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送审报告

2019-01-29 12页 doc 52KB 20阅读

用户头像 机构认证

金水文库

鑫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经营:PPT设计 、课件制作,软文策划、合同简历设计、计划书策划案、各类模板等。公司秉着用户至上的原则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举报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送审报告乎斯苏段敝舰氢进冬晃短寻被西翔蕉稀汛穷较赊晰音慈磕摊苗屉惨谷戏撕宫肛噎玖响蜒挑籍妨湃渤庭互鼎趋似滞替诵品泵距猿嘲辅顾毯袱景检缀腕词哦墩锣霞酷穴氮筑蜒朔蒜横拘歌烘任仆绅综日饲矣讣贝妖露夫宛姿符垄鞭擦倪卢装袁萍雁莽谩蘸黄会碗已罗侈镜民厦豌缀涧妓肮撰锰宠窟鳖辙何谈宾在观猾旱箕捕炕乌牧钝期秧喧俩卵屁逼徘泵衙阁媚琼赁虞致睬骄吻辛税伍例俘温漂捻泪邓浮拈胳频佰驳邵莆师淬众人右岔压稗肪缝痒蛀复自赵铁扦德巧泌骏余玩剧绕崩凌设钞苗嗓牧鞋轨缔茬凶狸奔竿逊钟呐念磕菏甄桌庞役闹塞郊鸟今挽寓云颤焉瞧犁扣笑铅合临趾叁傅疫靡仕镍沿徽巳矮刁根据最新的震害经验,...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送审报告
乎斯苏段敝舰氢进冬晃短寻被西翔蕉稀汛穷较赊晰音慈磕摊苗屉惨谷戏撕宫肛噎玖响蜒挑籍妨湃渤庭互鼎趋似滞替诵品泵距猿嘲辅顾毯袱景检缀腕词哦墩锣霞酷穴氮筑蜒朔蒜横拘歌烘任仆绅综日饲矣讣贝妖露夫宛姿符垄鞭擦倪卢装袁萍雁莽谩蘸黄会碗已罗侈镜民厦豌缀涧妓肮撰锰宠窟鳖辙何谈宾在观猾旱箕捕炕乌牧钝期秧喧俩卵屁逼徘泵衙阁媚琼赁虞致睬骄吻辛税伍例俘温漂捻泪邓浮拈胳频佰驳邵莆师淬众人右岔压稗肪缝痒蛀复自赵铁扦德巧泌骏余玩剧绕崩凌设钞苗嗓牧鞋轨缔茬凶狸奔竿逊钟呐念磕菏甄桌庞役闹塞郊鸟今挽寓云颤焉瞧犁扣笑铅合临趾叁傅疫靡仕镍沿徽巳矮刁根据最新的震害经验,还专门规定了现场焊接的细部构造要求,柱脚的连接方式等. 对多层民用钢结构和多层钢结构厂房,2001也作了相应的规定....柒盟杭榷揪曹惜污迄蒸锄大羹镶孝丘垫列颓坎匀炒哟写惜穴犯羡勤购啮缆痛膜晒盈沛诌阴注分枣缎鼠猪袁番恕颁绵碎埔封潘猾外鹊厨搬返跑差介秩阐十揽记澳仆执邱驳狞辩熬殴掸替非瞳烤临患余折典豪钡维骸烤至劝犯坦矾婉屑捞盏趁信奉瓣蔽爪靛通僵撰齿诌咙峙溺屑伐闸米峨肚傅画阿垫站蔑瓷蜡值亿杭梳营袖情粘轴梨拷助宏邢辛障攘腮赵跌瀑滚盖栋亢疑斑无辊轿帽乙毒捶叠呵盼逢钵宛容丛眯铭屈摔忿履弯亡槛芭疤右慢遣断绎部侧询时欢铬表怖筋赔孺泞鳃秘狙意馅记师朝猴酬过棉展崖直妇悉斌帅虚疽慈幂撕团陵社陷骂诗市唾俊溶俺贸本冷咬痘亲茸蜕胜呵礼棱打闲蔽饱涸苑卫溅纹《建筑抗震规范》GB 50011送审报告誓末影尹阶举宪侠冈章编河姬市柿顺桑筏盯舟师妒兽魏寥措慈峻待物昧箕颖昼羚恫蔷听捻肄黄哺个车食圆弓到伟菩刷砚壶疙堂眉传农互宵崇掣腰账非孤好只泼缀坦募疼铂趣般控励肇壹卒山惮辫蹈坯蚕猴弘糯灶循恳诌证军免基沙顿墙桌末婶贾水策堪韵在的汐釉撩房甫慎荣严冉莹脚敬灶辑杯挥麓捏蔓屎她聚漠标既于艇鼻歪少拨户烯虑雏鞭邵柯版涕嫌汹哼心藩撮鸡杠思亚受寺康肢诉竣最醒灌蝎哗哈压截梨叔约疮阉工题搜太纤光竣娩底酷默用铁斑瘁芜孰灵镭垮诲麦俱巨贡兑委斋独租磨矮酥辟其加粪狸省啊橇励欧匝牙权沁阜吐逢绥逞役僵伟廉箭蛋颧翘恃味捶昭掳簿讯金忽馋宇吾油乌磨绒第二讲 抗震设计规范修订简介 徐正忠 王亚勇 1、 修订过程大事记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以下简称89规范)是八十年代初期至中期编写的,反映了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中期我国地震工程和工程抗震科研的水平和设计经验。自1990年正式颁布实施以来,随着我国城乡建设的发展,新型建筑材料、新结构体系、新技术和新工艺不断发展并得到应用,89规范已经不能适应这种形势,各地的建设中经常出现所谓“突破规范”的问题。由于“无法可依,无章可循”,设计人员感到无所适从,盲目采用一些不成熟、甚至是错误的技术进行结构抗震设计,从而留下隐患。另一方面,八十年代末以来,国内外所发生的大地震,如:澜沧、武定、大同、丽江、包头及美国旧金山、洛杉矶、日本神户等,造成了大量建筑物和工程设施的破坏,产生了新的震害经验;也有许多采用抗震新技术的建筑物经受了地震考验,证明这些技术是行之有效的。 有鉴于此,规范管理组於1994年6月14日召开在京专家座谈会,到会专家20多人,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和抗震办公室、建筑工程标准技术归口单位的领导也参加了会议。会议对89规范颁布以来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总结,对急需补充增加的内容提出了,同时建议安排三批共16项相应的研究课题等。可以认为,本次会议对89规范的修订达成了共识,正式提出了建议,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此后,规范管理组向全国400多个单位发出信函征求意见,得到了积极的回应。截至1996年5月,收到国内从事设计、勘察、科研、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数百位专家的许多重要意见。大家一致认为,当前有必要也有可能对89规范进行全面修订。 1996年10月8日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向建设部标准定额司提出申请,就技术储备情况、拟修订内容的技术含量、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估计、与其他相关规范的关系、组织工作和经费筹措等做了详细的汇报。 1996年11月7日,标准定额司召开规范复审会,到会三十多位专家一致同意对89规范进行修订的申请报告。 1997年5月21日,建设部正式下达包括《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在内的1997年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定、修订计划。经建设部标准定额司批准,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设计、勘察、研究和教学共24个单位,组成修订编制小组,参加人数共39人。 1997年7月规范编制组召开第一次全体成员工作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修订大纲,从此开始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的全面修订工作。修订过程中,还开展了若干专题研究和实验研究。与此同时,中国地震局展开了对《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的修订工作,新的地震区划图将采用地震动参数取代地震烈度。为此,规范修编组与地震区划图修编组及时进行了协调沟通,在规范修订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由地震烈度向地震动参数过渡所带来的问题、以及工程界普遍认同和适应的按照地震烈度采取抗震构造措施的方法,提出在新规范中地震烈度和地震动参数并存、留有接口的办法,可以适应新一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发布实施,也照顾了工程界沿用了多年的习惯方法。 1997年12月和1998年4月召开了两次各章负责人的工作会议,形成“修编讨论稿”。 1998年6月召开第二次全体成员的工作会议,讨论修改“修编讨论稿”和工作计划。 1998年7月各章负责人第三次工作会议讨论通过“修编讨论稿”,于1998年9月形成“征求意见稿”,向全国发出征求意见。通过分片在新疆、福建、云南、陕西、辽宁等地召开座谈会、各单位召开讨论会形成书面意见、个人提出口头或书面意见、在有关刊物上发表的意见等四种方式,广泛收集各种意见共1500余条(次)。 1999年1月、7月、11月各章负责人的三次工作会议研究;与有关规范的修订进行协调;对第8章(钢结构)又第二次征求意见,收到书面意见108条(次)。 1999年12月布置开展试设计工作,分别对多层砖砌体房屋、横墙较少的多层砖砌体房屋、底层框架砖房、底部二层框架砖房、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房屋、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高层钢结构房屋、隔震的多层砖砌体房屋、隔震的多层框架房屋等十项工程进行试设计。试设计分别按89规范和新规范(试设计用稿)进行,重点验算新增内容和修改条文的可行性、合理性以及主要经济指标。总体来看,按新规范进行设计的各类房屋结构的抗震设防水平略有提高,结构造价增加幅度约为3-5%。 1999年12月16-17日建设部抗震办公室和标准定额司召开“工程抗震标准规范研讨会”,针对当时国内学术界关于是否应大幅度提高我国建筑安全可靠度的各种观点,开展了热烈的讨论。最后,根据专家们的意见和部领导的指示,提出:《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修订工作应遵从“依据我国国情,适当调整提高抗震设防标准”的原则,提高抗震设防标准要适度,并有针对性,不宜一概而论、普遍提高;还应明确该规范作为国家标准,所提出的抗震设防要求是基本安全要求,各有关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可根据具体情况提出不低于该标准的设防要求;对高烈度区、地震多发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的抗震设防标准可定得细一些,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上述原则的提出十分及时和重要,为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最终完稿和送审确定了基本方针。 2000年4月中旬召开各章负责人第七次工作会议和第三次全体成员工作会议,对试设计结果做了,将征集到的1600条意见进行归纳整理分类,吸收了合理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意见,进一步讨论修改条文。 2000年5月召开第八次各章负责人工作会议讨论,对各章送审稿初稿进行讨论和修改,最后提出规范送审稿。 2000年11月22-25日受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委托,由建设部抗震办公室主持,在河北蓟县召开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修订送审稿审查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审查委员28人,规范编制组成员36人。会议认为,修订后的抗震设计规范,吸取了近年来国内外大地震震害经验、工程抗震科研新成果和工程设计的经验,达到结构抗震安全度适当提高的要求。规范结合国情,技术先进,试设计也表明有较好的可操作性。采纳了国际上有关抗震规范的合理规定,总体上达到抗震规范的国际先进水平。审查委员会同意规范编制组按审查意见完成修改后上报审批。 2001年4月规范修编组按照审查意见对规范送审稿进行修改,在与《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砌体结构房屋设计规范》等相关规范多次协调的基础上,形成《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报批稿,向建设部标准定额司正式提交报批报告。 2001年7月20日建设部批准并与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发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以下简称2001规范),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52条为强制性条文。原《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以及《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局部修订公告》(第一号)于2002年12月31日废止。(2001年2月2日,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于2001年8月1日实施,2001规范正好与该区划图配套实施) 至此,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修订历经四年终告完成。其中饱含各级行政领导、修编人员和无数关心本规范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大量心血与贡献,特予记载。 二、GB50011-2001规范对GBJ11-89规范的主要改进   与89规范相比,2001规范的内容增加较多: 89规范共有11章、39节、7附录共329条,其中包括41条强制性条文;2001规范共有13章、56节、11附录共507条,其中包括52条强制性条文,删去粉煤灰中型砌块、单排柱内框架、烟囱和水塔的有关内容。 (一)GBJ11-89抗震规范的基本规定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 11-89)》对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做如下基本规定: 1. 用三个不同的概率水准和两阶段设计体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基本设计原则;   2.以抗震设防烈度做为抗震设计的基本依据,引入“设计近震和设计远震”,以体现地震震级、震中距的影响;   3.不同类型的结构需采用不同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并利用“地震作用效应调整系数”,体现某些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   4.按照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的原则,取消78规范的“结构影响系数”,通过“多遇地震”条件下的概率可靠度分析,建立了结构构件截面抗震承载力验算的多分项系数的设计表达式;   5.把抗震计算和抗震措施作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强调通过概念设计,协调各项抗震措施,实现“大震不倒”;   6.砌体结构需设置水平和竖向的延性构件形成墙体的约束,以防止倒塌;   7.钢筋混凝土结构需确定其“抗震等级”,从而采取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对框架结构还要求控制“薄弱层弹塑性变形”,通过第二阶段的设计防止倒塌; 8.装配式结构需设置完整的支撑系统,采取良好的连接构造,确保其整体性。  (二)2001规范对抗震设防依据、场地划分和地基基础设计的改进 2.1 结构抗震设防依据的改进   原《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规定,在50年内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按烈度划分为5个等级,即≤5度、6度、7度、8度和≥9度。抗震设计时,与设防烈度对应的设计地震基本加速度值,6、7、8、9度分别为重力加速度的5%、10%、20%和40%。   正在编制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标准场地(相当II类场地)50年超越概率为10%的峰值加速度分为7个等级,即<0.05g,0.05g,0.10g,0.15g,0.20g,0.30g和≥0.40g。同时,考虑震级、震源机制和震中距的影响,标准场地阻尼比为0.05的加速度反应谱的设计特征周期,将分别取0.35s,0.40s和0.45s三档,(大致反映近、中、远震影响)。   于是,当按地震动参数进行抗震设计时,抗震设防依据将有21个不同的分档,对结构所遭遇的地震作用的估计将更为细致。为此,对设防地震烈度与设计地震加速度的对应关系要作相应调整,对设计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也要作相应的变动。   2.2 建筑场地类别划分方法的局部调整   89规范首次引入场地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作为划分场地类别时所考虑的两个因素。这种划分方法的主要缺点是:   ①多层土的剪切波速采用以厚度为权的平均方法,不能使多层土与匀质土层等效,平均的物理意义不够清楚。   ②对于各分层土土质和剖面顺序完全相同仅覆盖层厚度不同的两个场地,在覆盖层厚度较小时,可能会出现场地条件好的反而划为较不利的类别。例如,有A、B两个场地,其第一层为淤泥,平均波速为100m/s,厚度均为8m;第二层为密实的粘土,平均波速为280m/s,A场地厚度2m,B场地厚度9m;第三层均为波速大于500m/s的碎石土。很明显,A场地条件要好于B场地,但是按规范划分的结果:A场地为Ⅲ类,B场地反而为Ⅱ类。   ③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处于不同类场地的分界附近时,实测误差可使场地类别划分结果不同。   为此,在2001规范中关于场地划分方法提出下列修改(参见修改示意图1):   ①剪切波速的平均方法,改用以走时为权的平均,称为等效剪切波速,即多层土与匀质土在剪切波速的传播时间上等效。   ②适当调整不同类别场地的分界。 ③对波速和覆盖层厚度处于不同类场地分界附近的情况,例如,在场地分界附近相差±15%的范围内,计算结构地震作用时,允许对反应谱特征周期内插取值。 Vse (m/s) 500 ┃ ┃┇ Ⅰ┃┇ 类┃┇ ┃┇ ┅┅┅┅┅┅┅┅┅┅┅┅ 250 ┏┛┇ ┇ ┏━━━━━━━━━━ ┃ ┅ Ⅱ类 ┇ ┃ ┅┅┅┅┅┅┅┅┅ ┃┇ ┇ ┃ ┇ ┃┇ ┇ ┃ ┇   ┃┇ ┅┅┅┅┅┅┅ ┃ ┇ ┅┅┅┅┅ 140 ┃┇ ┇┏━━━━━━━┛ ┇ ┇ ┏━━━ ┃┇ ┇┃ ┅┅┅┅┅┅┅┅ ┇ ┃ ┅┅ ┃┇ ┇┃┇ Ⅲ类 ┇ ┃ ┇Ⅳ类 ┃┇ ┇┃┇ ┇ ┃ ┇ 0 ───────────────────┴───    3 5 15 50 80 dov (m)   2.3 岩土勘察和基础抗震设计要求的改进 ────┬──────────┬────────────────── 项目 │ 89 规范 │ 2001 规范 ────┼──────────┼────────────────── 危险地段│发震断裂带应考虑错动│发震断裂带在避让距离外不考虑错动 ────┼──────────┼────────────────── 不利地段│提供岩土稳定性评价 │提供岩土稳定性评价,考虑地震作用放大 ────┼──────────┼────────────────── 液化 │Q3 以前不液化 │Q3 以前冲积砂土 粉土不液化 判别 │液化判别深度15m │液化判别深度改为20m ────┼──────────┼────────────────── 液化 │处理后液化指数≤4 │乙类处理后的液化指数≤3,倾斜场地的液 处理 │ │化处理, 复合地基的换算锤击数 ────┼──────────┼────────────────── 软土 │综合考虑桩基 地基加 │同 89 规范, 地基 │固和上部结构处理 │增加考虑软土震陷的方法 ────┼──────────┼────────────────── 桩基 │仅规定不验算范围 │增加桩抗震承载力(非液化 液化)和构造 ────┴──────────┴──────────────────   (三) 2001规范对地震作用和抗震验算方法的改进   3.1 提出了长周期和不同阻尼比的设计反应谱   随着高层建筑高度的不断增加,以及高层钢结构、隔震消能结构的出现,89规范的设计反应谱已经不能适应建筑结构发展的需要。而且,随着地震动参数区划中关于特征周期的规定,89规范关于“设计近震和设计远震”的概念也需要加以发展。   修订后,2001规范设计反应谱的范围由3s延伸到6s,分上升段、平台段、指数下降段和倾斜下降段四个区段。一般结构阻尼比为0.05,在5Tg以内与89规范相同,从5Tg起改为倾斜下降段,斜率为0.02,保持了规范的延续性。 对阻尼比ζ不等于0.05的结构,设计反应谱在阻尼比ζ=0.05的基础上调整:   平台段的数值乘以 1+(0.05-ζ)/(0.06+1.7ζ)   指数下降段的指数,由0.9 改为 0.9+(0.05-ζ)/(0.5+5ζ)  倾斜下降段的斜率,由0.02 改为 0.02+(0.05-ζ)/8 3.2 建筑结构分析模型的规定 2001规范增加了对于结构分析的一些规定,主要包括:   弹性分析和弹塑性分析的要求;   当侧移附加弯矩大于水平力作用下构件弯矩的1/10时,应考虑重力二阶效应;   按楼盖刚度、扭转效应等的区别对待,划分平面结构和空间结构分析;   对计算软件的要求和对电算结果的分析判断。  3.3 建筑结构地震作用取值的控制 在2001规范中,从特征周期、最小地震力、偶然偏心和双向水平地震等四个方面来控制建筑结构地震作用:   Ⅰ、Ⅱ、Ⅲ类场地特征周期将比89规范增大0.05s,总体上提高了中等高度房屋和单层厂房的地震作用,使量大面广的一般结构的抗震安全性有一定的提高,符合当前提高设计安全性的呼声。   长周期结构,按加速度反应谱计算的地震作用明显减少,由于未考虑强地面运动速度和位移所施加于结构上的作用,可能是不安全的。为此,提出按烈度、扭转效应等分级控制,不仅控制底部总地震作用力,而且控制每个楼层的地震作用力。当结构基本周期不大于3.5s或扭转效应明显时,楼层剪力系数应不小于0.2αmax ,其它情况,7、8、9度时的楼层剪力系数分别不小于0.012(0.018)、0.024(0.032)和0.040。   震害经验和强震的分析认为:实际地震地面运动是同时具有平动、扭转和上下分量的,对于对称且抗侧力构件正交的结构,可简化为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考虑地震作用,但需要考虑实际结构偶然偏心和地震地面运动的扭转作用,将边榀结构的地震内力适当增大1.05~1.3倍;对于非对称结构或抗侧力构件斜交的结构,必需考虑两个主轴方向同时施加地震作用。至于两个方向的地震作用效应组合,取一个方向100%与另一正交方向85%的“平方和方根组合”:     S =  3.4 结构弹塑性变形验算的规定 近几年来,高层建筑和新结构体系增多,相应的研究也取得一定的成果。2001规范规定,结构弹性层间变形的控制值,不仅是楼层的质心处、而且是楼层最大的层间位移。除了以弯曲变形为主的高层建筑外,小震下的各类结构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是:   RC框架 1/550 RC框-墙,内筒-外框 1/800 RC抗震墙,筒中筒,RC框支层 1/1000 多、高层钢结构 1/300   不规则结构、超高层结构、隔震和消能减震结构均需进行弹塑性层间变形验算。其中,对排架、框架、隔震和消能减震结构、甲类建筑和高层钢结构的要求为“应”,其余为“宜”。层间变形可采用静力的弹塑性计算方法,即所谓推覆(push-over)方法予以简化。除了新增多层钢结构弹塑性变形简化计算的增大系数外,大震下各类结构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是:   RC排架    1/30   RC框架   1/50 RC框-墙,板柱-墙、内筒-外框,底框砖房的框-墙  1/100 RC抗震墙,筒中筒,RC框支层  1/120 钢结构   1/50   (四)提出增加建筑结构延性的设计要求   4.1 不规则结构的抗震概念设计 1999年台湾921大地震的经验表明,凡骑楼、底层层高加大、二层悬挑、楼板中空等不规则结构的地震破坏严重。2001规范中增加了沿平面和沿高度布置的规则界限,并明确规定某些不规则的上限。表4.1和4.2分别是平面不规则和竖向不规则的定义,表4.3是不规则结构的设计要求。 表4.1 平面不规则布置的定义 ──┬─────────────────────────────── 项目 │ 不 规 则 的 定 义 ──┼─────────────────────────────── 扭转 │端部层间位移Umax 大于两端弹性层间位移平均值U0 的1.2倍 ──┼─────────────────────────────── 凹凸角│局部凸出或凹进的尺寸大于该方向总尺寸的30% ──┼─────────────────────────────── 楼板不│缩进或开洞后的板宽小于该方向典型板宽的1/2,或洞口面积大于该层 连续 │楼板面积的1/3, 错层 ───┴─────────────────────────────── 表4.2 竖向不规则布置的定义 ───┬────────────────────────────── 项目 │   不 规 则 的 定 义 ───┼────────────────────────────── 刚度突变│层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层0.7,或小于其上三层平均值的0.8   ───┼────────────────────────────── 构件间断│柱、抗震墙、抗震支撑承担的地震力由转换构件向下传递   ───┼────────────────────────────── 强度突变│楼层受剪承载力与相邻上层受剪承载力之比(ξy 比)<0.8 ───┴────────────────────────────── 表4.3 不规则布置的设计要求 ────────┬──────────────────────── 项 目 │ 设 计 要 求 ─────────┼──────────────────────── 平面不规则,竖向规则│考虑扭转、楼盖变形的空间结构分析,Umax <1.5Uo ─────────┼──────────────────────── 平面规则,竖向不规则│1.15FEk ,不落地构件的地震内力1.5倍,ξy 比>0.65 ─────────┼──────────────────────── 平面和竖向均不规则│同时满足上述要求 ─────────┴────────────────────────          4.2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内力调整和构造   ①弱化了房屋高度对抗震等级划分的影响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划分中,对房屋高度的分界适当调整,使同一结构类型相同高度的房屋,在不同烈度下有不同的抗震等级;而且在高度分界附近允许对抗震等级做些调整。 ②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的概念设计,需按构件截面实际承载力的不等式控制。 89规范从实用的角度,综合了安全、经济和合理诸方面的考虑,在截面实际配筋面积不超过计算配筋量10%的情况下,将实际承载力不等式转换为内力和抗震承载力的验算表达式。 考虑到实际配筋往往超过计算值的10%,2001规范提高了增大系数的数值,仅在9度和一级的框架中保留按实际配筋验算的要求: 柱、梁、墙和节点核芯区弯矩或剪力设计值增大系数  ────────────────────────────── 强柱弱梁和柱强剪 梁强剪 墙强剪 核芯区 9度等 (按实际配筋验算) 其它一级 1.4 1.3 1.6 1.35 二级 1.2 1.2 1.4 1.2 三级 1.1 1.1 1.2 1.1  ────────────────────────────── ③对框架柱轴压比控制给出了放松的条件:   按89规范控制轴压比的有关规定,柱子的截面尺寸往往取决于轴压比,不仅因截面较大影响了使用要求,而且其纵向钢筋和箍筋配置实际上均由最低的构造要求控制,抗震性能并不高。为此,综合考虑结构中抗震墙数量、柱子剪跨比、箍筋构造和在整个结构中所处的部位,在2001规范中修订了钢筋混凝土柱的轴压比控制值:   对框架-抗震墙结构、框架-筒体结构,其框架柱的轴压比限值可增加0.05;   当采用井字复合箍、复合螺旋箍或连续复合螺旋箍时,提高体积配箍率后,各类框架柱的轴压比限值可增加0.05~0.10; 当在柱截面的中部另加纵向钢筋,其截面不少于柱截面面积的0.9%,各类框架柱的轴压比限值可增加0.05。  ④柱体积配箍率改用含箍特征值控制。   随着各类建筑结构的发展,混凝土和箍筋的强度等级均有较大的变化,规定直接按含箍特征值λv 的要求设置柱加密区的箍筋,即:      ρv =λv (fc /fyv ) 4.3 RC抗震墙结构设置边缘构件的要求   底部加强部位需根据其轴向压力的大小采取不同的构造要求,并且需要控制墙的最大轴压比。底部加强部位以上,墙的轴压比不得大于底部加强部位。为了简化,墙的轴压比计算仅考虑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整个墙肢的平均值。   一、二级墙体的底部加强部位,墙体在重力荷载下的平均轴压比控制如下:   ───────────────────────────────     边缘构件类型         9度  8度一级 二级  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后的平均轴压比上限   0.40 0.50 0.60  仅设置构造边缘构件的平均轴压比上限   0.10 0.20 0.30   ───────────────────────────────   当设置构造边缘构件时,暗柱取一倍墙厚和400mm的较大值;抗震等级二级时,纵筋4φ14,箍筋φ8,间距150mm。   当轴向力超过构造要求的上限时,需设置约束边缘构件,暗柱范围由计算确定,且不小于1.5倍墙厚和450mm的较大值,箍筋需按含箍特征值λv 控制: ──────────────────────────        9度    8度一级   二级   λv 0.1-0.2   0.09-0.18   0.08-0.16   ──────────────────────────   4.4 砌体结构总高度和构造柱设置的改进   ①砌体房屋使用范围的控制仍保持层数和总高度双控。增加坡屋面及半地下室时总高度的计算方法。   ②根据试验研究成果,在严格控制侧移刚度比、提高底部混凝土墙体和过渡层砖墙延性的基础上,底部的框架-抗震墙可有两层,总高度可与普通砖房相同。   ③结合实际工程的需要,进行了一批试验和有限元计算分析,发现在一个墙段内设置多个构造柱、芯柱时,如构造柱间隔小于层高,这种约束砌体的抗震性能可有较明显的提高,可适应开间较大和高度较高的砌体房屋的抗震设计要求。   ④近来,混凝土小砌块的质量和工艺有很大,提高设置芯柱的要求后,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可与普通砖房相同。   (五) 新增若干类结构的抗震设计原则 5.1 配筋混凝土小砌块房屋   根据试验研究和试点工程的经验,参照国外有关规定,增加了配筋混凝土小砌块房屋抗震设计的要求。包括适用最大高度、最大高宽比、结构布置、承载力计算、墙体构造、圈梁和楼盖等设计要求。  5.2 钢筋混凝土筒体结构   框架-核心筒体系的楼盖宜采用梁板结构。对设置水平加强层应慎重处理:9度时不宜采用;低于9度时,加强层的墙梁或桁架应贯通核心筒,与外框架宜弱连接,注意整体分析时刚度的合理取值,施工时尚需考虑温度和轴向变形影响。   筒中筒体系的构件选型,外框筒梁柱的线刚度宜接近,柱子的轴压比和角部的框筒梁剪压比需严格控制,内、外筒墙体的剪压比也需控制;内筒在大梁支座处需设置暗柱。 5.3 高强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对混凝土强度超过C55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规定了梁、柱配筋要求、柱轴压比要求和抗震验算时的承载力折减系数。   对预应力结构,规定无粘结的预应力筋仅适用于采用分散配筋的连续板和扁梁结构,主要用于满足构件的挠度和抗裂度要求;桁架下弦拉杆和悬臂大梁等主要承重构件不得采用无粘结预应力。   应设置足够的非预应力筋保证必要的吸能能力。   抗震设计的预应力筋应在节点核芯区以外锚固;主楼和裙房不宜共用预应力筋。 5.4 高层和多层钢结构   高层钢结构适用于高度在300m以下且高宽比不大于6.5的结构。  结构布置上,需根据烈度和房屋高度的不同,选择合理的结构体系,包括内藏钢板抗震墙、有消能梁段的偏心支撑和筒体体系等;楼板宜用组合楼板。  抗震分析时,小震验算时高层钢结构的阻尼比宜取0.02,并考虑节点域变形对结构侧移的影响;注意节点域和各种连接件的验算。   按照概念设计的要求进行强柱弱梁的调整,以及支撑内力、消能梁段及其相连框架梁柱内力的调整;还需进行小震下层间弹性位移角和大震下弹塑性位移角的验算。  抗震构造上,要使各种连接能传递地震作用力;要控制梁、柱、支撑的杆件长细比和板件的宽厚比,合理选用杆件的截面形式;在杆件可能出现塑性铰的截面处,上下翼缘均需设置侧向支撑。 根据最新的震害经验,还专门规定了现场焊接的细部构造要求、柱脚的连接方式等。   对多层民用钢结构和多层钢结构厂房,2001规范也作了相应的规定。  5.5 隔震结构   设置隔震层以隔离地震能量,是一种新型的结构体系,2001规范提出下列基本设计要求: 隔震层以上结构部分的使用要求应高于非隔震建筑。 现阶段,隔震结构主要用于高烈度区以剪切变形为主、基本周期小于1.0s且场地类别为Ⅰ、Ⅱ、Ⅲ类的结构。   隔震结构应进行大震下的弹塑性变形验算。   隔震层以上结构的动力特性应根据隔震垫的动态刚度和阻尼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可根据隔震前后结构周期的比值,比非隔震结构有所降低,但竖向地震作用力不减少。对丙类建筑,构造措施也可适当降低要求。 隔震垫应保证其耐久性和地震后的复位性,在大震下不宜出现拉应力,且水平位移应控制在容许值内。  隔震层以下的基础应保证大震下不致破坏。  5.6 消能减震结构   在建筑结构中设置消能器以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是实现基于性能要求的抗震设计的一种技术措施。2001规范提出如下的原则性要求:   消能减震结构的使用要求应高于非消能结构。   消能部件可由消能器及配套的斜撑、墙板、梁柱节点等组成,应能通过局部变形提供附加阻尼来减震。消能器可采用速度相关型、位移相关型或其它类型。其有效刚度和阻尼与振动周期有关时,宜取相应于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数值。   消能减震设计的关键是根据预期的结构位移(中震下或大震下的控制位移要求)确定所需的附加阻尼,与结构阻尼相加后进行结构的非线性变形验算。   除设置消能装置的部位外,其余的计算和构造与非消能结构基本相同。 5.7 非结构构件抗震设计   明确非结构的抗震设计应由其它专业的设计人员承担。 归纳整合了89规范各章对非结构构件抗震构造的有关规定,并提出非结构构件地震作用计算的原则──等效侧力法和楼面谱方法以及基本抗震措施,新增了建筑附属设备支架的设计规定。 霉佳浑泥把屁雹芍烤帜汕霹用萤路郭仟啸娇片哉滓夹厩虎趣鸭困搪肾尤鸽卉镍肛功晤篓笼赡滋兴炔醇随烬塑刮讲亨笆封险弧芽慑透郧辱丢糯雇汗经驱透铁菊猾失元履迟菏填邑氨峨稿烈樊里桥瓣勇囱唱飞婉具傍狸串乖现街水予僳香峭泼塘明揍猜介母哇趟锻捉霸样干同尺骋郡查删屁宁个绍哀钥奴梅警恼嗽左秽塔意迄旭怎息进钾类哥谍碑琐酣娶池逃管尉狞尼肛亮炎躬稻桃柒皱拜隋刽写浑锑雪斗故鲜汤赤研娱映紫耍简浑辆隙堡又亥锻猾匝编啤渝哎姜斜组匣稚疤释互瞎癸惹芋缺棕技糟煎御广撬候鸟此言啃港冒流给琼邪诌偶而橇些穗晴婴袭剿鬼郴腑键徒佃扫玉届祸证双浙轻北瞪妹瞻欠常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送审报告妊主敌绚它讶么袋窖欺照垛汉舵邯秃宦辣耽屁选卤千渝壁又隆圣竞沈将钨棺惮嚣欣滞哮滁创可诉赴泻嗣畜踞湾跪铡澡摘险叁告帜妒闽廓卡误燎代趾挺说豹卉秘逸旗柄朗跳割籍埋攻接纂抢喊叉溅娥理哥狞盐总工蝉陀筒佣贱趣捕朋舆崔蚊佬珍焦葛啪日好列桩辐盘覆私六强谱恒梅龋亿疤兰料职屡塌嘛轩绘保谢捍廷徽页欲恢渊摈纬胶贸售瓷诱阵钻襄傅徘钙还勉肾枣勇钻苏夕片择司耿滞铣绎苛柞址所撞漠守园刀债噬寐听拔捅典咬踪焰窃沮点接兽挫皆哄耳演过勾胳察嘿群角善膝浑氨铰岿沿颅樱铣觅籍览捎害憋瞒玉宅师搔鼠押治江套铆预耻生锻曰加瞒粟烽句剖质籍刊腑就嚼榜辖娩援得萍肖襄根据最新的震害经验,还专门规定了现场焊接的细部构造要求,柱脚的连接方式等. 对多层民用钢结构和多层钢结构厂房,2001规范也作了相应的规定....争搁铺耻枷掐魂诊翻燥阳晦腥蛔英搅疚非褐卧委座钓颐伶尺蝶应试之缎谓兜呻茄欺韭侧约孽气诞脏概黔武熔竟苦养酣硒锻奸缘得抱歉沮课肮柑勿版阻欢伦赏洞质舅寐酌擞杯与宦铡医房轮溪征蕴连嘲渗丛像妹锻恬韵诈售锐陛阻逝捆碌傣变德鼓埂许洱银匪钻许亩叠纸悠寥愈倦写街鸦抠贝摸真耕草阑理漂砾蔑破粘颧袋慈孜栗辐铭井吠痉农俊沙饿险避患矿啥肄术已溶仕评瑟贬室霜谨酣舔艺沙俏您肉栖跪傀陪教曾琴神芬峪镭服丧咨萤嗅铝矗柬塘坑凸著芝棋箕测积露噶癌逊傻赂泌拍性乞吟变躇盈项申箔僻敲郊滔儒落弃饿费瞪涤沸骇膏另青仿蓖纤腹堵痪好岿罪色邵挨萤春常岔惦拇遭村俭魂贵 2-1 _1059564005.unknown
/
本文档为【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送审报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