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人教版课标本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

人教版课标本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

2018-09-08 50页 doc 373KB 12阅读

用户头像

is_025300

暂无简介

举报
人教版课标本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1 文言文两则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过程与方法: 1.课前可指导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或由教师提供一些相关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孔子、孟子的生平。 2.指导小学生学习文言文,不宜采取逐词逐句讲解对译的方法,更不必讲古汉语知识。重点词句应当由学生对照注释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遇到困难教师给予帮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
人教版课标本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
1 文言文两则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过程与方法: 1.课前可指导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或由教师提供一些相关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孔子、孟子的生平。 2.指导小学生学习文言文,不宜采取逐词逐句讲解对译的方法,更不必讲古汉语知识。重点词句应当由学生对照注释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遇到困难教师给予帮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二、教学时间: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学弈》)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4)”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五、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 (学习《两小儿辩日》)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四、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   其:   为:也:       如:此:乎: 始出: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o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Co C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    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2 匆匆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教法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    1 用“匆匆”说一句话    2 作者所说的“匆匆”指什么?   二、听录音或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到时间的“匆匆”?   四、再读课文,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在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地方或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旁写上一两句话。)   五、交流   六、有感情地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采取各种方法朗读,重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视学生的自主多元感悟,重视学生朗读中谈体会和朗读中的师生评价,交流。   七、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第二课时   一、重点研读第三节    1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2 读具体描写时间匆匆的语句    3 让学生仿写    4 交流,写的好的,让学生记录下来   二、课外推荐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自读   三、激发兴趣,为问配画    1 激发兴趣,提出要求。     朱自清的散文成就很高,因为他的文不仅是文,还是画,更是诗,诗情画意,读后能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他的《荷塘月色》被拍成MTV,请大家欣赏。    2 放录象    3 再读课文,感悟散文已经,为下一步的图画创意打基础    4 小组合作,构思图画,画外配音     这一环节,请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创作一两段内容。要求有朗读,有画中景的描述。     如生(甲)一望无际的田野,金黄一片,丰收在望,一派丰收的景象。高高的天空,燕子们呼朋唤友,相约一起飞向南方。春染大地时,它们又飞到这去年住过的地方。     生(乙)朗读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生(丙)描述场面燕子飞过清清的柳梢,飞过鲜艳的花朵,好一派迷人的春色     生(乙)朗读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    5 交流展示     小组学习后,充分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相机评价,鼓励   四、交流惜时的句子   五、动手实践,扩展学习     读好课文后,布置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惜时的现代诗歌古代诗词,名言警句,故事等办专题手抄报。   3 桃花心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教法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交流资料   1、揭题板书,齐读课题。   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桃花心木的资料,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有关图片和文字,补充介绍。   3、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课文以“桃花心木”为题写了些什么内容,就让我们一读为快吧!   (设计意图:生活在江南的孩子,对桃花心木这种树知之甚少,师生共同搜集资料,把丰富、厚实的信息引进课堂,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桃花心木写了哪些内容?   2、交流   (1)以学生自愿报名的方式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检查指导生字新词的朗读。   (2)交流问题,小结:一种树——桃花心木,一个平凡但却古怪的种树人,蕴含着耐人寻味的道理。下面,就让我们捧起课本细细品味吧!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走入课文,初观其貌,提纲挈领,与文本的初次对话为下面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品读课文,质疑解疑   1、细读,准备介绍文中的桃花心木和种树人。   2、启发交流: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桃花心木这种树,也结识了一位举止奇怪的种树人,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可以用文中的句子来描述,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介绍。   3、种树人奇怪的举动使大家心中满是疑惑,如果老师就是这位种树人,就在你面前,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呢?   4、作者和你们一样,也有一箩筐的问题想问种树人,看——   课件出示相关句子:“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这么容易枯萎吧?”   引导学生读出作者心中深深的疑问。   5、同学们一定急于解开心中的疑惑,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这位种树人,听听他是怎么回答的。   6、自读种树人说的话,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7、同桌两人分角色扮演作者与种树人,通过对话解决刚才的问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学生由生疑而质疑,自质疑至解疑,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角色扮演等自主活泼的学习活动中与文本进行近距离的二度对话,使学生的心与文中的种树人贴得更近。)   四、潜心会文,领会主旨   1、种树人朴素的话语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让我们受益匪浅,作者听了种树人的话,更是领悟到了深刻的道理。   多媒体课件出示:“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2、默读,启发思考:同学们能理解吗?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所了解的名人事例来体会句子的含义,有困难的地方可在小组里展开讨论。   3、交流汇报:   (由于学生阅历尚浅,教师可通过课件简单补充张海迪等人的事迹,以加深学生对此段话的理解。)   4、小结引读:这段话,作者由树的成长想到了人的成长,多么富有哲理啊!你们喜欢吗?那就请你有感情地读读吧!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努力拉近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或补充典型事例来与文本再度展开对话,使原来远离学生的深刻道理变得鲜活生动,真实可及。)   五、回归课文,深化感受   1、种树人的一番话,给了作者,也给了我们不少启示。而当初仅及膝盖的树苗,如今又怎样了呢,课件出示——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2、假如你就是如今长成大树的桃花心木中的一棵,你想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自己的感受:对种树人说……;对已枯萎的同伴说……;对一起成长的伙伴说……;对前来散步的人们说……)   3、总结:同学们,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的考验,屋檐下的小鸟飞不上广阔的蓝天,在逆境中自强不息,是成才的一条通路。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对文本的感悟,不仅充实、升华了文章主旨,也使课堂焕发出蓬勃的个性风采,闪现着灵动的智慧之光。) 4* 顶碗少年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2.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疚、胛、颓”3个会认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激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 二、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对顶碗少年的动作、神态的描写,了解少年是怎样从失败到获得成功的。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耐人寻味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疚、胛、颓”3个会认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按文章不同内容分段并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疚、胛、颓”3个会认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按文章不同内容分段并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这是作者赵丽宏回忆二十多年前的一件事。一个表演杂技的顶碗少年那一夜的表演,为什么会使他常常想起?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顶碗少年》这篇课文,就会找到答案。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自由读课文      根据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    2.检查词语理解情况      优雅惊羡颓丧迷惘座无虚席不知所措     (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    3.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想一想,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事?分了几部分进行描写的?       第一部分:(1—5)写顶碗少年不怕两次失败,第三次终于稳住了头顶的那一叠瓷碗,赢得了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       第二部分:(6—7)写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2)自由读第一部分       思考:顶碗少年失败了几次,失败后他是这样做的?最后怎样了?(小组讨论学习)    (3)集体学习       画出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的情景,又是谁给了他成功的信心?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体会少年的心理变化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对顶碗少年的动作、神态的描写,了解少年是怎样从失败到获得成功的。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耐人寻味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回忆课文内容,课文可以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学习第一部分    1.顶碗少年是怎样不怕失败最终获得成功的?他为什么能这样做?      默读,并批画,找出顶碗少年三次顶碗的动作,少年的神态变化以及场内观众情绪的变化的语句,加以体会。    2.结合观众们的表现,你能想像他当时的心理活动吗?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句子的意思。)    3.这时一位老者上台向少年说了些什么,使少年重新镇定下来,老者可能对他说了些什么呢?顶碗少年听了之后又是怎么想的?然后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     出示ppt:     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摸着少年的肩胛,轻轻要喊了一下,嘴里低声说_____________。少年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他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4.交流讨论,思考。    5.第三次表演开始了,如果你是场下观众,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会怎么想?   三、学习第二部分    1.多年以后,“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夜的演出;而且每每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我想,他现在一定早已是一位成熟的杂技艺术家了。”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一是:“我”认为他是一个强者,他在人生和艺术之路上不会颓丧、退却;二是:“当我迷惘、消沉,觉得前途渺茫的时候,那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打碎的声音变会突然在我尔畔响起”是少年在挫折与失败面前勇于拼搏的精神常常激励“我”前进。)    2.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在读了全文后,你对这课文的最后一句有怎样理解,能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吗?     出示ppt:     是的,人的一生是搏斗的一生。只有敢于搏斗的人,才可能取得成功。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天——这就是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四、学习写法    1.读完这篇文章后,能够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都有什么?    2.“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画下来。(4次)    3.有没有让你有重复的感觉呢?为什么?     (这是一种“反复”的写法,它不是简单的重复,每一次都有不同的含义)    4.你还能在课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子吗?   五、布置作业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5* 手指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教法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二、课前准备: 1.课前选读关于手指的寓言小故事,试着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2.自学题的课件。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伸开,看看你们的手指形状,你们说,哪根最好看,哪根最有用?同学们的说法各一,我们今天来读读课文《手指》,看作者写了什么。板题:手指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已读一遍课文,读不准的字问问周围的同学,把字音读准。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自学感悟,读文明理     出示自学讨论题,先自学再和小组同学交流    1.自读课文,填表格。      手指名称优点缺点      大拇指      食指      中指      无名指      小指    2.理解句子:“手指的全体,同人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3、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你有什么想法吗?    4.有感情地把课文朗读两遍。    5.小组内分角色扮演五个手指,赋予手指生命和情感,根据你要表达的意图,编个课本剧表演一下。   四、检查自学,深化理解    1.学生汇报对自学题中前三题的理解。    2.指几个小组到前面表演课本剧,其他同学评价表演,教师根据表演情况点拨,指导重点是学生剧本中蕴含的道理是否正确。   五、拓展延伸,启迪思维    1.学习本单元课文时,我们基本悟到了读文明理的方法,下面有一篇短文,请你读一读,想想短文蕴含一个什么道理?              五个手指的故事     “唉!又忙碌了一天,简直把我累死了!”大拇指伸了个懒腰,有气无力地说。      “难道我就不累吗?”大拇指的这句话被不服气的食指给听到了,“我的腰都累弯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这是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小主人玲灵的手指在谈话!     它们的对话,被高个儿的中指,纤细的无名指和瘦弱的小拇指听到了,于是五兄弟开始窃窃私语起来……     “唉!”大拇指又叹了一口气,说道,“要数最累的,那这冠军肯定就是我和食指老弟了。小主人上了高中后,学习压力大,作业繁多,每次小主人写作业,我俩都要用力地捏住笔头,跟着小主人不同的作业和要求旋转,有时是中文汉字,有时是英文字母,有时是数学符号,有时是美术风景……把我们俩转得头晕目眩,一工作就是好几个小时。瞧,我俩原先圆凸凸的表面,都被压扁了。”       “还不止呢,小主人的握姿又不够正确,总喜欢把你压在我的脸上,害得我都快喘不过气了。”食指气愤地补充道。       “咳!大拇指食指老兄,小主人写字,我必须弓着腰同你们二人合作,用脖子去支撑笔杆,看,这儿都磨掉了一大块肉。还不止呢,我还要经常忍受着烧伤的痛苦。”中指禁不住叫了一声,“有一次,要将燃烧过的试管中的溶液除去,但必须等到试管不烫后才能用水清洗,否则会使试管破裂,但主人总是迫不及待地就习惯性地伸出最长的我去触碰那试管壁,在碰到的一刹那,我的整个身体都像被烙铁烙了一样,有一种很疼痛的烧灼感!现在想起来还觉得非常可怕呢!”说着,中指竟呜呜地哭了起来。无名指坐了起来,帮食指擦干眼泪,接着说道:“咱们都是同病相怜啊!”       “嘿,无名指小哥,你脖子上挂的是什么啊,还挺耀眼的。”小拇指看着无名指上的圆圈问。       “唉,别提了,它可差点要了我的命。您大概有所不知,情人节那天,小主人的男友硬要把这个戒指送给她。小主人戴上它后,视它如珍宝,每天抚摸着这个戒指,然后就是一阵幸福地发呆。可是这个戒指,从此以后,像个铁环一样套着我,让我动弹不得,呼吸也变得很困难。这枚戒指对我来说并不是很合身,戴上它时,我有些上气不接下气,可是昨天,小主人为了清洗它,不顾我的感受,硬是把它从我身上扯出。你看,我身上竟留下了一段深深的勒痕……”还未说完,无名指哽咽了。    “咱们的命真是太苦了!”大家纷纷说。“可是不管怎么说你们都有显示自己身手的机会,可我呢,主人看不起我,从来不用我,我觉得自己好没用啊。”小指伤心地说。       四兄弟安慰它:“你别这样想,平日里似乎没有你独挡一面的时候,但我们帮助小主人搬东西,提书包,拧毛巾,少了你,那可费力极了!况且如果少了你,人们只有4个手指,那是多么别扭、多么难看呀!”小拇指没有回答,似乎陷入了沉思。       屋子里一下变得寂静了。朦胧的月光透过窗子,怜悯地轻抚着五兄弟的脸,兄弟5人伸展着疲惫的身躯,慢慢地进入了梦乡。明天也许还会有着更多、更新的任务等待着它们呢…… (作者:王凡选自:福州日报)   2、我们每人都有五官,有一个相声曾经讲了五官争功的故事。你有兴趣写写它的故事吗?请你以《五官的──》为题,编一则寓言故事。 口语交际·习作一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围绕“难忘的‘第一次’”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能抓住重点,内容要真实,叙事要具体,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 过程与方法:    根据习作提示,从三个内容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围绕所选内容的写作要点分段表达,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听他人说话时要认真耐心、尊重对方,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课前准备    和家人交流自己曾经第一次做过的事情,注意把事情经过叙述清楚,最好能谈谈自己的想法或得到的启示。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经历中,是不是有很多难忘的“第一次”,不同的第一次常常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有成功,有失败;有欢笑,有泪水;有满足,也有遗憾……但无论怎样,都是令我们难忘的第一次。你经历过的这些“第一次”哪些最令你难忘呢?就请你把它从记忆的深处挖掘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吗?   二、充分准备     想:1.回忆自己印象中最深刻的“第一次”,想想事情的经过。       2.想想这件事发生时的真实感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说:1.练习把事情的经过说得完整有条理。       2.练习把自己的感受、感悟说得简单、精炼。       3.练习有感情地叙述“难忘的第一次”   三、小组演练    1.在小组中练习叙述“难忘的第一次”,请小组同学就表达内容、语言、语气、表情等方面提出意见,叙述者要和提意见的同学有交流。    2.吸纳同学们的意见,重新组织说话内容和语言。   四、班内交流    1.每组抽签确定一名讲述者轮流到前面讲述。    2.全班同学参与评价内容、情感、表达,纠正语病,也可以向发言的同学提出问题。    3.讲述者要及时、得体地应对同学们的意见、建议和提问。   五、总结点拨    1.小组讨论:要把“难忘的第一次”说好,该注意些什么。    2.教师点拨性小结(针对同学们的表现肯定好的见解,补充没提到的方面,提出建议。)    3.学生结合本次交流所得重新组合发言内容,练习表述清楚。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明确要求    1、自读本次习作要求,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2、指名说说自己选定的内容及选定的理由。    3、大家交流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在交流中自然总结出本次习作的训练重点。   二、习作指导    1.回想我们学过的、读过的含义深刻的文章,作者是怎样把其中的道理讲清楚的。(可翻阅手头资料)    2.同桌交流:准备用哪种表达方法叙述清楚要表达的内容及想法、感悟。    3.指名简要谈谈自己的习作设想或习作结构,教师和同学着情评议,让其他同学得到借鉴。(习作指导自然化)   三、自主成文     学生书写习作草稿,教师巡回提示、指导。   四、习作欣赏    1.自主到前面朗读自己的作文,并试着说出自己习作的优点,大家参与评议。    2.教师推荐巡回检查时发现的精彩语段,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3.学生自愿组合,互相寻找作文中的精彩之处。   五、习作修改    1.出示一段习作内容,集体修改。    2.回忆常规修改内容,根据同学和老师的建议在草稿上完成习作修改,要注意到错别字、不合适的标点、不通顺的语句等。    3.改完后誊抄到习作本上。 回顾·拓展一 课前准备    1.重新阅读本组几篇课文。    2.查阅、搜集资料,了解“日积月累”中六句名言的出处、作者和含义。    3.阅读成语故事书。   教学过程   交流平台   一、谈话导入。阅读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那么这些理解和感受是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   二、体会范例。结合《桃花心木》,理解如何才能读懂课文,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三、迁移练习。各自找一找本组课文或以前学过的课文,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对学过的某篇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是怎么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   四、拓展练习。结合自己读过的文章,想一想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是怎样获得的,是怎样加深的;在写作中尝试运用本组课文在表达感悟方面的写作方法。   日积月累   一、各自读一读,想一想这些名言的意思。   二、小组内互相说说这些名言的意思。   三、全班交流,对这6句名言含义的理解;理解不清楚的地方,教师及时讲解。   四、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背诵名言。   五、当堂检查背诵情况   六、拓展。你还知道哪些文言文中名言警句。   成语故事   一、读故事,讲讲故事的内容。   二、悟寓意,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三、想生活,谈谈现实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邯郸学步的人和事。   四、拓展阅读,推荐《东施效颦》和《蜥蜴失策》两篇文章,供学生阅读。 6 北京的春节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二、学习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学习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说说体会(充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作业:抄写词语     色味双美 零七八碎 万象更新 男女老少 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各形各色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都像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地的印象。)    3.对比写法      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第一段落采用了反话的写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年的忙碌与热闹,将各种风俗习惯融于其中。第二段则以较浓的抒情色彩写出的喜庆与热闹的气氛。)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      春节各地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东北地区的人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则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       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饺子时,饺子皮不是一个一个擀出来的,而是将面擀成一个大片后用碗扣成的。        豫南一带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      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的)寓意发财。      四川除夕时,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锅,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       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2.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7* 藏戏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教法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 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了解藏族的文化。 二、教学重点     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准备     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等查询藏戏的由来、历史变化及主要剧目等相关信息;藏戏面具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藏戏的有关图片,配乐介绍: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它简单到没有舞台灯光和道具,仅一鼓一伴奏;复杂到每个角色都要带着象征身份的面具;它漫长到要演出三五天还不会结束……藏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传承下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藏戏是怎样形成的,有着怎样的特色。    2.板书课题   二、读文,理清思路    1.藏戏同其他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语句。(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演三五天还没有结束。)   三、朗读品味,了解藏戏的特点   (一)读第一部分,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    1.找读前三自然段,说说你都听出了什么。      (藏戏有三个突出特点;世界上这样的剧种很少,而藏戏是其中之一;连续三个排比式的问句,更加突出了藏戏的特点,其中还有着民族的自豪感。)    2.练习朗读后,找学生朗读,要求分别读出藏戏的特色;藏戏剧种的稀少;中国拥有藏戏的自豪。   (二)读课文第三部分,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    1.默读8自然段到最后,找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8—16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17—18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演出没有舞台的特点;19-20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部戏要演出三五天的特点。)    2.自由读8—16自然段,说说你进一步了解到了什么。    3.看图片,结合具体的面具,说一说颜色象征了什么,对角色的什么特征作了夸张。    4.自由读17和18自然段,结合“不要……不要……不要……只要……”来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    5.你想看藏戏吗,为什么?(感受藏戏的自然、古朴、神秘这些独特的魅力。结合看戏人,来体会轻松自然、随心所欲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   (三)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特点和相呼应的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1.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读:8-16自然段。    2.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没有舞台呢?生读:17和18自然段。    3.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生读:20自然段。    4.师生合读:21自然段。   四、了解藏戏的形成    1.自读后小组讨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    2.交流、生发:     (1)以弱抗强的传奇:年轻的僧人→凶险的自然。结合“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灌水吞噬”中带点的词,来体会雅鲁藏布江的凶险,一个年轻的僧人想为百姓造福,要与天抗争。这是勇敢的传奇。     (2)创造奇迹的传奇:一无所有→58座铁索桥。通过7位姑娘组成的藏戏班子,以艺术和善良感召人们,大家由哄笑到献出人力、物力、财力,在江上建了58座铁索桥,来体会这种齐心合力,人定胜天的传奇色彩。     (3)艺术的传奇:僧人→藏戏的开山鼻祖。这人仅由7人组成的藏戏班子,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诞生了一个为人们接受并赞叹的剧种。   五、总结     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奇葩。藏戏,作为藏族的传统剧种,到几百年后的今天,仍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再一次齐读开头部分。   六、作业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藏戏的形成及特色。   板书设计:                戴面具演出             藏戏 没有舞台   传奇来历:为民造福 开创藏戏                三五天没结束 8* 各具特色的民居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准备     关于各地民居的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2.出示词语认读:      闽西 南粤 东北 奇葩 骚扰 夯筑 竹篾 布局 均匀 风雨侵蚀 安然无恙      和睦相处 勤俭持家 秩序井然 遮天盖地 清风徐来 蜂拥而来 家道兴旺      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多起竹楼,傍水而居树满寨,花满园   三、了解民居特点    1.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客家民居      位 置      作 用      材 料      结 构      文化特征    2.完成填空后小组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填空      客家民居      位 置 闽西南、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      作 用 防备盗匪骚扰和当地人排挤      材 料 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      结 构 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文化特征 吉祥、幸福、安宁;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平等互助    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四、深读探究,感知表达特点    1.自由读《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画出中心段落:第一自然段)    2.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指名说,互相补充。(用料奇特;造型奇特;异常坚固。)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列数字-通过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    4.同桌商议,并参考文中插图,画一画客家民居的俯瞰图。(教师出示八卦图,请学生参考比较。)   五、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   六、自读《傣家竹楼》部分    1.自己设计一张表格,了解傣家竹楼的特点。    2.创设情境,运用方法,介绍傣家竹楼。(傣家竹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点。如果由你来当导游,该如何向游客介绍?请各小组推选选手,共同设计导游词,参加评比。)    3.评议   七、拓展阅读:这篇文章在介绍永定土楼的特点时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近五六年来,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以千计的专家、学者慕名前往闽西永定县,参观考察被称赞为“中国古建筑奇葩”的闽西土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史蒂汉斯·安德烈先生参观了土楼后赞美道:“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永定土楼,特别是圆形住宅(土楼),以悠久的历史,宏大的,精巧的结构,独特的风格扬名于世。优美而壮观的永定圆楼,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有如从地下冒出来的自然生长的巨大的“蘑菇”,又如自天而降的黑色“飞碟”,环形的屋顶飘浮在烟雾中。       仅以永定县苦竹乡井头村的深远楼为例,楼里三圈,直径80米,周长250米。外圈四层,房子260间;中圈二层,房子60间;里圈一层,房子8间。共有房子328间,里头住毒害80户500人。尤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偌大一座城堡式的高大建筑,不用一根钢筋,一包水泥,一块砖石,全以一担担黄土堆积而成,自明清迄今,始终完好如新。     永定圆楼由于土墙环拱,又能保暖隔热,冬暖夏凉,,易于防卫,便于管理。     闽西土楼为什么能历久不毁,成为我国古建筑艺术的一个奇葩呢?控其奥秘,原来它以黄土为主要原料,佐以沙、石灰,拌掺少量红糖、糯米和木屑、竹条等,经过反复揉打、研舂、碾压,然后夯打土墙,并以木料为梁呆,瓦片为顶盖,因而异常坚实牢固。   板书设计: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世界民居奇葩 9 和田的维吾尔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惊恐、恶劣、深邃、铺天盖地、迎风引吭、肃然起敬、形态各异、随风摇曳、美不胜收、载歌载舞、豁达乐观”等词语。 2、积累语言,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的描述相结合的特点,领悟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1.教学这篇略读课文。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新疆及和田地区的位置,搜集有关维吾尔族的民风民俗文字、图片资料,还可以搜集其他民族饶有趣味的风俗,在教学过程中交流。为了让学生对维吾尔族有更多兴趣了解,可以先从学生比较了解的阿凡提故事讲起,并告诉学生阿凡提就是维吾尔族人智慧的化身。 2.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认真读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按照阅读要求进行自主阅读。学习时,要引导学生读熟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和田维吾尔族的,写了哪些特点,体会作者对和田维吾尔族人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3.在感悟和理解课文之后,引导学生画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说一说感兴趣的原因,从而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领悟表达方法,提高欣赏和评价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和田维吾尔族的民俗特点,感受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民族精神。    1.学习并积累“酷热、铺天盖地、美不胜收”等词语和生动的句子。    2.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感受文章所展示的维吾尔乡村风情及他们虽苦犹乐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独立阅读和交流探讨,感受和田的地域风情和维吾尔人的以苦为乐的民族风情。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准备     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动漫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说说对维吾尔族的了解。(如能歌善舞、热情、漂亮等)    2.对维吾尔族除了我们所知道的这些,还有着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现在,我们就走进和田的维吾尔。(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说一说你了解到了维吾尔族哪些风俗习惯。(如,日常食品馕、烤肉和“库乃其”都是在沙土坑中烤制成的;把衣服铺在沙漠上晒干;天生爱花;能歌善舞等。)    2.快速浏览,画出能够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或精神的语句。(六年前的一个夜晚,我感受了和田维吾尔人特有的豪气与乐观;和田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和田地处大漠边缘,那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扼杀维吾尔人爱美的天性;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3.讨论:最能集中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的是哪一句?(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板书:苦甜)   三、深读品悟,感受地域与民族风情    1.默读课文,结合画出的句子,与小组同学交流:和田维吾尔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大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随机指导。     (1)豪气与乐观的维吾尔族       A.轻声读第1自然段,想像这段话所描写的情景:黑夜,铺天盖地的沙尘暴中传来热烈激昂的歌声。这歌声饱含着对黑暗与沙尘暴的蔑视,以豪气与乐观超越了可怕的黑暗与自然。       B.找一找文中的对比:被沙尘暴统治与破坏的夜-热烈激昂的歌声;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倾听--驾着马车迎风引吭高歌。这样的对比中不由得让人对和田维吾尔民族的豪气与乐观肃然起敬。       C.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2)酷爱土地的维吾尔族        读一读2.3自然段,和田维吾尔人的生活中,哪些与土息息相关?       A.“民以食为天”,维吾尔族人的吃几乎离不开土。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的惊叹。(“谁能想到”“谁又能想到”两个感叹句。看图片,认识烤肉、馕、“库乃其”这些美味,以及生产美味的馕坑。)       B.把衣服铺在沙漠上晾晒。想象那样的情景:在寂静广阔而又单调的沙漠上,各色的衣服犹如巨幅抽象画。而能够在这样的背景下画出如此有创造力的画家,只能是热爱生活、热爱土地的维吾尔人。       C.和田维吾尔人的吃和穿,都离不开他们深深热爱的土地。诗人艾青曾深情吟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让我们也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内容。     (3)爱美的维吾尔族        读一读第5自然段,为什么说爱美是他们的“天性”?       A.画出作者打比方的句子,体会“美不胜收”。(巴扎的闹市里,那一顶顶鲜亮绣花“都帕”,那一团团飘然而过的“艾得来斯”,犹如天幕上朵朵鲜艳的彩云,又似花园里一片片随风摇曳的花儿,真是美不胜收;密密的眼帘,深邃的眼睛,像花儿般绽放在风沙里。)       B.爱花、种花、绣花,衣着如花,姑娘似花,维吾尔族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美丽地生活着,正像坚强的花朵,在最贫瘠的土地上仍然尽情地吐露芬芳。     (4)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       “没有歌舞,维吾尔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经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受任何限制,想跳就跳;聚餐的目的不在于吃,而在于载歌载舞。)   四、提升认识,体会写法    1.结合全文,说说对句子的理解,“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生活在沙漠中的和田维吾尔人,物质条件虽然很差,但是他们有豁达、乐观的品性;他们热爱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所以无论生活有多苦,他们仍感觉是甜的。)    2.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地域风情和民族风俗的?(全文和每段都有中心句子,使文章脉络清晰,易于把握;描写细腻,语言优美。)    3.选择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或语段抄写下来。   板书设计:              和田的维吾尔                苦→甜               热爱生活 口语交际·习作二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3.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班级习作集。 过程与方法: (1)指导选材。 将你调查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加以整理,想一想哪方面的民俗自己最感兴趣、积累的素材最丰富,哪些内容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选好材料,确定自己要写的内容。 (2)明确要求。 一要民俗特点突出,二要内容具体,三要语句通顺。 (3)指导构思。 仔细回顾从本单元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结合自己的选材想一想:自己准备怎样写,才能把内容写得清楚、具体,才能凸现所写民俗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和吸收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营养 二、课前准备    1.学生通过上网了解各地自己感兴趣的民风民俗,或者调查本地的风俗习惯。    2.教师准备有关的图片。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回顾课文,激发兴趣    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说一说从《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和田的维吾尔》中,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    2.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展示图片,向同学们介绍某种民风民俗。   二、畅所欲言,感受各地民风民俗    1.小组内交流     (1)交流内容:对课外阅读、调查、上网查找、亲身经历等所了解的民俗进行交流。(如,节日习俗:元宵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春节等;民族舞蹈、服饰、饮食、民居;民间工艺品等。)     (2)交流要求:认真倾听别人介绍了的民风民俗有什么特点,是怎样介绍的;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介绍的同学要耐心回答;推选代表,介绍本组最有特色的民风民俗,商议怎样介绍才能给全班同学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要做到善于组织和利用手中的材料,说得详略得当,生动有趣,条理清晰等。)    2.各组推选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三、召开民风民俗发布会    1.各组推选代表参加民风民俗发布会,确定发言顺序。    2.明确发布会有关要求:     (1)发言人要讲清楚某种民风民俗的特点。     (2)讲完后回答同学们的提问。     (3)对某种民风民俗感兴趣并有所了解的同学,可以随时进行补充。    3.评选最佳发言人:共同讨论哪位发言人介绍的民风民俗给人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口齿清晰,态度大方,解答耐心细致;条理清楚,民风民俗特点突出,运用本组所学的一些表达方法。    4.引导大家总结:我国有56个民族,疆域广阔,民风民俗特色鲜明而又丰富多彩。吃穿住行,礼仪、姓氏、节日、工艺品,处处有历史文化的积淀。建议同学们课下浏览“国家文化网--民风民俗”和“央视国际网--国家地理-民风民俗”,去领略更多的民族风情。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一、激发习作兴趣     同学们,我们在口语交际课上,了解到了各种各样的民族风俗习惯。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定写自己所想要介绍的民风民俗。可以是课外阅读时知道,也可以是通过调查访问了解的,还可以是在别的地方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或者是在口语交际课中听到的。   二、确定思路,回顾写法    1.你最想介绍的哪种民风民俗?      引导学生回忆口语交际课上听到的和自己在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明确自己要写的内容。    2.回忆本组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3.回忆口语交际课中评为“最佳发言人”的同学采取了哪些方法来介绍民风民俗的。    4.说说你能借鉴的一些写法。   三、指导学生习作      学生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一、评改作文    1.自读,认真修改。    2.小组内听读,结合口语交际课上介绍过的,说说在作文上有什么进步,并提出修改建议。   二、全班评议    1.各组推荐或同学自荐交流欣赏优秀习作。    2.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是否突出民俗特点,是否清楚具体等,来进行表达上的评议。并提出修改建议。根据大家提出的建议,对习作进行修改完善。   三、形成作品集    1.请小组同学或自己的好朋友为自己的习作写一写评语。    2.将全班学生的习作装订成集,编成一本民俗作品集,共同商议起个醒目的题目。   回顾·拓展二 交流平台 本次“交流平台”要引导学生交流以下内容:一是通过阅读课外书和向长辈调查了解到的少数民族的节日风俗;二是本组课文的表达方法及其他方面的收获。 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阅读“交流平台”中的对话,理解对话的意思。然后要紧密地结合本组课文展开交流。第一个交流的内容即本组专题──民风民俗,要引导学生结合四篇课文和课外搜集的资料,交流不同地区的节日风俗和不同民族多姿多彩的风俗习惯。在交流时,还可借助一些图文资料,加深印象,领悟其文化内涵。第二个交流的内容是四篇课文的表达特点。老师应有意识地在每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在把握主要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基础上,发现和梳理表达方法。在此次交流过程中,要结合具体课文内容加以体会,并鼓励学生在今后习作中尝试运用。 教师要把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贯穿在以后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还要延伸到课外,与学生的课外阅读结合起来,组织学生进行佳作赏析,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习作水平。 日积月累 本次“日积月累”安排了两首古诗:宋代王安石的《元日》和唐代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一首写元旦,一首写中秋节,两首诗与本单元主题和课文内容有紧密的联系。目的是拓展课文内容,感知不同文体表达节日风俗的方法和语言特点,继续增加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积累。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读通读顺,教师相机指导。对于诗的意思,学生只要粗知大意即可,不要求串讲。最后鼓励学生熟读成诵。 趣味语文 本次“趣味语文”编排的材料,是三种文体的变化,阅读后既感到有趣,又能领悟到标点符号的妙用。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清明》,标点符号略作改动,竟变成一首绝妙的小令,标点符号再作改动,又变成一出精致的小短剧。而且文体变了,基本意思不变。可见标点符号的作用真是神奇。 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己读一读、想一想,再说说自己的理解,有趣之处在哪里,然后说说体会到什么,最后交流自己了解和搜集到的其他趣味语文的材料(或关于标点符号故事的材料),老师相机补充材料。如: 有一次足球比赛,是上海队和广东队对垒。比赛结果一出来,有一位记者便连夜赶写了一篇新闻报道,并且用了一个醒目的标题“上海队大败广东队得了冠军”。结果,有的读者说是上海队胜了,有的读者说是广东队胜了。你知道他们分别是怎么断句的吗? 10 十六年前的回忆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含糊、尖锐、僻静、恐怖、粗暴、制服、宪兵、魔鬼、肥胖、苦刑、残暴、匪徒、拘留、窝头、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1. 强调整体感知课文。本课的教学应强调从整体着眼,使学生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 2. 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引导学生体会按时间顺序表达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二、教学重点:   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三、课时:2课时 四、课前准备:收集关于李大钊的故事,大家互相交流。 五、教学媒体:投影片。                  第一课时   学习本课7个生字。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抓住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的言行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体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1. 导入激情:   同学们,看着你们胸前的红领巾,你可曾想到什么?它是国旗的一角,是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的。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一位革命先烈——李大钊同志,(出示:李大钊的画像。)一起学习第13课,(板题、读题)。下面让我们随着课文回到十六年前,看看李大钊同志与敌人作斗争的英雄事迹。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2). 桌互相检查预习情况。     要求: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交流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3. 检查自学:    1) 读生字,正音。    2) 通过预习你知道什么?(简要地复述课文以及简介作品背景。)板书: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      通过预习,同学们已经知道课文是写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的事,请浏览一遍课文,找出相应的三部分。      (读后提问。)   4. 细读课文。     1)默读课文,从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的言行中划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     2)小组互学:你读了这些句子体会到什么?在小组里交流。   5. 汇报交流情况:   被捕前:    (示句)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板:坚决地说    (“轻易”看出李大钊的地位——当时他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重要”联系上下文——他要联系各成员开展革命地下党工作,为避免党组织被破坏,还要经常处理大量的书籍与文件。他完全明白形式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板:忠于革命)    导读:李大钊这种坚守革命岗位的态度应该怎样读?(练读)   被捕时:    (示句)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板:不慌不忙    (“不慌不忙”看出李大钊处变不惊、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板:视死如归)    导读:谁能把李大钊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读出来?   被捕后:    (示句)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板:瞅了瞅没说    (“瞅了瞅”看出李大钊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板:坚贞不屈)为什么会这样呢?(联系上下文)    导读:对,这就是他对革命事业坚决的信心,坚定的信念。你能通过读表现出来吗?试一试。   5. 总结全文。   1).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第13课,主要抓住了李大钊的言行来体会他高尚的革命情操。   2).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发散思维,进行思想教育)   6. 课外延伸   收集关于革命烈士、革命前辈的故事,下一课,我们开一个小故事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在理解课文后,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知道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   把课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再抄下来。   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第十六课,你有什么体会?指名回答。(从李大钊的言行中,体会到他忠于革命,坚强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2、把课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体会到什么?   3、精读课文,体会本课的写作方法。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分小组讨论。   5、汇报交流,老师进行点拨。(这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方法。)   6、进一步深化:课文里还有不少地方是前后照应的,你能举些例子,并说说体会吗?   7、课外延伸交流     把你收集到的革命烈士、革命老前辈的故事在小组里交流。   8、总结全文。   附板书:                   10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坚决地说    忠于革命                被捕时:不慌不忙    视死如归                被捕后:瞅了瞅 没说  坚贞不屈 11* 灯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战地、围歼、茂密、突击、歼灭、注视、漆黑、陷入、憧憬、阻击、点燃、性命、焦急”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用较快的速度阅读,引导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之后,教师可以提覆盖全文的问题,让学生自读自悟课文中的一些细节。作适当点拨引导,加深学生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二、教学重点:通过对人物言行、神态等描写的分析,帮助学生体会郝副营长为了幸福的明天,宁愿牺牲自己生命的崇高品质。 三、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及课文中心之间的联系。 四、教具准备:小黑板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揭题,练说    1、板书课题。    2、练说。教师提问:      ① 你见过什么灯?它们的形状是怎样的?分别用在什么地方?      ② 这些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些灯,生活会是怎样的?有了这些灯生活又变得怎样?       (学生联系实际,在说的过程中已经对“我”漫步天安门广场感到“光明”和“温暖”有了具体的认识。)   二、理文,练说    1、读课文,弄清人物间的关系:      (“我”与郝副营长,虽然工作性质不同,但目的是一个,即消灭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    2、读课文,弄清火光与灯光的关系:      (这里教师可设计几个填空,辅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     ⑴ 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划着______,借着______看一本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______。他充满了对未来的______。     ⑵ 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______,突击连马上______,后续部队在黑暗里______,在这______的时刻,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了______,______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⑶ 战斗胜利了,现在孩子们能够在______学习,可他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______。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研究完成上述填空后,可引导他们深入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微弱的火柴亮光使郝副营长对灯光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用点燃那本书的微弱火光照亮了通向胜利的道路,也照亮了他人生最光辉的时刻。)    3、读课文,弄清文中三个“多好啊”间的关系:      (课文三次出现“多好啊!”这句话,可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来,标上序号,然后读一读上下文,找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说这些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然后通过小组交流、集体汇报的形式,帮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第一次说这话是对天安门广场“灯光”的赞叹,是引起我回忆的直接原因。第二次说这话的是郝副营长,他看了书中插图后,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慕。第三次说这话的依然是郝副营长,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三、激情,练读    1、指导学生读回忆部分:      (郝副营长的话要读出沉思、询问、回忆、憧憬的语气:激战部分要读出“猛烈”、“着急”;战斗结束部分,语速放慢,读出对战友无限崇敬之情。可采取指读、组内读、齐读等形式。)    2、指导朗读课文首尾段:      (这部分总的基调是流畅,读出对战斗深沉的怀念。)    3、自由感情朗读全文:      (学生在感情朗读当中自然感受到当前生活的幸福,联想到先烈的献身精神,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四、延伸拓展    1、简介作者,鼓励课外阅读。    2、写出学习本文后的感想。   五、布置作业    1、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七根火柴》、《三人行》。    2、练笔:仿照课文的叙述形式写篇作文,内容自选。   【板书设计】                 11 为人民服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剥削、兴旺、解救、哀思、乱蓬蓬、炊事员、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等词语。结合课文理解“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的意思。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清课文层次,初步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结合具体事例,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第一课时,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讨论课文围绕主要观点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初步了解议论文的表达方式。第二课时,可以让学生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研词析句,领悟语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字词句,能独立完成作业。 三、教学难点:   对文体(论述文)的了解,学会写作时要围绕中心论点进行写作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进行预习。   2、出有思考题的小黑板。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简介背景。   同学们,《为人民服务》(板题)这篇课文是毛泽东主席在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为悼念张思德同志而召开的会议上所作的演讲。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泽东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要树立这样一种信念:不是人人为我,而是我为人人。   二、学生自学字词。    1、查字典,读准“鸿、鼎、铭、悼”的字音,掌握字义。    2、查工具书,理解“鸿毛、哀思、五湖四海、死得其所、精兵简政”等词语的意思。   三、学生质疑,教师析疑,释疑。     学生对课文中的字、词、句提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加以解决。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层次。(带着思考题读课文)     毛泽东同志的这个讲话围绕什么中心讲?分几层意思讲?每层意思是什么?(用小黑板挂出来,因为没幻灯)     师生通过讨论,拟出层次提纲:    1、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重於泰山    2、死的意义:     为人民服务轻于鸿毛    3、不怕批评,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4、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奋斗    5、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五、作业:    1、抄写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明确学习目的。   同学们,上个课时我们预习了课文,初步明确了毛泽东同志这篇讲话的时代背景以及课文内容。本节课我们着重理解这篇讲话是围绕一个什么中心写的,是怎样围绕中心一层一层论述的,以及我们应该向张思德学习些什么。   二、整体入手,明确中心    学生带着思考题自读全文   1、本文围绕一个什么样的中心思想来写的?   2、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全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来写的。一是《为人民服务》提示了讲话的中心;二是“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点明了文章的中心,阐述了我们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性质、宗旨,是作者论述的中心论点。)   三、分层详读,理解课文内容。   1、讲读第一层   (1)朗读第一层   (2)学生思考:这一层中的第1、2句是什么关系?(因果)   (3)学生练习:用因果关系读第1、2句话。   (4)学生思考:哪些词具体说明了党和人民的密切关系?   (完全、彻底)   (5)板书:(宗旨: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   3、讲读第二层:   (1)指名读课文   (2)理解:“固”(本来)、“于”(比)、“重于泰山”(即比泰山重)、“轻于鸿毛”(即比鸿毛轻)   (3)思考:为什么说“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启发学生从看过的电影、电视中的正、反两面的人物来理解:为人民利益死死得光荣、有价值;替敌人卖命,损害人民利益,死得不值,为人民所痛恨。)   (4)小结:     这一层中讲人死的两种不同意义,着重指出“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重于泰山   (5)板书(死的意义)     轻于鸿毛   3、讲读第三层   (1)第一大组读课文   (2)思考:为什么说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3)用词素分解理解“精兵简政”的意思。   (4)这段话句与句之间在逻辑上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先指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就不怕别人批评;再举例说明这样做的好处,强调我们务必这样做。)   (5)板书(不怕批评,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4、讲读第四层   (1)第二大组读课文   (2)理解“五湖四海、死得其所”的意思   (3)给这段课文划分层次     (学生动手,教师巡视,然后师生讨论订为4层)   (4)思考:第1层与2、3、4层是什么关系?(因果)   (5)思考:为了取得全民族的解放,我们必须怎样做?   (6)利用学生对(5)的回答板书:     (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奋斗)   5、讲读第五层   (1)第三大组读课文。   (2)理解:“哀思、寄托”的意思。   (3)思考:为什么要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团结才有力量,才能实现共同的革命目标)   (4)板书:(寄托哀思,团结人民)   四、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1、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本通过悼念张思德,讲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   2、写作特点:   (1)文章在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中心思想论述时,注重摆事实,讲道理,条理清楚。   (2)本文的语句在逻辑上结构严谨。   五、课堂练习。   1、划去下列词语中错误的读音。     困难(nàn nán) 还(huán hái) 要兴(xīng xìng)旺   2、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1)精( )兵( )简( )政( )    (2)死得其所( )   3、填空。    《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先总述___________________;再从(1)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分述,最后指出开追悼会的目的是。   六、课外练习。   1、背诵课文中自己喜爱的章节。   2、完成练习册。   七、附板书设计      1、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重於泰山     2、死的意义:          为人民服务轻于鸿毛     3、不怕批评,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4、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奋斗     5、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12 一夜的工作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审阅、陈设、极其、转椅、隔壁、记录、浏览、思索、热腾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领悟本课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人格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 2、深入解读教材,正确引导学生“解疑”。 3、抓住课文的难点进行教学。 4、把引导学生理解内容和领悟表达方法结合起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 二、教学重点:     学会借助中心句,正确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三、教学难点:     学生虽然学过几篇歌颂总理的文章,但总的来说,要培养对总理的热爱和敬仰之情有些困难。 四、课前准备:     让学生搜集有关周总理的故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感受周总理生活俭朴的崇高品质。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    3、了解总理生活的简朴,并能仿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出示课题《一夜的工作》,读题    2、读了课题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   二、熟悉课文    1、自读课文5分钟,注意生字新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了解你最想了解的东西。    2、反馈:你了解了什么?      顺带检查朗读情况。   三、理解课文    1、把最后两节读二遍,比较一下这两段文字,有什么联系?    2、指导朗读最后两节(女同学,轻声的,男同学声音响亮地)    3、带着“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一句话,读读课文1-7节看看课文哪些地方写出了周总理生活的简朴?      提示:      (1)"我走进他的办公室。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说明因陋就简。      (2)"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说明陈设简单。      (3)"两杯热腾腾的热茶,一小碟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好像并没有因为今夜多了一个人而增加分量。"说明生活简单。    4、有感情的朗读。    5、片断练写      把这些组合起来,(可以增加一些词句,删掉一些词句)以“周总理的生活是多么简朴”为开头写一段话。    6、交流。    7、小结:通过朗读,我们学习了语言,通过练笔,运用了课文语言,变成了自己的语言,这就是我们学习语文的方法。   五、作业巩固     作业1、6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感受周总理工作劳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    2、学习描写总理工作劳苦的句段,并仿写一段话。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一、研读课文    1、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总理工作是多么劳苦?     提示:     (1)从工作时间上看:"我今晚上……""……就听见公鸡哦哦地叫明了。"     (2)从工作量上看:"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厚厚的一叠文件说:'我今天晚上要批这些文件。你们送来的稿子,我放在最后。……'"     (3)从工作态度上看:"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有是停笔想一想,有时还问我一两句。"       在研读中区别三组词的意思和用法。    2、有感情朗读有关句段。    3、把这些句段组合起来,(可以增加一些词句,删掉一些词句)以“周总理的工作是多么劳苦”为开头写一段话。    4、交流    5、联系全文,想想“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6、作业:2.3.4.5   二、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拓展练习     选做一项    1、以同样的方法,描写一下教室,卧室,中队角……    2、"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有是停笔想一想,有时还问我一两句。"      让我们也像总理审阅文件一样以严谨的态度,认真细致地"审阅"一份你的"文件"。这份文件可以是一篇文章,一则报道,一篇自己或同学的习作等。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进一步感受周总理工作劳苦、生活俭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初步培养热爱和敬仰周总理的思想感情。    2、了解周总理的其他动人事迹。   教学过程:   一、颂总理故事交流会    1、请学生主动上台讲    2、伙伴间交流    3、网上查询更多   二、课外阅读     周总理,你在哪里?   三、拓展练习     本文的作者因为工作的原因,偶然间看到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感慨万千,想要对全世界说"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你们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我们因为作者的一篇《一夜的工作》,真切的感受到了周总理工作的劳苦,生活的简朴。我们还通过其他的途径知道了周总理许多令人敬佩的事迹。你心中是否也有一份感慨?     请以《我想说……》为题写一写自己心中的激动和感慨。   板书:               一夜的工作            生活简朴——陈设简单、食物简单            工作劳苦——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工作态度认真 口语交际·习作三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习作,表达自己内在的真实体验,并能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评议与欣赏,感受习作的快乐。    2、尝试前后照应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 习作前,可以要求学生搜集一些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到课堂上交流。 2.由于本次习作与口语交际结合得比较紧密,因此不必重新创设情境,主要的精力应该放在指导学生列习作提纲以及习作后的讲评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相互倾诉自己的理想,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应对和表达的交际能力,同时培植学生表达的自信心,树立良好的理想观。 二、课时安排     3课时 三、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收集以“理想”为主题的名言警句等,帮助学生积淀文化底蕴。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创设交际情境    1.故事感染激发      郝副营长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了。“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正是这样美好的憧憬,这样朴实无华的理想火种,点燃着郝副营长勇往直前的心。我们没有理由不说,郝副营长的理想是崇高的。    2.激发交流愿望      a 交流关于理想的名言。      b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慕已久的理想,你有什么理想呢?   二、提升交际能力    1.自我倾诉,组织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敏捷性)      说说看,你的理想是什么?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理想的种子在你心中生根了,你准备怎样做,让它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呢?    2.指名交流,了解情况。(在表达的自信上着重评价)    3.师生交流,学习技巧。(在表达的技巧上着重引导)     a 教师声情并茂地向学生讲述自己儿时的理想,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如何有中心、有条理的讲述的。     b 学生倾听、评价教师的发言:      听:做到全神贯注,用神态做出反应。      想: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      说:在理解、尊重对方的基础上积极应对,与教师交流。    4.生生交流,运用技巧     a 学生在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对个别在组内交流有困难的学生,采用个别辅导或同桌互助的方法,鼓励他们积极发言。     b 互听互评,互相修正,共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评价时注重评价表达是否自信,态度是否自然大方,表达的内容是否有条理,是否能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C 推荐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三、全班互动交流    1.指名倾诉自己的理想。    2.师生倾听、评价      小结:今天,我们倾诉了自己的理想。让我们共同努力,将这颗理想的火种化成我们人生成长的精神翅膀,让它伴随我们飞向生命的每一天。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口语交际课上,大家畅谈理想,发言各有见地,颇为精彩。把你们交流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一定会成为一篇篇佳作。下面就请同学们敞开心扉,让自己心中的理想流淌于笔端吧!   二、阅读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投影出示)     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以《我的理想》为题,完成一篇习作,要写清楚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以及准备怎样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根据本组课文,提示学生可以尝试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三、学生进行习作     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四、习作评改    1.自改自评     a 教师出示下水文,留下修改的痕迹。说一说:      ⑴老师修改了什么?      ⑵老师是怎么修改的?     b 细读自己的习作,修改写错的字、用错的词,写得不通顺或不完整的句子、加错的标点等。     c 用符号划出自己认为闪光的地方,并向全班展示读,其它同学倾听、评价。    2.互评互改     a 交换作文      ⑴用赞赏的符号划出你欣赏的词句,并评评好在哪儿,为什么好?      ⑵你认为他的作文哪一部分还不够清楚、不够具体,提出中肯的建议。     b 再读作文,全面检查与润色。    3.全班交流     a 指名朗读作文。     b 师生评议   五、誊抄作文,汇编成册     今天,我们用笔播种了希望。每个同学的理想都是一粒种子、一个渴望。这次习作我们就以“种子”为序,将大家的习作汇编成册。拜读它们,我们仿佛在触摸着一颗颗萌动着的心。祝愿大家的理想能够早日变为现实。 回顾·拓展三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并试着运用。    2.积累革命诗歌。    3.推荐好书,培养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回顾“词语盘点”    1.自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积累本组词语,进行听写或抄写。   二、交流平台    1.读一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在交流什么?    2.再读《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开头和结尾,体会“首尾呼应”这种写法的好处。    3.课外阅读中,你留意到哪些文章也采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读给大家听。    4.把有这个特点的习作读给大家听。   三、日积月累    1.谈话导入      革命战争时期,许多爱国志士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敌人的仇恨与对革命胜利的向往之情。阅读这些诗歌,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会在作者精炼的语言中看到他们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    2.朗读《囚歌》,读懂主要内容。      a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b 交流: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    3.背诵《囚歌》。    4.课外再搜集一首革命诗词,练习朗读、背诵。   四、课外书屋    1.阅读《课外书屋》中推荐的书目。    2.课外找其中一两本读一读。    3.召开“缅怀先烈、继承遗志”读书会。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摇篮、围裙、蜷腿、裂缝、填满、橱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过程与方法: 1.深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必须注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小女孩生活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同情。 2.鼓励学生就有关句子提出自己的疑问,之后组织学生联系上下文深入讨论,交流各自的理解和体会,体会到句子的言外之意和其中饱含的作者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作业设计:    课内:抄写词语组织近义词填空    课外:朗读课文 四、教学课时: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理清文章脉络。    3.学习第一部分,了解小女孩的家庭情况。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作者“安徒生”    2.简介作者      安徒生是十九世纪丹麦著名的作家,被称为“世界童话之王”。安徒生出生在丹麦中部的一个小镇上,祖父是个农民,父亲是个鞋匠,他们常给幼年的安徒生讲故事,这对他后来的创作影响很大。1835年初,安徒生决心为孩子写作童话。自此,每年圣诞节,他都献出一本“给儿童们看的童话”。你们看过安徒生写的哪些童话?(《皇帝的新装》、《拇指姑娘》、《丑小鸭》等)    3.利用插图,导入新课。      请大家看课文插图,这个坐在雪地里的小女孩就是大年夜还在卖火柴的小女孩。请大家根据图想象这个小女孩在干什么,这篇故事会告诉我们什么,请大家都来关心这个小女孩的命运。   二、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    1.读“预习”,理解“预习”要求。    2.边自学,边把每次擦燃火柴的起止位置画出来,注明每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内容。    3.检查预习,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指导理清脉络。    1.卖火柴的小女孩所看到的五次幻象,课文中从哪里到哪里?    2.刚才我们从课文的主要内容入手,抓住了主要段落,请大家再想一想,其他部分与这个主要段落有什么内在联系?其他部分应该怎样分段呢?   四、学习第一段    1.自由轻声读,想想你读了知道对小女孩有了哪些了解?    2.指名说说    3.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用“”在课文中注明。(可怜的小女孩)    4.围绕中心句展开讨论     (1)这一段怎样写小女孩“可怜”?     (2)小女孩的确可怜,主要是因为她家里很穷,书上是怎样写她的家的?     (3)朗读体会。    5.小女孩在这种情况下会怎么做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    2.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所展开的合理想象。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二段    1.学习第一次擦火柴的内容     默读思考:     (1)小女孩是在什么情况下擦燃第一根火柴的?     (2)理解“终于”     (3)擦一根火柴为什么还要鼓足勇气呢?     (4)“奇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     (5)透过火柴的亮光,小女孩看到了什么?她为什么会看到这些东西?     (6)结果怎样?       指导朗读。    2.自学第二三次擦火柴的内容     (1)自学指导:写小女孩第一次擦火柴的经过可分为哪三个阶段?(擦——燃——灭)这三个阶段分别表现了哪三个内容?(现实——幻象——现实)以下几次擦火柴。请大家运用这个方法,自学第二三两次擦燃火柴的内容。     (2)自学提示:第二三次擦火柴,她从火柴的亮光中分别又看到了什么?她为什么会看到这些东西?     (3)检查自学情况。相机指导朗读    3.学习第四五次擦火柴的内容。     (1)自由读,思考:小女孩是在什么情况下想到奶奶的?她看到的奶奶是什么样子的?     (2)通过朗读加深理解。     (3)学生读完师接着读:“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问:她为什么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开头擦一根还要经过思想斗争,这时她毫不可惜地擦了一大把,想想这又是为什么?     (4)指导朗读。     (5)这里的“光明”和“快乐”指的是什么意思?“飞走了”指什么?为什么又说“她俩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呢?     (6)表达朗读。读前指导:见到奶奶,小女孩的心情是多么高兴,因为奶奶是唯一疼她的人,这种高兴的心情集中在“奶奶!”这一感叹句上,所以这一句声音要响,音要上扬,带着惊喜。“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这些话表现出小女孩害怕火柴灭了,见不到奶奶的心情,所以要读得快些。她擦着一大把火柴后,得以看到奶奶,以及奶奶的“抱”“搂”,要读出美好的感受。至于最后一句关于“飞”的内容,要读出既快乐又带渺茫的感情。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激起对资本主义社会里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    2.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学习了《卖》的第一二部分,这两部分讲了些什么?    2.小女孩后来怎样了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学习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1.出示: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2.理解两个“幸福”的意思。    3.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4.练习感情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学习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1.课文中说“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少美丽的东西”,作者知道不知道?      那么作者是怎么写出小女孩五次擦火柴,看到火炉、烤鹅、圣诞树和奶奶的呢?    2.这篇课文是童话。童话的内容来自于生活,但具体情节往往是要根据想象虚构的。      这篇童话作者是根据什么来想象的?    3.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生活经历,联系这篇文章想象一下: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你们中间,你会怎样做?   四、作业     再找一些安徒生的童话读一读。 板书设计:             光着头     一、悲惨生活       大年夜  又冷又饿             赤着脚            火炉——温暖     二、抱回孩子 烤鹅——食物            圣诞树——欢乐            奶奶——爱抚     三、冻死街头:坐、捏、微笑 15 凡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饥饿、礼拜、生锈、揉皱、昏暗、眯缝、耸肩、一缕、稀粥、撇嘴、起伏、匣子、冻僵、逗笑、窜过、逮住、孤儿、打搅、甜蜜、暖炕、耷拉、火柴梗、圣诞树、黑糊糊、笑眯眯、孤零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3.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来写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结尾中“梦”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快速初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写法有个大致的了解,理清课文“准备写信──写信──寄信”这一线索。 2、引导学生想象凡卡来做学徒,曾经有什么指望?然后采取自读和讨论的方式,弄清凡卡过着怎样的学徒生活,设身处地地体验凡卡内心难以忍受的痛苦。最后,把信的全部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知道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二、教学重点   1.学习了解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   2.体会凡卡的悲惨遭遇并受到思想教育。 三、教学难点   体会插叙部分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四、教具准备   投影仪、幻灯片 五、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1.介绍作家及写作背景。   2.检查预习情况。   3.初步自学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   4.读议第一段,人凡卡写信前的动作、神态中体会他当时的内心活动。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运用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联想来了解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学习凡卡写信和写信后的内容,体会凡卡命运的悲惨,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任务   上节课同学们初步自学了这篇课文,按写信前、写信、写信后的顺序理清了文章的层次,并从凡卡写信前的动作、神态中体会出他当时的心情是十分害怕的。这节课我们继续运用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联想来了解人物内心的方法学习写信、写信后这两部分内容。   二.情境导读直奔重点   1.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写信这一部分内容包括信文和凡卡的回忆。下面先请同学们听听凡卡写给爷爷的信(师范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想一想:凡卡在信中写了哪些内容?什幺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板书:学徒生活苦)   2.课文哪一自然段集中体现了凡卡学徒生活的苦?(第8自然段)   3.自由朗读第8自然段,想一想:凡卡受了哪些苦?把感触最深的词句划上记号,然后谈体会。(着重从挨打、挨冻、挨饿三方面进行引导)   ①出示幻灯片(描写凡卡挨打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拖”、“揪”、“揍”等动词认真加以体会,再想象凡卡挨打时的惨状,并结合凡卡挨打的原因深入体会凡卡生活的苦。   ②引导学生从“睡在过道里”、“简直没有”、“一点儿”、“稀”等描写凡卡挨冻、挨饿的词句中进一步体会他生活的苦。   ③综合老板、老板娘、伙计们对凡卡的态度,从“直戳”、“捉弄”等词中体会凡卡生活的孤独。   4.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凡卡生活的苦。(着重从语气、重音、停顿、心情几方面进行引导)   ①如果你就是可怜的凡卡,你会用什幺样的语气跟爷爷说?(乞求)指名朗读第8自然段的后四句话。   ②自由朗读,体会一下把哪些词读成重音更好一些?(“再也”、“发发”、“跪下”等)说说为什幺?再指名朗读。   ③在这短短的四句话中,作者用了两个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幺意思?(因难过而写不下去)   ④出示幻灯片(凡卡跪在地上写信的情景)此时此刻,凡卡正赤着双脚,跪在冰冷的地上,向爷爷诉说着自己的种种不幸,求爷爷尽快地带他离开这个火坑。这点点省略号就像是辛酸的泪珠。(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从而懂得朗读带省略号的地方时,停顿的时间要长一些)   ⑤出示幻灯片(描写凡卡写信时的动作的句子)引导学生“撇撇嘴”、“抽噎了一下”这些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凡卡极度痛苦的心情。   ⑥全班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前面的四句话。   三?进行对比突破难点   1.凡卡一边写着信,一边想起了和爷爷一起在乡下生活的情景。那么,凡卡想起了哪些事?在他看来乡下生活怎么样?(板书:守夜砍树乐)   2.指名把凡卡和爷爷一起砍圣诞树这件事快快乐乐地朗读出来。   3.乡下生活真的就那么美好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从“爷爷冷得吭吭地咳”、“缩成一团儿”、“冻僵”等词句中得出结论――乡下生活实际痛苦)   4.乡下生活既然很苦,为什幺在凡卡的回忆中确是那幺美好呢?(引导学生把乡下生活和莫斯科生活进行对比,进而弄懂作者写乡下生活“乐”是主了衬托学徒生活的苦)   四?控究结果深化主题   1.自由朗读写信后的内容,把描写凡卡动作、神态的词句划上记号,体会他的内心活动。   2出示幻灯片(描写凡卡寄信的句子),全班齐读,引导学生从“只穿着衬衫”、“跑到街上去了”这些带点的词语中体会他当时的急切心情。   3.出示幻灯片(凡卡做梦的画面及相关的句子),引导学生从“怀着甜蜜的希望”中体会他寄信以后的内心活动。   4.凡卡的信爷爷能收到吗?为什幺?   小结:凡卡甜蜜是希望只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他还得在莫斯科痛苦地生活下去,这就更让我们体会到凡卡命运的悲惨。   5.全班一起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注意:声音轻轻的,好让凡卡甜蜜的梦多停留一会儿。)   五?启发想象渗透教育   1.联系凡卡的爷爷的情况想一想,假如爷爷通过别的途径了解了凡卡的遭遇,把他接回了乡下,爷爷能帮助他摆脱悲惨的命运吗?   2.凡卡才九岁,他本该像同学们一样拥有金色的童年,可他的命运为什幺那么悲惨呢?你从中懂得了什幺?(激发学生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章中心。   2.巩固生字词。   3.写一篇读后感。   [附]:板书设计 15.凡卡             写信前__怕                 挨打命             学徒生活挨冻             (信文)挨饿__苦运       写信             乡下生活守夜悲             (回忆)砍树__“乐”                      惨             写信后(甜蜜的希望)__梦 16 《鲁滨孙漂流记》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阅读作品梗概,浏览作品精彩片段,了解大意。 2.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愿望。 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先让学生阅读梗概,整体把握梗概内容,简单讲述一些梗概中鲁滨孙战胜种种困难的经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浏览精彩片段,交流精彩片段的精彩之处,以及自己对鲁滨孙的评价或读后的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人物命运,体会鲁滨孙不怕困难、顽强生存、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学习重点难点 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准备:课文插图,文字片段。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插图)仔细观察这个人物,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说,如,衣衫褴褛,身体强健,置身荒岛,表情坚毅乐观等。)他就是《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板书课题) 2.简介作品,激发起阅读梗概的兴趣。 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应该读读这部小说。它出自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之笔(板书: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也是笛福的第一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1704年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赛尔科克在荒岛上并没有作出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但笛福塑造的鲁滨孙却完全是个新人,成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小说一经发表,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有人把它拍成了电影,有人把它编成连环画,成为人们最喜爱的小说之一。二、阅读梗概,了解主要内容 1.下面,我们就来快速默读梗概部分,了解这部世界名著的主要内容。 2.交流这部小说的大意。(主要写了遇难荒岛的鲁滨孙与自然斗争,以顽强的意志生存了下来,还收留了一个野人,取名叫做星期五,把他训成了忠实的奴仆。28年后,他救了一艘叛变船只的船长,回到英国。) 三、浅显探讨小说    1.再次默读梗概,概括一下鲁滨孙在荒岛上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     (1)住──用木头和船帆搭了一个简易的帐蓬。     (2)吃──打猎、捕鱼,畜养山羊,种粮食。     (3)安全-防御。     (4)孤独-救助“星期五”。    2.鲁滨孙在荒岛上创造了生存的奇迹,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勇敢坚毅,乐观积极,靠智慧解决困难等。) 四、阅读精彩片段    1.浏览精彩片段,在表达上与梗概相比有什么不同。    精彩片段用第一人称描写“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其中大量细腻逼真的心理活动描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具真实感。阅读时,好像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可以十分详尽地描写鲁滨孙的心理活动,这就大大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效果,读来兴味盎然。) 2.快速默读,了解主要内容。(主要写了鲁宾逊在绝境中的心理活动过程,用理智战胜失望,改善生活。) 3.感悟精神光辉 (1)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鲁滨孙精神”的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这种精神。(出示“我”的幸与不幸。同桌间逐条对照互读。男生读“坏处”,女生读“好处”;老师读“坏处”,全体同学齐读“好处”,并将其中的“你”改成“我”,形成对话朗读。) (3)结合整个片段内容,试着用“从……中,我感受到鲁滨孙是……的人”来说一句话。      (如,一个不屈服命运的人,面对命运弃他于孤岛,能及时调整心态,努力改变不幸的命运;一个善于调整心态的人,他经历了三次心态调整,逐步解决了生存问题、生活问题及如何获得有意义的问题;一个不怕孤独的人,他一猫狗为伴,以记日记来排遣寂寞,活得充实;一个以苦为乐的人,岛上物质贫乏,生活条件艰苦,他仍不断自我安慰,尽量改善生活;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面对不幸,他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心,而热情地投入到实在的生活中去。)(4)出示并齐读:“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五、拓展延伸  1.如果让你选课文中的一句话作为座右铭,你会选哪一句,为什么?    2.面对人生困境,鲁滨逊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在西方,“鲁滨孙”已经成为冒险家的代名词和千千万万读者心目中的英雄。读了这部小说,老师想到了海明威的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请谈谈你阅读本文的启示,写一句话送给你的朋友或自己共勉。 3.鲁滨孙在荒岛上还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回到英国后,又是怎样成了一个百万富翁的,请同学们课下找到原著读一读。可以准备向别人提出问题,或摘录有意思的句子,也可以画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或者写一写读书体会,为班级读书会作好准备。 17* 《汤姆·索亚历险记》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阅读作品梗概,浏览作品精彩片段,了解大意。 2.关注人物命运,体会汤姆敢于探险、追求自由的性格特点。 3.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愿望。 过程与方法: 1.本文是略读课文,可以先从题目入手,猜测小说的内容,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2.在学生阅读梗概,浏览精彩片段后,让学生简要说说小说的内容,并围绕“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人”“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等问题交流读书感受,感受小说的有趣。 3.把梗概和精彩片段进行对比阅读,找一找精彩片段可能是梗概的哪一部分。并且通过猜测梗概中相关部分内容、抓住梗概中矛盾或不明之处,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人物命运,体会汤姆敢于探险、追求自由的性格特点。 二、学习重点:    1、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素养;    2、探讨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汤姆·索亚的优秀品质,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三、学习难点:信息技术与语文学习的整合。 四、学习过程:   一、引读。    1、二十一世纪初,一部电影《哈利波特》风靡了整个世界,昼夜之间哈利波特成了青少年心目中的偶像与英雄。其实,早在一百多年前,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就塑造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青少年偶像英雄,那就是:汤姆·索亚。    2、引出了我们的主人公汤姆·索亚,那就让我们进入今天的课程:图书推荐与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对于马克·吐温,我们的同学通过网络资料已经了解了不少情况,我也找到了一些,还有图片,算是一点补充吧。我把这些资料做成了一个帖子发在了我们的教学论坛资源库中,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3、我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搜集了一些资料,我们的同学可也没闲着,不少人给我的信箱中发来了他们所写的这篇小说的故事梗概,我挑选了一篇,让他发在我们的资源库中,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原创梗概。   二、导读。    1、读书而有所感。看了《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作为同龄人,汤姆在你心中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制成电子文档,再以帖子的形式发送到我们的教研教学版里,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好帖我将会给他加精。      其实在老师的心中,也有一个我自己的汤姆,我也把我的感受写了出来,放在我的电脑中的共享e 盘里,请大家通过网上邻居访问我的电脑,也来看看老师心中的汤姆。    2、我们的心中都有了汤姆这个形象,那作者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么呢?也请同学们把自己的观点以帖子的形式发送到我们的教学教研版。   三、精读《当海盗去》。    1、谈完了对汤姆的印象,我们的同学其实对书中的情节更感兴趣,因为情节是小说的生命线。在书中最能引起我们遐想的是哪一个情节呢?(《当海盗去》)      那谁能立刻把这个片断的梗概写出来我们大家看看呢?还是以论坛帖的形式。    2、在这个片断中,汤姆有一个最大的心愿,她会是什么呢?你读出来了吗?能否在网上找一幅图片把这个抽象的心愿直观地表达出来呢?(帖子)      海盗。汤姆此时最大的心愿就是去当“海盗”。    3、提到海盗,我们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骷髅旗和铁钩船长。我也找到一个有关海盗的电影片断;《加勒比海盗》。我们来看看汤姆的海盗是不是就是这种?      播放电影片断。    4、很显然,汤姆的海盗不是这种杀人放火的强盗。那他想当海盗的本意又是什么呢?请将你的观点上传。    5.如果生活中你遇到了汤姆的际遇,你将采取怎么样的行动呢?   四、拓展。    1、在这本书里还有许多栩栩如生的形象,你还喜欢哪一个?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论坛帖上传。    2、汤姆·索亚这个人物形象,对于21世纪现代青少年的健康心理的成长有哪些影响?    3、上网搜索网络中有关《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资料。 口语交际·习作四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认真倾听别人发言,自然地与他人交流。 2.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能够写清事情及感受,并与同学互改习作。 过程与方法: 1.请学生进行充分准备。准备得充分,是开展本次活动的关键所在。让学生通过报刊、电视等媒体和身边的现实生活,积累有关自我保护的事件,对自我保护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2.组织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交流可能遇到哪些危险或灾难?应该如何应对? 3.交流过程中,尽量用事实说话,指导学生完整讲述已知的事实,阐明自己的观点。这也是表达自己观点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具备自我保护的本领。能把自己看到、听到、读到的有关事情说清楚,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课时安排     3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打开思路,引出话题   1.同学们,《鲁滨孙漂流记》这部小说一定深深地打动了你。鲁滨孙在荒岛上战胜了各种困难,顽强生存下来的精神,使他成为一个英雄的象征。我们可能终生也遇不到那样的情境。但“学会生存”却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板书:学会生存)   2.“学会生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倡的一个概念。国际教育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尔说:人们再不能一劳永逸获取知识了,而要终身学习如何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说说由这四个字你想到些什么。   二、畅所欲言聊话题   1.教师读一则报道《14岁少女勇斗歹徒惹争议:该不该见义勇为?》(正方:称赞她是“小英雄”,社会呼吁见义勇为,有助于弘扬社会风气;反方:“鸡蛋不要碰石头”,在通常情况下,未成年人还不具备与违法犯罪分子或突发事件、自然灾害作直接面对面抗衡的能力,而见义勇为的后果很可能是徒劳的甚至付出生命。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体现了尊重生命这一主题,鼓动未成年人“见义勇为”是与法律明显相悖。)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意见。   2.出示:   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北京市教育局主持制定的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正式出台,“敢于斗争”在新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被删掉,“见义勇为”也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消失。“主动报告”、“遇有侵害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学会‘自救自护”等有效保护青少年生命安全的内容则首次出现。   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要珍视生命,就要学会生存,学会自我保护。   3.小组内交流   (1)交流内容:自己遇到、听到或从报刊杂志电影电视等媒体了解到的有关自我保护的事情。   (2)交流要求:认真倾听别人讲了什么,你从中了解到哪些自我的方法;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不同见解。然后共同讨论:我们可能遇到哪些危险或灾难,应该如何应对;小组总结后推选代表参加全班交流。   三、召开“自我保护”座谈会   1.请各组代表到主席台就座;推荐一名主持人与老师共同主持。   2.确定座谈会有关要求:   (1)发言人必须将发布的内容或事情讲清楚。   (2)在发言过程中说说自己学到了哪些自我保护的方法。   (3)在座的各位同学可以和发言人共同讨论同一个自我保护故事或方法进行提问。同组同学可以随时进行补充。   3.各位代表分别发言,每次发言完毕,主持人组织发言人与同学们共同讨论话题,或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4.评选“最佳发言人”和“最佳自我保护办法”,并说明评选理由。   5.引导大家总结,我们可能遇到哪些危险?如何应对?   (1)在家中的自我保护:防火-及时关闭电源、煤气灶阀门, 同时打开门窗, 呼唤邻居、行人帮助灭火。家里或近处有电话, 应迅速拔119报警;防水-知道家里水源的总开关在哪里, 一旦发生跑水情况, 先把总开关关闭。如果拧不动, 要赶快请邻居帮忙。迅速拨打维修电话。防煤气-要知道预防煤气中毒的常识和使用炉火和煤气灶的方法。屋里要经常通风换气。防盗-一人在家, 把屋门、防盗门从里反锁上, 钥匙放在固定位置等。   (2)在外边的自我保护:上学下学尽量走大路, 少走僻静小路最好结伴而行。如遇坏人打劫, 尽快避开, 跑向人多的地方, 同时大声呼救;如发现火灾, 有人溺水等要大声喊人, 不要自己去救火, 不会游泳, 不会救护, 千万不能下水救人;不进网吧,不与网络聊天中认识的陌生人见面或留下联系方式等。   四、总结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平均每天就有十多个未成年人因为天灾或人祸而提前结束春天般的生命。在灾难面前,生命都会显得无比脆弱。但是,很多灾难的背后,我们又会痛切地感觉到,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多点求生意识、求生技能,也许,很多人还是可以逃出死亡。让我们珍爱生命、善待生命吧!   资料袋 2004年12月26日,11岁的英国少女蒂莉·史密斯跟爸爸妈妈已经在泰国度假胜地—攀牙湾游玩时,发现远处海水突然不平静起来时,她马上觉得非常不安。蒂莉注意到,远处的海水开始出现泡沫,水流的速度也在加快,且急速后退,这让她立即联想到老师在地理课上讲述的有关海啸将发生的知识。蒂莉歇斯底里地狂呼“不好了,要发生海啸了!”父亲带妻子女儿返回旅馆,并将此警告带给100多位游客和旅馆的工作人员。就在人们逃离海滩没几分钟,巨浪袭来,人们却全都获救了。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口语交际课上,听到了那么多自我保护的故事,这些故事中都蕴含着知识与智慧的力量,还有令人敬佩的坚强、镇定与乐观,使危难化险为夷。有些故事让我们听起来惊心动魄,有些让我们赞叹不已。这节课,我们就来写写自己经历或从其他渠道了解到的自我保护的事情,也可以写《鲁滨孙漂流记》的读后感。   二、打开思路,畅所欲言   1.你最想写的什么事情?   引导学生回忆口语交际上自己或别人说的自我保护的故事,哪些令自己印象深刻或受益非浅。   2.谁来告诉大家你最难忘的自我保护的故事?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草稿上写出题目,用几句简练的话列出提纲。   3.通过这件事你想告诉大家什么?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题,说出自己的感受。   4.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这些惊险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能够写得很精彩。   三、回顾写作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汤姆·索亚历险记》和《鲁滨孙漂流记》中的写作方法:   细节描写使人如临其境;生动的语言描写使人如闻其声;心理描写让人了解事情背后的变化;侧面烘托将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鲜明;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使文章条理清楚等。   2.谈谈你准备用哪些写作方法。   三、指导学生自由习作   学生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评改作文   1.自我修改:写完后,自己通过轻声朗读的方法来进行修改,注意字、词、句和标点等,同时对自己不满意的段落也可以在旁边重新写。   2.同学互改:与同桌或自己的好朋友交换,互相用修改符号改一改细节地方,对文章整体可以在后面写一写修改建议或简单的评价。   二、全班评议   1.教师选择自己在巡视中发现的典型作文或由学生推荐,作为讲评作文。可以请学生把整篇作文读完,也可以读到关键地方停下来,就某一点请同学们评议。   2.评议的重点   (1)事情是否完整,有条理,记叙得是否具体生动。   (2)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是否恰当。   (3)哪些部分写得最精彩。   3.接受同学们的合理化建议,再次修改完善习作。   4.范文:   让希望栖息在灵魂里   ──读《鲁滨孙飘流记》有感   希望,一个多么温暖的词啊!美国诗人狄金森在《希望》一诗里写道:“希望”是个有羽毛的东西/ 它栖息在灵魂里/ 唱没有歌词的歌曲/ 永远/ 不会停息/ 在暴风中/ 听来/ 最美/ 令人痛心的是这样的风暴/ 它甚至能窘困/ 那温暖着多少人的小鸟/ ……   我喜欢读《鲁滨孙飘流记》,不是因为他生活的惊险刺激,我是个女孩,我还不能想象如果真的置身于那样的境地里,会不会痛苦地失去活下去的所有希望。而这部著作打动我的,正是那栖息在鲁滨孙灵魂里的希望。   我想,这有羽毛的温暖人的“小鸟”──希望,一定住在鲁滨孙的灵魂里,那样的可怕的荒岛都没有困住它。当身处绝境时,他首先想到的是怎样活下去。他是不幸的,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紧紧地拥抱着希望。正如他所说: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通过对照,他意识到,虽然自己身处荒岛,与人类隔绝,饱受孤独,但是能够活着,独免一死,身在热带,身边没有野兽,还有吃的,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从而鼓起生活的勇气,一心一意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我想到了邻居阿姨,我一直以为她是个不幸的人,因为车祸夺去了她的双腿,不理解她每天如花的笑脸。现在我明白了,她的心中同样住着希望:虽然她行动不便,可那个叔叔很疼爱她,周围的人那么怜惜她,女儿已经上学,能帮妈妈做家务,人见人夸,啊,她不依然是个幸福的人吗?孩子渐渐长大,日子越来越好,这么美好的希望陪伴着她,难怪她要笑着生活了! 小玲叮当姐姐说过:“你四周一片黑暗时,你的心就是自己的明灯。”是啊,鲁滨孙的四周一片黑暗时,他的充满希望的心,不就是他自己的一盏不灭的灯吗?当邻居阿姨遇到灾难的时候,她的充满希望的心,不也是自己的一盏不灭的灯吗?我希望读过《鲁滨孙飘流记》的人,都能从他那二十多年孤独苦难的生活中,看到闪着金色翅膀的小鸟──希望,并拥有它! 回顾·拓展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外国文学作品,二是通过交流学习一些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    2.积累文学作品中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从中悟到阅读文学作品要善于积累的读书方法。    3.了解几个外国作家的故事,体会他们语言的幽默和巧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交流平台)   一、导语:同学们,这一段时间,我们比较深入地阅读了外国文学名著,了解了名著中的性格鲜明的人物,今天我们就开一个小型读书交流会,好不好?   二、从四个方面交流:    1.交流外国名著及名著中的人物,可以说说读了什么名著,简介名著内容,交流读后感受,可以介绍名著中印象深刻的人物。     这个部分是重点。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交流,一方面给他一个展示的平台,另一方面也是一次好书推介。    2.交流读中国名著和外国名著不同的感受。      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注意外国名著的语言特点,对不同国家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3.交流阅读外国名著和长篇的方法、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困难的方法。      比如书中提到的宗教信仰、名字姓氏、风俗习惯,要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的文化,不同时代人的思想,而不要排斥或迷信。    4.交流怎样做读书。      长篇名著可以摘录充满哲理和智慧的话语、摘录优美的片段,写梗概等方法做读书笔记。                  第二课时 日积月累   一、自读文学大师智慧的话语。边读边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   二、说说打动自己的句子,并试着说说自己的感悟。   三、背诵句子。   四、交流自己阅读外国作品积累的值得记忆的句子。   五、简要介绍几部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的内容,鼓励学生阅读这些作品。     飞鸟集:《飞鸟集》是泰戈尔的代表作之一, 也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诗集之一, 它包括300余首清丽的小诗。白昼和黑夜、溪流和海洋、自由和背叛, 都在泰戈尔的笔下合二为一, 短小的语句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引领世人探寻真理和智慧的源泉。     玉米人:伊龙大地是土著印第安人世世代代主活繁衍的地方,林木蓊郁,莽莽苍苍。山下的皮希古伊利托村里住着几十户拉迪诺人其(即西班牙人和印第安人的混血种人)。他们计划放火烧山,种植玉米,出售玉米。这完全违反了印第安人的传统观念。当地印第安人认为,人是玉米做的,卖玉米就是出卖自己的子孙。围绕着种玉米发生了一个离奇的故事。     老人与海:故事讲到一个精神沮丧的老渔人,在他对职业的自豪感(他留下的唯一自豪感)的支持之下,冒险远航至墨西哥湾流并在那里钓住了一条该水域中从未见过的最大的马林鱼。故事接着说到他孤零零地、在因奋力叉住这条大鱼而耗尽了力气之后,被迫投入一场和一群海盗似的鲨鱼的绝望的搏斗之中,结果是那些鲨鱼只给他留下了猎获物的一具骨架。   趣味语文   一、读几则小故事,想想趣在哪里?   二、分别就三则小故事交流。     1.《巧问巧答》巧在什么地方?你能把问号和感叹号变成语言吗?     2.《一个逗号》说明了什么?(作家创作的严肃和认真)     3.《文豪和蚊子》马克·吐温的话巧妙在哪? 18 跨越百年的美丽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埃、伦”等12个生字,正确书写“冶炼、溶解、沉淀、分析、隐退、乏力、荣誉、头衔、里程碑、人声鼎沸、卓有成效”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居里夫人的在科学研究中所体现出来的卓越的思想品质,体会“美丽”的深层含义。 4.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教法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居里夫人的在科学研究中所体现出来的卓越的思想品质,体会“美丽”的深层含义。 二、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有关居里夫人的文字、图片或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围绕题目质疑    1.板书“美丽”,请同学们谈谈对美丽的理解,你在生活中见过什么很美丽?    2.板书“跨越百年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问题预设: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课题的美丽表现在哪里?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这里的“美丽”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跨越百年”指的是什么时间?课文为什么要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为题……     同学们,让我们走进课文中去寻求答案。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指导较难写生字的书写, 12个生字要求会认会写。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本文涉及到一些物理方面的专用词语,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适当讲解,如,放射性元素镭  物理学  人工放射性  天然放射性  工业废渣  冶炼  溶解  沉淀  分析  酸碱  试管  量杯  诺贝尔奖    3.指生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    4.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默读课文,解决课初提出的问题: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    5.再读课文,提出课文中不懂的问题。      问题预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理解方面的问题,如“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它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它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三、交流资料,认识居里夫人    1.学生交流搜集的居里夫人的资料。    2.教师对居里夫人进行简单介绍和补充。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读听写生字词。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上节课同学们围绕着题目和课文内容提了很多问题,这节课我们就通过读课文来探讨这些问题,相信通过读书我们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和更新的认识。   二、品读感悟,全班研讨    1.关于“美丽”的探讨    同学们上节课提了许多有关美丽的问题,如“课题的美丽表现在哪里?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这里的“美丽”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怎样理解“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等等。让我们再次走入课文,去感受这份美丽。    ⑴默读全文,看看课题的美丽表现在哪里?划出相关语句。    ①居里夫人的外表美    指声朗读相关语句,谈出对该句的体会和认识,在感悟的同时,结合看图,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②镭的颜色美    想象当时的情景,尤其是在“幽暗的破木屋的映衬下”这点略带蓝色的荧光显得更美,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③居里夫人的内在美,人格美。    指导学生抓住全文有关语句进行朗读、感悟,注意读悟结合,切忌空谈;教师要善于点拨、提升和概括。    A、巨大贡献是美    关注语句:    “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使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心中”    “它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它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    B、勇于探索、忘我献身是美    关注语句:    居里夫人却立即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    “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矿渣。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实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    “终于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     “……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她逐渐变得眼花耳鸣,苍白乏力。”     “皮埃尔不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负担。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     “她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了她心爱的实验室。直到她死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   C、淡泊名利是美    “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去当玩具。”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三、回归整体,提升认识    1.回读全文,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照应问题;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跨越百年”指的是什么时间?为什么说居里夫人的美丽“跨越百年”?课文为什么要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为题……    百年是虚指:意即“永恒”,她的伟大发现对社会的贡献永恒,她的优秀品质和人格精神永存。    2.总结收获,拓展阅读。    再谈对“美丽”的理解,或说说居里夫人的美丽给以我们的启迪?    读读课后“阅读连接”中的资料,课下读一读介绍居里夫人或其他科学家的书,做读书笔记或写读后感。 19* 千年梦圆在今朝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瑰丽、尝试、火箭、捆绑、探索、惨重、穿越、振奋、规模、协作、精细、宛若、概括、评价、魄力、嫦娥奔月、炎黄子孙、积劳成疾、风华正茂”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教法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航天技术的伟大成就,体会到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要靠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艰苦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中国以及世界载人航天飞行的有关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神州五号”、“神州六号”在人飞船发射的有关情景。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1.播放多媒体课件,教师激情导入:2003年10月15日上午9点,在我国九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州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这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一瞬间的改变,一瞬间的飞跃,实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想。    2.同学们,看着这壮观的一幕,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    3.学生自由发言。    4.教师小结:现在让我们跨越历史的长河,沿着时间的隧道,乘上时空飞船,一起去追寻数千年的中华飞天梦。(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定目标    1.请同学们自由读文,结合本单元学习重点和课文前的提示,自己来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全班交流,确定本节课的共同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载人航天梦想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     (3)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自读自悟,合作交流    1.自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完成学习目标。    2.小组合作,互检互评自学效果,深化提高。    3.全班交流。     (1)各小组派一名代表,轮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     (2)交流载人航天梦想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顺势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行文线索,教师相机板书:       古人的奇妙想象──美好的梦想       ↓       万户的火箭飞行──大胆的尝试       ↓       人造卫星的发射──突破性进展       ↓       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艰苦的努力       ↓       “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巨大的成功     (3)交流本文在表达方法上(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   四、拓展读写,升华情感     1.“神州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并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谈一谈“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的历史意义。     3.“千年梦圆在今朝”,让富有激情与魄力的炎黄子孙怎能不高兴自豪,怎能不欢欣鼓舞?请同学们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炎黄飞天梦》,并结合课文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4.时代在发展,科学在进步。“神州五号”飞行成功仅仅三年,“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船又飞上了太空。(播放多媒体课件)同学们,请你来为本文作者填补这一空白:把“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也写进课文中,加在你认为合适的地方。     5.请2~3名学生读一读自己写下的文字,互相评议。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学习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三个故事在写法上和内容上的相同点。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5.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   3.教师小结: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20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打开书,自读课文,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     诞生 纵观 漩涡 敏锐 追根求源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洗澡 花圃 推理 逆时针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打破砂锅问到底    (1)指名读词语。    (2)齐读一遍。   3、好!同学们再读课文,看课文讲了哪三个故事?分别是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试验,终于发现了酸碱试纸。   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球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球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   三、细读课文,找出规律。   1、这三个同学说的很对!这三个故事是多么有趣的生活现象啊!现在再请同学们仔细读读三个故事,看看这三个故事的介绍和内容,有什么相同点?可以在课文中画一画。   (学生边读书边思考)   2、我看到有许多同学在书做了圈画,有的还做了批注。很会学习。   3、现在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交流自己的发现,讨论存在的疑问。   (四人小组交流)   4、现在请同学说说交流后自己的认识。   三个故事都是讲生活中的偶然发现的问题;   三个故事都是讲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故事;   三个故事都是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5、大家讲的很好。有没有人能把三个故事间的相同点分析透彻些?   三个故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试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6、你真棒!课文读的很仔细,分析的也很有道理。书上有一段话和你说的意思是一样的,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啊?   (第二自然段)   投影(第二自然段)   7、齐读第二段   8、是啊,“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这也是课文中的哪句话的意思?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9、一起读这句话!   10、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的含义是:看出问题,不断发问、追根求源。   !含义是:不断解决疑问,找到真理。   11、科学史上,能从生活的细小现象中找出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你还能举出一个吗?   鲁班上山,手被植物叶划伤,后来发明了锯。   牛顿在树下,被苹果砸了头,后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雷达、风车……   12、这么多的事例说明了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但是真理的发现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是什么呀?   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13、这也是说课文中的那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三、回归整体,总结收获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知道了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知道了文章思路:开头提出自己的观点,再用三个具体事例来说明这个观点是正确的,最后再来阐述开头的观点。   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希望同学们也做一个“有科学准备的人”。   四、巩固提高,随文练笔   仿照课文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1 我最好的老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    3.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你认为什么样的老师是最好的老师?    2.这节课让我们去认识一位最好的老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请你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制定自己的学习任务。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三、围绕提示,自读自悟    1.学生围绕阅读提示中的思考题“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他‘最好的老师?’”来自主学习。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   四、全班交流,读中点拨     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学习体会,教师组织学生就重点内容进行全班交流与研讨。    1.关注作者前后的不同情感变化。抓住了“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2.关注对怀特森先生的认识。感受先生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及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是他“最好的老师?”    3.关注文章给学生其他方面的的启示。   五、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1.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学生自由畅谈。    2.选下面的一个题目写一写。     《我看怀特森先生》       《由<我最好的老师>所想到的》     《假如我是怀特森先生的学生》  《怎样看待书本和权威》                          (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教研与培训中心周宏)   B案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收集关于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故事、文章。   教学过程   一、回顾前文,导入新课     在前几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一位位不怕困难、苦战攻关、善于发现、极具科学精神的科学家。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极有个性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他是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步理解“最好”    1.默读课文,想一想:      ① 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② 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他“最好的老师”?划出课文的中心句。(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迷信书本、也不要不迷信权威。)   三、读议结合,深刻理解“最好”    1.作者用哪些事实说明怀特森先生是我最好的老师?    2.老师在读这篇课文时,也不禁被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所折服,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    3.怀特森先生的哪些言行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划、议)   四、回归整体,加深对科学精神的认识    1.古今中外,善于发现问题并研究问题的人往往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你知道哪些事例?(二年级学的《画家和小牧童》中敢于给戴嵩指出错误的小牧童;四年级学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敢于挑战权威的伽利略等。)    2.结合本单元前三篇课文,谈一谈你对科学精神又有了哪些认识?   五、拓展阅读,迁移延伸    1.阅读《嗅苹果》,读后交流自己的体会。     嗅苹果     学生们向苏格拉底请教:怎样才能坚持真理?       笑容可掬的苏格拉底让大家坐下来,随后取出一个苹果。他用手指捏着,慢慢地从每个同学的座位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说:“请同学们集中精力,注意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然后,他回到讲台上,把苹果举起来左右晃了晃,问:“哪位同学闻到了苹果的气味儿?”     有一位同学举手回答:“我闻到了,是香味!”       苏格拉底再次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座位旁边走过,边走边叮嘱:“请同学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稍停,苏格拉底第三次从讲台走到学生们中间,让每一个学生再嗅一嗅苹果的气味。       经过三次“嗅一嗅”之后,除一个学生外,其他学生都举起了手,都说闻到了苹果的香味。       那位没举手的学生环顾周围看了看,觉得一定是自己错了,于是也随波逐流地赶紧举起了手。       苏格拉底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举起苹果缓缓地说:“非常遗憾,这是一枚假苹果,什么味儿也没有。”   口语交际·习作五 教学目标    1.通过辩论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科技进步问题,培养学生思辨能力。针对对方观点运用自己准备的事实材料有理有据进行反驳,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与表达能力。    2.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引导学生把内容写具体,语句通顺,意思表达清楚,发展学生的个性习作。    3.编辑自己的习作选,培养学生设计整理、创编等综合能力。   课前准备    1.出示辩题,根据学生所选辩题和立场组成正反双方阵营。    2.根据自己所选辩题查找资料积累事实材料为反驳对方做充分准备。    3.翻阅自己的日记或调查同学、老师、家长,回顾自己的经历,并填写调查表。   调查内容:感兴趣的人        感兴趣的事        感兴趣的景        感兴趣的……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引入辩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人们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吗?(信鸽、狼烟……)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如今一个电话或网上一点,就能使“天涯若比邻”变为现实,克隆羊多莉出世,超级电脑战胜国际棋王,神五、神六顺利返回,哪一件不让世人惊叹。科技发展为我们带来了便利,但是一些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那么,科技的发展是利大还是弊大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辩论的话题。   二、自选观点,分组准备   1.针对辩题提出的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科技的发展利大”和“科技的发展弊大”确定正反方,认为“利大”的一方为正方,认为“弊大”的一方为反方,分为两组,并推选出一名主持人。   2.各组学生在一起讨论,围绕本组选定的基本观点,从各个方面寻找理由。交流自己找到的具体事例和材料,以选取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每组推选出四名主辩人,排出发言顺序:第一主辩人,第二主辩人,第三主辩人,第四主辩人。   (这一环节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双方都做好准备。教师要注意了解情况,酌情加以指导。   正方学生从“利大”方面去思考,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些理由:(1)汽车等这些交通工具的发明,让人们出行更加方便,省时,省力。(2)电话、手机的发明,让人们的通讯更加方便。(3)电脑、传真把人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因特网的出现更是拓宽了人们的视野……   反方学生从“弊大”方面去思考,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些理由:(1)汽车尾气的排放造成了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2)电视等这些娱乐设施的出现,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人情淡薄。(3)网络的出现,使得一些人有可乘之机,扰乱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三、展开辩论,畅所欲言   1.主持人宣布辩论会开始;公布辩论的题目和正、反方的基本观点;介绍正、反方的主辩人及发言次序;通过辩论会有关规则,注意辩论时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说出理由,进行辩论。   2.先由正、反方第一主辩人陈述本方基本观点和论据,接着,各方主辩人为维护本方观点按一定顺序发言,或补充本方的支持理由,或找出对方发言的漏洞和错误进行反驳,或指出对方认识的片面,用本方观点予以纠正……   (当主辩人应对无力、反应迟缓时,本方组员可以插话支援,尽量使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做到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经过几轮辩论,双方的陈述都比较充分了,第四主辩人可以归纳小结本方的理由,重申所持观点的正确。在辩论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空场。为使辩论会气氛活跃,主持人可以在辩论的过程中相机插话,或评价,或激励,或引导,把辩论不断推向高潮)   3.师小结评价:双方能以简短的语言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且注意了礼貌用语,为我们的辩论开了个好头。下面就针对双方的观点,进行自由辩论。   4.双方互相提问质疑,自由辩论。   ⑴正反双方运用大量事实做论据,互相发现中的漏洞做有力回击,双方辩友可随时补充。   ⑵教师适时点拨引导:科技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弊端,那我们使科技步伐停滞不前行吗?   ⑶双方进行辩论,拓展话题。   5.双方总结自己的观点:   要求语言精炼,(有理有据)说理清楚。   四、评议总结,提高认识   1.双方辩论结束,主持人应该对整个辩论过程作出总结,吸收双方合理意见,陈述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并请老师点评。   2.教师在主持人总结的基础上,做更全面的评价指导。   第一,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分析所辩论的问题和双方的理由,指出正确的认识方法和结论。教师还可以建议学生继续研究探讨,并推荐阅读资料。   第二,对辩论过程中各组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指出哪些学生态度最积极,哪些学生提出的论据最有说服力,哪些学生应对最迅速,哪些学生语言最严密、表达最清楚,哪些学生最能发现对方的问题、反驳最有力。   第三,指出本次辩论过程存在的问题,告诉学生一些组织辩论会的方法和进行辩论的常识。   3.评选“最佳辩论手   4.教师总结:   科技的发展“利大还是弊大”这是个难辩的话题。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最自然的的胜利,因为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都会给予我们报复。”是啊,“科技进步是一把双刃剑”,同学们都能以事实为依据,大胆进行辩驳,在辩论中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对于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关键看我们人如何看待。我们人类抱有怎样的目的,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发展和利用科技。既然我们有能力开发先进技术,驾驭和控制它也一定会实现的。相信:科技永远为我们人类更好的服务那一天一定会到来的。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   我们每个同学都拥有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这个世界就是你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在如诗如画的童年里,你们每天都遨游在生活的海洋里,在感受着生活,体验着生活。今天,就让我们的思绪尽情驰骋,从记忆中搜寻最让你心动的生活场景,让我们大家一起分享那一个个印象深刻的人,一件件难以忘怀的事……   二、拓展思路   1.翻阅自己近来写的日记、读书笔记,把自己最感兴趣、最满意的作品多读几遍;把心里特别想说的内容简要地记录。   2.同学交流,根据学生发言,教师概括板书(可能会有以下的情况)   做过的──   听到的──   看到的──   想到的──   三、自由交流,引出要求   1.小组讲述,老师引导学生先构思,有条理地讲述。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2.全班交流。   指名讲述。   明确要求:大家要注意倾听,等他讲完后,你们可以有礼貌地举手,提出你不明白的问题,也可以对他在台上的讲述提出你的建议和意见。   在学生评议的过程中引出习作要求:(把自己想说的意思写具体,语句通顺,在习作中表达出真情实感。)   写事:过程具体,融入感受   写人:事例典型,有真情实感   写景状物:抓住特点,融入真情   四、指导习作。   1.同学们,你们的讲述很精彩。现在,你们就用笔把它描述下来吧。在写之前,我们先读一下习作要求。   2.指名读题,指导审题。   3.学生自由写作,先写完的学生可以到自己喜欢的同学那儿拜读他的大作,也可以把自己的习作读给你的好朋友听。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学会写作文是一种能力,学会修改、评价自己或他人的作文也是一种能力,它将使你受益终身。这节课我们按内容进行交流评赏,共同分享你们心中那美好的回忆。   2重温习作要求。   二、互评互改,共同提高   1.师生互评。   (1)可以鼓励学生毛遂自荐,积极争取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也可以由同学们共同推荐佳作亮相。   2.小组互评。   按作文内容组建评赏小组,组内评赏,虚心学习他人的成功之处,真诚指出不足,并给予热情帮助。总结小组同学的意见,一人执笔,写出评语。    3.全班评议。   组内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宣读,全班同学进行评议:肯定成功之处,指出不足之处。尊重富有个性和创意的表达以及评价。   4.自评修改。   虚心听取、真情接纳他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反复阅读,认真修改,直改到自己满意为止。   5.展示评改结果,增强成功体验。   三、汇编作文集,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经过同学们的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同学们的习作增色不少,出现了不少佳作。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最满意的一部分作文,编一个属于自己的作文集。在前面写上编者的话,还可以根据内容的不同编写目录,并给自己的作文集起一个新颖别致的名字。   四、教师总结   同学们,通过交流评赏,不仅知道了自己习作中的优缺点,而且达到了互相学习,共同促进的目的。当然同学们编的习作集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一定会成为我们成长中永久的记录,期待着同学们习作选的诞生。 回顾·拓展五 学习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感受(谈谈如何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科学精神)。    2.交流小学六年来的学习收获。    3.积累成语,能理解并正确运用成语。    4.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交流读书乐趣和学到的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词语盘点”     1.自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小组抽测,听写词语(四人一组,组长任选其中15个词语抽测组员,进行听写)。   二、交流平台    1.交流对“科学精神”的认识。     ①回顾本组的四篇课文及课外阅读的相关文章,用自己的话说说对“科学精神”的认识。     ②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科学精神。    2.交流学习收获。     ①六年的小学生活即将结束,回顾六年来你在学习中走过的每一步,感受一定会很多,让我们一起交流交流吧!     ②读一读“交流平台”中的提示。     ③选择感兴趣的话题在组内交流。     ④全班交流。   三、日积月累    1.读“日积月累”中的成语。    2.交流:     ①你知道哪个成语的意思,说一说。     ②你不懂哪个成语的意思,提出来。    3.根据意思分类      再读这些成语,你会发现其中有些成语的意思相近或反映了同一个内容,找找看。(例:第一行的四个成语都是关于“目标坚定、不懈努力”方面的,“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是关于团结协作方面的;“革故鼎新、标新立异”是关于创新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关于“掌握规律、化难为易”方面的等。)    4.选择其中一两个成语练习说话。    5.抄写背诵   四、成语故事    1.自由阅读成语故事《舍本逐末》,说一说这则成语的主要内容。    2.指导学生朗读短文,交流读后受到的启示,说说“舍本逐末”的含义。    3.同桌交换阅读搜集到的成语故事,说说成语的含义。 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 当我们开始这一次综合性学习的时候,学生已经在小学学习了六年,并且即将离开小学,开始新的学习生活。六年来,学生从天真烂漫的幼儿成长为身心健壮的少年,这既是孩子自己努力的结果,也浸透着学校、老师的心血。这六年中,发生过多少令人激动、喜悦、忧愁和伤心的事;这六年,是孩子在人生道路上开始起步而永远难忘的岁月。在即将毕业的时候,开展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把师生情、同学情以及对母校的感激之情表达出来,并且永久珍藏,成为美好的回忆,是师生共同的需求。这次综合性学习就是充分运用多种语文形式,让学生回忆美好的小学生活,互相激励,继续前进。 “难忘小学生活”分成“成长足迹”和“依依惜别”两大板块。每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建议,引导学生开展活动。“阅读材料”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可以激起对六年小学生活的回忆,激发对老师、同学和学校的感情,同时在写讲演稿、给母校老师写信、临别赠言等方面得到借鉴和启发。开展活动的材料不止于此,学生可以自己去搜集,教师也可以再提供一些。在五六年级,学生已开展过三次这种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综合性学习,也具备了一些综合性学习的基础。教学中要充分体现综合性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的特征,抓好策划、活动、交流、评价等几个环节,使这次综合性学习取得更好的效果,真正成为学生难忘的回忆。 综合性学习要以学生自己的活动为主。“成长足迹”板块可以以制作“班级纪念册”为中心开展活动。为了制作好“班级纪念册”,可以做以下几件事:(1)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2)回忆和说说自己成长的故事,共同寻找班级“成长的足迹”。(3)搜集个人和集体“成长的足迹”,写写小学生活中难忘的人和事。最后制作成班级纪念册。“依依惜别”板块可以有选择地开展下面的活动:(1)为老师和同学写临别赠言。(2)为母校做点事,留作纪念。(3)举行一次毕业联欢会,在联欢会上回忆成长经历,表达惜别之情,互相赠言。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0~14课时,一般一星期完成一个板块。开始时可以用1课时制订和交流活动计划,结束时用1~2课时展示、交流学习收获。为了便于开展活动,可以适当调整课时,把几节语文课连在一起,有一些活动,如,搜集个人和集体成长的资料、为母校做有纪念意义的事、为准备毕业联欢会排练文艺节目,需要利用课外的时间。 1.通过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怀念,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感情。 2.回顾个人和集体的成长经历,懂得成长需要自己的努力,也离不开学校的关怀、老师的教导和同学的帮助。 3.用多种形式表达对老师和同学、对母校依依不舍的感情,并立下美好的志向。 4.会写临别赠言、简单的倡议书、建议书和演讲稿。(选做) 5.能在教师的帮助下,与同学一起组织策划联欢活动。(选做) (一)基本思路 本次综合性学习与以往的综合性学习单元相比,学生自主活动的比重更大。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教师既要引领学生回忆小学生活,学会表达情感,学会感恩,又要通过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组织、策划能力。大致可以采用这样的流程: 1.浏览本组教材,讨论和制订活动计划。(1课时) 主要包括: (1)阅读单元导语,联系实际,激发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兴趣。 (2)阅读“活动建议”,明确可以开展哪些活动。 (3)浏览“阅读材料”,了解可以参考哪些材料。 (4)根据“活动建议”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开展哪些活动。制订和交流活动计划。 2.“成长足迹”板块,可以以制作“班级纪念册”为中心开展活动。(6~7课时加课外时间) (1)阅读《难忘的启蒙》《老师领进门》《新来的王老师》和《忘不了的笑声》《作文上的红双圈》,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深厚感情,学习作者是怎么表达这种情感的。(2课时) (2)回忆小学生活,写写自己难忘的老师和同学、难忘的校园生活、难忘的一节课或难忘的一次活动等。(2课时) (3)和同学一起畅谈自己的成长故事,共同寻找班级“成长的足迹”,搜集材料。(1课时加课外时间) (4)同学合作,制作班级纪念册。(2课时加课外时间) 3.“依依惜别”板块,可以有选择地开展活动。(4~5课时) (1)写临别赠言,送上真情与祝福。也可以写好临别赠言,在班级联欢会上相互赠送。(1课时) (2)在离校之前为母校做点事,如,为学校图书馆修补图书,为校园里的花草树木浇水培土,修理课桌椅等;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写倡议书、建议书。(1~2课时加课外时间) (3)策划一台毕业联欢会,排练节目,进行联欢。(2课时加课外时间) 这次综合性学习要把每一个人都吸纳到活动中来。活动的形式可以多样,个人、小组、全班穿插进行。集体活动要分工合作,使每个学生得到锻炼,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二)实施要点 1.浏览本组教材,讨论和制定活动计划。计划要把时间、地点、参加人员、活动内容等列清楚。除了教材活动建议中提出的活动形式以外,还可以把本校和本班的一些特色活动也吸纳到计划中来,如,出一期“再见吧,母校”的黑板报,为学校图书馆修补、整理图书,开展“我为母校捐本书”活动。 2.“成长足迹”板块。 活动建议中提出了三方面的活动:认真读一读阅读材料;写难忘的人和事;畅谈成长故事,共同寻找班级“成长的足迹”,制作班级纪念册。教学中可以以“班级纪念册”为中心,把各项活动有序地穿插在一起。 (1)认识制作“班级纪念册”的意义。六年的小学生活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难忘的。让每一个学生都把那些珍贵的回忆留住,那不仅是对过去日子的美好回忆,也将是对未来学习生活的激励。许多年后,当一个个同学长大成才,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的时候,班级纪念册将永远连接着小学老师和同学的情谊。 (2)讨论“班级纪念册”的内容和形式。讨论内容主要是确定栏目,如,“师恩难忘”“同学情深”“集体荣誉”“运动场上”“艺术天地”“美好祝愿”。班级纪念册是为了留下美好回忆,所以形式可以多样。可以是书刊式的纸制班级纪念册,也可以是网页式的多媒体班级纪念册。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班级纪念册,都要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努力做到图文并茂,有的还可以用实物。教师要鼓励有创意地制作“班级纪念册”。 (3)阅读材料──迈好制作班级纪念册的第一步。 阅读材料中的5篇文章,是不同时代的作者回忆自己难忘的小学生活。 《难忘的启蒙》《老师领进门》《新来的王老师》和《作文上的红双圈》侧重于回忆老师的教诲,《忘不了的笑声》记录的是班上一个个个性鲜明的同学。 阅读这些文章,要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对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要了解作者通过哪些具体事例再现老师的品格。同样是回忆老师的文章,表现的重点是不一样的:有的是赞扬老师满腔的爱国热情和严谨的教学风格(《难忘的启蒙》),有的是回忆老师的才华横溢和对学生的循循善诱(《老师领进门》),有的是难忘当年老师对自己的鼓励(《作文上的红双圈》)。这三篇文章的作者后来有的成了作家,有的成了教授,今天他们事业有成,都是小学老师为他们奠定了基础,所以也一直怀念和感谢小学时代的老师。希望学生在阅读别人怀念老师的文章中,联想起自己的老师,回忆起老师教育自己的事,激发起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激发起表达的欲望。阅读回忆同学的文章《忘不了的笑声》,要留意作者写作的切入口──通过笑声写出一个个同学的特点,体会同学间浓浓的情谊,领悟到写同学可以有多种切入口,也可以有多种写法。 (4)搜集和积累班级纪念册的内容。 ①写难忘的人和事。 在阅读的基础上,勾起学生对往事的回忆。可以借助照片,寻找小学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开一次交流会,进行“难忘小学生活”为主题的“搜索”活动;可以在校园里漫步,在各个角落里重温童年的梦。这是用习作形式记录自己的成长历程,所以要鼓励学生打开心灵,说真话,诉真情。 为了帮助学生拓展思路,挖掘素材,可以用下面的表格帮助学生回忆: 难忘小学生活 类别〖〗内容〖〗难忘的理由难忘的老师难忘的同学难忘的一节课难忘的一次活动难忘的运动会难忘的文艺演出难忘的…… ②畅谈自己的成长故事。 成长的过程中,有鲜花,也有荆棘;有欢笑,也有眼泪。但无论酸甜苦辣,都将成为珍贵的回忆。可以在班里开展一次“我的成长故事”的主题班会,教师要做个良好的倾听者,同时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主题班会后把印象最深的事记下来。 ③共同寻找班级的“成长足迹”。 这是材料搜集与整理的最后阶段。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搜集,搜集的内容包括照片、奖状、实物等。搜集到的内容与每个学生提供的材料放在一起。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分类整理了。根据材料确定纪念册的各个栏目名称,做好班级纪念册的策划,并把相应的任务分解到各个小组或每个学生。也可以先确定班级纪念册的栏目,再搜集相应的资料。 (5)制作班级纪念册。 纪念册的制作,关键在于计划要周密,分工要明确。谁负责封面设计,谁负责哪个主题,都要事先确定。老师要即时关注情况,督促、指导学生完成。班级纪念册完成后要展示,有条件的可以打印,发给每位同学和家长,送给曾经任教的老师。 3.“依依惜别”板块。 活动建议中提出了三方面的活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开展。 (1)写临别赠言。阅读材料中《毕业赠言》提供的给老师和给同学的赠言是一些范例,通过阅读,让学生明确赠言的主要目的及内容是:回顾学习生活,抒发惜别之情;感谢老师教导,赞美同学情谊;展望美好未来,表达真诚祝愿。赠言的基本要求是短小精悍,情真意切,能根据同学和老师的特点写。写好的赠言可以在班内进行交流,评一评谁写的赠言最有个性,谁写的赠言最风趣,谁写的赠言最幽默,谁写的赠言最有文采。在评议中要注意杜绝庸俗的倾向,对一些比较消极的赠言,要及时予以引导。学生也会请老师写赠言。给学生题写赠言是老师给学生上的“最后一课”,如果上好了,会让学生终身难忘,受益匪浅。老师为学生题写毕业赠言要重在鼓励,因人而“言”。 临别赠言可以写在同学录上,也可以写在自制的卡片上。无论是写在同学录上还是贺卡上,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要追求豪华时尚,以简单朴素为宜,提倡自己动手制作。 (2)为母校做点事。 这项活动的范围是很广泛的。“阅读材料”中提出可以给母校、老师写封信,表达自己的心声;可以用演讲的方式,向母校告别;可以把对学校的各种建议写成建议书;可以畅想20年后每个同学都是什么样子的。写信,要注意抒发真情实感;演讲,要安排好时间、地点、形式,要调动场内的气氛;写建议书之前要对学校进行调查,针对不足提出自己的建议,建议尽可能具体。 除了以上活动,“活动建议”还提出一些实践性活动,如:为学校再搞一次卫生,再给小树浇浇水;写倡议书,号召全体同学为美化校园环境、创建文明校园出点力。 开展“为母校做点事”的活动要因地制宜,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是学校所需要的;同时要力所能及,是小学生能做到的。 (3)筹划一台毕业联欢会。 毕业联欢会可以以班级形式进行,也可以以年级组形式(所有的毕业班合在一起搞活动)进行。前者准备方便,参与面广;后者气氛热烈,场面隆重。 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联欢会,事先都要进行周密的安排。先要总体设计毕业联欢会的安排,再具体编创和排练节目;也可以让学生自由报名参加表演,再根据报名情况进行编排。要考虑学生的参与面,尽量让班上每一个学生在这次联欢会上都有事做,都发挥参与者的作用,不要只当观众。一台精彩的、人人参与的联欢会,将是学生一生美好的回忆。联欢会尽可能由学生自己策划、主持、布置环境,给每个学生锻炼的机会。 上述这些活动,虽然安排在“依依惜别”板块,但也可以把一些书面的材料和活动照片充实到“班级纪念册”中,让班级纪念册更加丰富多彩。 (三)活动案例 案例1:“班级纪念册”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通过制作“班级纪念册”,培养学生热爱母校、珍惜同学情谊的思想感情,培育团队精神。 2.以生活为本位,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经历中选取作文材料;开拓思路,使他们体会到:同一题材,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写出不同的作文。 3.说写结合,完成两篇作文: (1)介绍照片中的“我”; (2)为同学的照片写一份说明(照片中的“他”)。 二、教学安排 1.导语。 你们即将离开生活了多年的母校,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必定有些依依不舍。为了给母校留下一个永久的纪念,建议你们每人挑选一张自己认为最有意思的生活照片,汇集成一本“班级纪念册”送给母校。你们同意吗? 但是,光有照片还不够,建议你们各自为自己的照片写一点说明,附在其中,好不好? 2.范例及讲评。 你为什么带这张照片来?它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它能说明什么?先想一想,谁愿意说说? 讲评重点:有无具体内容,是否介绍清楚。 板书: 围绕一个意思要有具体内容特点介绍清楚 3.练习。 (1)独立思考:这张照片是在什么情况下拍的?其中有什么故事? (2)小组交流,练习口述。 4.大组交流。 请各小组推荐:哪位同学说得较好? 讲评:进一步启发思维,介绍各自的特点。 5.当堂习作。 限定时间,快速习作。 6.相互修改。 找一个朋友,征询意见,自行修改。 7.小结。 (徐鹄) 案例2:筹划毕业联欢会 毕业即将来临,孩子们早已经欢欣雀跃,叽叽喳喳地凑在一起谈论毕业联欢会的事情──因为此前我曾经答应他们在毕业前夕,和他们一起搞联欢活动。怎样让他们过得快乐而有意义,并且在过程中有所收获?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事情。 提前一周,我们开了个讨论会。会上,孩子们踊跃发言,自告奋勇报上了许多游戏和表演项目。 郑煜:横笛独奏 廖文倩:竖笛独奏 朱海磊:说笑话 …… 一下子,节目多达二十多个。 差不多是时候了。我提出了今天的主要话题:“孩子们,你们想过这个问题吗:这么多节目,活动的时候,谁先谁后?该怎么决定?你的理由是什么?” 一“问”激起千层浪。 “我想把成语接龙放在活动最初几分钟,用于稳定情绪。” “我觉得横笛独奏放在第一个节目比较好,郑煜的横笛吹得挺棒的。一开场肯定技压群芳。” “我有个建议,把踩气球这个游戏放在最后,大家快快乐乐结束这次活动。” ……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说得还挺在理。 排好了节目单,还缺少什么?当然是联欢会的主题喽。来看看孩子们自己取的题目: “瞧我有多棒”毕业联欢会 “记住我”毕业联欢会 “难忘今宵”毕业联欢会 …… “那么,谁来写晚会的串词呢?” 5个孩子主动请缨。于是,全班一起讨论串词的编写要领。 “这次活动,我们也欢迎其他班级的同学前来观摩。谁愿意向别人介绍我们这次活动,设计一张海报,吸引他们前来观摩?” 4个孩子表示愿意承担此任务,并且保证一定形式新颖。 “这一期的班报,打算把这个活动报道一下,报道稿由谁负责写呢?” 两个孩子接下了这个任务。 剩下来的15个孩子,两个是节目主持人,3个负责出黑板报,4个组成后勤服务组,负责列出所需物品的清单并且做开支预算,还有6个负责教室环境布置。 承担了任务,孩子们各自组成小组,讨论去了。 两天后,所有的都送到了我这里。我诧异于孩子们惊人的能力。 一周后,联欢活动按时开展,活动非常成功。活动之后,他们写了活动体会。 郑煜说:“经历这次活动,想不到我们还有那么大能耐,竟能自导自演这么有趣的活动。” 虞群群说:“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会安排得更有计划性。” 旁观的赵老师和孩子们打趣,说:“嘿,这次活动最大的赢家是郎老师,因为她看似放手,实则精心策划。” 我是最大的赢家吗?孩子们是否看出了我的良苦用心?借这次活动,我抓住了教育的契机,让孩子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既体验了整个过程,又迎来了美好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在自己的舞台上释放了激情,找回了自信。 其实,最大的赢家,是孩子们! (郎明仙) (一)成长足迹 “阅读材料”共选了5篇文章,都是回忆小学生活的。 《难忘的启蒙》是一篇回忆启蒙老师的文章。作者沙健孙。文章重点回忆了抗日讲演比赛、老师对“我”的两次批评、对日语课的抵制等三件事,表现了启蒙老师强烈的爱国精神和严谨的教学作风,表达了作者对启蒙老师的崇敬、感激和怀念。课文是按照“我”对启蒙老师的感激和怀念对启蒙老师的回忆启蒙老师对“我”的影响这样的顺序写的,其中回忆部分的三件事是全文的重点。 阅读这一课,先要了解“启蒙”的意思,在此基础上理解“我”的启蒙老师使“我”受到了哪些启蒙教育?如,热爱自己的祖国,严格要求学生,写作要实事求是,学习要认真。要让学生体会“从这种宽严之间,我们这些小学生也领悟到了老师们没有明说的某些道理”这句话,明白在课文中“宽”指的是什么,“严”指的是什么,老师为什么对作文、写字那样严格,而对日语课却那么宽容,从而进一步感悟到老师们的爱国精神和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 《老师领进门》是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作品。这是一篇回忆录,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在启蒙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从小受到文学感染,在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表达作者尊敬老师,热爱老师,对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阅读时要体会文章通过哪些具体事例的叙述,表达出对田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文章重点写了田老师教一首小诗,他以诗为内容,编了一段故事,娓娓动听的讲述,让孩子“听得入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地,在作者心中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让我们深深感到,启蒙老师对人一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文末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作者用格言式的语句,说明了教育对人的巨大影响,感谢老师对自己的启蒙教育。文章用深情的回忆、具体的事例说明田老师“很有口才,文笔也好”,一个优秀老师的形象跃然纸上。叙述生动,行文简洁,是本文的特色。 《新来的王老师》是一篇小说。写了一位新上任的王老师在第一节语文课上提问“差生”蔡林,引起哄堂大笑,放学后王老师送给蔡林一份“差生档案”,鼓励蔡林好好学习的事。蔡林的想法很有代表性:他认为自己是“差生”,“没人提问我的”,“大家这么认为。我,我自己也承认。”所谓的“差生”首先是失去了自信心。针对蔡林的这种心态,王老师对症下药,送给蔡林一份“差生档案”。其实这个“差生档案”是一个个名人小时候的“缺点”,他们的成就今天已经人所共知,他们是用自己的努力克服了自身的不足。这份“差生档案”激发了蔡林的信心,我们相信他在王老师的教育下一定会有大的进步。很多学生虽然没有像蔡林那样被判为“差生”,但六年的学习和生活中也有不顺利的时候,所以这篇文章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回忆老师帮助、鼓励自己进步的点滴往事。 《忘不了的笑声》是一篇描写同学的文章。文章围绕“小队的同学都爱笑,各人的笑声不一样”,写出了小队同学别具一格的笑声,通过笑声表现出同学的特点。字里行间洋溢着同学之间的亲切情谊,写作角度别出心裁。阅读时要注意文章选择的写作角度,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自己班同学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角度把他们写下来。 《作文上的红双圈》的作者是当代作家黄蓓佳。文中提到的《补考》一文是她的处女作,由于这篇作文的成功,给了作者自信和力量,至此以后陆续发表文学作品,最终成为知名作家。所以作文《补考》可以说是她成长中的一块里程碑,而老师的九十八个红双圈,则开启了她文学创作的大门。有时候,成功就来自于一点小小的鼓励。文章以小见大,从一篇作文上的红双圈,赞颂老师对自己人生的引领作用。阅读时要让学生体悟这一点,同时也要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成长故事倾诉出来。 (二)依依惜别 “阅读材料”中有5篇文章,都围绕着“告别母校”这个话题,但文体各不相同。 《给老师的一封信》是上海市虹口区第三小学学生翁钦露写给她的老师顾家璋的一封信。作者写这封信的时候已经在华东师范大学读书。在信中,她记下了顾老师曾经给予自己的种种关爱和教诲,赞美了老师的奉献精神。给老师写信,对学生来说也不是陌生的事,阅读时着重要体会作者把叙述、描绘、想象结合在一起,用优美抒情的语句,用对具体事例的回忆,表达对老师真挚的感谢之情。 《在小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是一篇激情昂扬的演讲稿。文中回忆了六年小学生活中难忘的三件往事──上小学的第一天、三年级时的运动会和六年级的家长会,表达了对母校的留恋,对老师的感激,以及对同学的依依不舍。以情感人,激发共鸣是演讲稿的基本特点。学生可以以此为范本,学写演讲稿。 《给校长的建议》是一位六年级毕业生写给校长的信,侧重于提出建议。信中针对学校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重新开放图书室的建议。不但提出了自己的设想,还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办法,言辞恳切,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向母校表达了热爱之情。以这封建议书为范例,可以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发现学校存在的不足,学习本文的写法,向校长写一封建议书。 《同学录》是一首短短的诗。同学录,是种在校园里永远的记忆,是留在岁月中忘不掉的纯真。这首诗也是一个情味浓浓的倡议,通过诵读可以让学生了解同学录的作用,也来做一个自己班级的同学录。 《毕业赠言》中选登了两组赠言,一组是学生写给老师的;一组是老师给学生的。学生临近毕业,有许多话要对同学、老师、母校说,“毕业赠言”为他们提供了一次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机会,一个展示个性、展现才情的平台。虽然毕业赠言人人都能写,但是由于其特殊的纪念意义,毕业赠言应尽量写得精练、形象、富有时代感、饱含感情,能给人以启迪。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真挚的情感,指导学生能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用比较生动、得体而简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祝愿。 (一)“阅读材料”中部分作者简介 1.《难忘的启蒙》作者沙健孙 沙健孙,1934年生,江苏宜兴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教授。 2.《老师领进门》作者刘绍棠 刘绍棠(1936—1997),当代作家。北京市通州区儒林村人。1948年参加革命,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13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文坛的“神童作家”。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证书。曾任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刘绍棠四十余年文学生涯,历经坎坷,矢志不渝。长期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俗、地方特色、乡土题材”的创作,是当代乡土文学的举旗人。著有《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12卷(现已出版5卷)。长篇小说《京门脸子》获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敬柳亭说书》获首届中国大众文学奖。《蒲柳人家》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蛾眉》获全国短篇小说奖,《黄花闺女池塘》获90年代优秀小说奖。中、短篇小说多种被译成英、法、德、俄、日、西班牙、泰国、孟加拉、阿尔巴尼亚文出版。 3.《作文上的红双圈》作者黄蓓佳 黄蓓佳,1955年6月出生于江苏省如皋县。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84年调入江苏省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自1973年发表处女作《补考》,至今已出版各种文集、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散文随笔集近30部。主要作品有《请和我同行》《这一瞬间如此辉煌》《目光一样透明》《玫瑰房间》《我要做好孩子》《中国童话》等。 每个作家谈到自己文学创作之路时,都会有一个动人的故事。黄蓓佳的文学之路是从98个“红双圈”开始的。当时她还在中学读书,有一次学校开展征文比赛,她的一篇《补考》写了5 000字,后来这篇文章被放在橱窗里,那时老师改作文时习惯把好的句子用红双圈圈起来,黄蓓佳很孩子气地隔着玻璃一个个地数老师圈的红双圈,发现一共是98个,正是这98个红双圈成为她写作的起点。 (二)班级纪念册创意设计 班级纪念册《605童年回忆》 缘起: 歌声响起,毕业的六月季又将来到时,望着这一群和自己同一间教室“奋战”六年的孩子们,片段景象犹如电影剪辑。家长们都说我们班同学间的感情真好,于是灵光一闪,来做个纪念册吧! 有别于我们班平时的班刊和活动光盘,要留做纪念,一定要人人都有,放入值得纪念的东西,应该是一本书,方便学生长久保存,这个念头在脑子里盘旋几天后,心中的轮廓终于逐渐明朗。 实行: 1.公告天下:六月开始,老师便展开做班级纪念册的计划,首先公告天下,告诉全班:“我们要做一本书,属于我们班自己的班书。”预期到的问题来了:“什么?”“我们要去哪里‘搬’书?”“要怎么做?”“老师,我们可不可以……?”问题各个击破之后,接下来在班上要决定书的名字。 2.脑力激荡:从《605班书》《605纪念册》《我们这一班》《蜜蜂家族》到后来的《快乐童年》《彩色童年》《展翅高飞的605》……纷纷出现,这时,老师一声令下,投票表决。 3.拍板定案:最后投票决定,书名就叫做《605童年回忆》。 4.招兵买马:为了让小朋友有参与感,也利用机会训练一下孩子的做事能力,在班上聘任几位编辑,两位催稿、五位打字、两位美编,经过激烈的竞争,人选终于产生了。 5.走马上任:原本很担心孩子三分钟热度,到头来老师又得全部一肩扛起,但隔一天,见到负责催稿的小朋友,慎重其事的用计算机打了一张交件表格,把全部的同学姓名座号,分照片、文章和图画列出空格,交件的打勾画记,老师的心中便稍稍放下心,但孩子毕竟是孩子,有时还是需要老师帮助,中午午休轮流由一位同学打字,有时解决学生打字中的问题,比自己打字还花时间,但为了让孩子参与和锻炼,还是让小朋友动手,幸亏班上也有几个打字高手,帮了不少忙。最后的校稿,还是要由老师亲自来,最后三十四位小朋友,完成了三十位,心中的大石头终于放了下来。 6.好事多磨:每班最后总有几个“慢郎中”,我班上也不例外,为了让最后那几位交出这两年来最满意的一篇文章和照片,还是要拖好久,加上进行到这时候,学校的期末考试逼近,事情的进度停顿了下来。(这次的经验告诉我,下次做,要从期中开始做,免得期末忙得晕头转向。)7.大功告成:总算每位小朋友都交齐了一篇文章和生活照,又搜集了一些绘画作品,但觉得还少了些什么,于是再加上每人一页的个人小档案、心情留言、给同学的话,这样终于送交印刷厂。 8.家长支持:出一本书,不对外发行,只印刷三十多本,成本是何其大,故原本打算以黑白影印纸影印装订完成,这样大约每本需75元。不过在告知本班家长会会长之后,在他支持下,由会长自营的印刷公司赞助印制,在不增加预算的情况下,本班的纪念册于是变成彩色精装版了,真像纪念册! 成果: ※活动写真:六年的活动照片。 ※老师的话:老师的个人小档案、悄悄话。 ※学生小档案:每位小朋友有两页,一页个人小档案和心情留言,一页作文和个人生活照。 ※给同学的话:刊登每人一张同学写给同学的话,都是“优点轰炸”喔! ※作品欣赏:优良的美术作品欣赏、漫画欣赏。 ※签名处:书的最后留了三页,供师生、同学互相签名留念用的空白页。 回响: 发《605童年回忆》时,小朋友都很惊讶印刷得这么漂亮,远超过想象,爱不释手地捧在胸前,家长们说这一本比六年级的毕业纪念册还要好,还要有意义。 今年教师节,上届刚升上初,被编班分得支离破碎的旧班级,也就是《605童年回忆》的34位男女主角们,在教师节前夕,全班秘密约好要给老师一个惊喜,于是,当天第二节下课,从前的605又重新聚在一起了,全班聚在教室外,大喊:“祝老师教师节快乐!”当我走出教室外,学生一个接着一个给老师拥抱,送上卡片、小礼物、零食、饮料等,我觉得又惊又喜。没有强制规定,没有多说什么,从前的学生又自动自发、自主性地回来说:“老师我真不想分班”“真不想离开你”,让老师心里觉得很感动,也很欣慰,以前的辛苦都化为支持的力量,鼓励着老师继续用心对待孩子。这不也是一种无形的品格教育吗?制作班级纪念册,除了为孩子留下难忘的回忆外,我想最重要的就是自己和学生之间,感情又加深了。 (台湾省台南市国民中小学2005年度创意教学、评量与班级经营活动设计征选作品,作者是文元国小郭文玉老师。有删改) (三)毕业之际话赠言 毕业在即,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总免不了要互赠留言。我偶阅学生的留言册,一些灰色赠言让人触目惊心:“人生如梦,梦永伴随着你!”“祝愿你发财时不要忘记哥们──我……”“祝你笑口常开,笑死活该!”“将来能傍上大款,做上富婆,这是对你的最良好的祝愿。”如此格调低下、消沉悲观、庸俗无聊的赠言直接影响了赠言的价值,也给对方带来负面影响。我觉得有必要帮助同学们分辨什么是健康积极的赠言,什么是低级庸俗的赠言,并对学生创作的赠言作一定的指导。 1.主题健康。赠言要张扬积极向上的主旋律,要给对方以鼓励、鞭策或赞美,让赠言成为他以后人生道路上的“促进剂”。常见的类型有: (1)激励性赠言。如,“分别后的人生犹如一条街,让我们共同为长街增添美丽的景致。” (2)祝愿性赠言。如,“生活如一条长河,愿你是一叶执著的小舟;生活如一叶小舟,愿你是一名风雨无阻的水手。” (3)褒扬性赠言。如,“你不张扬的个性,让我领略到宁静,感受到宁静里有一颗平静如水的心。” (4)怀念性赠言。如,“我把缕缕的情思拧成一股长长的红线,让你这即将远飞的风筝时时飞翔在我蓝蓝的天空中。” (5)鞭策性赠言。如,“你没有摘到的只是春天里的一朵花,而整个春天还是属于你,朋友,别灰心!” 2.风格独特。开放热情的学生大都喜爱富有个性的赠言。对此,教师可教给他们一些有鲜明风格的赠言形式。常见的有: (1)诗歌式。如,“阳光会走/花儿会谢/唯有你我的友谊/才是永恒。” (2)抒情式。如,“临行前,我赠你一个美好的理想,让他成为你坚韧的拐杖;我赠你一只智慧的行囊,让他成为你人生的通行证。” (3)格言式。如,“什么是路,路是从荆刺的地方开辟出来的,从没有路的地方踩出来。” (4)对偶式。如,“真诚的友谊无需承诺,永恒的情缘无需约定。” (5)相等式。如,“你的美=严谨的工作作风+热心助人的精神+富有活力的创新能力。” 3.因人而宜。赠言要避免千篇一律,要根据同学的个性、兴趣、爱好、志向、特长、属相以至长相的不同而创作出“这一个”。 赠给意志坚强的朋友: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你乃大丈夫也。” 赠给真诚的朋友:如,“我们的情谊如大海,拥有天下最真诚的友谊,在茫茫的人际间拥有无尽的广阔和宽容。” 赠给悲观的同学:如,“生活有时虽不像你所想的那样美好,但是也不会像你所想的如此糟糕,愿你笑对人生,一路走好!” 赠给惰性较强的同学:如,“不要学花儿只把春天等待,要学燕子衔着春天飞来。” 赠给心胸狭窄的同学:如,“宽容是豁达的人生态度,是和谐的人生色彩,让宽容永远亮丽我们心灵的蓝天。” 赠给缺乏自信的同学:如,“有花自有香,不必大风扬,你的潜能等着你去开发。” 赠给不善言谈的同学:如,“沉默但不可沉没,沉默是金,但有时也会变成废铜。” 赠给意志脆弱的同学:如,“废铁之所以能成为有用的钢,是因为它经得起痛苦的磨炼。” 赠给属马的同学:如,“愿你成为一匹永不停息的千里马,奔向理想的草原。” 赠给班级上的“丑小鸭”:如,“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相逢又告别,归帆又离岸,既是往日欢乐的终结,又是未来幸福的开端。” (曹茂盛) (四)教师写给学生的赠言举例 ● 勤奋是一只蜜蜂,能帮助你酿造幸福之蜜。 ● 拼搏的汗水,能浇开理想的花朵。 ● 衡量一天,不看收获而看播种。 ● 功夫自难处做去,学问从苦中得来。 ● 把表扬看作“加油站”,把批评当成“保健箱”。 ● 掉在地上的针,要拾起来,需要低头弯腰;挂在脖子上的饼子,需要用双手捧起,才能送到嘴边;任何成果的获取,都需要辛勤的付出。 ● 让我们学习蚯蚓的精神,不屈不挠、锲而不舍;让我们牢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格言,踏踏实实,迎难而进。 ● 读书造就未来,知识改变命运,态度决定一切! ● 做人失败,任何成功都不算真正的成功;做人成功,任何失败都不算真正的失败。 ● 当精神“渴”了,就听听音乐;当精神“饿”了,就读读书吧。 ● 活到老,学到老。只有虚怀若谷,不断进取,才能成为“赢家”。 (五)怎样写建议书 建议书是针对某项具体工作或规划向领导或个人提出建议的一种专用书信。它与倡议书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倡议书也有“建议”的内容,这一点与建议书类似。但是倡议书一般是公开宣读、张贴或发表,内容面向公众,属书面号召的性质。所倡议的内容一般为公众所认同。而建议书公开宣读、张贴或发表者较少,因为它的内容只是个人见解的陈述,仅供对方参考。所以,建议书一般取商讨的语气,不像倡议书那么富于鼓动性。 建议书的内容:①摆情况:摆情况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对方注意;②讲理由:申述建议的理由,目的是为了引起对方的思考;③提建议:一般用条款形式提出建议,目的是希望对方如何行动。前两部分内容为铺垫,第三部分才是主体。各部分的内容可多可少,可长可短。为清晰醒目,一般取条款式陈述。当然如果建议不多,也可以不列条款。④结尾:一般写些谦虚的话,如,“以上建议仅供参考”。⑤开头和署名等与其他专用书信的格式相同。 (六)倡议书的格式 倡议就是倡导、建议。倡议书是为倡议、发起某项活动而写的号召性的公开建议性的专用书信。如,提议开展抢救国宝大熊猫的倡议书;给希望工程捐款的倡议书。这些号召性的书信或公诸报端,或张贴校园,都是倡议书的范例。 倡议书遵循书信的一般格式,又有自己的特点。一般而言,分为向谁倡议,倡议什么,谁倡议的,以及倡议日期等几个部分,同一般专用书信差不多。特点在于第一行不写称呼,而是写倡议题目,如,“关于抢救国宝大熊猫的倡议”“关于成立学雷锋小组的倡议”。接着在另起一行的顶格处写号召的对象。但称呼不像书信那么实指,而是泛指。有时也可以不写称呼,而直接写正文。 “综合复习”及练习提示 1.“综合复习”是为方便教师组织复习或进行质量检测提供的参考材料,教师可根据本班的教学实际自行取舍,可以全部使用,也可以选用一部分。 2.综合复习材料可在期末总复习时集中使用,也可在全学期的教学过程中分散安排。如果分散安排,有的可与课文的教学适当联系。例如,《狱中联欢》一文的学习,可安排在第三组阅读了缅怀革命先辈的课文之后;《智慧之花》一文,则可在学习了《鲁滨孙漂流记》之后引导学生阅读。 3.搞好复习的关键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自学自练,自测自评。每次复习,教师应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并安排比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按要求认真读书,完成相关练习(有的练习应笔头作答,有的可在书上勾画批注或列出简单提纲,为交流时的发言做好准备),在此基础上组织适当的交流检查,引导学生自我评价。 4.以下的练习提示,供教师对学生的自学自练进行检查时参考,不要把它们当作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也不要以此束缚学生个性化的有创意的理解和表达。 1.《养花》 这是老舍先生的散文,通过写养花的过程,表达了养花的乐趣。 第一题,通过查字典理解字词。 这一题是对学生独立识字能力,特别是从字典中选择字义能力的复习和检查。 奇花异草异:奇异,特别。奇花异草,奇异、特别的花草。 大雨倾盆倾:使器物反转或歪斜,尽数倒出里面的东西。大雨倾盆,雨像盆里的水倒下来一样,形容雨非常大。 置之不理置:搁,放。置之不理,放在一边,不理不睬。 三年五载载:年。三年五载,三年五年。 秉烛夜游秉:拿着,握着。秉烛夜游,晚上举着蜡烛游玩。 第二题,从文中画出能具体说明“如此循环”的一个句子。 这一题是复习和检查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应画出的句子在第4自然段:“我工作的时候,总是写一会儿就到院子里去看看,浇浇这棵,搬搬那盆,然后回到屋里再写一会儿,然后再出去。” 第三题,用课文中的具体事例说说作者从养花中体会到的乐趣。 文章的第3自然段讲养花增长了见识,第4自然段讲养花虽然辛苦但有益身心,第5、6自然段分别叙述养花的快乐与忧伤,最后一段总结了养花的乐趣是: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 在检查交流时,可让学生先总的说说作者养花的乐趣,再每人就一个方面用文中的具体事例说一说。 2.《生活是多么广阔》 这是著名诗人何其芳的诗。诗中抒发了对生活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第一题,用自己的话说说几个含义深刻的诗句的意思。 这三个句子都是诗的第3节里的,讲的是正确的生活态度。 “去在平凡的事物中睁大你的眼睛”,意思是:要留心观察,注意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美好的事物,美好的心灵。 “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意思是:要在生活中满腔热忱地帮助别人。 “去以心发现心”,意思是:要真心待人,真诚待人。 第二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在第二节后面接着写几句诗。 这首诗的第二节,用11个“去……”写出了生活的广阔,让学生在后面接着写几句诗,就是要仿照“去……”这种形式,写出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 3.《中华第一龙》 本文从“中华第一龙”谈起,讲了中华民族的标志──“龙”这一艺术形象的形成过程和象征意义,赞颂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 第一题,借助字典,读准加点字的读音。这一题,既是为了读准一些生字的字音,更是为了复习查字典。对不认识的字,要用部首查字法来查,而《养花》一文要查的都是认识的字,可用音序查字法。这就复习了查字典的两种主要方法。 “濮”“犷”“蜥”“椽”“瞩”要查的部首很明显,读音分别是pú、guǎng、xī、chuán、zhǔ。“弋”是独体字,查“弋”部,读音是yì。 第二题,“中华第一龙”指的是哪一条龙?它有哪些特点? “中华第一龙”指的是河南濮阳一座五千年前原始社会的墓葬中发掘出来的那条龙。 这条龙的特点是:用贝壳砌成,造型粗犷,样子像蜥蜴。 第三题,龙这种艺术形象是怎样形成的?你从这一艺术形象中体会到了什么? 龙这种艺术形象是我们的祖先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文章的第4自然段具体讲了我们的祖先创造这一艺术形象的过程。学生可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从龙这一艺术形象,可以体会到我们祖先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体会到我们祖先的理想和希望,体会到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学生可联系课文说说自己的体会。 第四题,抄写课文中带“龙”字的词语,再写出几个带“龙”字的词语。 课文中带“龙”字的词语有:望子成龙、生龙活虎、龙腾虎跃、龙凤呈祥、巨龙腾飞。带“龙”字的词语还有很多,如,盘龙卧虎、虎踞龙盘、龙潭虎穴、龙马精神、车水马龙、龙飞凤舞、画龙点晴。通过个人思考,再互相交流,就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积累。 4.《狱中联欢》 这篇课文选自长篇小说《红岩》。“狱中”指的是解放前夕国民党反动派设在重庆市郊区歌乐山下的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渣滓洞。课文讲的是1949年元旦,被关押在集中营的革命者,巧妙地利用庆祝新年的机会,欢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所取得的伟大胜利,表现了随时面临死亡威胁的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乐观主义精神。 第一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然后填写狱中联欢的过程。 这一题是通过默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叙述顺序。狱中联欢的过程是:唱歌交换礼品贴对联表演节目。 第二题:挑选课文中的一副对联读一读,体会对联的意思。 文中的五副对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从字面看,没有一处革命的词句,没有一处可以被敌人抓住把柄,但在当时当地,大家都能领悟到这些对联中所蕴含的欢呼革命大好形势、赞颂革命者、抨击反动派的意思。学生要领悟到革命者贴的对联的这一特点,可能有一定的困难,教师要作适当提示,然后再让学生挑选一副,说说自己体会到的意思。 第三题,仔细阅读课文中“猩猩来到楼七室门前站定……猩猩装作没有听见,溜走了”这一部分,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这一题实际是上一题的进一步具体化。楼七室的对联:“两个天窗──出气,一扇风门──伸头”,横额“乐在其中”,最能体现革命者乐观、诙谐的情趣,意在挑剔的猩猩看了以后,可能已意识到某些不同寻常的意义,但他抓不住把柄,只能无可奈何地溜走。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互相交流启发,教师适当点拨,然后可以分角色读读这个部分。 5.《名碑荟萃》 本文以西安碑林收藏的石刻为例,介绍了我国书法艺术史上几位有代表性的书法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反映了我国书法艺术的辉煌成就。 第一题,按照课文叙述顺序,写出课文介绍的几位书法家的名字。 课文依次介绍的书法家是: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第二题,这几位书法家的书法各有什么特点?从课文中画出最能表现每个人书法艺术特点的一两个词语。 课文中介绍王羲之的书体“潇洒清秀”;欧阳询的字“骨气劲峭,法度严整”;颜真卿“用笔匀而藏锋,内刚劲而外温润,字的屈折处圆而有力”;柳公权的字“骨力遒劲,结构严谨”。 在学生画出这些词语之后,教师最好出示这几位书法家的书法作品,让学生观摩欣赏,以具体领会从课文中画出的这些词语。以下所附是西安碑林中收藏的唐朝怀仁和尚集王羲之的字而成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欧阳询《皇甫诞碑》、颜真卿《颜勤礼碑》和柳公权《玄秘塔碑》,供教师选用。 僧怀仁集王羲之字《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局部) 欧阳询《皇甫诞碑》(局部)颜真卿《颜勤礼碑》(局部)柳公权《玄秘塔碑》(局部)第三题,模拟担任碑林解说员,联系自己临帖习字的实际,介绍一位书法家的书法作品。 学生学写毛笔字,临的字帖主要有颜体、欧体、柳体,可让学生联系自己习字的实际感受,谈谈某一种书体的特点。 6.《琥珀》 琥珀是古代松树脂的化石。本文通过合理的想象,具体描写了一块琥珀的形成过程。 第一题,课文中写的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把最能说明这块琥珀特点的一两个句子画下来。 课文的最后一段讲了这块琥珀的特点。最能说明这块琥珀特点的句子是:“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第二题,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说作者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的。 琥珀的形成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老松树滴下的松脂包住了苍蝇和蜘蛛,松脂继续滴下来,盖住了原来的,积成了一个松脂球;二是海水淹没了森林,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经过几千年的时间,松脂球变成了化石。课文详细写了前一个阶段,对松脂球变成化石写得很简单,学生容易忽略。在检查交流时,教师要留意这一点,必要时加以提醒。 第三题,具体体会作者这样想象琥珀的形成的依据。 题目中,列举了作者的想象中包含的五个内容。这些想象,都是有依据的,是很合理的。 (1)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由松脂变成松脂球,再由松脂球变成化石,需要这么长时间。 (2)一个夏天,太阳暖暖地照着。必须是夏天,天气很热,老松树才能渗出松脂。 (3)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这块琥珀是一个渔民的儿子在海滩上发现的,这是想象海水渐渐逼近森林,最后淹没了森林的依据。 (4)树林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如果没有高大的松树,也就不会有松脂了。 (5)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松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这样想象的依据,就是那块琥珀的特点。如果不是刚好这么巧,那两个小东西就不会“仍旧好好地躺”在“透明的琥珀里”了。 7.《智慧之花》 本文讲了两个少年儿童的故事,赞扬了她们的机智勇敢。 第一题,了解课文讲了哪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维吾尔族小姑娘玛丽亚,她运用学过的关于电的基本知识,在自我保护的前提下救了五个触电的男同学。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东北的小姑娘江雪,她巧妙地向工商管理所商检科举报了卖变质冰棍儿的人,这是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同伴不受伤害。这两个故事都体现了少年儿童要学会自我保护、学会生存的思想。 第二题,从两个故事中选择一个进行缩写,字数不超过150字。 进行缩写,要注意三点:一是要抓住故事主要内容,把事情讲清楚;二是语句要通顺、连贯;三是不超过规定的字数。学生缩写之前,教师应从这几个方面明确要求。学生缩写以后,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检查评价,并联系学生的练笔实际酌情指导。 第三题,写一写读了这两个故事想到了什么。 这可以作为一次习作来安排。根据题目的提示,学生可以从两个角度自己选定习作内容,一是写读了这两个故事的感想;二是写自己知道的其他自我保护或救助别人的故事。前者侧重于写“感”,是练习写读后感;后者侧重于写人写事,是练习写记实作文。 在学生按照提示完成习作以后,教师要做好讲评,通过师生互评互议,使学生在写读后感和写记实作文方面都有所启发和收获。 8.《看做玩具小台灯》 这篇阅读材料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做玩具小台灯的说明书,二是两个同学看说明书做成的小台灯。 第一题,两个同学做的台灯,哪一个做对了,哪一个做错了? 这一题比较容易,根据对台灯的了解就可以判断,图二的小台灯做对了,图一的小台灯做错了。 第二题,对照做法说明看一看,做错的那位同学是哪一步没有做对?在说明中把他没有做对的那一步画下来。 图一的小台灯,做错的地方是把灯泡装在灯罩的外面了。他没有做对的是说明中的第三步。学生应该画下来的是:(3)把铅丝的另一头插入乒乓球的小洞里。把洞的两边粘牢。铅丝的头上用红橡皮泥做一个小灯泡。 第三题,那位同学做错了,和说明写得不够清楚也有关系。你能把那部分的文字说明修改得更加清楚、明白吗? 对于见过台灯的人,说明书中对做法第三步的说明已经比较清楚了,是不会出现把灯泡装在灯罩外面的错误的。但是对于没有见过台灯的人,这里的说明就还有些不够严密。“把铅丝的另一头插入乒乓球的小洞里”,究竟是从乒乓球的外面插入小洞,还是从乒乓球的里面插入小洞?那位把灯泡装在灯罩外面的同学,正是在这里出现了错误。我们把这句话改成“把铅丝的另一头从乒乓球的外面插入小孔里”,就更加清楚明白了。 9.给外地亲友写封信 这次习作是让学生给远方的亲戚或小伙伴写封信,介绍自己面临小学毕业的一些情况和想法。 这不是虚拟情境的写信练习,而是一次真实的通信活动。这样真实的通信,写的是自己最想告诉对方的话,而且还要寄出去,非常有利于对怎样写信和怎样写信封进行较全面的复习。教师在检查评议时,要注意学生写的信格式是否正确,信中说话的口气是否符合自己的身份,还要注意信封上的地址、邮政编码等写得对不对,并针对发现的问题加以具体指导。 《古诗词背诵》整体教学设计 第一板块 一、充分自学 1.根据拼音和工具书,读熟10首古诗词。 2.根据注释和其他工具书,大致了解10首古诗词的意思。 3.背诵古诗词。 二、交流展示 1.同桌或小组展示背诵成果,可用比赛的方式,也可用考试的方式(比如:看图吟相应的诗词)。 2.全班交流10首古诗词的大意。 教师相机检查学生对下面句子或词的理解: ①“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什么意思?“豆”喻谁?“萁”喻谁? ②“鸟鸣涧”是什么意思?诗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③“一片冰心在玉壶”是什么意思?“冰心”“玉壶”象征着什么?“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时时舞”“恰恰啼”是怎样的景象? ⑤“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是说石灰,实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⑥《竹石》中赞美的是竹子,哪句话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 ⑦“白日”“青春”“妻子”各是什么意思?哪些词与现代意思不同?带有“白日”的诗还有哪首? ⑧《已亥杂诗》中表达作者愿望的诗句是哪句?表达了什么愿望? ⑨”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什么意思?你能举出与这句诗意思相反的诗句吗? ⑩《卜算子》一词中,“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还能背诵一首《卜算子》吗? 三、讲述关于10首古诗词的逸闻或故事。 如:曹植的故事,于谦的故事,郑燮的故事等。 四、有机联系,拓展读《江畔独步寻花(黄狮塔前江水东)》《春望》 第二板块 一、根据10首古诗词进行超联想,分类复习古诗词 送别诗── 《芙蓉楼送辛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联想到: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王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白居易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李白 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高适 …… 咏物言志诗── 《石灰吟》《竹石》 联想到: 咏鹅(鹅鹅鹅)骆宾王 风(解落三秋叶)李峤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贺知章 蜂(不论平地与山尖)罗隐 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王冕 写景诗── 《鸟鸣涧》《江畔独步寻花》 联想到: 江南(江南可采莲)汉乐府 敕勒歌(敕勒川)北朝民歌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王之涣 春晓(春眠不觉晓)孟浩然 鹿柴(空山不见人)王维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李白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 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杜甫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李白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杜甫 绝句(迟日江山丽)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江水东)杜甫 江雪(千山鸟飞绝)柳宗元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张志和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刘禹锡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刘禹锡 忆江南(江南好)白居易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杜牧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 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王安石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苏轼 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苏轼 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杨万里 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叶绍翁 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翁卷 二、以作者为生发点,复习积累的有关作者的诗词。 如:王维、王昌龄、杜甫、郑燮、苏轼等。 《综合复习》整体教学设计 第一板块 一、充分自读自悟,完成文后练习。 1.学生自主阅读前8篇文章,尝试完成文后练习题。 2.同桌或小组逐篇交流讨论。 二、全班交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逐课交流自学成果,小组提出学习中的难点。 2.根据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与教学的重点,相机加强指导和习练。 例如: (1)关于查字典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A 根据《养花》一课总结方法:不仅要查字典,还要联系上下文选择多义字在词中的合适义项。 B从其他文章中选出几个词语,学生试着来理解。 《生活是多么广阔》──芬芳 《中华第一龙》──游弋 《狱中联欢》──高歌曼舞 《名碑荟萃》──荟萃、博采众长、劲峭、刚劲 (2)关于“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一说” 除了结合《琥珀》一文练习,还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养花》《名碑荟萃》《狱中联欢》的主要内容或其他教师为学生提供的短文。 第二板块 一、随文练笔和习作的评价 1.《生活是多么广阔》仿写 评价着眼于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及句式的积累和运用(去……去……) 2.《名碑荟萃》的关于介绍书法家作品的解说词 评价重点:一是介绍清楚书法家及其作品的特点;二是从解说的角度,考虑是否能吸引别人,也就是表达方式要灵动,要有听众和观众感。 3.《智慧之花》的缩写及读后感 缩写的练习要抓住主干,重点稍稍多用点笔墨。读后感可结合四组作文的讲评,再引导学生自评自改。4.《看说明书做玩具小台灯》的片段修改 片段修改只要写明白就可,用词要准确,力戒语言啰嗦。 5.给外地亲友写封信 写信一是注意信的格式,二是主要内容──最近的情况和暑假的打算,三是要有强烈的对象感,对什么人说什么话。 当然,也可以根据本班实际,创设情境,多为学生提供写信与人交流想法和思想的机会。 二、鼓励学生制作自己的小学毕业优秀文集,可以按文体分类,可以按年级分类,然后交流阅读,对作文进行一个总体的回顾和复习。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PAGE 50
/
本文档为【人教版课标本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