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宁波市绿色建筑评价实施细则 2017甬DX-17

2018-08-06 30页 pdf 7MB 211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lenvis1984

暂无简介

举报
宁波市绿色建筑评价实施细则 2017甬DX-17宁波市工程建设地方细则2017甬DX-17宁波市绿色建筑评价实施细则ImplementationrulesforgreenbuildingevaluationinNingbo2017-12-18发布2018-01-01实施宁波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宁波市工程建设地方细则宁波市绿色建筑评价实施细则ImplementationrulesforgreenbuildingevaluationinNingbo2017甬DX-17主编单位:宁波华聪建筑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宁波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参编单位:宁波建园建筑技术咨询有限公司宁...
宁波市绿色建筑评价实施细则 2017甬DX-17
宁波市工程建设地方细则2017甬DX-17宁波市绿色建筑评价实施细则ImplementationrulesforgreenbuildingevaluationinNingbo2017-12-18发布2018-01-01实施宁波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宁波市工程建设地方细则宁波市绿色建筑评价实施细则ImplementationrulesforgreenbuildingevaluationinNingbo2017甬DX-17主编单位:宁波华聪建筑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宁波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参编单位:宁波建园建筑技术咨询有限公司宁波市房屋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参加单位:浙江大学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宁波轨道交通绿城置地有限公司批准部门:宁波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实施日期:2018年01月01日宁波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文件甬建发〔2017〕197号各区县(市)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各房产建设、设计、节能评估、审图、施工、监理、质监等单位:为科学引导和管理我市绿色建筑的评价和标识工作,根据《浙江省绿色建筑条例》相关规定,结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14、《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33/1092-2016、《宁波市绿色建筑设计实施细则》2016甬SS-01等标准细则,在总结我市绿色建筑实践经验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由宁波华聪建筑节能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主编的《宁波市绿色建筑评价实施细则》已通过专家评审,现批准发布,编号为2017甬DX-17,自2018年1月1日起执行,相关文本可在宁波市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网(http://www.nbjzjn.com/)下载;原《宁波市绿色建筑评价实施细则》(试行)2014甬SS-01同时废止。本实施细则由宁波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编制单位负责技术内容的具体解释。宁波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2017年12月18日i前言为了落实《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波市绿色建筑行动实施的通知》(甬政办发〔2014〕165号)文件精神,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和《浙江省绿色建筑条例》等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编制组参考现行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和现行地方相关标准《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33/1092、《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3/101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3/1016、《民用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核算标准》DB33/1105、《居住建筑风环境和热环境设计标准》DB33/1111及《宁波市绿色建筑设计实施细则》2016甬SS-01等,充分总结宁波地区绿色建筑方面的实践经验与研究成果,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及兄弟省市相关标准,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完成了本实施细则的修订工作。本实施细则共分11个章节和2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和定义,基本规定,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施工管理,运营管理,提高与创新等。本实施细则由宁波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由主编单位负责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执行过程中如有需要修订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或有关寄送至宁波华聪建筑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地址:宁波市江东北路435号和丰创意广场E座705室,邮编:315040),以便修订时参考。本实施细则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参加单位及主要起草人、审查人:主编单位:宁波华聪建筑节能科技有限公司ii宁波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参编单位:宁波建园建筑技术咨询有限公司宁波市房屋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参加单位:浙江大学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宁波轨道交通绿城置地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胡莹坚尹金戈马林海桑方圆王云海高杰李志磊胡小兵高家绪郑晓张伟杜平胡迪吴驰宇张新跃陈松立周建伟杨捷陈海强应佳主要审查人:毛艳辉杨扬陈纪文程建华张聚伟周航姚华归律潘军校i目次1总则............................................................................................12术语和定义................................................................................23基本规定....................................................................................43.1基本要求...............................................................................43.2绿色建筑评价与星级划分....................................................44节地与室外环境........................................................................64.1控制项..................................................................................64.2评分项..................................................................................6Ⅰ土地利用(34分).......................................................6Ⅱ室外环境(18分).......................................................8Ⅲ交通设施与公共服务(24分).....................................9Ⅳ场地设计与场地生态(24分)...................................105节能与能源利用......................................................................125.1控制项................................................................................125.2评分项................................................................................12Ⅰ建筑与围护结构(22分)..........................................12Ⅱ供暖、通风与空调(37分)......................................13Ⅲ照明与电气(21分)..................................................15Ⅳ能量综合利用(20分)..............................................166节水与水资源利用..................................................................186.1控制项................................................................................186.2评分项................................................................................18Ⅰ节水系统(35分).....................................................18Ⅱ节水器具与设备(35分)..........................................19Ⅲ非传统水源利用(30分)..........................................207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237.1控制项................................................................................237.2评分项................................................................................23Ⅰ节材设计(40分).....................................................23Ⅱ材料选用(60分).....................................................248室内环境质量..........................................................................278.1控制项................................................................................278.2评分项................................................................................27iiⅠ室内声环境(22分)..................................................27Ⅱ室内光环境与视野(25分)......................................28Ⅲ室内热湿环境(23分)..............................................29Ⅳ室内空气质量(30分)..............................................309施工管理..................................................................................329.1控制项................................................................................329.2评分项................................................................................32Ⅰ环境保护(20分).....................................................32Ⅱ资源节约(42分).....................................................33Ⅲ过程管理(38分).....................................................3510运营管理..................................................................................3710.1控制项..............................................................................3710.2评分项..............................................................................37Ⅰ#管理#(30分).....................................................37Ⅱ技术管理(42分).....................................................38Ⅲ环境管理(28分).....................................................3911提高与创新..............................................................................4111.1一般规定...........................................................................4111.2加分项...............................................................................41Ⅰ性能提高.....................................................................41Ⅱ创新.............................................................................43附录A绿色建筑评价原则举例....................................................44附录B本实施细则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主要异同说明......................................................................................44本实施细则用词说明......................................................................59引用标准名录..................................................................................60附:条文说明..................................................................................6311总则1.0.1为贯彻国家和宁波市技术经济政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规范宁波市绿色建筑的评价,推进可持续发展,制定本实施细则。1.0.2本实施细则适用于宁波市绿色建筑的评价。1.0.3绿色建筑评价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宁波市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及文化等特点,对建筑全寿命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等性能进行综合评价。1.0.4绿色建筑的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浙江省及宁波市现行有关标准及细则的规定。22术语和定义2.0.1绿色建筑greenbuilding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2.0.2典型气象年typicalmeteorologicalyear典型气象年是指以近10年的月平均值为依据,从近10年的资料中选取一年各月接近10年的平均值。2.0.3热岛强度heatislandintensity由于热量聚集而造成的城市气温高于四周郊区气温的现象,称为城市热岛效应。热岛强度是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象测点温度的差值,为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2.0.4可再生能源renewableenergy从自然界获取的、可以再生的非化石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和空气能等。2.0.5非传统水源nontraditionalwatersource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2.0.6再生水reclaimedwater污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水质标准、满足一定使用要求的非饮用水。2.0.7可再利用材料reusedmaterial在不改变所回收物质形态的前提下进行材料的直接再利用,或经过再组合、再修复后再利用的材料。2.0.8可再循环材料recyclablematerial对无法进行再利用的材料通过改变物质形态,生成另一种材料,实现多次循环利用的材料。2.0.9采光系数daylightfactor3在室内给定平面上的一点,由直按或间接地接收来自假定和已知天空亮度分布的天空漫射光而产生的照度与同一时刻该天空半球在室外无遮挡水平面上产生的天空漫射光照度之比。2.0.10综合径流系数overallrunoffcoefficient综合径流系数是规定区域内的径流雨水量与降雨量的比值。2.0.11流量径流系数dischargerunoffcoefficient形成高峰流量的历时内产生的径流量与降雨量之比。2.0.12雨量径流系数volumetricrunoffcoefficient设定时间内降雨产生的径流总量与总雨量之比。2.0.13年径流总量控制率annualrunoffvolumecaptureratio雨水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入渗、滞蓄、调蓄和收集回用,场地内累计一年得到控制的雨水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2.0.14新型建筑工业化newstylebuildingindustrialization新型建筑工业化是以构件预制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为生产模式,以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化、施工机械化为特征,能够整合设计、生产、施工等整个产业链,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建筑生产方式。2.0.15绿色施工greenconstruction绿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2.0.16绿色物业管理greenpropertymanagement绿色物业管理是指在保证物业服务质量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技术改造和行为引导,有效降低各类物业运行能耗,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致力于构建节能低碳生活社区的物业管理活动。43基本规定3.1基本要求3.1.1绿色建筑的评价应以单栋建筑或建筑群为评价对象。评价单栋建筑时,凡涉及系统性、整体性的指标,应基于该栋建筑所属工程项目的总体进行评价。3.1.2绿色建筑的评价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设计评价应在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通过后进行,运行评价应在建筑通过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一年后进行。3.1.3申请评价方应进行建筑全寿命期技术和经济分析,合理确定建筑规模,选用适当的建筑技术、设备和材料,对规划、设计、施工、运行阶段进行全过程控制,并提交相应分析、测试和相关文件。3.1.4评价机构应按本标准的有关要求,对申请评价方提交的报告、文件进行审查,出具评价报告,确定等级。对申请运行评价的建筑,尚应进行现场考察。3.2绿色建筑评价与星级划分3.2.1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施工管理、运营管理7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均包括控制项和评分项。评价指标体系还统一设置加分项。3.2.2设计评价时,不对施工管理和运营管理2类指标进行评价,但可预评相关条文。运行评价应包括7类指标。3.2.3控制项的评定结果为满足或不满足;评分项和加分项的评定结果为分值。3.2.4绿色建筑评价应按总得分确定等级。3.2.5评价指标体系7类指标的总分均为100分。7类指标各自的评分项得分Q1、Q2、Q3、Q4、Q5、Q6、Q7按参评建筑该类指标的评分项实际得分值除以适用于该建筑的评分项总分值再乘以100分计算。53.2.6加分项的附加得分Q8按本标准第11章的有关规定确定。3.2.7绿色建筑评价的总得分按下式进行计算,其中评价指标体系7类指标评分项的权重w1~w7按表3.2.7取值。ΣQ=w1Q1+w2Q2+w3Q3+w4Q4+w5Q5+w6Q6+w7Q7+Q8(3.2.7)表3.2.7绿色建筑各类评价指标的权重节地与室外环境w1节能与能源利用w2节水与水资源利用w3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w4室内环境质量w5施工管理w6运营管理w7设计评价居住建筑0.210.240.200.170.18————公共建筑0.160.280.180.190.19————运行评价居住建筑0.170.190.160.140.140.100.10公共建筑0.130.230.140.150.150.100.10注:1表中“——”表示施工管理和运营管理两类指标不参与设计评价。2对于同时具有居住和公共功能的单体建筑,各类评价指标权重取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所对应权重的平均值。3.2.8绿色建筑分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3个等级。3个等级的绿色建筑均应满足本标准所有控制项的要求,且每类指标的评分项得分不应小于40分。当绿色建筑总得分分别达到50分、60分、80分时,绿色建筑等级分别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3.2.9对多功能的综合性建筑,应按本标准全部评价条文逐条对适用的区域进行评价,确定各评价条文的得分。3.2.10项目申报设计标识的时间点,以该项目取得施工许可证之日起算,不应大于3年。64节地与室外环境4.1控制项4.1.1项目选址应符合宁波市城乡规划,且应符合各类保护区、文物古迹保护的建设控制要求。4.1.2场地应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无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等危害。4.1.3场地内应无排放超标的污染源。4.1.4建筑规划布局应满足日照标准,且不得降低周边建筑的日照标准。4.2评分项Ⅰ土地利用(34分)4.2.1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评价总分值为19分。对居住建筑,根据其人均居住用地指标按表4.2.1-1的规则评分;对公共建筑,根据其容积率按表4.2.1-2的规则评分。表4.2.1-1居住建筑人均居住用地指标评分规则居住建筑人均居住用地指标A(m2)得分3层及以下4~6层7~12层13~18层19层及以上35<A≤4123<A≤2622<A≤2420<A≤2211<A≤1315A≤35A≤23A≤22A≤20A≤11197表4.2.1-2公共建筑容积率评分规则容积率R得分0.5≤R<0.850.8≤R<1.5101.5≤R<3.515R≥3.5194.2.2场地内合理设置绿化用地,评价总分值为9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居住建筑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住区绿地率:新区建设达到30%,旧区改建达到25%,得2分;2)住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按表4.2.2-1的规则评分,最高得7分。表4.2.2-1住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评分规则住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Ag得分新区建设旧区改建1.0m2≤Ag<1.3m20.7m2≤Ag<0.9m231.3m2≤Ag<1.5m20.9m2≤Ag<1.0m25Ag≥1.5m2Ag≥1.0m272公共建筑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绿地率:按表4.2.2-2的规则评分,最高得7分;表4.2.2-2公共建筑绿地率评分规则绿地率Rg得分30%≤Rg<35%235%≤Rg<40%5Rg≥40%72)绿地向社会公众开放,得2分。4.2.3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评价总分值为6分,按表4.2.3的规则评分。8表4.2.3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评分规则建筑类型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指标得分居住建筑地下建筑面积与地上建筑面积的比率Rr5%≤Rr<15%215%≤Rr<25%4Rr≥25%6公共建筑地下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之比Rp1地下一层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率Rp2Rp1≥0.53Rp1≥0.7且Rp2<70%6Ⅱ室外环境(18分)4.2.4建筑及照明设计避免产生光污染,评价总分值为4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玻璃幕墙可见光反射比不大于0.16,得2分。2室外夜景照明光污染的限制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的规定,得2分。4.2.5场地内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有关规定,评价分值为4分。4.2.6场地内风环境有利于室外行走、活动舒适和建筑的自然通风,评价总分值为6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在冬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建筑物周围人行区风速小于5m/s,且室外风速放大系数小于2,得2分;2)除迎风第一排建筑外,建筑迎风面与背风面表面风压差不大于5Pa,得1分。2过渡季、夏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场地内人活动区不出现涡旋或无风区,得2分;2)50%以上可开启外窗室内外表面的风压差大于0.5Pa,得1分。4.2.7采取措施降低热岛强度,评价总分值为4分,并按下列规则分9别评分并累计:1红线范围内户外活动场地有乔木、构筑物遮荫措施的面积达到10%,得1分;达到20%,得2分。2超过70%的道路路面、建筑屋面的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不小于0.4,得1分。3家用和类似用途空调器的室外机与室外地面的距离高于2.5米,且不占用公共人行道;建筑物内部的通道、出口等公用空间未安装空调室外机,得1分。Ⅲ交通设施与公共服务(24分)4.2.8场地与公共交通设施具有便捷的联系,评价总分值为9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场地出入口到达公共汽车站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或到达轨道交通站的步行距离不超过800m,得3分。2场地出入口步行距离800m范围内设有2条或2条以上线路的公共交通站点(含公共汽车站和轨道交通站),得3分。3有便捷的人行通道联系公共交通站点,得3分。4.2.9场地内人行通道采用无障碍设计,评价分值为3分。4.2.10合理设置停车场所,评价总分值为6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自行车停车设施位置合理、方便出入,且有遮阳防雨措施,或场地出入口到达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的距离不大于300m,得3分。2合理设置机动车停车设施,并采取下列措施中至少2项,得3分:1)采用机械式停车库、地下停车库或停车楼等方式节约集约用地;2)采用错时停车方式向社会开放,提高停车场(库)使用效率;3)合理设计地面停车位,不挤占步行空间及活动场所,居住建筑场地内地面停车率不超过20%。104.2.11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评价总分值为6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居住建筑:满足下列要求中3项,得3分;满足4项及以上,得6分:1)场地出入口到达幼儿园的步行距离不大于300m;2)场地出入口到达小学的步行距离不大于500m;3)场地出入口到达商业服务设施的步行距离不大于500m;4)相关设施集中设置并向周边居民开放;5)场地1000m范围内设有5种及以上的公共服务设施。2公共建筑:满足下列要求中2项,得3分;满足3项及以上,得6分:1)2种及以上的公共建筑集中设置,或公共建筑兼容2种及以上的公共服务功能;2)配套辅助设施设备共同使用、资源共享;3)建筑向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的公共空间;4)室外活动场地错时向周边居民免费开放。Ⅳ场地设计与场地生态(24分)4.2.12结合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保护场地内原有的自然水域、湿地和植被,采取表层土利用等生态补偿措施,评价分值为3分。4.2.13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合理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对大于10hm2的场地进行雨水专项规划设计,评价总分值为9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和水体的面积之和占绿地面积的比例达到30%,得3分。2合理衔接和引导屋面雨水、道路雨水进入地面生态设施,并采取相应的径流污染控制措施,得3分。3硬质铺装地面中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达到50%,得3分。114.2.14合理规划地表与屋面雨水径流,对场地雨水实施外排总量控制,评价总分值为6分。其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55%,得3分;达到75%,得6分。4.2.15合理选择绿化方式,科学配置绿化植物,评价总分值为6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种植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采用乔、灌、草结合的复层绿化,种植区域覆土深度和排水能力满足植物生长需求,得3分。2居住建筑绿地配植乔木不少于3株/100m2,公共建筑采用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等方式,得3分。125节能与能源利用5.1控制项5.1.1建筑设计应符合现行有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强制性条文的规定。5.1.2不应采用电直接加热设备作为供暖空调系统的供暖热源和空气加湿热源。5.1.3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应进行独立分项计量。5.1.4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应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中规定的现行值。5.1.5电气设计应根据建筑特点进行用电负荷、照明数量和质量等与绿色设计相关的计算。5.1.6供配电系统的设计应考虑用电管理、计量及维护的方便,并按国家、地方现行相关标准合理地设置分类能耗监测、用电分项计量系统。5.2评分项Ⅰ建筑与围护结构(22分)5.2.1结合场地自然条件,对建筑的体形、朝向、楼距、窗墙比等进行优化设计,评价分值为6分。5.2.2外窗、玻璃幕墙的可开启部分能使建筑获得良好的通风,评价总分值为6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设玻璃幕墙且不设外窗的建筑,其玻璃幕墙透明部分可开启面积比例达到5%,得4分;达到10%,得6分。2设外窗且不设玻璃幕墙的建筑,外窗可开启面积比例达到30%,得4分;达到35%,得6分。133设玻璃幕墙和外窗的建筑,对其玻璃幕墙透明部分和外窗分别按本条第1款和第2款进行评价,得分取两项得分的平均值。5.2.3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优于国家现行有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评分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比国家现行有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规定的提高幅度达到5%,得5分;达到10%,得10分。2供暖空调全年计算负荷降低幅度达到5%,得5分;达到10%,得10分。Ⅱ供暖、通风与空调(37分)5.2.4供暖空调系统的冷、热源机组能效均优于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规定以及现行有关国家标准能效限定值的要求,评价分值为6分。对电机驱动的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直燃型和蒸汽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单元式空气调节机、风管送风式和屋顶式空调机组,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燃煤、燃油和燃气锅炉,其能效指标比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规定值的提高或降低幅度满足表5.2.4的要求;对房间空气调节器和家用燃气热水炉,其能效等级满足现行有关国家标准的节能评价值要求。表5.2.4冷、热源机组能效指标比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提高或降低幅度机组类型能效指标提高或降低幅度电机驱动的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制冷性能系数(COP)提高6%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直燃型制冷、供热性能系数(COP)提高6%蒸汽型单位制冷量蒸汽耗量降低6%单元式空气调节机、风管送风式和屋顶式空调机组能效比(EER)提高6%14机组类型能效指标提高或降低幅度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制冷综合性能系数(IPLV(C))提高16%燃气、燃油锅炉热效率提高2个百分点5.2.5采取措施降低供暖空调水输配系统与通风空调风输配系统能耗,评价总分值为6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供暖系统热水循环泵耗电输热比满足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要求,得2分。2通风空调系统风道的单位风量耗功率满足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要求,得2分。3空调冷热水系统循环水泵的耗电输冷(热)比比《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的规定值低20%以上,得2分。5.2.6合理选择和优化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评价总分值为10分,根据系统能耗的降低幅度按表5.2.6的规则评分。表5.2.6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能耗降低幅度评分规则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能耗降低幅度De得分5%≤De<10%310%≤De<15%7De≥15%105.2.7采取措施降低过渡季节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能耗,评价总分值为6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在过渡季与冬季供冷工况时,集中空调系统利用冷却塔、地表水等提供空气调节的冷水,得6分。2舒适性空调的全空气系统新风入口、过滤器等按最大总新风比不低于50%设计,人员密集的大空间、需全年供冷的空调区按最大新风比不低于70%设计,排风系统的设计和运行与新风量的变化相适应,得6分。5.2.8采取措施降低部分负荷,评价总分值为9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累计:续表5.2.4151区分房间的朝向,细分供暖、空调区域,对系统进行分区控制,得2分。2合理选配空调冷热源机组台数与容量,制定实施根据负荷变化调节制冷(热)量的控制策略,且空调冷源的部分负荷性能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规定,得3分。3电机功率不小于7.5kW的风机采用变频技术,且采取相应的水力平衡措施,得2分。4一级泵系统中单台水泵功率不小于30kW时采用变频技术,且采取相应的水力平衡措施;或二级泵系统中,二级泵采用变频技术;或采用换热器加热或冷却的二次空调水系统的循环水泵采用变频技术,得2分。Ⅲ照明与电气(21分)5.2.9走廊、楼梯间、门厅、大堂、大空间、地下停车场等场所的照明系统采取分区、定时、感应等节能控制措施,评价分值为3分。5.2.10照明功率密度值达到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中规定的目标值,评价总分值为5分。主要功能房间满足要求,得3分;所有区域均满足要求,得5分。5.2.11电动汽车充电设备配建总数量指标大于《宁波市民用建筑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和充电设备配置与设计技术规定》(试行)2017甬DX-05的有关规定,每提高3%,得1分,评价总分值为3分。5.2.12合理选用电梯和自动扶梯,并采取电梯群控、扶梯自动启停等节能控制措施,评价分值为2分。5.2.13合理选用节能型电气设备,评价总分值为4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三相配电变压器满足现行国家标准《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20052的节能评价值要求,得2分。2水泵、风机等设备,及其他电气装置满足相关现行国家标准的节能评价值要求,得2分。165.2.14供配电系统合理采用分相无功自动补偿或混合无功自动补偿装置,评价分值为2分。5.2.15建筑面积大于20000m2的公共建筑且采用大、中型中央空调系统时,或居住建筑设有集中供冷(热)的大、中型中央空调系统时,设置建筑设备监控系统(BAS),评价分值为2分。Ⅳ能量综合利用(20分)5.2.16排风能量回收系统设计合理并运行可靠,评价分值为3分。5.2.17合理采用蓄冷蓄热系统,评价分值为3分。5.2.18合理利用余热废热解决建筑的蒸汽、供暖或生活热水需求,评价总分值为4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采用集中空调系统,有稳定热水需求的公共建筑,采用冷凝热回收型冷水机组,或采用空调冷却水对生活热水的补水进行预热,回收冷凝热占总空调冷凝热的30%及以上或冷凝热回收量提供生活热水设计日总量60%及以上,得4分。2当公共建筑冬季内区有稳定和足够的余热量,或者建筑存在稳定的工艺散热量,采用水环热泵空调系统,水环热泵空调总制冷量占空调总负荷的70%,得2分。3室内游泳池空调冬季排风采取热回收措施。游泳池冷却除湿设备的冷凝热回收全部用于加热空气或池水,得2分;若冷凝热回收量提供整个项目生活热水设计日总量60%及以上,得4分。4利用热电厂、高能耗工厂等余热废热,余热或废热提供的能量分别不少于建筑所需蒸汽设计日总量的40%、供暖设计日总量的30%、生活热水设计日总量的60%,得4分。5全部回收利用蒸汽凝结水的的余热,得2分;全部回收利用蒸汽凝结水的余热及凝结水,得4分。6在建筑中同时有供冷和供热要求的,变冷媒流量机组或热泵机组采用热回收式机组,热回收量满足供冷时不提供额外热源或供热时不提供额外冷源,得2分。177燃气锅炉采用冷凝热回收装置或冷凝式炉型,得2分。5.2.19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评价总分值为10分,按表5.2.19的规则评分。表5.2.19可再生能源利用评分规则可再生能源利用类型和指标得分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生活用热水比例Rhw20%≤Rhw<30%430%≤Rhw<40%540%≤Rhw<50%650%≤Rhw<60%760%≤Rhw<70%870%≤Rhw<80%9Rhw≥80%10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空调用冷量和热量比例Rch20%≤Rch<30%430%≤Rch<40%540%≤Rch<50%650%≤Rch<60%760%≤Rch<70%870%≤Rch<80%9Rch≥80%10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电量比例Re1.0%≤Re<1.5%41.5%≤Re<2.0%52.0%≤Re<2.5%62.5%≤Re<3.0%73.0%≤Re<3.5%83.5%≤Re<4.0%9Re≥4.0%10186节水与水资源利用6.1控制项6.1.1应制定水资源利用方案,统筹利用各种水资源。6.1.2给排水系统设置应合理、完善、安全。6.1.3应采用节水器具。6.2评分项Ⅰ节水系统(35分)6.2.1建筑平均日用水量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中的节水用水定额的要求,评价总分值为10分,达到节水用水定额的上限值要求,得4分;达到节水用水定额的上限值与下限值的平均值要求,得7分;达到下限值的要求,得10分。海岛地区达到上限值与下限值的平均值要求,得4分,达到下限值的要求,得10分。6.2.2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评价总分值为7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选用密闭性能好的阀门、设备,使用耐腐蚀、耐久性能好的管材、管件,得1分。2室外埋地管道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得2分。3设计阶段根据水平衡测试的要求安装分级计量水表;运行阶段提供用水设计阶段根据水平衡测试的要求安装分级计量水表;运行阶段提供用水量计量情况和管网漏损检测、整改的报告,得4分。6.2.3给水系统无超压出流现象,评价总分值为8分。用水点供水压力不大于0.30MPa,得3分;不大于0.20MPa,且不小于用水器具要求的最低工作压力,评价分值为8分。196.2.4设置用水计量装置,评价总分值为6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按使用用途,对餐饮厨房、公共卫生间、空调系统、游泳池、绿化、景观等用水分别设置用水计量装置,统计用水量,得2分。2按付费或管理单元,分别设置用水计量装置,统计用水量,得4分。6.2.5公用浴室采取节水措施,评价总分值为4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采用带恒温控制和温度显示功能的冷热水混合淋浴器,得2分。2设置用者付费的设施,得2分。Ⅱ节水器具与设备(35分)6.2.6使用较高用水效率等级的卫生器具,评价总分值为10分。用水效率等级达到3级,得5分;用水效率等级达到2级,得10分。6.2.7绿化灌溉采用节水灌溉方式,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采用节水灌溉系统,得7分;在此基础上设置土壤湿度感应器、雨天关闭装置等节水控制措施,再得3分。2种植无需永久灌溉植物,得10分。6.2.8空调设备或系统采用节水冷却技术,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循环冷却水系统设置水处理措施;采取加大集水盘、设置平衡管或平衡水箱的方式,避免冷却水泵停泵时冷却水溢出,得4分;循环冷冻水系统设置处理措施,得2分。2运行时,冷却塔的蒸发耗水量占冷却水补水量的比例不低于80%,得10分。3采用无蒸发耗水量的冷却技术,得10分。6.2.9除卫生器具、绿化灌溉和冷却塔外的其他用水采用节水技术或20措施,评价总分值为5分。其他用水中采用节水技术或措施的比例达到50%,得3分;达到80%,得5分。Ⅲ非传统水源利用(30分)6.2.10合理使用非传统水源,评价总分值为15分。评分规则如下:1住宅、旅馆、办公、商场类建筑:根据其按下列公式计算的非传统水源利用率,或者其非传统水源利用措施,并按表6.2.10的规则评分:uR=%100tuWW(6.2.10-1)Wu=WR+Wr+Ws+Wo(6.2.10-2)式中,Ru――非传统水源利用率,%;Wu――非传统水源设计使用量(设计阶段)或实际使用量(运行阶段),m3/a;WR――再生水设计利用量(设计阶段)或实际利用量(运行阶段),m3/a;Wr――雨水设计利用量(设计阶段)或实际利用量(运行阶段),m3/a;Ws――海水设计利用量(设计阶段)或实际利用量(运行阶段),m3/a;Wo――其他非传统水源利用量(设计阶段)或实际利用量(运行阶段),m3/a;Wt――设计用水总量(设计阶段)或实际用水总量(运行阶段),m3/a。注:式中设计使用量为年用水量,由平均日用水量和用水时间计算得出。实际使用量应通过统计全年水表计量的情况计算得出。式中用水量计算不包含冷却水补水量和室外景观水体补水量。21表6.2.10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要求建筑类型非传统水源利用率非传统水源利用措施得分有市政再生水供应无市政再生水供应室内冲厕室外绿化灌溉道路浇洒洗车用水、车库冲洗用水住宅8.0%4.0%——●○●●5分——8.0%——○○○7分30.0%30.0%●○●○●○●○15分办公10.0%————●●●5分——8.0%——○————10分50.0%10.0%●●○●○●○15分商业3.0%————●●●2分——2.5%——○————10分50.0%3.0%●●○●○●○15分旅馆2.0%————●●●2分——1.0%——○————10分12.0%2.0%●●○●○●○15分注:“●”为有市政再生水供应时的要求;“○”为无市政再生水供应时的要求。2其他类型建筑: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绿化灌溉采用非传统水源的用水量占其总用水量的比例不低于80%,得5分;2)道路冲洗、车库冲洗、洗车用水采用非传统水源的用水量占其总用水量的比例不低于80%,得2分;3)冲厕采用非传统水源的用水量占其用水量的比例不低于50%,得8分。6.2.11冷却水补水使用非传统水源,评价总分值为8分,根据冷却水补水使用非传统水源的量占总用水量的比例按表6.2.11的规则评分。表6.2.11冷却水补水使用非传统水源的评分规则冷却水补水使用非传统水源的量占总用水量比例得分10%≤Rnt<30%430%≤Rnt<50%6Rnt≥50%86.2.12结合雨水利用设施进行景观水体设计,景观水体利用雨水的补水量大于其水体蒸发量的60%,且采用生态水处理技术保障水体水22质,评价总分值为7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对进入景观水体的雨水采取控制面源污染的措施,得4分。2利用水生动、植物进行水体净化,得3分。237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7.1控制项7.1.1不得采用国家、浙江省及宁波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建筑材料及制品。7.1.2混凝土结构中梁、柱纵向受力普通钢筋应采用不低于400MPa级的热轧带肋钢筋。7.1.3建筑造型要素应简约,且无大量装饰性构件。7.2评分项Ⅰ节材设计(40分)7.2.1择优选用建筑形体,评价总分值为9分。根据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规定的建筑形体规则性评分,建筑形体不规则,得3分;建筑形体规则,得9分。7.2.2对地基基础、结构体系、结构构件进行优化设计,达到节材效果,评价分值为5分。7.2.3土建工程与装修一体化设计,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住宅建筑土建与装修一体化设计的户数比例达到30%,得6分;达到50%,得7分;达到70%,得8分;达到100%,得10分。2公共建筑公共部位土建与装修一体化设计,得6分;所有部位均土建与装修一体化设计,得10分。7.2.4公共建筑中可变换功能的室内空间采用可重复使用的隔断(墙),评价总分值为5分,根据可重复使用的隔断(墙)比例按表7.2.4的规则评分。24表7.2.4可重复使用的隔断(墙)比例评分规则可重复使用的隔断(墙)比例Rrp得分30%≤Rrp<50%350%≤Rrp<80%4Rrp≥80%57.2.5采用工业化生产的预制构件,评价总分值为5分,根据建筑单体预制率比例按表7.2.5的规则评分。表7.2.5建筑单体预制率比例评分规则建筑单体预制率比例Rpc得分15%≤Rpc<20%120%≤Rpc<30%230%≤Rpc<40%340%≤Rpc<50%4Rpc≥50%57.2.6采用整体化定型设计的厨房、卫生间,评价总分值为6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采用整体化定型设计的厨房,得3分。2采用整体化定型设计的卫生间,得3分。Ⅱ材料选用(60分)7.2.7选用本地生产的建筑材料,评价总分值为10分,根据施工现场500km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重量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比例按表7.2.7的规则评分。表7.2.7本地生产建筑材料评分规则施工现场500km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重量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比例Rlm得分60%≤Rlm<70%670%≤Rlm<90%8Rlm≥90%107.2.8现浇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评价分值为10分。7.2.9建筑砂浆采用预拌砂浆,评价总分值为5分。建筑砂浆采用预拌砂浆得比例达到50%,得3分;达到100%,得5分。257.2.10合理采用高强建筑结构材料,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混凝土结构:1)根据400MPa级及以上受力普通钢筋的比例,按表7.2.10的规则评分,最高得10分。表7.2.10400MPa级及以上受力普通钢筋评分规则400MPa级及以上受力普通钢筋比例Rsb得分30%≤Rsb<50%450%≤Rsb<70%670%≤Rsb<85%8Rsb≥85%102)混凝土竖向承重结构采用强度等级不小于C50混凝土用量占竖向承重结构中混凝土总量的比例达到50%,得10分。2钢结构:Q345及以上的高强钢材用量占钢材总量的比例达到50%,得8分;达到70%,得10分。3混合结构:对其混凝土结构部分和钢结构部分,分别按本条第1款和第2款进行评价,得分取两项得分的平均值。7.2.11合理采用高耐久性建筑结构材料,评价分值为5分。对混凝土结构,其中高耐久性混凝土用量占混凝土总量的比例达到50%;对钢结构,采用耐候结构钢或耐候性防腐涂料。7.2.12采用可再利用材料和可再循环材料,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住宅建筑中的可再利用材料和可再循环材料用量比例达到6%,得8分;达到10%,得10分。2公共建筑中的
/
本文档为【宁波市绿色建筑评价实施细则 2017甬DX-17】,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