的刺点片在像片正面做直径为7mm的蓝色圆圈整饰,并注记点名,像片反面用铅笔详细绘制点位略图,注上点号,简要说明刺点位置、刺点者、检查者及刺点日期。 所有像控点成果以航线为单位整理,绘制像控点结合图,编制像控点成果表。 3.5.2.4提交下工序的成果 (1)经检查验收的加密成果打印文本、打印的航线点位略图。 (2)控制像片。 3.6 像片调绘 像片航摄比例尺为1∶9000;像片比例尺较大,调绘采用等大像片覆膜调绘的方法。调绘范围为成图范围,中心线两侧各100米范围内要详细调绘。 像片调绘注意的几个事项: (1)调绘片的划分不分割重要工业设施和密集居民地,不顺延线状地物和压盖点状地物。 (2)相邻调绘片之间认真接边,不一致的地方作业员协商解决,重大问题(如村名、地下管线、境界等)必须到现场解决。 (3)符号的使用符合《地形图图式》的规定,不使用不规范的符号和语言。 (4)调绘片整饰规范,字迹工整。 调绘内容所遵循的主要要求如下: (1)居民地:居民地的调绘,房屋要注性质,A为混凝土结构,B为砖石,C为土瓦房,D为简单房屋,E为棚房,二层以上房屋注楼层,一层不注楼层。房屋应分幢表示,村镇普通民房密集区,图上间距小于1mm时,可以进行综合,综合后的房屋不注性质和楼层,但是居民地内街区,通道等应突出表示;独立房屋需逐一调绘。 (2)独立地物:独立地物,如烟囱、水塔、路标、水井等必须调绘,地下建筑物一般不表示。坟地要调出范围,并注个数;独立坟需逐个调绘。 (3)道路及附属设施:道路等级及路面性质要调绘,铁路、公路的构造物,如桥、涵洞、里程碑等需调绘;主要道路通过居民地时不中断;大车路要调绘,乡村路用小路表示。当实地宽度大于2m时应尽量用双线表示,当调绘片上容纳不下双线时,可用单线表示,但必须注明宽度,交叉处关系应交待清楚。 (4)管线及垣栅;高压线及低压线(低于1万伏为低压) 、通讯、地下光缆及管道,其转折和分岔处应准确调绘,高压铁塔和大于3.5万伏的电杆应逐杆调绘,影像清晰的高压、低压线和通讯电杆要尽量表示,各线之间关系应交待清楚。在工矿企业、城镇、电力排灌区等低压线较多时可适当取舍,通讯线可只调绘通往市镇的主要线路,对穿越设计路线的低压线和乡级以下的通讯线,当电线数较多时也必须调绘;10Kv以上的高压线要标注电压伏数;地下管线应表示,并标明走向。 (5)水系及附属设施:河流、水库水涯线以摄影时为准;河流、水渠及干沟图上宽度大于1mm用双线表示,小于1mm用单线表示,并标注名称和流向。水井逐个表示。 (6)境界:县级以上境界实地调查。两级以上境界重合时,只表示高一级境界符号。 (7)地貌和土质:路堤、路堑及人工修筑的坎要调绘,并注明性质,其它天然坡、坎及比高由内业测注;不能用等高线反映的天然或人工地貌元素,按图式规定调绘。 (8)植被:调绘范围线,并加注说明,大面积植被可在调绘片调绘面积线外用文字加以说明。要注意区分果园、幼林及菜地、水浇地、旱地、林地、塑料大棚。 (9)地理名称:所有名称注记必须实地询问,正确标注在调绘片上。地名、居民地、工厂、企事业单位、河流、沟渠、水库、国道等名称应尽量调注准确,名称很长时,可用当地通用的简称,在人烟稀少地区应保证每千米不少于1个。 (10) 凡有可能影响线路方案的重要地物不得遗漏,如:高压线路(铁塔),国家重点文物、宗教设施,高速公路、大型厂矿、军事管制区等等。 (11)新增地物应根据其影像相关位置在调绘片上用红色虚线圈出范围,并加注其名称。 调绘工作结束后,绘制《1∶2000航测数字化测图调绘片结合图》。 3.7 成图要素采集                    在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JX-4、Virtuozo)上建立数字模型,采集地物和地貌。 内定向、相对定向可利用空三定向数据恢复定向,绝对定向应对导入的空三定向数据点位高程按外业说明检测定向精度,每像对内所有外业点均应参与绝对定向。 绝对定向精度:平面坐标误差一般小于±0.4m,最大不得大于±0.6m;高程定向误差应小于±0.2m。 当基础控制点的精度在允许误差范围内时,以基础控制点的外业高程为准修正整个模型的高程值,当超出允许范围时,要检查模型的高程定向精度,妥善处理。 每航线均要统计定向精度(即定向点、检查点的平面、高程中误差)。 (1)以立体像对为单位来命名三维数据文件。 (2)居民地不同层数、不同结构的房屋应详细表示,主要房屋和附加房屋都应采集分割线,矩形房屋采用直角化方式采集,房檐不需改正。宽度在1m以下的次要巷道不表示,房屋轮廓凸、凹在图上小于0.4mm、简单房屋小于0.6mm可取直表示,围墙按不依比例尺符号表示。居民地内散树不采集。通过居民地的主要道路连通表示。 (3)各类电力线、通讯线杆准确采集杆位,以外业调绘为准。如外业调绘判刺有误内业依影像给予纠正并相应注明处理意见。 (4)河流、水库、池塘的水涯线以摄影时的影像为准,当水涯线与上坎线在图上投影距离小于1.0mm时,水涯线绘于岸边上。双线沟渠按上沿线采集,小于1.0m 时按单线采集。 (5)道路、河流、水渠、堤、垄等线状地物宽度小于1.0m按单线采集,大于1.0m依比例尺采集,当道路宽度误差在1m 以内的取平均宽度按平行线表示,反之按实际位置表示,道路采集时,根据建数模需要采集路基边缘线、坡脚线。 (6) 坎、坡、堤、垄比高在0.5m以上的均应表示,其上下边线均应采集,下边线图层按中文“坡脚线”设置,图上间距大于2mm的按斜坡符号表示,坡脚线成图图面上一律不表示。所有比高测注至 0.1m,当图上坎、坡密集时,间距 3-4cm注一个比高。堤顶宽度小于1m或堤基底宽小于4m时以垄的符号表示。冲沟宽度小于1m时用单线表示,大于1m用双线,大于10m时需加绘沟底等高线。 (7) 高程点图上每格网内均匀分布16个左右,即高程点的间距一般≤50m,应以能表示地形变化特征为主。首选明显的地物点、独立地物、地形点及一、二类方位物,如水塔、烟囱、桥梁、道路中心和交叉点、建筑物基脚、坎、坡、堤、垄、土堆上下边线处等,尤其是道路、土堤、干沟、河流等线状地物图上每10-15cm应测注一处高程点;土堆(山包)顶部和坑穴(凹地)底部均应测注高程点;土堆和坑穴面积较大时应以符号配合等高线表示;高程点应切读两次,且读数较差一般不大于0.2m,保留至小数点后一位。 (8)各类符号如水井、坟地、独立坟、面状植被详细采集,坟地标注坟包个数。 (9)像对间等高线高程接边差应小于0.4m,当等高线图上距离密集时按地物接边精度执行,地物平面接边精度一般应小于0.8m,地物和等高线接边差应在限差内通过配赋完全对接,超限时应查明原因正确处理。 (10)作业员每测完一个像对,应先进行自查,经检查员验收直至修改合格后方可提供用于编辑的数据。 3.8 地形图编辑 (1)按照《地形图图式》的规定和样图标准、国标分类与代码,对测图提供的图幅数据进行修编和调整,经线型解释、符号填充、文字注记、图外整饰、图幅接边完成地形图编辑,经自查自校,回放纸图和提供数据交检查员进行检查,经修改直至满足成图要求。 (2)成图数据格式dwg,图幅文件命名与图号一致。成图数据二维。 (3)成图规格:以分幅提供的图廓点坐标为依据绘制图廓,图外整饰规格以图式样图为准。 (4)各类要素线粗与图上基本线划宽 “0.15mm” 一致,按“0”线宽编辑,大于图上“0.15mm” 线划宽度的按图式规定线宽编辑。图上基本点大0.3 mm。图上不应相交的符号间距离不能小于 0.3 mm 。应相交的成图要素数据要实交表示。纸质图按图式规格打印成图。 (5)地物、地貌间相互关系参照《1∶500  1∶1000  1∶2000 地形图图式符号配合示例》编辑,彩色成图,所有成图内容应满足色层正确,线型完整,相互关系合理,不同符号间不互相压盖,高程点图面放置有困难时可采用遮盖方式。 (6)凡外业提供有测量坐标的各类外业测量点应按坐标生成图上点位,按图式规格表示。 (7)除能明显判定的不规则房屋外,房屋均应作正交处理。房屋要注性质,A为混凝土结构,B为砖石,C为土瓦房,D为简单房屋,E为棚房,二层以上房屋注楼层,一层不注楼层。 (8)电力线连通表示,遇稠密居民地时可间断表示,但连线走向应表示清楚。10Kv以上的高压线要标注电压伏数。 (9)等高线编辑应满足图面光滑自然,等高线不赋值。 (10) 双线表示的水渠、大车路、乡村路图上不等宽的地方可取平均宽度表示。凡外业测量有宽度的符号按外业提供的尺寸编辑。 (11)坟地能独立表示的逐个表示,面积较大时按测量范围散列配置,按外业调绘标注坟头个数。 (12)植被以符号填充表示,当图上面积大于5cm×5cm时间距放宽一倍。 (13)所有图幅应在测图已接边的基础上严密细接,接边时凡直线表示的地物接边后仍应保持直线特征,其它要素接边后应满足相互关系合理。 (14)图内所有文字、符号、数字注记应与下图廓线垂直。图内左上角标注统一制作的坐标北符号。 (15)本次作业,对各类注记字体、字大进行如下规定: 名称 字体 大小 居民地 县级以上政府驻地 粗等线体 (Hbold,cdxt) 6.0*1.0 (16) 本次作业,对各类图形要素颜色作如下规定: 图 形 要 素 分 类 颜色值 测量控制点 1 居民地和垣栅 7 工矿建(构)筑物及其它設施 11 交通及附属設施 2 管线及附属設施 4 水系和附属設施 5 境界 6 地貌和土质 9 植被 3 图廓 7     (17)图外整饰: 图外整饰以图式附录 C 文字要求和样图为标准。需统一明确的地方: 上左绘图号接合表; 上右注:专业用图 下左注: 2008年4月航摄,2008年6月数字化成图。 1980西安坐标系,中央子午线为115°26′,投影面高程为XXXm。 1985国家高程基准,等高距为2米。 1996年版图式。 左下注:********** 右下注:“附注:本幅植被除表示者外均为旱地。” (18)检查验收:各级检查人员应对所有成图内容作100%的检查,直至修改合格,满足成图要求。室级应及时检查作业员第一幅图的图面和数据,以便发现和处理认识不一致的问题。 与京化、张石三期高速公路接边处,地形图进行接边,并分析成果的差异。 坐标系之间地形图接边不少于1000米,接边处向各方的距离不少于500米。 编辑好的地形图以DWG格式的图形文件分别存放在指定目录下,并作好备份。 3.9 数字高程模型 在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JX-4、Virtuozo)上采集的数模数据。要素代码严格执行“国标”分类代码,最后生成的DXF三维数据文件由专人统一处理,提供CARD/I 程序要求的数模格式文件。文件命名与图号一致。 作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一定要切准立体模型,真实反映地形,在地形变换处采集特征点和特征线。 DTM的高程插值相对于邻近高程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满足下表规定: 地形类别 平原 微丘 重丘 山岭 中误差( m) ≤±0.3m ≤±0.5m ≤±1.1m ≤±1.6m           数模采集的范围为设计公路中心线两侧各400米,互通立交处范围为2Km×2Km,与二维数字图的测图范围相同。 3.9.1采点原则 待测标稳定后,切准地面再采点。 能真实反映实地地形,在地形变化处采点,采集方式按《公路勘测细则》7.2.5的规定,采点间距一般平原、微丘小于20米,重丘、山岭小于10米。 3.9.2特征线 地形变化处,如陡坎上下边缘、山脊、沟渠等断裂线进行三维数据采集,特别强调陡坎上下边缘线,绝不可只有上边缘线而无下边缘线,或只有下边缘线而无上边缘线,如遇公路,则公路路基边缘线、坡脚线均应存在,对于断裂线所经过的点(或称断裂线上的点),均应当是上面提到的采点时已存在的点,断裂线不得相交。等高线归为特征线。 除点、特征线外,文件中不需其它任何数据。 3.9.3文件格式 共两类文件,均为文本文件,一类是点文件,文件名为 *.ASC;另一类是断裂线文件,文件名为 *.POL。 对于点文件 *.ASC,文件开始必须有: DATEIHEADER—ANFANG VERSION“3” DATEIHEADER—ENDE 每一行一个点。 每个点数据的结构如下: 内容 起始列 字符位数 说明 行标识 1 2(A2) 标准值为HS 点号 4(左对齐)* 16(A16) 整个项目不得有相同点号 横坐标E 29(右对齐)* 12(F12.4)   纵坐标N 42(右对齐)* 12(F12.4)   高程H 55(右对齐)* 12(F12.4)           注:(左对齐)意指该数据不能充满所在列时,数据靠左对齐,后面补以空格;(右对齐)意指该数据不能充满所在列时,数据靠右对齐,前面补以空格。 *.POL线数据文件的格式: 文件开始必须有: DATEIHEADER—ANFANG VERSION“3” DATEIHEADER—ENDE 内容 起始列 字符位数 说明 点号 1(左对齐)* 16(A16) 必是*.ASC文件中存在之点号 线编码 18(右对齐)* 4(I4) 标准值为0(断裂线) 线类型 23(右对齐)* 4(I4) 标准值为1(直线)         注:(左对齐),(右对齐)意义同上表的说明。 一条线结束后用空行。 4 检查验收、图幅拼接及成果资料上交 4.1 检查验收在作业队自查的基础上,由大队检查,验收人员应全面检查验收。 4.2 图幅之间应进行精确接边。 4.3 每个坐标系作一处检查散点。检查地点要选在具有代表性的地区,每处不少于100个点,并兼顾地物和地貌点。 4.4 应加强刺点,调绘的检查工作,检查者应签署姓名、日期,并作好检查记录。 4.5 作业完成后上交以下资料: 4.5.1  技术设计书 4.5.2  基础控制点布设图(三等GPS控制点、一级控制点) 4.5.3  三等水准路线布设图;四等光电测距三角高程导线布设图 4.5.4  基础控制点点之记 4.5.5  各级平面控制和三、四等高程测量观测记录手簿 4.5.6  各级平面控制和三、四等高程平差报告 4.5.7  基础控制点成果表(三等及一级点的84、80坐标及高程) 4.5.8  分幅略图(1:2000 DLG) 4.5.9  1:2000数字地形图数据(DLG)光盘(DWG格式) 4.5.10 数字高程模型数据(DEM)光盘 4.5.11 检查报告(包括检查资料的原始记录) 4.5.12 技术总结
/
本文档为【1:2000数字地形图及数字高程模型制作技术方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