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JGJ340-2015《建筑地基检测技术规范》

2022-06-28 12页 doc 399KB 87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用户0197248514

多年工作经验

举报
JGJ340-2015《建筑地基检测技术规范》PAGE/NUMPAGES建筑地基检测技术规范JGJ340-2015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施行日期:2015年12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786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建筑地基检测技术规范》的公告现批准《建筑地基检测技术规范》为行业标准,编号为JGJ340-2015,自2015年12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5.1.5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5年3月30日前言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0年...
JGJ340-2015《建筑地基检测技术规范》
PAGE/NUMPAGES建筑地基检测技术规范JGJ340-2015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施行日期:2015年12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786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行业《建筑地基检测技术规范》的公告现批准《建筑地基检测技术规范》为行业标准,编号为JGJ340-2015,自2015年12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5.1.5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5年3月30日前言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0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的通知》〔建标[2010]43号〕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过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本规范.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土〔岩〕地基载荷试验;5复合地基载荷试验;6竖向增强体载荷试验;7标准贯入试验;8圆锥动力触探试验;9静力触探试验;10十字板剪切试验;11水泥土钻芯法试验;12低应变法试验;13扁铲侧胀试验;14多道瞬态面波试验.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1总则1.0.1为了在建筑地基检测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确保质量、保护环境,制定本规范.1.0.2本规范适用于建筑地基性状与施工质量的检测和评价.1.0.3建筑地基检测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各种检测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考虑地质条件与施工质量可靠性、使用要求等因素因地制宜、综合确定.1.0.4建筑地基检测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1.1人工地基为提高地基承载力,改善其变形性质或渗透性质,经人工处理后的地基.2.1.2地基检测在现场采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对建筑地基性状、设计参数、地基处理的效果进行的试验、测试、检验,以评价地基性状的活动.2.1.3平板载荷试验在现场模拟建筑物基础工作条件的原位测试.可在试坑、深井或隧洞内进行,通过一定尺寸的承压板,对岩土体施加垂直荷载,观测岩土体在各级荷载下的下沉量,以研究岩土体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特征,确定岩土体的承载力、变形模量等工程特性.2.1.4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对单个竖向增强体与地基土组成的复合地基进行的平板载荷试验.2.1.5多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竖向增强体与地基土组成的复合地基进行的平板载荷试验.2.1.6竖向增强体载荷试验在竖向增强体顶端逐级施加竖向荷载,测定增强体沉降随荷载和时间的变化,据此检测竖向增强体承载力.2.1.7标准贯入试验〔SPT〕质量为63.5kg的穿心锤,以76cm的落距自由下落,将标准规格的贯入器自钻孔孔底预打15cm,测记再打入30cm的锤击数的原位试验方法.2.1.8圆锥动力触探试验〔DPT〕用一定质量的击锤,以一定的自由落距将一定规格的圆锥探头打入土中,根据打入土中一定深度所需的锤击数,判定土的性质的原位试验方法.2.1.9静力触探试验〔CPT〕以静压力将一定规格的锥形探头压入土层,根据其所受抗阻力大小评价土层力学性质,并间接估计土层各深度处的承载力、变形模量和进行土层划分的原位试验方法.2.1.10十字板剪切试验将十字形翼板插入软土按一定速率旋转,测出土破坏时的抵抗扭矩,求软土抗剪强度的原位试验方法.2.1.11扁铲侧胀试验将扁铲形探头贯入土中,用气压使扁铲侧面的圆形钢膜向孔壁扩张,根据压力与变形关系,测定土的模量与其他有关工程特性指标的原位试验方法.2.1.12多道瞬态面波试验采用多个通道的仪器,同时震源锤击地面形成的完整面波〔特指瑞利波〕记录,利用瑞利波在层状介质中的几何频散特性,通过反演分析频散曲线获取地基瑞利波速度来评价地基的波速、密实性、连续性等的原位试验方法.2.2符号2.2.1作用与作用效应F——锤击力;P——芯样抗压试验测得的破坏荷载;Q——施加于单桩和地基的竖向压力荷载;s——沉降量;V——质点振动速度;γ0——结构重要性系数.2.2.2抗力和材料性能c——桩身一维纵向应力波传播速度〔简称桩身波速〕;cu——地基土的不排水抗剪强度;E——桩身材料弹性模量;E0——地基变形模量;Es——地基压缩模量;fak——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cu——混凝土芯样试件抗压强度;fs——双桥探头的侧壁摩阻力;fspk——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N——标准贯入试验实测锤击数;N′——标准贯入试验修正锤击数;Nk——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标准值;N′k——标准贯入试验修正锤击数标准值;N10——轻型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N63.5——重型圆锥动力触探修正锤击数;N120——超重型圆锥动力触探修正锤击数;ps——单桥探头的比贯入阻力;qc——双桥探头的锥尖阻力;Z——桩身截面力学阻抗;φ——内摩擦角;v——桩身混凝土声速;μ——土的泊松比;ρ——桩身材料质量密度;γR——抗力分项系数.2.2.3几何参数A——桩身截面面积;b——承压板直径或边宽;D——桩身直径〔外径〕,芯样试件的平均直径;L——测点下桩长;x——传感器安装点至桩身缺陷的距离.2.2.4计算系数α——摩阻比;δ——原位试验数据的变异系数;η——温漂系数.2.2.5岩土侧胀试验参数ED——侧胀模量;ID——侧胀土性指数;KD——侧胀水平应力指数;UD——侧胀孔压指数.2.2.6其他cm——桩身波速的平均值;f——频率;△f——幅频曲线上桩底相邻谐振峰间的频差;△f′——幅频曲线上缺陷相邻谐振峰间的频差;sx——标准差;T——首波周期;△t——触探过程中气温与地温引起触探头的最大温差;△T——速度波第一峰与桩底反射波峰间的时间差;△Tx——速度波第一峰与缺陷反射波峰间的时间差3基本规定3.1一般规定3.1.1建筑地基检测应包括施工前为设计提供依据的试验检测、施工过程的质量检验以与施工后为验收提供依据的工程检测.需要验证承载力与变形参数的地基应按设计要求或采用载荷试验进行检测.3.1.2人工地基应进行施工验收检测.3.1.3检测前应进行现场调查.现场调查应根据检测目的和具体要求对岩土工程情况和现场环境条件进行收集和分析.3.1.4检测单位应根据现场调查结果,编制检测.检测方案应包含下列内容:1工程概况;2检测内容与其依据的标准;3检测数量,抽样方案;4所需的仪器设备和人员与试验时间计划;5试验点开挖、加固、处理;6场地平整,道路修筑,供水供电需求;7安全措施等要求.3.1.5检测试验点的数量应满足设计要求并符合下列规定:1工程验收检验的抽检数量应按单位工程计算;2单位工程采用不同地基基础类型或不同地基处理方法时,应分别确定检测方法和抽检数量.3.1.6检测用计量器具必须在计量检定或校准周期的有效期内.仪器设备性能应符合相应检测方法的技术要求.仪器设备使用时应按校准结果设置相关参数.检测前应对仪器设备检查调试,检测过程中应加强仪器设备检查,按要求在检测前和检测过程中对仪器进行率定.3.1.7当现场操作环境不符合仪器设备使用要求时,应采取保证仪器设备正常工作条件的措施.3.1.8检测机构应具备计量认证,检测人员应经培训方可上岗.3.2检测方法3.2.1建筑地基检测应根据检测对象情况,选择深浅结合、点面结合、载荷试验和其他原位测试相结合的多种试验方法综合检测.3.2.2人工地基承载力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换填、预压、压实、挤密、强夯、注浆等方法处理后的地基应进行土〔岩〕地基载荷试验;2水泥土搅拌桩、砂石桩、旋喷桩、夯实水泥土桩、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混凝土桩、树根桩、灰土桩、柱锤冲扩桩等方法处理后的地基应进行复合地基载荷试验;3水泥土搅拌桩、旋喷桩、夯实水泥土桩、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混凝土桩、树根桩等有粘结强度的增强体应进行竖向增强体载荷试验;4强夯置换墩地基,应根据不同的加固情况,选择单墩竖向增强体载荷试验或单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3.2.3天然地基岩土性状、地基处理均匀性与增强体施工质量检测,可根据各种检测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考虑地质条件与施工质量可靠性、使用要求等因素,应选择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扁铲侧胀试验、多道瞬态面波试验等一种或多种的方法进行检测,检测结果结合静载荷试验成果进行评价.3.2.4采用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扁铲侧胀试验、多道瞬态面波试验方法判定地基承载力和变形参数时,应结合地区经验以与单位工程载荷试验比对结果进行.3.2.5水泥土搅拌桩、旋喷桩、夯实水泥土桩的桩长、桩身强度和均匀性,判定或鉴别桩底持力层岩土性状检测,可选择水泥土钻芯法.有粘结强度、截面规则的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混凝土桩等桩身强度为8MPa以上的竖向增强体的完整性检测可选择低应变法试验.3.2.6换填地基的施工质量检验必须分层进行,预压、夯实地基可采用室内土工试验进行检测,检测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的规定.3.2.7人工地基检测应在竖向增强体满足龄期要求与地基施工后周围土体达到休止稳定后进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稳定时间对黏性土地基不宜少于28d,对粉土地基不宜少于14d,其他地基不应少于7d;2有粘结强度增强体的复合地基承载力检测宜在施工结束28d后进行;3当设计对龄期有明确要求时,应满足设计要求.3.2.8验收检验时地基测试点位置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同地基基础类型随机均匀分布;2局部岩土条件复杂可能影响施工质量的部位;3施工出现异常情况或对质量有异议的部位;4设计认为重要的部位;5当采取两种或两种以上检测方法时,应根据前一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确定后一种方法的抽检位置.3.3检测3.3.1检测报告应用词规范、结论明确.3.3.2检测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1检测报告编号,委托单位,工程名称、地点,建设、勘察、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地基与基础类型,设计要求,检测目的,检测依据,检测数量,检测日期;2主要岩土层结构与其物理力学指标资料;3检测点的编号、位置和相关施工记录;4检测点的标高、场地标高、地基设计标高;5检测方法,检测仪器设备,检测过程叙述;6检测数据,实测与计算分析曲线、#表格#和汇总结果;7与检测内容相应的检测结论;8相关图件或试验报告.4土〔岩〕地基载荷试验4.1一般规定4.1.1土〔岩〕地基载荷试验适用于检测天然土质地基、岩石地基与采用换填、预压、压实、挤密、强夯、注浆处理后的人工地基的承压板下应力影响范围内的承载力和变形参数.4.1.2土〔岩〕地基载荷试验分为浅层平板载荷试验、深层平板载荷试验和岩基载荷试验.浅层平板载荷试验适用于确定浅层地基土、破碎、极破碎岩石地基的承载力和变形参数;深层平板载荷试验适用于确定深层地基土和大直径桩的桩端土的承载力和变形参数,深层平板载荷试验的试验深度不应小于5m;岩基载荷试验适用于确定完整、较完整、较破碎岩石地基的承载力和变形参数.4.1.3工程验收检测的平板载荷试验最大加载量不应小于设计承载力特征值的2倍,岩石地基载荷试验最大加载量不应小于设计承载力特征值的3倍;为设计提供依据的载荷试验应加载至极限状态.4.1.4土〔岩〕地基载荷试验的检测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单位工程检测数量为每500m2不应少于1点,且总点数不应少于3点;2复杂场地或重要建筑地基应增加检测数量.4.1.5地基土载荷试验的加载方式应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4.2仪器设备与其安装4.2.1土〔岩〕地基载荷试验的承压板可采用圆形、正方形钢板或钢筋混凝土板.浅层平板载荷试验承压板面积不应小于0.25m2,换填垫层和压实地基承压板面积不应小于1.0m2,强夯地基承压板面积不应小于2.0m2.深层平板载荷试验的承压板直径不应小于0.8m.岩基载荷试验的承压板直径不应小于0.3m.4.2.2承压板应有足够强度和刚度.在拟试压表面和承压板之间应用粗砂或中砂层找平,其厚度不应超过20mm.4.2.3载荷试验的试坑标高应与地基设计标高一致.当设计有要求时,承压板应设置于设计要求的受检土层上.4.2.4试验前应采取措施,保持试坑或试井底岩土的原状结构和天然湿度不变.当试验标高低于地下水位时,应将地下水位降至试验标高以下,再安装试验设备,待水位恢复后方可进行试验.4.2.5试验加载宜采用油压千斤顶,且千斤顶的合力中心、承压板中心应在同一铅垂线上.当采用两台或两台以上千斤顶加载时应并联同步工作,且千斤顶型号、规格应相同.4.2.6加载反力宜选择压重平台反力装置.压重平台反力装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加载反力装置能提供的反力不得小于最大加载量的1.2倍;2应对加载反力装置的主要受力构件进行强度和变形验算;3压重应在试验前一次加足,并应均匀稳固地放置于平台上;4压重平台支墩施加于地基的压应力不宜大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1.5倍.4.2.7荷重测量可采用放置在千斤顶上的荷重传感器直接测定;或采用并联于千斤顶油路的压力表或压力传感器测定油压,并应根据千斤顶率定曲线换算荷载.4.2.8沉降测量宜采用位移传感器或大量程百分表.位移传感器或大量程百分表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承压板面积大于0.5m2时,应在其两个方向对称安置4个位移测量仪表,承压板面积小于等于0.5m2时,可对称安置2个位移测量仪表;2位移测量仪表应安装在承压板上,各位移测量点距承压板边缘的距离应一致,宜为25mm~50mm;对于方形板,位移测量点应位于承压板每边中点;3应牢固设置基准桩,基准桩和基准梁应具有一定的刚度,基准梁的一端应固定在基准桩上,另一端应简支于基准桩上;4固定和支撑位移测量仪表的夹具与基准梁应避免太阳照射、振动与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4.2.9试验仪器设备性能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1压力传感器的测量误差不应大于1%,压力表精度应优于或等于0.4级;2试验用千斤顶、油泵、油管在最大试验荷载时的压力不应超过规定工作压力的80%;3荷重传感器、千斤顶、压力表或压力传感器的量程不应大于最大加载量的3.0倍,且不应小于最大加载量的1.2倍;4位移测量仪表的测量误差不应大于0.1%FS,分辨力应优于或等于0.01mm.4.2.10浅层平板载荷试验的试坑宽度或直径不应小于承压板边宽或直径的3倍.深层平板载荷试验的试井直径宜等于承压板直径,当试井直径需要大于承压板直径时,紧靠承压板周围土的高度不应小于承压板直径.4.2.11当加载反力装置为压重平台反力装置时,承压板、压重平台支墩和基准桩之间的净距应符合表4.2.11规定.表4.2.11承压板、压重平台支墩和基准桩之间的净距承压板与基准桩承压板与压重平台支墩基准桩与压重平台支墩>b且>2.0m>b且>B且>2.0m>1.5B且>2.0m注:b为承压板边宽或直径〔m〕,B为支墩宽度〔m〕.4.2.12对大型平板载荷试验,当基准梁长度不小于12m,但其基准桩与承压板、压重平台支墩的距离仍不能满足本规范表4.2.11的规定时,应对基准桩变形进行监测.监测基准桩的变形测量仪表的分辨力宜达到0.1mm.4.2.13深层平板载荷试验应采用合适的传力柱和位移传递装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传力柱应有足够的刚度,传力柱宜高出地面50cm;传力柱宜与承压板连接成为整体,传力柱的顶部可采用钢筋等斜拉杆固定;2位移传递装置宜采用钢管或塑料管做位移测量杆,位移测量杆的底端应与承压板固定连接,位移测量杆宜每间隔一定距离与传力柱滑动相连,位移测量杆的顶部宜高出孔口地面20cm.4.2.14孔底岩基载荷试验采用孔壁基岩提供反力进行试验时,孔壁基岩提供的反力应大于最大试验荷载的1.5倍.4.3现场检测4.3.1正式试验前宜进行预压.预压荷载宜为最大加载量的5%,预压时间宜为5min.预压后卸载至零,测读位移测量仪表的初始读数并应重新调整零位.4.3.2试验加卸载分级与施加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1地基土平板载荷试验的分级荷载宜为最大试验荷载的1/8~1/12,岩基载荷试验的分级荷载宜为最大试验荷载的1/15;2加载应分级进行,采用逐级等量加载,第一级荷载可取分级荷载的2倍;3卸载应分级进行,每级卸载量为分级荷载的2倍,逐级等量卸载;当加载等级为奇数级时,第一级卸载量宜取分级荷载的3倍;4加、卸载时应使荷载传递均匀、连续、无冲击,每级荷载在维持过程中的变化幅度不得超过分级荷载的±10%.4.3.3  地基土平板载荷试验的慢速维持荷载法的试验步骤应符合下列规定:1每级荷载施加后应按第10min、20min、30min、45min、60min测读承压板的沉降量,以后应每隔半小时测读一次;2承压板沉降相对稳定标准:在连续两小时内,每小时的沉降量应小于0.1mm;3当承压板沉降速率达到相对稳定标准时,应再施加下一级荷载;4卸载时,每级荷载维持1h,应按第10min、30min、60min测读承压板沉降量;卸载至零后,应测读承压板残余沉降量,维持时间为3h,测读时间应为第10min、30min、60min、120min、180min.4.3.4岩基载荷试验的试验步骤应符合下列规定:1每级加荷后立即测读承压板的沉降量,以后每隔10min应测读一次;2承压板沉降相对稳定标准:每0.5h内的沉降量不应超过0.03mm,并应在四次读数中连续出现两次;3当承压板沉降速率达到相对稳定标准时,应再施加下一级荷载;4每级卸载后,应隔10min测读一次,测读三次后可卸下一级荷载.全部卸载后,当测读0.5h回弹量小于0.01mm时,即认为稳定,终止试验.4.3.5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终止加载:1当浅层载荷试验承压板周边的土出现明显侧向挤出,周边土体出现明显隆起;岩基载荷试验的荷载无法保持稳定且逐渐下降;2本级荷载的沉降量大于前级荷载沉降量的5倍,荷载与沉降曲线出现明显陡降;3在某一级荷载下,24h内沉降速率不能达到相对稳定标准;4浅层平板载荷试验的累计沉降量已大于等于承压板边宽或直径的6%或累计沉降量大于等于150mm;深层平板载荷试验的累计沉降量与承压板径之比大于等于0.04;5加载至要求的最大试验荷载且承压板沉降达到相对稳定标准.4.4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4.4.1土〔岩〕地基承载力确定时,应绘制压力-沉降〔p-s〕、沉降-时间对数〔s-lgt〕曲线,可绘制其他辅助分析曲线.4.4.2土〔岩〕地基极限荷载可按下列方法确定:1出现本规范第4.3.5条第1、2、3款情况时,取前一级荷载值;2出现本规范第4.3.5条第5款情况时,取最大试验荷载.4.4.3单个试验点的土〔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p-s曲线上有比例界限时,应取该比例界限所对应的荷载值;2地基土平板载荷试验,当极限荷载小于对应比例界限荷载值的2倍时,应取极限荷载值的一半;岩基载荷试验,当极限荷载小于对应比例界限荷载值的3倍时,应取极限荷载值的1/3;3当满足本规范第4.3.5条第5款情况,且p-s曲线上无法确定比例界限,承载力又未达到极限时,地基土平板载荷试验应取最大试验荷载的一半所对应的荷载值,岩基载荷试验应取最大试验荷载的1/3所对应的荷载值;4当按相对变形值确定天然地基与人工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时,可按表4.4.3规定的地基变形取值确定,且所取的承载力特征值不应大于最大试验荷载的一半.当地基土性质不确定时,对应变形值宜取0.010b;对有经验的地区,可按当地经验确定对应变形值.表4.4.3按相对变形值确定天然地基与人工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地基类型地基土性质特征值对应的变形值s0天然地基高压缩性土0.015b中压缩性土0.012b低压缩性土和砂性土0.010b人工地基中、低压缩性土0.010b注:s0为与承载力特征值对应的承压板的沉降量;b为承压板的边宽或直径,当b大于2m时,按2m计算.4.4.4单位工程的土〔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同一土层参加统计的试验点不应少于3点,当其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时,取其平均值作为该土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2当极差超过平均值的30%时,应分析原因,结合工程实际判别,可增加试验点数量.4.4.5土〔岩〕载荷试验应给出每个试验点的承载力检测值和单位工程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并应评价单位工程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是否满足设计要求.4.4.6浅层平板载荷试验确定地基变形模量,可按下式计算:式中:E0——变形模量〔MPa〕;I0——刚性承压板的形状系数,圆形承压板取0.785,方形承压板取0.886,矩形承压板当长宽比l/b=1.2时,取0.809,当l/b=2.0时,取0.626,其余可计算求得,但l/b不宜大于2;μ——土的泊松比,应根据试验确定;当有工程经验时,碎石土可取0.27,砂土可取0.30,粉土可取0.35,粉质黏土可取0.38,黏土可取0.42;b——承压板直径或边长〔m〕;p——p-s曲线线性段的压力值〔kPa〕;s——与p对应的沉降量〔mm〕.4.4.7深层平板载荷试验确定地基变形模量,可按下式计算:式中:w——与试验深度和土类有关的系数,按本规范第4.4.8条确定;d——承压板直径〔m〕;p——p-s曲线线性段的压力值〔kPa〕;s——与p对应的沉降量〔mm〕.4.4.8与试验深度和土类有关的系数w可按下列规定确定:1深层平板载荷试验确定地基变形模量的系数w可根据泊松比试验结果,按下列公式计算:式中:I1——刚性承压板的深度系数;I2——刚性承压板的与土的泊松比有关的系数;z——试验深度〔m〕.2深层平板载荷试验确定地基变形模量的系数w可按表4.4.8选用.表4.4.8深层平板载荷试验确定地基变形模量的系数w4.4.9检测报告除应符合本规范第3.3.2条规定外,尚应包括下列内容:1承压板形状与尺寸、试验点的平面位置图、剖面图与标高;2荷载分级与加载方式;3本规范第4.4.1条要求绘制的曲线与对应的数据表;4承载力特征值判定依据;5每个试验点的承载力检测值;6单位工程的承载力特征值.5复合地基载荷试验5.1一般规定5.1.1复合地基载荷试验适用于水泥土搅拌桩、砂石桩、旋喷桩、夯实水泥土桩、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混凝土桩、树根桩、灰土桩、柱锤冲扩桩与强夯置换墩等竖向增强体和周边地基土组成的复合地基的单桩复合地基和多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用于测定承压板下应力影响范围内的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当存在多层软弱地基时,应考虑到载荷板应力影响范围,选择大承压板多桩复合地基试验并结合其他检测方法进行.5.1.2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承压板底面标高应与设计要求标高相一致.5.1.3工程验收检测载荷试验最大加载量不应小于设计承载力特征值的2倍,为设计提供依据的载荷试验应加载至复合地基达到本规范第5.4.2条规定的破坏状态.5.1.4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的检测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单位工程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0.5%,且不应少于3点;2单位工程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可根据所采用的处理方法与地基土层情况,选择多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或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5.1.5〔强标〕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的加载方式应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5.2仪器设备与其安装5.2.1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的承压板可用圆形或方形,面积为一根桩承担的处理面积;多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的承压板可用方形或矩形,其尺寸按实际桩数所承担的处理面积确定,宜采用预制或现场制作并应具有足够刚度.试验时承压板中心应与增强体的中心〔或形心〕保持一致,并应与荷载作用点相重合.5.2.2试验加载设备、试验仪器设备性能指标、加载方式、加载反力装置、荷载测量、沉降测量应符合本规范第4.2.5条~第4.2.9条的规定.5.2.3承压板底面下宜铺设100mm~150mm厚度的粗砂或中砂垫层,承压板尺寸大时取大值.5.2.4试验标高处的试坑宽度和长度不应小于承压板尺寸的3倍.基准梁与加荷平台支点宜设在试坑以外,且与承压板边的净距不应小于2m.5.2.5承压板、压重平台支墩边和基准桩之间的中心距离应符合本规范表4.2.11规定.5.2.6试验前应采取措施,保持试坑或试井底岩土的原状结构和天然湿度不变.当试验标高低于地下水位时,应将地下水位降至试验标高以下,再安装试验设备,待水位恢复后方可进行试验.5.3现场检测5.3.1正式试验前宜进行预压,预压荷载宜为最大试验荷载的5%,预压时间为5min.预压后卸载至零,测读位移测量仪表的初始读数并应重新调整零位.5.3.2试验加卸载分级与施加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1加载应分级进行,采用逐级等量加载;分级荷载宜为最大加载量或预估极限承载力的1/8~1/12,其中第一级可取分级荷载的2倍;2卸载应分级进行,每级卸载量应为分级荷载的2倍,逐级等量卸载;3加、卸载时应使荷载传递均匀、连续、无冲击,每级荷载在维持过程中的变化幅度不得超过分级荷载的±10%.5.3.3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的慢速维持荷载法的试验步骤应符合下列规定:1每加一级荷载前后均应各测读承压板沉降量一次,以后每30min测读一次;2承压板沉降相对稳定标准:1h内承压板沉降量不应超过0.1mm;3当承压板沉降速率达到相对稳定标准时,应再施加下一级荷载;4卸载时,每级荷载维持1h,应按第30min、60min测读承压板沉降量;卸载至零后,应测读承压板残余沉降量,维持时间为3h,测读时间应为第30min、60min、180min.5.3.4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终止加载:1沉降急剧增大,土被挤出或承压板周围出现明显的隆起;2承压板的累计沉降量已大于其边长〔直径〕的6%或大于等于150mm;3加载至要求的最大试验荷载,且承压板沉降速率达到相对稳定标准.5.4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5.4.1复合地基承载力确定时,应绘制压力-沉降〔p-s〕、沉降-时间对数〔s-lgt〕曲线,也可绘制其他辅助分析曲线.5.4.2当出现本规范第5.3.4条第1、2款情况之一时,可视为复合地基出现破坏状态,其对应的前一级荷载应定为极限荷载.5.4.3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压力-沉降〔p-s〕曲线上极限荷载能确定,且其值大于等于对应比例界限的2倍时,可取比例界限;当其值小于对应比例界限的2倍时,可取极限荷载的一半;2当p-s曲线为平缓的光滑曲线时,可按表5.4.3对应的相对变形值确定,且所取的承载力特征值不应大于最大试验荷载的一半.有经验的地区,可按当地经验确定相对变形值,但原地基土为高压缩性土层时相对变形值的最大值不应大于0.015.对变形控制严格的工程可按设计要求的沉降允许值作为相对变形值.表5.4.3按相对变形值确定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注:s0为与承载力特征值对应的承压板的沉降量;b为承压板的边宽或直径,当b大于2m时,按2m计算.5.4.4单位工程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确定时,试验点的数量不应少于3点,当其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时,可取其平均值为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5.4.5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应给出每个试验点的承载力检测值和单位工程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并应评价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是否满足设计要求.5.4.6检测报告除应符合本规范第3.3.2条规定外,尚应包括下列内容:1承压板形状与尺寸;2荷载分级方式;3本规范第5.4.1条要求绘制的曲线与对应的数据表;4承载力特征值判定依据;5每个试验点的承载力检测值;6单位工程的承载力特征值.6竖向增强体载荷试验6.1一般规定6.1.1竖向增强体载荷试验适用于确定水泥土搅拌桩、旋喷桩、夯实水泥土桩、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混凝土桩、树根桩、强夯置换墩等复合地基竖向增强体的竖向承载力.6.1.2工程验收检测载荷试验最大加载量不应小于设计承载力特征值的2倍;为设计提供依据的载荷试验应加载至极限状态.6.1.3竖向增强体载荷试验的单位工程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0.5%,且不得少于3根.6.1.4竖向增强体载荷试验的加载方式应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6.2仪器设备与其安装6.2.1试验加载宜采用油压千斤顶,加载方式应符合本规范第4.2.5条规定.6.2.2加载反力装置应符合本规范第4.2.6条规定.6.2.3荷载测量可用放置在千斤顶上的荷重传感器直接测定;或采用并联于千斤顶油路的压力表或压力传感器测定油压,并应根据千斤顶率定曲线换算荷载.6.2.4沉降测量宜采用位移传感器或大量程百分表,沉降测定平面宜在桩顶标高位置,测点应牢固地固定于桩身上.6.2.5试验仪器设备性能指标应符合本规范第4.2.9条规定.6.2.6试验增强体、压重平台支墩边和基准桩之间的中心距离应符合表6.2.6的规定.表6.2.6增强体、压重平台支墩边和基准桩之间的中心距离增强体中心与压重平台支墩边增强体中心与基准桩中心基准桩中心与压重平台支墩边≥4D且>2.0m≥3D且>2.0m≥4D且>2.0m注:1D为增强体直径〔m〕;2对于强夯置换墩或大型荷载板,可采用逐级加载试验,不用反力装置,具体试验方法参考结构楼面荷载试验.6.3现场检测6.3.1试验前应对增强体的桩头进行处理.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混凝土桩等强度较高的桩宜在桩顶设置带水平钢筋网片的混凝土桩帽或采用钢护筒桩帽,加固桩头前应凿成平面,混凝土宜提高强度等级和采用早强剂.桩帽高度不宜小于一倍桩的直径,桩帽下桩顶标高与地基土标高应与设计标高一致.6.3.2试验加卸载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1加载应分级进行,采用逐级等量加载;分级荷载宜为最大加载量或预估极限承载力的1/10,其中第一级可取分级荷载的2倍;2卸载应分级进行,每级卸载量取加载时分级荷载的2倍,逐级等量卸载;3加、卸载时应使荷载传递均匀、连续、无冲击,每级荷载在维持过程中的变化幅度不得超过分级荷载的±10%.6.3.3竖向增强体载荷试验的慢速维持荷载法的试验步骤应符合下列规定:1每级荷载施加后应按第5min、15min、30min、45min、60min测读桩顶的沉降量,以后应每隔半小时测读一次;2桩顶沉降相对稳定标准:每1h内桩顶沉降量不超过0.1mm,并应连续出现两次,从分级荷载施加后的第30min开始,按1.5h连续三次每30min的沉降观测值计算;3当桩顶沉降速率达到相对稳定标准时,应再施加下一级荷载;4卸载时,每级荷载维持1h,应按第15min、30min、60min测读桩顶沉降量;卸载至零后,应测读桩顶残余沉降量,维持时间为3h,测读时间应为第15min、30min、60min、120min、180min.6.3.4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终止加载:1当荷载-沉降〔Q-s〕曲线上有可判定极限承载力的陡降段,且桩顶总沉降量超过40mm~50mm;水泥土桩、竖向增强体的桩径大于等于800mm取高值,混凝土桩、竖向增强体的桩径小于800mm取低值;2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2倍,且经24h沉降尚未稳定;3增强体破坏,顶部变形急剧增大;4Q-s曲线呈缓变型时,桩顶总沉降量大于70mm~90mm;当桩长超过25m,可加载至桩顶总沉降量超过90mm;5加载至要求的最大试验荷载,且承压板沉降速率达到相对稳定标准.6.4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6.4.1竖向增强体承载力确定时,应绘制荷载-沉降〔Q-s〕、沉降-时间对数〔s-lgt〕曲线,也可绘制其他辅助分析曲线.6.4.2竖向增强体极限承载力应按下列方法确定:1Q-s曲线陡降段明显时,取相应于陡降段起点的荷载值;2当出现本规范第6.3.4条第2款的情况时,取前一级荷载值;3Q-s曲线呈缓变型时,水泥土桩、桩径大于等于800mm时取桩顶总沉降量s为40mm~50mm所对应的荷载值;混凝土桩、桩径小于800mm时取桩顶总沉降量s等于40mm所对应的荷载值;4当判定竖向增强体的承载力未达到极限时,取最大试验荷载值;5按本条1~4款标准判断有困难时,可结合其他辅助分析方法综合判定.6.4.3竖向增强体承载力特征值应按极限承载力的一半取值.6.4.4单位工程的增强体承载力特征值确定时,试验点的数量不应少于3点,当满足其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时,对非条形与非独立基础可取其平均值为竖向极限承载力.6.4.5竖向增强体载荷试验应给出每个试验增强体的承载力检测值和单位工程的增强体承载力特征值,并应评价竖向增强体承载力特征值是否满足设计要求.6.4.6检测报告除应符合本规范第3.3.2条规定外,尚应包括下列内容:1加卸载方法,荷载分级;2本规范第6.4.1条要求绘制的曲线与对应的数据表,土层剖面图;3承载力特征值判定依据;4每个试验增强体的承载力检测值;5单位工程的承载力特征值.7标准贯入试验7.1一般规定7.1.1标准贯入试验适用于判定砂土、粉土、黏性土天然地基与其采用换填垫层、压实、挤密、夯实、注浆加固等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变形参数,评价加固效果以与砂土液化判别.也可用于砂桩和初凝状态的水泥搅拌桩、旋喷桩、灰土桩、夯实水泥桩等竖向增强体的施工质量评价.7.1.2采用标准贯入试验对处理地基土质量进行验收检测时,单位工程检测数量不应少于10点,当面积超过3000m2应每500m2增加1点.检测同一土层的试验有效数据不应少于6个.7.2仪器设备7.2.1标准贯入试验设备规格应符合表7.2.1的规定.表7.2.1标准贯入试验设备规格落锤锤的质量〔kg〕63.5落距〔cm〕76贯入器对开管长度〔mm〕>500外径〔mm〕51内径〔mm〕35管靴长度〔mm〕50~76刃口角度〔º〕18~20刃口单刃厚度〔mm〕1.6钻杆直径〔mm〕42相对弯曲<1/1000注:穿心锤导向杆应平直,保持润滑,相对弯曲<1/1000.7.2.2标准贯入试验所用穿心锤质量、导向杆和钻杆相对弯曲度应定期标定,使用前应对管靴刃口的完好性、钻杆相对弯曲度、穿心锤导向杆相对弯曲度与表面的润滑程度等进行检查,确保设备与机具完好.7.3现场检测7.3.1标准贯入试验应在平整的场地上进行,试验点平面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测试点应根据工程地质分区或加固处理分区均匀布置,并应具有代表性;2复合地基桩间土测试点应布置在桩间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的中心;复合地基竖向增强体上可布设检测点;有检测加固土体的强度变化等特殊要求时,可布置在离桩边不同距离处;3评价地基处理效果和消除液化的处理效果时,处理前、后的测试点布置应考虑位置的一致性.7.3.2标准贯入试验的检测深度除应满足设计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天然地基的检测深度应达到主要受力层深度以下;2人工地基的检测深度应达到加固深度以下0.5m;3复合地基桩间土与增强体检测深度应超过竖向增强体底部0.5m;4用于评价液化处理效果时,检测深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7.3.3标准贯入试验孔宜采用回转钻进,在泥浆护壁不能保持孔壁稳定时,宜下套管护壁,试验深度须在套管底端75cm以下.7.3.4试验孔钻至进行试验的土层标高以上15cm处,应清除孔底残土后换用标准贯入器,并应量得深度尺寸再进行试验.7.3.5试验应采用自动脱钩的自由落锤法进行锤击,并应采取减小导向杆与锤间的摩阻力、避免锤击时的偏心和侧向晃动以与保持贯入器、探杆、导向杆连接后的垂直度等措施.7.3.6标准贯入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1贯入器垂直打入试验土层中15cm应不计击数;2继续贯入,应记录每贯入10cm的锤击数,累计30cm的锤击数即为标准贯入击数;3锤击速率应小于30击/min;4当锤击数已达50击,而贯入深度未达到30cm时,宜终止试验,记录50击的实际贯入深度,应按下式换算成相当于贯入30cm的标准贯入试验实测锤击数:式中:N——标准贯入击数;△S——50击时的贯入度〔cm〕.5贯入器拔出后,应对贯入器中的土样进行鉴别、描述、记录;需测定黏粒含量时留取土样进行试验分析.7.3.7标准贯入试验点竖向间距应视工程特点、地层情况、加固目的确定,宜为1.0m.7.3.8同一检测孔的标准贯入试验点间距宜相等.7.3.9标准贯入试验数据可按本规范附录A的格式进行记录.7.4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7.4.1天然地基的标准贯入试验成果应绘制标有工程地质柱状图的单孔标准贯入击数与深度关系曲线图.7.4.2人工地基的标准贯入试验结果应提供每个检测孔的标准贯入试验实测锤击数和修正锤击数.7.4.3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值可用于分析岩土性状,判定地基承载力,判别砂土和粉土的液化,评价成桩的可能性、桩身质量等.N值的修正应根据建立的统计关系确定.7.4.4当作杆长修正时,锤击数可按下式进行钻杆长度修正:式中:N′——标准贯入试验修正锤击数;N——标准贯入试验实测锤击数;α——触探杆长度修正系数,可按表7.4.4确定.表7.4.4标准贯入试验触探杆长度修正系数触探杆长度〔m〕≤369121518212530α1.000.920.860.810.770.730.700.680.657.4.5各分层土的标准贯入锤击数代表值应取每个检测孔不同深度的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的平均值.同一土层参加统计的试验点不应少于3点,当其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时,应取其平均值作为代表值;当极差超过平均值的30%时,应分析原因,结合工程实际判别,可增加试验点数量.7.4.6单位工程同一土层统计标准贯入锤击数标准值与修正后锤击数标准值时,可按本规范附录B的计算方法确定.7.4.7砂土、粉土、黏性土等岩土性状可根据标准贯入试验实测锤击数平均值或标准值和修正后锤击数标准值按下列规定进行评价:1砂土的密实度可按表7.4.7-1分为松散、稍密、中密、密实;表7.4.7-1砂土的密实度分类N〔实测平均值〕密实度N≤10松散10<N≤15稍密15<N≤30中密N>30密实2粉土的密实度可按表7.4.7-2分为松散、稍密、中密、密实;表7.4.7-2粉土的密实度分类孔隙比eNk〔实测标准值〕密实度—Nk≤5松散e>0.95<Nk≤10稍密0.75≤e≤0.910<Nk≤15中密e<0.75Nk>15密实3黏性土的状态可按表7.4.7-3分为软塑、软可塑、硬可塑、硬塑、坚硬.表7.4.7-3黏性土的状态分类ILk〔修正后标准值〕状态0.75<IL≤12<Nk≤4软塑0.5<IL≤0.754<Nk≤8软可塑0.25<IL≤0.58<Nk≤14硬可塑0<IL≤0.2514<Nk≤25硬塑IL≤0Nk>25坚硬7.4.8初步判定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时,可按表7.4.8-1~表7.4.8-3进行估算.表7.4.8-1砂土承载力特征值fak〔kPa〕N′10203050中砂、粗砂180250340500粉砂、细砂140180250340表7.4.8-2粉土承载力特征值fak〔kPa〕N′3456789101112131415fak105125145165185205225245265285305325345表7.4.8-3黏性土承载力特征值fak〔kPa〕N′3579111315171921fak901101501802202603103604104507.4.9采用标准贯入试验成果判定地基土承载力和变形模量或压缩模量时,应与地基处理设计时依据的地基承载力和变形参数的确定方法一致.7.4.10地基处理效果可依据比对试验结果、地区经验和检测孔的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同一土层的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标准值、变异系数等对下列地基作出相应的评价:1非碎石土换填垫层〔粉质黏土、灰土、粉煤灰和砂垫层〕的施工质量〔密实度、均匀性〕;2压实、挤密地基、强夯地基、注浆地基等的均匀性;有条件时,可结合处理前的相关数据评价地基处理有效深度;3消除液化的地基处理效果,应按设计要求或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规定进行评价.7.4.11标准贯入试验应给出每个试验孔〔点〕的检测结果和单位工程的主要土层的评价结果.7.4.12检测报告除应符合本规范第3.3.2条规定外,尚应包括下列内容:1标准贯入锤击数与土层划分与深度关系曲线;2每个检测孔同一土层的标准贯入锤击数平均值;3同一土层标准贯入锤击数标准值;4岩土性状分析或地基处理效果评价;5复合地基竖向增强体施工质量或桩间土处理效果评价;6对地基〔土〕检测时,可根据地区经验或现场比对试验结果提供土层的变形参数和强度指标建议值.8圆锥动力触探试验8.1一般规定8.1.1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应根据地质条件,按下列原则合理选择试验类型:1轻型动力触探试验适用于评价黏性土、粉土、粉砂、细砂地基与其人工地基的地基土性状、地基处理效果和判定地基承载力;2重型动力触探试验适用于评价黏性土、粉土、砂土、中密以下的碎石土与其人工地基以与极软岩的地基土性状、地基处理效果和判定地基承载力;也可用于检验砂石桩和初凝状态的水泥搅拌桩、旋喷桩、灰土桩、夯实水泥土桩、注浆加固地基的成桩质量、处理效果以与评价强夯置换效果与置换墩着底情况;3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适用于评价密实碎石土、极软岩和软岩等地基土性状和判定地基承载力,也可用于评价强夯置换效果与置换墩着底情况.8.1.1圆锥动力触探试验〔DPT〕是用标准质量的重锤,以一定高度的自由落距,将标准规格的圆锥形探头贯入土中,根据打人土中一定距离所需的锤击数,判定土的力学特性,具有勘探和测试双重功能.本规范列入了三种圆锥动力触探〔轻型、重型和超重型〕.轻型动力触探的优点是轻便,对于施工验槽、填土勘察、查明局部软弱土层、洞穴等分布,均有实用价值.重型动力触探应用广泛,其规格标准与国际通用标准一致.超重型动力触探的能量指数〔落锤能量与探头截面积之比〕与国外的并不一致,但相近,适用于碎石土和软岩.圆锥动力触探试验设备轻巧,测试速度快、费用较低,可作为地基检测的普查手段.8.1.2采用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对处理地基土质量进行验收检测时,单位工程检测数量不应少于10点,当面积超过3000m2应每500m2增加1点.检测同一土层的试验有效数据不应少于6个.8.2仪器设备8.2.1圆锥动力触探试验的设备规格应符合表8.2.1的规定.表8.2.1圆锥动力触探试验设备规格类型轻型重型超重型落锤锤的质量〔kg〕1063.5120落距〔cm〕5076100探头直径〔mm〕407474锥角〔º〕606060探杆直径〔mm〕2542,5050~608.2.2重型与超重型圆锥动力触探的落锤应采用自动脱钩装置.8.2.3触探杆应顺直,每节触探杆相对弯曲宜小于0.5%,丝扣完好无裂纹.当探头直径磨损大于2mm或锥尖高度磨损大于5mm时应与时更换探头.8.3现场检测8.3.1经人工处理的地基,应根据处理土的类型和增强体桩体材料情况合理选择圆锥动力触探试验类型,其试验方法、要求按天然地基试验方法和要求执行.8.3.2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应在平整的场地上进行,试验点平面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测试点应根据工程地质分区或加固处理分区均匀布置,并应具有代表性;2复合地基的增强体施工质量检测,测试点应布置在增强体的桩体中心附近;桩间土的处理效果检测,测试点的位置应在增强体间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的中心;3评价强夯置换墩着底情况时,测试点位置可选择在置换墩中心;4评价地基处理效果时,处理前、后的测试点的布置应考虑前后的一致性.8.3.2本条规定了进行圆锥动力触探试验的试验位置,测试点布置应考虑地质分区或加固处理分区的不同,且应有代表性.评价复合地基增强体施工质量时,应布置在增强体中心位置,评价桩间土的处理效果时,应布置在桩间处理单元的中心位置.评价地基处理效果时,处理前、后测试点应尽可能布置在同一位置附近,才具有较强的可比性.8.3.3圆锥动力触探测试深度除应满足设计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天然地基检测深度应达到主要受力层深度以下;2人工地基检测深度应达到加固深度以下0.5m;3复合地基增强体与桩间土的检测深度应超过竖向增强体底部0.5m.8.3.4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1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应采用自由落锤;2地面上触探杆高度不宜超过1.5m,并应防止锤击偏心、探杆倾斜和侧向晃动;3锤击贯入应连续进行,保持探杆垂直度,锤击速率宜为〔15~30〕击/min;4每贯入1m,宜将探杆转动一圈半;当贯入深度超过10m,每贯入20cm宜转动探杆一次;5应与时记录试验段深度和锤击数.轻型动力触探应记录每贯入30cm的锤击数,重型或超重型动力触探应记录每贯入10cm的锤击数;6对轻型动力触探,当贯入30cm锤击数大于100击或贯入15cm锤击数超过50击时,可停止试验;7对重型动力触探,当连续3次锤击数大于50击时,可停止试验或改用钻探、超重型动力触探;当遇有硬夹层时,宜穿过硬夹层后继续试验.8.3.4本条规定进行圆锥动力触探试验时的技术要求:1锤击能量是最重要的因素.规定落锤方式采用控制落距的自动落锤,使锤击能量比较恒定.2注意保持杆件垂直,锤击时防止偏心与探杆晃动.贯入过程应不间断地连续击入,在黏性土中击入的间歇会使侧摩阻力增大.锤击速度也影响试验成果,一般采用每分钟15击~30击;在砂土、碎石土中,锤击速度影响不大,可取高值.3触探杆与土间的侧摩阻力是另一重要因素.试验中可采取下列措施减少侧摩阻力的影响:〔1〕探杆直径应小于探头直径,在砂土中探头直径与探杆直径比应大于1.3;〔2〕贯入时旋转探杆,以减少侧摩阻力;〔3〕探头的侧摩阻力与土类、土性、杆的外形、刚度、垂直度、触探深度等均有关,很难用一固定的修正系数处理,应采取切合实际的措施,减少侧摩阻力,对贯入深度加以限制.4由于地基土往往存在硬夹层,不同规格的触探设备其穿透能力不同,为避免强行穿越硬夹层时损坏设备,对轻型动力触探和重型动力触探分别给出可终止试验的条件.当全面评价人工地基的施工质量,当处理范围内有硬夹层时,宜穿过硬夹层后继续试验.8.3.5圆锥动力触探试验数据可按本规范附录A的格式进行记录.8.4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8.4.1重型与超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应按本规范附录C的规定进行修正.8.4.2单孔连续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应绘制锤击数与贯入深度关系曲线.8.4.3计算单孔分层贯入指标平均值时,应剔除临界深度以内的数值以与超前和滞后影响范围内的异常值.8.4.4应根据各孔分层的贯入指标平均值,用厚度加权平均法计算场地分层贯入指标平均值和变异系数.8.4.5应根据不同深度的动力触探锤击数,采用平均值法计算每个检测孔的各土层的动力触探锤击数平均值〔代表值〕.8.4.6统计同一土层动力触探锤击数平均值时,应根据动力触探锤击数沿深度的分布趋势结合岩土工程勘探资料进行土层划分.8.4.7地基土的岩土性状、地基处理的施工效果可根据单位工程各检测孔的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同一土层的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统计值、变异系数进行评价.地基处理的施工效果尚宜根据处理前后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评价.8.4.8当采用圆锥动力触探试验锤击数评价复合地基竖向增强体的施工质量时,宜仅对单个增强体的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和评价.8.4.9初步判定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时,可根据平均击数N10或修正后的平均击数N63.5按表8.4.9-1、表8.4.9-2进行估算.表8.4.9-1轻型动力触探试验推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kPa〕N10<击数>5101520253035404550一般黏性土地基507090115135160180200220240黏性素填土地基608095110120130140150160170粉土、粉细砂土地基55708090100110125140150160表8.4.9-2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推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kpa〕N63.5<击数>2345678910111213141516一般黏性土120150180210240265290320350375400425450475500中砂、粗砂土8012016020
/
本文档为【JGJ340-2015《建筑地基检测技术规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