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维基百科中国朝代之周朝春秋战国

维基百科中国朝代之周朝春秋战国

2017-05-15 26页 pdf 1MB 173阅读

用户头像

is_435706

暂无简介

举报
维基百科中国朝代之周朝春秋战国 西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 搜索 关于“ 西周”的其他意思, 详见“ 西周 ( 消歧义 ) ”。 西周 (约 前 11 世纪 —前 771 年), 中国历史 上继 商朝 之后 的朝代 ,首都 宗周 (镐京,今 陕西省西安市 东南部)和 雒邑 (今 河南洛阳 )。周幽王 末年, 宗周地区因战乱而衰败, 周平 王东迁成周。历史上将东迁之 前那一时期的 周朝 称为 西周 。 西周从约 前 11 世纪周武王 灭商 朝起至 前 771 年周幽王 被申侯 和犬戎 所杀为止, 共经历 11 代 12 王,大...
维基百科中国朝代之周朝春秋战国
西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 搜索 关于“ 西周”的其他意思, 详见“ 西周 ( 消歧义 ) ”。 西周 (约 前 11 世纪 —前 771 年), 中国历史 上继 商朝 之后 的朝代 ,首都 宗周 (镐京,今 陕西省西安市 东南部)和 雒邑 (今 河南洛阳 )。周幽王 末年, 宗周地区因战乱而衰败, 周平 王东迁成周。历史上将东迁之 前那一时期的 周朝 称为 西周 。 西周从约 前 11 世纪周武王 灭商 朝起至 前 771 年周幽王 被申侯 和犬戎 所杀为止, 共经历 11 代 12 王,大约历经 275 年左右。 前 770 年,申侯和其它一些诸 侯立 周平王 ,平王弃 宗周 而只 以雒邑 (今 河南省洛阳市 )为 都,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 朝为 东周 。从 周朝 开始,进行 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 的过程,在这期间, 华夏族 逐 步形成,成为现代 汉民族的前 身,其它还有 夷、蛮、越、戎 狄、 肃慎 、东胡 等诸多少数民 族。 周 首都 镐京 ,雒邑 君主 开国君主 周武王 灭亡君主 周幽王 建立 建立时间 约 前 11 世纪 建立事件 牧野之战 灭亡 灭亡时间 前 771 年 灭亡原因 犬戎 攻破 镐京 目录 [ 隐藏 ] 1 历史 o 1.1 周人的兴起 o 1.2 武王伐纣和周公东征 o 1.3 成康之治 o 1.4 由盛而衰 2 典章制度 o 2.1 宗法与分封 o 2.2 畿服 3 商业和交通 4 社会生活 5 战争与交往 6 参见 7 参考文献 o 7.1 相关书目 [ 编辑 ] 历史 [ 编辑 ] 周人的兴起 周人是一个后起的姬姓部族,兴起于今陕甘一带,十分重视农业。他们认为 后稷 是他们 的始祖,并把他尊为农神,西周的农官之长便以“后稷”命名。从后稷到到 文王 中间有 若干个王,《 史记 ·周本纪》、《世本》记载有十五代,依次是 后稷 (名弃)、 不窋 、 鞠、公刘 、庆节 、皇仆 、差弗 、毁隃 、公非 、高圉 、亚圉 、公叔祖类 、古公亶父 、季历 、 昌,而《汉书》记载有十八代。然而自后稷至文王千余年,只经过十几代是不可能的, 后人多对此示怀疑。 [1] :15-26 到了不窋时代,周人迁徙到戎狄之间。公刘时为了发展农业又迁至自然环境优异的 豳。 到达豳地以后, 周人开垦田地、 营建房屋、 并确立了一套举行祭祀、 宴会的礼仪。“京”、 “京师”就是源自公刘时代对国都的称谓。 [1] :29-35 商王 武丁 时期,周成为商的封国。公 亶父(后来被追尊为周太王)时,为避免西北戎狄部落的滋扰,周人再次迁都至歧阳 周 原。这时政治设施有了长足发展,王宫设 皋门 、应门 ,国都设 宗庙 、社稷 即始于此时。 古公亶父时期,生产力大幅发展,歧阳的人口竟在一年之内增加了五倍。 [1] :47 太王死后,少子 季历 继位。由于与太伯所建吴国、任姓诸侯保持友好,加之商朝国力衰 微,周的力量不断壮大。商王 武乙 时期,周开始武力开拓领土,首先花了三年时间征服 鬼方 。之后,季历继续进攻山西地区的 戎狄 ,在攻打燕京戎时受挫,然而接着还是攻克 了余无戎。打败余无戎后,季历被商王 文丁 任命为牧师(一种相当于方伯的职位)。由 于季历将周国的领土大大向西北扩展,受到了文丁的猜忌,终于被文丁害死。 [1] :62-68 季历死后,其长子继位,是为 周文王 ,他曾被商王册命为 西伯 。崇侯虎 向纣报告了西伯 对处死 九侯 的不满,西伯因此被囚禁于 羑里 ,直到西伯的属下进贡美女和财物才被赦免。 周文王一面殷勤侍奉殷王 纣,一面借口征讨叛国四处开拓领土, 周的势力得以大幅度扩 张。文王团结诸侯,解决了 虞、芮两国的争端,先后征服了 犬戎 、密(密须)。之后又 灭掉了山西地区的 黎,并攻克盂(又作于、邗)。崇侯虎所在的 崇是当时的东方强国, 也在激烈的攻城战之后被周攻占。文王在克崇后迁都到 丰,仁政爱民,并建立了一套以 卿士为首的官制,健全了政治机构,积聚了一大批有才能的贵族,为周王朝的建立打下 基础。 [1] :69-84 [ 编辑 ] 武王伐纣和周公东征 文王死后,其子发继承了他开创的基业,这就是后来的 周武王 。武王继位后第二年,即 统帅大军在盟津与 诸侯 结盟,两年后在此誓师, 准备北伐 克商。武王统帅的精锐部队 (据 说只有“戍车三百乘,虎蕡三百人” )于盟津渡河后,经历六天到达 牧野 。参加决战的除了周人的 锐兵,还有不少西南 蛮夷部落 的军队以及一些盟国的 国君 、将领 。在周 元帅吕尚 的指挥 下,周国军队与数量远高于己的商朝 军队 展开 决战 ,当天即获得全胜。 纣 被迫 自焚 ,殷 朝中央政权被推翻。 占有 京畿朝歌 之后,周军兵分四路南下, 彻底消灭了南方 藩属 于商的诸侯国。 克商之后, 武王分别在牧野举行了告捷礼、在 殷都 举行了 社神 祭、在 宗周 举行了献俘礼,并迁都于 镐京 (即宗周),周朝建立。 [1] :84-100 周武王 灭纣王 的年份至今仍不确定,有西元 前 1111 年与 前 1046 年二说。 武王克殷 后,开始分封 诸侯 ,这些诸侯有先代 君王 之后、有功的异姓 贵族 ,也有 姬姓 亲 属。武王还留下商代王畿北部继续作 武庚(殷纣之子) 的封国、 对投诚者保留原有 食邑 。 [2] 武王克殷后两年便去世了,他的弟弟 周公旦 称摄政王,代年幼的 成王 治理天下。 周公摄政后不久, 管叔 、蔡叔 等人散布周公将对成王不利的谣言,发动叛乱,自称“ 勤 王”,史称“ 三监之乱 ”。武庚、 东夷 也随之发动了叛乱。周公 兴师东征 ,战线北至 梁 山、南至 淮上 [3] ,最终将管、蔡、武庚之叛各个击破。周公把殷民分别交于 明保 (周公 之子)、 康叔(周公之弟)等人统治并颁布训诫;让 殷朝宗室微子启 代替武庚典承 商汤 香火 ,封至 宋国 ;另外的殷朝 顽军 迁至 洛阳 地区,由周公亲自管辖 [4] 。至此,周 朝廷 才 得以巩固。 [ 编辑 ] 成康之治 叛乱平定后,周公作《多方》、《多士》来告诫殷人,对殷贵族采取思想、经济、政治 各方面的安抚政策。周公摄政五年,开始在 雒邑 营建东都成周,以便更有效的统治东方 地区,成王到成周开始亲政。 召公奭 召集各方首领,教导成王以德治国、重用老成人。 成周建成后,成王回镐京即君位,周公则留下治理东都。 成王和后来即位的 康王钊 的统治时期被后人称为 成康之治 ,是西周安定时代的开始。周 人的分封诸侯虽早于武王时开始,但大量封国是在成康之世才出现的。据《 左传 ·昭公 二十八年》,周初分封共七十一国,其中与周王同姓的姬姓就有四十国,兄弟之国有十 五国。而《 荀子 ·儒效》则说姬姓有五十三国。可见周初的分封是以姬姓为主体,而同 时兼顾到异姓。 [1] :385 其中季历之兄 太伯 、仲雍 的后人封于 吴(今 江苏苏州 ),文王二弟 (一说从侄) 虢仲 、虢叔 封于 东虢 (今 河南荥阳 )、 西虢(今 陕西宝鸡 ),文王诸子分 别封于 管(今河南 郑州 ,早灭)、 蔡(今河南 上蔡 西南)、 霍(今 山西霍州 西南)、 卫 (今河南 淇县 )、毛、聃(今河南 阜阳 )、郜(今 山东成武 东南) 、雍(今河南 修武 西)、 曹(今 山东定陶 西)、 滕(今 山东滕州 西南)、 毕(今 陕西咸阳 西北)、 原(今河南 济 源西北)、 酆(今陕西 西安市长安区 西北)、 郇(今山西 临猗 西南);武王诸子封于 晋 (始封在今山西 翼城 西)、 应(今河南 平顶山 )、 韩(今山西 河津 东北);周公诸子封 于鲁(今山东 曲阜 )、 凡(今河南 辉县 西南)、 蒋(今河南 固始 西北)、 邢(今 河北邢 台)、 茅(今山东 金乡 西北)、 胙(今河南 延津 北)、 祭(今河南郑州东北);召公之 子封于 燕(今 北京 )。主要的异姓诸侯则有: 殷贵族微子启封于 宋(今河南 商丘 附近), 姒姓封于 杞(今河南 杞县),嬴姓封于 葛(今河南 宁县 西北),妘姓封于 陈(今河南 淮 阳)等等。 [1] :386 最初的封建主要集中在中原,是建国工作的一部分,在之后并没有继续 推广。这些封国以人群为主体,常常迁徙数百里乃至上千里。它们由河南向东、向南迁 移,形成了周王室新的屏障。 [3] :154 成康时代,周王实行赈济贫困民众、授田于民、明德慎罚的政策,因而农业生产颇有起 色、人民生活相对改善、 四方外族来朝、 政局稳定、 人民和睦。 然而康王晚期喜好征伐, 据小盂鼎铭文,仅在与鬼方间的战争中就斩首四千八百多人,俘虏一万三千余人,与南 方的淮夷和荆楚亦常有冲突, 国民经济陷入困境, 为昭王 时期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5] :109-110 [ 编辑 ] 由盛而衰 周康王(钊)死后,子 周昭王 (瑕)继位。昭王十六年,他亲率大军南征楚荆,直至江 汉地区。南征共经 3 年,昭王还师渡过汉水时溺死,军队也遭覆没。继昭王而立的是其 子周穆王 (满),在位长达 55 年。他好大喜功,仍想向四方发展。穆王好游行,致使 朝政松弛。东方的 徐国 率九夷侵周。穆王南征,通过联合 楚国 的力量,才得以平定。 经过昭穆时代,周朝实力削弱。这一时期,西北地区的戎狄逐渐兴盛。 周懿王 时,出现 戎狄交侵,暴虐中国的局面,周人深为所苦。 到周厉王 时期,连年战乱, 给民间带来深重的疾苦。 与此同时, 厉王任用 荣夷公 为卿士, 将社会财富和资源垄断起来。 为压制国人的不满, 厉王命卫巫监视, 有谤王者即加杀戮。 结果人人自危, 终于酿成国人起义。 前 841 年,国人大规模暴动 ,厉王被迫出奔到彘 (今 山西霍州市 )。朝中由召公( 召穆公虎 )、周公( 周定公 )两大臣行政,号为 共和 (一 说由诸侯共伯和摄行政事)。 共和十四年( 前 828 年),厉王死,太子静即位,是为 周宣王 ,在位共 46 年。宣王励 精图治,朝政有明显起色。宣王晚年,周王朝重新出现了衰象。宣王干涉 鲁国 的君位继 承,用武力强立 鲁孝公 ,引起诸侯不睦。三十六年,征伐条戎、奔戎,惨遭败绩。三十 九年,与西戎别支姜氏之戎战于千亩(今山西介休南),惨败。 前 781 年,周幽王 继位,任用好利的 虢石父 执政,朝政腐败激起国人怨恨; 三年(前 779 年),伐六济之戎失败;同时天灾频仍,周朝统治内外交困。幽王废掉正后申侯之女及 太子宜臼,改以嬖宠美人 褒姒 为后,其子 伯服(一作伯盘)为太子。 宜臼 逃奔申国 ,申 侯联合 缯国 和西方的 犬戎 进攻幽王。幽王与伯服均被犬戎杀死于戏(今陕西 临潼 东)。 前 771 年,西周覆亡。 幽王死后, 申侯、缯侯 、许文公 等共立原太子宜臼于申, 虢公翰 又另立 王子余臣 于携(今 地不详),形成两王并立。宜臼为避犬戎,舍弃镐京,以雒邑成周为唯一都,是为 周平 王。 东周 建立。余臣在平王十一年,既晋文侯二十一年( 前 760 年)被 晋文侯 所杀。 [ 编辑 ] 典章制度 [ 编辑 ] 宗法与分封 西周时实行以 宗法 为基础的分封制。宗法源于氏族社会,突出父权和族权。商代时父系 家长制就已存在, 到后期官职由宗族族长世袭已十分普遍,至周时更发展为系统的统治 体系。 [6] :111 [ 编辑 ] 畿服 西周继承商代的内外服制,发展出了 畿服 制度,它是与分封制相适应的。周王直接治理 的地区称作王畿, 是王朝的中心。 王都以外的地区则按离王都距离和关系远近划分为诸 服,有五服、三服、六服、九服等说。《 国语 ·周语上》记载公谋父之说,将畿服分为 五服。甸服为王畿, 侯服、宾服为华夏族各诸侯, 要服、荒服则指边远的少数民族。 [7] :146 畿服制度将纳贡作为义务加给诸侯,如若诸侯不从,则天子可以武力相加。纳贡的方式 和时间则有服数决定。据《国语》记载称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 荒服者王。 [ 编辑 ] 商业和交通 青铜农具 使用比商代更为广泛, 排水 与引水 技术掌握较好,农作物中桑麻瓜果都有栽培 种植。 手工业 部门多,分工比商代更细,有“ 百工 ”之称,商业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在“国”与“都”中,出现了更大的 市场 。 西周实行 井田制 。每个男性主要劳动力授田百亩(相当于现在 31 亩多),每隔 3 年耕 作者之间更换一次分配的田地。 当时普遍采用熟荒耕作制, 使得农业生产有了很大进步。 西周时期,商业发达,有专门从事贸易活动的商人。海贝、海蚌和占卜用的龟甲等,往 往都是从远方贡献和交换来的。海贝当时也作为货币,以朋为单位计算。舟船和马车是 重要的交通工具。 [ 编辑 ] 社会生活 采集是当时平民的主要日常生活来源,而 狩猎 则是贵族的娱乐活动。周朝是多妻民族, 因此引进了 宦官 制度,直接影响了中原文化,直到清朝灭亡为止。 西周的制陶及制釉 技术十分进步,不过器皿多半为灰色。雕制玉器的数量减少。 [8] [ 编辑 ] 战争与交往 周王朝建立以后,仍不断用兵,常和 荆楚 、鬼方 、严允 、东夷 、淮夷 等邻邦发生战争, 互有胜负。与此相反,更多的则是与邻邦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 编辑 ] 参见 牧野之战 成康之治 共和行政 三监 宗法制 分封制 周携王 周朝君主列表 [ 编辑 ]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杨宽 ,《 中国断代史系列 -西周史》,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03 年, ISBN 7208045385 2. ^ 清代学者 崔述 称:“文王始受命,而未得及身为天子。武王始克商,而未得身见四方 之靖。至成王,然后安享之,以为祖、父之德而吾独享之,于心不自安,故分其禄而与 诸父兄弟共之”。(崔述:《崔东壁遗书》, P.340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 3. ^ 3.0 3.1 许倬云 ,《西周史》,北京, 三联书店 ,2001 年, ISBN 7108015211 4. ^ 杜正胜 ,《周代城邦》,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79 年 5. ^ 杨善群 . 论成康之治 . 社会科学 . 2005, 6: 104 - 110. 6. ^ 钱宗范,《周代宗法制度研究:中国文化探源》,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年, ISBN 7563301658 7. ^ 葛志毅,《周代分封制研究》 ,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年,ISBN 7207064271 8. ^ 艺术与建筑索引典—西周 于 2011 年 3 月 18 日查阅 东周 本文介绍的是中国的一个朝代。 关于战国的一个小国的 东周国 ,详见“东周国 ”。 周朝 京都于 前 770年自镐京(今 陕西省西安市 ),东迁至 雒邑 (今 河南省洛阳市 ),历史上 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 东周 (前 770 年- 前 256 年),之 前国都在镐京的时期则称为 西 周。 周幽王 死后, 诸侯 拥立原先被 废的太子 宜臼 为王,他就是 周 平王 。他即位第二年,见镐京 被战火破坏,又受到外族犬戎 骚扰,便迁都雒邑,史称“东 周”,以别于在这以前的西周。 东周的前半期, 诸侯争相称霸, 持续了二百多年,称为“ 春秋 时代 ”。 周平王东迁以后,管辖范围大 减,形同一个小国,加上有弑 父之嫌,在诸侯中的威望已大 不如前。面对诸侯之间互相攻 伐和兼并,边境的外族又乘机 入侵, 天子 不能担负 共主 的责 任,经常要向一些强大的诸侯 求助。在这情况下,强大的诸 侯便自居霸主。中原诸侯对四 夷侵扰则以“ 尊王攘夷 ”口号 团结自卫。 东周共历 25 王,共 514 年。 目录 [ 隐藏 ] 1 政治 周 首都 雒邑 君主 开国君主 周平王 灭亡君主 周赧王 建立 建立时间 前 770 年 建立事件 周平王 迁都 雒邑 灭亡 灭亡时间 前 256 年 灭亡原因 秦国 攻入 雒邑 查 ? 论 ? 编 2 东周王朝君主列表 3 春秋时代 4 战国时代 5 东周艺术 6 参考文献 [ 编辑 ] 政治 这一时期是 中国 的社会制度 转变的时期,这一转变是以铁器的广泛使用为标志的, 东周 基本上进入了 铁器时代 。 在东周时期, 铁器 被广泛使用。 农业 有了长足的发展,人口激增,原来各诸侯国之间的 无人地带,已不存在。各国因争夺土地或者 水利资源,冲突时起。 铜钱 开始流行,出现 一定的 商品经济 和商人 阶层。教育向平民普及。贵族与平民间的界限也被冲破。社会产 生了一种革命性的变化,周王朝建立的 宗法封建 制度,已经不能适应这一变化 [1] 。 [ 编辑 ] 东周王朝君主列表 主条目: 周朝君主家族树 周平王 ——宜臼(公元前 771 年至公元前 720 年) 周携王 ——余臣 (公元前 771 年至公元前 760 年,或公元前 771 年至公元前 750 年) 周桓王 ——林(公元前 720 年至公元前 697 年) 周庄王 ——佗(公元前 697 年至公元前 682 年) 周僖王 ——胡齐(公元前 682 年至公元前 677 年) 周惠王 ——阆(公元前 677 年至公元前 652 年) 周襄王 ——郑(公元前 652 年至公元前 619 年) 周顷王 ——壬臣(公元前 619 年至公元前 613 年) 周匡王 ——班(公元前 613 年至公元前 607 年) 周定王 ——瑜(公元前 607 年至公元前 586 年) 周简王 ——夷(公元前 586 年至公元前 572 年) 周灵王 ——泄心(公元前 572 年至公元前 545 年) 周景王 ——贵(公元前 545 年至公元前 520 年) 周悼王 ——猛(公元前 520 年) 周敬王 ——丐(公元前 520 年至公元前 477 年) 周元王 ——仁(公元前 477 年至公元前 469 年) 周贞定王 ——介(公元前 469 年至公元前 441 年) 周哀王 ——去疾(公元前 441 年) 周思王 ——叔(公元前 441 年) 周考哲王 ——嵬(公元前 441 年至公元前 426 年) 周威烈王 ——午(公元前 426 年至公元前 402 年) 周元安王 ——骄(公元前 402 年至公元前 376 年) 周夷烈王 ——喜(公元前 376 年至公元前 369 年) 周显圣王 ——扁(公元前 369 年至公元前 321 年) 周慎靓王 ——定(公元前 321 年至公元前 315 年) 周赧王 ——延(公元前 315 年至公元前 256 年) [ 编辑 ] 春秋时代 主条目: 春秋时代 春秋时代的得名,是因 孔子 修订《 春秋 》而得名。一般地,春秋时代从 周平王 元年( 前 770 年)起,至到 周敬王 四十三年( 前 477 年)或四十四年( 前 476 年)为止(也有学 者认为应到三家灭智( 前 453 年)或 三家分晋 (前 403 年))。 [ 编辑 ] 战国时代 主条目: 战国时代 春秋时代结束,直到 秦统一中国 (公元 前 221 年)这段时间,一般称为战国时代。注意 东周在战国后期( 前 256 年)即已灭亡,所以战国时代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里 面。 [ 编辑 ] 东周艺术 东周与商的地理位置差异反应在艺术表现上, 尤其是东周晚期的艺术作品, 展现了多元 的风貌与高水平的技术。 或许受到孔子反对以人殉葬的影响, 以低温烧制的陪葬塑像 (明 器,又称“冥器”、“盟器”)数量增加。东周时期亦出现低温绿色铅釉器皿、质地松 的打磨黑色器皿、高温釉器皿等。有些陶器仿效最新流行的漆器,色彩鲜明,有些则仿 效青铜器。另有模制与装饰的陶瓦、陶砖。西周时期较少见的玉雕再次成为重要的陪葬 品与个人饰物。青铜的应用不限于宗教礼仪用途,变得较为世俗,常用作结婚赠礼之居 家装饰。 青铜钟及青铜镜逐渐流行,动物和怪兽图腾则由色彩缤纷而样式化的装饰图案 所取代。东周墓葬出土有最早绘于丝绢上的画作。此外,亦发现了汉代及唐代陪葬陶器 的前身。 [2] 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 ,简称 春秋 ,前 770 年-前 476 年,东周 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 弱,群雄纷争, 齐桓公 、宋襄公 、晋文公 、秦穆公 、楚庄王 相继称霸, 史称“春秋五霸 ”。 (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 阖闾 、越王 勾践 )。 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 孔子 修订《 春秋 》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从 鲁隐公 元年( 前 722 年)到 鲁哀公 十四年( 前 481 年)的历史。现代的学者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 周平王 元 年( 前 770 年 )东周立国起,到 周敬王 四十三年( 前 477 年 )或四十四年( 前 476 年) 为止(也有学者认为应到三家灭智( 前 453 年)或 三家分晋 (前 403 年)),称为“春 秋时期”。春秋时期之后是 战国时期 。 [1] 目录 [ 隐藏 ] 1 历史 o 1.1 周平王迁都 o 1.2 周室衰微 o 1.3 齐桓公称霸 o 1.4 宋楚之争 o 1.5 晋文公践土之盟 o 1.6 秦穆公称霸西戎 o 1.7 楚庄王问鼎中原 o 1.8 晋楚大战与弭兵会盟 o 1.9 吴越雄霸东南 o 1.10 三家分晋 2 统计 3 政治 4 经济 5 文化 6 艺术 7 科技 8 建筑 9 世界同期重要大事 10 参见 11 参考文献 12 外部链接 [ 编辑 ] 历史 [ 编辑 ] 周平王迁都 主条目: 平王东迁 前 770 年,因 周幽王 宠信 褒姒 ,废申后, 申侯 联合曾侯、许文公及 犬戎 推翻 周幽王 ,宗 周( 镐京 )被毁坏, 周平王 被迫将国都从 镐京 迁至 成周 (雒邑 )。因雒邑在镐京之东, 此后的 周朝 史称 东周 。 [ 编辑 ] 周室衰微 首先申侯引犬戎攻入京师,害死女婿周幽王,恢复外孙周平王的太子地位,拥立平王, 使平王有弑父之嫌,因而使周天子在诸侯间的威望下降,其次各诸侯国势力逐渐强大, 互相攻伐,故 平王东迁 后,周室渐渐衰落。周室只有一小块小地盘,而失去对其他诸侯 国的控制。另外,由于卿士 郑庄公 连打胜仗,势力越来越大,于是逐渐不把周王室放在 眼里。 周平王 看到郑国太骄横了,不愿把处理朝政的大权都交给 郑庄公 ,想将一半的权 力交给另一个卿士 虢公翰 ,郑庄公知道后很不满。而且,周平王不敢得罪郑庄公,就将 王子狐作为人质让他住到郑国去;而郑国公子忽也作为人质住到都城雒邑,史称“周郑 交质”,此两事使周天子的地位大为降低。 周桓王 十二年( 前 708 年),由于边境问题与 郑国 争执,周桓王率军讨伐郑国,郑庄公 不仅敢于领兵抗拒,而且打败了王师,一箭射中了周王的肩膀。说明周王的地位已经严 重下降,只是还保存着天下共主的虚名罢了。 春秋诸侯 [ 编辑 ] 齐桓公称霸 前 685 年,齐国 齐桓公 继位,以 管仲 为相,实施变法,废除井田制度,按土地的肥瘠, 确定赋税,设盐、铁官和铸钱,增加财政收入,寓兵于农,将基层行政组织和军事组织 合为一体,增加了兵源和作战能力,迅速成为华夏各国中最富强的国家。然后就打起了 “尊王攘夷” 的口号,多次大会诸侯,帮助或干涉其它国家,抗击夷狄。 周惠王 二十一 年( 前 656 年),齐桓公带领八个诸侯国的联军,陈兵“蛮夷” 楚国 边境,质询楚国为 何不向周王室朝贡,迫使楚国签订 召陵之盟 ,成为 春秋五霸 之首。自此,齐桓公建立了 会盟霸主的制度。 [ 编辑 ] 宋楚之争 齐桓公死后,五公子夺位, 齐国 内乱不止。据说,齐桓公的五个儿子互相战争,箭矢射 到了齐桓公的尸体上,都没有人顾及。南方的 楚国 兴起,自称为王,消灭了其北方的几 个小国之后将矛头指向中原。 宋襄公 试图效法齐桓公,以抵抗楚国进攻为名,再次大会 诸侯以成为霸主,但 宋国 实力与威望都不足。宋襄公十五年( 前 638 年),宋楚两军 交 战于泓水 。楚军渡河时宋 大司马子鱼 建议宋襄公“半渡击之”,宋襄公称趁敌渡河时攻 击是为不仁不义拒绝建议; 楚军渡河后子鱼建议趁楚军列阵混乱之时攻击, 宋襄公再次 以不仁不义为由拒绝。楚军列阵完毕后发起攻击,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中箭,次年因 伤重而死。楚国楚成王称雄一时。 [ 编辑 ] 晋文公践土之盟 在北方的 晋国 ,与周室同宗。 晋献公 时期晋国向四面扩张,领土和国力大增。但献公宠 信爱姬,废嫡立幼,导致使国政大乱。 前 636 年,晋献公子 重耳 在秦穆公 派出的军队护 送下继承晋国君位,是为 晋文公 。他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整军经武,取信于民,安定 王室,友好秦国( 秦晋之好 ),在诸侯中威信很高。 周襄王 二十年( 前 633 年),楚军 包围 宋国 都城 商丘 。次年初, 晋文公率兵救宋, 在城濮之战 大败楚军, 然后会盟于 践土 , 成为中原霸主。 [ 编辑 ] 秦穆公称霸西戎 晋文公死后, 秦晋联盟被瓦解, 秦穆公 谋求向东方发展, 被晋所阻。 秦晋殽之战 (前 627 年),秦全军覆没,大将 孟明视 被俘虏,隔年在 彭衙之战 再败,虽然以后也有胜利,但 终没法挑战晋在中原的地位,惟有转而向西发展,吞并了一些戎狄部族,宽地千里,称 霸西戎 。 [ 编辑 ] 楚庄王问鼎中原 楚国在城濮战后,向东发展,灭了许多小国,势力南到今云南,北达黄河。 楚庄王 改革 内政,平息暴乱,兴修水利,国力更为强大,在攻克 陆浑戎 后,竟陈兵周郊,向 周定王 的使者询问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宝器 - 九鼎的大小轻重,意在灭周自立,此即“问鼎” 一词的来源。周定王十年( 前 597 年),楚与晋会战于 邲(邲之战 ),大胜晋,晋人谓 然叹曰:“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 前 594 年,楚围宋,宋告急于晋,晋不能救,宋遂 与楚言和,尊楚。这时中原各国除晋、齐、鲁之外,尽尊楚庄王为霸主。 [ 编辑 ] 晋楚大战与弭兵会盟 主条目: 春秋弭兵会盟 晋楚两大国之间连续不断的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也引起中小国家的厌倦, 加以 晋楚两大国势均力敌, 谁都无法吃掉对方。 于是由 宋国 发起,于周简王 七年(前 579 年) 举行第一次“弭兵”会盟,是为 华元弭兵 。但是不久之后,会盟破裂。晋楚两国再度爆 发两次大规模战役( 前 576 年的鄢陵之战 、前 557 年的湛阪之战 ),虽皆以晋国获胜收 场,但楚国在中原地区仍与晋国保持势均力敌的态势,很多中原小国都备受到影响,疲 惫不堪。 周灵王 二十六年( 前 546 年),出于地缘政治的影响, 宋国 再次出面斡旋,邀 请晋楚和各诸侯国举行第二次“弭兵”会盟,此后战争大大减少。史称‘ 向戌弭兵 ’。 [ 编辑 ] 吴越雄霸东南 当中原诸侯争霸接近尾声时,地处江浙的 吴、越开始发展。吴王 阖闾 重用 孙武 、伍子胥 等人。 周敬王 十四年 (前 506 年),吴王以 伍子胥 为大将,统兵伐楚。吴军攻进楚都 郢, 伍子胥为父兄报仇,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 周敬王 二十四年( 前 496 年)吴军挥师南 进伐越。越王 勾践 率兵迎战,越大夫灵姑浮一戈击中阖闾,阖闾因伤逝世。周敬王二十 六年( 前 494 年 ),吴王夫差为父报仇,兴兵败越。勾践求和,贿赂吴臣 伯嚭 并送给吴 王珍宝和美女 西施 ,自己亲自为夫差牵马。吴王拒绝了伍子胥联齐灭越的建议,接受越 国求和,转兵向北进击,大败齐军,成为小霸。勾践 卧薪尝胆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终于在 周元王 三年( 前 473 年)消灭吴国,夫差羞愤自杀。勾践北上与齐晋 会盟于徐 , 成为最后一个霸主。 [ 编辑 ] 三家分晋 主条目: 三家分晋 在晋文公回晋即位的时候, 有不少随从随他回国, 结果这些人渐渐在晋国成为世袭贵族, 而晋国的国政亦落入这些贵族(士大夫)的手上。前 455 年,晋国贵族只余下智、赵、 韩、魏四家。智氏出兵攻赵氏,并胁迫魏韩两氏出兵。战事持续两年后,赵氏游说魏韩 两家倒戈,灭智氏,瓜分智地并把持晋国国政,史称 三家分晋 。到晋幽公仅余 绛、曲沃 两地。前 403 年周威烈王 册立韩赵魏三家为侯国, 即为 资治通鉴 中春秋 和战国 的分界点。 [ 编辑 ] 统计 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四十三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五十二个诸侯国 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起,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余次。鲁国朝王三次,聘 周四次。 [ 编辑 ] 政治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实际上和一个中等诸侯国地位相近。各国之间互相攻伐,战争 持续不断,小国被吞并。各国内部,卿大夫势力强大,动乱时有发生,弑君现象屡见不 鲜。《 春秋 》和《 左传 》中记载的弑君事件达 43 起之多,主要集中在春秋前期,这也 反映了西周东周交替时权力的急剧变化。“春秋战国之时,已渐由封建而变为郡县。” “周初千八百国,至春秋之初,仅存百二十四国。春秋诸国,吞并小弱,大抵以其国地 为县。因灭国而特置县,因置县而特命官,封建之制遂渐变为郡县之制。” [2] [ 编辑 ] 经济 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开始普及,春秋时期除使用块炼铁外,还掌握了冶炼生铁的先进技 术。铁器的使用使大规模开垦荒地成为可能,促进了私田的发展,同时也为手工业提供 了锐利的工具,牛耕渐趋普遍起来,牛耕技术的发展,只有与铁器的使用相配合,方可 发挥出它的功能。在青铜冶铸方面发明了错金、错银、嵌红铜等新工艺。 侯马 大批铸造 陶范的出土,显示出这一时期 青铜 冶铸业和采矿业的规模很大、水平很高。春秋中期以 后,各诸侯国已经大量使用 货币 。金属货币的流通,促进了 手工业 、商业 的发展。 [ 编辑 ] 文化 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时期。周天子及其诸侯政治权威的动摇与衰落, 学在官府局 面的被打破,如 儒家 的孔子 创办私学,首开私学风气。孔子提倡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以及为人们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提供了途径。而随之而出现的学 术下移、典籍文化走向民间等社会方方面面的变化, 又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某种改变, 这些变化正是春秋时期思想文化转型得以实现的历史条件。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的不 稳定,学术受政治影响小,学术思想得以获得发展,开始产生了不同的学派。如 道家 的 老子 等。老子著有 《道德经》 ,道德经阐述了中国古代朴素的宇宙观, 世界观,人生观, 对后世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论语》是孔子弟子将孔子的主要言行记录下来整理的。其 后,儒家开始发韧, 在学术上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尤其至 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后,更是占据中国文化的统治地位, 长达两千余年。 后这为 战国 的百家争鸣 奠定了基础。 [ 编辑 ] 艺术 春秋时期青铜器上的纹饰 春秋时代的艺术, 主要是 青铜器 上面的雕刻。 著名的 三足羊首鼎 就是春秋时代的 青铜 艺 术品。 1923 年,在新郑 市出土了大量春秋时代的青铜鼎、 爵,和 西周 时期的青铜器相比 之下工艺已经大大发展。青铜器上的纹饰也很讲究。 春秋时代的木雕艺术以南方的楚国最知名。春秋时代的青铜祭器数量极多,大小各异, 西元前六至五世纪发展出来的精致装饰为其特色。 相较之下,春秋时代这类的青铜器较 通常不加装饰的战国时代青铜器为重要。考古挖掘出的春秋时代印章为目前所知最早 的,然而有文献证据显示印章出现的时间更早。此外,中国的金器制作亦在春秋时代开 始普及。 [3] 请协助 扩充此章节 。 更进一步的讯息可能会在或 讨论页 或 扩充请求 中找到。请在扩充章节后将此移除。 [ 编辑 ] 科技 春秋时代的三足羊首鼎 铁器和 牛耕在春秋时期得到推广,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在 天文学 、物理学 、医学 方面, 春秋时期的中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 [4] 中国传统 农业 在春秋时期才开始形成。 春秋时期的人们发明了以前没有的铁 犁铧、铁锄、 连枷、石磨等新农具。 春秋时期的青铜器铸造也是这一时代的特征,以 曾国 和楚国 、徐国 的青铜器为代表。 [ 编辑 ] 建筑 请协助 扩充此章节 。 更进一步的讯息可能会在或 讨论页 或 扩充请求 中找到。请在扩充章节后将此模板移除。 春秋时期诸侯国渐强盛, 兴建大量城市和宫殿。其时多为以阶梯形夯土台为基的台榭式 建筑。以夯土台为中心,附建木质结构房屋,形成多层次宫殿。 [ 编辑 ] 世界同期重要大事 公元前 550 年 :波斯帝国 的阿契美尼德王朝 成立 [ 编辑 ] 参见 诸子百家 春秋 ( 史书 ) 春秋五霸 诸侯国 孙子兵法 春秋历史年表 春秋弭兵会盟 春秋人物列表 春秋战国诸侯国列表 战国 ( 中国 ) [ 编辑 ] 参考文献 1. ^ 有关 战国时期 的起始年份,史学家一直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按照《 史记 》的记 法,定战国始于 前 476 年(周元王 元年,但有史学家依《左传·哀公十六年》周敬王崩 条定于 前 475 年),紧接春秋时期。还有一种观点则认为按照《 资治通鉴 》的记法,定 前 403 年(周威烈王 二十三年)。这一年 周威烈王 正式承认赵、魏、韩 三家分晋 ,封三 家为侯国。这样,战国时期与春秋时间之间出现间隔。故有 黄仁宇 在《 中国大历史 》一 书中说 : “传统上东周又被分为两个阶段。可是两段之间,并不衔接。” 2. ^ 柳翼谋 :《 中国文化史 》 3. ^ 艺术与建筑索引典—春秋时代 于 2011 年 3 月 18 日查阅 4. ^ 2 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2011-01-20]. 战国 战国时期 (前 476 年,一说 前 453 年或 前 403 年~前 221 年),或称 战国时代 ,简称 战 国,是 中国历史 上东周 的一段历史时期( 秦统一中原 前),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 前人称之为 战国 。战国时期之前是 春秋时期 。前人也把春秋、战国合称 东周 。“战国” 一名取自于 西汉刘向 所编注的《 战国策 》。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两种观点都得到了其支 持者的完善和补充。在 前 403 年之前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 前 473 年越王 勾践 灭 吴, 和前 403 年三家分晋 。目前,史记的观点因包括了如上重要的历史事件而得到多数采纳。 而在战国时期的结束是在秦统一中国( 前 221 年),参见 秦统一中国之战 。 伴随着 私田制 和铁器 的广泛运用, 社会新兴阶层的崛起, 战国时期的中国从 政治 、经济 、 文化科技 上迎来了一个变革的高峰。由于 郡县制度 的加强,以获取 土地 、财富、 人口 的 国家 不断开展兼并战争,促使这个从春秋时期开始便战争不断的土地逐渐走向新的时 代。战国承春秋乱世,启帝秦发端,中续百家争鸣的文化潮流,中原经济技术的新发展 与各国相继图强而展开的举国 变法 ,名士的纵横捭阖,宿将的战场争锋,涌现出了大量 为后世传诵的典故。塑造了帝制中国的雏形。 目录 [ 隐藏 ] 1 历史 o 1.1 起始年份争议之说 o 1.2 七强并立形势的形成 o 1.3 战国前期各国的变法改革 o 1.4 合纵连横和战争的变化 o 1.5 秦的统一 2 文化 3 经济 o 3.1 土地私有化 o 3.2 农业 o 3.3 水利 o 3.4 农作物以及漆园、果园等的分布 3.4.1 粮食作物的种类 3.4.2 土壤分辨和田地的等级 3.4.3 粮食作物的分布 3.4.4 蚕桑业的发展及麻的分布 o 3.5 农业生产技术 o 3.6 农业生产、管理及政策 o 3.7 手工业 o 3.8 商业 4 技术 o 4.1 农业技术 5 相关条目 6 参考文献 7 外部链接 [ 编辑 ] 历史 [ 编辑 ] 起始年份争议之说 有关战国的起始年份,史学家一直存在各种争议。 前 476 年 司马迁因战国各国史籍被秦国付之一炬, 遂采纳秦史书 《秦记》 所载, 定战国始于前 476 年 [1] 。 前 453 年 也有学者认为,前 453 年三家灭晋,七国争雄局面已经形成,应该以 此作为战国的开始。 前 403 年 (周威烈王 23 年),而北宋成书的编年史《 资治通鉴 》则以‘三家 分晋’一事代表周礼崩坏,群雄竞逐,而定战国始于 前 403 年 [2] 。 [ 编辑 ] 七强并立形势的形成 战国形势 战国时期 诸侯 各自为政,相互混战,国际社会非常不稳定。战国初期 东周 境内尚有十几 个国家,其中以 齐、晋、楚、越四国的实力最强,有四分天下之势。 后来晋国内乱,以智氏、范氏、中行氏和韩、赵、魏六家为主的“六卿”又互相兼并, 范氏和中行氏倒下后,以智伯瑶为首的智氏,于前 455 年联合韩、魏两家合兵攻赵,把 赵襄子围在晋阳,决汾水灌城。韩、魏突然和赵氏联合起来,于前 453 年消灭智氏,瓜 分了智氏的全部土地。 不久, 三家又将晋公室的土地和人民, 除曲沃 (今山西闻喜县) 、 绛州(今山西翼城东南)外,也都瓜分了。这时的晋国国君降到了三家之下,卑屈到要 朝见三家大夫( 三家分晋 )。齐国卿族田氏到陈完的第五世孙田恒,联合鲍氏,灭了当 时专权的栾、高二氏篡夺齐国政权( 田氏代齐前 386 年)。后来 燕国 崛起, 秦国 中兴, 及其它一些小国陆续的被吞并或沦为附庸。到了战国中期,剩下来的七个主要大国 秦、 楚、 韩、赵、 魏、齐、燕被称为 战国七雄 。 小国尚有 周、宋 、卫、中山 、鲁、滕、邹 、费等,至战国时期结束时除被秦国沦为附庸 的卫国外都先后被七国所吞并。 与七雄相毗邻的还有不少少数民族, 北面和西北有 林胡 、 楼烦 、东胡 、匈奴 、仪渠 ,南面有 巴蜀 和闽、越。至秦统一,通过列国的兼并战争和自 发的经济、文化交流与迁徙,这些少数民族多与中原民族融合,有些则保持了原有的民 族风貌,部分如匈奴则与中原成对立姿态。 [ 编辑 ] 战国前期各国的变法改革 出土的燕国士兵头盔 出土的 铁剑 青铜戈 战国时期, 铁器 开始出现与使用,取代了石器而与 青铜器 同时并进使用,商业的繁荣促 进了 货币 的发展,而 春秋 时的 井田制 被取消。农业进一步发展,各国人口增多。手工业 的冶铁 、青铜器铸造、 漆器 、丝织业 的生产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各国之间的商业贸 易得到大力发展。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加剧。诸侯国兼并土地战,争夺生存空间,代替了 春秋时期政治上的霸权争夺。 这些发展也使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世袭的等级制度被瓦解,一些过去的 贵族 失去了地 位,而另一些那个时候的平民通过经商或其他的机会致富,甚至成为政治集团中举足轻 重的人物。官僚制度发生了变化。 为了应付这些变化,各国采取了不同的变法。最早开始改革的是魏国。 魏文侯 在前 445 年继位后,师从 子夏 、田子方 、段干木 等儒家人物,招揽了一大批人才。之后又启用 魏 成子 、瞿璜 、李悝 、乐羊 、吴起 、西门豹 等人,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各领域进行了改 革。 法家代表人物之一的李悝被文侯任命为相邦,是文侯、 武侯 时期 变法 的关键人物。他吸 取各国成文法的长处,编写了《法经》,分《盗法》、《贼法》、《囚法》、《捕法》、 《杂法》、《具法》六篇。 他提倡“尽地力之教” ,要求农民勤劳耕作、 提高生产积极性, 以增加国家的收入。 “平 籴法”则是他的另一项重要经济政策,在丰年官府向农民征收一定数量的余粮,遇上荒 年就可以把多余的粮食平价输出, 以保证粮价稳定。 这些可以避免农民破产、 流徙, 维持了社会的稳定,使魏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 约前 409 年,赵烈侯 用相邦 公仲连 进行改革, 在政治、 财政用法家, 教导用儒家。 前 382 年,楚悼王 用吴起 实行 吴起变法 ,“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第二年楚悼王逝世,吴起 也被楚国贵族乱箭射死。 前 360 年前后,齐国起用 邹忌“谨修法律而督奸吏” 实行改革, 国力大增, 与魏国冲突。 齐国以 孙膑 为军师, 发动 桂陵之战 (前 354 年 )、马陵之战 (前 342 年),战胜魏国。 韩国 初期曾进行改革,但不彻底,造成一些混乱。 前 351 年,韩 昭侯 起用 申不害 ,以“术”变法。 前 356 年和前 350 年,秦孝公 任用 商鞅 ,两次进行变法,史称 商鞅变法 ,使秦国后来成 为最为强大的国家。 前 344 年魏惠王 召集 逢泽之会 ,率诸侯朝见周天子,首先称王。 中原边境的外族与中原的发展也息息相关。 匈奴 、东胡、林胡、楼烦等游牧民族的威胁 导致了 战国长城 的修建,秦、燕、楚、魏等国都修筑“限戎马之足”的万里长城。 [ 编辑 ] 合纵连横和战争的变化 战国初期, 魏国 先霸于战国。自从魏文侯任用李悝实行变法,就开始强盛起来。文侯、 武侯两世,屡败齐人。西面侵入秦之河西,派李悝、吴起守西河、上郡,一再挫败秦国 的进攻。 到武侯子惠王时, 实行改革,更加强盛。 前 361 年,惠王从安邑(今山西夏县) 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从此更加紧了对宋、卫、韩、赵等国的进攻。 在魏国进一步强大的同时,齐国由于齐威王的改革,秦国由于商鞅变法而都强大起来。 前 354 年,由于赵国夺去了魏国的附庸卫国,魏国就起兵伐赵,率宋、卫联军围攻赵都 邯郸,次年破之。于是,赵国向齐求救,齐威王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师,前往救援。孙 膑认为魏国的精锐部队在赵,内部空虚,乃引兵疾走大梁,魏军回救本国,齐军乘其疲 备,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南) 取得大胜,生擒其主帅庞涓(《孙膑兵法·擒庞涓》)。但在 前 352 年,魏惠王调用了 韩国军队联合打败了齐、宋、卫的联军,齐国不得已向魏求和。次年,魏国便迫使赵在 漳水之上结盟,并把邯郸归还赵国,魏在东线取得了胜利。 此时的秦国,于前 354 年打败魏军于元里,攻取了河西的少梁;前 352 年又攻入魏的河 东,一度攻取了安邑; 次年又包围固阳,迫使归降。后来,魏国和齐、赵先后结盟讲和。 到公元前 350 年,魏又回头向秦反攻,曾围攻上郡的定阳(今陕西延安市东),结果秦 孝公在彤(今陕西华县西南)与魏惠王相会修好,因而魏在西线也取得了胜利。 魏惠王二十六年(前 344 年),魏惠王与十二国诸侯在逢泽之地会面,率诸侯朝见周天 子。但后来在 前 341 年马陵之战 ,惨败给齐军,太子申被杀。 前 340 年的 吴城之战 ,魏 国被秦 商鞅 击败,主帅被俘,不久被迫将河西割于秦国,数战皆败的魏国一直也再没有 复兴起来。 前 314 年,燕国内乱,齐国占领燕国,后退兵。 楚国于 前 313 至前 311 年间三次大战 秦国 都失败。 但却在 前 306 年趁越国 内乱,攻占了 吴国旧地,但之后数次被越国收复。在与越国的长期战争中,国力亦有削弱。 前 307 年,赵武灵王 实行 胡服骑射 ,使赵国的军事实力大增,中山为赵所亡,中山王被 放逐至肤施。 前 287 年,赵、魏、韩、燕、楚五国军队联合攻秦,秦被迫割地给赵、魏 以求和。 前 286 年,齐国 攻灭被诸国垂涎的 宋国 ,引致燕、秦、韩、赵、魏五国联兵于 前 284 年 围攻,齐军于济西迎击却被联军重创,齐兵退守临淄,临淄被燕军攻陷,齐湣王出逃, 辗转到齐的莒,楚军出兵佯称救齐,齐湣王被楚将淖齿杀害,城内军民奋起杀死淖齿, 齐失七十余城, 只余下莒 (今山东日照市莒县) 和即墨两座城池。 前 278 年,燕昭王死, 太子燕惠王即位。齐国即墨守将 田单 施反间计,使燕惠王撤掉大将军 乐毅 。田单以火牛 阵大败燕军,齐国趁势复国,但国力大衰,开始走向没落。 前 280 年楚国逆长江上游攻秦,欲收回 巴国 旧地,结果遭秦反攻。 前 279 年楚国被秦军 于鄢之战 (今湖北 宜城 东南)大破,几十万军民被白起放水淹死, 前 278 年连首都 郢也 被秦将 白起 所攻陷, 被逼迁都到 陈,楚国诗人 屈原 痛感国家沦亡, 投汨罗江 自尽。前 241 年,楚国又迁都到 寿春 ,躲避秦军,再也没有能力对抗秦国。 [ 编辑 ] 秦的统一 主条目: 秦统一中国之战 前 271 年,客卿张禄(即 范雎 )向 秦昭王 献“远交近攻”之策。秦昭王接纳,于 前 262 年出兵伐韩,切断 上党郡 与韩都城新郑的联系。韩国欲将上党郡割给秦国,但是上党军 民不从,向赵国求救。赵派老将 廉颇 率军驻守长平,声援上党。 前 260 年,秦大将王龁 夺取上党,与廉颇军在长平对峙,双方僵持达四月之久。秦施以反间计,使赵国以只会 纸上谈兵 的年轻将领赵括代替廉颇。 秦国同时秘密调来大将 白起 。长平之战 以赵军惨败, 四十万降卒被坑杀为结局,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抗秦国的进攻。 前 258 年魏信陵君 、赵平原君 、楚春申君 大破秦军于 邯郸 城下,信陵君也于后来率军于 函谷关 外大胜秦军,但这些已不足令 秦国 衰落。 前 256 年周赧王 病逝,秦国攻入雒邑,西周公投降,周朝灭亡。前 249 年,秦相邦 吕不 韦又带兵灭掉了位于巩邑(今河南巩县)的东周公。 前 230 年,韩国首先被秦国灭亡。 前 228 年赵国被灭, 前 225 年,魏国被灭。 前 223 年, 灭楚。 前 222 年,灭燕、灭越。 前 221 年,灭齐,统一中原。 [ 编辑 ] 文化 战国龙纹玉佩 战国时期, 出现了 诸子百家 ,这是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史称“百家争鸣” 。 杨朱学派 的为我、贵己,拔一毛以利天下不为也。 墨子 (约 前 479 年—前 381 年)的 墨家 主张兼爱、非攻。 商鞅 (约 前 390 年-前 338 年)、 韩非 (重法,法家集大成者)、 申不害 (重 术)、 慎到 (重势)的 法家 自立一见,厉行严刑峻法。 张仪 、公孙衍 、苏秦 和范雎 等纵横家 ,以谋略游说天下。 孟子 (前 372 年—前 289 年 )为 儒家 在秦后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许行 的农家主张君民并耕而食。 惠施 、公孙龙 、邓析子 等名家 主张辨别“名实同异”的逻辑。 庄子 (约 前 369 年—前 286 年)发展 道家 的无为而治。 邹衍 (约 前 305 年—前 240 年)的 阴阳家 提倡“五德终始说”。 兼取各家学说的杂家,以《 吕氏春秋 》的帝王学为代表,还有喜欢引用历史典 故和寓言故事的 小说家 虞初、 燕丹子 ,世称“ 九流十家 ”。 战国时期的连年混战使 军事 理论和技术得到了很快的发展。 《孙膑兵法 》、《鬼 谷子 》、《 吴子兵法 》就是这个时候出现的。 [ 编辑 ] 经济 [ 编辑 ] 土地私有化 战国时期, 土地国有制彻底瓦解, 土地私有制也就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得到确立和发 展。社会 生产力 的发展和各国的改革或变法运动促进了这一转变。土地自由买卖已经合 法化, 参与土地买卖的有贫民、 官僚和贵族。秦国在商鞅变法后, “除井田,民得卖买” [3] ,赵国的大将赵括把君主赏赐给他的金箔 “归藏于家, 而日视其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4] 。 [ 编辑 ] 农业 曾侯乙墓 出土的编钟 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农业的生产在春秋末战国初得到了飞跃发展。 铸铁冶炼技术 和铸铁柔化技术 的发明, 铁制的农具得以普及,进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上升到了另外一 个台阶。 [ 编辑 ] 水利 今日的四川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李冰在岷江上兴建都江堰,不仅可防止水患,更使成 都平原成为富庶之地。 [ 编辑 ] 农作物以及漆园、果园等的分布 [ 编辑 ] 粮食作物的种类 当时主要的粮食作物有“ 五谷 [5] ”、“ 六谷 [6] ”或“ 九谷 [7] ”等称谓。 稷是小米,五谷之长,是北方人的主食, 禾是粮食作物的统称, 前人对于 黍和稷的认 识很不一致, 麦有 大麦 和小麦 之分,而小麦分为 春小麦 、冬小麦 :春小麦是在春天播 种,秋天收割,冬小麦在仲秋播种,孟夏收获。冬小麦在春秋时代得到了推广,进入战 国时代, 在黄河流域 和长江流域 冬小麦已经是很普遍了 [8] 。豆在战国之前被称作“菽” , 有大菽与小菽之分, 大豆(大菽)因其抗旱能力强,对气候和土壤的要求也不是很高, 可在春秋两季播种,成了人们的主食,麻也是古人的一种粮食。 [ 编辑 ] 土壤分辨和田地的等级 土壤的肥沃与否与收成的好坏有密切的关系,战国时人们根据土壤不同的色泽、性质、 和肥沃度有壤、埴、坟、垆、黎、涂泥等之分。壤有有黄白两种,坟也分黑白赤等。整 理于战国时代的《 禹贡 》曾对旧时各地区的土壤情况作了描述,包括土壤大类型,田地 的等级。 [ 编辑 ] 粮食作物的分布 [ 编辑 ] 蚕桑业的发展及麻的分布 [ 编辑 ] 农业生产技术 施肥技术 一年两熟制的推广 [ 编辑 ] 农业生产、管理及政策 农业理论 [ 编辑 ] 手工业 战国时期青铜业仍在发展,冶铁业取得的进步也较大。另外漆器、陶器、车船的制造也 有发展,文献记载秦国的战船“乘夏水,浮轻舟,强弩在前,铣戈在后” [9] 。民间手工 业以制造商品为主。 战国时代的手工艺术创作水平相当高。 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创作水平,可能是艺术买卖风 气愈盛, 以及周朝各国相互竞争的结果。于湖北随州出土的曾侯乙墓为著名的战国早期 考古地点, 墓中挖出了一万五千多件文物,包括:青铜祭器、钟、兵器、漆器,以及木、 竹制品。 青铜器及陶器上以翅膀弯曲的鸟以及龙为主要的装饰图案,可见当时已接触到 匈奴、鞑靼等亚洲草原文化。 [10] [ 编辑 ] 商业 战国时期各国大量铸造金属货币。赵国、韩国、 魏国的货币主要是像铲的 “布” ,齐国、 燕国则主要用刀形币, 秦国和周使用中间有圆孔的圆钱。 各国建立了各自统一的度量衡 制度。 [ 编辑 ] 技术 [ 编辑 ] 农业技术 农具 铸铁技术 [ 编辑 ] 相关条目 中国历史年表 战国历史年表 春秋战国诸侯国列表 战国人物列表 [ 编辑 ] 参考文献 1. ^ “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 ,, 独有《秦 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 ,, ”“ ,, 余于是因 《秦记》,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讫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诸所 闻兴坏之端。”《史记·六国年表》 2. ^ “呜呼!君臣之礼既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遂使圣贤之后为诸侯者,社稷无不 泯绝,生民之害糜灭几尽,岂不哀哉!”《资治通鉴·卷第一》 3. ^ 《汉书·食货志上》 4. ^ 《史记·赵奢列传》 5. ^ 《论语·微子篇》、《孟子》、《吕氏春秋·审时篇》、《周礼·食医》等将麦、菽、 稷、黍、麻称为“ 五谷 ” 6. ^ 六谷见于《周礼·膳夫》 7. ^ 九谷见于《周礼》的《大宰》和《仓人》 8. ^ 隐公三年记载:四月 郑国 军队“取温之麦”。这个记载用的是 夏历 ,夏历四月正是冬 小麦成熟时节。 9. ^ 《战国策·燕》 10. ^ 艺术与建筑索引典—战国时代 于 2011 年 3 月 18 日查阅
/
本文档为【维基百科中国朝代之周朝春秋战国】,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