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对外汉语教学中学习者个体差异的研究

2020-12-05 1页 doc 25KB 25阅读

用户头像 机构认证

is_505960

暂无简介

举报
对外汉语教学中学习者个体差异的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学习者个体差异的研究【摘要】Ellis(1994)把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因素分为三类:一是学习者关于语言习得的观念;二是学习者个体的情感状态;三是与学习者个体差异相关的一般因素的研究,如学习者的年龄、动机以及学能(1earningaptitude)等因素。【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第二语言一、关于学习者态度的研究Stem(1983):学习者对语言和语言学习者的态度;对目的语社团及说目的语者的态度;学习者对学习目的语的态度;Gardner(1985)学习者对学习目的语的态度;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的态度;Ellis(1994...
对外汉语教学中学习者个体差异的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中学习者个体差异的研究【摘要】Ellis(1994)把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因素分为三类:一是学习者关于语言习得的观念;二是学习者个体的情感状态;三是与学习者个体差异相关的一般因素的研究,如学习者的年龄、动机以及学能(1earningaptitude)等因素。【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第二语言一、关于学习者态度的研究Stem(1983):学习者对语言和语言学习者的态度;对目的语社团及说目的语者的态度;学习者对学习目的语的态度;Gardner(1985)学习者对学习目的语的态度;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的态度;Ellis(1994)的分类:对目的语的态度;对说目的语者的态度;对目的语文化的态度;对学习目的语的社会价值的态度;对目的语特定用途的态度;对作为自身文化成员的态度。一般说来,第二语言学习者对其所学的目的语、目的语社团及其文化的态度是积极、肯定的,将对其语言习得产生积极的影响;反过来说,如果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目的语社团及其文化的态度是消极的、否定的,将对其语言习得产生消极的影响。有研究表明,积极、肯定的态度并不一定对学习者的语言习得带来积极的影响消极、否定的态度也可能对学习者的语言习得带来正面的影响。由此看来,学习者的态度与其语言习得效果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并非简单的线性对应关系。二、关于学习者动机的研究动机的分类可分为GardnerandLambe(1972)融合型动机(intergrativemotivation)、工具型动机(intrusmentalmotivation)Deei(1985)、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Ellis(1994)根据Skehan(1989)提出的四个假设,将学习者的动机概括为四种:融合型动机,工具型动机。因果性动机(resultativemotivation)和内在兴趣动机。有研究表明,学习者的动机与第二语言习得可以构成一种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动机对语言习得的效果可以产生直接的影响。反过来,第二语言习得的成功与否也可以影响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学习动机。Gardner(1972,1985)的研究表明,融合型动机更有利于第二语言习得。尽管型动机仍然可以达到成功的语言习得。Oiler(1977)的研究表明,融合型动机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效果之间没有正相关,反而出现了负相关。也有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发现,无法判断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中,哪一种更有利于第二语言习得。三、关于学习者年龄的研究学习者的年龄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一直是一个有争论的问。争论的焦点是第二语言学习者是否像母语学习者那样存在着一个关键期的问题。Long(1990)的研究表明,第二语言学习者在6岁以后开始学习,不可能获得母语使用者那样的语音能力(native—likeaccent)。同样,学习者在关键期后也很难获得母语使用者那样的语法能力。Scovel(1988)的研究证据表明,获得母语使用者那样的语音能力的关键期是12岁左右。支持语法能力获得的关键期的证据似乎还不明确。于是学者们的共识是年龄大的学习者最初在习得的速度上明显具有优势。但是,年龄大的学习者或成人学习者在第二语言的最终习得水平上不及关键期前开始习得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四、焦虑研究焦虑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焦虑是一种在不同的场合都会表现出来的人格特质;第二种焦虑是一时一地的情感状态,即“你现在感到焦虑吗?”第三种是在特定场合中持续出现的一种特定焦虑。虽然这三种焦虑之间互有关系,但显然第三种焦虑与第二语言学习的关系更为密切。Horwitz&Copell986)首先提出,外语习得研究应该把焦虑限于一种特定的、与课堂外语学习直接相关的焦虑研究,而不能流于空泛。他们把外语学习焦虑分为三类:交际焦虑、考试焦虑、对负面评价的焦虑。有关这种焦虑已有的研究常常让受试把自己的焦虑归类,找出焦虑的根源。很多研究表明,第二语言学习中确实存在着焦虑,一些研究者发现学习者在第二语言课堂上比其他课上更容易焦虑(Horwitz1986、MacIntyre1989)。Horwits(1986)、MacIntyre(1994)通过观察发现焦虑对语言学习有负面影响。七八十年代研究者多研究学生自我的焦虑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Curran1976。Steviok1980,Guiorag1983),但早期的研究没能说明焦虑和语言学习之间的关系。1975年,Gardner和Smythe在他们的一项研究中第一次测量了学生学习法语时的焦虑。其后,Gardner和Smythe创制了“英语使用焦虑量表”(En—ishUseAaxiety)和“英语考试焦虑量表”(EnglishTestAnxietv)。“英语使用焦虑量表”后来又被Gardner等人用来测量法语、西班牙语(MuehickWolfe,1982)等其他语种的学习。旨在研究焦虑和学习成绩关系的文章得出的结论常常让人困惑,不同的研究由于学生、语种的不同往往得出完全不一样的结论。一些研究发现了焦虑和学习熟练程度不相关,而另外一些研究则发现焦虑与学习成绩之间有固定的密切的关系,还有研究发现焦虑和语言学习熟练程度的某方面相关,而与其他方面不相关。发现焦虑与学习成绩成负相关的研究很多。Gardner等人在研究动机、态度的同时发现,焦虑在语言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学习成绩的最好的预示变量之一(Gardner,1991)Gardner(1984)、Honvitz(1991)都发现外语课堂焦虑与外语水平成负相关,MacIntyre和Gardner(1989)年也发现法语课堂焦虑与法语使用焦虑呈显著性的负相关,Gardner(1989)的研究还表明外语课堂焦虑同听力、写作、词汇及自我评定都呈显著负相关。MacIntvre和Gardner(1991)的研究发现焦虑影响外语总成绩,并且与外语学习的一些具体方面也成负相关,并且发现当学生焦虑下降时,学习成绩出现上升。Clement等人在七八十年代进行了多次学习者个体差异的研究,他研究的一个重点是自信,而他对“自信”的定义就是不焦虑。他的一系列研究发现,不焦虑的学生更倾向于多说目的语,因而成绩较好。Trylong(1987)研究了学生的潜能、态度、焦虑和语言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发现学习成绩和焦虑呈负相关,而和有利的态度呈正相关,这一研究还发现了焦虑和态度呈负相关,就是说焦虑的学生容易持消极的态度。Tlong得出结论,潜能、态度和焦虑组成一个整体,可用来理解学习的过程。Steinberg和Horwitz(1986)在一项研究中把20名西班牙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测试。第一组十名学生通过看录像了解一个故事,测试者态度冷淡,以增加学生的焦虑。第二组情况大不一样,测试者不是通过录像,而是通过和学生亲切交谈,告诉学生同一个故事。测试者针对故事内容提出问题,两组学生的成绩显著不同。Young
/
本文档为【对外汉语教学中学习者个体差异的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