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日本物流业发展历程及对中国的启示

2021-07-20 1页 doc 19KB 15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跃权

中学教师

举报
日本物流业发展历程及对中国的启示日本物流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目录引言1日本物流的发展历程1物流概念的引进的和形成阶段1物流近代化阶段2物流合理化阶段2物流现代化阶段2日本物流业的发展现状3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4日本物流的发展对我国物流业的建议5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物流这门新兴科学在近些年内发展迅速,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对物流的研究,以期能够给整个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带来更大的益处。在日本,“物流”是2O世纪5O年代后期从美国引进的流通经济新概念。但是到了70年代,日本已经成为世界上物流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到现在日本物流业已近完全形成了机械化、电子化...
日本物流业发展历程及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物流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目录引言1日本物流的发展历程1物流概念的引进的和形成阶段1物流近代化阶段2物流合理化阶段2物流现代化阶段2日本物流业的发展现状3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4日本物流的发展对我国物流业的建议5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物流这门新兴科学在近些年内发展迅速,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对物流的研究,以期能够给整个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带来更大的益处。在日本,“物流”是2O世纪5O年代后期从美国引进的流通经济新概念。但是到了70年代,日本已经成为世界上物流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到现在日本物流业已近完全形成了机械化、电子化、自动化。发达的“物流”,是日本战后迅速堀起的重要因素。国外有学者称,在2l世纪,谁掌握了物流(或配送),谁就掌握了市场。日本建设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以及推进设施现代化与流程合理化的经验,对发展我国物流也具有借鉴意义。日本物流的发展历程日本的物流观念虽然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从美国引入,但是发展迅速,并且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管理经验和方法。(一)、物流概念的引进和形成阶段(1956——1964)l956年日本流通技术考察团考察美国开始引入物流观念,1958年6月日本组织了流通技术国内考察团对日本国内的物流状况进行了调查,这大大推动了日本物流的研究。在1961~1963年上半年,日本将物流活动和管理称为PD,即PhysicalDistribution的缩写。到1963年下半年“物的流通”一词开始登场,《输送展望》杂志在l964年6月号中刊登了日通综台研究所所长金谷璋的“物的流通的新动向”演讲稿,正式运用“物的流通”概念来取代原来直接从英语中引用过来的PD。在物流概念导人日本的过程中,1964年日本通产省为降低产业总体成本,开始推动除生产销售之外的第三种成本及搬运、保管、包装等物流成本的削减。产业构造流通部也设立专业的流通委员会。物流已被认为是一种综合行为,即“各种活动的综合体”,也就是说,物流既被理解为商品从生产到消费的流通过程,又被认为是流通过程各种活动中物理商品的取扳活动。因此,“物的流通”一词包含了“运输、配送”“装卸”“保管”“在库管理”“包装”“流通加工”和“信息传递”等各种活动。(二)、物流近代化阶段(1965——1973)1965年到1973年间是日本大量物流设施建设、构筑的时代,但是同时也是日本经济高度成长、大量生产、大量销售的时代。1965年1月在日本政府《中期五年经济》中强调要实现物流现代化,日本政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高速道路网、港湾设施、流通聚集地等各种基础建设。与此同时,各厂商也开始高度重视物流,并积极投资物流体系的建设。首先是随着物流概念的传播和形成,各企业都建立了相应的专业部门,积极推进物流基础建设。这种基础建设的目的在于构筑与大量生产、销售相适应的大量物流设施。主要是随经营规模的扩大增设物流中心,或确保大量输送手段等充实物流硬件的举措。另一方面,如果说前一时期日本的物流可以用“人工装卸”来形容物流低级化的话,那么进入近代化的大量生产、大量销售时代,为了解决仓库不足,出入库时间长、货车运输欠缺、大量生产的产品无法顺利流向市场等问题,开始广泛推广货台、叉车等装卸机械化,导人自动仓库,灵活运用货台和集装箱,开发单位货物装卸系统等等。同时,物流中心、中央物流中心等各种物流系统也不断增加。此外,这一时期的日本也在积极推行物流联网系统,开发VSP、配车系统等物流软件。在这期间,日本建立了许多流通中心、配送中心、物流中心和物流子公司,实行了物流系统化。开展了物流教育、物流咨询工作。为了加强物流理论研究和推动提高物流管理水平,于1970年,在日本同时成立了两个最大的物流学术团体,即,“日本物流管理会”和“日本物的流通协会”。开展了一些全国和国际性的物流学术活动,这一时期是日本物流建设的大发展时期,而这一阶段的发展直到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的爆发才告一段落。(三)、物流合理化阶段(1974——1984)1974到198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日本迎来了减量经营的时代,经营成本的降低成为经营战略的重要课题。从而要求物流能有所改变,所以说这一时期是物流合理化的时代。这个阶段,日本经济发展已达到了成熟期,可以说它进入了以消费(生活)为主的时代。从整个社会来看,开始注意环境间题,特别提出了节省资源和能源的问题。在物流方面,开发了一些新的服务项目,重点是为了方便居民生活。如开展城市之间和市内送货业务,路线配送、集中配送、送货到户等,大大提高了物流服务水平,而且物流工作己渗透到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在这期间,于1983年,日本第三个大的物流学术团体——“日本物流学会”诞生了,它主要是由日本一些大学和科研所的教授、学者、专家们组成,侧重于研究物流理论方面。同时,在东京先后召开了“第二次国际物流会议”(1979年)和“仓库自动化国际会议”(1981年),开展了国际间物流学术活动。这一阶段担当物流合理化作用的物流专业部门开始登上了企业管理的舞台,从而真正从系统整体的观点来开展降低物流成本运动。此外,这一时期物流子公司的建立也开始兴起。在实践上这一时期对应于理论发展,开始广范围地设立合理化小组,实行物流活动中的质量管理。在推进物流合理化的过程中,日本全国范围内的物流联网也在蓬勃发展。互联网物流也在蓬勃发展,其宗旨在于加速订货、发货等业务的迅速化,以及削减物流人员,减少劳动力成本,特别是以大型量贩店为中心的网上订、发货系统的建立在这一时期最为活跃,这是物流合理化在技术上的反应在物流管理政策上,1977年日本运输省流通对策部公布了“物流成本算定统一基准”,这一政策对于推进企业物流管理有着深远的影响。由于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这一时期的物流管理得到了飞跃的发展,也使日本迅速成为物流管理的先进国(四)、物流现代化阶段(1985——至今)这个阶段,日本无论从整个经济发展和物流活动来说,都已进入了国际化时代。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的生产经营发生了重大变革,消费需求差异化更加明显。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使得以前那种大量生产、大量销售的生产经营体系出现了问题。而随之而来的产品的个性化、多品种和小批量成为新时期的生产经营主流,这使得市场的不透明度增加。其结果是使得整个物流流通体系的物流管理发生变化,即集约化物流向多频度、少量化、短时化方向发展。在销售竞争不断加剧的状况中物流服务作为竞争的重要手段在日本得到了高度重视。这表现在80年代后期日本积极倡导高附加价值物流、Just-in-time物流等方面。但是,随着物流服务竞争多样化,物流成本的高昂成为这一时期的特征,在日本有把这一时期称为“物流不景气”时代的说法,即由于经营战略的要求使物流成本上升出现赤字。因而,如何克服物流成本上升、提高物流效率是90年代日本物流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1996年,日本政府制定了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物流施策大纲》这大纲是根据日本政府决定的“经济构造的变革和创造规划”中有关“物流改革在经济构造中是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2004年,为止既要达到物流成本的效率化,又要实现不亚于国际水准的物流服务,为此各相关机关要联合起来共同推进物流政策和措施的制定”这一指示而制定的。这个大纲是日本物流现代化、纵深化发展的指针,对于日本物流管理的发展具有历史意义。该大纲提出到2001年物流发展的3项基本目标:第一,亚太地区便利性且充满竞争力的物流服务;第二,实现对产业竞争不构成阻碍的物流成本;第三,减轻环境负荷。同时该大纲指出今后日本物流进一步发展、强化的方向是:(1)信息化的推进(2)物流技术的开发(3)物流人才的培育(4)新物流服务的开展(5)国际化的对应(6)包装机械化、在库管理数码化的推进(7)整体系统化的加强(8)社会资本的充实(9)规格化、标准化的推进(10)共同化、协作化的推进。日本物流业发展现状(一)、.物流效率持续改善总体水平高。据统计,日本物流成本与GDP的比率一直处于下降态势,目前平均约为7%左右,大大低于发展中国家20%~30%和我国的18%的水平,也低于美国的8%,且该比率的下降趋势仍在持续。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日本物流企业管理、仓储和运输三大机能的物流费用成本比率长期保持在较低水平。(二)、.第三方物流发达。日本企业普遍专注于价值链中的核心环节,积极推进企业内部物流活动的社会化,仓储、运输和配送等环节已成为日本物流的外包重点,物流外包促进了第三方物流迅速增长,并成为日本物流市场发展的一个新兴领域。(三)、.物流组织模式向供应链物流演进。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企业实施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组织改进,即利用信息技术全面规划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供应链全过程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这种改进突破了单一企业的局限。(四)、.物流基地和配送中心大发展。物流基地和配送中心、物流园区等是现代物流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性特征。早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开始规划发展和政策扶持物流园区。日本根据经济特性将全国分为八大物流区域,在各区域建设和整顿物流设施形成物流园区,区域间通过干线运输(高铁、高速和近海运输)形成跨地区的物流系统。三、中国物流发展现状由上图可知,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例总体上呈缓慢下降趋势。2012年我国物流总费用占GDP比为18%,较2004年的18.80%仅下降了0.8个百分点,体现了我国近年来物流效率逐渐提高,但提高速度缓慢。一般而言,发达国家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约为10%。相比之下我国物流成本过高,在微观上降低了生产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在宏观上则影响了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据统计,在2003年,我国社会物流总值达到29.5万亿元,同比增长27%,明显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而其中工业品物流总值为24,9万亿元,同比增长26.8%;农产品物流总值为1.1万亿元,同比增长2.5%。进口货物总值为3.4万亿元,同比增长40%;再生资源物流总值为278亿元同比增长18.3%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比例下降,但是比重任然偏高。2004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到38.4万亿元,同比增长近40%,物流业呈快速发展的趋势。经济运行中物流含量偏低,以及物流管理水平低,使得我国物流业难以与国际物流水平看齐。据统计,目前我国一般工业品,从出厂经装卸、储存、运输等各个物流环节,最终到消费者手里的流通费用,约占商品价格的50%,这些环节费用的消耗以及大量存在的库存成为制约我国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物流的总体实力与日本物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物流落后不仅仅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已近成为许多跨国公司不制造业转移到中国的制约因素。事实上许多跨国公司把制造基地建在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是看中了我国低廉的成本优势。但我国的物流成本已近阻碍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四、日本物流的发展对我国物流业的建议日本的物流业是在经济社会急剧变化,大生产、大流通和消费时代到来之后应运而生的,也是随着现代科技和市场的发展、市场机制的完善,制造商跟客户的要求不断变化而发展起来的。就目前中国的状况而言,由于经济增长的石头强劲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正处于发展现代物流的“黄金时期”,贴别是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省份,发展物流业是大有可为的。日本物流业的发展,得益于政府的大力倡导和宏观政策的正确引导,得力于政府、企业和学界的共同配合和协助前进,以来去基础设施条件的改观和技术改进,是一项倾注全民族心血和各方关注的大工程。我们应该很好的研究日本发展现代物流的发展模式和互动关系,在不断探索实践的基础上,走出一条中国式的发展现代物流之路。据相关数据测算,2008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可达88.82万亿元,同比增长18.1%,增幅同比下降8.1%;物流业增加值完成约1.94万亿元,同比增长14.6%,增幅同比下降5.7%;社会物流总费用约为5.21万亿元,同比增长14.7%,增幅同比下降3.5%。而日本的这一比率在2002年就已降至10.5%。另据专家测算,我国物流成本每降低1%,就可以新增1300亿元左右的社会经济效益。所以从日本物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看中国现代物流产业,在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动作、规范市场、配套环境”的发展方针基础上,还应利用各地的区域优势和经济基础,加强物流园区规划和区域物流网络专项规划,合理布局,统一调配资源,抓实国内巨大的物流市场,拓展国际物流市场。(一)、制定符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物流发展战略。与日本相比,我国物流业发展的条件和环境有很大不同: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东中西部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多种生产方式并存,现代物流理念不够普及,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程度偏低;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物流发展不平衡,既有先进的理念、方法和技术,也存在许多薄弱环节;总体上来说,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第二产业依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劳动力资源相对充裕,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体制、政策、市场环境需要进一步完善。伴随着我国《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出台,我们有条件,也有能力实现物流业跨越式发展,但一定要制定符合本国经济发展需要的物流发展战略,走符合本国特色的物流发展道路。(二)、设置物流专项扶持资金,促进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基础设施建设,为适应流通经济的发展,政府要加大对物流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并以较优惠的条件吸引物流地产商开发建设标准库房和厂房。将运营场地和设施租赁给物流企业经营,尽早形成标志性的现代物流综合平台。(三)、建立畅通的政府部门间的协调机制。现代物流的管理涉及发改、经贸、财税、工商、铁路、交通、民航、海关、质检、信息等多个部门,现代物流的运作横跨不同的行业和地区,与多个政府部门和地区有关,发展现代物流必须加强统一领导,建议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形成综合协调推进机制。(四)、整合现代物流资源,做大做强重点物流企业。鼓励地方骨干物流企业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加强合作,共谋发展,壮大企业规模与实力。对分散在各部门的运输、仓储、信息平台以及专业市场等物流资源进行跨行业、跨地区整合;加快骨干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改造,积极引进先进物流技术设备,推广应用国际上成熟的物流技术和服务标准,广泛采用标准化、系列化、规范化的运输、仓储、装卸、包装机具设施和射频标签(RFID)、电子数据交换(EDI)等技术,提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打造一批形象化、卡通式的现代物流品牌;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引导工商企业打破“自成体系”、“自我服务”的传统观念,强化主业竞争力,将采购、仓储、包装、流通加工和运输配送等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培育物流供应市场,创造社会化的物流服务环境。(五)、积极推进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广泛推行物流信息化标准,为构建公共信息平台打好基础,防止形成“信息孤岛”。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引导物流企业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立以信息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交换为主要内容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全面提高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六)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利用行业协会积极宣传现代物流理念,推动物流理论研究和经验交流,推动物流规划的落实;推进物流行业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用信息化推动物流现代化);向政府反映行业的意见和要求,提出政策建议,积极开展共性化和个性化服务等。(七)、加大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特别是物流企业发展中急需的物流服务、物流管理、客户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人才的培养。支持高等院校扩大物流专业招生规模,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设物流专业,引导物流企业、行业组织与职业教育机构紧密结合,采取委托培养、订单培养等方式,积极培养高素质的专业物流人才。(八)、加强标准体系及行业统计指标体系建设。标准体系方面,虽然我国制定了如《物流术语》、《商品条码》等国家标准,但在推广力度、标准化程度和范围上赶不上物流业发展的需要,所以应尽快加强建设;物流行业统计指标体系方面,由于没有建立相应的统计指标体系,难以对物流业的全貌及发展态势做出准确的判断。建议有关部门加紧研究,统筹协调建立一套比较科学系统的物流业统计指标体系。参考文献[1]李敏,高淑娴.国内外现代物流管理比较研究及其启示[J].物流技术(装备版)[2]郑庆寰.美、日物流业现代化发展浅析[J].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第2期[3]李煜.日本的物流企业对我国的启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09期[4]児玉骏,郑可人.日本企业的全球化物流战略[J].中国流通经济,2008,06期[5]李炜巍.日本企业物流的战略整合[J].湖北社会科学,2003,11期[6]吴润涛.日本物流管理现代化的发展概况——赴日学术考察报告[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86,第12期[7]田亦夫.日本物流业及其启示[J].上海商业,2001,08期[8]刘北辰.日本物流业一瞥[J].中国储运,2000,04期[9]张远昌,高建全.中国物流业应向日本学习些什么——访广州物流协会日资企业专业委员会筹备人后藤大辉[J].物流与供应链,2011,第1期[10]宋庆波.日本企业物流系统构建的战略举措与启示[J].中国市场,2008,第2期.[11]郑小鹏.日本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及政策[J].交通与运输,2008,05期[12]肖康元.日本的物流概念变化浅析[J].商场现代化,2004,07期
/
本文档为【日本物流业发展历程及对中国的启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